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18:21:36
导语:在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以上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形式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如让学生看教材的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等,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做关于环保能源方面的计算题、根据相关的环保数据制作表格等,使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并力争每年都参加植树活动,学会发挥智慧来制止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数学教师再把环保教育内容拓展到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二、结合课外有关资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952年12月份的英国伦敦,由二氧化硫形成的工业烟雾造成的空气严重污染事件中,在4天里就有4000多人死亡,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死亡8000多人……笔者通过数学活动课、实践课等向学生加以渗透这些信息,同时结合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村民到野外捕杀田鸡、田鼠等,从而使农作物受到昆虫的侵害,促使学生对环保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三、结合现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围绕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美丽校园”的活动要求,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所在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做好清洁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田园、净化水源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列出活动前后变化的相关数据,对比其中的变化,并提出结论或对策。如针对某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笔者让学生对比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后树木、垃圾桶、清扫次数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列出表格,对比数据变化,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在意义和社会功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
1.观看电视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尾气排放等;北方沙尘暴发生与治理风沙防护林息息相关。
以日照任家台村改建民宿为例,阐述任家台民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设计方案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民宿;发展现状;问题;策略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astal Bed and Breakfast
Ma Pin-lei,Gan Dan-dan,Wang Y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JinanShandong250000)
【Abstract】From the Rizhao coastal areas of the current realiti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 large number of "bed and breakfast" team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the "lack of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seasonal tourism resources, a single business model, a single building space, taste low Facilities behind, lack of interaction, low quality operators "and other defects have been gradually exposed. "Traditional B & B design" will become a high-end quality, leisur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 & D in B & B,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scheme.
【Key words】B & B;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trategy
在沿海旅游城市中,日照有著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海港优势,在百公里的海岸线上拥有优质沙滩、蓝天、碧海等优美的风景,使美丽的日照更加略胜一筹。日照沿海旅游传统村落众多,包括任家台、吴家台、李家台、张家台、桃花岛、路家村、肥家庄、王家皂等村。其中任家台为山海天旅游区内的一个村落,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任家台村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1. 民宿的定义
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此定义完整诠释了民宿有别于商业酒店和宾馆的特质,民宿不同于商业酒店和宾馆。
2. 日照任家台民宿发展现状
(1)任家台民宿建筑周边环境现状。
任家台村域边界与海岸线仅百米之距,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村域外环境比较优越,而村内无论是街区还是建筑都没有特色。装修过的民宿也没有新意,大同小异。任家台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植物的种类很少,又缺少一些休息空间,所以看起来有些荒凉。因为任家台村做民宿生意的住户占整个村子的百分之八十,竞争比较激烈。
(2)当地第三产业的现状。
日照民宿的经营者,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在利益的驱使下和旅游大潮中,村民之间的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居住环境未经深化设计,无法适应消费升级,经营者的这种盲目跟风的现象也能够说明它们的文化素养、管理素养偏低。
3. 目前任家台民宿存在的问题
(1)地理位置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日照滨海村落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自然景观,素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之称。任家台村与海岸线仅隔滨海大道,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它的优势来。
(2)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人们之所以选择民宿,是因为它的资源的独特性,然而民宿特色的形成并不容易,没有规划和管理特色将失去民宿的生存之本,相反,通过环境或服务设计,加上精心经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任家台地区历史文化比较丰厚,包括太阳文化、黑陶文化,特别是农民画和茶文化。但是在民宿内环境中并没有突出出来。
(3)建设低端化,粗制滥造,缺乏设计感,设计结构不规范。
在市场投资热潮下,往往忽视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营造。很多房子私搭违建、超范围经营,看似“焕然一新”的面貌,却失去了真正吸引游客的气质内涵。
(4)理念陈旧,经营档次相对低端。
经营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只是更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眼光。基础设施配套简单。通过调研发现整个村子的民宿住宿环境内部并没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设计。大部分旅游的人的消费不高,周围酒店收费较高,经营者一般就会实行低成本经营模式。低成本导致各方面服务不周,所以经营档次相对低端。
(5)缺少交流空间。
游客常常偏于选择闲适和轻松的休息空间,需要一个可以交流放松身心的地方。客人来了不可能整天待在房间里,也可能需要一个小范围的活动区域。
4. 发展沿海民宿的策略
4.1注重规划设计。
(1)在规划上,任家台村有预留地,用来开发旅游。设计中尊重原来的村域环境,与村域环境相融合。在空间或形态上,适应城市旅游的习惯需求。民宿设计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就是对外部自然资源的依托。方案位于任家台村的东南方向,靠海不到100米,地理位置优越。
