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14:51:49
导语:在统计学原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柏拉图也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由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领衔的“越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群体风格”也是以“和”为核心:以平和之心、润和之情、谐和之境,体现兼容并蓄、以柔克刚的鉴水文化内涵。他在自己的语文教育观中提出一分为三的观点,强调和谐融合的“三”。确实,辩证统一、强调和美能克服许多小语教学痼疾,略举其要者如下。
一、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对立,和合于“提高语文素养”之中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大部分教师紧随潮流,不假思索,大有“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语文课”之态,认为课堂中不见合作学习、不见探究性学习就定然不是好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新课程理念,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实在憋不住想说的东西,也要想方设法绕着各种圈子(认为是引导)引诱学生说出来,才突感喜悦,顿觉轻松。有些课堂情景,细细一品,实感啼笑皆非。
殊不知,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取代或否定接受性学习,只是过去我们国家的教育太不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精神,所以在新课程中予以提倡。其实,在芬兰一所全球最早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中,真正运用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也仅占10%左右。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语法讲究,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有较强的实践性,这都说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尤显重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举足轻重。更何况,语文教学的根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即教师训,学生练。
在2004年全国小语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修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滥用合作学习”。的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后者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内学习:前者是在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外学习,适合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不宜将它们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转变学习方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和合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去,相得益彰。
二、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阅读教学的多元感悟。显然,这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的教学往往会矫枉过正,老师们打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旗帜,对学生的所有文本解读都予以肯定甚至赞扬。课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价值导向,学生在多元感悟上无视课文的时代背景、体裁特点、话语主题,如说《南辕北辙》违反了科学,否定了地球是圆的;说《景阳冈》中武松“滥杀珍稀动物”;说《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有参与意识,善于把握机遇,能灵活应付,有胆有识……甚至当学生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大呼“‘报仇’‘要消灭英国,让英国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还要斩草除根’‘一定要让法国人下油锅,进地狱’”,教师居然还大加赞赏。试问:文章作者若听到学生这些充满血腥昧的文本感悟,会是什么感受?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这般,那与罪恶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这样的多元解读岂不令人担忧!学生是稚嫩的幼苗,他们的思想受到侵蚀、动摇,都是难以避免的,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没有教师的悉心呵护!
纵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林黛玉”或其他什么人。我们要善于使“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和谐统一。如一位优秀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学生喜欢谁,竟然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说她勇敢,百折不挠;说她孝顺老母亲,吃唐僧肉时不忘把母亲接来。这位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白骨精的勇敢孝顺带来什么后果。如果她越勇敢越孝顺,结果将会怎样……在讨论中,在师生“价值探究”中,学生自然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与孝顺,绝对不行!
回归“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不能成为重走“以本为本”老路的理由,关键是如何应对、调节。笔者认为,须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使两者同构同生,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或将学生多元解读中不违背文本价值的“节外生枝”联系到文本中,巧妙“嫁接”;或尽可能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并纠正不确切的感悟;或细心关注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两者是否还有“异中之同”可以包含学生的独特体验;或善于把握学生散乱的自由感悟,作因势利导的梳理概括,及时地依归于课文的价值取向……
三、克服“训练”与“感悟”的对立,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
新课程实施后,“感悟”一词如雨后春笋般从语文教学领域冒出来,语文课堂、报刊、讲座中无一不在。“训练”一词则从新大纲颁布开始,它就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臭名昭著”。我们不禁困惑:注重感悟与情感体验,摒弃烦琐分析,以读代讲,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活跃课堂氛围,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常常是浅尝辄止。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这样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本: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接着说:“如果再读一遍,边读边想象、体验、感悟,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然后请学生个别读,在读时教师未作任何指导,只问“有感情吗”,之后让学生再读。发现学生读得不好,就引导:“你没有感情,再体验感悟一下,定能读好。”……教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强调“感悟…体验”,但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浮于表面,不显进步,感悟成了高屋建瓴、虚无缥缈、毫无目的的行为。
周一贯老师在专著中提出了“训练”这一古老概念与时展的统一观,即“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技能的操练,科学的时代语文训练也必然具有综合性特点,即也包含了智力的开发、情意的熏陶、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等等。为应试而进行的机械化训练固然不可取,但纯粹的感悟之路也行不通,将两者有机地和合在一起,使“训练”包容“感悟”,促进“感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体现“训练”,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一课中的朗读引导,就使“感悟”与“训练”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刚上课,孙老师就让学生带着感悟朗读训练三组好词,通过体验感悟、指导朗读加以积累;为使学生感悟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孙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写“卖艺度日”的苦难生活,练说阿炳如何战胜坎坷的生活及如何以音乐抗击不幸的命运,从而使学生明白阿炳为什么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使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感悟层层加深,再加以孙老师恰如其分的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课末,学生动情的朗读令听课老师叫绝!
总之,感悟与训练决不可偏废一方,不可割裂开来,必须使两者融为一体,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不可做出“买椟还珠”之事。
四、消解“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和合于教学的“现场”之中
在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开展的“语文公开周”活动中,有位教师教学《春》一文,正当大家美美地读着“春雨”这部分时,一学生高举小手说:“我觉得朱自清写的这篇文章有个地方抄袭了古诗的内容!”
霎时,大家面面相觑,教师为之一震,稍一沉思后,随即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生:文章中的“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个句子不是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一样吗?
师:是吗?你真厉害,学过的古诗掌握得那么好,另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生:我觉得这应该不算抄袭,朱自清和诗人一样,都发现了这些春天的景物,只是写法不同。
生:我也觉得,而且朱自清的句子也写得很美,读起来亲切顺口,很有味道。(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们说得真好!对于这些春天的特征性景物,朱自清和诗人张志和都有共同的体验,古人用诗词来讴歌,朱自清用散文来传情,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将春描绘得生动优美。难怪有人评价本文写得如诗如画,能与诗媲美。你们再仔细读一读,文中还有这种类似写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班学生课外好学古诗,许多描绘春天的诗句一下子涌入了他们的脑中,纷纷说道: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和古诗“千里莺啼绿映红”相似;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和《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情景一样;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同一幅画面。
教师也补了一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与前几天背的‘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师生共同将文中句子与对应的诗句对比着读)
(注:以上诗句均为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课外古诗)
该教师没有死搬“课前预设”,对学生的“胡说”轻易阻止,而是结合文本,珍视“意外”,顺水推舟,巧妙引导。于是亮丽的课堂风景产生了:文如诗,诗诵文,学生不但在美文与古诗的对比中,发现了美,领略了美,而且在拥抱文本、超越文本中,感悟了美,创造了美!
