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时间:2022-04-26 10:10:12

导语:在数学教学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第1篇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第2篇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往往总是以知识为中心,而知识教学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授课时一味的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硬塞给学生,而不在乎学生的感受。然而在讲解“网络改变生活”这一节时,很多教师,甚至是参赛的教师,都以电子邮箱,即时聊天工具,博客,搜索引擎,网络购物为知识目标,甚至重难点的设置都是如何申请邮箱。以这样的知识目标为中心,一到课堂则费劲心思的引导学生学习申请电子邮箱,不但给学生很大的压力,而且囫囵吞枣收获甚少,自然提不起兴趣主动积极学习。

思考:我认为也许知识目标可以设定为问题目标,以创设问题为中心,引导同学们如何解决问题。而这堂课可以设:“如何为我们的班级建个虚拟的家。”老师带着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共同探讨“网络改变生活”这一主题,选择任意一个网络功能,为班级创建虚拟的家,或QQ群或博客或邮箱等。既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又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活力;既能达成目标,又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延续了过程与方法,又可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将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乐而为之。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每课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多花费些时间将知识目标转换成问题目标,为课堂注入活力。

问题二:教学过程没有生命力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然而,“网络改变生活”这堂课,有些教师进入课堂就详细讲解如何申请电子邮箱,或者申请博客账号,步骤讲解详细,讲完就演示操作,操作完了再让学生照着做。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这样的一堂课给学生带来了什么?也许学会申请邮箱了,知识点掌握了,可学生仅仅局限于这堂课的知识而已。结果就是枯燥乏味空淡无奇,渐渐磨去学生的兴趣。

思考:我认为也许课堂可以这样:以“为我们的班级建个虚拟的家”为任务驱动,以学生最熟悉的QQ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建立群,“群”即为“家”,再通过知识迁移带动学生走进博客论坛或电子邮箱,再紧接着探讨新兴的微信等平台,建立班级圈,为班级建一个永久的网络虚拟平台,称为“家”既生动,又可激发学生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这样的课堂才有延续,才有生命。

问题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没有创新

现在多媒体投入课堂,用来展示课件等,使教学更加高效了,而就在信息技术本身这门学科中,部分教师却很少运用PPT等来展示课堂内容。近来听了些优课,10人中仅有几人将课件引入课堂,效果显然,但余下的教师边讲边操作,几乎整节课都在重复的讲解,已到入耳即烦的地步。正如在讲解申请电子邮箱时,初学的七年级同学不易接受,在其中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教学手段展示解决方法,而一味的重复讲解,这样就没有考虑分层教学的因素,早接受的同学会显得很烦躁,导致课堂不安定,不能凝聚同学们的注意力。

思考:作为21世纪的合格教师,创新能力是必备的,要与时俱进,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手段,除了电脑,手机,平板亦可潜入课堂,丰富课堂。往往教学手段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用授渔的方法而不是授鱼的方法,掌握这点非常重要,丰富教学手段,减少教师重复讲解,又可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问题四:教学设计华而不实

看似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不能完全灵活地运用于课堂。目前书刊市场和网络媒体中,供学习参考的教学设计很多,不同的学校生源不同,教学环境条件不同,教学计划不同,即使是重点学校名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也不能不加修改全盘照搬。

思考:好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学情分析到教学目标再到重难点及教学手段步步紧凑,教学过程层层递进,这些都需要与教师磨合,与学生磨合,然后再不断的改进,才能更好的实用于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自己教学服务的,不是为了给他人观赏,要因材施教,教学要有针对性,教学设计要讲究实用性。

第3篇

在高职院校当中,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无论从学校发展,学生基础以及学生就业等多重角度分析,在高职院校当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学生的各项基础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基础底子薄,由于之前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经历的影响,导致学生会学习和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价值他们对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有限,因此,在高职院校当中,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这样,从深化意识角度出发,来更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全面建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十分高,要想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需要从加强思想教育角度出发,来更进一步的强化学生的各项基础。

(二)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思想政治建设的另一个积极作用就是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通过协调三方面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在高职院校当中,许多同学由于考试的压力、对于未来的迷茫以及对于高职院校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缺乏自信心,从而不能认真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长期发展下去,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我,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的树立自信息,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从而为学好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岗位奠定基础。

