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总结

时间:2022-03-23 05:42:26

导语:在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总结

第1篇

依据名流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的校本研修工作计划,本计划将以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有效地实施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

一、工作思路:

“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要点

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我校仍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习、发扬名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的现代型教师转变。

1、师德研修,将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公开课教学、示范观摩课教学为基本形式,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2、新课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员课改通识研修和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学科教师研修。通识研修在组织集中专题研修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3、教育教学能力研修,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研修;要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导教师人人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5、教育科研能力研修,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本期继续以“有效研究”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教育叙事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四、研修方式与活动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切实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各教研组在每月要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资料及时交教导处存档。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研;选题策略;校本研修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22-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围绕主题开展行动研究”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1-5], 它融学习、思考和实践于一体,使教师在“做中学”的研究活动中增长专业智慧、提高专业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研修载体。要使这一载体充分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正确合理地选题立项、实施操作和管理评价是关键,而审慎选择有研究价值、适切可行的研究主题,更是提高校本教研质效的首要因素。目前针对校本教研选题的研究不多,本文结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探讨教研主题的甄选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师研修活动。它的主阵地在学校,研究的主体是校内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校为本”是它的基本特征。因此,主题的选择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本校的校情、学情和师情。

1 选题基点

选题的基点是校情。所谓校情,这里主要指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课程建设特色和相应的资源环境等。一般来说,学校的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特色等都是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的。因此,从学校发展需要的角度选择化学学科教研主题,其突破点明晰,针对性强,能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依托学校的资源条件设计研究主题,能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1 从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寻找教研主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1999年即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理念是“选择教育”。其抓手之一是通过套餐式走班制的运作方式实现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选择教育”实施之初,教师们通过培训,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充分认识,对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运作有了基本了解,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怎样开发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较为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怎样配套整合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处于动态中的化学走班教学怎样进行管理、对教与学的质量又如何进行监控和评价,等等。我们从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提炼筛选,先后确定了《化学拓展型课程建设》、《化学研究型课程指导》、《高中化学套餐式课程配置》,《化学走班教学管理方法》、《化学走班教学质量评价》《化学走班教学实践与反思》等作为教研主题。围绕“选择教育”展开的主题研究,不仅较好地破解了我们工作的难点,而且由于选题契合学校的发展目标,还为学校在操作层面贯彻和完善理念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

1.2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特色中开发教研主题

近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建设特色。我们从一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进入化学课堂,继而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再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服务,我们的教研足迹始终紧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攻坚项目,结合学科特点,确立了《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以化学与能源为载体研究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等作为教研主题。组内有多名教师因此先后参加了学校和区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市展示研讨课和论坛、以及全国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其中《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成为市级课题中的一部分。这些主题的开发,其价值不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多么熟练,而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思考已从怎么做深入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效果如何,这一转变对教师自我提升理解课改理念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能力大有裨益。当然,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2 选题焦点

无论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还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其最终指向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受体和教学成效的映射体。因此,学情是校本教研的焦点,只有生发于学情的选题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1从课改与学情的融合中设计教研主题

2002年,我们组成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化学新教材第一批试点,当时教学中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如:试点初期,如何在缺少参考资料和同行借鉴等不利情况下,通过我们的教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要求。我们在对遇到的具体问题归纳梳理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让课改精神与我校的学情“落花入泥了无痕”般地充分融合,为此确立了系列教研主题。在认真研读《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标准》基础上,结合我校“选择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将课标具体化和校本化,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细则》。细则既尊重课标要求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强化了教学要求的适切性。我们以《如何用好化学新教材》作为教研主题,对教材编排结构、知识内容和阅读反馈资料等相关板块二度开发,使之更符合我校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基础。为了使化学教育有助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从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元素化学、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等板块中研究培养的切入点和实施方法,发表于《化学教学》上的“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便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教研成果。又如围绕“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培养”,我们开展了化学教育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教研,形成了如“化学学科有效实施德育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6/5)”等以论文和教学设计为形式的成果。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开展主题教研,使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在精研课堂教学的实战中得到了磨练。

2.2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教研主题

课堂是学生、教师、环境互相作用的微型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和教师都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思想情感,他们多彩而灵动的交流使教学充满了趣味和变数,生成出许多引人深研的问题。如高三的技能训练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基于“如何既保证教学质量又避免大运动量的训练,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思考,遴选出“高三化学习题研究”的教研主题,从例题的选取、习题的编制、习题的讲评、讲评后的巩固几个方面开展教研,教师间互研互习,有效地促进了高三化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如这两年我校加试化学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化学高考成绩也大幅提升;在各类化学竞赛中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的学生人数也显著增加。

3 选题支点

研修的主体是教师, 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适宜的观察者和研究者[6]。 只有充分认可并发挥教师原有特长能力,激发教师内在情感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热情,教研主题的开展才有支撑点。因此,师情是选题的支点。

3.1 针对教师关注的热点立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适用于教师的研修活动。例如我们在确定 “高三化学习题研究”作为研修主题之前,广泛地征求了组内教师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组内教师高度的认同,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个主题的教研开展得很顺利,研究质量并未因工作量大而降低。又如老师们对“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兴趣,根据教学实际,我们从“帮助高一新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化学资优生的培养”、“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策略”等方面开展教研,取得了不错的研修效果。

