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17:23:29
导语:在教育与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强调语文教师的创意教学的能力。创意教学的时代意义在于突破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应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其重要理念在于:活泼多元、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创意教学即建立健康、积极、活泼、创新的教育体制,促使学校落实创造思考教学,使“教学有创意、学习有兴趣”、“学生能将创造力与生活结合”,“培养一流、优秀的人才”。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并积极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境,随时变化语文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教师成长的途径,以发掘出最佳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鉴的过程。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模式,阅读与语文教学工作有关的知识、论文、期刊、报道、网络资源等。其次,书写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事实、推论等书写下来,与同事讨论、分享后,加以反省。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察觉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论、甚或是偏见,而且可将理念加以试验,由此发展并深化语文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可以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独立持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而且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并有效运用时间进行学习。
(二)利用网络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社群
就语文教师而言,网络学习是教师的另类空间,网络学习是多样化的,例如虚拟学校、远距教学、网络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型态及终身教育的机会。计算机网络上学习的具体途径相当多,首先要发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网络沟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同步学习,如开会或学习,让网络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题的讨论,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堂脉络情境,这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不同讨论主题应用在教学实务上。
(三)运用行动研究,落实课程与教学革新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改进教学与辅导、课程发展、促进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研究包括由语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别行动研究”和与其它教师合作的“协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进专业的手段,甚至是专业的本质。专业人员就是运用反省来构思问题,设计与评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主体思考下,教师可以发出声音,与同事相互讨论教育议题,澄清自己信念与价值。
三、结语
在具体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方案之前,我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12份,占全部调查问卷的84.8%。为了综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对基于职业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看法和期望,也为了能使大多数被调查者完整完成问卷,问卷的设计全部采用了选择题,但是在部分问题上采用了多项选择,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共72人,大二学生共68人,大三学生72人。对于目前市场上热议的大学生创业,从大学生填写的问卷情况反应来看,总的来说还是不甚了解且意愿不够强烈,大三学生选择没有创业意愿的占到了70.83%,反映出大学生总体而言对于创业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未能形成具有氛围的创业文化。更重要的是,虽然从以上的反映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高,然而大学生渴望获得创业职业规划的意愿确很高。说明这已经为高校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而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值得期待。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现有创业教育中的其他问题,如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清、创业教育体系政策性缺失等等。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完成的。由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一个人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竞争性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时也是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优势积累”和“潜能开发”得到的。这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自己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教育使得学生竞争性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建设校外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地域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创业、经商氛围浓郁等特点,在校外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校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学生工作室、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学院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谈判、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研等活动,强化校内实践。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纳入到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无论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还是专业教育阶段均要渗透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平台,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必修课,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面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开设《KAB创业教育基础》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注重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平台上,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如在经济管理专业,设置《创业学》《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课程。今后根据条件进一步增设创业有关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
(四)改革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逐步探索和完善以依托地域优势、汲取传统文华精髓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让企业家现身说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调查报告或参与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由创业导师、科学家、专业老师、企业家参与考评,把创业教育实践考核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养;基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08―04
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有用的英语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英语教学与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探讨的方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方法和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一)师范人才的培养模式
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一般外语院校几乎相同,仍侧重于英语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大多开设综合英语、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阅读、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课程。其中,综合英语、听力等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长,最多的达到8个学期。但是,由于总课时有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科研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受到影响。
