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23:27:56
导语:在大学生医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交礼仪论文
生活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先来谈谈个人礼仪吧。
一、修饰与衣着
修饰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华丽了,太耀眼了,如果这样去面试,我想机会就已经了了无几了。因为你是来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洁洁是不是让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个老农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找你谈判,你是不是要选择那个西装革履的人呀!
当面试时,有的人说:"面试时,不就是到那天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然后到发廊整理一下头型吗?"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会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有的时候连刚打上去的发胶还在头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刚从发廊里出来的。二、由于刚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两天就穿上,适应一下。也就是面试前要提前一、两天做好准备。
面试时要多带几份简历,因为你交到面试官那的已经订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简历还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这时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准备的简历给他,他会觉得的很舒服的。当面试完后要给面试官写感谢信,虽然现在有许多人一般都不写,但这是礼仪,我还是希望大家写,你想别人都不写,你写了是不是会引起注意呀。在面试或会议时要带上比较精致皮面的笔记本,还有好的笔,不要随便找一个本或笔。
面试时要提前半小时去,先与他们的总台人熟悉一下,总台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多打听一下有关将要面试你的上级的消息。如称呼等。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个电话说: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请你明天九点到我们公司来接授面试。第二天,他八点半就到了,和总台服务员聊了一会,服务员打了一个电话,说"王总,王小姐到了",这时她才知道,原来给她打电话的就是王总呀!在这之前她还把这个人当成小人物呢?因为一般打电话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员工做的事。所以她进去面试时,说了你好!王总。你想想假如她说,你好,王浩!王总会怎么个想法,"王总"叫了几年了,都已经叫习惯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够习惯吗?
二、自我介绍。
应筹式:在不太重要的场合。如在火车上等场合只要说出叫什么名字就可以了,不必报上职务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经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请多多关照,或送上名片。比较随便。
礼仪式:如:开学仪式,升旗仪式等等。比较庄严。
三、眼神
时间: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20分钟至30分钟说明两种情况:一、重视。二、敌视。也就是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平视,表示平等。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四、面容
有的时候皱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气。"噢"?表示惊呀!
五、笑容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谁喜欢天天面对着冷冰冰一点笑容的人呀。像储蓄所、银行的职员,当你去取钱时,他们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点笑容也没有。像别人欠他们什么似的,感觉不太好吧,其实那是他们的职业病,已经习惯了。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让他们的员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结果去的都被骂了回来。老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这份材料不拿还不行,结果还是去了。到那时,只见那位科长还在破口大骂呢?这时小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微笑还是微笑,嘴里说着:"噢?这样呀?是吗?",只是点着头微笑着。后来,那个吴科长骂了一阵子的时候,小李说:"吴科长,你很会善于表达你内心里的愤怒呀!"。后来,吴科长看了看小李说:"嗯!这小伙子不错!我也不为难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这样别人没有拿到的,他却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体语言。
当与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虽然与同辈之间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是跟长辈谈话时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下面我们来说说拜访的基本礼仪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
关键词:不同学历;大学生;学历;就业观
引言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对于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在大学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将使他们对就业环境、职业与待遇的选择和取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便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能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工作,而自拟调查表,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观,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一、调查样本与内容
在**省**地区高校中调查了1所二本高校,1所三本高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调查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大学生812名,调查内容包括学历层次、学生性别和学习专业,将专业分为理科、文科和工科三大类;自拟问卷调查表,将就业观拟定为30个不同调查项目。本文仅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就业观。
二、调查与分析方法
将要调查的项目自拟成问卷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由调查人员将问卷调查表现场发给每个被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当时收回调查表。将调查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数据文档,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类并进行χ2检验,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在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有无显著性意义。
三、调查与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12份,收回812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755份,有效率为92.98%;二本学生283名,三本学生188名,专科生284名;男生313名,女生442名;理科219名,工科270名,文科266名。
四、讨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更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总数,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求等有关外,同时还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就业观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关系。从表1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少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理想有95人(占12.58),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有发展前途抱着迷茫(不知道)的态度有55人(占7.28),这140名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因素,在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学生表现为更突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尚可或是理想的,影响自己就业的因素主要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
不同学历大学生个人就业观显示出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就业观不仅是他们在职业选择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而且是他们自我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领域内的某种表现形式。多数学生择业看重工作环境和条件,其中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择业时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者,主要是二本大学生,从中显示出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差异,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从表3可见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其对自身价值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可、是否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等,其所占的比例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想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应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发挥个性,追求真理,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型。把表3与表4联系起来分析,755个学生中有218个学生择业看重经济收入和待遇,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这种自我实现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金钱,工作薪水带来的物质享受,把自我价值取向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个人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教育,正确引导,在大学生中应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时拟采取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是表示要靠自己,被调查的755名大学生中有639名抱有这种态度,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一种自食其力的心态,这是良好的一面。但认为靠父母帮助就业的65名大学生中,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有29名(占44.6%),也许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在校学习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依靠家长帮助自己就业有关。
大学生就业存在偏面性,多数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城市或省会城市就业,进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专业性工作。这些大学生都存在就业理想化的心态,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强烈,对社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动机。但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把就业简单化、理想化,对自己就业的定位往往偏高,认为只要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是就业,自己面子好看,名誉和地位双丰收;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自己创业等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实现个人价值等错误观念,而影响了部分学生就业。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个人价值取向定位在应能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上,自身价值应得到社会认可,但在就业观上存在偏面性、理想化。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就业观,将会涉及整个社会利益的重大问题,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乃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应加强指导和教育,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余建英,何旭宏编著.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1-172.
