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09:31:54
导语:在毕业汇报演出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幼师生
在现代社会中,我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生活在法制的社会里,社会才会显得和谐,人民才会过得幸福,我校以严格要求每一位师范生,根据相应的我校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管理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让我校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本学年严格遵守校规,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合格的一名幼儿师范生。
二.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努力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为进一步加强拓宽我校团委网络宣传信息的渠道,为我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的能力,施展才华的平台,营造我校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工作局面,我校团委经研究决定建设一支高效而又精干的通讯员小组,由我担任校团委网络宣传通讯组的组长。自通讯组以来,在团委书记的带领下,由我组织下形成了两个校区为一体化的格局,形成了互助协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局面,工作方面,由团委研究决定制定的《xx幼高专校团委网络宣传通讯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于2016年9月正式实施,我组成员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学校服务的主旨,为我校各系部共青团建设有极大的功劳,但还有不足的地方,下半年继续努力,以加强队伍建设,解放思想,团结互助的工作展开为根本,完善各项制度为辅,将我校团委通讯组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争取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三.加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做到一名“合格+特长”的幼师生
本学年,根据合理时间安排,完成了本学期即将学习的任务,回顾本学期,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虽然有点累,但是收到的果实是甜的。
本学期4月份我校首届免费男生的专业汇报演出,我报了四项节目,有钢琴,声乐,萨克斯和书法节目,任务重,负担重,责任重,“三重”使我放弃许多休息的时间,完成了一系列的事,烦恼的头绪,终于过去了,在4月17日,我们10级10班成功登上了幼师的大舞台,向学校领导和师生汇报了精彩的演出。忙完了本次演出,接下来紧接着是江苏省首届免费男生齐聚苏州幼师参加省里面的汇报,可以说一事接着一事的发生,有点忙不过来了,但是有方向的我们毅然的坚持了下来,本次去苏州幼师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尤其省教育厅沈健厅长的意味深长的话语时是在我耳边回响。
我校不但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学习,同时也时时督促我们理论的学习,说实话,幼师的美术是最头疼的事,以下是我本学年的美术作业:
四.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实践观念深入每个人内心
本学年在我校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学习,本学年进行了10级所有同学为期一个星期的见习活动,这一次见习的收获是巨大的,对此自己表示无比的兴奋和喜悦,从一开始对幼儿园概念的神往到自己亲身感受近距离体验,这一连续的过程使自己对了解幼儿的各个方面的感触由浅入深,由大致到具体,由局部到整体,由笼统到细微等过程,都使得自己对认识学前教育的方向以及对“男阿姨”的客观定位的分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一周的见习,至少使自己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自己欠缺的东西依旧很多,比如:还需要继续学习自己的基本功专业技能,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学习实践当中得到重视和提高。我们应当正视自我的长远发展,努力学习,用过硬的基本功为中国的幼教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这一次见习给与自己的启发也是巨大的,这一点无需质疑,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五.成功完成了校园原创歌曲《莲 山~课件》的歌曲录音和MV的拍摄
关键词:中国舞课改;素质;能力;目标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是江苏省苏中地区唯一的一所国办艺术中专校,学校之初一直以戏曲专业为主,1998年尝试开设了中国舞表演专业,2004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舞蹈示范专业,这也是全省第一个中国舞表演示范专业。近几年来,中国舞专业的师生编创了《荷塘语丝》《杨柳轻扬》等优秀节目,连续两届在全国“桃李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参加了全国十运会闭幕式文艺演出等重大艺术活动,自该专业正常招生以来,连续几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了95%,2002级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全部被中国武警文工团、海南广播艺术团等知名艺术表演团体选中。笔者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在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与探索。