而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范类课目较少,且学时有限。一般的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教育中,只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测试学,且只有一个学期。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性较差,与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学活动脱钩,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新时代下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英语教师是一门很特殊的职业,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从业者要求的特殊性。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涵盖很多方面,如英文讲演、英文歌曲演唱、简笔画、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导演、试题编写及英语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同一般的外语院校一样,师范院校一贯重视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相关的精读课开设四年,泛读课、听力课开设两年,写作课的课时较少,一般只有两个学期。由于师范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是学习动机不足,即便相对受重视的这些课程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开设在英语专业大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语言学、文体学、词汇学、英美文学等课程虽然被视为必修课,但似乎只受到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们的重视,其余大部分学生仍然抱着及格万岁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课时最多不超过一年,有的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种类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不足。这样,原本可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由于教和学双方均未给予合适的安排与足够的重视而变成走形式和无用的代名词。
(三)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
在“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影响下,许多师范院校盲目照搬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计划,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的“专业性”,专业课程分类细而多,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却很少。据资料统计,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j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2lg,71g,7g。由此可见,课程结构仍以学科教育为基本框架,突出学科专业教育、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门类少,学时少。创新复合型英语人才应具有不同的知识模块:英语专业技能知识、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各种能力:语言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从事专业工作的实践能力、敢于迎接挑战和超越他人和自我的创新能力等。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课程学习。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些需要反复实践的课程如:写作课、翻译课、教学法课等都受到课时的局限。如写作课上,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写作技能之后很少有机会去应用,个别学生作文被点评的机率极低,学生出于应试的目的就会选择一些写作的模板套用,写出的文章在结构与内容上都大同小异,质量可想而知。教学法课上的模拟教学机会更是难得,又因教育实习基地太少,实习教师的课时被一再缩减,很多学生在还不熟悉教学环节。
二、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同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应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高校英语教师人文素质有密切地联系,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地作用。
(一)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引导作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而这些培养的学生数年之后将走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教授上,而应该把培育合格的英语人才作为高校英语教师首要的任务。合格的英语人才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决心,即高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当然,能否做到这些,还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人品和素养。古人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既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使学生“成才”,又要担当塑造其“灵魂”的职责使学生“成人”。教师的工作可谓艰巨而光荣,同时,对为师的要求也提高了。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李庆章曾说过这样的话,何以为师,先看师品,德高为师;再看师智,学高为师;三看师能,技高为师;四看师表,身正为师。教师担负着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魅力是无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想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领先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必须树立教师的主体性,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主体具有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即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能力。这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以渊博的英语文化修养为教学之坚实底蕴,能穿透语言层面进而突破英语文化的多种理解障碍,诸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方面的大众文化障碍,文史哲等方面的高雅文化障碍,是非取舍、审美标准方面的价值文化障碍等等,从而洞悉英语语言深处的人文积淀。而且,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能力在中西文化双重背景下确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善于对两种文明作出理性的比较分析,具备在优劣筛选中创新语言和创新文
化的才能。详言之,既要坚实地把握母文化的“根”,又要在汉英融通中互补,升华东方文明的基本品格,从而通过对英语言语和文化特质的把握,不但使学生丰富语言素质、发展言语能力,并且为其注入符合全球真善美基本价值准则的新人文精神。如是,英语教师就会超越语言而成为21世纪中华文明的有力促进者和创造者。专业课程的设置挖掘出英语教师的潜能,并对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起了一种提升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以促进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只有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也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高校教师,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英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几个方面
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非常具有涵盖性的概念,它包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一切素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高校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除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人文素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品质,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因英语课程本身的人文性特征而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殊要求,这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和敬业精神。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要优化课程设置就必须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1 改善课程设置板块,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基于课程设置板块的调整,这就使得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对其所教的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课程设置的改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入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使其见解更加符合国际化的特点。
2 改革课程的内容,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施人文教育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及任务必备的心理条件。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善于把深厚的英语功底展现于教学实践。通过精心策划、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教师导演的大舞台,做到“寓教于练、寓学于用”。如何才能把丰富的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求教师备课充分。不仅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准备课时要追求更高境界,力争把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一并考虑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由书本内容引入到更广阔的联想空间,用情景把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逐步形成知识与信息的网络。正是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才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社会化是知识活化的需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和契合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长性。