不知该如何去掂量“生成”在教学中的分量,但相信没有生成就意味着没有创造和发现,没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也有教师不注重预设,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哪,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的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中悄然流逝,这怎么行?其实,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生成”,而所有的“生成”,其实都是有意无意的“预设”带来的。生成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缘之木。即使是教师以教学机智所作的临场应变,也是教师的学识见闻、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的融合。前面案例中,教师若无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及古诗运用能力,何来这临场信手拈来的“偶然得之”?所以,一个优秀教师总是会非常注重平日的勤奋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这样的“远预设”,更会十分看重课前有针对性的“近预设”。
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应当统一于教学的“现场”之中。“现场”就意味着你非得在那里。这样,才能成就师生情感共振的绿洲。
山一程,水一程,注目凝望新课程;风一更,雪一更,追寻本色新课堂。行进之间,终于发现: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逐渐走向常识,走入现实,返璞归真。欣赏语文课堂的和谐之音,让人欣喜快慰。但仅凭几篇课文的和谐创造,只能是过眼昙花;凭几位教师的和谐实践,也只能是孤枝独秀。语文学科要真正实现和谐教学,要踏足蜀道,踌躇艰行。因而我们期待: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人们共同研究,努力实践,不断探求语文课堂和美之音。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48-02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不仅在生命科学领域、而且也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门工具学科[1]。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涉及的基本原理、公式和概念较多,需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学好,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记[2]。《生物统计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接受理论知识,形成短暂记忆,随着时间的延长,所学内容逐渐忘记。这门课程讲授完之后,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其中的方法,也不会设计一个简单的试验,更不会将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常用统计方法应用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显然未达到教学目的。以往《生物统计学》教学以单纯理论教学为主,不设或很少开设实验课。因此,笔者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开设了《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并尝试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实践教学环节非常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而《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在《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开设以下实验课:(1)《生物统计学》某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统计软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在实验课上,教师通过统计软件演示例题的计算和分析过程,并讲授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例在计算机上借助统计软件进行操作,这样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加直接与快速。(2)学生参与试验设计和科学试验。学生要在生产实践或实验室中设计试验,亲自参与试验数据的采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生物统计学》教学开设了如下实验:
1 利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
Excel绘制图形功能强大,各种版本的Excel软件均提供了14种标准图表类型,每种图表类型中又含有2~7种子图表类型;还有20种自定义图表类型可以套用。讲授完试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后,开设利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的实验课。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Excel绘图时,可以对图表区、绘图区、数据系列、坐标轴、图例、图表标题的格式,例如文字的颜色、字体、大小,背景图案、颜色等进行修改和调整,使修饰后的图形更加美观好看,爽心悦目。当图和数据放在一张工作表上、学生改变绘制图形的数据时,其图形将发生相应变化;将鼠标放在图中某数据点上,在鼠标下方将弹出一个文本框给出数据点的具体数值;用鼠标单击绘图区中的“数据系列”标志,其图所属数据单元格将被彩色框线围住,便于用户查看图形的数据引用位置。在“数据系列”点击右键可以向散点图、线图、条形图等添加趋势线,并可给出趋势线的方程与决定系数。
2 利用Excel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讲授完试验资料特征数的计算后,开设利用Excel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的实验课。首先选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据资料,让学生利用Excel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测定和分析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然后利用Excel测定样本标准差、总体标准差和四分位数,让学生分析这些数据的离散趋势。另外,让学生利用Excel分析总体次数的分布形态,计算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有助于识别总体的数量特征。总体的分布形态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分布的对称程度,另一个是分布的高低。前者的测定参数称为偏度或偏斜度,后者的测定参数称为峰度。
3 利用Excel进行统计假设检验
讲授完统计推断之后,利用Excel进行统计假设检验的实验课。统计假设检验是根据随机样本中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其与总体分布是否具有指定的特征[1]。我们选择实际案例,让学生提出假设,利用Excel中适当的统计方法计算检验的统计量及其分布,确定显著性水平和决策规则,最后推断是否接受假设,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这个过程就称为假设检验或统计假设检验。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多样,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大同小异,例如t检验、u 检验、x2检验等,可以详细讲述其中1~3种假设检验方法,其它假设检验方法可以采用启迪和推导方式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自行轻松地学习和操作。
4 利用Excel和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讲授完方差分析之后,开设利用Excel和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的实验课。利用Excel只能进行单因素或双因素(包括可重复双因素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而涉及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三因素试验和裂区试验等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即让学生利用SAS软件进行多重方差分析。另外,Excel中的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只能给出方差分析表,不能进行平均数的多重比较,也无法用不同字母标记法表示差异显著性的结果,这些也都需要利用SAS软件。
5 利用多种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一个或一组非随机变量来估计或预测某一个随机变量的观测值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及所进行的统计分析,称为回归分析[1]。按变量个数的多少,回归分析有一元回归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之分,多元回归分析的原理与一元回归分析的原理基本相似。按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可以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时,首先让学生如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如何根据样本观测数据,估计并检验回归模型及未知参数;在众多的自变量中,让学生判断哪些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哪些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方差分析实验课上,先让学生利用Excel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最后利用SA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统计软件的特点、功能和作用。
6 利用基本原理设计试验
试验的精确度高低取决于试验设计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有效地控制试验误差才能提高试验精确度。因此,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要做到操作仔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在试验工作中,从试验资料中发现潜在的规律性是极其重要的,这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授完试验设计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或实验室内提出试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制定试验方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并进行纠正和修改。在试验前期,学生应进行试验前期准备工作。在试验过程中,学生要考虑试验条件的差异对试验数据的影响,可根据试验设计的原理和技巧分析试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试验结束后,获得大量的试验数据,需要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分析试验资料,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以达到研究目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试验思路、方案、步骤及作出的试验报告给予评价。通过开设试验设计实践课,可以使学生明确试验的目的、试验设计方法、试验因素及水平等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设计试验方案的能力。
实践证明,开设《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后,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借助相关统计软件亲自统计试验数据,利用所学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和检验试验结果,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最后毕业时,学生能根据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可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试验设计,实施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试验数据资料。由于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耗时,而且繁琐,因而过去毕业生害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自从我们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和计软件开设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后,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和分析数据的速度、精确度均大幅度提高。现在部分学生还能帮助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毕业论文水平也大大提高。
