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焦虑心理论文

时间:2022-12-22 20:18:59

导语:在焦虑心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焦虑心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文明礼仪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 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76

Effects of Etiquette Education on Tourism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ANG Cheng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civility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ivility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lity elaborat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aims to strengthen tourism institutions civility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etiquet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tiquette training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它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所区别,一般侧重于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客观条件,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礼仪技巧,加深文明意识及自身素质修养,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关键,是培养旅游能人的必备条件,更是促进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1 文明礼仪教育与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1.1 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反映了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与校园氛围,良好的礼仪文明更是为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基本的礼仪原则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常用文明用语,学会沟通,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灵活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是大学生走向成功,自我提升与实现的重要保障。

1.2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通常一般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于对职业的认知、态度与技能,其它构成要素包括竞争的自信心、经受挫折的容忍度、不断进取的坚毅度、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环境变异的适应等。每一类职业,每一个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技能,规范的文明礼仪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它围绕着服务展开,更能体现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特性。旅游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院校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旅游能人的核心所在。

2 文明礼仪教育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灵活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心理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文明礼仪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礼仪品质与意识,旅游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开展礼宾礼仪课程,参加礼仪技巧培训,开展礼仪相关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掌握规范的礼仪技巧,去完善个人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中,让客人感觉到温馨与舒适的服务,让客人感觉到旅游人该具备的气质与服务理念,从而实现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价值。

第2篇

1·1心理护理视野正在拓宽

心理护理目标已不局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扩大到病人家属、社区、预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例如刘蓉华等[2]在护理烧伤患儿的同时,关注患儿母亲的应激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恰当干预,保证患儿母亲的健康心态,共同促进患儿康复。李乐之等[3]研究表明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应尽可能支持、理解病人,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帮助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手术耐受力。方逸等[4]对双胎妊娠围生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问卷调查分析,以便针对性进行双胎妊娠孕妇的心理健康保健。朱树香等[5]对122例婴儿智力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促进和保障婴幼儿智力发展。

1.2心理护理的方法更趋科学化

心理护理从宣教式的经验之谈过渡到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和运用。护理工作者开始关注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理念,拓展心理护理的深度。例如音乐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癌症、心身疾病、围手术期和终末病人[6-10],取得了理想效果。苏晓茵、林征等[11,12]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反馈训练矫正肿瘤病人和慢性便秘病人不良的身心反应。放松疗法用于冠心病和哮喘病人的辅助治疗[13,14]取得了显著效果。黄秀英、郝天羽等[15,16]通过正性暗示和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暗示法明显优于一般的心理护理。王延文[17]采用Ellis理性情绪疗法、Meichenbaum自我指导训练和Beck认知治疗理论成功地对1例意外眼球破裂合并面部毁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董冰等[18]研究表明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术前焦虑、加速术后康复的效果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1.3应用量表评价的论文明显上升

本调研显示,1997年应用心理评定量表的论文仅占9.3%,而2002年16月已达56.6%。准确的心理评估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胡军等[19]研究发现主、客观两种评估方法差异非常显著。若使心理护理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科学地测定病人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护理,真正使病人受益。

2心理护理的展望

2·1心理护理深入开展是护理成为自主性专业的必要条件

护理要想成为自主性专业,摆脱依赖和束缚,必须有独到的理念和能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之所以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欠缺心理护理的技巧和能力,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机械操作状态,阻碍整体化护理的完善和进展。护士与病人有着密切的接触,能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这是不该忽视的护理范畴。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焦虑 焦虑理论 焦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2-0034-03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Library Anxiety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anxiety, and focuses on library anxiety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from personality conflict theory, cognitive theory,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state - trait anxiety theory. Through this analysis, a new point of view could be provided to related research subject.

Keywords Library anxiety; Anxiety theory; Anxiety research

1 导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环境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努力为读者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数据资源、优质的信息服务,但用户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的适应并不理想。在图书馆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不会使用图书馆提供的硬件设备、对图书馆的学习环境表示不满等,这些都会对用户使用图书馆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因此,了解这些负面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1986年,美国图书馆学家Mellon将这种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称为图书馆焦虑,自此无数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探索式的研究。通过已有的文献可知,图书馆焦虑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涉及多种学科之间的交融。本文将依据心理学中的人格冲突理论、认知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状态-特质焦虑理论,探究图书馆焦虑的心理机制,其意义在于既可以拓宽焦虑的研究视野,提升了图书馆焦虑的理论水平,也可为图书馆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在了解图书馆焦虑所产生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能更好的落实以 “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各项职能。

