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02:34:04
导语:在关于普通话的诗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陌”韵
众所周知,在普通话中,“陌”读mò,“泽”读zé,“贼”读zéi,“黑”读hēi,“北”读běi,“侧”有cè、zhāi两读,“肋”有lè、lèi两读,“得”有dé、děi两读,“脉”有mài、mò两读,以普通话读音读入声韵的古诗词,无异于作茧自缚。何况,传统京剧中的韵白,还有将“贼”读zé,“黑”读hē,“北”读bō的情形(兰州话的读音与之类似),更加五花八门,无所适从。
在陇东地区,“陌”字的现代方言读音为mei31,中古读音应为mei42,则古“陌”韵的字在宋代大约全部读为ei韵,入声(调值为42)。中古时期的陇东方言读音代表着中古汉语(官话)的读音。推而广之,在广义的关中方言地区,包括陕西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商洛、延安,宁夏部分地区,甘肃庆阳、平凉、天水等地区,古“陌”韵字读音大体相同。
2.“药”韵
“药”韵的“药”读如yue,“钥”读如yue(普通话书面语读音有“锁钥yue”的固定读法),“乐”读如luò,“薄”读如puó,“角”读如jüō ,郝读如hüō等等。
3.“缉”韵
“缉”韵的“缉”读如zei,“急”读如zei,“即”读如zei,“疾”读如cei等等。
三、用陇东方言读唐诗
古代科举作诗对用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诗固然有押平声韵的,但也有押仄声韵包括入声韵的,中古汉语的读音以及声调与现代汉语特别是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今人来说,入声字的读音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那么该怎样读入声韵古诗词呢?先看唐诗例句:
(1)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造颜色。水深波浪阔,天使蛟龙得。(杜甫:《梦李白二首》)
(2)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李白:《古风》)
(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上面这些诗句,用普通话来读肯定不能全部押韵,我们试用陇东方言来读这些诗句的韵脚用字:
(1)测cēi黑hēi得dēi色sēi
(2)陌mēi宅zēi赫hēi
(3)北ēi贼éi色sēi
全部押韵!这并非巧合,这是一个规律:这些字在古代都是同韵的,属于“陌”韵,“陌”韵是古入声字的典型韵部。
四、用陇东方言读宋词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提到:
“读上古诗歌的时候,必须先假定每字的古音是什么,然后念起来才觉得韵脚和谐。例如《诗经・ 秦风》: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巳;
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采”、“巳”、“”、“右”、“”,这些字在上古的主要元音一定相同(至少是相近),如果照今天的语音念起来,那简直是没有韵脚的诗了。”
困难的是,上古诗歌距今已远,读音以及声调皆不可考,各家注释往往多有抵牾,难以有统一的准绳,姑且从权。
古入声字的读音实在很难确定。做为古四声之一的入声,在其消亡之前应该是有一个明确的声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古入声的调值究竟是怎样的,换句话说,今人在读押入声韵的古诗词时应该如何处理,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文意图给出读古诗词的两种变通处理的方案。
(一)关于读音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韵脚用到了“戚、息、急、识、摘、黑、滴、得”等字,属古“陌”韵字。“陌” 韵是古入声字的典型韵部,其古汉语拟音大致读为:韵母为ei,声调为42。
在关中地区,确切地说,在陇东地区,“陌”字的现代方言读音为mei31,中古读音应为mei42,则古“陌”韵的字在宋代大约全部读为ei韵,入声(调值为42)。中古时期的陇东方言读音代表着中古汉语(官话)的读音。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韵脚用字的模拟读音应该如下:
戚cei42、息sei42、急zei42、识shei42、摘zei42、黑hei42、滴di42、得dei42。
需要指出的是,国、虢、惑、获等字,在陇东方言中,至今犹读ei韵,特别是陕西“虢镇”,当地人读ui31 zhen55,是古“陌”韵字读音的强有力证据。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时常听到有人将“血”读为“xuě”,殊为无理。“血”为古入声字,理当读“xuè”。现代汉语普通话“血”字在口语中虽也有上声调的读音,但却不读“xuě”,正确读音是“xiě”。
详细论述请参见“用陇东方言读唐诗”部分。
(二)关于声调
1.统一读作去声
如果不把古入声读作42,则可统一读作去声,理由很简单,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约有60%派入了去声,而且古诗词中押韵时几乎用不到今普通话读阳平的字,因此按此规则去读押入声韵的古诗词,韵脚的声调将会基本一致。
现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的韵脚按普通话读出来,其中的“歇、缺”为阴平,“雪”为上声,其余为去声。只有统统读作去声,声调铿锵,掷地有声,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满腔愤懑之情,如若将“歇、缺”读为阴平,其声调悠长、柔曼,难收慷慨激越之效。
春天如约而至,春天的诗歌在空气中传播,让我们朗诵一首美妙的诗歌,赞美春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1主持人上场(男)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槐花飘香,柳絮纷飞,奏响一曲春天交响乐。(女)春天是诗歌的季节,春天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仿佛都写满诗意;
(男)这个季节总让人想起,一片片嫩绿的小草,一只只吟唱的鸟儿,一缕缕芳香的泥土,一群群奔跑的孩子。……(女)而那些奋发我们前行的诗歌啊,在岁月的流逝中,它们犹如一股美妙的清泉,时时洗涤我们的心灵。(男)金山下,蒲江畔,曲水流觞,(女)阳光沐浴,柳丝含情,绿叶赋诗。(合)且让我们举杯,与春天痛饮,与诗歌畅游,相醉于马高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敬爱的诗人朋友,亲爱的观众朋友,(男女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参加马站高中--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在此,我们感谢您的到来,愿您在这里度过美好温馨的时光。(女)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莅临诗歌朗诵会现场的嘉宾,他们是:……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最衷心感谢
(女)同时,我们也要感谢现场的所有观众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男女合)马站高级中学--年“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
一(男)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枕上片时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合)春花春水春光春风,春思春寂春归(女)这就是中国的春天,请欣赏《中国的春天》
朗诵者:高一(2)、(3)班 同学
二(女)人生是美丽的奇迹,我们应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灿烂(男)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未来,我们拥有着美丽的梦想!(合)那就让我们展翅高翔,让我们撑起生命的长篙,让我们启程远航,把命运交给未来,奔向为了,因为我们相信未来(男)请聆听《相信未来》
朗诵者:高一(5)班
三(男)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请听诗歌朗诵《沁园春·雪》
朗诵者:高二(9)班
四(女)日月轮回,潮涨潮落,万事万物都有开始和结局。但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注重自身生命的过程,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朗诵者:高一(1)班
五(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让我们把对春天的憧憬编织成一曲曲美妙的歌曲,唱响马高的校园。下面请欣赏《春天组诗》
朗诵者:高二(1)班
六(女)走进雨中,就走进了生命中最真的路!倾听雨中,才能结识丁香一样的姑娘!
