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12:31:23
导语:在学习发展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协调师生情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对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某科教师的情感和兴趣,可以直接迁移到该科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防止和消除情感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学生就会爱护教师、尊敬教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的个性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这种信任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真诚的信任。这样,教师用实际行动为楷模,才会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发挥主体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让学生在教学中扮演主角,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要切实落实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两者得到和谐与统一。教师的主导性就是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课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以旧引新、用实验结果或事实引路、讲化学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情景,诱导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并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和恰当地给予指点和引导,相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实验等手段一定能获得新知,使他们消除思想顾虑,树立必胜的信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不包办代替。在学习理论性较强难理解的内容时,教师不要一上来就讲,应让学生自己先思考,看能否通过自学来解决;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启发点拨,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难点问题还可以设置成自学提纲,让学生分层突破。在习题课讲评上,要注重采取巧妙引导激活学生的思路,把“讲懂”变成学生“想懂”。特别注意一般不要把现成答案奉送给学生;不能只注重习题的正确解法,而忽视解题思路的引导;要多讲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巧解巧算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让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欢乐。
三、发挥实验作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又一重要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存在着丰富的有趣化学现象。因此,重视化学实验,让学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与实验事实进行生动的结合,体验到认识的乐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我在授课时,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所要观察的关键现象上来,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实验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机会。学生通过独立实验,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另外,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自行设计实验,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泼有趣。
四、运用现代化媒体能激活学习兴趣
现代化媒体以其独立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教学的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音乐和图象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有关“电子云”的教学,可利用计算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有关环境污染的教学,可利用录像,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环保意识。这样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课堂表演艺术能诱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一个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感情充沛的教师,往往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很快投入到探索情景中去。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身体语言的发挥,巧妙地运用幽默、夸张、比喻等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时恰当的诙谐比正当的说教要好得多。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都会使学生感情得以升华,学习兴趣快速高涨起来。
六、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化学现象能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与社会关系极为密切,学生身边存在许多化学现象,而很多学生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当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引以为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学生边学边揭开生活中的一个个谜,从而产生极大的喜悦,转化为强大的求知欲。例如,让他们解释“雷雨可发庄稼”的道理,“铁器生锈”的原理,“塑料老化”的疑团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这些身边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在学习调研阶段,学习实践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以来,我校党支部高度重视,把分析检查阶段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按照镇委的要求,认真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扎实顺利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广泛征求意见。在第一阶段广泛调研、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向教职工和部分学生骨干发放征求意见表300份,组织中层干部和全体党员召开了3次座谈会,找教职工代表进行个别访谈20余人次。通过这些方式广泛听取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建议,经过认真汇总梳理,共收集到多条对学校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开展谈心活动。在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之前,我与班子其他成员分别进行了谈心,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了心。谈心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与人为善,坦诚相见,进一步沟通了思想,增进了团结,找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加强班子建设的共识。
三是认真组织自查。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谈心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班子成员认真开展了“五比五看”活动。党支部组织召开了党员组织生活会,进一步听取了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活动,学校认真分析了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学校实际,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入查找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了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了我校发展总体思路、发展理念、发展规模、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要求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了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主观原因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四是准备发言材料。学校班子成员在自查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前一阶段学习培训、深入调研的成果,认真撰写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了分层次审核把关。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主题鲜明、认识深刻、剖析准确、改进措施明确,重点围绕班子和个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下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思路等内容展开。
五是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发言材料,进行分析对照检查;要求每个党员在组织生活会上都要分析查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和对学校和领导班子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领导班子各成员必须参加组织生活会,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建议,明确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六是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上有两项主要任务,一项是查找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影响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自觉改进提高,为分析检查报告工作做准备;另一项是班子成员进行个人思想检查。班子成员在查找问题中摒弃私心杂念,突出细节、突出具体、突出举措,勇于正视和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敢于直面矛盾,切实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找实,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找出来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分析原因,深挖思想根源,努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次民主生活会开得很成功,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下一阶段促进落实措施整改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整改落实阶段工作安排
我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解决突出问题。这是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我们第三阶段的工作,就是要更加注重突出实践性特征,把解决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按照学校制定《实施方案》的要求,第三阶段工作也要做好两个环节,一是制定整改措施,二是解决问题整改落实。我想我们应该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好整改方案