一、课程改革不仅迫在眉睫,也是势在必行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基础并不算好,起步也不算早,学校决定中国舞专业正常招生时中国的艺术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各类专业、业余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学校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因为专业刚刚开设,师资力量奇缺,教学条件滞后,办学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学生年龄小、文化程度底、接受能力差,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制约了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沿袭了高校的培养模式,然而艺术中专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招生对象与高校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区别,课程设置与教学办法也应当进行适当调整,“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统一标准”显然不适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迫在眉睫;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亮点,传统教学“注重模仿不注重创新,注重成绩不注重特色,注重技巧不注重内涵,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的模式也满足不了需要,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师生认为,只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是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专业才有生路,才有出路。
二、以课改为抓手,办好中国舞示范专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领导对中国舞表演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通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改进教学办法、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课程设置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的特点,给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合理调整课程模块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既符合艺术中专校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标准,又注意特色,使之更符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⑴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过去许多艺术中专校存在重艺术轻文化的倾向,他们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过硬的专业艺术技能就可以,文化学习实际上只是作为副课安排。其实舞蹈艺术“都通常借助于形象的、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人的情感、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性的深度和文化底蕴,展示社会生活的真谛。在学生学习初级阶段(一、二年级)文重于艺,在这一阶段,文化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书写、朗读能力,在学习中级阶段(三、四年级)文艺并举,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因此与普通中学课程相比,这时艺术中专校的文化课程更偏向与文学等方面的阅读与思考。学习高级阶段(五、六年级)艺重于文,这时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方向已经从技能掌握转向剧目实践创作,文化课程也因此将做适当调整,文学赏析特别是艺术作品赏析成为主要内容。
⑵尝试开设“第二专业”。学校可以利用本校艺术专业多学科资源优势,在选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第二专业”,为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了声乐兴趣班、古筝兴趣班、美术兴趣班等。舞蹈不仅是音乐的延伸,而且与美术、戏曲等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学生更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能力。
⑶适度加强身韵课教学。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相比,艺术中专校舞蹈专业学生经常会出现“基本功能力强、舞蹈能力差”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克服这一差距,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弥补,如加强文化课学习等,最主要的则是加强了“身韵课”的教学。我们将身韵课作为基训的重要课程来开设,从低年级开始即学习身韵课,由浅入深地将之贯穿于基训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始终。通过适度加强基训课教学,解放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了学生的舞蹈感觉,有助于学生流畅地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既加强了学生基本功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⑷邀请专家开设舞蹈鉴赏讲座。学校平时就注重舞蹈鉴赏课的教学,通过讲解学习优秀舞蹈、编创分析教学舞蹈等方式,提高学生舞蹈鉴赏分析能力。学校特聘了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梁漱芳来校任教并担任名誉校长,特聘了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熊家泰先生担任教学顾问,定期指导教学工作,邀请了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导演、专家给学生开讲座,讲解舞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鉴赏艺术作品。
2.以提高基本技能技巧为目的,把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对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进行了大胆创新,对课堂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努力将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改革效果。
⑴开设芭蕾舞基训课程。基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础动作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和柔韧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训时一个细节没有掌握好,就会给舞台呈现带来损害,而且很难在今后的艺术活动中纠正。因此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开办伊始就开设了芭蕾舞基训课程,并2002年学校开创了省内艺术中专校特聘外籍教师的先河,聘请了俄罗斯芭蕾舞专家任教,至今共有4名俄籍老师先后在学校任教。此举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芭蕾舞与中国舞蹈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其要求甚至相互矛盾,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也有人认为聘请外教是面子工程,中看不中用,费力不讨好。事实证明,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引进外教,学生的基本功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素质明显改善,形体更为修长,动作更为规范与协调,对艺术的理解与领悟力也突飞猛进。
