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国际化论文

时间:2022-02-11 15:11:16

导语:在会计国际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国际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各国利益之争

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这一点同样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得到体现,尤其表现在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上。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受经济实力影响,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化偏重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的需求,未必能保持发展中国家或东道国的利益。此外,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从而产生必须按何国会计准则为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蓝本的争议。上述这些不同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事实上成为会计国际化的阻力,在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相当缓慢且缺乏普遍认可,以致有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最能说明会计国际化背后利益之争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态度的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制定自己独立的会计标准,认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最好的会计标准,所以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的地位,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很消极。然而在1996年之后,美国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美国会计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当其他国家的公司争取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上市融资时,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这些公司的筹资成本。这样将导致许多公司畏惧其“门槛”较高而转向欧洲证券市场或者日本等地上市融资,从而损及美国利益。因而美国固守其会计标准的态度开始松动。

1996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经过与IASC对话后,发表了一个有条件“支持IASC制定适用于跨国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用的会计标准”的声明。显然,美国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IASC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态度上的转变,实际上是美国的利益驱动所致,因为,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促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从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11月参照国际惯例了“两则两制”,以及目前已经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都有国际会计惯例的深深烙印。

我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的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历年累计将达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与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人主张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直接照搬美国的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如果我国的会计标准在其国际化进程中,片面地向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编制成本以使其编制的财务报告与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我国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成本来读懂这些会计信息,而美国的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却不会发生这些成本,美国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凭借着其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直接在全球范围内执业,而其他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者注册会计师则要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

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趋势和益处,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我国尚处在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操之过急,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英美化或国际化,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或者对外贸易的成本,但是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由此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

参考资料:

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环境

一、我国的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是:我国的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没有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经济处于落后阶段。

1.1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市场体系正在发展建设之中,虽然说商品市场己经逐步走向成熟,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尚未成熟,正在建设、发育之中。市场环境的差异,也给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股东缺位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于国企改制,在股本结构中,国家和法人持有的股份(以下简称国有股)占有大部分比例。这部分股份目前在我国尚不能流通,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截至2004年5月,我国资本市场中股份总数为6729.33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为4315.62亿股,占股份总数的64.13%。数据显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家是最大的股东。按道理来讲,大股东应当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但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2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不成熟、正在发育中的市场

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是证券市场上证券市值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例,这个指标越大,证券经济越发达。另一个指标是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这个指标可以说明证券资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显然,这个指标越大,证券经济越发达。通常情况下,以上这两个指标应该同方向变动,就是说,证券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分量越大,其占GDP的比重也越大。在一般的统计数据中,往往以证券资产价值尤其是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在2001年,我国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含非流通股的价值)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尤其与美国相比,差距更大。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很不发达。

二、我国的政治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政治上比较集权的国家,成文法律往往比较发达,政治体制的特征与法律体系的特征紧密相连,两者就这样共同制约着会计活动,决定着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存在和地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研究—会计环境视角的政治环境具体表现为:

2.1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它是一个典型的政府机构。从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会计准则,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至今为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一直由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几千年的传统,我国的会计准则形成了由财政部门负责并依赖财政部门的社会定式。因此,我国财政部门的职能较强。

尽管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弱化政府的功能,但目前来看“弱化”影响有限。现阶段,政府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政府往往既是投资活动的当事人,又是维持资源配置的政策制定者。同时,我国的会计职业界比较弱小,

1979年才成立的中国会计学会直接隶属于财政部会计司,1988年成立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属于半官方性质,没有能力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政府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政府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一定是负面的。因为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来看,国际化的需求已经具备,我国的政府在积极推进准则国际化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构成了会计准则国际化所需要的良好的政治支撑环境。

三、我国的法律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法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在多数成文法国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组成部分,法律有法律的目标和规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作为法律或法规存在的。

3.1我国的会计规范不能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相背离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比如我国《公司法》较重视利润指标,很多规定涉及利润指标,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会计就一定要重视利润表的作用,公司就一定要注重利润指标。当利润成为评价上市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时,上市公司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利润指标。一些公司还可能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也自然会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现行的利润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由于利润表只体现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使当期收益报告不够全面,没有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用的全部信息。二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即价值增值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而收益报告却在另一个会计期间。三是对已经发生的价值产值不予报告,为管理者提供操纵收益提供了方便。

