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程力学

时间:2022-08-28 15:13:42

导语:在工程力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程力学

第1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课教学;应用与拓展;效果

工程力学的概念、知识、计算原理都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反映这门课程学起来很枯燥。职业学校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对工程实际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既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让力学知识与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专业技术的魅力,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近几年来,笔者承担了机械类、土木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班级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引导学生合理认知工程力学课程

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土木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其理论性强且与专业课、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是科学、合理选择或设计结构(或构件)的尺寸、形状、强度校核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称之为“一座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学好工程力学,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作为技术工人运用力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正确使用、维护、保养机械设备和建造公路与桥梁,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的力学问题提供了知识上的保证,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技术应变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知。有些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就是掌握一技之长,只需要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只需要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至于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去研究,也没有必要了解。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对学生学好工程力学课程是相当不利的。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工程力学课程的重要性,我在课程开始就非常热情地向学生介绍这门功课,鼓励学生与我一道克服困难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沟通,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比较顺利了。

引导学生掌握内力的计算方法

在工程技术实际操作中,构件的内力计算是普遍存在的(如转轴、悬臂梁、桥墩等),但内力的概念抽象,常常让学生感到含混不清。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内力的概念、求内力的大小和判断内力的方向呢?这是工程力学课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工程力学中求内力往往采用截面法,也就是将构件在需要求内力的位置假想截开,保留一部分,去掉另一部分,将去掉部分用力来表示,这个力称为内力,然后以保留部分为研究对象,列出平衡方程,求出内力。如图1(a)为龙门吊车的牛臂柱,由于内力看不见,感觉不着,所以,仅仅凭内力的方向很难让学生确定内力大小;内力正、负号的意义、判断与计算等一连串的问题,就更让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将求内力的方法概括如下:(1)假想截开,如图1(b)截面A—A;(2)留下一半;(3)内力代替,如图1(c);(4)平衡求力P=p1+p2,平衡力偶M=Me。其方向判断为:背离截面的外力为正,指向截面为负,如图1(c)P=-(P1+P2)。

掌握这些结论性的秘诀,一方面可以将较复杂、理论性较强的内力计算和方向判断简单化;另一方面又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较易接受,且记忆比较牢固,学习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掌握组合构件的力学计算方法

组合构件的力学计算问题,在其他专业课程中以及工程技术实际中是极为常见的,很多学生在预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很吃力。引导学生掌握组合构件的力学计算方法,是工程力学课程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一般来说,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在进行受力分析时,我的做法是首先拆分组合体,从二力构件着手。因为二力体受到的力沿着两受力点的连线,确定其方向比较容易。但在进行计算时,往往又是从已知力的构件开始列平衡方程。如图2所示三铰链钢架受水平力F作用,若钢架自重不计,求支座A、B的约束反力。针对此类综合构件很自然地分拆成构件AC、BC,依据以上求解法则,二力体BC为首选,但没有已知力作用,无法列平衡方程求出RB。构件AC虽然有已知力F的存在,但A、C两处二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知晓,同样无法列出平衡方程求出RA。

遇到这类情况,学生往往会怀疑教师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或认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不充分。教师必须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二力构件的受力分析确定其方向是首要条件,绝不能含糊。在进行定量计算时必须有已知力的参与,才能计算出未知数。其实,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充分,根据二力构件BC,很容易确定C点的方向是由C指向B,再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理和三力汇交平衡定理确定铰链RA的约束反力的方向和大小,最后求出RB的约束反力。通过耐心指导和反复训练,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可以消化了,学习效果很好。

努力提高学生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极为注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工程力学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学生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船舶轮机专业班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专业课程中遇到的有关力学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专门给学生讲授“二冲程柴油机燃气爆发压力对主要部件的受力情况分析”。具体讲解配图说明如下:

如图3所示,A为十字头销中心,B为曲柄销中心,O为曲柄的回转中心。气体力P向上作用在汽缸盖上,向下作用在活塞顶上。力P沿气缸中心线通过活塞杆传到十字头销点A,在点A分解为N(侧推力)和力S,力S沿连杆传递给曲柄销B。力S1分解为力T(切向力)和力Z(径向力)。

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点O有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T1和T2,方向与T平行,且T1=T2=T。作用在点O的力T2和Z1合成,合力为S2,S2=S1,力S2分解为水平分力N1和P1,且N1=N,P1=P。

以上分析结果为:(1)作用于气缸盖上的力的大小与作用于活塞上的力P相等,且方向相反,向下的力P又经曲轴连杆传给主轴承,故气体力在柴油机内部达到了平衡,不会传到柴油机之外,只是使柴油机中各主要运动部件内部产生应力;(2)T作用在曲柄销上,T1作用在主轴颈上,组成一对力偶,使曲柄产生回转运动,力矩为Me=TR;力N与力N1组成一个力偶,企图使柴油机倾倒。这个力偶与固定柴油机机座的地脚螺钉所产生的力相平衡,使地脚螺钉受到拉应力作用。所以,根据金属材料机械性能,我们应该选择塑性好、抗拉能力强的地脚螺钉,确保柴油机工作安全。

通过对以上实际结构的整体分析,使学生的力学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拓展,不少学生在完成了一项实际结构分析后深有体会地说:“力学基础为我们解决实际结构提供了某种能力,但要真正完成一个实际结构的全部工作,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这就为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工程结构 课程特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56-01

《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2》课程的前身是《结构设计原理》,为了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课程名称定为《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2》,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白淑毅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工程结构》。《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2》是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我系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培养一定的工程能力起重要作用[1]。该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特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而缺乏实践,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因此本文对《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2》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基本构件为主线,掌握各类构件的设计方法,并为后续 “桥梁工程”、“基础工程”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合理选择构件截面尺寸及其联结方式,并根据承受荷载的情况验算构件的承载力、稳定性、刚度和裂缝等问题。

本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相比,具有内容多、符号多、公式多、构造规定多、半理论、半经验、设计的多方案性等特点。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在满足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经济性,因此,《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2》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新旧规范交替之际,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大量学生以及工程单位的调查研究,现有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目前我们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只注重讲授书本知识, 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较差[3]。另外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老师讲解基本构件的设计步骤,并没有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探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很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觉得公式多,符号多,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诸多的构造要求,显得课程内容零散,系统性和逻辑性差,学生常常感到杂乱无章、概念混杂[2]。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所学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1.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学生缺少对工程实际的了解,授课时可采用图片、动画、录像等多种手段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生动富有吸引力,可以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课前安排2学时组织学生到学校综合实训场参观T梁、箱梁、钢筋骨架以及整座简支梁桥,简单介绍一下桥梁的组成部件,并从受力的角度分析桥梁中的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进行认识实习;课堂教学中可以选用教室里触手可及的梁、板、柱等结构构件为例进行介绍,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对课程设计要贴近实际工程结构,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3.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该门课程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将构件的设计计算进行系统、连贯性的讲解。例如在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规律一般为:基本公式――实际问题――确定未知量――补充条件――求解方程――公式适用条件――(重新确定计算方法和对应的公式)――计算结果――构造措施[5]。在学生充分了解截面、材料基本知识和设计步骤之后进行钢筋混凝土T梁受弯构件设计任务布置,根据学生学号,给定不同的设计条件,确保一人一题。以一片钢筋混凝土T梁的施工图为基础,采用先识别配筋图,再进行正截面、斜截面、变形及裂缝宽度的计算,最后以设计计算书、结构施工图纸、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完成钢筋混凝土T梁的受弯构件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结构设计能力。为避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没办法及时解决,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实训课时,即配备多名实训指导老师,这样每个老师负责几个同学,按照基本构件的设计步骤对同学进行指导,同时也能把与专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很好串联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束语

《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2》是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特点,对于学生以后从事设计、施工以及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采取理实一体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继东,才华.基于发展情境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党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 :11-12,15.

