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1 14:34:49
导语:在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山亭夏日》
这是唐末诗人高骈写的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被选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快乐读书屋”中。全诗中以“水精帘动微风起”最为含蓄精巧、耐人玩味。“水精”,还是“水晶”,让教师在教学中颇感疑惑。
水晶的英文名称为crysta,是根据希腊文Krystallos演变而来的,其含义为“洁白的冰”,形象地刻画了水晶清亮、透彻的外观。“水晶”一名,外国最初见于印度佛经,后汉支曜翻译的《具光明定意经》说:“其所行道,色如水精”。后来,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世高翻译的阿那分邸化《七子经》中,水精被列为四大宝藏之一,支娄迦谶译成的《平等觉经》称,水精为七宝之一。
水晶在我国最古老的叫法是“水玉”,最早出于《山海经·山经》第一卷《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金梭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意谓似水之玉;在《山海经》山经·第四卷《东山经》中,水晶又被称为“水碧”:“又南三百里,日耿山,无草木,多水碧,无大蛇”(郭璞注:“亦水玉类”)。水晶也有称之为“水精”。宋·洪迈《夷坚支志丁·灵山水精》:“水精出于信州灵山之下,唯以大为贵,及其中现花竹象者。”在《广雅》这本书有巧解:“水之精灵也”;李时珍则说: “莹结晶光,如水之精英”。佛书中则称莹洁晶光的水晶为“水之精灵”,佛家弟子认为水晶会闪烁神奇的灵光,可普度众生,尊称水晶为“菩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而明彻,若泰山狼牙上饶水晶之类”,有的将其加工成念珠,《庶手异名疏》中说:“水精出大泰国,一名黎难”。这些解释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宗教意味。
古代诗词中“水晶”又名“水精”,在《辞海》中“精”的解释也有同“晶”之意,指星星。唐·韦应物《咏水精》: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喋愁咸水。”唐·严维《奉试水精环》“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宋·杨万里《初食太原葡萄时十二月二日》:“太原清霜熬绛饧,甘露冻作紫水精。”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水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一、读标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从标题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 点明了时间“落日黄昏”;《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的田园生活;《孤独的收割人》的标题则点明了抒情对象――收割女孤独的神情。
二、联作者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风格是闲适恬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
三、明背景
诗歌总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
四、品词句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如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感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五、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
5.意境:如安谧美好、华美壮丽、恬淡闲适、意境高远、开阔宏大等。
一、读。古典诗词是最具有音乐美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代的文学大师们为我们创作出大量的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的不朽诗作,使我们能在反复的吟诵中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诗词教学必须把好诵读关,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诗词应有的韵味。把高声朗读和轻声吟诵相结合;齐声读与个别读相结合;还可以把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诵读结合起来,甚至还可以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魅力,加深印象。
二、赏。诗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言简义丰。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因此,诗词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赏字词。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炼字的佳话,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一首好的诗词往往因一字之妙而境界全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仿佛中秋的愁思随着明月的清辉飘落人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的“蒸”“灼”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劳动人民在酷热盛夏在地里割麦经受的痛苦煎熬。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一“坼”一“浮”则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灵动。总之,一些好词,我们越加把玩品味,越能体会它的妙处。
赏意境。何为意境?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与境合,就形成了诗词的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学习古诗词,就要充分利用形象和画面,通过联想和想象走入诗词的意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还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期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进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词的意象,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赏佳句。古诗词中的名言佳句比比皆是,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佳句才使其流传不衰,具有永恒的魅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佳句在诗词中的特定涵义,更要理解它的普遍意义,并不断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并注重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知、情、意和行的高度统一。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情感教育策略。
一、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切入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和实际生活情况创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全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介绍诗词写作背景,促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文本,获得感悟。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背景,才能理解诗词,读懂诗词,以诗人之乐为乐,以诗人之悲为悲。
