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任保健医生

时间:2022-12-22 11:07:46

导语:在新任保健医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任保健医生

第1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认真总结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对今后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出意见。

1.正确评价五年来新农村专项资金投入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成立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过去五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水平,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据统计,五年时间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达到10.77亿元,乡镇投入达到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到目前,全省有近1/3的市(州)、1/2的县(市、区)、3/4的乡镇都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是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调动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和杠杆撬动作用。

三是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补贴是省级专项投入的重点。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建设农村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建设农村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支持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13个。省级专项资金投入促进形成了新的农村投入机制,构建了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渠道,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实现了市带县、城帮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全省共同努力下,有6类项目建设呈现了快速推进的大好局面:第一类是在产业发展上,全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205个,工业集中区72个,各类专业合作社978个,实现产业立村230个,市场活村75个,人才强村36个,旅游兴村58个,城镇带村63个,第二类是在农村道路建设上,全省1000个示范村,累计修水泥路11132公里,柏油路47公里,巷道铺砖466公里,修边沟1251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和户户通达到70%以上,第三类是在农村房屋改造上,新建砖瓦房16.4万户,改造旧砖瓦房15.4万户,新建和改造面积244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到80平方米,重点推广了新式农居和暖房子,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第四类是在农村环境整治上,改围墙8.3万延长米,修铁大门21.6万个,建公共厕所14443个,建室内水冲厕所32151个,建户外卫生厕所33.9万个,建垃圾站18180个,建垃圾填埋点15117个,栽树15098万株,安装路灯50547盏,第五类是在办公健身活动场所上,新建和改造村部2240个、卫生所2342个、农民夜校1213个,建乡村文化站599个、村图书室2150个,建文体健身广场1093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4600套,第六类是在便民服务上,新建农村超市3056个、幼儿园746个、网吧293个、洗浴点602个、老人托养所161个。通过新农村建设,全省打造了一大批产业发达、环境整洁、院落整齐、设施完备、美化绿化的魅力村庄。

四是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来。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加大规划编制的资金支持,是启动规划、做好规划的重要保证。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累计投入规划编制资金5500万元,其中投入省级专项资金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五是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五年来,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新农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由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和省民政厅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两年已完成培训任务4000名。省里还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近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

总之,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省和各级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专项资金的设立已经成为凝聚各级各方面力量,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原动力和活化剂。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规范,积累了一定经验。一是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扭住关键,找准切入点,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项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抓纲带目、纲举目张,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加快农村面貌的改变。二是尊重民愿,切实发挥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还权于民,建什么、怎么建都由农民自主决策,不包办代替,不行政命令,不搞暗箱操作,实行公开公示,接受农民群众监督,这是搞好新农村项目建设、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的有效办法和重要保障。三是激励约束,注重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充分体现专项资金的补、引领性和带动性,对于项目捆绑多、自主投入大、干的效果好的,坚持多补助、多奖励,调动积极性;对于具有创新的、方向性强、起点高的项目,比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这类项目等,给于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对于那些无所作为、工作推进慢、建设效果不明显的,适当削减支持规模。四是立制规范,把各项制度建设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注重项目审批程序,坚持村申报,乡镇、县、市和省逐级审核审定的办法;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公示制、建设合同制、工程招标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等,严格履行各种手续;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检查,每年春秋各集中检查一次,既检查项目,又检查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扎扎实实,资金使用管理安全规范。五是协调配合,努力做到部门之间工作衔接有序、上下工作拧成一股绳。多年来,与省财政、省发改部门工作协调顺畅,保障了专项资金的规模和及时审批下拨;加强了与市(州)、县(市、区)和村镇工作的有序衔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真实性、可行性,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地发挥了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可以说,这些工作经验是上下共同努力、共同实践的结果,要倍加珍惜,积极运用,以利工作,切实把今后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做的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