《生物统计学》教学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试验设计的能力,初步掌握开展科学试验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能利用生物统计方法对试验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常见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统计方法。《生物统计学》实验课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也是对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尝试和改革探索的肯定。在该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要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钻研实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转变实验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优化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
【关键词】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质量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S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41-02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对于学生科学研究的训练、科研素养的提高以及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1-2]。我国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富有各自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二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前提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不断完善教材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谈一些体会与思考,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农业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介绍田间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设计试验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后从事毕业论文和开展科学研究打好方法论基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试验方案的制定,试验误差及其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田间试验误差的来源、土壤差异、控制误差的小区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以及试验数据的获取。第二部分从试验数据最简单的描述统计开始,进而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以及统计数的理论概率。第三部分在误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通过假设测验进行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介绍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和t测验,然后进一步介绍F测验和x2测验及其应用。第四部分两个以上变数间的分析,即相关与回归部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是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统计方法重点在于方差分析和回归相关[2-6]。
2.改革传统的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方法
2.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在教学过程要尽可能地与生产实际想结合,与相关领域的研究相结合。《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是在已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试验设计理论、拓宽试验设计方法,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旨在增强专业研究能力,提高论文试验的设计水平与论文质量。迄今,该课程在国外偏重于各种常用试验设计优化及各种统计软件包如Statistica、Excel、SAS和SPSS等使用;在国内则偏重于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的介绍,试验结果采用计算器一步一步计算,以求加深对试验设计原理及统计过程的理解。这两种教学体系前者统计手段先进,但试验设计薄弱,不利于学生对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灵活运用;后者突出试验设计部分内容,但数据处理费力费时。两者各有利弊,有待改进。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应介绍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原理,又必须有这些设计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实例。因此,我们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比较典型、又较常用的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教学重点则放在各种试验设计方法的特点、用途及相互联系方面。至于设计步骤只按试验小区排列图简述即可,结果的统计分析也只需列出方差分析表中的变异来源项。因为对于大多数试验来说,这些变异来源的平方和(SS)等统计项可用常用的计算器计算出来。如此安排授课进程,可避免课堂内容重复,并让学生避免记忆繁琐的统计公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各类试验设计的要领,便于日后灵活运用。
2.2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
任何的教学改革措施,都必须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建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教学的授课质量,是教学改革成功的根本。教学实践中,根据《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图表多、公式多、计算多、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按照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达到的目标,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讲授法为主,力求深入浅出,讲深讲透;(2)对于数理统计学公式,淡化演绎推理过程,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对于一些统计图表的绘制(如田间试验设计图、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图、双变数的回归图等)则辅以直观教学法。例如,在讲授“田间试验设计”一节时,其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把不同试验设计方法的图例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并用对比法简要介绍不同设计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术语,然后详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试验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不同设计方法的适用范围。这样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对适于学生自学的内容则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5)对于计算内容较多的章节则辅以练习法。在讲课过程中,避免满堂灌,尽可能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适当设疑,活跃课堂气氛。
2.3加强课堂讨论,因材施教
解决某一特定专业问题可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很多,但试验效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每大类试验设计讲授后,有必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要求,最好结合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练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使学生强化对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科研实际中的自觉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技能的能力。这种方式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换换“口味”,避免被动的“满堂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查阅资料、课堂交流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所研究问题涉及的领域范围、来龙去脉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先由学生上台介绍,再让全体师生共同对试验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修改意见,并作出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课堂知识,能灵活运用各类试验设计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又可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课堂讨论无疑是一次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所有的课堂讨论中,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个同学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都是勿庸置疑的,但每个同学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通过针对毕业论文的课堂讨论,教师可以了解本课程知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最后分析、归纳出这些领域对本课程特殊要求的极好机会。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设计练习,应予以登记、摘录。对于典型练习,应予保留,并及时充实到教案中,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用结合[2]。
2.4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大量设计草图与统计图表,因此教学挂图较多。纸质挂图较易损坏,白布绘制的挂图又难以修改和清洗,且携带不便。利用学校大多数教室都已经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条件,将这些图表、公式及教学内容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实施教学,加快了授课节奏,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对于某些试验设计的野外试验场景,也制成幻灯片或教学录像片,增强了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和动态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计算量大,目前科研工作中的统计分析工作绝大多数都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因此《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CAI课件的制作必须跟统计分析软件“链接”,如可以与SAS、DPS或SPSS等分析软件结合;教师在利用CAI课件授课时,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计算过程与结果,强化学生对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3,6-8]。
