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4 06:30:58
导语:在阶梯式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重要作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增加问题解决的策略内容,教师应有目的地根据问题解决策略组织问题,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一、尊重鼓励学生的创见
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创见”,有的似乎与学习关系不甚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有悖于课例所要阐述的道理,但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闪光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多给激励评价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他们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老师赞扬和认可。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应采用否定的评价方式,应给学生多点鼓励,提倡学生“擦出”一些美丽的“智慧”火花。
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就要有冒险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使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地向各个方面发展,养成遇到问题爱求异思考的习惯。
3.注意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多次的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当学生尝试成功的同时,创新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发挥学生们聪明的天赋。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再创造”意识受到了保护,转化成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这样,学生获取成功后,对于学数学更有动力了,从而提高了数学能力。
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生活世界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来源,其中心是人。人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世界是人生存的空间,人生存的空间才是美丽的生活世界。教育是以人在生活世界中生存为前提的,以使人生更美好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大量、频繁地与生活接近的问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世界中存在。
1.游戏活动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好动,喜欢新奇,富于想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重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我在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做“分一分”“摆一摆”的游戏;在教学“6和7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石头做“猜一猜”的猜拳游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离不开数学。为能使数学知识得以广泛应用,就应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两步计算的知识后,我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问题:五年级师生利用双休日去旅行,学生一共96人,教师一共5人。车站有大客车和面包车,大客车有42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200元,面包车有18个座位,每辆每天租金100元。如果派你去联系,该怎样租车?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为方案研制组,两天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方案,并进行最佳方案的评选。学生经过社会调查、访车站、问司机,有的与家长、同学、教师反复讨论后,找到了各自认为最佳的方案.即使有些方案未必可行,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远比做几道数学题强千万倍。
3.动手操作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以操作为手段,以表象为桥梁,自然地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致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放飞学生探究的心灵
俗语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未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来。
1.激励学生自学,拓宽思路
自学能力是依照一定的基础对新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借助于忘记,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等进行加工,得出新的结论和方法,达到无师自通的能力。
这一点,我主要是发挥“引探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和“反馈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优势,不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始,在指导学生看书时,只要求学生知道第二天教学的内容就行了。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看书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能够掌握基本内容。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看书习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得以明显提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我的条件
心理学表明,人都想表现自我。特别是小学生更想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得到同学或长辈的称赞与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创设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
如讲完小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商店购物,然后自己进行运算、交款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测量门窗和墙壁的面积。通过这样的引导,同学们各抒已见,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尽可能的表现了自己的智慧,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屯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帮忙算一算在银行存储500元钱6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利息。
参考文献:
\[1\]黎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两翼”的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3,(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心理学关于系统的相关理论、兴趣学习相关理论,社会学相关理论、《高中英语教育法》《英语新课程标准》、国内外关于《高考英语作文研究》中均提到教学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知识基础差异,要考虑课堂传授模式差异的学生接受效果等诸多因素,也要充分考虑教法的全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及个体张扬性。所以我要大胆尝试多角度阶梯模式,在学习时间和难度上有章可循、循序渐进,轻松有效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阶梯模式写作训练的阶段性内容
学生个性的差异表明一种模式或相同写作教学内容很难满足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多地发掘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专门、渗透式、有针对的写作策略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并能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在写作难度的分层循序渐进、阶梯上升,为英语写作学困生大面积提高写作质量提供了方法与策略支持。具体分为三个操练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组词造句的能力。1.训练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结构。2.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句型造句或者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自由造句。3.句子种类转换训练。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能力。尽可能地用已掌握的句型及单词半开放半控制性训练阶段。这阶段以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写周记等形式错综训练。第三阶段:训练学生模式化写作能力。
1.配备英语字帖练习书法,分析研读高考写作纲要并辅助印发一些优秀作文套句和框架。2.再分专项、“书信,写景,叙事,议论,说明等”和限时训练,加强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训练。3.最后进行综合专项训练。要求学生写提纲,打底稿,分析段落结构,段落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方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通过教师对个别学生作品的面批,个别问题个别解决,训练格式化和综合写作能力
