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12:58:21
导语:在在线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65-02
任何阶段的教育之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社会。所以,教学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教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渗透时代精神,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基础。目前,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也因此成为教学科研的重点。
一、化学课程教学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给学生提供具体感性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由于不能给学生形成必要的表象,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现代信息技术相当于人体眼、耳等器官的延伸,可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特别是对我们偏远农村中学来讲尤其如此。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可使学生理解深、记得牢。它还可以通过视频、幻灯片、动画放大技术,把一些微观、抽象的内容宏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它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内部结构和发生变化的实质,又可以把庞大的化工生产全貌、生产流程等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的播放某些内容。电化教学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展了黑板的展示功能,加强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使教和学变得容易。
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具体应用
1.视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视频是集电视、电影、录像于一身的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使用,获取视频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课堂教学中为了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可充分利用好的视频。例如在绪言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可播放工农业生产及国防领域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录像片,介绍化学发展历史的短片,播放一些演示实验操作过程,通过视频播放人们的生活与化学的实际联系,播放一些趣味化学知识等,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动画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化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空洞,仅凭口头叙述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利用动画技术就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如在介绍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的过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可通过动画片演示,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些知识。
3.幻灯片在教学中的应用。幻灯片技术适宜于在练习课及复习课中应用。例如: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将练习题制作成幻灯片,便于学生练习,课堂训练量也会加大;在复习课时,可将知识点绘成图标制成幻灯片,直观明了。又如物质的分类,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相互联系,酸、碱、盐性质的比较,氧气二氧化碳制法比较等都可以通过制作成图表用幻灯片展示出,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4.投影展示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师的书面补充材料时,投影展示台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验时,它可放大实验现象,通过放大几倍,使远离演示实验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的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放大可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例如中和滴定、金属活泼性的检验等,若教师需补充文学资料也可通过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三、案例设计思路
下面以《分子》为例,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分子运动的一些例子如图片、照片、动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
(二)对所提问题进行猜想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微粒构成的。
2.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导致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三)搜集网络资料,验证猜想
如:汽油挥发、花香四溢、晾干衣服等。
(四)确定目标与主题
教师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主要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根据分子的这些基本性质,总结分子的概念及特性。
1.利用信息技术,找出关于分子的一些性质。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3.根据分子的性质总结分子的概念。
4.掌握分子的应用及分子的基本性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搜集资料、自主探究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查阅分子在我们现实生活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就感,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基于化学课程的特定内容,编纂应用于化学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它对于提高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着眼于化学课程具体应用的信息技术课件开发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王欢,张辉,邓晶.现代信息技术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
[2]陶伟,朱志国.探索学科教学新理念——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3]何静林.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化学课堂效率[J].宁夏教育,2010,(6):49.
[4]陶春敏.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0,(4):27-28.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会计教学;应用;多媒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无论哪一学科教学都需顺应发展形势,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得到革新与进步。会计学科本身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对核算与上报的准确性有严格要求,同时对账面的美观以及速度等有严谨的规定。新形势下,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会计专业学生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需要顺应时展需求,在会计教学中融入现代教学手段,实现会计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不足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传统会计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会计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的获取专业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讲授内容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运行模式上,加上落后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会计教学无法提供学生专业内容,无法跟进会计实训内容发展。会计专业学生想要对会计专业知识进行深度学习,通常只能通过教师提供的测试进行检验,在检测方法不科学或者不及时的情况下,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并不完善,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补充,不利于会计教学效率实现。
二、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义
(1)提高整体感知效果。在会计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最明显的意义在于为会计教学提供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提高了整体感知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会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会计知识学习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知识的吸收更深入,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会计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在会计教学中,教师用现代化手段将记账凭账扫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演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学习效率更高。