2 图书馆焦虑研究源起和发展现状

读者在图书馆使用过程中心理感受的不同,早就受到了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教育家的关注。他们发现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一些读者总是比另一些读者更为舒服,更愿意使用图书馆。相反,一些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会遭遇心理的不适。1986年,美国图书馆学家Mellon根据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总结,首次提出了图书馆焦虑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她两年的扎根研究,她注意到学生在进行研究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在图书馆收集资料,由于不能合理与有效地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焦虑情绪,叫做图书馆焦虑 ( Library Anxiety,简称LA ) [1],她给出了造成这些学生焦虑的心理成因:(a)学生们认为别人比自己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强,因而会感觉到恐惧;(b)由于认识到自己在图书馆使用能力方面的欠缺,为了避免尴尬和害羞,需要被掩饰;(c)向别人问一些问题就是在暴露自己的缺点。根据Mellon的总结描述,焦虑的感觉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a)图书馆的规模;(b)不知道自己对所需材料、设备和资源进行定位;(c)缺少如何开始图书馆研究的知识;(d)缺少如何进行图书馆检索的知识。和一般性焦虑类似,图书馆焦虑也有很多生理特征,如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情感症状如恐惧、沮丧和学习的无助。轻度的焦虑实际上是有帮助的,因为他可以促进利用图书馆的动机。然而,重度焦虑对学生是极其有害的,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位论文的完成。1992年,Bostik在Mellon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开发了图书馆焦虑量表,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图书馆焦虑划分了五个维度,分别是员工障碍、情感障碍、图书馆舒适性、图书馆知识、机械障碍[2]。这使得对图书馆焦虑程度的测量成为可能,此后很多研究人员根据Bostik开发的图书馆焦虑量表,结合自己的研究需要对图书馆焦虑量表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在对图书馆焦虑进行了测量的同时,一些研究者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Jiao 和Onwuegbuzie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个人特质因素(自尊、自我概念、自我知觉、完美主义、学术拖延、学习习惯、希望、社会相互依赖性),情境因素(图书馆规模、方位常识缺乏、检索常识缺乏、员工障碍、情感障碍、舒适、机械障碍、图书馆部局及装饰、使用图书馆原因、图书馆教育课数量、来馆频次、学习成绩平均点、相关学术焦虑、计算机态度、学习风格),环境因素(性别、年龄、母语、就业状况、学年、种族)均会对图书馆焦虑产生影响。因此可知,图书馆焦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对其研究需不断的深化[3]。

3 图书馆焦虑的心理机制研究

焦虑,是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自1986年被引入到图书馆的研究领域中,受到了很过国外学者的重视。这些学者的研究不仅局限在图书馆的本身,更重视用户在使用图书馆后的感受,尤其是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的负面心理,因为它会对用户在以后图书馆的利用中造成障碍,有些心理阴影甚至终身难以抹去,了解这些障碍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可以使图书馆扬长避短,知读者所想、供读者所需,这样方可实现“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理念。以下将从心理学视角对图书馆焦虑产生的机制进行探析:

3.1 弗洛伊德(Freud)的人格冲突理论

弗洛伊德(Freud)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是本我,中间层是自我,最上面一层是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是建立人格的基础;自我是指人格结构中的意识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而来的,是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遵循现实的原则[4]。超我是人格中被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它遵守至善的原则。超我和本我是对立的,为了协调这种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除了自我之外,没有什么外部变化能够被本我所经验到,自我是外部世界通往本我的代表,自我基本上是经过特殊分化的本我的一部分。自我会根据周围环境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5]。

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本我原始欲求的支配,用户所表现出的行为往往会和图书馆规定及社会道德准则(超我)相矛盾,在这种状况下,图书馆焦虑心理便随之而产生。这些焦虑的心理可能来自本我基本需求,如饥饿而吃零食、无法自制的交谈等行为,这些都是和图书馆的相关规定是相矛盾的,当自己(自我)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时,心理的不适感(图书馆焦虑)就会出现。那些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用户,会自觉地遵守图书馆的秩序和规则,使自己本能的欲望受到制止,以自我的道德观念去压抑本我中的原始欲。但当原始的本能膨胀到自我都无法控制时,用户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焦虑心理。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图书馆的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现实的原则,这使得用户不得不去遵守其中的规定,如在图书馆中各种标牌的善意提醒、借还文献的规定等都是对用户的本我的限制[6]。因此,图书馆焦虑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用户的人格特质所决定的。

3.2 认知理论

从认知心理的观点来说,焦虑的产生和个体对某事的认知和判断是相关的,认知专家把知觉主体当成是焦虑理论的核心。贝克(Beck)提出情绪障碍认知模式,认为焦虑者的认知图式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想法。在焦虑者看来即便很多人认为没有任何危险和威胁的事情,他们也认为将会发生危险。凯利(Kelly)提出了个体建构论,认为当我们不能预测未来的事情,即我们的个体建构不适合于预测未来的时候,焦虑就会随之而来[7]。