整改落实方案要全面贯彻区委、教科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精神要求,以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以加强和改进服务为主线,以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为重点,以抓责任抓落实为保障,努力使整改方案成为学校党员和教职工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对照表。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学习调查和检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报告和分析报告,制定班子和个人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落实整改责任人,细化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帐,制定整改工作进度表及整改承诺书,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党员同志及群众的监督。同时,每个年级组制定整改措施,每位教职工也要分别制定个人的整改措施。
第二、解决好突出问题
解决突出问题是突出实践特色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闪光之处。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解决突出问题这一环节上。按照已制定的整改落实方案,统筹协调,进行整改,要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让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切实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第三、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发展进步的活力、实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保障。学校根据班子分析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的落实情况,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修订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进我校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
按照学习实践活动要求,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修订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逐步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使科学发展观更具操作性。
体制机制的创新要采取稳妥推进的原则,要坚持整改落实工作结束,学校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不结束,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学前美术教学;应用研究
1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重视。美术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成为了值得幼师思考的问题。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一般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主,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喜爱。
2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教学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集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资料为一体,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对课件内容进行暂停、快进或者回放,能够很好地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信息技术还有一定的集成性,信息技术可以将多种教学资源结合为一体。由于信息化技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结合更多的教学资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所学习的知识,此外也可以增强授课老师对课堂的操控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信息技术地运用可以让老师得到更为及时的课堂反馈信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化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资料,从而有利于丰富幼儿园教学课堂内容。目前在网上有大量优秀的数字化教学材料以及网络课程。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老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结合为课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3.2信息化技术在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的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现在在每个班级都与学生家长建立了家校联系的班级群。这样一来,可以让家长更为及时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能增强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支持。现在很多学生家长还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要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不支持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建立班级QQ群以及校通讯,从而能够更好地向家长宣传美术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更加支持孩子的美术学习,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3绘画软件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发挥着特别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绘画软件。利用这些绘画软件,孩子可以很方便地化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发展。这些绘画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调色问题,学生很方便就可以配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的兴趣。
4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4.1充分利用电脑编辑功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提前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在美术课程的课件中,包括大量的图形、图片以及动画,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电脑的编辑功能,要制作出科学合理、生动活泼的课件。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会给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模拟绘画。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软件处理功能,对图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处理。例如当图片过小时,我们可以将图片进行放大,当图片细节不够明显时,我们可以将图片进行移动,这样一来,能够让图片更为理想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练的掌握各种软件编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4.2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美术课的艺术性
美术课本来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为了增强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体现美术的艺术性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制作美术课堂教学课件时,要重视色彩搭配的问题。所选择的画面要符合孩童的视觉心理,要塑造一个优美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也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欲望。此外,老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卡通动画相关的人物形象,来增添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我在给学生讲红色的象征意义时,选择了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红色装饰物,以此为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红的明亮色调。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中国结、灯笼、年画、剪纸等红色的艺术品。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红色与喜庆相关,也能更好地增强孩子们对中国习俗的了解。
4.3加强信息技术在绘画活动中的应用
在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要具备相应的绘画能力。在美术课的绘画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创新绘画课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下,绘画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绘画软件,利用信息技术对图片进行绘画和处理。我每次在利用绘画画图时,会先勾勒出点,然后画出线,最后再形成面。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增强幼儿对立体图形的感知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绘画过程。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这就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集成性,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梦君.信息技术使幼儿美术教学绽放异彩——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200-201.
[2]张海波.信息技术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4.
一、思想发动工作
1、各参学单位是否在活动开始时,能够充分运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营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2、各参学单位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情况,看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和工作部署是否符合中央和省、市、县委的要求,是否确定符合本单位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定的学习实践活动载体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3、各参学单位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是否健全,领导分工是否明确,工作人员是否到位?
4、各参学单位动员大会的召开情况,参加的人数和会议效果。重点看有没有把中央和省、市、县委的精神向广大党员、干部讲清楚,有没有把本部门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安排部署讲清楚?
二、学习培训工作:
1、学习培训计划的制定情况;
2、个人自学、集中培训、学习辅导、集体研讨情况;
3、党员、干部对规定的学习篇目研读情况,党员领导干部精读重点篇目和做学习报告情况,心得体会撰写情况;在简报和网络上刊况;
4、党委(党组)中心组和领导班子学习情况;
5、是否采取送学上门、发送电子邮件、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好离退休党员的学习?