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石壕吏》时,介绍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唐军被敌人打败,为充实兵力则四处抓青年男子,导致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安史之乱后杜甫被俘,返回华洲过程中亲眼看到官吏将青年男子暴力抓走从军,在愤怒情况下创作了《三吏》和《三别》。杜甫在这样的时代下看到罪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痛苦,所以其诗歌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绪。此外诗词意境和风格都和诗人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多数诗人在成长中创作,在经历中创作向世人传递内心真实情感。再如,在v解《武陵春》一课时,给学生讲解作者李清照在北宋败亡后经历了文物丢失、家亡、国破、夫死等不幸遭遇,内心郁闷不堪。之后前往金华有人邀请她游览著名风景双溪,因无心出游就写下了《武陵春》。当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后就能体会到作者幽怨、忧愁、孤独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诗歌是中华古典文化瑰宝,以爱国爱民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浩然长存民族气魄以及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融入了中华血脉中,已成为发展、凝聚、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每篇古典诗歌的载体为语言文字,涵盖不同情感信息。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所谓情境是建构主义教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认为人作为建构过程主体应借助自己的已具备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境创设对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教学环境下运用如视频、音乐、图片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如,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课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幽静的田园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氛围和恬淡的山水风光中入景移情,进而产生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由此一来就能较快的理解陶渊明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人格情操和生活理想。
三、充分发挥想象,反复品味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相比其他题材更精美的内容,其中涵盖大量的情感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其有效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感情,加深对古诗词理解,从学习学会创造生活,对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想象。所谓想象即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构建不在眼前的直观现象,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和有目的。古典诗歌也无法脱离现象,通过想象作品艺术现象进行阅读才能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教师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0多个字就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也刻画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人在萧瑟的秋天的场景,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感悟作者艺术构思,由此一来在想象中创造了全新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中展示的内容。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高度凝练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美,由此实现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
在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黑板上经常一半是古诗词,一半是字意。用红点注重点字,在旁边写出字意,学生机械地抄写与背诵。一节课上完,如果学生会朗读、会背诵,会解释重点字意,教师就认为学生领会了诗词,教学任务已然完成。这种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歌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然而,从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看,现今的古诗词教学,教师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展开想象,与诗人、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美妙情境中去,让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为此,近两年来, 笔者所在学校的备课组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摸索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经验和规律。
一、走近作者,展开想象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沧浪诗话》)古诗词是古人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的集中呈现。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乃至诗人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都会使得古诗词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情感意绪。因此,古诗词绝对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凭空解读。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走进作者的内心,展开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回家作业:收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及本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在课堂上交流,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对李白创作这首古诗背景的一个全景图:公元725年,青年李白走出家乡四川远游,第一次走出家门的他顺着长江一路走来,峨眉、三峡、荆门、天门、金陵、苏州、越州……第二年,跋山涉水饱览江南风光的李白再次返回扬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年的漫游,让李白广交朋友,增长了知识,吟诗作赋也大有长进,还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但长期在外的漂泊生活,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使已经“散尽千金”的诗人这时身体劳累虚弱,病倒于扬州。这年,李白26岁,但功业未成,婚姻未定,出蜀时所带资财也被一一耗尽,跟随他的人也逐渐散去,孤身一人流落在异地的李白,终于看透了人情冷暖,饱尝了世事辛酸。大家想象一下,在那个深秋的夜晚,寄宿在扬州一家旅舍的李白,卧病在床,半夜醒来,看见地上洒满了银光,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些什么呢?这种情境的搭建与想象性体验,容易使学生捕捉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引导他们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无疑大有裨益。
而同是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现的却是另一种心境。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世界对他而言充满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愁或感伤,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学生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诗歌的画面随着想象顿时变得清晰起来:朋友于阳春三月放舟长江即将远行,诗人驻足岸边目送孤帆远去。充满色彩和动作的画面,生动地演绎着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极富诗意的离别。
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相关创作背景,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二、反复诵读,多元想象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只有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才能充分领略诗歌的抒情和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感悟诗词中作者之所感,并与之产生共鸣。现在,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诵读,已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而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诗歌教学重视诵读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个性想象,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通过想象读出意蕴。如在指导诵读《咏柳》一诗时,笔者先让学生初读,读准字音,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的节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诵读时需要变化的语气,读出“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疑问,读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的顿悟和赞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反复的咏唱,眼前的方块文字逐渐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教师鼓励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笔描述春天柳树的样子。在他们富有个性的想象中,或暖阳或细雨,或独棵或成排的柳树,或嫩绿或碧绿的柳叶,或垂直或斜逸的枝条,展现了学生们心中各式各样的画柳春景。
