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12:05:20
导语:在小学校本教研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指导思想:
在林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树立质量为先的观念,深入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在工作中主动监控、及时督促辅导、工作程序细致”的要求,我校坚持以教务处为抓手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以“一条龙”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求精、求实、求活、求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于学校特色内涵的发展,努力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目标任务:
1.强化各教研组长负责制,各位组长要增强角色意识,自主开展活动。对组内成员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协调,并对组员进行细致、公平的评价。
2.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继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学科综合教学等课题研究,形成课内和课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主体式教学研究模式,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整理、检测、总结工作,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加强日常教学规范性管理,加强对备课活动的检查。
4.进一步完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内容和方法,科学地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5.继续加强骨干教师的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参加不同类别的网络教研活动,多学习、多借鉴、多锻炼。
三、工作思路:
新学期,我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特色,落实三个重点,强化五项工作,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教研水平。
围绕一个中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突出二个特色:精心打造和谐校园;精心多培育骨干教师。
落实三个重点: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教研参与热情为重点。
强化四项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
四、工作重点与措施:
1、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学期,学校将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听讲习惯;按一定的书写要求和格式做作业,错题是否及时订正,是否养成阅读习惯等等,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力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作业展览,写字测评,以此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2、抓好一期一次的“教研月”活动。
我们拟定10月为全镇学校“教研月”活动月。在这个月里,学校将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教研活动、教师教学、集体研究、教学常规、教学管理逐一抓细抓实。通过“教研月”,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增强新课程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认真组织全镇教师开展课件教学技能竞赛活动
我校拟定11月开展课件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将以此为契机,在以往培训较好成绩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全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以促进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提质”作用。同时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机会到外面去上一堂优质课、听一堂优质课。激发教师进一步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基本功的提高,在全校掀起练技能,强素质,为学校的教研发展投入热情。
一、工作思路:
“强化科研意识、转变课程理念、落实研修实效”,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我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研修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研修,促使广大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学习课程标准为抓手,通过有效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新模式,改革学生好教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要点
本年度的校本研修,我校仍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内容,以《有效教学》、《有效教师》和《有效研修》的学习为载体,以“一切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现代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批在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习、发扬名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经验技术型”向“实践反思型”的现代型教师转变。
1、师德研修,将结合我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以案例教学、典型报告为基本形式,同时,大力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2、新课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员课改通识研修和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学科教师研修。通识研修在组织集中专题研修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通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3、教育教学能力研修,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对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做到常抓不懈,并有针对地对部分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研修;要通过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研修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化。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强化课堂应用、教学信息化整合的教师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树立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为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环境。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力倡导教师人人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形成有思想、有品味、有影响的博客群落。
5、教育科研能力研修,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本期继续以“有效研究”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教科研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教育叙事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四、研修方式与活动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写好校本研修报告册。切实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我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各教研组在每月要安排一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资料及时交教科室存档。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本期着重学科教学的“互动生成”方式的理解与尝试教学。