3.2 依据教师的特长能力定题

许多好的选题,因为脱离教师的实际能力而浮于表面。考虑到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所以我们选题的视线,集中于如何运用专家的理论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在具体确定教研主题时,我们同样先掂量教研组和教师个体的能力后再做定夺。例如对于高三教学,我们有很多感兴趣又需要教研的主题,“提高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效率”便是其中之一。但仔细考虑后我们还是感到难以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好在我区在叶佩玉老师带领下,将化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组织了“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讲座”,我们组扬己所长,精心准备并主讲了十讲中的五讲。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区内教师一起分享我们的教学心得,更高兴的是通过这次讲座,使一些平时无意识的、散碎的教学智慧得到了总结和提炼。实践证明,量力而行的教研更富成效。

可见,发自于教师个人经验和兴趣的教研,才有源源不竭的驱动力。当然,充分考虑教师的志向和能力,并非将教研囿于教师原有的学识水平内,而是尽可能满足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需求。

4 选题原则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教研主题的选择需要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4.1 先进性和实效性结合

即选定的教研主题既要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又需针对学校的发展要求;既要汲取专家学者的理论精华,又能切实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系列教研主题就是基于这一原则产生的。

4.2 阶段性和延续性结合

即所选主题的切入点要小,基本上能在一个学期初步完成,但要有拓展的余地,有可循序渐进研究的深度。如我们对“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就是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前后经历六年,逐步趋于成熟。

4.3 共性和个性结合

就是既考虑全组教师的共性要求,又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教师在教研中“有武需用,有武可用”,这样的选题有利于放大教师的教学智慧。

综上所述,立足“三情”,重视“三结合”的教研主题甄选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较好地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徐雪梅.“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3.1

[2]张学忠,李森.校本教研:特点、内容、与方式 [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

[3]明庆华,程思辉.简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4]王彦波,孙德芳.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视野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2

第3篇

一直以来,校本研修被看做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更是职前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加快自身成长、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是以教学视频案例为载体,通过视频标识工具来完成的。本文所研究的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在现行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省时省力,是职前教师非常受欢迎的校本研修模式。

【关键词】 视频标识技术;职前教师;教学视频案例;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7—0056—04

一、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

内涵、目标和意义

所谓校本研修,“研”是指教学研究,“修”是指教师进修。校本研修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本的各种教研、学习和进修活动,是校本教研的拓展与延伸,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1]。

职前教师是指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毕业生,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就是职前教师以学校为基础从事的各项教研学习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加快自身成长、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职前教师必须重视并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开展校本研修。职前教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对国家未来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很有必要,也有其实际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基于视频标识技术也就是以视频案例为载体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这种模式也符合当今学校的现实条件,且不论是在本地环境下还是在远程环境下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节省时间。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这是当今比较受欢迎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模式。

二、视频标识技术和教学视频案例介绍

所谓标识,一般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材料时做出标记,把相关信息增加到已有的材料上,这种行为能引起阅读者对标识内容的深度思考,从而促进有效学习和自我反思的发生。在传统的教与学环境中,学习者会在教科书和讲义上做笔记来帮助深度理解文本资源,如突出强调某些词与句、基于上下文进行组织总结、画概念图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传统标识行为。 视频标识是指用户在观看视频获取信息时,伴随的对视频片段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评论发言等一系列操作行为。笔者所指的视频标识区别于传统的视频点播技术的评论方式。传统的视频点播系统的评论是针对整个视频而言,用户在观摩整个视频后,对视频的一种整体评论。这里的视频标识技术采用的是片段注释,即用户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能够随时对视频片段进行标识,可以自主选择一定时间片段的视频进行标识。视频标识技术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依托视频标识系统软件来完成。

教学视频案例的定义有多种,笔者选择比较符合本文实际的定义,即教学视频案例是以教学观摩、教学研究为目的, 以视频为主要形式, 全程记录某一真实教学活动, 并利用网页技术制作的集成了教学案例各类材料( 主要包括文本、图片及视频材料) 的超媒体教学案例[2]。从这一定义也可以看出,教学视频案例不再是简单的课堂录像,而是案例设计、教学研究、课堂互动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本文所研究的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就是以这样的教学视频案例为基本载体,依托视频标识系统所提供的技术原理,实现对职前教师教学研修的目的。

三、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

教师校本研修的必要性

(一)职前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 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校本研修

教学设计是一名职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能力对于一名职前教师来说更加重要,它是职前教师获得教师资格必备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等类似的相关课程,但效果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课程仅仅提倡技能培养,而忽视或者淡化了对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3]。怎样培养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最为直接和容易实施的一种方法就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可以让职前教师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各种实习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些高校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预设一些助研助教的岗位,提供给职前教师进行训练培养,让他们自主设计教学,自主开展教学研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2. 职前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的提升要求校本研修

具备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并不能有效说明职前教师能够从容地胜任课堂教学。我们一直强调传统课堂的教学基本功,似乎在信息时代下忽略了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忽略,反而信息时代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要求更高[4]。信息时代下不再是“满堂灌”式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这些来看,信息时代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比传统课堂要求还要高很多,因此也对职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职前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可以通过校本研修来实现。基于学校的教学实习可以让职前教师充分体验信息化课堂的教学情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3. 职前教师实现自我完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要求校本研修