2.全力做好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申报工作

2011年是全省新农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第二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补助。前段时间,经过与省财政厅沟通协调,省农委党组研究确定,省新农村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吉林省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以吉农综字[2011]56号文件下发到各地组织实施。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与历年比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一是时间紧。按照计划,在2月底前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下发工作,3月15日前完成项目申报,3月31日前完成项目考核,4月15日前完成项目调整,4月30日前审定项目上报省专项资金委员会,争取5月份第一次例会审核通过,6月底前将资金拨付到市、县。从整个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上看,可以说是步步紧逼、环环紧扣,时效性很强,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二是任务重。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和审核审定工作,无论是从示范村数量来说,还是从工作环节来讲,都存在着点多面广、程序多项目多、数据量大工作量大、检查任务重和复核任务重的特点,需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合力攻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三是责任大。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示范村建设水平,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和规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工作上要细上加细,做到申报无纰漏、无遗落,一次申报、一次成功。四是关注程度高。尽管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新农村办公室以及各个示范村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关注能批多少资金,还关注今年干什么项目,我们一定要引导好,把好事办好,切实让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满意高兴。

根据2011年面临的新形势,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文件精神要求,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申报范围、补助原则和支持重点项目。项目申报范围主要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补助原则主要有5条: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并根据示范村大小、建设成效和原有条件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重点支持,主要是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相对集中,申报项目要具备一定规模,避免出现项目投资过小、数量过多。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尊重民意,按照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奖优罚懒,对于地方投入大、乡村集体和农民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的,给予适当倾斜。相反,则适当削减支持规模。

2011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分别是: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五是清洁能源建设。兴建集中供气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六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七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八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九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支持示范村改造农户围墙,统一格式,美观实用。十是太阳能路灯。这10类项目是省里综合考虑全省情况确定的,既照顾了建设好的地区,又考虑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项目申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对于省里没有支持的项目,各地可通过本级专项资金、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予以扶持。

(二)申报程序及时间要求。申报程序基本是与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规划建设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州)、县两级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按照早申报、早批复、早实施的要求,省里已将《项目申报管理指南》通过网络进行了转发。要求各地在3月15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到省里,逾期视为自动放弃。省里还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集中审核、专家论证,上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审批。这样,2011年的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工作最晚不迟于6月底前完成。因为,省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规定,2011年同2010年一样,凡是6月底前没有下拨专项资金的,每逾期1个月削减10%,并在第二年预算安排时扣减。11月份起不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下年使用。这次会议结束后,大家就要立即着手组织抓好本地项目申报工作,尤其是部分县(市、区)示范村数量较多,市县两级要加快项目审核进度,在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出现贻误时间,影响省里项目批复,责任自负。

(三)项目核查。为确保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省里要对各地的申报项目进行检查。3月15日以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会同财政部门组成9个组,对全省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实地考核,对所有示范村2010年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是查阅账目,对2011年申报项目进行逐村现场对接,根据实地与可能确定建设项目,同时对部分示范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考核和检查。要坚决杜绝和防止利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偿还历史积累的债务。发现哪个地方出现这类问题,不仅要追缴今年的专项资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专项资金分配办法。在申请补助额度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申请额度要实事求是。一般来说,每个村申报资金规模在20万元左右,工作开展好的村可以多报一些。另一个是注意项目捆绑。省专项资金委员会规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相对集中,不撒‘芝麻盐’,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这是硬性要求。各县(市、区)要继续按照2010年的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捆绑立项,以申报指南的10类项目进行捆绑整合,如,道路建设项目就是将各个示范村申报的道路建设项目捆绑为一个以县(市)为单位的项目,一般一类项目申报示范村个数要在3个村以上,申报补助资金超过50万元。各(县、市)在申报时一定注意,没有达到这个规模就协调各村进行项目调整。

