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18:14:00
导语:在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分析现状,明确目标
由于分层次招生,所以普通高中往往录取到的学生的中考成绩等级为B~C。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掌握学习方法,甚至厌学。初中阶段地理是副科,不列入中考科目,所以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升入高中后,学生还保持着初中时的心态。根据这一情况,高一年级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我们就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要转变这种观念,改变学习方法,使学生了解高中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从这一天起就明确学习目标,确保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尤其是选择学习文科的学生还必须拓展知识面,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研究考纲,制订计划
要想提高学生毕业会考的通过率,教师必须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必须精通教材内容,分析考纲,掌握新一年的考试动态,总结历年来的考试内容、范围、各类题型以及各个知识板块所占的分值。要让学生明确毕业会考考试的方向,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教师再根据各相关情况的分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会考说明和教学计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精心备课,培养兴趣
教师要在钻研教材、考纲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精心设计教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对历年会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光照图可以说每年必考,并且大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赋分为6~8分。而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得分率也最低。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解决此类问题,较好的做法是先抓好初中阶段此类问题的复习,然后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再延伸到高中知识,使学生认知知识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最后能豁然开朗地掌握知识点。例如,经纬线、经纬网这一内容是初中所学的知识,但是初中生往往不重视,而且时隔已久,知识几乎全忘记。要把光照图学好,就必须先弄清经纬线、经纬网这一知识点,而这些知识又很抽象,必须有空间想象力才能学好。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掌握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可以将教室中的座位纵列作为经线,横列作为纬线,让学生辨别方向,划出地理坐标。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玩乐中愉悦地接受了知识。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中的经纬网可由抽象变得直观、立体,加强学生的记忆,从而引入新课《地球的运动》,进一步分析光照图的辨别方法。
四、精编练习,巩固知识
课后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高一年级安排科目较多,学生未必能自觉地完成太多的练习,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按照会考考纲的要求精编练习。也可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编制考试题目。教师再对所编试题加以点评,质量好的,还可以编入题库,并给予学生奖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难点知识更易于掌握、巩固,教师的题库也得到不断充实,迎接毕业会考和高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模拟测试,提前适应
高中毕业会考的成绩与高考评估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毕业会考的考前准备,教师必须精编模拟试题,既要达到会考考纲的要求,又不能让学生失去信心。同时,在模拟测试中要严明考试纪律。经过几次模拟测试后,学生在会考时就会充满信心,发挥出最高的水平,从而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后进的学生也能通过会考关。
六、及时讲评,查漏补缺
【关键词】地理复习;读图识记;提高
当学生的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距离考试越来越近,为了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老师都要花费比较多的精力有效的组织学生复习。复习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同学的自学能力较差,有的同学态度不端正,复习方法不合理,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等原因,导致在复习的过程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可复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条理地去循序渐进的抓好复习非常必要。
一、详细阅读教材,理清复习重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教材条理非常清晰,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复习应把握好需要识记的重点,比如复习《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用“语意式”阅读法(语意式阅读法是让学生也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主要适用于复习课文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晰的章节或段落。)读通课文,找出知识点并梳理知识层次,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关键词,再标记疑难问题,最后做好标记。按照这个分析思路,本课的复习先理清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根据比例算出海洋和陆地各自的面积,由引申到把地球划分成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接着复习关于陆地的知识点,引出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到大洲的名称、大小顺序排列,大洲分界线知识。然后复习海洋部分: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形状,最后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形状大洲分界线等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能够准确的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熟练掌握后用简图绘出来,这一课的复习任务就完成了。
二、读图识记,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因此,地图被称作“地理学的眼睛”,复习过程中恰当的用好地图,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图的作用,可以使复习事半功倍。 在复习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熟练掌握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规律、熟悉地理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图上的信息。并学会图文转换,既能识记图上的内容,又能把教材描述的知识点用简图绘在简易图上,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例如:在复习《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课时,先根据前面所学的地球的五带知识,引导学生熟悉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分别是北寒带、南寒带,学生在熟悉了各温度带的范围后,再根据气候的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以及“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就可以确定热带的气候类型就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总体特征是终年高温,不同类型的气候降水多少不同,以此类推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特征和分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学绘简图,强化复习目标