图书馆对于那些高焦虑的用户通常是不安全的,空旷、安静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内心感到不适,而向图书馆员寻求帮助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另外,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倚也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高校图书馆焦虑的学生,一般认为自身图书馆使用技能欠缺,和熟练的同伴比较,不具有使用图书馆的胜任力,这种自我无能的认知是图书馆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Jiao and Onwuegbuzie[8] 发现在学术自我胜任力、智力水平、创造力和社会胜任力方面认知较低的学生,呈现有较高的图书馆焦虑水平。1992年,Bostick发现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的无能感会导致图书馆焦虑的产生。图书馆焦虑的产生原因也在于用户对未知事情尽在掌控中的错觉。现如今的图书馆所能提供给用户的丰富资源会使得他们在图书馆中不知所措和迷失。当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或者能力无法驾驭图书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图书馆焦虑便产生了。因此,正确对事物及对自我的认知是必要的。

3.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即“刺激——反应”。他们将环境看成是刺激,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是因刺激而引起的行为变化;学习的发生就是刺激与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学习即习得新的联结[9]。环境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模式,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学习而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改正。当有机体知觉到危险讯号(刺激)且预期危险即将发生时,所做出的制约反应便是焦虑,这种反应通常是紧张、身体不适和痛苦的[10]。

图书馆焦虑产生的原因在于用户对图书馆环境的不良反应,是在刺激(图书馆环境)与不良反应(图书馆焦虑)的联结中不断习得而来的。面对陌生、安静、宽敞的图书馆环境,用户需要做出调整,往往会感到无助、恐惧和焦虑。另外,图书馆使用过程中过去的失败经历也会引起焦虑的条件反射,不愉快的经历会在用户的心理深深地烙下印记,认为图书馆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场所,这种个体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会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正常使用。相反,个体也能会联结积极的心理,如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的良好心理体验,也会促进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因此,图书馆环境至关重要,是影响图书馆焦虑的外部因素。

3.4 状态-特质焦虑理论

众多的研究者已达成共识,认为焦虑可被划分为两个不同且彼此相关的不同面向: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Cattell[11]把特质焦虑定义为一种在个体内感觉到某种情景会带来压迫感而做出的相对稳定的焦虑反应;状态焦虑是指个体的临时的情感状态,而且状态焦虑被认为是强度不断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波动的。斯比尔伯格(Spielberg)[12]将状态、特质焦虑的理论构想转变成了实际可操作的概念,自此焦虑不但可以定性研究,还可以做定量分析,将焦虑带入了实证研究领域。

Mellon对学生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的焦虑心理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图书馆焦虑是在特定时间和情景中才发生的,这种症状仅出现在当学生在图书馆中或者学生打算去图书馆的情形中,也就是说,图书馆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而非特质焦虑。正如Jiao and Onwuegbuzie所言,图书馆焦虑是在所有和学术相关的焦虑(计算机焦虑、统计焦虑、数学焦虑 写作焦虑 外语焦虑、考试焦虑)中最为普遍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使用图书馆,这种焦虑只限定在图书馆的使用过程中。

4 研究结论及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图书馆焦虑产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象。人格冲突理论、认知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和状态-特质理论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图书馆焦虑的产生进行了诠释,因此对图书馆焦虑的理解要从多个视角进行考量。对于那些具有图书馆焦虑情绪的用户来说,要减轻图书馆焦虑的程度,人格特质的健全是必需的。当遇到和自己的本意相冲突的情形时,能学会自我的调节,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另外,对事物及自我的正确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认知来自平时对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培养。图书馆也要努力创造一种环境,使得学生形成合意的联结,图书馆员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给他们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最大程度的强化他们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当行为。图书馆焦虑作为一种状态焦虑,仅仅是发生在图书馆使用的特定情景下,因此要考虑到用户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所有心理体验。总之,图书馆焦虑的形成和各种因素是分不开的,无论是从内在的人格角度、还是外部图书馆环境都需要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Mellon, C. A. Library anxiety:A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86,47(2):160-165.

[2]Bostick, S. L.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library anxiety scale [D].Wayne State University, 1992.

[3]徐迅,宋志强.国外图书馆焦虑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1,(4).

[4]阳德华.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37-40.

[5]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之第四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4:159-248.

[6]龚文静.文明是需要提醒的——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看高校图书馆文明构建[J].图书馆建设,2008,(10).

[7]党彩萍.焦虑研究述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

[8]Onwuegbuzie,A.J. Statistics anxiety among African-American graduate students: An affective filter? [J]. 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 1999, 25:189-209.