三、补充文本“空白”,放飞想象
中国古诗词都注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它锻造着古诗词的空间,滋生着古诗词的意境。这空白,如诗词“虚实结合”中“虚”的部分,它使读者有了大片想象的空间,使古诗词有了意境之美。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填补句中的“空白”,从而构成完整的想象空间。
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可以是景色。例如马致远的散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中间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但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驰骋想象,补上“空白”,达到赏析的境界: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冒着西风,骑着瘦马,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词定的思人怀乡意象,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想象填补的“空白”也可以是情节。如在《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想象诗人与童子发生对话的地点,以及两人之间的完整对答。“松下”“云深不知处”,呈现了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而“问童子”作者问的是什么,“言师采药去”的童子又是怎样的神情和手势。从学生们踊跃的角色扮演和对话动作的想象中,不难看出这种“空白”想象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四、斟酌词句,拓展想象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简短精练,充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而贾岛也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叶圣陶先生曾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过赏析:“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可见,斟字酌句对感悟诗词意境是何等重要。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字词的巧妙运用中抓住 “诗眼”,展开想象,同样也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例如教学《村居》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时,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看哪个字理解起来最困难?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可以抓住“醉”字,问:什么醉了?为何醉?学生回答:草、莺、杨柳、孩子、诗人……教师又问:那是一种怎样的醉态?想象一排排碧玉般的杨柳树,正忙着舒展绿丝带般的长发,随着春姑娘的节奏,飘拂摇曳,翩翩起舞呢!莺在空中边飞边唱,几棵桃树也露出了笑脸,辛勤的蜜蜂早已在粉红色的花瓣间忙开了……此情此景让高鼎诗兴大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跟着诗人一起走进春天,陶醉在这春天的美景中。
又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通过古诗精练的语言文字,在大脑中呈现送别友人的具体情景,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古诗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到了宋朝,永嘉学派兴起,温州诗人把他们对于家乡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诗词之中。叶适所作的《西山》,写的就是今天的水心、吴桥带的迷人景色:
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
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竹下晴垂钓,松间雨试茶。
更瞻东挂彩,空翠杂朝霞。
“无水不荷花”这句实在太迷人了,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西湖也不过如此吧!这么看来,古人把温州称作繁华的“小杭州”也就不足为奇了。
“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照,也曾作诗《舟上》,描写了他在楠溪江上游玩的情景:
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
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
小船随着水流漂荡,稀稀落落的人家在河湾安居,这些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嘛。可诗人早已被沿途的美景迷住了,等到月亮落下,晨光升起,他才恍然回过神来。此时,山间的雾气都已经消散了……
这些美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画出温州的醉人风光。不过,最美的风景,还是要自己亲自去领略。相信如诗般的温州,一定能给你许多如诗的记忆。
各门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都能体现学科独特的存在价值,美术学科也不例外。但现今的职业技术学校美术,还是作为一门副科而存在的。有时校方抱着应付的态度,认为只要把自己的课时量上足,形式上存在美术课就可以了,他们全然不顾课的质量怎么样,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虽然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很精美,但往往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对象,书本中的一些作品和案例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较大距离,学生操作起来跟实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教学中也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如课时量缺少、硬件设施的缺乏等,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美术老师只有"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为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1.1 传统观念的存在和专职老师的匮乏。职业技术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中的副课,处于一种"弃之不能,食之无味"的地位。部分学生有"学画画是不务正业,比不上学文化课有出息"的想法,所以这给我们在职业技术学校美术的普及和课时安排上出了难题。这时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才观教育,改变其对美术的看法。
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上课的局限性。经过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符合专职美术专业毕业的老师极少,因此对美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极其困难。某些学生由于对提出的美术问题得不到满意的回答,渐渐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美术课上课内容枯燥,教学活动了无情趣、索然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相应的审美满足。我们应该切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去为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1.2 教学手段的陈旧。其实一堂好的课,往往是看老师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保持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在美术教学时,有些教师就是单调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训练课,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学生的潜在意识和创新思维真正挖掘出来,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教学任务去对待。
2.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育解决的手段