职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完善。成为合格的教师后,在职业生涯中还要有自己的规划,即迈进专家型教师的行列。在这种变化的征程中,职前教师必须尽早规划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职前教师自身能力的完善、专业化的发展同样要求校本研修,并贯穿于职前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综合素质永远保持前列。

(二)当今技术发展所引起的教学变革的要求

当今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变革,同时也引起了校本研修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研修方式一般是观摩讨论和文本案例分析,观摩讨论不便于记录,而且教学的过程转瞬即逝,中间夹杂的师生的情感交互都无从体现,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传统的文本案例虽然内容丰富具体,但是无法掺入教学情境,显得枯燥,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5]。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作为一种再现事物全过程的良好手段已逐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频案例能够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包含文本案例的一些特性,又掺入了教学情境,显得更加逼真。笔者开发的视频标识系统还能够对视频案例进行片段标识,实时再现教学过程。这一切都说明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具有其他研修不可比拟的优势。

四、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

教师校本研修可行性分析

(一)职前教师的积极性

职前教师的积极性是顺利进行校本研修的先决条件。职前教师怀着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梦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传统的校本研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感到厌倦,对新型技术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方式充满了好奇,他们自身的内驱力会让其积极投身到教研中去,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职前教师的积极性还体现在可以调动集体的力量来促进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职前教师的校本研修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集体的力量。在一般学校中,职前教师可以利用的人员主要包括职前教师本身、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技术人员。他们的分工主要体现在表1中。

表1 职前教师校本研修队伍人员分工

[人员分类\&职前教师\&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技术人员\&主要任务\&试讲课堂,提供原始素材,自身学习训练\&案例评价、引导、分析、推广、应用等\&提供技术支持,如获取教学视频\&]

(二)技术上的可实施性

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视频案例的获取、校本研修平台即视频标识系统的开发。

教学视频案例的获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要设计案例,根据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将体现教学核心价值的典型案例有机地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二是由职前教师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并指定一些学生和教研专家听课,技术人员全程拍摄录制教学视频,这是教学视频案例的获取环节。

视频标识系统的开发目前已基本完成,核心是实现对教学视频的片段标识。系统含有大量的教学视频案例,并拥有按视频形式和案例形式组织分类、标识的搜索查询功能、标识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等功能。视频标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和教学视频案例库效果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三)设备资源的可靠性

利用视频标识技术来进行校本研修需要设备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包括服务器、计算机、大容量的存储硬盘,大量的视频资源存储在服务器的硬盘上,客户端通过访问存储在数据库的视频地址来读取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访问的速度。技术在发展,这些硬件在教育方面应用越来越普及,性能越来越可靠。软件方面核心是视频标识系统,可以说硬件和软件的可靠使用有效保证了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顺利进行。

(四)经济上的可支撑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电子产品的性能,批量生产后价格越来越便宜,这对于学校购买各种设备不再是天方夜谭。另外国家鼓励支持信息化教学,鼓励教师利用新设备新思维新的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投入也在加大,可以说经济已不再成为教学研究的拦路虎了。

五、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

教师校本研修方式

(一)职前教师自行观摩与自我反思

职前教师通过观摩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案例来加强学习和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注意到的细节在视频上却能看得一清二楚,通过观摩自身的教学视频,职前教师能有效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优势之处加以强化发扬,对不足之处加以反思并促进改进,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职前教师自行观摩与自我反思方式可通过图3来表示。

图3 职前教师自行观摩与自我反思方式

(二)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

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的经验,他们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策略的理解都有其独到之处,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能够将经验策略总结与教学视频案例相结合起来给予职前教师最有效的指导[6]。这种指导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给予恰到好处的评论,评论之后再给出实质性的建议。这样的研修方式无疑大大提升职前教师成长的速度。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的研修方式可以用下面的四部曲来进行,如图4所示。

图4 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方式

(三)学科同行讨论交流

与自行观摩反思研修和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指导相比,学科同行讨论交流研修方式来得更加直接。学科同行对教学的熟悉程度应该更加深刻,他们通过对比能够很快发现教学上和技能上的缺点,从而能够很直接地点出要害,这对于职前教师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召集同行进行访谈座谈,针对某一教学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邮箱、QQ、MSN、微博等多种方式互动,这种校本研修方式也是很多职前教师优先考虑的。

(四)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

前三种方式均是基于观摩方面的研修,虽然也是利用视频技术,但更多的采用的是视频标识系统中教学案例库的功能,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的研修方式则是深入到教学视频内部去剖析职前教师的教学。

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就是学生根据教学视频,任意选取时间段对视频进行标记,标记的时候给出自己的一些注释评论,提交以后即保存在数据库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任意地对每个视频的任意片段进行标记。当所有学生对一个视频全部标识完毕后,职前教师可以搜索到该视频的全部注释,这样就能够全面具体地掌握学生对视频片段的评论与看法,找到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而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作出反思。这种来自学生标识的研修方式无疑也是职前教师所需要的,因为教学的最终效果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来自学生标识的方式更贴近一线课堂,更具有参考价值。学生标识视频教学案例研修方式的情况如图5所示、职前教师查看学生标识信息如图6所示。

图5 视频标识

图6 职前教师搜索视频标识列表

六、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分析了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必要性,并重点论证了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视频标识技术的职前教师校本研修的几种方式。这些方式为职前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给了良好的途径。视频标识系统为研修提供了大量规范可操作的教学视频案例资源库,基于视频标识技术下的校本研修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再深造、再培训和再完善的平台。学科领域专家教研员的指导、同行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标识为职前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舞台,它必将对职前教师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牛冬梅. 深入开展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

[2] 谯小兵. 对教学视频案例定义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

[3] 张豪锋,王娟. 基于概念图的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J]. 理论探讨,2008,(4).

