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06:20:41
导语:在经管类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4-02
[作者简介]刘溢海 1964― ,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学校63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洛阳一拖等国内重工业发展相伴生的历史。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涵盖非常广,但以工、农科专业为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属于以高校为主、厂校结合的类型。在具体做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有高校办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等。从实践效果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较好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吸收产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延伸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贡献力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经济与管理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积聚、创新和服务高地的作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借鉴工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主体间互动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一 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学校研究成果嵌入企业发展过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客座教授的引入、实践教学的外化,实现企业发展、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的渗透。
3.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重塑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培养质量,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企业人才供给、改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发展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
二 体系构建
1.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目前有一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研究中心,两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郑洛三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经管类专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陆续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市多家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金融类企业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在相关企业指导下,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部分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不同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生产实际。
4.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互动平台,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训项目等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团队的优势是科研,利用教师队伍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事半功倍;开发培训项目,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
5.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综合研究并修订经管类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可利用我校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或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补充完善本专业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6.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部分经管类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尝试双导师制形式,即邀请企业部分高工与我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工作,在学校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实验并接受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研究规范管理体系,给出合理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我校与河南、洛阳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多年从事经管类教学的实际,在调研、咨询、交流讨论之后,确定复合型柔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 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以及研发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柔性人才培养也更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所以,“重实践、厚基础、增灵活、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所重视的,这种模式更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外化产学研合作成果,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内在规律。
三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互动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改革培养环节、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客座教授、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间的嵌入机制、渗透机制和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徐元俊,张海筹.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内涵探析[J].甘肃科技,2007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2 .
[6]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 12 .
论文关键词:
一、调查设计的背景和思路
从近几年经管类专业就业情况看,社会对管理类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该类人才的短缺问题逐年显现,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相继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开设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经济管理工作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经管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
1.较为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2.较强的经济市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具有经济管理的业务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运用信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
3.较为全面的企业管理素质。包括具有较好的内在修养、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谈吐和礼仪。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本文以甘肃省某大学经管类专业2006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率为97%。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进而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技能方面
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正如西方学者恩德尔斯(Enders)所言“专业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正在变成更为重要和有影响的群体”。[1]从表1看出,40.4%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较强;而接近5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7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62.8%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
表1 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自评表(%)
专业知识技能项目
很强
较强
一般
较差
很差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4.0
19.3
70.0
6.3
.4
专业意识
7.6
40.4
46.2
5.4
.4
掌握专业知识
4.0
22.4
62.8
10.3
.4
专业技能
9.9
31.8
48.0
【关键词】经管类 专业实践能力 路径
【项目基金】本文系常州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J110909)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54-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全国80%左右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经管类专业。由于传统观念认为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成本较低,因此各高校扩招的数量整体上大幅度增加。但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下降,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的认同度不高。教高(2007)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已意识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麦可思调研公司在国内众多高校开展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深度调研,从调查结果来分析,其中实习实践环节是各高校毕业生普遍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如何解决当前经管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是国内高校亟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经管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瓶颈
1.实验实践条件的先天局限性
传统的经管类专业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课程实践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高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同时也加大了经管类专业实验设施的投入。但是从目前主流的实验实践教学设施配置来看,各高校的经管实验中心都是以计算机机房、模拟仿真室为主,各机房根据专业特点配置相关的模拟教学软件,仿真实验室一般模仿相关业务流程和环境。所谓实验大多是学生通过模拟教学软件进行技能操作训练、验证性操作、模拟演练、小组模拟对抗等。这种实验设施的配置,对于学生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的理解、业务流程的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等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模拟仿真教学软件自身的局限性,其功能设置往往比较简单,或者是实验操作设置在理想的情境下,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因此,学生在做综合性项目、创新性项目和对抗性项目时,这种实验设施就不能满足要求。因为在受到限制的仿真环境下,学生往往考虑问题的角度较少,考虑问题的过程也比较简单,决策结果可能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的价值。