(2)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使教学信息得到了有效整合。现代化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使原本单调、枯燥的会计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大脑内部网状结构相匹配,实现了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同时,现代化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模式更具层次感,通过引导学生会计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层层深入,提高学生对会计问题的探究兴趣。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会计行业最新发展资讯,使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最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等。
(3)优化学习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兴起的,一定程度降低了会计教学活动在时间上以及空间上的局限,极大的实现了会计教育资源共享,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会计资源滞后问题。此外,现代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虚拟教室、图书馆等专业设施设备,为会计教学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形式,丰富教学资源,使会计教学活动摆脱了实体实验室限制,有效的解决了会计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场地限制等问题。
(4)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之下,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加入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在会计教学中,这些互动模式的应用更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获得大量会计资讯。同时,在互动教学模式之中,学生之间加强了沟通与合作,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其今后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得到了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模式更加创新,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在这一良好教学环境之中得到了的锻炼。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会计演示教学。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会计教师可以从会计教育网站上获取专业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屏幕上,使这些教学素材进行生动呈现,如此一来,有效减少了课堂板书时间。同时,也使会计知识容量得到扩充,学生对于会计教学内容的记忆程度与理解程度相对增加。在会计教学中,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抽象的、难以清楚表达的知识点与概念进行动态展示,区别于传统教学对理论知识讲解的不全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动态图片或者视频形式表现出来,结合教师简单的表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探讨式教学。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为会计专业教学带来了全新机遇,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配备专业的会计专业教室,引进先进的电子教学系统、实训广播等,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引导学生开展探讨式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室内开展会计教学时,学生可以针对不理解的知识点随时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上机实训操作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与分析。如此一来,更好的实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对会计问题持续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现实与虚拟的互补教学。在传统会计教学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教学过程费时费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会计知识,如手工记账方式,在课堂中根本无法解决,课堂的局限性使得教师只能给学生讲授一些基本原理,而无法对完整会计教学内容进行呈现。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下载整套会计实训的账薄管理、模拟出会计总监、主管等职务,开展职务扮演活动,使整个账务处理流程进行清晰的呈现,包括会计报表编制、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分析与评价等内容。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开展现实与虚拟的互补教学,让会计专业学生在虚拟的会计教学环境中获得现实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体验,对会计专业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远程教学模式。在现代会计教学过程中,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一种将现代化专业技术与会计学科体系进行完整结合的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更符合时展需求,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下会计教学的创新模式。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实现了教师、学生以及多媒体、教材的科学整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诸多问题,为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优秀的教育资源。
四、结语
在会计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会计教学带来的束缚,引导会计专业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专业知识,通过逼真的会计模拟实验、创新会计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提供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凤.关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99-101.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88-01
化学是一门综合理论与实验的学科,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过实践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整合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才是适应学生发展的,才是学生喜欢的,只有学生喜欢,学习效果才能够得到提高。
一、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在教育中,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电化教学,这种教学手段是将教学内容以声、像、图、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除了直观性特点之外,它还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中学教师将“呆板的”教学内容变成生动的、有趣的、“活的”化学知识,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中学化学知识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对于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很难,所以在进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头疼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比如讲解“气体的摩尔体积”、“盐类的水解”等知识时,学生对分子运动没有一个感性认识,理解这里的知识就较难。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分子的运动与结合的过程,这种对微观过程的模拟形象、生动,为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提供重要帮助。
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除了讲课之外还要进行板书的书写,这就造成了师生互动的时间、课堂容量较少的局面,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化学综合能力。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教师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师生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课件可以容纳更多的,与教学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地、有目的性地选择课外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与活力,有效优化中学化学教学。
二、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策略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辅助教师模拟一些难以理解的、较复杂的化学机理与化学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验相关知识。那么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呢?
