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06:00:29
导语:在立体构成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这个艺术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20年代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立体构成》无论在近代抑或是现代艺术课程的发展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门课程的体系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人们的视觉以及知觉的规律,还有创造美感的规律,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量的创作提供给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基础。
二、《立体构成》的教学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
(一)《立体构成》的课程结构以及重要性。
《立体构成》属于一门研究三维空间的课程,其主要阐述的是如何将立体构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赋予个性的美感的立体形态的学科。主要包括三部分一个是基本的造型以及技法练习(折曲练习、面材的浮雕板式)、其次是立体形态的造型训练最后是综合应用构成(比如说包装设计以及服装造型等复杂训练)。
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其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的,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对抽象构成的训练以及直接的空间体验,并且完善了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为日后的更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生的立体感觉和想象力。这门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因此学生对立体的感觉就尤为重要,感觉是人们的直观判断力,良好的感觉有助于形态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在造型的活动中,学生具有敏锐的立体感觉,往往能使其更善于抓住复杂的形态的构成规律;2.提高了表现技巧。学生从一件作品的构思到完美的表现都必须接触大量的浮雕材料,并且结合作品形态上的结构规律,综合地演绎了立体形态,并且在日后的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提高自我的表现技巧。
(二)《立体构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后,发现《立体构成》的教学改革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第一点是大部分的院校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都较为狭窄,与时代严重的脱节,比如可能只有平面设计或者环艺等方向,综合性比起国外相距甚远;其次为学生的底子薄弱,比如艺术类的教育都缺乏了理工类的课程,但是艺术设计又是艺术、科学以及工程的交汇融合的一门学科,集成性以及跨学科性是其非常重要的本质特征。因此往往《立体构成》的传统教学中也会忽视了对理工科类课程的学习,而这类知识的匮乏将会严重的影响了艺术设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并且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最后一点是《立体构成》这门课程出现了教学与现实应用的脱轨,简而言之就是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时候其内容知识对于一些比较浅层的课程结构进行修改,但是这样的改革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部分院校在传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沿用上世纪美院的教学方式,这样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三、关于《立体构成》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对于室内设计《立体构成》教学改革内容的初步尝试。
关于《立体构成》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以下的课程改革不免为一条新的思路:将以往的制作纸质的室内模型改成了制作不锈钢或者高分子材料的造型,并且将构成的线材的构成方法改成了用铁丝进行的室内房屋的动态模型制作,然后将主体性再加进去,进行整套系列的设计。这样对于室内设计的学生而言,对于材料的性能的掌握以及立体概念的树立将会是十分有用的,并且也能够很好的进入到创作的气氛当中,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及形式非常感兴趣。
教学内容的安排:前期的关于构成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给学生做讲解,使用每个阶段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立体是如何通过平面转换而来的,然后通过现场的纸质练习来加强丰富学生想象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其次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就是对于学生进行立体构成所使用的材料,由纸质变成了面料以及辅料,通过使用并且制作一些有特色的室内结构,这样就更为直观的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立体构成。而对于房间内部的设计属于最后的操作部分,从基本的骨架到色料的填充再到整个造型的设计,全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都是学生一手包办的,这样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慢慢地各种丰富的想法也逐渐被表现出来了。
(二)关于改革的几点措施。
首先,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市场的需要。通过适时地调整《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将不同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引入课堂, 从而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不断出现的新规范以及新料,以及实践课程的需要,补充必要的教学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为完善教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需要定期进行教学总计,从而能够在今后《立体构成》的教学中进行推广;第三,可以进行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比如可以通过适时的假如现场课程,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复杂的理论问题简单化。
四、结语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而教学是大学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经。《立体构成》的艺术设计教学如何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探讨之路是任重而道远的,搭建一个新的适合自我发展的艺术设计教学平台,“拿来主义”或经验主义将会逐步被抛弃,对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也不能简单地现有的教学思路,只有尊重艺术设计学科的规律,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以负责任的态度不停探索:“教”与“学”。只有持有这样的教学态度,才能建立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立体构成》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4-15.
[2]金盛华.创造力的实质和测量[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68,75.
[3]MASLOW A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PUbl ishers,2004:153,174.
关键词 构成形态(立体)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9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ZHANG Yingzh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his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observe, to creat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ree-dimensional capabilities, using various materials for innovative desig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s proposed to set up a modular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design diversity, job enrichment expression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order tomake up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basis deficiencies.
