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时间:2023-01-18 02:16:55

导语: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2篇

1社会教育的教育群体有着直接的行为关联

社区教育举办的机构一般固定在一个小区、一个村子、一个工业区或者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受教育的群体之间本身就有着深刻的生活接触,自然也会有不可避免的矛盾摩擦。社区教育的群体如果都拥有较为高尚的人格以及完美的情操的话,自然有助于社区生活和谐和社会稳定。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固定渠道中建立秩序的局限性的根本不同,也是社区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推动社会生活和谐的条件基础。

2社会教育提升心理素质的实现途径

2.1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心理教育培训是居民认知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对于心理素质的认识也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础。当前社会教育团体提升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主要还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国很多社区教育是由政府与当地企业或者学校联合举办,对于当地群众有着天然的号召力。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对社区学员进行专业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理论教育,提升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和态度。其次,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结构分层明显,有专门针对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中老年人的不同专项的教育机构。在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时,社区教育能够通过结合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背景的不同,按照实际情况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孤独心理,进城务工人员的自卑心理,青少年的叛逆和好奇心理等的专向培训,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合社区群民的实际需要,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可以在培训之间搜集培训对象在心理健康上面存在的疑惑,了解基本情况之后再开展培训。要灵活变通培训的形式,注重培训的效果,提升培训的质量。

2.2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广泛的宣传,提升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变通,因为心理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不稳定的过程。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基地、文化公园以及城市休闲活动中心等社区活动相对集中的场所,利用粘贴海报,做公告栏、宣传语、播放心理健康视频的方式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宣传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健康专项培训网站,或者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的形式,通过播放宣传片,心理健康专项知识的文章,并在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上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方式,帮助社区教育群体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个人心理健康烦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认同感。

2.3组织社会活动建立互动参与机制

社区活动本身能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参与度,相对于单调的培训与知识宣传,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也都会更大一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多种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但释放心理压力的途径也很丰富。例如,运动有助于化解网瘾,释放封闭,给人活泼开朗;音乐有助于心情调节,去除浮躁,使心情平和;美术能够让人将心中的压抑通过与绘画的互动而释放,减轻心中的压力;而舞蹈则能够提升心理平衡,提高人对于真善美的信仰。社会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良好基础,也能够通过社区活动建立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了解。结合社区情况和社区教育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组织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太极、棋类、书法、绘画等文体活动,组织年轻人开展田径、球类、游泳等体育活动,组织家庭妇女进行生活小诀窍、厨艺大比拼等专项活动。更能够结合活动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技能和专业素质训练,例如对于小区内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知识培训以及互联网维护培训等。

2.4积极通过环境建设陶冶社区居民的个人情操

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社区内居民个人情操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全面提升与保持社区居民的个人修养,需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小区文化与小区环境。建立小区居民团结互助的氛围,实行小区垃圾分类制度,帮助小区教育群体建立互助组织,对小区居民进行互助培训,并打击小区内的不良风气。良好的小区环境的建立,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和行为产生号召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宽与发展。

3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体系

大学生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则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织融汇在一起。因此,必须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都总结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但是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进一步的探索,找到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

据全国各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调查分析可知,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状况,在条件欠缺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辅导员担任。如此不完善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使辅导员未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充足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咨询等相关专业知识,导致其未能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辅导,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一些高校已经有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但是基本上都是“空有其表”,并未真正投入使用,校方不愿意在此多花费精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未得到有效普及,导致许多学生并不知道校内有这一服务。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也就造成了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形同虚设,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一)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

高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给予足够重视,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系,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咨询服务硬件的投入。例如,心理发泄室、心理评测室和心理治疗室等的建设,这些硬件设施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还应该定期对校内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检查,同时监督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惩罚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给予奖励,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

(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最为亲密。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专门引进专业心理工作者之外,还应鼓励本校心理咨询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参与到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中来。同时对一些刚参与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教师要加强专业培训,整体提高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进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三)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

许多大学生都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愿承认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校内的心理健康咨询有抵触情绪,这也是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咨询讲座,还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咨询相关的竞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心理健康教育。

(四)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国内许多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基本上都是通过公开课进行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与发展,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例如,辅导员组织案例分析、心理知识竞赛或者心理游戏等。

三、结语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会比较突出,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更全面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健康成长。

作者:许敬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舒婷.试论如何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68-169.

