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时间:2022-10-16 04:18:43

导语:在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第1篇

一、增强档案工作的自评自建意识和全体教职工的档案意识,促进档案服务意识

教学评估是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良好契机,在教学评估之前要重视档案的自查自评工作,全体动员,努力使高校档案工作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使这种周期性的自评机制能够成为高校档案工作自我驱动的动力,推动档案工作构筑扎实基础,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使高校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无论综合性评估还是专项评估,其评价指标体系都是系统而完整的,观测点是全方位的,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它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求各方面的档案都应当是齐全完备的。因此,迎评过程中的档案建设需要动员各方面和各层面的人员积极参与,使每位教师都要参与对历年试卷、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存档资料的自查与整理,通过全员参与的过程全面促进自评自建意识,尽可能使档案材料规范完善。

学校在迎接评估的准备过程中,应将评估指标各项内容所需文件、档案材料细化,并层层落实到各个院系、处室,使全校教职工和专兼职档案员紧密结合,增强归档自觉性,做好归档工作。要使档案人员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更加自觉地努力工作,提高业务素质,拓宽知识面,积极主动地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档案在评估中的作用。

第一,积极主动做好档案资源的收集工作。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档案资源长期散存在部门或个人手中,尤其是科技、声像档案收集难度大,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变被动收集档案为主动上门服务,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档案意识。

第二,准确地把握评估工作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学结一切创造性的先进做法和成果,为评估工作进行全面服务。档案部门要借助评估工作的强大推动力,进一步提高档案的服务功能,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在当今高校评估中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职能上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第三,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力争在评估中为评估专家提供快捷、准确的档案材料。能否及时准确地提供档案材料是评估专家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在目前信息查阅、信息处理、信息传输速度日益发达的网络时代,档案管理人员更应该提高业务水平、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以便迅速准确地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息中找到评估专家所需的档案信息。

二、丰富馆藏,查漏补缺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前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和思想道德修养七项一级指标,评估范围涉及学校整体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完整、充实、丰富的档案材料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一所高校要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无论是评估的程序,还是各级指标体系的数据结论,其支撑材料都离不开档案信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也是档案材料,评估专家只有全面掌握了解由档案材料整理归纳出来的真实数据资料,才能对一个评估单位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价。若在评估过程中拿不出“真凭实据”,评估工作也就难以进行。

目前高校档案室库藏档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各级评估材料整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档案部门必须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其形成、积累开始入手,加以规范或统一,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整理等系统化处理,对照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方案要求,加大档案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档案员建档、收集、整理、归档、立卷等技能培训工作,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拓宽档案收集渠道,查漏补缺;尽量做到经常性收集与集中性收集相结合,主动送交与上门收集相结合,归档范围内与归档范围外相结合,特别是对师资队伍、学风、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多媒体课件、专业地位与特色、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业绩成就等非文件材料和电子文件多加关注,不断丰富馆藏,做到数量充足、质量优化、成分充实、结构合理,全面反映学校的教书育人情况,为准备丰富、翔实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迎评材料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学档案资料,而教学档案资料是长期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在日常档案工作中,要坚持档案工作“四同步”的原则,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同步做好教学档案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真实系统地记载和反映教学实践活动,使评估支撑材料准备工作形成良好的先天基础。努力使管理工作规范,该建档的建档、该归档的归档,功夫下在平时。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基本建设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改革建设与发展的信息资料应当是十分丰富的。由于在学校各层面的工作群体中客观存在着档案意识的强弱差异,使得某些工作或环节的档案资料未能及时整理成卷或未能及时收集入档,要弥补这些缺失,充实档案卷宗,就要借迎评阶段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之机,组织相关人员在对具体工作实践的真实过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散存的原始件,汇总整理并充实到档案资料体系中去。

与此同时,由于迎评工作本身又是对至少近三年时限长度的学校工作的整体总结或专项总结,所以,可以借此机会形成具有较为完备的阶段性总结材料及时归入档案资料库,充实档案全宗。

再者,近些年来多数高校始终处于快速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师资队伍、学生规模、基本建设、体制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资料,尤其是各种数据变化频繁。再加上不同的职能部门依据本部门的职能职责会对相同项目的数据进行统计和使用,使有些数据出现多头统计的现象,档案资料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数据矛盾和表述不一的问题。在迎评阶段的档案建设中,应当对学校状态数据及各方面资料进行全面的核实与修正,明确数据统计的统一口径和标准,明确特定部门统计的特定数据的权威性。

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学评估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高校发展规模严重超出了现实承载力,基本的教学条件难以保证,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为此,教育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以教学评估作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手段,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2011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即将开始之际,本文根据上一轮评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新一轮评估的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目前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发展及现状

严格说来,我国的高等教学评估是从20世纪80年代对教学评估的理论研究开始起步的,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进行了一些评估实践的初步探索。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政府部门和一些民间研究机构相继开展更加全面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开始进行教学评估的试点,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取得了初步效果。但后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为此,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被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2004年10月,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发展,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启动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初步形成若干有特色、有影响的高等教育评估项目,其中教育部开发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堪称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一种评估制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对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以及办学特色等项目进行非常全面的考察评估,对高校办学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是一个莫大的推进。