在复习过程性,有些内容比较容易识记,一提醒学生就能记住,但有些内容易混淆,需要反复强调学生才能记住,因此,我就选择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复习,而且在多次尝试中感觉效果很好,就是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边画边记。在复习《西亚》时,学生知道西亚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三洲五海、两洋之地,引导学生绘出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位置,重点位置再做强调,里海、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以及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西亚就处在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之间。而从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亚欧航线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在绘图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要求,多鼓励学生动手绘图,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绘画中复习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构建知识网络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地理学科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已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也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发展。我们地理教研组通过多次讨论逐步形成共识:即复习课首先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讲练结合,注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下面我就从如何上好高中地理复习课的角度,结合大家的观点,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地理复习课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
地理复习课课时一般都比较少,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重现全部的知识点,教师应注意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必要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温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把已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地理复习课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的难点几乎都集中在高一地理的前两个章节,即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部分。这一部分如果老师在书上划出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背书,或许分数也不低,甚至会比较高,但学生今后学习地理学科的困难将会增大。所以地理复习课应注意突破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利用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复习课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方法。
因为地理学科在初中的会考近年来一直是开卷考试,上了高中学生依然不够重视。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学生,考试肯定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对于目前的高考模式而言,选修地理的只是学生中为数极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复习课,在保护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与高考接轨,吊起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地理学科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复习课要经常性的不间断的进行
复习课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期中、期末前才有复习课,而要注意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结性复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对于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益,我们在讨论中提到,要把试卷讲评课前移,即复习课一定要在仔细分析试卷、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及学生答卷的前提下进行。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步骤的操作:
1.任课老师拿到试卷后,首先自己在做题目的过程中,估计出所教班级学生每题的正确率;
2.结合命题老师给出的答案进行讨论;分析出命题老师的命题思路;
3.进行试批改,把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收集、分析;
4.在批改过程中,每位老师将学生的不同的错误答案进行收集,在阅卷后进行交流。分析出共同点,为试卷讲评打好基础。
5.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老师进行换位思考,即找出学生可能的思维误区。
以上工作主要在阅卷过程中完成。
试卷拆封后,老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试卷。在几年前和孙主任同轨教学时学到了一个很实用的方法,现在大家都在用,即将学生答卷上每个答案用表格进行统计,得出每题的正确率,然后和原先的估计值对比,通过分析,找出自己讲课、复习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试卷讲评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训练。
在实际讲评操作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在本次高一试卷讲评中,有一位同学在一个选择题的思维上进入误区,这道题的意思是:人造卫星在太空可以及时、迅速的收集地球上的各种信息,原因是利用了什么。在所给答案中,最贴近的答案是利用了高位置的空间资源。但学生认为另一个答案太阳能资源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太阳能卫星什么也干不了。当然这不是命题老师的思路,也不是本题的命题要点。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先有父亲还是先有儿子,问第一个学生时不敢回答,问第二个学生时,答案当然是先有父亲,而我追问了一句,没有儿子,他怎么会成为父亲,谁又会承认他是父亲,但能不能说先有儿子后有父亲。而回到这一题讨论时学生也就没再争论。
五、试卷评价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情感激励原则。
1.欣赏性。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的答卷优点应大加推崇。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等。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其内在的更大潜能。讲题时可将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用投影表示于课堂,也可由学生上台讲解。讲评后可将特别优秀的答卷加上点评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效仿、借鉴。
2.鼓励性。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能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鼓励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要让他们也能在赞扬声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做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增添其成功感。
总之,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无能的语言,切忌挖苦、训斥、侮辱学生人格,应让学生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要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
关键词:问题探究;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地图载体;地理思维;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4-02
笔者近三年均跨年段教学,需要引导初一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地理双基强化,促地理思维养成。每年为迎考初二毕业升学考试,春暖花开时就开始紧锣密鼓进入复习阶段。多数学生后知后觉,不紧不慢地蹉跎两月,然后发现自身进步不尽如人意。这几年的中考经验告诉我们曾经的题海战术已然被时间所不允许,收效甚微。题海战术,不适合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浪费时间;对于学习薄弱的学生,她如果没有系统地复习,根本就是隔靴搔痒,进步有限。中考考查着眼点是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升。我们的突破点钻研地理考试说明和课标要求,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效辅差补强。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主干"知识,注重了"双基"的问题探究
