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02:16:15
导语:在物流运输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手段单一,实践技能课程安排过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了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物流人才,经过调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技能教育的好做法,与广州益达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设计出一套3D动画物流实训系统,让学生通过全真环境下现实物流企业的实际动手操作,切实感受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使实训真正达到实战的效果,从而积累真实工作的经验。
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模式主要分为:以VCD、课件等为主的素材资源库,以传统教学软件为主的虚拟实训,以硬件实操为主的仿真实训。3D动画实训系统是在充分吸收了上述各种实训模式的精华、并结合国外先进的实训模式而设计的国内最先进的实训手段。整个系统提供几乎包括现实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包括真实写字楼、真实配送中心、现代化立体仓库、区域配送中心、制造工厂、百货超市、收货、配送网点,以及真实城市、大街、公路货运场、铁路货场、航空货运大楼、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海关等众多场景,覆盖了与现实物流相关的绝大部分场景。其核心是让学生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场景,达到迅速上岗的目的。各个子系统的实训流程是在总结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龙头企业的业务模式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同时,配套设计详细的实训指导书、企业原始单表、报表、企业实际运作VCD、组织结构图等众多材料,以确保学生深入理解现实企业的真实流程。
物流3D动画体验实训系统由下列5个子系统组成:
该系统支持零担运输装载量的整合与优化,并实现在途实时调度、动态运输计划等运输优化工具,通过在途路线和装载量的优化,实时进行运输计划的调整。主要包括业务受理、托单处理、运输资源管理、调度分配、GPS车辆定位系统、统计考核等功能模块。
2.仓储3D动画实训子系统
该系统支持装运整合、配送等仓储延伸作业,可进行多仓共管、虚拟库存管理等供应链职能。系统内建有结算功能,协助物流业者为客户提供从仓储、装卸、集装箱场站、配送到结算的集成作业环节。包括进货管理、出货管理、配送指令控制、配送分拨调度、库存管理等功能模块。
3.第三方物流3D动画实训子系统
该系统可下达运输指令、仓库作业指令、配送指令,可查询运价、库存报告,可进行订单统计,还可跟踪货物状态等。另外,还能对陆、海、空、多式联运委托进行任务分发和业务操作。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车辆调度、仓储管理等功能模块。
4.堆场与集装箱3D动画实训子系统
该系统设计成以进口、出口、报关业务为一体,体现现代国际货运业务管理流程的综合系统,包括报价管理、进出口业务操作、报关管理、单证跟踪等功能模块。
5.货代与报关3D动画实训子系统
该系统支持集装箱的租赁、、检验、箱体报关、冷藏箱PTI和技术保障、跟踪服务等功能模块。
关键词 工学结合 物流装备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的特点分析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介绍物流运作系统中各环节涉及到的各类型设备,要求学生熟悉各设备的类型、特点、功能及其选用和配置原则,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时,能够合理地选用和配置各类物流装备,或对现有的物流运作系统的设备配置进行分析改进。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完成物流概论及运筹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讲授该门课程,为后续的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及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提供基本的知识基础。本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1 知识点多且杂乱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知识点涉及物流运输、物流装卸与搬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与包装等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而每个环节涉及的各类物流设施设备,再加之其功能、特点及选用配置原则等,内容非常繁多,且各知识点间相对独立,系统性联系较少,因此显得有些杂乱。学生因为对知识归纳总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大量零散的知识,尤其感觉难于把握。
1.2 缺乏趣味性
本课程面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是管理方面较擅长,对于有些偏技术性的课程教学内容很难通过有趣的案例或游戏来引导,缺乏趣味性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所决定的,无法改变。
1.3 业务操作性很强
物流运作系统中物流装备的选用和配置是物流规划方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课程在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基础上,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对现有或改建、新建的物流系统进行物流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选用。对于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相对较高。
2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模式
2.1 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整合
本课程传统的知识讲授是按照设备的类型来进行的,一般分物流装卸搬运设备、起重设备、连续输送机械等,这种知识点的分类方式,其局限性在于学生很难对整个物流运作过程涉及的物流设备形成系统的概念,难以从全局角度去把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基于物流实体运作的核心环节,将现有的知识点整合为七个模块,分别为物流运输模块、物流装卸搬运模块、仓储模块、物流包装与流通加工模块四个核心模块,还包括物流集装单元化作业所涉及的集装单元器具模块,以及作为物流系统的附属性设备,物流周边设备模块。另外,港口作为物流系统重要的节点,港口的货物的装卸搬运尤为复杂,因此港口有大量的专用设备,单独作为一个模块。
2.2 课程实训项目开发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结合七大知识模块,基于物流运作的环节开发了七个实训项目,分别是物流周边设备的认知与选用,集装单元设备中托盘货物的码放实训,运输公司设备的配置调研与分析,包装与流通加工设备的认知,先进的仓储及配送设备的认知,装卸搬运设备的配置调研与分析,码头的整体运作系统调研与分析。其中企业调研类的实训项目,教师提前下达实训项目单,要求学生根据实训要求设计调研计划,包括资料的收集,确定调研对象,小组成员的分工等事项,教师对学生的调研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调研结束要求提交完整的调研报告及体会,并进行讲解。校内实训室类实训项目,主要是教师讲解实训项目背景、要求、实训实施步骤,小组成员根据实训要求分工并按要求实施,最后对实训过程进行记录,并撰写实训报告及讲解实训的体会。项目的训练方式更加灵活,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让学生更多去企业,去了解实际的企业物流设备的应用情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3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高职教育因为其特殊性,要求其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理论性不能太强,要符合企业的实际,因此高职教材的开发必须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且选择在该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同时了解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对物流业务非常熟悉的技术人员。学校教师保证课程必要的理论基础,物流企业的技术人员保证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的紧密性。
2.4 教材建设后续改善机制建设
教材的开发过程常常是教材出版以后就结束了,实际上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材使用的学生、教师等的建议和意见是非常宝贵的。但实际的教材使用过程中,这些建议和意见往往缺乏反馈的渠道而不了了之。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教材的编写团队能够不断对教材进行完善。同时物流企业实际运作也是不断变化的,教材中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企业的实际进行更新。
3 总结
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是课程的学习,因此必须要重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且实际上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中课程的教材建设也尤为重要,保证教材的适用且内容不脱离实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材建设机制。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笔者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有更多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及考评更为复杂,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才能保证工学结合的改革不流于形式,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在后续的改革中加强对教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 陈传伟,张雪峰,汪令江,高职教材建设JKGF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9):84-87.