纵观我国教学评估工作的发展,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研究和起步阶段;二是试点阶段;三是全面实施阶段;四是合理完善阶段。二十多年的评估实践为我国的教学评估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被评学校一致认为,教学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教学评估的实际情况,仍存在需要改革与调整的地方。怎样利用先前积累的经验指导下一步的评估工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上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在经历了五年轰轰烈烈的评估检查之后,褒贬不一,甚至出现了存废之争,出现这些争议也恰恰说明教学评估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主体单一

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评估主体是教育部和教育部所代表的国家,属于政府对高校的评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由单一主体发起的评估因为没有社会的广泛参与,难以反映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评价,得出的评估结果不能令人信服,也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的教学质量。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又是评估的唯一主体,等于是自己评价自己,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教育主管部门利用教学评估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并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但是在评估过程中我们看到,这种评估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对象的学生和受学校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的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和用人单位很少能够参与到评估中,忽视社会评估的对教学评估的影响力,所得结果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评价。

2.评估指标单一

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看,评估指标共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当这些评估指标用在所有的参评高校中时,就显示了评估指标的单一。运用同一个评估标准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结构的参评高校进行评估,会引起评估结果的不公平,容易造成某些高校为片面追求标准而拼命往上靠,反而限制了自身优势的发展,也会带来不恰当的竞争,使评估过程和结果偏离评估的初衷,这样的评估指标不能够体现各个学校自身价值的独特性所在。另外,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定量成分太大,定性成分不足,导致在最终的评估结果中偏定量、轻定性,但本科教学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只用定量的方法评估得出的结论会显得不可信服。

3.评估手段单一

现行的评估是政府对学校的单向评估,评估手段也仅仅是专家在学校自评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大多评估结果依赖专家从被评估学校的自评材料中得出的主观判断,对于有更广泛信息来源的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几乎没有考察。专家组的评判仅仅是对学校自评材料和硬性指标的评判,没有深入地测量高校实际的教学质量。在考察过程中,教育部对于评估过程的要求过死,使专家没有办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性地开展评估工作,也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发展特色,以教学的最终质量结果为导向进行评估。复杂的教学工作仅仅靠几个指标数据和几位专家根据材料的评分,这样的结果却是值得商榷。

4.评估功能单一

单一的评估主体导致单一的评估功能,目前由政府主导的教学评估的最终功能也只局限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政府效用,给政府一个全面掌握高校教学情况的数据,对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更为关注的社会领域没有涉及,高校也只是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被动地堆砌材料,做表面文章,无论被评高校还是教育主管部分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评估指标体系引导的评估结论上,迎估工作结束之后,整个评估工作也就随之结束,没有将关注点转移到评估结论的使用上,未能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这个目标上看,本科教学评估并未发挥其应有功能。

三、对于改进教学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8年首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结束,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评估工作进入下一个阶段。对于首轮评估工作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指引着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评估工作中更好地前进,基于此,我们对下一步的教学评估工作作以下思考。

高校是办学主体,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学校办学的自,在教学评估方面也应该给予学校应有的自,加强自我评估正是落实高校办学自的重要体现。如果学校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评估中,则相信评估活动会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将高校自我评估置于整个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应该是下一轮评估工作的亮点。这种自主评估不仅包括高校有自我进行评估和评价的权利,而且应该包括高校有自我设置评估标准的权利,鼓励高校根据地区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层次和途径,开展适合本校教学工作开展,能够对本校教学水平进行真实评价,也能够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的教学评估体系。使学校成为教学评估的主体和质量保障,让教学评估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2.分类制定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向着综合性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要求我们在建立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时充分考虑各高校的不同情况,分类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标准和发展目标,因此考量他们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也应根据发展目标有所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高校的教学质量,应该实行分类评估,不能一刀切。要引导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估,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改变单一的评估手段

要改变原来由政府部门根据学校自评材料进行评估的单一手段,将“以看材料听汇报为主”转变为“主动观察和了解为主”,充分利用评估理论、评估政策、评估专家和评估指标体系等手段,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估模式。改变原来的看指标、看材料的评估过程,重视有实际意义的软评估,将多种评估相结合,以自我评估为基础,建立健全院校分类评估、专业认证以及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引导学校多样化发展,重视外部考察手段与自评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建立日常调查、同行评议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评估手段,这样既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又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有效。

4.建立长效的教学评估机制

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在评估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评估体系,巩固评估成果,形成长效的评估机制,不仅是教学评估实际操作的内容依据,而且是各高校从事教学评估工作的指南。各高校要形成长期的教学督导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人员评价制度,而不是为应付检查突击形成的评价内容。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学工作是教学育人的根本途径,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把控好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就保证了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教学评估不应只是在评估检查时的临时措施,而是常态化监督教学工作的基本制度,只有完善好教学评估制度,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学质量的提升。面对即将到来的下一轮教学评估,我们该如何调整工作思路,搞好教学评估和教学建设工作,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课题,也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广桐,等.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尹磊等.完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若干思考[M].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

第3篇

一、评估工作对教学档案的要求

评估工作是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情况和办学特色等进行全面评价的一项评估活动,它需要各个方面的材料、数据、指标,这些信息可以从两个方面的途径进行收集,一是由学校档案部门特别是教学档案部门提供准确,详细的佐证材料及信息,二是评估专家组可以通过在校内进行视察、抽查、民意调查、考试、考核以及听取汇报等形式,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信息,做出价值判断。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看,该方案共有六项一级指标,可分解成15项二级指标。其中涉及到有关教学档案内容指标占了二级指标中的10项,占总评价指标数的2/3,充分体现了教学档案在高等学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专业剖析”需要提供的相关支撑材料中,也有绝大多数的项目涉及到有关教学档案内容。

