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03:43:09
导语:在文化产业园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创新;
溶入了民族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了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比例越来越大,据2006年全球经济统计分析,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4.7%,日本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8.5%。在我国尽管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006年,北京、上海、云南省、广东省等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当地GDP的5%。河北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容了海洋文化、经济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但目前文化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高,整体水平处于快速起步发展阶段。
在文化产业中,知识和创意作为一种不可以完全模仿与替代的资源,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诸如金融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成为文化创意型企业中最为关键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人力资源作为文化和知识的拥有者、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成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决定因素,直接影响文化型企业的成败兴衰,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绩效的高低。同其他传统产业相比,人力资源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产业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力。
本文在统计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策略与途径,对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会产生有益的帮助。
1 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表述不太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采用文化产业的定义描述为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体行业主要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观光旅游业、体育业等五个方面。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长迅猛,正在成为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孕育新兴主导产业的一个潜在发展产业。依据河北统计局数据和河北文化产业分析报告,“十五”以来,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4%(可比价格)。200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当年价),占全省GDP的2.01%,比上年提高近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57.8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增长15.1%(见下表)。
河北省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1]。预计2007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340亿元,比2006年增长45%以上(按当年价格估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接近2.5%,从业人员将突破60万人。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中主导优势行业为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出版发行、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但从全国其他省份同行业比较看,除出版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外,其他领域还处于全国中下水平。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效应凸现,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和培育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等领域,民营中小企业逐步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格局[2]。
在河北文化产业中,超过90%是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而人力资源总量的近80%分布于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中。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和知识创新,目前,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人力资源组成结构当中,绝大部分人员的主要工作价值体现在复制加工和事务处理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效率较为低下,在中小型文化企业事业单位中具体体现为缺乏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和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而在大型国有文化单位中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被束缚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而缺乏活力。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供应链在现阶段尚未形成无缝连接,人员的教育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同时用人单位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能力,文化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河北人力资源与京津的流动共享性较高,知识和信息的可分享性,为文化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京津冀文化产业间的梯度差异性和门类互补性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渗透扩散,相近的社会、地缘和产业联系,使得北京、天津和河北人力资源间的交流合作性、知识共享性、能力互补整合性显著增强。
2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
影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环境要素中的政治、经济、地域、体制等因子直接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外部发展空间,群体要素中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等因子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观,个体要素中的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文化自觉性和风险承受度等因子则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下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要素在河北省的具体特征。
2.1 环境要素
