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5 16:06:13
导语:在电子工艺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服装缝制工艺;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引领;学习兴趣
1 服装缝制工艺课教学的重要性
服装缝制工艺对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和制作领域内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服装缝制工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服装专业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较强,技艺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而服装缝制工艺课在整个服装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又是特别强调实践性和技艺性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缝制工艺课的学习,把其他课程所学到的一些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既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及扩展了基本理论与教学内容,同时又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逐步达到独立操作,完成整件服装的制作任务,最终具备现代服装业所需要的本领。
2 强化教师素质,是优化服装缝制工艺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有良好素质,才能很好驾驭课堂教学。具体的表现为:1、教师要善于组织。在缝制工艺教学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对缝制工艺的内容进行编制,以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形成资料相互依赖;一是教师要对工艺学习的过程进行组织,如合理分组,对课堂进行布置,以便小组成员能够更好地互动。2、教师要善于观察。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巧等。3、教师要善于倾听。教师应该适时靠近活动小组,倾听小组成员所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主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4、教师要善于交流。教师需要吸引学生的自信,并善于控制课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学习的见解。5、教师要善于激发。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为合作学习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切入点,问题的设计既要与学生的兴趣吻合,又要具有适当的挑战水平,从而激发学生作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6、教师要善于点拨。在学生思考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学习。
3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和体系
1、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是充实技能培训的内容,虽然在服装教学中逐步认识到工艺教学法的重要性,并加强了有关的训练,但技能训练通常仅集中在常用款式的服装工艺上,如西服、西裤、马夹等,认为服装工艺教学、技能训练就是教会学生裁制衣裤。对此,服装工艺教学必须改变这种模式,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立教学目标和定位,教学安排上可向服装结构设计课倾斜,强调以结构课程为主体,形成设计、结构、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一条龙教学方式。其次是充实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教学内容,面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除了开设必要的服装课程外,还必须科学地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给学生尽可能地选择课程的余地,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如开设《市场管理与营销》《鞋帽设计》《批发与零售》等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代服装的发展动态,流行趋势。选修课除了让学生阅读书本知识外还可以开设人文科学类综合知识讲座如《中外服装史》《美术欣赏》《公共关系》等,从而开拓学生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课程形式的改革。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生所学的服装知识完整性的运用必须体现在实践中,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一堂课,教师讲解后,示范裁剪、制作,并讲解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实习。运用网络技术,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这种媒体以其生动的图、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化平面为立体,化抽象为直观,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更新学习目标,使其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目标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不再是就课本而教学,而要结合学生本身,以学生为本位。既要学习知识也要育人,现在的独生子女,总的来说,比较自私,有个性。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目标的确立也需要改进。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团队的分工合作、相互依赖、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个体的学习愿望,并获得对学习乐趣的体验,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茄克衫》这一缝制工艺时,微观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茄克衫的款式特点和缝制工艺,而宏观目标则跳出课本延伸到生活中的茄克衫和设计新款茄克衫。可以使学生既掌握教材内容,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小组讨论中更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及时的对学生进行点评与总结。
4 教师进行示范引领,和学生一起进行重点、难点的分析
在工艺课教学中,示范是应该是主要方法,它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对于那些错综复杂,层次繁多的工艺难点,必须层层分解,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分组的形式,由教师一步步示范操作,在示范过程中分析原理、讲解要点,教师演示的示范动作要突出工艺过程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程序性是指在工艺过程中按其内在规律科学地规范每步作业的先后顺序;规范性是指为了达到每项工艺效果而对每个动作做出的科学规定。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直接影响学生操作技能形成的关键,因此,作为服装工艺课教师只有准确无误地做好每项示范动作,把工艺过程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突出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把样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个操作步骤一目了然,在课后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难点。当然,这个样品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虽然会用不少时间,但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这个零部件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一旦样品制成也可以长久使用,为平时的教学提供方便.在缝制工艺方面,值得我们去做成这样的样品的有很多,如: 裤子直插兜的制作、斜插兜的制作、衬衣领的制作,宝剑头袖衩的制作等等。
5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的教学设备越来越丰富、先进服装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辅助实习课教学,提高服装工艺课教学的效率。服装工艺的具体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单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示范操作,很难让学生一次性掌握制作过程,而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录象,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再结合样品这些直观教具,不但可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强化记忆,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小结
服装缝制工艺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实践性都较强的基础课,它主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款式变化设计和应用能力。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表现出对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发展前景的关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和想象,勇敢地去实践和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潜能。我们的目的就是采用符合技能形成规律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项目化;工学结合