2.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专业教师脱离社会实际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近十年,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批高学历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这些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专业上往往精通理论,对于实践和应用缺乏了解和锻炼。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在大学精英化教育时代,一般专业教师都需要定期到企事单位顶岗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现在,由于专业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各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论教学和科研活动上,根本无法抽身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
3.实验实践教学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
实验实践教学研究不足,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实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运用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会运用到多学科、多课程的理论,通过综合性项目能将学生所学的各课程的理论进行整合消化;而研究性和创新性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同时也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中,往往以验证性、操作性实验项目为主,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项目,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类实验又非常重要。
4.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效果差强人意
实习包括多种形式和内容,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其中两个重要的环节。认识实习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以前的首次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增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为即将进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认识实习一般安排1―2周时间,要求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交流,全面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情况。由于认识实习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而且涉及到费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组织认识实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缺乏理想的效果。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毕业论文写作前几周进行。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理论,逐步学习和初步积累必要的书本以外的实际经验和做法,结合理论知识和实习单位的实际,发现现实的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培养探讨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毕业论文收集资料。由于每年涉及到专业实习的人数多,学校统一组织安排极不现实,所以普遍的做法是让学生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成为政府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往往将就业工作和毕业实习相结合。但是这种做法会导致一些问题,如实习单位给学生定的实习岗位和学生所学专业可能关联性不强,毕业实习的过程和效果缺乏考核等。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对口岗位,只能在营销或生产等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的考核往往是由实习单位出具证明即可,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往往会流于形式。
三、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践能力的路径探索
为了解决经管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情况,改善和创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和路径。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常州工学院为例,分析和梳理经管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地方性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学院开设了8个经管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以及工业工程等。近年来学院对提高经管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1.调整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大幅度调整,增加了实验实践项目和课时数。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除了常规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外,还增加了课内实践的课时数,如营销渠道管理12学时,客户关系管理12学时,网络营销15学时,电子商务概论18学时,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18学时。此外还增加了独立实验实践课程,如2周的模拟创业,1周的营销管理模拟实践等。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课时统计,实践教学总学时1043学时,占总教学时数的31.7%。
2.多渠道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称职的教师。为了改变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在引进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时,要求各供应商必须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供应商派出专业职的培训人员对实验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软件和实验设备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院的企业服务平台,让专业教师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系,专业教师作为企业的顾问,深入企业开展咨询服务,同时通过为企业服务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第三,聘任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具有实战经验的公司职员作为学院的外聘教师,定期为各专业学生和教师开展讲座、座谈、案例讨论、企业考察等活动,将他们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院师生。
3.与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深度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场所。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外实习基地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学校与企业缺乏广度和深度合作,一些所谓的校外实习基地仅仅挂名而已。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提高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学院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地方企业的战略合作。一方面,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要求,针对相关专业设计系列课程,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蝶公司合作,规划设计了ERP系列课程,学生从大二开始接触这些课程,培训师由金蝶公司派出,同时,公司在实施业务过程中,选择部分学生参与项目实施。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与常州本地的电子商务公司合作,电子商务公司以自己的业务为基础,设计电子商务应用的系列培训课程,由公司派出专业培训师进行培训,公司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并提供人财物力为学生开设网店,经营该公司的产品,物流和售后服务由该公司提供,学生通过这种平台一方面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物流管理专业与“淘常州”公司共建了常州市重点实验室,将该专业的师资和实验设备与公司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双方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学院建立了企业服务平台,提供不同层次系列培训服务、企业咨询服务、人才招聘服务等,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这种深度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问题。
4.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专业社团是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通过专业社团开展的活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性专业训练。我们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成立了卓越营销社、理财工作室、大学生职业训练营、大学生创业联盟等专业社团。专业社团直接由各专业系进行指导,系部指定专业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社团成员主要是本专业的学生,社团的活动项目也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主。近两年来,各专业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学生创业联盟社团开展了企业模拟经营大赛、淘宝经营大赛、大学生就职演练;理财工作室社团开展了“赢在江苏”理财高手大赛、“一起来理财”现金流游戏、“将理财进行到底”竞赛、“合理理财”演讲比赛;卓越营销社社团开展了营销策划大赛、旅游营销大赛、常州花木产业普查、常州高端房地产需求调查;大学生职场训练营社团开展了职场挑战赛、职场理想PPT大赛、“青春职场”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各专业的学生广泛参与,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5.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学科竞赛活动
近年来,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市场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管理能力。为了发挥学科竞赛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各专业选择了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项目,学院对这些项目进行立项并给予财力支持。目前已开展的学科竞赛项目包括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金蝶杯”企业经营对抗赛、“金蝶杯”创业之星对抗赛、“金蝶杯”物流对抗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旅游技能大赛等。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金蝶杯”系列赛常州赛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其他竞赛多个奖项。
6.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012年经管类专业共申报立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6项,校级项目13项,各项目都有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研究方向,其中80%左右为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他项目涉及到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创新训练项目的锻炼,能掌握专业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
四、总结