2.5加强课后作业练习
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真正使用统计这一有效的手段时,往往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之外他们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在他们还没有接触科研活动之前,这种实践环节可以通过大量的作业来替代。
2.6 加强计算机统计分析练习
加强计算机在试验设计,特别是在试验结果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如何将国内外各种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合理开发,使之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并利用计算机开展统计分析教学,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国内外惯用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包大多具备常用试验设计的结果统计功能。对于采用典型试验设计,如随机区组、拉丁方、裂区设计等方法设置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一般都可以用软件包直接统计。对于由典型试验设计演化的变种,包括混杂设计、正交设计等,仍可借助计算机按变异来源进行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从而完成繁琐的中间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许多复杂的统计分析,如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已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因此,不必再沿用计算器统计时代对算法作太多的介绍。针对本课程上机时数有限,而现有统计软件包功能较多,课堂上来不及详细介绍这一现状,计算机统计练习目前最好采用先集中铺导,再分散进行课外练习,最后集中答疑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有较多的软件熟悉时间,便于学生在软件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7-8]。
2.7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正确运用生物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加强学生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生物界数量现象的认识。生物界的数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数量现象又是广泛地存在变异的。正确地认识这些数量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处理试验数据。生物统计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发现和挖掘这些蕴藏生物内部的规律,使我们对生物本身生长发育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4-5]。
在生物科研中容易发生有关数据统计分析的错误,我们经常发现,这通常都与是否有正确的试验设计有关。生物统计学虽然是分析试验结果的有力工具,但是也只有那些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数据,经过整理、思考和统计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因为缺乏统计学知识收集大量无助于分析的数据而丢失一些必要的数据,这样的资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由于收集方法不正确,而得不到对总体无偏的估计,使推断的结果不够准确,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加强了进行实际课题研究训练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大了有关试验设计内容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进行一项研究之前,根据试验目的,按照统计学的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试验方案,开展正确的田间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和研究,把课堂扩展到资料室、图书馆和实验场地,融教、学、研为一体,充分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原理、模型和方法的理解,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丰富多采。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就让他们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
3.教学改革的效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管理专家的好评。通过反复实践,学生抓住了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基本要点,能够自觉地运用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来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在我校历届园艺、农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正确地应用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正确地应用统计图表对研究结果进行简洁而清楚的表达,并且能正确地解释试验结果,导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于丽杰. 生物统计教学改革中的几点认识.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1):74-76
[2]吴良欢,楼建悦,赵启泉. 提高农科研究生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 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89-90
[3]詹秋文.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农业教育,2001,(6):56-57
[4]夏爱红,景桂英,是雅蓓,周广礼. 农业期刊论文中试验设计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编辑学报,2002,14(1):23-24
[5]汪光年,吴益伟,于晓庆,汪良才. 论农业科技论文中试验设计可比性问题. 宁波大学学报,2000,22(5):93-95
[6]程郁昕.《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32-34
[7]李兰会,李潭清,周荣艳,曹洪战,贾青.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生物统计教学.教学天地,2009,(7):118-119
[8]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25-27
关键词 体育科学 体育科研方法 体育统计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近20年体育统计在我国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最常用的体育科研方法。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体育学术研究,误用统计方法,乃至以挂上统计公式作为“科学性”的幌子,使体育统计界同仁和体育科研工作者感到不自在。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也认为应该作一些有关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方法的诠释,以减少体育统计方法的误用,提高体育科研水平。
1中国体育统计现状概要
在80年代以前,包括体育统计在内,我国应用统计学科处于萎缩状态。改革开放后,统计方法的应用与统计教育重新得到重视。80年代初,教育部在武汉与襄阳两地举办体育统计教师培训,培养了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的体育统计的师资与各地体育统计学术骨干。此后,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系逐步开设了体育统计课程。1981年在研讨师范院校体育统计教学大纲的时候,成立了全国体育统计研究会。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积极支持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近20年间,许多统计方法在体育领域得到应用,如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计理论、假设检验、决策理论、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分析、时间数列等都已有研究成果的发表或报道。
然而,我国从80年代开始重新普及体育统计,与20世纪初已经发表因子分析应用研究的美国,或70年表《行动科学的因子分析》专著的日本相比,难免显得基础薄弱。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教授所说,“一个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可能招之即来”。于是就出现了评析体育统计应用情况的论文,如杨震的《体育统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梁荣辉的《体育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刘炜的《线性模型在体育科研中应用的常见误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统计知识的问题,也有科研方法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科学的发展,俯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从统计学的发展端详体育统计现状。
2统计学的发展
要了解体育统计的发展趋势,有必要简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
人类的统计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已有统计整理描述的应用;13世纪欧洲有国势调查;17世纪英国的配第发表了《政治算术》;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同时农业普查;1853年由比利时政府邀请,在布鲁塞尔召开有26个国家150人参加的第一次国际统计会议;1857年,恩格尔根据家庭收入越多,则饮食支出的比例越小这一法则,引申出恩格尔系数,以饮食支出的比例作为度量生活水平升降的标准,它一直延用至今;1903年德国柏林的第九次国际统计会议上,抽样调查得到世界上多数统计学家的认同; 1930年前后美国举行盖洛普民意测验。19世纪中期奠定了概率论的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起,数理经济学、生物计量学和应用数学促进了数理统计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构成了现代统计学的枝叶。现代数理统计学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理论数理统计学,它研究抽样理论、实验设计、估计理论、假设检验、决策理论、非参数统计、序贯分析、多元分析、时间数列与博弈论等;二是应用数理统计学,高尔顿、K・皮尔逊用于生物学,埃奇沃思、鲍利用于经济学,R.A.费希尔用于遗传学、农学。在宏观层次上,科学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整体化、高度数学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数学的应用已突破传统的范围而向人类一切知识领域渗透。二次大战以来,统计学的巨大进展已使它成为数学科学的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
21世纪,统计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统计作为由观察样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总体信息的方法,关系到信息的本质和数据处理。计算机与信息化的时代,爆炸式积累的信息与数据必须借助于统计学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大规模的信息处理所遇到的信息压缩、特征检测、可靠性分析,以及数字、符号、图形乃至语言的加工等一系列问题,都要依靠统计方法与计算技术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统计难题需要引进新的统计概念与方法甚至理论体系。当然对于体育统计的这些问题,就目前的研究力量与人才资源,是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的。
计算机与商品化大型统计软件的出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使更多的人有可能进行大样本数据处理和多元分析。可以预见,体育院校统计教学研究都将使用专业化的大型统计软件。即将改版的体育统计教材,已将spss的使用列入教学内容。科学、统计学的发展给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奠定了宽厚的基础,那么体育统计和体育科研的关系又如何呢?