第4篇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

第5篇

大学在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所存在的教的问题

1.大学教师自身的问题

⑴学科专业知识不达标

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一些教师虽是学应用心理学的,但由于其方向是工业、旅游、管理等类,对心理教育与咨询的理论,尤其是教育与咨询的技术的课程学习少,或未曾直接接触,所以这些教师就难能给学生以心理服务能力的培训;一些教师是从教育学转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他们虽也曾学过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但不系统,也不够深入,因此也不能算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些教师本科是学其他专业的,只有读研究生时才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知识,他们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方面,一般都既不广博,也不精深,更难说有培养好本专科学生的从教能力。

⑵师范知识和技能薄弱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很多都没有选学师范类课程,他们学到的也仅仅是岗前培训时现学的片段性的教育学理论,很不系统,根本没有通过操作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达到“六认真”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虽曾学过教育学,但由于当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将它嫁接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他们也只能算是师范技能不达标的教师。

⑶教学观念传统

“教师中心论”仍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中盛行,他们把自己看作知识的权威者,忽视学生的智慧,目空学生的存在。在教学中,只一味地关注学科研究的脉络,关注已经面世的最新成果,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不顾传授的艺术,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教书不育人,只讲课不管理,只陈述不创新,更有甚者,上心理健康课程,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心理健康专业的课程问题

⑴课程结构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普遍必修课太多,选修或辅修课程偏少,外专业课程或二学历课程几乎没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课程也不多见。如此的课程结构,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择业和从业。

⑵师范性内容偏少

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在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各占一半,但实际上,实践操作性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学生很少进行过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课程中也较少安排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新课标的解读等师范性内容,学生很难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一体。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将学习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甚至是进行个人学习方式的复制和迁移。[1]讲教育学、教学法时,从不演示,从不见习实践;讲心理咨询课时,从不进行语言模式的训练,从不模拟咨询的具体模式;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从未组织过一次团体辅导或心理游戏;讲情绪情感时,从不让学生进入那种体验状态等等。这些教法最终只让学生记住了一些零散的心理学知识,根本不能让学生体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把知识转化为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艺术熏陶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相当先进,但是一些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仍一味地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从不使用多媒体,即使在教“考前心理辅导”“厌恶疗法”等技能技巧时,这些教师也仍是在黑板上讲解,不做辅助图片或课件。在培养学生咨询技能时,只在黑板上列出各流派的一些方法,很少利用“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实验”“社区见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性技能,结果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只能纸上谈兵,不敢也不能进行实践操作。

4.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问题

⑴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一般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成绩仍采用笔试评定法,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课程学习的好坏。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包括笔试和出勤两部分,对于平时的作业,心理实验的成绩,到中小学见习的成绩,以及在学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成绩都未计算在内。因此学生一般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愿或不认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

⑵重专业知识评价,轻师范技能评价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考查时,一些教师只认同学生的“学者”角色,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所以常常以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学科创新等方面的水平。把学生的“教师”角色纯粹归结给上教育学的教师,而教育学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又要么较多地考查学生有关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要么让学生讲一堂大学生心理学课,很少的教师把学生拉到实习基地或学校附近的中小学校进行实际的上课技能考查。评价是一个指挥棒,不把教师技能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学生又怎么会主动地去打造自己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形象。

强化大学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对策

1.建立健全“一体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⑴研究生教育半中小学化

学前教后,教为了学,知学才知教。[2]研究生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知道塑造该角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本专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因此在心理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中、学制上、学位评定时应渗透中小学级的师范性内容。尤其是那些决定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必须使其具有相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后,方可准予上课。对那些未经过严格师范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必须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到中小学进行一定学时的实践培训后,才允许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任教。

⑵中小学教师示范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开启甚晚,2002年教育部才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式推开也就才三四年时间。时间短,问题也就多,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政策上、理论上都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要让大学教师有形象可以效仿,让大学生有范式可以借鉴,让同等层次的学校有经验可以吸纳,就必须首先树立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榜样。