文化产业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政治在人力资源的环境要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的新目标,这对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而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服务。环境经济影响因子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进程,河北经济发展主体是基于资源加工的传统产业,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小,非市场性干扰因素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应遵循基本市场规律和理论。毗邻京津的地域环境,使得河北将直接分享北京奥运效应,奥运会不仅是全球的体育盛会,更是主办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娱乐消费的最大平台。现代奥运效应的直接影响期至少要持续10年左右,河北省是奥运经济的核心层,河北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应紧紧围绕与京津对接这一优势,做好奥运文章。文化管理体制的直接制约人力资源发展的外部因素,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关联紧密,河北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宽松的政策引导环境。
2.2 群体要素
在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群体的组织文化、团队建设和创新氛围是微观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强作用于人力资源的个体成长。组织文化是一个单位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组织文化建设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增加组织的柔性化管理,将人力资源的个性化融合于团队建设之中。创新氛围的是孕育创意的温床,而基于知识创意的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创造的主要途径是基于知识共享和摩擦性创意基础上的知识重组,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交叉融合从而组合成新知识[3]。人力资源是创新知识的主体,通过战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具体操作层的人力资源不同管理方式,有效营造企业创新氛围。
2.3 个体要素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个体要素包括先验知识结构、创新批判精神、风险承受度和文化自觉性。先验知识结构是指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影响着个体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创新批判精神是个体吸纳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内在精神动力,影响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风险承受度体现了个体在创新过程中的韧性,创新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风险承受度高的个体拥有较多的创新成功机会。文化具有民族历史性特征,人力资源个体的文化自觉性是指明白文化历史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性可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文化产品及服务选择的自主地位,促进河北地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在产业创新过程中发展延续。
3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针对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3.1建立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建立在群体内知识流动、分享、创造和应用基础上的。知识价值链反映着组织中知识流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扩散五个依次相互连接的核心环节,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往复回路,从而完成知识的价值实现和知识的增值创新[4]。学习型组织应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注重学习氛围的培养和人员开发培训机制确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制定人力资源的培养、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员工的个体素质和整体水平,满足文化转型发展对员工提出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的新需求。
3.2宽松管理机制
世界上对于文化产业有两种不同管理体制,一是以法国、中国为代表的政策扶持,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无为而治。鉴于自身需求的特殊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遵循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鼓励人才流动和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和知识扩散,知识主体可以获得以知识转让为代表的多种扩散收益,可以促进群体中其他个体新知识创造的实现,从而提高群体的知识创造能力,营造出知识创新的环境氛围。改进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产业人才流动管理机制,企业自主用人,员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营建良好的诚信体系,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是知识转化、知识组合创造以及知识应用和扩散的基本前提条件。
3.3优化激励方式
激励是指可以提供一种行为的动机诱因,并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被激励者的兴趣[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不同需求的激励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激励方式应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组合的形式。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薪酬激励、股份激励等,在充分体现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注重满足员工心理期望需求。基于文化理念的多种精神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激励效果是把文化事业溶入个人追求、情感和责任,尊重自身知识价值的实现,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
4 结论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河北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存在加大差异,创意创新能力较弱,在分析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要素、群体要素和个体要素)的表现特征基础上,我们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宽松管理机制和优化激励方式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知识创新能力,建立以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宽松管理机制,和采取加大物质激励和注重精神激励的多种方式优化激励组合的形式,将有效提高文化产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河北经济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省略河北省文化产业蓝皮书专栏
[3] 张建华, 刘仲英. 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2):72-75.
[4]许庆瑞, 王海威. 全面创新管理形成的动因探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7):17-20.