[4] 孙众. 职前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基本功能力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7).

[5] 齐振国,荆永君.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校本研修[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

[6] 齐振国. 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9,(6):85-88.

[7] 吴郑红. 教学视频的语义标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1,(4).

[8] 周勇. 校本研修现状观察与视频案例研究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6).

收稿日期: 2013-02-25

作者简介:王会霞,硕士,副教授,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438000)。

第4篇

一、课程学习的收获

在本次培训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科知识与能力”这个模块。

其一:马云鹏和赵艳辉两位学科专家,以XX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数与代数”领域目标与核心概念的详尽解读;对核心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策略的案例式讲解;帮助刚有2年教学经历的我,解决了当下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为今后五、六年级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其二:钱守旺老师的微课案例《分数的再认识》、成艳斌老师的微课案例《用字母表示数》呈现了让学生在此“数与代数”领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做了精彩的案例展示。在听课过程中,老教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深深地折服了我,使我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现将这段时间的收获略加整理。

1、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做课件等等。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2、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课堂教学要努力达到主体与主导的和谐统一。

3、教学设计要适合学生、贴近生活。教学源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学的有趣和轻松。 4、教学过程结构精密,时间分配恰当。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多媒体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

二、浏览简报、答疑、研讨交流活动的收获

在学习平台中,不论是项目简报、区域简报,还是学科简报、班级简报,我都认真的阅读,并给出简要的评价。通过阅读简报,可以了解到班级老师们在学习、论坛发帖、论坛回帖、文章、日志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可以了解到近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本次培训中,我在答疑区提出了: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考和数学习题中的讲解疑惑这2个问题,我在班级论坛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估算”能力、“符号意识”、“数感”等9个问题,我参加了班级主题关于“好课”的研讨,累计发帖87条。辅导老师以及教育同行给予了详尽的解答,让自己在此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今后教学有了促进的作用。

通过和其他教育同行在班级论坛中互动,有两点感触。

1、明白了如何讲授知识,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如何设计活动,才能让学生寓教于乐,如何管理班级,让学生快乐成长。

2、应该热爱学生、因为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以身作则、因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三、学习研修同伴优秀作品的收获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位老师都有闪光点。每当工作坊有最新的文章、日志的更新,我都会静静的去浏览。每篇文章、日志都有打动我的地方。

在工作坊中,我认真研读实验小学xxx老师、第一小学xxx老师、第二小学xxx老师、xxx老师……提交的文章、日志、校本活动成果,从不用年龄段老师的成果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归纳概括为24个字,即是:“终身学习、时刻充电”、“心中有爱,眼中有人”和“塑造魅力、享受幸福”。

四、参加研修活动的收获

在工作坊中,辅导老师了校本活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我提交了《小数的性质》的前后两个的教学设计,包括教研员的点评和改进意见,同时上传了自己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理解。辅导老师给出如下的建议:教学设计说明,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理论或被论证的教育交流理念作理论支撑,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这也是我参与活动最大的收获。

我还参加了其他坊主的3个活动,同时下载教育同行的理论研究成果,享受了研修平台提供的丰盛的教育饕餮盛宴,和所有的研修成员一起收获启蒙、收获信心、收获教育理想。

五、教学行为改进的收获

XX年版新课程标准正式实施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彻底转变,加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制约下,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等诸多方面都要发生改变。在本次培训中,认识到网络环境为探究学习开展带来的优势,通过案例的学习,学习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各个环节如何开展,为今后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和实践的观摩经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

1、反思自己。反思授课中成功的细节,不断积累良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2、反思学生。反思授课中学生的状态。关注学生是否拥有充满激情的学习状态;个性在课堂上有没有得到张扬;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体作用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只有不断回顾反思教学过程、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六、校本研修的收获

按照自己校本研修项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评价》的计划进展,截至目前,以及完成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研读,明白了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电子白板,思维导图的理论等方面)进行提升;已经完成《几何画板》和《网页制作》的相关应用技能的回顾;已经完成班级qq群的建立,正在逐步完善学习资源的上传,以及完成县级小课题《xxxxxxxxxx的研究》课题的后期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课例的筹备工作,正在等待科研所的验收……点点滴滴,这都是校本研修带给我的收获。

七、待提高改进的地方

1、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自我学习充电的时间较少,校本研修的进度有些拖沓,希望在后续学习中,合理安排时间,尽快将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

2、沟通交流的不到位,有时候抹不开面子。要多和年轻的、有经验的教师探讨信息技术的使用技巧,多和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授课技能,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优化,让自己的数学学科更加专业化。

八、对培训的建议

首先,要感谢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作为一个刚刚步入教师行业两年多的教师,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对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的各方面的学习知识,可以用求之不得来形容,没有挑剔的理由,只提出两点建议:

1、希望学习平台在开通前,进行好服务器的技术调试,不要经常出现“页面无法响应”或“链接失效”等现象,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进程。