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重点是全面收益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这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在此方面法律上的障碍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不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当前对上市公司监管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造成相关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我国的文化教育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价值和观念,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一国的政治和法律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其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的文化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

4.1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标准要求很难适应

会计准则最终是靠会计人员来执行的,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的好坏。建国以来,会计工作在一段时期一度受到轻视,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没能很好地开展,导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低下。而现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在会计实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会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这对已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统一规定一切的会计人员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所有会计处理都有统一规定,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对制度的依赖程度相当严重,没有制度规定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处理,缺乏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就我国会计人员目前的素质来看,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职业判断,国际会计准则在其他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很难达到的,这严重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4.2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普通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会计等各方面专业教育发展得也非常快。我国目前拥有的1200万会计人员和13万注册会计师中,拥有高学历的人员多数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实际经验并不丰富;没有学历的人员多数是历史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他们缺少的是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我国拥有的真正具备高层学历和现代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极少。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严重匾乏。据统计,我国某沿海经济大省近52万会计人员中,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只有679人,占会计人员总数的0.13%,即便是这些高级会计师,其专业素质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这种会计环境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

进程。

五、我国的会计基础环境及其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影响

5.1我国缺乏财务概念框架

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forFinancialAccountingandReporting,为了方便,通常简称CF)的作用是指导会计法规的制定、实施,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纲领。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受会计原则或概念框架的指导,我国至今尚未全面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会影响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从已的基本会计准则来看,其行文较为简单,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系统的阐述,因而不够严谨,造成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缺乏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5.2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一样,同属于会计标准的范畴,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行政法规,都在于确保企业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因此两者的目的以及功用一致,同属会计标准的范畴,两者之间不是“非白即黑”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会计准则改革既要考虑中国国情,又必须积极与国际惯例协调。这种特殊的会计基础环境制约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总结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与国际惯例协调。

参考文献

1邵林.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探究[J]。财会研究,2005.2

2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2005.1

3葛家封.实质重于形式,欲速则不达一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

第3篇

1.专业技术方面首先,网络会计使用平台应该与企业内部会计操作系统间存在一点阻隔,防止数据于外界直接相连而招到病毒侵入,需要给网络会计网络安装安全防火墙,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安全。其次,企业要对所有输入、输出的处理单据资料信息严格把控,保证所需信息真实、准确。对所有输入、输出,处理工作需要严格分工,仔细复查,多人核对并采取备份保留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密保存。最后,应通过严格挑选网络会计人员、指纹或人脸识别防护措施与加密保护文档的方式,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与自身免疫的作用,让网络会计及企业财务网络系统放心运作,减少一些不必要或者难堪的道德犯罪风险。

2.法律法规方面对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操作规范化,需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与执行。对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严格依法处理。根据国外的制度以及实际的经验,在我国的网络信息监管机构需要发挥职责,通过信息系统的运作管理,制度网络会计计算管理、财务法规责任义务等行为准则的严格规定。这需要符合我国的社会环境。

3.技术人员的规范网络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等涉及电子商务操作的专业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提高非常的重要。这可以避免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国家也注重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面对财会教育体系人员的培养,首先要求的是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再重组专业知识人员结构的培训,再教育等方式进行强化规范。

二、我国网络会计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改革建议

1.提升我国会计国际化专业水平首先,根据我国国情下所培养的财会人员特性,制定出属于中国会计的管理架构。以国家化会计标准来衡量,制定出标准的会计准则,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加强管理。其次,需要尽快加大制定出新的会计具体准则的进度,参照国际化的准则不断修改异处,并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最后,要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的经济发展,各项业务都与国际接轨,处理这些业务的会计手段就会自动更新,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国际接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国际化的根本是经济,要使我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作业标准,必须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

2.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需要被正确理解国际化会计准则首先要理解,它是在发展中变化的一种动态规则而非静态指标规定。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如果我国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标准时,应该做到我国的会计准则方方面面都该跟国际化接轨、合拍,不存异处,追求与国家化会计准则发展同进退,引进的国际化会计准则需要兼顾会计准则的大趋势变动方向,而不是永远跟不上节拍,时刻存在差异,甚至更明显的变化。