Key words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ode
1 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作为三大构成课的最后一门,是设计艺术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在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均包含该课程。作为研究立体空间、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学科,使学生掌握材料、肌理和构成方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随着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细分,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设计思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存在着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较难结合的现状。深入进行“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其进一步发挥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概而言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但是传统的艺术设计学习却是在二维的空间内形成,学生在习惯了二维的思维模式后进入到三维的体量创作环节,很难投入到自主和探究式的思维模式中,综合创造的能力较弱。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学生需要运用合适的材料,手段和构成形态去完成作品创作。因此,需要完成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转换,更好的投入到作品创作。
(2)作为设计学科的通用课程之一,先修课程中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等课程继续延续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仍是用二维的画面来表现三维的物体。而“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两门课程都是在二维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与“构成形态(立体)”要求运用一定的制作方法设计作品,直观表现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一些衔接的断点。
(3)“构成形态(立体)”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基础课与学生的设计专业课之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基础课程对于专业方向的映射较少,从而使课程缺乏时效性。由于没有与具体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会让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迷惘感,课程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立足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应改变以往一对多的课程讲授模式,而代之以材料实验、方案讨论、分别辅导、报告梳理、总结交流以及实物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2.1 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构成形态系列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从绘画过渡到构成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中,课程的先后顺序为“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构成形态(立体)”。
而要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运用在“构成形态(平面)”课程中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如: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等,将这些二维空间中的构成关系通过移动、扭曲和夸张等表现形式延续到三维立体空间。同时结合“构成形态(色彩)”中关于明度、纯度以及对比度等概念,丰富三维作品的色彩表现。另一方面,在三维的立体构成中,用形式美法则和二维点线面构成形式去反思每个体块、层面和线条之间的构成关系及肌理效果。在教学中也有意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充分运用先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整体连续的完成整个过程,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2 将“构成形态(立体)”这门基础课与实际的专业特点相结合
“构成形态(立体)”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这门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课之间联系不大,针对性不强,只是在课程内容上求大求全,专业指向性不明显,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会进行专业指向性明确的突出训练,使基础课的实际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如: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结构关系和材料应用的训练,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空间关系的构成和严谨合理的表现等。在授课内容上结合教学大纲,适当的安排专题讲座,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和参考书并安排合理的作业内容,在整体的内容安排上进行教学优化,加强与专业特点的联系。
2.3 合理的结合构成作品应具备的“感性”与“理性”
设计艺术学科往往给人以感性直接的思维认定印象,但是在好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优秀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形体创造过程内在的逻辑性和秩序性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学习用理性态度去对待构成设计和专业设计。在作业安排上,不仅需要完成有构成设计感的作品,还要将这个作品的构思草图、实践过程与推敲分析的内容一一记录。在实际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有灵感迸发的“感性”思维,还要有推敲空间骨格的“理性”分析。
3 教学改革的手段
3.1 教学调研
在了解国内各个院校“构成形态(立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环节设置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实地教学观摩和随堂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教学方法上的横向比较。实地了解省内各知名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状况及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资料与实际佐证。
3.2 教学实践
笔者长期任职于浙江某高校的艺术设计系,担任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构成形态(立体)”实际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进度参与基础构成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积累实际经验,并以此进行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4 教学改革的方法
立足于“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接下去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探索由理论灌输向分别讨论方案、具体材料实验、撰写课程报告、互评构成方案到最终完成实物作品的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力求打好学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并切实提高学生用科学性、秩序性和逻辑性结合感性去做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整个的教学改革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加强与“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等二维设计课程的衔接。有意识的加强几门构成课的衔接,打破基础课程联系性较弱的现状。从“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等先修课程作业中提取出有效元素,如:将点、线、面的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练习中的有效元素提取出来,先做二点五维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构思,在思维转换过程上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接着通过材料实验和造型尝试接触更多的表达形式与构成方法,逐渐过渡到三维的体量创作学习中,从而完成一整套包含点、线、面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平面与立体形态的构成训练。
(2)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偏向模块化。基础模块、讨论模块、实验模块、分析模块、创新模块、实战模块,这些都将贯穿整个课程。在大的培养方向下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再通过实践创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探究能力,最终通过实物制作来达到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设计上更加多样化。打破传统课程一对多(教师对学生)的形式,将一对一(教师对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一对多(学生对学生)讨论实验心得,多对多(学生对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实验等方式相结合,并与实践互动环节接轨,更好的激励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突破与创新,锻炼自主探究形式结构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4)表达部分增加材料实验报告以及文本制作。用分析图去表达自己所要创作的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构思过程、独立的三维效果表现(包括顶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选取的材料小样等内容,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出自己的方案。加强对学生设计构思过程中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同时在材料尝试与实验中,科学的记录肌理效果和材料失败原因等。使学生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以方案加报告文本的形式培养科学、高效的专业学习方法。明白构成训练的目的与方向,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当中,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探索加上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作品。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立体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对各种材料的分类与应用、对构成形式的视觉关系分析、对空间形态的的把握去掌握立体形态与构成方法,从而创造合理的空间形态。本课程通过对各形态要素的学习、各种材料的运用以及体块空间的创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表现技巧,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思,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4JK12