(2)在空间处理上,建筑设计采用五户一单元的方式(如图1),这种组团设计的方式是为了使游客具有归属感,在这个单元内可以相对自由。一层部分开敞,作为公共部分,分别设有中庭开放空间、餐厅、书吧、茶室等,中央通过中庭连通,中庭中布置座椅,人们可取在中庭随意坐下阅读,开放空间有利于交流。 (3)在形态上,建筑外观构思来源于码头,木桩支起来的步行码头将平台连接起来,供人们行走活动。该建筑设计是将5个15m×15m的单体,通过平台的方式连接到一起,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空间。建筑表皮设计上,一层主要是利用当地的石材垒砌而成,二层三层是将废旧老船木加工处理成为建筑主材料。
(4)在材料上,采用木材、乳胶漆等,营造出一个舒适安逸的空间,进而对室内空间环境加以升华,赋予其个性、情趣、格调和气氛,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空间的需求。 (5)餐厅的设计采用现代装饰材料与设计构成相结合,在室内整体设计中加以统一与提炼,保持餐厅设计风格的完整性。
(6)二层、三层为客房空间,五户各有特色,分为禅(如图2)、简、悦、谦、雅居,五户由平台相互连通,平台可供休息交往,客房也可供游客的自由选择,二三层通过各户中独立的楼梯连接。既相互交流又各有特色,满足不同需求。
4.2强化特色打造
民宿的设计并不是完全依靠景点来带动自身发展的传统路子,而是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主题。
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因地制宜,使设计本身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结合,使设计作品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特色。使作品的意向得到恰当的表达。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对本地的自然材料进行加工运用或直接运用的设计中,如旧船板用来装饰建筑外观或室内墙面,竹木板用作地面和界面材料,海礁石、贝壳砂岩用来装饰建筑墙面等。
4.3科学设计,强化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设计要与乡村规划协调统一,营造科学的乡村空间,制定乡村民宿旅游服务接待规范与标准,提升民宿的软环境质量。
4.4送文化下乡与日照茶文化共融空间。
设计的主题是书和茶。从消费需求看,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大中城市中青年人群,这一群体消费能力较强,同时文化素养、审美品位较高,更加偏重旅游的文化感知和氛围体验。
(1)一方面,任家台周边乡村区域都是以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缺少文化的熏陶,当地村民也同样缺少精神文化的培养,所以将此处设计为以书籍为主题的空间。
(2)另一方面,对来旅游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休闲,给他们设计一个可以交流放松身心的地方。文化有根,读书有源。日照的太阳文化、农民画和黑陶文化在设计中也有所体现。
5. 结语
“农产品谋新”:开创休闲农业新天地
“农产品谋新”,主要指农产品本身在种植、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方面的创意改良或革新,“谋新”可以使农产品形成差异化,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增值。从休闲农业的角度讲,“农产品谋新”也势在必行。“农产品谋新”不仅可以刺激旅游特产和纪念品的销售,也能为休闲农业带来更多、更有创意的休闲项目和观光景观,至少,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灵感。
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创新,具体来讲,则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 种植、种质(资源)创新
种植创新指不断更新、提升种植技术,从而产生新的种植品种,如冰淇淋西瓜、迷你苹果、紫色土豆等。新型种植模式最常见的为“移花接木”,比如嫁接、异花授粉等,由此可培育出月季树、李杏等。
2 农产品品牌打造
无论是品牌标志、品牌口号还是形象代言,农产品品牌的打造都应独具匠心。按照农产品的性质,农产品品牌的塑造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如:佳沛奇异果、加州杏仁、知谷稻米、神户牛肉等;二是深加工农产品,如:汇源果汁、三元奶制品、张裕葡萄酒等。另外,其他行业产品的成功塑造,也可借鉴应用到农产品上来。
3 包装流行创意
包装是一切产品的外部形式,好的包装对于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和营销都是功不可没的。创新包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给普通农产品加上新颖的包装物,如茶叶包装,设计成衣柜的效果,小衣架挂起茶叶包,方便又美观;不同水果形象的果汁包装盒,既使果汁口味一目了然,也使其更加生动化;二是利用模具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的外观形态,如方形西瓜、娃娃型人参果。
4 流通购销形式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形式和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农超对接”。指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即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北京纳入“农超对接”体系的超市主要有物美、京客隆、超市发、家乐福、沃尔玛、华冠、华堂商场和永辉超市等)。
(2)“农旅一体”。它以农家旅游将城市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享受生态绿色美景的同时,通过体验等方式切身感受到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所在,催生其品牌意识,进而产生需求动机,在形成订单之后,农产品再通过销售平台和物流配送中心抵达每个社区和家庭,实现产消直通,城乡联动。(如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山西晋城)。
(3)“电子商务”。指在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农产品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而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如发发28农产品交易网、CCBOT、沱沱工社)。
(4)“专卖店”。其指专一经营某类农产品的专营店,如鑫忆品香干果专卖店。
5 泛农业产品创新
各种器具如蔬菜嫁接机器、植物生长灯、太阳能杀虫灯、水果采摘器、遥控机、果蔬净化机等。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农产品谋新的衍生物,例如利用农产品元素打造创新的文化产品。虚拟的如动漫游中大量应用果蔬形象,“果蔬连连看”、“植物大战僵尸”、“水果部落”;敦摄影师CarlWarner亲手搭建的美食果蔬梦幻王国。实体的如游乐设施、园林景观、异形建筑、果蔬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将会越来越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世外桃源,乡村旅游使现代人能够体验到宁静的生活,让身体与心灵放松,乡村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诗意的栖居方式,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必然是未来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形式,而高水平、精准化的度假产品必将受到市场青睐,为乡村旅游注入春风。
6 日本“一村一品”5个成功案例
6.1 案例1
6.1.1 雪子寿司
大分县本匠村一位名叫高桥文子的妇女本来是开理发店的,“建设丰之国学校”给了该村3个参加培训的名额,其中要一名妇女,村里就让她去,培训结束后,她回到村里,组织部分村民成立了一个“家乡本匠会”,准备做点什么有创意的事情,一开始他们想到的是组织“元祖/家乡特产邮寄”活动,即将当地出产的农产品包装装箱后邮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当地藉人,可以借此宣传本地的农产品,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包装装箱,高桥文子觉得很不满足,她想应该还要利用这些材料加工制作成美味食品更有意思。
于是,“家乡本匠会”会员反复思考、试验,试做成了“香鱼寿司”、“竹笋寿司”这样一些以前没有过的寿司,但并没有名气。2001年,一个香菇种植者提出可否利用当地产的香菇制作成什么食品,还有人建议将制作的食品再送到林业厅举办的食品竞赛去参加评比,高桥文子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用萝卜、大叶和香菇混合制作成寿司饭,取名“雪子寿司”,并参加了林业厅的食品竞赛,夺得第一名,后又被选送代表大分县参加全国竞赛,又夺得第一名,立即引起了媒体关注,被媒体大势宣传报道,从此,毫不知名的一种寿司便成为本匠村乃至大分县的名牌产品,被摆放到高速公路休息区、铁路站点和高级百货店作为名特产品销售,还吸引了很多旅游者慕名前来当地旅游观光,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
这个案例说明,如果能够通过创意将本地已有的资源进行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再进一步通过品牌塑造,做成全国知名的品牌商品,其价值和效益将得到大大提升。创意如果能够与品牌塑造相结合,就能发挥协同效应,否则,仅有创意而不做品牌,创意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另外,人才培养是发展创意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案例中的高桥文子如果不去参加“建设丰之国学校”的培训,她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要组织村民利用本地的农产品做出一种享誉全国的寿司,而仅仅守着自己的理发店做一辈子理发师。去参加过“建设丰之国学校”培训的人都说,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很多各行各业以及各地有独自想法的领军人物,还得到了县知事亲口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培训结束后在实践中又能相互支援。