6、学习载体的创新情况。
三、调查研究工作:
1、“调研周”、“恳谈日”、“征集月”活动开展情况;
2、领导班子成员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和调研中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情况,调研成果交流情况,是否自己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在相关媒体刊发推广情况;
3、是否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剖析?
4、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是否增强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四、思想讨论工作
1、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2、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形式和内容;
3、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情况;
4、召开讨论成果交流会情况;
关键词:农机化;信息宣传;科学发展
为了推动农机化发展,应强化信息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出农机信息对农机化工作的引导和宣传作用。让农机化的科学发展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发挥舆论作用,使农机化事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宣传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实效,加大宣传力度
在推动农机化发展,展现农机化成效工作中,信息宣传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落实信息宣传工作,锡林郭勒盟的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宣传实效,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各部门积极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制定齐抓共管的责任制,大力开展信息宣传工作。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实效,认真听取工作汇报,针对农机化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发展策略。对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领导。由业务能力过硬的专门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和上报,提高了信息宣传工作的整体水平。
2宣传方式要灵活多样
在宣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机化网站、农机简报等信息平台,加大网络、报刊信息容量,不断提升信息更新速度。要有创新意识,增强与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沟通,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全方位点亮农机化发展宣传工作[1]。在此基础上,还要广泛组织农机现场会,以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农机知识流动宣讲和有奖问答等活动,增加农机使用业务培训活动数量,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开展互动,进而达到农机化信息宣传的预期效果。
3抓住重点进行宣传
3.1重点宣传农机生产安全
在提高农机生产效率的同时,扎实做好农机生产安全工作。要让广大农民朋友熟知农机安全生产规章,并谨慎遵守,注重农机使用安全。发挥宣传工作效力,为农机化科学发展保持平稳态势。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是以推进农机化发展为目标的,宣传工作要以“兴机富民”和“节本增效”为主要目标,重点宣传新农机新技术,农机补贴政策,服务组织建设的先进实例,包村连户服务的典型经验等。通过宣传,展示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包括“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等。大力推广有深度的、时效性强的专题报道。
3.2重点宣传农机合作社,加大农机化发展规模
为了推进农机化发展,应加强农机合作社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建设农机服务体系,宣传成功案例。让广大农民朋友对新型农机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农机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地扶持农机使用大户,包括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合理、有序、积极地开展农机化生产活动。
3.3重点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农机化发展中有着主导作用。在农机化宣传活动中,要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重要内容来宣传,以此扩大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力。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促进农机化发展事业的契机,让广大农民朋友主动接受农机化,发展农机化,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目标。
4建设宣传队伍,建立农机化宣传激励机制
农机宣传工作要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宣传队伍。在农机化的宣传工作中,要健全这支队伍。锡林郭勒盟已经组建了专门报道小组,由众多信息员组成,形成了规范有序的通讯网络。这支宣传队,配备了包括录音笔、摄像机、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在内的专业传媒设备。队员在实践工作中互相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提高信息宣传工作的质量不懈努力,成为锡林郭勒盟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中坚力量。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对于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以肯定其在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调动起广大信息工作人员的热情,形成多渠道的、全方位的宣传格局,促进信息宣传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转基因 利益平衡 社会控制 法社会学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渐渐关注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些科学技术中,转基因技术最受争议,还有其可能带来的生态以及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目前也许无法断言这一技术的优劣,因为其弊端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