(一)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知识的复杂性、困难性而放弃学习,尤其是一些化学机理,单靠语言描述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所以教师更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化学的反应过程以flas的形式呈现在多媒体上,并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讨论、研究,很容易理解,而且也比较容易记忆。比如,在讲授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到医院,让学生来当一当医生,了解氧气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了解的兴趣。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描述,供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等等。
(二)模拟中学化学中的微观世界
有很多化学实验或者化学物质的结构都是肉眼看不到的,科学家也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来完成研究。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将微观的、抽象的化学世界宏观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化学世界、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化学反应现象的描述时,学生常常将烟、雾、气三者相混淆、相替代,教师单凭讲授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三种现象的微观形式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知道:烟是大量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雾是大量细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气是指气态物质。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图片、动画加深学生的印象: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是烟;浓盐酸挥发遇水形成的盐酸液滴是雾。
(三)展示一些难以实际进行的实验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受到试验仪器、设备以及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实验是不能在实验室中完成的,但是相关实验知识还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这就为教学的进行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还有一些实验需要花费长久的时间,是不能实际进行实验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这类实验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解“硝酸钾晶体的制备”实验时,存在实验药品稀少的情况,这就影响了实验授课的效果。教师可以播放硝酸钾晶体制备实验的相关视频,利用多媒体的快放、慢放、暂停等功能,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果,可以培养学生化学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思考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调整教学模式,将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整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走进越来越多的课堂,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原文化;在豫大学生;认同感;现状;分析
《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出:“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豫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中原文化的重要主体。研究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既可以了解其对中原文化的态度,又可以发现中原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不足,并依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增强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归属感,使其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原文化,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但是当代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危机,因此提升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成为当下发展中原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从新石器开始延续至今的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总和。从空间角度看,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基于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郑州市7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施测。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1096份,问卷有效率为91.33%。研究对象的性别、籍贯、家庭所在地、年级及专业分布情况与河南省高校学生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综合采用访谈法、文献分析以及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本研究严格按照科学问卷设计程序,参考已有文献资料编制了《中原文化认同感调查问卷》。问卷围绕认同感的认知、情感、行为维度进行设计。认知维度调查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具体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情况;情感维度主要包括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等;行为维度主要考察个体日常生活中与中原文化有关的行为的情况。
二、研究结果
(一)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居于中等水平,使用里克特五点计分方法进行测量得出:认知得分2.73;情感得分4.07;行为得分3.01。认知维度得分处于较低水平,“问卷Ⅰ”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30道测试题目中的正确题数平均为19.15个,正确率仅为63.83%,说明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此外,通过访谈发现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层,很少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内涵。总体上看,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不高,平均得分仅为3.22分。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原文化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很少参与中原文化的活动。
(二)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的不同类别的差异比较
“在豫大学生”按籍贯可分为河南省内、临近河南省、远离河南省三类。研究发现河南籍在豫大学生在认同感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河南籍在豫大学生。研究还发现距离河南省越远,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越低。
本研究将在豫大学生的专业划分为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医学类和其他类。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科类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比其他专业大学生更加广泛和深刻;情感上表现出对中原文化更浓厚的兴趣;行为上更注重主动了解中原文化相关内容。总体来看,人文社科类中原文化认同感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在豫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可以分为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四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在情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大学生。
