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12:09:22
导语: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信仰产生了特定的词语。中西方的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色彩,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s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tohell(下地狱)。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一切,因此,汉语语言中有许多词语是来源于佛教。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中作乐”“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地把握译文的文化意义。
二、生活习俗
语言用来交际源于生活,生活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语言的表达。英美国家的人见面时非常喜欢谈论天气状况,像“Lovelyweather,isn’tit”之类的话语。当翻译成汉语时可译成你好。而在中国,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你吃过了么”,“吃的什么”,这并不是关心别人是否吃过饭,吃的什么,而是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成英文常用“howdoyoudo”不能翻译成“haveyouhandyourmeal”,不然外国人以为你要请客吃饭。英汉差异还表现在对动物的文化内涵。中国很多贬义词语都和狗有关,如:“走狗”“狗腿子”“狗咬狗一嘴毛”“落水狗”“狗地主”“狐朋狗友”等,很明显在中国文化中,狗无疑是令人鄙视的对象。此外还有蝇营狗苟、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血喷头。可是在英语中狗却带有褒义,如;aluckydog(幸运的人),atopdog(重要的人),aseadog(有经验的水手),ajollydog(快乐的人),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由此得知,dog被老外认为是忠诚的朋友。亚洲四小龙的英文是“thefourAsiantigers”而非“thefourAsiandragons”,这是因为tiger在西方文化中被看作“勇猛,富有进取精神”。但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威武雄壮,生气勃勃。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虎只是陆地上的物种。而在西方的文化中,dragon是一种浑身长满鳞片、嘴里能喷火的巨大蜥蜴。其被用来指凶恶的鬼怪,是邪恶的象征,如:英语中如果用dragon来修饰女人,说明此人凶悍,令人厌恶,有贬义。由此可见,其文化内涵有天壤之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能更确切地表达原义要重视文化差异。
三、历史典故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可以说,中西方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在与西方人交谈时,常常会因为双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发生一些情况,也会产生一定的误会。比如说,双方在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可能会因为一句话说得不恰当,从而使听者产生误解,导致语言交流不通。
因此,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而且要知道西方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还要了解他们是怎样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习惯,更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日常交际方面,西方人一般不会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询问“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Areyou married?”等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而中国人见到陌生人或不大熟悉时会问:“你吃饭了吗?”“你去哪里?”等问题。对中国人来说,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但是,这些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都是很习以为常的问候,而在西方人看来,已经干涉了他们的隐私。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他们感到突然,甚至不高兴,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让他们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尤其是对西方的女性来说,询问她们的年龄是非常不礼貌的,甚至会让她们产生反感。当我们在刚认识一名外国女性朋友的时候询问她的年龄,这会使她在心里对我们产生反感,但出于友好,她会微笑着说”It’s a secret.”等之类的话。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注意这些交际语言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在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向对方说一声”Hello!”。或者按时间来分,说一声”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和”Good evening!(晚上好!)”。另外一种常见的问候就是谈论天气,西方人在见到熟悉的人时会说”What’safineday today.”(今天天气不错)“Goodday,isn’t it?”(真是个好天气,是吗?)之类的话。
在称谓方面,我们在生活中一般只对彼此熟悉的或者同辈之间直呼其名。如果对长辈直呼其名,这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受到尊敬。古往今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一向提倡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们必须要尊敬长辈,分清楚辈分和长幼尊卑,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生活中对亲密的朋友或者是长辈都可以直呼其名。西方人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常见的都是直接称呼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儿女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件不礼貌的事。其实,大多数西方人不愿意因为自己因年龄或者社会地位的关系而要他人特别尊敬他。这样会让他们觉得很不自在,觉得互相的距离过于分开拉大。中国人在称呼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时,一般会加上其相应的职称,比如说王叔叔、张经理、李部长、吴阿姨等。而西方人一般会用”Uncle”、”Aunt”来指代叔叔和阿姨,客气地称呼对方时,一般用”Mr.”、”Mrs.”或”Miss.”等。
2.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价值观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反映在语言上,某些词的词义在一种民族中是褒义,而在另一种却是贬义;在一种文化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却使人难以接受。就价值观而言,西方人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而中国人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率和群体利益的维护。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其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强调的是“利他”精神。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都是集体主义,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我们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社会主义价值观首先要求应该牺牲的是个人利益,否则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在汉语中,“个人主义者”是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者。
而在西方,人们普遍重视个性的发展,把“个人主义”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西方人在价值观方面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是西方文化最深层次的体现,并且具有最高的价值。因此,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语言表达的差异
许多的词语或习语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些词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没什么区别,但从民族文化背景来看,却赋予了其它的文化内涵。例如,表示颜色的词在英汉语言中都有,并且在词义上基本都是等值的:black(黑色),yellow(黄色),green(绿色),blu(e蓝色),white(白色)。但语义稍加延伸,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blue除了表示蓝色以外,还可以指代一个人忧郁、沮丧,所以在英语中表示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可以用inabluemood或feel blue。还比如:”bluejacket”,并不是指“蓝色夹克”,而是“水手”。”green-eyed”不是“绿眼睛的”,而是“红眼的,嫉妒的”。”blacktea”并不是“黑茶”,而是“红茶”。”whitefeather”不是“白色的羽毛”,而是“懦弱,胆怯”。另外,还有一些和动物有关的词,用在不同的搭配上也有不同的意思。例如:”coldpig”不是“冰冷的猪”,而是“冷激硬化法”。”gooseflesh”不是“鹅肉”,而是鸡皮疙瘩。”horsesense”不是“马的意识”,而是“基本常识”。”whiteelephant”不是“白象”,而是“累赘、大而无用的东西”。从以上一些例子来说,要真正学好英语,有时不能只从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出发,而是要真正的了解词语所包含的内涵,还要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的影响