其实中国舞的审美特点是“圆润、内敛”,讲究韵律与气息,其长处是动作优美、韵味深厚,而芭蕾舞的审美特点是“开、绷、直”,讲究规范与美观,其长处是动作舒展、力感十足。尽管两者的要求不同、形式迥异,却可以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使学生的基本功更为扎实与全面,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⑵大胆进行民舞课改革。学校民间舞课程按照中国舞表演专业标准设置了汉、藏、蒙、维、朝鲜五大民族内容,同时意识到如果把原先的民舞素材直接搬到课堂上,不仅学生会觉得学习繁重,教师在授课时也会觉得没有头绪、难以下手。根据这些情况,民舞课教师从单一元素动作开始改革,在传统的民间素材里整理提炼,改编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让以往的传统民间舞蹈经过加工整理,融入了现代气息,使这一课程更合理、科学,也就更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在民舞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对本土音乐舞蹈素材的调研与应用,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将学习开发具有扬州地域特色与水乡风情的舞蹈作为民间舞的主要课程之一。组织学生教师外出采风,了解民间民族风情,掌握水乡地域动作特征,结合扬州深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舞蹈的技巧,为这一课程的教学打开了局面。
⑶毯子功教学改革。毯子功作为舞蹈训练的基础课,是辅助舞蹈训练的一种手段,是在原戏曲的基础上引进而来,毯子功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日显重要。但传统的戏曲教学中毯子功的技能、跟斗往往只注重结果――过门,而忽视了动作的规范以及对空中的舞姿、脚背、膝盖的要求。我们认识到,舞蹈是一门过程艺术,在动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舞姿的要求、规范,通过教学摸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我们在毯子功训练中加入了体操、艺术体操的规范与芭蕾舞的训练要求,经过几年的改革,现在毯子功课程更趋于规范性、艺术性。
三、以培养实用艺术人才为目标,重视安排实践课程
高等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培养目标往往是培养具有较全面的舞蹈创作和表演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专业艺术团体、职业学校从事舞蹈表演、编导和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艺术中专院校来说,他们的毕业生往往是输送到各专业、业余艺术表演团体,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因此培养“实用人才”是基本也是务实的办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就既要考虑各岗位知识技能的共通性,又要兼顾独立性,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社会实践能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有机组合部分。
⑴加强课堂实践,增强学生即兴编创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随机规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即兴编创一组动作或一段舞蹈,并进行评析。通过这一实践,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加强了他们独立编创的能力。
⑵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活动,增加学生锻炼机会。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比赛、汇报演出等,为学生创造校园舞台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每届毕业生的毕业汇报演出,不仅展示了专业的教学成果,也使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实践。2002级的中国舞毕业汇报演出,省、市有关领导与省专家出席观看了演出,并对演出与学校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
⑶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演出,锻炼“实战”能力。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学校经过统筹安排,组织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了各类社会公益性演出实践。如参加了全国十运会、全国水上运动会、全市国际经贸旅游节等全国与省市重大活动的开闭幕式演出等,通过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实力与风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战”能力大为增强,对舞台也更为熟悉与热爱,而通过与其他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学习,也能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在每次演出后以及排练后,老师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分析自己对这一舞蹈的理解。
【关键词】河南师范大学京昆社;京剧;保护与传承;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J8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50-01
自1985年起,河南师范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京剧组(下文简称“京剧组”)的退休教师们就已开展京剧演唱活动。2015年3月,在校艺委领导老师的支持下,笔者与马一鸣、周子健发起成立了河南师范大学京昆艺术研习社,旨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身体力行地传承与保护京昆艺术。
一、日常京剧演唱活动
囿于活动场地、学生上课时间等诸多因素,社团日常活动与京剧组常同时开展。日常京剧演唱活动在我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定于每周一、周五下午,由我校退休教授黄经纶老师司鼓,邀请新乡市京剧琴票王保一、陈国栋老师操琴,社团成员在课余时间参与活动。