6.2 案例2
6.2.1 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种之一,据称其肥嫩的口感堪称世界一流,价格很贵,产量很少。而汤布院是日本闻名的温泉胜地,几十年以前周边也有很多农家饲养耕牛,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经越来越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自发开展了“一头牛牧场”运动,他们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为对象,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他们以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肉牛的主人。
后来,从1976年开始,这种认养活动发展为每年一度举办“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即每年秋天,饲养肉牛的农家邀请认养肉牛的主人(可以带小孩,别的人也可以参加,全部实行人数限定收费制)到牧场来欢聚,现场烧烤品尝肉牛,酒足饭饱之后,再根据抽签选出100人依次向着蓝天在噪音测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说的一些心愿、牢骚、不满等喊出来,根据噪音大小、喊叫的内容是否独特有趣等评选优胜者,发给奖品,凡聚会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都是大家喜欢的当地产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烧酒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实用的东西,活动持续一周左右。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使都市居民能够有机会与乡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亲近自然,还给了都市居民们一个宣泄紧张情绪的机会。
6.3 案例3
6.3.1 世田谷区民健康
群马县川场村总面积85.29 km2,人口3 800人,从东京市中心驱车走关越高速或乘新干线列车约2 h可达。该村以发展“农业+观光业”为基本政策,主要靠创意与自主自立进行村落建设和发展。他们认为,要发展“农业+观光业”,离不开城乡交流与融合,离不开品牌建设,为此川场村于1981年与东京都世田谷区结为姐妹关系,由两区村政府出资设立公益性企业运营管理“世田谷区民健康村”,通过开办森林教室、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世田谷和纸造型大学,开展山村留学活动以及苹果树认种制、梯田认植制、宿营等富于创意的活动,从自然环境、农林业、教育、文化、体育、观光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城乡交流。世田谷区民将川场村作为第二故乡,区政府经常组织区民到川场村观光旅游、购物,而川场村民则通过周末在世田谷区的各个公园、超市以及各种节庆和文化活动中举办川场村物产展示销售会,向世田谷区民提供“安全、安心”的农产品而创出了品牌农产品,扩大了销路,观光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2004年川场村年接待游客人数从1985年的4万人增加到了66万人。
该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流促进绿色休闲和创意农业发展的案例。“绿色休闲”即都市居民到农村去度假,这种度假方式已经从原来的当天往返型发展为长、短期住宿型,以前的当天往返型一般以购买直销农产品为主,而长、短期住宿型则还包括了农林水产业和农山渔村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本案例中大都市的一个区与山村结为姐妹关系,是一种创意,这使城乡联系更加紧密,使农村的资源利用能够更贴近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设计安排,使农产品有了一个稳定的销路,发展观光业客源也有了保证。其“健康村”设计的各类设施和活动也富于创意,且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大都市居民不同哟巍⒉煌爱好人士的各方面需求。各类活动充分考虑到了日本城市居民的爱好与农村自然环境、条件的结合,不仅仅停留于住宿、餐饮、娱乐、采摘体验,而加入了大量知识性、技术性、文化、体育元素的活动、使都市居民不管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乡村度假、休闲、品尝农家菜、购物、农林业体验、实际种植、技艺学习与实践、体育比赛、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区民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交心,使城乡交流变行政主导为民众之间的真诚人际交往,大都市居民可以放心食用自己认种的苹果、大米、租赁菜园种植的蔬菜以及自己去参观过的田地、面对面交谈过的人种植的农产品等,区、村联手共同出资设立的公益性企业,盈利还能够返还给双方的居民。这样的创意农业模式真正使城乡两方面的居民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6.4 案例4
6.4.1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新县越后妻有地区(又称“十日町广域地区”)地处新县南部,包括1市1村4镇。为扩大城乡交流、增进外界对该地区的了解、搞活地方经济,1996年,该地区的6个市镇村联合制定了以“艺术”为突破口的“十日町地区理想乡村建设计划――建立越后妻有地区艺术圈构想”,该构想由举办“大地艺术节”、大自然体验交流文化设施(舞台)整备、修建“鲜花之路”、发现越后妻有8万民众的优点等4个项目组成,其中,每3年举办一届“大地艺术节”是重中之重。
大地艺术节是指将6个市镇村共计762 km2的大地视为美术馆,当地居民与国内外来访的客人在这个没有屋顶也没有墙壁的美术馆里一边欣赏将大自然中的青山、梯田、森林以及当地风土、历史融为一体而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一边进行交流的活动。艺术节期间,广场、散步游道、小溪等都被当做一件一件的艺术作品而创造制作,这样,每举办一届艺术节,这些艺术作品作为当地人民的财富就增加一些并被保存下来。艺术节期间,还同时举办地球环境研讨会、美术建筑夏令营、艺术剧场(演剧、舞蹈、音乐会)等活动。2000年的第一届从7-9月,历时53天,来自32个国家的艺术家的148件作品参加艺术节展示,到访观众达到163 000人;2003年的第二届历时50 d,除了展示以大地为舞台创作的艺术作品之外,第二届艺术节还收到并放映了国外参展的电视短片作品,建成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家参与设计的3个交流设施,到访观众达到了205 000人,比第一届大幅增加。
据艺术节组委会统计,两届艺术节的经济波及效果(建设投资和消费支出),第一届为127亿日元,第二届达到了188亿日元。当然,艺术节不仅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显现了很强的波及效果,同时也促进了越后期有地区的乡村面貌改变、国内、国际知名度提升以及城乡交流。
6.5 案例5
6.5.1 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住宿型市民农园(获2004年第二届“往来!日本大奖”冠军“内阁总理大臣奖”)
当今日本有许多人退休后一方面向往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希望到农村从事一些农业劳动,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放弃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农活,一种满足这部分人新的生活方式需求的“市民农园”便应运而生,市民可以仅仅在周末离开大都市到农村去,在大自然中种种蔬菜、大米,享受“周末农业劳动”的乐趣。在日本,自19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大约50家市民农园,共计有1 000块地,租用者随着“乡村生活热”的扩散而日渐增多,兵库县多可町八千代区可以说是日本市民农园的先驱者。八千代区(原八千代镇)位于神户市东北约45 km处,从神户市驱车1.5 h、大阪市驱车2 h左右可达,该地区没有什么有名的观光资源,他们充分利用了靠近京都、大阪、神户几个大城市近郊的优越地理位置,以“造文化氛围浓郁的美丽山村”为目标,利用山间沟谷等闲置农地,于1993年设立住宿型“八千代市民农园”,2002年又设立了自由区画住宿型“大家市民农园”,后再设立了“大和市民农园”。
前2个市民农园共计有80块地,每块地大约160-300 m2,其中农园面积120 m2,“八千代市民农园”中还设有豆腐加工体验设施以及野营地,为深入开展城乡交流,每年还举办“紫云英节”、“萤火虫节”、“收获祭典”等活动,政府为配合市民农园吸引更多都市居民,制定了《全镇公园化条例》,全力推进全镇公园化建设,使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规划;内涝区域
[Abstract] There is a lot of frequent water logging in our country. We have not realized the truth which is the country building design in water logging areas. This article is writing about country planning which study on concepts and combines the parturition and lives of the farmer, thinking deeply to the countryside building design, trying to search for a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for countryside building.