1.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难免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障碍和挑战,但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所在,从而激发了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Interestisthebestteache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推动我们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因此,英语学习者只有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才会有愉悦的心情,会渴望学习新的知识,会产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我们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的基础上。也有人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如果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对英语学习者而言,可以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会看到”busy boy”之类的词组,它的意思不是“大忙人”,而是“爱管闲事的人”。相关的词语还有”confidenceman”(骗子),而不是“有信心之人”。”busboy”(餐馆勤杂工),而不是“开公交车的小伙子”。这些对于第一次接触到这类表达的学习者而言,会觉得比较新奇。汉语中有很多四字成语,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些成语很难完全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所以常用的成语汉英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等。其实成语的翻译并不难,只要理解了汉语本身的意思,再用英语把相同的意思解释出来就可以了。比如说:”comestraighttothepoint.”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直接切入重点”,把它换成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开门见山”的意思,虽然它们从表面上看是有区别的,但是从表达的意思上来看是相似的。总之,学习英语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当我们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产生兴趣的时候,自然就提高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学习英语也能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2.人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尤其是对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学好英语,精通英语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某方无意识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和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这些很有可能会产生障碍和误解,甚至会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我们视谦虚为美德,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过分的谦虚反而会闹出一些笑话。例如,当中国人得到西方人的夸奖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谦虚,通常会说“还行,马马虎虎吧。”对中国人来说这种谦虚的回答在日常的交流中是很常见的,但西方人会把这句话理解成动物园里的马和老虎,因此会觉得莫名奇妙,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不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事实上,对于他人的赞美我们只要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总之,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结论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先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如果我们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文化的了解。我们学习英语,事实上就是在学习西方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正因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还需要兼顾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只有较好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对西方文化的感受能力,这样才能增强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准确无误地实行跨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小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J].价值工程,2010,(29)
[2]周蕾.论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科技资讯,2007(16):163-164
[3]汤先觉.英语学习与中西方文化差异[N].巢湖学院学报,2003,5(1):120-121
[4]沈少剑.关于英语专业文化专题毕业论文的研究视角[J].教育教学刊2009(08)[5]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和比较[J].中美英语教学,2007(03)[6]孙萍等.文化领域下英汉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与翻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7
[7]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关键词] 贸易谈判 中西文化差异 谈判风格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加入WTO后的中国带来无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如何实现成功谈判,影响因素众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贸易国对彼此文化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代代沿袭所积淀的特殊事物,其多样性与复杂性日益被各国贸易人士所认同,研究一国或一民族的文化习惯与文化背景往往决定了一项贸易的成败,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交往时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二、贸易谈判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
称呼作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语言信息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民族心态和风俗习惯,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了解并理解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可能造成的障碍,对增进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中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帮。文化是以社会为本的整体文化,古代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家庭和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就使得人际关系较复杂,称呼也显得较复杂, 始终贯穿着等级观念,纲常伦理和男尊女卑观念也渗透到经济交往之中。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个人主义使称呼较为笼统。西方人奉行尊重自己、考虑别人、相互平等的准则,初次见面或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人们在姓(Surname) 或姓名(full name) 前面冠以Mr/ Miss/ Miss 的称呼就够了,为了亲切的缘故,熟识的人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 name/ given.name) 。除非特殊必要,一般不称呼头衔。历史上西欧人对君王有“Your majesty”“sire”(陛下) 等称呼,但在现代,即使在仍保留着君主的国家人们认为这类称呼只具有社交礼仪的价值,并非体现等级尊卑。但另一方面,以往主要用于称呼有爵位的人并兼做对一般人尊称的sir 一词,现代社会的英国人则认为在一般交往中使用起来表现了一种自卑态度,有失自己的尊严,也会使得对方尴尬,所以如今只用于学校、军队称呼和商业往来的客套话。英美人称呼自己时不用谦词,现代英语中“I”是对自己的惟一称呼,书写时大写。第二人称代词“You”没有相当于汉语“您”的词或词形,“You”即是对人的尊称。在贸易交往中,中西称呼习俗的差异有时便造成理解障碍。中国人喜欢称呼别人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某局长”、“某经理”之类。但是,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以用称呼,如医生和有博士学位者可称Doctor. . ,主持审判的法官可称J udge. . .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 . . 和Mayer...。国人这种称呼习惯包含着要明确表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的文化心态,但在谈判中应理解对方的习惯和心态,不然会因别人没称呼自己的“官职”而发生误会。
中国人极少把姓作为对人的称呼,这与英美人的习惯也不一致。美国儿童天天真呼父母的姓名:中国人则认为直称人的姓氏对人不尊重。对日本人要注意各种级别的称谓不同。英汉语言中称呼差异反映出文化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 了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称呼习惯才能消除称呼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和误会
2.时间概念上的差异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双方约定是几点到达会面场所,他(她) 必定准时到达。不遵守约定时间,姗姗来迟,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借口,在拉丁美洲和巴基斯坦,人们常常不按时赴约,而瑞典人则要求人们准时到达。我方时间观念较淡漠,如果确实因为特殊情况而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对方。