[9]阳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10]Rollo May.The Meaning of Anxiety[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3.

[11]Cattell,R.B.Anxiety and Motivation:theroy and crucial experiments. In C .Spielberger(ED), Anxiety and Behavior[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6:23-62.

第4篇

关键词:大提琴 表演怯场

大提琴演奏者大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笔者通过长期地大提琴教学实践,对学生在演奏中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演奏得非常熟练的曲目,在考试和舞台表演中却往往不尽人意。其问题根源是舞台表演心理因素造成的,即“怯场”。“怯场”已经成为大提琴演奏者舞台表演的严重障碍,因而有必要深刻地揭示怯场心理产生的机制、危害、并找到解决办法。

一、表演“怯场”的概念

“怯场”是指在比赛和类似比赛性质的活动中,因为环境的变化,学生出现不适应状态,从而表现出过分焦虑、恐惧和逃避等心理状态。大提琴表演“怯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出现手指和手臂僵硬、心跳加快、思维空白、节奏不稳、呼吸不顺等症状。心理学家在对焦虑情绪的研究认为:适度的紧张情绪对于心理素质好、应对能力强、准备充分的人,会产生积极效果、超长发挥;但是过度的焦虑情绪且不能自我控制,就会出现反效果。

二、表演“怯场”的影响因素

(一)表演“怯场”的表现

“怯场”是音乐表演中的一种“常见病”,在大提琴演奏中普遍存在,一些艺术家如卡萨尔斯、马友友等,都会出现舞台紧张,这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反应。

心理表现:演出前情绪过度紧张、焦虑、心绪不宁、恐慌害怕,演出后会出现心理活动暂时中断,严重的甚至出现思绪混乱并出现了晕场现象。生理表现:脸色苍白、手脚僵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汗腺分泌过盛、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大为下降,甚至瞬时记忆失常,脑中出现乐谱空白,使演奏效果大失水准。

(二)表演“怯场”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内倾型”性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性格孤僻害羞、沉默寡言、缺乏自信,这种性格的人很容易怯场。由于性格上的特征,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对于遭受失败的反应也比其他人强烈。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心理因素的作用, 表演艺术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有些学生在准备或参加表演过程中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或曲式结构不清楚的。例如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第一组曲前奏曲节奏相同,音乐线条流畅,只是音高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背谱更加困难。生理因素是先天条件非本人能改变或左右的。大提琴的表演技巧是建立在基本功掌握上的,对于基本功的训练,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

三、大提琴教学过程中如何克服表演“怯场”心理

(一)技术水平的提高

首先,对于大提琴演奏者来说慢练是提高演奏技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乐曲中出现的技术性难点段落要进行强化练习,要慢练、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和指导的练习,做到生理与心理的统一。

其次,学生要学会如何让练琴的质量事半功倍。练习时应找出最容易出错的片段细练。难点解决了,再连贯全曲,这样才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还应练习一些有着相同技术难点的练习曲,使之在任何组合下都能熟练流畅地演奏。教师在选择曲目上,要根究学生掌握的技术水平以及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来进行选择。这样演奏者对掌握技术性乐段的自信心加强了,紧张的心理状态就有所减轻,“怯场”的现象就会减少。

(二)增加自信心

大提琴教学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在教学阶段,要多对学生进行激励,不要一味的指责,少否定多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专业上老师道高一筹,但在生活上应该爱护、关心与尊重学生,形成健康的师生关系。从心理学分析,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积极参与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让学习音乐成为积极、轻松、快乐的事情。

(三)心理技法的运用

当我们在演出和考试中观察到学生怯场的表现后,我们就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运用行为法(脱敏法、强化法、放松法)、暗示法等心理学技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怯场”这一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大提琴演奏怯场的很多因素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个体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要想使舞台演奏更加成熟,就要结合自己实际找出问题所在。因此,要克服“怯场,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表演中的各种问题,把自己生理、心理调整带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最完美的演出。

参考文献:

[1]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D].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刘瑾.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D].上海:上

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娟.普罗科菲邓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5篇

医学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些观点套到论文里,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写作要求,给大家阅读借鉴。

㈠、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㈣、简洁性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影响。

医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措施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临床资料

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从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0~50岁38例,50~60岁52例,60岁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浅谈如下: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2.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要必须做到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2.4.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5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3.护理措施

3.1适量运动

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可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但患者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3.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3.3自我管理

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并伴有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宜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还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果患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再次,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如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滞留。最后,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每天可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同时,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最好在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有头晕、头痛、心慌、手指发麻、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症状时,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在我们护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属也要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同时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申涛.防治高血压从点滴做起[j];医药与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4:97~102.