(三)消除学生过分自我伴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但是,也因此,家庭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过多,便导致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当中学生都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写作能力,沟通方式都存在问题,而且集中表现在自私自利上。因此,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处理班级、同学、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感恩思想,这样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学生才可以拥有更加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同他人进行协作。从而使得他们拥有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

(四)满足企业对于学生的刚性需求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就是立足于企业就业,为校企以及其他合作或者有需求的企业定向的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在对高职院校输送的专业人才进行专业技能考核的过程当中,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考察。因为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保证他们在今后工作当中能够拥有端正的心态,全面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在这个的要求之下,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性人才过程当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在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当中时,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优势

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下,面向市场,拥有专业化的教育团队,而且有合作的企业进行强化学生技能等优势的作用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具有更多的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够经受住社会的考验。

(一)培养实践性人才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当中,除了讲述给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样注重实践性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在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下,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职业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这样的作用之下,人才的实践性更强,同样的在结构内容上的调整,通过加入职业道德教育部分,充分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学生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同样注重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发现,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运用和综合。因此,在将可缓解,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比如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口。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当中,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基础差,学习困难等,教师都根据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扬长避短,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正确定位学生。

(三)借助校企强化学生能力在高职院校当中,他们树立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观,旨在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着经费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的普遍性问题。但是,在高职院校统筹考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利用社会、企业的资源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之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校企以及一些拥有定向输送关系的企业,争取到他们的赞助资金,来更进一步的推进学校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走“依托行业、紧联企业、股份运作”的道路,按照“校企联合、优势互补、产学互动、互利双赢”的原则,依据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的特点,同这些企业进行合作,不仅为学生正确到了加好的锻炼机会,也为他们能够直接同毕业之后同职务的无缝对接做了良好的铺垫。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很好的一次历练,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在企业学习当中,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学习,也是加强他们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四)技能学历双管齐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就是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也进行一定的教育,从而使得学生成为技能和学历都拥有的复合型人才。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取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将相关的培训和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这样,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历资格得到认可的情况下,就业更加有保障。同时,高职院校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性,也增强了在校学生综合运用国家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等认证考试机制。从而使得艺术设计的学生面对就业竞争,可以比同等学力的高校毕业生更加具有优势。

三、思想教育同专业结合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们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次有效探索。

(一)理顺工作思路,在专业知识上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要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和提炼,要抓住着力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当中,课题的制作比较多,素材也比较丰富。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题材融入到教学训练当中,让学生多制造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艺术设计,从而使得他们在专业学习和练习过程当中,深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在课堂之上,教师也有有意识的教育学生要有进取意识、敬业精神,要学习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二)把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同艺术设计融入社会活动当中在高职院校当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设计在工作开展上的共性就是可以借助于实践反应出两者之间的内涵。因此,在社会活动的开展当中,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然后主动贴近社会、融入社区、走进企业,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经常为当地社区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等。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由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承办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通过对于宣传图案的设计以及口号的编撰,让学生在社会活动当中既宣扬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让学生在社会活动当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另外,也可以开展类似形式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公益性活动,进行社会调研、参与企业改革等。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为全面的锻炼机会,而且能使社区、企业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促进高职院校与社区、与企业形成更为紧密、有效的合作交流、良性互动。