请欣赏:诗歌《雨的印象》
朗诵者:七年(5)班
七(男)面对着清风,请把自己的诗情,留给春天的黄昏。面对着自己,请把心中的畅想,飞越渺茫的梦海。请欣赏:《清风吹断春朝梦》
朗诵者:八年(6)班
八(女)运动场上有你们地飒爽英姿运动场上有你们地拼搏身影 你象一只雄鹰,翱翔在晴空之中 你象一匹骏马,驰骋在战场之中(合)我们为你欢呼跳跃我们为你骄傲同学们,在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北京奥运之际,让我们心怀奥运,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吧(男)下面请欣赏由高二(7)班范青青、洪星星同学给我们带来《奥运之心》诗歌朗诵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2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在这枫叶飘飘的晚秋,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隆重举行由语文组、校团委和教导处合办的“秋之韵”大型诗歌朗诵会,这是很及时的。同学们,秋天,不仅是农民丰收的季节,而且是你们丰收的季节,当然也是诗歌丰收的季节。你们,作为青春少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诗歌的未来。
可是,现在这个物质极度膨胀的时代,诗歌离却我们越来越远,曾经一度被称为“诗国”的中国似乎已经成为历史。诗歌生存的土壤正趋于消亡。谁来作诗,谁又来读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诗歌仅仅存活于所谓的诗人圈子和大学的中文系里,其处境尴尬到了极点。
同学们,让我们救救诗歌吧!你们是中国未来的知识群体。有朝一日,你们之中有人必会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精英,当然其中也不乏诗人的诞生。你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学校这次举办本次活动,主要基于下面的考虑:一是为召唤诗歌复兴时代的到来,我们要让当代诗成为继《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再度崛起,让当代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二是为学习借鉴大家的文学性格、陶冶大家的性灵、铸造大家的诗魂;三是为推广普通话,让普通话为诗歌感情地飞扬插上伶俐的双翅。
就说这些吧,最后祝每一位参赛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3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在这黄叶飘飞的季节里,刚刚送走了荣耀至极的期中工作总结大会,又迎来了由校德育组、团委和语文组联办的异彩纷呈的“感恩践行”大型诗歌朗诵会。借此,我代表所有心怀感恩的人向这次活动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筹备、组织盛会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踊跃参与的同学表示诚挚的祝福!这是一次很重要的盛会。为了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营造知恩感恩的良好氛围,陶冶师生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展示公中人的风采,经过领导的大力支持、组委会的充分酝酿、周密筹备、精心安排,隆重推出了这台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这是一次很及时的盛会,曾几何时,拒绝感恩已经成为一种道德癌症,这几乎成为一种可怕的时代病!传染病!让人们对善良变得麻木。对付出变得冷漠!今天,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会感恩!对抗冷漠、改变麻木!
这是一次绽放美丽的盛会!学会感恩,你的心境会因感恩而舒展,相貌会因感恩而美丽,人格也会因感恩而升华,学业更会因感恩而上进。会感恩的人幸福和快乐不会失意,会感恩的人常常充满生机与活力。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公平中学的花草楼宇间,弥漫着浓浓的感恩的气息吧,让我们学会感恩,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受到融融的春意。让我们常怀感恩的心,让公平中学成为温暖的大家庭。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本次活动的宗旨。最后,祝每一位参赛的同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我校第十三届诗文朗诵会取得圆满成功!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看金秋;投进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长江,黄河,惊涛裂岸中国,我们为您激昂的颂歌;泰山,黄山,刺破青天为您捎上征服的欢乐。全中国都在喝彩,全球都在雀跃。
春天诗歌朗诵开幕词3分钟范文5天空,一道曙光
划破云彩,一枚勋章
在来年的春天闪闪发光
世间万物,沉醉
在母亲的怀抱,这个冬天
雪花,仍在天空自由飞翔
只是又多了个,春的暗红
冬天的呓语,已经为
春天,刻好了一枚勋章
和平鸽,也为大地送来了
春天平安的信件
春天的种子
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
生根,发芽儿
在冰雪的覆盖中
静静守候,等待春天开花
春天,朝我们缓缓走来
冬眠的银蛇,憨憨的沉醉
蜷缩在,母亲挚爱的心窝
雪花为它们装饰了梦幻殿堂
将逝的冬天
为来年的春天,刻好了
一枚延续的勋章
我的心随着冬天,
已埋入这,冰霜的土壤
一、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尤其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涵盖我国社会、民俗、价值观、世界观等,成为文化巨擘中的耀眼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源于“诗歌启蒙”,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往往是以“诗歌”的教育为主线,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亦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这是特指《诗经》这一中国古诗歌的经典,但是对学生开展诗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界的公知。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儿歌、儿童诗、浅显的古诗、散文诗等,从幼儿诗歌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匹配关系上来看堪称绝配。一是幼儿诗歌的构成形式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一致。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多采用短句、甚至是单词成句的模式来组成结构上的形式美,而幼儿对语言的掌握也基本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认识规律,且正处于词汇急速扩容的黄金时期,幼儿诗歌念起来琅琅上口,好学好记,因此深受幼儿喜爱。二是幼儿诗歌的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思维锻炼一致。诗歌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最重要阶段,科学恰当地运用诗歌的特点去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显得极具教学价值。三是幼儿诗歌的韵律特点与幼儿语感的锻炼一致。诗歌是韵律的载体和媒介,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押韵,还是现代儿歌童谣、儿童诗的韵律特点,对于处于语音形成期和语感养成期的幼儿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素材,都能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启迪。
二、幼师生应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扎实的文学功底
幼儿诗歌来源于文学,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从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施教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决定了其施教的思路和水平。幼师生要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文学功底,首先要有一定的对汉语语言的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幼儿诗歌的文学特点,熟悉它们具体的分类,熟记大量的幼儿诗歌的具体内容,不但能知其文,还能知其意、知其境界。其次要对幼儿诗歌的文学语言有清醒的认知和较深的理解,要善于总结幼儿诗歌的文学意味,并转化为幼儿诗歌的教学知识。再次,要具备解读幼儿诗歌的专业文学功底。幼师生切勿有幼儿诗歌过于简单易懂,有些甚至是“大白话”的错误认识,经典的幼儿诗歌,都是过了大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其既具备文学诗歌的全要素,更具备鲜明的教育素材特征,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出色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幼师生的基本功,但是具体到幼儿诗歌教学,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标准。毋容置疑,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根本,3-6岁是幼儿学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师生只有掌握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要杜绝“口音”的困扰,克服方言口音对普通话学习产生的障碍。二是形象。很多的幼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具体的课堂语言上,幼师生要充分注重形象的表达方式,要借助体态语来进行综合表达,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三是语感。诗歌对平仄、押韵、韵律等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幼师生语感的具体能力,要突出对平仄、押韵、韵律等方面的专业培养特点。四是艺术。对于幼师生而言,艺术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都必须具备,特别是具体到幼儿的诗歌教学方面,语言的功底、表达的能力、教学的张力等都是影响诗歌教学的最基本硬件。
(三)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科学有效的策划过程、周密系统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导入―教学―互动―引导―拓展―总结―复习”等环节在其中都要体现,幼师生要具备有效的策划实施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才能把教学环节精心分解实施,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三、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诗歌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科学诵读训练。诵读往往是被幼儿教育者忽略的基本功。其实,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幼师生的诵读水平:一是用长期的诵读训练来纠正自身发音,很多幼师生的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差,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学生吐字归音的训练,让学生多听多学CCTV电视台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来改善并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同时在长期的诵读训练中采取录音训练、双人互读、角色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等多种方式,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仔细甄别发音弱项,固化正确发音。二是要求幼师生通过长期诵读训练来改善音色条件,让其发音更加富有层次和穿透力,美好的声音和音色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三是通过长期诵读,让学生逐步达到对经典诗歌的背记程度,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科学规律。