4、教学观摩:利用教研课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做好好评课活动,教研组做好详实记录;同学科、同年级教师之间要开展听“家常课”活动;各教研组在教研活动时间要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象。
5、名师指导:聘请本校骨干教师或专家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
6、参观考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研修活动与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促进与优秀学校的合作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英语文化 资源开发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一、引言
济南市市中区小学英语教研团队全程参与了由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王亚春老师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小学英语文化资源开发与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结合本区实际,确立了《基于校本的小学英语文化资源开发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子课题,历经五年的扎实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济南市舜耕小学、济南市七里山小学、济南市白马山小学,济南市民生大街小学,济南市永长街回民小学承担了子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双语读本》(上下两册)等成果集,辐射带动全区在小学英语文化资源开发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不断向前。
二、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成功交流合作的基础;是强国富民的战略需求;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
自2001年起,济南市所有小学均从三至六年级开设了英语课程。在教学我们发现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对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因此,一批批学生虽能考出优异的成绩,但在语言交际时却捉襟见肘,不容乐观。面对现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通过研究改进教学中的弊端,提升师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途径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升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培养学生敞开胸怀、放眼世界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学好英语语言的前提下,培养小学生理性、人本、包容、求索、发展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小学生基本的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教科研能力。
2.研究途径。
多维度整合英语文化资源,立体化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1)发掘课堂英语文化,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课堂是传播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营造文化教学环境的空间,它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的能力的常用方法:
A.创设丰富文化情境,增强英语文化意识。我们把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节日,即Christmas(圣诞节),Easter(复活节),Halloween(万圣节)和Thanksgiving(感恩节)带进了英语课堂。对于每一个节日的研究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购买了大量的有关节日的道具,例如:圣诞树、复活节的小兔子、万圣节的面具、南瓜灯等。用这些教具布置教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有关节日的单词与句子。我们还在课堂中设计了表演环节,例如,圣诞节课堂中互送礼物、复活节中找彩蛋、万圣节中“不给糖就捣蛋”,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节日。此外,我们还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老师们进行了Moon Festival(中秋节)、Spring Festival(春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课堂教学。“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中西节日的对比,使学生感觉到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增强了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热爱。
B.适时比较文化异同,提升英语文化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要适当地引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要善于捕捉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加深了解,养成得体的语言习惯。例如,在学习询问年龄的表达“How old are you?”时,通过师生对话情景,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It’s a secret.”这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How old are you?”。显然,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此时,教师就利用比较教学法培养英语文化意识,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产生敏感。又如,在学习Birthday这一话题时,通过举办Birthday Party的任务活动,理解、感知和运用语言。当小寿星接过朋友们送上的birthday present时,抛出问题:“When will you open it, now or later?”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而后播放视频,介绍西方收到礼物即当面打开的习俗,“Wow, how nice! Thank you.”在任务教学中比较文化差异,了解文化禁忌, 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2)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整合优质英语资源。在课题实验阶段,各实验校都结合校情,自主开发了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永长街回民小学的Rainbow English(《七彩英语》),该课程按低、中、高年段分为词汇、歌曲、歌谣、诗歌、文化、情景剧六个方面。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课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再如七里山小学和白马山小学合编的《中华传统文化双语读本》(上、下册),以京剧、风筝、泥塑等15个中国经典文化元素为主题编写,每个主题分别由dialogue, passage reading, culture links三个版块组成,通过读本的编写和使用,提高了教师英语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提升了师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3)创造多样实践机会,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创设节日情景,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以外,每周的English Club也是学生们的最爱。万圣节邀请外教一起制作面具,组织带领学生体验Trick or Treat的活动;复活节组织学生制作复活节彩蛋,带领学生一起做滚蛋、找蛋的游戏。通过各种体验式的学习学生们对西方节日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实验校在国家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建立校园英语广播,学生们每天进行10分钟英语阅读与学习。积少成多,让英语学习成为每天的习惯。