专业实践能力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职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设施的投入、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要创新专业实践的平台和载体,以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避免形式主义,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清祥.探索实验教学载体,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30-133
[2]韩润春.赵爽.赵增霞.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福建电脑,2012.28(12):40-41
[3]李南.洪燕云.经管类专业型学生社团创新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175-176
论文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教学
电子商务是指买家与卖家以及相关合作伙伴借助现代通讯网络平台(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与原有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的商业活动。现在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深入经济和生活,所以学习电子商务也是理所应当。教育部在2001年就批准了电子商务的开设,目前我国有接近300多所大学在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
1《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经管学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也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这部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电子商务概论》,有的作为选修课范畴的,也有的作为必修课范畴的,如经济学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而其他专业则将其列入必修课的范畴。以前对电子商务的教学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中心,但是这个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教学的中心主要转向管理知识。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面恰好是强项,所以对他们开设电子商务课程非常的合适。目前此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列举如下。
1.1学生对此课程学习目的不明确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专业学科,主要集合管理、计算机、经济、网络安全及其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学科。经管学生自身的特点是经济管理知识基础扎实,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则良莠不齐。因此,很多学生刚接触到此课程时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以往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因此,有些同学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能够上网就学会了电子商务。
1.2电子商务师资欠缺,教师专业知识整合不够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所以相对于这方面的师资就显得比较缺乏。从事这方面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对于两者很好结合的还相对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偏重于管理知识或偏重于计算机知识,这两种教学过程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电子商务最初的教学目的。
1.3教学中的实验环节相当不足,而且缺乏创新性培养
由于《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时间有限,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经管类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炼程序相对不够,教学大都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过程。现目前很多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都是采用的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的,这个模拟软件一般是分角色来实现电子商务流程,对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流程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功能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对于店铺的设计都仅仅是软件内部自带的一些产品信息,相对来说都非常简单,不能达到实训的效果,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
2《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2.1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学习此课程的目的
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此课程,要扬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明确此课程的目的。在此就几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落实此门课程的任务,根据后期学习进度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自己定公司的名称及产品信息),此计划书要求从最初的项目计划投入、网站开发、商品展示到最后的物流系统以及售后服务都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此计划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实现电子商务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此计划书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采用分小组实现,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小组间互相的学习,从而实现总体水平的提高。
2.2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长期关注国内外做的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案例讨论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对网站进行分类如将网站分为店铺型、公司型等,网上店铺型即他仅仅提供一个交易平台没有自己的生产产品,让别人来展示产品进行销售,如淘宝网等;公司型则是公司的展示平台,不仅有产品销售还有公司的形象介绍等如Dell网站等。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选择短和新的案例,这样学习效果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电子商务网站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等问题来导出学习内容。同时,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比较高,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实现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有效结合,这样教师就需要阅读近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参加国内以及国际性重大的会议,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针对经管类的学生,其网站制作能力不是很强,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r等)的网站模板来制作网站,这样即省时又易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网站,网站名称、类型和产品由学生自己定,最后在课堂上将各组所做的网站进行展示,增进小组间互相学习。再者要求学校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教师和学生进企业实习与电子商务专家来到课堂讲学相结合,以此获得双赢的效果。
3结语
《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如案例、视频、启发等构筑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使得教学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1 柯新生主编.《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2页
2 韦婉辰.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使用[J].科技信息
1.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回顾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历程,每一次转变都是与国家和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以说是学校对市场准确把握、主动调整的结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自发到自觉。苏州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发的合作阶段。在自发合作的初期,大部分合作都是以短期、不规范的、依赖于人脉关系推进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性行动,其合作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苏州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这种高效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步得到了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现已成为各方对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自觉要求。校企合作也由初期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校企双方的自觉行为。
第二,由单一到多元。在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早期,仅仅是一专业与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发展,如先后同苏州物流商会、中国营销行业协会、苏州市人才交流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高新区人才交流中心等行业协会及人才中介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了“学校―行业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网络,大大拓宽了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和多元性。
第三,从单项到多项。初期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实训上的合作。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学生进企业实训,完成经管类相关能力的训练。随着社会对应用型营销人才要求的提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涉及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第四,由无序到规范。在校企合作的早期,存在相当部分的口头合作承诺,这种口头承诺并未明文界定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过多年发展,校企合作大多以合同和协议,双方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障。
2.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二是用什么来培养人;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来培养人。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属于目的要素;第二个问题主要涉及内容层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面,属于内容要素;第三个问题则涉及行为层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属于方法要素。下面,就苏州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阐述。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苏州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在重视学生经管类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大其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物流市场调查与分析、物流规划、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物流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实行一体化人才培养链路
