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7:37:12
导语:在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技校学生;SCL-90;心理健康;抑郁;人际关系敏感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苏汽车高级技工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共3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应答率为92.3%。其中男生265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为18.44±1.14岁。其中一年级学生43人(男生43名,女生0名),二年级学生51人(男生49名,女生2名),三年级学生99人(男生92名,女生7名),四年级学生84人(男生81名,女生3名)。
(二)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试工具,由90个题目组成共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测试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SCL-90中,一般以因子均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标准,研究报告的检出率主要就是因子均分≥2的人数比例。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见表一:
由表一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的学生分别在人际关系和抑郁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表二知:总体上,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水平上相对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各年级在人际和抑郁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P
注:*P
对上述这四个年级进一步进行LSD事后检验,结果见表三
由表三可知:一、三年级学生相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由表四可知: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由表五可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本研究采用SCL-90测评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总体来说,职校生在人际关系和抑郁两个因子上是非常健康的。但是,职校生总体上健康,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心理健康的,所以,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掉以轻心。
(二)不同年级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一年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入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精神比较松懈,心理问题较少。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在成人高考和就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有关。再加上学校属于四年制职业学校,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半,三年级学生很自然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焦虑,感到时不我待。所以,学校应该提前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阶段性的学习、生活。
(三)不同性别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本样本的特点有关。由于本校的专业设置的原因,绝大多数生源为男生,再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没能跟上学校规模的发展,在校男生数较多,而校园面积较小、宿舍有限,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男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投入的精力较多。
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和性别特征有关。这一过程似乎符合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男生相对放得开,心胸开阔;女生较胆怯、多愁善感。社会竞争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升学、就业和工作等反方面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男生。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女生读书,升学往往并不被社会和家庭重视,需要女生自己付出更多地努力去争取。从统计数字看,女生几乎一半来自农村,所以,女生在求学中面临的压力更大。
(四)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相关性分析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P< 0.05),说明两个因子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性。人际学派治疗师认为,人之所以抑郁,80%的原因是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人际关系心理疗法(IPT)也认为,抑郁症是人际社交网络中发展出来的。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人际关系良好者,无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相反,人际关系较差者,抑郁者所占比例较高。
人际关系是个很普通,很生活化的主题,或许它没有校园暴力,易防治等问题来得引人关切,但是不可否认其重要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将“学会与人相处”视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把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良好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角色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抑郁又称情绪低落,是一种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抑郁心理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症状的学生,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缺乏自信;有时感到空虚,觉得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什么都不想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教会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开展应对技能训练、人际关系训练,可以开设有关课程和专题讲座,普及与应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挫折锻炼,逐步改变其消极的应对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介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让学生调整心态,重新认识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渡过由初中到职业学校、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心理适应期。
(二)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心理健康不是身体疾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人际敏感和抑郁的相关性,我们可知,人的心理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加强学生内在素质修养,提高自我疏导能力。 在人际关系和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教育方面,应着重激活青少年使用自我防御和自我调节机制,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
一、前言
自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又于2002年8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再次对《纲要》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即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只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才能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才能关注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与培养规律,进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此处所指的心理学的内容就包含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其前提是关注和关爱,表现为对学生积极、正面的肯定,是一种永远相信孩子“行”的教育方式。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时,要先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为此,以深圳特区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性别和年级等因素的差异分析,了解小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不同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点的此项工作,不仅对于研究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具有理论意义,对于一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随机选取两所小学,选取其中三至六年级学生共58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Park N和Peterson C等编制的《显著优点问卷》,了解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特点和年级、性别等差异状况。《显著优点问卷》包括6大维度24项积极心理特征:智慧和知识――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独创性、社会智能、视野;勇气――英勇、坚定、诚实;仁慈――友善、爱;正义――成员精神、公平、领导能力;自制――自律、谨慎、谦和;超越自我――欣赏美感激、希望、信仰、宽恕、幽默、热情。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特点分析
将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平均数比较发现,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六大维度上的得分排序最高的是仁慈,其他依次是超越自我、勇气、自制、智慧和知识、正义。将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进行平均数比较发现,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24个子项目上的得分在8分以上的顺序依次是希望、爱、自律、信仰、热情、诚实。
2.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维度上的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在欣赏美项目上的得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差异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仅在勇气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p
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24个子项目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在公平、宽恕项目上的得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p
四、讨论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特点
根据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描述统计结果,南山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六大类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程度不一致,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仁慈、超越自我、勇气、自制、智慧和知识、正义。得分最高的是仁慈和超越自我,得分最低的是智慧和正义,说明今后需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两大类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的描述统计结果,南山区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程度不一致,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希望、爱、自律、信仰、热情、诚实、英勇、成员精神、热爱学习、友善、公平、谦和、幽默、感激、独创性、判断力、宽恕、社会智能、欣赏美、视野、谨慎、坚定、好奇心、领导能力。其中得分最高的三项品质是希望、爱和自律,而得分最低的三项品质是坚定、好奇心和领导能力,说明今后需重点培养学生坚定、好奇心和领导能力品质。