[2] 杜敏,李巨文,赵彦.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防灾科技大学学报,2007(3):96-99.

[3] 于峰.黄伟.武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123.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 教学方法 多媒体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227-01

《工程力学》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常由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部分组成。[1]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为多学时与少学时两类。具有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3]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化教学中离不开多媒体的应用,图片、动画、录像能够将授课内容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理解。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不要照本宣科,应在多媒体中将内容提炼出来,重点内容用颜色标出,在多媒体中应尽量将解题过程省略,在授课时利用黑板,与多媒体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缓解枯燥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但在应用多媒体时,一定注意不要本末倒置,整堂课一直使用过多的图片、动画,容易使学生忽略内容的本身,适得其反。

二、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是交互式教学的简称,可以通过设问、提问、小组学习、讨论等方式来实现。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进行互动教学时,可以就难点问题,设计几个问题,由浅入深,诱使学生一步步进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如果答对,事半功倍;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可以共同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仍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习题课

在力学课程中,习题课是不可缺少的,解题是一个重要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选择典型的习题和习题课,是将工程力学课上好的一个关键。在习题的选择上既要注意一题多解,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并且会使各种方法融会贯通。通过求解合适的例题,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实际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在习题教学中,应该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解题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工作,因此工程实际经验缺乏。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应有意识地将授课内容与工程实际相联系,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五、注意实验教学的应用

实验课程是工程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不但能够强化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是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保留传统实验项目的同时,应该注意开发新的项目,能够突出体现工程力学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有足够资金的同时,应适当更换、维护实验仪器,保证实验质量,提高实验精度。对于比较复杂,难于实现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这样会使枯燥的力学课增加很多趣味。

总之,工程力学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是必要的手段;而如何在教授的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掌握这种方法会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无往不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34-435.

第4篇

现行工程力学教程大多要求学生在完成静力学、动力学的基础上完成材料力学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课程设置来讲这些属于必须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是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部分内容是多余的。工业设计主要是培养一部分产品设计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大多指产品的方案设计,而具体结构设计将交付给结构设计人员进行具体设计。产品设计人员只需要在对产品整体功能和人体工程学很好地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设计和产品材料选择即可。对材料力学部分的强度理论、能量法等研究性内容的学习进行简单地讲解即可,重点强化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压杆稳定的内容学习。

2.强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适当减少计算作业量

工业设计大多选择理科学生作为招生对象。在实际教学中,都有以前学习高中物理的底子,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相关概念。而对力学概念的灌输和强化是本门课程设置的关键。一个工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力学概念,设计出既有美学效果又符合力学原理的产品将会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在教学中注重对力学基本概念的强化和灌输,树立力学基本概念,这样将会在设计中加以体现。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对力学的要求远远低于其他工科专业,作业要求较工科专业低,不需要过多的计算技巧,而是明确一些力学概念和力学计算方法即可。

3.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专业特色进行调整。主要包含刚体静力学(受力分析、力系简化、平衡方程、摩擦)、材料力学中的拉压弯剪扭及组合变性条件下的内力计算及强度校核的方法、一般内力图的绘制、稳定分析即可。因为在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条件下即可进行常规设计,并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校课程设置合理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和工业设计相关的力学计算软件,尽管软件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但是学好这些软件对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及今后产品设计都将是一种助力。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一、当前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课程内容存在问题

