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03:44:50
导语:在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第二单元为《追根寻源》、第三单元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村》。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习,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追根寻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科目
音乐
教学班级
五年级
教科书名称及册数
义务教育课程湘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上课时间
2021.3.2
每周节数
2
总授课节数
32
考试次数
1
周次
时间
预定进度
页数
出入原因
起
讫
1
8.30
教学常规
2
8.31-9.6
新东北风
6
7
3
9.7-9.13
阿里郎
8
9
4
9.14-9.20
嗯嘿呀
10
11
5
9.21-9.27
唱支最美的歌
12
17
6
9.28-10.4
我可爱的家乡
18
18
7
10.5-10.11
国庆放假
8
10.12-10.18
凉山之最
19
21
9
10.19-10.25
祖国印象
22
25
10
10.26-11.1
真善美的小世界
26
26
11
11.2-11.8
木瓜恰恰恰
27
29
12
11.9-11.15
走绛州
30
31
13
11.16-11.22
拥军秧歌
32
33
14
11.23-11.29
我跟阿爹拉骆驼
34
37
15
12.30-12.6
游击队歌
38
43
16
12.7-12.13
乌鸦与狐狸
44
47
17
12.14-12.20
踏雪寻梅
48
49
18
12.21-12.27
小鸟请到这里来
56
56
19
12.28-1.3
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
57
57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探究实验,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实践增强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与前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册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思维不够灵活,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很多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钻研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出具体教案。
2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实验和观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要将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班级工作的组织分配很重要。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及错误修改情况,提高整体效率。
4小测及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做好课堂提问、小测等。期中、期末考试前要组织好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节的小测。
四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周)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一周)
第三节种子植物(第二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三周)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三周)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第四周)
第五、六周为复习时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七周)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七周)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八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九周)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九周)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经验看,大多学生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找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猜i语:一物长得真稀奇,耳朵嘴巴在一起,两人远隔千里外,声音传递一线牵。
师:打一生活用品。(电话)
【设计意图:谜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打电话”中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老师设计以个打电话的方案。
师:请你提出这个实际问题的关键信息。
要通知的人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知的方式及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通知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最优方案
(1)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板书:一个一个通知)
师: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一个一个通知,需要多少分钟?(15分钟)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浪费时间了。)怎样打电话更加省时呢?独立思考。
(2)方案二:分组同时通知。
小组汇报成果。可能有以下几种分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方案2(3)案(4、4、4、3)分成4组,通知完15人要6分钟。
师强调:不是分的组数越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
师:这两种方法与方案一“一个一个通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老师和组长都不闲着。)
(板书:分组同时通知)
师:还有没有比7分钟更省时的方案呢?
(3)方案三:全员参与通知。
引导学生用图示、列表等方法表示。
用图示表示:
师:按照这种方案打电话,通知完15人需要多少分钟?(4分钟)这种方案的优势在哪?(每个人都不闲着)还有没有比4分钟更快的方案?为什么没有?
板书:全员参与通知
(设计意图: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比较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区别,体会到优化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老师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引导学生得出只有老师、组长和接到通知的组员都不闲,才是最省时的方案。)
三、综合分析,优化方案
1.分析方案。
回顾这3种方案。
师:在这3种方案中,哪些人最忙,哪些人闲着?
师:方案1和方案2中有人忙着,有人闲着。所以不是最节时方案。
师:而方案3中,老师没闲着,接到通知的队员也没闲着,即:一个也不闲着这种打电话的方法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2.师:对比一下这三种方案,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让学生尝试着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三种方案,经历优化的过程)
四、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方案三,我们刚才用画图法知道了李老师要通知15名队员最少需要4分钟,下面我们来根据图示填写下表。
1.师生共同填表。
2.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什么?
师:我们发现:老师和队员总人数分别是:2 4 8 16……
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它的特点就是每一个数×2得到下一个数列。即每增加一分钟,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前一分钟的2倍。
师:如果某一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下一分钟是多少?256呢?512呢?
师:我们通过这个规律知道了老师和队员总人数,如何快速得出队员总人数呢?(在相同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1=队员总人数;)
师:如果某一时间内,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64,队员总人数是多少?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128呢?512呢?
(当学生观察出这两个规律时,让学生反复重复,全班重复,指名重复。教师反复提问:这一列的规律是什么?这两列的关系是什么?)