2.女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性别比较上,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和正义等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得分的性别比较上,女生在友善、欣赏美、爱、公平、宽恕、热情等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人们一般认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早于男生,女生成绩优异、擅长组织活动,是学校里的佼佼者,而通常到了中等教育后期,男生往往就能追赶上甚至超越女生。但是,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的学业表现都赶上甚至超过了男生。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在英国,近些年的考试结果表明,女生几乎在所有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在澳大利亚,男生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和喜欢学校、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生存在差距,而且在出现纪律问题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中,男生几乎占了绝大多数。在美国,男生比女生更早脱离正式的教育制度离开学校,人数比女生多,年龄也比女生小;年轻女性要比年轻男性更愿意上大学,更可能读到毕业,而且更有可能去攻读一个硕士学位,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美国的《商业周刊》曾这样断言:“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
3.低年级学生在多项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
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质6大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上,勇气维度存在年级差异,主要是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得分均高于六年级学生得分。
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子项目得分的年级差异分析上,公平、宽恕、热爱学习、诚实、视野、欣赏美等项目上表现出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总体上均是低年级得分高于高年级得分。具体而言,在热爱学习、宽恕、公平项目上,三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得分,其中五年级公平得分也明显高于六年级公平得分,说明需大力培养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学生的热爱学习、宽恕、公平品质;在诚实项目上: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六年级学生诚实品质;在视野项目上,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六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六年级学生视野品质;在欣赏美项目上,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说明需重点培养五年级学生欣赏美品质。
五、结论
不同性别学生呈现出差异,女生在仁慈、超越自我和正义等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友善、欣赏美、爱、公平、宽恕、热情等子项目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今后的研究将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多种方式相结合,继续探索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但由于学科建设和培训制度远远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少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自理学知识培训的情况下便仓促上岗,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展开。
一、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问题
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尽管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历史短、起点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性研究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高水平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争鸣类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等;除此之外,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指导,从而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因脱离实际而价值不大,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因缺乏科学指导而盲目运转。总体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准不高,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系统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2.专业化水平偏低,操作缺乏规范。由于某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在实践性研究方面表现为: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研究结果不具公正性,分析不具准确性,研究变量失控性,数据统计随意性等。目前中国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大都是借鉴国外现成的量表作简单的调查和一般性验证。在选择研究的工具上,国外常用的有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等,其中MMPI在近几年用得比较广泛;国内常用的研究工具大部分来自国外,主要有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6PF、EPQ、SAS(焦虑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等,最常用的是SCL-90。但是SCL-900的常模是1986年研制的,而且样本量仅为1388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类量表的局限性和可靠性也逐渐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3.消极倾向显现,研究不能全面发展。首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导致研究不能全面的发展。如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教育化倾向、万能化倾向等等。咨询和治疗上。使得研究工作越走越窄。其次,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有疾病的患者,用一些医疗的方式对待那些心理问题并不严重的学生。最后,一直都有学者在探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的问题。但研究者多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工具价值,没有把两者放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终极价值缺乏关注,在模式构建和机制创新上探索较少。
4.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而言,其研究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因此,有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主要为研究所和军校)的城市,当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能受到较多关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省市,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
二、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会日益深入和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理论体系,指导实证探索。任何研究都要经历理论探索阶段,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不例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等理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这些理论建构虽说没有完善,但基本上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相信今后一段时期,这些理论体系将更加完善。正确的理论,必然要指导实践。目前,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实证研究的道路,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诸如个别、团体心理辅导或咨询、角色扮演训练、课堂教学、情景练习等不同方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还远远满足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的需求。因此,今后在完善的理论的指引下,实证研究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
2.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进行与之相关的教育。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年级军校学员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学员则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年级学员主要为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学员主要恋爱问题及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从年级看,四年级学员的心理问题要多于二三年级大学生;从地区看,农村贫困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全貌,针对他们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咨询和治疗,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结合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性教育模式。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促进,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良好地发展。面临着国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趋于整合的新趋势,当务之急应加强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教育活动,以增强军校学员对挫折与生活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军校学员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所以,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尽快从被动转向主动,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且以发展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使军校学员心理和行为问题能防患于未然或化解于萌芽状态。
4.深化研究,全面推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会获得更广泛而普遍的开展,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另外,研究也将涉及到所有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有关的方面如: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精神疾病及生理问题、一般心理健康、转业、心理辅导及治疗、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特点等。不仅如此,服务对象也将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不仅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教员、家长及监护人等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和普遍发展。
5.健全教育体系,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军校学员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将对其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后各军校应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考察,探索军校学员心理品质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有机联系以及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优化及完善。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347.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4]龚霞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5.