3.加强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整的国家化会计人才准则,需配合高标准专业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该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专业准则国际化、外语,网络操作熟练,同时根据技术选拔,严格的考试制度层层筛选出的最终复合型人才,同时这类人员需要注意后续会计培训的再教育,使其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新观念,全面的更新了解国家化会计准则的动态变动方向,以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努力保持国际化会计人才的标杆形象,及资质,道德水平,客观,公平,公正的职业情操,引领国家会计的先端水平。

4.根据国情稳步发展我国国际化会计步伐我国国际化会计准则的规定也在随着动态信息的发展不断变动着,这对于我国国情下的会计准则若要实行国家会计准则发展,既不能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需要合理、合适的吸收国家化会计准则适应我国会计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会计灵活,变通的特色。它需遵照我国特定环境下各种制度,意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操作等不完善的前提,这是带有中国国情特色的条件下形成的。从实际出发借鉴主流国家的通用方式进行取长补短,将处于矛盾中的规定,慢慢的与国际化管理融合起来,逐步适用与推广,在运作中把不矛盾科学化,稳步发展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步伐。

三、提升网络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和评价体系一是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理论研究和会计学研究;二是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同时在各级会计学会设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并依托该组织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三是组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教育工作。同时,根据道德自律机制,系统建设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等评价体系,以保证各种机制的有效运作和反馈评价。

2.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一要注重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制定每年的学习计划,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二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由于部分会计工作人员是“半路出家”,没有会计基础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工作理念,因此,需要全方位地提升会计就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三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和制定政策,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夜大、函授等课程,提升自身学历。

3.加强职业化观念教育、提升专业服务意识一要加强会计及其外延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基础,向外延伸,涉及到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等知识,为了达到职业化的工作要求,普及各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二要鼓励工作创新,实现工具现代化。一方面要鼓励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多思考,多实践;另一方面要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现代化工具,以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

第4篇

1.1企业组织结构的风险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特点,比如时效性、数字性、共享性、价值性等,它要求企业必须能够快速地获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企业自身来分析这些信息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从而及时的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然而,对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其组织结构大都是锥形结构形态,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这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锥形结构的特点是高层管理者对业务与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中间层次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的责任。由于这种组织结构侧重于集权,与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不符,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1.2信息存储风险在传统会计模式中,会计资料的保存一般是通过报表或者账簿等纸质形式来进行的,可以长时间的进行保存,因此,丢失或者毁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各种信息数据都是直接人工进行输入,并通过网络系统按原先设定的程序进入相应的地方,构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被保存于计算机、磁盘等媒介中,虽然可以保存大量的资料,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但这些载体不易保存,容易导致资料无法读出,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上计算机病毒十分常见,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最大危害之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很可能遭到病毒侵袭,会计信息被窃取、修改或者破坏,导致企业重要会计信息泄露或者毁坏,企业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网络窃取企业商业机密,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1.3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企业各个利益团体的影响,综合各个利益团体的根本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合理地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在传统手工做账阶段,企业会通过审批、授权、确认、审核以及职责分工等工作来加强内部控制,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各个会计流程、手续都被合并到会计系统进行操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造成信息交叉,使得传统会计系统一些职权分工、相互制衡失效,造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信息技术本身处于人才匮乏及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的地位,这也制约着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交易越来越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在交易无纸化的同时,财务数据在网上公布已成为企业未来的基本模式,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的新型人才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财务系统,新型人才需要拥有过硬的会计知识和新的财务理念,还要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我国的中小企业部门都比较多,管理不够严谨,相互之间的衔接相对不集中,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导致企业对各部门的财务数据等资料信息不能及时获取,部门信息上报不及时,无法实现及时监控和做出有效的管理政策。同时,企业中接触会计系统的员工,可能会存在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员,他们会将会计信息作为违法犯罪的目标,窃取财务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不利于企业体制创新的落实和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