3 增加选修课程,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自身,英语当然具有以丰厚的科学文化积淀为底蕴的历史传承性和稳定性,但是作为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语用学和教学理论则处在不断“引进”和发展之中;更兼全球网络提供了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权威的专业知识。在网络上进行新知杂交和学术融合空前便捷。这些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学创新目标的激励下迅速强化科研能力,当是全球化时代对英语教师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要求。这种综合性科研能力包括学术新知整合能力、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和专业论文撰写能力。
首先是学术新知整合能力,即英语教师要积极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从现代语言学和语用学、二语习得理论及课堂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近发展中捕捉学术新知,不懈存储、长期累积、并有机整合到以自己的研究和创造目标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其次是课堂教学分析能力,即包括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及测试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化预计、反思、调整和整体优化,尤其要善于敏锐地洞察并牵引学习主体的课堂心理流向,尊重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和情意特点,以最大效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是专业论文撰写能力。英语教师首先要有真切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心灵感悟,然后通过写作这个筛滤程序提炼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又不乏实以这种因包蕴了创新智慧而问世的论文来激励自己对英语教育的永动式探求。而且,面对全球学术和教育交流更趋频繁的时代特征,我们倡导以英语来撰写论文或同时用中英文来,以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面。这样,就对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英语教师论文撰写能力提出了很高的专业化要求。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的实际语言能力的强化,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
人文教育提倡“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及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心理素质,这对高校英语教师也同样重要。这一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就智力因素而言,包括敏锐的洞察力、有一定深度的思维能力、较高的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能力及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丰富的想象力及灵活的注意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情等方面。同时,对教师内在的品德修养、一定的技能素质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具有较高教育心理素质的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所有方面。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素质,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懂得教育心理,就是能以学生最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动因、学习态度、心理特点、性格差异、年龄特点、兴趣程度、接受能力、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给予充分的考虑。真正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入人心。鼓励学生对语言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其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14-1
农村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现状是怎样的呢?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习惯差;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门口小食品包装袋等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加强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以德育活动月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小学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为进一步夯实德育基础,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我校制定了十个德育月主题活动。分别是:二月举止文明活动月,三月尊重他人活动月,四月勤俭节约活动月,五月卫生环保活动月,六月安全自护活动月,九月惜时守时活动月,十月热爱祖国活动月,十一月懂得感恩活动月,十二月锻炼身体活动月,一月诚实守信活动月。
2.十个德育主题月活动,由我校德育处主任亲自主抓该项工作。每月围绕主题月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周一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比赛、剪贴画比赛等,做得真,抓得实,成果显著。如,二月“举止文明活动月”:(1)开展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横幅、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报道。举行一次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级、校园内要张贴《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十字用语”、“文明习惯十做到”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有计划地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十字用语”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3)自我排查。组织学生对照《小学生守则》、“文明习惯十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并制订整改措施。
(4)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及时表扬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
(5)开展“我与文明同行”征文竞赛。组织开展一年级“一日常规”比赛等。
(6)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文明习惯”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明确良好的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评价,正确引导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3.延伸活动,长期坚持。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班队要以活动为契机,认真进行研究分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搞好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以《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为引领,强化小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我校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校学生在举止文明习惯、尊重他人习惯、卫生环保习惯、安全自护习惯、惜时守时习惯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把《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划分为十个子课题,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组、分工,确立了子课题负责人。
2.为了进一步夯实我校的德育主题月活动的成果,我校举全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合力,开展了《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分为十个子课题:举止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尊重他人习惯的养成教育;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卫生环保习惯的养成教育;安全自护习惯的养成教育;惜时守时习惯的养成教育;热爱祖国习惯的养成教育;懂得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教育;诚实守信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十个子课题和十个德育主题月活动一一对应,有利于进一步把我校的德育工作做真、坐实,并彰显一定的特色和成果。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专业能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一样,也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他们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着更多的自己独特的专业性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师专业化是指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教师的专业化,包括这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的质量,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一个师范生通过专门训练,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要求、形成合格特殊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资格的培养和成长过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包括教师所应有的共同素质,还包括特殊教育职业所特别需要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1)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仅在于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还在于提高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打造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品质。(2)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特殊教育教学和培育残疾儿童成人成才。