[2] 唐红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模式的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21-126.
[3] 樊润慧,FanRunhui.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25):170-171.
【关键词】高职;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的硬件技能逐渐被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取代,突显了操控这些硬件设备物流软技能的重要性。物流人才的需求变化往综合型技能人才方向转移,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完善矛盾突出,因此高职院校抓好物流软件实训是培养学生掌握物流软技能的必由之路。
1 高职物流专业定位
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社会上需要的是综合的人才,我们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不但要重视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构建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以企业岗位为导向。据2008―2010 届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达 87%,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达51%,一年后离职率达 45%。可见,本专业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但离职率和专业相关度也较高,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使得很多学生转行业。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多个岗位的理论与技能,增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满足企业的动态需求。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 。物流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是以扎实理论知识为基础。物流理论决定了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物流思想理念。物流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物流软件实训恰好是物流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物流思维下的物流操作技能。
2 高职物流软件实训特点
目前,代表性的物流软件有环众,中诺思,络捷斯特,星城软件,益达3D实训网等;其中中诺思专注于高职物流软件应用与比赛,环众专注于中职物流软件应用与比赛,星城专注于广东技能鉴定认证,络捷斯特和益达3D实训网主要从事高职高专的物流实训室建设,益达3D实训网在物流3D仿真实训中有所创新。不管各学校最终选择哪些软件进行物流实训教学,但高职物流软件实训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
物流理论知识为基础。物流理论课程应在软件实训前开设,高职学生必须在大二第二学期之前学习物流基础,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等理论课程。在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引导下,学生在进行软件实训时能更主动和灵活,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学生能自主地进行软件操作而不是老师在教学生才能学,或者是,老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业务流程为导向。物流软件实训是多个子系统或者众多模块之间的操作,软件操作的顺序必须以物流业务的流程为导向,孤立的数据处理学生难以明白操作的意义,类似的操作也难以独立完成第二遍。需要以完整业务流程的案例才能逐渐引导学生熟悉软件操作,并达到学生真实模型物流运作流程的独立自主驱动软件实操技能。
培养操作技能为目标。物流软件实训是将物流的业务流程数据和信息通过计算机操作实现运营管理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操作过程中,熟悉物流业务流程是完成案例的前提,实训的目的,不单只是熟悉业务流程,更应该真实模拟仿真企业运作过程,应以学生独立完成案例为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多模块或多功能、多命令操作,学生之间分组配合完成一个案例的基本资料,仓储、运输、货代业务环节,软件模块功能操作,子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切换操作。
3 高职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分析
课程教学目的。物流软件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构建模块化教学资源,通过实训教学岗位化、业务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软件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前准备:
(1)编写模拟真实企业的物流软件教学讲义。讲义不仅要讲述软件的原理,应用课程安排、详细学习过程和任务、具体多样并富有代表性实例和数据资料。
(2)制定物流软件教学计划和课时,制作上机讲解PPT课件,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
(3)录制物流软件操作基本流程示范视频,教师课前软件流程示范并录制课时教学视频,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细节和课后回顾,毕竟软件操作只能在实训机房才能进行,课后不回顾讲难以掌握,下次实训也跟不上进度。
课程教学方法应用:
(1)个人独立案例完成训练。给学生分配一个唯一的区别码分配任务和考核实训情况。
(2)班级分小组案例比赛训练。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例如六小组每组五人,分工扮演部门角色仓储、运输、供应商、客户完成完整案例并计时任务完成详情评分比较优劣。
(3)小组内再分组或分部门实训。领导与分工协作能力,适应企业岗位团队合作需要。
(4)模范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承受公众压力,为今后适应企业内训打下心理基础。
(5)小组代表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沟通了解同学情况,培养信任和知人善任能力。
课程作业要求:
(1)形成规范的封面实验报告。尽可能的规范模式格式,接轨企业的管理要求,潜移默化的适应公司的管理规范。
(2)截图做实验过程记录。截图记载详细的实训数据和实验信息,能形成规范操作同时方便查阅和找出错误反思反省,省去重头操作一遍的麻烦。
(3)画流程图。包括实验流程实验示意图和物流软件操作命令步骤流程图示。
(4)写出实验总结。总结是学生整体回顾实训的效果,为下一次实训归纳掌握的技能与技巧,更好的完成软件物流流程的实训模拟,甚至提出建议,改善现状并有所创新的环节。
(5)描述操作步骤。要求学生掌握物流流程与物流软件操作逻辑,是信息化手段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本质需要,是学生掌握软件操作和发现改进现行软件的途径。
(6)总结发现的问题和提出意见建议。培养学生操作使用分析发现物流软件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执行物流运营流程的情况,具备思考创新能力。
(7)实验报告编辑按照规范来完成,物流软件和办公软件结合使用,要求学生娴熟操作物流软件同时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展示操作成果。
(8)实验过程记录以作业(电子档或纸质报告)上交。综合评定学生实训资料依据。
课程考核。物流软件实训是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且各模块之间相互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因此学生进行考核:应安排学生在实训课结束交实训报告。通过实训报告,总结实训中的得与失,在物流理论知识上有哪些新的认识,在物流操作上是否有收获,以后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等。教师应详细阅读每个学生的实训报告并打分。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实训表现、考勤等方面。总评应采取满分制,由综合实训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判定,按60%、40%的比例得出总评成绩。
课程探索。引入企业人员参与物流软件的实训教学,可以通过专周实训,校内培训课程或者到企业相应软件使用岗位实习。需要物流软件开发企业和物流软件使用企业协助开展。学生操作的软件就是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真实解决物流运营问题,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见识视野和对软件学习应用的信心。
4 结束语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科目,科学合理的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将能得到其他实训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实训成本低,组织实训方便,实训创新容易(包括咨询、形式和学生创造性等),实训实现可操作性强,实训教学普及效果好,企业信息管理需求和学生就业直接应用。同时这是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宣传和普教途径,有效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的系统产学研互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 四基原则 物流业务 流程 教材开发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22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运输管理实务》教材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工学结合,并且积极向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虽然职业院校加大力度进行相应的课改,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通病。