当前,随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破性发展正逐步落实到每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成功实践无疑成为这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核心点。
一、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
“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专科层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发展性。
1.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绝不仅是提升技能,而是培养面向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还应有科学态度(对于周围事物的探究倾向、社会调查、观察的正确性、批判性)、工作责任感等。
2.课程内容的定位
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体系。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在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课程结构的定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置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如:任务、项目、案例等),确定每个“情境”中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为每个“情境”的实施选定教学方法。
4.课程质量的定位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必须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社会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同评定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称为“嵌入”课程评价,意即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电子整机(包括配件)产品的制造工艺主要涉及到的是这类产品设计、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包装等的工艺过程。就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涉及制造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
1.认识狭隘、不受重视
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电子专业人士眼里,电子工艺就是电子元器件检测、焊接、维修的代名词,认为高职学生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就只能是在产线上机械地插件、焊接,好点的不过就是调试、维修。普遍认为电子工艺与电子设计比起来过于低级。所以无论是各种电子技能竞赛,还是各种电子实习实训,无不围绕着电子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开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第一,电子设计的结果容易判断,最直接的就是程序“跑起来”、产品“动起来”,而对工艺的判断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设备、人员、成本,甚至使用区域,所以很难有确定唯一的判断标准,这就使得相关的竞赛难以进行。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生产现场经验,直接认为工业批量生产就是把实验室开发流水线化,即一台变很多台,一人变很多人完成。而事实上,从实验室开发成功到量产成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也即是原理性设计≠产品设计,合格样品≠合格产品,试制成功≠批量生产成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电子工艺》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偏差,对学生产生误导。
2.脱离现场、片面繁荣
日本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技术人员不了解现场,产品制造就无从谈起。”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类的人员来说,不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不理解生产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就很难设计出具有生产可行性的产品。由于《电子工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所以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但是无论是早期的按图装接电子套件训练,还是现在增加了PCB制版、SMT表贴、电子EDA等模块的综合训练,有很多学校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出操作技能是强项,现场组织技能是短板的现象。这些学生或许有优异的焊接、检修、设备操作编程能力,但是不会指导和组织工人生产、不会解决突发状况,没有在电路设计时就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意识,不会做岗位操作说明书,不会设计生产报表,更谈不上工艺改进、工艺标准化等工作。而后者正是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与现场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如果要留到就业后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无疑会延缓他们职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扣分。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内容没有真正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筛选和编排设计。
三、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工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电子信息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最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具体岗位包括从物料员、工艺员升迁到工艺工程师、从生产助理升迁到生产主管或工业工程师等。岗位技能要求包括:(1)在开发阶段:设计方案(安全性、可行性、劳动量、材料定额、加工精度、工装夹具…)讨论,产品初样工艺分析鉴定、试制;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作业指导书等。(2)在生产阶段: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的准备和协调;完善全套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质量评审、指导批量生产现场组织,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3)在发展阶段: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
1.构建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体系
电子工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门课或一个实习就能达到目标的,必须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系统。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应更深层次注重电子工艺实习的先进性、工程性、应用性,着眼于从整体上有计划的将电子工艺的工程训练有机的、分层次的与阶段性理论授课、综合实训、专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营造工学互补环境,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同时开设的平行课还有《电子测量与检验》、《电子EDA》,在第四学期开设《电子维修》、PCB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开发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在一、二年级的暑假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门的SMT操作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课程内训练项目和实习实训项目选取基本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2.《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
课程的任务是操作现代电子产品工艺设备,完成产品从原材料检测—原材料预处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焊接—总装—调试—检验—维修,直到最后包装的全部生产工序,最终能安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艺文件和组织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初级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所以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时,先逐个训练单项技能(也即是各项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再训练综合能力(包括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在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CDIO工程素养、管理素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强调知识的产业需求和标准,并不断根植、巩固,且持续改进。项目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增加现场管理部分,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同时引入IPC标准,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操作质量的基本依据。对于SMT技术在课内仍以手工操作、半自动操作为主,辅以仿真软件操作,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放入专项实习或校外顶岗实习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1.采用CDIO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业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驱动,强调工程意识、持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CDIO教学模式。上课流程为:明确任务-知识链接-演示-实操-辅导-检查点评-整理现场-考核。