心理健康教育位列教学首位
在行政楼三楼,好几间房间都属于“微笑教育工作站”。心理教师胡帮秀正在给那些来工作站的学生做心理咨询辅导。
毛坦厂中学从2004年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聘请知名心理专家担任顾问,招聘了六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专门授课,成立“微笑教育工作站”,在每个年级设立分站,已编写符合该校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对照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在不同的年级开设了不同的科目,如高一年级主要开设心理适应课,解决刚进学校时的认知问题;高二年级主要开设人际交往辅导课,解决成长历程中的情感问题;高三年级主要开设考前心理辅导课,解决怎样进行考前心理调适的问题。”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在该校被列在教学的首位。
培养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随机走进高三男生寝室,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鞋子、毛巾等生活用品摆放有序,卫生间很干净,没有任何异味。很难想象,那些学习非常紧张的高三学生能保持如此好的生活习惯。
“素质教育最终落在人的素质上,我校的第一节课就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李振华说。高一年级军训后,学校紧接着就会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在每一个细节上要求学生养成规范化的行为习惯。
“不看成绩看习惯,从高一年级开始,教师就着力培养学生‘三学会’(学会记笔记,学会归纳知识,学会与教师互动)的能力。”
一位来自临泉县的学生家长说:“不管成绩如何,最可喜的是孩子来这里后比以前懂事多了。”
这里没有一个特殊的学生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该校录取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从高一年级抓起,从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育目标。“这就使我们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步确立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发展观。”“全方位育人,不放弃每个人”已然成为该校办学的特色。
赵启武老师介绍,他曾带的一个班里有些学生文化课基础很差,可是十分活跃。反复考察之后,老师决定成立音乐、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使得这个班的学习风气大有好转,进取心令人刮目相看。
到该校求学的学生遍布全省,甚至省外都有。“这里没有一个特殊的学生,对谁都是一视同仁,因为我们实施的是平民化教育。”李振华解释。该校学生太多,唯有真正实现“以生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才能换来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换来家长的支持与肯定。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它是反映某一社会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但当前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指数却令人担忧,造成学生幸福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任务太重,考试压力太大”、“‘中国式’的严肃课堂教育”等。基于这样的现状,南岸教育人提出了“书香南岸 幸福教育”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做这个“小学生幸福感”的调研活动。
一、调研目的
1、通过对城市学生幸福感的调查,了解目前城市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构建一种新型课堂模式,使学生学得快乐,感受幸福。
3、针对学生学习负担重的现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幸福价值观,追求一种幸福人生。
二、取样说明
我校参与南岸区城市小学生幸福感调研活动,采取了指定班级进行问卷的形式进行,分为三年级300个学生,四年级300个学生共600人参与问卷调查,
三、问卷发放回收情况说明
从9月20日起至9月30日止,我校有600人通过老师读题自答的方式参与了本调查。其中三年级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男生173份,女生114份。四年级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男生139份,女生158份。
四、调研学校概况
(一)、学校概况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位于南岸区中心地段,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学校秉承“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以亲近孩子成长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亲亲校园、亲亲课程、亲亲课堂、亲亲德育、亲亲团队的构建,实施“亲亲教育”。
(二)、学生概况
参与本次问卷的三四年级学生均为珊瑚小学在校就读学生,70%是学校对口入学学生,30%为选校生;6%的学生为农民工子女;5%为单亲家庭;3%为再婚家庭。
五、调研对象
三年级参与有效问卷的28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14人。四年级参与有效问卷的297人,其中男生139人,女生158人。
六、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能感受到的安全感
对于是否感到安全是考察学生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在“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你都觉得安全吗?”的问卷调查中,75%的三年级学生和65.30%四年级学生选择了“感到很安全”。但在“你是否担心自己经常会生病”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出年级差异,48.20%的三年级学生选择了“不担心”,但是45.80%的四年级学生选择了“非常担心”。
(二)、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考试,这也涉及到学生是否感到幸福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你每天的作业大概要做几个小时?”的问卷调查中,三年级学生中,54.30%的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24.70%的学生选择了“1-2小时”,20.90%的学生“超过2小时”;四年级学生中,54.90%选择了“1小时以内”,36.70%的学生“1-2小时”,8.40%的学生“超过2小时”。由此可见,到了四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做作业时间用得越来越少,可能与他们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越来越强有关。
(三)、学生的处理情绪方法
学生能否感到幸福、愉快、快乐,与他们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感到快乐开心的,在“你每天早上醒过来觉得开心吗?”,60.10%的三年级学生和56.20%的四年级学生都选择了“总是很开心”,只有少部分人选择了“不开心”。对于怎样发泄情绪或者处理情绪,学生在做“如果你心里不开心,你怎么处理呢?”时,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年级差异,分别是43.90%和48.20%的学生选择了“跟其他人讲”、42.60%的学生和48.90%的学生选择了“吃东西或者玩玩具”,而43.6%的三年级学生和47.8%的四年级学生选择了“放在心里”。可见,学生遇到烦心事,放在心里或者吃东西、玩玩具是他们的首选。怎样正确发泄情绪需要加强引导。
(四)、学生对友谊的渴望
“如果你很快乐,你愿意跟其他小朋友分享吗?”这一题目上有年级差异,三年级64.8%的学生和四年级80.10%的学生选择了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在“遇到困难时,你会寻求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吗?”问卷调查中,58.2%的三年级学生和45.3%的四年级学生选择了会愿意寻求帮助。由此可见,学生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有困难时愿意寻求朋友帮助。这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寻求友谊、珍惜友谊的年龄特征有关。
