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07:17:31
导语:在珍珠鸟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准确理解“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整体把握能力”呢?从深层次理解,“整体把握”不单单指要放眼于文章整体,理解文章含义、咀嚼文本语言、体会文章感情,还指应根据语境揣摩语句、挖掘文章主旨、探究表达方式等。教师只有准确理解了“整体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以俯瞰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整体剖析全文,从而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揭示文本主旨,真正做到并体现“整体把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二、有效整合教材的策略
(一)尊重教材
新课改之后的语文教材为我们灌输了全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是指导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实践的方向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就必须端正心态,重视教材、尊重教材。
1.整体把握教材编写特点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特点是,强化基本功练习,难度渐进式加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顺序及其内在联系。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语文教材的编排特气,才能处理好教材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站在语文教学的峰顶“一览众山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深刻解读教材,真正领会文本主旨。有了整体把握,才能做到提纲挈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的现象产生。
2.合理组织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的相继出现,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合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正确处理语文教材与它们的关系。本着着眼于语文教材,强化其他教学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合理搭配与有机整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类教材,从而达到既不单调乏味,又不滥用资源的目的。切忌抛开语文教材,大肆强调课外学习资料,变语文课为课外资料的拼盘课,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现象。
(二)强化上下文意识
上下文意识即从课文整体出发,通过紧密联系文章上下文,宏观把握主旨并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斯霞老师曾指出至少要将文章读五遍才能保证成功备课。具体做法为:“初读,了解文章梗概;再读,扫清文章障碍,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分析字的音、形、义;三读,弄清句段含义,根据学生实际,设想可能质疑的问题及解答要点;四读,概括中心思想,钻研写作特点;五读,准备好课后练习的答案。”然而,很多教师都具有盲目依赖心理,完全依赖于以往教案或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生搬硬套,似是而非。不能做到根据教材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中心思想,造成文章主旨模糊、教学重点不分明、词义解释不准确,使教学目标完成受到阻碍。由此可见,备课时教师就应强化上下文意识,紧紧围绕课文,坚持上下文备课法,采用自上而下的备课策略,做到瞻前顾后,新知联系旧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质量。
(三)教会学生整体把握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悉课文,例如,默读、朗读、诵读等。并教会他们阅读时进行重点词句的圈划、对比文献、小组交流、展开讨论,让他们自己学会感知主旨、体验情感、领悟内涵、揣摩技巧,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整体上把握课文精髓,从而开启文学宝藏,提升自身语文综合素质。例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借助课后问题理清文中所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最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什么能够最终赢得珍珠鸟的信赖?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主旨,揭示内涵,由“我”对珍珠鸟的宽容领悟到“信赖”的无价。揭示主旨之后教师还可让学生重温课文,重新感悟作者与珍珠鸟之间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学生的感情在读书、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中一步步升华,就使学生由观事到明理,由明理到生情,从而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遵循科学认知规律
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水平限制。因为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兴趣等,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说勤奋》一文,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类比,探究两篇课文各自的写法特点并找出相似处和不同处。如此一来,既让学生在自学中把握了议论文文体的共同特点,又体验了相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可谓一举两得。
[关键词] 生成教学;探索;实践;课例
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思路不是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由教师灵活地调整,努力生成出乎意料的教学流程,让课堂教学能处在灵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做到顺学而导。
一、在预设中蕴藏生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预设是可以为n堂的教学生成奠定基石的,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生成的精彩。课堂有了生成,就会有生命的气息,就会有撼人心魄的感动。但是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求教师通过精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所以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运筹帷幄,临危不乱,决胜千里,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成的环境。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知识的到来。
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北京》课前的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北京吗?
生:没有。
师:能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吗?
生:我在电视里看过,北京很美很大!
师:是呀!我也听说北京这座城市特别美丽,每年都要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老师也特别想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一个免费的北京之旅,看看她到底美在哪里,好不好?
生:好!(特别兴奋)
师:那咱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出发吧。(播放北京美好风光的课件,教师配以激情旁白介绍美好风光,学生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惊叹声。)
……
你看,导入时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谈话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无比向往之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感悟北京的美丽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感悟到了北京的美,学习不仅轻松,而且开课就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做到了有的放矢。在课前老师没有对这一导入环节进行精心预设,那肯定收不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生成、创造就蕴藏在预设中。
二、在质疑中捕捉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质疑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基点之一,课堂上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能做到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质疑,接着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如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的教学中,有学生自主质疑:“我们每个人都像生活的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成长。我们像不像叶子?哪些地方像呢?”孩子的话音刚落,老师就把问题的“球”立即踢还给了学生,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了。
生1:是呀!真像,叶子一片片,无数片,我们人一个个,也是无数的。
生2:每一片叶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世间根本找不到,我们人也一样。
生3:无数叶子结成一个整体,我们也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班级就像一棵大树。在教室里的我们每个人就像一片片叶子。
……
对问题的思考,孩子们的想法是多元化的,多么富有个性和童真!生成问题的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在对话中探究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是互动、平等的过程,它是对话者之间思想的碰撞、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它不同于过去教学中的谈话。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学会用心地、真诚地听,努力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以便及时把握生成的精彩瞬间。
如,教学课文《珍珠鸟》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的互相信赖、和谐共处,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小组讨论之后,代表反馈)我会对文字的作者说,您能放了这几只鸟吗?鸟儿们都希望能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不愿意被人关在笼子里受到束缚当,这是对动物生命的不尊重。
师:“你可厉害了!对‘笼中养鸟’这个问题竟然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去思考。接下来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吧!”
……
这样一来,把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议论纷纷,争得耳红脖子粗,各抒己见,他们思维的火花得到不断的碰撞,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也得到不断的加深。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得“教学相长”,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
四、在拓展中把握生成
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背景之下,语文课堂不光要走进文本,而且还要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加深情感的体验。语文新课程提倡课堂开放并要充满生命的活力。由于孩子们各自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不同,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合理预设拓展体验的内容,在拓展体验中把握生成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 “绿蜡笔,画竹子……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老师领着学生们一遍遍读着,细细地品味着,学生们简直欣喜若狂。于是,老师顺势引导他们:“我们也来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笔下就呈现出了:
红蜡笔,画太阳。
蓝蜡笔,画大海。
绿蜡笔,画小树。
要问我们画什么?
画我美丽的好家园。
……
五、在想象中升华生成
培养语言感觉和创造力的必备条件是想象力,想象力又是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丰富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精彩生成的基点之一。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诗人,因为儿童时期是最富有梦想的季节,在语文教学中最适宜发挥这一特点。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学习诗歌散文时不能离开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歌时,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看着插图绿叶上的雨滴,展开想象,然后说说“我”为什么要变成雨滴。
生1:雨滴像晶莹透明的珍珠,绿叶像妈妈的怀抱,雨滴睡在妈妈的怀抱里多么舒服呀!
生2:雨滴像圆圆的玻璃球,绿叶像绿色的场地,雨滴睡在妈妈的怀抱里是多么温暖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