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15:58:31
导语:在小班幼儿游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音乐游戏;选材;模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通过艺术活动激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舞蹈、音乐欣赏等为基础设计的游戏,是融音乐游戏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它是最易为幼儿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幼儿乐感与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根据赞可夫的理论:音乐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发展和形成儿童的音乐听觉表象。而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幼儿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每次游戏都较前一次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渐增加难度,幼儿在听听、玩玩中不断迎接挑战,战胜挑战,获得音乐素养的提高,寓教于乐。
本文以幼儿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小鸭和小鸡》案例进行研讨:如何创设情境和场景让小班幼儿通过角色融入到音乐游戏中?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小鸡、小鸭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毛茸茸的小鸡小鸭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活动环节与流程按小鸡出壳——小鸡乐——小鸭乐——小鸡和小鸭成为好朋友来进行,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环节一:小鸡出壳:引导幼儿以小鸡小鸭的身份进入角色,会较有效地使幼儿的情绪振奋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环节二:小鸡小鸭乐:以小鸡小鸭乐的情境,使幼儿感觉亲切,能更好地进入角色,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
环节三:小鸡小鸭成为好朋友:教师创设了富有童趣的活动场景,引导幼儿开展《小鸡小鸭好朋友》的游戏,并利用角色的语言引导幼儿活动,摆脱了简单的说教,另外,场景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与条件,满足了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使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过程。
音乐游戏的选材必须符合如下标准:
一、选择新颖有趣的题材,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
选择新颖有趣的音乐游戏内容,是保证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更是吸引幼儿游戏兴趣的关键。一个好的音乐游戏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其次,要考虑他是否有教育意义;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比如:小班音乐游戏《碰一碰》,本身乐曲轻快活泼,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外,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对家人还有很深的依恋,通过身体的一些碰触,如抱一抱、拉一拉、碰一碰都会缓解幼儿情绪上的焦虑,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感受与同伴身体接触的快乐。再如:小班幼儿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藏的时候只要自己看不见别人就以为藏好了,藏好后,不少幼儿还喜欢被别人找到。根据这一年龄班幼儿的特点,选用情节简单的“找小猫”游戏他们就非常喜欢。
二、通过听音辨音,使幼儿准确把握旋律,并充分理解歌词
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强与弱、快和慢、高和低、长和短、音色的分辨、节奏感、乐句的表现等,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并能启发其想象力,发挥其创作潜力。
第一,活动目标体现层次性。幼儿先要在音乐游戏中听懂乐曲强弱、快慢的不同,再在听懂的基础上根据乐曲的强弱、快慢变化做出正确的动作反应进行躲藏。
第二,活动设计呈现递进性。游戏的情节应为幼儿所理解,角色的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这样,玩起来幼儿的想象才能活跃,感情才能逼真。
三、鲜明的形象和合适的动作是小班幼儿进入游戏的前提
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游戏中的角色和动作模仿也是小班幼儿开展音乐游戏的亮点,因为他们思维简单,像小鸭、小鸡、小狗、小猫之类的动物形象很容易模仿和接受。在游戏中让幼儿自由阐述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在充分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孩子独立、主动的开展游戏,教师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多采用和幼儿交流的形式,师幼互动。
四、音乐旋律与简单的节奏说白相结合,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教师作为游戏的指导者与引导者,要从幼儿身心健康和完成活动目的等诸方面考虑: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游戏中问题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面对幼儿的交往冲突,教师不能一概而论,盲目地用粗暴、恐吓的方法及行为去阻止,这是不可行的;用敷衍、忽视的态度对待也不可取;而每次冲突都由老师来做“包青天”更是治标不治本的笨办法。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交往冲突。