现今社会,科技和法律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社会生活中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可能产生对法律的需求,并进而对立法和司法产生影响。科学的发展而引发的对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的因果关系的认定、把握和理解就常常会对法律制度,并对通过这一制度完成的责任分配产生重大影响,当然社会科学发展的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转基因技术由来已久,20世纪50年代后期,分子生物学进一步发展,其中DNA学科的进步为转基因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及基因克隆技术的出现为转基因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使转基因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
随着转基因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其负面性逐渐凸显。国内外众多事件也似乎印证着转基因技术可能存在着基因污染并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但是至今仍没有有力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有直接的危害。世界上没有毫无风险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转基因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就放弃它,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去控制其潜在风险,发挥其最大的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众所周知,法律是对社会风险控制最重要也是效果最好的途径,关于这一问题,各国都进行了尝试性立法,我国也不例外。
转基因作物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相比较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并无实质差别,都是通过自然选择或者人工选择,从而形成物种的优胜劣汰。但是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操作(即通过重组DNA技术进行基因的修饰和转移),从而使作物的特性更加精细,严密和具有更高的可控制性。具有成本低,产量高,增强了抗病虫害的特性,并且营养价值提高。
转基因技术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是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这项技术被视为双刃剑,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此到并且研究出相应问题的对策。在一项新的科学技术被发明出来之后,不可避免的就是要与社会进步相融合,因此就要进行技术社会化。技术社会化是转基因技术发展的必然之路。技术社会化是指,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与社会进行融合,消除彼此矛盾进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国内外多个国家对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各种立法尝试,比如美国的威斯康辛州通过了法案,要求所有的转基因食品标签必须注明成分和含量,以便消费者做出选择。在风险社会中,任何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都会带来风险,人类面对这种风险时从不听之任之,而是积极的通过社会控制来降低甚至预防风险。
二、法社会学分析
法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法律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观点是:法律是一种人类活动,在社会历史的维度中,法律现象不仅仅具有法律意义更有社会意义。法社会学认为法律应当对社会需要,主张和利益考量,并且主张要解读社会的力量。社会力量是指由于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社会利益的追求而凝聚在一起的社会团体,集团,阶层或者种族等。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主要核心,正是由于不同的利益追求,才产生了各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些对整个社会的变迁发展起了主要作用。在转基因立法中,正是社会力量的对比造成的立法难和立法效果微弱。
(一)利益平衡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人在追逐个人利益的时候难免会不顾社会公共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致性的同时矛盾也时常出现。因此我们应该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既可以促使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也可以满足社会个体成员利益的需求。
罗斯科・庞德是法社会学的奠基人,其关于"法与利益"的理论,对于当代人仍有参考意义。庞德认为利益是人们个别地或通过集团、联合或关系,企求满足的一种要求或愿望。在庞德看来,从来没有一个社会能有多余的方法来满足这些诉求。由于社会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庞德根据耶林的学说,将利益分作三类,分别是: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指是直接包含在个人生活中并以这种生活的名义而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或愿望。它包括人格利益、家庭关系利益和物质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些包含在一个政治组织社会生活中并基于这一组织的地位而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或愿望。它包括国家作为法人的利益和作为社会利益捍卫者的利益。社会利益是包含在文明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并基于这种生活的地位而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或愿望。它包括一般安全利益、社会组织安全的利益、一般道德利益、保护社会资源的利益、一般进步的利益、个人生活方面的利益。
可以说,庞德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系。他关于社会利益的学说直接促进了"法律社会化"的产生。因此,在进入20世纪后,各个国家的法律都开始注意不仅要保护个人利益,而且更应强调社会利益的保护。
庞德认为,法律存在的目的就是确保社会利益的最大实现。法律应该通过减小牺牲、浪费和无意义的消耗来达到这个目的。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其任务就是在利益发生冲突时进行调整。法律是利益要求的结果而不是起因。法律或法律秩序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是创造利益,而只是承认、确定、实现和保障利益。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利益平衡要求通过法律的引导,平衡和协调从而达到利益持续动态的平衡状态。因此,我们在此提出法律来平衡利益调节利益冲突的理念,旨在强调法律应该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超越各种不平等的身份限制的和追寻最大限度社会宽容的,来包含多元利益诉求以商谈和实现的利益均衡的机制。法律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关系中冲突存在的基础上,甚至有一个专门研究此类问题的法学流派,他们认为利益冲突是冲突的本质所在,而利益冲突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激化的形态,由利益差别引起的具体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各自不同目标时产生的纠纷和争夺。因此,用利益平衡的理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原因和本质。
