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教师礼仪

时间:2022-10-03 13:33:34

导语:在幼儿教师礼仪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教师礼仪

第1篇

幼教仪容仪表 原则:自然和谐、秀外慧中

(一)、女士着装六不原则

1、衣服不允许过大或过小。

2、不允许衣扣不到位。

3、不允许不穿衬裙。

4、不允许内衣外观。

5、不允许随意搭配。

6、不允许乱配鞋袜。

(二)、日常服装五忌

1、忌露 2、忌透 3、忌紧 4、忌异 5、忌乱

(三)、服装的配色艺术三色原则

1、西服、衬衫、领带、皮鞋、手帕、袜子等不超过三个色系。

2、小三色:手表带、腰带、皮鞋颜色要力争一致,至少是一个色系的。

【服饰的色彩哲学】 黑色:神秘 白色:纯洁 黄色:炽热 大红:活力 粉红:柔和、温馨

紫色:高贵 橙色:快乐 褐色:谦和 绿色:生命 浅兰:自信 深蓝:自信

灰色是中间色,象征中立、和气

【具体要求】

1、头发前不挡眼后不披肩,过肩长发应束起或盘起,发型不夸张,不理过短的头发,不染夸张彩发(如:红、蓝、金黄等)。

2、手部勤洗手、勤剪指甲,不留长指甲,不涂色彩鲜艳的指甲油。

3、面部牙齿洁白,口腔无异味;保持眼部整洁,不戴墨镜和有色眼镜。

4、妆容日常生活化妆自然大方淡雅,与肤色相配,杜绝浓妆,不使用气味过浓的化妆品。

5、着装柔和大方、便于活动。不穿吊带背心、超短裙等过于暴露或透明的服饰。

6、鞋子带班时不穿拖鞋、赤脚,当班时间穿平底鞋。

7、佩饰带班时不佩带戒指、耳环和耳钉及太夸张复杂的胸饰,所戴佩饰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幼教行为举止 原则:自然规范、亲切优雅

【具体要求】

1、脸部真诚微笑,神态自然,给人亲切、和蔼、可信之感,不故意掩盖笑容,忌面色阴沉、横眉立目。

2、眼神亲切有神,转动幅度适宜,合理分配目光,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可长时间凝视一名幼儿。

3、守时按时上下班,参加各类会议及活动不迟到、早退。

4、坐姿入座起座左入左出,动作轻缓,面对幼儿坐姿端正,双腿并拢,上身正直,双手自然摆放。

5、站姿身体挺直,挺胸收腹,抬头沉肩,双腿靠拢,双目平视,双手自然垂放,或交握在腹前。

6、走姿上身正直不动,双肩平稳,重心前倾,速度适中,步幅恰当,轻手轻脚,忌连蹦带跳或步履过缓,不可多人并排而行。

7、蹲身体直立,双膝靠近,臀部向下,脚掌支撑,不可在行走中突然下蹲。

8、手势准确适度、自然大方,忌拘谨僵硬、当众搔头、抓痒,带班时不双手交叉抱臂或双手后背。

教师良好的举止将给每位经过您身边的人们带去优雅和气度。

1、体态(站姿、走姿、坐姿、交谈姿式手势):姿态端正、大方、自然、规范。

⑴体态挺拔,站立自然,挺胸收腹,头微上仰,两手自然下垂,面带微笑;

⑵走姿稳健轻快,头正胸挺,双肩放平,两臂自然摆动,双目平视,不左顾右盼,随时问候家长、同事和幼儿;

⑶手势自然、适度,曲线柔美,动作缓慢,力度适中,左右摆动不宜过宽;

⑷交谈姿态以站姿为主(忌双手抱胸前、靠墙、歪斜、双手插在口袋里),自然亲切,对幼儿可采取对坐、蹲下、搂抱,尽量与交谈方保持相应的高度。

2、良好行为

⑴办公保持安静、集中精力、抓紧时间、认真书写、分析思考;讨论问题应轻言轻语。

⑵接待家长起身迎送、微笑问候、点头示意;询问了解、提供帮助、反映问题。

⑶带班教学

坐姿面对幼儿端坐,双腿并拢,上身正直,双手自然摆放,或左手搭右手放膝盖上。(忌:坐幼儿桌子,翘二朗腿,腿伸得很长妨碍行走)

指示行动指示幼儿时用语言加手势提示,或牵着手引领指示,不拉扯身体和衣服,不随便用手指点。

班务行动轻声缓步,不影响幼儿的学习休息。幼儿午睡时不聊天、不打电话。

(忌:始终握着茶杯、入园离园时坐着接待幼儿,扔书本)

师幼互动热情温和、积极应答、仔细观察、不断提示、给予评价、鼓励欣赏。

⑷日常办公

遵守时间按时上下班,有事(病)请假,带班不离岗,不因私随意换班。

升旗仪式立正、表情庄重、不说话、行注目礼。

(忌:身体歪斜、双手插在口袋里、手背后或抱胸、交头接耳、嬉笑逗闹等)

对待工作积极完成,忌消极怠工、拖拉推诿、等靠依赖、胡乱应付等。

学习开会准时到会、专心聆听、认真做笔记、真诚交流、手机静音、适时鼓掌。

(忌:讲闲话、发短信、乱丢纸张、拍桌摔物、随意进出、结束时椅不还原等)

使用物品轻拿轻放,节约水电,按需用电,及时关水,忌损坏浪费。

环境卫生有序停放车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扔垃圾、不随便张贴等。

生活用餐文明用餐,离开时主动清理桌面、座椅归位。

(忌:挑选食物,乱扔剩饭菜,高声谈论)

⑸接待领导佳宾或来访者

接待领导佳宾,在大门予以热情的欢迎,主动握手问好,在客人的前侧引导进入接待室,请坐,沏茶。

介绍贵宾,按介绍的先后顺序尊者居后,男先女后、主先客后,如果双方都有很多人,要先从主方职位高者开始。

客人临走,相送至园门外,(客先伸手)握手再见,并表示对其到访的感谢和再次的欢迎。

值班人员对来访者主动问好,询问来访原因,提供帮助和联系,礼貌的请来访者登记。

幼教文明语言 原则:主动热情、文明礼貌

【具体要求】

1、接待来宾:

主动询问您好,请问您找谁?请问您有什么事吗?需要帮忙吗?

被动受问哦,抱歉,这个我还不太清楚,我可以帮你问一下。

2、打电话:

打电话先问好,然后做自我介绍,接下来再说事。如:喂,您好!我是X班的XX老师,你是某某的妈妈吗,是这样的

接电话先问好,然后做自我介绍,接下来再询问。如:喂,您好!临海市机关幼儿园X班XX老师,请问你找谁?有什么事么?

放电话等对方放下电话,然后再挂机。

3、对待幼儿:

无意过失耐心安慰,不指责埋怨幼儿。如:伤着没有?下次小心。

组织活动语速适中,指令简洁明了,语言生动、有趣、儿童化。如:请吃好点心的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搬到旁边。

师幼互动热情温和、积极应答、仔细观察、不断提示、给于评价、鼓励欣赏。如:你真爱动脑筋,真棒!