[3]韦公远.静默练习治疗高血压[j];健康科学;xxxx6年02期;37

第6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焦虑;本质;表现

当今社会对有各种数学能力的数学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数学学习焦虑者会成为逃避数学者,会对学习者数学能力的发展和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形成造成影响,高中学习既要面对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又要适应学习内容对思维发展水平的新要求,还要承受高考的压力,产生学习焦虑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数学是高考的核心科目之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一、焦虑的本质

最早提出焦虑理论的人是克尔凯哥尔,他认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儿童一旦形成了自我意识,就会有独立的倾向和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随之出现。弗洛伊德先后提出过两种焦虑理论。他的早期理论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Libido)转化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后来他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期焦虑理论。这时他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认为焦虑是危险的信号,是自我的功能。与相对应弗洛伊德把焦虑也分为三种: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雅各布森批判地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说,认为个体的自主性受到损害是焦虑的原因,外部环境也是导致焦虑的因素。从她的焦虑理论之中可得到如下启示:第一,焦虑是由于自我不能采用自己喜爱的行为方式而产生的。第二,外部环境也是导致焦虑产生的因素。罗洛・梅将焦虑解释为因个人基本存在感所依赖的价值观受威胁而引发的恐惧。凯伦・霍妮批判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认为社会矛盾倾向是个体内心冲突的文化基础,也是个体产生焦虑的社会文化基础。提出:焦虑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经历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焦虑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对自尊产生威胁,而自感没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些众说纷纭的解释主要是由于不同学者的哲学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而造成的。综合分析不同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焦虑:

1.焦虑是一种程度较高的苦恼和受挫的个人感觉和体验,是对自己生活、工作中的莫名而不是具体的特定的事件或对象感到不安。这一点有别于恐惧与害怕。因为恐惧总是指向特定的已知对象。

2.焦虑是一种紧张的期待反应,具有动机的意义。恐惧是对已面临危险的一种紧张反应,而焦虑是对还没有发生的危险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反应,只要危险情绪继续存在,焦虑便不会消失,个体就需积极活动去改变(即降低或避免)这种状态。因此,焦虑就成为个体行为的驱动源泉之一。

3.焦虑体验是通过自尊与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个体预料到模糊的、不确定的内外刺激对其自尊产生威胁,而自感没有能力来应付便构成焦虑情绪体验。判断内外刺激是否威胁到自尊,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对付威胁则是由个体自我认知评价来确定的。

4.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有外在的行为变化和躯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因个体的个性特点而异。比如不断地抽烟、踱步、说话颤抖、脾气暴躁等等。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包括自主神经的、生化的、心电的和脑电的各种变化。个体体验到这些变化从而强化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焦虑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刺激对自我、对自尊产生威胁,而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它有生理、情绪、行为三方面的表现,可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后果。

二、焦虑的表现

焦虑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细致描述:生理变化、情绪表现、行为反应。

1.生理变化:焦虑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有机体会产生一些相应的生理变化,如瞳孔放大、唾液分泌减少等。在血液循环系统方面,表现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引起呼吸急促;在消化系统方面,表现出胃肠蠕动减慢、唾液与胃液分泌减少,个体变得唇焦口干,甚至吞咽困难;在内分泌系统方面,甲状腺分泌增加大量的甲状腺素,肾上腺也分泌出大量的肾上腺素注入到血管,从而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变得更加活跃。个体也随之获得了更大的力量以对付危险的情境。

2.情绪表现: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首先感到的是挥不走的恐惧、忧虑。这类人常常是烦乱不安、心事重重,无法放松自己,并情不自禁地感到须保卫自己,同时又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能、无助。这种焦虑感有时还会增加,甚至会变为恐怖感或惊慌感。被焦虑所控制的人感到自己无法忍受它,并且相信自己将会因此而崩溃。这种令人不快的情绪体验达到顶峰后又会慢慢地减弱,所以有时又会让人感到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去害怕担心,甚至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笑。有过焦虑体验的人,可能会多一层焦虑,那就是害怕自己再会焦虑。

3.行为反应:焦虑时,个体的肌肉系统处于一种紧张的反应状态,以便随时可以采取行动去对付危险。但由于不知威胁来自何处,何时会来,所以,焦虑时他只能做些无目的、无效的动作。如坐立不安、辗转反侧、举止僵硬、紧张、说话变调、发颤、甚至会全身发抖等等,以此来释放焦虑产生的能量。焦虑感强的人对外面的刺激特别敏感,甚至连一点点声音刺激也会引起惊跳反应。每一个新的刺激都会引起他的注意,但他又将注意力集中在另一个刺激上。因此,焦虑感强的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M].商务印书馆.1987,(12):67.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M].商务印书馆.1987,(12):68.