参考文献
[1] 俞爱芳.立体构成教程[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本文作者:王富康工作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立体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和标准的不断提高,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停留在艺术形态的视觉美上,还要考虑到材料的运用,因为材料与环保是息息相关的。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立体构成对材料的运用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在对材料的加工体验过程中,看重追求形态创造的可能性,特别是对新型材料:特别重视人类感官对材料的刺激反应等。由此可见,立体构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材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把握好这一重要的环节。1.2学生作品缺少生命力感,缺少空间感包豪斯教师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立体构成形态,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赋予它生命,这样它才具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我们的学生所做的作品恰恰没有达到这种效果,作品看上去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依托。1.3学生在做造型设计的时侯兴趣度不高相对较为循规蹈矩美术功底不扎实,艺术领悟力和审美水平有限,在立体构成这个要求在三维空间里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让他们一下子应对立体构成中大量抽象元素,并用这些抽象的元素来设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1.4学生缺乏时空观念现代的时空观念不再单纯是三维空间,人们已把时间作为空间的延续、生命的跨越。一件好的立体构成作品,让人们看了之后,能产生广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是源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的精神满足。而我们学生的作品远远没有能到达到这一步,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1.5学生的创作与实用脱离艺术家创作设计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陶冶情操、故强调健康和美好的形式,并使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在一件作品上。学生目前却处于仅仅去完成作业。这也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有关,统一的教学模式内容、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脱离现实容易让学生产生学无至用的心理。
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为改变传统教学手法存在的弊端,为艺术设计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现代立体构成课堂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做一些新的尝试和开发。学院教学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科学技术创造及设计的时代,竖出与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已成为新世纪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人类理解科学需要艺术,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已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艺术设计的设计教育中,构成设计课程,伴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构成艺术设计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当时给艺术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对艺术设计教育或是对人们的生活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重新审视构成设计教学,在当前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立体构成课程是一定空间内产生的,现代抽象设计是在空间范围中所存在的物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立体形态。立体形态的建立是由点、线、面、体、空间、色彩和肌理等基本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则组合而成的。立体形态要求对形、色、质、心理效能作探求,同时也要对材料的加工工艺物理效能做进一步的探求。对于这一门课程,我们在教学做过程中,教法改革。第一:学习把创意思维把立体构成的思维逻辑学、物理学、数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一体,通过逻辑推理出有限的构成要素组合的形态和可能存在的方案及构成的形式。这种形态可分为偶然形态、有机形态和几何形态的形态美。第二:引导学生对偶然形态是指在制作前难以预料的和不规律的形态,在学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例如用手把纸握成一团后展开的形态;有机形态则指以圆滑的曲线为特征的形态,表现有机和生命体的紧张度与扩张力。第三:在做的过程中,将职业技能学习的有形和材料与社会市场进行接轨。几何形态是指根据一定比例和尺度来形成的形态,如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椭圆体等变化规范的产品,这一突破性的改革,使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新的模式,受到广大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学有目标,做有应用就是我们改革的新的成果所在。第四:上学期我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以立体构成引向制作功能性,艺术性的灯具模型为课题设计,实施“教,学,做”的实训模式,对应市场练习,做到以书本为主线,结合市场的练习,以现场考察的方式记录学生成绩,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结合学校的实验基地进行实地制作,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上机操作雕刻软件,培养学生对灯具造型创意设计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第五:在对学生进行灯具的构成形态的构思教学过程中,我对艺术性的追求要更进一步引深和发展。如在使用面材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直线折屈、曲线折屈组成、切割构成、密集形构成变化等等。不管是哪种形式上的变化,都是在单个平面上寻求一种造型和肌理的双重效果,使得灯具在形象上能够生动的抓住所有观众们的眼球。在学生深入理解面材构成的各种手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注意在实际运用当中的作用,让他们先在绘图纸上画出所想象的灯具效果图等,从而启发他们可以从柱式结构的理论理解上为我所用,用平展的面材围成筒状,这种筒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又可以在筒状的顶端、棱线、中间部位做各种形态的变化,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这些实物中的体量感、空间感和肌理。从而改进自己设计的灯具造型,初稿,复稿直至最后的定稿。作品要有效地表现空间立体造型和很强的量感,给人以充实感和稳定感。那么剩下的就是带领学生去各地实习工作进行实际制作,在学习如何操作软件之前,要首先了解制作灯具的材质,材质不仅体现了造型美,而且也能充分表达其材质美。那么学生所做的每件作品,都应该具有各种雕塑和产品意识。了解好各种材质以后,我进行计算机软件的讲授,在三周的训练之后,艺术091,092全班83名学生已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并能独立依照自己的图纸在计算机中画出矢量图,并在我的带领下同学们能够在雕刻机上雕刻出自己所需要的灯具零部件,大家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同学们自己接上线路,使自己的灯具亮了起来,目前立体构成的教,学,做改革在应用艺术系得以探索改革一些成绩。我还将总结经验,从艺术,技术,材料,技法,机理和文化渗透学科的课程上,深入探索,将案题细化,再上新舞台。
关键词:园林设计三大构成教学思考。
现今各大院校都将三大构成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三大构成的学习对于设计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构成是指把视觉元素按照某种规律、法则来组织、重建为理想的造型形态的行为。平面构成主要是解决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新的图案;色彩构成是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立体构成是以材料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形体的三维艺术。由此可以看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都是以构成为基础解决造型问题,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目前各大院校对于三大构成的教学安排大都是分三门课程来进行教学,且一般都是由不同的教师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结构的安排容易导致这三门课程的重复和脱节。因此作者认为各大院校应将三大构成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很好的将三门课串联起来学习和掌握。
在三大构成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应该将三大构成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与所教专业挂钩,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能较好的将三大构成与专业结合起来,使三大构成课起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效果。作者针对三大构成课的教学,谈谈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思考。
一、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思考
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平面构成包括形态要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是点、线、面,构成要素是点、线、面的大小、明暗、色彩、肌理等,它们是所要表现的物体概括提炼后呈现的抽象形态。在介绍构成三要素时,把对点、线、面的讲解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让学生在欣赏园林设计的同时,指出点、线、面构成所在。例如,在园林设计中从大的角度来看点线面的形态,点的形态是设计师所分布的景点;线的形态是贯穿各个景点的道路;面的形态是各个线路所围合的区域。从小的角度来看点线面的形态,点的形态有主景中的亭、台、楼、阁、雕塑等,次景中的汀步、小品、石凳、石桌、花草树木等;线的形态有河流、树枝、天际线、植被轮廓、长廊、曲桥等;面的形态有水体、草坪、铺地等。这样将点线面的理解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运用数码相机去拍摄收集一些自己认为美的自然景象,并将自己所拍摄的照片抽象成点线面的组合。这样学生从自然中来寻找构成规律(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对比、特异和疏密)以及发现形式美(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和统一)。这样的教学手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对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法都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有特色的园林设计方案来分析讲解。如中外古典园林方案来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不同的点线面的运用所体现的效果。让学生体会中外古典园林给人的形式美感和点线面的分布所起到的作用。并要求学生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表现不同的园林风格,使学生的知识既有连贯性又有交融性。这样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