[Key words] Ecological;Countryside building plan;Waterlogging countrys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8271)基于3S技术的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1)我国内涝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研究成果之一、2015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江苏沿淮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1501044C)阶段性成果。
乡村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融合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与环境美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关注环境的利用和村民的短期需求时,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观赏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有益效用。其目标是合理协调的使用土地,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生态上完备的、文化上适宜的、美学上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能够为乡村居民创建一种环保、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在坚持与时俱进与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凸显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一、背景介绍
我国是一个河网水系十分发达的国家,在面积较大的流域中下游,通常为富含冲积土的平原(图1)。这些平原地势平坦,且冲积土中堆集了河流沿途由动植物排泄物和尸体所形成的大量养分,所以通常比较富饶沃腴。这样的土地吸引了人群在此耕作与久住,通常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但这部分乡村往往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几乎每年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防洪、抢险、救灾等工作。这部分乡村的防洪工程标准通常不是很高,又往往临水而居,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损失情况十分严重;同时人与水争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规模地围湖造地,居住空间开发至浅滩甚至湿地等,这些行为在减少环境对洪水的行调能力的同时更增加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内涝地区的这一普遍性问题,本着防洪抗涝和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想法,秉持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中地域特点的提炼及田园风光带的规划。
二、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概述
现在的乡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容易把景观规划理解成简单的绿化行为,盲目而批量地进行植物种植,把水系与人居环境的协调设计理解成简单的洪水处理,一味地开挖河渠增高堤岸,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如此做法容易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多种人为与环境影响因素,才能做出全面、合理的生态型乡村规划设计。
基于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规划的普适性与复杂性,其规划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一定的规范:(1)科学系统化原则。内涝地区生态型乡村的规划原则应该以科学合理化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依靠RS与GIS技术,对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视觉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形成景观资源评价框架,根据规划地区的客观情况,统筹流域内的整体性发展,使规划区域与设计原则有机联系起来,达到景观设计整体功能最优,保证规划结果的全面、可靠、准确。(2)实用性原则。以构建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的目的为出发点,做到原则简单,通俗易懂;同一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可以相互参考,形成带有流域特色的整体性规划设计。应以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为原则;在保证规划结果完善、优效的前提下,便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3)因地制宜原则。我国河网水系发达,流域特色明显,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经验越来越丰富,运用的措施越来越广泛多样。因此,在进行生态型乡村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流域内的资源、地势,抓住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根据具体的环境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带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三、区域特色型生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基于科学系统化原则的设计方法
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提到“斑块―廊道―基质”的基础景观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由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福曼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是景观生态学中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构成了现代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其中斑块是指与周围背景不同的,相对而言比较均匀的非线性区域。在内涝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将大小自然斑块分派到乡村景观之中,这不仅能够满足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实现生态美学的目的,还能够增加土地的洪涝调蓄能力,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环境更加稳固,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在此我们引入生物浮岛技术。该项技术将高等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浮力足够大的材料之上,在营造水上植物景观以及净化水质的同时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水生
生态系统。即使在洪水泛滥时期,浮岛上的植物生长也只受轻微影响,还可以为为鸟类、水生动物等提供休憩和避难的场所。水生植物浮岛的种植技术要点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浮力设施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浮力,且除污能力效果好的植物。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图2)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土地。拥有防洪泄涝,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产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在一般的乡村建设景观绿色设计中,为追求形式美,设计者较少考虑乡土植物,而选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栽培浇灌的外来名贵物种,并且植物品种单调,合理丰富的生物群落无法成形,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损失巨大。着重关注乡村建设对于生物以及环境的影响方面来设计生物廊道显得尤为重要。
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最具连续性的背景基础。在最近几年中,乡村景观基质的构成由自然景观的面积略大过于人工景观,变成了以农田、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景观为主。高收益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用地和居住用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水产品采集、粗放式的芦苇种植等产业。不正当的建设、人居环境争夺水源地、建筑区扩展至浅滩甚至湿地等加重了行洪缓慢甚至难以行洪的状况。在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要重视湿地滩涂的作用,预留出足够的湿地面积,才能在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出足够的行洪泄涝空间。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需要探寻乡村景观中的环境因素,特别要维护和增加生态斑块、景观廊道以及绿色基质建设等。这对建立景观模型以及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基于实用性原则的设计方法
实用性的景观构造方法应该成为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方法,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依据区域特点具体实施。例如乡村道路绿化的布局应以当地乡土乔木树种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草木,兼顾景观效果,形成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并且带来层次鲜明的绿化视觉。村口的道路风光带,采用“乔木-草本”的配置模式,为村民保留通透的风景透视线,达到绿、美的视觉效应。下文将就生物行洪带、绿色庭院与灌排系统等三个例子展开叙述。
生物行洪带应该依据乡村水岸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耐水湿植物,形成“乔木-灌木-草木”、“乔木-草木”和“灌木-草本”等多种配置模式,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发挥其巨大的蓄水行洪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不是靠洪水来临时一味地加高堤岸,而是在洪水未来临时就预留出足够的行洪带。行洪带在水位较低的时候,可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则允许其被淹没,作为行洪带。这区别于传统的治理方法,该做法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治理节省大量的用于堤岸建设与灾后治理的资金。
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乡村庭院有限的空间,打造绿色庭院(图3)。根据不同庭院的立地条件,选取攀援植物和立地植物,在住宅的各种构筑物和空间结构上,包括屋顶、墙面、阳台、廊、柱等,进行栽植或者铺贴。乡村绿色庭院的构建可以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减少汛期的地面水量。同时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搭配选择可营造出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植物选择上应当以乡村本土植物为主,选取吸水耐涝能力强、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一流的植物,同时结合滴灌、植生袋和节水型容器等新型技,营造科学环保的乡村住宅绿色庭院。
最后应该构建农田河网布局,做到灌排分开,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灌溉与排涝系统。沟、渠、田、林、路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统一布局,由干河以及大、中、小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灌排系统。干河为总排水河,大、中沟主要负责满足引、排需要;小沟则负责排地表径流和降低地下水。排水按日雨200mm两天排出设计。大沟间距2~3km,底宽4~5m,挖深4m左右;中沟间距500~600m,底宽2~3m,挖深3m左右;小沟间距100m,底宽0.5~1.0m,挖深1.5~2m左右。灌溉采用区域布局,提水站布置在大沟或中沟边,渠道采用两级或三级,斗渠设在中沟边,农渠设在小沟边。新、老垦区水系布局相互联系,新垦区引水干河,上接老垦区的主要引、排河道,并在引水口门建闸控制。结合老垦区泄洪、排涝,同时也有利新垦区引水灌溉、冲淤保田,改善水质(图4)。
(三)基于因地制宜原则的设计方法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乡村衍生了大量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景观及人文特色,形成了一种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流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风貌正在快速、大面积的丧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的旧区改造,使得名树古迹一次次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民居、宗祠的破损无人问津,景观空间不断被挤占缩减,传统的水系、街巷的肌理已不复存在。在面对城市化的强烈冲击下,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原生态、景观原真性、减轻环境负荷,体现人与自然自由交流的和谐境界,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原真性保护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应该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原生乡土植物群落,包括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等四个方面。要结合实地条件,以原生植被群落中的乡土植物为主,依地就势,充分利用乡村的水面、片林、地形等条件,构建生态效益高、稳定性强、具有自然维持和演替能力的植物群落。
在规划过程中,要选择性地保护和发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景观,维护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设计出带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在乡村中,许多村落都保留有“风水树”和当地居民膜拜的“神树”。古树名木具有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具有动态性、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洪涝灾害中,往往就是这群古老的树木为生物提供了休憩、避难的场所。但因为古树生长年限长,目标保护范围大,洪涝灾害对其伤害往往是巨大的,许多古树在这一过程中生长衰弱甚至趋向死亡,所以利用技术对其采取系列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可依据实地情况进行刚性支撑或弹性支撑等,并在设置围栏保护,定期补打微量元素营养液。同时围绕乡村的古树名木,重点设计一系列的休闲娱教场所,使其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景观文化。使村民在享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图5、6)。
结语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村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统一与多样、无序与有机相互交织的空间形态,其古朴的风貌和完美的肌理令人感动,但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不断地开拓新的居住面积,侵占土地空间,乡村规划建设盲目地模仿城市建设,无度地开发涂滩、湿地,使乡村的水文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乡村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缺失、特色没落、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建设、文化和生态难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政府必须加以积极引导并进行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全社会协同保存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是长期的投资和建设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惟其如此,才能为乡村居民营造出一个舒适、美丽、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风景园林,2013(02).