1.1 抓住主干知识是会考复习的关键。纵观笔者所在县市近几年的中考毕业升学考试试卷,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试卷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试卷对基础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考查,而是将试题信息与知识资源结合,完成试题的作答要求。或读图作答,考查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或分析题干知识,归纳提炼题目所要求的知识点。试题也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此我反思,如果能突出"主干"知识,就能让学生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框架。
1.2 课堂上通过情景设置,问题探究,激励学生思考地理问题,从而锻炼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对于抽象知识,以模型、模式图教学,辅助以问题,识记与运用相结合。以地球地图知识为例,问题探究要点如下:
A经纬网:经纬线的基本知识;经纬度判读;高中低纬度判断;地球五带的划分;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等
B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意义;重点是公转示意图的运用
C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部位;判读海拨和计算相对高度;判断地坡度陡缓,选择登山或攀岩;判断方向;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实际距离。
D世界气候的复习,突出气候分布图的阅读,引导学生宏观地了解世界气候区域,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考查气候类型直方图的内容,要求学生懂得量化分析图表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归纳,内化气候特征及异同点。
对于识记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复习工作,温故而知新,构建思维模式,重视能力培养。将主干知识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构建,通过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强化学生的印象,更能锻炼地理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的欲望。
2.图表系统知识的问题探究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精选地图,乃至设计地图进行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材 教师 学生 初中地理 三模块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21-02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初中七年级的地理课程就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这门科学。通过系统学习,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次提高和升华。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
对于担任了几年初中地理教学的笔者来说,由衷地喜欢、热爱这门科学。尽心尽力地将笔者学到的地理知识以及对地理的感悟传授给学生,真诚地期望学生的人生也能因地理科学而精彩。与此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日积月累,便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的视野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壮大、强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家境优越,手机、电脑、高级轿车等高科技产品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已将他们的世界装点得色彩斑斓。这样的学生,不再是腼腆老实、唯唯诺诺的孩子,而是一群个性张扬、开朗活泼的90后。
面对这样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新型课堂,单纯的说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还课堂给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那么教师应当有新的招数。于是“三模块教学法”便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所谓“三模块教学法”,也就是“三点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学生、教师为基本要素,以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为基本步骤的教学方法。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各为一体,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者层层递进,不可或缺。只有将三大要素与三大步骤合理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教材、教师、学生各为一体,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
1.1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知识结构的难度要求并不高,除了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点以外,更看重的是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实践创新意识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在教材上,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生涩的文字叙述明显减少,相应增多的是各类图片及相关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讨论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团队意识。因此,对教材的把握,也是对课堂、对教学的把握。
1.2教师是“指路标”,是“灯塔”,为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学生指明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对于教材有着较深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路标”,是在每一个知识的十字路口为学生保驾护航、亮灯开路的人,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每一个初学地理的人而言,优秀的教师是他们热爱地理的源头。面对这群思维跳跃、好奇心重的90后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一改往日死板的说教,顺应潮流:以疏代灌、以幽默代严肃、以实践代空想,让学生爱上地理,让兴趣成为学生拥抱地理的动力。例如,七年级上册《地图》这一章中,要求学生判读山体中鞍部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对于鞍部没有实际感受,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部分的处理上,笔者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学生们大多在电视上见过双峰骆驼,也见到过人们骑双峰骆驼的情景。于是笔者告诉他们,“鞍部”就是骑双峰骆驼时屁股的所在地。学生一听,乐了,同时也在不住地点头,因为他们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鞍部。
1.3学生是“行路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不可小视,可真正的主人翁,是学生。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已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只有让学生把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后,教学才算大功告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刚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尚未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分析能力。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在了七年级地理课堂中。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一节时,当讲到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并要求学生自行演示地球自转方向时,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目光死死地盯着笔者,等待着笔者演示结论;只有极少数学生拿起身边的小地球仪一边用手比画着方向,一边试着转动地球仪。由此,笔者意识到大多数学生缺乏通过教师的一些小提示,主动探索问题答案的意识。如果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其他地理分析能力将变为空谈。于是,笔者刻意减少学生被动抄写笔记的机会,大多数笔记都要求在理解笔者的讲述分析后,自行记录。此外,课堂上笔者也不再为学生简单地得出结论,而是将分析过程着重化,结论交由学生自己总结,再由笔者加以点评。一个月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加强。