3.贸易谈判中的禁忌语
在贸易交往时,与英国人打交道有三条禁忌: (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校校服领带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3)不要直呼其为英国人(英国由英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组成)。与美国客人洽谈交易时,不必过多的握手与客套,贸易谈判可直截了当地进入正题,甚至从吃早点时开始。
4.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不仅受到社会习惯,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忽视语言差异,商务谈判就会产生阻碍。“authority”一词在英语中不含任何贬义,指政府官员或学校领导。而相应的汉语为“当局”通常含有贬义。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为“authority”语言符号提供了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一个单词的内涵如果不具备对使用该语言国的文化的合谐理解是不能完全被欣赏的。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不同的语言特征。不同的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涉及不同国家的语言。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可以保证谈判顺利进行。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阶级、家庭结构、职业、信仰、价值观、宗教等,均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习惯。例如“,在汉译英中有人把“马戏扑克”译成(maxi puke :在英语中表示“严重的呕吐”),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人员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致出现失误。文化差异易造成谈判障碍,应将汉语思维转换成英语思维。因而,商贸谈判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不同语言的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使谈判顺利进行。
5.面对不同对象时谈判方式、谈判风格的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各民族间有着迥异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如果不了解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成功的契机。如欲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方式。面对不同的对象以变应变。因人而异,见机而变,同时,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对手谈判,应使用不同的对策。因此,对各国各地区贸易伙伴的谈判特点应有所了解,要懂得“入国问禁,入境问俗”道理。美国人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十分精于讨价还价,智慧和谋略取胜,有理有据。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方式,是与非必须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他们一般也请客送礼。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慎重、礼貌、耐心自信,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有必要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客气话很多,原则问题寸步不让,擅于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精通兜圈战术,善于打“蘑菇战”。实施拖延战术的过程中,会想方设法地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在回答问题时常用“可能”、“或许”。当日本“蘑菇战术”与美国的“速决战”对阵时,往往弄得美国人哭笑不得,窘境难安。韩国人: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在谈判前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德国人的谈判特点是准备工作充分,喜欢明确表示希望做成交易,准确地确定交易的形式,详细地规定谈判的议题,然后准备涉及所有议题的报价表。这份报价表一旦提出,就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性,因为他们不太热衷让步的方式。法国人在贸易谈判中有三个主要特点:立场极为坚定;坚持在谈判中使用法语;明显地偏爱横向式谈判。这就是说,先谈原则再谈具体问题,先为协议勾画出轮廓,然后再达成协议,最后确立协议上的各个方面。英国人在业务上有些松松垮垮。谈判往往准备不充分,但谈判人和善、友好、好交际容易相处。对建设性意见反映积极。印度人喜欢讨价还价,而中东地区的人,具有沙漠的传统风格,在他们的眼里,信誉第一重要,来访者必须先赢得他们的信任。他们特别重视谈判的开端,往往会在交际阶段花费许多时间,经过长时间的、广泛的、友好的会谈,增进彼此之间的敬意,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做成一笔生意。
6.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对于从事商务谈判的人员来讲,要调研国外的政治、法律、经济形势,市场行情,还要了解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例如到美国搞贸易,应了解美国的基本国情。在埃及,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务也要给小费,而日本是一个不收小费的国家。在墨西哥,客人询问主人的配偶或家庭的情况,被认为是友好的表现,但在阿拉伯这样做是犯忌的。你要与阿拉伯人谈生意,二郎腿一翘,生意准告吹。因为翘腿,脚底朝天就触犯了“”。在颜色、图案方面,各国的喜好与禁忌也不一样。印度视白色为不受欢迎的颜色。而罗马尼亚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最令人喜爱。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黄色表示绝望;黄色在西方国家是令人不快的、讨厌的颜色,含有卑劣、胆小等意。而秘鲁对紫色倍加喜爱。伊拉克讨厌蓝色,视为魔鬼,在日常生活中讳忌使用;图案也是如此,东南亚诸国对大象有好感;而英国人则不喜欢。北非、利比亚视狗为不洁之物;而法国人养狗成风,视其为忠实可靠的朋友。新加坡人爱用双喜组成图案。伊朗人喜爱狮子。港澳新马地区和日本人喜欢把十二生肖的形象使用在商品造型和包装装潢的画面图案上。瑞士忌猫头鹰图案,认为那是“死人”的象征。意大利和法国忌。阿联酋忌十字架和六角型。法国人很少喝开水,所以保温瓶很难推销。与外商打交道,要送些礼品或纪念品。比如千万不能送手帕给意大利人,因为手帕是亲人离别时擦泪用的不祥之物。如果改送丝绸头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不能赠送带图案的礼品。
注重民族差异,尊重对方文化,是谈判顺利进行的前提,谈判双方应相互体谅和宽容因不同文化而各自独立存在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更要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与双方文化相冲突,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民族形象的同时,尊重谈判双方文化风貌,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谈判中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使谈判在友好、和睦、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Wang Zhengy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Shenyang: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2001
[2]ZhangXuemei: The Differences of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Styles[J].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2006,(05)
[3]王洪阳:浅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7)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是用译语传达原语言的意思,具有传译性。前苏联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给翻译下过如下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着文化,为了保证翻译者能用准确精辟的译语去揭示出原语言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也就是说,原语言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的成功与否。这些文化差异及对翻译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的各个方面。欧美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多信基督教,“上帝(God)”这个概念就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西方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有很多体现。如在教堂举行婚礼、向“主”宣誓、向上帝祈祷“God help me!”,甚至看到别人打喷嚏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说一句“God bless you”。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深。基督教里的“上帝”在佛教教徒心目中便称为“老天爷”,许多词语或俚语便来源于佛教。如:“浮屠”、“临时抱佛脚”。
2. 宗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种文化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困难。在翻译过程中,不结合原语与译语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差异而去盲目地翻译,会使文化信息很难完整准确地传递到译入语中,从而产生文化的不对等现象。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异不容小觑。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表达事物是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的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