[2]刘海龙.景观水文:一个整合、创新的水设计方向[J].风景园林,2014(01).
[3]刘滨谊,戴岭,王南.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J].中国城市林业,2014(05).
[4]刘滨谊,王南,戴岭.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4(04).
[5]成玉宁.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5(07).
[6]袁D洋, 成玉宁.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J].中国园林,2015(07).
[7]宗净.城市的蓄水囊――滞留池和储水池在美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03).[8]刘海龙,张丹明, 李金晨, 颉赫男.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J].中国园林,2014(01).
[9]车伍,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闫攀,车伍,赵杨,李俊奇,王思思.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J]. 风景园林, 2013(02).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19年以来,XX镇严格落实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体部署,紧紧围绕“XXXXXXXXXX”的建设目标,持续开展以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的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镇域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XX镇基本情况
XX镇地处XX县“北大门”,距县城9公里,与XXX区XX镇、XXX市XXX,位于XXX带的核心地带和重要节点,中河、北河穿境而过,属全县唯一平坝乡镇,地理位置优越。全镇幅员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村X社区XXX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XXX万人。
二、2019年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工作
(一)开展道路沿线绿化亮化美化整治。完成了道路沿线绿化提升工作。在场镇树池内移栽木春菊400余平方米,在新增街道安装花箱123个,在XXX、XXX、XXX、XXX4个节点播撒欧洲野花、移栽草本植物约4000平方米,加强了绿化管护。实施了道路沿线亮化工程。在XX村XXX、XXX,双江5、6、7组等村组安装路灯56盏,并加强日常管护维修,保障了群众夜间出行安全。开展了道路沿线美化工作。2019年XXX、XXX、XXX、XXX等26个垃圾桶点位已纳入全县桶点整治范围,已基本建设完成。
(二)加强场镇环境卫生秩序常态化管控。加强了环境卫生日常监管工作。加强对街道、广场、公厕、市场卫生监管力度,高标准完成数字化城管工作。指派专人负责数字化城管处置工作,实现了案件按时处置,无超期无返工数的工作目标。强化了市政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每日组织人员巡查市政设施,对排查出的井盖缺失、道旗移位、工地围挡倒伏等各类问题及时整改,未发生市政设施安全事故。开展了“门前三包”、背街小巷治理、“四大工程”扬尘治理、广告横幅取缔、公厕专项整治、机动车清洗站点排查整治、通讯线路整治等七项专项集中整治工作,整治效果均名列全县前列。
(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继续开展农垃分类投放处置工作、院落常态化管理、农村环境卫生巡查整治、最美院落评选活动等工作。对XXXX大院、XXXX村6组等24个院落进行提升整治,同时将彭家、陈家大院等院落纳入整治计划;每月入户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宣传,加深群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
三、经验做法
(一)全员参与,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
一是多方众筹,保障“整治经费”。资金缺乏,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大瓶颈。我镇抓住关键环节,争取力所能及的力量,探索出了“村集体主投、镇政府以奖代补、联系部门帮扶、农户适度出资出劳、社会成功人士捐助”的“五个一”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是全民公约,激活“参与主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靠纪律,七分靠自觉。我镇坚持宣传与整治同步,教育与管理并行,采取宣传车、简报、宣传单、标语、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导者。同时广泛征求农户意见,建立了从河流到塘堰、从水井到沟渠、从场镇到农村、从田野到家居等方面全覆盖的《XX镇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公约》,并倡议党员干部带头执行,激活了全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广大农民群众从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全程积极参与,用群众的力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是示范带动,树好“先进典型”。身边的先进典型最具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最能带动周边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我镇开展了最美院落评比活动,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户室内外环境更加干净,家禽圈养更加规范、杂物堆放更加整齐、车辆停放更加有序,群众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达到了“一个典型激活一片、带动一批”的效果。
(二)建管并重,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联动式机制。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镇环境整治的部署、协调、检查、督促和考核。同时,配强配齐人员,建立驻片包村制度,做到有专人管、专题协调、协同落实。每季度开展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在对比中找差距,在评比中求突破,推动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二是落实捆绑式责任。出台了《XX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镇村组干部考核办法》,明确镇、村、组干部和保洁人员的具体职责,做到工作各负其责、协调配合,构建起从组织、协调到督促、执行、考核纵向全覆盖,从街道、村组到院落、道路、农户(点)横向全覆盖的机制。
三是坚持自治式管理。XX镇共有大小院落共146个,针对院落管理难的问题,我镇建立农村散居院落管理委员会,完善《院落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管理巡查整治网络管理》制度,探索农村散居院落“六个一”长效管理机制,“标准不下降、持久不走样”,解决了院落管理难的问题。
四是实行销号式整改。突出问责逼效,在制度执行上“真斗硬、真执行”,常态督查,发现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销号整改。对全镇排名、任务完成和进度保持上没有达到要求的,对照考核办法问责,确保目标到点、责任到人、上下同心、共同参与。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是我镇近年来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面的一些心得,在此作个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一、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以提升园林绿化服务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推广应用,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实现首都园林绿化阶段性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一是标准化体系初步成型。上世纪90年代至上世纪末,北京市的地方园林绿化标准不超过5项,主要侧重于造林和病虫害防治等林业生产中急需的标准。“十五”期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制订了20多项地方标准,覆盖面增大,主要侧重于营造林、果树、花卉的生产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自2006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成立以来,共编制、修订地方标准162项,林业行业标准22项,国家标准2项,且逐渐形成了涵盖园林绿化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安全生产、绿色文化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园林绿化标准化体系。二是标准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先后组织承担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示范建设的“全国苹果标准示范区”“国家牡丹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北京)”等5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试验、示范效果,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样板;分别筛选、集成、制定30多项国家及地方标准,为北京市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景观建设工程等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为工程建设质量保驾护航;先后引导企业、农户建立苹果、桃、樱桃、板栗、鲜食枣、鲜切百合、万寿菊、蜜蜂等标准化示范基地3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有序推进。为加速推进园林绿化标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一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分年度编制下发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汇编》等材料,通过培训讲座、现场答疑和发放材料等多种方式,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宣传。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共组织平原造林、森林经营、林业碳汇等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培训百余次;组织“零碳音乐季”、林业碳汇“五进”活动、“森林音乐会”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百余次,制作、印发园林绿化标准化宣传材料数千份,印刷并发放各类标准单行本数十万册,宣传活动受教育群众4万人次。通过落实一系列宣传、贯彻措施,园林绿化地方标准在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凸显和加强。四是标准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2013年,为推动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发展,成立了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标委会)。标委会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超前研究部署园林绿化标准化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使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通过梳理标准关系,加强过程管理,把控标准制修订、示范推广等过程中的关键性节点,进一步提高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发展水平。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快发展,但由于相关工作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面对新形势、新需求,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园林绿化标准化站位有待提高。北京新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实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并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这就要求北京要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率先完成园林绿化标准化领域的协调统一,打破技术壁垒、统一市场准入、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这方面的需求十分旺盛,但供给力严重不足。另外,北京尚未主导或参与制定园林绿化国际标准,园林绿化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进一步深入。二是园林绿化标准体系建设不平衡。目前,北京园林绿化标准体系虽已初步成型,包括5个板块和近20个重点领域,但各个板块发展极不平衡。现有的标准多集中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安全生产三大板块,绿色文化和服务民生板块的标准少之又少,有的领域甚至存在空白。另外,在同一板块内,存在部分标准互相交叉、零散分布等问题,标准的衔接、系列化程度不够,给标准的推广应用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三是标准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现有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倾向于重制定、轻实施,在标准推广应用方面力度还不够,标准化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的并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整体进程。如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规程等标准,对于提升森林经营水平、提高森林质量意义重大,但在生产过程中因施工成本、林政审批等原因,推广应用力度并不理想。四是园林绿化标准化自有综合人才缺乏。园林绿化标准制修订需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园林绿化各级管理和技术人员虽有实践经验,但在总结、归纳、提炼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而科研院所相关专家虽然理论知识水平高,但在结合实际方面稍有欠缺,园林绿化标准化自有综合人才的缺乏,科研和生产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绿化标准化的科学有序发展。
三、对策措施
莆田很老,其文明历史可追溯至夏商,千年积淀成就“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亦是世界妈祖文化中心;
莆田很强,统计数据显示,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镇,2016年前10个月,莆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合同利用外资等主要指标增幅均居福建省第一位。GDP、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幅均居福建省第二位。
既古老又现代的莆田,未来将会是什么样?