第4篇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时代步伐的推进,各种新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材料以井喷式的强度迅速覆盖到艺术行业的各个领域。众多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学科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其各自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素描是最为古老的艺术传达手段之一。也是艺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对素描理解的深度决定着艺术造型研究的层次。通常我们以单色的绘画来定义素描的含义。这种传统的——大多源于苏派的传统而非欧洲的传统——意识如今已深深的烙在了中国艺术院校基础教学的心头。它不仅限制了素描艺术的外延和拓展,更限制了学生绘画工具使用上的自由选择权利,进而导致素描训练中绘画技法与形式表现的枯燥单一。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新的素描理念对比国内传统理念,二者的差异如下:首先,在观察方法上:贾科梅蒂说:“摆脱一切先入之见,只看那些实存的东西。”这是一种视觉上的纯化。学生在素描过程的起始阶段,将那些先入为主的条条框框,比如学院传统观察的方式,甚至当代艺术中既定创造的最新发明都加以删除,通过直面对象去体验和研究内心的真实情感,正如古人所说的“澄怀味象”。写实性的长期素描训练学生掌握自然主义的深入描绘,甚至可以达到照片般的“完美”,而对形的理解深度则决定画面审美的层次。在具体的作画过程中我们发现,描绘的对象经过人的内心体验的理解加工,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比自身原型还要多,似乎经验到了一种存在的扩张,被表现的对象因此才真正具有了形象性。因此,经过素描表现的对象不再被简单的看作是它的物性本身,而是由以下三者组成:(1)作为客观物象本身。(2)素描者面对对象所体验的对象的形象。(3)主观意识中所产生的对象。由此可见,传统的苏派素描体系所维系的基本理论,只停留在了第一种——客观物象本身之上。其次,在表现方法上:艺术院校的传统素描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描绘的准确能力、结构的分析能力、线条与明暗的表现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学生抽象分析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正因如此,素描的现代含义及其技巧表现的导入则显得刻不容缓。相比之下,传统与现代两种素描的共同点体现在:对造型基本规律的研究。它包括外形轮廓、空间塑造、解剖结构和调子明暗等。其中最为重要,也是对形象最具制约力的则是解剖结构,它在古代与现代绘画的两岸架起一座桥梁,唯一的变化体现在现代主义者用画面的结构再造替代了自然结构的原型。变形也由此而产生。绘画的变形是对解剖结构规律性的偏离,而后以创新的形式再造形体的结构。这里的结构不仅仅指的是解剖学和几何学意义上的结构,更包括艺术家思维中所生成之假想物的物化再现,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结构关系。可见现代主义者从观察自然到表现自然,其方式、方法从起始就与传统素描分道扬镳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将人们的眼睛从自然主义者那里拯救出来,并借此重新审视自然。素描则是推动事物形象转化为抽象构成关系的原动力。

二、素描材料的多样化

孔子在《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的便是工具的重要性。素描使用的材料不应仅限于铅笔、钢笔、木炭、水墨等常见的工具,一般被认为是色彩工具的水彩、蜡笔、色粉笔、油彩等也可适当引入画面以丰富视觉效果。在西方现代主义者看来,任何可以在纸张、木板、墙壁或其他表面上以颜色、墨水或染料画出痕迹的物质都可用作素描的绘画材料。材料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对待它们,这将对画者的绘画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无法顺应材料的人,材料则成为一种限制因素。如果发挥不出材料本身固有的巨大潜力,材料就将在画者与纸张之间筑起一道屏障。

三、现代素描教学方法

1.轮廓素描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轮廓素描是通过对物象的形体进行“触感”式的观察,从轮廓外形入手,由局部推出整体,再由整体完善细节的以线条为主的素描。轮廓素描的基本练习方法如下:

1.1盲画轮廓:以线条作画,画笔移动时不看画面,直至明确这一笔与前一笔的关系才能看上一眼,如此完成画作。这是一种培养眼手合一的练习。变形在这里是不可避免的,而这随机的变形却往往产生画面的趣味感,变形也随作画的的次数增加,从无意向有意转化,最终画出富于表现力的素描。

1.2左手作画:此法对惯用右手的人难度很大。只有集中精力才能从中获得乐趣,其意在培养”触摸“形体的意识。左手作画将产生更为夸张的造型扭曲,而这失控的夸张却常常产生极富表现力的素描。

1.3多角度作画:运用非常规的观察视角——如以昆虫的视角(仰视)或鸟瞰的方式(俯视)——来描绘形体。通过此法可以体验极端透视下所带来的形变的张力,从而丰富塑造形体的造型经验。

1.4复杂的形体:画复杂的形体(如机器或树根等)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细节将带来绘画的乐趣。尽量画出这些形体的全部细节,对于某些有较多重复形体的造型(如打字机等),则以有意识的变形来避免形体的机械单一,画出形体的变化,以产生统一而丰富的效果,直至生动的造型在画面上生成。

2.动态素描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动态素描是一种研究人体运动本质的素描形式。其主张用简约甚至潦草的线条表现模特躯干与四肢的运动,人体重心的变化以及绘画的语言。与涂鸦的自发性、无目的性不同,动态素描旨在表现人体姿态在时间中运动的轨迹。具体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动作的夸张:只有加倍的夸张人体的动态效果,才能获得更加贴近其姿态的运动本质。

2.2动静的转化:在经过一段动态素描的训练后,再转向静态主题的描绘。所选主题可以是常见的静物题材或动物题材。此阶段的意义在于,要保持之前训练中积累起来的无拘无束的自信与手感。