(五)、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学生是否了解自我、自我认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是测试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你对于长大以后的时光有想法吗?”的问卷调查中,67.30%的三年级学生和74%的四年级学生都选择了“经常想”,超过了一半以上,但在“无所谓”选项上,三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要高百分之十。这与四年级学生逐渐对未来的憧憬、规划有关。
七、对策分析与实施方案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是否感到安全,感到幸福,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理想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家里,要让孩子感到安全,有归属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是民主、平等的,应多与孩子进行内心的情感交流,足够的温暖和理解,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选择,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够体会到家庭温暖带来的力量,增加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快乐成长。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意义。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的轻松学习环境和融洽的班级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更能够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的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潜能,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1.1对象
选取河南某高校400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测试,确定有效问卷383份。其中,一年级142名、二年级145名、三年级96名,年龄(19±2)岁。农村297名,城镇86名。
1.2工具
1.2.1NEO-FFI大五人格简式量表是以Costa等[2]的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ive-factorinventory,NEO-FFI)为基础修订的。共有6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5个等级,其神经质、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和开放性5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186、0.181、0.177、0.168、0.173。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采用5级评分制[3]。1级:无症状;2级:自觉有症状,但发生不频繁、不严重;3级:自觉有症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级:自觉有症状,程度为中度到严重;5级:自觉有症状,频繁出现,程度十分严重。该量表有9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统计该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和总分。
1.3测试程序
测试工作统一进行,统一发放问卷,测评时要求被试对象严格按照工具指导语如实独立完成测试,保证每一位受试对象对答题要求完全理解并能独立完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行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Pearson双因素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护理专业大学生在SCL-90躯体化因子上得分低于国内健康人群,而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国内健康人群。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占14.6%;在各因子得分中,以强迫(30.0%)、人际关系敏感(26.9%)、抑郁(21.4%)、敌对(20.7%)等问题较为严重。
2.1.1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二、三年级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一年级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与二、三年级相比较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1.2不同来源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来源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与城镇来源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相比较,在人际关系、抑郁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见表2。
2.2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将NEO-FFI的各个维度与SCL-90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只有开放性与SCL-90总分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4个因子与SCL-90总分均存在相关性(其中尽责性、外倾性和宜人性存在负相关,神经质存在正相关)(P<0.01)。见表3。
3讨论
答: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基础。心理健康课程面向全体中职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国现有二千万名左右的中职在校生。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比普高学生多,情绪两极性的表现也较为明显。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职校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一项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省市近20个地区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校生的调查发现,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成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2004年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今年初,又颁布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从政策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证。这个《大纲》还是教育部向各级各类学校颁布的第一个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德育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的内容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保证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说,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问:中职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确定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个方针。我们既考虑到与初中思品课的衔接,又要充分体现出中职特色。《大纲》规定中职心理健康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悦纳自我,健康成长”“和谐关系,快乐生活”“学会有效学习”“提升职业心理素质”。五方面内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要围绕学习环节、活动和体验环节以及实践环节来安排。
问:《大纲》强调心理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指出要“加强活动和体验的环节”。您怎么看待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活动?