每学期,实验校都会为学生们聘任外教进行口语训练。课下外教组织的English Corner深受学生们欢迎,学生们与外教一起聊学习、聊生活,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了解,使学生们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了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各实验校还积极发挥对外交流窗口学校优势,和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英语组的老师和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接待外国访问团的任务中来,老师们担任翻译工作,带领学生们为外国友人展示中国节日的课堂教学,与他们进行交流与互动,真正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使抽象的文化变得具体灵动,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悟文化魅力,成为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快乐少年。
四、实践效果
1.学生层面。
(1)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课题研究,小学生们的口语水平、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小学生们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有了清楚地了解。新版小学英语PEP教材中涉及到20多个话题,包括个人情况、学校、家乡、家庭、职业、爱好、日常活动、饮食、疾病、问路、天气、数字、颜色、时间、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节日等。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依据话题,研究文化,在教学中体现文化元素,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更加感兴趣,对外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2)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本民族文化,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打下基础,学会了用英语介绍本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初步本领。
(3)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学生逐渐形成了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提高了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既传承民族文化,又尊重西方文化,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一次次区县或学校组织的展示中,小学生们的英文影视金曲演唱、英语剧展示、英语诗朗诵、动漫配音、绘本故事讲述等,充满了自信、语言地道纯正。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教学中,不仅学习到了有关英语国家的语言知识,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各级各类英语比赛中获奖,参加全国星星火炬英语风采比赛有近百人获奖,其中有5人获得特金奖,20人获得金奖,30人获得银奖;参加全国希望英语之星比赛,有10人获得山东省金奖。学英语,懂文化,善沟通、会交流,做现代文艺少年已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2.教师层面。老师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丰富了英语文化知识,加强了自身的文化意识,促进了自身专业的提高。课题实验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具备区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的荣誉,都获得过星星火炬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孟娜老师获得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五、今后方向
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反思研究的过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与提高:
1.进一步引导教师找准切入点,使文化教学自然融入语言教学过程,避免生搬硬套。
2.小学英语学科不同学段之间与同学段其他学科之间相同文化主题的整合是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指标的研制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萍.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婷.乘节日之舟 游文化世界[J].少年儿童研究,2012,(12).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学校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00-01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的教育研究(Schoo1.based EducationalResearch),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校改进(school improvement)为目的,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质量,还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新课程改革以来,每所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搞校本教研,我们农村小学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校本教研还处于观望徘徊阶段,有些学校纯粹是为了跟上形势而搞校本教研活动,存在得过且过现象,如随便上几节校内公开课就算校本教研活动。其实校本教研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给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有计划 无规划
每学期我们都会积极响应上级行政部门的号召,将校本教研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具体由教导处组织实施。各学科教研组也会根据教导处的要求制定计划。然而计划只是一些理论性的套话,只是规定教研活动开展的次数和要完成的任务。事实上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缺少针对本校实际和各成员特点的长远规划。
2、重形式 轻内涵
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般步骤是先由轮到的教师做一个学习讲座,另外教研组组长组织组内成员集体备课后(事实上是比较简单、凌乱的讨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案),由轮到的教师进行上校内公开课,其余组内成员进行听课评课。评课也是草草了事,评课完后并没有再次组织上课,就这样就完成了任务。校本教研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对其内涵的提升。
3、重数量 轻质量
教导处一般规定双周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实行教师轮流主持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内容是主题学习和集体备课,各教研组都能安排规定次数甚至超出规定次数的活动。虽然活动的次数较多,但教研活动内容随意,形式简单,主体单一。由于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教研活动收效甚微,教师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4、无主题 无课题
虽然校本教研在我校实施已有多年,但是还是没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活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还是过去常规式的听课、评课,上课没有专题,听课没有目的,评课也只流于形式。缺乏教师从自己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化”问题,更缺少将问题视作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意识。
二、改进意见
1、教研态度要端正
首先,学校领导干部态度要端正。不能认为校本教研只是搞形式,走过场而已,要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要把校本教研当作一项长期的硬任务来抓。其次,教师态度要端正。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听听课,网上东拼西凑一些论文、反思什么的,搞搞形式而已。事实上校本教研是为教师搭建的一个尽快转变观念、交流和切磋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能力的平台。只有每位教师积极参与,真实地投入其中,才会品尝出其中的苦乐,才会有进步的喜悦感。