⑶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

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这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由于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参差不齐,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理论与技术又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必须对高校心理学教师进行职前职后培训。严格执行大学教师资格证制度,先持证后上岗;大力提倡终身学习,不断吸纳心理学、教材教法的新成果;提倡行动研究,在总结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得提升;提倡到中小学去,在实地观察,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叙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

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

⑴大力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4]言下之意,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5]合宜的课程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注重校本研究效应,让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供素材、总结经验,再联合高校教师或研究生、本专科生,研发一些试用性教材。

⑵开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而言,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6]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⑴完善学校的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高校教师在讲心理咨询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家庭心理治疗等课程时,最好能在实验室上模拟课。之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实际训练,等学生们都掌握了较熟悉的咨询技艺时,才把他们带到中小学校去实习。如是,就需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立足够多的配套实验室。

⑵建立稳定性、示范性强的实习基地

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使大学与中小学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如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专业发展学校既是学生进行实习教学、体验“临床”教师生活的场所,也是大学教师发现教学、教育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还是实习学校教师实现职后专业成长的地方。[7]有了实习基地不仅能使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经常性地向中小学教师请教,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活动,为一些中小学师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而且还能与一线教师一起借助共同的“研究式实践”和“专业对话”,实践各自的专业发展。当然,在建立实习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层次性、示范性和多样性,以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适应各种条件下的学校的需要。

4.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

怎样把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是一个新的课题,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但又必须迅速深入持久地研究。在政策方面,要研究如何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理论方面,要研究中小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研究生、本专科生师范技能培养的方式,教师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培训模式等;在实践方面,要探讨学生实习、实验、实践的相关问题,聘请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指导研究生、本专科生教学的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在研究形式上,要确立是采用专题研究、随访研究,还是行动性研究;是专家引领,还是由一线教师组成小组研究。上述疑难,都需各相关领域、相关人员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富有成效性的长期探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任务重、周期长、疑难多、困难大的系统工程,对它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一蹰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的研究也就必须实行从个体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差异到统一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索。这既是它的特点,也应是我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J].湖北教育,2003(9):17-18.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

[3]胡明宝.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02-106.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0.

第6篇

【关键词】农村 寄宿制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9-02

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一些地方陆续推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将原来比较分散的小学或教学点进行优化组合,合班并校,从而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小学。小学生过早离开父母的照料来过集体生活,一方面,有利于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每天都处于学校的监护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之中,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势必会引发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

一、农村寄宿制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我们学习了许多其它寄宿制学校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但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还是让我们感到意外和准备不足。总结这一年来的经历,我发现住宿生的心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是情感类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恐惧、孤独等。由于孩子年龄小,之前家里对孩子都比较疼爱,所以在校住宿后许多孩子表现出思家念亲、寂寞孤独、大吵大闹、不善交流、打架斗殴甚或逃离校园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是意志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气馁、缺少毅力、过分依赖、倔强固执等。有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心理上难以承受,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想家,有的学生不合群,难以和其它学生共处。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总是想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对教师的教导置若罔闻。

3.是个性类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冲动等。有的孩子上学前只和爸爸妈妈等家人在一起,刚刚过上集体生活一时不适应。有的孩子对别的小朋友的吃、穿特别羡慕,向自己家里提出过分要求,有的孩子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孤僻的个性,难以和其它孩子友好相处。

好在学生每周都能回家,且学生年龄偏小,所以胆子相对也小,在学校的严格教导和生活教师的精细管理中没出什么大事。不过我们已经意识到:对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提高认识,在学校管理中全面渗透。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其次,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教育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发挥好班主任的导师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生活方面的辅导者,这也就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3.搞好学法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大都与学习不良有关,由于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从而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不安,抑郁等等。所以,注重学法指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4.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是学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二是学校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三是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四是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五是针对寄宿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应积极与其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六是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营造一个关心、爱意、融洽、愉悦的心理氛围。

5.让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同声同步。寄宿制学生一般一周才回家一次,虽然与父母接触时间相对少了许多,但是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据调查,对学生心理发展起消极影响的因素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显得尤为突出: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么漫不经心,要么过分挑剔,使学生产生消极的体验;二是社会环境中一些群体不良行为,甚至有家长参与的行为对学生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如,农村严重的赌博风和迷信风。因此,学校要加深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重点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指导家长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坚持面向全体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把预防性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去找对策的被动局面。