本研究将在豫大学生学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四个层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一本类和二本类院校在豫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三本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总体来看,三本类和高职高专类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显著高于一本类和二本类院校大学生。
研究还发现不同年级水平的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在豫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认知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
1、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在中原文化认同感的认知和行为维度上的得分比较低。
2、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在籍贯、专业、学校层次这些因素上的差异最为显著。
三、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一)多元文化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豫大学生(下文中“大学生”特指“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水平整体不高,这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多元文化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直接冲击上,如节日元素的西化、娱乐取向的多样化、对偶像的疯狂崇拜以及对颠覆性的网络文化等西方生活方式的追随和对传统文艺的冷落与对实用主义文学的热衷等。再者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从来都是多元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多元文化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选择,而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则会相对减弱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在情感维度高于中小城市大学生。这与农村地区较为封闭,对外交流不频繁,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远低于其他家庭所在地有一定关系。
(二)文化背景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文化背景对文化认同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籍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河南籍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且家庭所在地距离河南省越远,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越低。这充分说明了中原文化具有一定的辐射性。河南籍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较高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河南籍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中原文化氛围深厚的河南,其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无不耳濡目染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正是有了对地域的认同,才能形成身份的归属,河南籍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另外,非河南籍大学生受到区域文化“先入为主”及中原文化“刻板印象”的影响,表现出对于中原文化相对较低的认同水平。同时,文化传播的作用,使得交流沟通相对便利的临近河南省地区的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总体高于远离河南省的地区的大学生。本研究中,一本、二本类高校中非河南籍学生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别院校,这是造成一本、二本类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低于其他类别院校的主要原因。
同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知识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他们接触、体验中原文化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个体在某一文化环境中长期生活,体会其文化内涵,受到其文化氛围的熏陶,会增进对某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提升其对此文化的认同感。
(三)知识结构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结合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对中原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要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表现出对中原文化更浓厚的兴趣,更注重了解中原文化相关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大学之前接触了大量的文史哲知识,对中原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大学期间,其接触的课程又直接或间接地增进了对中原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对中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个体会逐渐形成对中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等情感。在情感的影响下,个体会对中原文化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而行为上的强化又会增进其对中原文化的认知、情感。因此,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对中原文化认同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是人文社科类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较高的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中原文化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一方面,在学生可用来学习的中原文化资源匮乏,已有资源过于分散且缺乏吸引力,且接触中原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对于中原文化的内容、价值及重要性缺乏认识,大学生不主动了解中原文化。
参考文献
1 答会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前瞻[J],社会心理学,2011(3)
2 王彦武,谈中原文化的几个问题[J],中州学刊,2001(7),170-171
关键词:朗伯——比尔定律;光度计;红外碳硫仪;局限性
一、引言
比尔定律最早由皮埃尔·布格和约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29年和1760年对物质对光的吸收关系进行了阐明,在1852年由奥古斯特·比尔对该定律进行了完善,两者结合后就得到有关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比尔—朗伯定律”。时至今日,分析设备逐渐集成化、精密化,但一些分析仪器的最终原理仍离不开比尔—朗伯定律。
二、比尔定律的表达式
简单地说,比尔定律就是当一单色光通过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成正比。
它可用以下数学公式描述:
A=lg■=K2bC (2-1)
式中,b为光程;C为溶液的浓度;K2为比例常数,一般将K2称为吸光系数,单位为1/(g·cm)。
式(2-1)中,若将浓度C以摩尔(mol)浓度表示,光程b以厘米(cm)表示,则吸光系数K2称为摩尔吸光系数,一般用ε表示,其单位为1/(mol·cm)。此时,式(2-1)可改写为:
A=lg■=εbC (2-2)
其中,ε是有色溶液在浓度C为1mol/L,光程b为1cm时的吸光度,它表征各种有色物质在一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它可以衡量显色反应的灵敏度。ε值越大,表示该有色物质对此波长光的吸收能力越强,显色反应越灵敏。一般ε的变化范围是10~105,其中ε>104为强度大的吸收,ε