强化实际操作,理论讲解和学生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发现问题应集中显示及时讲解,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集中解决。
(1)资讯:视频或图片介绍、教师引入任务。
(2)决策:学生对任务分析讨论,教师点评引导。
(3)计划:分析讨论、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小组分工。
(4)实施:学生实操、完成产品或文件,教师辅导巡视。
(5)检查:学生成果汇报、质量总结、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6)评价:教师评价操作,学生结果处理,经验推广、教训避免。
2.采用档案袋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的全面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平时成绩(作业、纪律等)、实践成绩(团结协作精神、产品或文件制作质量、创新点、课内发言)、开卷或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内项目实践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成绩评价表见表2。这样的评定方法避免了很多片面性,既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和素质、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上交学习记录,即课程引导文。学生不仅依据课程引导文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记录操作结果、数据和自我评价、改进措施。每位同学的课程引导文和完成的作品(包括各种文件报告、焊接的PCB板、维修小电路、制作的电子产品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作为老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打造教学环境和师资
1.教学环境
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其中配了一个生产性实训室,接近一般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建成了两条普通生产线,基本能进行除全自动SMT以外的产品加工生产,可以承接产品代加工或引厂入校。在校外,学校签约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产学结合的需求。实习期间企业工程师亲自给学生上课讲解关键知识点和生产工艺注意事项,为学生答疑,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电子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就业及择业及安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
目前已建成一支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上都有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甚至少数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长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另外,正在逐渐建立一支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校外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生的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工程实践的距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教材选用王卫平等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2版)》和项目化校本讲义。陈老师的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影碟,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电子工艺专家工程实践经验的优质教材。在校本讲义里根据本课程实际项目补充了课程引导文、授课讲义和关于现场管理的部分内容,例如:5S管理、质量工具与分析、标准工时核定、各类岗位操作说明书等。
另外,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主讲教师在企业收集的各种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工艺文件照片和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SMT制造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校园网链接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资源库,随时查阅资料、在线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授课,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电路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创新
1.改革的成效
笔者所进行的《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人操作技能外,重在培养职业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学生普遍能结合个人兴趣和特点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认识到工艺与设计密不可分。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和实习实训时,会自觉运用工艺知识。例如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时会自觉想到元器件的实际封装,进行实际测绘,而不是一味从库里调用,焊盘的大小也会依据标准设计,会自觉计算材料成本;在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自己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岗位人员、编写岗位操作说明书和各类报表、组织生产、5S整理,学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工人,而是设计者、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
2.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的经验有:教师的工程经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课外兴趣小组的骨干培养是成功的推手,学生的提前企业锻炼是成功的催化剂。另外,档案袋评定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装入个人档案,能够提供他们有关学习的情况,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档案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这关系着学生一生的职业成长,体现出教育的隐性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流水线生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际操演一次未来生产工艺与现场管理的职业岗位角色。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摈弃实验室操作等同于现场生产的固有思维,理解设计和实施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现场与想象的不同,亲身体会对于现场的把控远比对自我的控制要难得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习惯。
五、总结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而过去又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技能就制造不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高职教育应该将单项的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坚持在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基于职业活动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开拓视野”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工程实践逐步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30-132.
[4]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晨晖,徐有明,杨端.对电子工艺教学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83-384.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子技能;任务驱动
1.引言
工作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物质产品生产。根据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Felix 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其独到之处”。