二、教学档案的作用

为什么在评估指标体系和专家组实际评估工作过程中对教学档案如此重视呢?教学档案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呢?笔者认为建立教学档案,其目的不仅是为了留存和管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更主要的是为宏观的教学决策、微观的教学管理及教学科研服务。

1.教学档案为改革教学方法提供素材。

通过对教学档案,分析研究可以革除以往教学方法的弊病,发扬以往教学方法的优点。

2.教学档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与教学档案息息相关。只有吸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档案为加强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真实而全面的原始记录,它是检验高校教学工作优劣的一个原始依据。教学档案通过学校会议决定、领导批示,在教学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实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教学档案可以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的优劣。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教学档案。通过对教学档案中有关内容的分析、总结、预测,从宏观上可以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更好地安排师资,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特别是根据师生的奖惩材料、思想汇报材料等,可以适时调整对师生的思想工作,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使他们以全部身心投入教与学。

三、目前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有些教学档案记录缺项。如各科试卷的试卷分析报告,部分实验报告未作存档。2.有些日常教学档案缺少归类统计。3.各有关职能部门档案记录不相一致。4.一些教学档案记录缺乏完整性。5.有些教学档案因为范围不清而存在明显的记录混乱现象.6.系教学档案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把教学档案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一般性的工作,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工作在整个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出现了什么都入档的繁杂现象和入档不完整的断章现象。导致工作和活动都开展了,唯独没有形成记录,或者记录不全,或者记录散失了,致使教学档案杂乱而无体系性,残缺而无完整性。7.教学档案管理现代化差,服务水平低,开发利用不足。教学档案都还停留在纸质档案,档案柜保存的状态,大部分档案管理还依靠手工处理,工作效率低,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增加了师生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四、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①档案意识薄弱,②缺乏足够的业务指导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高校的档案机构一般由专职档案人员负责档案工作,而各系、部、处、所等部门必须有一名负责人分工主管该部门的档案工作,并视情况配备一至两名专(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而各院系兼职档案员的角色通常由教学秘书来担任。有些教学秘书忽视教学档案工作,错误地认为教学档案工作就是简单整理,装订,应付了事.另外,部分教师的档案意识也比较淡薄,收集资料困难。

五、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和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加强宣传,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档案意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采用会议、橱窗展览、参观学习、档案利用事例宣传教育等形式,向全体员工宣传《档案法》、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宣传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及作用,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和了解教学档案,熟知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原则、要求及时间,重视并进而支持教学档案工作,主动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确保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2.加强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应首先考虑适当减少兼职档案管理员的其他工作,保证其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其次应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对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专业理论,掌握档案工作的原则、方法,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学习教学管理规范,了解教学活动过程,熟悉教学档案的范围及具体内容,熟悉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的规律及特点,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掌握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现代化。

3.建立教学档案工作的检查、考评制度

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将其纳入教学工作计划之中,纳入教学管理制度当中,纳入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并作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针对教学特点,实行“三纳入”、“四同步”的管理,即将教学档案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检查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分配、上报评审考核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同步。

第4篇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创现代名校”这一目标渐渐成为全校共识。学校因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秀的办学业绩,有成为名校的历史奠基。这一论调的突破在于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凸显“现代化”丰厚的哲学和时代内涵。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主要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白绿精神培育出现代人;2.白绿精神是全面素质的体现;3.白绿精神在追求中形成;4.白绿精神在实践中形成。其落脚点是在培养“现代人”上。“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除了传承百多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强有力地渗透了教育信息化、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着培英人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为现代人是白绿精神的精髓。现代社会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现代思想理念不断强化,现代社会的规范准则不断完善,做现代人成为每一位培英人立足社会之本。适应社会,思维活跃;创新实践,终身学习;走向国际,团队合作;服务社会,自我增值,是现代人具有的社会特征,也正是白绿精神在新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内涵。这一论调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百年文化,整合时代责任”,从现代文化层面去引领和统筹学校未来的发展。

为将学校创建成“现代名校”,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

(一)进一步端正对教育现代化的共识性认识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1.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革过程。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整体转换运动。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因素,没有具备时代精神和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社会现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社会现代化的过程首先是人的素质提高的过程。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教育。一个人现代化的水准和现代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所以,作为社会现代化基础和前提的教育现代化,其核心是促进人的现代化。

虽然关于教育现代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人们在理解和表述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来,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人的现代化,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教育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的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核心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宿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注重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渗透

在现代化教育思想的渗透上主要强调如下方面;学校确立有特色的现代化办学指导思想,并在全体教职员工的管理和教学中体现出来。建立学习交流制度,有学习交流的安排提纲,有研讨交流材料集、教师学习笔记加以体现。设立校歌、校标、校徽、校旗、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含义深刻,师生能讲清其意义。依法治教,学校的规定、制度健全并符合教育法律法规,无违规办学行为,特别是收费、作息时间、课业负担、课程设置、体罚等敏感问题。

