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教案

时间:2022-12-14 09:20:36

导语:在初中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教案

第1篇

第一计: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当我们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便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找到许多曾经不解的答案。

唯有信任,才可能让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交给你。其实宝宝年龄越小,亲子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小宝宝看到爸爸妈妈总会伸出手让爸爸妈妈抱,这便是对于信任最好的诠释。然而,随着宝宝日益长大,亲子之间的信任度却可能呈下降趋势。改变这一现状的最好方法便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与关怀。父母要扩大与孩子的沟通范围,除了学业,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与烦恼。

在这里,推荐使用跨级培育法,即用超过其年龄段的一些内容,如用教育6岁孩子的态度去教育3岁的孩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孩子创造力和模仿力非常活跃的时候,培养出良好的习惯,还可以让孩子感到你对他是有信心的,从而可以提升亲子之间的信任感。比如,可以带着孩子走进厨房,做一些亲子料理,让他品尝家务劳动的喜悦,或者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个小任务,让他去完成,考察他独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亲子信任度也会得到提升。

第二计:尊重孩子,多给孩子选择权

同时,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也会知道,爸爸妈妈会像指路明灯似地帮助他,站在他身旁。一方面有来自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当自己犯错误时又能够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这种状态对于孩子而言是很棒的,而当孩子有了积极的成长心态,亲子沟通当然也会变得更为顺畅。所以,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小的选择,练习思考能力,学习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在生活中学习思考。比如吃饭、上幼儿园、过马路,爸爸妈妈都可以和孩子讨论对话,并让其学会思考,千万不要事事包办。

第三计:观察孩子的个性,发展其兴趣特长

我们知道,让孩子成为全能宝宝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所以要观察其个性特点,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尽量发挥其特长,抑制其一些不好的习惯。当爸爸妈妈了解了孩子的特质后,才不会盲目地施教。建议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引导其特长,从而弱化不好的习惯。

第四计:与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第2篇

泰格特

一:教学目的

1:加深认识小说的特征和基本要素。

2: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1:通读课文学生活动:通读第一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楚生字词,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划分课文。教师活动:出示导读提示(小黑板);检查阅读。导读提示:小说: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恩格斯:“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讲读课文(1):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故事的。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故事的结局。学生活动:根据划分精读第二遍课文,疏理出故事的发展变化趋势(情节),从故事的发展变化中品味人物的思想性格,讨论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疏理出故事的情节,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归结学生体会完成板书。(2):写作特点体会:教师明确: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课堂小结:(1):“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2):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课后思考题1: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与含义?

第3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

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第4篇

一、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语法内容的异同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语法知识上也有所改变,增加了间接引语这一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的语法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语法重点和难点,找到最合适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兴趣,使学生扎实掌握英语语法。

二、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语法的具体差异

(一)牛津版教材更强调现在时语法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出现的先后顺序有所调整,而且没有“过去将来时”这一语法点。这一顺序的调整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过去将来时”可以在学生学习“过去完成时”时提出。“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区分助动词形式:do/does/is/are;区分动词形式:read/reads/reading。

(二)牛津版教材被动语态出现较早

被动语态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对“English is spoken by lots of people in the world.”这句话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使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几种基本时态,通过基本时态反过来理解被动语态,这样就可以起到融汇贯通的作用。

(三)牛津版教材新增间接引语语法

间接引语是牛津版英语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学生在学习时就会产生障碍,不容易理解。“He asked me if I had any paper.”这句话是如何体现间接引语的语法特征的以及如何将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抓住宾语从句作为间接引语的教学重点。从宾语从句入手,讲解间接引语的语法特点和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的方法,深入浅出,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间接引语的语法特点,及时掌握间接引语的转换方式,提升学生英语语法的基础水平。

三、语法课教案设计措施

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教案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合格的教案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接受新知识。

(一) 教案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制定有层次性的学习目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提问环节,使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法教学质量。二是要针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各类语法的重难点,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讲间接引语时要着重讲解宾语从句的语法特点。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

(二)教案要有创新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解读。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较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案中最好设计小组竞技教学活动内容,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案中还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提问要注重知识点的迁移,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例如在提问被动语态的特点时,学生可能不太了解,这时教师就要先提问学生学过的基本语态的特点,从基本语态的特点反过来推敲被动语态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掌握被动语态的特征。

(三)教案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反思

第5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

2.会求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教学分析

重点: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变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言:我们已经学过了整式,知道可用整式表示某些数量关系;学习了整式四则运算,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是有些数量关系,只用整式表示是不够的。。

2、例题:甲、乙两人做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与乙做60个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