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就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现专业教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将教学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来发展相应的职业能力。
2.与传统教学模式区别
基于工作过程从形式上讲,是教学方式由理论推导向情景式实景教学的转变,目的是通过场景的刺激,避开职高学生理论推导能力不足的弱点,激发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其实质是搭建一种新的更接近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体制。它能有效地解决特定对象学生的学习困难,尽快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形式来引领课堂,教师上课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并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对学习理论本就不感兴趣的职高学生,更是一种灾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基于工作过程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尤其对于职高学生来说,通过工作实践对其产生一种强烈冲击,使其对学习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明显增强。
3.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组织框架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精心创设的学习情境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工作过程合二为一,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结合电子企业工作过程和职校电子技能专业教学特点,教学组织框架设计如下:
4.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文以调幅收音机制作生产作为项目载体展开教学设计如下:
1)教学情景设计
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在学校理实一体教室创设六个功能区如下图所示。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企业生产线,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约6人,选其中一个作为线长负责一个生产环节的组织协调工作。
2)教学方法设计
整个教学活动要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学特色,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法穿插角色扮演及企业现场视频观摩等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主要通过任务布置、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按工作过程任务实施、成果评估几个阶段进行。在任务布置上可以参考德国职业培训中采用的任务引导文的方式,以讲义的形式下发,并展示产品实物与功能演示。在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可以结合PPT播放企业现场视频和技能操作培训视频,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相关问题。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如让学生以企业采购员角色到采购区采购项目相关元器件,在产品组装质检完成后让学生作为推销员去销售自己的产品等等。
3)教学实施具体步骤
第一步:展示产品实物和原理图。
通过展示产品实物和原理图,让学生明确生产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生产动力。同时教师通过原理图,进行必要知识和技能点培训,帮助学生弄懂各元器件符号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让学生在动手制作前对所要制作电路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步:元器件采购
根据产品原理图和说明书,让学生到采购区,以企业采购员的身份采购产品所需元器件,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并了解元器件市场等信息。
第三步: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是电子技能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定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功能区让学生学会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并填写《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表》。
第四步:电路的安装与焊接
电子装配工艺过程卡,是用于产品电装工艺全过程的工艺文件,是组织生产管理的基本文件,是各类工艺资料的集中反映,是指导工人和验收的依据之一,与产品的设计文件具有同等作用,所以电路安装与焊接这一重点环节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电子装配工艺规程操作和验收。
在学生“生产”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检查巡视,分别指导,真正起咨询者、指导者的作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达到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第五步:电路测试与故障排除
这一环节是电子技能教学的难点。开始时可先由教师指导部分优秀学生做,等部分优秀学生基本掌握以后,再指导其他同学。
电路正常后,根据产品检测报告要求进行项目测试,测试结果填入实验报告。
如果电路出现故障,则需要进行排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小组内动手能力强、完成速度快的学生指导未完成的同学,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带动稍落后的学生一起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六步:产品组装
电子设备整机的组装,就是将组成整机的各部分装配件,经检验合格后,连接合成完整的电子设备的过程。
电子整机组装是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组装工艺、工序不正确,就可能达不到产品的功能要求或预定的技术指标。
调幅收音机组装步骤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天线组件的安装
(2)电源连接线的连接与安装
(3)调谐盘与音量调节盘的安装
(4)前盖标牌与喇叭防尘罩的安装
(5)喇叭与成品电路板的安装
(6)成品电路板与附件的连接
(7)整机检查
整机总装完成后,按质量检查的内容进行检验,检验工作要始终坚持自检、互检和专职检验的制度。
第七步:评估总结
产品完成以后,先让每位学生分享生产加工的体会和收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焊接工艺、能力鉴定与电子产品装配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每小组各自评选出一致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2~3件产品,并进行展示与交流,说明其产品的特点,以达到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及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要对典型产品进行讲解,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评选出全班优秀产品放入展示柜台。
5.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将课程的理论逻辑由明线变成了暗线。离散的、珍珠般的教学情景替代了理论章节。但这并不是否定理论教学,而是将理论变成了连接教学情景的纽带。同时准确的选择教学情景,完整地表达出各教学情景间的理论逻辑关系则体现了教师取舍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把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角色置换,专业技能与生产综合技能同步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融合到企业中去,这也正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在笔者电子技能教学中的几年实践中,发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确为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了较大的促进。但我们要避免过份的弱化和删减理论知识,这会导致理论对学生后期发展失去强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雅萍.电子技能与实训练—项目式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1印刷设计与工艺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印刷技术在中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印刷媒体设计与印刷行业机构、企业、从业队伍人数众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印刷媒体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从业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印刷设计的发展也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在数字媒体时代,印刷媒体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证明,市场及消费者观念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中成熟,并走向个性化与后工业化的时代,印刷媒体设计仍将成为人性化、情感化的重要载体而持续存在。中国品牌塑造,从制造到创造、知识产权意识在迅速觉醒,中国产业转型迫切需要印刷媒体设计、制造、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平面艺术设计在商业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促销的主要手段,它通过图案、文字、色彩等来表达作品的内容与创意。平面艺术设计通过印刷过程而制作的设计又被称为印刷设计。我国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对平面设计的定义表述为“平面设计是设计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平面上的活动这个涵义之外,还具有与印刷密切相关的意义。平面设计是把平面上的几个基本元素,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批量生产的印刷,使之具有进行准确的视觉传达的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理满足”[1]。对于以印刷媒体为载体的平面设计师来说,必须熟悉了解和掌握印刷流程。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印刷工艺知识,掌握印刷的基本常识,了解印刷制作技术,了解印刷材料、印刷字体、印刷前后工艺、印刷色序等等。从而在设计作品时全面考虑其后续的印刷制作过程以及使用的技术手段,使其设计符合印刷技术的特点。