2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对策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存在诸多风险,但建设好会计信息化的道路并不是艰难万分,我们应该把握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特点,从我国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以上风险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2.1实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建立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是近年来国外管理界在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工作流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表现是:(1)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部门的数量,致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是锥形化,而是逐渐呈现扁平化趋势,虽然以专业技术组织的职能部门仍然会存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划分不太明显。(2)按照一定的流程组成的项目小组活跃在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每个项目小组都可以跨越部门和专业,不受约束,而且项目小组可以临时成立也可以长期存在,这样,企业就可以以一个整体来面向客户,从而避免了信息的传递慢和传递失误等各种问题,还避免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界面的不一致性。(3)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事后控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与事中都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能够健全并严格执行先进的管理制度,做到既重局部管理又能实现整体流程的控制。

2.2加强系统软件本身的安全性,增强数据库资料的保密性选择适合本企业自身的软件系统,建立电子屏障防火墙,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应用病毒防治技术,充分利用系统的安全功能和安全机制,防止病毒从外部网络侵入内联网,采取加密技术,并加强设备的维护,提高数据资料的安全系数。

2.3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网络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防控会计信息风险的有效措施,为减小财务风险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措施,加强财务软件的授权,增强各个有使用权限的人员之间的监督体制,禁止不相关人员使用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防止外部人员窃取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资料。

3总结

第5篇

论文摘要: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必须要参与到会计国际化协调的过程中来,而且要建设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论文关键词: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会计标准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问题。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要有统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

2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态度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合理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难看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借鉴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属大陆体系。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必须予以遵循,相应地,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这些法律规定必须写进我们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提示。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在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则是一些较为离散的小股东,机构投资者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为此,我国现实的选择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但又不简单地照抄国际会计准则,要从中国现实的会计发展实际出发,主动地协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过程中要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不仅考察其技术的可行性,更要考察其产生的环境背景;不仅要重视现在环境下的适应性,也要注重它的前瞻性以及我国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会计国际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转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各国的会计国际化都要有一个过程,不能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现成的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环境,研究各国存在的特殊问题,不断调整改进,完善国际准则,使之适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环境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所存在的不一致之处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将会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协调。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的会计国际化协同进程的方式方法,抓紧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动力、原因和后果,深入探索会计国际化的具体步骤和处理方式,将对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颇有助益。首先,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最基本的是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在会计术语和内容都相当准确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框架上,就等同于在共同的目标和基础之上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进程,单从会计的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协调中的磨合,加速协调的进程,为中国会计准则最终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开端。其次,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制定进程,以适应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进程表,深入分析国际化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着手进行准则间的详细分析和差异对比,使我们会计国际化走上系统性,实质性议事日程。再次,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力求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之外。如何尽快提高会计实务的质量,实现会计实务操作的国际接轨是会计国际化的又一项重大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全面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及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构架下发挥我们的作用。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一方面,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等,另一方面,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同时,反映我国的特殊情况,尽可能地在国际协调方面施加我们的影响,以便在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的影响力。此时,我国更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会计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化会计准则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使之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并确立我国在亚洲国家会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行会计改革,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保障。一方面:我国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会计改革和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做好会计的培训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仅财会人员需要学习,单位负责人也应当能够了解一些会计知识,还有监督、检查等部门也需要接受新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会计的日益国际化,国内的会计人员不有只重视国内,而要将眼光放远于世界,将自身的知识与国际化的会计潮流相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加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逐步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会计领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形成相互协调的发展,形成发展的统一步伐,使得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方面的支持力量,也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只有会计发展的“一支独秀”,那会计的发展就不存在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了。总之,会计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一个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也有更多领域的需求,为此,经济要平稳,快速的发展下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进步。

第6篇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会计国际化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不断地推进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的国际化,我们还应当学习、分享不同国家间的会计思想、实务及教育等问题,以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作为培养专业研究生人才的各大高校,应当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恰当地调整,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现状及SWOT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明确的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但通过分析各高校会计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术型会计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侧重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而专业型会计硕士作为职业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注重于实务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两类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相较本科及以下学历更为乐观,相当大比例的会计研究生都能进入到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及各领域内翘楚的私企、外企、会计师事务所等,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来看,入职后的研究生在单位的发展大多呈良好趋势,这与其在校期间获得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息息相关,再加上入职后的实务锻炼,工作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多数研究生都能够在单位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肯定,单位自然愿意为研究生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另外,会计研究生的基本聘用薪酬、福利与各地经济发展、工资状况等有关,但基本上都能达到较高水平。