遇到困难鼓励幼儿增强自信,不讽刺挖苦。如:你肯定能行,试试看吧!别着急,我来帮助你。

有意过失坚持正面教育,及时解决。如:有事好好说,不能动手。相信你是好孩子,以后不会再做这种事。

日常生活亲切关爱,体贴入微,力求体现母爱。不讲粗话、脏话,不训斥幼儿,忌大呼小叫。如:有点不舒服是吗?让我看看裤子有没有湿了。

4、对待家长:

家长反映问题态度冷静,让家长把话说完,认真委婉。如:谢谢!让我们再了解一下。请您放心,我们再商量商量,尽量帮你解决。

家长之间发生冲突稳定家长情绪,分别与家长谈话。如:别着急,孩子在园发生事情,责任在我,您有什么意见和我们说。

孩子发生事故如实说清,表示歉意。如:真是对不起,今天麻烦您多观察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时,需要我们做什么尽管与我们联系。

家长晚接孩子主动热情,耐心接待。如:没关系,请您今后商量好谁接,免得孩子着急。

家长馈赠物品礼貌回绝。如:您的心意我们领了,照顾孩子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别这么客气。

找个别家长谈话态度平和,讲究艺术。如:对不起,耽误您一会儿时间。

与家长联系体贴关心、礼貌客气。如:您好!我是*老师,今天**不舒服,您看是不是带他去医院?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全园推广使用普通话。语言:语速适中,态度温和,语言生动、有趣、儿童化。

1、上课语言:语速适中,语言生动、有趣、儿童化。

细则:使用普通话,用词规范;语气柔和,委婉中听,忌大声呼叫;咬字准确,吐音清晰;语调婉转、平稳,抑扬顿挫,语速适中。

2、生活语言:亲切关爱,体贴入微,力求体现母爱。

细则:不讲粗话,脏话,忌训斥幼儿;忌大呼小叫,不要离听者太近;时刻面带微笑,保持恰当的目光。

3、文明用语:

⑴接待来宾请使用(忌:不理不睬、冷漠、无应答):

主动询问您好,请问您找谁?请问您有什么事吗?需要帮忙吗?被动受问哦,抱歉,这个我还不太清楚,我可以帮你问一下。

⑵对同事:

上班时进幼儿园见到园里的工作人员,均应问你好早上好或点头致意。

称呼在幼儿面前对同事不直呼其名,用幼儿角度的称呼:X老师、X麽麽,忌用生活中的称呼小X、老X(言谈间不涉及他人隐私)

提出意见我对这件事有看法,因为

提出建议我想,能不能这样,,供参考。

⑶对小朋友和家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问候语你好!小朋友好!宝宝好!早上好!等。

请求语请、请稍等、打扰您了、麻烦你帮我等。

感谢语谢谢、非常感谢等。

抱歉语抱歉、对不起、很遗憾、请原谅等。

道别语再见、明天见、待会儿见等。

宽容语没关系、不客气、应该的等。

⑷打电话:

打电话先问好,然后做自我介绍,接下来再说事。如:喂,您好!我是中心幼儿园X班的XX老师,你是某某的妈妈吗,是这样的

接电话先问好,然后做自我介绍,接下来再询问。如:喂,您好!佳佳幼儿园X班XX老师,请问你找谁?或您好!我是XX有什么事吗?

放电话等对方放下电话,然后再挂机。

3、日常交流中的忌要

把礼貌十字习惯性用于日常口语中,注意不同环境下的音量与语气,对家长体现尊重,对同事体现友爱,对幼儿体现母爱。

(1)当家长提出要求或意见时

用语:我们一定认真考虑你的意见、您的要求我们明白,请您放心、我们会转达你的建议,谢谢你的帮助。

忌语:那怎么可能、你想得太多了、这是不允许的。

(2)当幼儿生病需要服药和照顾时

用语:您放心,我们会按时给孩子服药,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您联系、药我们已经按时给孩子吃了,据观察孩子病情有所好转,请回家再接着服药。

忌语:知道了、他的药真多、他怎么老是吃药啊。

(3)当家长打电话或亲自来为生病幼儿请假时

用语:谢谢您通知我们、病情怎么样、您别着急、孩子病情稍好些,可把药带到幼儿园,我们会帮您照顾的。

忌语:知道啦、好的、没事的。

(4)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用语:别着急,我来帮助你、你能行,再试试、有不会的,请老师或同学帮忙、不错,有进步了、挺好的、加油。

忌语:人家都会,就你不会、你做不完就别XX、你就吃行,什么都不行。

(5)当幼儿无意出现过失时

用语:伤着没有?下次要注意、不要紧,老师帮你、勇敢点,自己站起来、有大小便要跟老师说。(幼儿园园长联盟,数万园长的共同选择)

忌语:你怎么那么傻、你自己给擦了、真讨厌、你怎么回事。

(6)当幼儿出现打闹等不良行为时

用语:怎么回事?有事好好说,不能动手、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找老师、别人打你,你高兴吗?这样影响多不好、相信你们是知错认错的好孩子,以后不会再做这种事。

忌语:你们两个到外面去吵、看你们吵到什么时候、现在你们打吧,让大家来看看谁赢。

(7)幼儿在园发生意外事故主动向家长报告

用语:真对不起,今天、你别着急,是、麻烦你观察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时,需要我们做什么,您尽管与我们联系。(次日未来园,主动打电话询问)幼儿园园长联盟园长的好帮手

忌语:指责孩子,推诿责任。

(8)放学时家长晚接孩子

用语:没关系,不着急、请商量好谁接,免得孩子着急、准时来接孩子,孩子会更觉得家庭的温暖、帮助家长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玩得很自在,晚点接没关系。

忌语:明天早点接了、你怎么老是那么晚、我终于可以下班了。

(9)找个别家长谈话

用语:对不起,耽误您一会儿时间,反映一下XX小朋友近期情况、在方面要希望您给予配合(态度平和,说话和气、委婉)

忌语:XX一点不聪明、太吵了、在班上属于中下等、真让人心烦,小朋友也讨厌他。

(10)家长送孩子随意及走进教室

用语:家长请留步,让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请您放心、孩子们正在用餐,请您留步。

忌语:家长不要进来!走来走去不卫生、让他自己放书包得了。

(11)家长送幼儿来园上交家庭作业

用语:做得真棒、宝宝的作业真有创意、做得很认真、你的手真巧、谢谢家长的配合、你的XX真是个好老师、又有进步啦、真漂亮、老师知道你做得很认真、老师知道你尽力了、相信你下次做得更好、下次听清要求会做得更好。

忌语:这是你自己做的吗?怎么做成这样啊?唉呀,做错了、实在难看、老师不是说了吗。

(12)当幼儿出现情绪不佳或不舒服时

用语:别哭,告诉老师怎么了、让老师来帮助你、宝宝怎么了?那里不舒服?让老师看看,跟老师说说悄悄话(蹲下、抚摸、拥抱)、你是个听话的宝宝、老师看到你比昨天进步了、老师知道你是个XX孩子、老师小时候