2.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不同的思维风格造就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如: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平衡饮食是重要的。)原文的语义重心是“It is important”,而汉语译文中很自然地置于句尾了。可见,同一句话让有不同思维的人来理解是有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对地名的叙述中,中国人在大脑思维信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国家、省”, 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门牌号”。我们通常会把外国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然而,事实上,中国话的语言顺序往往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语言顺序相反。从这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演绎法”,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归纳法”。
三、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所以天气时常变化莫测,阴雨连绵,人们对天气容易产生特殊的感情,因而英国人见面都喜欢谈论天气。所以“A lovely day, isn’t it?”之类的话,就成了人们见面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语。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汉民族的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的不同势必造成人们认识、处理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的不同。就话题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交谈则忌讳涉及诸如此类的个人话题。中国人的问候语常用:“吃饭了吗?”、“上哪去?”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这类招呼语则不适合西方人,他们以为你要邀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他们的招呼语很简单,如:“ Hello! ”、“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 Nice day, isn’t it? ” 等。
据高盛公司发表的亚太地区消费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额占到了全球的27.5%。预计五年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以上的消费规模,全球份额将达到32%,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顶峰。
面对国内快速发展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和庞大的奢侈品消费人群,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本文试图从中西消费文化差异的视角,来探寻奢侈品消费何以大行其道的原因,并以期对培育健康、合理的奢侈品消费文化作出贡献。
(一)
中国消费者更注重奢侈品的社会符号价值,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奢侈品个人取向上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注重奢侈品的显性公众意义,“面子消费”居多,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拥有奢侈品的个人含义。
东方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的集体社会,人们十分关注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在文化价值体系上更加偏重社会取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就决定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更多关注的是外部的社会性的需求而非内在自我的需要,他们着眼于通过拥有和消费某种奢侈品来炫耀财富,显示身份、地位等,虚荣大于品位,仍处于“炫耀性”消费阶段。而西方消费者已可以独立且成熟地看待奢侈品,从炫耀转为内敛,看重奢侈品所能带来的个人意义和精神上的享受。
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新富群体是目前国内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财富新贵们的奢侈品消费行为是典型的“炫耀性消费” [1]。
财富新贵们把奢侈品当做“富贵的标志”,热衷于展会中或国外旅游时购买,偏爱买最贵的、最知名的顶尖品牌,以此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个人要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关心的观察者,对他的金钱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显示他的支付能力。”[2]现代商品社会,显示支付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购买价格超乎常人能接受的奢侈品。因而,奢侈品消费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年轻的财富新贵们展现自身能力、个人财富最有效的手段。奢侈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时尚,它关乎品质、关乎身份,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消费奢侈品牌所带来的社会认同和心理满足。
中国式奢侈品消费观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面子消费”。中国人传统的“爱面子”和攀比心理也比西方人更为严重,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奢侈品是世界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而在中国,用4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购买奢侈品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面子消费”的典型表现。
如果把“面子消费问题”扩展至消费文化的层面,消费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偏好与态度指向的场域,显然是从属于消费者所在的大文化价值圈这个统一范畴的。“人的一生首先要适应本社会传统的模式和规范。从他的出生开始,本民族的习俗就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开始说话,就成为文化的创造物,到他长大并参与活动,文化的习惯就成为他的习惯,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文化的局限就成为它的局限”。[3]儒家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对奢侈品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如此注重人际关系的“面子问题”,人们在购买行为表达上就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提供象征价值的产品,而奢侈品无疑正好就是最给“面子”的消费选择了。
(二)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是以商品实物为主,仍停留在奢侈品消费的初级阶段,享受占比重较小。西方消费者则更倾向于个性化、体验式的奢侈服务,享受精神型消费重于物质型消费。
以法国为例,奢侈品文化经过数世纪的沉淀,在法国已经根深蒂固了。因此,法国人在对待奢侈品消费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理性与成熟。奢侈品消费已经完全“退烧”,人们开始以一种理性、成熟的态度来看待奢侈品。清贫开始流行,消费观变得务实。对休闲和自由时间的追求可视为法国的一个特性,这种特性代表了西方主流社会在奢侈品消费上的变化。
在欧美国家,奢侈品品牌的选择面已十分宽泛,金属器皿、工艺水晶、琉璃制品、皮革、出版物和装潢等均涵盖其中,甚至还有状如瑞士军刀、zippo打火机等诸多令人着迷的精致小商品。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亦渐从炫耀性消费的共性转入体验式消费的个性,人性化的消费比如陶瓷鉴赏、美食经历、阖家环保旅游等等,无所不包。只要拥有精湛品质的雕琢,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或艺术气息,哪怕只是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茶器,听场新年音乐会,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消费。
比如在阿联酋的迪拜帆船酒店提供超五星级的服务,用户可预定通过直升机接送进驻酒店。欧美很多高级俱乐部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会员的条件极为苛刻,会员可世代继承,这就造就了富豪阶层的历史传递。而在中国,虽然高级俱乐部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都是以高昂的入会费为条件,对会员的身份限制很少。对于多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而言,要买就买款式经典的、logo明显的,使得一看便知是某种奢侈品。相反,西方奢侈品消费者更崇尚精英消费,人们倾向购买符合自己个人风格的款式,甚至不惜代价专门订购。
究其原因,部分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中存在着奢侈品购买者和消费者相分离的现象。东方文明崇尚礼仪,重视人情消费,奢侈品具有品质高、珍奇、稀缺的特点,是馈赠送礼的最佳选择。国内奢侈品消费中的相当一部分并非用于自身,而是作为礼物赠予他人。尤其现代工业、商业社会更使奢侈品在商务送礼中广泛应用,更是呈现出强烈的“人情特色”。随着精神文明的提升,文化消费的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应该更注重无形的精神文化产品及服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奢侈品牌的物质形态阶段。
(三)
就奢侈品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看,我国目前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欧美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中国则是以年龄在25~40岁的青年人为主,40岁以上中老年占奢侈品消费人群比例还不到30%。
转贴于