2.1 教师要转变观念,带领学生欣赏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让学生欣赏我国古代绘画作品时,如果仅从绘画的材料、题材内容来赏析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可以从古诗词的意境入手让学生去体会中国画的意境。对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中学阶段的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词,所以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要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而且中国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代绘画本身就是由文人、士大夫所作,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最主要的问题和难度最大的问题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的山水画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例如,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展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可以让学生体会它的意境美和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美有什么相通之处,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也淡化了以学科为中心,兼顾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也要与时俱进,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故事、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增加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美术的兴趣。在教学《探幽》时,我先放一段关于苏州园林的影片,因为影片是流动的,能给学生更生动、直观的感受,自然地调动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在教学《做一回蔡伦》时,如果先直接带学生到附近的造纸厂参观一下,让学生直接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一番,再回到教室里,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他们的探究热情就会高涨起来。目前,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量投入,我们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但不需要动不动就用电教媒体,有时传统的动手演示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有效,在上《多变的颜色》时,老师可以直接用水彩或水粉颜色在白纸上调配出各种色相,学生会感到很好奇,参与的欲望会更强烈,兴趣也会随之高涨起来。
一、感知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诗词作品创造出来的,寄寓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的具体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即意象)。感知古诗词的艺术形象,必须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与典型意义。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情操等。有时诗句中运用了含蓄、象征、双关、比拟等手法,就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人世际遇,展开联想,深入分析。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江苏泰州市:“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江苏宿迁市:“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甘肃天水市:“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梨花的哪些特点?”
例1.(2011年湖北黄冈、鄂州、随州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试题评析]对于景物形象,平时要积累其寓示或象征的固定意义,并结合诗句关键词与细节体会其特点和蕴含的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充分感知人物的精神内涵,有时还要注意形象是以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出现。感知理解时,要识别形象及身份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形象的基本特征或性格如何,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这道题诗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抓住“白头”“搔短”“不胜簪”等显露的形象特点,结合全诗“感”“恨”的情感基调,就能体察诗人内心的感情、精神和品质。
[答案示例]描画了诗人苍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二、品析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广西河池市:“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浙江义乌市:“‘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河北省:“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2.(2011年四川泸州卷)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①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②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试题评析]这道题是纯粹的语言赏析题,既要体会“飞”的多重意蕴,又要体会名句的妙处,词句均有,从表及里,充分挖掘诗歌表情达意的内涵。古人讲究篇中炼句,句中炼字,鉴赏炼字,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和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应联系全诗的主旨、情思、艺术境界从遣词、造句、色彩、动静、修辞、效果等不同方面来体会。诗前两句景中含情,联系下旬船速之快和“注”中“进京待选”,就可从表层描绘中感受花飞的盛景和从深层衬托中感受花飞的心情。后两句写云,写诗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诗人富有情趣的错觉,又有诗人“与云俱东”的抱负和信心,同时还蕴含哲理。
[答案示例]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②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动衬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描述意境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体会意境,就要反复揣摩诗词中融入情感的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感受“此时”“此景…此人”的“此情”,从而把握诗词的画面气氛和思想感情。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抓住主要景物,用流畅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图景画面;二是用生动的词语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等);三是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如欢快愉悦、忧愁伤感、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等)。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湖州市:“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四川成都市:“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陕西省:“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例3.(2011年广东清远卷、河北承德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评析]中考对意境的赏析,基本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生动的画面。描述画面,也需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所描绘的画面就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境不符。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充分展现诗词中形象的特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形象生动。有时还需把营造的氛围或图景用一句话点示出来。此题要抓住初春景物“莺”“燕”的特征,充分展现生机勃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发现春天已经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