2.要把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学生的活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集体活动来加强心理体验,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康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它需要其他各学科教、家庭、社会和社区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实现“面向全体”和“全员参与”的要求。

第7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特别指出,要加快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始终站在教育前沿,紧抓朝阳区教育实际,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基于此,北京市劲松六中对学校专门教育体系、德育工作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深入、有效的发展措施,规划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架构和执行体系上,更为注重“专业引领”的定位。通过前期认真地考察比较,学校最终确定与北京“读你心意”教育机构合作,整体引入其优质专业资源、培训执行保障机制、教师行为转化机制及成果孵化机制,共同组建了项目工作团队。在前期大量调研取证、政策研究、文献检索、专家指导、经验借鉴及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确定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与学校品质提升示范项目”的整体项目方案。

项目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体,紧扣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推动学校品质的提升。此项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有益探索。

北京市劲松六中是一所国家义务教育的专门教育学校,承担着对上级教委划定区域内的普通中学中心理偏常、有较严重不良行为、不适宜在普校就读的未成年“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矫治的工作。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专门教育的自身特殊运作规律,决定了专门教育学科的独特性,即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专门教育的规律,确立专门教育的教育理念,实施专门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努力形成专门教育的特色。实施“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与学校品质提升示范项目”,正是学校实施专门教育所采取的工作措施。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促进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并体现了以下两个基本思路。

一、热爱专门教育事业,关注“问题学生”

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对所有教师师德的共同要求和普遍原则,是教书育人应有的情感。师爱的实质是教师的学生观。专门教育教师要将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学生。除应具备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普遍要求外,专门教育教师尤其要扩展和升华,内涵、范围和情感比普校教师更广范、更深刻、更必然的师爱,从对学生(职业或法律关系)的爱提升到对孩子(情感关系)的爱,并升华到对自己的孩子(亲情或亲子关系)的爱,认知并实现这种学生―孩子―自己的孩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师爱,这是一种大爱、一种真爱、一种实爱。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做好专门教育工作的基础,是与普校师爱的区别,是由专门教育学校生源及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单从家庭关系或家庭教育的角度,专门学校学生普遍缺失家庭亲情,学生在校时间比在家里长,学生接触老师比家长多,这些情况在客观上要求学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教师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即:学校功能+家庭功能=专门教育学校功能,教师情感+家长情感=专门教育教师情感,专门教育学校功能+专门教育教师情感=专门教育责任。

在专门教育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有着不可替代、不可置疑、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应将学生视如己出,把自己当作学生的父母,还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由这种特殊情感引发的师生间的“亲子效应”更能使教师的教育为学生所相信和悦纳。教贵情真、情贵心真,专门教育学校的教师应该像父母对待有残疾的孩子,像医生对待前来治疗的病人,像园丁对待受虫害侵蚀的花朵那样,热爱、关心、教育自己的学生。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专业化的发展

专门教育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具有与普通学校的共性外,又有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普通未成年人不同,专门教育学校的学生是青少年阶段中更为特殊的群体。现实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专门教育学校的学生中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反映,有的甚至尤为明显。专门教育学校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比一般青少年更为集中、突出、典型和复杂。

与一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专门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广泛,包含着教育、管理、矫治的工作,不仅要帮助“问题学生”具备正常和健康的心理,同时又要承担起转变一位学生、幸福一个家庭、稳定一所学校、安定一片社区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与普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不同,专门教育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知识与技能是专门教育学校教师的必备职业技能。这些特性决定了专门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刻认识,北京市劲松六中始终重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劳动技能、学习成绩等方面实现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生源特点确定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创建办学特色的重要范畴,以教师为引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在开展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建设与学校品质提升示范项目”,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全面、专业、系统、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学生严重违纪行为基本杜绝,违法犯罪行为连续6年为零。仅2014年和2015年,获得的区级及以上教育教学名次和荣誉称号达78人次。初中毕业生连续四年实现全员参加中考,学校连续四年被考核为中考达标单位。在学校组织的家长无记名方式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活动中,9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转入劲松六中后品行发生了显著变化;97%的家长认为通过学校教育,孩子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纠正。