[3]张松.罗洛・梅存在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J].心理学探新.1991,(2).

[4]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中起关键作用,情绪是环境刺激、生理激活和认知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识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性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刺激环境并不是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而必须通过认知认定才能引发一定情绪。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环境-评估-情绪,也就是说,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定是产生情绪的关键。免费论文参考网。

理性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psychotherapy) 是一种以认知重建为核心内容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原理:认知,也即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很多痛苦的情绪(愤像怒、焦虑、抑郁、自责和自卑等)都是由于自我挫败、不切实际的认知造成的。艾利斯提出的著名的产生心理障碍的“ABC”理论 可用于解释这一心理现象,他用“A” 代表“前因”,指是引绪情感有关的激发事件,,“B”代表观念, 指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观点,“C”代表结果指对激发事件的反应结果,即情绪和行为 。艾利斯用“非理性观念”来形容那些造成情绪不安的认知活动,艾利斯认为,来自外界的刺激事件,是否会引起情绪后果? 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后果?在这里, 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与信念系统是否符合现实与理性 。对于情绪障碍的发生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是非理性非现实的认识系统。非理性信念可能是“妄下结论” 和 “个人引申 ”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武断的下结论;另一方面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把外界事物联系到自己身上。心理治疗的要义就在于抓住认识与信念这个关键有的放矢进行说服教育,变非理性信念为理性信念艾里斯进一步提出所有的心理问题是由“ 非理性 ”想法引起的。解决心理问题便需要改变思想 由 “非理性” 转为 “理性”。

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的情绪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在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等不同的维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以最好的竞技状态,才能取得择业的成功,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始。从情绪的维度看,普遍体现为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焦虑情绪心理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控制,就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得无法正确的评价和反应周遭的环境或者事件,甚至有可能引发身体、心理疾病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干预的自杀等危机事件的出现。

基于情绪感染理论,处在社会互动中的人与人,尤其是近距离接触中的人与人,会相互模仿的彼此的情绪和行为,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且模仿不是情绪感染的重点,而且会使得被感染者产生相应的情绪。情绪感染不仅包括正向的过程,即正面情绪对对方的感染;相比而言,负向感染即负向情绪对近距离接触的互动双方的情绪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往往以宿舍、班级等组织形式相互影响,在毕业生中存在的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等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当的管理,在群体中肆意蔓延,也将极大的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

三、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就业情绪调适中的实施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的所关注的焦点是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从而尽量减少我们的不安情绪。质疑那些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难受的想法和观念是直接的途径;也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影响和强化消极认知的行为的作为间接途径。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的痛苦情绪,而是帮助我们对可能引起的痛苦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

(一)引导个体矫正自我的认知偏差

情绪性质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认知不同,即使情境刺激相同,情绪也不同。这就启示我们,情绪问题或者认知障碍可能是由个体的认知错误造成的。治疗情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个体的认知错误,而要改变认知错误,主要是依赖于个体自己。

埃利斯在“ABC”理论中引入“D”,“D”代表辩驳,埃利斯用“辩驳”一词描述我们自己质疑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一旦弄清了使得自己难过的想法和观念,下一步就是辩驳它们。例如为了辩驳我们“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的期望和“在就业面试中屡战屡败”的现实的重大落差使得自己觉得焦虑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我,虽然好像都是失败,但是大部分就业的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如果在失败中能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且不断积累经验,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面试都失败,但是没有必要弄的像世界末日一般。”

用这种方式来辩驳我们的观念,有助于体验到更恰当的情绪:放松,而非高度的焦虑。这种辩驳还会使得我们行为得当,比如在这个避免面试焦虑的例子中,可以避免消极不作为。对于无益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辩驳,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重要的方面。学会辩驳,从而最终改变使得我们感到难受的认知,是避免和释放很多不安情绪关键。然而,这样做之前,我们的需要识别那些在我们的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制造不安情绪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埃利斯观察到,人们天生就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如果我们的思考违背了我们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内在欲求,它就是不合理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如下:“世界应该提供我需要的东西。生活过的舒舒服服。我不应该遭罪,不应该遇到麻烦”、“事情如果没有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发展,就太糟糕”、“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还不如逃避问题那么容易。”、“心情是由生活境遇决定的;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我就不可能开心。”

不合理信念,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是专制的,是绝对的。认为事情“应该这样”或者“必须那样”,而不仅仅希望或者是倾向于事情怎么样。“我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我是受到的待遇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等绝对化的要求、僵硬化的程度都是一些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情糟糕的观念。把事情的某个方面绝对化,以致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恰当的进行归因和认知训练