2.3工具的转换:要经常转换习惯使用的工具。例如用小号笔(一般指毛笔或水粉笔)描绘细腻的运动变化,大笔则表现更为粗犷的效果。二者结合使用则会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3.主观素描的含义及训练方法。

主观素描是一种完全凭借主观纯视觉感受而创作的绘画。这种纯视觉感受与客观物象并无外在的联系。作画的形式不再受制于主题或形象,而是专注于线条本体所带来的自觉的表现和造型的创新。创作时并不按事先构思的结果而发展,而是让意识漫无目的的自由移动,把不可见之物表现为可见之物。主观素描的训练形式如下:

3.1信笔涂鸦:相信并依从自己的直觉,主观处于下意识状态,使形象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并成熟。不要将形象强加于画面,而让它自然生成。犹如胚胎的孕育,独立的个体随时间的推移生长、发展、成熟,直至新生。

3.2撕碎重组:将事先画好的作品随机的撕碎,再将其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造型。各碎片仍保有之前画面的某些共性特征,而拼接后的新形象却切断了造型与过去的连续性,使之成为变化的统一。

四、结语

第5篇

(一)运算技能:有基本运算技能,还包括平时称为方法的一些技能(基本方法或技能方法).

(二)识图技能:识别几何图形中各图形要素特征及其关系,识别立体几何图形中各图形要素特征及其关系,识别重要的函数图像,识别有助于解释或证明某些数学事实与关系的图形.

(三)作图技能:其主要功能在于为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思维支柱.

(四)推理论证技能:中学数学中的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三种形式.推理论证技能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技能:明确这三种推理形式的基本属性.如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若推理过程正确则所得结论一定正确,因而是一种严格的数学推理.而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则均为合情推理,其结果有待检验.懂得三种推理形式各自的推理格式及其在数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格式.在数学解题与数学证明中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各种推理形式.

(五)数学语言表述技能,包括以下几项基本技能:能掌握中学数学中数学语言及符号的意义与书写形式和格式.能熟练进行表述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翻译转换.能运用数学语言正确、迅速、规范地将解题过程表述出来.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二、数学技能的特点与作用

可操作性:经过一定的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甚至可以形成技巧.可模仿性:有时学生即使对与技能有关知识理解不深刻,但仍能够“照猫画虎”完成.工具性:数学技能往往是解决一种或几种数学问题的“专用”工具.

三、技能课设计策略

(一)整体把握,构造有利于数学训练的练习系统:注重新知识在运用中出现的频率.注重局部分解训练的分量.注意适当的重复和前后的衔接.重视解题过程的思路分析训练.增加练习的弹性.

(二)加强学生课内技能训练:突出练习的技能与相应知识的联系.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处理好分解练习和连贯练习的关系.处理好示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落实课内学生全员参与技能训练:确保全员参与.注意练习的个别指导.注意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允许学生出错,注意引导学生从尝试矫正中形成技能.

(四)数学技能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一节课中,要把握课堂节奏,进行课堂结构设计,包括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围绕所训练的技能进行教学和讨论.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构建知识网络,精选典型例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不在一些细枝末节处浪费时间,要紧紧围绕“所学技能”为主题,在这方面用足时间.问题的设计注重对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再生资源的利用在对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暴露错误并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四、技能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技能课应关注什么关注技能产生的背景及功能,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训练的量,关注训练的难度,关注学生的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技能优化.

(二)技能课的核心是什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操作演练.

第6篇

探究学习是基于探究本质的学习方式,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去做、去思考怎么做,甚至思考做什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获得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而能够形成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显然这是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对人的科研能力具有极强的培养与训练价值。然而,课堂教学的实践却证明,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探究学习并不普适于日常的初等数学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第一,用时与收益难以两全;第二,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兼顾;第三,有些学习内容并不适合用探究方式学习。“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管是谁在什么情境下提出来的,都需要经过教师主导下的选择、定向或优化而最终形成学习和探究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将原初的探究问题进行简化与提炼,避免随意探究的盲目性,尽量缩短低效的探究环节,而保持探究的核心精神,确保数学精神、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等数学素养能够渗透充盈于探究任务及探究过程之中。涂荣豹先生也提倡,贯穿教学始终的探究要多尝试,每节课中一两小段的探究须坚持。[1]这是最为“经济实惠”的一种教学设计,因其“小”且灵活,我们不妨将这样的任务称为“微探究”任务。