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各种活动为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研究表明,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因为,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是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中职生在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中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过程。其次,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助过程。只有在活动氛围和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把整个身心都融入活动中,才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自助的目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实现有趣、有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就必须加强活动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活动是心理训练,就是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问:根据《大纲》的精神,您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材编写有何建议?
答:根据《大纲》,心理健康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内容可以按大纲的编写次序,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教材编写,要着力落实《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着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内容上加强与学生现有的心理实际需求和求职就业的心理素质的联系。特别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做好面对就业竞争压力的思想准备。中职一年级以心理健康知识、学校环境适应、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潜能开发为主要内容;中职二年级以成长和生活中的自我意识、职业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中职三年级以认识职业和培养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训练为重点,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
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有哪些评价方式?
答: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要对学生从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等方面加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可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
问: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学科化倾向。即把心理健康当作一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概念、理论。我们认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必要的,但反对那种把课程理解为普及心理学知识,甚至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考试的学科化倾向。因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根本目标是应用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来解决中职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医学化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校的领导、教师有这种看法,会误导学生认为只有患心理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现在的人都重视保健,不是生病了才去看病,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是这个道理。据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中职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学习、成长、生活、职业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些适应性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要任务。
片面化倾向。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心理辅导,如果教育对象片面化,就成了针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时候片面地选择一年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但实际上二三年级、特别是即将上岗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需要心理辅导。
论文摘要:目的:追殊调查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从2006年5月开始,以某军医大学一年级学员为对象,应用UPI,SCL-90,STAI表,每隔半年对其进行心理测试一直到实习前(2008年5月)。结果: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学员的UPI,SCL-90.STAI分值均逐渐下降。结论:军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心理水平不断徉到提高,呈“台阶式”上升.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军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校后,受到军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身的锻炼,心理水平发生变化。本文尝试对其心理水平进行追踪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某军医大学2005级全体计划学员395名(整群抽样)。其中男学员323名,女学员72名。专业分布:护理25名、军医141名、海医55名、药学55名、麻30名、卫生事业管理37名和其他专业66名。平均年龄18.45岁。
2.测试方法.使用UPI.SCL90和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2006年5月开始,每半年对2005级学员进行测试至实习前(2008年5月)。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100%。
3.统计分析。使用SAS9.1.3软件。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由于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个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Nemen”法检验。
二、结果
1.UPI部分(UPI总分)。2005级总体在5个测试点上有差异。说明2005级学员总体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表1),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2):(1)和(3),(4),(5);(2)和(4),(5);(3)和(4),(5)都有差异;其他任何两个测试点之间没有差异。从相邻的两个测试点来看,也只有(3)和(4)即2007年5月和2007年11月有差异。可见测试点(4)是有差异的转折点。说明在观察的两年时间里,2005级学员心理间题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在2007年11月。
2.SCL-90部分(总均分及十项因子分)。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SCL-90总均分、十项因子分在5个观察点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总体上随着时间增加,SCL-90各项分值越来越小,2005级学员总体的心理水平逐步提高.
2005级学员总体5个测试点之间两两比较(表4),(1)和(2),(3)和(4)比较,除F7外,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有差异;(2)和(3)比较,总均分、各项因子分值均无差异;(4)和(5)比较,除F3外,其余各项比较均无差异。也就是说,2006年11月和2006年5月相比,2007年11月和2007年5月相比,2005级学员除恐怖外,其他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而2007年5月和2006年11月相比,2008年5月和2007年11月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3.STAI部分。由于焦虑是军医大学生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3J,本研究选择了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2005级学员总体比较,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有统计学意义(表5),说明焦虑水平逐步下降。
三、讨论
1.研究对象的选择。军医大学生前三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后两年临床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不便于进行心理教育和测量,故本研究从一年级追踪到三年级。由于人学后第一学期安排了新训文化课、军体课复试,加上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学员精神压力比较大,视心理测试为考试,各项谎分较高,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测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本研究观察点剔除了刚人校的第一个学期。每个学期也都选择在考试相对较少的中期(5月、11月),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