1.内容与实践脱节。在五种运输方式中,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有明显的不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公路运输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现有的教材在内容上基本还是几种运输方式均衡组合,没有将公路运输方式的比重体现出来。类似的还有对企业已经广泛开展的项目物流(运输),从招投标、简单运输方案设计、流程设计、KPI关键指标考核等内容也很少涉及。
2.有些教材限于各学校的实训条件不足,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教材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实际上,高职类《运输管理实务》偏向操作,忽视运输管理,这和中职《运输实务》没有实质差别。
3.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我国职业技能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是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硬件资源(专业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基本教学资源(学生实训手册、题库等)和辅助教学资源(视频资料、案例资料等)。
二、基于“四基原则”《运输管理实务》教材开发思路
出现上面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与实践实际脱节。因此,开发以培养社会化、职业化的物流专业人才为目的,以企业真实业务运作为基础,按照人才培养“基础操作・基层管理・中高层管理”的训练过程,遵循“四基原则”及“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梯进式模块化”教材非常有必要。所谓“四基原则”,是指基于职业岗位变迁来设置课程模块;基于物流业务流程来设计课程内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来创建教学情境;基于综合素质培养来完善教学资源体系。下面将以新开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材为主,详细论述基于“四基原则”《运输管理实务》教材开发思路。
新开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材结构包括运输管理概述、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货物运输管理、运输合同与运输保险及综合技能测试,部分项目内容如附表1所示:每个项目都以企业真实业务运作为基础,比如项目2公路运输项目,教材编写组调研了中外运、招商局物流等整车运输代表企业及德邦物流、天地华宇等零担运输市场领头企业,详细讲解了公路普通货物整车及零担运输组织。其中,运输车辆的选择、运输成本测算和运价制定、配载配装等内容运输教材中第一次如此系统深入地阐述,每个项目先讲项目相关知识,再讲操作要点,最后总结项目管理注意事项,为学生将来走向基层管理及中高层管理岗位打下基础。
(一)基于职业岗位变迁来设置课程模块
教材编写组会同企业人员一起,根据运输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过程中实践活动及技能进行设计,设置课程模块,在构建中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的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任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对应了相应的运输岗位,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二)基于物流业务流程来设计课程内容
物流业务流程优化是企业关注的问题。只有业务流程顺畅了,企业才能高效运转,因此教材内容基于物流业务流程来设计,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比如“项目三水路货物运输管理”,由真实的水路货物运输任务驱动,阐述了货物由托运人发货到收货人提货的整个运输组织过程,对应订舱专员、操作员、单证员、报关报检员等岗位。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来创建教学情境
高职教学情境的创建有其独有的特点,即学习与工作结合、岗位真实以及具有企业文化性。教材每个项目开始都设置了“项目导引”,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且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每个任务后面附加课堂练习任务,对运输岗位所需技能进一步进行巩固,教学做一体,边学习、边实践、学练交替、循环渐进,创建学习与工作结合、岗位真实以及具有企业文化性的教学情境。
(四)基于综合素质培养来完善教学资源体系
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兴趣或存在疑问的地方,在学生指导书和微课教学资源中会详细讲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考。此外,教学资源中提供了拓展课题和资料,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一个专题,在准备专题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地参与,群策群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和授课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充分的理解,而且通过大家相互协作可以更进一步的增进其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后续研究的设想
(一)“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教材如何与国际接轨
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在此背景下,运输体系的发展加快,这就需要教材融入国际交通运输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改进和提升国际运输发展服务水平。
(二)中高职衔接《运输管理实务》教材一体化设计
近年来,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中高职衔接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课题,即作为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设计尤为重要。我们如何坚持“中职课程重基础和操作,高职课程重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这一原则,明确中高职阶段必修和选修单元,这一研究和实践显得很有意义。
(三)现代学徒制下,如何开发设计《运输管理实务》教材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现代学徒制实施后,学生在企业的实训时间大大增加,考核主体和标准都有所变化,课程的整体架构脱离了原有的学科课程模式,将以职业实践为中心和主线,因此使用高效的教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季永清、江建达.物流运输管理实务――理论、实务、案例、实训[M].2012.
关键词:虚拟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96-02
由于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多门学科科目和相应的技能训练科目构成,造成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生无法建立起对职业的整体认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应建立一批相当有水平的仿真实训中心――虚拟企业,为学生提供高仿真的模拟训练,才能提高学习训练的真实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要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性教学项目的开发,将真实性的物流企业环境搬进学校,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建立对物流企业及其工作环境的初步认识,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行动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本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相给合”的方法。研究过程中到高职教育兄弟院校走访、深入社会调查、用人市场调查、物流企业调查,调查过程中获得了研究所需的基本资料。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及部分已完成成果,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教学效果评价与实践三步循环法提出虚拟企业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调查是项目研究、教学评价与实践的基础,项目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与实践经验反过来又可以完善、提高理论研究成果,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综合调查是方案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项目研究的事实依据,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究与教学评价及实践,是课题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深化项目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分析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内容、构建虚拟企业基本框架方案。方案经专家充分讨论和论证后,方可进行实践。以研究成果为指导,利用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学条件与资源,管理工程系现有实训室进行虚拟企业构建,并与中教景程、三和通物流、顺丰物流等多家物流企业联合,保证虚拟物流企业的有用性和可行性。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再经过专家论证,重新修改人才培养模式。修改后的方案又指导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最后总结出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虚拟物流企业教学平台。