师: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时,老师和队员总人数是多少?队员总人数是多少?第6分钟呢?第9分钟呢?(要知道第九分钟的就必须先知道第八分钟的是多少)
3.对比图示法和列表法,优化方法。
师:我们分别用了图示法和列表法呈现通知这些队员最短需要多长时间,这两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示法只适合求人数比较少的情况,而对于人数比较多时,我们通常用列表法,列表法更加方便快捷。
师:很显然,列表法相对来说更加快捷,我们在实际运用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根树枝,第一年长出1根树枝,第二年每根树枝分别长出1根新枝,第三年每根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根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根树枝?
2.小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1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通知到5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至少需要几分钟吗?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亲身感受。同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此类规律的应用。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以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做更多的事,做一个有计划,讲效率的人,在学习中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实际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用到类似的统筹方法呢?
(沏茶;烙饼)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一个一个通知 费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压碎方糖,加热方糖的实验,使学生经历猜想——验证——解释的过程。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了解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二)学会用压碎方糖,用蜡烛给方糖加热。
(三)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实证意识。
难点:观察加热方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方糖、蜡烛、火柴、盘子、记录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两个有趣的小视频。(视频棉花糖和糖人)。生活中,糖有许多有趣的变化,我们今天用糖来进一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
(二)压碎方糖
1.
(PPT出示方糖两块、锤子、牛皮纸)你能用这些材料让方糖发生变化吗?我们可以怎么做呢?(预生:敲碎)方糖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我们怎么设计这个实验更科学?谁来说具体的步骤?
预生1:一块方糖不动,一块放糖敲碎,对比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生2:把方糖压碎,观察变化.(有补充吗?把方糖敲碎之前,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师:要先仔细观察整块的方糖,再观察敲碎的方糖,比较有什么变化。
4.
这个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预生:敲的时候小心手,注意安全(还有补充吗?)
温馨提示:(图)
师:把其中一块方糖包在牛皮纸里面,用榔头敲击,注意不要敲到手。敲击完成后,请马上把榔头交到讲台桌上的盒子里。
PPT出示记录单。(记录单中显示色块)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完成记录单的红色部分。除状态和颜色之外,我们还要从更多的方面去观察方糖,你们可以继续往下补充。
分组实验,记录变化。
5.交流:实验中发生哪些变化?
预生样本:方形,大;压碎后
形变小 分散 颗粒(板书)(其他还有补充吗?)
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观察到了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又观察到颜色、状态和气味没有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师:把方糖压碎后有新物质产生了吗?(总结板书:无新物质产生。)
(三)加热方糖(板书:加热)
过渡:(出示PPT材料:调羹、方糖粉末、蜡烛、火柴。)老师再增加蜡烛、调羹和火柴,我们还能让方糖小颗粒继续变化吗?
1.这个实验我们怎么操作?谁来说一下具体步骤?
预生:把方糖颗粒分成两份,一部分留样对比,取一部分方糖粉末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方糖的变化。(怎样更科学?)
2.预测一下:加热方糖小颗粒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预生:会熔化.....(都行)
3.
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预生:1.注意安全.....
4.
加热到什么程度结束比较合适?(所以当加热到没有明显变化为止。)
5.
(PPT出示温馨提示)老师还有几条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注意:1.取少量方糖碎屑放调羹中间(PPT演示倒少量方糖粉末加热。拍摄图片)
2.外焰加热
3.小心烫手
4.加热到没有明显变化为止
5.多种感官观察
出示记录单,师:要仔细观察加热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全部记录下来,记录在加热后的变化。
6.
师:请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7.分组实验,边观察边完成记录单
整理材料,补充完整记录单
8.班级交流:
(1)实验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他组相互补充)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栏(一栏一栏描述,自行询问补充)
生:原来是固体,后来熔化变液体了(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形:固---液-------------固;
色:白---无——焦黄------黑;(原来是白色,直接就变成黄色了吗?)
气味:无---------香—---—焦
有气泡
软硬
硬---软--------------硬
(板书:如上)
(2)
勺中黑色的物质还是不是方糖?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生:形、色、气味都与样本不同了。
预生2:有气泡产生(两个学生回答)
小结:勺子里黑色的固体物质,经科学家反复验证它已不是方糖,而是加热中产生的新物质。
(板书:
产生了新物质)
(四)对比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我们来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预生:压碎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加热的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
2.小结: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只改变了它的大小、状态、形状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科学上把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
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得物质,科学上把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五)拓展延伸
1.那方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吗?