2、参与教研要积极
教师的教研态度端正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提高教师校本教研的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让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要让他们尝到校本教研的“甜头”,消除他们对于校本教研的神秘感和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我们可以通过领雁的方式,先培养一些校级骨干教师,然后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导广大教师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浪潮之中。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只有作为主体的教师处于自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教研。
3、教研活动要务实
学校要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期确立一个主题或有针对性的选取日常教学中发现的“草根化”问题进行研究,并不是盲目地搞校本教研。另外教研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集体备课,案例教学,课例研评,专题讲座,观摩互动等。教研活动的开展要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装点门面而开展。一定要防止“旧”、“虚”、“空”等脱离实际的教研活动。
4、教研活动要及时反思
校本教研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总结和反思,是保证研究取得预定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总结反思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每次教研后都要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改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方式。
5、教研活动要有制度保障
根据学校的实际,针对校本教研活动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教研活动的规范开展。但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制度是为研究服务的,制订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制约教师发展,而是为教师更好参与研究提供条件,然而制度一经制订就应该严格的执行,就必须要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程晋宽.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8
一、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失位。学校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紧张,很多校长只好整天为教育经费犯愁,很难有时间、精力坐下潜心来研究教育规律、办学规律,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只能是口号,事实上依然是“涛声依旧”地维持着往日应试教育的“宁静”,学校难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息”,校本教研自然就难进农村中小学的“门”。
2.校本教研缺乏“带头人”。近几年,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农村中小学校的许多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流失较大。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学研究活动的“领头雁”。所以,不要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很困难。
3.滋养教师职业精神的教科研文化缺乏,校本教研生态环境缺失。主要表现为:(1)学校教研组建设显得十分薄弱。长期以来过分强化了年级组建设,弱化了教研组建设。我们对农村初中的调查表明,目前有的学校教研机构不健全,有的研究的条件不具备,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场地和电脑都没有。(2)由于农村小学大都规模小,不少学校还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位教师,教师既是教员,又是炊事员、采购员。工作量繁重、缺少交流氛围,教育教学特别是信息资源稀缺。(3)由于农村山区小学布点多,分布广,交通很不方便,加之教育经费紧缺,老师走出校门学习提高难,请专家到校指导则更难,即便是教研员常年送教下乡,也难以保证一学年能深入到每所学校。至于教育教学专家莅校进行专业引领,对农村学校常常只能是个梦想。
4. 教师缺少“研究”意识,新课程学习研究全然脑后。我们在对农村初中的调研发现,虽然不少农村初中重视集体备课、积极开展传统式的教学研究,但仍然有不少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感到陌生,他们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习惯于“批量生产”,依赖于“我讲你听,我灌你取,我考你做”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基本上都是教材的“传声筒”, 他们“日出而教,日落而息”地手执教科书,“太平无事”地念叨着“老黄经”,在“一团和气”中各自唱着“自己的歌”, “重复着昨天的教育教学故事”。更值得忧虑的是,不少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把握课标、学习新课程等教师必须的业务学习全然脑后,他们有空就是牌场、赌场的研究、切磋。
二、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对策
一是城镇优质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要使农村中小学教学研究“活”起来,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务必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实行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走校任教”制度,继续加大“领雁工程”力度,强校带弱校,强师带弱师,增强农村学校教师校本教研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08-02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校本教研也日渐受到重视。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然而,目前很多山区民族乡小学的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解决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山区民族乡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研活动走过场
校本教研是为了推动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困难而开展的工作。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然而因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研究意识淡薄,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不高。在实际的校本教研工作中,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视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为包袱,在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时抱着应付的心态,问题意识差,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对话少,学校研讨风气不浓。
(二)缺乏骨干力量
山区民族乡小学教师有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年龄大,学历低,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训练,因而很难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要从这些人中找几个教研骨干比较难。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教师需求量一直在增加,许多农村优秀骨干教师流入城镇,导致主持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缺乏应有的研究素质,对新的教育理念不够了解,缺乏校本教研的意识,校本教研工作往往限于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在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三)教研方法陈旧单一