二、构建虚拟物流企业
虚拟物流企业是指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构建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和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模拟实现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过程。虚拟物流企业应具有以下特点: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业务流程。在虚拟物流企业环境中,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角色,体验物流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由此加深对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体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激发学生对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2)有助于学生熟悉物流企业的生产运作,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3)开阔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加深学生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掌握企业信息管理流程。
三、虚拟物流企业运作及相关角色及业务
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实战演练模拟的教学方式,应参照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安排各级供应商、研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部门和市场部门等企业重要角色,通过沙盘模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以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方式,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各种决策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从而使课程教学实现由课堂讲授为主到实践教学为主的改变,彻底解决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脱节的问题。
1.沙盘模拟要素。(1)实验指导书。包括实训说明、课程背景、沙盘实训的准备工作、实训的组织、实训纪律、实训目标和实训考核等。(2)沙盘实训手册。包括创业计划书,供应链各业务环节每期的分类账,采购订单。(3)分组分角色。沙盘实训时,将学生分成6~9组;每组5人,分别担任生产总监、分销总监、批发总监、零售总监和物流总监等角色。(4)全面数据分析。根据沙盘软件,能够提供许多供应链管理环节的数据图表分析。在分析中,可以提取每个组各周的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库存与欠货数据,将15周数据排列起来,就能看到不同的变化,对比每周6个组,都会获得相同的订单,但经营过程和结果却截然不同。没有一个组能做到“商家不欠货,供应链不断裂,库存无积压”。(5)实训沙盘。沙盘包括:沙盘盘面(可根据实验桌样式提供接近正方形或扁长方形)、商品模型、老师授课PPT课件,学生实训手册(含空白订单、流水账等),订单与库存登记软件(学生端),订单与库存统计分析软件(老师端)等。
2.沙盘模拟实训目的。(1)了解企业经营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2)掌握企业供应链管理知识,包括采购、生产、分销、零售全过程;(3)掌握第三方物流设备管理,包括汽车、火车和飞机等运输工具;(4)掌握仓储管理、货位管理、仓库维护;(5)掌握配送管理、分销管理;(6)掌握跨区运输管理;(7)掌握物流成本管理;(8)提供独立思考机会,培养创业创新精神,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3.沙盘模拟实训目标。首先,通过沙盘模拟和体验式的角色扮演,在计算机上直观地看到企业的运行和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和融入企业,解决学生对企业实际情况不了解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供应链中各个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管理中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整体经营的要求。其次,通过实战演练训练摆脱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和相关概念模型晦涩难懂的局限性。通过演练使学生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中,寻找和掌握基本的理论和使用相关管理工具的技巧与方法。最后,通过积极参与和分组竞赛,使学生针对具体的环节自行做出适当的管理决策,从而将枯燥的专业问题通过参与性和趣味性的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管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虚拟物流企业经营实战演练模拟教学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角色,通过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沙盘模拟中了解怎么才能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有效;如何控制成本,确保收益的最大;如何根据市场前景,制定产品策略,安排产品研发;如何保持均衡的生产计划和活动,避免物料短缺和库存积压;如何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如何获得市场信息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通过角色互换、团队协作、亲自操作、亲身感受掌握管理中的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全局最优”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中教景程.企业管理综合实训手册―模拟企业[Z].ITMC国际认证教育管理中心,2007
[2]朱仕兄.物流运输管理实务[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马华.物流运输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 技能培养 途径
《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程之一。面向物流行业运输服务领域,培养物流一线运输管理高实战型人才。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了《运输管理实务》(或称物流运输管理实务)这门课程,如何设计运输管理的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的目标,是《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技能培养目标分析
1.1 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 职业教育的理念其实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具体教学的操作上也应从以“知识为本”向以“能力为本”进行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不用学得太深太广,要突出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标准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理念。
1.2 强化专业技能操作 对于物流工作者来说,过硬的物流专业技能就是指在熟悉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物流领域的相关技能并熟练操作[1]。因此,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最终目标,加大实训环节的力度。如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运输费用、单证填写、合同制定、软件操作等技能,从而达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1.3 培养良好的物流职业素养 物流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的态度上。敬业精神不仅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求“用心”做好企业分配的每一份工作[1]。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要有集体荣辱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物流职业素养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取胜。因此,课程设计中多选取知名企业、知名人士的案例事迹,以此为引导,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学习上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实现《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专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2.1 进行项目化课程体系重建 “项目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需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同时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教学内容以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单证流转、费用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认知运输、铁路货运组织、公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集装箱运输管理、运输纠纷解决、运输决策等8大任务项目,又依据企业具体运输作业流程和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作业组织设计出31个工作任务。以公路货运组织项目为例,分为公路运输工具选择、公路运输计划编制、公路运输调度安排、整车货物运输组织、零担货物运输组织、特种货物运输组织6个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