京剧组的老师们,既有自幼喜爱京剧的资深票友,也有近年来才接触京剧、逐渐痴迷京剧的中青年教师。京剧组组长黄经纶老师对同学们要求极为严格,时常亲自指导同学们学习京剧。在黄老师等退休教师的帮助下,社团的同学们受益匪浅,都有明显的进步。日常的京剧演唱活动,为社团成员们提供了自由便利的条件,社团成员们得以长足的发展。
二、参与校内外京剧演出活动
新乡市戏曲艺术较为繁荣,京剧活动也很丰富。我校京昆社自成立以来,多次参与新乡各票房的演出活动,曾先后在折子戏《坐宫》、《状元媒》、《二进宫》等演出中担任主要角色。在各种京剧演出活动中,社团成员认真学其他票友的优点,积累表演经验,逐渐成长起来。
2016年5月,京昆社社长周子健举行个人毕业汇报演出――全本京剧《四郎探母》,本次演出邀请新乡市群众艺术馆京剧队担任伴奏,由社团社长周子健担任主演,社团成员翟一鑫、马一鸣、赵康、周冉等参与演出。对于成立仅仅一年的年轻社团来讲,演出《四郎探母》这样的大戏实属不易。
京昆社不仅参与校内外的京剧演出活动,还与我校的大学生戏曲社联系密切,互帮互助。2016年11月16日,我校大学生戏曲社与京昆社首次联合演出全本豫剧《寻儿记》,大学生戏曲社赵玉霞同学担任本次演出的主演,京昆社赵康、马一鸣、翟一鑫、韩松、周冉等同学参与演出并饰演主要角色。著名戏曲理论家马紫晨先生对本次演出作出十六字评价:“有模有样,大有希望,学校方向,功德无量”。
三、参加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比赛
2015年7月,京昆社的成员们在校艺委领导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比赛,笔者演出京剧《锁麟囊》获得一等奖、周子健演出京剧《洪羊洞》获得一等奖,马一鸣、翟一鑫、周冉分别演出京剧《借东风》、《贵妃醉酒》、《卖水》获得二等奖。本次比赛是我校首次有学生参与其中,给全国高校京剧组织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6年7月,京昆社为准备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几位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在校练习参赛剧目。社团成员在京剧组各位老师们的帮助下,冒着酷暑练习圆场、云手等基本功,反复跟着伴奏带练习唱段。暑假期间,社团成员在校艺委赵林青老师的带领下,多次拜访新乡市群艺馆京剧队的贾西良、李效英夫妇,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8月,我校师生赴西安参与了本次活动,教师们分别展演了京剧《望儿楼》、《龙凤呈祥》、《刘兰芝》、《坐宫》等剧目,社团成员翟一鑫演出京剧《廉锦枫》获得一等奖,笔者与马一鸣、周冉等演出京剧《荒山泪》、《碰碑》、《豆汁记》等获得二等奖。
两次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之行,充分展现了我校京昆社的实力,但社团成员们的期望不止于此。
四、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
为响应国家政策,京昆社与大学生戏曲社在我校音乐舞蹈学院吉莉博士的带领下,参加了多次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我校京昆社的成员们积极准备,为初高中的同学们讲解京剧唱腔、板式、行当、服装、化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学习传统京剧中的程式性动作,并为他们带去了京剧的精彩唱段,其中既有传统京剧《坐宫》、《武家坡》、《贵妃醉酒》、《卖水》等,也有革命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剧目中的唱段。
我校京昆社将保护与传承京剧艺术为己任,希望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接触京剧。然而社团成立即将两周年,虽在我校师生中颇有影响,但并未发挥较强的吸引力。一方面,社团成员应进一步加强京剧艺术实践,提高表演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应继续给予社团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使京剧艺术在我校薪火相传、大放异彩。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
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因为东北音专很快就要改制为沈阳音乐学院,所以民间演唱专业的学制为五年,面向全国招生,前后两届共招收了7名学生,培养目标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又红又专的民族声乐歌唱演员”。其课程设置除文化共同课和音乐基础课与其他专业相同外,主修专业课开设了声乐、民间音乐、唱词表现、戏曲打击乐和形体课等。
1957年2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中央文化部专门指定沈音演唱班的陆逵震主任向大会介绍《民间演唱专业的试办情况》,由我作汇报演出,引起与会专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除一部分人坚决反对外,多数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必要的尝试,好得很,并且有人还建议该专业可从附中办起。会后中央音乐学院的汤雪耕、李木先,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品素、鞠秀芳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刘亚琴、武秀芝、琚清林、王翘玉、叶素、肖淑云等等老师纷纷在各自的院校办起了不同形式的民声专业。
1961年在文化部的教育工作方案中,将民间演唱列为了音乐院校的正式专业,并定名为“民族声乐专业”,从此民族声乐专业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定,在全国的高等音乐院校中有了合法的地位。
1958年,由于某些人的偏见,演唱班的七名同学,有的赴外地进修,有的改行,有的因学校体制变更,以“同专业便于领导”而合并到声乐系,刚刚破土且具有生命力的幼苗,就这样夭折了。当我和王亚南满怀信心地从上海和北京“留学”回来时,我们的“家”已不复存在,民间演唱专业已名存实亡了。这是该专业的第一次波折。
取而代之的是1958年9月由王其慧、郑肃兰负责在附中声乐学科创建的民族歌剧班(“小科班”)。试行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的九年一贯制或十年一贯制。从1958年开始,先后招收初、高中学生百余名,培养有民族音乐功底的新歌剧演员、独唱演员等民族声乐人才,开设了戏曲(“打底”)、声乐(辅助)、新歌剧、古典和民间舞、打击乐和副科乐器选修等课,学生边上课,边排练演出,在全院造成了相当大的声势。
由于声乐界的“土洋之争”始终没停止过,所以1963年,有的院领导提出:“不要分什么你是民族的,他是西洋的,大家都是搞民族的”,教师和学生都要“能洋能土”。还由于歌剧班自身对中学生变声期没有准备,认识不足,一年以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声音嘶哑(特别是男声),还没等对变声期问题做出全面总结,就把一大批处于变声末期的学生“处理”了,给民声教学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又是一次波折。
【关键词】音乐教育 艺术实践 演出 实践基地