(二)社会控制
所谓的"社会控制"就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或者手段来协调制约技术系统运行和技术人员的活动。庞德引用了这个概念,并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解释上了这个名词。他认为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主要有三种:法律、道德和宗教。在开始有法律时,这三者是混淆在一起,很难区分的。当时的"法律"可以说包括了社会控制的所有手段。罗斯科庞德在其《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一书中,详细的阐明了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也长期被人们接受和赞同,庞德是把文明看成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在他看来,"文明是人类力量不断地更加完善的发展,是人类对外在的或物质自然界和对人类目前能加以控制的内在的或人类本性的最大限度的控制"。由此可见,文明包括对外在自然界和内在本性两方面的控制,并且这两种控制是互相依赖的。这种意义上的控制,不仅是文明的标志,而且还是用以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准绳。可以说,庞德的法律观就是建立在这种文明论上的。
人类社会中众多的问题和灾难都是由于人类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本性。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主要依赖于自然科学,而法律则可以很好地控制人类的本性。事实是,一方面,人类的欲望在不断增加,但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却有限,因此,在满目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却不能保证负面效应的不产生或者削弱。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性和个人性之间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矛盾,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而阻碍文明的进步,调整好上述的矛盾即是法律的任务,用庞德的话来说,就是"这种支配力是直接通过社会控制来保持的,是通过人们对每个人所施加的压力来保持的"。
德国技术哲学家F- 拉普曾经谈到过社会控制的理论介入技术发展的原因和必然性。一是因为现代技术的系统的复杂性即只有通过周密技术和实施方法,技术系统才能发挥其效果和功能;二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客观结果即迫使社会强制实行某些反措施和控制手段来预防技术不良后果的无限蔓延。第三点即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前提下,我们仍有必要通过对技术的计划和控制来实现对社会发展的计划和控制。因此,转基因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就需要运用到社会控制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在此呼吁转基因技术的社会控制旨在调节转基因技术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对转基因技术的社会后果进行评价,并且对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运用法社会学中社会控制的理论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对转基因发展进行社会控制时,主要的手段即是法律控制,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产业化过程中问题本质的分析,来制定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国家利益,商家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的法律。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文明是对人类有益的文化成果,对转基因技术控制得当,利大于弊甚至可以避免或者消除弊端。由于人们对转基因技术还没有个全面的认识,对其负面影响也没有准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其的研究为社会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除去法律手段,还应该运用比如社会舆论监督,政府宣传引导以及对科技人员道德责任约束等方式进行社会控制,多管齐下,才能收获更满意的效果。
三、结语
转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意义非凡,产业化和技术社会化是其必然趋势,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好有坏的,在我们享受先进技术带来的进步和方便时,不应忽视对未来的影响。国内外相关国家都试图对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端进行控制,法律是最重要的社会控制途径,因此各国都试图对其进行立法。通过运用法社会学的利益平衡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立法活动遇到的问题更是突出表现。通过社会控制理论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法关于价值选择,社会与法密不可分,运用法对转基因技术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朱桢,刘翔.转基因作物-恶魔还是救星[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
[2]宋伟,方琳瑜.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9).
[3]管开明.社会学视野下转基因食品社会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4]周世祥,杨丽姝.试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及其社会控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3).
[5]刘旭霞,田庚,陈晶.我国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8).
[6]金安江.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
[7]万超凡.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科技视界,2015(1).
[8]何珊君.当代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变迁的新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4(1).