《工程力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多数是建立在力学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力学模型理想化处理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看到的物体与实际的物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学生在理解上显得比较困难。《工程力学》没有与传统的基础文化课紧密联系。一般读理科的学生,相对来说思维敏捷,学习思路往往比较清楚,运算能力较好,解题有速度等等特点。有的学生高中物理基础比较好,对力学的基础知道有了初步的掌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二)在课时安排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而且高等职业院校由于门槛较低,这无疑对高考落榜生来说是一条较好的出路。这也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形势非常好的原因。但这也使高职院校存在着潜在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生源质量问题。高职院校生源参差不齐,基础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刻苦钻石精神不强等特点,无疑对课程理解本身存在着问题。再加上学校有课程安排上也不甚合理,主要表现在“课时少、内容多”问题。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教授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速度与质量的矛盾问题。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强调教学速度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问题,一些知识点没法展开来讲,这对于基础本身不好的学生,无疑是设置了一道知识瓶颈。

(三)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力学的课程教学存在着与实验教学脱节的情况,学生普遍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上实验课时比较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道而驰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多数的老教师都是习惯采用传统的粉笔板书的教学模式,大量时间花费在板书上,难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相当大部分是采用4段式教学,这与现代教学技术改变不协调。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思维为主,应用精讲、精练教学模式

精讲就是指要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有机的结合,给学员以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细讲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深度,并且与精练相结合,使得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分析与其它约束的异同以及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例如在讲授摩擦问题时,要学生理解何运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计算工程实际中复杂的摩擦学问题等等这些既有实践意义的,也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而精练即是精选教材中工程力学在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的习题,要求学生应用力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解答,并能进一步推广。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逐渐与通讯技术、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很好地代替“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了演示,营造了工程氛围,可以弥补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实习、实践不足的现象。还要吧使老师在课堂中更能节省时间,充分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讲授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发挥,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可以把理念与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中那口现代素质理念,形成自己一套科学、独特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及高效性。

(三)改革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应该占总成绩的30%,具体分配是平时十次作业,每次占1%,共10%,并对平时出勤进行严格的考查,迟到或者早退一次扣0.5个百分点,对于无故旷课都一次扣5%。课堂提问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占10%比例,以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给出考核结果。

2、实验考核点20%,可以分为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三个部分,分别占5%、10%、15%,如实验考核不合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或者不给予补考。

3、期末考试占70%,采用闲着形式,设计题型有填空、选择、改错、简答和计算分析,内容含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实验内容和计算题,题量和难度达到地方同类院校的水平,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且有15%难题,以消除学生自满心理,激发其进取意识。

三、结论

总而言之,由于《工程力学》这门课程对工科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情况,通过不断努力,运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从而做到全面提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弓满锋.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认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2]崔小立.《工程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9,(1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针对学生的厌学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入手,指出了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0引言

工程力学是土木工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必备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抽象、教学内容繁杂的特点,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月.很难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本课程又与很多后续课程密切相关,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专业课的学习,所以有必要对以往的教学进行适当改革,从而使学生由“厌学”变为“爱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从传授型向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转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内容方面

在工程力学的授课内容上,要善于抓主干、放枝叶,重要的重点讲,不重要的少讲或不讲,在讲授知识时,间断的插入力学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丰富理论,加深理解,学以致用。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复杂的图形用多媒体表现出来,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这些抽象东西,同时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工程相结合,这样能充分说明工程力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说明该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调动学习的兴趣。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讲课时要注意把工程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对于力学课程来说,大多数例题都来自工程,对某些例题的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关于混凝土的讲解,混凝土是典型的脆性材料,脆性材料在力学上是抗压不抗拉,但却因为是原料丰富,价格便宜,那么在想办法提高其抗拉性的同时又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这些生动的例子不仅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特别是力学这种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要想办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首先教师要依据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随机抽查学生对知识预习的情况,并在讲授本部分内容过程中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对话式的教学,能让师生形成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学习的研究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求知欲强烈起来。

3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当前,在课堂讲授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工程结构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堂与工程背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何建立力学模型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也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界面丰实、生动、逼真、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使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理解方面,极大地减少用于繁杂计算上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启发、诱导;课件在实施过程中可进可退,速度可快可慢,有利于讲授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的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4实验教学环节