三、研究特色创新及写作教学的目标突破
英语写作有效学习的策略模式构建是解决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作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的拟创新点。
1.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考虑,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发展进步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写作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
3.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教师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多难度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使教学目标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质,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
4.安排有差异性的写作作业,班级充满着成长气息。布置作业时激发自主参与,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多种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向更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全局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生共同享受着教学成果所带来的成就与满足感。阶梯教学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实现实验班级的差异性多元评价,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营造了和谐的评价氛围。本着激励性,灵活性,严肃性和辐射性的操作原则,把评价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四、阶梯式写作研究主要成果结论
1.形成了较好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学校发展。在课题实施的两年中,摸清了嘉峪关一中英语写作课教学、评价机制,课外扶优转差的开展情况,对教师及学校产生积极影响:
(1)消除了一线英语教师因为忙碌而不能搞课题研究的错误认识。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造出一定的教研示范效应,为本校和其他周边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申报、研究、总结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3)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主要结论,为今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样本。
2.阶梯写作研究提升了实验教师的新课程水平,新课程理论得到全面贯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阶梯式写作的研究过程中,参研实验教师广泛研讨、积极交流,完成并发表课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教学论文8篇。实验教师掌握了阶梯式及分层辅导写作课堂的引导及课后指导、心理疏导的操作要点,并能熟练运用。。
3.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发展,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的发展进步。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每学年任课教师的任教班级甚至年级有一定的变化,对某一个个案的研究很难由同一个教师持续跟踪下去。
2.对阶梯式分层式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短期内很难看到实际效果,或在写作成绩上很难立竿见影地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信任。
3.学生作文困难反弹未能完全有效控制:有些花了很大精力帮扶才有了脱困起色的实验对象,一旦教师工作重心稍有转移,他们的困难顽疾便又反弹,对写作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十分不利。
4.家长未能充分发挥与老师的配合监督作用:虽然实验学生在校能坚持写作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在漫长的各种假期、双休日及下午回家后,他们就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由于多数父母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缺失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功能,甚至有部分家长帮孩子开拓或和孩子一起撒谎糊弄老师,使家庭几乎失去了有效监督孩子学习的作用。
六、结束语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致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课题研究也是如此。我们相信,只要课题组参研实验成员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研究下去,一定能让性格迥异、家庭背景不同、学习基础与兴趣参次不齐的学生“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领”,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地、极大满足地、最高限度地学好英语写作乃至英语这门学科,让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学习个体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和机会。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尝试练习;自主性;教学;自学
尝试教学法的“鼻祖”邱学华先生提出:真正的尝试教学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尝试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十分有利,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极大的减负作用。尝试教学法在结构上跳出了传统教学法的束缚,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自学、讨论课本为主。尝试教学法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五个步骤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这为教师成功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一个合理、科学的程序。特别在第三步骤的新课教学过程中,更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教学过程又分为“在准备题引入的基础上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五个环节。本期以来我在各个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用了尝试教学法,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尝试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充分发挥准备题的引导作用——准备题与尝试题紧密相扣
由于数学教材是系统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时准备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每次的新课和例题都是前节课知识的“生成”,是学习新知识的铺路石,由于新旧知识的这种密切联系,教学中的准备题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了作用,成就了准备题应与尝试题更为紧密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中的例1时,我首先围绕题目出示了准备题: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多少米?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讲解:要求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多少米,就是直接求156米的7/52是多少米就行了。这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中就学过了。算式是:156×7/52=21(米)。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尝试题: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为准确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备题与尝试题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充分发挥课本示范作用——自学课本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表现欲,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3年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自学提纲为:首先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其次画出线段图并观察线段图思考:谁是单位“1”? 2003年的水位与哪个数量有关系?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三、充分发挥尝试练习的作用——反馈信息,指导判断
应用反馈原理在尝试练习中,使学生真正了解了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尝试完成,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的题。把前面的已知条件稍作改动,把题目改为:三峡水库2006年的水位是156米,2009年比2006年的水位提高19/156,2009年的水位是多少米?