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经管类专业以校内的公共基础课为主干,以课程同步实习、短学期实习、竞赛项目、毕业实习为延伸,进一步拓实学生的经管类基础知识,为企业培养具有高效行动能力,具有一定压力承受能力、工作业绩突出的专业化经管类人才,形成无论是在内容层面还是行为层面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链路。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公共基础课。以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一些课程属于公共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类课程、高等数学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体育类课程、财务类课程等。这些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眼界,强化意志品格的塑造和情商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公共事件能力。
第二,课程同步实习。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均包含属于方法类、实务性的课程,如市场调研、物流分析与预测、营销策划、财务设计等课程。课程或采取在校内课堂上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或通过组织学生校外参观考察和调研,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短学期实践。苏州科技大学各经管类专业在暑假期间,都会开展为期两周的短学期实践活动。如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采取认识实习方式,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相关企业。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各专业安排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相关专业调研及写作,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年级主要安排学生进行经管类专业沙盘模拟实训活动,邀请企业相关部门经理作现场点评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
3.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校企合作细则有待细化
在除人脉因素以外诸多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因素中,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无疑是最为直接的要素。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现有校企合作协议的内容部分不够细致,可能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3.2校企合作仅限于一校多企的阶段,亟待区域范围内校际层面上的合作和沟通
现有的校企合作仅限于依托学校现有的资源及口碑,其辐射范围有限。如能由苏州政府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区域范围内“校际――行业―校企”合作网络,将使现有网络的覆盖范围大幅度扩大,网络合力也必将有所增强。
3.3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学校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第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现有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的共同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在将教学科研任务进行合理分配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更多教学科研项目的机会;同时,进一步落实学校关于“请进来、送出去”的校企合作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企业实践活动。
关键词: 民办学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70-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大量的应用型以及创新性人才。我校是一所普通的民办二本学院,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学校也不同与一般的独立学院,这对处于夹缝生存的民办学校来讲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必须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办有特色的学校。下面以南宁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谈谈我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1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了主动适应广西、南宁及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培养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构建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持续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配合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岗位,多种技能的互动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各种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会计核算、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2 明确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校管理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学方针,在升本评估及专科整改工作的推动下,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特点、模式、规律、手段等进行了系统思考,紧密围绕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行业的需要,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校内外实践环境建设、实践课程与综合实践环节开发与实施等方面认真探索、大胆变革、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以赛带练”等多种形式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3 加强实践教学实验室软硬件环境建设
按照“注重基础,提高素质,加强实践,立足应用”的原则,我校管理学院专业设施设备在不断增加和完善。已投资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价值约110万元,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有校企共建的模拟企业管理综合实训——沙盘实验室、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实验室、模拟企业管理(手工)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连锁经营实训室、物业管理实训室等等。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个专业建有一个实训室以及相关的实训软件。
4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及方式
形成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训、校外实习”三个环节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4.1 课程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训、网络化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指为了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专业技能,配合课程教学的,以课堂为教学场所的,讲讲练练和讨论式的教学。课程实训包括基础会计实训、OA实验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设计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调查分析等,采用模拟操作、模拟情境等方法,加强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多媒体网络化教学通过对实验实训软件教学平台的使用来加强实践操作和课外操作。
4.2 由于综合实训将各学科的知识集成在一起训练,因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类专业有四个综合实训,分别为专业技能综合模拟实训、模拟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及毕业论文设计。学院在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设ERP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综合实训(简称“ERP实训”),它系统地将一个企业的经营、内部管理及人员分工整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采购、生产、广告到销售等都由学生共同完成。ERP实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该项实验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职业资格培训可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化的能力。而毕业论文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
4.3 校外实习是促使学生获取直接知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定期到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调查,如大一2周的教学实习,大二4周的专业实习,大三的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
5.1 实践教学项目列入教学计划,处理好实验、实训、实习三者关系,确保实践教学顺利有序,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方式,就是“以赛带练”,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5.2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毕业生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或财政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员、秘书、营销师、物业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6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我院营销专业一直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作为特色来发展,与广西多家企业开展了各种合作。此外,工商管理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到青岛创业中心强化企业信息化培训及创业培训,并与多家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务的体验,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对接。巩固原有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友好交流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实习基地群,满足学生实习需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不断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校外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校外基地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7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好多高校出现建实验的同时没有很好的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培养专门的专业实训老师,让这些老师专上实训课,这样便于积累经验,很好的安排课时。二是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经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备讲师资格又要具有执业资格,具备双重执业资格和双重执业能力,这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途径获得。三是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兼职教师必须具备如营销策划能力、会计记账能力、审计查账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等。这支队伍要结合经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进行打造,并不断充实调整。
参考文献:
[1]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
[2]曲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理念的内涵及应用[J].教育探索,2009(6):28-29.