2.丰富文学修养。幼师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是一项“硬功底”。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幼师生大量阅读关于诗歌方面的文学作品,特别对传统诗歌、现代儿歌、儿童诗等题材的掌握和阅读,多读圣野、金波等著名幼儿文学作家的作品,还应涉猎俄罗斯、英国等其他国家的优秀幼儿诗歌,丰富自身文学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是要开展适当的幼儿诗歌的创作活动。教师要培养幼师生在理解幼儿诗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能针对幼儿教学的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自我创作,作品要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贴合幼儿实际,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3.提升策划能力。策划能力首先来源于幼师生对幼儿学习语言的正确认知。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的过程,3-6岁的幼儿基本处于“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充分运用各种语言成分的句子”的发展阶段,要充分把握这种跳跃性的语言发展,充分运用幼儿诗歌的多双词句、跳跃性思维、特征化描述、片段化场景的特点去策划符合幼儿特点的诗歌教学活动。通过对幼儿诗歌的熟练运用和理解,把诗歌的意境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场景来学习和认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设计、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落叶》这类儿童诗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季节性较为明显,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创造条件选择在秋季的落叶树下进行教学。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类古诗则宜用情景表演法来教学,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接着通过角色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其掌握,这种游戏性的方法非常受幼儿的喜欢。教学活动设计与组得当,能够给幼儿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大量教学模拟。幼师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应该更多在教学模拟上得到体现,教学模拟是对幼儿诗歌教学的最佳训练。一是要有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同学、老师均可以成为教学模拟课堂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从而充分获得彼此的诗歌教学经验和诗歌教学的成功方法。二是思维模拟。这一点更体会在换位思考层面,体会受教育者的认知视角,针对幼儿喜欢幻想,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因此选择的诗文要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这样才贴近幼儿的思维,如古诗《春晓》、《咏鹅》、儿童诗《小熊过桥》等等。三是可以获取最接近实际教学的模式经验和教学数据。幼师生在试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技巧和技能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以后从事幼教学事业夯实基础。
5.积极教学实践。幼师生的诗歌教学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真正质的提升,因此要珍惜每一次教学实践的机会。
一是充分准备。对于选择教材、授课目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诸多环节都要充分掌握,同时要详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第一步题材要丰富多样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诗歌,如小班的孩子宜选择主题单一、语言浅显重复、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如儿歌《老师早》、《小刺猬理发》等。中班和大班在选材范围上广些,同时要注重诗歌蕴涵的意境美、情意美和语词的审美。
第二步,分析、熟悉教材。首先包括分析诗歌的主题、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诗歌的语言,找出重难点,确定幼儿应掌握的新词。接着分析诗歌的节奏、音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如儿歌《小金鱼》“小/金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头碰头”中斜线表示音步,加点的字表示重音,要引导幼儿读好节奏,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分析熟悉作品后,教师应能用标准流畅的语言背诵诗歌,以便于教学。
第三步,幼师生要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历和经验准备教具,写教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儿童诗《摇篮》就要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幼儿能感受到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教具的制作要符合诗歌的内容,使用直观教具,如图片、贴绒、桌面材料、木偶等。幼师生在使用前,要先练习使用。
第四步,在教学过程中,幼师生应通过示范朗诵,让幼儿感知诗歌内容,进入到诗的意境,并灵活运用讲解法、谈话法、情境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五步,为使教学活动更具可行性,应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围绕内容开展表演、仿编、创编等,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其积极表达,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如诗歌《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很适合创编动作学习,教师可指导幼儿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形象,或教师表演,幼儿朗读;或幼儿表演,教师诵读,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是保持自信。自信心是掌控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自信的基础,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教师应教会幼师生用“我能行” 来暗示自己,这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常用这种信息来调控自己,自信的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
三是注意聆听。幼师生要善于通过聆听幼儿的课堂语言,要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自己需要解决的知识弱项和技能弱点,反馈自身的教学,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聆听其他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四是善于总结。幼师生在每次的教学实践后,要懂得总结成功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延续巩固;总结不完美的环节,诊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改进;总结知识和技能弱点,开展训练,补齐短板。
(二)教学实践案例剖析
大班诗歌《咏蛙》
设计意图:
这首诗内容写得很有气势,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诗,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龙虎之姿和不凡气概。形式工整,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广为传诵,适合幼儿感受、学习和朗诵,是幼儿学诗的佳作。
活动目标:
(1)通过听、读、想、猜、看、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特征描写;
(2)学习咏物类入门诗歌的基本知识;
(3)学习并认识青蛙这种动物,了解大自然,激发爱好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的相关图片;准备画青蛙的笔和纸;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主题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师可以念青蛙谜面,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初步感知诗歌
(1)出示青蛙图片,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播放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帮助幼儿理解诗的特点和意思。
(3)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运用讲故事学诗的方法,把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解读诗歌,让幼儿认读并理解“虎锯”的词义、诗歌中语言规律和语境,让幼儿理解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并明白其中的自然规律现象。
(4)教师领读全诗。
3.结合动作来表演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结合动作,配合音乐来表演诗歌。
(2)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青蛙的形象。
4.师幼一起配乐诵读诗,体验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5.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突出青蛙的形象)。
(2)让幼儿出示自己的画作来诵读诗歌,逐步达到背诵的过程。
6.布置作业。要求孩子课后有条件的开展自然观察,对青蛙的特征进行了解。