第5篇

一、内涵与模式

教师工作坊这里指一种混合式的教师研修模式,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于网络研修平台,发挥学科专家和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性骨干教师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培训。本质上是由学科专家、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异质化的学习共同体。名称上借鉴了传统手工作坊的意蕴,强调教师缄默性的教育智慧的凝练与分享。操作上它将短期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在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通过工作坊,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的网络课程研修和基于问题解决的网络校本研修,还可以进行网络空间教学等活动。

教师工作坊的主体是研修的教师群体,由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组成。对于工作坊的培训者,教育部有关文件中统称为“主持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培训者)和骨干教师组成“三人行”核心团队。湖南省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主持人”细分为“学科专家”“坊主”和“坊主助手”三种角色。每个教师工作坊“学科专家”“坊主”各一人,“坊主助手”根据研修活动开展的需要可设多人。研修学员几十、上百甚至数千人不等,统称为“坊员”。工作坊成员登录网络研修平台,事先会被分配到预设的研修社区,赋予相应的角色,并自动拥有该网络平台的实名制“个人空间”。

教师工作坊一般基于单一的学科或领域开展研修,有些综合性的工作坊也是可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坊研修模式突破了单一远程培训、集中面授或自主研修的局限性,将几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种新型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要力争做到以下“六个结合”:

(1)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教育部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可以分段进行),地方性的教师工作坊集中面授时间数天不等。集中面授时要求理论讲授、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提升“主持人”工作坊的主持能力。面授过程中,举办方要注意观测学员的学习态度、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遴选并确定坊主,组建主持团队。网络研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重在专家引领、主题研修、反思实践、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网络研修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坊”课程学习、交流研讨和“个人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在线生成、推送分享功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2)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建坊以后,主要由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在线上进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研讨交流等。推动学员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巩固学习效果,实现学用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采用名师巡讲、主题论坛和现场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学员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3)主题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机构应配合工作坊主持人,根据学员需求设定研修主题,优化研修内容,明确研修任务。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提供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供学员选学,实现按需施训。

(4)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通过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工作坊主持人的规划设计、教学指导、组织协调和诊断评估等,引领研修持续高效开展。建立坊内学习小组,实现分层研修;建立学员相互指导和帮扶机制,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坊间有效联结机制,实现协作研修。

(5)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研修项目实施机构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探索利用测评工具进行诊断分析,帮助学员发现问题。针对重难点问题,依托典型案例,专家引领学员进行分析研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6)行动研究与成果评价相结合。通过专家指导,基于学科大主题,设立行动研究小课题,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体研究方式,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驱动学员深度学习,形成系列研修成果。建立研修成果学员互评机制,将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激励学员分享研修成果,生成遴选高质量成果。

二、目标与任务

教师工作坊实行坊主负责制,坊主可由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坊主在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助手的协助下,共同引领一定数量的区域骨干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探索建立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具体实现三大研修任务:

1. 培训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教师工作坊

通过集中培训培养各学科(领域)“种子”教师,担任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分级组建省级和县级教师工作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组建省级教师工作坊。采取工作坊研修方式,培养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县专职培训者和教研员成为工作坊主持人,并不断提升其培训能力。主要包括团队打造与引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主题并引领研修的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示范能力、工作坊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现场诊断与指导能力、资源汇聚与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分学科(领域)组建县级教师工作坊。依托工作坊主持人,利用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遴选具备网络学习条件的乡村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不断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材分析与使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价、基于课堂教学的小课题研究等。

2. 发挥主持人引领作用,生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工作坊研修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工作坊主持人在本区域学科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其从优秀迈向卓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主持人持续发挥影响力的工作机制,为乡村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实施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为各地生成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及服务于乡村教师一线教学需要的实用教学资源。将教师工作坊与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对接,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遴选汇聚、智能推送和交流分享。

3. 整合教育信息化项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推行教师工作坊研修,有机整合全省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优质空间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空间”等项目,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程与要求

教师工作坊研修应是有组织的活动。教育部印发的《“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对“种子”教师的遴选、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实施流程提出了指导意见。为了保障湖南省“名师工作坊”和其他“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效,便于相同学科(领域)实时交流分享,有助于研修成果的提炼汇聚,对研修平台、开坊流程以及工作坊主持人提出了相应要求。

1. 统一研修平台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统一依托“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http://

)进行。通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教师工作坊研修。“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具备成员管理、计划、课程学习、资源推送、活动组织、成果汇聚、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2. 规范开坊流程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规范了各类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开坊的基本流程:报到确认分班开坊申请提交坊管理成员设置班级管理成员通过开坊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在平台上均有公告说明。

3. 明确坊主责任

择优遴选高校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专职培训者)和一线名优教师担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业绩优异,在全国或本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②具有丰富培训经验,承担过省级以上教师培训任务;③能够为人师表,引领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愿望强烈,团队合作能力和凝聚力强;④省级特级教师、“未来教育家”或“青年精英教师”培养对象,其他省级名师候选人或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的一线教师、教研员和高校专家优先。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履职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坊的研修效果。工作坊主持人肩负着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监督评价、成果提升等四大方面的职责。①组织管理方面,主要是引导学员登录,通知公告,管理学员行为,学情统计反馈等;②专业指导方面,负责制订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活动,提供研修资源,诊断关键问题等;③监督评价方面,点评学员作业,推荐优质资源,推荐优秀日志,监督研修进程等;④成果提升方面,主要是策划特色活动,总结研修经验,汇聚优秀成果,生成培训课程资源等。