[5]秦兴方, 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机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 政府角色 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实问题,指出在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承担的角色,以期为各级政府如何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园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就发展模式而言,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产业消费发展模式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一)产业消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产业园通过产业链的建设带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的设计及生产都是以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主导的,文化产业链中销售环节是设计和生产的驱动。文化旅游园、以商业休闲为主导的园区、资源型产业园以及对旧厂房、旧建筑进行改造的园区,一般会采用产业消费发展模式。例如,楚天181、上海田子坊以及西安曲江等的发展模式,都是以产业消费模式为主导。
(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产业园一般会以打造产业链为主要任务,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发展。产业园开发者会围绕产业链的发展引入相应的中介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也会围绕着产业链结点企业的需求,引入商业企业以满足园区企业的办公、生活以及娱乐需求。事实上,按照产业集聚的机制不同,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资源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即文化旅游业、博览业、民俗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制造性,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基于集群供应链构建的此类文化产业园,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带动企业的营销宣传,将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共同合作,政府提供外在的环境而企业进行内在的市场运作,从而基于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创意型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演艺业、音像业、游戏业、广电影视业和报业、广告业、设计业等。独特的可操作的创意是这一类型文化产业的核心财富,在一个创意所引发的供应链中需要各种类型的创意型文化企业进行创意的商品化,以及专门负责市场营销与物流的企业及咨询公司进行推向市场的运作。这些企业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然而内部之间又具有“供应商―客户”的关系,因此形成完整的链条。例如南京市“幕府三O工园”所采取的产业园区的设计,把创意、生产、工业、配套服务整合在一个园区内,形成产业链。
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制造型文化产业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与经营部门,如旅游纪念品、文化用品、体育用品、乐器、玩具、工艺美术品制造业。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作为独立的旅游城市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各地的文化市场还比较杂乱。因此需要大手笔的策划,通过合并、入股等形式形成较大的制造加工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品牌,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
按照产业链的具体形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文化艺术园、文化地产园、科技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园。
第一类是文化艺术园,基本形态是自发性的艺术家集聚区,以原创艺术及艺术家群落为主,文化艺术园的典型代表是北京798艺术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上海田子坊创意园、“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青岛市达尼画家村等。
第二类是文化地产园,基本形态是文化创意和地产嫁接,文化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
文化地产园往往以地产和物业收入为主,文化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很低,文化地产园的典型代表是深圳华侨城。
第三类是科技创意产业园,以设计创意为中心,以科技和文化双驱动为主线,以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动漫画、网络游戏的创意、设计、制作,高科技影视后期设计、制作,多媒体软硬件研发和制作,产品工业造型设计等为主要产业内容。
第四类是文化旅游园,以人文遗存和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旅游景点或景区,往往文化创意不足,主题庞杂,缺乏层次性,缺乏知名的园区文化品牌及品牌拉动效应,产业收入单一,文化旅游园的典型代表是西安曲江新区、曲阜新区、沈阳棋盘山、浙江横店影视城。
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园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普遍存在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园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不明晰,园区孵化功能不强、产业链整合和延伸不够,园区的溢出效应和助推产业链升级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尚未找到不同文化产业园的异质性所在,在园区建设的政策决策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目前全国有国家承认的1300多个文化产业园,不包括在建和准备建设的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园项目。
(二)对文化产业园的认知有误,对其功能定位多偏于经济
一些地方因盲目或者错误的做法导致产业发展不力,出现发展思路与效果的错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对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名人资源的开发方式近乎粗暴,大多通过门票收入、周边土地增值―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来获得收益。如前期投资1.8亿元、一年半后沦落到以2750万元贱卖55%股权的“印象・海南岛”,其变故成为实景演出行业的事件。实景演出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空洞化、同质化,甚至低俗化,使实景演出越来越受人诟病。
(三)圈地现象严重,投机造成“有园无业”的现象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集聚,但不是圈地,政府更不能与企业合谋,造成圈地乱象。如目前一些主题公园表面上很有气派,实际上是通过政府配套住宅用地牟利,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没有产生任何回报。
(四)配套服务不完善,文化企业在园区间被动迁徙
不少文化产业园区业主仍停留在房东思维阶段,不愿提供后勤、商务、交流等文化企业日常需要的基本服务,不能降低文化企业经营成本和商务成本,使得文化产业园区仅仅成为文化企业的栖身之所而不是赖以盈利的源泉,从而导致文化企业为降低租金在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迁徙。
(五)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功能还不强,多数园区企业单兵作战,没有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由于缺乏园区内部企业的横向联动、产业联系,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中型文化企业,将产品外包发往外地制作。从长远看,不利于园区产业链的打造、产业功能的健全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六)人力资源整合不力,园区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前,各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人才储备较少,而且人才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具备“A+B+C”(A=Art,代表艺术;B=Business,代表商业;C=Computer,代表计算机技术)能力特质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尤其缺乏。高端人才的流失、热门专业人才的稀少、专业和工作不对口是造成文化产业园人力资源欠缺的主要原因。