案例评析: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史”和理论的讲授固然少不了,但作品的赏析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重要。因为,作品的理解记忆正是进一步学习掌握文学史的基础。离开了一首首具体作品,文学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笔者在多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文学史上的某个概念,或某个作家的艺术成就、某种文学现象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这种记忆往往是暂时记忆。随着考试结束,学生们也就把死记硬背的东西还给老师了。更不用说一两年之后,他们还能掌握多少文学史的知识。而反过来,如果学生们真正读懂了一首优秀的作品,从心底欣赏它、喜爱它,并把它背诵下来,那么这种记忆往往是永久性的。多年以后再提起某首作品,仍能眉飞色舞,娓娓道来。而且,背诵了一个作家的多首代表性作品,再来理解这个作家的艺术成就,则是水到渠成之事。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理解记诵大量的作品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既然理解记忆作品这么重要,那么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以为,“吟诵”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手段。当今全国高教系统都在推进教学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或忘记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提倡是恰恰是“复古”。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说的“复古”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古人,更不是食古不化。而是像唐代的陈子昂和李白那样,“以复古为革新”,通过创造性的继承和借鉴古人的优秀成果,来为当代服务。吟诵是中华古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被称为一门绝学,曾延续数千年而不衰。然何为“吟诵”?却至今未有较为明确的解释。笔者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向陈少松先生学习过吟诵的一些基本知识。陈先生的说法是:“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1]
陈先生给吟诵下的定义说出了吟诵的一些基本特点,但仍然不够具体。而在更早的时候,着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生曾对“吟诵”和“吟唱”进行过更为细致的区分:“吟唱。这是一种运用语言的风格,它既不是声调和语调的数字合成,从而产生一种通常的语言,也不是具音乐旋律的歌唱,它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东西,它主要基于语词的词素的声调之上,并以固定的方式为其说话的特点。……由于吟唱完全取决于声调,所以每种方音自然都有其不同的吟唱方式。”“吟诵基本上取决于声调,但又不十分明确。假如有了特定的语词,它们的声调只允许有限的变化。在这个范围内,念或吟诵的人经过较多的倾听和练习,就可以即兴吟诵,但一般不即兴吟诵,而且每次吟诵同样的文本时不能重复相同的调子。”[2]在赵元任先生看来,吟诵与吟唱相比,在声调上具有一定的不固定性,但又不同于完全的即兴发挥,介于吟唱与朗诵之间。以上两位先生的观点都给笔者以极大的启示。但笔者以为,在当代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于“吟诵”的定义不能过窄,我们更应该提倡一种广义的吟诵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吟唱、吟诵以及朗诵。对于高校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他们所关心并不是“吟诵”概念本身学术意义上的探讨,而是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分析能力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吟唱、吟诵、朗诵都是古代文学教学中所需要的,三者若能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则可以取得更佳效果。吟诵对于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学习的重要性,是由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永”也就是“咏”,指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吟诵,以突出诗的意义。《毛诗序》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诗歌是人的真情实感的外化和抒发,而“咏歌”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诗歌的抒情效果。《汉书?艺文志》则进一步阐述道:“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诵非直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歌咏吟诵的赏读方式正是由诗歌自身特点所决定,诗歌需要吟诵,诗歌离不开吟诵。
如果吟诗吟得好,甚至能产生出人意料的作用。《孔子家语?困誓》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可见诗歌经吟唱之后所产生的感染力是何等惊人,竟能让战争消弥于无形。当然,很多学者认为《孔子家语》是伪书,笔者在这里也不指望让吟诵去消灭战争,但这个故事还是提示我们,应该通过吟诵去提高高校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效果。其实不止诗词,吟诵同样也是学习文章的好办法。清代着名桐城散文家姚鼐在《与陈硕士札》中说过:“大抵学文者,必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也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桐城派散文家们看来,吟诵歌咏于学习散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能“默看”,那么终身都只能是个外行。在姚、刘二人的基础上,张裕钊在《答吴挚甫书》中总结出了有名的“因声求气”说:“古之论文者曰,文以意为主,而辞欲能副其意,气欲能举其辞。譬之车然,意为之御,辞为之载,而气则所以行也。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得其气,则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也。……夫作者之亡也久矣,而吾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以其无意为之而莫不至也。故必讽诵之深且久,使吾之与古人祈合于无间,然后能深契自然之妙,而究极其能事。……故姚氏暨诸家因声求气之说,为不可易也。”古人的这些说法对我们今天学习吟诵、运用吟诵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吟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要求
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具体说来主要包括这样三点:
(1)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在板书或幻灯片的配合下,逐一讲解作家的生平、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最后再归纳作家的艺术成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四平八稳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吟诵这一环节,则可以起到变换课堂教学节奏的作用,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并产生一种新鲜感。从 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总是愿意关注新颖的事物。在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加入吟诵这一环节,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同时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2)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吟诵不光是教师吟或放音像资料,更需要全体同学的参与。由于吟诵需要发声,而且是在众人面前发出声音,这就会让参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仅是声音的能力,更是一种包含自信心、表现欲以及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综合能力。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能力,并且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
(3)丰富学生课余自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来说,课余自学这一块往往显得比较薄弱。与理工科学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做实验不同,中文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于是就出现了平时玩,考前突击复习背诵的不正常现象。这时当然存在一个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看书”的枯燥性也是学生不愿主动自学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古书古籍,看起来难免会有艰涩之感。而且,“看书”往往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必须在一个相对安静封闭、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大学宿舍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环境,而学校图书馆紧张的座位也限制了学生看书的时间。在多了吟诵这个学习手段后,学生课余自学古典文学的空间就大大拓展了。不论是走路、运动,或是茶余饭后,都可以较为自由地进行吟诵学习,这无疑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既然吟诵对教学有这么大的促进作用,那如果运用好它也就显得十分关键了。
在笔者看来,具体的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对吟诵教学的认识,要清醒地意识到吟诵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绝不是什么落伍或过时的东西。无论是朗诵、吟诵还是吟唱,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自觉地对其加以运用,并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让吟诵这一古老传统在当代高校教学中焕发出新的风采。第二,尽管吟诵并无完全通行的格式可言,但一些基本的规律还是必须掌握的。比如,在处理音长音高、平声与仄声关系时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1)“平长仄短”。就是说,平声字要读得长一些,仄声字要读得相对短一些。(2)“平低仄高”。就是平声字读起来相对低沉,而仄声字读起来应比平声字更加高亢响亮。关于这一点,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甚至认为应该是“平高仄低”。这种争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中国中古以来语音体系的变迁。唐宋时代中国人说话分为“平上去入”原则,而元代以后,慢慢演变为今天的普通话四声。语音体系不同,用来读诗词的效果当然也有区别。笔者认为,我们今天在吟诵时还是要尽量遵循“平低仄高”,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特有风味。(3)“平直仄曲”。平声字在吟诵的过程中,音高的变化较小或不明显。而仄声字在读的过程中,音高往往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曾经这样描写过四声的读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所谓“声音平道”,就是音高的相对稳定;而对于上、去、入这三个仄声来说,诵读过程中音高往往有明显的变化。