案例一:
到了户外游戏的时间了,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来到大型器械区,讲解过注意事项后,孩子们各自玩开了。浩浩、墨墨、鸣鸣首先抢占了大摇篮,并很快就把摇篮荡了起来,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走得慢的天天这时才来到摇篮前,看着玩得高兴的伙伴们,天天的眼中满是羡慕地走开了。几分钟后,天天又来到摇篮前,可是浩浩他们却没有停下来,天天有点着急,却没说什么。当浩浩的笑声吸引着天天再次来到摇篮边时,他仍是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一句话也没说。
娃娃家中的玩具娃娃换成新的了,这个新娃娃穿着漂亮的花裙子,眼睛会动,头发打卷儿,她会和小朋友说话,还能发出好听的笑声呢,小朋友们可喜欢她啦!今天轮到琳琳和金金做娃娃的爸爸、妈妈,琳琳抱着娃娃可开心了,一直不撒手,金金只好跟着她走到东、跑到西,有好几次,金金伸出手想抱抱娃娃,可琳琳没看见,金金只好把手又放下了。一直到区域游戏结束,金金也没能抱到娃娃,他难过地哭了。
应对策略――语言请求法
小班的幼儿在集体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交往需求,而语言是他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交往问题是难免的,同时一些幼儿由于胆小、不自信而在陌生人面前沉默、不敢大声说话,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言水平低下,而是表达意识不强。那么当幼儿发生交往问题时,教师要对此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吗?当然不是。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关注着幼儿间交往行为发展,但是不要急着介入,而是要指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自主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引导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想法,并学会协商。比如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其实可以明显感觉到天天对于摇篮游戏的渴望和金金想抱抱娃娃的渴望是一样的,但由于孩子的交往障碍,他们只能站在一旁观看或让自己成为一个跟随者,导致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情绪低落。这时,教师要充当沟通者的角色,教会幼儿使用“语言请求法”满足自己对于游戏的需要。还是以天天和金金为例,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我用同一个问题来进行引导:他们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你该怎么办?并引导他们用:“请让我抱一会儿,好吗?”和“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之类的语言请求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使他们获得有益的交往体验。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游戏是语言实践的最佳时机,而我们教师则必须随时把握这样的时机,提供幼儿锻炼的机会。
案例二:
幼儿园在两楼间放置了一些玩具,其中秋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但大多数时候,这个秋千会被个子高大的雷雷抢走,其他小朋友要等他玩累了才能继续上去玩。自从老师教了孩子们“语言请求法”后,主动开口的小朋友变多了。一次,阳阳、宇宇和文文同时向雷雷发出了请求,雷雷愣了,他乖乖地从秋千上下来。这时阳阳先伸出手抓住了秋千的绳子,宇宇和文文看见了也伸手要去抓,可阳阳已经坐到了秋千上,一阵争抢过后,阳阳哭着到老师身边告状去了。
应对策略――互相轮流法
小班幼儿的游戏处于初始阶段,游戏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争抢玩具等原因发生冲突。此阶段的幼儿尚不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案例中,能够运用“语言请求法”的孩子是值得老师肯定的。孩子们伸手抓绳子时的想法是:我已经说出了请求,那么就该我玩玩具。这时我们必须引导幼儿理解:人多,玩具少时该怎么办?争抢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耽误时间造成不愉快。在上述案例中,我和阳阳一起来到秋千旁,对孩子们提出问题:只有一架秋千,三个人都想玩,怎么办呢?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一起玩!”我又接着问:秋千上只能坐一个人,怎么办?阳阳想了一下说:大家轮流坐!对了,看孩子们多聪明,只有采用轮流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而且,自己想出的游戏规则,在以后面对游戏材料、器械数量不足,难以分配时,也会自然想到轮流玩。在轮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个别幼儿纠正独占、凌弱、争抢的不良行为,而且会使幼儿逐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培养了互惠的意识和能力。
其实在整个游戏冲突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介入其中,而只是用一句话稍稍提示了幼儿,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交往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尝试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丰富了幼儿的有益经验,有利于幼儿社会的体验。
案例三:
今天的区域活动中,好几个男孩子都选择了建构游戏,这大概是因为建构区中有电动的挖土机。军军、林林、童童都想玩,可只能一个人操纵遥控器,于是大家决定试用“互相轮流法”。可没几分钟,他们就吵了起来,军军说:“林林,你玩了很长时间了,该我玩了!”林林却挥手说到:“别吵了,我还没玩够呢!你再等会儿。”这时,童童一把抢过遥控器气呼呼地说:“我一次还没玩呢,我要玩会儿!”