2印刷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市场调查显示,虽然电子网络、数字媒体等行业迅猛发展,但平面设计行业仍然长盛不衰,对平面设计的人才需求很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设计公司常常抱怨招到的人才不能即时发挥效用,抱怨他们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大学教育里缺失,招到的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将每年新入职的员工派往印刷厂学习印刷知识,了解印刷流程和工艺。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纵观我们的课程设置,近几年来在平面设计专业几乎所有院校都增设了印刷设计工艺,这充分表明了我们的平面设计专业培养与社会实际要求开始接轨。不过毕业后不能为企业所用的状况还在延续。造成印刷设计工艺教学缺失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解不深,以为设计就是创意,或是对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平面设计的图案处理技巧,对素材的组合以及常识性的罗列。比如,如何突出主题,如何设定颜色的主色调,如何将各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结构范围内等,但是对相关课程不重视;客观上,很多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提供一些实践教学平台。另外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2.1师资队伍。高职高专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但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短缺,缺乏商业设计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市场敏感性;从企业找的技能型人才又由于学历、职称等条件限制,无法被学校所录用,造成双师型人才缺乏,而印刷设计是十分强调实际工作经验积累和技能的。因此,导致课程的教学流于理论讲授,对其实际运用茫然,授课效果显微。
2.2行业了解不深,不能适应印刷行业的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慢
2.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重,一方面工作量大,多数学校规定每周12课时以上,但受很多因素影响,大部分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16课时,甚至有个别院校达到每周30课时;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班级少,因此教师上课课头多,备课压力大。本科院校一般规定每学期教师课头不能多于2科,而在高职高专,教师课头普遍偏多,甚者超过4个。鉴于这些原因,使教师疲于应付课程教学,缺少社会实践和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对行业动态发展、先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等缺乏认识,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印刷技术中来,新的印刷材料和载体也不断的涌现。比如我国印刷工业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印刷工艺和人才储备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数字印刷技术方面更是突飞猛进。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即时更新,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对这些新兴技术进行深入讲解。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教师的科研也普遍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对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新材料的使用,新手段的出现不能及时地了解,更不能及时地融入在教学的课程中。这就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3印刷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适应市场发展,培养优秀的印刷媒体设计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专业设计与制造人员的印刷媒体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首先要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探索与改革,对印刷媒体设计类课程的界定与分析,确定改革课程与方向,分解理论、剖析案例、融入实训。实施同一实践课程多平台、系统化实践教学、同一实践课程多阶段、多教师、校企结合开展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师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出外学习,并适当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们下工厂,进企业,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术材料和技术手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地走访设计企业和制版印刷单位,了解印刷技术的新变化,对印刷媒体设计的新要求,使印刷工艺课程内容真正为平面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服务。其次,应加强印刷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在课程教学中,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3.1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摩考察。首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引用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掌握有关印刷的一些专用名词,减少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如:标准文档、色彩模式、三原色、印刷四原色、专色、加色法、减色法、分辨率、公制、英制、线条版、层次版、网点、网线、网角、平网、渐变网、撞龟、裁切线、套版线、色标、光电点、压印、图案规格、成品规格、出血、反白、托白、字体、套印、承印物、后期加工等。介绍、讲解制版、印刷种类及原理和主要特点,其中又以平版胶印和数字印刷为主要内容,了解印刷色彩知识,色彩模式、印刷材料及特性、印刷流程及其相关工艺要求等[2]。结合一些生产现场的视频资料,将印刷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生动直观地传授给学生,避免理论学习的枯燥与乏味。在理论知识讲解基本完成后可组织学生深入到印刷现场参观,了解从原稿电子分色、制版到印刷半成品、后期加工的印刷工作流程全过程,指导教师适时根据各工序的特点与工艺要求告知学生各项注意事项与技术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课堂、企业、实训室的理论与技能实操一体化教学。同时邀请制版、印刷师傅现场讲解各工序的技术特点与工艺要求,使这些知识成为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习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让印刷知识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另外,鼓励学生走进材料市场,了解印刷材料的种类和发展;走近一些专业市场,如纸品年货市场、烟酒市场、化妆品市场等等,了解印刷设计工艺的最新发展。这样不仅能准确地让学生了解到印刷工艺的应用范围,又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为今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了认识。
3.2印刷工艺实际制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和矢量图形及编排软件对印刷原稿进行画稿、分色、排版等印刷制版工艺制作。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有Illustra-tor,CorelDraw,Freehand。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原稿中的层次版部分进行处理,比如设计中用到的摄影资料,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可以调整色彩、曲线、画质等等。图形处理软件中任一个软件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文字、线条、色块等线条版元素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胶版印刷和凹版印刷两个项目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符合印刷企业生产工艺的标准画稿,包括出血、压印、缩边、文字曲线变换、套印、裁切等等,结合市场对印刷设计实际工作的正常要求,独立完成一份稿件排版、印前工艺、菲林输出、印刷(打样)生产流程;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讲评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印刷工艺的基本要求,并提高了今后在设计过程加深对印刷还原的可行性的认识和考虑。