“我们新一届市委班子逐步凝聚起了全市共识,搭建了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主体框架,制定了引领‘美丽莆田’建设的行动纲领。”到任近4个月的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和责任很重,既要一任接着一任干,更要审视自身资源禀赋,把发展的眼界和思路放到全国大格局中,放在中央对福建发展的战略定位上。”
“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横空出世
“拖砻伊弯,番仔过番;番船未到,无米煮罩(饭)……”这首兴化童谣中所唱的“过番”即“下南洋”。
从古至今,人多地少逼得一代又一代的莆田人北上南下谋生计。
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这一因素,造就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遍布全国的70多万莆田商人怀揣“工匠精神”和爱拼会赢的创业热心,在古典家具、医疗、珠宝、油画等多个行业取得了巨大影响力。
对于今日的莆田来说,发展的制约依然存在。莆田是福建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陆域4200平方公里,人口340多万。
对一个地方发展来说,现下的资源禀赋、人口状况等因素在短期内都难有大的改变。因此,其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取决于眼界和思路。
林宝金说,未来五年,莆田将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按照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要求,在过去发展的高起点上,进一步放开眼界,活络思路,科学有机地整合与调动各方面的发展力量,全力拓展绿色发展之路。 对于空间资源有限的莆田来说,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但不会拖发展的后腿,反而会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图为莆田市区荔林水乡特色景致一瞥
对于空间资源有限的莆田来说,“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但不会拖发展的后腿,反而会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林宝金说。
过去三个多月来,莆田广大干部群众已经迅速形成共识:莆田,要争当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林宝金要求,建设“美丽莆田”必须落实在行动中、细化到项目上。
经过各部门反复酝酿、商讨、论证之后,建设“美丽莆田”的行动纲要横空出世。
根据这一文件,未来五年,莆田将实施“1159”行动纲要:率先建成“一区”――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一心”――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打造妈祖文化、深水良港、医疗健康、绿色食品、工艺美术等5大国际品牌,实施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开放创新、生态文明、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基础设施、社会治理等9个专项行动。
“所有专项行动,都制定了目标和任务;所有提升工程,将一一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莆田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陈龙贤对《t望东方周刊》说。
食药监局“九证合一”的启示
林宝金认为,“美丽莆田”的建设,关键在于改革创新。而改革的当务之急,在于机制体制。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步伐,可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近日,莆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率先探索食品药品“九证合一”审批改革的成功实践,引起了林宝金的高度重视。
“九证合一”即莆田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将所辖食品和药品行业的9个行政许可事项,依法依规全部合并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申报、一次审核、一次勘察、一证许可的简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切实推动地方部门服务提质、作风提纯。
审批便利激发了企业和群众扩大生产经营范围的热情。截至11月中旬,莆田全市已有172家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拓展混合业态经营项目达364项,推动新增就业1300多人。
莆田市城厢区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郭继光认为,混合经营业态发展壮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真实反映地方政府部门治理市场成效的有力例证。
莆田鹭燕有限公司是一家兼营食药品批零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吴美萍告诉《t望东方周刊》,尽管当前食品药品市场面临很大的降价压力,但是政府部门审批提速的改革红利释放后,直接为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创造了经营挖潜的有利条件。
莆田市食药监局局长吴瑞添告诉《t望东方周刊》,改革实施后,该市局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以审批“减法”换取服务“加法”,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
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福建省政府已将这一“莆田模式”树立为行政审批改革创新的实践典范。
林宝金认为,食药监“九证合一”审批改革对莆田各部门各行业改革创新工作有许多启发和借鉴。对于莆田来说,一方面,需要产生更多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将实践成果升华为思想成果,用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
“下一步,莆田市将围绕创建美丽中国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林宝金说。
立体化的“升级”
“美丽莆田”的建设,并非环境优化这个单一维度所能实现。
林宝金强调,莆田要率先建成美丽中国示范区,必须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多领域、全方面的内涵提升。
比如,“美丽莆田”行动纲要将落实到30多项重点工程,其中,绿色制造提升工程对莆田全市的食品加工、工艺美术、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作出精准的提升规划,力图实现绿色经济的“升级”。按照规划,到2021年,至少有4个产业集群的规模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最近两个月,林宝金多次深入工业园区调研考察,每到一家企业,林宝金都与企业负责人、科研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认真询问产能、营销等情况。
林宝金说,实现“美丽莆田”的各项产业快速发展,一项根本的保障就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武装,推动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机器换工”,推动莆田制造向莆田“智”造转变。
经济升级不止于此。
行动纲要还特别提出,要基于“互联网+”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催生海洋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这既要开发多元化立体混合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打响品牌,比如,“南日鲍”特色海产品牌已蜚声国内,迈向国际;也要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海洋节能环保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同时,纲要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海洋特色园区和促进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到2021年建成全国生态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广泛开展海洋国际合作,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载体、新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明星真人秀走进后黄村
11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国内一档热门的明星真人秀节目走进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进行最新一期的节目录制。吸引明星电视节目来到后黄村的原因,正是这里别具特色的美丽村景。
后黄村,是荔城区“华侨第一村”。村中,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旁,颇具“南洋风格”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房子围墙上,有的贴着24孝故事,有的贴着绘有丰子恺风格的梅兰竹菊以及人物画。
“现在,每逢节假日,旅游公司就会带着一队队的城市客人来村里游玩,吃农家菜、住老别墅。”村民许女士指着自家老宅院里彩绘的屋檐告诉《t望东方周刊》,“客人来参观都夸房子漂亮。”