第8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开学初即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请笑纳!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1这次培训共开课十一次,历时一年。每一次为我们讲课的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工作者。我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参加培训,从不缺课。每次培训都认真做好记录,培训结束后及时整理笔记。按要求完成作业,认真复习积极备考,最终通过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这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了自我,面对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更为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成为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我来说是一种鞭策。我所在的学校里有很多中职生,他们正处在心理上的转型期,有些学生心理成长的很好,在迈向社会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和力量,而也有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得不到成长,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思想、行为上的不成熟,常常让老师、家长头疼不已。中职生迫切需要有人走进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心理指导。但是由于师资条件有限,任课教师负责教授各种文化课和专业课,多的是知识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和学生心灵沟通较少。班主任工作繁忙,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精力有限。有些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物质上的关心较多,而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较为欠缺。我希望自己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帮助中职生重新认识自己,进而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看着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态、满怀信心走向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多看书,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因为要想为别人提供帮助,首先自己内心要够强大。我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希望通过我的帮助,学生能以更加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并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而我自己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2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节与工作,按照教育局本学期教育工作的要点的要求提出的,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__教师节的重要讲话,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心育阵地作用,扎实地开展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并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班主任和健康教师为组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开学前,学校行政就心理健康教育召开专项研究会议,制定学期工作目标,并将此纳入学校行政工作计划之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校领导经常给以具体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督促。学工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分管部门,对班主任、家长、生活教师等进行了指导与培训,并给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2、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处,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解决的对策。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用严谨和健全的制度规范我们的行为。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隐私保密制度》《心理教育工作是制度》。

二、做好心理辅导室工作

(1)安排好咨询室的值班工作。学校安排专兼职教师在心理咨询师值班,认真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2)加强了宣传教育,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问题,鼓励学生有问题时能轻松走进咨询室。

(3)热情接待好每一位来访者,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及时与有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4、抓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1)开办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广播栏目,对教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每周广播一至二次)。

(2)开办校园网站上的“心理健康”专栏。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的途径

一是通过校本心理健康的通识培训讲座,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引导老师要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中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努力、快乐的工作,保护好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二是通过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学生当中,逐步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重视课堂主渠道建设。重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的集体教育,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主题班会课。各班辅导员及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做好了心理健康档案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及时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档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档案的整理工作,通过规范档案的管理,为提高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3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学校中心工作计划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和大队部工作的具体要求。依靠现代教育理念,继续围绕学校校本课程教育主题,扎实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及各班主任

学校心理咨询室兼职教师:

按照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目标,我校这学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工程——继续完善“三全育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体系,扎实开展“六心教育”工作,落实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强化“以德为本”的思想,坚持活动育人,贯彻“六心”“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忠心献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2、坚持“以德治校”的方针,树立“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严守从业准则,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校风培养人,以真挚的情谊感动人。

3、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

与大队部、各中队结合开展系列活动,注重“课堂内外”的互补,坚持德育课程与日常德育活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落实“六心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上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德育教育的闪光之处,及时调整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做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小学生.

4、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4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为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老师的辅导技巧。

学校还聘请讲师团老师来我校作心理讲座,老师们受益匪浅。我校利用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进行题为《欣赏与赞美的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平时推荐一些文章印发给老师进行学习,帮助老师掌握一些辅导技巧,帮助班主任上好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扎实工作,拓宽渠道,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学期,我校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周一至周五12:00-12:50

15:50-16:40为面对面咨询时间.

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张贴海报,课堂上促进,校园广播,班主任工作等让学生特别是初一新生能尽快了解心理咨询的时间、地点、方式。

3、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还有电话咨询。

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本学期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共接听电话12个,接待来咨询的学生15人次,在来咨询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初三学生,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4、做好个别辅导的同时,针对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我校在2019年3月20日举办了以“信念”为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给初三学生把好学习考试心理关,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初三,面对考试。

2019年5月18日又邀请专家李仁奎老师给初一、初二学生做了题为“用爱成就未来”的讲座, 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学生深受感动,效果非常好。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心语广播站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