3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
3.1体育科研的复杂性
虽然体育对于健康和社会的作用已被社会各界接受。然而,体育学科的复杂性还未被教育界乃至社会所理解。体育外在粗犷,却蕴含了众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而使投身体育的研究者感到力不从心。谁也无法夸口能解决体育科学的众多难题。体育与健康的研究,涉及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健康社会学、抗衰老的研究等等;体育的动作技术分析会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解剖学等等;运动训练理论会涉及技能学习、体能的提高和战术,它与生理、生化、心理、认知科学、博弈论以及教育科学的许多理论直接相关。许多体育科研,出身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会因为没有从事体育的感性知识而产生困难,竞技体育的研究会因为没有体验训练而难以深入。显然,在体育科研中狂妄、自负只能反照自己的浅薄。
3.2体育科研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几类问题
3.2.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虽然研究有专业设计,但是无论你研究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大多需要实验或调查。
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调查设计都离不开统计。最基本的我们应该了解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理:重复,随机化以及区组化。由重复使我们得到实验误差估计值与效应值更精确的估计;由试验对象、试验次序等随机化使观察值或误差为独立分布的随机变量,就可以使用各种统计方法;由相似试验对象的区组化使我们可能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如果不注意基本原理,你的研究难免出现方法错误。
3.2.2实验方法
体育的影响因素,如运动强度等,常常是难以控制的,实验对象经常是人,常难以齐同对比,不便重复试验,还不能对实验对象造成伤害等,这使许多主要源于农业试验的试验设计,很少能应用于体育。因此,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制约因素,慎重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
3.2.3取样
无论是试验还是抽样调查都需要样本。由于经费、工作量或对抽样方法了解不够等原因,在体育科研论文的研究方法里,包括不少学位论文,对于抽样方法没有明确的交代,抽样方法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精度要求不高,仅作探索性研究,而不是由样本推测估计总体,有时也可用非概率抽样。社会科学中的大样本研究,有时也用非概率抽样。但是,离开了概率抽样,许多统计方法就失去了应用的前提。概率抽样有多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因此从研究方法的严密性看,需要在体育科研方面增补这方面的内容。
3.2.4统计分析方法
现代统计学可以借鉴的方法应该有不少,在体育统计基础相对薄弱,原创方法几乎没有的情况下,对于体育统计分析方法,首要的是开阔视野,学习、应用前人或相关学科已有的统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前人已有方法不能解决的、有待建立的体育统计方法。当然,方法的建立相当困难,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按照前20年的进程,期望建立新的体育统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体育统计学科,都是十分困难的。
目前,体育统计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对统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如:
(1)推测性数理统计是由样本研究总体,由于样本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必然有抽样误差存在,必然有出错的可能性。而在统计分析中却有人得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结论。
(2)统计方法仅仅对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准则,但是并不证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如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可以给出比较对象来自同一总体的概率,但统计分析不可能给出它的原因,比如并不说明训练方法好坏等。
(3)实际的差别显著与统计显著性的差别。虽然统计上的显著性与差别大小有关,但是它的直接含义是来自同一总体的概率大小,而不是你误指的差别大小或差别显著。
(4)当训练强度与成绩提高相关,P
(5)统计方法为研究目的服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选择复杂的方法。
(6)统计模型对于数据的测度水平,变量是连续型还是离散型,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相关变量是对称还是不对称等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研究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统计分析的方法。
(7)体育问卷调查有大量的名义(定类)测度与序次测度。不能不问数据资料的测度水平,一概用均数表示集中趋势,用标准差代表离散程度,用它们作线性回归、因子分析等等。
(8)不注意模型要求乱套统计公式。如不知变量的分布,作小样本的t检验;在自变量间关系过于密切的情况下作回归分析,在变量间关系不密切的情况下作因子分析。
4用好体育统计方法,提高体育科研水平的建议
(1)科学数学化特征及科学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体育科学必然向数学化方向发展,体育统计无论对于体育自然学科或体育社会学科都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体育高等学校应重视体育统计学科对于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科研人员应从方法论高度学习科研方法,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2)体育统计要注重抽样研究本质的研讨。重视与概率相联系的思想方法,研究相关学科的统计方法,加强方法的移植研究,明确统计方法建立的条件,避免统计方法误用。
(3)体育科研应加强实验设计、抽样研究及社会科学常用统计方法的普及。提高体育科研人员应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包的能力。
(4)体育统计学科的纵深发展必须有跨学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侯灿.医学科学研究入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王维.科学基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试卷分析;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资助项目:新疆自治区和校级精品课程(生物统计学)建设项目
生物统计学是生命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大都建立在较抽象的科学假设之上,因此计算公式较多、分析过程复杂,既难学,又难教[ 1- 3]。教师授课方法与技巧是引导学生学习、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测试与反馈功能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对试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实效,而且为评定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和指明改进方向,即通过对试卷和考试成绩的分析,获得反馈信息,既可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又有助于任课教师对今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所开设的生物统计学是一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为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也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对本学期生工10-1、食品10-1以及食品09-2共计79名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和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调查对象为生命科学学院四年制本科学生---09级和10级食品工程与科学专业(55人)、10级生物工程专业(24人)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及成绩。教材选用杜荣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的《生物统计学》第三版。理论课学时32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
期末考试在大学教务处统一组织、安排下进行,一般在结课后1~2周后进行。试卷来自生物统计学教研组自拟试卷库,由教务办随机抽取卷别,考核方式为闭卷笔答考试。试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问答题4种,卷面总分100分。各题型分值及其考察目的见表1。
1.2 方法
考试结束后,并由专人按照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阅卷,以减少主观性差异。数据处理:将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和每道题的得分情况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成绩正态性检验,比较
分析每题的得分、难度以及不同班级之间的成绩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考试成绩分析
依图2分析: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布,符合教学规律。有30%的学生,其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说明这部分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能够熟练地设计试验方案和处理分析数据,具有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能力,有36.7%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为70~79分,说明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内容,但仍需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熟化;还有21.5%学生的考试成绩在70~79分,结合试卷这部分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好,计算公式、统计原理的运用很不熟练;12.7%学生没有达到教学要求,这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较差。
2.2 各题型得分情况分析
依图1分析,大约70%的学生在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得分率在70%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一些基本性质等核心内容掌握得很好;对于计算题而言,仅51.9%的学生得分率为80%以上,结合试卷分析说明学生对一些基本假设推断原理的熟化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四种类型考题中,判断题得分率最低,说明学生对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掌握不够。综合各题型的得分情况可以得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但是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统计学原理应用掌握程度较差,有待加强。
2.3 试卷难度及不同班级成绩的差异分析
如果一个题目的难度大,则被试者得高分的可能性小;反之,如果题目的难度小,则被试者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大。因此,用得分率可以作为难度系数的指标。题型结构是试卷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考试的题型一般可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类。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核心内容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此类题型题目大,分值高,涉及课程内容相对较少, 内容涵盖面相对较窄,有一定的局限性。客观题题型较固定,主要考察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情况。由图3可以看出学生在不同题型上得分总趋势是计算题和简答题差异较大,说明学生对基本性质,理论以及统计推断掌握情况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这两道题的标准差较大;
3试卷分析对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3.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各专业特点, 在有限的学时内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授基本原理、推导方法为基础,按照专业需求侧重于该专业最常用的试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精简不用的部分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同时,整合、优化部分教学内容及顺序,调整授课课时。为了检验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能力,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便充实教学内容;同时继续加强作为统计理论延伸的课程小论文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假设,然后围绕假设进行试验设计和实际调查或试验,收集原始数据,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几届学生课程小论文来看,学生在此方面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很浓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此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途径。