一、教学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教学信息化”,是指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教师借助教学媒介(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系统过程。教学信息化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1]。
按照人文主义现代化观点,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包括教师的信息化和学生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首先是要从观念上接受信息化,在行动中重视信息化,这样才能推动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是要不断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理念、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也即要建设一个服务师生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信息快速传递、交互和反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信息化的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也即要从政策制度层面营造一个促进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软环境。总之,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是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而教学媒介和管理制度分别是教学信息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所以,实现教学信息化首先要在教学媒介方面创造良好物质环境,其次在管理制度方面提出相应激励措施,引导和强化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化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借鉴何克抗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划分的观点[2],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演示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一时期,有条件的高校逐渐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或者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建设因为成本昂贵,所以数量很少;部分教师尝试利用专业软件制作CAI 课件,通常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
2.CAL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CAL,即计算机辅助学习,主要是强调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浏览查阅学习资料、自我测试、讨论交流等,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这一阶段得力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由此引发的全球互联网信息设施建设浪潮。在互联网建设大潮的促使下,广大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工程、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教学信息化应用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该时期,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大大促进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主要强调信息化设施在教学中的应用,突出强调其应用效果,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时期从新世纪初一直持续到现在。该阶段广大高校都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辅助教师轻松建立课程网站,开展传授、作业、讨论、考试、评价等全过程的网络教学活动。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在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引领下,全国高校建设了4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数以万计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三、高校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高校校园网覆盖和接入速度均大大提升,访问互联网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室设备价格大大降低,高校多媒体教室比例极大提高。多媒体电脑、上网本、智能平板等计算机终端形式日益多样化且价格低廉,广大师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逐渐使移动教学成为可能。另外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和优质的视频公开课。
显然,高校教学信息化工作成就斐然,但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教学信息化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3]:
1.课程教学模式陈旧。大多教师授课仍然延续“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知识讲授为主,较少开展讨论式互动教学。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信息化手段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媒体技术手段使用不当。部分教师教学存在过度使用媒体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课堂上滥用投影仪,部分教师似乎离开投影内容就不会讲课,学生上课忙于记录教师投影的内容而无法参与教学互动。
3.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部分教师过于担心课件知识产权,不利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不仅反映在学校之间,甚至在一个学校的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
4.硬件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教学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中过于追求高标准,没有认真考虑教学实际需求和用途,导致硬件建设投入性价比不高。有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很少使用造成较大浪费。
5.教学管理制度制约。教师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这无疑要占用教师的时间。但课酬计算、职称评定等管理制度并未考虑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工作,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上述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所遇到的瓶颈看,教学信息化基础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同时缺乏相应的制度配套保障,从而制约了先进信息化设施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对策
教学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化,基础是教学媒介的信息化,保障是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因此,要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进一步发展,要从3个方面着手。
1.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师信息化
教师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技能不仅指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手段、工具的操作,也包括熟 悉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策略,也就是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4]。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是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情境、协作、意义建构为核心要素,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情境对学习者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非常重要,学习是在交流和协作中发生的。显然,建构主义理论是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和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理论。其次,要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何克抗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将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教学整合模式”[5]。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化教学模式都强调教学内容要注重问题和情境设计,即围绕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展开,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其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才能很好完成。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即时和深度的互动教学,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熟练掌握并合理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工具软件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操作越来越人性化和简单化,因此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是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2.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媒介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划分为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教学资源3个子系统,即通俗上讲的“路”、“车”、“货”。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效益优先原则。即依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投入性价比,考量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一味求新求全。当今,信息技术手段更新发展很快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要购买使用成熟的技术产品,避免盲目追求先进性造成资源浪费。
(2)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发展至今,已经到了要营造形成一个信息化生态环境的阶段,也就是“路”、“车”、“货”协调整体建设和发展,避免产生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从而影响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效益。在软件平台上,特别要注重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使用,以课程为核心形成信息化教学的中心平台。
(3)共建共享原则。由于信息资源天生具有易于复制和便于共享的优点,因此要注重建立有效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使用效益。可行的做法就是行政部门通过教学资源项目建设机制,比如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建设,形成国家级或者地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课程建设联盟的方式,在成员高校间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资源库。
3.制定教学信息化政策,促进组织管理信息化