综上所述,比尔定律可以描述为: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某一均匀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光程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比尔定律的真正物理意义。它是光度分析中定量分析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依据。这也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三、比尔定律的应用
近代化学分析中,几乎所有的光学分析仪器的原理都离不开比尔定律。
1.分光光度计,它是现代分子生物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常用于核酸,蛋白定量以及细菌生长浓度的定量;它是化学室里湿法定量分析使用率最高的常用仪器,对测定如P、Si、Mn等单一元素既简单又有效。
光度计是在特定波长测定被测物质对光的吸收度,波长范围分为紫外光区(200~400nm)、可见光区(400~760nm)和红外光区(2.5~25μm),相应的光度计可分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而这些光度计的原理就是比尔定律。
2.红外碳硫仪,它是冶金行业特别是转炉快速分析碳硫的一种常用设备,另外在对铁矿石、焦炭、煤、石灰和各种钢中的碳硫测定中最常用的一种仪器。
红外碳硫仪通过燃烧法分析样品中的碳、硫的百分含量,样品在富氧状态下经过燃烧生成CO2、SO2,进入吸收池,借助CO2和SO2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能量的原理,将CO2、SO2的吸收池浓度变化转换成电压,经计算机分析得出碳和硫的百分含量。这个红外光区的吸收动作的原理就是比尔定律。
虽然比尔定律在特定条件下是可靠的,而这个可靠至少需要三个保证:第一,采用的是单身光;第二,入射光是平行光;第三,被测物质与介质直接相互不干扰。此外,样品的处理、系统的误差及操作误差等,都对比尔定律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
四、比尔定律的局限性
任何定律在日常应用中都会有局限性,比尔定律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有局限性的定律。
比尔定律所定义的物质对光的吸收和物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这个在低含量时既稀溶液时才可成立。当溶液浓度很高时,各物质间的电荷将会影响特定光波的吸收能力,对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发生偏离,浓度越高偏离越大。
另外,溶液的折射率也会影响其线性关系,溶液的折射率是随着溶液的浓度改变而改变的,因此,比尔定律在低浓度时是正确的,只有在高浓度时才受到制约。
五、总结
关键词:游戏 游戏化教学 小学语文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缺位的童年必定是有缺憾的”。由于年龄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小学生游戏时间越来越少,游戏需要得不到满足,落后的教学方式加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在课堂中依然比较普遍。因此,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游戏教学研究与教育研究的进一步结合,促进语文游戏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作者以游戏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地周边部分小学的语文教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以求获得最直观、最真实的游戏化教学的现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当地小学部分3——6年级的小学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272份,最后用SPSS13.0对有效问卷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小学生对游戏的态度方面,很喜欢游戏的占59.6%,不喜欢的仅占3.9%,一般喜欢的占36.4%。②小学生游戏时间的充裕程度方面,41.8%的认为游戏时间不够,觉得游戏时间勉强够的占33.4%,认为游戏时间够的仅占24.5%。③在小学生常做游戏的种类方面,有76.9%的小学生常做传统游戏,人数最多;常做体育游戏和常做智力游戏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为22.5%和22.8%;常做电脑游戏的小学生人数最少,有16.4%。由此可见,当前小学生常做游戏内容没有太大变化,仍主要是传统游戏。④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游戏的频率方面,经常使用的仅占26.7%,偶尔使用的占51.6%,从来没有使用的占21.6%。⑤在运用游戏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表现方面,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只是简单说明后让学生自己做,占75.7%;仅有16.3%的教师被学生认为很有指导方法;另有7.9%的教师根本不提倡做游戏。⑥在运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表现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太认真,显得吵闹,占37.3%;甚至有些学生对游戏教学不感兴趣,根本不想参与,占2.3%。⑦在运用游戏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需求方面,小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有67.3%;认为游戏化教学要有丰富的、有意思的游戏材料的有38.4%;认为游戏要有意义、能从中学到东西的有34.1%;认为游戏时要轻松快乐、不沉闷的有32.7%。总之,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状况堪忧。
二、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分析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状况,主要有观念层面、实践层面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仍然秉持教学就是教书的观点,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是严肃的,“游戏只是用以适当调节学习压力的方式”,对“游戏”的认识片面而保守,一些教师不认可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在实践方面,教师在现行教学中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将游戏融入教学之中,不知道做什么样的游戏以及什么样的游戏既适合学生需要,又能促进教学,完全依赖教材,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十分有限;在评价方面,被局限于“知识”和“分数”,使教学流于形式,沦为“为游戏而游戏”。 转贴于
导致上述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师对游戏化教学认识理解上有偏颇,认为游戏主要是为了放松而不是学习,认为游戏化教学与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是对立关系,游戏化教学是让所有语文教学都做游戏;②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不足;③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创新教学的措施不到位;④现行教学评价存在缺陷。
三、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对策建议
1、正确把握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一般性的教学原则外,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还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②人文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的原则;③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④鼓励个体表现与注重整体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2、提高教师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能力水平。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游戏化教学的能力普遍不足,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教学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能力