3.2改进教学方法
3.2.1消除学生对公式的惧怕心理
生物统计学中的公式非常多,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要把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重点,而是着重使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及其用途,掌握其规律性,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转移到统计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分析结果的解释方面。
3.2.2根据学生的听课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课堂上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以控制讲课节奏和方式。若发现某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要及时变换一个角度讲解;或通过学生间讨论,可以深化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能够对学习较差学生产生影响,加深、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对于通过讨论仍不能理解的内容,教师再给予指导。这种方法可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课后通过本教研小组说课,广泛交流,丰富教学经验。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同,通过交流可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还可以组织课程组成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加强研究,从总体上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总结各章节讲授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授课方法。通过学生信息反馈、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和试卷分析等渠道,了解所授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另外,加强与其它院校教师的交流,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
3.2.3采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鼓励学生善于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各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时,最好列举专业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非是学无所用,一脸茫然,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分配各章节的讲授时间,根据各章节的难易程度确定授课学时,对于易于掌握的内容,尽量缩短讲授时间,难以理解或不易掌握的重点内容应重点讲授,由此向学生传达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对于较为抽象的内容最好采用类比法,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通过课程小论文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考改进试方式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反馈的主要渠道,《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两大部分,考试方式的改进应围绕这两部分展开。改进命题,重点考察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种形式( 如增加软件操作) 测试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5]。
综上,《生物统计学》作为生命科学学科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门工具课程,要教好这门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教学效果是教与学的最终体现,教师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钻研统计理论,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 :270- 272.
[2]范平,崔党群,詹克慧,等.Excel软件在生物统计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开发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65- 69.
[3]刘小宁,马纪,生物统计学授课中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实践,2010.115:3-4.
[4]郝小琴.生物统计学课采用一纸开卷考试的体会[J].高教论坛,2006, (4):64- 65.
医学论文是医疗、科研、教学等人员在实验和调査研究中所取得的结果的总结分析,它是具有一定规范的格式与结构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的书面文稿,医学论文作为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可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个医院和医护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技术水平。通过发表医学论文的数量、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判定和评估一个医院的科研、教学、医疗水平的高低,评价—个医师的科研水平和临床能力等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是将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临床使用的源泉。医学各院系的大学生、研究生,也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将自己的学习体会、收获和发现表达出来。因此,撰写医学论文不仅对医药科研、临床技术人员,而且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都是非常必要的。经常撰写医学论文,不但可以扩大视野、掌握国内外医学动态、丰富自身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科研设计能力和临床、教学水平pl。医学论文有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一定的创新性,书写论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撰写论文必须査阅大量的文献,从中摄取大量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2.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撰写医学论文必须体现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保密法等,尊重科学,讲究科学道德,反对弄虚作假、抄袭剽窃,避免出现原则性错误。必须坚持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原则。不论研究结果呈现阳性还是阴性,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创新性原则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是衡量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论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作为理论和临床研究,要求有新见解、新发现、新技术、新材料,得出新结论,或将原有的技术应用推广于新领域;科学性原则是指必须正确选择题材、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论据充分可靠、真实准确的实验数据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表述;规范性原则要求写法格式规范、叙述严谨、逻辑清晰、文理通顺、描述准确、简明。期刊每年的第一期,刊出该刊论文及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141。我国1987年公布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文件;实用性原则是指作者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医学科学论文刊发后,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医学科研中的使用价值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论文应具有能促进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可利用的、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的价值。
2.1医学论文的类型
按研究方法分为理论型研究、实验研究和资料分析;按论述方法分为论著、经验交流、技术方法和文献综述。
2.2医学论文写作过程和步驟
写作过程主要包括:査文献、定题目、构思和拟提纲、起草、修改初稿>构思结构包括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拟提纲是顺着写作的思路,列出小标题及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和表格的使用,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如何与以前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等。修改初稿主要看题目是和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推理和论证有无逻辑性、语言是否精炼、数据是否正确、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图表是否美观、参考文献是否引用合理。
2.3基本格式和写法
医学论文常常包括以下内容:①题目Title:确切、简短、富有创新性、便于检索;②作者姓名Au- 、工作单位Department、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通讯地址Address;③摘要Abstract;④关键词Keywords;⑤背景Introduction;⑥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⑦结果Results;⑧讨论Discussion;⑨致谢Acknowledgements;⑩参考文献References。
2.4摘要和关键词的书写
包括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结论。应独立成章,具有自明性;不分段,不能使用非公认的缩略词语、化学结构式和公式等。目的主要用来说明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论文的主题内容;材料和方法是说明研究的材料和采用的方法等;结果是介绍所得到的数据资料,统计学结果;结论是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观点或看法;关键词主要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从题名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词;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一般有3~5个单词或词组组成。
3.医学论文撰写的具体步骤和要点
3.1背景
参考以往的相关医学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阐述本研究的科学问题或研究的目的、说明研究或观察的基本原理和密切相关的参考信息、讲述本研究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文字精练,篇幅不宜过长,语句不能与摘要和讨论重复,在沒有确切的资料时,尽量不要使用“在国内外尚未报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语句。一般在200字左右。
3.2材料和方法
必须提供真实的临床资料、实验对象病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指明性别、年龄和其他的重要特征,尽量列出重复实验的必要信息。详细介绍具体实验,手术方法包括提供实验组和对照组资料,分组要均衡、随机化,各组之间要有可比性;实验试剂的来源、制备、选择标准,仪器设备的型号,制造的国别和厂家等详细的参数需要予以说明。合理应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详细,易理解,并能依据原始数据证实报告的结果。
3.3结果
包括临床实验观察、测定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研究图表等。对临床实验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以及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必进行讨论、引用文献、进行推理分析及讨论,可用文字和图表加以说明实验结果,英文写作时,单位和计量之间要有空格,句号、逗号后面需要空一格,百分比和数字之间不能空格(如50%),法定计量单位应用国际单位制(即SI单位制)国家标准CB3100~3102-93。
4.讨论
讨论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必须围绕实际临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结合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结果,用国内外最新的学说、理论、见解对该课题进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果受影响的因素等进行分析解释,不要偏离主题,理由充分时,可以提出新的假设。对新发现、创新点、新建议合理引证类似研究结果为佐证进行推理、分析,以及导出结论。论证采用已有科学根据的数据,不要大量引用他人资料,评价实事求是,不要重复在前言或结果部分中的数据或其他材料,语句要简洁、准确,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进行讨论,引用参考文献资料要标明。写作的思路要清晰,结构要严密,层次要清楚,合乎科学逻辑。围绕本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根据实际研究结果和讨论所作出的论断,说明通过本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总结发现的规律、对前人的研究或见解作了那些修正、补充以及进一步证实或否定等。也可以浅谈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展望。对本研究有经济支助和材料支持、有贡献但不属著者权、研究进行过技术协助、科学顾问、研究计划的重大评论者、数据采集或临床试验参与者等经同意后致谢。