从一个社会的财富占有规律来说,社会主要财富应该集中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手中,财富与年龄成正比,他们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体。在法国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奢侈品牌的主要顾客群,他们可以更加独立、成熟地看待奢侈品,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培养自己的品味,倡导内敛、理性的消费文化。而中国反常的现象是20~40岁的年轻人是奢侈消费品的主体,这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
“在现阶段,当代西方社会中符号产品的过剩、文化失序与分层消解的倾向,表明文化问题已经凸显,它为我们对文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行概念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启示”。[4]我们可以从这一思路来探讨我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的文化原因。
年轻的奢侈品消费一代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的成长过程,几乎就是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从发轫走向流行的过程。消费主义是二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主流消费思潮,崇尚感观刺激,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在西方奢侈品文化的冲击下,由于年轻人不像中老年人那样多地替未来做准备,他们信奉“能挣会花才是现代化”的观点,使得他们成为高收入群体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消费群体。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动物象征意义;文化差异;因素
1 Introduc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intrinsically dependent on each other,have evolved together through the history.”(Claire Kramsch,1998)“On one hand,langua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being,permeates his thinking and way of viewing the world,language both expresses and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On the other,language,as a product of culture,helps permeate the culture,and the changes in language uses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return”.(Claire Kramsch,1998)Language is the base of entire culture,and it is only in language that culture can be wellpresented and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n the other hand,language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it reflects language. Language reflect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culture.
2 Comparis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2.1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f human life are roughly similar,people in China and the West will naturally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association,giving the same significance of the animal words when they understand animals from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the animals. For example,in Chinese,fox is the synonym for cunning and craftiness. When people use such phrases like as cunning as “a fox”,“old fox” to describe a person,they often consider him or her sly and tactful.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fox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is kind of meaning.
2.2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A few of animals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symbolic meanings both in China and the West,bu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majority of animals are different in the symbolic meaning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ow,I’ll give several peculiar animals to testify my view.
2.2.1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has come to be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and China is called huge dragon of East.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symbols of royalty are the dragon and phoenix. The dragon stands for the emperor and the phoenix for the queen. Besides,as an auspicious creature that supposedly brings good luck,the dragon gave rise to the saying that parents“wang zi cheng long”―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that is,to be successful.
To Westerners,however,the dragon is often a symbol of evil.They regard the dragon as a fierce monster that destroys some other things;therefore,in their opinion,it must be destroyed.
2.2.2 Bat
To Chinese,the “bat” is a symbol of good fortune,wellbeing,and happinessall positive qualities. The reason for such associations is probably that the name of the creature is pronounced the same as the word“fu”. Thus the traditional design shows the bat and the deer together is very popular in China,because the words pronounced is the same as “fu lu”―good fortune,happiness,wealth and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 ba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qualities.“As blind as a bat”,“carry as a bat”,“He’s a bit batty”typical expressions of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They may be even worse.Mention of the bat often evokes the image of an ugly,sinister,bloodsucking creature.This may be caused by the “vampire bat”。
3 Factors Leading to th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which would cause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Such factors are as follows:
3.1 Diversity in Spiritual Culture
3.1.1 Belief Systems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people believe the universe is created and controlled by a divine power.Man and the universe are separate entities.And therefore,there are laws of nature that must be followed.With such a view of the universe,people in the West developed a dualistic world view.Their goal of life is to be more objective and rational.Chang is considered progress.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usually their approach to problems in life. People are considered as equal to one another. However,people in China regard the universe as a harmoniously selfoperating organism in which each part is related to other parts in a system of hierarchy. With this view of the universe,Chinese developed a holistic world view. They hold man and nature are interrelated;man is a part of nature and man’s goal of life is to keep harmony with nature.Stability is highly valued. Therefore,their attitude toward life tends to be more subjective.