四、充分发挥组内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后,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学生们肯定会生出许多的成就感。同时又急于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来解答尝试题,这时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讨论提出的疑问,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就成了新课中的关键环节,把新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课本上的例题与尝试题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题里的数量关系相同,题意不同,解答尝试题关键先算什么?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所求的数量与哪个量有关系,我们就要先算出哪个量,然后再解答所求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答出来。学生讨论后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讲解与教师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充分发挥尝试后教师的点拨、讲解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人文素养;细细品味;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G62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20-01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古诗词是小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一、挖掘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在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并成为经典,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古诗词有着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和精湛的语言。人们能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先人的智慧,聆听先人的教诲,让心灵受到启迪和熏陶。小学生是母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古诗词精妙的表达及唯美的意境能让学生的心灵徜徉在美感的氛围里,进而让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并使情感融入其中,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绝句》和《村居》两首古诗,并且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春天,学生会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春意的迷人。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还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古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当学生将古诗所描述的景象表达出来之后,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将古诗的意境展现。这样,学生就会走进春天,诗句的意境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他们在品悟中对古诗有了多一层的体会和喜爱,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品悟中逐渐提升。
二、细细品味古诗词意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展现给读者。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接触到各个时代、各个主题的古诗词,不同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它蕴含着诗人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局限性,在品味古诗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背古诗词容易,但要真正走进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品的内涵,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如《凉州词》,短短几句,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诗以境设情,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前两句写景,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以“羌笛”“杨柳”为寄托,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明五千年,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想借助古诗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抓住古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紧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搭建平台,从而让学生浸润在古诗词的意蕴之中,沐浴着人文的芳香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乡镇中学 英语教学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新风吹进乡镇初中,乡镇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状况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的问题有哪些呢?
首先,这些乡镇中学的学生们一般都是从附近的农村小学、镇小等升上来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从初一刚进来就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距,来自镇小的学生普遍相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在英语上的各方面能力好一些,那是因为一方面其家庭比较注重英语学习情况,乡村小学的学生因为没有比较好的学习条件,所以出现只写不肯开口说,发音不标准等问题。由于各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差别,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教学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英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是,由于乡镇中学的升学率要求,英语教学上有趋向向应试的方向发展或者因为语法知识点多,生词多阅读量也大等因素导致课堂上教师通常注重于知识点讲解,留给学生课堂上语言实践运用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一般都是教师讲台上说,学生就负责被动听的现象很普遍。另外,这样也容易导致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没有形成语篇整体教学的概念;把课本对话当做知识点讲解,同时缺少了情境创设及语言技能训练的活动,根本就没有机会寓语言于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能力就更难形成。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学生听得乏味枯燥。
另外,在乡镇中学的英语教学上,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高分低能”及“哑巴英语”等畸形现象,究其深度的原因,可归结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第二语言的习得变得艰难。我国的教育水平普遍因为当地经济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英语教育也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所以对于生活本就比较贫穷的农村来说,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怎么来接受教育,怎么来学习英语呢?如果一个学校连学习英语的录音磁带等基本设施都没有普及,那么英语教学怎么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是乡镇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来社会需要、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制约着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那些学生生长在乡镇或者农村,本来除了课堂以外就没有机会去说英语,仿佛学英语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试,另外,学生家长普遍不够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没有了那种环境与氛围,学生就很难形成强烈的兴趣,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要想学习好英语,就必须有明确的动力,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并且必须具备使其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实践环境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措施
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乡镇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对策供考虑。
(一)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安排好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教师出资为辅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以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在职教师进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培训,把教师培训纳入对学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范围,同时鼓励教师进修,通过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实践新教法,自觉适应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
(二)重新定位语言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另外,老师们也应该自觉扮演起研究性教师的角色,并且对这些多重身份转换自如。
(三)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语言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活动教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创设互动合作的语言情境;三是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语言技能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鼓励教师成为教学的行动研究者。
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对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主体性教学主导下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比如说课堂情景教学的处理,目前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英语教学中掌握词汇与灵活运用、听说领先还是以语法为主仍是争论的焦点;如何应对不同学生语言能力的体现方式的不同等涉及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问题,都难以从教育理论和教育专家那里找到现成答案,需要教师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行动研究加以解决,需要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而非“教书匠”。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厌倦。
刚上初中时,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很高,但一年半载后,不少学生就对学习英语感到厌倦。感到学习困难大,得了低分,受了批评,作业负担过重,师生关系不好,都会削弱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被削弱。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采取教学措施时及和学生交往接触时,都必须避免有可能削弱学生学习兴趣,挫伤学习积极性的言语、表情和做法。另外,在学校现有可能实施的条件下,要多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如:教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做英语游戏和开展英语文娱节目活动等。
增强自信对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每上一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课课有收获,看到自己在进步,从而维持学习的兴趣,持续的兴趣将会转换成稳定的爱好。另外,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多鼓励,少批评。
参考文献:
[1]肖亮军.浅谈乡镇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云南经济日报,2012(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1.1对教学模式中“问题解决”的界定
“问题解决”是具有明确的目的,并有认知成分参与的一系列心理操作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人在面对问题之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以期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历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是把“知识问题化”,把本源的、固定的、共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变化的、个性的、创新的个性认知体系与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该模式强调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的构建过程。
1.2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化学反应原理”集中了高中化学最难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很多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有的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开始厌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还按照原来教授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等偏重记忆性内容时的教法去教,学生也还按照学习上述内容的学法去学。而这部分内容需要从本质上进行理解。需要深层次、高水平的思维。所以,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进行创造性地教学,难以扭转“教师教得辛苦、学生跟得费劲”的不良现状。
1.3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笔者所教学生为清华附中相对优秀的实验班,“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与学,可以解放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之间优势互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
2.1 精心设计“问题”。突破概念理论中的教学难点
在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速率”与“平衡”混为一谈。缺乏对“速率”和“平衡”内在联系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笔者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时。就开始精心设计“问题”,为后面的“化学平衡”作铺垫。强化“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有意识地举可逆反应作为例子。例如,针对一定条件下在某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合成氨的反应,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
①在容器体积固定前提下,通入N2,正反应速率如何变化?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②将容器体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怎样变化?