除了音长、音高、平仄,节奏也是吟诵教学中必须强调的。对于一首作品来说,能否准确地读出它的节奏,不仅仅是个“美感”的问题,更关系到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在笔者看来,散文、古体诗的节奏与近体诗、词、散曲的节奏是不同的,吟诵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近体诗词来说,作品中每一句自身的节奏较为重要。(1)五言近体诗。每句的节奏应该是“2-2-1”或“2-1-2”。孟浩然的《春晓》,第一句应该读成“春眠-不觉-晓”,第二句则应该读成“处处-闻-啼鸟”,第三句读成“夜来-风雨-声”,最后一句读成“花落-知-多少”。一、三两句是“2-2-1”,而二、四两句则是“2-1-2”,如果读反了,则不符合诗歌的原意。从节奏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这首诗很短,却包含了节奏的齐整与变化,这也正是首小诗魅力独具的一个重要原因。(2)七言近体诗。其节奏可以由五言诗类推,就是在每句开头再加一个“2”,变成“2-2-2-1”或“2-2-1-2”。如杜甫的《登高》,第一句应读成“风急-天高-猿-啸哀”,第二句读成“渚清-沙白-鸟-飞回”,第三、四句读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杜甫律诗在节奏方面的变化多端。(3)词。词由于句式长短不一,节奏的变化也更多。由于有一部分词牌,特别是小令,与近体诗关系密切,所以在诵读节奏上也与近体诗相近,如《鹧鸪天》、《菩萨蛮》等。但中调和长调就不同了。在慢词中,特别要注意“领字”的效果。如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渐”即为领字,统领后面的“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所以在读“渐”字时,要在后面加入较为明显的停顿,这样才能突出这个领字的作用。否则,如果不加停顿,则“渐”字只是针对“霜风凄紧”,而与后面的“关河”与“残照”无关,这就破坏了词原有的意境。再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一句中,“叹”与是领字,读时也要加以明显停顿。
对于长篇古体诗和散文来说,由于篇幅较长,每一句句内的节奏并不如近体诗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整篇作品在节奏上的变化。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从开头至“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为诗人情感的酝酿与过渡,在吟诵时语气可较为平缓,节奏也较慢。而从“岑夫子,丹丘生”至诗歌结束可谓歌中之歌,诗人的情感如火山喷发而出,在诵读时应该加快节奏,语气也要更加激烈高昂。这样的吟诵方式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这首作品的艺术效果。又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散文,从开头“某启:昨日蒙教”至“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叙述自己写这封书信的原因,并表现了自己的谦逊之态。这一段读起来应该用较舒缓平和的语气。而从“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开始,作者转入批判司马光的错误观点,语气逐渐激烈,吟诵时节奏应当加快。文章最后“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一句,则又转为平缓,节奏变慢。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在吟诵时一定要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文章的艺术魅力。由于历史变迁,今天我们在吟诵古代文学作品时,已经不可能全用古音了,而只能以普通话四声作为基本音。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字我们今天在吟诵时仍然要发古音或遵循古音的一些发音规则。如杜牧《山行》的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在普通话中念xié,但在吟诵时我们应读为xiá。在平水韵中,“斜”属“麻”部,读为xiá,这样才能和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家”相押。再如李白《清平调》中“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的“看”字,今天普通话应读第四声(仄声),但在诗韵中,却应该读第一声(平声),这样才能和第四句“沉香亭北倚栏杆”的韵相一致。尤其是那些古今发音变化较大的字,如入声字,在吟诵时一定要注意。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押的是入声韵,而今天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我们在吟诵时应尽量读出入声的效果,如“黑”要读成短促的he,“摘”要读成短促的ze,“得”要读成短促的di。短促的入声韵能够较真实地传达出词人内心惶惑与不安,而如果完全用普通话的发音方法去读,这首词的艺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高校吟诵教学的三个误区及对策
尽管相当多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师都已意识到吟诵教学法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关尝试,但效果 往往不理想。归结起来,目前各高校的吟诵教学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教师自身的吟诵知识和艺术修养积累不够,对不同的人吟诵同一作品的水平高下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并导致不能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吟诵范例。当今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近几年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吟诵音像资料,这无疑给学生学习吟诵提供了帮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上的吟诵资料往往鱼龙混杂,其中既有名家的吟诵片段,也有一些滥竽充数的段子。如果教师不能进行认真的甄别和精心的选择,胡乱向学生推荐范例,则可能造成学生盲目模仿一些低水平的吟诵作品,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鉴赏力停滞不前甚至退化。
(2)对教学对象缺乏足够的了解,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判断力。教师不可能要求他们像小学生那样,什么都听老师的。如果他们感觉老师的吟诵一点都不美,甚至很难听,往往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连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音乐都已经过时不想听了,古诗词吟诵想吸引他们谈何容易。因此,教师自身的吟诵一定要有基本的美感,在节奏和韵律上符合音乐和诗的基本要求。
(3)吟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或者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播放一下从网上下载的吟诵片段,或者只是教师本人用很短的时间吟诵一下作品。无论哪一种,学生在下面只是机械被动地听,能听进多少,学到多少,就很难说了。
针对以上三个误区,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吟诵水平。一方面努力学习关于吟诵的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广泛学习名家的吟诵技法,既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学,更要争取机会当面请教。目前国内仍有一批前辈学者多年研习吟诵,造诣深厚。而且不同的名家,往往有不同的风格,每个人对吟诵的见解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广泛学习他们的优点,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就一定能大幅提高自身的吟诵水平。
【2017年大学生朗诵比赛策划书范文一】
为弘扬传统文化,迎接十年校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经研究决定,特开展以“诵读经典,爱我二中”为主题的朗诵比赛活动,为使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内容和形式
1、内容要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家乡、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诗歌或散文为主,倡导结合实际的创作。
2、形式可多样,可以是独诵、双人朗诵或小组朗诵、集体朗诵,并进行适当配乐和表演,朗诵可脱稿也可看稿,倡导脱稿朗诵,脱稿的将进行适当加分。每个节目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三、活动的有关事项
1、参加对象:每年级组选派6名教师参加。
2、程序:10月20日前由年级组选定相关教师并组织排练,10月23日把参赛情况(包括年级、参赛者、诗歌题目、形式、配乐等)交至教科处。教科处将参赛情况作为教师绩效的一项依据存档。
3、比赛时间:x月x日(星期五)下午2:30—5:00
4、比赛地点:科技楼六楼
5、会场布置:xx
6、主持:xx
7、摄像:xx
8、评委:xx
9、统分:xx
10、评分办法:本次演讲比赛中采用100分制进行评判,要求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表达形式相统一。每个节目表演完毕后,评委当场评分,统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其余的平均分为选手最后得分。
11、奖项设置: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给该教师300元、200元、100元。设一个团体奖(取选手平均分)奖给年级组500元。
四、其他注意事项
1、参赛选手统一穿校服,按时到场、抽签、比赛。
2、选手参赛必须使用普通话,倡导脱稿朗诵,并富有感彩及丰富的肢体语言。
3、每位选手比赛时间限定在3—5分钟内,如果超时或不足,评委将适当扣分。
4、比赛顺序由抽签决定,中途不变更顺序,比赛需紧凑进行,选手上场迟到2分钟视为弃权。
5、参赛选手必须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比赛过程中,若有疑义,由评委会裁定。
6、各年级组选派教师(不少于15人)、自主值日的班级选派50名学生作为观众,在赛前10分钟入场,遵守会场纪律,不起哄,不喝倒彩,做文明观众,对每一位选手的比赛都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不得擅自提前退场或中途走动。
附:朗诵比赛评分表
序号: 选手姓名: 年级: 总分:
项目
形象与形式(30分)
语言与表达(30分)
思想内容(30分)
综合印象(10分)
具体方面
衣着得体,与朗诵内容相协调,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内容熟练,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能很好把握节奏。能正确把握内容,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富有感召力和思想教育意义。
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作品的内涵,基本功扎实、发挥出色、振奋人心。
得分
评分备注:1、脱稿朗诵的可视具体情况加1—3分
2、原创作品可视其内容和表达加3—5分。
3、每个节目的比赛时间限定在3—5分钟内,时间不足或超时扣3—5分。
xx二中教科处 团委会
【2017年大学生朗诵比赛策划书范文二】