开展艺术实践,要求我们不仅是停留在思想上、文字上、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强调实践第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走什么样的途径,是我们当前要完成的任务。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把实践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为开展艺术实践提供有力保障,培养高质量的音乐师资人才。
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中,艺术实践的开展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艺术实践的参与人员少、艺术实践的场地少、艺术实践的机会少;2.课程设置中艺术实践课所占的比重较小,学生实践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从而影响演唱者的声乐水平;3.缺少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没有很好的艺术体验,缺乏对演唱作品的情感表达。笔者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做以下探讨。
一、开展多样性的艺术实践活动
(一)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演出活动,如声乐比赛、歌咏活动、庆典演唱活动、校园歌手大奖赛、合唱比赛等。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其从教室走向舞台,由理论学习上升到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增强实践能力,这是培养高水平声乐师资及艺术人才的必要和有效途径。
(二)定期邀请知名院校专家学者举办音乐学术讲座。音乐是一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感官使欣赏者得到强烈的震撼,使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和艺术情操。在听讲座的同时,学生能够和知名教师充分互动,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术氛围中,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提高了理论知识与歌唱技巧。
(三)坚持举办月观摩。观摩这种艺术实践形式,能激发学生自身的艺术技巧和修养,学生通过现场观看演出活动,感受活动的艺术氛围。这种艺术实践的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激励和视觉上的冲击,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实践锻炼有一定的作用。比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就是一个很好的观摩途径,对音乐专业的人来讲,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的这种观摩形式,通过专家的点评、发言、打分等,能够使专业得到较大的提高,观看后应把自己的观后感及时记录下来,这对学生的专业成长是大有裨益的。这种观摩不仅为师生提供了音乐欣赏的机会,还使他们有了理论层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使艺术实践知识得到积累,同时拓宽了艺术眼界。
(四)积极开展互联网艺术实践。时至今日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网上的音乐实践交流学习活动,不仅是学生艺术实践的大课堂,也是艺术实践的大舞台。通过网络可以接触音乐人才(如现在很流行的网络歌手),他们利用音乐博客,把自己的音乐作品利用微博进行交流,随时随地记载自己的音乐体会,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创建自己的QQ和音乐博客,观看网上音乐讲座等视频,互相学习,相互沟通,让网络艺术实践架起学习的桥梁。
二、多渠道、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开展艺术实践
(一)由于学校硬件上的客观原因,校内实践基地局限在音乐厅、校前广场等。因此,要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可以与当地琴行及音乐培训学校、群众艺术馆等合作,来满足学生的艺术实践需要,同时可与一些知名院校及演出团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造更多的实践场地和实践机会,满足学生的艺术实践需要。
(二)优化院校课程设置,增加声乐教学艺术实践课所占的比重。强化实践环节,使专业学生在掌握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其实践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如排练课(如合唱排练、演出节目排练等)、组织学生到外地演出及采风等都可以加入学分,使其课程设置合理优化。
(三)建立考核制度。对学生参加公益演出的次数、比赛的等次、毕业论文、文艺活动的组织及其策划、教育实习、参与排练活动和是否举办个人音乐会等,给予一定学分进行考核。对参与艺术实践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也可在期末考试中给予其加分等。
三、扎根校园、投身社会,合理开展艺术实践
(一)鼓励学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广大师生,报答教师的辛勤培养。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学生能在舞台表演实践中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把独唱音乐会当成一块“试验田”,体验播种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二)采风活动是一项有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它不仅对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还是我们国家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采风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采风能力和科研撰写论文的能力,也是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民间、了解当地风俗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湖北省十堰市的吕家河民歌、武当道教音乐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在采风过程中,把收集好的大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整理、编排,并进行实践汇报演出和经验座谈总结。通过这样的采风活动能够增强演唱者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同时也会加强其对演唱作品的情感表达。
给我家孩子换个午休床!
无效沟通:“老师,就因为睡这个离空调太近的床,我家宝贝都感冒两三次了,怎么着也得给他换个床!”