在实验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做好实验课前预习,根据每次实验的目的、实验要求、实验重点、难点以及容易忽视的问题,课程主讲教师要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在实验课中采用提问的方式,由主讲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最后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设备的操作使用,愿动脑、动手的学生大大增加,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的同时,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主讲教师对实验内容的可行性进行审查,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由于每位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自然涉及的问题就多,向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次数及问题的多样性显著增大,对老师的知识面要求增加,使老师主动加强知识的更新。

第7篇

【关键词】汽修;工程力学;对策;运用

0.前言

工程力学课是汽修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是对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一个引导。教育的一个教学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学生应如何将工程力学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呢?学生认知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更全面细致的基础课教育教学。经过长期的教改实践活动,归纳有两点,一是组织教学内容要注意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二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联系专业生产实践应用。因此,研究工程力学在汽车修理专业中的应用与对策,有十分深刻的理论意义以及广泛的实践意义。

1.论述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都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应以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职业作为导向,要让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具有竞争力,理论联系实际将成为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这就必须打破只注重理论学习,只学习知识内容却忽略实际的教学弊端。那么,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联系起来呢?下面是关于如何将工程力学科学知识应用于汽修中的问题分析以及汽修专业中力学课程的对策。

2.工程力学科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处理机械工程出现的大量破坏问题,绝大多数是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同样,汽车修理中汽车零部件的破坏分析与修理也是如此。例如,判断汽车半轴套管断裂的原因与确定修复方案等,全部流程无一不体现着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针对使用自卸汽车时半轴套管出现的断裂现象,经检查,大多数断裂位置为直径的尺寸产生剧烈变化的地方。究竟是何原因呢?

对半桥进行受力分析以及内力的研究,不难知道,在半轴套管断裂的地方有正应力、剪应力,又因为直径尺寸在发生剧烈变化,应力集中成为了首要的一个原因。其次, 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 作用在此处的还有交变应力,加上载荷、道路等条件因素的变化,随着汽车使用时间的不断增长,交变集中应力长期作用于中桥半轴套管直径尺寸的突变位置上,将会形成疲劳裂纹以及造成疲劳损伤。半轴套管的断裂就是这种裂纹随时间不断加深而导致的。这里就是应用了材料力学中轴的关于疲劳破坏的知识。分析清楚机械破坏原因之后,又将如何进行修复呢?

据分析,直接焊接断裂处并不是好的修理工艺方案。因为这样集中应力非但不能减少,还会带来由于焊缝的残余应力而引起的更大的应力集中,造成更大的疲劳强度,破坏将会更加剧烈。而是应该重新加工另一根半轴套管, 当然,加工新半轴套管的时候, 首先应在不妨碍半轴转动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减小原设计在突变部位应力集中的现象,也就是保证套管内壁和半轴不会发生摩擦的基础上, 适度增加半轴套管的内壁转角半径的尺寸。与原中桥联接的地方应是:

如图所示焊缝处,而不是外形剧烈变化的应力集中处。这样焊接过后,就只剩下焊接残余应力了。如果采用的是坡口焊, 焊接前应先对焊缝的周围进行局部的预热, 焊完后可露天放置, 自然冷却,这样将会释放很多焊接的残余应力,只留下了很小的残余应力,不会对疲劳强度造成多大的影响。对于焊接时的对中问题,可以分别加工中桥和套管的出止口, 用长丝杆把两者联为一体。粗调之后,在车床上对其进行微调过后就可以直接焊接了。

总而言之,对于原设计里由于出现交变应力集中现象造成疲劳强度破坏的地方,可应用材料力学的方法给予修改或重新设计,以达到减小外形突变造成的疲劳强度影响。选取一处外形不突变的位置进行焊接, 这样实际是将焊接的外形应力集中和残余应力集中分散给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科学而彻底的优化修复方案。事实表明,驾驶用此方案修复的汽车行程 10000多公里, 也没有出现过异常的现象。上面的实际例子提现了工程力学知识在汽车修理中应用的意义非凡。那么对于工程力学在该专业的教育教学,就更要具备和加强应用方面的针对性教育。由此,考虑一下对策。