实践表明,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教学信息化作为校园信息化的一部分也是如此。因此,教学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首先要有组织保障。在学校领导层,美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CIO(首席信息官) 体制值得借鉴。据调查,目前美国高校70%以上都设置了CIO副校级高级职位,负责学校包括教学信息化在内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这就从学校宏观发展和战略规划上保证了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地位[6]。在组织机构上,要切实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作用,切实做好学校拟定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维护、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其次,要有政策激励。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立项资助的办法,率先培养一批信息化教学名师,进而发挥示范效应。比如,北京大学就通过“教学新思路”项目,分层次进行项目资助,要求项目教师开展课堂面授与网上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也有的高校直接利用评估督促结合奖励的办法,要求教师完成课程资料上网,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并在教学业绩奖励上予以体现,通过这种方法快速提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6]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2][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循证医学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循证医学将最佳的临床证据,熟练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详细情况这几个重要的要素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找寻和搜集最佳的临床证据,为了得到更确切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制定出更合理和安全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掌握的临床经验可以对繁杂的临床证据进行分类和识别,从而采纳最佳的临床证据,快速的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临床状况,根据具体患者需求对其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制定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尊重患者的选择。只有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使得医生和患者在临床治疗上达成共识,互相理解和信任,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第二,循证医学重视确切的临床证据,这一点和传统的医学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医学主要根据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并参考更高级医生的意见,辅以教材或相关医学刊物、资料等,一次来制定合适的医疗方案。由于传统医学的主要根据不是详细的临床资料而是医生的个人经验,因此,传统医学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循证医学的发展情况
循证医学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上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建立了消化系统疾病对照试验的资料库。但是相关研究尚且有限,发表的论文、著作的数量还很少,真正意义上应用于临床且较为成熟的实例就更少,加上研究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应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给相关的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世纪的医学工作者或研究人员,不但要在专业临床医学知识上有所掌握,还要对卫生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最近的Cochrane图书馆中,已经包含了我国研究人员完成的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SR以及SR计划,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消化系统疾病循证医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5]。
消化系统疾病SR的结果
1胃食管反流综合征
以往对胃食管反流综合征的研究重点多在食管病变,一些患者就诊内镜检查为阴性,通过加强胃动力增强食管下部括约肌的力量,从而减少反流。通过对胃动力抑制剂结合内镜阴性的患者SR发现,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质子泵对缓解胃痛的效果最明显,而在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上相同,所以认为抗分泌治疗对症状的缓解非常有效。
2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关键词:会计教学;信息化;中职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中职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也在进一步增强。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这种高效、便捷而且准确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明确中职会计教学的优势何在,并清楚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引领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为更多的人和企业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一、浅析中职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优势
就目前我国中职的会计教学来看,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日后面对职场,而且随着中职自身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推进,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逐渐成为会计教学改革的核心。同以往的会计教学相比,中职会计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会计工作本身的核算职能得到优化
单从会计教学来看,现有的会计教学对于改善其学科本身的核算职能优化效果明显。众所周知,核算职能是财会工作的核心,由于传统的会计工作在核算上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引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因为经过优化后的会计核算将大大降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效率,而且在数据显示上也更加清晰准确。
(二)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这点相信很多人也都有切身的体会,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涉及面比较广而且牵涉部门众多,所以其工作量较大而且重复性强,如果实行会计信息化,在这方面将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最明显的表现为节省人力成本,此外,会计信息化以计算机为载体,很多数据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也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二、分析中职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职会计的信息化发展近年来效果显著,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
(一)会计软件的应用管理不强
虽然中职都在普及会计教学的信息化,但其仍存在重视核算轻视管理的特点。会计软件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但这一点在会计教学上没有明显的体现,很多中职依然以核算的灌输为主,这点是非常不正确的。
(二)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财会办公带来了安全隐患。由于会计信息化需要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工作,在硬件维护方面会造成难以预期的损失,例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和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等等。另外,大多数学校的财会管理体系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财务软件的操作不当,也会为财务管理带来严重问题和损失。如权限管理设置和使用不明确,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对财会系统进行盗窃和破坏。
(三)会计信息化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偏重于人工核算和管理,致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目前,大部分学校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也较简单,仅需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而对各类型的财会软件并不能得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学校要进一步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财会专业知识的双重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三、加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论及中职学校加强会计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体现会计软件的重要性
在会计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和灵活使用会计软件。虽然我们并不提倡盲目的使用软件来替代自己的脑筋,但是合理的运用好这些工具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意义重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利于改善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软件设施,这对于影响学生充分运用身边的互联网技术完整身边的事情非常有帮助,同时也给日后学生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会计信息化管理风险防范工作
中职会计的信息化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义务,就是时刻提醒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管理风险防范工作。以此来将企业的损失达到最低。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第一,提醒学生时刻进行安全防范工作,保证财务系统的安全性,定期备份数据,定期给所用计算机杀毒,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在。第二,定期测试系统软件,保证软件的在运用过程中是完好的,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真实的东西。第三,加强学生的监管力度,对于不使用软件或不认真应用软件的学生,予以督促。
(三)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
在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中我们还应该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将最新的技术和教学方式传递到学生那里,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为学生良好掌握会计信息化而服务。
四、总结
综合全文,我们在研究中职会计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时,总体应该把握两点,一是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只有认识清楚这两点才能对中职学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汲取会计教学中的各种经验,并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予以传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信的面对未来的职场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严涌.会计信息化实用教程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胡仁昱. 会计信息化实验 立信会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