一 经管类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经管类学生就业倾向统计
经管类学生就业观念倾向性严重。在地方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选择离家近的大中城市,不愿去县级以下城市。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选择国企或事业单位,不愿去私企单位。同时,毕业生中也存在就业从众心理,尤其从众于学校的热门专业。部分学生就业受父母老观念影响严重,要求稳定的铁饭碗、福利高和待遇优厚。据不完全统计,以2010年毕业生为例,每个学生平均每人都有1.2次的就业机会,可是到毕业离校时仍然有30% 的学生没有找到工作。
2.经管类女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经管类专业属于偏文科的科目,女生所占的比例约为学生总人数的55%,就学业成绩和努力付出程度来说,女生普遍高于男生,然而在女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不能就业或就业不理想;二是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择业时间相对较长、求职经历相对艰难,工作单位相对较差,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性别歧视等问题,仍然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
二 建立健全经管类学生就业管理体系的途径
1.建立就业资料室
为了让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前,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就业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建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资料室,订购国内和国际经管类领先的书籍和杂志与就业方面的书籍、杂志,以便学生随时学习和查阅。
2.提供就业信息资料
就业信息资料包括以下内容:(1)对学生的就业活动起参考性作用的就业要览。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指导。包括日程、指导机构利用方法、就业签约流程、就业协议的内容等。二是资料。包括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工作中的求职体验,需求情况等资料。三是数据。包括各个方向就业比例和状况,按就业地区、院校等分别统计就业去向的结果。(2)信息资料。多渠道提前准确及时的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人才需求情况、各种求职考试的题型、复习资料和答题方法及面试技巧。
3.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专题讲座
就业指导课有多种类型:介绍就业基本情况、特点、类型和趋势的课程,与企业实习相关的课程,以及与形成、提高个人外在形象相关的课程。就业的专题讲座就是由学校主管学生就业工作人员或聘请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与就职有关的情况。一般有六种类型,即一般问题讲座、面向企业就业的讲座、面向公务员考试的讲座、女毕业生就业的系列讲座、面向银行等考试类的讲座、考研指导的讲座。这些讲座从大三年级的第二学期陆续开展。
4.及时有效地更新就业观念
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管理部门采取了与毕业生座谈、对毕业生进行专访,以及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调查了解经管类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工作表现、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听取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经管类学生专业教学、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各专业招生人数进行调整,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适当调节经管类各专业的招生比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5.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室,广泛开展就业咨询活动
就业咨询一般指学生个人或某一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向负责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的专业咨询。咨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关于学生自己的就业方向、社会适应能力、就业信心、女生职业种类、用人单位信息、就业工作流程和合同法、劳动法等问题。二是关于各种职业的工作环境、目前社会的现状、人才素质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的预测、各种职业入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各种证件的考取时间和用途等。
6.对学生进行模拟招聘辅导
为了提高学生在面试招聘过程中的成功率,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积累经验,熟悉应对技巧,进入大三第二学期后,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观看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视频活动,播放专门针对女生就业指导的视频,总结各类招聘单位面试模式,由对就业工作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尤其针对女生在面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对一地进行点评指导。
7.鼓励和组织学生尤其是女生到企业实习,开展就业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女生实践能力相对男生较弱,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以往的观察比较,有实习经验的学生入职快,适应工作能力强。因此应为鼓励更多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学校与社会接轨。
三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开设对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从近几年经管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管理类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经济管理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信息资源更加丰富,经济环境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把握。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具有面对激烈竞争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对管理方法和理念做出正确判断和把握的能力,所以加强对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就更加重要和必要。
参考文献
[1]李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0(2)
[2]陈瑞武.日本大学生就业管理体系和职业指导现状及启示[J].高教研究,2005(1)
[3]潘素芳.提升经管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教育理论,2010(17)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根据“质量工程”要求并结合专业特色所构建的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同时介绍了经管类计算机课程课外教学体系。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级专业人才时,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国家教育部根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目标,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我校根据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人才特色,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对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手段的更新等方面。新教学计划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将重点放在课程整合、体系优化和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合理构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应用课三级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改革
2.1设置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5”等文件精神,结合经管类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经管类计算机课程进行了科学的设置和必要的调整。如图1所示。
2.2修订教学计划
在教学实施指导大纲和实验课程体系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整合,本着“厚基础、宽专业、重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2.3培养创新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实施“质量工程”,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经管类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如表2所示。