一、普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1.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不符合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要。目前,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在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上,却缺少必要的适应性。很多院校在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后,没有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教学特色,仍然按照普通的理工科或者文科专业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管理,对服装设计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实际上,服装设计专业实战性强,但管理思路没有根据现代服装设计的教学特色予以特色化的管理和指导,反而加入了一些限制,导致服装设计教学大多数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无法按照本身的需要实施必备的实战训练等,学生毕业后很难直接满足市场需求。
2.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但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以及缺少实践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客观原因,很多普通服装院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设置存在一定的误区。如部分学校的服装制版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有安排,总计一百多课时,但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都是将制版理论直接从课本上照搬打到纸上。制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的服装制作过程中具体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大纲却没有考虑这一点,没有将制版课程和服装制作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统筹安排。这样学生在完成制版课程的学习后,未能掌握制版的理论,不了解所设计的服装版样用布料做出来是什么效果,不知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方面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其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过程中实践指导的缺失。大多数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主要看学历和毕业院校,如普遍要求是硕士学位和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察。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削弱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应有的比重和地位。再次,在校学生缺少直接参与服装设计实践的机会。部分普通院校尤其是地处内地的院校,由于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较难通过兼职、课余锻炼等方式在生产企业进行服装设计实战,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与生产相结合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
3.教学内容与流行元素脱节。服装设计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外,还是一门与当前流行元素密切相关的专业,当前的服装流行元素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教学内容。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有所变化和调整。大多数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都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游刃有余,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经常会疏于及时掌握最新的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在某些与流行元素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如服装材料课程,许多教师感到较难讲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上不断出现新型服装材料,但教师由于信息途径、关注力度等原因无法及时掌握,从而很难给学生讲授,甚至可能会面临无法解答学生疑问的尴尬处境。同时,对服装流行元素了解不足,也会导致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造成教学内容与当前服装流行元素的脱节。另外,学校与生产企业缺乏互动也是导致教学内容有脱节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校对生产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真实的生产需要不一致,经常出现毕业生在公司就业时又要经过企业的再次培训才能上岗,造成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资源的双重浪费。
4.缺少实践教学有效评估和反馈提升手段。目前,虽然有学生问卷评估、匿名调查等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调查和评估形式比较原始和单一,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成性的评估和反馈手段,如评估问卷经常都是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等笼统性的调查,没有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问题,对于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覆盖程度、学生掌握程度等鲜有涉及,从而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此外,学校缺少有效的学生就业评估与社会意见反馈体系。许多高校在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上仅关注就业指标,缺少学生是否从事服装相关工作的统计,以及选择其他工作的原因分析。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就业学生,学校对就业学生通常缺少长期跟踪和联系,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二、服装设计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公司求才观:不唯学历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技能方面市场不仅需要设计师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社会流行的服装潮流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甚至具有一定的市场流行元素预测能力。其次,市场更需要的是服装设计师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市场的调查、产品定位,设计过程中对面料、款式独特的把握,以及产品用何种形式宣传、营销等。因此,服装人才的培养与当前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不能关起门来教授和学习服装设计,应以鼓励开放和动手实践的方式鼓励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断从当前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中提取最新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培养。这样学生在参与工作后,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教授的学习内容,迅速投入到所从事的服装设计工作中去。
三、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方式改进探讨
1.根据服装设计教学的特色适当进行管理方式调整。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其他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存在共性,但其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潮流结合紧密等方面。从这点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类似于一门生产技能课。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教学管理方面应进行适当改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服装设计的相关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除要求学生完成传统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实战条件,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实践是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理论教学。但在当前的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增强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可以根据服装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课堂改革,针对课程的需要,利用较为集中的专业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市场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服装材料课程除了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内学习外,其余内容可以由教师带学生直接在面料市场内讲解,针对不同品种的面料进行现场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生动又直观,既避免了理论授课过于抽象化的弊端,又让学生实时掌握了面料市场最新的流行动态及信息。