应对策略――数数计次法
其实,孩子们懂得等待与互相轮流,也明白谦让的道理,但是面对好玩、刺激的电动挖土机,孩子们实在是割舍不下。于是,我再次引导孩子们在“互相轮流法”上继续总结规则,我对孩子们提出:“轮流时,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让大家都玩到?”军军赶紧说:我来数数,数到10,就让我玩!”这个方法得到了林林和童童的响应。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相信幼儿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教师只是作为一名小小的引导者适时地介入加以协调帮助,我想这样不仅可以平息幼儿之间的冲突,而且对幼儿社会往能力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组织活动
音乐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欣赏音乐之余,将其通过肢体行动等方式表达出来,对于培养幼儿欣赏艺术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幼儿园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园能够定期组织活动,从而实现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喜欢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模仿,使用音乐游戏教学,则可以有效实现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活动组织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科学设计幼儿园小班的音乐游戏活动程序
幼儿园小班的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因此需要在进行背景设计,以及选材上都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进而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组织《小鸡与小鸭》这个音乐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首先,教师需要装备好服装道具,或者通过对其进行标记等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小鸡和小鸭,让他们分别穿上具有小鸡小鸭标志的服装,然后教师通过情境设置,以及语言音乐的渲染,让幼儿都融入到该音乐活动当中,体验小鸡破壳环节;其次,教师通过使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让小鸡和小鸭笑起来,使活动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从而增强该游戏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之间产生亲切感,使幼儿更加深切的融入到该项活动、迅速进入到自己的角色当中,实现小鸡小鸭笑的内容;最后,教师要趁热打铁,为幼儿设置一个充满趣味的情境,并引导幼儿逐步开展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注意,不要使用枯燥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说教,这样很可能会打消幼儿的积极性,影响音乐游戏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某个小活动,为学生进行示范等方式,告知学生一些注意事项,让幼儿在欢笑中,明确游戏中禁止的事项。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展现幼儿的个性,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选择具有新意的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题材
选择具有新意的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活动题材时,既要保证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又要保证活动能够调动幼儿的兴趣,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幼儿园在进行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活动时,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状况着手[1]。例如,《碰一碰》这个音乐游戏,它是一首非常轻快的歌曲,并且歌曲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由于刚刚进入幼儿园,内心缺少安全感,还非常依赖家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开展该项音乐游戏时,多让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互相抱一抱等,让其在欢快的氛围中,减少内心的焦虑与紧张,从而逐渐从惧怕的心理中走出来,与小伙伴一起游戏。
三、利用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需要从小锻炼幼儿对音律、音色等的掌握与认识,让其在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幼儿的训练:第一,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游戏活动时,能够对音乐的快慢、乐曲的强弱等进行认识与明确,然后根据乐曲的不同,以及节奏的变化等,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者进行隐藏;第二,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让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从而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敏感度[2]。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需要使活动贴近实际生活,并且在进行活动时,通过播放不同曲目让幼儿明确其用意。例如,教师在讲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时,就可以通过播放低沉的音乐,让幼儿知道这些内容都是不可以做的,而在讲游戏规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舒缓、轻快的音乐,让其知道这些是允许做的。
四、发挥示范在音乐游戏中的作用
幼儿园小班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并且由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他们也非常善于对各种动作进行模仿。因此,将幼儿园小班的音乐游戏活动中添加一些动作模仿等环节,则会极大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由于其思维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因此只能对一些表象的事物进行模仿[3]。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在幼儿进行模仿时,让他们阐述对音乐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幼儿的交流、鼓励,帮助其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进而实现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达到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对于从小锻炼幼儿园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幼儿园教师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科学的设置游戏环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颜云娥.幼儿教师如何有效组织音乐游戏[J].才智,2011,(15):318.