忌语:你怎么回事啊、你怎么又这样啦、你烦不烦啊、讨厌的家伙。

第2篇

【关键词】 幼儿;礼仪教育;意义;方式

幼儿在入学前,社会经历极少且可塑性强,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故此幼儿期进行礼仪教育对孩子礼仪习惯的养成最为有效,且能预防幼儿受到不良影响。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礼仪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1、有利于幼儿养成健全人格

幼儿在今后的人生中毫无疑问将接触他人,礼仪教育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懂得如何待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尊重他人及得到他人的尊重。

2、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幼儿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将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讲究卫生、独立自理、合作分享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也将在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其受益一生。

3、提高幼儿情商,增加情感体验

幼儿礼仪教育,可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在群体中生活、自处,学会在公共场所内遵守基本秩序,培养、提高幼儿的情商。

4、促进幼儿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仪容仪表的学习,幼儿将逐渐懂得美与丑的区别,养成最初形态的审美观,也将慢慢懂得何为正确的礼仪姿态,并使自身保持正确的姿态。

二、浅谈幼儿礼仪教育的几种方式

1、生活随机式的幼儿礼仪教育策略

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成果是使幼儿习得最基本的礼仪,并在生活中遵循这些礼仪进行活动,这也说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仪的较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将礼仪教育更为生活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对幼儿进行礼仪方面的教育。生活中的礼仪教育虽不似集体教学那般立见成效,但若反复学习,亦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帮幼儿在天气较冷时束好衣裤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在得到此种帮助后,仅有3名幼儿(占总人数的5%)在未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主动对教师道谢。在之后进行相关引导,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语言提示后学会道谢,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能无需提示即主动道谢的幼儿有22名(占总人数的72%),剩余幼儿也能在教师稍许的眼神或动作提示后明白过来。生活不断重复,我们也可对幼儿进行长期生活化的礼仪教育,使其在不断重复练习中巩固习得的礼仪。

2、角色游戏化的幼儿礼仪教育策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游戏往往能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游戏之中,无疑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好,懂得更多。角色扮演游戏就是一个能将游戏和礼仪教育紧密结合的好游戏,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尽量创造更多的游戏角色,使幼儿扮演各种角色中,了解他人角色,体验该角色的情感、经验。如“来我家”游戏,可帮助幼儿学习各种不同角色礼貌用语,“客人”按门铃,家中的“家长”(爸爸或妈妈)在门铃响后问:“请问是哪位?”,“客人”则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某某某。”之后“家长”开门问候:“你好,欢迎你,请进,请坐,请喝茶。”这种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使幼儿学会各类角色的相关礼仪,更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利益习惯。为使幼儿真正养成好的礼仪习惯,我们指导幼儿将礼貌用语运用于日常行为中,如幼儿在早间到园、课上学习、课间活动、家庭生活中都教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3、教师示范化的幼儿教育礼仪策略

榜样、示范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幼儿很大一部门时间与教师在一起,他将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教师的各种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主动与幼儿、其他教师及家长礼貌的打招呼,文明用语等等。这些很平常的行为习惯都将对幼儿的行为起到示范作用,使幼儿学会礼貌言行,在幼儿园中形成良好园风。

4、环境渗透化的幼儿礼仪教育策略

环境改变人的行为,积极、和谐的环境可引导人们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它既要有系统的课堂教育,也要有多种手段的生活细节教育。幼儿园应结合生活场景,营造一体化的礼仪教育环境。为促进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教师还要注重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时时处处渗透礼仪教育,营造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如创设礼仪文化长廊,介绍各种礼仪;创设礼仪漫画坊,让幼儿用漫画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眼中的文明行为等。其次是在幼儿园走廊、楼梯边的墙面,粘贴小动物的礼貌用语及具体对话(如“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通过卡通形象呈现的正确的坐、立、走等姿势。小朋友们对这些情景化的画面时时见、日日见,自然会对其进行模仿,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5、家园共育化的幼儿礼仪教育策略

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不只局限在幼儿园,而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幼儿园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以营造一体化的礼仪教育大环境。幼儿白天在幼儿园进行学习,其它时间都是在父母长辈的陪伴下度过,父母作为幼儿最亲近的人,幼儿对他们的教育也接受得更多、更快、更好,因此幼儿礼仪教育,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才能带到更好的效果。幼儿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情况多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家长也能知道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情况,双方共同采取对幼儿发展更为有利的措施,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幼儿园也可以通过举行亲子活动、春秋出游活动,在外出过程中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礼仪教育方式,与家长一起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让幼儿得更好的学习。

6、教学常态化的幼儿礼仪教育策略

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幼儿礼仪教育要成为对启蒙教育的实施的一种目的性的手段的方法。幼儿教育与学期后教育有很大不同,因幼儿年纪小,理解能力有限,故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应特别注重因材施教,结合其相关特定制定定期的礼仪教育教学计划。一则教学素材要通俗易懂且是幼儿兴趣所在,如小动物的故事、卡通人物的故事等。二则不能单纯的进行反复的礼仪教育,而应将礼仪知识穿插于各门课程中,如美术课、户外活动课均可,这样可使幼儿时刻与礼仪教育有所接触,时刻受到好的熏陶,使幼儿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亦是如此,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健全的人格,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幼儿教师应用上文所列举的各种策略,不懈努力,使孩子们在长大成人后更为优秀,为祖国培养拥有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王敏.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原则和途径[J].山东教育,2009.3.60-62.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措施

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其中,文明礼仪一直是我们推崇的重要精神文明,而且“礼”字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礼仪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素养,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礼仪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为了建设更加强大的精神文明,我们需要从幼儿园抓起,建设完善的幼儿园礼仪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启蒙好那些孩子。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礼仪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总体而言,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活礼仪,二是学习礼仪,三是交往

礼仪。

在生活礼仪方面,教师应当为幼儿传达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礼仪,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的最常见的礼仪。例如,在仪容仪表上,教师应当告知孩子们规范走路的姿势,并且勤洗澡、勤洗脸,保持好衣着的干净和整齐;在用餐这一个角度,教师应当告知学生粒粒皆辛苦,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在公共场所的生活之中,教师应当教育孩子们主动给老弱病残人士让座,从而尽可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外出活动时,不能够随意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

在学习礼仪方面,教师们应当为孩子们传达学习之中方方面面的礼仪,也就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更加听话的孩子。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应当积极举手发言,从而配合教师的课堂工作;自习时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不能够交头接耳;当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不同时,应当学会尊重,理解差异。

在交往礼仪方面,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从而帮助孩子们意识到思想道德文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要让他们进行一些礼貌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例如,当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应当及时说声“谢谢”,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优秀孩子。

二、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具体措施

随着人们对于礼貌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幼儿园中,礼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在幼儿园中开展礼仪教育呢?