山区民族乡小学教育条件落后,教育信息闭塞,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难以及时更新,教研方法陈旧老套,形式单一,少有新意,开展教研活动往往仅限于听课、评课或检查教案、作业等。久而久之,教师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就失去兴趣。一些学校迫于压力,每学期都制订出校本教研计划,但教师们都不愿上公开课,学校没办法就只好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轮流上一节公开课,到了评课时,很多教师就会胡乱拼凑一些课改的热门词,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乍一听,像模像样,也挺有理论高度,其实不过是“鹦鹉学舌”。有的教师索性敷衍了事,学校对此无可奈何。一些山区民族乡小学教师甚至认为学校就这几个教师,彼此都很熟悉,开展互相听课这样的教研活动没必要。
(四)缺少有效交流的平台
山区民族乡小学领导层受本身教学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眼界的限制,组织和领导校本教研工作的能力不足,县教研部门也因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很少能到校进行现场指导。所以,学校校本教研没能充分利用本身和周边学校的资源搭建起有效的教研交流平台。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山区民族乡小学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校本教研应该把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山区民族乡小学,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解决山区民族乡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山区民族乡小学校本教研的工作质量,促进山区民族乡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的课题。
二、推进山区民族乡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发展的策略
(一)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首先,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从派出培训、经费、评价等各方面给予倾斜,让他们率先成为参与校本教研的楷模,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其次,校本教研要结合教学实际,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研究课堂与课例做起,使教师对校本教研产生兴趣和动力。校本教研要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原则,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服务,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样教师才会从中体会到参与校本教研的乐趣和重要性。再次,学校管理层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舒畅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宣传介绍教师成长的典型经验,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与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二)培养开展校本教研的骨干力量
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着专业引领和传、帮、带作用。要培养骨干教师,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像“伯乐”一样善于发现教师中可能的“千里马”。其次,学校管理者要有目的地通过压担子、给任务、定目标的方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挑选出来的教师成长为教研骨干力量。第三,学校管理者要防止优秀骨干教师流失。学校必须重用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调到教学教研的重要岗位上,让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并让骨干教师享受一定的待遇和一定的优先(如外出学习优先,聘任职务优先,评优奖励优先),让他们在教师群中起到示范作用。
(三)专业引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民族乡小学因条件限制,开展专业引领工作的难度要大一些,因此要着力破解这一难题,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可用资源做好专业引领工作。第一,采取“走出去”培训模式,让教师接受先进理念洗礼。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从学校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派出培训,让教师们有机会零距离地聆听专家讲学讲课,接受先进理念。第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引进“源头活水”。请资深专家有难度,我们可以请教研室的领导、本地区的特级教师、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等来校作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展示。第三,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采用“结对子”“一带多”等形式给普通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第四,结合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课,研读教育教学论著,让教师零距离地感受大师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上课风采。
(四)搭建有效平台,灵活开展校本教研
在山区民族乡,往往一所学校一个学科只有一位教师,不能形成学科组,作为校本教研“中枢系统”的中心校要根据这一特点灵活地开展样本教研。首先,可以让高年级、低年级同一科目的教师组成一个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其次,要发挥中心校本部教研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送教下乡”、介绍经验、举办教育沙龙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再次,可以将相邻的几个村校、教学点教师组织起来,集中开展教研交流活动,因为他们所在的学校情况大致一样,所以他们遇到的问题具有共性,他们就会有共同语言,交流起来就更具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强调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由此纲要就能看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下及未来数年间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经、必由之路,也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高等教育本土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教育的主体性和主权化,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过程。在教育日渐全球化与国际化的今天,教育理论本土化不仅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命脉,更是几代教育研究者所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于是,这句观点鲜明的论述掷地有声地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时时刻刻不失自身的本土特色,要时时刻刻引燃点亮教育的本土化这根生命线。但这样一对看似自相矛盾、不成一体的悖论该如何互相兼顾,融为一体?其实,只要再纵深一层思考,这个矛盾的郁结就自然解开。首先,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的旗帜与指引方向,是它外在的显性特征,但若仅仅只是为了迎合这个大环境而不去理会我们自身的本土化特色,就会出现教育的发展规划与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形严重脱节,彻底的“拿来”只能等同于虚幻的泡沫与空想,长此而往甚至还会出现教育的倒退;与此同时,沉痛的历史教训也反复告诫我们,若一味固步自封,只知闭门造车,却不知早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因而这也就不难看出,在新的形势和新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誓要走出一条兼具国际化气质与本土化底蕴的相生相伴的结合之路。