3.1.2 Pattern of Thinking
From the pattern of thinking,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not the same as the Western. Chinese pattern of thinking is the threedimensional type,while the Western pattern of thinking is streamlined.
3.1.3 Value Systems
Most Western countries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people strive hard to achieve individual identity in terms of possessions and achievement in their professions.China place high value on the collective.So group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are preferred,rather than competition.
3.2 Diversity in Behavior Culture
3.2.1 Social Rituals
Chinese people always like to ask the person’s name,age,unit and earnings,who he or she meets. While Westerners quite hate this kind of people who like to ask the other’s age,income,and other personal private matter.
When Chinese people receive gifts,they often let them on the edge,and don’t gaze at the gifts(for fear other saying they’re greedy). On the contrary,Westerners will open the gifts in the front of the guests and express their satisfaction when they receive gifts. Hospitality is a kind of Chinese quality.
3.2.2 Customs and Habits
In western countries,many people like pets. English people view dogs as human being’s best friends. Many English expressions with the dog can be found,such as:a lucky dog,a clever dog,a top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Love me,love my dog;He works like a dog.
To Chinese people,however,the dog is derogatory term.People have negative attitudes to the animal dog,such as rubbish,henchman. Western customs and habits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ones in many aspects. It is hard for English speakers to understand why servile follower is a pejorative term in Chinese.
3.3 Diversity in History Background
Chinese history differs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history. They have their own historical cultures,which reflect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China is an ancient country with 5000 years’agricultural cultivation.In ancient time,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trade,so people are all familiar with farming and they have lots of vocabularies about farming.Besides,the animal cattle are the main farm labor,which do much farm work for people.Consequently,Chinese people cherish a deep affection for the cattle.As is known to all,the English people,traditionally,is a nomadic nation.They wandered from place to place,looking for pasture for its animals and had no fixed place. They like horses and they are good at riding. Hors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than cattle in England.They are not only as the main entertainments,but also as the main transportations for their lives.
4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language learners can use the animal expressions in an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way,also they can avoi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and reading,and reduce mistakes in translation. What’s more,language learners can understand clearly the reasons why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animals. But this paper does not completely reveal the whole reasons,English learners should insist on reading a lot of books and publications to achieve the task.As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language study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References:
[1] 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John B.Thompson.高.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M]. Ltd:Polity Press,2005.
[3] Zatta,Jane Dick.2005.Animals and Symbolic Boundaries[J]. 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mmer/Fall.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委婉语比较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折射。受中西方国家在、价值取向、社会制度及传统习惯等方面巨大差异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也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
1.基于差异的比较