总之,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他们各行其职,却又相互依赖,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断地发挥作用。
2 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大步骤,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2.1地理基础知识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奠基石
初中地理毕业会考所考查的,也正是以基础知识为重心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所讲述到的经纬网、方向的判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的判读等,都是最为基础的地理知识点,是每一个学习地理的人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技能。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神奇的地理殿堂奠定了基础。
2.2注重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能力,即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并能在地图上提取正确、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对地图的分析将贯穿在地理教育的始终。从眼中有图,到心中有图,是学生逐步掌握地理学习技能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心指导,潜移默化。就初中地理而言,从经纬网图到等高线地形图,从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到气温降水曲线图,从中国地形图到世界气候图,从中国省级区划图到长江黄河水系流域图,不同类型的地图将带给学生不同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经纬网”图为例。经纬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在经纬网图上准确地判读出某一个点的经纬度,并能判断方向。“经纬网”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开篇之作,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经纬网的应用,生活中不胜枚举,小到电影院找座位、汽车上的GPS导航系统,大到卫星发射、地震台风等灾难的防治以及救援人员能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地点等等,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性很强。而正是这样一个知识点,却成为了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拦路虎,读懂经纬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这恰恰是七年级学生所缺乏的。
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上,首先要树立学生对于经纬网的立体概念。于是笔者使用到了“经纬网地球仪”。然后将学生已有的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各个特性总结并结合起来,达到“线线都了解,特点心中明”的目的。最后,识图也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让学生多见识几种不同的经纬网构图,多看多想,相信这个“纸老虎”是很容易被击破的。
2.3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素质的人。而教育,正是帮助学生逐渐成才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该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学生所具备的,恰好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坚毅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神秘的宇宙知识来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博怀;可以用的事例来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之心,借此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勃勃雄心;还可以用各类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的残酷现实、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来警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总之,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大步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断地发挥作用。
农村初中地理课程“起点高,入门难”教学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初中地理课程学习从“地球”、“地图”开始,这些起步知识十分抽象繁杂,难以阐明。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空间概念、综合分析比较能力、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等是难以理解明白的,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
2.农村学生的素质及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农村学生生活单纯,在知识层面、接受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又偏小,思维能力有限,一进入初中就要接触诸如经纬网、地球“五带”现象、等高线地形图、板块运动等抽象难懂的陌生知识,难免理解困难,力不从心;在课堂上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思路,知识消化有限,以至于问题累积成山,成了障碍。
3.课程设置有偏差,教学时数偏少及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由于地理是“次科”,每周2节课,被安排在《课程表》的边缘。由于放假、“活动”等原因,地理课时往往被挤占,少到不能正常授完课。实际授课时数与教参的“建议”相比,是大打折扣的。每年秋季期,都是匆匆忙忙“读完”课文,来不及复习就马上段考。因此学生成绩一片飘红。
由于各方面原因,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七年级学生地理学习的“拦门虎”,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甚至“谈虎色变”,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难题呢?根据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很容易得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对策,但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教学课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关系,是不能增多的;秋季期段考,由于有效课时太少,很难改变到段考时匆匆“读完”新课的被动局面。在教学制度没有多少改革的情况下,教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想办法,把握好课堂40分钟,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学难题的破解,要立足本土,在农村初中全日制寄宿学生的前提下使用。大致来说,我们的本土教学,在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一地理教学难题时,应该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保证地理教学时间
如上分析,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前,星球版初中地理教学“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三个单元内容,要保证平均每周有150分钟的教与学的时间,才能完成课本知识的传授、解惑和演练运用。万一被节假日或各种活动冲掉课时,必须想办法补回才行。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要考虑到这些情况,调剂好相关“活动”时间,以尽量不挤占各科教学课时为宜。
2.熟悉学情和教材教法
常言道,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强,要求教师具备的地理素质特别高,教学技能特别强。新版教科书(以商务星球版为例)不像旧版教科书那样讲述得全面、详尽,而是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图片多而文字说明十分简洁、浓缩。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分散在正文、读图、思考、活动和阅读各个栏目里,并且有些思考练习题在教参书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相当多的地理基础知识,将浓缩的知识点“稀释”,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依图求知、据图理解、记忆,从课本各个栏目的解析中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地理事物的规律.初中地理不像其他科目,没有诸如《课程标准新教案》、《中学教材全解》等教学辅导书,一切全靠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和实践摸索。因此,教师(特别是非专业地理教师)不下一番苦功夫去研修,不具备相当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技能,不熟悉教材和学情(农村初中学生),是难以恰当处理,应用自如的。