二、英语教学模式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一)语言文化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毫无疑问,基础英语课程当之无愧担当起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教学模式的排头兵,英语课堂也俨然成了这二者有机结合的第一块试验田。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因此,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而异国风情文化又是我们学习了解世界的第一张脸谱,是搭建国际化路线的第一座桥梁纽带,它是起点也是基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将此文化的基础打牢,才能走出一条与国际化接轨的新路。根据Williams的定义,culture(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1)用以描述知识、精神、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2)表示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3)用以描述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和成果。于是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异域文化的有效渗透,借助各种可资使用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在日常的视野、接触中感知国际化的熏陶与晕染,世界是个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基础英语课程不仅仅只是在学习字词句,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从这些基本的遣词造句中获取并掌握其所折射出的异国风土人情;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基础英语课程的编排设置不仅仅只是供其考过四、六级,增加一个就业的分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提供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平台,它是日后就业迅速与国际化接轨的第一条坦途;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懂得语言的规则与用法,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这些基本的规约禁忌中学习知晓异国的文化礼节,让他们循序渐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向着国际化的思维与视角靠拢。
而若要只是做到这些,还只是万里的第一步。根据英语语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汉语文化材料;其二,英语国家文化材料,其三,非英语国家文化材料。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异国文化的有效合理渗透是要建基在我们自身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先理解好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得接受异国的风俗;只有先学会尊重我们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才能去尊重包容其他国家的不同生活习惯理念。
借用是选择性的。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与之接触的一个或几个群体的文化内涵中提供的或已有的所有东西。一般说来,文化特质的被接受与排拒,视其效用、适应性以及对接受一方的文化有无意义而定。西方的先进思维着实令我们叹为观止,但我们的特殊国情与西方的发展脉络不尽相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最终培养复合型人才打好坚实的思想和技能基本功。
(二)教学形式方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
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由于教材先天的滞后性缺陷,根本无法满足国际化的新要求、新标准,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再单纯依靠一本固定教材进行全盘授课。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一方面渗透式讲授,另一方面要能够辅以各种先进的网络媒体为学生在课上传输各种鲜活、生动、紧跟时代步伐的与国际化对接的新事物、新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清新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并借此培养学生观察世界、了解周遭的能力与意识。基础英语课程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于其它专业学科,为其提供专业所需的实用英语技能,现在看来,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技能,还包含对思想意识的准备与服务。教师要改变课堂的旧有格局,让学生成为课上的主人,进而塑造培养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弱化英语教师一贯的“权威性”,英语本身就是一项舶来品,所以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真实、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国家的思维去理解语言的使用规则。
但即便如此,无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教材的选取,教师都应以能够尽显本土化特色作为内化准绳。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本土化是指借鉴当今世界外语教育思潮和方法,通过优选、优化、调整、适应、顺应、异化和同化等本土化研究过程,转换或优化成符合并适应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学规律和方法。英语虽是一门外来的学科,但在我们国家也已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练,这期间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外语人才,这也再次证明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虽然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理念,但也早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我们现实讲授、自成体系的一套英语教学方案,而这些经过我们英语教学者再次加工、打上中国烙印的教学方法才更适合我国大学生的消化与理解。本土化是语言充满活力的表现,是语言创新的结果。可以说,是本土化的初探才渐渐打开了国际化的窗口;也是因为有了国际化的需要才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教学模式。
一、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一线学校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第一,真实问题难发现。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而具体的问题。没有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本教研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农村中小学校一些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网络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资金短缺、投入偏少等因素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上网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同时,更有一些学校领导因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上班时间不准教师上网。教师与新理念、新认识相距甚远,当然无法引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所在。二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人员编制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都偏高,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以我区为例,我区是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大区,有小学111所(不含教学点)、初中36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在这些学校中,除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城区的4所小学、5所初中教师编制相对充足外,其余中小学校教师编制都比较紧缺。据我们调查,在26个小学教学点中,有11个教学点教师人数不足8人,教师多学科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少有时间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第二,全员参与难实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全员参与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够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以致出现研讨课不知上的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如此,校本教研就很难做到全员参与,更不用说教师间的互动了,大多数教师在教研的互动阶段都“无话可说”。再加上互动研讨时民主气氛不浓,要么是分管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主讲人一讲到底。此外,由于农村学校存在学科不配套现象,教师大多跨学科兼课,教研活动也以文科组、理科组、技能科组进行,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参与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现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兴趣不高,效果也不佳。