③该反应焓变小于0,升高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怎样变化?
看似简单的3个问题,蕴含了较大的思维容量,尤其是对逆反应速率的分析。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正、逆反应速率要么同增、要么同减”。为后面“化学平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后,笔者仍然以上述合成氨的可逆反应为例,通过下列4个问题引导学生绘制正:逆反应速率随着时间变化关系图(v-t图),让学生在画图的“慢”过程中去体会“反应速率”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通人N2,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将容器体积压缩为原来的一半。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
③该反应焓变小于0,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
④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平衡如何移动?绘图的过程。是学生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复习的过程,是整理自己思维,使自己对问题理解更加精确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经历了从“想当然”到“似是而非”再到逐渐清晰的体验后,学生终于认识到: “反应速率”改变是“化学平衡”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平衡”移动实质上是正、逆反应“速率”改变程度不等导致的,改变后“速率”快的一方主导“平衡”移动的方向。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两者的关系豁然开朗。
2.2 鼓励学生提问。在“问题”解决中深化对概念理论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鼓励学生质疑,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图1是在实践中日趋完善的“学生提问流程图”。
第一步: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预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倡学生要尽量提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归纳整理。是课后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
第二步:教师整理问题。整理问题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不够成熟的问题中。洞悉他们的知识漏洞以及能力欠缺之处。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提供依据。表1是“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课后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不满足教材上现有的结论,不局限于教材给出的解释,而是“刨根问底”,直奔问题的“源头”。虽然表征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提出的问题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这种不迷信权威的学习品质非常可贵,令人欣喜。更重要的,他们的“问题”成了笔者不断提高的源动力。
第三步:课堂展示问题。课堂上教师用PPT展示经过整理的问题。对于来自民间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遇到十分切中要害的问题,学生会争相询问提问的主人,面对同学们难以掩饰的欣赏,提问者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同时,对于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第四步:共同解决问题。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疑问时,总是倾向于消除这种疑问,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推动力。
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开放环境,让学生有话敢说,实话实说。如果学生的问题难倒了教师,笔者认为这正是教学成功的标志。许多发明创造难道不是突发奇想、钻牛角尖,然后经过去伪存真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的吗?