【论文关键词】独身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文化敏感性 文化差异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对语言使用的得体性相对关注少一些。在社会交往中,语言得体性比语法正确性更加重要。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森(Wolfson,1983)认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语者趋向于容忍发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相反地,他们常常把违反讲话规则解释为态度不友好,因为他们不大能够意识到社会语言的相对性”。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指出:“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方法。”可见跨文化交流中碰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无关,这种障碍一般是由母语文化的缺失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王守仁(2011)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标。胡文仲(1992)认为文化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愈益显得重要,文化教学的比重也应随之加大。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刘爱真(2001)建议在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增加文化因素细目表。高一虹(2002)认为应该从“跨越“和“超越”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元和刘振前(2003)提出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了解深层文化内容。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出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导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的“四合一”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不仅包括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两者缺一不可。文化教学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主要谈谈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可以进行的努力和尝试。
二、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对比文化差异,积累文化知识。
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外语学习者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规律。在教授目的语国家文化时,教师不应只用讲解的方法,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差异,使用语言时对文化的敏感性才会真正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文化教学应融入语言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介绍和延伸,提供文化背景信息,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讲解“pledge”一词时,除了讲解该词的用法,笔者还拓展了“Pledge of Allegiance”,即忠诚宣誓的内容。美国的很多学校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会让学生背诵这段誓词,新入美国国籍的人必须进行入籍宣誓。进而引导学生对比中美人们的手势差异。中国人宣誓时往往是手握拳头状,放在右耳上方,而美国人是右手手掌放在前胸或举起右手,手掌松开。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而美国人则表示发疯。在讲解“thumb”时,笔者拓展了“all thumbs,fat finger,cross one’s fingers”等文化含义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只从字面上望文生义就很容易闹笑话。教师也可以联系中国文化,比如“ablessings in disguise”类似于汉语里的“因祸得福”。负载文化信息的词在教材里并不少见,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就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如在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中,对“inner-city school”和“suburban inhabitants”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就非常必要。前者其实是贫民区学校,指位于大城市破旧的中心地带的学校,就学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贫困阶层或少数民族。而位于郊区的学校其实是有钱人的孩子上的学校。在当代欧美社会,“郊区居民”是指那些rich people和well-to-do families。比如,在课堂上学了美国的五大文化标志后,引导学生关注美元硬币和纸币上那些人物,对比美元和人民币作为货币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并让学生欣赏笔者收藏的外国各国货币。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学生讨论起来兴致更高。再比如用短语“in the black,in the red,a pink slip,a blue film,green fingers”引起学生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关注。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要积累文化知识,仅靠老师课堂上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加深对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获得英语文化知识,广泛阅读、不断积累是最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互联网上有很好的便于积累文化知识的视听和文字资料。例如美国之音的一系列节目就非常适合这个英语水平的学生。VOA教学类节目如“商务英语礼仪”节目,内容贴近现实工作和生活,包含的文化信息量大,主持人讲解细致到位,是难得的学习材料。另外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学习工具书,如《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受到了刘润清教授高度评价和极力推荐。该词典不同于一般的外语词典,较为恰当地处理了语言知识、百科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
2.通过经典影片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影视案例可以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笔者结合课文“无限的爱”关于残疾人的主题,让学生欣赏“海洋天堂”和“雨人”电影片段,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并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他是雨人的弟弟会如何选择,让他的哥哥继续待在疗养院还是把哥哥接回家,引导学生对社会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唤起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情感的共鸣。学完第三单元“品德之上”一文后,选用“闻香识女人”这一经典影片。“如果你是查理会作何选择”,这个开放性的话题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影片中文化差异的地方很多,观众会经受心理和情感上的震荡,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课外也会看很多的美剧或电影,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美剧里充斥庸俗的东西,一些人满嘴脏话,婚外恋的话题也比比皆是。另一些学生则着迷于恐怖或悬疑类的影视材料,这些作为课外消遣可以,但学习外语并不合适。英语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把经典优秀的影视材料推荐给学生,使他们能捕捉、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领略真正的西方文化,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3.角色扮演和文化测试。
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模拟真实语境,让学生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如扮演角色等课堂活动。学完关于跨国婚姻的文章,让学生观看“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影片片段后,组织课堂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小组活动,两人充当结婚的男女,第三位同学扮演主持婚礼的牧师。牧师带领他们进行宣读结婚誓词。通过模拟现实中的场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异国文化。