解析:幼儿园午休空间有限,总要有人睡离空调较近的床,而以命令的口吻让老师换床,会让老师很为难——谁乐意睡“容易感冒的床”呢?
有效沟通:90后老师经验不足,80后家长可以给她一些建议:“其实有些小朋友特别怕热,愿意离空调近一些,老师可咨询小朋友谁愿意跟我家孩子换床。”“要是实在没法换床,希望老师能把立式空调的叶片往上抬,不要正对着孩子的小床吹。我们也给孩子换一床厚点的空调被,要拜托老师多关照,看孩子是否蹬被子。”
第一时间给我家孩子穿衣服!
无效沟通:“老师,午睡起来,大家都等着穿衣服,我家孩子怎么每次都排最后,都因为这个缘故着凉拉肚子好几次了。”
解析:孩子准备上幼儿园时,一项很重要的“预备功课”就是学习自己穿衣服,但托班和小班的孩子的确在这方面不太熟练,需要老师帮忙,但家长也不能因此认为,给孩子穿衣服就是老师的义务之一,为孩子服务慢了还要受责怪。
有效沟通:“老师给这么多孩子穿衣服很辛苦啊,我们会尽快让他学会自己穿衣,为老师分忧,下次老师提醒他醒了也要先盖好被子好吗?这样就不会着凉拉肚子了。”“最近我在跟孩子玩‘套脑袋’‘钻袖子’游戏,他很有兴趣,我在想,要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玩这个游戏,是不是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学会自己穿衣?”
把小霸王调离我儿子在的这个组!
无效沟通:“我儿子被那个小霸王抓哭好几次了,快把这个惹祸精调离我儿子的这个组!要是他下次再这样,我会联合其他家长联名告到园长那里,集体要求转班!”
解析:老师并没有权力放弃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没有权力孤立他。家长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怪罪老师,认为小霸王的行为都是老师姑息出来的,还要“上告园长”,势必将老师划到对立面上去。
有效沟通:“班上有这样喜欢撩人的孩子,老师也很头疼吧!得想个办法来阻止他的暴力倾向才好……很想听听老师打算怎么办?”“孩子受了委屈,回来说要联合其他孩子孤立小霸王,不再跟他玩,我想短暂的孤立也可以让那个孩子意识到他的问题所在,这样老师趁热打铁,找他谈话,可能会比较有效。”
谁都应该玩自己的球!
无效沟通:“老师,我们特意买了最好的球放在游戏角,上面还贴了孩子的名字;凭什么每次那些身强力壮的孩子都抢到好球玩,我家孩子都玩又脏又瘪的球?”
解析:要是游戏角里,所有由家长自行添置的玩具都各归其主,很难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也会让家境不同的孩子在游戏中分出一个个小圈子,这也是不符合“公平教育”的原则的,当然,一种“公平”有可能会影响到另一种“公平”——身单力弱的女孩子,可能连一只好球都享受不到。家长心疼孩子,就去质问老师,反而会把很小的矛盾扩大化。
有效沟通:80后家长可以给90后老师一些建议:“孩子有一个小心愿,就是有一半时间可以玩到好球,怎样让大家都觉得公平呢?其实老师只要把所有孩子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先挑球,大家就都有机会玩到好球了。”
孩子跌伤你们老师有责任的呀!
无效沟通:“老师,怎么一玩大型玩具我家孩子就受伤?上次是被旋转木马夹伤,这次又被后面的孩子从滑梯上推下来,你们老师有看护责任的呀!”
解析:很多90后的幼儿园老师,本来就觉得孩子安全上的压力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若是因为一些小意外,老师再受到无端责怪,那很多老师就会采取归避风险的做法,尽量以室内游戏、桌面游戏,来代替运动量大,有一定风险的户外游戏,这样,对孩子的体格发展、胆量锻炼、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发展,事实上都没有好处。
有效沟通:小事故发生后,应体谅年轻老师也因此受惊了,先给她一点安抚:“孩子没太大问题,老人们说得好,不摔不长。老师别太自责了!”安慰过后,再跟老师商讨怎样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才是根本。比如,“我们回家也教育孩子,别把手指塞到旋转木马的肩胛里,这样会夹伤,老师也要多提醒其他小朋友。”再比如,“孩子都是急性子,是会发生前一个人还没有滑过滑梯,后一个人就从后面撞上去的事,老师一定要控制爬上滑梯的人数,加大孩子与孩子的间隔,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凭什么表现机会都是漂亮孩子的!