第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服装院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定期委派现任教师深入服装公司进行实践设计锻炼,让教师亲自参与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流程,丰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这样后续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传授。也可以从服装设计公司中聘请长期从事服装相关工作并具有丰富经验的服装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课程知识和实战经验。
第三,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校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引导学生参与到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去,体验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从而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流行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获得真实的生产经验。学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设计比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设计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计比赛让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学生的设计作品并给予指导。如邀请企业管理者、设计师、制版师和工艺师等来做比赛评委,从服装板型、制作工艺、款式设计、整体搭配、形象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判和提出改进建议等,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实体服装设计创业活动,如指导学生通过开淘宝服装网店的方式直面社会与市场,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才能进行全面检验,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真正满足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及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整体的设计素质。可以将比赛作为教师和学生与外界交流的互动平台,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思维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不断升华,无论最终能否获奖,都可以使每个参赛者获得许多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经验与知识,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基础。
3.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由于服装具有流行趋势变化快速的特点,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当前服装流行趋势紧密关联,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教师在保证自身理论教学基础素养的基础上,应注意对新的服装流行元素、制作工艺、服装材料和服装机械等密切跟踪,并根据流行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了解各种最新的服装设计相关流行信息,掌握服装设计的潮流动态;另一方面,在保证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创业或者深入服装公司参与设计工作的方式,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到当前主流的服装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促进教师对所掌握的服装设计知识不断更新,更贴近当前市场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外出短期考察或进修、参与各类服饰博览会和会展的方式,让教师拓展眼界,及时掌握服装设计的流行趋势。
关键词:创意人才;高职;首饰设计;专业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08-03
一、引言
2013年,笔者很偶然牵手两位在校大学生形成师徒三人组合,参加广东省首届“广东黄金杯”珠宝首饰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这支队伍中,笔者非设计专业科班出生,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颇有兴趣和研究,根据这一特点,笔者专门负责创意设计和文案撰写;其他两位同学分别擅长于电脑绘画设计和手绘。这一协同创新组合在比赛中发挥出优势,以来源于中国传统寓意的珠宝首饰《福荫子孙》作品创意,打动了评委,使得作品在百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本次竞赛第一名。本文试从本次作品获奖谈起,阐述在当前培养创意人才视域下,高职院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二、珠宝首饰设计市场对创意人才的反馈调查情况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从市场调研入手,选取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东莞、中山、汕头、揭阳等地的一定数量的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机构、首饰设计从业人员和该专业的学生以及毕业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调查主题围绕两个内容,一是各群体对于创意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二是毕业学生在创意和绘图两个职业岗位的工资待遇差异。
1.市场和个人对创意近乎渴求。通过科学布点,选取了100家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机构(公司)、200位首饰设计从业人员和相关高职院校的400位首饰设计专业学生(含毕业生),用QQ、飞信、电子邮件、电话、当面交流等方式,围绕着“珠宝首饰设计之魂是什么,是创意和绘画?”进行调查。91%的设计公司认为创意非常重要,而且设计公司反馈称,大约只有平均20%的公司人员创意能力强,可称得上是创意型人才。88.5%的专业设计人员认为创意至关重要,与设计公司反馈形成强烈对比的是,90%以上设计人员认为自己算得上创意人才。76%的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创意更为重要。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公司和个人都认可创意在珠宝首饰设计中非常重要,从设计专业的学习者到从业人员再到企业老板行业领导者,毫无争议地非常看重创意,认为创意远远比绘画重要得多。而且值得重视的是,学习者、从业者和领导者三类主体对于创意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越来越高,对创意几乎渴求。这一结论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判断和追求,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也很准确,对于市场脉搏把握很准。这个结论验证了一份关于首饰设计师核心素质就是“创意”的调查结果。
正是因为创意对于设计来说具有如此重要性,所以现在已经不难理解目前很多影视娱乐界甚至是体育界名人跨界转行从事珠宝首饰设计了。因为这些名人见多识广,人生阅历丰富,亲眼欣赏过、亲自购买过、身上佩戴过、拥有过的珠宝首饰众多,再加上只要他们本人对此有兴趣,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借助自己的名人效应,很快就可成为出色的珠宝首饰设计师。很明显,他们这种设计师身份,很大程度就是创意成分,担当创意者的角色,因为他们本人也可能完全不懂电绘、手绘。但这绝不影响他们成为出色的珠宝首饰设计师,这就是创意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2.创意岗位毕业生收入明显高、提升空间大。根据对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岗位及其工资薪酬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0%左右的毕业生,可以在珠宝首饰设计公司或者珠宝加工企业的设计部门,直接从事首饰设计工作,这部分学生的工资待遇较高,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较好。40%左右的毕业生则会到公司的其他部门,从事的岗位是绘图员,他们的工作只是技术层面的绘图,缺乏创造性和创意性,因此待遇一般,未来难以有大的发展。还有10%左右的学生转行做其他工作。
具体待遇方面,根据调查,在从事设计岗位的毕业生中,毕业第一年的月收入工资水平介于2000~3000元;第二年,介于3000~5000元,第三年,就可达到介于5000~8000元。到了后来,提升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而且40%从事设计的毕业生,在工作了3年之后,将会成立个人珠宝首饰设计工作室(坊),从事珠宝首饰定制,珠宝工艺礼品、珠宝商业产品、珠宝品牌形象等业务。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些绘图员的工资待遇提升空间较小:毕业后第一年的工资水平与从事设计人员持平,介于2000~3000元;第二年3000~3500元,第三年可达3500~4000元。再往后提升的空间基本不明显。二者差别的拐点出现在毕业一年之后。
三、当前高职院校首饰设计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不足
从市场反馈的情况看,之所以企业和行业认为设计师“创意设计不足”而“绘图”能力有余,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了学生创意精神不强。创意设计师和绘图员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创意”和设计。对于科班出身以及学校培养的未来设计人员,绘图仅仅是一项基本功,而不是“绝招”,创意才是制胜的“法宝”。考入高职的设计类学生,大多从初中、高中就学过素描、写生等课程,而且功夫一般都很扎实。所以,进入大学之后,如果再从点线面、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空间形态、表现技法等方面等角度去教,仅仅在绘图上加强训练,学生受益不会太大,浪费了时间,提高很少。