跨文化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信息的教育和文化交际信息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学习者就会误解语言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进而产生语用错误。课堂的角色扮演容易暴露出学生的语用失误,如当同学建议给女朋友送巧克力当生日礼物时,有的学生就说:“I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idea.She is too fat.”其实如果想礼貌待人,就不说人家fat,而可以说overweight,或说他女朋友在节食“on diet”。且针对朋友的建议,直截了当地说建议不好是很不礼貌的,可以说:“That sounds a good idea,but...”其实出现这样的语用失误有时不是语言能力或语言技能的问题,而是学生对交际规则,如对礼貌原则不了解,是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出了问题,这跟以往英语教学中把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割裂开来有很大的关系。课堂角色扮演也反映出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宜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各种能力和技能需要加强,比如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信息的能力,如何开始交谈、在交谈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以及如何结束交谈的交际技能。教师在上课时只对语言形式及其字面意思作出解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及其使用语境作出充分的解释。
另外,适时的文化测试,如对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时间观念的测试等,有助于学生清楚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情况,测试结果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或存在偏差。
4.处理好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之父Hall认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即公开文化及隐蔽文化,公开文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大量笼统的、概括性的文化知识系统地学习。通过阅读一些介绍性的知识和阅读材料和文化教学类教材,如英美国家概况和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等,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与习俗,等等,体会同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目的语文化现象。但是隐蔽文化特别是深埋其中的价值观念非常难以把握。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道德标准等无不受其价值观的影响。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文学作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可以通过文学宝库和语言宝库挖掘隐蔽文化层面的知识,体会语言、文化、社会和交际之间复杂的关系,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英国社会语言学Byram(1989)认为:语言是学习文化的最丰富的源泉,因此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同步,否则文化与语言就要脱节。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交际文化因素应更多地从生活习俗范畴转入以“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为主的范围,具体地更多反映在成语典故、警句格言、新词语、习用语、隐喻、简称、缩略语等方面,以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三、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首先应尽力提高自己的双重文化的能力,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培训,增加文化教学的训练和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在备课时,要善于识别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搜集便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研究评估文学生文化能力的手段和标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信息又学到文化交际信息,让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文化敏感性,通过跨文化教育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适应能力。教师要积极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为培养既有语言能力,又有全面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2(1).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5]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在家乡江西省萍乡市五陂镇王陂村度假之时,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赢得了王陂村村主任竞选的胜利(彭海案例)。无独有偶,2000年3月,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向全国公开招聘约30名大学生村官,引起3000多名各地莘莘学子前往求职(天河案例)。如何看待这两件新鲜事,可谓见人见智。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当村官,值不值,该不该,前者是实证判断,属于经济方面;后者是规范判断,属于法律方面。尽管大做村官,值与不值,该与不该,这些都只关系具体的当事人本身的利益,然而它却引起了我们在新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思索。
比较而言,彭海案例代表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种可能的选择,它更多的只是一种个人理想的实践,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而天河案例则代表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前述的两起大争做村官的案例,其实质就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一种个体选择。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信号传递和引导着资源的配置。而现实世界里,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显得稀缺。因此,在众多用途的使用上,资源就存在一个最优配置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
在现在以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无疑是我国较为稀缺的人力资源。尽管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十分甚至过于丰富,但受过高等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这里,如何高效配置这部分紧缺的人力资源,不仅关系到资源拥有者的幸福,而且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实践证明,相对于经济体制来说,市场经济体制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尤其是较为稀缺的资源。早在200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过生动描述,在其名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一书中,他这样论述:“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价值。但是,在他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本意追求的东西。这样,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能产生的效果还要大。”可见,大争当村官,是在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下配置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
来自生物、医药、医械、临床实验与健康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数据,构成生物医学的各类大数据资源,它们形式多样,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数据量大,且呈异构、多样性。
(2)难以用数学方式表达其结构及特征。例如:医生对医学影像、信号和其他临床数据的解释多是非结构化的语言或文字形式自由的口述,难以标准化。
(3)数据可能包含冗余的、无意义的或不一致的属性,并且数据经常要更新。