2.2 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情境环境下的项目驱动教学 情境环境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是把情境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进行有机融合,设置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来组织编排教学活动。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网络资源及各种教具、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集视、听、做、说于一体的教学环境,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与考核[3]。在项目或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由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该项目完成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通过情境化项目教学使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真正做到边学边做,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情境设置、任务描述、任务解析、技能训练、学生评价、总结提高等环节完成每一个教学情境下的工作任务。
下面以公路零担货物运输组织为例来说明该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2.2.1 情境设置。通过仿真教学情境的设置,凸显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可以创设如下的情境。先飞达物流有限公司是主要从事公路汽车货物整车、零担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综合服务的一家公司。现有三批货物,第一批:100箱方便面,每箱体积620×350×300(mm),总重1.5吨。第二批:50箱娃哈哈矿泉水,每箱体积350×350×250(mm),总重0.9吨。第三批:10筐香蕉,重300公斤。要将三批货物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运到万佳丽超市。
2.2.2 任务描述。根据上述的信息资料,进一步向学生布置任务和分配角色。首先让学生明确任务可以按照零担承运的有哪些货物?然后让学生分配角色,包括货主、调度员、装卸员、收货人、运单审核人等角色,明确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要求完成整个运输过程。
2.2.3 任务解析。学生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会自主地分析该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从而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为了完成零担货物的运输。学生事先就会对以下内容进行学习和准备。如:公路零担货物运输条件、零担货物运输组织形式、零担货物运输流程管理(托运、交货、仓储、配载装车、中转、卸货、交付)。各角色小组同学对各自角色明确工作任务后,由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2.2.4 技能训练。各角色小组同学对任务剖析并做好准备后,进行模拟操作。在该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让全体学生分角色参与整个过程。各角色小组还可以轮换角色进行模拟,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
2.2.5 学生评价、总结提高。学生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评价可以通过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三个环节完成,最后由老师集中点评,既要让学生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要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今后加以改正。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1 充分利用实训模拟条件。充分运用运输管理模拟软件,模拟企业实际业务环节,模拟整车、零担货物运输组织的过程,模拟单证的填写和流转等,加深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输业务运作全貌的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3.2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合作工作是高职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要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制度和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多个途径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如通过建立健全专业教学指导性组织、推行“契约式”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校内外专家教师交流座谈、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等多种形式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2.4 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
2.4.1 注重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教师本人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技能水平。积极争取学校支持,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进行生产岗位实际锻炼;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积极发挥物流行业专家对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与物流行业专家的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获取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
2.4.2 开展教师知识更新与拓宽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长期和短期培训活动,了解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有效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做到“为教一天,学习一天”。
2.4.3 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的技能训练需要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精于物流领域的、善于完整育人功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来共同完成。因此,课程教学模块可以分别由擅长该模块的教师进行强化攻关,利用教师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整体技能水平。
3 总结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要想让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得到更大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只有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原祖.对高职物流专业技能培养途径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3月:70.
[2]邵华,韩洲熊.高职院校《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情境化项目教学实践探索[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21-23.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s in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lture are far from meeting the market demand and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he alternation of fusion, enterprise, enterprise post parallel”, and put forward the model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feedback of quality evaluation and voc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training mode of social and business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further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raining