预生:无反应(师:指板书,这个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预生:一开始的熔化是物理变化。(你是怎样判断的?)
预生:因为方糖从固态变成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预生:我认为颜色发生了变化,已经产生新物质了,所以是化学变化。
师:那现在我们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方糖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我们来重复刚才的实验再次观察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演示实验3分钟)
实验步骤:加热到糖变成透明液体,未出现黄色。冷却,凝固,敲碎,与原来的白糖小颗粒比较,有什么发现?
得出:我们发现在这个变化中糖还是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是物理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总是伴随着物理变化。
2.
加热时点燃的蜡烛又属于什么变化?
得出:蜡油
固体——液体
属于物理变化;
烛芯
发光发热等
属于化学变化。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
刚上课时,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的糖变成了棉花糖和小糖人,这两个过程中,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预:变成棉花糖是物理变化,糖还是糖,颜色还是白色的;而小糖人是化学变化,它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敲碎
加热
方形、大---变小、颗粒----
形:固---液--糊---固
色:白——无——黄——褐---黑
味:无——香---焦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方糖变化实验记录单
第组
观察内容
压碎前
压碎后
1.导(1):“山上穿着,山下围着”是哪个地区的服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哪个地区的服饰?在这里服饰与什么有关?
导(2):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服装在不断地变化。同学们请看这个短片。(看短片,从远古时代到民国的服饰)
短片看完了,从中我们知道了什么?(不同年代,人们的服装各不相同。)
2.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服饰特点及一家人三代不同的服饰,体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勇于向陋习宣战。
学习重难点:
能从服饰的变化感受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饰的丰富多彩,并摒弃生活中的服饰陋习。
二、达目标(学、展、纳)
1.活动一:服饰的变化
阅读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活动二:我家的“服装展示会”
(1)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的服装特点想一想:家庭里服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穿着也都是不同的,你能说出他们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吗?(医生、警察、清洁工、空姐)那么你们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他们的服装)也就是说(职业)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活动三:向陋习“宣战”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穿衣从只求保暖到追求时尚、追求美,说明了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些美丽的身边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请同学们看图片(师出示第33页图片)。
2.讨论:你认为他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陋习?他们的危害是什么?
3.我们怎样纠正自己和别人的这些陋习呢?(大家共同制订倡议书在小组交流,同时针对自己家庭的问题,把制定的倡议书宣读给爸爸妈妈,共同督促改正。希望大家都做一名文明的公民。)
展一: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服装的发展和变化说明了什么?
展二:家庭里服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展三:我的倡议书。
三、测目标
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彻底改变了“ ”的穿衣情况。说明了: 。
2.生活中在服装上你看到的陋习有 、 等。
板书设计: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本学期我除了担任五年级的英语教学,由于孩子小,人数多,但学习英语兴趣较浓,因此,我对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也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总结:
一、认真备课、面向全体授课
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向其他教师取得的经验,不断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优生帮助后进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
第一、在课堂上,认真授课,运用实物教具、简笔画,情景教学、手势语言等方法来启发、教育学生。教学生做游戏、唱英语歌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疑难和不懂读的地方,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分析、带读,力争让他们学了就懂,懂了会用。
第二、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经历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我就调整语速的快慢。
第三、在批改作业方面。学生的作业总是按时及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复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还采取面批方法,一一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四、在听力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常让学生听英语歌曲及英语会话的录音磁带,还让学生表演对话,背书。
三、英语活动
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曾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法。”说明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时,应该思考: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是什么?是否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教学内容是否做了修改?如有修改,这样修改的目的是什么?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较,有哪些共性和特性等。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12年),“加法”例题与实验版相比较,作了如下调整:把情景图由原来的放纸鹤换成了小丑合气球,并增加了点子图,还把放纸鹤移到“做一做”环节。在“做一做”和练习环节中增加了看图说算式以表示加法含义与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法算式含义的练习。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应该发现小丑合气球与放纸鹤图相比较,可以使合并的过程动态化,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突出了加法的含义。教材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气球)(点子)图算式”这一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一方面还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思考,教师把运用动作形象理解加法的含义和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加法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重点,把让学生经历抽象过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师在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把写于纸上的教学目标内化于心。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把准教学方向,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关注环节的设计层次,优化教学过程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亦是如此。如果能让看似简单、平实而又毫无生气的书本知识跌宕起伏,学生肯定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而陶醉其中。在用教材时,教师还应该考虑:问题情境是如何展开的,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教材内容的呈现结构与知识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教材的排列顺序能否作为教学顺序,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建模过程等。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因数”。教材上只有一个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提示语两句,一是18可以由哪几个数相乘得到?二是你是怎样想的?面对如此简单的教材,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如何用1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并用乘法算式表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找一个数的因数与摆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2.深入探索如何准确、全面找因数的方法。师生通过反思、回顾,将经历上升为经验。3.用因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4.猜一猜60、70、80和90这四个数中,哪个数的因数个数最多?让学生在感受因数的神奇奥秘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环节的层层相扣,环环相因,使学生的思维一直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材由于本身的局限,无法呈现知识结构的变化与扩展。需要教师经过慎重的思考与分析,对教材结构进行适度的调整、建设、创造,使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教学过程才能得以优化,做到有效、实效与高效。