(三)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与潜件建设同举并重

硬件建设包括教学楼、科技楼、图书楼、艺术馆、宿舍食堂、体育设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在教育现代化工程启动初期这方面可能是重要的突破口,也是学校形象的窗口,因此,硬件建设不能放松。软件建设包括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化,教科研的上台阶,以及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等,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和实质所在,决定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这方面的工作要做实,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监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潜件建设指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学校一方面要在严把进人质量关的基础上保证数量,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工作,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有一整套的措施并落在实处,全体教师的培训要从思想、观念到知识,技能全面且有计划。三个方面的建设不可偏废,只有同举并重,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四)坚持“总体规划,目标具体,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总体规划”就是把本校的教育现代化工程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基础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地方经济与教育现状、以及学校办学经费的筹措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不会发生方向性错误,才切实可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指标体系要科学,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要明确,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思路清晰,稳妥有序。每阶段的工作要有重点,尤其是经费、精力不足时,要善抓主要矛盾,抓出亮点,抓出特色,从而带动全校整体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校长的办学理念清晰,理论与办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体系。教师熟知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积极搞好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师认知水平、科研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认真组织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积极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及能力,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并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手段搞好教育教学。做到人人参与教科研,使教师具有教学研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和名师带动制度,通过的学校培养及外出学习等渠道积极培养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敬业爱生;建立了师德报告评选制度,有一定比例的师德标兵。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指导,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师生都自觉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校园用语。

(六)构建数字化校园,进一步优化现代化办学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特别是处室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的建设。通过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的研究,在现有校园网的基础上,不仅从机房、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环境和应用系统的软件方面,还要从系统管理队伍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建立一个数据中心,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校园网的效率,扩展校园网的功能,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用户终端智能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精神,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七)规范现代化管理

学校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管理平台,加强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各处室也有网页,各项管理、文件传输实现网络化,人事、财务、考试统计、学籍、档案等尽量都实现计算机管理。建立符合本校办学思想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模式,有制度集和落实制度的评估考核方案以及过程检测评估记录。课程严格按《新课程方案》开足开好,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有师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并认真执行。档案按《广东省中小学建档目录》体系建立,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增设二级目录,档案及时完备,近年来打印的档案都有电子档案(以软盘、光盘的形式存储)。民主办学,民主监督,自主管理,让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教代会档案齐备。

(八)注重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5篇

按照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责任考核的程序安排,今天我在这里作2007、2008年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期间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及教育工作目标实施情况的述职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我县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我认为: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两年来,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工作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作为强县富民的基础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我们定期召开教育专题会议,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并共同探讨、研究、部署教育工作,凡是教育工作的议题,政府常务会议优先安排,优先研究讨论,并优先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为掌握教育发展的第一手材料,我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调研,指导教育部门制订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为学校办好事实事。我们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我们从改善办学条件着手,抓好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县部分学校校舍破旧、教学设施配置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压缩其它方面开支,优先保证教育投入,狠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我县投入危改资金1955.65万元,拆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18919.8平方米,维修、加固48798.2平方米,新建校舍19470平方米,全面完成了农村c、d级危房校舍的改造任务。危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近两年,我们还先后投入资金1079.8万元,完善中小学“新装备”工程,为学校安装了98个电教平台,购置了578台学生电脑和教师办公电脑,使高完中的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0:1。同时,进一步完善理、化、生实验室、音乐室、语言室、电工实验室、校园广播系统和校园网络建设、添置图书等,目前我县各学校的设备设施基本完善,教育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抓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

进一步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受地理条件和人口居住等因素的影响,我县中小学校布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这是制约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扩大中小学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指导教育部门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两年来,我们先后撤并了山、散、远的42间“麻雀型”农村小学和1间初级中学,使我县中小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两年来我们共筹资5300多万元用来扩建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心学校,并由此增加了9600多个优质学位,为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保障,从而推进了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我县坚持从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出发,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一是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我们建立了保证教师工资足额发放的有效机制,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我县从未拖欠教师工资;为稳定教师队伍,我们对教师实行特殊岗位津贴,鼓励教师到偏远地区学校执教,目前我县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公务员,农村教师专业岗位补贴高于城区教师,使广大教师安心工作,稳定了教师队伍。二是抓好学校领导班子的培训工作,两年来先后选派14位校长参加省级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和省级名校长培训,2位校长到珠三角学校挂职锻炼,选送55位校长参加岗位培训、提高培训等,锻炼、培养了一批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学校领导班子。三是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现代教育教学水平。两年来先后选送了28位教师参加省、市名教师培训,××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培训教师达2580人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培训,目前我县高中专任教师本科率77.6%,比2006年增加了近13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8.05%,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现代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解决山区教师紧缺和学科不配套问题,我们近两年向社会公开招聘大专以上优秀毕业生181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从城区中小学派出教师138人次到山区中小学支教,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目前我县教师数量符合省定标准,没有顶编县聘代课教师。

四、抓贫困学生救助,巩固“普九”成果

我们为巩固“普九”成果,全力抓好贫困学生的帮扶救助工作。经过调研,发现我县一些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仍然存在因贫辍学问题。我们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两年来,共发放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资金406310元,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临时生活补助48846元,“智力扶贫”了187位中职学生,减免学费25.8万元,2007年秋季和2008春季中职学校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5289人次,我县承担158.23万元,已落实到位;2007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人数115273人次,免费金额1958.7564万元,2008年免费义务教育人数为123556人次,免费总金额达2149.8692万元,其中我县承担部分为195.87564万元和214.98692万元全部落实到位;扶助困难学生956人,补助金额26万元。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