2.4加强实验实践环节
根据质量工程的要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要改革创新。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由优秀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增加实验学时,更新实验内容,设计出一系列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内容,如表3所示。
2.5构建经管类计算机课程课外教学体系
课外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它能实现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作用和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教学方面我们作了以下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给出兴趣题目,采用老师指导,学生课外上机实践完成。
建立教学网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提出疑问,老师通过教学网站布置作业和答疑。现在运行的过程化教学管理系统网站和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都是学生和老师进行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
举办课外学习辅导班,利用节假日,为学生辅导,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6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素质要求逐步提高,结合我院现有实验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案例-实践”的教学模式。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加大案例、实践教学时间。在理论教学上减时不减量;在案例教学上收集编写典型的案例;在实践教学上采用分组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以应用作为培养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大上机实验课时量,布置操作性作业,以培训学生计算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采用“实际训练为主”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课程设计大作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堂上通过程序设计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起程序设计的思想,各个小组独立完成大作业,并进行答辩,以培养学生数据库的程序设计能力。对于“网络技术与应用”,采用“个体化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法”相结合,通过设计相应的课程单元,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应用,如搜索,查询,网站建设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能力。通过前面几门课程的学习,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开设打下基础,所以,后两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定位到开发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对网络应用的扩展上面来。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应用和开发基于B/S模式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基于B/S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和电子政务网站的能力。
在考核机制上:提出了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办法,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考核采用全程化(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立体化(课堂听讲、作业、实习)和标准化(水平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课程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针对不同课程的培养要求,其比例有所不同。通过这种考核机制,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引导作用。各科考核内容及所占比例如表4所示。
2.7重视教材和课程建设,完成系列课程教研项目
根据我院特色,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编写了一系列教学和教辅教材,申请和完成了一系列教研项目。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等系列经管类计算机课程教材。建设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完成“计算机课程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经管类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项目。
2.8深入教学研究
在完善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团队教师还不断深入教学研究,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先后公开发表了“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课件开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性探索”、“OSI七层模型”等一系列经管类计算机课程的教研论文,取得一定影响。
3实践应用
经过近4年的探索实践,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建设在引用教材、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分层次确定教学内容,分阶段实施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实现了教学、实验、大作业、课程设计、课外教学的统一设计,形成了由理论、实践和课外教学一条线的教学体系模式。明确了教师的责任由“教”变为“导”,即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变为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资料,设计测试方案,评价学习效果,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活动等。建立了新鲜的课堂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实践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赞扬,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实践内容增加了,学习更有兴趣,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匡松,刘容.Visual FoxPro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徐讯达,何元清.数据库技术与应用[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郝哲,何元清.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训课程;改革
1 国外本科高校实训课程教学的发展与演变梳理
英国大学主要分为春、夏、秋三个学期。英国高校实训课程也是根据这三个学期来安排设计,其至少需要20周的实训课程,即每年都会有大概三周的实训课程。在整个本科高校教学过程中,大概有一半的时间以体验各种各类的实训教学活动。法国则更加注重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其在开展校内教学活动的比例比较大,超过了25%。实训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密切结合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校进程。每次的实训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指导、评估等过程。日本国家更加注重实训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日本高校反对单纯进行实训课程,而是主张实训内容的全面性。日本高校实训课程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指导过程、实训课程特别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日本国家高校还将学生实训课程更加体现服务性实训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掌握相关实训活动。美国十分重视教育实训。美国高校实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过程,其中一个阶段就是学生在学校内或者实训室内所能完成的相关的实训课程。另一个阶段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前集中教学实训。美国高校与国外一些企业单位建立一定合作伙伴的关系,培养学生实践实训能力,开展合作模式研究,以实现共同发展研究目的。