第三,激励措施难兑现。像其他的学校工作一样,校本教研也需要管理激励,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农村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校长本身科研能力不强,更别说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了。有些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进行教研科活动,制定了许多奖励措施,可到学期结束时,又由于经费问题难以兑现,也影响了部分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二、解决策略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农村中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以下四种解决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调研会诊――发现问题机制。我们将我区的农村学校按区域位置分成四个教学协作片,每学期在开学后第一个月内,由协作片牵头,组织片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对区域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调研。除每次把调研情况与学校当场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在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集中精力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该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片内学科带头人定期到校进行指导,同时各学校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时间,发动教师围绕主问题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另外,各学校在开学初还收集、整理教师发现的问题,最终确定本校一个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要研究的问题。
调研会诊的实质是用问题引发教师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引领教师从“不疑”转向“有疑”。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有利于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受到教师的欢迎。调研会诊的主问题激活了教师的思维,让他们从“熟视无睹”变为“熟视有睹”,从“只顾拉车”变为“抬头看路”。
第二,随机确定――人人参与机制。针对全员参与难落实的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上放弃了原来的事前指定主讲人的做法。在每一次教研活动前,将具体活动主题、程序及要求等向参与教师讲明白、讲周全,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围绕主题、要求做准备,用抽签方式确定本次校本教研的主讲人。这样,使得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承担任务,更好地发挥了任务的驱动作用,从而保证了互动交流的实效。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在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强调校长、分管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要以校本教研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民主、平等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样做可以有效保障参与教师“有话能”说,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第三,开设论坛――激励推进机制。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更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主动性。我们的做法是定期开设论坛讲座,让一线教师展示自己校本教研的成果和风采。通过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展示、推广他们的科研成果,扩大成功者的先驱效应,同时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如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授予“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通过骨干教师现身说法等途径,让其他教师不甘示弱,感到校本科研既可望又可及,产生跃跃欲试的急切感,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第四,优化整合――联合帮扶机制。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等限制,仅凭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正常开展校本教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优化整合为策略,采用联合帮扶的方式,以“相邻为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组建了帮扶式教研联合体。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32-03
[作者简介]陆劭桓(1967―),女,广西柳州人,本科,柳州市鱼峰区教研室,特级教师。
新课程强调学校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应该是教师由新手变成专家的场所,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基于这样的思考,2007年柳州市鱼峰区提出了“区域校本教研推进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经过5年的实践研究,鱼峰区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域教研网络指导体系,打造了富有影响力的鱼峰区校本教研品牌活动项目,构建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学科团队教学研究模式。区域教育教研整体取得了质的飞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构建区域教研管理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区域校本教研的管理组织机构
鱼峰区坚持将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纳入《鱼峰区“十一五”教育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各级教研部门及名师骨干组成的专业引领队伍;设立了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办公室;确定了工作领导小组,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章立制,完善区域校本教研的政策支持系统
针对区域校本教研现状,鱼峰区出台《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鱼峰区校本学科研修基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并下发了《鱼峰区加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鱼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本研训工作要求》《鱼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指南》等,以规范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
同时,鱼峰区针对教师专业发展设计了《鱼峰区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作为教师的成长档案,记录了教师研究足迹,推动了教师研究反思。此外,鱼峰区还定期汇编了《鱼峰区课改通讯》校本教研专辑,以此记录课题研究工作痕迹。