五、普职并举,大力发展高中教育

我们认真抓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做到“两架马车并驾齐驱”。一方面,在抓普高教育中,我们把增加普高优质学位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抓好“扩容促优”工程,两年来先后投入2597万元扩建7所普通高中,目前全县普通高中优质学位达到92%,全县每万人口在校普通高中学生人数为250人。2007年11月,高级中学在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验收,使我县普通高中教育走在全市前列。2007年高考,高级中学廖海华同学以××州市第二名,东山中学××县新城分校陈润同学以××州市第三名的成绩,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结束了我县高中学生20年来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大力抓好职业高中教育。两年来,我们共筹集资金836万元新建第一职中实训大楼和学生宿舍楼,投入400万元添置设备设施,通过举办“初三分流班”、“高三分流班”“职教扶贫班”等扩大招生规模,2007年县教育局和县第一职中被市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第一职中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中”的复评验收,职业教育亦走在全市前列。

六、创教育强县,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6篇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水平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合格标准为: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情况结合实际,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规范,质量合格。我校在2005年初重新讨论、制定了“新疆农业大学指导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条例”,对有关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要求毕业设计选题最好按专业特点结合生产实践,以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选题的深度、难度要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题目适中,工作量饱满;毕业设计原则上1人1题,工科类允许多人同一题目,但应有不同的副标题或将设计任务分解等。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手段。我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毕业设计根据专业类型可分为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农业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毕业设计时间为12周。鉴于上述教学评估指标要求和我校毕业设计工作条例规定,根据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主要对农业水利工程(简称农水)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要求逐一进行讨论、分析。

2毕业设计选题的性质

选题恰当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按照我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宗旨和新疆地域特点,我院农水专业方面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都与新疆当地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且都是教师亲自规划设计过的工程项目。毕业设计选用最多的题目主要有两大类。

2.1滴灌工程规划设计项目

滴灌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节水的一种与机械化配套、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特别适宜于果树、蔬菜、设施农业和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大田行播作物种植的一种现代化精准灌水技术口]。膜下滴灌系统已经在新疆各地广泛采用。给学生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基本都是教师自已做过的工程项目,稍加以改变,编写成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如新疆布尔津县、沙湾县、轮台县滴灌系统等工程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进行以下规划设计内容:分析基本资料、系统流量推算、系统工作压力确定、主干管长度确定、滴灌区各级管路规划、管网水力计算、水锤计算、附属建筑物(如沉沙尺、闸井、镇墩等)设计及工程量与材料明细表等口]。毕业设计提交的成果有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8~10张),主要包括滴灌系统工程平面布置图、地埋于管纵断面图、管路节点连接图及附属建筑物设计图等]。以上提交成果均为计算机打印和计算机绘图。早期该题目给毕业班学生做得较少,但学生毕业后反馈回来的意见,一般认为该类工程项目在工作基层单位碰到的机会现在越来越多,因此,近3年来把该题目也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2.2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项目

新疆土地辽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及各项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许多地区有待开发,同时已建的老灌区也有待改造。因此,该毕业设计选题在学生毕业后出去工作碰到的机会较多,反馈意见良好。有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就用上了,有的学生还返回学校要资料。笔者曾利用到南、北疆出差的机会,向当地的水利局、流域管理处及设计院等单位的主管领导征求过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该选题为主,是基本功,对今后搞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专项工程设计(如灌溉渠道设计等)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大多主持或参加过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以该毕业设计选题展开讨论、分析。

3难度

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必须适中,切合实际。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就行,不作高深研究。对于“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其难点也是重点。

3.1蓝图规划

学生在经过分析基本资料及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计算后,根据“以水定地”原则,确定了灌区规划的灌溉面积,即开始在1:lo000地形图上进行蓝图规划。主要规划内容有:条田规划、灌溉渠系、排水沟系、林带布置、道路、居民点等图上作业。蓝图上应有典型路一沟一渠相对位置示意图、土地利用面积统计表、渠系建筑物统计表及图例等。蓝图图幅为加长的1号图纸。要求学生在1.5~2周内完成,包括比较方案。这是农水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因学生实际接触工程较少,以前仅从书本上得到一些灌区规划的知识,现在要真刀真枪地实干,学生往往面对蓝图,无从下手。此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多看些有关灌溉排水工程实例的资料,运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上要求的总体规划原则,及新疆已建灌区的经验,仔细构思,敢于动手。

3.2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

蓝图最佳方案确定以后,即开始进入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阶段(简称内业),这中间缺少户外作业(工程测量)——放线(因时间等原因未作安排)。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是农水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难点之一_4]。要求学生在2周内完成以下工作:首先进行各级灌溉渠系的设计流量推算,选一条典型灌溉渠系(干、支、斗、农渠级)进行纵、横断面设计,设计深度按初步设计阶段;然后绘制4~6张图,图幅为2号图纸。图纸要求布置合理,比例适中,符合工程制图标准_5]。图上内容除灌溉渠系纵、横断面图外,还要有水力要素表、工程量统计表及说明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以前只做过一些简单的作业题,并未真正设计过。我们通过工程实例挂图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上的有关规定,反复给学生讲解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不能截然分开,要统盘考虑、交替进行、反复调整,直至合理,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渠道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