会计研究生的优势:结合近几年的统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研究生的录取虽然有扩招的现象,但是录取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因此,能够得到研究生就读资格的学生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而对于有资格培养会计研究生的各大院校,国家教育部对每个会计硕士导师培养研究生数额有明确规定,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这对于会计研究生优势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国家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三年,专业型会计研究生的在读年限规定为两年,从而使得研究生有充分的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根据调查了解,两类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安排基本都于第一学年完成,这样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事实上,除了学生自主安排这些时间来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之外,导师也会参与进来,对自己的学生给予合适的引导,因此,一般不会存在盲目学习的状态,大多会计研究生都能够在巩固本专业学习之外,在导师的推荐下结合自身能力、兴趣,合理、有效的吸收其他知识。

会计研究生的劣势: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定,会计研究生在读期间接触到会计实务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学校毕竟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很难提供大量的实践教育机会,案例教学也只存在于个别学校,还无法做到全面地推广,导致会计研究生实务方面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尽管有不少学校及会计硕士导师关注到这个方面,并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但是由于会计岗位在公司的性质比较特殊,学生们被允许接触的往往是实训课上学习过的内容,很难做到对于会计实务的真正认识和掌握。可见,会计研究生在锻炼实务处理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实务处理能力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必备的技能,因此,实务处理能力较差是会计研究生的一大劣势。

会计研究生的机遇: 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体有缩减的趋势,但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例如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以及各研究机构的高级分析师等少有人能够胜任,再加上目前跨国公司、国际性单位等的涌现,无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高能力高素质,这给有充足时间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为脱离了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会计研究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的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够很快具备会计复合型人才的条件,获得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在解决问题时有更为清晰的思路,这正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这一事实,加强了各大培养单位对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会计研究生基本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协作其供职企业在国际会计事务上的处理,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趋势下会计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进我国会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议

作为会计研究生培养单位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好培养方案,尽可能的杜绝研究生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服务社会这些现象的出现,鉴于当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会计的大趋势,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由于各大高校会计研究生教育都是根据研读方向分别安排导师及其所修课程的,因此,所修课程没有统一的设定,但我们应当统一课程体系,尤其是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应当特别注意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传统授课内容上,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最直接的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必然趋势,各大高校必须围绕这一点,同时将课程体系进行国际性的系统完善,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对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的国际会计人才。

第7篇

全球金融危机的联动效应显现了经济全球化下的彼此影响,也使会计和会计人才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G20峰会史无前例地数次提到会计问题,并敦促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改进会计准则、推进会计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已于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也提出要以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趋同为大背景,加快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出去。在会计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化会计人才是其主要的执行力量,会计国际化也是会计人才国际化的直接动因。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加入WTO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会计的国际趋同与等效是会计国际化的表现和要求,促使了会计人才的国际化,其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国际化复合型的内涵与能力框架

(一)国际化复合型的内涵 国际化的标准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从会计是国际化的商业语言角度来看,国际化的会计人才首先需要具备运用国际会计语言的能力;其次从参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要得到国际认可。总括来说应该具有以下特质:一是会计人才自身要能够在国际上走出去,如加盟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就职国际和跨国公司;二是要能为中国的资本走向国际服务;三是要能为国际资本引入中国服务;四是要能为国际间资本流动服务。国际化强调国际市场参与,复合型则强调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但这两者又是互为条件和因果,国际化必定要求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方能进入国际市场。

(二)国际化与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国际化与复合型互为包容,复合型是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化是复合型的表现。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可表示为如图2: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是通才加精英,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综合性的,包括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素质,职业素质可以分为软技能,如沟通能力,经商的敏锐能力,还有协调能力、管理领导能力。技能方面包括专业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如ACCA的资历,还有语言能力,对本专业的业务知识的掌握能力。

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工作不仅仅需要能够记账,也需要做好沟通,还需要锻炼领导能力。会计师不仅需要好的体魄,还需要好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压力、缓解压力,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用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把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这个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转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型、实务型的转化,还包括理论实务的转化。