(三)因地制宜,探索区域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体系
1.建立纵横向网络链接,形成校本教研指导网络体系
针对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悬殊、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等问题,鱼峰区构建了“学科专家教授―名师工程对象―学科中心成员―学校青年教师”四级纵向教研网络和“示范校―学科基地校―薄弱校”的横向教研网络,力求网络间互为联动,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合作、分类互动的区域校本教研新格局,使城区校本教研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大步推进。
2.建立教学发展共同体,形成校本教研帮扶联动体系
鱼峰区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和地理位置,建立多个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如实施了“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农民工子弟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实施“龙头学校”开放校本教研、骨干教师挂职锻炼、教研员蹲点指导,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等。这样实现了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二、牵线搭桥,引进活水,锻造本土学科领军队伍
(一)牵线引路搭桥,为本土专家成长提供优质资源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鱼峰区很重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江苏海门市等十多个县市的教研室建立友好合作往来。同时,鱼峰区委派了大量骨干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学习,近距离与全国知名专家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和点拨。此外,还与各级教研部门、师范院校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获取精心的指导和细致的帮助。
(二)实施“三名”工程,提升本土专家的引领能力
鱼峰区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依托教授、博士资源,实施鱼峰区“三名工程”;沉淀了 “鱼峰区校本教研七内涵”,形成了“鱼峰区校本教研九流程”,并建立了“鱼峰区连环式行动研究”“鱼峰区问题式行动研究”等教研模式;打造了一批承担着“研究、指导、培训、示范”任务的本土化校本教研专业引领主力军。
(三)实行挂职蹲点,锻造教研员的过硬校本教研本领
鱼峰区建立了《鱼峰区教研员下校挂职制度》,立足一线和教师们开展常态下引进交流探讨机制,实施参与式评价,并承担相应基地学校的指导与研究任务,真正和教师一起思考研究、锻炼成长。
三、强化培训,逐层推进,提升执研团队专业素养
(一)强化对课题核心执研团队的培训学习,拓宽课题研究的视野
课题实施期间,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局长多次带领主要执研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培训,转变研究者观念,获取研究案例,推动了课题实施。
(二)强化对辖区校本教研责任人的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施
为了整体推进区域校本教研活动,鱼峰区开展了思想动员及启动会。同期,还举行全区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培训大会,进行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案例观摩大讨论及“鱼峰区校本教研问卷调查”,确立了对学科基地校校本教研操作培训的主题和计划。
(三)强化对研修基地骨干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
通过调查问卷,鱼峰区制订了针对性强的教研工作问题与发展状况的培训方案,围绕“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展了校本教研主持艺术、校本教研良好氛围的创设艺术、校本教研研讨中的表达艺术及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校本教研案例研究、视频案例研究、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等方面的培训,分阶段实施主题培训。
四、关注过程,行为跟进,有效推进区域校本研究
(一)建立学科研修基地,典型引路,形成学科教研辐射体系
为发挥课改基地校的先行典型作用,挖掘区域学科教学优势资源,鱼峰城区确立了 14个有研究水平、指导能力的学科特色学校作为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同时还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方案》和《鱼峰区校本教研学科研修基地评估方案》,对各学科基地提出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任务驱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开展问题行动研究,集思广益,探索区域团队教研特色
1.开展小专题校本教研,发挥中心组引领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小问题不解决,终究会影响大问题的解决”“不研究所谓的小问题,课改理念真的可能只停留在面上,而无法深入下去”。为此,根据《鱼峰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逐级筛选,鱼峰区选择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校本教研,探索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策略―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回归实践”的行动研究方式。
2.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探索独具特色的团队研修模式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率,鱼峰区倡导开展以解决课改实践问题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此外,鱼峰区提出了校本教研要把握的七个内涵,即凸显“第一责任”、把握“真实问题”、提倡“真诚互助”、重视“高位引领”、关注“差异引领”、突出“多轮反思”、追求“有效改变”;九步研修流程:作课教师独立备课、培训对象独立思考教学设计―中小学培养对象分别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案―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研讨、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再次课堂实践―再次研讨评议、专家引领―修改教案、形成教研成果―完成研修报告。
3.开展跨学科团队教学研究,拓宽视野,促进教师专业综合能力发展
鱼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各学科之间教学是相通的”“教师需要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综合性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把“三有”(有主持、有主讲、有主题)、“三能”(能共享、能应用、能点评)和“一要”(要点评)的跨学科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这样的跨学科联动有效地开拓了各学科团队教师教学视野,相互发现了各自学科在其他学科老师眼中的独有魅力,增强了教师的学科专业认可度,同时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反思对话机制,内化导行,打造区域教研品牌项目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自我学习反思意识、评价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区域校本教研中,鱼峰区倡导 “三三”反思制,即“课前备课反思―课中调整反思―课后回顾反思”;“四碰撞”团队研修对话制,即围绕课例寻找问题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思维碰撞,围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具体的案例中展开思维碰撞,回到实践中围绕行动落实的程度展开思维碰撞。
(四)建立教研评价机制,扬长避短,促进课堂教学行为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良好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学会评价则是重要一环。为此,鱼峰区出台了《鱼峰区校本教研指导意见》《鱼峰区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培教)工作成效考评细则》《鱼峰区校本教研优秀教研组评比方案》《学校校本教研现场活动观察表》《鱼峰区“青苗杯”中小学青年团队研修评价表》等,并下发给学校参照,指导学校结合实际建立各自的评价量表,推优评先,逐步实现教学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