斯多斯和尼斯柏特曾用患失眠症的病人作了这样一个实验说明了可利用归因来治疗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典型的就是适应性情绪问题。正如上述实验所说明的,我们可以恰当利用个体的归因或重新归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措施或手段,如在治疗自卑问题时,可以引导个体把成功归因于能力等内因,而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运气不佳、条件恶劣等外因,以增强其信心。

蒙田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世界的协奏曲,由不同的音调组成,夹杂着不和谐音。这些音调既有甜美的,也有刺耳的;既有尖刻的,也有舒缓的;既有轻柔的,也有舒缓的。如果音乐家只喜欢其中的一部分,他如何谱写出最好的乐曲?”事物和事情都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塞翁失马”作为中国很著名的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也提示了它的寓意。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遇到任何事情时,既要看到其消极的方面,更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这样便可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失败与挫折时不气馁不懊悔,获得成功时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进行积极归因,必要时不免用一些调节,即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来自我安慰。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之,客观的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市场经济背景的就业市场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需求形势不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高学历毕业生比例剧增的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的失败是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是成功的。求职失败能力不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原因,还有选择的求职意向不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与自我的价值观等偶然等因素。要正确分析自己的额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等都是进行就业心理调适的良好方法。以自我肯定为例:用肯定的陈述来帮助自己巩固可信的信念。假如面试一份工作,可惜没有发挥好,感到心情抑郁。其实可以这样自我安慰自己:“这算不上一场灾难”,“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都是学习的经历”,“罗马不是一天完工的”。类似的自我肯定的成熟会对自我的良好情绪的持续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澳)埃德尔曼著;黄志强,殷明译.思维改变生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14.

(2)李成才,谭群英.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24(1) :14.

第8篇

[关键词] 大一新生 负性情绪 人格

情绪是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内在反应在身体部分发生变化而来的一种复杂状态[1]。情绪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一直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害怕及罪恶感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根源。”斯托曼指出:“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着核心的作用。”[2]有学者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往往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3]

情绪的研究一直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研究中发现情绪与人格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情绪是个性特征的关键成分之一,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文化系统影响下形成的人格结构也卷入了情绪,使情绪作为人格特性而体现在个体发展和人的生活活动之中。其次,人格特质也影响着个体对情绪事件的感受性和行为表现[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是与情绪有关的重要人格理论之一,该模型提出人格的基本维度包括外倾性和神经质,认为外倾性与正性情绪有关,神经质与负性情绪有关。本研究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验,研究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焦虑、抑郁与内外向、社会掩饰性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神经质与精神质呈正相关。见表3。

4.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焦虑、抑郁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明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对焦虑系所得总分的预测程度, 以被试在焦虑综合诊断上的总得分作为因变量, 以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和社会掩饰性四种人格特征为预测变量, 运用Enter 法进行一般线性回归( Linear Regression) 分析。其结果是神经质这一人格特质对焦虑、抑郁所得总分的预测作用最大, 模型解释总变异24.4%, 而内外向、精神质、社会掩饰性对焦虑的总预测系数为13.7%。

表4 焦虑、抑郁所得总分对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总结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大一新生情绪状况及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对情绪的作用最大,还有内外向的程度,情绪稳定性强的学生,性格越外向的学生,负性情绪的体验越少,这就需要在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形成健康人格,调节情绪。

本研究仅对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作了一些分析,不良的人格特征不仅会增加焦虑、抑郁水平,而且恼火、激动、发怒、不耐烦等神经质和精神质状态还是产生疾病的危险因素[9]。这些研究可能会给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点启示,但如何发展大学生的良性人格特征,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应激水平,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影响大一新生情绪以及人格特质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所处环境,应对方式,情绪调节方式等,都需要进一步地作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宗鲁.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2]自李志,陶宇平.大学生心理及其调适[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43.

[3]骆正.情绪控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4]丁妮.高低神经质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2.

[7]任华能.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 中国学校卫生,2005,11月26卷第11期,953.