3.重视概念教学和直观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来说,地理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脑中一片空白,认知能力也很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1)重视概念教学,传授辨析概念的方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课一开始就出现许多陌生难懂的地理名词,对这些名词,虽然不要求背诵其定义,但要理解其含义,包括其由来、特点,以及与之相似概念的区别,避免彼此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将这些名词的含义或特征表达清楚,或归纳出“规律”、“要诀”之类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各部位名称时,讲解图形特征后,可以用歌诀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判读,就像武打小说师傅传授徒弟武功时既传招式又传口诀一样。各部位名称的口诀可以这样概括:“山峰黑三角,陡崖似天梯;缓坡线圈疏,陡坡线距密;鞍部镜片连,脊谷数值辨。……山谷凹陷处,小河冲向前。”为了通俗易懂,有趣好记,后两句改为“山谷像屁股,尿尿流出来”,效果更佳。
(2)重视直观教学和立体思维的建立。直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概念、空间思维能力,对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尤为重要,是破解“起点高,入门难”这个难题的重要法宝。比如经纬网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从平面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形成“脑地球”。具体做法是加强教学直观性:一是要充分借助教材中各种图像或多媒体动画,二是要利用经纬度地球仪实物演示,三是要每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地球仪,自己动手用彩带代替经纬线“编织”经纬网;自己动手画“经纬网”或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等。学生通过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才能领会经纬网的真谛。经纬网有球面的,也有平面的,两者要多对比。地球仪上的立体世界地图要与地图册中的平面世界地图多对比,以此理解球面与平面的关系:球面可以展开形成平面,平面也可以卷曲合拢成球面。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立体概念。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例如用篮球、排球等实物来理解地球仪,用篮球网兜和比赛场上的排球网来理解立体经纬网和平面经纬网等。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新教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选择。其中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的成图原理、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等。用做实验或实践活动的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主动的讨论与探究。
4.重视学生的“学”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模式解决了“把学习交还学生”的教育难题,主要是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关键的是要逐步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学生们要养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获取、驾驭已掌握知识的技能,利用已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这是学好初中地理的捷径。
在七年级,加强学法指导和培养地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地球”、“地图”、“海洋与陆地”这三个单元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技能是:(1)多观察,细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然后求证。(2)抓住关键词,通过对比明确地理事物、名称的各自特点,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建立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思维。(4)学会看地图,绘简单地图,使用地图;心中逐步建立“地球”、“地图”的形象和观念。(5)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能课前预习,进行质疑;课堂认真听课,做笔记,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做作业,自觉自主学习。(6)唤醒生活体验,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见闻结合起来,用“地理”的眼光审视身边事物。(7)学会综合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8)有条件的学校要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
以上所述方法、技能应该逐步渗透在教学中,有的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5.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想学、勤学、乐学、会学
新课标教学基本理念还有:“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前面提到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基于这些教学基本理念而采用的。如果农村初中都能具备好的教学条件,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时间较充分时,“起点高,入门难”的教学难题必定迎刃而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规律,创设出适宜的问题情景,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那么,学生对初中地理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通道,想学、勤学、乐学乃至会学。即使开始学不好,后来也能快速改善,变差为优。
此外,地理课程可以作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暂时降低教学要求等灵活处理。比如对初中地理的入门课程,“地球”、“地图”的教学,应尽量降低难度,教学检测也要降低难度。有些内容,如经纬网的运用、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定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运用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到八年级时再深入教学、提高要求,会容易达标一些。在七年级,对于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有时间作详细的教学辅导,也是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到八年级时比较易于理解掌握,教学也容易、轻松一些。
因此,综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起点高,入门难”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及破解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体制、评价机制、教学条件、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素质等问题,非教师一人的力量所能撼动。短时间内,农村初中七年级秋季期段考学生地理成绩大部分飘红的现象可能难以改变。但是随着教与学的时间推移,通过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开门红”将会渐渐淡化;到八年级会考时,通过增加课时、反复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毕业考试好成绩。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课改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谐课堂的创设运用,初中地理教学“入门难”的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即是说,破解“起点高,入门难”是一个时效问题。本文阐述的内容,就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好思路、好做法,也是本人经过多年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
参考资料:
1.《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试题体现学科特点,考查学生能力
1.选择题体现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的三阶段培养目标。