三、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国际认证: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 双语教学并不代表真正的国际化,只有在掌握流利外语的同时,在思想、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国际化。部分高校开设的诸如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班和CG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班,学生接受的是国际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纯学历教育。学生们可以先人一步进行职业经验积累,可以迅速更新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以后的竞争力。目前,中国有将近40%的高校办有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国际化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设立诸如ACCA&CGA培训考试中心,举办ACCA班、CGA班和中外合作办学等,目前已有20多所院校办有ACCA或者CGA班,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会计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要办好会计专业,就一定要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将国际化的教育特色、职业教育融于学历教育中。

(二)联合培养:国内+国外 2006年11月,中国内地与香港启动了一项合作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工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在京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十年内合作培养1500名取得香港会计师专业资格的内地注册会计师。2007年1月1日起,中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对通晓国际财务准则和实务的会计师需求迫切是达成此项协议的原因之一。目前,香港会计师专业资格已经获得北美、英国、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方的会计师组织认可。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并全科合格的人员,在报读香港会计师公会专业资格课程时,可以豁免“财务管理”及“核数及资讯管理”两个科目的考试。

(三)研修:实务+理论 许多高校在本科常规教学之外,举办多种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大多面向在职人员,但同时也针对全日制学生,研修班一般都以培养高层次、具有管理能力能够走向国际的复合型人才并注重实践能力,一般向学员颁发相关培训证书,其权威性和培养的系统性虽不如国际认证和联合培养,但却是帮助会计人才国际化的快捷方式。这方面实践很多,以上海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国际财务总监CFO高级研修班”颁发英国资深财务会计师资格证书(FFA)、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总监高级研修班颁发上海财经大学财务总监资格证书和结业证书等。此类培训旨在突破传统财务视野,从战略高度去审视财务与会计问题;领悟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作手段;有效控制和防范企业风险;大量接触国内外前沿性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深入了解相关国际规则并借鉴国际企业的相关经验,促进了会计人才的国际化。

四、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素质与培养质量差距明显 目前大学会计教育呈现两种模式:一类是一些综合性名牌大学如北大、清华、复旦等会计本科生招得非常少,如复旦一年招一个班,二十几个人,过去隔一年招一次,而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比重非常大,最高达到15%,所以这类院校基本上还是精英教育;另一类是像东北财大这样每年计划招300人,实际上要达到400人的普通院校,最明显的现状就是学生分数差距很大。

(二)学校教育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 重知识轻能力,在很多学校的会计系或者是会计学院,学生普遍都比较沉闷。会计学院的学生,几乎都是学校成绩出色的学生,可是当举行社团活动或是演讲时,他们往往是最“沉静”的。不少新的毕业生包括名校的高材生一开始连支票都不会开,这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会计工作当中使用的知识实际上有15%是大学学习来的,剩下的大部分是实践和自学的。不善于交流和实践能力差,几乎是多数大学毕业生的通病,而这些学生往往考试成绩却是异常优秀的。

(三)高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框架不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课程体系方面,我国会计本科课程内容及课程的设置过于狭窄、陈旧,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及职业考试。会计课程未能及时适应会计行业变化的需求,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变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教与学的方法方面,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遵循教师“念经(会计准则)”学生“背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过于依赖课本,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创造性的学习。

五、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重新定位会计目标:国际化+复合型 教育程度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未来的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国际水准的具有理论研究和复杂实务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这就要求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及所使用的教材都要体现这一目标的要求。目前各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日趋一致,那就是着重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使培养对象成为“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基础+国际 会计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会计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办法一是增加国际会计课程和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课程,二是整合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高校的会计教育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新知识、新理念适时的引入到教学中,并使之与我国会计准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长期重大课题。

(三)实施分层教育:大众教育+精英教育 一是名牌院校的精英教育与普通院校的大众教育区分,综合性名牌院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厦大等着力培养具有国际一流视野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二是普通院校包括专业财经类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分为面向国内会计界培养方向和国际市场培养方向。

(四)革新教学方式: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 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要不断充实会计和相关专业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完善教学方式,加强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教育,使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更高层次的通才技能,全面满足社会进步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