3、分析:设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那么乙每小时做(x-6)个。甲做90个所用的时间是90÷x(或)小时,乙做60个的用的时间是[60÷(x-6)](或)小时,根据题意列方程

=

可以看出、都不是整式。列出的方程也不是已学过的方程。学习本章内容就可以正确认识这样的式子及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二、新授

1.分式

在算术里,两个数相除可以表示用分数的形式。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因为零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数中的分母不能是零。

在代数里,整式的除法也有类似的表示。如前面的例题中,(90÷x)小时可表示成小时,[60÷(x-6)]小时可表示成小时。

又如n公顷麦田共收小麦m吨,平均每公顷产量(m÷n)吨,可用式子吨表示。

再如轮船的静水速度为a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b千米/小时,轮船在逆流中航行s千米所需时间[s÷(a-b)]小时,可用式子小时表示。

、、、

的分母中都含有字母。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叫做分式。基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可见,上列各式都是分式。

由分式的意义可以知道:

(1)分式是两个整式的商。其中分子是被除式,分母是除式。在这里分数线可理解为除号,还含有括号的作用。

(2)分式的分子可以含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但分母必须含字母。式子、、都不是分式,因为它们的分母都没有字母。

(3)在分式里,分母代数式的值随式中字字母取值的不同而变化。字母所取的值有可能使分母为零。因为分式的分母相当于整式除法的除式,所以分母如果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因此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例如在里,x≠0;在里,a≠b。

例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2)。

解:(1)由x-2≠0得x≠2,即当x≠2时,分式有意义。

(2)由4x+1≠0得x≠时,分式有意义。

例2:当x是什么数时,分式的值是零?

解:由分子x+2=0,得x=-2。而当x=-2时,分母2x-5=-4-5≠0,

所以当x=-2时,分式的值是零。

问题:(1)分式的值为零就是分式没有意义吗?

(2)只要分子的值是零,分式的值就是零吗?以为例回答此题。

三、练习

练习:P60中练习1,2,3,4。

四、小结

1、本课学习了什么是分式。

2、本课还学习了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及使分式为0的未知数值的求法。

3、要特别注意分式中作为分母的代数式的值不得为零的教学。在分数里,分数的分母是一个具体的数,是否为零一目了然;而在分式里,要明确其是否有意义,就必须分析,讨论分母中所含字母不能取哪些值,以避免分母的代数式的值为零。

五、作业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异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相同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不同点

(原因)反射面不同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

(结果)反射光方向不同

有反射光束,其他方位则没有

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没有光线集中的反射方向

(现象)人的感觉不同

迎着反射光看很刺眼,常说反光;其他方位看不见,或不明显.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

实例

黑板反光

灯下看书反光

平静的水面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

一般非光滑物体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自制潜望镜

【活动目的】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加深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设计光路图,准备用具,制作过程,交流与合作,装置改进.

【参考方案】

准备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或方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备注】

1、写出制作计划、制作过程及结果分析报告.

第7篇

初中心理健康班会课教案

做习惯的主人,不做习惯的奴隶

一、班会背景:

和部分家长恳谈并且与个别学生交流后,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因此适时开一次有关“学习习惯”的班会课是当务之急的事。

二、班会目的:

通过班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好坏优劣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并积极改善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二、班会重点:

检查自己的学习习惯,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班会难点:

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付之以实践。

四、班会准备:

1、制作三份问卷准备印发给学生填写:

问卷1是有关“好习惯、坏习惯的区分”,这些都是在家长那了解到的或是与部分学生

交流中得知的情况。

问卷2 是学生的一份“自我报告”,内容主要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列出自己

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不能少于3条),简要说明理由或后果。(课前填写)

问卷3是有关“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实施计划”。

2、请四位同学准备介绍学习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

五、班会过程:

(一)、引入:

初三是我们初中四年里最后的收获年级,同学们四年的努力再经过这90多天的奋斗,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进入初三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很多同学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中老师认为包涵着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与期待。老师很开心,也对同学们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只是,我们也发现不少同学因为以往所养成的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质量,最终导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一个主题为《做习惯的主人,不做习惯的奴隶》的班会,希望能有效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习惯上“扬长避短”。

(二)、“好”“坏”习惯之争:

1、 发下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要求学生在这些习惯面前选择区分。

2、 老师结合班内现象加以指导: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

比如我们班一些同学总是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去做,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十分有规律,作业总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同学喜欢就看书和做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比较透彻全面;一些同学在记忆知识时,采用记住后再记上几遍的“过度学习法”,公式、定理、名句、单词等内容在要用的时候总是能很快地想起;一些同学晚上做习题前,总是先复习一下有关内容,看一遍白天老师讲过的内容,然后才开始思考问题的解法,结果题目做得又快又正确。有这些好习惯的同学,学习效果常常较好。(点名表扬为主)