3、加强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政策引导。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更新教育理念,重视游戏化教学,彻底改变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学评价的功能被局限于“知识”和“分数”的现状。其次,要鼓励组织开展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的做法,并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最后,要鼓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方式在实践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众《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本文对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进行了详细介绍,利用6讯道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完成比赛全程录制任务,通过对比分析多种方案来探讨转播雪上技巧项目时各机位如何布置。
【关键词】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 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录制系统 机位
自由式滑雪始于20世纪初,雪上技巧是在陡坡上设置一系列雪包并在其上完成回旋动作、空中动作以及滑降速度的比赛,在这些雪包中间有2个跳台。
高清箱载EFP现场节目制作系统具有操作方便、灵活,调整简单、直观,可以化整为零、方便快捷分散运输的特点,因此该项目采用此套系统录制。
节目现场通过运用多机位同时拍摄,现场即时编辑、声音合成及传送等多种电视技术手段和设备来完成录制。现场的录制形式、工作组人员分工、各种设备连接配置、摄像机位设置、镜头间切换、声音合成等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展开。本文重点介绍利用箱载EFP设备现场录制雪上技巧比赛的方案。
1 场地介绍及摄像机调整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主要是运动员借助陡坡向下滑行的惯性,在设置好的跳台上进行两次不同技巧跳跃的比赛。
录制体育赛事,如同直播一样,必须一次完成无法重复,因此各机位的设置和镜头的使用对于录制方案尤为重要。机位与被摄运动员的关系是否合理,是决定画面构图、视角转换等流畅程度的关键。摄像机与人眼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人眼视角较宽,而广角镜相对窄很多。现场录制是在多台摄像机的视频输出信号间进行切换,连续的电视图像由不同机位摄像机输出信号集合而成。因此要求所有摄像机的工作状态及性能尽可能保持一致,否则会产生环境或者人物一致性的差异。
在使用摄像机前必须仔细调整,不仅是调白、黑平衡、主黑电平,伽马校正更为重要,主要原则是以人的肤色为准。在日常节目制作中,可能更多地注重设备的自动调整功能,而忽略了手动细调。其实应该更多地运用自动调整和手动细调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拍摄的画面更加通透、清晰、更有层次感。
2 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的机位布置
体育赛事的录制方案与比赛场地密切相关,而机位的设置对方案选择起决定作用。下面介绍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比赛场地的机位设置和镜头选用情况。
2.1 机位设置
如图1所示。除3号机外的其他机器均架设在由积雪堆积而成的2米×2米的高台上。1号机位于运动员出发点附近,2号机和4号机分别位于滑行区域的上半程和下半程附近,3号机设置在与跳台平行的位置,5号机在着陆滑行区,6号机位于3米平台上。
2.2 镜头选用
1号机、2号机、4号机和5号机选用富士HA23×7.6BERD-SE;3号机和 6号机选用14倍富士广角镜头HA14×4.5BERD-SEB。
2.3 各机位分工职能
1号机只要拍摄滑行前做准备的选手,运动员开始滑行后由2号机、3号机、4号机进行跟拍选手腾空及滑行,5号机摄录选手回旋动作完成后着陆滑行过程,并负责选手跟踪采访,位于高台上的6号机负责大全景拍摄。由于赛道较长,3号机位置设定是比赛的关键,只有衔接好坡上机位和坡下机位,才能保证赛事的连贯性。同时,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项目使用分段评分法,选手的技术性转动、速度和空中技术动作难度程度是这场比赛的重点。因此重放慢动作要选择运动员滑行出台口、腾空到落地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慢动作应该由3号机、4号机和6号机拍摄的画面组成。
2.4 切换方案
3号机作为主打机位,根据现场机位设置制定如下切换方案。
1号机抓拍运动员出发,2、3号机跟拍运动员滑行出跳台1、腾空直至落地全过程,5号机跟拍着陆滑行画面,然后接6号机大全景镜头。慢动作重放,3号机从选手跃出跳台口1到落地的整个过程。6号机稍小全景从选手出跳台口2到落地。6号机位要在大全景和稍小全景之间推拉。此方案的优势在于选手完成的一系列动作都由3号机完成,视觉上非常连贯。
3 机位切换流程
现将具体流程介绍如下:
(1)从1号机位置运动员开始出发,如图2所示。
(2)当运动员滑行至跳台1时,切换2号机,2号机跟随运动员滑行腾空跃出2号跳台口,如图3所示。
(3)切换4号机,4号机跟随运动员拍摄从跃出台口完成腾空动作至着陆过程,如图4所示。
(4)切换5号机,拍摄运动员着陆动作和在滑行区滑行至结束。
(5)慢动作回放主要取3号机和6号机两组镜头完成,分别是3号机拍摄的出台口至着陆画面,以及6号机小全景拍摄运动员从出台口到着陆整个过程的动作完成情况。
(6)5号机拍摄现场记者对比赛选手的采访画面。
4 结束语
通过全体转播人员的共同努力,2011-2012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世界杯比赛的雪上技巧比赛顺利录制完成。无论是信号质量、画面构图、镜头的衔接、慢动作回放等转播质量都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
1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
我国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码头数量在不断增加,港口危险化学品存储罐区及输运管线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港口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储罐和运输管线给港口区域带来的安全风险也与日俱增。2010年,大连市“7?6”中联油石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逾430 km2海面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事故救援费用为万元,事故清污费用为11.68亿元; 2013年,青岛市“11?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65人遇难,已核定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可见,港口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危害大、影响面广、应急处理难度大等特点,给港口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工作带来非常严峻的考验,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已明确规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是港口危险化学品储罐和运输管线的安全监管部门。目前已有部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相关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加强对港口危险化学品信息的动态掌控,提升其对港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能力。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1)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仍以人员现场巡查监管为主,缺乏相应的监管设施设备,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监管信息化水平低;管理部门缺乏对建立完备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思路和能力。[1]
(2)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数据资料的有效汇总,静态数据多,动态数据少;缺乏基于电子地图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的数据分析,缺少在通过信息系统开展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方面的技术支撑。
(3)目前已建成的应急指挥系统在运行初期尚可使用,但由于缺少与日常安全监管业务工作的结合,“平战脱节”,导致应急指挥系统中数据库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当发生突发事故时,难以有效辅助决策。[2]
针对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基于“平战结合”思路,提出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方案,将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指挥调度等有机串联,通过整合数据资源,使数据资源“常用常新”,实现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
2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目标
(1)建立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建立港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码头、罐区、管线,以及安全、应急设备设施“三维可视化”电子分布图数据库。