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能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是文化产业提高附加值的关键。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低,产业园发展则缺乏可持续的基础。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角色应重新定位。
(一)拉长产业链并培育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供应链
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条,包括纵向链条和横向链条。以美国的好莱坞为例,美国好莱坞有七大世界著名的影视公司,但在洛杉矶以及周边地区从事娱乐业的中小公司有8255家,包括创作公司、电影制作公司、特技公司等众多行业和企业。这些中小公司,与跨国大影视公司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不同的集群,而集群之间又存在供求关系,因而形成更为庞大与宽泛的供应链集群,这是文化产业必备的竞争优势,因此在规划阶段确立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供应链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二)加大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园的政策扶持要以市场导向为主,因势利导,做到政府到位而不越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时,应避免以“园区万能”的观点看待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尤其不宜单纯从经济视角评价文化产业园,要摆脱以单一产业思维看园区的迷思和单纯追逐GDP的弊端,要兼顾文化的特殊性以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不宜把园区和周边社区人为地隔离开来,不宜以一种模式规制不同类型的文化园区,要允许各类投资管理模式并存。
(三)明确产业园管理和运营中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各地实际看,文化产业园的主导产业选择同构、内容雷同、候鸟现象、空壳化现象、运动式发展等乱象,皆因未能明确企业是文化产业的真正市场主体所致。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积累和生产要素的积聚能力有较大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取决于实践主体。因此,应明确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四)建立文化产业园的绩效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缺乏客观数据统计、评价标准,甚至对文化产业的特性认知和产业范围还存在争议。就发展现状而言,现有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严重滞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亟需建立一套可操作的便于评估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应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
(五)建设文化产业园的服务平台
应加快建设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人才培训等功能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完善融资、法律、人才和综合信息四大平台建设,探索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论坛、会展等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政府要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专项基金,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扶持,尤其是对发展潜力较好、创新能力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孵化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文化产业园:这路该如何走?[J].建筑与文化,2012(4)
2.王海平.地方文化产业园跃进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1-7
3.张玉玲,李慧.这个文化产业园为何变了味[N].光明日报,2014-7-9
4.刘伍珍.形成集聚效应 打造文化产业链―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探析[J].新闻前哨,2014(5)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园区;产业链
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概况
1.概念。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的一种,是以一定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区域为平台和发展空间,聚合了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其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旅游景区,也可以是文化街区。园区内旅游业是基础,在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聚合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形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偏重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为产业发展核心,以旅游景区或者园区为基础。
2.类型。根据主题和主要依托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有八种类型。古城文化旅游园区型,如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等;主题公园型;旅游商品文化基地型,如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园区、禹州市(神垕)钧瓷文化产业园区;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型,如龙门文化旅游园区;历史文化街区型,如开封宋都御街、洛阳老城南大街北大街、西安鼓楼区、南京夫子庙等;区域传统文化园区型,如南阳社旗县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庙会型,如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庙会(隋唐植物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型,如少林寺禅宗音乐大典、印象刘三姐演出、少林寺武术表演、开封东京梦华等。
3.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快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已经被作为国家层面重要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载体,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地区旅游业转型升级。(2)有利于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本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助于形成区域性的文化产业集群,实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改善文化产业布局。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为文化旅游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等整合活动提供了便利,大大加快了文化旅游企业的扩张和聚集,进而组建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集中度。