后黄村支部书记许聪告诉《t望东方周刊》,村中老宅大都有人居住,也常有人维护。一些闲置不用的,政府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用传统方法进行修缮,开辟为供游人参观、休息的场所。有的古民居则变身为民俗馆,免费向游人开放,馆前广场还会不定期进行特色民俗表演。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很多村民家里月均增收了两三千元。”许聪说。
后黄村仅仅是莆田众多特色村镇的一个代表。莆田市发改委副主任李伟介绍说,未来5年内,全市将形成50个以上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2017年,莆田将重点推进仙游仙作工艺小镇、城厢华林鞋艺小镇、秀屿上塘银饰小镇、湄州妈祖文化小镇4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加快榜头、西天尾、华亭、南日等4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建设,创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最美休闲乡村。
近一段时期,莆田市加快城市扩容与品位提升的步伐,加紧实施城市功能提升、特色村镇提升等系列工程。
“力争明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建成壶山兰水景观优美、荔林水乡特色凸显、山海格局清晰自然的生态家园。”莆田市城乡规划局局长陈龙贤说。
这些特色小镇的建设昭示着,城市的“升级”,必须要有文化底蕴作为基础。
作为妈祖文化中心,文化无疑是莆田“升级”的一大“法宝”。
前不久,首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莆田湄洲岛成功举办。
然而,随着“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加快,江宁区区委区政府、江宁街道办事处引进江宁区交通集团在牌坊黄龙岘打造江宁区新“五朵金花”,街道于2013年2月收回基地50亩示范茶园,合同终结,场房拆除。至此,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牌坊黄龙岘茶场经过五年艰辛创建的基地面临销声匿迹的危机。
是昙花一现,还是永葆青春?中心本着服从街道办的正确领导,服务街道中心工作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采取措施,立即行动起来。
深入基层调研,谋求领导决策
中心组织调研组深入江宁的上湖,铜井的李村,陆郎的峭山等多家茶场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江宁街道虽属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涉农大街道,但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尚未建立,特色产业及规模经济体系未见端倪,加工企业紧缺,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屈指可数,拳头农产品、名特优农产品也未名正言顺地走进市场。
中心还对朱门社区竹园山茶场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竹园山茶场曾有产茶的辉煌过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是产茶质量,还是产茶数量均列全区前茅,尤其高档茶碧螺春远近驰名,多次在省市茶叶评审会上跻身前三甲,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佳品,深受南京地区广大茗茶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作为陆郎唯一的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绿茶碧螺春品牌如今已名存实亡。究其原因,竹园山茶场由于长时间被个人承包,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长年不施或少施有机肥、滥用农药及缺乏科学茶园管理,造成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浪费,产品质量急剧下降,茶园大幅缩减,面积由原来近200亩,锐减到现在的100多亩。走进竹园山,场房狼藉,茶园萧条,茶树在杂草乱木中挣扎,与过去春茶上市时车水马龙、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的比照,观之令人心痛,一份责任便油然而生。
于是,中心将调研成果向社区、街道、教育局相关领导进行多次反复的交流汇报,以求形成共识;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可行性研究报告递呈街道和区教育局主要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中心还邀请江宁街道办事处主任庞志贵、分管教育副主任丁伯兰、文卫助理陈延美,江宁区教育局前任书记芮晓明、现任书记刘尹武、副局长宋军、刘勇等相关领导来竹园山茶场考察调研,现场办公,最终决定将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迁址朱门社区竹园山茶场,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与朱门社区签订10年“茶园委托生产管理合同”和“江宁街道省重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协议书”,并明确中心“以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为突破口,实施无公害绿茶开发,利用南京雨花茶的知名度,重振竹园山茗茶雄风;依托自身培训及宣传优势,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的要求。这是朱门社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心义不容辞的使命。
重新规划布局,凸显工作创新
1.确定新目标
茶园既是经济林,又是生态林,茶园建设其实就是一个生态环境的改善过程,它的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中心把“强化茶园管理,美化生态环境,力争两年内形成乡村旅游茶园观光带;对茶园进行有机改造,优化茶园质量,提升茶叶品质,重树绿茶品牌,再造竹园山辉煌”作为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一年主要进行示范茶园建设,高档茶加工;第二年进行品牌茶创建活动,竭尽所能为卖茶难农户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三年通过基地的示范茶园,辐射带动相邻几个村500亩茶园,让更多茶农得到实惠;争取在第四年,辐射带动陆郎茶园2000亩,以推动陆郎茶叶产业化的发展”为基地建设的具体目标。
2.建立新组织
由街道办领导,中心全权负责实施和管理,成立基地管理工作委员会和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基地聘请生产场长1人,护茶员1人,生产职工6人,技术顾问1人,管理人员和应时采茶工约100人。组建以中心教师为班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种茶大户、示范户和茶艺师等20余人,并把市讲师团有关专家列入“基地讲师团”师资库。
3.开启新模式
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户卖茶难问题,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经济。据此,借鉴省内外有关茶园建设管理先进经验,采取“中心+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基地的职责是在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搞好绿茶产品加工、新产品研发,向农户提供生产管理技术,严格按照生产要求做好示范推广;农户的职责是遵循技术规范,负责种植和茶园管理,向中心提供优质鲜叶,形成基地引领大户,大户带动示范户,示范户传帮辐射户做品牌、做市场的生产营销“金字塔”。中心与农户在分散与集中的统一、利益与责任的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双赢。中心保价收购鲜叶,收购价格将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农户利益。
4.研发新产品
竹园山茶系引进福建福鼎的大白毫,属无性繁殖系,为国家级良种,至今已有百年栽培史。春芽一般3月中旬萌发,4月中旬盛产期,其品质特点约为茶多酚25.7%、氨基酸3.5%、咖啡碱4.3%、儿茶素总量184.2毫克/克。中心依据茶叶品质、鲜叶组成、采摘时间等将竹园山茶分成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出炉富有地方特色的南京雨花茶。
一是采摘规范,竹园山雨花茶采摘讲究,采茶时用右手大拇指尖与食指的前半部夹住所采芽叶的部位,将芽叶轻轻折下。这种采摘方法不夹带鳞片、鱼叶或老枝叶,能够保持芽叶齐整、匀净、新鲜,特级雨花做到八不采:雨天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二是做工精细,采用杀青、揉捻、打毛火、炒焙、搓条、烘干等纯手工制作工艺;三是形意完美,力求成品茶形如松针、白毫显露、香气浓郁,点烹茶汤时芽尖向上、叶茎垂沉、沫饽似雪、灿若春光、色泽润绿、甘醇爽口。
5.培育新农民
中心将优化平台和载体建设,不断拓展科技传播与推广形式,丰富内涵。通过“无公害绿茶生产技术培训”、“特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农家乐培训”及“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延伸与拓展”等市级优秀培训项目和实验项目,依托自身的培训优势,根据实施进度拟定培训计划,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形式对管理人员、生产人员集中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自基地迁址以来,基地讲师团已开展了11期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700多人,其中市级讲师团培训3期,人数近200人。
6.打造新基地。
基地(竹园山茶场)坐落于战备水库东侧的竹园山,地处朱门斗凹村和牌坊黄龙岘两朵“金花”的交汇处,乡村旅游大道自北向南在此穿行而过。这里青山碧水、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也十分便利。
[关键词]闽台;农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3-0072-03