4份量

4.1早期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内容

(1)分析、研究灌区的基本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水文地质、水资源、作物、建筑材料、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工程任务和规模及今后发展计划等。(2)根据农作物灌溉制度绘制、修正灌水率图,求出最大设计灌水率。(3)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计算。根据“以水定地”原则,合理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4)提出达到水土平衡后所采用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如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及机井规划等。(5)蓝图规划(需提出比较方案)。绘制蓝图一张。(6)各级灌溉渠系设计,包括设计流量推算及渠系纵、横断面设计。绘制4~6张图。(7)排水标准的确定。(8)各级排水沟系设计,包括设计流量推算及沟系纵、横断面设计。绘制4~6张图。(9)工程量统计。(10)交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

4.2近期增加内容

(1)供水河年平均流量经验频率曲线的计算,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选定作为灌区设计依据的典型年。(2)节水灌溉工程的典型设计(喷灌、滴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等,指选一个)。绘制1~2张图。(3)渠系建筑物的定型设计(闸、桥涵、跌水或陡坡等,指选一个)。绘制1~2张图。(4)环境影响评价。在早期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约3周工作量的内容,要求学生在12周时间内完成。所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除蓝图外)必须计算机打印和绘制,难度大,任务重,学生如掉以轻心,就难以完成设计任务,其毕业设计成绩可能导致不合格。

5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项单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农水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多项单学科知识的大作业,含有实战意义,主要包括“灌溉排水工程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水力学”、“工程经济”、“水工建筑物”及“计算机技术基础”等课程,涉及许多水利工程规范、规程。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讲是个锻炼。要求学生能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水利工程规范和规程等,通过多方位的思考,提出合理的见解,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对学生就业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都牵涉到其动手能力大小的问题。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或《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书写,图文并茂,表格齐全,并用计算机打印。新疆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用汉文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是较高的,但也是提高汉语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绝好机会]。设计图纸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另一大体现。学生不仅要熟悉工程制图标准和掌握CAD绘图技术,而且必须要有扎实的绘图基本功,才能做好此项工作,否则将一筹莫展。

6质量管理模式的探讨

6.1毕业设计学生分组、分题情况

(1)学生自由择题和选导。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的半个月,向参与农水毕业设计的学生公布“毕业设计的题目”和“指导老师的姓名”,由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然后作稍微调整。水工专业的学生如找到工作,单位要求搞农水毕业设计选题的,也可参加。(2)民汉混合编组。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互相学习、帮助,毕业设计学生分组时采用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组。经过数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3)设计任务细化。早期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组一题甚至二三组一题,后来慢慢经过细化,发展到现在每人设计内容、设计参数各不相同,做到一人一题。如“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大题目下,细分灌溉设计保证率、分水比、作物种植比例、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道防渗程度、典型灌排渠系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渠系建筑物等项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所指定的设计任务,避免了相互抄袭现象。

6.2机上文件COPY问题

早期毕业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都是手工书写和绘制,只要符合有关规范或标准就行了,现在则要求设计说明书用计算机打印,设计图纸用CAD软件绘制。但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学生互相COPY现象严重。为此我们要求学生:设计说明书要有草稿,设计图纸要有草图,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分期检查,有教师签字认可,方可上机,否则无效。

6.3毕业实习

除了在大四安排学生5周的毕业实习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安排一次实习活动,时问1天左右,一般在毕业设计进程过半时进行,参观乌鲁木齐市近郊的水利工程设施、农场规划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等。时间虽短,但学生是带着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去的,他们会非常仔细地观察、记录有关条田规划、渠系建筑物(闸、桥涵等)和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方面的情况,对完善毕业设计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6.4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教师、学生来讲都是一个检验。原则上所有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都要答辩。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在答辩前必须精心准备,写出汇报提纲。答辩时先汇报自已的设计成果,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在黑板上挂出自已的设计图纸。毕业设计答辩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7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评价;评价范式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是范式的转型

高校教学评价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高校管理、促进高校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学评价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然而,高校教学评价在实践中也遭遇了许多的批判和指责。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行政管理,确保教学条件和规范教学行为的工具,更应当成为引导高校和教师思考什么是“好”的教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首轮教学水平评估对改善教学条件与资源、规范教学管理等物质和制度层面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对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提高、教风学风改善等深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明显。[1]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内涵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评价也在不断呼唤范式转型,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价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强调高校教学评价要持续收集教学对学习产生影响方面的信息,并依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与提升“学”。具体说来,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教”本身。高校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而后者是根本目的和归宿。第二,学生学习结果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要从以资源与条件为中心转向以学习结果为中心,从以教师的行为特征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收获为中心。第三,教学评价应该力求全面,因此是否创造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也应当是值得关注的内容。院校环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等,要以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促进为标准。

高校教学评价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换,需要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价范式,这意味着教学与评价信念、价值、标准以及方法等一系列的转变。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理念――从传递教学到生产学习;评价理念――从重视管理到促进发展;评价标准――从重输入到重输出;评价方法――从一元到多元。

二、从传递教学到生产学习: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行为主义看来,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接,这个联接可以通过重复、奖励、惩罚得到强化。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控制外部刺激以获得所需要的行为反应。这种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随着认知学派的复兴,人们对学习和知识的本质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促成了20世纪的认识论革命。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学习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促使大学教学逐步开始从“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巴尔和塔格将其称作本科教育的“范式转变”[2],在这种范式变革中,教学机构对如何提供教学(传授范式)思考得少了,而对如何产生学习(学习范式)思考得更多了。时至今日,利用教育范式①来解析大学教与学过程的复杂性已被学界广为接受。在这种教学范式的变革中,原先对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学生、大学的角色定位的基本假设,都需要有重新的认识与改变。