一、 活动背景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文明;营造富有激情、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特举办“我与祖国共奋进”专题朗诵比赛。
二、 活动主题
“花样年华”
三、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纪念九十二周年,同时加深同学们对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和时代责任感。
四、 活动对象
学院大一、大二学生
五、 活动流程
(一)宣传
1.通过海报形式公告比赛消息。
2.由各班宣传委员通知各班同学关于比赛的消息。
(二)初赛
1.时间:x月x日
2.地点:A449
3.规则及要求:
(1)每名选手的有30秒的自我介绍和3分钟的朗诵时间,要求不得超过规定时间。
(2)朗诵内容要积极向上,体现当代大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
(3)要求选手清读,可配乐可不配乐,可脱稿可不脱稿。
(4)评委奖根据选手的表现进行打分,从高到低排名,取前12名进入决赛。
4.评分标准
(1)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1分)
(2)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朗诵的内涵(2分)
(3)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 (3分)
(4)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和评委产生共鸣(3分)
(5)自我介绍(1分)
5.比赛流程
(1)由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评委以及比赛规则进行简要介绍。
(2)根据登记的名单一次上场。
(3)每五个选手公布一次分数。
(4)根据最后的排名公布前十二名选手的名字。
6.备注
(1)由**主持,并由**在开场前写黑板。
(2)准备评委打分表、选手登记表。
(3)由**负责统计分数。
(5)由**负责计时。
(6)由**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7)邀请去年朗诵比赛的获奖者等做评委。
(三)复赛
1.时间:x月x日
2.地点:
3.要求:
(1)每名选手的有1分钟的DV展示时间和3分钟的朗诵时间,要求不得超过规定时间。
(2)朗诵内容要积极向上,体现当代大学生健康的精神面貌。
(3)要求选手必须脱稿朗诵,可配乐。
(4)要求参赛选手带异性搭档一名。
(5)评委奖根据选手的表现进行打分,从高到低排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4.评分标准
(1)第一轮
a.DV展示(2分)
b.衣着得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0.5分)
c. 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 (3分)
d. 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0.5分)
e. 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分)
(2)第二轮
a. 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1分)
b.与搭档配合默契。(0.5分)
c. 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0.5分)
5.规则:
(1)第一轮
每位选手由1分钟的DV展示时间以及3分钟的朗诵时间,由评委现场打分,评分标准为……(详见“评分标准”)
(2)第二轮
第二轮的比赛内容为视频配音。选手通过抽签决定配音内容及搭档,评委奖根据选手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评分标准为……(详见“评分标准”)
6.比赛流程
(1)第一轮
a.主持人简要介绍关于这次比赛的背景内容、评委以及第一轮规则等。
b.十二名选手根据抽签的号码依次上场,先是播放1分钟的DV亮相,在播放结束后,选手上场开始比赛。
c.每五名选手公布一次成绩。
d.由评委点评第一轮选手表现。与此同时,计分小组要统计各位选手的成绩,并进行排名。
e.评委点评后,公布成绩。
(2)第二轮
a.主持人公布第二轮的比赛规则。
b.选手上台抽签,抽取第二轮比赛题号及搭档。
c.先播放一遍原视频,播放完毕由选手开始配音比赛。
d.每五位选手公布一次成绩。
e.最后一位选手比赛结束后,由评委上台点评,与此同时,积分小组要统计各位选手的成绩,并进行排名,作出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名单。
f.主持人公布获奖名单,并由嘉宾进行颁奖。
7.备注
(1)由**主持
(2)由**计分
(3)由**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4)由**负责写黑板
(5)准备评委打分表
(6)准备选手号码牌
(7)请礼仪队进行现场服务
(8)准备颁奖音乐
(9)准备搭档签以及题目签
(10)准备第二轮视频素材
(11)邀请主席团及各部部长作评委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缘起:如何评价一位诗人的自杀
2015年5月2日,90后诗人王尧在中国人民大学品园二号楼的顶层纵身一跃,结束了年仅21岁的年轻生命。他也成为了继海子、戈麦、顾城之后,又一位我们可能知道名字的自我了断的诗人――在这份没有年月的历史上,每一页都歪歪斜斜地写满了屈原、王国维、叶赛宁、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弯曲的倒影……如果我们不那么刻板地定义诗人这个称呼的话,这份墓志铭还应当加上本雅明、茨威格、海明威的名字。
正如已有评论指出的那样,我们并不难在王尧生前诗作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他“对所生活的环境有着刻骨铭心的无能为力”(林仕荣语),或许我们同样也会赞同这样的断语:“他是一个沉湎于安静的黑暗、具有死亡本性的人。”(严彬语)……
我们为这样一位年轻而才华横溢的诗人的离世感到无比痛惜。然而正因如此,我们对王尧的理解绝不应该停留在“当代名校大学生生存压力”如此肤浅的层面上,抱着新闻学的猎奇兴趣或是社会学的田野姿态去丈量清算他身边的室友、同学、师长还有整个学校乃至教育社会体制,都在这场“谋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应当负有怎样的责任……然而倘若铺天盖地而来的祭奠、哀悼和缅怀之声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意气层面上,将会是我们对王尧的诗人属性的莫大亵渎;而这样轻率的讨论,也同样只会速生速朽。
无意义地苟活,还是无意义地自杀?
诗人为什么要自杀?
20世纪的诗人,为什么纷纷选择了自杀?
究竟是诗人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诗人――作为对永恒事物、对至高至美的永恒事物怀有最强烈和最真诚追求的灵魂,难道不应该成为最为珍惜当下、最为珍视光阴、最为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意义者吗? 然而,当一位位诗人纷纷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提前结束造物者所指派的生命的时候,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有限的生命无论如何,都与诗人心中的无限的意义世界毫不相关。换句话说,生活是永远不值得过的,无关长短。
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正像韦伯那个著名的命题:“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张网上一根一根的丝线,构成了我们所身处、所面对、所生所死的人际纽带和意义链条。这张大网层层叠叠绘织而成的,就是我们称作“社会”或者“人类社会”“文明世界”。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譬喻,就好比新闻联播记者站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随便拦下一位过路人“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们会毫不意外地听到“让父母住上大房子”“让儿子上个好学校”“让自己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这样那样的心愿,因为这些几乎也同样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构筑自己的意义之网的方式。然而,当我们成功将自己链接成为这张网上的一个意义结点的时候,我们在获得了生活的理由的同时,也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这张网在提供了我们同意义世界的链接的同时,也未经同意地包办了我们在现实世界的支撑。
21世纪的西西弗神话,大概是这样的:幽深晦暗的森林里,一群树上的蚂蚁粘在了一只千年巨蛛编织的浩大蛛网上。这副蛛网既坚固又舒适,蚂蚁们乐不思蜀地在上面吹着小风、晒着太阳。然而总有一只敏感的蚂蚁始终觉得这不正常,它抬头看到了那只千年巨蛛血红的瞳孔和阴森的獠牙,于是用尽全身力气一口一口地咬断了每一根蛛线,然后重重地摔落到了地面上。留下树上其他蚂蚁一片的惊讶和不屑。他们咕哝着:“真是的,好端端地躺着晒太阳,干嘛要把自己摔死呢?”然而在那从失重到落地的弹指一刹那间,它微笑着看着天空――至少有那么一刻,它是自由的。
王尧做到了。诗人王尧、烈士王尧做到了。
烈士王尧抗拒规训的气魄是决绝的,姿态是优雅的,代价是惨重的。
如果我们都会同意,自由无非是人的一种自决意志:我可以决断我想要什么、我应该做什么。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基尔克果所说:人的自由所能达到的极致就是自杀!如果不能像人一样地活,那么起码要像人一样地死。
诗人相信,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诗人更无法容忍的是,自己也在装睡、自己也得装睡。
诗人、当代人与时代之黑夜
“贫困时代,诗人何为?”
海德格尔以荷尔德林的诗句发问,他写道:世界黑夜的时代已经到达夜半,夜到夜半也即最大的时代贫困,这个时代已经贫困到了甚至无法察觉自己的贫困本身。在这时,叶赛宁、茨维塔耶娃和马雅可夫斯基已成故人,本雅明和茨威格已在数年前的战火中举枪自尽,东方的海子和戈麦还早未出生……
我们无法询问、也无从得知,在70年后的2015年的今天,这个漫长的黑夜仍然月黑风高,还是已经即将到达黎明。至少一位位诗人的自杀依旧告诉我们:这仍然是一个诗人无能为力的贫困的时代。“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人们必须经历并且承受世界之深渊。”对诗人而言,这是怎样一种“世界之深渊”?
有些人说:所有诗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美好的、诗意的、天国的彼岸世界,然后再变戏法式地说明所有诗人都身处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巨大冲突当中,从而造成了诗人的悲剧命运……然而,正是这种二元对立的庸俗解读,或许恰恰才是对诗人这一身份的莫大亵渎,和对诗人自杀之意义的莫大嘲讽。
对于诗人而言,是否存在一个苏格拉底式的“言辞中的天城”并非问题所在――尽管后者的问题同样基于同现实生活尤其是公共政治最深刻的紧张。诗人的关怀是针对灵魂自身处境的表达,这种表达究其本质而言,是完全私人化的――正因其私人化,方才真诚;同时也因其私人,所以必然是封闭的。诗歌之所以得以成为最纯粹的文学形式,就在于它在自身内部不断挑战和超越着语言可能的边界。我们很难把“天安门诗抄”这样自始至终基于政治意图的“现实主义”创作称作诗歌,正如我们也同样难以把汪国真式的明白如话的励志祈使句称作诗歌――尽管它们在以“诗歌”的面目出现时的现实影响力要比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不知高到了哪里去。
王尧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一个真正的诗人。对于诗人来说,首先的张力是来自于它所必须依靠的文字形式本身:诗歌所需要表达的情绪内容亦即“诗意”是完全主观化和个人化的,诗歌如同灵魂的剪影和定格一般,在最完整和最精微的意义上拼贴出了当下诗人的微妙心绪,因此它本身并不需要被传唱、甚至并不需要被理解――包括被诗人本人的事后再理解;然而语言成为了思绪最大的边界,即使是这种最为主观化和个人化的写作,也必须以一种给定了的、规范化的基本单元和拼写方式搭建起来:“读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个好孩子”――难道任何一位诗人不也依旧遵循着这样的语境、并默默执行着这样的告诫吗?