再罗列一些个别同学的不良习惯(不点名):学习时心不在焉,看了大半天书也不知道书中在讲些什么;上课时不认真作笔记,而是在纸上、书上乱涂乱划,考试复习的时候就感到没有头绪;晚上总要先看好长一会儿电视,有时还要煲电话或上网聊天,然后才开始做作业,结果弄得很迟才睡,或者干脆把作业拖到第二天完成;边做作业,边翻小说、听电视伴音、浏览网页,作业做得很慢,有时还漏做或做错。这些坏习惯也严重影响了这些同学的学习效率。

(三)、自查与反思:

拿出已填写好的问卷2《自我报告》:对照上述老师所说的这些好坏习惯,在各自的这份自省表中进行修改或补充。

(四)、指点迷津:

请五位同学简要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

1、 分清主次,首先完成学习任务。

要点是:不要在玩得很累、很迟时才开始学习,这样不仅学习效率不好,做作业、背书

常常来不及,而且还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

2、 专心致志,不一心二用。

要点是:不要边做作业边干其他的事。

3、 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要点:连续学习1、2小时,中间就应该安排一次休息。

4、 学习生活的安排有规律。

要点:根据学校规定的上学、放学时间,结合自己的状况,制定一个更具体的作息时间

表,坚持下去形成习惯。

5、 遵循学习常规。

要点: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复习,做习题。课间与同学讨论,不懂就问或查资

料,独立完成各项作业。今日事,今日毕。

( 五)、付诸行动:

同学们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是紧迫的,所以老师呼吁每个同学从今天开始试着养成一个好习惯,就用三周时间。在下面问卷中记下你的计划和实施情况。

发下问卷3《养成一个好习惯》

/3/18

附问卷:

问卷1:《区分好习惯与坏习惯》

在下列好习惯前打“∨”

1、 晚上学习时先浏览一下第二天要上的课文内容。

2、 上课时把老师讲的要点记下来。

3、 上课时想其他事情。

4、 下课时离开座位,活动一下身体,眺望一下远处。

5、 数学课做语文作业。

6、 晚上做作业时把音乐放得很响。

7、 以平静的心情学习,不在看书时胡思乱想。

8、 与同学讨论题目。

9、 语文课偷偷背外语单词。

10、询问老师不懂的地方。

11、上学时常常忘带书本、练习册或其他学习用具。

12、常将第一天的作业拖到第二天做。

13、不愿意仔细看课本,深入思索教材的内容。

14、喜欢看课外书。

第8篇

1 教学目标的制定

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先要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要求。

2 教法学法的制定

制定教法学法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注重培养其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对C层学生则要求要低,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教学重难点的制定

教学重难点的制定也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4 教学过程的设计

4.1 情境导向,分层定标。教师以实例演示、设问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料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为各层学生呈现适合于本层学生水平学习的内容。

4.2 分层练习,探讨生疑。学生对照各自的目标分层自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4.3 集体回授,异步释疑。“集体回授”主要是针对人数占优势的B层学生,为解决具有共性的问题而组织的一种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为那些来不及解决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分先后在层内释疑即“异步释疑”。

5 练习与作业的设计

第9篇

背景:由于还有升学率的思想的影响,受分数决定高度,有分数就有了一切的旧观念影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教与学脱节,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低下,还有这一代孩子独生子女偏多,家长在外务工偏多等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无视学生是这个学习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应得到教师的重视,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长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重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内不行可外补,加班加点,重复劳动,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难以全面发展和有效提高。

2.重教轻学是教学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重视教师教案的编写工作,把写好教案作为教学管理的首要条件,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但往往轻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准备,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研讨对有效学习所起的积极意义,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者又往往怕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只好来了个面面俱到“满堂灌”。

3.教师过重的负担和无效劳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教师的工作负担问题,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此我们做过一个统计。

(1)教师(班主任)一天在校的工作时间大致是这样的:

上午:6:20——6:50 住校生上早操 ,早自习

7:50——11:40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下午:2:00——6:00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

晚上:6:50——8:30办公,辅导,组织学生就寝教师一天在校时间大约12小时。

(2)从工作的内容时间划分大致如下:

备课:从构思到教案设计,查找习题,如何检验学习效果,最后效果验收,纠错。

上课:约2小时

批改作业:约2.5小时

辅导:约2.5小时

其它:约2小时

从以上统计数据看,教师在校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是超负荷的,教师的身心健不能得到保证。特别是一些教师的心理素质较差,由于工作压力大,脾气变得暴躁,有时语言粗俗,体罚 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很有必要来研究解决教师负担的问题。