笔者查阅开设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的广东省相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然停留在绘图层面,而不是高层次的设计创意。笔者查阅多所学校的职业能力以及专业核心能力定位,里面提及最多的是熟练掌握珠宝首饰设计的技巧和绘图方法、熟练掌握首饰设计三维软件Jewel CAD(首饰CAD)的操作和使用技巧、掌握基本的电脑平面软件(Photoshop与Corel DRAW)的运用和处理技巧,对于创意能力,只字未提。基于这一定位,在课程设计上,珠宝首饰设计专业的能力必修课中,没有任何一门创意类课程,除个别学校开设首饰蜡雕、饰品制作、首饰制作工艺课程(学时数约200)外,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仅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平面设计与应用、综合表现技法、首饰CAD、珠宝产品摄影等,总课时达到近800学时。或多或少与设计创意有些相关的商业首饰设计、工艺品设计等设计类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50。而且根据学生反馈,在设计类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依然重点讲授绘图的方法,讲授创意设计的内容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四、创意人才培养视域下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如前所述,创意经济时代缺少高端原创人才,珠宝首饰企业老板认为本单位的设计人员中只有20%算得上是创新型的,多数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这种人才结构导致珠宝首饰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1]。而企业需要的创意人才需要积淀,是人文的、历史的、社会的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个人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判断、灵感捕捉、敏感思维在内的内部心理情感体验的综合反应和表达。因此,从珠宝设计公司创意人才紧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看,高职必须突出创意,非常强调创意设计教育,与中职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形成差异化优势。为此,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进行顶层设计,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明确创意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前已经述及,高职院校首饰设计专业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中小微珠宝首饰设计类企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意素质的中高端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设计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在理念上要先进,在能力定位上要高远,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敢突破、重创造、密切产学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珠宝首饰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珠宝首饰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较强的设计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从事珠宝首饰设计业务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在设计上,把职业必修课程设置为绘图课、创意课、顶岗实习三大块。绘图是基础能力,创意是核心能力,顶岗实习是把创意和绘图两种能力完美结合,在企业或者工作室真刀真枪通过完成项目从事珠宝首饰设计。这种进阶式课程学习即可培养出符合人才目标要求的在珠宝首饰设计领域有着创意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三是在路径上,要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背景。创意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2],同时也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意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重视创新型人文教育,促使学生成为原创意识和文化精品意识的创意人才。
2.突出创意之魂,进一步大刀阔斧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明晰首饰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创意能力之后,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着眼,打乱之前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具体来说,一方面,就是要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加大设计和创意课程学时,大幅度减少表现技法等绘图和工具使用课时,凸显创意比重,在职业能力必修课程中,具体的课时安排可以设定绘图和创意比例为3∶7。以珠宝首饰设计类专业学时数平均2500为例,在职业能力必修课1660学时中,除规定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550学时外,在剩余的1110课时中,把原来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平面设计与应用、综合表现技法、首饰CAD等课程,整合归并为手绘和电绘课程,学时量控制在348学时,仅占31.4%。加大创意课程学时,从创意的方法、创意的积淀角度着眼,增加历史、文化、审美方面的内容教育,开发并增设珠宝首饰设计史、珠宝首饰设计概论、珠宝首饰创意欣赏、珠宝首饰创意表达,珠宝首饰设计创意方法、创新与创意思维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与珠宝首饰创意、首饰创意文案策划和撰写等课程,每门课时平均35学时,使得创意设计课时总量达到770,占69.4%,大大加强了创意的训练。另一方面,在老师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切实提高创意创新能力。
3.改革教学之法,适应创意教学人才培养。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同学们在下面听。对于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设计类课程,教师最擅长的讲授方法就是在讲台上演示,之后让同学们做练习。在进行基于创意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之前,绘图类的课程教学又特别偏重于工具的使用,这样的课更加具有老师讲、学生练的特点。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好。为此,必须依据前面提到的创意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鉴于专业特殊性,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是创意人才培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一般过程是:确立教学目标―设计项目化教学任务―引导同学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意设计―同学创意集中―分组报告―老师最后点评总结―同学进行修改完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者,老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好题目或任务,总结点评好学生作品。作为学习主体,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增强自主学习积极性,运用所学的方法,大胆想象开展创意设计。老师要采取欣赏式、解剖式、点评式、启发式办法点拨创意作品,总结剖析学生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灵感来自哪里,这样就会使得没有标准答案的创意教学带给同学更多的发散性启发。点评中,也可以尝试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点评分享,开展思维碰撞,提升创新创意能力。
4.打造高超之师,奠定创意师资队伍基础。培养首饰创意设计人才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由于待遇的局限性等一些特殊性原因,难以吸引到了解前沿、创新能力强、表达能力强、教学方法精湛的企业领军设计师调入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同时,校内的专任教师需要不断开拓视野,接触设计市场,才能完成好出色的创意教学任务。因此,学校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团队道路,采取“能工巧匠进课堂,专任教师下企业”的办法,一方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从首饰设计企业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师进校任教,另一方面把教师送进企业,了解信息,感悟企业的创新文化,利用创新文化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的组织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老师们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参与国内国际各类珠宝首饰设计比赛、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研发,为企业开展设计,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3]。这样的双师团队教师就能结合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向同学们展示讲解,才能把创意的应用性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起到良好的创意类珠宝首饰设计人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红玉.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