在明确教师工作坊坊主(主持人)基本条件和主要职责的基础上,还应分别对学科指导专家、坊主助手的工作条件与职责提出相应要求。同时,对工作坊坊员的研修活动提出合适的、可操作的考评标准。

四、课程与资源

丰富、优质而实用的课程资源是吸引教师长久留在研修平台的关键因素,因此,预设的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与动态生成的优质教育资源显得同等重要。教育部相关文件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课程设计与资源提供分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师工作坊每次研修活动都要先确定一个主题,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全员准备,各自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形成争鸣与碰撞,做到有理论思考、有实例研讨、有反思总结。研修主题涉及六大领域,即师德素养、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工作坊研修指导等。

研修课程由教师培训机构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根据研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学员实际需求,围绕一个或若干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研修活动、研修方式和成果要求等。研修课程应标明必修与选修,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

由于工作坊研修倡导混合式研修,不同的研修阶段(或环节),培训要求以及课程资源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面授阶段侧重工作坊主持能力,包括工作坊研修规划和指导能力、线上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线上协作研修工具使用能力、课程资源设计与整合能力、研修效果评价能力等。网络研修阶段重在为坊主设定切合的研修内容,帮助其在指导学员的同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凝练教育思想,塑造教学风格,提升专项能力。

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培训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二是提升培训能力,具体包括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校本研修规划与指导能力、区域性教师培训设计与组织能力、网络研修指导能力等。

承担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培训机构须提供高质量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资源应针对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聚焦学员的共性需求。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要参照MOOCs方式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能够通过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资源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

教师工作坊推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每个成员既是原创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享用者。主持人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结合研修主题,通过自主开发与推荐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针对性的研修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录、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微课程等。每位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在学习小组帮助下,开发不少于2学时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微课程和研修日志等。

五、组织与保障

教师工作坊研修虽然已经推行两年,但还是新生事物,要确保常态化、有效地开展,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考评,建立并完善一系列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1. 加强组织管理

建议实施分级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各司其职。“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线上研修。省级项目办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建立项目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与,提供研修支持服务,开展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估等。

省教育厅要将工作坊研修纳入全省项目规划,为学员线下研修提供经费支持,做好学员选派管理、工作坊研修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本地学员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将研修学分计入教师培训学分。

培训机构负责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组织实施工作。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支持与服务,提供课程资源;会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按要求做好项目总结评优等工作。

工作坊主持人负责主持工作坊研修活动,做好整体规划、研修指导、活动组织、资源提供和学员评价等工作。高校学科专家提供研修专题的理论指导,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坊主助手协助工作坊主持人组织学员进行日常研修,协助做好学员评价工作等。

2. 加强考评监督

“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由教育部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省教育厅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相关标准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指导工作。

省教育厅会同培训机构做好省级教师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工作和学习成效及时对工作坊主持人和学员进行动态调整。

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工作坊、工作坊主持人和研修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考核要坚持实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标准,利用大数据做好监测工作,综合评价各工作坊及相关主体的行为,将相关结果定期反馈项目办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研修社区显要位置公布优秀名单,优秀成果,并向学员“个人空间”推送。

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在省教育厅规划指导下,建议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省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统筹管理;具体负责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组织实施;协同各教师培训院校(机构)组织实施工作坊研修环节;指导县级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开展。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实施机构安排专人在线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并反馈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议,以研修简报、周报、月报等形式上报省教育厅。

3. 完善激励机制

(1)减轻工作坊主持人的日常工作量。担任“国培计划”示范性工作坊或省级名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的主持人,经县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建议在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另外计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或者按照此标准减轻日常工作量。

(2)为工作坊研修提供经费保障。工作坊研修经费应按照教师网络研修经费标准予以保障,目前,湖南省是按照3元/人学时的标准用于平台运行费、资源费、辅导费、管理费等。其中辅导费应不低于1元/人学时,用作坊主、专家和坊主助手的劳务费。建议对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组织评估,评为优秀等级的省级名师工作坊、教育部示范性工作坊,由省教育厅给予一定的奖补经费。评为优秀等级的县市级教师工作坊,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酌情奖补。

(3)工作坊研修要为研修教师认定学时(学分)。教师参加工作坊研修,经考核合格,应根据研修方案为研修教师认定研修学时学分。此外,培训机构根据学员提供资源的数量、“种子”教师和学员对资源的认可度,在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规定的学时基础上,可酌情奖励一定学时(学分)。

第6篇

1、进一步落实并修订《*区教学管理规范》,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常态教学、常态教研活动。规范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课程管理常态化。在做好常规教研活动的同时,要抓好学校的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作好教材培训工作,帮助教师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深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抓好新课程备课研讨会。每学期开学初都要举行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互动交流式学科新课程集体备课活动。以此为平台,促使教师养成教材研究常态化、深度化的习惯。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例为载体,采用重点课例剖析法对典型课进行系统、精细的研究,围绕“真诚、深刻、精致”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5、开展以实施有效教学和常规教学为主题的校本教研。以教研组为依托,以落实课标用好教材为基础,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为重点,让教师立足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利用同课异构、主题研究课、教师之间听常态课、观看名师课、人人上一节亮点课等校本研修手段,浓化研究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6、扎实开展联片教研。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和联片教研组长的作用,在联片校范围内的每一所学校至少开展一次联片教研活动。