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地理教学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以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三年来广东高考试题的选择题来看,广东高考试题非常恰当地体现了这一要求。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考查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三年来三个方面考查的试题数量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主干知识、知识运用、思维能力提升试题考核数量一直保持在3、4、4的比例,相对来说很稳定。主干知识是学科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的把握,是地理科目考查的第一阶段。知识运用主要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它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延伸,学生需要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分析相关地理问题,学生既要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又要学会分析、运用这些地理知识,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二阶段:思维能力则是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意识,这些题甚至不需要联系地理知识,通过学生对图表的分析直接就可以获得,这是地理学科考查的第三阶段。这种三阶段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师生的地理学习回归教材而不迷信教材,重视基本概念、基础思维,重视能力提升。避免了乱猜题、靠题海战术来备考的错误做法,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
2.选择题知识点考查较集中,突出主干知识。
了解地理命题方向有利于针对性的备考,可以提高备考的效率与备考质量。从三年来地理选择题命题来看,试题主要集中在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塑造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几个重要章节;必修一的时间计算与必修二的农业地域、工业地域、交通运输布局以及第三章地理技术均属于间隔性考查。因而在复习备考时,地球上的大气等五章是复习的重点,在加大训练量的同时,不仅要把教材理解透彻,更要能够学以致用。
3.综合题体现地理区域性,区域分析成为热点。
综合题的考查相对稳定,延续了前两年第40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第41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的模式,充分展示了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大局观、全球意识、区域分异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考查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区域地理,其考查内容却完全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所学的内容.并没有深入到区域的资源、环境、人文等详细、具体的内容,避免了高考备考要再去学初中教材的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从统计结果来看,气候、自然带、环境问题是三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大训练量。尤其是工业、农业等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的分析是考试出题重点,试题分值高、难度大,是备考尤其要关注的部分。
二、三年文综地理试题对高考备考的启示
1.明晰学习主线,构建思维框架。
地理学习的主线要明晰,要确立自然地理做引领,人文地理重运用,图表分析能力要突出的复思路。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载体,人文地理知识也都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其发展条件也大部分依赖于自然要素的影响。因此,学习阶段要把学习重心放在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要注重自然地理规律的总结,掌握自然地理特征,学会自然地理分析方法。重点学习的自然地理内容有:
掌握以上重要自然地理要素后,运用地理知识进行产业要素分析、城市布局分析等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有材可用,有章可循了,也就有了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
2.训练图表分析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
图表分析训练要系统和有计划。图表的种类很多,哪些类型可能考查,哪些类型不会考,学生要学会甄别。由于命题专家封闭时间有限,手中材料有限,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素材用电脑绘制简单图表,一些难度较大的图表命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常考的图表基本上就是这么几类:数据曲线图、数据柱状图、饼状图、比例柱状图、曲线和柱状图的结合等。这类图表的难度不是很大,只要耐心、细心地对待,绝大部分同学是完全可以做对的。
图表的分析把握如下几个步骤:一、先阅读图表的名称,对名称中的关键词加下划线,重点分析;二、看横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横坐标数据值:三、看纵坐标的名称及数据,对应坐标系中点或线标注纵坐标数据值;四,对图中的重要点列出要考查的横纵坐标数据值,进行比较。
图表分析归根结底还是数据的分析。因此,读出准确的数据值是图表分析的关键。
3.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学习深度.有效降低备考难度。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建立空间想象,大部分同学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会。纵观三年来高考试题,经纬网与时间计算问题考查较少,尤其在选择题部分还没有考查过。在专家讨论过程中,有部分专家就指出这部分出题难度不好把握,如何力求出新意,会导致试题难度提高,出简单了,考查的意义就没有了。并且各种练习题太多,难以出新意,所以选择题考查的几率不高。但在综合题世界区域地理部分考查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但也基本上把握在能够运用简单的时区知识进行计算就可以了。至于日界线、日期差等难度较大的知识出题者一定会避开。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学习者一定要把握好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深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效备考。
4.理顺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
虽然两道综合题分别以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作为考查内容。但其实质是考查区域背景下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世界地图与中国区域地图只是作为考查知识的载体,导出所在区域的气候、自然带、农业、工业等考点,再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是在自然大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并不考查区域具体的地形、地貌、河流名称、矿产、人口等内容。因此,复习过程中基本可以省略初中教材的复习.把重点放在大尺度区域地理的复习上。如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图、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海洋分布图等,按照经纬线规律性的学习。
5.巧妙处理必修三教材内容。
必修三教材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知识。但仔细分析三年来文综地理命题,考试中并没有针对必修三区域内容的出题。于是,有的学生或老师就轻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学习,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浪费时间。但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必修三不仅要学,而且要有技巧的去学。之所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中都没有必修三相关区域的试题,主要是出题者考虑到各地学习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单以某一版本教材作为考试内容会引起考试不公。同时,以教材中的区域作为考点,命题时难以考出新意。因此,命题者都会避开教材中给出的区域。但必修三的学习却不可掉以轻心,它是进行区域地理考查出题的范本,是考试答题的必要参照。必修三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的把握区域分析的方法上面,构建区域分析的框架与体系,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在考试中遇到新的区域问题就可以有规律、系统性的答题。
关键词: 地理高考复习 复习效率 提高