二、色彩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教学思考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通过讲解园林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引入课程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讲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时,让学生在欣赏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了解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如从苏州私家园林中会发现白色的墙和黑色的瓦在明度上存在变化,以及草绿色的植物到深绿色的树木在色彩纯度上的过度;从中国皇家园林中可以看到红色的墙、金色的瓦、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树木等在色相上存在差别。在学生欣赏古典园林的美时已经将色彩的三要素融入进去。
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之后,学生以手绘形式完成作业。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不好更正。对于基础部分的练习,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色相环制作100张左右不同颜色的小色卡,并将小色卡分别进行裁剪,然后在课堂上按照所学内容进行组合搭配。通过动手制作色卡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快速并深刻理解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对理论知识掌握之后,让学生将学习平面构成时所拍照片拿到课堂,并让他们从中来寻找色彩组合所创造的氛围。如在园林中利用邻近色的花卉组成花坛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感,能营造出柔和、宁静的氛围,这样的花坛常用在休闲绿地一类的安静休息区;多种颜色的色彩搭配在一起,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给人一种喜庆的感受。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相结合。以研究广场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广场设计中平面构成的组合形式以及色彩的运用。让学生有意识的将两者结合起来。
三、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教学思考
在一般的立体构的教学中,教师大都引导学生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为主进行形态练习。而园林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仅仅从形态的练习是不够的,应该从形态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空间构成的概念。抓住平面构成所学到的构成手法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组合和搭配,紧紧围绕园林设计的专业特性进行课题的浓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模型制作为主,以突出培养学生对空间与空间感的理解。在具体制作中,重点引导学生对空间进行切割组合,理解虚实空间的关系和变化。在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构思不同、处理手法不同,因此空间形态也不同,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和沟通,增加他们对空间的领悟和把握。制作模型可以使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对学生的空间概括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有重要的作用。
在立体构成教学中渗入专业设计特点,因园林设计受功能、材料、技术、经济条件制约,重点是空间尺度比例的把握更是关键。要求学生在这些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任意选择一套自己喜欢的园林景观制作成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体会到园林设计的精华。这样结合专业设计方案制作成模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可以从中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
四、总结
三大构成不应只是理论知识与动手技能的基础,同时也要为今后的设计专业做好准备。从园林平面整体规划设计中平面构成的知识有所体现;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色彩的搭配和选取中运用到色彩构成的知识;及物体的立体造型和比例关系的把握属于立体构成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将三大构成作为一门课程由一个老师来教学,且一定要结合专业来进行教学。总之,如何根据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三大构成的教学,还需要再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2.赵梦华.三大构成与平面设计关系的教学思考.今日科苑[J],2008(14):253-254
【关键词】三大构成;设计基础课;教学
1 “三大构成”课程简介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建校初期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后经由日本对其本土化变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香港、台湾引入大陆美术院校,并将其列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设计基础课。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它是探讨和研究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视觉规律以及实际应用的二维空间的构成艺术。色彩构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的最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重新搭配、交变,组合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的过程;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学科。
“三大构成”体系中,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的基础,并与立体构成同时存在着色彩构成;而色彩构成也不可能脱离平面构成而单独存在,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一体。
2 学习“三大构成”的意义与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构成艺术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界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了美的构成。在我国设计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的情况下,“三大构成”已成为我国艺术院校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设计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室内设计、服装、建筑、纺织等方面的设计,它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工业与设计学院已开设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这些设计专业都和“三大构成”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一一例举构成在这些专业设计中的应用,所以开设构成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且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3 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构成”通过对自然界中事物的色彩、肌理、造型等进行分解和归纳,从而提炼出点、线、面、体的排列及色彩和体块的组合规律。然后,将这些抽象的规律运用在设计中,使设计方案符合人的审美规律,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迈出设计的第一步。构成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学生要打好基础,掌握学习的重点,要使学生能掌握好本课程重点,教师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以练习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图例教学
教师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通过收集到的图例展示给学生看,既直观又好理解,一目了然,还节省时间。构成广泛运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设计,除书籍上的图例外,教师还可举生活中很多方面的图,以服装设计为例:服装设计中运用构成中的点、线、面的形态以及平面构成形式的图形,还有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与调和的例子非常多,无论每次上课,学生服装中都有构成内容的运用,所以这种图例很好举。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可先观察学生的服装,然后叫这位同学站起来大家看他(她)的服装,大家再讨论分析这服装中运用构成中什么内容。
3.2 市场调研与讨论
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点后除布置相关内容的练习外,教师还可布置些带有目的的任务进行市场调查,如:讲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的形态时,课后布置学生逛街时查找各种设计中涉及到点、线、面元素的设计,并到下次上课时针对同学们调研的情况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积极观察与思考,为自己今后的设计积累素材。
3.3 收集素材
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点后教师会布置相关内容的练习,做练习过程中需要收集素材进行构成设计,如:讲肌理构成时,讲完一些制作肌理的材料和方法后就组织学生到外面去收集些可以用来制作肌理效果的素材回来,然后再回教室进行练习,针对这些收集回来的素材还可以同学之间集思广义制作出比较好的作品。
3.4 联系教学
教师除了要充分理解自己所教的课程外,更要清楚本课程在整个专业或专业模块中的地位及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把这些关系讲清,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①找出课程的共同点:“三大构成”的学习其实围绕着同一个目的,怎样按照一定的秩序关系有目的地完成具有某种美感的设计。“三大构成”的形式美感类型有相通之处,如重复、特异、对比、均衡等,又如平面构成中的渐变、色彩构成中的明度秩序构成,在视觉效果上都能给人慢慢过渡、由近及远的空间感。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理解,既学得轻松,又能在实际的练习中对“三大构成”灵活应用。②找出课程不同点:找出各个构成在专业应用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如:讲到立体构成,可以以一个家具为例,一个家具必须要有造型,可以用到立体构成的知识去造型,其中也会用到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的法则,还会用到色彩构成中的知识进行色彩搭配。这样学生能清楚三大构成的知识在实际设计应用中的不同角色,又缺一不可。
4 结语
对三大构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我们还将不断进行总结和探索,希望能有更适应专业教学的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浅析三大构成教学的重要性[J].设计,2006(6).
[2]黄庆千.三大构成教学中联系教学法的探讨[J].职业,2009(12).