关键词: 小班幼儿 角色游戏 环境创造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一种,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幼儿身边较为熟悉的成人、同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心智各方面发展不完全,自我中心,良好的交往技巧尚未掌握。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角色游戏正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与同伴玩相同或相似的游戏。
新《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造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创造符合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是保护幼儿行使游戏权利的具体体现。认识到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角色游戏环境的创造。
一、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
(一)游戏区域的设立
游戏开展首先是建立在舒适、安全的物质环境基础上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室内外的有限空间,合理布局。在具体布局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区域边界的划分要清晰:实验证明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游戏区域比完全敞开式的游戏区域更能让幼儿安心、专注地游戏。教师应利用地毯、家具、积木等将不同的游戏区域清楚地画出范围,同时要注意保持区域间的道路畅通,避免幼儿进行区域间交往活动时造成拥挤伤害。(2)区域间安排要合理:在安排各区域游戏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安静区与喧闹区的划分。如可将相对安静的美工区与图书角安排较近,这样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绘画习惯;将相对喧闹的表演区和娃娃家、建筑角安排较近,这样有利于这些区域间幼儿的交往活动。(3)区域环境选择要适宜: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幼儿的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如在为小班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时应根据其特点多开展“娃娃家”的游戏,开展“食品加工厂”、“超市”是不适合的,因为他们还不具备社会交往能力,且游戏也没发展到这一步。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
游戏材料是指可以为幼儿用于游戏的玩具、物品、半成品、废旧物等。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的选择首先应是安全、卫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产品。其次提供适宜的玩具材料,主要集中在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关家庭生活的、逼真性要求较高的玩具材料。如成套的厨房用品、逼真的各类蔬菜水果等。另外,小班幼儿自我为中心,喜好模仿他人,为了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教师要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比例恰当的成型玩具。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在原有玩具的基础上投放一些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的想象创新的空间。如为娃娃家提供纸片,让爸爸妈妈撕纸下“面条”给娃娃吃,食品店提供彩泥制作各类糕点等,增加幼儿动手学习的机会,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游戏情节也随之丰富。
二、创设愉快轻松的心理环境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经常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与幼儿对话,语气、表情、姿态、动作都包含对幼儿尊重和信任的信息。对于小班幼儿,教师更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参与幼儿的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角色的语言引导幼儿游戏,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如以客人的身份去娃娃家做客,以客人口渴了为由引导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如何招待客人;以询问“娃娃今天吃了什么”引导怎样照顾娃娃。教师应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多给予积极的评价,尽力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二)创造友爱宽松的交往合作环境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因为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交往能力还未发展,所以在游戏中他们往往采取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教师应尽量多创设情境,初步尝试鼓励幼儿通过交往合作完成游戏。如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平时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做些什么事?鼓励幼儿积极模仿。当幼儿对娃娃家的游戏材料相当熟悉时,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其玩具数量,让幼儿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和意义,启发幼儿交往的意愿。因此,教师应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和集体教育,建立互助、友爱、和谐的伙伴关系,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集体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