7、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好各种教学比赛。有: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优秀教案评比、校园歌曲比赛等。

8、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教研的研究。借鉴远程教育研修的有效方式,通过学科教研网页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在线观课、评课等活动,以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做好*年教学评估工作,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发展提高上,把评估与学习相结合,评估与指导相结合。

10.发挥兼职教研员的辐射作用,在教研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在区域内或在联片校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二、科研工作

以解决现实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重点,以应用研究为主,以“面向实际,面向学生,面向一线”为工作方针,全面开展好教育科研工作。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教科研工作的中心,抓住课程改革这条主线,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科研网络

(1)加强二级管理职能。

全区教育科研实行区、校二级管理。

区教育科研室是全区教育科研中心,负责对全区教育科研的统一规划、组织、指导和立项研究、评审验收等管理工作;组织对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经验的总结、鉴定、评奖和推广运用;开展教育决策咨询;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组织立项研究解决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促进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

学校是教育科研的基地,既要接受市区级科研部门的指导,承担区下达的教育科研任务,负责具体的实施与管理;又要负责对本校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组织,并立项解决对本校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队伍研究水平

力争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研究水平高,组织能力强,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专、兼、群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骨干作用,发挥其研究、组织和教育科研的职责。

2、加强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改革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教研、促进教改;选准突破口,推进整体改革。继续开展健康心理生活实验研究工作,扎实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活动。每位教研员、教师都要树立小课题意识,从工作实践中寻找研究内容,切实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科研与教研的有机结合,突出教育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教研员要帮助、指导已立项的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解决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推广教师的研究成果。

3、大力开展校本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和支持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水平,有计划地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创新教育实验研究要有新的突破。

4、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

科研领先,常规压阵,向管理要质量。要把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指导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主阵地,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化的研究》课题研究为依托,探索我区常规教学及管理的特点、规律和提高常规教学与管理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广常规教学及管理的成功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益。

5、加强课题管理,确保研究质量

我区共有国家教育学会课题1项、省教育学会课题15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校课题12项,创新基地校课题9项,个人课题64项。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服务,确保课题研究质量,以便顺利结题。

工作要点:

1.各校上交已立项课题研究各月活动安排。

2.各校及时上交国家、省、市级课题资料备案。

3.到学校了解课题研究情况。

4.参加秦皇岛市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现场会。

5.开展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6.编撰《*教育》第六期、第七期。

7.举办第五届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检测暨第六届学生手脑奥林匹克创新竞赛。

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化研究》阶段小结。

三、师训工作

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突出培训工作时代性、创造性、实效性,促进全体教师更新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培训目标

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青年教师,重点培训骨干教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我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建设,不断推进教师培训方法的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培训内容

(1)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研修,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艺术研究(2)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综述,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3)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等;(4)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等教育研究专题;(5)走出校门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增长知识,借鉴经验;(6)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实施策略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为重点,力求培训模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要模式,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活动安排

(1)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①师德培训:针对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对教师进行行为规范及礼仪培训。(观看录像+研讨反思)

②新教材培训:组织各学科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培训,并举办“案例研讨”。

③学科教师教材教法考试。(1次)(区级)

④依托天网地网人网做好关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及班主任培训。

(2)岗位培训

①利用自身资源,对部分学科作总结提高培训(继续开展新课程经验交流活动)。

②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与北京东城区联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优秀教师作课、说课,共同研讨。(每学期1次)

③开展专题性的业务领导论坛工作。

④依托市级干训工作做好我区的校长提高培训工作。

⑤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

(3)组织参加河北省*年中小学教师培训

①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

②高中英语教师高级研修;

③小学薄弱学科培训者培训;

④中小学班主任培训。

(4)完成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5)充分利用“*教师研修工作室”、*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等博克,组织教师学习,并参与网络教研、论坛

(6)落实《*区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和使用办法》

(7)检查指导学校校本培训工作

(8)组织教育管理干部及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9)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及交流教师的管理

四、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含高中)电脑制作、机器人竞赛活动,择优参加市级评比。

2.完成我区中小学河北远程教育网会员制工作。

3.组织*年度*区优秀CAI课件展示交流活动。

4.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择优参加市级评比。

5.认真组织好*中考信息技术学科的考核工作。

6.组织中小学*年优秀课件制作与评比活动,择优参加省市级评比。

7.真抓好电教教材费的使用和管理,做好08年春、秋季电教教材的征订、发放工作。

8.一步加强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建设、指导和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电教课题的研究工作。

9.进一步加强*年自制教学具、动植物标本的开发研制工作。争取有5件以上的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

10.组织初中毕业与升学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工作。按上级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制定试题及评分标准,落实考务方面的各项措施,确保考试工作安全顺利实施。

11.继续做好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工作,在进一步做好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12.阅览优质课评比。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探索

本学期我校教务处紧抓教学常规和教学管理常规的落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研究、指导、引领、管理功能,继续依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实施,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上台阶。

1 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应用工作

我校在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的管理制度,创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校园环境;进一步完善硬件,充实软件,强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加强网络资源的推广和应用,逐步构建能够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要加强开发校本资源建设,服务课堂教学,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要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学校要在网络社区与校本研修远程引领式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数学教研活动,切实做好数学学科校本研修工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方案,定期开展教研组教研和个人教研、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课改论坛和公开课研讨等形式的教研活动。