基督教教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基石。英语中大量的“死亡”委婉语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众生生而平等,死亡就成了to the great leveller(走众生之路);上帝捏泥造人,死便是to return to earth(重归泥土);人生来有罪,死即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还债务);还有to depart to God(去见上帝),to be called to God(应上帝召唤),to join the angels(加入天使行列),to go to heaven(上天堂)等。从这些极具基督教色彩的委婉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人生的积极、自然的态度。中国的道教信奉达观、淡泊的生死观,认为死只是“随物而化”,故“死亡”也就委婉地称为“物化”;而且追求得道成仙,于是有了“升天”“仙逝”“羽化”“驾鹤西游”等死亡的委婉表达。佛教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天、地、人等万物中轮回,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脱离烦恼,由此产生了一套特有的“死亡”委婉语:“坐化”、“涅盘”、“圆寂”、“成佛”等。这些“死亡”委婉语表现出道教、佛教对人生理解的消极一面,认为死亡是一种超脱或解脱。
基督教徒出于对神明和魔鬼的敬畏,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或灾难,往往委婉称之。如the Black One,the Tempter,Lord of the Files,the Wicked One,Prince of Darkness等都是英语中有关“devil”的委婉语。而在中国,神鬼禁忌并未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谈到“魔鬼”多直言不讳,如“妖魔鬼怪”、“钟馗捉鬼”,甚至还加以引申运用,如“鬼东西”、“扮鬼脸”。基督教禁戒人们防范贪婪、邪、说谎、嫉妒、偷窃等罪恶,自然产生许多委婉语来代替这些罪恶。如,英语中envy(嫉妒)一词有下列这些委婉语:green,heart burn,jaundiced,to have a long nose,sour grapes等。
2.基于价值取向差异的比较
在对待金钱与物质的问题上,中国人主张轻利轻财、勤俭节约,英美国家则崇尚奢华的物质文化。中国人经常不直言钱,如:把对文稿、诗画作者的稿费称为“润笔”,就连索取报酬也是委婉地要求对方“意思一下”。西方人对钱的态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因为要遮掩而委婉。汉语中将“价廉物美”视为理想的商品,而当代英语中cheap(便宜的)的含义是“质量低劣、式样糟糕、陈旧”,因此常用budget(价格低的),economy(经济实惠的),low-cost(花费少的)等委婉语来表达。
对待“老”的态度差别是中西方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老”表示经验、成熟和社会地位,中国人对老往往直言不讳,汉语中表示“老”的委婉语很少,有时为了表示尊敬和亲切还要特意加上“老”字,如“老首长”、“老教授”、“李老”等,这是中华民族重老、敬老价值观的体现。而西方文化模式属工业经济型,不迷信权威与传统,追求创新,存在“轻老”的价值观。西方人忌讳谈“老”,认为老是思想僵化、迟钝、固执的表现,人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借用其他词语来婉指old people(老人),如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seasoned man,senior citizens等。
西方人强调自身发展和个人利益,重视个性的张扬,对取得荣誉和赞扬后的兴奋毫不掩饰。而中国人内敛、含蓄,强调自谦、敬人,汉语中敬词、谦语十分丰富,如自称方面的谦称“卑职”“鄙人”“寒舍”“老朽”“在下”和对称方面的敬称“阁下”“大驾”“尊驾”,这种单纯求雅式说法是汉语委婉语中一道奇特的风景。对别人的称赞,中国人通常以“惭愧”、“哪里”等谦虚应答。然而对于这种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西方人认为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他们对别人的赞扬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
3.基于社会制度差异的比较
对于“失业”问题,由于西方是私有制社会,劳动力经常流动,对“失业”现象并不回避,有关这一现象的委婉语,有between jobs(两份工作之间),claimants(要求者),the less fortunate(更不幸的人)等。而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方面原因,在中国,人们对“失业”这个概念很难接受,权威机构往往以“待业”、“下岗”、“离岗”来替代失业,而在企业中,失业则被称为“被炒鱿鱼”、“换老板”等。
受长期封建伦理道德影响,中国人往往将婚姻和性视为严肃的道德问题,甚至羞于谈性,汉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多含贬义,如:将丈夫的情人称为“小三”、“二奶”等;用“那个”、“下身”描述生殖器,用“干那事”、“行房”表达发生性关系;在谈到不正当时,常用“作风问题”、“男女关系”表示。而西方国家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少,人们崇尚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将性与爱直接联系起来,对性的表达相对开放,英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词义模糊且多为中性,人们常用amorous rites(爱的仪式),act of love(爱情动作),business(办事),have sex with来表达。而口语中,make love,do it(做一下)则更委婉、形象。
4.基于传统习惯差异的比较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年幼对年长、学生对老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否则视为冒失无礼、缺少教养。尤其是官员称呼非常讲究,一般称某某同志或以姓名加职务称呼,而且对于某单位的副职,人们常把官衔中的“副”字抹掉。而在英语国家,尤其在美国,对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不管是同级、上级还是下级,不管是平辈、长辈还是晚辈,也不管是老还是少,均可直呼其名,这样,一点也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倒显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亲切、友好的关系。
有关生理现象方面的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很常见。西方人对“上厕所”非常讲究,英语中常用washroom,comfort station,powder room,ladies’,gents’,WC(water closet)和toilet表示厕所。表示上厕所,有relieve oneself,pass water等,而且男子用to tear,女子用to powder one’s nose,大人用WC,小孩用potty,wee-wee。汉语则没有这么细的分别,表上厕所的委婉语有解手、方便等,琼瑶剧中还出现了“去一号”的说法。提到月经,西方人多显浪漫,英国妇女通常用in the flowers,blue days来代替menstruation(月经);中国人则更隐讳,“来例假”、“来那个”是大众化表达,“她这几天不舒服、肚子痛”则容易引人误解。
为避免见面时的尴尬,中西方都有独特的委婉问候方式。中国人见面常问“吃过了吗?”“去哪儿?”“您干什么?”。其中“吃过了吗?”是中国浓厚食文化的体现,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西方人则常用“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isn’t it?”来委婉表达,如果用这些问候语,中国人会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美国人还常用“What’s up?”问候,这会让中国人误解为询问股市情况“升了吗?”。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形成的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是语言使用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对另一个民族来说可能会非常陌生,甚至不可思议。笔者认为,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注意研究文化因素对英语语言表达的影响,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委婉语,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1999,(1).