关键词: 广告设计基础 TCASD 基本型 教学模式
我校广告学专业的广告设计基础课程开设已有6年,课程内容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教学总时数为68课时。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沿用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忽略了广告学非艺术类招生的特点,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使得同学们对广告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不高。其学习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其次,广告设计基础课程与后续的各门广告设计类课程衔接欠佳,不利于对后续广告设计类课程的深入学习。再次,对设计审美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审美意识较弱,在后续课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创意被扭曲,以“丑”、“怪”为美,哗众取宠,单纯追求眼球相应的现象层出不穷。建立“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的课程改革。
一、“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一)“以基本型为核心”的概念
广告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量大,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让同学们掌握相关知识,就必须把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置得更为简洁、精准,层层递进。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寻找到一个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型”。这个基本型既是平面构成初期的一项练习作业,又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我们不仅会在平面构成中用到它,三大构成的所有教学、项目训练内容均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这一做法既有利于简化课程,使课程保持高度的一贯性,又能加强教学针对性,能达到由点及面的教学效果。
(二)“TCASD教学模式”的概念
广告设计基础课程“TCASD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围绕:T(Technique)――技巧(掌握美术、设计概念原理,及绘制技巧)、C(Creativity)――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A(Aesthetic)――审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三个中心展开。教学方法改革包括:S(Specialization)――教学过程专题化,D(Diversification)――教学方式多样化。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课程教学设置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TS结合)和发展阶段(CD结合),两个教学阶段都建立在“审美教学(A)”基础之上。基础阶段强调“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发展阶段突出“由切入点出发,不断突破”,审美教学则是强化“基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审美特征认知”。
此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课程教学变得更简洁、针对性更强,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解放局限的思想,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与广告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后续课程中,把这些知识快速地结合运用。
二、TS――基础阶段
基础阶段是整个课程最重要的部分,我们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各设置了一个“教学切入点”,并采取T(技巧)+S(教学过程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理及表现技巧。
(一)平面构成――设计教学核心的“基本型”
平面构成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对平面构成有一个正确认识,并且训练大家的基本造型能力。为了加强教学针对性,我们选定“基本型”作为切入点。根据这一切入点,我们设计了一个“S(专题项目)”――为自己的工作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型,这个基本型也是该工作小组的LOGO雏形。作品完成后,将成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不仅在平面构成中,在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中,它都将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专题项目可分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是构思,同学们要考虑如何通过基本型体现该工作小组的精神内涵;其次是设计,运用基本型的不同组合方式,设计出简洁、独特、记忆性强的基本型;最后是调整,把前面两点结合起来进行小组分析,修改并完善作品。
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造型观念,运用基本造型技巧,表达出不同的视觉美感和精神内涵,还能够认识到如何用设计构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二)立体构成――基本型半立体化
平面构成完成后,立刻展开立体构成教学,这样能迅速地把同学们的思维从“平面拉向立体”。此阶段的教学目的包括对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的全面掌握,锻炼大家的观察能力、材料运用能力及空间创意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的方法,以“半立体构成”为切入点,设计了一个“从平面走向立体”的专题项目展开教学。
项目分两步骤:第一步是学习“拉伸”。我们仍旧以平面构成的基本型为基础,对其进行直接拉伸,制造出半立体的视觉效果。同学们结合不同的拉伸方法,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平面空间在拉伸后产生的视觉量感变化,光影效果带来的丰富层次感。第二步是尝试材料更新。面对拉伸后的新作品,为了使它的视效更具变化性,我们继续引导同学们在材料上进行挖掘,让同学们感受不同材料的色泽、肌理特征,人工材料、自然材料的不同表现力,点、线、面、块不同的艺术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还会定时进行作品评析,分析不同小组的创作思路,讨论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心得。
在此阶段中,同学们的立体造型能力得到初步训练,对材料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掌控,新的设计思路不断被开拓出来,所以其在整个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色彩构成――色相环中的基本型
在学习之前,很多同学对色彩三要素的认知仅停留在色相上,所以我们干脆从大家最为熟悉的环节入手,以“色相环”为切入点进,引出明度、纯度的概念,并进一步训练色彩对比、调和的运用方法。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巧用色相环”的专题项目。
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色相环训练。我们仍以“基本型”作为底稿,在色相环中选择互补色、对比色、近似色、同类色,把它们分别填涂到各自的底稿中。作品完成后,观察色相环中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不同对比效果。第二部分,纯度、明度九调训练。选择互补色填涂作品,改变其纯度,制作出纯度九调;再选择同类色填涂作品改变其明度,制作出明度九调。作品完成后,请大家仔细观察明度、纯度发生强弱对比变化,原有的色彩作品所呈现出的新视效。第三部分,色彩刺激调和训练。主要针对色彩单、双性同一、近似调和、色彩序列调和、色光统调、面积对比、强弱对比阻隔等内容进行全面训练。
这一系列的训练,改变了原有呆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由同学们熟悉的内容切入,利用项目引导,学习了色彩三要素,以及色彩对比、调和的理论和运用技巧。
三、CD――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仍以“基本型”为核心,更注重向广告学后续课程,例如广告设计、图形创意、CI设计等课程进行转折,并以C(创意)+D(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展开。
(一)平面构成――以“肌理构成”为创意突破点
平面构成发展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九种典型的基本构成形式进行练习,加强同学们的创意能力。我们沿用先前的基本型,通过它进行重复、近似、变异、发射、密集、对比等构成形式的训练。为了进一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培养创意思维,我们在此选择了“肌理构成”作为教学突破点,并为此设计了一项主题作业,运用已完成的平面构成作品,再创作两组新作品,一组为视觉肌理构成,一组为触觉肌理构成。
在教学方法上,除去以老师为主的基本概念讲解,并配合经典广告案例分析之外,更多的则是引导同学们自我发现、自主学习。整个过程分为三步骤,首先,我们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实地考察,寻找平时没有注意过的细节,收集相关肌理元素;其次,结合各种手段,探索如何借助外力有意识地改变现有物体的肌理表现;最后,让各个小组完成作品后,进行课堂讲解,加强交流。
发展阶段的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同学们对平面构成的创意表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后续课程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二)立体构成――全方位立体表现“基本型”