闽台农业合作和贸易往碓丛读鞒ぃ台湾农业经济整体水平优于福建省,两地农业合作前景广阔,但基于福建省薄弱的农业基础,合作道路仍非坦途。随着福建自贸区的建立,闽台农业合作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闽台农业合作基础
福建农产品面向的主要是国内市场,国际知名农业品牌较少,而台湾农业与国际市场对接较好,经营管理和产品营销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流通方面来说,闽台交通较为便利,加上台湾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这些都为闽台农业合作奠定了基础。
2005―2015年闽台两地农业从业人口都呈现递减状态,且两地的农业资本都有逐年上升趋势,福建劳动力人口和农业总产值都远超台湾,但从人均占有量看,台湾的人均资本拥有量超过福建。台湾需要海外投资场所,福建需要借助外来资本发展农业,双方都有合作的愿望。
二、闽台农业合作现状
1闽台农业技术合作
二战后台湾农业结构的升级转型都依赖于农业技术,尤其是高新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台湾在培育栽种、培育建林、病虫害防治、农药研发等方面都具备高超水平;农产品的加工、运输、保存、保鲜等技术也都在亚洲享有盛誉;在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中,技术开发占了50%以上。目前台湾农畜水产品基本实现良种化、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从农业生产到收割都采用自动化处理、种苗,自动化设施栽培及管理作业;机械化拓展也越来越广,在稻谷杂粮业、园艺作物、畜牧业等方面也都采用机械化生产,并不断更新换代。
福建农业企业技术相对于台湾仍有较大差距,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截至2015年,福建省从台湾引进农业先进设备五千多套;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其中150多个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有八百多项,包括种植业的植物组培技术、农业果树嫁接技术、产期调节技术,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饲养配方调和技术等。但由于台湾方面“高新尖技术根留台湾、严禁溢出”措施的限制,台湾地区准许输入大陆的农产品有1481项,其中881项未对福建省开放,据WTO秘书处报告台湾对大陆货品采取的负面表列高达2000多项,禁止进口的农产品就有七成[1]。
2闽台农业资金合作
由于台湾农业资金较为丰富,福建省在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中,积极引进台资,推进了福建农业外向型发展,同时拉动了经济增长,截至2016年,福建省合同利用台资371亿美元,累计批办的台商投资农业项目2594个,农业利用台资的总额是大陆各省区市中占比最多的省份(见表2)。台商投资的增加给福建农业产业带来了大量资金,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水平,促进了福建农业生产进一步规模化。
三、闽台农业合作中的问题
1福建引进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
从闽台农业技术合作来看,台湾方面为了保护自身核心技术,仅输出部分单项技术,核心技术输出较少[2]。例如水产业,当前闽台合作的领域主要限制在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上,主要以资金、优良品种、加工技术合作为主;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总量和资金总额都偏小,超过千万美元的项目更是屈指可数,在关键生物技术研发合作和开拓共同市场方面较薄弱。虽然近年来闽台农业交流密切,但大多数的科技推广和研究人员交流都以互访层次为主,落实到位的合作攻关项目较少,其中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高新尖技术根留台湾、严禁溢出”措施的限制,台湾地区准许输入大陆的农产品仍然还有881项未开放,禁止进口的农产品还有七成。
福建虽然农业企业众多,但主要基于自然资源和基础技术,对引进的项目缺乏管理经验,重硬件轻软件,重产量轻营销,重外引轻内联等问题突出[3]。福建省与台湾农业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业良种的引进,引进品种过于依赖台湾的输入,缺乏自主创新和保护,引进多、消化慢、保护差、推广少、创新低。引进的优良品种在使用几年后慢慢退化,引进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
2福建区位经济优势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与福建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发展水平高,腹地广,交通便利、通讯便捷。从闽台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看,福建对外产业对接能力差、市场辐射功能弱。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对台商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削弱了闽台人缘、地缘等优势。
在“两岸三通”政策下,除了福建,其他开放港口也纷纷抢占台湾市场,福建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各港口充分发挥自身的渠道优势增进与台湾经济合作。
从投资环境方面看,江、浙、沪、粤等地大部分实行低地价、低税收等政策,以及政府重商、扶商、富商的诚意吸引了不少台商前往投资。福建省政府虽然在吸引台商来闽投资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但由于自身缺乏土地、资金等原因,本地农业还未完全达到现代化水平,在承接台湾技术、资金密集的农业产业方面还有压力,加上台商在闽融资困难、外汇使用不便等种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商对福建的投资热情。“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腹地和市场辐射能力以及产业配套都优于福建,台商将投资重心逐步从福建沿海转移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和福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四、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建议
1利用高效合作缓解台湾市场管理限制
福建自贸区的成立,为探索闽台农业合作新模式提供了思路。在福建自贸区内,政策推动了台湾先进制造业、高新战略性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在自贸试验区内集聚发展,集中力量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了闽台产业对接能力。闽台双方合资经营下利于台湾高尖新技术的输入,一定程度上打破台湾方面“高新尖技术根留台湾、严禁溢出”的限制。
首先,自贸区优惠政策下,发展涉农保税加工制造业,有利于外引内联制造成套涉农装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农资设备、技术为主,推动农资生产安全,拓展两岸高效绿色农业相关领域的合作空间。其次,发展涉农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通过选用国际原材料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福建省对外开放力度,有效对接台湾高新技术。第三,学习台湾“建设富丽农村”的经验和理念开发自贸区农业经济总部,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增加最美乡村旅游对接服务 [4],发展最美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合作,促进闽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及农业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
2开放金融政策增强福建经济区位优势
台商投资合作除了考察土地、劳动力等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对金融服务政策的选择。福建省自贸区内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拓展金融服务功能的诸多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台资合作,增加了自身的区域优势。首先,自贸区政策中对相关重大的农资项目融资采取股本化和债券化。允许金融机构在可控的情况下对稳定流量的台资农业企业发放以农村土地和海域区域使用权和森林资源产权为担保的贷款,用来解决农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大力鼓励开展农业经营合作。其次,自贸区政策中允许设立台资银行,为在闽投资的台商企业和当地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另外台资银行将服务台湾中小企业的经验、金融理念带到福建,从而带动福建省金融建设管理的优化升级。第三,自贸区政策中对于农业项目的租赁,允许台商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取得境外融资,台商企业可以到自贸区内注册公司,从而解决了农业资金的来源问题。第四,自贸区政策中对于农业的保险,允许在自贸区内设立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增加农业保险险种,完善涉农巨灾保险业务,保障农民务r收成及资产分配。
[参考文献]
[1]柯瑞清.福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思考[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3.
[2]谈鑫娟.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江苏:盐城师范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