mode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在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和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基础上,依据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需求,提出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知识、能力、态度进行分析,构建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人才培养是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为价值取向,注重职业道德和以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农产品物流基本作业技能的训炼和组织农产品物流作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依据企业对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基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职业岗位能力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农产品物流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校企并行”的新模式,培养适应于农产品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校企并行”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产教融合”就是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工学交替”中的“工”和“学”的主体都是指学生,具体是指学生的工作范围和学习内容相互交替进行,也就是生产或工作和学习将结合;“企业顶岗”是指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和实际需求,安排学生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顶替原有工作人员,独立承担并完成工作任务;“校企并行”包括校企双方互派并共同培养师资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考核学生等。
通过与农产品物流公司、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合作,结合农产品物流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与内容。以校企并行专业教学团队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企业顶岗实训为保障,以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在对专业目标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校企并行”人才培养模式。
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在认真整理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需求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详细分析企业对各层次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的岗位需求、企业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能力(包括专业技能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企业对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态度等四大方面。根据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定位,再根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以对接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在现代商务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建委”)的专家、学者指导下,明确企业各岗位职责再根据岗位职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岗位职业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最后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学结合、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2.2 课程体系架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引入物流行业及农产品物流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以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营销师、农产品经纪人、国际货代员、外贸物流员)标准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标准。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形成“产学合一、校企并行”的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模拟企业生产情境与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定岗实训相结合。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的实训资源,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相对接,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相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3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2.3.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主要分为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两大类。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核心能力与素养分析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2.3.2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产学结合原则。农产品从采摘、采购、集货、运输、验收、入库、在库、配送到农产品市场开发、客户服务、大宗货代等各个工作环节都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中的所需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到教材中去。使学生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2)工学交替原则。基于农产品物流企业正常运作的时效性、时段性、集中性、复杂性等特点,在根据企业岗位运作实际和结合学生已学专业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安排上,基于工学交替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第一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位开展实战学习;第二是由校企合作企业和职教集团、“专建委”安排专家、学者、工程师等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来校教学;第三是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和提高专业技能。
(3)循序渐进原则。为了更好地、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依据一般的职业教育规律并根据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和经验,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实例操作到理论总结、从具体到普遍”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4)全面发展原则。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根本要求,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考虑到不仅要求学习专业理论,还要提高职业技能,不仅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以此为原则,通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等渠道努力做到使学生全面发展。
2.3.3 课程模块与教学内容设置
(1)职业素养模块:入学教育与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心里健康教育、职业生涯与规划、就业指导、安全教育;
(2)专业基础与技能模块:物流导论、商品基础知识、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经济地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财务会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市场调查与开发、国际货运理论与实务、快递实务、物流市场营销、货代英语、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沟通与协同、物流客户服务;
(3)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商务礼仪、电子商务、生鲜商品养护、企业管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冷链物流运营实务、物流法规、管理学原理、物流成本管理、商品包装技巧、企业物流实务、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项目管理;
(4)实验实训环节:运输管理实务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仓储管理实训、物流市场调研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物流专业综合实训、物流沙盘实训、农产品物流专业技能抽查实训。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极其重要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并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由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训、技能综合实训课、企业顶岗实训或企业预就业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实践教学。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采购、运输、配送、仓储、物流市场调查与开发、国际货运等核心课程都开设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将这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对接起来,按照真实或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单元模块实验室、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开展实践教学。