(五)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这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科学建设指导规划。去年,在省里的要求和督促下,各地、各示范村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一些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本级拿出很大一块资金,推进省级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已有近70%示范村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完成。2011年还没有完成的,要抓紧完成,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建设。在项目核查中,是否是按照规划进行申报将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面貌。经过省里积极协调,农户的院墙、大门建设和安装太阳能路灯纳入了2011年省里支持项目,这是一个突破。同时,市县两级也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建立起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2011年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面铺开的有利时机,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和批复会充分考虑对其它方面投入带动情况,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优先立项,凡是其它投入较大的就给予多一些的支持。几年来,省里一直督促市、县两级要设立本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践看,凡是设立的,工作就主动,工作成果就大,就能形成多渠道投入、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这次会议后,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的市(州)、县(市、区)还要继续积极争取,这不仅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要求,也是强化单位职能、树立部门形象的重要方面。四是切实尊重农民群众建设意愿。项目申报要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申报项目要在村里公示7天。五是做好大型秸秆气化站项目申报。2011年继续以试点性质安排一部分秸秆气化站建设项目,总体考虑数量控制在15个以内,力求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由于秸秆气化项目投入较大,省里只解决项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要求申报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所在的县(市、区)财政投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同时考虑项目长久运营,在项目检查中,凡是申报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省里将对村班子组织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自筹能力和县级财政匹配资金情况也要进行考核。对于不具备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不得申报秸秆气化站项目。

3.切实抓好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从全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看,各县(市、区)都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安排,科学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但个别县(市、区)仍然存在着缓拨、滞拨、串项使用等倾向性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切实加强管理,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一)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及补助的额度使用,严禁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发放奖金等,杜绝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专项。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指[2008]797号)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务必将专项补助资金在规定时限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特别是市所辖的区,资金必须及时由市拨付到区,由区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省财政部门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和手续。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严格程序,完备手续,经得起检查和审查。三是及时公开。项目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不准暗箱操作。四是建档立卷。对于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都要及时备存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图片。县(市、区)和各村都要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查询和检查。

(四)加强存在问题的整改。从前段时间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市、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是严肃规范的,专项资金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但也存在着有的地方资金挂帐、项目无法实施问题。对于过去擅自串项的要妥善处理,抓紧解决。对于去年和今后批复的项目,无论是因灾还是其他原因,省里要求一律不准串项。各地要坚决杜绝这类问题,哪个地方再出现这样问题,就取消哪个示范村资格,同时对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提出批评,并取消年终省级先进的资格。

第2篇

怀孕之前,我就已经跟熟识的月子护理中心约定好了,生完宝宝出院后,就请该公司的月嫂来家里做专业的护理,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年迈并且生活习惯大相径庭的婆婆来照顾,也没有打算耽误尚未退休的妈妈的工作。

晗晗降生的第二天,婆婆在心满意足地仔细端详了宝贝孙子之后。就匆匆返回老家了。原本打算照顾我到出院的妈妈,也在当天晚上接到了单位领导的电话,不得不提前赶了回去。孩子他爸工作又忙,于是,还没等我出院,身边就已经没人照顾了。

住院期间,月子护理中心的经理来看过我两次,基本敲定了一些细节问题,我便以为万事大吉了。谁知出院回到家里,等我打电话过去要人的时候,经理竟满口的惊讶:“你已经出院啦?现在没人呀!”“啊!那怎么办?我只有一个人呀。”“……那你再坚持一天,我给你想想办法。”也只好如此了。

因为临近春节,很多打工者已经回乡了,月嫂一直没有落实,当我终于对朋友的承诺感到绝望,开始从网络、114查号台、收到的宣传单里面查找月嫂信息并打电话去询问的时候,已经是独自熬过了出院后的一个星期了。但是结果也是可想而知,没有月嫂可以提供。

更不凑巧的是,在我出院的前一天,小区里面开始修理水管,一连好几天,只能在夜间有限的供水时间内储存一些水供白天使用。没人做饭,也没水做饭,我就经常打电话叫外卖。有时候,隔一两天,家政公司有人来打扫卫生,也会请她们顺便带些菜给我。

屋漏偏逢连夜雨,楼下防盗门的门铃又坏了,老公每天早出晚归,自然没时间请人来修,于是有半个月的时间,我每天觉也不敢睡,时刻听着楼下有没有叫我的声音。有时候要等送餐的来,有时候要等送水来,有时候家政公司的服务人员来了,有时候家访的保健医生来了……