二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依据

1.研究的对象:初中各年级学生。

2.研究的方法:实验法·总结法

3.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要素,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务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的教育口号。

认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要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形成能力。

“洋思中学”的经验也启示我们要“先学而后教,以教促学,以教帮学,使“主导”和“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我们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那么制定好教案和学案才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从学得一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我学习,主动求知,具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即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

(2)独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问题。

(3)超前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可根据学案,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钻研,熟悉教材,探讨过程,弥补课堂上自学时间的不足。

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并不否任教师的作用,而应起主导作用,即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提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提示目标,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三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什么叫“教案学案”同步化。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对象,达成目标要求,编制一套与现行“统编”教材相配套的,供学生课堂课外自主独立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具体方案。简称“教案学案同步化”。

(2)什么叫开放式研究型教学。

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实行教材开放,教案开放,学案开放。学生知道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解决哪些重点,难点,疑点,学生也知道教师怎样教,教什么,完成了封闭型向开放型教学的转变。

2.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的实验研究是可行的,那么就能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向先进的模式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解决师生负担较重的现象,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四 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操作变量

工作措施:

在2009年暑假中,我们开始确定研究课题,组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学习,查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研究时间:初步打算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实验研究,最后以著作的形式公布研究成果。

操作变量:

①编制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同步化实验丛书,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编出初一数学同步练习(上下),初二数学同步练习(上下),初三数学同步练习(上下)。

②实施“三环六部”教学模式 。

我们依据“合作教学”理论和“三环教学法”,把我们的实验教学简称“三环六歩教学法”。“三环”是指课堂教学的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课堂练习三个环节。六步是指课堂教学实施的六个步骤:①自学探求;②精讲梳理;③疑难分析;④课堂练习;⑤课堂小结;⑥课外训练。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揉合到一起,是比较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

自学探求:自学探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新教材,学生顺着教材发展的的思路,按照自学提纲的提示和要求;在新概念上停留思考,在论证原理或总结规时进行探索,从而对本节课要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弄懂自己可以学会的东西,对于少数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也念念不忘。这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相互开展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即互帮、互学、互教,使学生解决少数较难的问题。对于极少数大家都感到困惑的知识,同学们又会以焦虑的心情期待着老师的讲解,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

此阶段老师应来回巡视,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是力所不及,思路不对,还是方法不对?同时给予提示指点,帮助解决,并为下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做好准备。

自学探求的优点是:第一,让学生学会了本课要学的大部分知识。第二,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培养了同学们相互研究 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优良学风。第四,为下一部教师讲解和梳理知识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

精讲梳理:

通过第一环节的自学讨论,在本节课要学的新内容中,哪些地方学生已经弄懂了,哪些地方虽然弄懂但理解深度还不够,哪些地方学生还没有弄懂,教师掌握这些情况后对症下药,该讲的地方要精讲,讲深的地方要讲透。然后再按知识结构梳理知识,特别要把本节课知识分类归档,分别嵌入到知识结构体系中去,与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注意精讲内容的选择,什么问题要重点讲,要结合学生自学实际,一般对于本节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的,应结合自学提纲作为精讲内容,要讲深讲透,讲解时要尽量运用启发性语言,提问,自由交流,运用启发引导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精讲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知识梳理,对学习内容作简要概括整理,可归纳为几条基本原理,或形成简明提纲,或列成图表,或几句话概括,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疑难分析:

重在解决疑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

练习深化:

精选几组练习题给学生练习。选择练习时,主要是融合了课本的练习,精选部分典型习题来加深拓宽,已达到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教材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初步转化为能力,提高运算,推理,复述和解答问题的技巧。学生练习后,教师应及时评定对错,有时也可采用学生自评相互对比,教师提供答案等多种方法进行。

课堂小结:

为学提供可行的课后作业,一般总量不宜太多,起到巩固知识点作用即可。

我们采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进行,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降低了教师选题难度,也省去了学生课后繁重的作业负担,较好地体现了增效减负。

五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得以实施。由于有了学案,全体学生课前就可以依据学案,通过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一些后进生也会积极参与讨论,大大提高这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同学。

2.先进教学经验得以推广。由于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按学案的要求去钻研教材,弥补了学生课堂自学时间不足的缺憾,真正做到课堂上学学,议议,自由自在寓学于乐。

六 关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理性思考

1.“教案学案同步化”课题研究有理论有基础,可操作性强,但教者不能唯教案唯学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学案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