无效沟通:“老师,一样练舞蹈,我家孩子又不比别人跳得差,凭什么一到汇报演出,她就成了板凳队员?连老师都以貌取人,这个社会没救了!”
解析:家长给老师贴了“以貌取人”的标签,沟通就基本进了一条死胡同,年轻气盛的老师很可能反驳说:“外形条件就是会有附加分的,艺术院校来选苗子也是这样!除非你家孩子的舞蹈能力比外形好的孩子高出一大截。”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师谈论她因为外貌构成的失分,也会令孩子很受伤——家长的本意,是想为她争到跨越外貌的权益,结果,反而让她过早认识到,她是丑小鸭,她一生的路将和那些漂亮孩子不一样。孩子纯真的心灵需要保护,她与那些漂亮孩子的友谊,也需要保护。
有效沟通:正确的沟通应当是建议老师为“板凳队员”提供额外的表现舞台。其实小孩子不在乎自己是在多高级别的舞台上表演的,她们也分不大清区里、市里的汇报演出,与班上有多大的不同,因此只要是大的演出结束后,老师让板凳队员们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再演出一次,孩子的失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抚慰。这才是老师和家长都想看到的结局,对不对?
沟通中,80后家长最不宜对90后老师表现出的态度
认为老师图省事,有骄娇二气
“以前的老师哪是这样的,自己图省事,什么都让孩子自力更生。以前的老师对孩子那真是无微不至,现在的90后老师,都是惯宝宝出生吧,很不拿孩子的冷暖当回事啊。”事实上,80后家长自己上幼儿园那会儿的教育理念,和现在很不一样,90后老师着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生活学习能力,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老师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感受,包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为此,老师付出了比“代劳”更细致的教导工作,如果家长看不到这一点,沟通时双方的观念就是拧着的,很容易互有怨气。
认为老师太年轻,缺乏母性和爱心
80后家长聚堆议论孩子的90后老师时,经常会说:“她们又没结婚又没生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又缺乏母性和爱心,怪不得做事那么不体贴……”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议论,很伤老师的威信,也防碍了孩子与老师建立信赖和好感。其实年轻的老师也有很多长处:观念新,思想开放,汲取新生事物飞快;体力充沛,童心未泯,开朗活泼,能与孩子充分地玩到一起,说到一起。至于母性和爱心,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慢慢养成,这一点,家长要信任老师,给老师一点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多样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号:1007-0125(2017)04-0236-01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音乐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关于理论基础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幼儿歌曲的演唱能力、表现能力及构建综合性课堂的能力。从当前的中职学校声乐学前教育现状来看,距离上述培养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多样化声乐课堂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教育水平、艺术素养。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困境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多毕业于音乐学院的音乐专业,音乐功底较为扎实,但对学前教育相关内容涉及不多,对幼儿园工作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时很容易把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照搬过来,导致理论讲授较多,真正符合学前教育需求的、能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却很有限,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经历较长的适应和转变期。
(二)过于强调技巧性
很多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声乐技巧,把声乐学习上升到音乐知识、音乐素养的高度,思考那些专业性极强、内容极其复杂的知识结构。实际上,这是走入了误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声乐技能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标准。衡量学前教育人才的标准是全方面的,如果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精通声乐技巧上,就可能在面对幼儿时束手无策,再多的技巧也无用武之地。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多样化声乐课堂的构建
(一)巩固理论基础
理论教学是各项技巧的基础,声乐是通过演唱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艺术,学生在学习前,必须了解演唱过程中各种发生器官的原理与作用,全面认识发声过程,再辅以情感基调、创作背景,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建立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理论基础的巩固应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技巧训练等为主,要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升教学效率。
(二)开展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可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歌唱水平、声乐基础等,以3-5人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在照顾小组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在小组教学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倾听和观摩,辨别发声的正确与否。对于存在发声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性地纠正其问题,同一小组的学生也可以观摩,模仿教师的演唱技巧与方法。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也能够掌握同一首声乐作品采用不同演绎风格所展示出的效果,从而加深理解。此外,小组内也可以通过对唱、合唱、齐唱等方式来演绎歌曲,让学生们感受到声乐艺术的魅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途径开展教学。例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的舞台表演录像、上课情况播放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观察自身在学习和表演中存在的不足,以自身为参照,改进起来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也可以播放优秀声乐大师的表演录像,让学生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声乐是一种融合了理论知识和表演实践的艺术,只有进行大量实践表演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演出能力。中职声乐教学也必须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如定期开办学生文艺汇报演出、学生声乐观摩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克服心理障碍,锻炼心理素质。
(四)注重增加幼教内容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声乐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幼教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掌握儿童歌曲的演唱与发声,在演唱时要注意表现儿童作品的情绪,不能一味追求声乐发声方法。如《小毛驴》这首歌轻快明亮,描述了一位小朋友骑着小毛驴赶集的情景,学生在演唱时应代入这个场景,而不是单纯追求声乐发声技术。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有其特殊性,其与声乐教学存在一定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学习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教育能力,使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志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之思考[J].通俗歌曲,2016(9).