一、实物标记暗示区域活动布局,营造活动氛围,环境隐含规则――动静结合、区域互补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将教育意图有机地渗透到环境中,以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来达到有效指导的目的。区域活动的开展首先是合理规划区域。我们利用实物标记来规划区域的布局,营造活动的氛围。利用实物如:柜子、桌、椅、货架、地垫、纸盒等,形成几个独立又相对开放的空间。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区域游戏。如创设的角色区:“宝宝贝贝的家”、“豆豆美发屋”、“丁丁蔬果超市”、“小鬼当家洗衣房”、“美味蛋糕房”等比较吵闹,需要较宽广的空间,角色区与角色区相邻,既让幼儿大胆游戏、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使各个区域之间能够发生互动。而有些区域为幼儿提供隐蔽的场所,同时也能满足个别幼儿的需要。如“多多图书馆”,在图书区需要安静地看书,我用实物标记――图书架、柜子、地垫将其围成半开放式的小空间,让“隐退”的环境暗示幼儿静心的学习、思考……这些用实物标记显示的“隐密”、“封闭”的区域,暗示幼儿可以敞开心扉,不受拘束地活动,感到更真实,更自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幼儿常常流连其中。
二、特色标记暗示区域游戏规则,深化活动内容
标记图像一位不说话的小老师,默默地发挥着它在进区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标记图的启发,小班的幼儿可以自主、有序地进区,还可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的争执和矛盾。我们以标记图为媒介,让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站出来和孩子们说话,让小班的孩子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我们在各个活动区域,特别是显眼的地方,分别粘贴上能表现该区活动内容的标记图,比如:“娃娃家”中的全家福、“美发屋”中的发型设计、“蛋糕房”中色彩鲜艳的蛋糕、“玩具城”里的玩具图片等,一看到这些色彩鲜艳、含义明确的图示标记,孩子们心里就会思考:噢,这儿是玩什么的?我要不要进去玩呢?暗示幼儿理解区域活动的内容,帮助年龄小的幼儿理解“在此区域我可以做些什么?”这样他们不仅体验了自主选择区域的感受,而且也调整了其他幼儿的重复选择,确保了区域游戏的有序性。
三、角色标记增强角色意识,发展游戏活动情节
北师大吴云教授在《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一文中提到:游戏的秩序维系和实现影响着游戏的情境性,使游戏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使日常的生活规则在这里失效,而创造着自己内在的、隐性的秩序和规则,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冲动。利用各种各样幼儿常见的、具体形象的角色标志,可以减轻幼儿之间来自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如在“玩具城”游戏中,通过创设“我能、我会”的小主人角色图示,引导幼儿懂得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学说:“你让我玩一会儿好吗?”“我们大家一起玩遥控汽车吧?”老师用语言适时、适度地去提醒幼儿,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用角色标记来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更好地进行角色之间的分工与互动,促进活动情节的发展。如:我们小班宝宝家、贝贝家中的标记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头像等标记,来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身份,发展游戏的情节,积极进行有效的交往。
四、图示标记暗示整理规则,学会自觉分类和摆放
在游戏中我们常常发现,虽然在活动前反复强调一些活动规则,如“请你把材料放整齐”;“请你玩好后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但在活动中幼儿往往“我行我素”,这里扔一个,那里丢一个。我们为幼儿提供很多操作材料,而这么多材料需要分类分层摆放,小班幼儿往往无法记住材料的摆放位置和顺序,于是我尝试用标记图来帮助他们辨别并进行分类和整理。幼儿的玩具橱、柜都有相应的玩具配对归放的图示标记,能使幼儿产生一个物品一个“家”的意识,养成“把玩具宝宝送回家”的好习惯。这些有趣的实物标记图使幼儿觉得取放过程充满了趣味和挑战,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既练习了对应和分类,又掌握了区域空间和活动材料的使用规范,起到了提示、指引、规范的作用。如我们“宝宝贝贝的家”中宝宝用的“奶瓶”、“饮水杯”,爸爸妈妈用的“手机”有自己的“家”,“美发屋”中洗发水、吹风机有自己的“家”,玩具城中的分类标记,如汽车类、毛绒玩具类等都有自己的家;“图书馆”中我们布置了“图书宝宝的家”,在自制的书架外面都有对照的圆点标记图,幼儿只要看了标记图,就能分门别类地把图书整理好。“蔬果超市”中水果、蔬菜都有自己的“家”,幼儿在整理时,只要将物品上的图示标记与玩具筐上的图示标记进行对应,就可以把它们整理得井井有条。
本学期在开展小班区域游戏时,我也一直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调整,让每个孩子在区域游戏中找到更多的乐趣,让区域游戏成为孩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为丰盛的一道“餐点”。小班区域游戏要真正轻松自由、活泼有序的开展,确实离不开富有童趣,含义明确的标记图,标记图就是小班区域游戏规则最有力的切入点。我们的体会是:
1.培养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通过标记的暗示,幼儿逐渐明白在活动区域中要遵守规则,才能使活动顺利完成。幼儿学会了如何玩、怎样玩得高兴、怎样让大家都玩得高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每当游戏结束,音乐响起时,孩子们纷纷开始收归手中的游戏材料,“妈妈”提着菜篮子将水果、蔬菜送到“蔬果店”,“肯德基”也会上门服务,将食物收到店中按序摆放。虽然游戏材料流动性很大,但是有了标记图,孩子们会收得井井有条。
2.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标记在区域中的运用,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实现从较多地接受外部暗示到表现出或者形成更具主体意义的自律倾向,这也是暗示教育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目标。
3.建构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教案范文一
我和球儿来赛跑
【活动目标】
1.学习抱球跑的动作。
2.能听到信号向指定方向跑,增强跑的能力。
3.对球类运动感兴趣,乐意参加有游戏。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个皮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热身运动:(1)绕操场跑两圈;(2)身体各部位活动。
2.教师示范玩球,激发幼儿玩球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皮球)
师:皮球的玩法有很多哦,可以拍一拍、跳一跳、用手投球、滚球、用脚踢……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自由玩球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皮球,在地上玩一下,用聪明的脑袋想出更多不一样的玩法,记得注意安全哦!