5.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统计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68-04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1-4]。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三多(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和“四难(难教、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5-7]。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作者通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客观实际进行问卷调查,在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为我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2009级和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杜荣骞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第三版)教材为基础,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课程结束时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其中2009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4份,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8份,检查后均为有效卷。调查内容的设计是建立在作者具备近10年教学经验积累和学生学习该课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共13项内容(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1.开课的必要性。从调查结果看,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开课认识是一致的,认为设课必要和很必要的学生分别为94.44%、94.83%,反映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着很强的学习愿望,也充分反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确立《生物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教学的重点章节。教学重点章节的认同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方差分析(87.50%)、假设检验(86.61%)、实验设计(73.21%)、回归与相关(69.64%)、拟合优度检验(33.93%)、参数估计(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7.68%)、抽样分布(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16.07%)。以上问卷数据表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重点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①讲授内容方面。从讲授内容方面来看,侧重于方差分析(平均认同率87.50%)、假设检验(平均认同率86.61%)、实验设计(平均认同率73.21%)、回归与相关(平均认同率69.64%)。这四个章节是《生物统计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而拟合优度检验(平均认同率33.93%)、参数估计(平均认同率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平均认同率27.68%)、抽样分布(平均认同率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平均认同率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平均认同率16.07%)均较低。
②不同年级的学生方面。2009级和2010级两个本科班的学生对重点章节认同在排列顺序上是一致的,且对每一章节的认识上的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重点章节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为《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3.课堂教学。
(1)开课时间安排。《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开课时间为第3学期,这样安排可能存在较多不利因素。该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开课时间在第3学期,而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6学期末,论文撰写在第7和第8学期。因此,学生学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后间隔3个学期才应用其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忘记,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将《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第3学期开设该课程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1.43%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应在第6学期开设。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上述的不利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课时安排。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总学时为54,全部为理论课。这种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老师而言,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部的理论授课,而没有相关统计软件实际例子的操作应用,即使有,也非常少。对学生而言,只学习统计原理的相关知识,只会利用传统的笔和纸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而无法跟上《生物统计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步伐。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在复杂实验设计及较大数据面前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显得无能为力,或者很难运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63.39%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上机操作6学时。这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有力依据。
(3)授课方式。①教学形式及提问。调查结果发现“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平均认同率达81.25%),位于各教学形式之首,而“完全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统计软件教学”的认同率均很低,分别为4.46%、8.93%和5.36%。可能原因是“统计软件教学”由于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应用知识及一定的统计学原理,学生可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其认同率较低,“完全板书教学”可能不够直观,对一些较难、较复杂而又枯燥的知识点,利用板书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板书时间过长,就容易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认同率也较低。“多媒体教学”可能是由于缺少传统板书教学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和整体,而且由于其是分屏显示,相互关联的内容处于隔离状态,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他们获取一些信息的心里受到阻碍,因此,多数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认为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平均认同率为83.04%),而对提问无所谓、不喜欢及反对的平均认同率均较低,分别为12.50%、4.46%和0.00%。表明学生对“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及课堂教学上“适当提问”的认同率都很高。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考。②讨论课的开设。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授课一直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因此,没有开设过讨论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开设讨论课的平均认同率为78.57%,而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的只有21.43%。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讨论课的重要性,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4.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为生物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且为考试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多为闭卷考试。但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闭卷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案例分析”是学生最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为65.18%),位于各考试方式之首,其次是“开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22.32%),第三是“闭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9.82%),而“抽题口试”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仅为2.68%)。成绩组成方面:“作业(10%)+课堂小测验(10%)+出勤(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是学生最喜欢的成绩组成(平均认同率为60.71%),其次为“作业(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平均认同率为25.00%),而“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70%)”和“课堂小测验(10%)+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这两种成绩组成的认同率均很低,只有7.14%。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成绩组成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
5.《生物统计学》课程难易程度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比其他生物科学专业课程难(平均认同率为72.32%)、少数学生认为难易相当(平均认同率为25.89%)、极少数学生认为比较容易(平均认同率为1.79%)。在影响学习效果方面,56.25%的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少”是影响《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后依次为“数学基础差(平均认同率22.32%)”、“上课不专心听讲(平均认同率11.61%)”、“自己不感兴趣(平均认同率9.82%)”影响了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难度以及影响学习其效果的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6.《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调查发现,课程教学时间分配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所占时间合适(平均认同率为67.86%)、19.64%的学生认为老师还应该多讲一些,而12.5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多。认同上的差别可能与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不一样所致。
三、讨论
1.本研究中生物科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课的必要性、教学重点章节、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及其组成、授课形式、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但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内容、课时安排及组成、授课方式、讨论课的开设、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反映出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2.《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丰富的科研经历。其次,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更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3.有关学术机构应定期召开《生物统计学》课程相关的研讨会,从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制作《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网,将一些优秀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成果放于该网站,实现最大范围的学习交流。教师在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思考、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6]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7]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教改项目(JG20112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生物统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Q-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33-1