先生的工作特别忙,每天都要到深夜零点以后回家。而他又有一个习惯:从来不带自家的钥匙。所以每天深夜,经常会有晚睡的邻居听到“老婆,开门”的叫声,令人哭笑不得。

作为新任爸爸,先生也想表示一下,所以不管回家有多晚,他都要下厨房去烧一碗面或年糕汤给我吃(当然他自己也是要吃的)。前几次,我也蛮感动的。可是等到第二天早上到厨房一看,灶台上、台板上。锅边碗边……到处都是汤汁面片等,油腻腻的。算了,我还是自己动手省力一些!于是接下来,每次等先生回来后,我就会主动去厨房做宵夜了。

家中没有老人,很多针线活就要自己动手了。北方女子,这些事情是难不倒我的。但是禁不住量大。晗晗的包被、垫被,多次尿湿之后,总要拆下来洗过再重新缝回去,一开始,在晗晗睡着的时候,我拿起针线一针一线地缝。心中还充满了甜蜜和温馨。可是一件包被就要缝上一天,中间还要服侍晗晗的吃喝拉撒,时日久了,我也开始不耐烦了。

第3篇

这听来未免夸张,但得知2005年度,滁州市检察院蝉联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全省第一。10项业务皆进入全省前三名,其中8项拔得头筹,此前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发展以及人口、面积等在安徽省17个地市中都不占优势的滁州小城,它的检察工作在近两年来却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此,市检察院党组成员以及近百名干警几乎众口一词――于涛检察长功不可没。2005年度,于涛检察长被安徽省检察院荣记一等功,被滁州市人大常委会评议为优秀检察长。

于涛检察长的敬业有目共睹,而谈到自己的辛劳,对此,于涛却笑笑说:“我没有什么大的能力,但我喜欢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自己的雕塑作品,尽量求得完美。以追求美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就能把辛苦转化为一种动力和快乐。”

采访中,我们在于涛检察长的自信中看到了他面对成绩的恬然淡定以及他敏捷清晰的思路中透出的那丝丝不温不火的儒雅。

整军心,迅速扭转局面

2001年2月,于涛出任检察长,当时,不客气地讲,检察院在市里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在全省检察机关无足轻重。而横亘在他面前头等重要的难题是队伍建设问题。

2001年之前,滁州市检察院的干部队伍已经近10年没有调整过,因为那时,无论调整到谁的头上,马上就会有“人民来信”,甚至有人会径直跑到检察长的办公室去讨说法,而且,不谈出“满意”的结果誓不罢休。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引申开来,要想做好业务工作,就先要把队伍整顿好。但是,如何整顿,则是一门学问。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检察长于涛没有急着“点火”,他按兵不动。分别与干警们进行了百余次谈话,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干警的思路和方向,然后,明确了首次调整的三个方向:一是把优秀的年轻干部提拔起来,二就是把年富力强的重点干部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三是充分发挥女干警的作用。因为经于涛检察长了解,院里的女干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也至关重要。2002年10月院里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动,此次调整涉及80多人次,覆盖率几近95%。因为此前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其间没有一个人来谈条件、讨说法,也没有人写人民来信。调整后,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由54.8岁降至43.2岁,最小的仅有28岁。其后,又陆续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充分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员配置,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充分的调研是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平稳进行的关键之一,在其后的工作开展中,于涛检察长同样把调研作为“法宝”,在院里建立了调研的长效机制,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检察长巡视,市院的某一处室工作成绩一旦有大幅下降或者某基层院工作严重滑坡,检察长即对该处室、该院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其二是包片调研,即每个副检察长都分管3―4个处室,联系一个基层院,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其三是重点调研,即结合每半年工作情况,由于涛检察长带领分管检察长、主要部门负责人集体深入所有基层院逐个进行“面对面”调研指导,切实了解各地检察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帮助分析原因、寻找差距、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汇报采取“单刀直入式”,形势一片大好的空话套话全部免谈,做了什么,欠缺什么,市院业务部门对基层院领导、部门有那些要求等等都直截了当。