2.教师小结(请3名幼儿示范)
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都特别棒,想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玩法,谁想来给大家示范一下呢?
三、游戏“我和球儿来赛跑”
1.教师讲解玩法。
2.幼儿第一次游戏,请幼儿追赶球,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幼儿第二、三次游戏,幼儿超过球,将球拦住。
4.教师小结:表扬大胆加入游戏的幼儿,鼓励幼儿下次活动能把球滚的远,追的快。
5.游戏“送大皮球回家”。
6.教师带领幼儿将大皮球放进篓子里。
四、结束部分
幼儿随教师做“小鸟飞”的动作离开活动场地。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教案范文二
跑步比赛
教学目标
1、发展幼儿跑的能力,增强腿部力量。
2、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
在场地上画好一条直线作起跑线和终点线
教学玩法
老师把幼儿分成两组,分别站在起点线后面,听信号,老师说:“跑”各组第一名幼儿
将开始跑,一直跑到终点线,然后各组第二名幼儿就接着跑,跑到终点线,就这样依次进行,直到最后一名幼儿跑完,那一组幼儿最先跑完,就那一组为胜。
教学要求
跑的时候不可以跨出起跑线,不然作犯规。
教学事项
跑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相互碰撞。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教案范文三
《小妞妞来看戏》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想象用手指表现不同东西的新奇感。
2、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进行玩手指游戏,感受玩手指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儿歌图标一张;卡通手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出示小手,引起幼儿兴趣。
(1)拍手游戏引出课题。
(2)介绍小手。
老师作神秘地说:“我们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我们的手可以干什么呀?手真有用。”“而手指还可以做游戏呢。”
师:你能把我们的手指一根一根的伸出来吗?
幼练习(师鼓励)
(二)学习、理解儿歌。
1、教师念游戏儿歌一遍。
教师带指偶表演一遍
提问:
(1)儿歌的题目是什么?
(2)五个手指头变成了什么,幼儿每说出,教师就伸出手指再次表演一遍
2、学习游戏儿歌。
提问:你最喜欢儿歌里的哪一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儿歌图标
3、学念儿歌。
(1)请幼儿跟老师一起读儿歌、玩手指游戏。
(2)根据幼儿的情况,教师可适当的拿掉图标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三)亲子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玩法
师:这个游戏我们还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我想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玩。
(1)教师和一幼儿表演手指游戏一遍
提问:刚才儿歌念到哪一句的时候我们的游戏不一样了呢?
(2)教师再次示范,鼓励幼儿练习
2、(亲子互动游戏)手指头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和爸爸、妈妈们玩玩这个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孩子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游戏中的音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1、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2、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语言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便捷、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在体锻活动中教师通常是用语言与幼儿进行直接的对话,因此教师的语气、调值、用词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心理,也是幼儿能否获得成功的基础保障。因此,在体锻中我们力求用积极的语言去影响幼儿,改变幼儿胆怯的心理,最终获得成功感。
1、鼓动性语言:是指教师给出行动建议,通过肯定、表扬、赞赏、鼓动等方式激发、鼓励幼儿不断进取,建立自信的特性。
游戏1:小蚂蚁运粮。早上,我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活动的项目是“小蚂蚁运粮”。这时,第三组正好轮到浩浩运粮,只见他背上背着小蚂蚁的粮食,小心翼翼地往前爬着。当浩浩爬到路中间的“小山坡”下时,抬头望了望却开始犹豫了,后面的小朋友已经开始催他,我连忙鼓励他:“浩浩,不要害怕,就差一点点你就可以帮小蚂蚁运到粮食了,就胜利啦!往前看,不要害怕,我会保护你的。”他听后,立刻鼓起了勇气,继续朝“小山坡”上爬去,不但要比刚才更加小心,也比刚才更沉着了,动作也麻利了些,很轻松就翻过了山坡。他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浩浩,你可真棒呀!第一次爬就取得了成功。……”
分析: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可以缓解幼儿心理的紧张情绪。在体锻中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的鼓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勇于挑战自我。上述案例中在教师的一再的鼓励下,孩子最终战胜了胆怯的自我,走向了成功。
2、引导性语言:是指教师或幼儿通过自身的语言引导,激发幼儿向他人模仿的过程。