[2]范先明.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3]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辞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 文化差异;课堂教学策略;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75-2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用以传播知识和相互交流的工具,而外国语言的学习不单是掌握语言本身的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学习者应着眼于利用语言技巧去了解和挖掘其代表的社会文化。语言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因此,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其使用国家的文化。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难给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斯科隆在《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中将文化分为两种:一种为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在内的高级文化;另一种为所谓的人文文化,其涵盖习俗、仪式、衣食住行以及人际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生活价值观。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知识和生活可以用语言来记载,文化又从多方面丰富和完善了语言系统。汉语与英语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都出于应试以及升学的需要,因此只注重对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的语言层次的学习。但我们学习英语的更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与外国人的交流,取其精华,从而为我们所用。对于学生来说,单纯地掌握语言技巧不足以让他们正常地与外国人沟通和交流。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会让学生在交流时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只有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和成功的沟通。语言学习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他便无法真正地掌握此门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教授与渗透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生活习惯及社会习俗的差异
生活习惯及社会习俗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与生活环境、地理气候乃至国家制度息息相关。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对于称呼尤其重视。不同的称呼体现了阶级、辈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学生在与老师打招呼时应称其为“王老师”或“张老师”,而不会直呼其名。相反,在西方国家老师则习惯学生称自己为“Mr.”或者“Miss”。对于亲属之间的称呼语中西方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人由于辈分观念森严,因此晚辈在称呼长辈时要加上对应的辈分;而西方人对长辈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友好的做法也通常会让我们难以适应。除此之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适时的推脱、拒绝才能表现出应有的礼貌与客气。因此,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赞美和恭维时会表现得较为含蓄,“您太过奖了”“我还差得远”等等。而西方人则会直率大方地以“Thank you!”来回应对方的夸奖。例如,一位外教在看到中国学生的作业后大赞“Your handwriting is pretty good!”中国学生立即回答道“No, no. It’s very poor.” 这一看似谦虚的回答却让外教大惑不解,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能力出了问题,从而产生了交流障碍。在交际过程中,文化使用不当所产生的误解甚至比语法使用错误更为严重,轻者造成交际失败,重者则会造成感情上的伤害。语言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而不同语言所起源的文化环境又各有所异。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式上也相差甚远。中国人宴席习惯以圆桌的方式,宾客团团围坐,这种形式在用餐时形成了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西式宴席则采用长桌的形式,宴会的核心在于通过与邻座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二)词汇中承载的文化差异
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犹如大楼的基石,构建成了一个个的句子。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效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想找出两个意义完全一致的词是很困难的。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必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让学生透彻地掌握词汇背后所传达的文化背景信息。动物词汇在语言使用时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旦使用不当便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语用错误。例如,“狮子(lion)”和“老虎(tiger)”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汉语中用“老虎”表示威猛、勇敢、威严,被认为是百兽之王,相关的成语及俗语有谈虎色变、为虎添翼、虎视眈眈、虎父无犬子、虎啸龙吟等等。在英美文化中,“虎”则用“lion(狮子)”一词来替代,如bold as a lion(像狮子般勇猛),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like a 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不同动物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象征意义折射出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及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向学生讲解此方面的信息,以避免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带来的负迁移作用。
(三)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及看法,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尺度和准则等。由于不同国家在历史发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接收了儒学、道教以及佛教等的熏陶,形成了委婉含蓄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思维方式。西方人则崇尚个体、自由平等,主张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形成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行为准则。在很多中国学生看来,个人主义是一种带有贬义的极端自私的价值观。英语里面含有大量的反应“自我”文化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 “self-concept”, “self-dependence”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词汇加以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此类词汇的感彩。对于什么是禁忌,中西方国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巨大差别。中国人见面时为了表示友好,拉近距离往往在交谈中会问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在西方国家这些则被看做是文化禁忌,若学生不了解这一情况,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则会因涉及这类问题而被误认为侵犯别人隐私。
三、克服知识传递障碍的文化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书本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于初高中生的优势:他们掌握了满足日常交谈及一般阅读的词汇量,拥有深厚的句型结构及语法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唯一欠缺的是对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仅局限于字面意义,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为了弥补中国学生的这一普遍弱点,大学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强对背景知识的渗透,增加对文化的拓展,适当转移课堂教学重心,由传统的词汇语法教学逐渐向文化教学转变,扮演好文化导入中介者这一角色。例如,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还应对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进行节日来源、节日意义、庆贺风俗等方面的背景植入。另外,大学英语教材中常会遇到一些引用于历史或宗教中的典故,英语中的典故大多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例如,“恋母情结”在英语中翻译成“Oedipus Complex”,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神话故事。而“自恋(narcissism)”一词则是由古希腊传说中另一个名为“Narcissus”的神仙爱上水中自己倒影的传说演变而来。若不对这些典故及背景知识加以介绍,学生则会感到一片茫然。同时,教师还可对中西方文化加以比较,分析归纳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异性,深入探讨两种文化的相异之处。从根本上说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强对其他国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的了解,教师若能对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加以导入必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拓宽思维,加强对书本知识的深层理解。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把课堂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才能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对书本知识的介绍稍显单薄,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因此,教师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现代科技以及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穿插一定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接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加强直观感受,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课方法,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可布置学生针对对应的书本内容制作课件,在课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体验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还应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适时地推荐英美原著、报刊杂志、学习网站等,使学生不仅能加强文学修养,了解时事,吸收新鲜资讯,还能从中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趣味性强、吸引人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拓展和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配音、英语小品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又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从而进行纠正,进一步提高自己。
(三)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承载着,要想最大限度地提供知识给学生,教师因从自身出发,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吸收最新最全的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并充分挖掘教材,把自己吸收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所教课文中去。
四、 结语
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语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与灌输,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文化的干扰,填补外国文化的空白,从多方面、多层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把语言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李少华.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 黑河学刊,2012,(8).
[3]鲁阿凤.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7,(6).
[4]沈海波.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1).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该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窗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学习语言就必须学习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了,电影一上映就备受国人关注,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差异等因素,·部英文对白的动画片要想赢得中国观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这部影片却轻巧地跨过了这条鸿沟,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认同。
这是因为好莱坞梦工厂的这部片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够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如果这部片子体现的是纯西方的思想内涵,那么它在中国的票房收入肯定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异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向世界大门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语热,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英语走近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学习是在特定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完成的。这个环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固有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从本质上说,教授中国人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3.1通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特色词汇的导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
此外,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2开展课堂活动创造听说的文化语境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去用英语交际来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如组织学生进行pair-work(结对练习)、s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剧)等课堂活动,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营造较为轻松愉快的“输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3利用多媒体等各种辅助手段多方位体验西方文化
近年来,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的蓬勃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的输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原版电影,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浏览网络资料。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英语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