“即便我在场,‘火药味’有时候也很浓,基层工作开展不好,这些市院的处长着急啊,有时候就当面指出。不过我们都是对事不对人。”于涛检察长说。

“分门别类,对症下药”

到了2002年年底,队伍调整完毕,检察长于涛可算一块石头落地,他说:“这时候算是人尽其才,可以打仗了。但是,怎么打却又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对此,于涛检察长先是确定了“带好队伍、抓好业务、做好服务”的工作思路,其后又根据市院发展的形势,经过班子再三研究,将工作方向调整为“以法律监督为中心,以办案为龙头,以队伍为基础、以检务为保障,争创全省、全国先进检察院”的基点上。

在抓业务上,于涛检察长强调,一定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但由于每个处室的业务特色不同,经过与处室领导和干警们磋商,按照各自业务特色,于涛检察长给每个处室定下了不同的“行动纲领”。

自1980年进入检察系统工作,于涛在出任检察长之前,在多个业务处室任过领导职务,其后任副检察长又分管部分业务处室具体工作,加之凡事都有钻研精神,所以对检察系统的各项业务,可以说非常了解。而且,据熟悉他的干警介绍,于涛检察长处理的案件有1000余起,其中166人被判死刑,没有一起错案;他还先后在《检察日报》《中国检察论坛》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理论文章15篇,获省级以上奖励5次,而且注意学习积累,多年来,共收集各类刑事、民商事典型案例3000多份。

有了这些积累,制定“纲领”自然也是胸中有数。以反贪局为例,在于涛看来,这个部门虽然反映了检察官良好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往往是最不容易出成绩的地方。为此,于涛为他们确立了“实事求是,有案必办”的办案原则,针对各单位在办案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加大市院领办、交办、督办力度,减少办案的干扰和阻力。

为了保证这一思路能真正贯彻下去,于涛检察长亲自主管这个部门,不仅进行业务指导,而且直接参与办案。“这样可以起到三个作用――运筹帷幄,鼓舞士气,同时也可以考察干部。”于涛检察长说。

2004年至今,全市共查处贪污贿赂案件301件涉案人员36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32人),每年与基数比均上升近30%,撤案率不及3%,提起公诉后的有罪判决率为100%;同时由于注意摸索那些权利相对集中、行使频繁或公共资源流动量大、配置频率高的行业和领域重大要案高发的特点和规律,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大案始终占案件总数的50%以上。

对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于涛检察长言简意赅地提出两个字――创新,“因为这个部门在全国的检察系统中都属于‘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探索中,经验先例相对少,创新的空间也就大。”在全省率先开展的“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就是滁州市检察院的创新举措之一,探索出了另一条公益诉讼的途径。

2005年8月9日和9月9日,滁州市检察院民事行政部门成功办理邢某某

失火案、陈某放火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除了承担刑事责任外,两案中的被告人与其法定人、附带民事被告人分别依法赔偿3万余元和12万余元。

由于他们的工作做的公正、合理,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给检察部门今后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样本,对此,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处在2005年年度的工作总结中指出“滁州市院民行部门积极和公诉部门协调配合,探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取得突破,填补了我省此项工作的空白。”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对滁州市人民检察院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于涛检察长也善于“对症下药”。针对其特点,发挥其优势。如公诉部门是检察院的“形象部门”,于检毫不迟疑地提出“打造精品公诉”的观点;对于批捕部门,于涛检察长则要求他们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不从数量上看成绩,而在讲求实际上看效果。

兼职“心理医生”

采访中,我们在于涛检察长的办公桌上无意间看到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于检喜欢看这方面的书?”我们的提问引发了他对心理方面的见解。原来从任检察长以来,他就兼职做了干警们的“心理医生”。

由于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强度和广度都超过一些人的承受能力。心理问题是一个队伍健康运转的重要驱动力。而根据专家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公务员有3成以上都需要心理保健,而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公务员将有更高的比例。