[答案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啼鸣;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在湖边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把握情感主旨
诗词中会倾注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近年
来,情感主旨类试题一直是诗词鉴赏的一个热点。古诗词思想感情鉴赏,可以细化为几个方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诗人或形象的情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怀古伤今、愤世嫉俗、寄情山水、烦闷抑郁等。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就要从诗词标题、反映的题材、关键词句、形象意境、作者生活时代与人生经历等方面综合分析,特别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显露感情的词句和后部分议论、抒情的核心词句。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云南德宏州:“全诗最后两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青海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湖南娄底市:“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4.(2011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杜甫的《不见》一诗,完成下题。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试题评析]诗词中的情感主旨,可以是具体的心情感受,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可以是集中单一的抒发,也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此诗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感悟和局部理解的能力,解答时应分四步:读全诗语句,揣题目注释,抓意象情词,悟感情倾向。从题目、注释和内容可知写的是对李白的怀念,抓住诗中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哀”“怜”)和形象的刻画(李白的奇才、世人的嫉恨及诗人的感叹),以及颔联的对比和尾联的渴盼,就可明确诗人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分析手法技巧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以手法技巧设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又一大热点。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诗词中的手法技巧通常包括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记叙、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用典、对偶)、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或烘托、动静、虚实、正侧、抑扬、渲染、观察或感觉角度、照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三大类。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举例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意或在结构安排、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贵州遵义市:“‘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湖南怀化市:“人们对这首诗的后两句颇为喜爱,请从表现手法上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宁夏区:.“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例5.(2011年广西来宾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咪志。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试题评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领悟和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既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去把握,又要从关键语句上去理解,从多个角度来品读感受。答题应抓住两点:一是找出表现手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既要分析表现景物的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又要分析景中融入的雄心壮志,特别要对全诗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细细品析。
[答案示例]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六、比较风格题材
比较古诗词,可以在同一诗词中比较版本差异、字词替换、前人评析与今人赏析等,也可在不同的诗词中比较同一诗人的创作风格,比较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景物、形象、意境、情感、手法等的异同。比较鉴赏有时要同时品读两首诗词,它可以把同一或不同的形象、情感和手法区别得更加鲜明,从而对诗词理解更深入,感悟更透彻。开放性大,要求高,有一定难度,故近几年诗词比较鉴赏题有所减少。赏析时只要我们知晓、对比诗词的语言风格(如苍凉雄壮、豪放旷达、沉郁悲壮、凄婉柔丽、伤感缠绵、委婉含蓄、清新自然等)与题材内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边塞征战等)的异同,就能快速了解诗词内容,把握其情感与要旨。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甘肃天水市:“[甲]词[乙]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江苏连云港市:“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江西南昌市:“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例6.(2011年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题。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宁
②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宁
[试题评析]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也容易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古诗词的归类比较赏析,通常选择题材类似而风格有差异的作品,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诗词在形象、内容、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例题中两首诗歌都是写雪景以及雪天中的“钓鱼人”,营造出廓远旷茫的境界,但一个是动,迎风赏雪,超然自得;一个是静,顶风冒雪,凄清幽独。答题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构想情境,联系作者的境况、身世和情感寄托、人格志向来分析。
[答案示例]①《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②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七、关注探究运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更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题型的设计,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向实际能力、社会生活、课外操作延伸。这类题关注探究和实际运用,要求考生发掘意蕴、探讨问题、联系生活、实践感悟,这样缩短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活跃了学生思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它以活动为载体,以辨思为方式,以运用为目的,
结合探究、名著、对联、口语交际、音乐图画、现代诗文、地域文化、节日文化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在综合实践中领会古诗词的典雅与魅力,激发学生学诗词、爱诗词、用诗词的兴趣。
设题方式如2011年中考试题浙江金华、丽水市:“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四川宜宾市:“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福建泉州市:“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福建厦门市更是以“鹭岛竞飞鸢”为综合性学习将诗词鉴赏融入活动中进行设题考查。
例7.(2011年辽宁沈阳卷)某班开展了一次“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下面是同学搜集的资料。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这一风俗延续至今。材料=:
“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借月抒情诗.