在这里,我们将对已半立体化的基本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构成表现,进一步开拓同学们的空间思维,材料运用能力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结合,以期在创意表现上能有更大突破。
教学训练分四步:首先,请同学们设定一个主题,并据此收集合适的材料;其次,根据课程中讲解的立体构成基本概念、表现手法,针对基本型进行创作;再次,把完成的作品放到不同的环境中,看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视觉变化,是否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使其与环境的结合度更高;最后,进行作品展示和集体大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再次明确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会进行一次深度影片观摩,着重分析一部相关的纪录片――Andy Goldsworthy的作品“Rivers and Tides”。在影片中,同学们会看到设计师如何运用自然界中的不同材料进行作品创作,并让作品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学们在观摩影片后,进行分组讨论,总结这些作品的不同表现,并以此为延伸,挖掘我们身边可能存在的类似元素。这一过程,使同学们对立体构成创意表现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为将来的《展示设计》课程做好准备。
(三)色彩构成――“色彩采集与重构”的创意突破
发展阶段的色彩构成更注重实践性,在巩固基础知识之上,进一步理解色彩表情在作品中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围绕“色彩采集与重构”展开,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我们分三步进行相应练习。第一步,根据已有的平面基本型,结合其内在精神含义,从大师的经典绘画作品、广告作品、摄影作品或影视作品中选择四张图片(这四张图片必须有与小组精神相符合的色彩表情),再进行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第二步,作品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如何通过色彩表情,展现出小组基本型所预期的精神内涵。并挑选出一张最佳作品,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后,加以修改完成为最终作品。第三步,针对作品进行明度和纯度上的变化,使其表现出另外的一种情绪、或场景来,例如“亢奋”、“针锋相对”,等等。这个训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发挥),又有“突破”(如何在限定的条件内突破限制,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效果),对同学们是个很大的挑战,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是突破了时空限制,鼓励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采集不同色彩,可以是阴暗角落里的小草,也可以是GOOGLE EARTH俯视下的地球一角,甚至可以是影视作品中一个特殊场景。二是加强了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以三个小组为单位,讨论作品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此项训练,同学们对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表情及相应的运用方法有更进一步掌握,有利于同学们将来在广告设计表现中对色彩元素灵活运用。
四、A――审美教学
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同学们的作品在审美上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以丑为美、哗众取宠的审美观点在同学们身上普遍存在。这一问题不仅危害了同学们在广告专业上的发展,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眼高”、“手低”的审美教学新理念,并让其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一)“眼高”
“眼高”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审美情趣,二是打破同学们对审美认识的局限性。
审美教学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果,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积累,但是,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面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阶段,我们提供的相关案例多以经典名作为主。平面构成中,我们结合康定斯基、蒙迪里安等讲解点、线、面,结合诶舍尔、波洛克等讲解平面构成基本形式。在立体构成中,我们会把柯布西耶、安东尼奥・高迪等建筑大师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并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在色彩构成中,我们主要分析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品,使大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色彩三要素的魅力,并结合抽象派的作品,分析色彩的各种不同特性。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例如地景艺术、极少主义、装置艺术等不同的艺术流派,目的就是突破同学们原本对美的认识的局限性,让大家感受到美是不受形式限制的。
(二)“手低”
有了“眼高”的培养后,部分同学会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大师般的作品,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产生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怪物”。所以,我们在审美教学第二部分,会强调“手低”。“手低”也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在创作作品时不必和大师比肩,而是要从大师的作品中获得灵感,掌握他们的创作思路;二是在将来的广告作品创作时,应该从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而不要尝试一些故作玄虚、令消费者费解的东西。
在教学中,我们会结合BBC录制的二十世纪艺术大师系列纪录片,重点分析两位艺术大师:达利和安迪・沃霍尔。在影片观摩完成后,我们会作三方面的分析。一是分析两位大师的创意思路。分析他们如何把常见物,通过不同的组合,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效果。例如达利的红唇沙发、龙虾电话机;或是如何对常见物进行强化,展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例如安迪・沃霍尔的《坎贝尔汤罐头》、《迈克・杰克逊》的肖像。二是分析他们对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例如达利把当时原子概念与他的绘画相结合,安迪・沃霍尔对丝网印刷、摄像技术的运用。三是分析后人如何从两位大师的作品中寻找灵感源进行再创作。这里,我们会要求同学们收集相关广告或其他设计作品,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两位大师的影响力,也学习如何从大师身上汲取灵感,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三步走完之后,能够让同学们理解这些作品在审美上的特点,学习他们的创意思路,分析如何创作出有新意、有审美情趣,又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作品。
五、结语
结合广告设计基础课程特点而构建的“以基本型为核心的TCASD教学模式”,希望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并不断尝试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它能够帮助广告学的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与广告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的设计基础知识及技法,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为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詹云,高昱.工科院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探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
[关键词]环艺教学 空间架构 形态 形态作用力
立体构成是各大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一个承前启后,使基础综合知识向环艺专业过渡的重要角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想象力与构建能力。当然,立构的意义不仅如此简单,在包装等其他专业也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在此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做一个限定——环境艺术,是空间架构的艺术。小至日常家居单位办公室的局部摆设,大至高楼大厦运动场馆表演舞台的宏观规划,无不处处存在“空间架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制造符合形式美感的架构组合,并使之与功能完美结合,是一个设计方案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前者,正是立构课程的训练重点。立构是空间的艺术创造训练,更加注重抽象与理性的思考,是对空间形式美在纯粹地进行探索。至于建筑本身的实用功能,学生可以在后续的模型制作等课程中得到解决,不作为立体构成的训练项目。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平面过渡到立体,如何发现空间的形式美。“空间”的美不能仅仅是靠教师嘴上形容词的叠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在有形的实体前面学会观察与有意识的吸收,继而才谈得上再创造。我认为,此阶段的学习应该从“形态造型分析”入手。
一、结构感知