以上不同国家高校对实训课程教学研究说明它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实训课程教学研究,并在此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各国实训课程教学经验对我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一定的启示的作用。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一)实践教学实施保障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是实施经管类内容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但实训教学设备不完善,实训基地不健全、利用率过低,其主要表现在:实训教学活动得不到重视,实训教学设施较欠缺;实训教学教育师资短缺,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实训教学上课形式与检测方式单一;高校领导对实训教学在学生能力成长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等方面。为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提出重视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地方应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实训课程高校队伍并不合理,企业兼职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不足。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更多是那些从高校到高校的老师,他们都是简单依靠学习来知识进行考证,缺乏与具体实践岗位联系,更难以称上双师型教师。一些有经验老教师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加之年轻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而且还存在断层现象。
(二)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案都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训课程内容除了包括计划学时内的教学环节,还包括校外实训环节。其中基本上计划学时内教学环节主要是与理论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而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内容都放在课外教学内容,尚未形成清楚的实训教学内容。
在实训课程教学观念上,对实训课程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很多地方性高校实训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训,将实训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环节和过程,更加无法有效地培训学生创新素质和动手能力。高校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训在教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实训课程教学有效的发挥。从教学计划方面来看,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训课程无法达到国家的标准,同时实训课程内容和方式都存在各种问题,往往过于流于形式,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从学生对实训教学效果评价来看,普遍学生对实训课程并不满意,比如说实训设备不满意、实训实践过短、实训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等。
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现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合实际岗位的学时较少,实质性的实践训练时间更少;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内容少,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地方应用高校教师多数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实训教学内容看成了灌输为主的教学内容,而实训部分只是简单的演示和验证等,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导致了学生独立锻炼和创造的能力缺失。同时,高校教师对实训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指导,缺乏有效的考核方法。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具体途径
(一)改革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并不是单项的知识行为,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行为。为此,其实训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从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改革:一是尽量丰富实训课程组织形式。经管类实训课程需要更具不同层次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说针对学生在实训课上学习效果不同,对于那些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学生需要强化基础技能,打好基础;对于掌握技能较好的学生,可以对这类学生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培养创造精神,并参与更多的技能竞赛。在实训课的分层管理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个别的辅导,从而做到分类教学、个别指导等。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中构造行动,在行动中构建能力。为此,教师在将动作示范给学生后,就要将行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练习,适宜使用实验法、练习法、示范法、演示法。教学内容由已知向未知转变。探究法、支架法、抛锚法等教学方法不是预先给出学习的内容,问题与答案,而是给出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答案。
(二)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训课程改革需要优化实训教学条件,积极探索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体系,积极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并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实现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各专业群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享共建,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同时强化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时间达到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面向三产类专业40%以上),兴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等。另外,积极争取资源利用。比如说,一是争取政府的支持,随着实训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实训课程也越来越重视,各项实训教育专项财政资金为改善教学条件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求企业资源,可以说争取企业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资源中的主流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得到资金、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和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丰富的职业环境。三是实行校校合作,通过资源互补,集中使用等,可以实现设备的充分利用,也可以实现规模化效应。
(三)强化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走出去"即是把学生送到工厂、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人员为师,不拘泥于学校内部的模拟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学院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的获得生产实践体验。"引进来"则是把社会上与学生专业贴近的在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聘请为学生的是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利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引进人才要把住人口关,打破学缘、地缘,避免任人唯亲,真正把有真才实学、理论基础深厚、设计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工艺水平较高、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引进教师队伍。聘请校外人员作为实践教师既可以从生产实际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借以了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吴林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2]杜宗绪,高嗣慧.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