二、数学“微探究”任务的教育价值

“微探究”任务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生而设计的活动内容和要求,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的“科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教学化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载体。将每节课中的重点、难点、关键或练习的内容适当地改变形式,以积件式的“微探究”任务呈现出来,显然对学生具有更高的教育发展价值。首先,“微探究”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数学课堂中的“微探究”任务使学生有事可做,较之单一的听讲或练习方式,多单元的课堂结构更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和维持注意力,专注于任务,主动地思考。任务驱动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调节学习的进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求助和交流。教师参与并设计的探究任务更贴近具体学生的实际,可以很好地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能够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

在这种任务驱动、行动自主、情绪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识记、理解和运用成为学习的自觉需求,对分析、综合与评价等高层次的思维也能够得到自然的触发。其次,“微探究”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探究任务因为其微小,我们就可以在每节课上都为学生设计这么一两个探究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经常性地经历探究过程。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一般属于方法论层面的缄默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组织引导下的经常性的自主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渐掌握并养成习惯。内蕴于探究过程中的批判精神、质疑能力、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搜集分析信息能力、决策能力等更是必须通过不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才能有所感悟,这些“意识”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才能有所积淀或结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素质,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再次,“微探究”任务有利于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习结果的保持与内化。完成数学“微探究”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做、想和说的过程,即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活动经验都是通过自己的同化与顺应过程建构起来的。情境中主动感知的刺激容易形成深刻而全面的表象,经常的思维加工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提升了自我概念,通过经历和体验而获得的长时记忆更容易保持和内化。学生获得的不是被灌输的僵化的知识,而是建立了广泛联系的认知结构体系。这样的认知结构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其内部联系会更加丰富和紧密,并能够呈现出“滚雪球”的效应,从而为新一轮的学习奠定更加充分的基础和准备。

三、好的数学“微探究”任务的特点

1.是一套精心策划的方案

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总是离不开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支持,离不开对教材的充分把握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微探究”任务是教学设计中的“点睛之笔”,绝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也不会在课堂上凭空生成。一个好的探究任务是理论指导下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是在教师大脑中构思和反复预演而生成的一套预案。数学“微探究”任务不只是一个问题,还要精心设计或选择情境,预先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和可能有的反应,再针对各种可能的反馈而预备相应的措施,考虑如何启发学生实现其探究活动“从无到有”的蜕变。

2.有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

探究往往起源于疑问,一个好的“微探究”任务自然也需要一个好的问题来“点燃”。恰到好处就是非常贴近学生实际,能够诱发学生对相关已有知识经验的若有所思,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知觉刺激,能够激发兴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而且处于“跳一跳就够得到”的高度。好任务总是蕴含于好问题之端,好问题主导下的执行任务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又不断地生成新问题的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3.有较大的探究空间

一个好的任务总是蕴藏着丰富的活动资源,能够让学生有事可做,愿意主动思考。好的“微探究”任务能够体现设计者的价值选择,使学生在知识汲取、能力训练和情感态度上有足够质与量的收获,使学生在探究后有值得回顾反思的内部需要和反思时间。好的任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探究的方向是开放的,不是对二选一或是与否的回答,常常需要先行发散思维,然后才能确定探索路径、提出自己的独创性假说,结论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概括、推理、总结和表述等。

4.操作性强和参与度广

一个好的“微探究”任务,是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入手操作,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探究的状态,能够很好地规避无效活动。有适切的动手操作的资源与条件,更重要的是有促进学生大脑内部操作的设计。探究活动不是少数学生的表演,而是能够提供帮助或督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不仅是行为参与,最根本的是有启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价值判断参与等的设计和安排,并且都能够获得一定层次的探究成果。