第9篇

关键词:舞蹈;学业成绩;实习生;焦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77-02

一、问题提出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国内学者邵瑞珍等指出,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1]。焦虑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产生;也有可能是惯性即特质的感受。某些事件或刺激如果在过去曾经造成恐怖或紧张的经验,就会引发焦虑。在学前教育专业等师范类专业中,对学生而言,教育实习——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这是他们首次尝试承担教师职责,意味着在实习期间,学生兼有学生、教师双重角色,这样的角色转换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而过度的焦虑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教育实习的质量。因而,及时了解、掌握实习生的焦虑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可使实习生更加顺利渡过实习期,并提高实习质量。国内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发现师范类实习生焦虑的成因有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薄弱、教育理论欠缺等原因[2];也有学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焦虑水平更高并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3];还有学者发现实习护生主要焦虑问题有对实习环境不适应、担心自身护理技能水平不足、担心理论知识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4];也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类别、家庭背景、对就业前景的态度是影响实习生焦虑的主要因素[5]。但上述研究中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以医学类实习生为主,笔者以“实习”并含“焦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搜索日期为2013年1月26日),在检索到的63篇学术论文中,其中90.5%(57篇)是以医学院校实习生为研究对象的,同样笔者在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分别得到68篇(其中65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医学类实习生,占比高达95.6%)、89篇(其中80篇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为医学类实习生,占比89.9%),三大数据库中分别仅有4篇、2篇、5篇是与师范类实习生有关的、且研究对象均为中小学教师实习生,而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则极少见于文献。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教师的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例如,有学者曾对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幼儿教师随时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6]。其原因主要有幼儿教师责任大(尤其是安全责任)、工作繁重且复杂等等,而这些因素也会造成实习生的焦虑情绪,因而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为改进实习工作提供实证支撑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焦虑水平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如何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措施,有效缓解可能存在的过度焦虑,提升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本次调查选取了参加实习的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112名。实测后所得问卷经检查,其中22份问卷存在随意作答或人口学信息缺失等现象,应判断为无效问卷并剔除之,其余90份问卷可被视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0.4%。这样,有效调查对象包括女生88人,男生2人,平均年龄为20.65岁。

2.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由华裔心理学家Zung氏于1971年编制,共有20个条目。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焦虑自评量表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在对36例神经官能症患者进行的SAS、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时,两量表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5,结果表明SAS的效度非常高[7]。

3.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舞蹈成绩(实习前各学期舞蹈课成绩平均值),因变量为实习生焦虑水平(即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测查所得的标准分为指标)。本次调查选取了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有效被试为90名,其中舞蹈成绩优良组27人(平均分在80分以上)、舞蹈成绩普通组34人(平均分在70-80分之间)、舞蹈成绩待提高组29人(平均分低于70分)。

本研究采用集体问卷测量方法,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是在辅导员和实习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人口学信息调查问卷;所有问卷统一于实习后一周在安静的教室内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所有材料采用纸质文本呈现,要求被试在答题纸上回答。完成后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问卷有效性查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各组别被试总体得分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不同舞蹈成绩组间SAS标准分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舞蹈成绩优良组SAS标准分较普通组为低,而普通组较待提高组为低,这很可能意味着舞蹈成绩优良组的焦虑水平较普通组低,而普通组又较待提高组低。但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还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结果表明,依据舞蹈学业成绩分组的实习生的焦虑得分(SAS标准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舞蹈成绩越好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越低(这意味着焦虑程度较低),舞蹈成绩有待提高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则越高(即焦虑程度较高)。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地,实习期间所产生的焦虑通常是与学习工作环境产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适应问题有更多的关联,实习焦虑与课业成绩的关联并不显著,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可以得出上述结论。然而在本次调查中出现了实习焦虑与舞蹈学业成绩的紧密关联,笔者认为,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较强的核心岗位能力能有效地降低实习焦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舞蹈技能是幼师核心岗位能力之一,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优良的实习生能更好地完成幼儿园实习工作。有学者发现实习生的主要焦虑问题有对实习环境不适应、担心自身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那么,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优良的实习生将会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更出色、更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并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这均有助于舒缓紧张的心理状态,降低自身的焦虑水平。另一方面,强烈的自信心会有效地降低焦虑水平。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与个人的自信心有密切的联系,从调查组成员与实习生、舞蹈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中可以获知,相比较而言,舞蹈课程学业成绩优良的实习生拥有更多的自豪感、更高的自信心,这包括对学业成绩的自信、对自己身体形态的自信等等。而从认知角度看焦虑,焦虑的根源通常是以为将来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而拥有更多自信的实习生对类似的情景会更乐观一些,担心也会更少一些,这显著地会降低焦虑水平。依据上述分析,舞蹈成绩越好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越低(这意味着焦虑程度较低),其原因主要是较强的核心岗位能力如舞蹈技能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并完成实习工作,以及更多的自豪感及自信心对降低实习焦虑的显著效果。反之,舞蹈成绩有待提高的实习生其焦虑得分则越高(即焦虑程度较高)。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不难理解舞蹈成绩越好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焦虑程度较低,而舞蹈成绩有待提高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焦虑程度较高,且二者之间的比较已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崔柳舒.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83-284

[2]鲁忠洁.师范生实习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3):118.

[3]赖勇强,江雪玲.学前教育实习生实习前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25(5):38-41.

[4]周萍,张春梅,纪忠红等.护生临床实习中焦虑原因分析及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8-49.

[5]刘宗发,冉汇真,曾云华等.师范院校实习生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48-115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