1.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为孩子们灌输礼仪知识

在礼仪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故事的优势,恰当利用各种各样的故事进行教学活动,并以故事为突破口提升孩子们的品德修养。例如,教师可以为孩子们讲述“狼来了”的故事,从而告诉孩子们讲诚信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养成不撒谎的好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借铅笔”的故事,并且以故事为基础,为孩子们讲述借东西时所需要的行为礼仪。与此同时,应当向幼儿讲述借东西的相关问题:当我们想借别人东西的时候,教师应当怎样说才比较合适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礼貌”了。

2.幼儿教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适当的情境中进行一些行为训练

当教师为幼儿传授完礼仪知识后,还需要对孩子们进行一些礼仪示范,也需要让孩子们进行一些行为训练。因此,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对一些Y仪动作进行模仿和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动作,遇到错误的地方则应当及时加以指正,从而规范他们的动作。与此同时,晨检接待也是培养文明礼仪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对孩子们进行晨检接待,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问好行为。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但能够提升对于礼仪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能够在生活中终身受益。

3.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让礼仪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对孩子们进行生活体验式教育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对于礼仪文明教育是有重要参考作用的,当我们把礼仪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之后,孩子们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礼仪学习重要性。与此同时,这种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情境中,运用到生活中,最终养成更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礼仪习惯。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生活礼仪活动。例如,“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以使大班孩子帮助小班孩子,比如帮助比自己小的孩子系鞋带,帮助力气小的孩子搬东西等,在这种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孩子们能够体验到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从而在无形中学习到礼仪知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总之,幼儿园礼仪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教师需要深入研读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相关规范和相关方法,并且在幼儿教学中进行深度实践,从而把孩子们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礼仪的新时代学生。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接待艺术

离园与来园接待类似,这是与幼儿及其家长个别交往的机会,是与幼儿、家长建立积极关系的好机会,对家长早上交待的事务给予一个反馈,也可以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玩过的材料整理好,引导孩子放好椅子被好书包。但与来园接待不同,要特别注意幼儿的安全监护。

案例描述:

案例一:新生入园的几天里,张驰外婆带着张驰来上幼儿园,可是我发现虽然没有哭,但是总要外婆拉着进来,游戏活动、进餐都比较好,直到中午睡觉前喝完奶,外婆怕他在家养成的要摸着玩偶睡的习惯,特地在拿到幼儿园的棉被也扎了一个,可他翻来覆去还是睡不着。在与家长的几次沟通中我们让在家捧着睡的毯子拿来慢慢哄着张驰才稍稍好点。(及时了解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及时与家长沟通很重要,我们的交流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二:佳佳在活动室门口很委屈的大喊:“妈妈早点来接佳佳”。老师抱过佳佳并催促家长离开,家长逃似的走了,可我们知道家长也很难放下,不一会儿爸爸在门外观望,爸爸走了外婆在幼儿园门口张望,刚好我们拉着队伍在外面散步,外婆看到佳佳不哭了才安心离去。在家长来接佳佳时老师便与家长交流起孩子在园的情况:“佳佳是个懂事的孩子,能听老师的话同时请家长放心孩子在我们幼儿园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每个孩子包括佳佳。”听了老师的话家长的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笑容。(接待环节也是教师和家长简短接触的机会,细致地对待幼儿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主动与家长招呼也会改善与家长的关系。老师合理的与家长解释,实实在在对待每个孩子,从心里去关爱每个孩子,正确安抚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拉进与家长的关系,但老师催促家长离开这一方式可适当调整策略。)

案例三:幼儿离园活动时,有的幼儿将玩具撒得满地都是,有的则在活动室追逐、打闹,而老师在和家长长时间交流无暇管理孩子。在网上新闻上也有报道孩子在接送时间发生的一些事,更进一步让老师们意识到接送时间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在离园这段时间老师更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安全问题。)

案例反思:

那么我们老师在来园离园要用怎样的策略和方法接待好幼儿和家长呢?我觉得要从心接待孩子和家长,用教师的热心和关心迎接(幼儿来园用规范的语言向幼儿和家长表示欢迎,两位老师分工明确,一位老师管理幼儿一位老师迎接家长和幼儿),用教师的细心和耐心观察(观察孩子身上有否伤痕或蚊子咬的迹象,观察衣服穿的是否合适,耐心倾听家长嘱托并给予明确答复),用教师的有心和细心接收(孩子的药、外套书包零食奶等)。

除了要用心接待,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接待中我们要注意根据不同时间段接待的重点也不同

新生注重的是开心来园和接送的人员,我们则要求家长持要双卡接送幼儿,通过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行为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家长来接时重点则是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和小朋友交往的事项。

二、在接待中老师要掌握交流的时间

老师每天与各位家长的交流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每位家长都希望与老师有交流的机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的情况,面对那么多的家长,如何处理好与各位家长沟通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虽然时间是有限的,但是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与家长的交流时间。我园的一名新教师是这样做的:刚开始把握时间尽量与每位家长都有沟通的机会,慢慢地与各位家长有了一些默契,有时候一两句话就能表达与家长之间的意思。这时她会把相对多的时间留给一些或是生活上或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与家长有一些针对性的对话,及时处理好问题。

三、在接待中老师注意交流的内容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与家长的交流也应该有侧重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并尽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我刚开始带新小班的时候,家长们普遍关心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一天的生活,因为他们的自立能力较弱,有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小便,独立吃饭,这些都是我们开始的阶段与家长讨论的重点,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家长关心的重点从孩子的生活渐渐地迁移到了学习、很在幼儿园与同伴的交往,是否愿意表现自己等,此时,老师与家长们的交流会有所改变。

另外,对一些特殊的孩子,要会找机会有针对的、长期地与家长进行互动,比如说,我会针对孩子吃饭有问题与家长多一些这方面的沟通,希望家长在家中能积极配合我们,对于孩子的每一天的进步,在孩子来园时,我们都会表扬他,在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后,他吃饭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说明一些孩子的问题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主动追问孩子的情况直至孩子行为习惯好转)

早晨的来园接待是你和幼儿一天中的第一次接触,幼儿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他也会凭对你的“第一印象”来确定自己该紧张还是放松。如果能通过问候使幼儿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会增加班级生活对孩子的吸引力。

四、具体操作策略

(一)在孩子来园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幼儿来园之前,妥善放置手机和私人物品 , 确保在带班期间不接听手机。主动、亲切地用恰当的称谓和每一位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在快速回忆幼儿昨天的在园情况, 做出今天的进一步提示或鼓励 , 如 :“露露妈妈, 露露昨天在幼儿园是自己吃的饭,而且吃得很干净, 露露今天也会加油呢, 对吗?”