三、关注内容的呈现方式,增添教学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对此,L.H.克拉克所著的《中学教学法》中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或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 。
教材中总有一些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时,教师应该思考:怎样能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才能既有趣又合理地体现教学内容,做一些怎样的补充或变化就能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避免过于简单呆板,显得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觉得教材里数数的情境创设太单调了,为了让学生对数量1000的感受更加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数数情境: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出1000根画在纸上的小棒,学生通过画一画、数一数、说一说,学会了数数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数黄豆的粒数,感受1000粒和100粒黄豆的差别。三是感受1000张纸与1张纸的厚度。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1000这个数有了具体、真实、丰富的体验。
科学、合理地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加工或完善,使之变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能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找准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用教材时,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如何?是否有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困难是什么?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的疑问是什么?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怎样的情境与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喜欢的等。通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读,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安排在“2和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师应考虑到两点:一是2和5 的倍数的特征对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有副作用,二是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需要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在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后,教师选择这样使用教材:首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得出3的倍数看个位上的数是不行的,及时排除障碍。最后让学生换个角度再次观察3的倍数,发现它的特征。
不了解学生学情的教学是没有根基、没有底气的教学。教师只有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融合在一起,找准教与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多的是“授之以渔”。
关键词:美术课堂;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任何成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必须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体特征,所以,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者必须企求的教育形式,藏区美术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一、结合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营造自主学习美术的氛围
我们都知道,美术课堂教学是实施美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础技能、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主要环节,教师通过这一交流场所把教材内容与传统艺术有机会系统组合,合理穿插传统艺术以及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熟知本民族艺术,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民族艺术制作及创造中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但传统艺术的某些表现手法及表现形式也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某些材料的运用和技法,课堂教学的方法也存在着制约着传统艺术在课堂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挥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约,要融合传统艺术、民族文化、民俗等于教学课堂,创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打破师道尊严,以适合藏区礼仪,符合藏区实际的教学方法,注入满腔的热情来帮助学生,才有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美术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运用民族艺术为背景,给自主学习创造前提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地掌握课本的文化背景,将课程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相关民族艺术背景给学生以简洁明了的交代。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较浓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电脑美术》这课的时候,我通过对学生的诱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民族地区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甜美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脑也成了我们学习、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电脑美术也成了我们美术课堂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对美的新认识和积极态度,让学生带着这些新的理念查阅有关资料。
三、结合民族艺术,活跃课堂气氛
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一味地灌输,应当把每堂课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条件,其次在给学生进行适当讲解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美术作品以及所涉及的问题背景、人文知识、地域文化等进行理解。当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出现偏差或未达到相应的理解层次时,教师要适时并恰当地给以诱导、点拨。
课堂中要合理安排相应的课堂趣味活动,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学生学习的疲倦情绪,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慧。比如,将每一课所学的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把所学美术知识、绘画技巧展示给小组、班级,促进学生群体共同发展。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拟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教学计划,树立学生近期学习目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主要意思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预见性,这样才可以沿着拟订的目标和方向前进。所以要搞好学习,首先要拟定一个计划。有了计划,一切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时间和精力的安排和分配上才能合情合理。
比如,在教学5年级下册第14、15、16课时,首先准备素材,结合民族艺术地域文化,结合我县马家窑分窑出土文物图片,结合藏区建筑艺术特征,结合唐卡绘画技巧,学生通过教材自然联系本民族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把第14课《丝绸之路》联系本地区的马帮文化,第15课《舞台布景》结合本地装饰艺术,建筑特点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第16课《真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结合本地区彩陶文化是课堂更生动内容更充实,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