因此,于涛检察长认为:队伍要进一步发展,除了常规的管理手法,重视检察干警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他用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举例说:一部车子有三种状态,要么往前开,要么往后开,或是静止不动,但是,一个人如果对这三种状态都不满意,那他心理上就有问题了。事实上,我们的周围确实存在着这种人,他与社会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对抗,但他对现状不满。所以,不注意调整这部分人的心态,队伍运转的摩擦力就大。为此,从出任检察长以来,于涛每年都要给干警上一次心理课。由于他是一路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所以对干警们的心态他很熟悉。“比如每个工作日的下午4点半钟左右,一般是办公室比较‘焦躁’的时候,因为开始要安排晚上的活动了,办公室电话、手机这时候格外活跃。”针对这种情况,他给干警送了四句话――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自己。滁州市检察院的干警有四种场合不准去一一酗酒场合、赌博场合、异性按摩场合、营业性歌舞厅。“一方面那里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地方,同时也是影响家庭和谐的地方。如果干警们的家庭不和谐,我们这个检察院怎么和谐?”于涛说。“最欣慰的事情是成绩被群众认可”

记者:这几年时间作检察长,最让您欣慰的事情是什么?

于检:我当年高票当选检察长,还有2005年被市人大常委会述职评议为优秀检察长,并不是这个职务或者是这份荣誉本身对我有多么重要。让我欣慰的是,我当选检察长,是在院里基层选举产生的,这在检察系统至少在当时还比较少见。这一票一票积累起来的信任是我所珍惜的。

第4篇

老话题,新观点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今年早些时候召开的四川省“两会”上,致公党四川省委向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大专院校学生感染艾滋病风险防控的建议》的议案,这一议案也最为引人瞩目。提案从防治和检测两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预防艾滋病感染的风险意识,确定艾滋病防治的优先领域和重点人群,加强性健康教育,设立大专院校防艾专项基金;扩大艾滋病检测工作覆盖面,以提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

对于政协委员们所提出的相关建议,长期从事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的成都大学教授胡珍很是欣慰,“政协委员们能有这样的视角,关注到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健康教育这些问题,证明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胡珍认为,高校艾滋感染人数逐年上升的问题症结在于系统性教育的缺乏这一新观点,“艾滋病是结果,这表示防艾工作必须从源头开始。”胡珍强调,源头防艾关键在于能否从小开始系统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教育。

在胡珍所处的成都大学,于2000年开设了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的选修课,旨在提高该校学生的性知识水平,从源头防控艾滋病等性疾病。这门32个学时的课程,受到了2万余名学生的热捧,选修名额往往在半小时内被抢空。

“通过这门课,可以很全面地了解性文明、性健康,所以我们选了这门课的同学都很积极。”应用心理专业大二学生李倾秀说。这位未满20岁的姑娘还是成都大学大学生性健康协会的新任会长。该协会成立于3年多前,以宣传普及性知识、防御艾滋病为宗旨。得知大学生防御艾滋病的工作得到了政协委员的重视,李倾秀的高兴溢于言表,“政协委员都在帮我们呼吁了,希望未来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

歧视现象仍存在

“你愿意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学生一起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生活吗?”当你在大学校园里向学生提问时,你会得到不同的回答,有的会微笑着回答“愿意”,也有的会尴尬地说“不愿意”。

有媒体在随机采访时还发现,不少大学生不愿意接受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认为他们“性生活混乱,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人”。还有的学生虽然了解一些防艾常识,但觉得他们“有一种死亡的气息,让人压抑,不想和他们呆在一起”。

“目前大学校园里确实存在一些歧视艾滋病感染者的行为。从我了解的个案看,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大学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老师保密,继续‘悄悄’上学;一种是学校会让学生继续上学,但要求他搬离校园;还有一种则是被直接劝退。有的学生得知自己室友是艾滋病感染者后,会马上搬离宿舍。”孟林是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秘书处协调员,也是目前国内存活最久的艾滋病病人之一,近些年他一直在关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群体。“之前我还接触过一个学艺术的高中生,他报考某市高校时主动告诉学校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于是校方明确告知他不能被录取。后来他据理力争,校方才同意他可以上学,但不能在学校用餐,不能住宿舍,最终这个学生被迫放弃上学。”孟林说,虽然国内有法律法规明确表示,艾滋病患者拥有就医、上学、就业的权利,但现实中的歧视,使学生无法继续受教育。

够广不够深?