(2)对家长关照的特殊事务做必要的记录,以免遗忘,并让搭班同事了解。

(3)提醒幼儿与家长告别、洗手。

(4)让幼儿自主选择第一项活动,在必要时给予帮助,或与幼儿个别聊聊天,了解他们的情绪和想做的事,对情绪不好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安慰。

(5)当同时接待两位以上到园的幼儿时, 教师的关注要平均地给予每一个幼儿, 不能让任何一位幼儿有受冷落的感觉, 可以蹲下身子与幼儿说几句话、或轻抚幼儿的头、或轻轻拥抱一下, 问问幼儿想先做什么活动,另外,也可仔细检查一下幼儿的仪容,是否有在家中受伤的痕迹,与家长及时沟通,以免粗心的家长认为幼儿在幼儿园受伤。

(二)幼儿在离园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提前检查幼儿仪表,提醒并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衣物、玩具等。每天在家长来接之前留出一段时间为离园做各种准备,特别对于小年龄的幼儿,要再次检查一下是否有尿湿、汗湿的情况,并做必要的护理。

(2)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谈话交流,稳定幼儿的情绪,总结、分享当天活动中的快乐并预告第二天的活动。

(3)主动招呼家长,与每位幼儿道别,提醒他们带好自己的物品。

(4)与个别需要沟通的家长有礼貌但简短地交流,或者与他们另外约定交谈的时间,避免疏忽对其他幼儿的监护。

(5)如果在幼儿离园环节一位教师提前离开, 注意做好清点人数和交接班的工作。

第5篇

一、当前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家都很关注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效果如何,让我们来一睹现状。 

片段一:客人老师来班级参观,孩子们看的看,玩的玩。班级老师提醒:快和客人老师打招呼。这时才有些孩子醒悟过来:“客人老师好。”还有些孩子仍只顾自己玩。 

分析:在班级老师提醒后大部分孩子向客人老师问好了,但这是为了听从教师的话呢?还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幼儿年纪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提醒,然而被动提醒必然不能让幼儿主动表现。 

片段二:离园时,嘟嘟黏着奶奶要抱,奶奶说东西多抱不了,嘟嘟抱住奶奶的腿大声喊:“我要抱!我要抱!”还赖到地上,用手打奶奶:“坏奶奶!呜……” 

分析:大多爷爷奶奶是“隔代亲”,他们会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过分溺爱的环境造就了孩子心中无他人,缺乏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和感受。 

片段三:棒棒的雪花片不够用了,就去抢晨晨的,晨晨哇哇大哭起来。棒棒立马很顺溜的说“对不起”,还理直气壮地和老师说,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他不肯给我还要哭。 

分析: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很多时候家长、老师都是以说对不起作为终结,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做了错事只要说对不起就可以,对不起变成一些孩子的万用药。 

上述片段中,孩子们还不明确什么是文明礼仪的举止;在生活中缺少文明礼仪体验和被感染;成人的策略不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怎样才能让文明礼仪成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呢?面对问题,我们调整了策略。 

二、改进策略 

我们借助“文明礼仪小标兵”系列活动,以知为基础,以情为动力,以行为关键,促使幼儿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文明行为。 

(一)多途径丰富幼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 

1.发挥榜样的作用 

《指南》指出,“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所以榜样作用毋庸置疑。 

(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之间的默契、融洽;教师对幼儿主动呈现的文明言行,成为幼儿的隐性榜样。 

(2)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比评定自己行为的好坏要快,而且看得清楚。因此,教师每天都要把幼儿的文明行为告诉全班幼儿。 

2.创设文明礼仪认知环境 

(1)“礼仪墙”受启发:我们将典型的礼仪行为、礼仪小故事布置成礼仪墙,通过教师、家长的引导,让孩子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明礼仪知识。如:古人好行为、同伴好行为等。 

(2)“文明礼仪行为标准”来提示:“文明礼仪行为标准”通过我们下面的环节过程来产生。 

(二)以幼儿为本,注重体验,激感 

借助“幼儿园文明礼仪小标兵奖章”征集系列活动,促使幼儿对文明礼仪有更多认识和切身体验。 

1.奖章设计 

幼儿园邀请孩子和家长参与“文明礼仪小标兵”亲子奖章设计评选活动。孩子自己设计奖惩标识同时,对奖章所蕴含的意义有了很深的理解和体会。 

2.投票评选奖章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认识,我们把评选奖章的权利还给孩子。每次来园、离园,或是散步时间,总能看到孩子们在评选区前仔细看、认真评。 

(三)奖章伴随,初显文明礼仪之坚持意志 

好行为贵在坚持。要孩子们坚持做到文明礼仪小标兵的行为标准,必须要用多种策略激发孩子们的意志力。 

首先我们从评选时间、评选人数上进行限定。评选上小标兵的孩子周一国旗下集中接受表彰并佩戴奖章,这正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坚持力。其次多样推荐途径,每次评选时,孩子们可以自我推荐或同伴推荐,教师也可以推荐。在评定标兵时具有时效性,教师根据孩子的表现可以随时要求孩子暂停佩戴奖章,等表现稳定时再戴回,或取消佩戴奖章。进步明显或内向的孩子,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集体讨论,给与佩戴奖章的机会。 

最后要求师生全方位监督,自我监督,教师随时监督,小伙伴即时监督,全园家长监督。 

这样,孩子们文明礼仪的坚持意志力被无形地建立起来。 

三、教育与反思 

第6篇

【关键词】依恋理论;家园合作;入园适应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47-04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的生物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社会意义在于奠定儿童日后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当家长把新入园幼儿送到幼儿园并离开之后,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而产生入园不适应问题。幼儿入园产生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不仅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让家长感到担心和焦虑,而且给幼儿教师带来许多困扰。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创设“陌生情境法”测量幼儿的依恋行为,将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一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焦虑一反抗型和焦虑一回避型依恋则是不良、消极的依恋。由于母亲是幼儿主要的照料和抚养者,母亲的照看态度对儿童依恋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在面对亲子分离时,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焦虑表现是不同的。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的入园分离焦虑反映了幼儿与母亲不同的依恋类型特点。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新入园幼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时以及母亲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情况,根据幼儿分离焦虑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稳定入园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适应表现及分析

(一)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案例一:找妈妈的聪聪

聪聪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妈妈带领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他对幼儿园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看到班上有许多玩具就迫不及待地玩起来,嘴里还兴奋地说着话。聪聪妈妈在老师示意后离开了。聪聪玩了一会儿发现妈妈不在,带着哭腔问老师“我妈妈呢?”听到老师说“妈妈去上班了,老师带聪聪去外面玩游戏哦”,他虽然不太情愿,但很快转移情绪投入到户外活动中去。下午离园时间,聪聪一直朝门口张望,问老师:“我妈妈来了吗?”看到妈妈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赶快跑过去抱着妈妈,告诉妈妈自己“上幼儿园没哭”。

聪聪是属于安全型依恋幼儿,这类幼儿从外在的行为特征来看,情绪稳定、有自信心、与人友善、乐于探索,比较遵守规则。初入园时,他们对陌生环境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并能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母亲分离后表示伤感,但并没有出现强烈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团聚时能寻求其亲近和安慰,主动引发交往。这类幼儿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虽然会在入园分离时哭闹或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有情绪反应,但经过教师稍作安慰就能缓解,焦虑反应强度较低,入园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安全型依恋幼儿的母亲在情感上往往给予孩子恰当、足够的关注,在态度上给予肯定、接纳和鼓励,在行为上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这类幼儿把母亲看作是探索的“安全基地”,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友好游戏,能遵守规则,较少出现反常的行为问题。当他们面对陌生人时,也能与其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幼儿