二、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纳教育是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原则,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学校不能只为一部分普通儿童服务,而将另一部分儿童拒之门外。所有的儿童都应在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平等地接受教育。学校必须成为适应所有儿童多样学习需要的场所。全纳教育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所有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和教育需要,是一种理想化的,极端平等主义的教育追求。在实践中,全纳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兼顾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不同的课程需要;普通班级里部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还不够充分,尚存许多问题,成了制约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法规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缺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有些特殊教育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自我评价消极,对工作缺乏认同和投入,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上滞后等。此外,还存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培训制度不完善、专业化程度偏低、角色认同感不高等问题。通过对全国十几所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系、专业)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尚存不足。主要表现在:(1)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专任教师是特殊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不高,教师队伍中仅有25%是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教师来源于普通学校和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2)师资结构不合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毕业的教师的比例偏少,教师队伍学位和职称结构偏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讲师占的比例偏高。(3)科研成果少,专业特色不显著,师范专业视野的局限。(4)师资培训脱离社会需求。(5)教师专业化发展与高等特殊教育发展失衡等。
三、思考与建议
“知人论世”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很多教师的“救命稻草”。然而,从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第二,作者生平及写作风格的介绍。
一、关于“写作背景引入”的思考——以《阿q正传》为例
在讲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我们会引入这样的背景介绍:《阿q正传》写于1921年,《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了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暗指没有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农民群众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
这样的背景介绍会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带有阅读的先见,这种先见一方面可以扫除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却让学生带着先入为主的视角,抹杀了文本的多种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介绍的引导下,学生学完了《阿q正传》,得出的结论只能停留在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创造了一个饱受压迫与折磨的农民形象。
在文本中阿q确实深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文化深深的在阿q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饱受封建压迫的。
而对于没有发动群众的观点,笔者认为,小说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现这一点。阿q最后是想革命的,但是他对于革命的任务、性质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小说中,阿q开始对革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不愿意革命,认为革命就是造反,“深恶而痛绝之”。但是,后来,他发现举人老爷十分害怕革命,因此,开始对革命“神往”,以至陶醉于革命的幻想之中。在他的幻想中,革命就是为了杀人、抢财、选女人。阿q的革命管是错误的,这样的群众即使被发动也只能导致革命的失败,因此,鲁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农民的蒙昧,是对农民进行启蒙的强烈愿望。
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精神是超越阶级、超越阶层的,阿q不仅仅是下层社会成员的代表。同时,也是超越空间,为全世界人所共有的,例如,法国的罗曼?罗兰在读完了这部小说之后说:“这部讽刺的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说:“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这个人物我们印度也看到过”。
通过对《阿q正传》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还原,更是有着穿越时代的魅力,直到今天,阿q依然“活着”。因此,仅仅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阿q,是不全面的。萨特曾说:“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是某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意义,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保证学生阅读文本的可能性,而不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对文本的可能性加以限制。
二、关于“作家生平”介绍的思考——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
诗歌教学中,我们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坡,我们就会说,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而来的。但是,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这样的论述如果在教学中出现,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他们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后面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几句,情感低沉,又有婉约的影子。因此,简单的将这一首词定义为豪放词有失偏颇。
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最好能够避开对于作者的标签性解读。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具有多义性的特点,教师引入作者的生平、风格可能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并不是否定作者经历对于作者文学创作的影响,而是希望能够在教学中就具体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把知人论世这种方法运用得当。
知人论世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学情境中都适用的,笔者希望通过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我们选择采取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标尺。同时,知人论世不能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保护学生对于文本各种可能性认知的权利。
参考文献
[1]《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年龄与理解能力在两个阶段有所不同,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教学语言,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心理特点,要浅显易懂,富有情趣,显得亲切温和;而初中生年龄相对而言,已经接近成年,心理特点与小学生不同,对那些儿童化的东西已经感到厌烦,总是希望教师和父母把自己当作成年人看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已经非常强,不希望教师说话时再那么小孩子气,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研究,使自己的语言不但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理解层次,而且要富有艺术性,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在学生看来,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生动的教学,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枯燥乏味的教学则是一种折磨。“善教者,必善言”。充分说明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决定着教学是否成功。有的教师文化知识很丰富,理论懂得很多,文凭资历也非常高,但却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样的人实际上就不是合格的教师,不能胜任语文教师这个职业。那么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做到哪些方面呢?