(2)建立基于“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为便于直观分析,基于港口电子分布图对危险化学品罐区、管线等建立三维场景,从事故信息报警、事故地点,到周边现场分析、应急救援指挥,形成层级明晰、联动迅速、指挥有效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3)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立足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管理工作,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备案、港口企业安全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港口安全评价备案、港口日常监督检查等信息的整合。[3]
为保障应用系统使用效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指挥场所,配置相应的远程监控设备、监管检测设备、现场取证设备、监管交通工具、应急通信工具等。
3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设计
3.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根据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系统的建设目标,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如下:
(1)网络平台层。此部分是承载数据传输、交换的基础条件,一般依托政务外网等现有的网络实现信息的采集、整合、处理、分析和展现。网络平台层为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等在网络传输方面提供支撑服务。
(2)应急指挥中心。此部分包括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应急会商室、会议室、新闻室,以及应急指挥分中心应急会商室的装修设计(机房、机电系统等设计)。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是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延伸和扩展。
(3)基础支撑系统层。此部分包括港口安全监管业务数据采集整合、视频数据整合、呼叫中心系统、二维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等。基础支撑系统层为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软、硬件支撑。
(4)数据资源层。此部分是在通过交换平台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采用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数据交换标准,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传输、分析、管理和共享的整个流程在各系统间顺利交换,以实现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目标。数据资源层为各类应用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5)综合应用层。此部分是在基础支撑系统层及数据资源层的基础之上,基于“平战结合”的思路,深入分析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需求,整合、设计和开发“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和“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
(6)信息层。此部分包括大屏幕、视频会议系统、显示终端、电话传真、手机、门户网站等,其中除门户网站和视频会议系统外,其余均主要为应急业务管理使用。
(7)应用接口层。此部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接口,为上下级应急信息资源接入和共享提供数据基础和通信机制,也为将来与其他行业的各类外部应用(安监、公安、消防、环保等)进行数据共享打下扎实的基础。
3.2 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3.2.1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
此系统主要实现对包括地面、建筑物(如辅助建筑、锅炉房、污水处理厂、配电所、消防泵站、办公楼、消防车库等)、储罐和管线、细节设施(如消防设施、仪器仪表等)、码头及其设备设施等整个港口危险化学品监管区域和地上地下设备设施建立精细的地理信息模型。此系统不仅可实现包括罐区、化工泊位、管线等重要设备设施的三维可视化,而且还可实现包括放大、缩小、旋转、平移等在内的外部环境交互式浏览功能,同时实现公共设施、消防设施内部精细化建模和交互式浏览功能。
3.2.2 基于“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此系统用于港口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处置决策,主要功能包括应急值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调度、应急信息、应急评估、事故案例管理和综合统计分析等。为体现“平战结合”的思路,用户可开展全程计算机模拟的应急演练演习及基于情景规划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危险化学品应急事故模拟演练,同时实现演练计划制订、演练场景搭建、演练过程控制和回放、演练效果评估和记录等功能。
3.2.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
此系统主要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港口危险化学品企业基础信息、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审批、人员持证情况、港口重大危险源备案、事故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备案、安全评价机构备案和综合统计分析等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监管业务功能。
3.3 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数据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其主要用于描述港口及与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有关的地理位置和几何形状;第二类是与空间位置无关的数据(见表1)。
4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在 大连港的应用
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针对大连港实际业务情况,设计开发了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平台,平台应用情况及特点如下。
4.1 海量多元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和高效展示
大连港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可以高效支持海量三维场景数据加载及模型显示处理,具备分级加载、高效展示能力,同时能够叠加展示高分辨率影像图信息。大连大孤山区域三维模型、高分辨率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一整套数据量在系统中可以流畅加载、漫游,并且可以与地理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兼容和共享,实现数据同源化处理。
4.3 以分类图、剖面图等方式展示管线数据动态
大连港范围内管线繁多,传统的地图展示无法直观了解管线的材质、管径、货种等信息。因此,按照原油、成品油等不同货种对管线进行分类,并在管线交汇等重要节点处以剖面图形式展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4.4 既定预案与随机触发并存的应急模拟演练
除可实现按传统的预案方式开展演习外,此系统还可以模拟各种突发状况。系统有观摩功能可为评估和教学提供场景演示,完善的评估功能对演练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数据采集,且可以随时回放。整个演练过程完全基于三维场景模型进行,其中控制转向可对三维空间中的场景、设备、人物、事故表现等元素进行控制,从而使演练参与人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模拟演练的内容和效果,实现演练过程的所见即所得,大幅度提升演练效果。
4.5 基于“互联网+”的港口安全监管