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分年级开展心理讲座,教育效果更佳。

本学年分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初一年级主题: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初二年级主题:善于与人交往 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初三年级主题:知己知彼,成足在胸。

4.通过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5月份举办了心理健康小报评比活动,组织初一年级及初二年级收看电影《我与世界不一样》并要求写观后感,校园网上挂出“心理调适”系列内容,发放心理健康小知识资料等,均对学生有所帮助。

四、加强家校共育,整合教育资源。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月份,学校开展教育进社区活动,给我们的家长进行讲座,并发放心理健康宣传资料,提高我们家长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体备课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5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德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在新形势下对德育工作的改进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就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建制建网

许多看似道德品质的问题,其实质未必是品德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我校一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制度、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1.成立领导小组。

由校长任组长,由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和德育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各班班主任担任组员,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制定落实制度。

学校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辅导老师工作守则》、《心理辅导教师道德守则》、《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等,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计划、活动到检查指导等各个环节,环环落实,避免因教育教学工作繁忙而出现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保证时间、保证地点、保证经费、做好台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层次、多元化的有效管理机制。

3.注重队伍建设。

班主任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兼职人员,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每学期一次的班主任研讨会,就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任课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后援团,学校每学期都邀请专家、教授为全体教师举办普及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题讲座。目前我校有2名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多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

二、全员教育,分层辅导

我校心理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

1.初一新生一入学就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碰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在入学教育期间就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利用每周的心理选修课,运用自编教材,综合各家之长,从中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心理知识,增加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针对初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点,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情感教育,以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期望与生活态度,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发展自尊、自爱的个性,增加心理稳定性。

3.针对初三学生时间紧,压力大的现状,通过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进行如何放松应试紧张心理的指导,邀请演讲团为初三学子加油鼓劲,邀请苏大心理专家为初三全体学生开设了一次题为《自信、从容,走向成功》的心理辅导讲座,每年举行中考百日宣誓。

针对各个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各班自行开展不同的心理主题活动,收效显著。

4.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在保密的原则下,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对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特别有效,在学校心理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开展活动,形成特色

1.注重全方位渗透。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把心理辅导有机地渗透在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比如语文课,语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在写周记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珍视生命。从周记中还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早实施必要的辅导与干预。

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目前每天上午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能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大脑反映的灵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调节身心、促进健康。

每学期举办的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的名人故事、古典名著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我们还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学校网站宣传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宣传教育。

2.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我们从本学年起开始在各班评选班级心理委员,让这些自身充满阳光的少年,开展班内“同伴心理互助”,倾听同学心声,协助老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带动周围伙伴阳光地学习、生活。

3.整合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为此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讲座使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促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另外,我们积极利用社会教育中,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

四、强化科研,初见成效

为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参与和承担苏州市立项课题《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在各种评比中获奖。

五、成果与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校领导和老师的心中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逐渐形成了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整合的良好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影响,拟确定每年的5月举办为期一周时间的“心理健康周”。每年定一个主题,以“广泛参与、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简朴隆重、注重实效”为活动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营造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学校承担着培养全方面素质的人才的重任。现代学生学习压力繁重,社会和学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很多学生不堪重负,心理健康问题事件频发。对此,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里健康教育中心,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中心为学校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创造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但是仅仅依靠心理健康宣传达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发和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经过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缓解压力、舒缓心情、放松情绪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社会活动的意义

1.1 心理社团活动时为学生的心理互动交流提供重要的平台

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是处于半封闭的状态,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与社会接触的不断增加,学生逐步从校园封闭式自我管理转向社会开放式的自我管理。在这个自我管理过渡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在成在和变化之中,对很多新问题存在很多困惑,很容易被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所迷惑。这时如果有一个能够让学生群体之间有一个互动式、互助式的心理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对学生自我心理调整十分有利。社团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搭建平台,能够为提供相对开放的心理管理,促进群体心理自我更新机制的建立。在此活动平台上,学生之间进行心理上的互动,通过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心理调适的过程。