【关键词】 中职幼师;班级管理;班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班级管理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职业技能之一。管理好班级,对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幼儿教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本人多年的体会和经验,要搞好中职幼师专业的班级管理,主要从以下六方面来开展工作。
1.要营造班级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建立良好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首要问题。要建立良好的班风,就要在班级营造团结积极、健康向上的正确舆论。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自各个县区乡镇。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使得她们各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尤其都是女生,比较小气,容易因鸡毛蒜皮的事儿产生矛盾、意见和隔核,所以,一开学就要帮助她们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开展"中专生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讨论,开展"我是女生,我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我自尊、我自爱,我学习、我快乐"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学唱"团结就是力量"和"幼师班班歌"等,引导她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就要"亲如姐妹,团结如一家人",营造相互信任、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健康快乐的正确舆论与幼师班班风。
2.要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它指引着班里的每一个成员。作为班主任,要结合幼师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制订本班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为幼教事业奋斗终身"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近期目标要和"眼前事"相结合,如:通过全班共同努力,使本班成为"文明班级",宿舍成为"文明宿舍",学生个个讲文明、树新风。这些"身边事","看得见,模得着",使学生易于接近,易于实现。也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近期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其远大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付出、而努力。
3.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平台,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佳方式。班主任要根据幼师专业的特点,结合班级实际,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如学生科、团委、培训中心等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五四青年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兴趣、爱好与特长,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同时,激励她们通过参加这些班级活动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才干、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在学生毕业前夕,要通过组织班级举行"幼师专业毕业汇报演出",鼓励和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排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勇敢的"走向舞台",把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为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4.要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与沟通
在幼师班级管理中,要注意与各方面的联系沟通。
4.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班主任要和学生多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发现问题,针对学生问题做好具体工作。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经常关心关注。
4.2加强班干部的培养与沟通。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管理班级的骨干。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与培养适合做各方面工作的班干部,授予一定的权利与责任,经常与班干部沟通交流,指导她们如何做好班级的事情,使班干部在班里逐渐成为"榜样"、"楷模",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4.3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对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很大帮助。把学生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4要加强与各科任老师沟通交流。幼师班级有其专业的特殊性,未来的职业都要"为人师表"。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要要求学生把各门专业课学好。所以,班主任要加强与各科任老师的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各科专业的学习情况,配合科任老师,共同引导学生学好各门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前期准备。
4.5要加强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联系沟通。要管理好幼师班级,还要经常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因为班级的许多工作都是和学校相关部门相互联系的。如: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宿舍管理,第二课堂活动,各种知识与技能比赛等.作为班主任,要加强与这些部门的沟通联系,结合本班实际,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和比赛,为班级争名,为学校增光,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这样,对促进班级活动,管理好班级,都有很大作用。
5.要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和激励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和激励。不仅要关心她们的今天,还要关心她们的明天。所以,班主任要关心她们现在要学好各门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激励她们往更高层次去努力――报考"幼师大专班",在幼教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使她们能够在未来的幼教工作中做得更好,飞得更高。
6.要加强班主任个人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要搞好幼师专业班级管理,班主任个人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很重要。班主任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会潜濡默化的影响学生、影响班级。成功的班主任都有自己对职业教育问题独特的看法、想法,有对职业教育价值系统的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行动选择,系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班主任个人的职业综和素养是班主任做好中职幼师班级管理的关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班主任,要加强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职业素养。
中职幼师班级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班主任工作方法多种多样,班级活动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探索、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中职幼师班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