一些高校在选修课中也会涉及到防艾的内容,如北京大学热门通选课《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会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详细讲解性、生育和疾病防护知识,北京科技大学每学期都开设的选修课《大学生医学卫生保健基础》也会有两个课时专门讲解艾滋病的相关内容。“每年在新生军训时,学校也会组织各种讲座,其中第一堂就是传染病防控知识讲座,里面就会有防艾的内容。”北京科技大学医院业务副院长李素君说,这个讲座在每次的满意度调查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据了解,北京市首个青少年健康服务站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学生们在学校内就能进行免费的艾滋病检测咨询、领取安全套,这也是安全套发放首次走进校园。鉴于近年来艾滋病感染在大学生中呈流行趋势,防艾宣传健康服务站将推广至全市80余所高校。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控制所所长卢红艳透露,近年来在北京市的各大高校中,受HIV感染的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其它两种途径传播的基本没有,而男男同性恋人群也已成为大学生中受感染的主要人群。卢红艳认为,必须增加大学生的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013年12月5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十字会的“防艾宣传周”活动在学校虹远小广场举行,红十字会会员举着“因为爱,无畏艾”的横幅,做着“我们都一样的”手语,发着防艾宣传小册,呼吁大家预防艾滋病传播,告别恐艾心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红十字会会长谢忠强介绍,每年12月的第一周是学校的“防艾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有奖问答来帮助同学们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此外,学校红会的培训部每年都会举行4期同伴教育,每期邀请20位同学参加,经过同伴教育的同学能很好地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据了解,目前北京大多数高校都会通过学校红十字会或者相关社团举办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活动,同时,也会定期开展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其中“同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已经开展多年。

“这些防艾知识,通过同龄人坐在一起聊,通过游戏、讨论等形式来相互交流,传播效果要好很多。”北京科技大学青春红丝带社团副社长李玉山介绍,社团的核心成员都是经历过专业培训、有相关资格证的。这个学期他们每星期都会有一期同伴教育活动,每期两个半小时,20多人参加,学生都是自愿来的。

该社团活动部部长李木子介绍,“同伴教育”互动会有一些游戏,如“野火培训”就是让同学扮演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模拟初筛、复筛等检测流程,体会那种感觉。同学们还会进行价值观的讨论,比如假设有一粒可以治愈艾滋病的药,是给感染的婴儿、性工作者,还是医生,每个人都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知识和理念,我们希望能传播一种观念:艾滋病并不可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要‘零歧视’。”

卢红艳认为,目前高校层面的防艾教育在广度上做得还可以,比如北京市80多家高校都建立了青春红丝带社团,志愿者有几万人,这些年持续开展活动。但高校在教育的深度上还有欠缺。大学生往往从另外一些渠道如网络、朋友、自发组织的社团去了解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她希望医学、心理、教育、社会等领域的专家能够一起探讨一下当前的教育能达到一个怎样的度,以便更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防艾教育。

案例自述

自述人:sunny,大学四年级学生,目前已决定退学。

现在回想起来,我应该在上大学之前就感染艾滋病病毒了,但具体原因我也不是十分确定。我的体质本来挺好的,大一军训的时候,站军姿时我突然头疼得不行,好像得了重感冒,不过军训之后就好了。直到大一期末参加了学校在艾滋病日举办的知识竞赛,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那之后我下定决心去查一下,结果到了当地疾控中心,医生听明来意后连门都没让我进,说你在外面等就行了,之后说让我下周一带着身份证去楼上查一下。我当时就胆怯了,也没再敢去查。大概一个月之后,我在学校献了一次血,血站联系了学校,一个和我关系不错的老师告诉我,我可能感染了艾滋病毒,让我再等几天,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后来,学校忽然把我叫到了院办,开导了我一次,说也通知了我的家长。最后,学校和我父母沟通过之后,我签了退学手续。