3.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力学课程教育的对策

首先,应该搜集和整理汽车修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工程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分类或者分解为若干步骤备用。在讲解例题时, 可以适度的地多加入一些对应的汽修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将来修理汽车时面对问题就不会感到茫然。否则,修理时只采用死方法,不仅不能修理好甚至可能使情况更差。惟有对工程力学知识科学地应用,才能确定出科学的修理方案, 也才是能修好汽车的必要前提。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围绕关于汽车的各种破坏或其它故障判断分析和修理方案编一册书, 以增加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问题作为教学课程内容中的综合练习习题和加强大学生们综合应用的能力。另外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还可以针对的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讲授一些专题, 以此作为学生们对工程力学课程和专业教育的又一特殊课堂, 增强他们科学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或者实际修车的专业能力,将其培养成修理的技术人员而不是一般的修理工。也就是将其与不求分析未受正规教育的修理工区别开来,干一些不是一般修理工能凑合干好的汽修问题。再者,讲授一些汽车修理实例的时候, 应多注意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解决方法更加规范化和图解化。

4.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更加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促进智能全面发展,这就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工程力学课程结合了大量的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讲授工程力学时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制定修理方案的能力。学生可自学某些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补充新要求和新内容,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对于工程力学应用于汽车修理中的使用,使教学实际与科技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049-02

《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但学时的不断压缩及市场对高职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下《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已经与之不相适应。如何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需要每一个《工程力学》课程教师思考。笔者拟以我院《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内容安排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安排的学时很少。笔者所在学院《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约56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理论力学主要讲解静力学平面力系部分,空间力系部分往往仅做简单介绍。材料力学部分通常以静力学平面力系为基础,依次按照杆件的拉压——剪切与挤压——扭转——弯曲变形,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进行失效分析研究。

学生学情 初进高职学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通常较浓厚,但必要的工程背景知识的不足导致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另外,就业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高考文科生进入工科专业学习,其力学基础知识的薄弱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带来相当的难度,该部分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学习举步维艰。诸多原因致使《工程力学》课程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在评价考核时,出现大部分学生不能通过的现象。

对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思考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能力本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三个阶段。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理性思考。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目标 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广泛用于各类工程技术中,是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工程力学“实践——抽象——推理——结论”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进作用。查阅分析众多的高职《工程力学》教材,虽然对该课程学习目标表述不同,但归根结底都希望学生能够对简单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建模,学会对工程实际结构进行强度分析,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结构 笔者长期进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将诸多使用过的高职《工程力学》教材与本科教材对比分析发现,高职《工程力学》教材与本科教材内容范围相似,难度降低。从本质上看,有量的变化,却无质的不同,在编写体系上仍未摆脱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要求的影响,课程结构中知识点重复多,知识学习过程与课程目标所要求的使学生掌握工程实际结构强度分析不相符合,不能与后续专业课程知识需求良好对接,学生对一些常见的简单工程结构都难以独立地进行强度分析。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的学情特点 以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为基础展开的《工程力学》课程学习让学生容易出现“炒冷饭”的厌学情绪。同时,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普遍较弱,相对而言,形象思维能力则较强,这在笔者多年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得到证实:学生在多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学习中困难重重,但因为更乐于用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机械制图》课程可以学得相当出色。高职学生思维方式上的这种特点,为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有针对性的教改指出了方向。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 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结构是进行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职业教育倡导“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体到课程中,即按照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进行微观课程内容的改造。所设计的项目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直接联系,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工程力学》作为技术基础课程,无法跨越专业课程直接服务于岗位工作,它体现的应是对职业的“多接口性”,服务的对象应是专业课,在服务专业课的同时承担培养学生将来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的任务。因此,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不能盲目地按某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机械教条地生搬硬套。分析《工程力学》的直接服务对象——专业课程,例如《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根据机械工程实际,可以确定《工程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及工程实际的知识结合点,即工程结构强度分析——讨论结构及构件在载荷作用下是否破坏的问题,包括破坏发生的位置、形式及破坏准则,以“工程结构强度分析过程”进行《工程力学》课程结构的构建,补充其他破坏形式内容的学习。