案例二:矛盾的凡凡

凡凡是家里的“小公主”,由于父母亲工作较忙,平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上幼儿园对她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她会找各种借口不上幼儿园,总是由妈妈抱着来幼儿园。凡凡一到教室就生怕妈妈离开,警惕性特别强,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不肯松手。老师将凡凡从妈妈手里抱走后,凡凡会大声哭闹,不能安心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凡凡胆小,在园闷闷不乐,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当遇到进餐等困难时会哭泣。等到下午妈妈来接时,凡凡就会冲进妈妈怀里要求抱抱,可妈妈刚把她抱起来,她却又挣扎着要下来,抗拒妈妈的安慰和接触。

凡凡属于焦虑―反抗型依恋幼儿,这类幼儿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情绪不稳定,排斥与接纳并存,依附性强,缺乏自信。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显得困惑和谨慎,过分依附母亲,怯于探索环境。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极大的伤感和焦虑;与母亲团聚时,又表现出寻求亲近与拒绝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愤怒。一般来说,焦虑一反抗型幼儿的母亲看护不连贯、不规律,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视自己的心情而定,对孩子有时很亲近,有时又很冷漠,导致孩子的情感出现混乱和矛盾。幼儿对外界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了他们寻求安全的需要,在这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前,幼儿难以进行自我环境的探索和社会环境的开拓,并且容易形成攻击、多疑、孤僻、畏缩的性格,表现出对幼儿园新环境的严重不适应,难以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

(三)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幼儿

案例三:“省心”的佳佳

佳佳是一位让家长和老师很“省心”的孩子。与班上那些哭闹的孩子相比,她显得很“平静”。入园后,老师拉着她的手,提醒她跟妈妈说再见,似乎妈妈的离开对她没产生任何影响。佳佳自理能力较强,进餐、午睡都能自己完成,但不关注老师组织的游戏和提供的玩具。在与同伴交往时比较主动,但是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会动手抢,根本不管同伴的反应。当妈妈来园接她时,她也不理会,继续玩自己玩具,有时会对着妈妈笑笑。佳佳的妈妈骄傲地认为孩子“不粘人”。

佳佳属于焦虑-回避型依恋幼儿,这类幼儿从外在的行为特征来看比较独立,情绪活动水平低,缺乏对爱的反应。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游戏,但显得不专注、浅显、缺乏情感投入。他们能够接受陌生人(如教师和同伴)的关注,在母亲离开时未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团聚时也不力图去接近。(也称之为“无依恋”幼儿。)表面上来看,他们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虽然他们能够接受陌生人的关注并能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游戏,但是关注和探索的程度并不如安全型依恋幼儿。焦虑一回避型幼儿的母亲对孩子的情绪与行为表现不敏感、反应迟缓,倾向于拒绝,有时缺乏耐心。由于发出的需求信号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对母亲的情感也变得冷漠。有研究指出,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婴儿比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以后的幼儿园环境中表现出更多敌对的、愤怒的、侵犯的行为。

二、家园合作,促进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适应

(一)重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确保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形成

1 提高母亲照看的质量是关键

母亲照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依恋的安全性。因此,要使儿童获得安全型依恋,母亲应该做好两方面努力:

第一,及时满足孩子各种合理需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安排孩子的生活。包括采取合理的喂养方式满足孩子进食的需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食;满足幼儿的各种心理需求,增加与孩子身体接触的机会,如拥抱、抚摸、亲吻;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关心,经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多对孩子微笑,以温柔愉快的声音与孩子交谈,用信任支持的眼神与孩子交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

第二,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做出合适、积极的回应,温柔细致地照顾幼儿。当幼儿发出各种社会信号时,母亲应正确理解并给予及时反应。母亲要经常关心孩子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如当孩子哭时,能根据哭声判断出,孩子是肚子饿了还是尿布湿了,亦或是因为寂寞需要有人陪伴,从而采取恰当的行动给予回应。

2 父亲的作用不可或缺

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中国家庭模式和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的影响,父亲往往缺乏教育子女的认识,把教育年幼子女的责任全推给母亲;或是以应充当“严父”或扮演“黑脸”的角色去教训子女,无视孩子的人格,导致孩子对父亲敬畏有余、亲爱不足。其实,幼儿不仅会依恋母亲,也会天然地依恋父亲,与父亲建立安全依恋的年幼儿童在同伴互动中较少表现出焦虑和退缩行为,能较好地调节学校的压力,这表明儿童对父亲的依恋和他们在学校的社会情绪能力具有一致性。研究发现,形成双亲依恋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父亲的安全依恋甚至可以补偿与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关系的负面影响。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不安全依恋者,其子女为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可能性更大。由此可见,父亲应当多与孩子互动,发挥父亲的作用,呈现男性特色,扮演孩子的玩伴,开展独特的亲子方式,积极培养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如,带孩子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教孩子踢皮球、打篮球、打雪仗、爬山远足、捉迷藏、摔跤等运动和游戏,满足幼儿对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

3 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而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易使幼儿形成不安全依恋。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与关怀。目前祖辈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婴幼儿的看护中,这种非母亲看护的出现意味着母亲和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会削弱母亲对幼儿的熟知程度以及幼儿对母亲可得性的自信程度,进而导致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为此,母亲在不得已与幼儿分离时应持谨慎态度,尽量在情感上进行一定的关照和补偿。同时,母亲要为孩子慎重选择替代看护人(祖辈、保姆),如果替代看护人的基本的生活习惯、教养信念等方面与父母能保持一致,将有利于幼儿良好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师幼间信任的建立,逐渐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按照鲍尔比的幼儿分离焦虑三阶段论(即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教师应逐步成为幼儿的替代依恋对象。由于儿童在学校和教师、同学一起度过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师生关系会成为儿童建立同伴关系的模式,而且良好的师生依恋关系能够对安全性低的亲子关系起到补偿作用。

1 允许家长陪同入园

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幼儿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这说明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园)、见到陌生的人(教师)时,通常也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家长陪同下提前适应幼儿园环境,使他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探索和认知外部事物,逐步建立依恋关系。另外,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更容易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起信任,从而形成新的依恋关系。具体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幼儿早晨入园时,教师应热情迎接幼儿和家长,并与家长主动交谈,让孩子了解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离园前家长来接孩子时,家长不要急于立即带孩子回家,可先带着孩子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上玩一会儿。

2 表现出对幼儿的关爱

依恋对象不是单一固定的,幼儿可以建立多重的依恋,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祖父母,甚至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教师是幼儿入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是否能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对孩子来说,当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觉察到有一位或多位被称作“老师”的成人,关注自己的生活,满足自己的感情需要,对自己温柔友好,就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并会逐渐把老师作为自己新的依恋对象。

因此,教师应关注幼儿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由于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教师可多与幼儿通过身体接触进行互动,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幼儿,和幼儿说几句悄悄话等,都可让他们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当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时,幼儿就会喜欢上幼儿园,从而顺利地实现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

3 营造幼儿熟悉的氛围

为营造一个幼儿熟悉的环境,教师可以在墙面开辟专栏,粘贴幼儿的全家福照片,缓解幼儿焦虑的情绪。在区域布置时,教师可以模拟家庭布置,如布置娃娃家时,允许幼儿带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请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一起看电视、听故事、玩玩具;还可以设置母子对话的情景,一起说说悄悄话,让幼儿有在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馨。此外,还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兴趣等进行分组活动,使之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朋友。