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珍惜时间,Y代表方法。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消的作用,只有方法正确才能保证学习成功。通过对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地理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加强,思考型、能力型的题型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学生往往无法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只有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掌握知识要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各种解题能力,才能应对自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把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模仿教师指导的思路、技巧、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形成适合学生实际的地理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考试说明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切实提高地理的复习效率。
一、指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框架
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大多简单重复学过的内容,自己整理出框架、表格等,然后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采取这种方法复习,学生的负担是减轻了,但复习的效率并不显著。《考试大纲》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性质、考核目标、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也明确了考试形式与试卷试题结构,是高考复习备考的指南。教师应认真研究《考试大纲》,以此为依据教给学生概括归纳,整理纲要的方法,以每章为单元,或以地理要素为专题,指导学生对照《考试大纲》自己动手进行基础知识的整理、归纳、记忆、巩固,构建知识框架。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能够全面、准确、牢固地把握基础知识,提高复习效率。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演绎和变迁,因此,在地理高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不变应万变。
二、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提高读图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有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在地理高考题中,图表分析类题型所占的比重很大,37道题往往有近30幅的图表。从图表类型来看,主要有坐标图、原理图、分布图、结构图、统计图、地形图、日照图、等值线图、区域地图等。这些图表设计新颖、灵活、多样,应用性强,能力要求高,不只是提供简单、具体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地理成因、特点、规律,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图表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或是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分析。高考试题往往以某一地区为切入点展开,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才能完成对区域的定位、区域特点的分析,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分析,以及区域在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的分析。有的学生做题速度慢或正确率低,往往是因为没有将图表中的有效信息挖掘出来,若具备读图分析能力,能挖掘出有效信息的话,答题就会很顺手了。
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技巧,提高其读图分析能力。首先是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并教给学生读图技巧。教师应把地图的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介绍给学生,并精选一批有代表性的读图题作为例题。如教学生读等值线图,应先教读图步骤:一看极端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教判断等值线的基本原则。教学生分析统计图表时,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坐标,四读数据,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其次是培养学生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指导学生把《考试大纲》中所有与图相关的知识都落实到图上。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可通过变换图形、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还可结合讲评课教给学生读图分析的思路,布置学生经常做图文互变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
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只要有图表就一定要细细审,图表越新颖越不需要怕,通常已经把许多充分的已知隐藏在图里面了,甚至有时一些问题根本无需地理知识,只要有读图分析能力就可以直接从图表中提取信息获取答案。
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比较法是高考复习中最常见的方法,在整理知识、记忆知识、评讲试题时常常要运用它。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比较法时,关键是指导学生确定比较项目,教给学生确定比较项目的具体办法并作出示范,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反复运用。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人文地理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把一些貌似毫无关联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教材资源,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指导学生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复习效率
学生在考试时失分的原因不一,有的粗心,有的概念不清,有的读图能力差,有的记忆不牢,有的回答不准确。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查漏补缺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用红笔在试卷上纠正自己的错漏,及时地改错。改错本不是将错漏抄一遍即可,教师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述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分析能力。否则的话,学生便极有可能重蹈覆辙,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题目依旧丢分。其次,要教学生分析错漏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查漏补缺。地理考生人数少,教师可以逐一分析指导,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程度好的学生,其丢分主要在审题和答题的准确性方面,通过查漏补缺,使他们能进行准确审题,答题的表述做到科学规范、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程度中等的学生,主要补能力和技巧方面的不足;而漏缺太多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最基本的读图技能。教师还可以逐一检查落实,做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复习效率。
五、指导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考试
教师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后期的强化训练中,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地理高考题型解答方法与思路的训练和培养。教学生学会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的解题技能和解题方法至关重要,也是高考地理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把审题、答题的步骤、答题的技巧、答题的策略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可以利用全国各地的最新专家命题卷、名校模拟卷、往年高考地理试题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检测与讲评,通过讲评试卷,把考试的技巧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辅导与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答题规范、书写表达规范、地理思维规范的应试技巧和答题技巧。
一、适时适当地引入时事材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浓厚的兴趣