课程教学的组织 (1)工程结构强度分析的内容安排。工程结构实际强度分析主要针对杆件的轴向拉压、剪切与挤压、扭转及弯曲四种变形。四种变形形式虽然不同,本质却都是构件截面不同方向的不同内力分量作用的结果。例如,轴向的内力分量分别对应拉压与扭转变形,横向内力分量分别对应剪切与弯曲变形。因此,对每一种变形而言,强度分析方法基本类同。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种,例如,杆件的轴向拉压变形进行强度分析,体验其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对其他几种变形可采取对比、举一反三的方式组织教学。以杆件的轴向拉压变形及强度分析为例,工程结构强度分析的具体过程为:第一,对工程结构进行力学建模,内容主要包括载荷、约束、构件等。第二,对构件进行载荷分析,内容主要包括隔离研究法、受力图、约束力、平衡力系及平衡方程等。第三,对构件进行内力分析,确定危险截面,内容主要包括截面法及内力图。第四,分析构件截面的应力分布,确定危险点,内容主要包括应力与应变、材料的力学性能、平面假设条件下构件变形截面处的应力分布规律等。第五,危险点强度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常用强度理论。(2)对工程结构刚度问题的分析。在杆件发生拉压或扭转、弯曲变形时的刚度问题研究中,可将构件规定为一种弹簧,根据学生在生活、工程实际中对弹簧变形时影响因素的认识给出其刚度系数,进行对比学习。构件在不同种变形情况下的刚度系数如表1所示。(3)对其他问题的处理。对相对独立、简单的内容,例如剪切与挤压、简单静不定问题等可作为扩展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安排在课外让学生自学完成。例如,对温度应力静不定结构问题,可设计撰写小论文《高速铁路轨道如何实现无缝线路,减少振动,提高运行速度》,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图书资料查询等方式完成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可训练学生力学建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和体验强度分析研究的过程:工程结构整体力学建模和边界条件分析——构建隔离体分析——构建截面内力分析——构建截面应力分布分析——截面危险点应力状态分析——强度分析等。要加强四种变形及强度分析的对比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工程实际结构强度分析过程汇报、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等方式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对弯曲变形部分的学习,笔者对所任教班级安排了两项学习内容:第一,扭转变形与弯曲变形的区别;第二,扁担工作时的变形及强度分析。事实表明,加强与扭转变形的对比学习,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自主获取知识,开展小组交流、汇报及讨论等系列活动,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更好。

评价方式 要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按照面向“三个一切”的教育教学宗旨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在《工程力学》课程学习中,要改变评价方式,可根据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时成绩从占总成绩的30%调整为占50%,其中,考勤占10%、作业占10%、实际结构强度分析过程评价占30%。期末的闭卷考试调整为开卷,减少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实践性知识的考核。

通过对高职《工程力学》课程结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的调整改变,可以减少重复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工程实际结构强度分析有更清晰的认识,分析和处理强度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也有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思俊.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吴建生.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魏道德.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姚玢.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看中职专业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3):54-56.

[5]张宏,毛东风,等.从工程结构分析过程探索工程力学教学改革[J].力学与实践,2012,34(1):105-107.