3.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实践教学。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和现代商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生产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批次、按步骤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以顶岗实训、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充分融合、无缝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练习、提高专业技能。
3.3 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实践教学。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三农”是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的出发点和服务宗旨。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专业教育的开展,专业教育的结果也直接作用于产业的发展。因此,将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3.4 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的实践教学。根据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助理物流师、助理营销师、助理采购师、国际货代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将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的需求,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达到通过相应职业资格鉴定的水平。为此,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应的技能要求与课程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对接起来开展实践教学。
4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是对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对实施结果的检验和总结,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有效指导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直到适应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之一。
4.1 构建“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体系。“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四位一体评价体系是指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个评价主体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对评价结果有效反馈,持续作用并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产品电子代码;实训;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50―02
一 产品电子代码的特征
产品电子代码,即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编码体系是新一代的编码标准,它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延伸和拓展,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PC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EPC代码由标头、厂商识别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等数据字段组成,一般为128位,可标记世界上全部的单个货物。具有以下特性:
科学性:结构明确,易于使用、维护。
国际性:不以具体国家、企业为核心,编码标准全球协商一致。
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可在生产、流通、存储、结算、跟踪、召回等供应链的各环节全面应用。EPC系统的附加价格较高,目前主要适用于高价值的识别对象,如运输包装单元、高档消费品等。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本身技术的进步,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系统的整体改进使供应链管理得到更好的应用,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
二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方案模型
很多不同的公司围绕某种产品通过供应链进行合作,该链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和售后服务提供商。对供应链的效率来说,供应链上每一点关于存货的确切信息都是需要的。
如图1所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用于产品装配的原材料,零件和组件。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贯通整个供应链的运输及仓库等多种服务。产品制造商专注于制造消费者将会购买的产品上。经销商负责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提供商提供维护和修理等售后服务,所有这些参与者组成了产品价值链。
EPC系统在以协同的方式工作时,基于EPC标准的供应链中的数据被共享,能充分地体现出它的效率。在这个方案中零部件供应商为每一个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添加一个RFID标签,并写入带有零部件标识的EPC编码。产品制造商也会为每一个产品添加一个带有产品EPC编码的RFID标签。每一个供应链下游的收货方只需简单的用自动识别解读器解读EPC,然后和发货通知单中的EPC对照检查。EPC系统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和EPC信息服务(EPC IS)来实现全球“实物互联”。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DNS),ONS给EPC中间件指明了存储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器。EPC IS提供了一个模块化、可扩展的数据和服务的接口,使得EPC的相关数据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共享。供应链各方通过EPC系统将在存货管理,偷窃事件的控制,商标鉴定,生产和再循环的提速等方面产生益处。
三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方案设计
图3所示是一个细化的用例图,它展示了供应链各方的相关活动,其中涉及到使用EPC应用的用例用深颜色显示。
四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实训方案
1 实训室布局设计
整个供应链管理实训室主要由四个区域构成,每个区域的出入口处都需要安装支持EPC读写的射频天线和射频电子标签读写器。
(1) 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区域
在该区域给零部件装贴支持EPC的射频电子标签。同时也可在此区域模拟制造商,进行产品组装以及电子标签的装贴。区域的出厂处配有支持EPC读写的计算机终端,用于接受订货,完成电子标签中EPC码的填写以及扫描出厂信息,与物流服务区域之间通过平板货车运输产品。
(2) 物流服务区域
含立体仓库货架,配有平板货车,用于货物的出入库;出入库终端计算机,用于在出入库的时候读取相关标签数据,并用于数据处理。
(3) 经销商区域
配有卖场终端计算机,用于在货物进出卖场时读取相关标签数据,也可在实训中模拟买家通过网络进行购买的行为。
(4) 物联网、服务器区域
主要是后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以及一些网络服务器设备等,用于支持整个实训过程中软件功能的实现。
2 实训过程安排
实训开始前,由教师进行角色分配,5-8人一组,轮流担当客户、供货商(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经销商等角色。每个角色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相关权限。实训的内容有:销售订单处理,采购订单处理,产品贴标签,写EPC,读标签(接货、入库、出库),物流线路运力装车安排等。由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都可设置多个,因此供应链下游厂商可对上游厂商和物流服务进行比较选择,可组合出几十种运行方案。每个学生轮流担当不同的角色,最后给出实训报告,并根据实训中产生的数据给出数据分析和相关报表。
五 结语
本供应链管理实训方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EPC/RFID的技术先进性和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过程。实训安排的综合性、设计性比较强。还可鼓励学生根据具体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可进行方案的对比和评价。依据此方案进行的实训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大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 胡险峰.RFID在协同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0):67-69.