四、数学“微探究”任务的设计策略

1.实践应用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最常见的任务就是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只要将这些练习或作业稍加处理,就可能转化为“微探究”任务。例如,在学完解三角形的初步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竹竿、教学用量角器、带毫米刻度的米尺、细绳子,将学生带至河边,让学生确定位居河两岸的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将学生带至操场,让学生确定附近一个比较高的建筑物的高度。这样的任务不是简单套用公式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反向确定解决问题所需条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测量、搜集数据,计算得出结果。这里面不仅包含解一般三角形的知识,若方案设计得好,还可以转化为更简洁的解具有特殊角的特殊三角形问题。如此设计,不仅摆脱了直接应用公式的枯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数学思维的层次,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建模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类比求证策略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进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思维训练,对不同知识的学习,往往训练提升的可能是相同的思维方法。这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过程。类比就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运用合情推理探索结论的有效手段和策略。例如,学完等差数列,再学等比数列时,请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推断并构建“等比数列”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任务,坡度小,有探究的依据,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抉择、论证等能力,特别是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再创造”的心理习惯。

3.探寻规律策略

中学数学知识主要是以概念和规则的形式出现的,公式、法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这些数学规则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依据一定的方法思考探索出来的;同时还要避免数学规则被机械接收,成为僵化的公式。若将规则的来龙去脉打包进一个“微探究”任务之中,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则能够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组合数的定义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组合数的计算方法。提示学生用“特殊化”的思维策略,先由少及多逐步尝试,再用归纳推理来验证和证明。再如,给学生这样一个任务: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角的六个三角函数,那么这同一个角的六个三角函数之间是不是也有某种确定的关系呢?培养学生自觉“回到定义”的逻辑推理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记牢公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特殊化与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的意识。

4.系统建构策略

从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来看,有些知识之间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结构体系和学习程序却完全相似。比如,研究函数,就是研究图像、性质;学习解析几何,主要就是研究图形与方程的关系、性质等。对这些同类别知识的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一两个例子,再将后续同类别内容设计成探究任务,放手让学生模仿程序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学习圆锥曲线时,因为学生已有研究直线和圆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就可以给学生直接布置任务:根据指定要求和方法画出图形,自建坐标系,确定图形的方程,并研究图形的性质。这就体现了典型的“用不同的思维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数学教育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即不仅知道怎么做,还知道要做什么,对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层次的推动作用。

5.移花接木策略

用移花接木策略设计“微探究”任务,实际上体现的是“做中学”的思想。表面上不以数学知识为探究问题,而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做某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并发现数学规律或性质。例如,在介绍“1弧度”的定义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个给定角的弧度数。这看似一个操作性的任务,实质上内隐的是发现弧度数公式的本质。再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前,学生都认识了圆柱、圆锥、圆台这些几何体,可以先布置学生自己用纸板做圆柱、圆锥、圆台的模型,先随便做,再按要求的尺寸做。按要求的尺寸做,其实质就已经包括与这些几何体性质相关的知识。这样的任务能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容易上手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巧妙地化解“教师保姆式地教”和“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的灌输式教学困境。

6.专题研究策略

第7篇

1分析动机

1.1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数据库技术》课程前学习者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和《数据结构》等先行课程,“概念结构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上是在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SQL语言和关系数据理论之后,“概念结构设计”部分包括概念结构设计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数据抽象和视图的集成。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难点是根据具体系统内容的描述设计基本E-R图。

1.2学习者动机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较抽象,学习者需要从复杂的实际应用中找出数据库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尚不知该内容在整个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内容的难度较大,易使学习者知难而退,对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2动机策略设计及实施

2.1课程导入

2.1.1教学内容

将49名学习者分为5个小组,利用课前时间每组分别分析淘宝、京东、当当网、1号店、天猫的网上购物流程,并分组进行调查汇报。提出问题:你分析系统中的商品有哪些属性?订单包括哪些内容?订单与客户和商品之间的联系及涉及的实体有哪些?订单有哪些状态?知识回顾: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概念,选课E-R模型实例。

2.1.2动机策略应用

注意策略:通过问题引入,让学习者主动思考,引起学习者有意注意。相关策略:通过知识回顾,帮助学习者建立已有的E-R模型与概念结构模型设计之间的联系,建立脚手架从而降低新知识学习难度。自信策略:选取学习者们熟知的购物网站为例,增强学习者信心。

2.2课堂教学

2.2.1教学内容

基础任务:定义购物网站生成订单的事件,通过E-R模型进行概念结构设计。汇总各小组提交的设计结果,总结学习者的概念结构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EDE07)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X2015-2-003)的研究成果。提高任务:上述模型中当客户提交订单但未购买商品将减少商品的库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学习者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教师提示可将多对多的联系拆分为两个一对多的联系,根据订单的状态通过程序确定是否实际减少库存。按照之前分配的小组安排学习者讨论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学习者讨论是教师到各组进行引导和巡视[2]。讨论:经过学习者讨论,分析新概念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小组汇报并由教师汇总修改后如图2所示。