(五)加强师资队伍: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实际工作经验 高等院校必须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批高素质的能够适应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1)扩展教师的选聘标准;可以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担任会计教学工作。同时,高等院校应适时选派教师到会计工作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2)优化教师的考核标准。(3)加强企业与高校教师开发涉及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横向课题,如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内部控制的设计、财务管理流程的设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等。这些内容不仅涉及会计类或管理类知识,而且还涉及各种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这些横向课题是培养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的最好方式。

国际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的教学改革不能促成真正的国际化,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师资与科研等诸多方面在内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而不是中国人的国际化,要坚持为我所用,以我为主,要将中国的实际融入国际化过程中,从引进、嫁接、合成、本土化、国际化这五个方面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本文系2007年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国际化复合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NO.110(编号:3-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守华:《把握改革发展脉络 推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2]刘瑾:《试论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本科会计教育》,《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10期。

[3]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4期。

[4]陈晓芳、翟长洪、崔伟:《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5期。

[5]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6]施建军:《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特征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期。

第8篇

关键词:合并报表,母公司,子公司

 

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调整和抵消个别会计报表中有关项目的数额后编制的,用以综合反映合并个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资金流转的财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实务在各国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各国的差异也比较大。论文格式,子公司。这种局面不利于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从而不利于不同决策者的决策,也阻碍了当前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对合并会计报表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国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合并理论、合并范围、合并方法、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合并会计报表的披露方面。

(一)合并理论的比较

目前合并理论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即母公司理论、个体理论和综合理论。

1.母公司理论。论文格式,子公司。母公司理论是将合并会计报表视为母

公司会计报表的扩展和延伸,站在母公司立场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其基本编报目的就是为母公司股东的利益服务。英国和美国的合并会计实务主要依据母公司观念,采用权益法。但两国的作法也有不同之处, 比如,在投资额超过投资公司净资产的公平市价而形成的合并商誉应摊销处理。英国原先是不允许摊销的,但现在也建议采用摊销商誉的做法。

2.个体理论。论文格式,子公司。个体理论认为合并会计报表是企业集团

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的会计报表,它强调的是企业集团中所有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联合体,对多数股东和少数股东一视同仁,其基本编报目的就是为整个集团的全体股东服务。德国对合并会计报表的法律与实务,与英美有很大差别。它是以个体观念为基础,不允许使用权益法。在德国,一个集团公司的存在就认为它是一个法律主体。如康采恩就是一个法律个体。其法律所指的个体(即康采恩)不包括它们在国外的公司,不合并国外子公司报表。

3.综合理论。综合理论是指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也不强调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个体,而是强调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企业对另一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它主要适用于子公司隶属于一个以上母公司的企业集团或只是部分地隶属于一个母公司的企业集团。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单一的母公司,也没有少数股权股东;既不存在法定支配权,也不存在单一经济主体,无法运用上述两种理论,而综合理论则弥补了它们的不足。法国的法律与会计实务对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修正的母公司观念为基础。在法国也有子公司和联属公司的区别,这一点与英国有点类似。在合并方法上,法国规定很少,

在实务中作法不一。论文格式,子公司。

(二)合并范围的比较

就世界各国合并报表实务来分析,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主要有两种类型:

1.拥有多数(通常超过50%)有表决权的权益性资本投资的被投资企业应纳入合并范围。有表决权的权益性资本,是指能够据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对经营决策有投票权的资本。当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可以通过直接、间接、直接和间接相结合三种方式拥有)时,就拥有对该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被投资企业成为事实上的子公司,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制于母公司,是母公司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2. 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被投资企业应纳入合并范围。当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拥有的被投资企业权益性资本未过半数,但实质上却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可以对其实施控制。这时,被投资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母公司的所属子公司,应纳入母公司的合并范围。当母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即为实质上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1)通过与被投资公司的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公司半数以上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控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3)有权任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三)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比较

目前,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即购买法、联营法和新个体法:

1.购买法。购买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公司取得另一个公司的净资产的交易,这种交易属于购买性质,控制了被购买企业的企业为购买方。被购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要进行重新估价,并按估价后的公平市价反映在购买企业的账户中或合并会计报表上。购买企业所付价款或其等价物与购入净资产之间如有差额,作为合并商誉处理。购买法在世界范围内运用比较普遍,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中国等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采用了购买法,它已经成为一项比较流行的国际惯例。