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和企业整改工作是港口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互联网+”思路,将日常安全检查工作从计算机端移植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端,开发相应的安全监管软件,使现场检查人员可通过智能终端查询港口企业安全基础信息,下载安全检查记录表,在移动终端上记录检查结果。同时,通过蓝牙连接便携式打印机,可以进一步实现现场检查结果单的即刻打印,整个检查过程的全部信息可以自动同步至服务器端,方便后期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曾亚梅,徐连胜.新条例实施后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场所现状[J].港口科技,2013(12):40-45.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 学前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我国是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许多传统的民族音乐正在走向解体。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高师学前教育中强化民族音乐文化,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系统地剖析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趋向,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这不仅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
目前,随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方式上的改革,造成学前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没有音乐基础。在学前音乐教学培养方案上,基本上是把音乐专业教学与幼师培养进行综合,课程安排上脱离幼教实际,缺乏学前专业特色;在实际教学中,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流行音乐、西洋乐器等为主,流行音乐、西洋器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固然重要,但这些教育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等方面的能力。要把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去,是我们学前专业教师的目标和首要任务,由于缺乏有利的教育时机,我国传承多年的民族音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受到冷落。
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断层的危机,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的萎缩。仅以黑龙江省某大学为例,2009级的学前教育专业60名学生,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107名学生,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194名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方面的调查问卷,排在首位的是流行音乐,其次是民歌、西洋乐器,而民族音乐位居最后。这种现象说明什么?教育者对民族意识越来越淡化,对本土音乐文化缺乏了解。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渠道。
二、民族音乐文化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文化,无论在我国的音乐史上还是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海洋中,学习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从音乐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可以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因为他们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他们的学习为全社会点亮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希望之光。
在学前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任何一门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应该以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让学前专业学生树立起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观念,为弘扬和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而努力。通过民族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以促进民族素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不断提高。
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合与发展思考
柯达伊认为,挖掘民族民间资源,以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母语来实施基础音乐教育可以更有效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让音乐真正地属于每一个人。[1]在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时,不但要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而且要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掌握当地的民歌演唱方法及简单演奏民族民间器乐的常识,不断吸收民族音乐的精髓对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还有利于学前专业学生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通过“倾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通过“倾听”感受民族音乐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我们作为学前专业教育者,去创造良好的民族鉴赏氛围是责无旁贷的,通过欣赏民族音乐来培养学前专业学生高尚的情操,在音乐思维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了解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体裁,真正达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要想在欣赏民族音乐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目前音乐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大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充分了解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教学中,多演奏中国优秀作品;在舞蹈教学中,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音乐语言等,逐渐把民族音乐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去。
(二)编写民族民间音乐与学前教育专业融合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为了强化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工作,编写一部适合学前教育特点的民族音乐欣赏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材内容的选材上应注意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普及民族音乐基本知识为主,兼及部分民族音乐理论。把具有代表性的、有审美价值的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材中,教材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体,合理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大类。对民族民间的各类音乐素材进行合理的编写,在教材结构中突出民族音乐内容的比例,使民族音乐和学前教育有机地融合得到和谐发展,具有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我国学前教育创新提供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我们大力开展学前教育创新研究和实践的今天,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探索、思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学前教育才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因此,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合有利于创新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注:本文为2012年度黑龙江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高师院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369;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253211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