第9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31-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以来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都重新进行了思索,并提出修订计划方案。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以此为契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和酝酿,成立了“地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班。该实验依托2011年本校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两个专业为背景,根据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以培养适应21世纪地质工程行业发展和经济需求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地质工程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地质工程科学领域创新人才为目标,多次召开会议制订讨论创新班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着力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计算、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工程力学作为该培养计划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提高学生计算、分析能力方面处于“排头兵”的地位。学院领导强调该实验班课程必须由授课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来承担。本人作为任课教师之一,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为实现提高学生三大能力素养的目标,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教育思想改革

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课程教育思想本质上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反映,是课程改革的思想先导。社会需求在变,课程设置也必须根据需求做相应的发展,走内涵发展之路。工程力学课程作为经典力学,传统上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作为非力学和理学的学生,是会有一定难度的。许多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都会把力学作为学习的“拦路虎”,无疑从心里上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隔阂。“地质工程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是从本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经过几轮考核选的,因此,他们具备学好这门课的基础。但是,地质工程专业的许多学生对力学课程怀有畏惧感,片面认为只有力学专业的学生才能、才需要学好力学。因此,对于这些学生首先要其克服“畏难”情绪,从思想上放下包袱,鼓励学生只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就一定会学好工程力学。

二、课程内容改革

工程力学作为工科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大部分内容。从学时上来说,该门课程几经变动,大部分学校学时为60~80学时不等,本校“地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班学时设为72学时。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偏重于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书上的例题和习题主要都来自于机械工程实际,模型也大多来自于机械和工程设计。对于没有机械工程基础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历来觉得工程力学的例题、习题太过抽象,不好懂。本次创新班的工程力学教学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课程内容,既要兼顾传统工程力学的基本内容的讲授,又要结合“地质工程创新实验班”的终极培养目标。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强调工程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一些应用,搭建工程力学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之间的联系桥梁。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以地质工程实践为背景,以力学基本素养和能力提高为准绳,以力学基本概念及其在地质工程领域的应用为主线,着力强化地质现象中的力学分析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采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采用力学基本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增加了许多地质工程中的力学应用实例,比如讲了四种基本变形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特征后,引入滑坡中的力学现象,将构造地质学中的节理、断层与基本受力、变形做了对比分析,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讲到应力状态分析一章后,马上介绍工程力学与地应力分析之间的关系,把本来很抽象的力学理论问题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讲授,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力学的意义,普遍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课程授课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近二十年来,随着工程力学学时的调整,各工程力学授课教师在授课方式上都做了大量的改进。比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理论推导部分用板书推演的方式,而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多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的方式来提高大家的信息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改进。

第一,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设问式及归纳总结式的方法。比如讲合力矩定理之前,先用图片给学生提了个问题,让学生先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学生很快会想到解决办法,但是由于计算量大,因此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出错,会得不到正确结果。这时,我适时地引入合力矩定理,学生立刻兴趣大增,意识到了学习有关力学定理在力学分析中的重要性。这样,改变了以前学生总以为学习定理没什么意思,讲到理论定理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很容易疲倦的现象。

第二,理论教学随时与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力学教材实例大部分都是以力学模型简图的方式展现的,而学生对力学模型与实物结构之间的对应及关联性体会不深,常常出现换个形式就不会分析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学院鼓励教师教学不拘形式,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增强实践教学。梁的内力、应力分析是工程力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应力的理解一直以来都觉得很抽象,我在讲到弯曲形分析那一章时,将实验班的学生专门带到“结构力学实验室”,参观实验室横梁弯曲应力测试实验设备系统,让学生根据现象结构模型,利用前面所学力学知识建立了梁的力学模型,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横梁横截面上的强度提高可以从哪些途径进行改进?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他们都自觉到图书资料室去查询相关的参考资料,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式的改革取决于课程目标的确定。工程力学课程考核的关键是要重能力考核,要把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计算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工程分析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要改变只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倾向。针对现时学生普遍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要求学生重在平时学习,要以学会为主,考试为辅,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考核中严格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课堂讨论。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还安排学生试写小论文。小论文主要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创新的论文还可以得到附加分。与此同时,我们还把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健康目标、思想品德目标综合进行考核,防止考核中的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任淑霞,陈香凝,李春青.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卓越 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