显然,当文字一旦需要被规范的时候,它就需要被阅读、需要被理解;而当诗歌也需要被阅读、需要被理解的时候,诗歌就同样成为了政治的。这里的政治与教科书的关于权力的政治定义并无关系,而是指一种超出个人视阈之内的权力关系。换句话说,只要超出了个体的私人范畴,那么它就是政治的,哪怕是两个人、三个人。毫无疑问,诗人最大的痛苦就在这里,诗人悲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当我们以一种身份、一种形象、甚至一种职业来谈论“诗人”这一类人的时候,我们其实早已习焉不察地道出了诗人在今天的最大生存困境――诗歌怎么可能是公共的、诗人怎么可能成为一种“职业”!然而事实难道并非如此吗?我们有星罗棋布的诗歌论坛小组,我们有成百上千的各级诗歌协会,我们甚至有诗歌创作的专业职称……当最真诚地表露个体灵魂的诗歌这种最纯粹的文字形式,同样成为一整套谱系、一整套机制和一整套技术的时候。诗人的容身之地何在?
而与这一过程相始终的,毫无疑问是我们称之为“理性化”的世界历史过程。标志着技术理性全面胜利的写作技术每前进一分,诗人所小心捍卫的真诚价值情感就只能向深渊后退一分。正像《拯救与逍遥》开篇就写道的:当历史理性的脚步将道德价值碾成泥尘的时候,诗人自杀了。
任何人都可以选择逃避这一切事关价值和意义世界的牵绊,选择对这个贫困时代的黑夜熟视无睹。但是唯有诗人不能,唯有诗人必须要做那一个敢于戳穿皇帝新装的说真话的小孩子。什么是当代人?借用本雅明的话说:当代人正是身处绝望,才因而充满希望。当代人从不允许身处歌舞升平、花团锦簇,而是永远将自己沉降在最深刻和最痛苦的泥沼与深渊中――去感受那些时代的黑暗、那些时代的毒瘤、那些时代中的庸碌生命不愿承受的痛楚。“背负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这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当代人的形象。这也正是每一位真正的诗人灵魂之中震天动地的大规模精神阵痛的症候。
王尧死了。王尧不是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自杀的诗人,并且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历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谱系的建构与想象。就像我们今天会把海子、戈麦和王尧放在一起,把他们叫做“三个自杀的诗人”,再把这页便签纸贴到叶赛宁、本雅明的长长的花名册里。他们就像霍格沃兹城堡里的魔法画像,看似有声有色、备受尊崇,实则被这样的历史叙事可以任意搬弄。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的一切,事实上也都将迅速地成为一种话语资源、一种事件样态而被收编入某个特定的谱系,最终作为这个贫困时代的见证,或罪证。
海德格尔说:“人只能度过他终有一死的有限生活。”人的全部意义问题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我们终有一死,而恰恰是只有我们知道自己终有一死。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教学策略 诵读 诗境 主旨
在诗歌的国度里,古典诗歌以其含蓄蕴藉、瑰丽多彩的风姿与汉赋元曲争奇斗艳,与明清小说比翼齐肩。那么如何将这种流动美的文字代代传承下去呢?其实,诗歌教学是有章可循的,依据其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把流程设计为七步:指导诵读,体悟诗境,明确主旨,辨明手法,美读涵咏,强化背诵,拓展延伸。期望借此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在诗歌的国度里自由飞翔。
一、指导诵读
(一)读准字音
例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加着重号的字较难读。可先正音,再让学生试读。还要注意不增减、颠倒、重复字,只有读得准,才可能在默写中写得准。
(二)划清节拍
诗歌诵读讲求平仄对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三言句子连读即可,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言句子采用二二节拍。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五言的节拍方式有两种:二二一和二一二式。前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后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七言的节拍也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式。前者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后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诵读时每个节拍后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就容易达到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三)读出重音和声调
读鲍照《拟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重音应落在“岂无感”和“不敢言”上。诗人的愁绪在“岂无感”的反问中达到一种,声调自然是激昂上扬的,然而有感却不能发,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体现在“不敢言”中,声调应是低沉降下的。若注意了节奏鲜明、音调的升降、语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让诵读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那么整个朗诵就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动人心弦。
(四)读出情感
此层次的朗读应在全面理解诗歌之后进行,也就是后文提到的美读涵咏。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表现的是宴饮时热情劝酒的场面,读时必然要轻快欢畅。而“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描写的是天崩地坼、惊心动魄的场景,读时要紧张急促。读《长恨歌》,当诵读到明皇与杨妃相伴相守的内容时要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但当读到安史之乱发生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句子时,情感应是紧张的。读出情感是一切诵读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朗诵者与作者产生的心灵共鸣,又是听众与诗作产生的情感共鸣。
二、体悟诗境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这是诗歌赏析的第二步,就是要置身于诗歌的情景中,体会和感悟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必不可缺的手段。赏诗时,应鼓励学生调动以往相关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必要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去引导,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手段为想象创设情境。
三、明确主旨
诗歌主旨的表达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式
把握主旨几乎无需知人论世,读懂了诗句也就触摸到了诗人的情感。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称颂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坚贞的爱情。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歌咏的是归隐山林的情怀和志趣。《李凭箜篌引》描写了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乐曲的美妙动听。以这样的方式表现主旨的写景咏物诗居多。
(二)间接式
这类诗歌主旨的把握完全要借助知人论世。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联系安史之乱,这批判的内容不难理解。又如《拟行路难》,结合作者的出身和生活的时代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实行门阀制度,这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一不平等的制度阻挡了那些有才华且出身寒门的人的取仕之路,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以诗人借诗篇传达出自己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
(三)半直接式
就是诗歌在字面上传达出诗人的一部分情感态度,而另一部分则需要读者知人论世才能得出来。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既称颂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坚贞爱情,又批判了唐玄宗“重色”误国。
四、辨别手法
古典诗歌中艺术手法多样,这也是高考的一个考查点。对手法的辨别绝不是在明确主旨之后进行的。恰恰相反,在理解诗歌意思、体悟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若不辨诗中手法的运用,就很难正确感悟诗境、明确诗歌主旨。辨析诗歌手法不是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这一切都是以感悟诗人情感、接受美的熏陶为最终目标的。
五、美读涵咏
即前文提到的有感情地诵读,也称为情读。新课改关于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当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与诗人产生共鸣并获得审美感受时,诗歌教学也就成功了。
六、强化背诵
如何背诵古典诗歌更有效呢?其一,抓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可是背诵篇目的领头字词,也可是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例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记住一系列动词:燎、消、呼、侵、窥、语,那么背诵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二,理出思路。诗歌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的整体思路可以是梦游之因、梦游之境、梦醒之感。其三,复习回忆强化。背诵本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记忆曲线降到波谷的时候要及时复习,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七、拓展延伸
“她的成功更多取决于自己长期以来的内在渴求,与外界关联不大。”上海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说话直截了当,“从这么多成年人和孩子对武亦姝等人的‘追星’热情来看,他们内心对诗词的渴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上升空间很大。”
10余年来,上海复旦附中一直探索古诗文课堂教学。“走得好辛苦!”黄荣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深有体会: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古诗文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背离了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那么,古诗文学习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让孩子们获得审美体验,贯通古今文化,从而受益终身?近日,记者采访了黄荣华,且听他一一道来。
实现古今生命联通才能享得诗中情味
记者:不少观众有种感觉,看了《中国诗词大会》,听了专家讲解才发现,诗词背后竟有那么多故事,再读诗句就亲近了许多。为何背诗、学诗的时候我们找不到这种感觉?