游戏2:和皮球做游戏。豆豆和小雨两个人手拉手拿着一个球玩起来,两个人边玩边讲话,玩得很开心;琦琦和媛媛一组,甜甜和良良一组在玩对传球;心语一个人追看球跑来跑去;只有新新站在装球的筐旁边,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其他人。于是,我走过去跟新新说:新新,你也拿一个球啊,看他们玩的多开心啊,很好玩的。在我的引导下,新新怯怯地拿了一个球,抱在手上。她站了一会儿,然后将球往地上一丢,又赶紧伸出手去拍,但是没有碰到。我赶紧说:呀,新新在拍球呢!本领好大啊!而且,和他们玩得不一样噢!…
分析: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比较简单,交叉游戏的行为也比较少,通常是独立游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开始相互模范,玩出不一样的花样。在体锻中老师会给予幼儿示范性的提示,变化幼儿定式的思维,拓展幼儿思路。如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则通过其他幼儿的示范,提示心不在焉的新新如何游戏,让她也参与到活动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3、评价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观察的行为做出事实判断或定性鼓励。
游戏3:圈圈真好玩。晨间体锻的时间到了,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场地上,拿着圈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又要和圈圈做好朋友,和圈圈一起玩了。可以怎么玩呢?”
豆豆说:“可以转。”
我追问道:“怎么转?你来转一下好吗?”
于是豆豆就把圈圈往身上一套,然后开始扭动腰部转起来。但是圈圈太轻了,不太容易转起来。
我鼓励道:“让圈圈变成呼啦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分析:
当幼儿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及时的语言肯定了幼儿的想法,一方面拓展了幼儿后续的思考,另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4、指向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帮助幼儿认清事物的过程。
游戏4:运水果。这天的挑战活动我们安排了“运水果”的主题活动。教师事先设置了一系列的障碍,孩子们看到这个场景个个异常兴奋,跃跃欲试。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和幼儿讨论了今天的主要器械“看看,前面都有些什么”。
分析:有些时候教师会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幼儿从没有接触过,兴趣很高但却不知道怎么用,会出现不安全的隐患,因此教师可以事先有目标的让幼儿观察,稳定幼儿情绪,确定方向后再开展活动。
5、介入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介入,帮助幼儿理解游戏情节,产生后续活动的兴趣。
游戏5:我也要摘果子。在开展“小刺猬摘果子”的游戏中,戴着刺猬头饰的乐乐怎么跳也摘不到挂在绳子上的果子,于是嘟着嘴巴跑开了,我看见了问他“乐乐,你怎么不玩啦?”他指了指高高在上的果子。根据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我首先安抚了孩子的情绪。“没关系,刺猬妈妈陪你一块丢摘果子,好吗?”听到“妈妈”这么说,“小刺猬”一下子就不哭了,拉着“刺猬妈妈”一块儿来到了“果子”的下面。……
分析:在体锻活动中幼儿常常出现害怕、退缩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积极投身其中,参与幼儿的活动。例如上述的案例中教师通过扮演“刺猬妈妈”的角色,让幼儿感到温暖,有一种安全依靠的感觉,这样幼儿才不会害怕,最终体验到成功。
6、规则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建立活动规则的过程。
游戏6:跳跃的小青蛙。在游戏小蝌蚪在长大过程中,我为幼儿创设了池塘的环境,提供了荷叶、石头等物体。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提示说:小青蛙先过小桥,再跳过小石头,最后跳到了荷叶上。
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规则性的语言让幼儿了解活动的规则,掌握小青蛙的路线,为活动建立良好的规则。
7.提示性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动作的要领的过程。
游戏7:投一投。在一次双手向前投掷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一开始显然有些不明白,因为他们对于投掷这一动作并不熟悉。为了让幼儿清晰地掌握投掷的基本技能,我运用了提示性的语言:两个小手牢牢地抓住小沙包,小沙包要去旅行了,他从胸前绕绕绕一直绕到我们的头顶上,停下来,沙包休息一下,好了沙包要到远方去旅行了,用力往前扔,飞喽!---
关键词:教师;幼儿;指导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89-01
游戏情节和游戏材料是教师最关注的主题,因为没有丰富的游戏情节或缺少了游戏材料,可能导致幼儿的游戏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小班教师需要介入幼儿的游戏来提醒他们合作进行游戏或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
一、教师指导自主游戏的方式
1. 教师语言指导方式特征
从观察的教师可以看出,建议式语言指导一般是幼儿不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教师以建议的口吻提醒幼儿如何操作。如开展晨间游戏时,小班一个小女孩不知道玩什么,于是教师以询问的口气建议她:“那你喜欢球吗?我们一起来玩球吧?”而示范性语言指导一般在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情节时出现。如小班幼儿在玩理发店,店里的理发师小朋友对理发师这个社会形象还不熟悉,不会操作,这时教师在一旁提醒她:“宝宝,你说欢迎你来我们理发店。”