(4)数据采集很难完全避免噪声干扰,而噪声往往会影响处理结果。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抽取与集成、分析与挖掘、解释和共享等诸多方面,涉及数据库、信息科学、统计学、高性能计算、网络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2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2.1数据挖掘在生物医学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找出数据间的隐含联系,发现未知规律,最终获得知识的过程。挖掘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数据集成、数据规约、数据清理、数据变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估和知识表示8个步骤[5]。近年来,数据挖掘是生物医学信息分析的常用手段,尤其是在循证医学研究、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领域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KDNuggets在2011年全球数据挖掘应用行业调查的结果表明:健康行业位居10大数据挖掘应用领域的第3位。生物医学领域大数据多是不完整的、不一致的、有噪声的,数据具有独特的复杂性、丰富性、规模和重要性,需要数据挖掘的特殊关注。数据挖掘经典算法,如: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序列等在生物医学数据挖掘时都可使用。
2.1.1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己知数据的特征和分类结果,为每个类找到合理的模型(构造分类器),然后用这些模型对新数据进行分类。K最邻近算法、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是常用的分类模型构造方法。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就是典型的分类过程。例如:美国学者利用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以决策树算法为模型,分析挖掘了医疗机构HealthOrg的数据仓库中有关年龄、BMI指数、腰臀比和周锻炼次数等数据,得出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此外,还有一些国内外研究者针对肺癌、乳腺癌的诊断数据,通过分类挖掘的方法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2.1.2 聚类(Clustering)
分析聚类分析是将有共同特征或相似度高的数据对象实例聚成一类的过程,常用来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聚类分析在生物医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属性的相似程度将病例数据划分成若干类,通过比较各个类别之间的临床医学状态特征属性的差异来分析某类疾病。国外学者选取SEER数据库中的217558例肺癌病例,通过分析每个病例的22个临床医学特征属性和23个流行病学特征属性的相似度后,将这些病例划分为20类,这就是典型的聚类分析。
2.1.3 关联(Association)分析
关联反映的是一个事件和其他事件之间依赖或关联的知识,可以通过表征事物特征的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性,找出数据之间隐藏的关联关系。关联现象在生物医学领域普遍存在,例如:临床上的某些疾病会同时呈现几种不同的病症,这些病症之间就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关联性,而医生诊断病症的过程常常以观察症状为基础。
2.1.4 序列挖掘(SequenceMining)
序列是指按一定顺序或规律排列构成的一系列符号、数值或事件。存储于DNA、RNA和蛋白质中的遗传和功能信息可用符号序列表示,分析序列数据能找到其统计规律或发现序列组成部分片段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同性,这是生物信息学研究中最常用方法。此外,还可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某些疾病的研究与治疗,例如:欧盟资助的T-IDDM(TelemetricManagementof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项目通过Internet采集糖尿病患者的连续监测数据,经时间序列分析后找到患者一天内血糖水平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医生调整或精确胰岛素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支持。
2.1.5 图挖掘(GraphMining)
利用待研究的数据对象构建图这种数学模型,然后从图中寻找频繁出现的子图,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美国学术界整合出2003年H5N1禽流感感染风险地图,经过图挖掘分析出2013年H7N9人类病例区域[11]。此外,从政府管理角度来看,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针对覆盖全国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库进行图挖掘,从而完成全面疫情的监测。
2.2文本挖掘——生物医学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处理
2.2.1 文本挖掘
目前,全球医药类期刊近3万种,每年200多万篇,并且以每年7%速度递增,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约有30%以上的是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文本挖掘(Text-Mining)和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Visualization)是分析这些数据,揭示知识领域的内在联系的最有效手段。文本挖掘主要结合文字处理技术,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文本源(如文档、电子表格、电子邮件、网页等),抽取散布在文本文件中的有价值知识,并转化为可利用的知识的过程,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挖掘前要完成包括文本收集、文本分析和特征修剪三个步骤的预处理工作。文本挖掘多以计算机技术实现,文档聚类、文档分类和摘要抽取是应用最多的技术。文档聚类主要完成大规模文档集内容的概括、识别文档间隐藏的相似度、减轻浏览相关、相似信息等功能。文档分类多以统计方法或机器学习自动实现,简单贝叶斯分类法,矩阵变换法、K最邻近分类算法以及SVM等都是其常用的分类方法。摘要抽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自动地从原始文档中提取全面、准确反映该文档中心内容的简单连贯的短文。此外,文本挖掘的结果评价常用分类正确率、查准率、查全率、支持度和支持度置信度等世界公认的重要参数进行评价。生物医学信息处理领域所涉及的DNA序列综合特征分析、蛋白质功能和相互作用分析、疾病基因发现、药物作用靶点预测等都与文本挖掘技术密不可分。在我国,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来研究医学文献背后隐藏的知识。临床上,医生用文本挖掘技术对疾病的处方和中药用药规律进行了分析。
2.2.2 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信息转换为具有一定意义图形或图像,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能有效发掘、过滤和研究海量数据,以更直观、有效的方式使研究人员更容易发现隐藏在信息内部的特征和规律,深层次地发掘包括生物医学领域在内的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信息,为研究人员把握研究方向提供帮助。信息可视化的常用工具有TDA、CiteSpace、Histcite、Vxinsight等软件,主要完成数量统计、共现分析和统计图表、共现矩阵、节点链接图、技术报告展示等功能。例如:国外学者针对PubMed数据库中2002年到2011年的文献,分析了以“电子健康档案”、“医疗记录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诊疗”为主题的文献的引用情况后,用可视化工具展现其研究结果,使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很直观的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状况。
3总结与展望
1、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
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由于近年就业的压力,我国大学生大都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础课认为可有可无,只是为了学分,考前突击应付及格就行的态度去学习。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对法律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让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去获得的法律知识自然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欠缺法律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而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务的法律思维方式。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薄弱,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放弃法律武器,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讨回自己的“公道”,从而加大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