教师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户外活动,让幼儿自由玩耍,如玩沙、玩水、滑滑梯、做游戏等。此外,让幼儿学习一些他们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舞蹈,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缓解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逐渐感受在幼儿园里的乐趣。

(三)家园共同努力,帮助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教师与家长双方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教育方式与措施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做好幼儿入园之前的各种物质和心理准备;根据幼儿在适应过程中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不同依恋类型的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一般分离焦虑程度最低,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面对这类幼儿,可采取转移注意法或表扬鼓励的方法,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在教室里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新奇的事物中去。另外,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玩具、图书,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中去。家长对幼儿的入园表现要及时加以表扬、肯定,如“今天你得了一朵小红花,真棒!明天我们上幼儿园,再得一朵好吗?”“老师说你能自己吃饭,可喜欢你了。”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帮助孩子和教师、同伴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第7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人本主义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和主题。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化受到一些质疑,特别是幼儿教师,常被人理解为保姆、阿姨等,以为不需要任何专业。而专家认为,幼儿教师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是直接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幼儿教师是连接课程和幼儿之间的一座极其重要的桥梁,是教育与幼儿发展间的纽带,没有了桥梁和纽带,教育将无法进行。陆小涛在《幼儿园师资建设误区的探讨》一文中强调:“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质量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一直是衡量一所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指标。”[1]因此,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幼儿教师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方略。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

(一)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受挫。

一方面,社会和家长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认识较模糊。持传统观念的人认为幼儿教师只需要女孩子初中毕业就能胜任,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社会公众也很少把幼儿教师当作专业人员而给予一定程度的尊重,因此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期望偏低。这在无形中阻碍了高学历人员进入幼教队伍,不利于幼教师资整体学历层次的提高。除此之外,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普遍地存在着重幼儿知识学习与智力、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动机、自主性,社交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幼儿园和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和竞争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注重儿童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受挫,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幼儿园教师认识不到自身职业的专业性,从未想过幼儿教师职业本身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前途,在社会上没地位,工资待遇低,从而产生了能混就混,或是离职的思想。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专业性的不认同,必然阻碍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二)幼儿教师职业行为单一,阻碍幼儿教师自我发展。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控。然而,限于工作负担重,幼儿教师的反思行为较为被动,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给幼儿上课、指导和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而缺乏对教学过程及培养目标达成的反思;只进行教学,而不进行教学研究,或研究方法不科学,教学独立性不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清,又缺乏改进教学的方法,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的能力,有的甚至不愿意参加幼儿园的相关培训。这必然阻碍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幼儿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缺陷,导致幼儿教师师资水平不高。

1.职前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幼儿园师资先天不足。

制约幼儿园师资水平提高的原因在于:一是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职业学校的生源为初中毕业生,校内课程设置基本上以专业课和技能技巧课为主,文化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所占比重较少。二是一些本专科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由于文化理论课比重低导致了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偏低。文化理论课缺失导致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较低,人文精神、科学素质较差,这些阻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职后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幼儿园师资水平不高。

幼儿园在开展培训方面还存在培训机会太少、培训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与工作实际矛盾大等不足。事实上,一些幼儿园学习气氛比较浓厚,教师们都愿意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但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主要以继续教育为主。但继续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却没有认真研究,培训缺乏个体针对性,培训内容陈旧,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既没有吸引力,又缺乏实效性,就更加谈不上创新精神。

(四)幼儿园评价制度不合理,使得评价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成功的教师评价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然而目前幼儿园的评价制度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忽视发展性评价。将评价作为鉴定、考核教师的依据,而没有发挥评价结果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作用。二是制度结构不合理。评价制度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式的。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模式,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三是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评价主要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符合一些既定的标准,教师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评价的具体事务上,如写教案、活动方案设计、准备游戏材料、抄录文章等,根本无力在教学上进行反思与调整,更无力在工作中搞创新。

(五)幼儿园的教研激励制度不完善,使园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园的教研激励制度不感兴趣。而教研活动又是幼儿教师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和管理者对园本教研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到位。表现为:幼儿园管理者对园本教研认识模糊,多采用直接的管理和指导,忽略了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性,无论园本教研内容的选择、教研目的的确定还是教研形式的设计都缺乏教师的参与,缺乏实践问题的行动研究,导致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观望、等待或应付,不去主动反思和剖析教学的实践过程,甚至将园本教研活动看作一种负担,而不是关系到自身专业发展所必须的活动。另一方面,园本教研活动没有很好地纳入幼儿园发展规划,时间得不到保障,管理者和教师职责不明确,教研激励机制乏力,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使园本教研活动变成一种形式或任务,而不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自觉行动。

三、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正是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的潜能才得以开发、保持和增强。因此,自我实现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源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可以使教师胜任本职工作,更主要的是教师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心理健康者。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他人的尊重,并能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因此,我认为,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优化幼儿园管理,以人为本,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自我成长的平台。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注定了现代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幼儿园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人本管理的特征,相信、尊重和依靠教师,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进而提高管理效益,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园长首先要努力创造一种“上下同心”的人际关系环境,改变那种刻板且严格的非人本管理制度;其次,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幼儿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因为,教师对本职业的专业认同是进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第三,引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探究,帮助教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第四,真情体察工作的重要度、强度、密度与难度,细心关照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为教师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自我成长的平台,使教师事业与教师的幸福生活融为一体。

(二)增加培训机会,为幼儿教师提供教育、教研的相关指导。

1.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幼儿园师资的职前教育水平,为其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师资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首先,应确立以提高教师专业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观,课程体系由强化学科专业性向强化综合性、教育专业性发展。其次,加大教育学科课程比例,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集中表现,教育学科课时应不低于总学时的15%左右。再次,增加教育实践课程时间,切实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最后,课程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增加选修课程,多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2]因此,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又要重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重视教育实践。这样才能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学习能力、科学素质,促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走专业化的道路。

2.增加培训机会,加大职后教育力度,建立“园本”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发展。

长期以来,职后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仅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面上,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培训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促使教师主动学习。首先,在教师培训中,注意引导教师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性的总结和研究,不断接受新的教育信息,更新教育理念,使已有的经验得到升华,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向优秀教师发展。其次,建立“园本”培训机制,如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教研制度等,在幼儿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和研究气氛,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空间。教师具有自,是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鼓励教师彼此合作和支持,提高集体研究的水平。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发挥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发展。

(三)进行多元评价,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其发展性。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以奖惩为目的,而是以发展为目的,最终目标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处理好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现实表现,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和奖惩,以此帮助教师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改进工作,取得进步。同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引导教师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明确自己在园本教研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所需遵循的一般模式和程序,组织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结对子,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进修,将教师的个人反思与批判、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园本教研评价同教师个人利益及奖励挂钩,使全体教师在专业上共同进步,从而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其次,评价应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关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内心需求。评价者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师的需要、选择、人格,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评价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体意愿、自我评价,这样教师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真正被激发出来。教师的自我评价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可以帮助其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创造、自我升华,寻找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教师走向成熟。