编号: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唐・王昌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南唐・李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②请为“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试题评析]将诗词与探究相结合,在综合实践中理解运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诗词的形象、内容、情感和手法的过程中,在演说、归类、听唱等活动中运用诗词,是诗词鉴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的常见方式。诗词中一些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经典意象,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现某种情愫、品格或志向,如“月”就代表思乡、怀人。此题材料诗文结合,要求学生从中探究形象的共同规律,进而概括出新的内涵特点,并结合主题拟写宣传语,进行实践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动画;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伴随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动画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多媒体动画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实现声音与图像的有机融合,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学习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一、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识字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关键即为影像,其能够实现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动画,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新颖。识字教学的核心是生字词的高效率识记,其突破点是找到汉字的构形规律,从而降低学生对于汉字的记忆难度[1]。多媒体动画通过解析字体及简化书写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展现汉字的构形规律,从而达到这一核心要求,帮助学生识记汉字。通过多媒体动画,能够很好地解析字体。学生借助于多媒体动画,观看每一个汉字、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过程。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板书的授课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降低授课的效率与授课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多媒体动画能够从所学生字的结构入手,为学生展示运笔的过程,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书写过程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汉字。如果所学的生字较为难写,那么借助于多媒体动画能够实现对书写过程的简化,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通过多媒体动画呈现出来的汉字,相较于教师的板书,还具有字形规范的优势,相当于为学生展现了字帖,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同步练习汉字书写。除此以外,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动画开展游戏化教学,从而创设出良好的识字情境,加深学生对于汉字书写方式及书写规则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汉字的规范写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猜笔顺”的游戏,具体的实施步骤是:教师先给出一个汉字,让学生对其书写笔顺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现该汉字的正确书写笔顺。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高昂、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2]。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出这样的情境,为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改善学生的视觉体验,从而提高其阅读效果。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师生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使阅读平台得以扩展,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除此以外,通过多媒体动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审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相关视频。在播放动画视频的同时,教师进行同步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分步骤的阅读,从而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与互动。
三、利用多媒体动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索,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主要是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以及对于教材中课文的文本分析;难点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自主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新时期,教师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积极地发挥多媒体动画的作用,有效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性、生动性与有效性的优势,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教学过程中所讲授课文的内容脉络和思想内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从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展示“北海的秋天”的相关图景,并播放《懂你》这首歌曲,通过气氛渲染,帮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动画毕竟只是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导者。利用多媒体动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的关键,是教师对教材中重难点所进行的有效思考。只有合理确定重难点所在,多媒体动画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否则,多媒体动画的应用就容易流于形式。
四、利用多媒体动画,营造古诗情境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优美的意境与精练的语言。然而,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知识积累有限,在学习古诗词时会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准确地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厚寓意与情感。而通过多媒体动画能够为学生还原古诗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展现古诗词中所描绘的美好风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意境,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领悟古诗之美。古诗之美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古诗的语言之美。引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美的语言是欣赏古诗文的一项重要内容[3]。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多方面呈现古诗文的语言之美。首先,古诗文语言具有音韵美,其注重运用格律、押韵等手段,形成音韵上的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只有通过不断朗读,才能把握古诗文的语音语调,才能读出古诗文的韵味,才能让学生感受古诗文格律变化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音韵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播放专业的古诗文朗读视频。例如,在讲解《村居》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专业人士的朗读视频,让学生体会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湖堤杨柳醉春烟”中“天”(tian)和“烟”(yan)押韵形成的音韵美。其次,古诗文语言具有含蓄美,表现为古诗文在表达某一道理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将道理寓于语言之中,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用心体会和感悟才能明白这些道理,获得启发。例如,教师在讲解《画》这一首古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与该首古诗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该首古诗通过画中景色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对比,含蓄地说明了绘画所具有的永恒记录功能。通过多媒体画面,化抽象说理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体会这首古诗的含蓄美。再次,古诗文语言具有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借助各种景物意象所描绘的境界。意境之美是对意象之美的升华,往往能给学生带来超凡的审美享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西湖的优美景色,帮助学生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所呈现的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