1.2 心理社团活动时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心理社团活动时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不仅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得到互动,而且学生个心理也实现互动,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群体心理行为和个体心理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社团活动为学生群体心理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群体心理行为得以良好的实现,心理互动平台的搭建是建立在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心理教育健康中心的管理者作为社团活动中的主要引导者,指引学生心理互动交流的方向,以社团活动的管理要求为指导原则,将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在其中,为心理社团活动向正确的目标前进提供保障,并且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社团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指导,为学生朋辈之间的互助提供保障。社团活动是学生群体心理行为的互动,这也为学生的个体心理互动打下了基础。群体心理行为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为个体心理的自我调整提供依据,使自我心理的调整具有方向性。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锻炼和群体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1.3 心理社团活动时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是以开展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现学生全方面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社团活动的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的团体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向学生群体传递一种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我价值趋向的形成和性格特征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更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心理健康内涵的教育,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实践提供平台和渠道,通过活动时间类对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心理行为进行内化。心理社团活动能够是一种健康的、互动的活动,学生个体在心理互动的过程中互相作为参照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修正,成为自我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条件,通过群体活动是学生间交往的频率增加,个体间的互动交流时的学生人际交往的退缩心理得以消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团活动的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优点特长等方面具有相近性,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容易些,而成员间的气质差异又使成员间形成了互补,在同化的过程中将一些学生具有的心理问题消除。学生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能够,使自己特长得到发挥,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情绪。社团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社团活动能够很好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1 提供归属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学校内不乏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角落排斥在团体之外。比如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生,他们本身家境比较困难,在经济上比较拮据,在语言和行为方面与同学有差异,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少与人交流,喜欢独处。心理社团活动能够通常是一个管理相对自由的群体,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地位,不存在利益关系和冲突。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理和情绪都比较放松,又因为群体成员之间有相近的兴趣爱好,所以群体间更有共同语言,个人能力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交流具有促进作用。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实践中,成员间又明确的分工,共同合作,相互配合,使自卑心理的学生能够重获自信,提高积极性,使自卑心理得到缓解或者消除。

2.2 分散不良情绪

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控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内心发展还不成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使情绪产生比较大的波动。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长时间的悲观情绪都会对其自身的学生和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正面情绪多,人就幸福感增强,就会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或者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心理社团活动带给学生的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目标实现的幸福感。社团活动在组织管理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时间空档,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分散不良的情绪。心理社团活动通过文娱、体育等活动,既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防水心情,有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学生特长得以发挥,由此带来的满足感能够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人的心理和情绪进入良性循环,幸福感增强,心理就会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2.3 性格互补

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友好型、淡漠型和对立型。心理问题主要在淡漠型和对立型关系的学生个体中产生。人际关系淡漠型的学生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不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在学习方面不专心,敷衍了事。对人冷漠不热情,行为孤僻,即时学习成绩优秀确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人际关系对立型的学生多表现为嫉妒心强,语言和行为表现虚伪、爱挑毛病,支配欲强,敌对心和报复心强,甚至有些神经质。心理社团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学生通过社团的群体活动能够能够消除一些不良的品质和情绪。社团活动对于个别不合群的学生能够使其加强与其它成员间的交流,使其能够主动的与人沟通交往,消除不合情的问题。对于淡漠型人际关系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成员间提倡平等、互助、团结、尊重的人际交往原则,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合作,逐渐将性格中的孤僻、淡漠加以消除,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团体中去。

3.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效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实践要求来制定关于社团活动管理的制度以及选择管理模式。在社团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对心理健康的实效性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加以反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做到良好的融合,使社团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1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社团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使社团活动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清楚的认识到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进行融合,需要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配合和共同价值的确定和管理模式的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在社团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指导社团活动目标的建立和活动过程的具体实施,强化社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2 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设计上首先要充分的考虑到社团活动的目标、计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最终形成一致的管理目标,并将其从管理理念和抽象的管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管理实践。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法规对社团活动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能够真正的在社区活动中融入,已制度为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社团活动有制度可依,具有更好的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3.3 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以心理健康管理机制为基础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以对心理社团活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监控,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评估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指标的设定和健康指标的有效测评。然后对管理过程的控制,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要求和可操作选择符合测评要求的监控指标。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其朝着活动目标前进。

社团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并对活动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控制,控制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管理,以便于在下一次的社团活动中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心理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芳,张山,朱新华. 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2]石国亮,万磊. 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