最后,评价还要关注人的独特性。对教师的评价要兼顾教师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能力和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尊重不同个性特点的教师对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尊重教师的爱好、需求,引导教师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发展。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对教师的评价也必须是多元的。多元的评价方法根据教师的智力特长、兴趣爱好、专业发展方向等不同,对教师进行科学客观而不刻板统一的评价,使每一个教师有选择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发展自己。

综上所述,评价所体现的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持续地、自觉主动地发展,才能保障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使新的教育理念得以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 礼仪教育 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20-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宗信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内涵是将生活纳入教育,以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因此,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坏境,引导幼儿正确的礼仪行为习惯,使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1 创设礼仪教育环境,陶冶幼儿的礼仪情操

礼仪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中的重要因素。环境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得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及幼儿与环境之间多方面的互动,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幼儿的生活当中。

1.1创设和谐的人文氛围,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

良好的榜样在礼仪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之间须做好榜样,做到谦虚礼让、互相关怀,同事遇到困难都能热情主动伸出援手。师生之间见面即问好,早上幼儿上学时老师应在门口主动迎接。幼儿遇到麻烦或做错事时,要耐心教导,使小朋友们乐于同老师交流。有了良好的礼仪氛围,幼儿们才会潜移默化改变并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1.2创设良好的背景坏境,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

幼儿园可在楼梯、过道、户外游戏场地、教师文明角等进行精心布置,融入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使幼儿在积极、健康的坏境中树立正确的礼仪认知。平时还可开展礼仪活动,让小朋友们分享礼仪小故事、分配小朋友们种植花草、颁发礼仪勋章等不断提醒并调整幼儿的行为。

1.3提供生活中实践机会,养成正确的礼仪行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亲自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认知和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对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

2.1在一日生活中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礼仪教育的契机。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入园接待作为培养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窗口。在园门口,让礼仪小宝贝端庄精神的站在幼儿园门口,微笑迎接每一位幼儿、老师和家长。不仅使幼儿自己感受到了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体验,同时给其他幼儿和家长带来了愉悦,营造了和谐的人文氛围。进餐前可在教师的带领下,朗诵通俗易懂的“进餐三字谣”通过礼仪谣来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剩饭,爱惜粮食。

2.2在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知识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更容易接受。如通过在游戏“我排在你后面”中,扮演小松鼠、大灰狼、大象等角色,幼儿很快就学会自愿、友爱、谦让的礼仪;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合作、团结、友好的礼仪,养成健康的品质。

2.3在家园合作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的许多行为习惯都受到父母的影响。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班级微博、家长月刊等方式向家长们宣传礼仪教育,使家长们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园”双方的共同肯定,使幼儿礼仪教育融入家庭中。建议并支持家长带孩子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学习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礼让三先等行为规范。这样不仅家长们能收到积极影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也使幼儿养成的礼仪认知在家里得到巩固和发展。

3 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

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幼儿园应创设立体化的教育网络环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促进幼儿的礼仪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

3.1熏陶当地的文化习俗

幼儿园可组织幼儿游览香山的烈士陵园,向他们讲述烈士英雄们的壮志豪情,极大的激发幼儿的自豪感,使他们在正义的熏陶下成长。老师们可向幼儿讲述张家港的发展历史,老一代前辈们心酸历程,让幼儿们更加珍惜生活。通过将本土文化与礼仪教育相结合,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文化底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有效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3.2利用节日活动的契机

教师可宣传胜利周年、建国周年纪念、神州飞船成功发射,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日时师生为受灾小朋友祈福,培养幼儿的同情、友好、团结意识;在父亲和母亲节时教师提醒幼儿向爸爸妈妈节日问好,给他们做礼物等,培养他们爱戴父母,养成从小就有一颗感恩的心。

3.3抓住日常生活的点滴

幼儿对新知识的吸收需要一段过程,幼儿的礼仪行为是及其不稳定的,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需要得到外部强化。因此,这不仅需要老师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还需要持之以恒重复强化。当幼儿跌倒、鞋带散了不会系、玩具丢了、受欺负时,同伴们能挺身而出,老师并予以温柔的赞扬,如轻轻摸摸头等,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往往能影响幼儿的一身。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作为幼儿园老师,理所应当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礼仪教育资源,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优秀的品质、文明的言行,让他们在礼仪的熏陶下,优雅的过一生。

参考文献:

[1]冉祥华.美育・童心・创造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9,(8).

第9篇

文明礼仪习惯礼仪教育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价:“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着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的态度,怎么发展事业、立足社会?“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礼仪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培养与不断地提示。针对目前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和我园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礼仪教育的初步尝试。

一、关注细节,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有礼仪教育的契机。如每天早晨孩子来园时,从幼儿园的大门到晨检室一直到教室,有值班老师、保健老师、班级老师,用我们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教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传播着礼仪的气息,熏陶着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形成了能正确大胆地运用礼貌用语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桌面游戏时,假如来晚了的孩子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我们会提醒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你玩一会儿,我玩一会儿,也可以一起玩,学会礼貌和谦让,并体验这样做的快乐。在区域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每个游戏的特点,提醒幼儿在“图书角”看书时要保持安静,玩别的游戏的小朋友经过“图书角”的时候也要“脚步轻轻的”,不影响“图书角”中看书的小朋友……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帮助幼儿丰富礼仪认知

翻开我们的教学参考书,能作为礼仪教育的教材比比皆是。如歌曲《小猫小猫你别吵》,故事《萝卜回来了》《两个好朋友》,等等。礼仪教育可以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习惯的熏陶。如在组织音乐活动《小猫小猫你别吵》时,可以先问问小朋友:为什么要让小猫走路轻轻、说话轻轻、敲门轻轻呀?使小朋友懂得心中要有别人,做事是要尽量不影响他人。又如,组织语言活动《两个好朋友》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哪个对”“哪个错”,然后再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争辩,使幼儿懂得了在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丰富了幼儿对公共场所礼仪的认知。

三、利用生活事例,提高幼儿辨别能力

虽然礼仪教育进行了有一段时间,但不文明的事情却屡屡在校园里发生。如不少家长将接送孩子的车辆乱停乱放,甚至堵到了大门口,保安耐心上前解释却招来大声呵斥;有家长接孩子时总是忘记带接送卡,保安不让进还跟保安吵;放学的那一幕更是让人提心吊胆,园门还没有完全打开,家长们便蜂拥而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教室,生怕晚了自己的孩子会被别人抢了一般,有的家长还大呼小叫地唤着孩子的名字,等等。家长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任我们老师苦口婆心,效果甚微。后来,我们想:何不学学媒体的做法,让这些不文明行为曝光,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一个反面教材,帮助孩子提高辨别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孩子教育家长,小手拉大手,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们将以上典型的现象从监控录象中调出来,给孩子看(当然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我们选内容时注意,尽量不选本班家长)。然后讨论:谁的做法是对的,谁的做法是错的,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强化孩子已有礼仪知识。

四、参加社会实践,巩固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