初中地理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不作为中考必考科目,所以,由于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使得学生有着长期“根深蒂固”的想法:地理是小科,是副科,没有必要好好学习,应付一下初二的会考就结束了,因此地理课上因为学生的不重视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适时适当地引入时事材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讲授《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我联系到――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是8月8日, 这在北京是每年的多雨日子,如果开幕式遇到坏天气,那将是十分扫兴的事情。怎么办呢?“绝不能在开幕时鸟巢上空降雨!”我国的气象专家能让“天听话”,不要在关键时刻捣乱。气象专家是怎么做的呢?――利用气象学高科技人工消雨。这样“与时俱进”的时事材料引入使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学习“天气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有关“天气预报”的气象学内容作了极好的铺垫和引入,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完成了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于《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一课,本身这节内容就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倘若教师还是平铺直叙的讲解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淡然无味。所以我引用了一次国际交流会世界各国代表说“你好”这一词语的录音,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你好”一词的各国文字,让学生有了想记、想学、想知的迫切愿望和兴趣;而宗教这一部分,我引入世界不同的习俗资料――基督教徒在星期日通常要虔诚的做礼拜,所以我们有了“礼拜天”一词的由来;伊斯兰教的开斋节,每日从拂晓至日落,穆斯林禁绝饮食,封斋29天……五花八门的禁忌和规范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不由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谈起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宗教的礼仪活动等,这样课堂就真正成为了内容生动、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切切实实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二、熟知社会时事焦点热点能够打开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师有效地延展拓伸相关时事资料,能够使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世界,开阔视野,发展智力。
在讲述《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青藏铁路,播放了视频纪录片《2006年世纪圆梦――青藏铁路》,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不仅仅学到了交通的重要性、怎样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及我国重要铁路线等基础知识,还学习了世界建筑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青藏铁路。50多年来,在与世隔绝的中国西南部修建一条横贯青藏高原的铁路,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历经与天气、地形、地震和海拔的抗争,铁路工程师们最终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建筑史奇迹: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的最长的铁路。学生们在这节课上进一步了解了课本上所没有的铁路修建、环境等重要地理知识。
关于《中国气候》这一部分当中“灾害性天气”一节,讲述时我引入视频新闻《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冻救灾》,介绍了2008年1月10日开始中国南方地区遭遇特大雪灾,造成重大损失。我和学生们一起共同分析了雪灾的原因与中国气候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并了解了气候当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材料的补充,不仅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气象灾害的频繁性和严重性,而且加强了学生的灾害意识,进而激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协助进行有效的防御措施。
三、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时事,能够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和生活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吉林省的地理会考试卷试题愈发灵活、巧妙设问,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往往紧扣时事新闻,这就要求教师要尤其重视时事材料的及时,并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譬如2008年的材料分析题是――2007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一号”在围绕地球飞行三圈,经过变轨调整后飞向月球。“嫦娥一号”第一任务是绘制月球地图;第二任务是用光谱分析的办法,探测月球上的多种矿物元素,这样就可以知道月球上分布着哪些资源。通过开采月球资源,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根据这段材料重点考察了: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2.地球的自转;3.经纬度;4.自然资源等相关几方面的知识。而对于这则材料我曾经及时给学生,并做了全面分析,我所任教的学生答题正确率高达96G。这足以证明及时让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热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解题能力。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这一课的教学,其中为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非可再生资源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通常是要学生通过简单的图表对比和教师的归纳总结了解,但这样总是让学生觉得知识点很不鲜明,印象不深刻,所以我给学生提示如下时事新闻:你知道2008年全国多达几十个城市取暖费用均有不同涨幅,包括长春市在内,分析一下,其实这和某种自然资源的稀缺存在着直接的关系?(答案――煤)而煤恰恰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新闻中说预计2010年我国煤炭资源的缺口大约是一亿吨,从而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必须节约和保护所有自然资源。这样一来,实实在在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分析起来轻车熟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四、教师及时加工时事材料编辑教学能对学生进行深刻的德育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要求对学生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作为地理教师我深感自己教育学生的责任重大,并依据新闻报道等一系列材料专门制作了专题课《地质灾害》,让学生了解汶川,关注汶川:部分人丧失生命,家园被毁,国家财产损失巨大。联系曾经学过的《海路变迁》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分析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而这堂课让远在东北吉林省的我们和灾区人民共同进行大地震自然灾害抗争。让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内心升腾起无限的爱国力量:一个热爱人民的政府才是有力量的政府,一个珍视生命的国家才是有根基的国家,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才是不会被任何力量打垮的民族!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付诸行动,为灾区捐物捐款。这样的时事材料引入还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教育,从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精彩来自于厚积薄发,灵活应用时事材料于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要求教师平时必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注意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搜集保存时事材料,依据大纲,结合教材,遵循课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过去的只强调学科观念转变成今天的综合素质培养,掌握教学新理念,从而引领课堂教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