(3)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但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改善地区文化产业布局,还对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促进文化产业中精神因素的扩散,推动产业的文化化,从而实现当地国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内涵式增长。(4)有利于促进旅游景区产业化发展。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将更多的旅游景区改造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是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飞跃,有利于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系统化、规模化,有利于构建旅游景区产业化运作新体系,有利于旅游景区各要素的整合提升,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利于促进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全面提升,有利于旅游景区整体环境的全面改善,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其中的一种,是文化产业园区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近几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2010年6月文化部通知:《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10年7月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2年2月文化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其中一种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机遇期。(2)园区发展初见成效,并出现了一批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历史还比较短,但总体看,发展势头猛,数量增加快,园区发展初见成效。目前,就全国范围看,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在各地纷纷筹建。全国经过国家有关部委正式批准的文化产业园区1300余家。其中,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文化产业实验园区,还有四批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2012年2月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做好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命名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10家左右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重点扶持300家左右具有领先示范意义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园区区域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看,我国文化产业园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园建设相对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同时,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投资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像四川三星堆产业园预计总投资60多亿元人民币,小的只有千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了5大产业集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古城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集群、以深圳为中心的主题公园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北京为中心的古城历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历史文化和旅游商品文化产业集群。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运营;主体;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3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并不在于园区文化企业的数量,而在于园区质量的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至关重要,其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无论是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企业管理的园区,即使不通过园区盈利,也需要为园区日常运作的所需人力、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其二,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企业享受完优惠政策就迁走的“候鸟化”问题以及随之带来的园区“空壳化”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症结都在于文化产业园区缺乏一个专业的运营服务团队。如果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文化地产开发和物业经营之路,文化与地产就能够实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方式
文化产业门类众多,生产方式多样,加之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投资主体多元、运营模式多样。有的是政府主导,有的是企业主导的,有的是企业、政府、社会团体联合主导的,但就园区建成后的运营主体来说,无外乎是这样几方:政府、园区开发商和园区运营商。
有的园区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管理,政府兼具开发和运营。例如,我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安曲江新区,其前身就是1993年国家批准设立的以发展文化旅游为核心产业的省级开发区。有的园区则是由开发商兼具开发和运营的双重职能,比如北京尚8文化集团,就是一个集园区开发、运营和管理于一身的典型代表。有的园区则是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园区运营。
但是不管哪一方承担了相应的主体职责,哪一方就要知道自己该职责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政府的职责多在于参与园区的策划、规划、政策支持等,园区开发商重在园区的建设环节,而后期的运营管理环节应当由运营商来完成。下面,我们对园区这几个主体的职责做一具体阐述。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主体
(一)政府:无论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是自上而下政府推动出现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政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认识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希望政府过多的干预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而是了解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中应该做一些什么,以利于文化产业园区更好的发展。
1、战略规划:从不同国家及地区出现的文化产业园区来看,很多都是由不同级别政府的战略决策启动的。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和要素短缺的地方,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依靠政府的决策有意识地引导文化产业的地理集中,培育文化产业园区,从而在文化市场上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政府在园区的规划中也发挥着作用,具有前瞻性、层次较高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直接影响着未来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前景。