2.3基于“问题”。以合作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试卷讲评的主人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为了使讲评更有针对性,教师一般都会事先统计每道题的得分情况,综合分析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以便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进行点评。这种做法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如果每次测验都这样做,难免力不从心。即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如果不统计就讲评。则只能凭借教师“经验”,针对性就更打折扣。
我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化学期中考试绝大部分都是化学选修4“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解质溶液)内容,考试结果显示: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既有144分的高分,又有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及格(90分)水平。于是,笔者对试卷讲评课进行了改革,将讲评的权力下放给了学生。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同学四人一组分好合作小组。尽可能保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每个小组选出化学成绩最好、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最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试卷分析。为了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提出具体要求:针对每道选择题。如果是选正确
选项,要对错误选项逐条找出错误原因;针对每道填空题,分析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预先给出)之间的差距,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对于小组成员出错的题目,首先要由本人讲出他(她)的做题思路,组长带领其他成员帮助他(她)指出其存在的思维障碍,然后共同讨论出正确答案。这些工作都完成后,组长带领组员对每道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拓展,想想能否进行一题多变(发散)?多题一解(归纳)?领了任务的组长热情高涨,很快就把小组成员组织起来,讨论的氛围很快形成。为了保证每个小组的讲评质量以及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得到锻炼,笔者提出下节课要精选一些典型试题,在每个小组内随机点将,在全班范围内二次讲评,选手的最后得分就是小组得分。教师将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点评、迁移。引入了竞争机制后,每个小组都不敢怠慢,对每个问题都讨论得十分充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要求与老师进行讨论。下次课进行二次讲评时,笔者请各组组长担任评委,对每个小组的当众讲评给出分数及理由。结果讲题的学生(笔者有意识地叫了考试没及格的学生)表现都非常出色,组长的评价结果也十分公平。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讲题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问题作了引领、提升,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轻松自然。
讲评课结束后,笔者对这种试卷讲评方法进行了调查采访,请学生从试卷讲评的针对性、知识覆盖面、问题解决程度、得到锻炼程度等方面谈谈自己对新、旧讲评方式的看法。表2列出了学生对传统试卷讲评模式与合作小组讲评模式的比较。
这样的试卷讲评虽然比教师“一言堂”占用课时,但是能讲深讲透。它能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他们交流和体验,使他们纠结心底之困在小组合作中消融,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随后的教师点拨中得到提升。尤其是中考不及格的学生收获最大,他们认为这次试卷讲评的收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
尝到了这次学生讲评试卷的甜头,以后笔者多次在习题课上采用学生合作小组方式,小组内部“地毯式”扫描每个“问题”,逐个问题、逐人落实,小组间二次讲评时再次将问题进行提炼、升华,学生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的学科中无法代替的,但当前美术教育现实可以说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很大,尤其在乡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我在调查中发现美术教育在乡镇小学是非常薄弱的!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笔者想就此提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了,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级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眼睛盯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既便是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在多数家长对美育的功能更是一点也不知道,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开了这些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老师自己要先重视再渗透给学生和家长。 对哪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静土,可是刚刚操起画笔,就听到家长的严厉训斥:“有时间不好好搞学习,总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你还能成画家不成?”“咔喳!”画笔连同孩子的“美梦”,一同被扔得无影无踪!
(2)美术师资的匮乏与浪费并存。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极少经过艺术教育的培训,就是有这些老师也被安排上其它课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只有中心校,即使课程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拿来应付上级检查的,其实是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要统考的课。
笔者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先是在农村中学工作十几年,现在又在一所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而我的不少同学在小学教起了语文,还做了班主任,有的则在中学教起了其它学科,到现在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了。在很多学校严重缺少美术师资,而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试想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实现美术教育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这部分美术教师留下来,稳定下来应引起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
(3)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难以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多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有了美术教师,但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象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毛笔等怎能去画好国画,岂不是笑话吗?那学生又能怎样知道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呢?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水平,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的投入现状。应加强乡村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和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3)加强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要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各类美术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和学生美术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设计 理论 实践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或“程序”,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学设计理论要研究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指的能力不是一种静态设计的能力,而是一种动态设计的能力,是一种现场诊断和决策的能力。教学设计理论要真正根植于中国的教育土壤,需要经过借鉴―融合―发展―创新的过程,若要生搬硬套,就会造成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结果。[1]
二、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中西方教学设计理论的融合问题
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结果。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虽然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很多,但是除了语言上的汉化外,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解决对策:本土化的核心是应该把握住东西方文化差异,保留我们所积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合理地吸纳国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不断充实我们自己的设计理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在更多扎实的教学实践中展开,在实践中找真知是解决“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2.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方法论局限
教学设计理论主要采用的是经典系统工程方法论取向并用于指导实践,提供了对于教学如何进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框架。但是我们不太注重将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吸纳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使其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方法性成分,没有形成理贴近教学实际的教学设计方法论。
解决对策:对教学设计的经典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其以“系统化”为基础的、对教学活动的“效率”的追求,而是要追求教学设计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合理性,寻求一种与当代教育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取向和谐一致的教学设计新模式。作为方法论层次学科,教学设计必须提供具有自身存在价值的元方法,只有明确了教学设计的元方法,才能使教学设计研究方法获得源泉,并保持各类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致性。[2]
3.实践中存在重学习环境设计轻教学结构设计的问题
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已经成为新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使很多人误认为意义建构只与学习过程有关,而与教学过程无关,从客观上造成了重学习环境设计轻教学结构设计的结果。事实上,如果忽视教学结构设计,必将导致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总体结构和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协调的通盘考虑。因为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多变的,教学情景是丰富的,只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必然会导致教学活动转入“动态”运行后教学系统性能的急剧下降。