0 前言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技术、农学等7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素有方法论的美称。该学科的任务就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展示数据,解释生物学现象,探索其内在规律。课程学时一般在72学时左右[1]。课程设置之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且能够应用这些原理与方法,解决在各专业科学试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的设计与分析方法,获得计算机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统计思维,提高对自然与社会中具有不确定性之事物的认识能力[2]。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因此,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统计教学中,极为必要。
1 计算机技术在生物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1.1 利用软件完成生物统计教学工作
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中,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的计算过程介绍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多元统计部分这一点尤为突出。在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以及结果的解释上,将繁杂的计算任务交由到处都能得到的软件Excel来完成。这样做既缓解了由于学时减少给教学带来的压力,又提高了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建成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
通过网络平台增加生物统计学应用背景知识和范例的介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课程广泛应用背景及重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力,提高正确运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线自测”可以帮助学生诊断学习中还存在那些不足;“参考资料”栏目内设有“教学篇”、“人物篇”、“历史篇”、“故事篇”、“软件篇”、“应用篇”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互动”则成为了师生们教与学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
通过网络平台的自测系统,学生可以诊断出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加强独立学习的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吸引学生学习课程、深入理解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正确使用统计工具解决生物学中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3]。
1.3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生物统计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有的时空跨度大,难就难在这些知识信息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这些信息通过转换变成一种直观的形式,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建议生物统计学课程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方式灵活授课。课件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上有很大突破,可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化成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内容。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4]。
1.4 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实践性教学环境
学生人手一册《生物统计学题解及练习》教材,我校图书馆有足够的生物统计学实践课教材;学校建有专门的计算机房,可供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计算机100多台,均安装了SAS、SPSS、EditPlus、Excel等多种统计软件。同时,提供给学生上述软件的试用版本,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实践课练习,绝大多数同学可以熟练应用SAS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可置信度较高的科学结论,提高本课程的实用效果。此外,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课程讲授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使每届学生毕业论文应用统计学的水平逐年提高,在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中,能较熟练地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试验所获得的数据,得出置信度高的科学结论[5]。
1.5 改革现行考核方式
在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方式上,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真正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我们可以对生物统计课程实行计算机上考试, 例如通过计算机绘制试验设计图;进行试验设计;通过统计假设测验, 分析给定试验数据的结果, 作出统计推断等。
2 结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技术, 加强生物统计教学,为学生拓宽知识面,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以期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利,明道绪,张红平,等.建设《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S1):234-236.
[2] 孙耀中.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01):125-127.
[3] 钟丽英.高校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4,04期:178-180.
【关键词】数字城市;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数字城市(Digital City,DC)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狭义上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网络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1]。数字城市的提出成为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亮点,随着数字城市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我国数字城市的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1.1.1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定量剖析,提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2]。
1.1.2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来描述或揭示文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一定研究目的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它是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在长期文献信息统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
1.2 统计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数字城市”为检索词,时间跨度选取2006-2011年共6年的数据,即检索条件:关键词=数字城市*全部期刊*年=2006-2011。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论文共计1704篇,剔除通知、会议、纪要、讲话等,共获得有效论文1117篇。
2 数字城市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1数字城市研究发文量分析
在cnki学术趋势搜索中以数字城市为主题检索,数据整合分析后得到该领域论文数量在1997-2011年的变化趋势,经分析得:
1998-2003年我国数字城市领域的研究一直呈现增长态势, 2000年国民经济“十五”规划将信息化列为专项之后,论文数量明显增长,2003年达到顶峰;2004-2006年间研究呈现下降趋势且发文量相对平稳,该阶段论文对数字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进行了分析;2006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态势,2011年达到历史高峰。
2.2论文作者分析
通过对2006-2011年间数字城市领域论文作者进行统计,获得有效论文作者1771位,其中,李琦发表文献9篇,排在第2、3位的分别是邹逸江、黎林峰,这些作者均为数字城市研究领域的积极型研究者,丰富和发展了数字城市理论。
2.3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揭示了文献信息集中离散分布规律,该规律有助于选择和确定核心期刊。所谓核心期刊,实质刊载与某一学科领域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4]。
载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中《中国建设信息》、《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载文量最多,载文数量189篇,占论文总量的16.92%,《中国建设信息》刊载量连续3年处于领先地位,为研究者快速查找数字城市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参考。
2.4关键词分析
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词频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近6年数字城市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共计1380个,列举出现次数较多词并对相近的词进行归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关键词统计结果表
序号 关键词 出现次数 所占比例 序号 关键词出现次数 出现频率
1 数字城市 48234.93% 6数据库503.62%
2 地理信息系统 17512.68% 7应用302.17%
3 虚拟现实 977.02% 8 地理空间框架 221.59%
4 城市规划 63 4.57% 9 数字化 211.52%
5 信息化 594.28% 10电子政务 201.44%
3 数字城市未来研究热点
3.1智慧城市的研究是数字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数字城市领域中核心作者李琦认为:数字城市是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城市也将向智能城市发展。通过一些核心作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作为数字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
3.2地理空间框架的研究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仍是研究热点
通过对数字城市刊载量较多的期刊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作为数字城市的一部分,为整个数字化城市管理搭建了一个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可以有效的促进地理信息共享应用,数字城市领域的地理空间框架研究仍是未来研究热点。
3.3数字城市的应用研究将日益增多。
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截止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政府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决策,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因此,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研究方面,建成后如何依托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如何使数字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民生方面的研究将日益增多。
4 结语
回顾国内近六年来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数字城市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研究主题涉及数字城市的理论、支撑技术和应用等多方面,未来也将逐步向较高层次的智慧城市领域研究,更好的促进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数字城市信息共享的几个问题[J].《北京测绘》,2007(4):1-5
[2]王知津,闫永君.网络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