在学习范式中,知识不再存在于认识者的“外界”,而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做出的一种解释、假设,是在具体的情境脉络中的。而学生不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来建构知识的。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和活动的探究者以及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的建构形成的。因此,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着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经验在质上的变化。学习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而应该是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

在传统教学中,大学的使命是提供教学,其目的与方法合二为一,或者说错把方法当成目的。而在学习范式中,大学的目的是生产学习。方法是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这意味着不仅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有责任,大学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而责任的表现则在于实现学校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3]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通过讲授来传授知识的专家,他们是教学系统的主体,是知识的给予者和评估者。教师拥有至高的权力,控制着课堂和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学习范式中,教师则起着指导和促进学习的作用,他们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教师不再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主体,相反更加突显的是学生的地位。“从台上的圣人到台旁的指导”这个简练的描述给教师角色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辅助式、向导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

因此,教学应当更加关注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支持学生的学习作为其根本出发点。大学是否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加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千人一面地进行机械讲授式的教学,成为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4]枯巴总结了这种新的教学范式具有的特征: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接受反馈;学习者应用知识解决持久、新兴的问题;学习者整合本学科的知识和普遍技能;学习者了解优质学习的特征;学习者逐渐变为见多识广的学习者和学者;教师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将教学和评估融为一体;教师也是学习者;学习是相互的,所有学习者(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具有价值并值得尊重。[5]

三、从重视管理到促进发展:评价理念的转变

从泰勒把评价与教育目标相关联起,评价活动就从单纯的测量工具变成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刘本固教授认为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评价的具体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促进学习的目的、改善教学的目的、强化管理的目的、开发研究的目的。陈玉琨教授从评估结果对教育活动过程的影响来论述教育评价的目的,他认为评价目的有两种:用于对教育活动过程发生影响,以改进教育活动为目的;用于对教育效果作为判断,以区分优劣为目的。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评价常常表现为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评价,我们鉴别学生学习成绩、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质量,进而实施奖惩、加强管理、追求效率。教育评价彰显更多的是管理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但从本质上来说,教育评价活动的目的离不开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教人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其终极目标不是通过一定尺度来限制人和管理人,而是发展人,是一种真正自觉自由、以实现和提高人的价值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活动。

首先,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应当促进教师和高校的发展。美国评估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曾明确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方面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可以帮助教师和高校诊断和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和高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评价,教师可以获取有关教与学的信息,从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改革教育方法与手段,探索学生学习特点与规律,加强师生交流,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成长和专业素质不断提升。高校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为不断探索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进行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正是在这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促进教师的差异性发展和学校的整体性发展的评价目的。

其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布卢姆在《教育评价》开篇就发问:“教育的功能:挑选还是发展?”教育评价更多的是为了选拔和淘汰学生吗?并非如此,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其本真价值在于对个体的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回应,而不应成为管理主义视域中权威分配的工具。正如怀特海所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6]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个人心理和人际意识的发展及其因素,发展被视为个人能够更负责地处理其经历的一个积极的成长过程。罗杰斯把学生的发展定义为“在高校环境中学生成长、进步、能力提高的方式”[7]。 乔治・库认为,学生发展包含两个具体层面:过程和结果。[8]高校教学评价,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教学本身。教师发展的目的不仅是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的发展来影响学生的发展。[9]

此外,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强调学习、教学与评价相联系。一方面,教学以产生学习为目的,教学(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当从学习和评价出发。学习科学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那么如何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呢?学习理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研究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即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以共同体为中心”,并保持一致。这要求教学要帮助学生将他们先前的知识与当前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并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完成设计。“评价问题也应当成为学习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视角。”[10]教学环境的设计应当不断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至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他们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机会,并最终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评价以学习目标为标准,教学与评价都指向学习目标。评价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须保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通过测量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反馈与改进之功能,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之目的。正如比格斯的一致性建构(Constructive Alignment)模型所示,它将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与学习活动和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个系统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课程的设计为了使学习活动、评价考核与科目中预期的学习结果保持一致。[11]

四、从重输入到重输出:评价标准的转变

大学的任务是为学生发现和构建学问创造环境和经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大学和教师旨在创造一系列更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对教学的评价不是在于大学和教师本身有多好,而在于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促进了学生团体改进学习质量。