2. 教师动作指导方式特征
动作指导也是小班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的主要方式之一,笔者将教师动作指导方式大致分为帮助、指示和示范三种。而目前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以语言指导方式为主,结合幼儿的游戏情境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以动作指导方式为辅,指导方式单一。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采用积极、情绪对幼儿指导,让幼儿有安全感。
二、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指导行为中“教育”成分过重
幼儿在面对居高临下的教师时只能放弃已有的观念和想法,按照教师说的去做。也许教师指导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自主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却缺乏生存的土壤。
【案例1】小小医院。(一群小朋友挤在门口)
教师:到底谁要打针啊?
幼儿1:菲菲
教师:那你们不要挤呀,一个一个来呀!
教师:你这边怎么也在打针?打针是那边的事,你是拿药的呀!
教师:病人来配药了,你给他开点药吧!
该案例中有两个指导行为,第一个发生在小朋友们拥挤着进医院看病,教师以询问的方式介入,但转而就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员,教育幼儿要排队。第二个行为发生在教师发现医院药剂师在给病人打针,教师本意是想通过询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医生的角色和行为,但由于教师询问后直接以指令性的语言告诉幼儿他是配药的,让幼儿没有选择的余地。
2. 教师对自主游戏的介入操之过急
【案例2】清新小卖部。(小卖部的东西所剩无几,有两个幼儿走来买东西)
客人:我们要买玩具汽车。(老板没有给)
教师:客人要买玩具,你怎么不给他们呢?
老板:已经没有玩具了。
教师:没有玩具了,那你可以说让客人明天再来买。
老板:你们明天再来买吧?我们店里还有草莓和香蕉,你们买点吧?
在面对商店里玩具已经售空的情况下,教师生怕想不出应对顾客的方法,没有留给自己一点观察和等待的时间就迫不及待地为可以提供策略,却没有考虑幼儿可以想出别的办法:让客人买点水果,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三、改善教师指导行为策略
1. 教师要为幼儿自主游戏创设良好的环境
(1)提供多样的、充足的游戏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将游戏场地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在整体中发挥不同功能的活动区。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娃娃家,那教师除了创设娃娃家的区角外,还可以创设小卖部、加油站等固定的区域。这既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又能提高了幼儿游戏的水平,还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
(2)提供科学充足的游戏时间。有了丰富的各种活动,又有了时间的保证,才能满足幼儿充分自主活动的需要,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游戏的多方面教育功能。
(3)投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材料。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发展特征。如晨间游戏时教师准备“登高”等游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难度太大,这时游戏材料虽然丰富,但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目标和幼儿游戏的需要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并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定期不定期的对材料进行调整和补充。
2. 教师应根据幼儿自主游戏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指导策略
(1)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身份和指导方式。教师应用不同的身份进行指导,减少以教育者的身份介入指导。教师要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需要以及探索世界的不同方式,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切实提高指导游戏的实效。
(2)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减少对幼儿游戏的干预。适宜的介入时机前提是需要教师及时细致地观察幼儿和游戏,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需要、兴趣和幼儿的矛盾和困惑。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决定是否需要介入幼儿的游戏,掌握好适时介入幼儿和及时退出游戏是把握游戏指导时机的要素。
(3)教师应对游戏指导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教师想要提高游戏指导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善于对自身的游戏指导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着批判和探究的心理,养成写观察和反思日记的习惯。教师在观察中能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状态,并在反思中获得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