黄荣华:我们的学校教学教了太多零碎的知识点,而不是文化。《中国诗词大会》有一道题是:“李白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指谁?”答案是“谢灵运”。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老师不会想到为学生讲述李白和谢灵运的渊源。
经典诗文是作家生命的转化,凝结着作家独特而浓郁的生命情意。倘若不能与作家的生命情意联通,文字的活性就不能显现。用己心感知古诗文作者的生命存在,实现古今生命的联动、联通,才能真正享得情味,获得真理。例如《诗经》的开篇《国风・周南・关雎》,其核心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即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于是白天也想,夜晚也念,日夜为之所动。读这首诗,就一定要调动内心曾经拥有的某种为之所动的求索情愫,去感知作家细腻的心理过程,在互动之中融为一体。
我们常说,阅读是陶冶心性气质、美化生命的良方,而生命体验正是产生这种作用的核心要素。荀子所言“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其要义也在此。
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文走过几千年。从文学发生、发展的角度看,具有鲜明的文化层累特征。因此,建立文化史概念,是学好古诗文的一把重要钥匙。这不是说从古至今什么都要学,也不是说一定要从《诗经》或《尚书》开始。而是说要有一个“史”的概念。这样,无论是从唐诗开始,还是从宋词开始,我们都会“溯回从之”“溯游从之”,使自己所学的那“点”或那一“层”与之前、之后产生关联,就容易产生几千年尽入心中的会通,识其形貌,明其心性,得其真理,最终凝结成硕果,而不只是一些随时可能丢失的碎片。
学校教育要坚持“小言”“大道”并举
记者:我们看到,节目中的诗词达人,都有着上千首诗词背诵量,这与他们的童子功密不可分。在学校教育中,学习诗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落实?又该如何理解诵读?
黄荣华:目前国家课程设置中,古诗文教学占有约三分之一的分量。除此之外,平时多数情况下古代文化教育都没有课程保证。但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不融入日常教学不可能达到目的。
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坚持在课程中以中华古代文化知识体系的存在方式展开,基本维护以“经”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即以《论语》为核心,将儒家其他经典如《诗经》《左传》《孟子》等作为重点,参以先秦诸子和先秦历史著作的其他几家,旁涉秦以后的历代诗歌及《文心雕龙》《诗品》等著作。在具体学法指导上,我们坚持“小”“大”并举、以“大”为重的原则。这里所谓“小”即古诗文之“言”,所谓“大”即古诗文所宣示、所拱卫之“道”――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同构的宇宙秩序。
武亦姝从三四岁开始学习古诗文,到五六岁热情逐增,尔后十几年热情依旧。这样才真正可能将两千多首诗词熟稔于心,并化为日常的语言表达。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意思。想特别说明的是,持续的热情就是锻造自我的圣火,最终“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诵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法,最核心的一点是它可以通过“气”之感应使诵读者获得语感。说话、写文章最重要的不正是这语感吗?“气盛言宜”是指文气贯注而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转折等声调。揣摩、体会这样的声调,对理解、享受诗文是非常有益的。今天我们在放声诵读古代诗文时有许多方式,有人强调用古调(如唐调)吟唱,有人认为普通话更好。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特别的场域要求,其实用自己最自然的声音朗读即可。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能找一本讲古诗词格律的书(如王力的《诗词格律》)读一读,了解这方面的一些常识,对自己的诵读一定大有帮助。
教育超越功利须实现两个转变
记者:诗词的美在应试教育中,一点点被侵蚀。但在生活中,我们越发觉得,曾经背过的诗词会在生命里不断反刍,在某个时刻重新活过,带给我们精神滋养。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黄荣华:教育本来有两大意义――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前者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后者通过如信仰、理想、道德和理智等方面的教育,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人生,实现渴望自由的心灵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从生命黑暗之地抵达光明之巅。教育理所当然应当超越功利而实现审美。
在当今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境中,如果想于此有所作为,恐怕就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首先就是要将“关于考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变成“关于学生生存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将“为考试分数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变成“为学生的生命发展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换言之,就是将“关于考试知识”的教学,变为“关于我的生命需要的知识”的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作为文学的精粹,从生活中凝结,终皈依于生活。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课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欣赏、运用能力,又要实现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然而,教者往往将语文的学习与运用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中,教师习惯了课堂之中叱咤风云,严重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领域,结果影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如何使中职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突破文本的束缚成为“生活语文”,试从四个方面去探讨:
一、教学设计与生活结合,模拟教学情景
1.教学中多营造氛围。传统语文课讲授新课文,基本是字、词、句、篇这样的顺序,以讲授式为主,就课文讲课文,缺少多维的实践活动和双边交流,尤其缺乏学生经常性的参与,致使学生进入社会不敢说话、不会处事,不能创新。我尝试挖掘课文涉及的问题,设置情景,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引导,有针对性地给课文营造一个恰到好处的实用口语氛围,利用各种手段就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深入研究、分工合作,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自我,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作出灵活处理,
如在给学生讲授莫泊桑的《项链》这篇小说时,我首先给学生读了新近发生的新闻:一名职中生为看赵薇个人演唱会,不惜带着父母给的仅有的二百元钱逃学打工,以攒够近千元的门票钱。然而打工不成,却花掉了二百元的本钱,耽搁了学业。听罢这则新闻,学生无不表情严肃、心情沉重,并很快进入到由此真实故事营造的情境当中。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联系现实,有述有评,不仅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在思想品德上受到了教育,而且在学习《项链》时更加深了对课文由表及里的理解,在评述路瓦裁夫人为一夜虚荣而付出十年之艰辛时,学生更是侃侃而谈,入情入理,犹如路瓦裁夫人就在自己身边。教师指导性地讲析,学生有理有据地评,教材中的事理迁移到了生活之中。
二、活化语文与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
对学生而言有些内容并容易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如文言文教学,教师一般将重点放在文言知识讲解上,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欲体现语文学科的服务功能,提升学生修养与内涵,活化语文与生活是关键。古文教学,除介绍作者、背景外,还应注重分析文中事理对当时尤其对当代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如讲《过秦论》一文,应引导学生去体会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结合国家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大势:虽国泰民安,但不能因此放松警惕,心存忧患意识把国家建设得繁荣昌盛,切勿安于现状,坐享成果。老师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对课文作出理性的思考,促使他们重视古文所蕴含的事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分析道理大至国家、小到个人。教师还可以从学习生活上帮他们分析:我们如果安于现状,没有忧患意识,学习成绩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退步;反之,成绩会稳中有升。
三、注重语言表达,关注应用文
中职学生多为基础教育中升学无望,学习欲望不强者,大多来自农村的,往往性格内向,普通话不标准。又越是不标准越不愿意开口,长此以往,造成了不敢讲话、不会说话,更有甚者出言不逊、无礼傲上,令人退避三舍不敢恭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说话要注重场合时,我结合金融事务专业的特点,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为学生保险从业素质训练课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业务人员,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谈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一泉活水。在讲授小说单元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环境和细节分析人物语言来鉴赏小说,体味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拓展练习和情景模拟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联系实际表达,提高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
应用文是实现沟通交流、处理事务、洽谈业务等必备的文字工具。会写一般的应用文是对中职语文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应用文教学是体现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拟写广告宣传语、写通知、求职信、工作总结等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天地。
四、利用网络资源,走进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