2 继续加强数学学科建设

教研室继续以学科教研基地学校为依托,构建由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学校教研组、本校优秀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数学学科教学专业指导共同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研、数学教师培训研讨等活动,提升数学教师的教研能力。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数学学习非常喜欢,他们喜欢的是老师的民主授课,反对教师满堂灌,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大大激发了老师的信心,要把这个课题深入持久的研究下去。

3 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本学期学校数学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督查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校以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试点,学校教务处加大了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力度,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鼓励数学教师学习借鉴已有的先进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程、生态课堂、适性课堂、讲学稿、学案教学等,但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力争使学校的数学课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各位数学教师要善于总结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在上一年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方案,加强实践。教研室加强对各实验学校的服务与指导,定期召开观摩研讨会,推广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对部分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提炼, 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来达到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召开经验交流会。本学期十一月学校开展“示范引领,共同成长”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主题活动月,其目的在于使每位数学教师都能发挥骨干作用,为发现和培养更多的教学能手,让更多的数学教师得到锻炼和进步。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小学数学开展学课标用课标“立规矩、养习惯、长见识”落实学科教学常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完成学校初赛活动,到12月学校将举办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说课比赛和数学教学技能大赛决赛。本学期结束前举办数学学科青年教师跟踪听课指导活动。小学数学起始年级教学研讨选派学生参加全区合唱比赛,数学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训练指导工作。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第8篇

校本研修的对象应是教师在教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必然趋势。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我们认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问题解决,是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思考探索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笔者曾了解到某小学早在几年前的一次选择话题论坛中,有教师提出: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由来已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依然背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过着应试教育的生活,肩上的作业负担并没有从实质上得到解决。这一论点激起了在座教师的共鸣。大家都认为,学生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测验方式,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布置得当,会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布置失当,学生会产生厌烦,机械应付,事倍功半。设计和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于是,该校提出开展“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减负增效,作业变革确实是出路。

提出问题仅仅是研修活动的开端,只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探究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商量决定:为有效组织开展“优化作业设计”校本研修活动,活动确定三个阶段、健全一个机制、立足两个层面。

一、确定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确定主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的主题为“优化作业设计”。

2.学习理论:围绕主题,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相关理论。

3.反观现实:联系教学实际,每位教师按照学科、本级段学生特点,根据作业布置现状,总结自己或同级段教师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成功做法,或反思作业布置低效的原因。

(二)第二阶段

1.反思成文:要勤动笔,记下自己的心得,记下自己的思考,记下成功的案例,记下失败的反思,善于物化校本研修的成果。每位教师就“优化作业设计”为主题,撰写2000字左右的论文。

2.组内交流:以学科研修组为单位,进一步交流形成的书面文字材料,包括对“优化作业设计”论坛的认识、思考,在教学中已有的现状、经验等等。

3.推荐论坛人选:各学科研修组推荐典型的能代表本学科的教师参加校级层面的论坛。

(三)第三阶段

1.主题论坛:学校组织“优化作业设计”论坛,邀请市内外名师、骨干教师及相关学科教研员对本次论坛予以点评指导。

2.总结提高:对在“优化作业设计”论坛这一研修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推广,共享校本研修成果。

3.再度反思:校本研修不是消灭问题也不可能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生成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学校引导教师继续深入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使学习研究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意在把教师行动引向创新之路。

二、健全一个机制

结合“优化作业设计”这一主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继续完善“校长亲自挂帅――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导处(教科室)主抓――研修组长具体负责的”校本研修管理机构以及“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师训分站为管理中心,以各学科研修组为主要阵地,全体教师互动合作研修”的校本研修网络,便于校本研修工作主题化、课题化的开展。

我们加强研修小组的建设,突出研修小组的地位和核心作用,落实“校本研修”的中间环节。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就意味着研修活动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规划等责任。研修小组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研修组织,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研修组长领导开展具体的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交流与研究,对小组内每一位教师参加研修活动进行质的要求和量的规定,强化过程管理,以训促研、以研促教。

三、立足两个层面

我们所提倡的追踪式的教学研究一般要在两个层面上开展:一是理论层面,围绕“优化作业设计”主题搜集、整理、学习理论材料,围绕主题探索“现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设计”,学习、思考、交流、碰撞、融合、共享,在研修中实现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新的问题,以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二是实践层面,任何理论都要与实践相结合,才显示理论的生命力。在优化作业设计研修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尝试与探索,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解决实践问题的可行性的方法,并适时在教研组、学校层面交流探讨。几年来,“优化作业设计”论坛活动在该校报告厅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数学、体育、信息技术、品德……数十位教师激情洋溢地阐述了自己关于有效作业设计的见解,PPT呈现图文俱佳,主题演讲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地介绍了分层教学、激趣设计、形式创新等关于优化作业实践道路的探索之法。《让语文作业与快乐同行》、《优化作业布置,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利用作业本,提高课堂价值增量》……教师们立足实际的有效作业案例的引述、经验的介绍及实践的困惑,推动学校“增效减负”的研修活动落到实处!应邀而来的专家们又以真实鲜活的案例为纽带,链接理论和实践,与教师展开互动式交流,由此产生的许多新的“问号”又进一步引发老师对有效作业的探讨热情。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