当时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之后,我以为自己很快就会死了。我回到家之后,父母刚开始也很绝望,尤其特别害怕我把病传染给姐姐,他们明确表态希望我不要再呆在家里。就这样我到北京来了,但一无所有的我,在北京混得很惨。

大概过了一年后,我了解到根据相关规定学校不应该让我退学,我想回到学校了。我给那位关系不错的老师发了信息,说明了我的想法,老师将情况报告给学院院长和书记。老师之后回复说,复学只有一个条件,就是我必须搬出去住,学校会负担绝大部分房租。但我执意不搬,学校也没再要求,将我之前的退学改为休学。我终于回到了学校,住进了宿舍。之前我们宿舍里只有一个人知道我的情况,我搬回来后他就搬走了。我再也不想把自己的情况再告诉别人,我担心会受到歧视。

今年我已经上大四了,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知道自己已经成熟起来。我现在更愿意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在乎外界对我的评价。我大学读的是理工专业,但我很喜欢美术。现在我决定主动退学,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自述人:小可爱A了,今年大学毕业,目前已工作。

我是在大三时被查出感染艾滋病毒的。那是2011年圣诞节前,我和同学一起去献血车献血,过了两三天,同学们都收到短信,说血能用感谢你,唯独我没有收到,他们就说可能是忘了给我发了。在圣诞节的那天早上,疾控中心给我打电话,说我的血有问题,让我去一趟。我怕是骗子电话,不敢一个人去,就拉上辅导员一起去了。结果我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济源市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同来源(城市或农村)、家长素质等因素,共选择有代表性的11所初、高中在校中学生1450人进行测试。

2.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道题并进行选择。该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匿名答卷,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收回141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32人;初中生772人,高中生641人。对各项目进行数字编码,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101人,占总体的7.1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719人,占总体的50.88%;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466人,占总体的32.9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27人,占总体的8.99%。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水平与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58.03%(轻度心理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41.9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8.99%,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1 任一因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中学生各单个因子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单个因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百分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个因子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左右,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

3.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3 女生与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从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比较来看(见表3),女生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要比男生高,且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等因子上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在总均分上也存在均值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抑郁程度上,女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困扰。

4.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看出,在任一因子心理问题上高中生的检出率比初中生的多,且差异显著;从表4可知,在单个因子得分上,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经过t检验后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其中适应不良、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因子的均值差异较大。这表明更多高中生比初中生要面对诸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4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1.总体检出率处在中上等水平,中度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本研究施测表明,济源市中学生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检出率为41.97%,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中度问题检出率较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等因子,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仍然是学习压力感、焦虑两个因子。这与这次所调查的样本人群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处于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是第二次生理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对父母、老师、同伴、学校、学习等生活构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从初中到高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新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如均值最大为2.8的项目“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均值为2.72的项目“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均值为2.67的项目“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各学段不同性别皆有反应的项目“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都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在提高,情绪更敏感更易波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中学生更多细心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减少其学习的焦虑,培养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提高其学习成绩,使其能对学习压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和情感。

2.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等方面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些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

3.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且在多个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高中生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学习负担更重,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近,紧迫感十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年的高中生在思考学习之余,也逐步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就会受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对高中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代表着进入大学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这也是一次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人经历了友谊、师生、学习、环境、自我的分离。许多人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宿舍,时时刻刻面对同学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高中生受到新的环境、学校、教师、父母、同学、学习任务、学习课程、学习目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一开始进行“高中入学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等方面;在高二阶段,可以进行学习习惯、情绪控制、减少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三阶段,可以进行高考前激励、放松、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心理教育。

五、建议与对策

1.学校要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的需要,所以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专家的引领,工作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还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跟形势,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使之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教师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并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的设施和投入一定的经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落实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积极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有条件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心理资格认证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中去。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多样化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三是学科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作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强迫、适应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4.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1127001)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3]姚丽芬,刘莹,刘敏岚.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2.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健,吴运友.中学生心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