解决对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教师也有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诊断和调整的余地。
4.狭隘的教学设计观和死板的教学设计模式
实践中的教学设计大多是基于提高教学效果,出于完成规定教学目标的考虑,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如何教”自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着眼点,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系统自身的改进,很少与外部环境、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联系,因此,我们形成的教学设计观是封闭在教学系统自身环内的,很少向外接延伸,惟恐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现行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工具,线性和顺序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操作工具对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限于一些表格、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受这些操作工具影响较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
解决对策: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规范。教学设计模式的本质是教学规范的参照框架,组成了教学过程操作性结构,它本身并不能自动保证经过该模式设计的教学必然有效,但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却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操作教学过程中的不可预测因素。教学设计具备设计学科的特点,应具有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就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设计才能具备不同的风格和个性。
三、结语
有关教学设计的探讨,不仅是理论的课题,更是实践的课题。教师们需要的是“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方面的专家和研究者们放下争论,,真正走到一线,多吸取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开发一些具体学科的教学设计案例,这也许才是能够使教学设计走进课堂,真正成为搭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3]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科研课题 大学生毕业论文 现实意义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培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教学总体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目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尚存在诸如论文题目不合适、内容达不到要求、写作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选题,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托教师科研课题选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关键,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对能否达到本科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可以考虑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来说,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大多是该学科乃至该专业比较领先且具有较高创新性的课题,反映了教师对学科前沿问题的理解和认知[1]。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专业给出多于学生数的论文题目尽早布置给学生,供学生参考,经过筛选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题。学生先结合课题查阅资料,收集有关材料,做好前期准备。这样无形中等于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了。一方面保证了选题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已有前期研究基础并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资料,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更加得心应手,学生的科研兴趣也容易被激发。这样做有如下三个优点:一是既做到了真题实做,又达到了一人一题的毕业设计要求;二是论文选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三是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同时,又为他们相互协作创造了条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把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大教师指导力度,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
学生做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真题实做,每个课题小组都有一定的难度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因此我们特别加强了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课题研究工作刚开始时,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会感到生疏,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在时间上作合理的安排,每个阶段任务要给予明确指示,撰写出质量高、可行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工作计划。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基础性的工作,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资料的阅读整理两部分内容。试验与数据分析是毕业论文撰写期间的主要工作,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论文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验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加强对试验和数据分析的指导工作,是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关键。撰写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论文撰写工作的指导,要求论文论据充足、说理充分、条理清晰、思路严密、语言精练、文笔流畅、分析严谨、结论准确,并对毕业论文格式做严格的要求,使论文的结构层次、图表格式、文献目录等方面更加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经过从选题、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实验设施、分析结果、论文写作等一系列过程的锻炼,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由于大多数毕业论文内容是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从而工作较深入、规范、准确、可靠,使学生经受了科研工作全过程的严格磨炼,这些学生基本具备了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2]。另外,学生在完成论文撰写的同时提升了外语水平,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化学软件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遵照“高起点,严要求”的标准,我仿照研究生培养的几个环节,即选题、文献查阅、开题、实验阶段、中期检查、答辩等几个教学环节[3],进行文献查阅,要求学生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开题报告,老师根据报告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问题解决后方可进入实验阶段。在经过实验一段时间后,学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特别强化了中期检查制度,组织指导老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检查学生的进展情况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系质量监督小组两级抽查毕业设计的进度、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出勤情况。最后进入答辩阶段,毕业设计经过指导老师、评阅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答辩环节。在教研室内部先进行预答辩,提前解决一些问题。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给出的三个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加和得到。按照考核标准,全面考核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2010届有5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2011届有6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
四、毕业论文转化成科研成果,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升本科的师范院校普遍重视课堂教学,教师由于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科研,以致完不成科研任务,更有甚者无法正常晋升职称。我们认为,通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这种激发教师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教师既可以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又能帮助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经过严格的要求和耐心的指导,将数据整理加工后即可转化为教师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为提升教师的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而且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且能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科研两不误。例如:2006届3位同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作为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沙颍河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对策研究》课题成果的一部分,在其研究报告中得到体现,该课题已于2007年经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2006届、2007届6位同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作为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抗氧化剂对酶催化体系作用机制的研究》课题成果的一部分,该课题已于2009年10月结项。
通过5年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增加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难度,但教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之后,显著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另外,毕业论文结合科研课题,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史玉成,王英霞.高校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7,22,(11):147-149.
[2]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