[2] 王晓华,易久,纪玉超.EPC技术及其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19):140-141.
[3] 余雷.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40-243.
[4] 苏艳,董琳媛.EPC技术及其在零售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9):16-17.
[5] 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4):95-98.
[关键词]物流运输 理论知识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周晓蓉(1977-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自动化与信息化、结构动力学与仿真;黎培辉(1972- ),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广西 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Z104)和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面向CAFTA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37-02
一、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课程改革思路
运输作为现代物流的中心环节,是物流最为重要的利润源。“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是物流工程专业中实际应用较强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紧凑,理论知识面广,实践操作性强。“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并具有在不同运输方式下提供运输服务的管理能力。本文结合物流工程的工科专业学生特点,重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掌握课程的相关概念、理论知识及应用操作技能,实现物流运输规划和智能调度的课程教学目标。
1.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开放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级物流工科专业人才,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相符的。物流工程的专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物流配送与运输调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训练,熟悉运输的具体操作――运输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运输决策、单证办理、货物运输信息跟踪等,并具备运输设备识别、货物配载、车辆调度、管理货物装卸及堆放、货物转运等职业行为能力。
2.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实训两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约为1.51,注重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利用实验特色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设置相应运输岗位,通常分为生产制造/商贸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这两类。对于生产制造/ 商贸企业,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生产制造部:运输岗位有运输计划员、调度员、跟单员、船务等;卖场:自有车辆管理员、维护员、车辆调度员、送货管理员。对于专业物流企业而言,其运输的相关部门和具体岗位设置为:国内运输部:运输经理、运输主管、调度员、物流操作员;国际运输部:关务管理员、销售经理,销售业务员、操作/跟单员、制单员。
3.注重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输与调度中的应用。“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合理组织和管理运输活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运输规划与调度须包含现代信息技术在运输产业中的应用,如运输信息支持系统、ITS中的运输管理系统、运输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等。物流运输信息管理由运输信息支付系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和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对于运输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有条形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交通系统(ITS);运输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物流运输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运输信息交流网络、通关信息管理系统;运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ERP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这些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为企业高效、科学地完成物流运输业务提供保证。
二、课堂理论知识教学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知识模块明晰,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具备以完成某一工作过程为目标,让学生构建企业工作环境的特点。因此,编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培养为目标的新课程内容和体系,更好地适应物流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论知识分为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
1.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是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国际船舶运输中,操作/跟单员所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与该岗位工作过程相关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依据工作过程性划分为工作任务和岗位,将课程内容基于任务驱动而分成不同情景,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小而完整的任务。根据这一划分标准,将课程分为10个大项目,22个小任务。课程理论知识的项目为物流运输基础知识、陆路(公路、铁路)运输业务与运作、水路运输业务与运作、航空运输业务与运作、物流运输决策、物流运输纠纷解决、物流运输成本控制、智能运输调度、信息系统应用。
2.拓展知识。拓展知识是除基础知识之外的完成任务需要了解的相关知识。“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提供了20个拓展知识供学生自学,如:各运输方式的特点比较、特种运输企业设立流程、船舶运输的设施与装备、铁路货物运到期限、调度信息系统模块结构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
“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主要学习各运输的基本流程及操作中的单证交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这都是建立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主要应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方法一直贯穿其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并根据实际市场状况分析构建企业的主要部门、业务处理以及发展战略等。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原理、流程等变成灵活的知识体现在业务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示和相互沟通,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掌握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以“工作过程性、岗位化、综合性”为基础,确定过程性、岗位性的实验教学目标和内容。应用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物流运输与智能调度实践项目设计流程为:分析确定基于“卓越工程师”的物流工程人才课程培养的目标及要求;确定课程培养计划及实施计划;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在虚拟企业和岗位基础上,确定实践项目;论证、研究设计、试验、修改、完善实践项目;编写实践指导书;实施实践项目;检验、评估效果;总结,分析,再将分析结果反馈步骤五。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修正,完善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流运输硬件、软件平台工具的使用和操作以及企业参观、实训。物流运输实验主要有基于GPS的货物监控及调度实验、电子标签辅助分拣装置实验、叉车和堆垛机操作实验等硬件平台;利用洛捷斯特物流运输管理系统、Flexsm仿真软件系统等进行的软件平台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钦州港务集团、北海港、凭祥保税物流园区、五菱物流、玉柴物流、南宁百货物流中心等企业参观或进行港口船舶调度,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进行“物流运输规划与智能调度”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运输岗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注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操作软件和硬件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并熟悉相关物流、国家级保税区物流运输与调度等业务实训设施和设备。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让学生担当不同角色,对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步、全部的实际操作,了解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及管理,毕业后可适应企业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代梅,刘洋,周小兵.基于GPS/GIS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4).
[2]张理,李雪松.现代物流运输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