2.2.2动机策略

注意策略:教师播放课前录制的网上购物过程的动画,引起学习者注意。自信策略:教师按照基础和提高两类任务进行分层布置,利于搭建脚手架、激发学习者自主思考,增强自信。

3评价

学习者对各自小组设计的E-R模型进行评价,小组间进行设计结果互评,教师对每个模型的设计过程、小组合作情况和设计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满意和自信策略:学习者经过深入思考进行互评,体验设计被认可和逐步求精带来的喜悦。教师的点评认可其设计结果提高学习者信心。

4结论

通过该方法的学习,学习者在练习和期末考试中能够熟练准确的对复杂的需求通过E-R模型进行概念结构设计,因此,ARCS模型应用于《数据库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韩玲玲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问题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而合作学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以求提高其有效性。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一) 设计问题要循序渐进、难易要适度

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果问题指向不明,学生又会无法讨论。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有循序渐进、难易要适度,才能激发出学生合作的潜力,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算式:178-83-17=178-(83+17)、362-72-28=362-(72+28)、988-88-150=988-(88+150)……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 仔细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 你能否用文字或字母、符号表示所发现的规律。

通过讨论和研究,学生就能把什么是减法性质、如何用字母表示减法性质、减法性质有什么用等内容弄明白了。

(二)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要考虑到这些问题是否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便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激励学生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几和第几”时,可以出示排队买票情景图,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 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吗?

2. 从左至右,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手里拿着包的女孩排在第几?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4”指的是几个人?

前两个问题是比较基本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键,既明确了“第几”的含义,又辨析了“几”和“第几”区别,加深对二者含义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层次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三)设计激发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 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地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别投入。

二、科学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强化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分数比较大小的例子,教师在黑板上板演二组例子:1/2> 1/3 ,1/5 < 2/5;1/2=2/4=3/6=……1/5=2/10=3/15=……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 在小组内每人读一读。(我能行)

2. 你能用语言把你的发现描述出来吗? (我能行)

3. 模仿第一组你能写出两组分数并用大于或小于号连接吗?(比一比)

上面几个问题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紧紧围绕分数性质的发现,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新。具体做法是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来发展求异思维。例如: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长是11厘米,宽是8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成( )块。受思维定势影响,有相当部分同学错误列式为11×8÷(4×2+2)=22(块)。经过讨论,大家弄清了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得出正确的答案是20块。同学们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有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

第9篇

(1)使课程设计的手段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变得多样化、彻底有效地贯通课程设计和实习教学。丰富课程的设计手段和实验教学内容,是构建多样化、立体全方位教学体系的核心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基础的能力入手,是创新的教学体系以整体的形式覆盖模拟、数字化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同时综合电路设计的专业训练,此外还包含了编程逻辑的器件、CAD设计、EWB方针、单片机等创新技术的实验教学,通过这些来促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如在点在的元器件教学的内容上采取利用多媒体文档的形式和教师的实验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电子课程的设计环节采用上机的实际操作的教学和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在电子产品的实践制作的环节上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以教师的教学材料为辅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自主探索式教学和问题的情境教学的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以及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要注重课程设计与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方法相整合优化、有次序的关联起来,通过这些方法为学生构建出集电子技术设计,电路器件的测试、计算机的辅助的应用和设计、制版焊接的技术应用、系统的调试技术等综合技能于一身的教学体系。

(2)科学的编制电子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大力推举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的完善建立,在编制课程设计的大纲环节上,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电子技术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指导方向,要充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素质教育、自主创新,要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双方面能力培养,为学生制定出一系列的、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渠道的实践训练课程,推动课程结构和其他科目的贯通,从而使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能跟上时展的脚步,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必须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武器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设备、教学材料和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模拟演练、虚拟实验练习并构建完善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题库,使这一教学具有科学、综合、实践、新颖、包含的知识量多、内容完善的特点,从而可以推动学生对研究电子科学的积极性。我们在编写课程设计指导书的时候,要对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的环节加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通过查询各种不同的资料,为他们提供自主创新、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接通电力原件、测试调试环节的依据,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实现自主的实践的充分锻炼。

2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