一、语文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语言必须准确而富有内涵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教学语言是知识的有效载体,这一基本特点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富有内涵。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所说的话不能废话连篇,不能空洞乏味或者华而不实。就像有的语文教师自恃才高,文学造诣深,在课堂上,经常侃出一些华丽的辞藻,而且不管听讲的学生,是否能听得懂,或者有没有兴趣。更有甚者,直接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多用华丽词语,认为用得越多作文就越精彩。这样所教出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肯定会内容空洞乏味,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二、语文教学语言表达上必须生动活泼,富有魅力
有的教师语言也丰富,表达也清楚,但是却没有情趣,不懂得适当的幽默在教学当中所起到的效果,只是板着脸声调严肃没有感染力,这样的语言在学生看来就是“催眠曲”“紧箍咒”,肯定收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说话“口头禅”很多,比如,“啊”“这个”“那个”“然后”“我说”等等,讲一句话,就会出现几次,用学生的话来讲就是“走路不小心踩到屎,恶心极了”。
还有的教师说话不讲究方式,学生稍有不理解,就说“对牛弹琴”,说学生“木头疙瘩”“榆木脑袋”,殊不知在这种语言形式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语言越刻薄,学生在教师面前就越拘束,甚至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思想。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一定要亲切,语病要少,不给学生做反面的教材,绝对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语言要摆脱低级庸俗的错误层次,不乱侃胡诌、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要适当地加入幽默的因素,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情趣。
三、教师说话要放下架子,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
初中的学生年龄接近成年,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个性特点,甚至开始有叛逆心理,总认为和父母以及教师之间有“代沟”,父母和教师不能理解他们,有心事绝不愿意告诉他们,这时候的学生实际上是最难教育的时候。针对学生这个非常时期的心理、生理特征,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自己的语言魅力与人格魅力,化解师生之间的“代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及至高无上的态度
有的教师在思想上始终认为教师就是教师,要有教师的尊严,说话上应该有所表现。于是乎只要是和学生在一起,说起话来始终保持自己教师的尊严,让人敬而远之,这对教学是极其不利的说话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放弃装腔作势的语言习惯,用和学生交朋友的心态,用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语言表达方式,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走进学生的内心打下基础。
2.对学生讲话一定要注意多表扬、多激励,少批评、讽刺、挖苦
每个人都愿意听表扬、夸奖的话,这是人的共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处在一个温馨、和谐充满鼓励与关爱的环境下的时候,心情一定是愉悦的,而且为了继续得到表扬也会有更加努力的愿望,接下来就会有积极向上的实际行为。学校的效果也会随着学生的努力而不断提高。相反,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批评,那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自暴自弃,这是严重违背我们的教育目的和科学的教育理念的。
四、教学语言的感彩要随着教学情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语言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一个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的充分展示。好的教师,不仅仅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学情境的掌控能力。语言表达会随着教学内容不断变化,该激情的时候,语言会慷慨激昂,使人心潮澎湃;该低沉的时候,会沉痛哀怨,催人泪下;该引人发笑的时候,语言就会机智幽默,充满智慧。还会视教育对象的不同,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当面对中学生的时候,就会用适合中学生的语言风格;当面对小学生的时候就会用有趣而且浅显易懂的语言。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价值衡量;职业特征
职业教育的开展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的开展也要以职业需要作为教学实施的根本目标,只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得到体现,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一、以职业教育的价值衡量语文教学的实施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衡量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人们思想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可以为市场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可以为失去职业的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服务,使这些失去职业的人员重新具有新的职业能力,而因此获得新的职业。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可能是一种满足感的需求,也可能是一种获得感的需求,还可能是一种爱的归属与成就感的需求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精神满足的去除物质化的需求,这也是职业教育去除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正像一些教育家认为的那样,如果职业教育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作为教育实施的终极目的,那么职业教育的价值就显得过于狭隘,以此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的实施,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必然失去对职业精神层面的需求,转而变得只是满足于生存所需的就业需求,这样的职业教育就是去除其本应有的价值体现。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一种提升学生语文基本能力与掌握语文知识的教育,其教学价值的体现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就业技能培养的需要,而是人的发展的教育,它所发挥的教育既要满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需要,又要满足于学生的精神需求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需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中,除了要掌握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学会怎样做人,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等,让职业教育实施中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较为突出的差异就是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需要,同时,职业教育还要满足学生对未来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学生正是通过职业教育方式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基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对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语文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因此,在职业教育中重视语文技能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职业教育的实施中,要做到行之有效地开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就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只有通过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而在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实施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恰恰忽略了语文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一些现有的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依然承袭着普通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与学生现实的职业技能的需要相脱节,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感兴趣,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欠佳。