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较为典型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同学中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报复杀人的犯罪道路。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倾倒在北京动物园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造成极恶劣地社会影响。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但是伤害动物他不认为是犯罪。所以,我们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更要对法律的原理,法律的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我们知道曾经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本来就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但是这起交通事故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原来这起交通事故本身并不严重,而肇事者却用刀将被撞者连捅8刀,致其丧命,更可悲的是,肇事者竟是一名大三学生。当记者问他杀人理由时,他却说,撞得是个农民,怕以后难缠,才杀人灭口。可见,药家鑫自以为知法懂法,而实际上是一个法盲。就如他撞人后如果及时救人的话,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可是,他的行凶施暴触犯的是刑法,这是两个质的变化。高校用优质的教学条件为国家培养了一个“高级”犯罪分子,这不得不让我们引起反思。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以培养具有法律修养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应注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这样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同时也可以克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师在教学手段上
应积极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司法判案成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及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的适用,使原来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举案说法、案理结合来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或开展法律常识知识竞赛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大学生达到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3、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一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乏,二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会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培养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力,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能抵制各种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4、高等院校应积极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术环境
首先,从高校的管理上应“依法治校”,学校治学是否“法治”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应做到“有法可依”,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知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总结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 培养途径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性复合外交人才。如何使英语教学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怎样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让一线的英语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他们的教学提出了高新要求。外语教学已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跨文化意识的定义
跨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讨论还不多。其中汉威(Hanvey)提出了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他认为:“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
这个定义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从这四个层次可以看出:前三个属于跨文化意识的认知层面,参与者能够认识、理解、辨别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异同;而第四个层次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设身处地,换位思维,从情感角度出发理解对方的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差异的意识,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性。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扩大了对英语学习运用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成功应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之间的友谊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对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国际人才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既符合语言的特性,又是改革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
1.符合英语语言的内在特性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体现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属于文化范畴。另一方面,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规则又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具体运用中,语言因环境、情景、文化等因素表现为不同的言语形式。因此,语言和文化互为依存,互动互促,密不可分。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该语言文化的过程。就英语学习而言,学生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要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深入学好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把英语作为载体,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心灵之语,即其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重语言,轻文化,语言输入多,文化导入少,强调表层语言知识现象的讲解,轻视深层语言文化内涵的分析,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结果导致学生把语音纯正、词汇量大、语法精通作为在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最终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尤其是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而且把分数的多少作为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文化差异意识,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透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受母语文化定式的干扰,造成表达不得体,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素质教育教学。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世纪的时代特色: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主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具有能与世界自由对话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社会在21世纪得以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让学生具备文化差异意识和文化间的理解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做到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互动。跨文化交际实质上是两种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协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出发去调和冲突矛盾,去理解接纳对方,从而避免冲突升级,矛盾激化,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具有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认知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来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提高的前提基础和客观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刻不容缓。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是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前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现象分析其文化本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这是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中也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获取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运用跨文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充分利用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以语言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词汇文化、篇章文化、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具体而言,这些文化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传授:
(1)直观视听法
将蕴涵西方文化的形象、标志或实物进行收集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西方名人的照片、建筑物图片、西方乐器、西服、西药、报刊杂志等或播放录像、影视、磁带等创造再现真实情景,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感性直观中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2)实践讨论法
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模拟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两人对话,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或是就反映中西文化现象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练习、自由发言等。例如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文化的问候方式、闲聊话题、爱情观、时间观等,逐步培养学生“入乡随俗”的习惯和用英语表达的思维,避免Chinglish和文化冲突,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3)对比分析法
在英语教学中对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应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从而理解尊重目的语文化,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如英语单词中的“lover”与汉语中的“爱人”在语义上不对等,在西方是“情人”之意。又如:“dragon”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英美国家视“dragon”为魔鬼、撒旦,是贬义,常用来形容凶暴之人,如“a dragon bitch”(恶毒女人);而在中国却是权利、民族文化的象征,是褒义,历代中国帝王都自称为“真龙天子”,用“龙的传人”来代指中华民族。再如在交际时中西方对恭维、谦虚的态度和款待、送礼的方式都不一样:中国人习惯谦虚,对别人的恭维常表示“不接受”,而西方人认为谦虚是不自信的表现,喜欢坦率接受对方的恭维。对比分析西方的“Valentine’s Day”和中国的“七夕情人节”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概念,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
2.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多方不足,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教育,难以达成从纵深方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机会,从而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比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或辩论赛;创办戏剧节,英语角或英语沙龙;开展英语系列讲座或兼有知识味性的英语游戏活动;举办影视欣赏或英语课外阅读,还可开设英语学习园地、播放英语广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外生活中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文化气息,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因此,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应充分拓展课外天地,利用课余时间,开辟英语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本族语文化的输入与理解,只有全面深入掌握本土文化,才能更好地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更准确地找出差异,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从而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建立。
四、结论
总之,跨文化交流是当今经济社会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作为大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英语教学,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培养输送国际化人才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连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4]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
1.1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整合教学内容
技能大赛紧紧围绕完成临床微生物室岗位任务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以“标本采集→细菌形态染色→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等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报告”为主线,在不同病原菌检验实验课中,对涉及上述各环节的基本技能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1.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准备所有实验材料,实验课上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学生没有压力,不用思考就能完成实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开展连续性、设计性实验,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模拟临床标本进行实验,如将标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经纯培养后,与无菌的正常人血清及部分红细胞混匀制作成“外科引流液”标本,对标本中的病原体加以鉴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学习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并完成实验器材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考核,制定合理评分标准
技能考核是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操作独立考核,考核成绩由平时实验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组成。平时实验成绩由实验课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综合评定,占30%;技能考核成绩占70%,技能考核评分标准根据规范操作的每个动作来制定,严格按评分标准打分,成绩合格者方能参加理论考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普遍比以往更加重视实验课,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积极思考,实验中注重操作能力训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技能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检验的兴趣
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促进各院校师生交流的平台。技能大赛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要努力的方向。参加比赛的学生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就本次技能大赛的体会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体会最深的是:规范基本操作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重要性。比如细菌接种,由于接种环灭菌不规范,导致杂菌污染;细菌的革兰染色由于脱色不规范,导致细菌颜色难以辨认等。通过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微生物检验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争取在明年的技能大赛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3技能大赛推动了微生物检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