我们知道,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以一定的形态出现,如果大致进行分类的话,可分为未经人为修饰的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两大类。无论哪一类,都有其相应的结构特征,并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可触摸的形态,正因为所处的是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也就给我们提供了从多角度进行观察的可能。而“观察”的意义在于运用,旨在发现对象的形式美,将之置换到立体构成的制作中去。
形态的感知首先必须先确立一种观念,便是摒弃物体的生物属性或是社会概念,更不必深究物体组合部位的功能,眼中只需有“形态构成”,即由“球体、方体、锥体”等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形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从物象提供的造型中直接提炼出有益于立构的组合元素。比如自然形态:海螺的造型婀娜多姿,其实质仅是螺旋形的渐变与梯形的递减组合而成的梭子形;鱼尾葵参差错落迎风招展,其实质仅是细长条形的对称组合。又比如人工形态:压路机本来就是两个大圆柱体与数个小方块的衔接;军用水壶与可乐瓶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扁圆体一个是窈窕的曲线分明的圆柱加圆锥。这样的观察方式好像带有点超然世外意味的哲学色彩(这当然也不坏),笔者仅是认为,所谓的立构最紧要的是用“体块”的方式去分解物体的结构本质,进而才谈得上去讲解形而下的停留在表面的点线面构成甚至“面”的闭合几何扭曲与开放的自由扭曲,才谈得上形而上的节奏、韵律、对立统一等美学概念的介入。
二、形态空间
当对物体的结构特征(即物理空间)有一定的分解能力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较为抽象的“负空间”概念的引导。一把雨伞,其物理空间不外是铁的骨架与几块布,而当其撑开的时候,给予观者造成的心理空间却是伞以下的类似圆柱形的“负空间”,此“负空间”不可触摸不可量化,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海螺”,其结构本身属于“包裹式”,坚硬的外壳在其中一个侧面看来是块给人“厚重”心理感受的体快,而从另一个侧面,一个深邃的洞口告知观者:“你被骗了!其实我有自在的活动空间”,先前“厚重”的心理感受荡然无存,“体块”的印象转化为自由扭曲的不闭合的“面”,由此造成的心理体量的落差正是立构经常玩弄的把戏。亨利摩尔的雕塑是对“负空间”概念较好的注脚。他采取两种基本技法:一是在实体中挖出空间,以显示内在形体的扩散与空间的存在感,另一则是汇聚不同的形体,组合成一件分割组合的完整作品。学生在之前的“体块”认识之后加上“负空间”的概念,便可以较为主动的对之前所感知的“体块”以镂空、掏空、镶嵌等手段进行处理。这也是在“空间”教学思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再一个便是“作用力”概念。先比方说一颗植物,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到死亡都呈现不同的结构美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又有不同的外在作用力影响,或舒展,或扭曲;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或柔弱,或惨烈;一一无论是内作用力还是外作用力,都在物象上刻下痕迹。以致其同类型的生物形态复杂多样,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力,这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形态美,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形式感的参考。众所周知,一件成功的建筑,都需要具备某种“生命”气象,或是向上的,进取的,或是包容的,柔情的,总要流露出某些情感取向才不至于死板且黯淡。构成主义大师塔特林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是一个金属的螺旋式框架,成一个角度倾斜,环绕着一个圆柱。以工业材料为造型媒体,在追求机械美学的同时更加流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悲壮美,似乎是在为理想主义者吹响冲锋的号角。整个作品呈上升的气象,这便是种螺旋上升作用力给予观者的心理感受。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认为塔特林这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上文提到的“海螺”,来自予“形态”与“负空间”的分析。
三、形态的解构与重组。
事物形态纷繁复杂,但透过物质的表面我们会发现,任何物质的整体形状都是由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微小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严谨地重复而成——它具有被其他性质的结构单位替代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里说:“倒立会使图形完全改变,是由于在大脑的视皮层区域中含有一个占优势的定向缘故。”人们长期受到一个具有固定方向因素的刺激,对形状特点形成了特有的知觉,一旦打破这种视觉形象的恒常性,便形成了新的视觉冲击力,使日趋平淡的形象又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解构”与“重组”,是现代艺术特有的美学概念,将某个固有的形态打散,提取出构成单位元素,按照另外的组合规律进行归一或重新组合,或是依据原先的组合方式更改单位结构的形态特征从而得到另一种新的形态,不得不说是种飞跃性的思维与艺术理念,即便这是针对初涉立构课程的学生来说。同时,这也是本文“形态分析”这一主旨的最终指向:一个新形态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在形态美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美学的更改与蜕变,进而制造新的形态与新的空间语言。
综上所述,从物像中寻找“形态”的存在,找出其构成的“体块”,进而对此“体块”进行空间的分析,最后解散体块,依据形式美感规律重组新的造型,得出新的空间构成形态,以此探索“空间”塑造种种可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 考核方式 技能训练 “立体化”考核 过程控制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过快的扩张发展,师资的匮乏,教学条件、设施不足的弊端随之显现,教学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课程考试、考核模式和方法比较复杂,也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正确判断,也影响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考试和考核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也是良好教学秩序的需要和保证。
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开设有多个艺术设计类课程,我们对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素描、构成设计这两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试、考核现状分析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给高职院校的办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专业近年针对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实施了考试与考核方法的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推动了专业建设和发展,也适应了高职院校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起正式开创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下,课程考试和普通非艺术类专业采用相同的“闭卷”考试方式。这种 “一锤定音”式的闭卷考试,难以适应以技能训练见长的设计类学生的需要,也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闭卷考试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理论方面的考查,考试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不利于设计类学生设计才能的充分发挥。对于以造型设计及创新能力见长的艺术生而言,其考核方式就不能简单地平面化,而是要求立体化。
艺术类设计类课程的考试主要涉及两种类型的院校,专业院校和非专业类综合性院校。专业院校由于历史原因有着先天的优势,课程的考核模式和考核标准相对比较统一。难度大的就数综合类院校了。建筑装饰专业虽同属建工学院管理,但专业性质上还是属于艺术类。在实行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后,学院里就出现两种考试、考核模式并存的局面,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此外,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以前很少接触有关的专业方面的考试,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理念不能较快地适应,对于考试的方法不能理解认同。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地做思想工作。教师在考试、考核的标准执行方面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理应突出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成果
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必须突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特点。艺术设计创作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把握艺术形象的思维能力,二是创造性地设计表达能力,因此考核重点就应是考察学生对其形象设计的把握、表现和理解能力。艺术设计类课程和普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它注重于综合性表现技法的实践与创新,对理论方面要求不高;对技能训练要求趋于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手、脑、心并用。在学生的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再进行设计理论的提高,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设计水平。