因此,要从职业学习的理论层面改革现有的语文教学的实施理念,要改变原有的不适应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以职业的需求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重视语文教学职业情境的创设,创新职业语文教学的方式,以职业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开展目标,推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从职业特征的层面来理解语文教学的实施
现代职业教育本身包含着诸多的属性,这些属性都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独有的属性特征,其中职业教育所蕴含的职业技能的属性特征,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属性特征,其他的属性特征只是这一特征的附属特征。
职业是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与其他教育语文教学有所区别之处,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施也必须要以职业的形式来实施,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从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选择上,语文教学都要以职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要力求使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职业特征的需要,要使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向社会开放,沿着职业特征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以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模式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以职业性特征作为教学实施的方向,要立足于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与优化,使教学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创设语文教学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职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开展中,以职业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推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职业教育为视角,对语文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物理知识是比较抽象和理性的,学生的思维往往难以介入。物理学故事就不同了,它是感性的,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有关“两个铁球是否同时落地”的命题,如果展开一点,把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伽利略的思考论证方法,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些史实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学生听,就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梳理知识体系
沿着物理学发展历程对物理知识进行梳理,是对物理知识进行体系化的一条捷径。因为物理发现的历程,常常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发展的,是人们的认知规律在时间尺度的折射。认知的发展历程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觉到实验再到思想实验,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物理学的发展同样如此。对物理知识根据物理学史的发展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过程,而且有助于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来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动态生成的历史过程。
三、培育科学精神
1.细致观察的习惯
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都善于通过不为人所注意的平常现象,细心地观察与思考,这些事例对学生是很好的激励。
2.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和修正前人的认识,建立新认识的循环过程。这就要求物理学的探究者敢于挑战权威,在科学事实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出发得出了一个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此后两千年时间里被奉为真理,而正是由于伽利略具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才用理想斜面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物体运动时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
3.严谨求实的品质
科学不能有半点虚假,在科学问题上采取随意甚至欺骗的态度,其后果往往是极其严重的。例如,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测量到了运动速度超过光速的亚原子粒子。这一消息曾令全球为之震撼,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然而事实是,他们在设计实验装置时的一个小失误导致了这一事件。物理学史中的这类事件也有很多,在教学中适当引述,有助于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4.百折不挠的毅力
要从事实表象直达物理本质,单靠兴趣和灵性是不够的,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才能有所发现。爱迪生研究灯丝,实验了几千种材料;俄罗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为得到石墨烯,用铅笔和不干胶撕了一万多次。物理学史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对培育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毅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训练思维和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物理发现的历程,常常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发展的,是人们的认知规律在时间尺度的折射。这就决定了科学探究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相似性。物理学家在发现、建立、检验、运用和发展物理规律过程中所采用和总结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和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提出假说—逻辑论证—实验检验—修正推广,这是科学研究的普遍过程,物理学史中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训练学生以此为基本研究方法。再如,科学研究中使用类比、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在物理学史中都有描述,应提示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当前的教学中,往往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却隐去了曲折复杂的思维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因为学生对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掌握知识。物理教师要通过物理学史的渗透,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