传统评价大学的方式是比较其他大学,质量标准由教育输入和过程方式来决定,如学生入学选择、获取博士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以及学校声誉等成为衡量大学的因素。而在学习范式中,评价大学则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成果,即学生通过大学学习经历所产生的结果。在西方,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佩斯(pace)和博耶(Boyer)就提出应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质量,并将其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内容。阿斯汀(Astin)在经过多年研究而形成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才能发展观”(Talent development)[12],指出高等教育评估的重点不在于外在的资源和声誉特征,而是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成效。强调成果评估最早是由肯尼思・莫蒂默提出来的,他在《高等教育问责》中指出:“对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注会越来越多,并且试图将管理效率和教育效能结合起来。”高等教育评估的核心应该“强调的是结果――它侧重的是教育系统产出了什么,而不是投入了什么”[13]。事实也证明,声誉与资源说明不了问题,大学的充足的办学经费、丰富的图书馆藏、良好的教学设备、丰硕的科研成果、知名的教授学者等,对大学教学质量的影响虽然很大,但它们都只是教学质量的“替代物”和“输入物”。高等教育质量就其本义而言,应该是指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即学生在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习得。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学生学习与发展效果才是逼近教学质量本真的根本内容。因此,教学评价的核心应从评价办学资源和条件为中心转向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从评价教师“教”为中心转向评价学生的“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也同样如此。在传统范式中,教师或课程通常是由同行或教学管理人员来评价,评价的参照是课堂准备是否充分、课程是否有组织、课程内容是否适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大多评价的是教师在教授方面的表现,而对学生是否在学、学得如何较少关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自发产生的过程,是教学过程的必然结果。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否认了这种自动学习的观点。在学习范式下,评价则是学生学得如何,是以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为重点。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感受,以及对自身努力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来反映课程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阐述清晰明了、教师会评价“我”的作业(口头或书面的)、“我”通常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学习过的东西、课程能够启发“我”思考,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课程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当然,对课程及教师的全面评估也包括其他有关学生学习效果的证据。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认为它们才是判断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才能有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之根本目的。教学评估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判断大学、教师、学生的情况,更应体现在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上。

五、从一元到多元:评价方法的转变

由于大学教学和学习具备多维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因此,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与工具,以求更为全面地评价教学与学习。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按照不同信息源主要可以分为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习成果评价等多种类型。

“聆听学生的心声是教师和专业管理人员实现评价目标的方法之一”[14],调查问卷和学生座谈是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生发展理论的兴起,使得大学生调查问卷的重点从“教的行为和意见”逐渐转移到“学的行为和结果”。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反映学生的个人信息、行为活动和学习经验,以及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意见,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影响教学和学习的各方面因素,以改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调查问卷、课程调查问卷、专业学习的调查问卷和整体大学期间学习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实施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学期开始前调查、学期中调查和学期结束后调查。根据实施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在大一新生的调查、在校生调查、毕业生调查和校友调查问卷。这些调查工具是以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陈述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参与、与师生群体的互动程度、对学校整体的满意程度和个人的学习收获等情况,间接地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相应的作用。[15]

在同行评价中,包括课堂观察、教学材料评价等方法。完整的教师同行课堂观察包括观察预备会、课堂观察、观察后汇报和书面总结几个步骤。课堂观察清单或量表,相对学生评价问卷来说,专业性更强,通常包括内容设计与组织、课堂气氛、班级管理、课堂评估、学生表现等内容。教学资料的评价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材、教案或讲义、参考及阅读书目、实验手册、实习报告、课后作业、课程考试及其学生评估材料等。每项内容均有多样的工具可以进行评量。

在自我评价中,各种用于教师自评的清单或量表,包括整体教学自评清单、教学大纲检查清单、教学方法和有效性自评量表、实践教学自评量表等等,都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改善的方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教学档案袋是教师有选择性地搜集一些有关教师教学方面的材料。它记录、总结和阐述了教师的教学观、自我成长、经历及成就等,能够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而不只是依赖于一次测量来对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师来说,制作教学档案袋也是其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高校、教师、学生或其他人员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对院校、专业、课程等层面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定性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表演、学生档案袋、顶点课程、行为观察以及调查访谈等评价方法或工具。定量评价通常采用课程考试、标准化测试、量规、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跟踪数据等工具。运用这些评价工具持续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评价运行的基本 “原料”。评价主体将这些“原料” 转换成初始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假设对初始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提炼和挖掘,从而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诊断和评价,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得评价结果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给高校、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带来了丰富的选择,使其能够根据各方面的特点,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不但考虑到高等教育现实在各方面的差异性,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尝试,选择更为适恰和有效的评价方法。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对于高校教学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更是大学教学范式的重新定义与认识。在推进我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进程中,我们首先要转变传统对于优秀教学的定义,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与评价理念。政府、高校、社会各司其职,坚持高校内部评价为主,发挥外部力量的正向功能,共同推动教学评价回归学生学习这一教学质量的本真内容。

注释:

①类似的说法还有知识传授型(knowledge transmission)与学习促进型(learning facilitation)、威廉・康普贝尔和卡尔・史密斯的新范式和旧范式、弗锐德・枯巴的教师中心范式和学习者中心范式等。

参考文献:

[1]刘振天.高校教学评价效能的特性及因应策略:一项基于数据、调查和观察的新发现[J].现代大学教育,2014(6):93-100.

[2][3]Barr,Robert B.,Tagg, John.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J].Change, 1995(6):12-25

[4]吕林海,学习观与大学教学――追寻大学教学改革的学习观根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9):67.

[5]Mary EHuba, Jann E.Freed.Learner-Centered Assessment on College Campuses: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M].Allyn & Bacon,2000:33.

[6][英]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文汇出版社,2012,10.

[7]弗洛伦斯・A・汉姆瑞克,等著.学生事实实践基础[M].游敏惠,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6.

[8]George D.Kub.The scholarly assessment of student development[M].Trudy W.Banta and Associaltes Building a scholarship of assessment :100.

[9]宋文红,任w.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2013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大学教育,2014(7):93.

[10][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朗,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6.

[11]John Biggs and Catherine Tang.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M].4edition, New York: Open University Press,2011:105.

[12]Alexander W.Astin.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M].2nd edition,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2.

[13]转引自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著.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毛亚庆,刘冷馨,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