三、建筑装饰专业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实施情况分析
2014年,我们对建筑装饰专业一年级两班的素描、构成设计两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了试探性的改革。这次考试改革主要参照了部分专业院校和同类的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立体化”考核,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立体化”考核的基本思路是把课程的考核评价做一个全面总结,考核范围包括课上、课下,平时部分和期末部分。考核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平时学习情况,其分值占70%,二是最后阶段考核(考试),其分值占30%。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占有较大比重,是突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掌控即过程控制。
(一)第一阶段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
本专业的特点是强调形象思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锻炼,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综合审美素质。在构成设计和素描课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同时完成课上部分及课下部分两方面的作业。每周布置适当的课余作业量,并上交1至2幅比较好的作品批改打分,分值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对于质量较好的作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和讲评。针对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讲解,必要时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明了自己的作业质量水平;知道其中的不足,从而在以后有所改进。
课堂作业是重要的训练手段,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练习注重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作业量可以放宽,提高质量要求,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课堂练习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点纳考核范畴。
(二)第二阶段考试环节考核
二阶段考核可以把学期结束前这段时间作为学生技能强化训练即考试阶段。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此时最适于进行整体质量的提高。我们采用课程设计大作业的形式,选择一些实质性的课题任务,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考核注重平时的学习状态即学习过程,课程设计大作业有助于考察学生综合性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立体化”考核注重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的掌控,涉及出勤率、平时表现、学习能力、作业质量、技能训练水平、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全程跟踪整个教学过程,考核有针对性,重点明确,教学效果量化,教师和学生都身在其中,教学相长,效果良好。
结语
“立体化”考核方法改革最终目的是遵循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让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活动回归本位,使其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艺术教育及设计教育的本质,构建更加公正、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本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无疑是一个创新,它以建立教学过程控制为主导的综合性“立体化”考核评价模式为目标,在教改实践中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鲍家声. 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J]. 新建筑,2001(1):8―11.
[2] 赵君超. 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的反思[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99)
关键词:机械图样识读 空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03-01
《机械图样识读》是我院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研究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学习这门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员建立空间思维模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员通过看图能够想象出物体的空间结构。积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学好《机械图样识读》这门课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结合我院学员认知特点和机械图样识图课程结构特点总结摸索出一套空间思维能力训练方法,下面我就详细介绍《机械图样识读》课程机构特点以及各阶段适合采用的训练方法。
一、《机械图样识读》课程结构划分
《机械图样识读》课程总共由九章组成:第一章为抄画平面图样;第二章点、线、面的投影及三视图的形成;第三章为识读基本体和截断体视图;第四章为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第五章为识读视图和剖视图;第六章为识读轴套类零件图;第七章为识读叉架、盘盖类零件图;第八章为识读箱壳类零件图;第九章为识读装配图。依照《机械图样识读》课程对学员空间思维能力需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点、线、面的投影及三视图的形成至基本体三视图识读是由平面世界进入三维空间,学员需要快速建立空间想象的基本框架。
2、组合体和剖视图是学习较复杂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方式,要求学员空间想象力的有所发展和深化,使学员的空间想象更为细致、周密和全面。
3、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是空间想象力的检验和运用,要求学员具备将强空间思维能力。《机械图样识图》课程各阶段对于学员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这就要求教员分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二、空间思维能力训练方法
在学习《机械图样识读》课程的第一阶段,学员在学习初期缺乏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再加上他们对机械零部件缺乏感性认识,多数学员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这样往往使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若按传统的教学手段,从抽象的点、线、面投影理论开始讲授,学员一时难以建立起空间概念,这显然不适合学员思维发展的规律,必然会给《机械图样识读》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员迅速建立空间想象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能够在头脑中建立简单视图与基本形体的直接联系。例如能够快速分区基本体中圆柱体、楞柱的三视图。要想建立这种联系需要采用直观的教学训练方法,例如展示实物模型与三视图对照;参观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库;
在学习《机械图样识读》课程的第二阶段,学员需要阅读组合体的三视图。直观的训练方法很难使学员分清复杂的形体。由于所想象的空间物体结构复杂形象的几何性强,离开图、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构成的只能是不太复杂的或者是局部的瞬间的形象,不可能在大脑中构成显明、完整和稳定的形象.学员更加需要借助于橡皮泥、纸板以及轴承图来帮助想象。组合体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叠加型和切割型,采用捏橡皮泥的方法学员可快速直观的还原视图对应的立体结构。对应较复杂的切割型形体,可以利用纸板制作出物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的表面然后采用拼图的方法将平面图形包围成三维形体。对于结构较复杂的组合体采用前两种办法相对麻烦就可以采用画轴测图的方法。轴测图是将物体连同其参考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面的方向,采用平行投影法将其投射到单一投影面上所得的图形。它反映了物体三个方位的形状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近似于学员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象。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轴测图训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员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学习《机械图样识读》课程的第三阶段,学员识读的是复杂的零件图和装配图。此阶段要求学员脱离辅助工具仅依靠想象便能在头脑中构型出图样对应的机械零部件。根据这一要求需要学员熟练掌握空间构型方法。
1、拉伸构型法
柱体识图的典型特征就是由“一个多边形和两组矩形框”组成,快速找到矩形框对应的多边形,并从投影方向的逆方向不断增加多边形的厚度就可用从平面图形构想出立体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拉伸法又演变为分层拉伸、分向拉伸两种构想模式。两种模型操作起来虽有所差异,但是具体看图构型均可总结为一下三个步骤:根据给定的视图,通过对投影关系的分析,识别视图中的特征形线框;根据各视图的特征形线框所示平面形状和空间位置,沿着该视图的投影方向逆向拉伸,想象立体形状;综合构思整体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