2.联营法。联营法是将企业合并视为参加合并的各企业的所有者股权的结合,这些所有者共同拥有合并后的企业,并且分担合并企业的风险和利益。在企业合并日就视同这些企业以前已经合并在一起了,因此参加合并的企业各自的财务报表项目均保持原来的账面价值,如果需要合并报表,只需相应项目相加即可。论文格式,子公司。在这种方法下,不产生合并商誉。论文格式,子公司。目前,联营法适用范围比较窄,只有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允许企业选用,但规定了极严格的限制条件和使用标准。

3.新个体法。新个体法是将参加合并的企业各自的资产、负债项目均调整为现行市场价值,然后再合并相应的账户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新个体中不可能有未分配利润,因此以前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以及全部净资产超过普通股

股本的部分应作为超面值股本(资本公积)来反映。在这种方法下,也不会产生合并商誉。目前,采用新个体法的国家很少。

(四)合并会计报表揭示范围的比较目前,揭示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仅公布母公司会计报表,即使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也不公布,如巴西、西班牙、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智利等国家。

2.仅公布包括子公司经营情况在内的合并会计报表,不公布任何母公司会计报表,如美国、加拿大、巴拿马、菲律宾等国家。

3.既公布母公司会计报表,也公布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如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差异,使各国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达到统一,以便使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当前的会计国际环境来看,企业合并会计的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基于此,笔者持以下观点:

1. 正确地看待合并会计报表国际差异存在的现实,以便达成共识。首先,应当承认,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差异的存在这是客观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要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各独立主权国仍然存在,这对矛盾将永远不会消失;其次,因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长期的,所以,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差异的存在也将是长期。

2.合并会计报表差异的国际协调原则。(1)求大同存小异,即应当建立在各国会计共性的基础上而不排斥个性的原则;(2) 国际化协调与地区化协调要相结合,即采用区别对待的原则,有的可以直接国际化,有的可以先地区化再国际化,有的可以二者并存;(3)依靠国际会计组织的权威性,先易后难逐步协调和统一;(4)统一性与灵活性并存,即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允许各国自主选择。

3.合并会计报表差异的国际协调应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利用国际讲坛介绍本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及实务,使国际会计组织的合并会计报表决议中包括适应本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协调,以便诱导各国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及实务的协调;其次,各国应建立专门国际会计和国际比较会计的研究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增进交流,取长补短,寻找差异,择优弃劣,最终实现求大同存小异,以便达到推广国际统一的合并会计报表技术、方法、规范等目的;最后,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以务实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差异,取得最大程度协调。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制定一套公认的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规范,用以指导和规范各国会计实务处理程序和方法。

第9篇

浅谈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

自90年代初期开始,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会计手段、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教育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反映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帐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有关这些会计分支,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或准则规范,使得现行会计规范在内容上残缺不全,企业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帐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拓展。

(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二、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1、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以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2、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针对企业常规经营业务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为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并纳入统一的准则体系。

(二)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现代会计在构成上具有横向多元、纵向多层的特点。各个分支、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现代会计内容体系。与这一体系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应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予以构建和设置,这里的“横向到边”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广度上应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对传统财务会计事项的规范,又要针对各现代会计分支,制定出相应的准则和制度。“纵向到底”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层次上应具有完整性,既要与会计构成的层次性相适应,又要与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层次性相适应,即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又要包括各企业(单位)根据统一会计准则或制度,结合企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但无论是“横向到边”还是“纵向到底”均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随着我国会计改革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将会不断拓展新的会计领域,形成新的会计分支,进而需要有新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这些会计领域的会计行为,这表明会计制度在“边”的扩展上具有无限性;另外,随着集团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进而使得企业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的层次不断增加,这表明会计制度在“底”的延伸上具有无限性。

(三)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加快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包括:(1)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尽早实现从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

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规定,修正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范围和原则,如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现值计量法等纳入会计准则,并允许企业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自行选择。尚须说明,加快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这一命题并非否认会计规范的国家特色,不容质疑,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规范应在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体现国家化特色。

(四)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会计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业绩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这表明如何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