2、审批及参谋作用:政府相关职能要建立起文化产业园区论证、审批机制,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布局要求,对于园区设置与企业入驻进行科学论证,积极促成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指标参照体系,明确园区产值、创新要素等层级界定要素,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发展层级予以不同的扶持措施,建立园区服务内容、服务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意见目标,更好地促进园区规划建设。
3、提供政策支持:政府从政策上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扶持,有利于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和建设。主要是在金融和税收,外贸、物价、关税、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集聚政策,特殊的人才流动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形成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要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专项基金,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扶持。要出台文化产业园区金融信贷、工商、税收等优惠政策,尝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园区建设和运行,加强园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对接,帮助入园企业申报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绩效奖励以及提供担保服务等,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平台等,尤其是对发展潜力较好、创新能力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孵化与支持。
4、促进园区环境建设: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都可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在服务环境方面,中小文化企业由于规模有限,资金有限,自己的职能部门不可能完整发育,而好的公共服务环境是中小文化企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因而增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政府管理起着关键作用。
5、组建园区管理公司负责园区运营:当前,组建政府牵头的管理公司是构建产业园新型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管理公司的组建,规避了园区管委会作为一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单纯行政管理色彩,规避了过去规则制定、执行与考核一体化的模式,淡化了传统的“管理―执行”的治理架构。
(二)园区开发商:单纯的园区开发商的主要职能就是负责园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对园区发展运营阶段的物业经营。其中,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平整、道路修建、市政建设、电力电信配套设施等。当然,很多园区的开发商只是在建设初期是开发商身份,到了园区运营阶段就变成运营商的身份了。
(三)园区运营商
1、园区运营公司的模式:文化产业园区运营公司的模式大概有三种:第一种运营模式是园区的开发商就是后期的运营商,因为园区的管理者本身就是投资人,北京尚8就是这样的模式。第二种运营模式是园区委托专门的运营管理公司来运营和管理。第三种运营模式是园区专门设立一家公司做园区里面的业务的整合工作。比如,这个地方是一个工艺美术城,可能所有的公司共同缺少的便是一家网上商城,这个网上商城可能就是园区运营中心需要做的。即使园区运营者让园区的企业交钱也好,也必须把它做起来,当然更好的方式是园区能从中找到一种商业机会。
2、运营商的职责:运营商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入园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升专业能力、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避免园区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从以上六种角度实现园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功能提升。
(1)资源整合的提升、所谓资源整合就是为了实现园区发展而必须引入某个优质资源,能把它引进来,而不是把这个公司从那边搬到这儿来,那叫凑数的,并没有进行资源整合。举例而言,如果深圳要做古玩艺术品收藏,必须要有实力强的拍卖公司,把这个资源引进来,深圳的艺术品拍卖才能达到项级的水平,最少要一家,当然越多越好,这就是需要的资源。如果没有资源引进来,怎么知道谁拍卖、谁手里藏的东西到底好不好、怎么交易、怎么促进它、盘活它?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个拍卖公司,没什么了不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一盘棋里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这就是资源整合。
(2)专业能力的提升:比如品牌策划的提升,或者判断产业,或者分析市场,或者架构战略,总之是专业能力要提升。例如珠宝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没品牌。专业能力不仅指技术能力,更是指经营珠宝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
(3)服务平台的提升:如果能够在深圳搞一个设计产业园,把设计产业园打造成品牌,那就有更大的提升。当然这只是一种品牌的提升,服务平台可以做很多事情。
(4)产业链条的提升:换句话说,变成企业相互之间不是恶性竞争而是互相促进。比如你做收藏,我做拍卖,就相互促进。或者你做原汁原味的,我做仿制,一起卖,也是产业链。
(5)创业成长的提升:当然这个不是标准,这个是目标,想办法做得更好。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理念:这个园区一定要与入园的企业共同成长,如果不想跟其他企业共同成长,便需要想办法把它清除出去,只要在园区留下来的企业,一定要看好它的成长性,或者是一定不要什么人都进来。现在很多园区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只要有人便准入,一开始很多人就进来了,等到知名公司要进来时,发现产业环境太差,便取消了入驻的战略。其实园区都是在企业入驻时才刚刚开始运作,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去了解园区的需求,反过来也希望对园区的企业有一定的引导性,让他们更多地突出自己的特点,形成一个整体。
(6)互补性提升: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入园的企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特别是那种交易型的平台,有很多产品是同质化竞争。如很多园区的高端与低端往往都分不清楚,其实分开就可以。如果这个地方要经营水晶,只需要选择一家企业进来而不要选那么多企业。同样的情况适用于工艺美术,一个品类选一家企业,便可以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且还可能做到互补性的提升。
三、园区运营企业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园区定位:文化产业园的定位要清晰,需要从内在优势和外在优势两个角度来分析,尤其是需要找到核,小的价值元素,也就是说,需要围绕某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比如某动漫产业园,是否应该先考虑动漫电视还是动漫电影、抑或者动漫图书呢?动漫电影是最高层次的文化产业,需要很多的经验积累和发展经验才能创造出一部好的动漫电影,那么,是否可以先从动漫图书入手、然后进入到动漫电视剧、其次进入动漫电影、最后进入跨行业呢?再比如,很多城市提出的旅游发展规划,能不能先对某种活动进行品牌化的创作和运作呢?
1、园区的策划过程:很多文化产业园区之所以没有做好,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缺乏一个好的策划。如果能够从反向思考和回归原点思考的角度做一个模拟策划,就可以对已有产业园的提升找到一个可行的路径。
(1)核心资源的确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创意最重要,同样在文化产业园区设立和建设之初,其定位和发展模式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策划者在策划一个园区的定位时,最先明确的应该是这个地方的核心资源是什么?一个园区的核心资源是保证产业园稳定发展,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从而打造统一产业链的关键所在,最好的是核心资源本身就能够带来亮点和吸引力。每一个领域里面的核心资源都不一样。如果要做一个影视公司,核心资源就是院线和电视台;如果做影视产业集聚园,最大的核心资源就是电视台的采购商和院线的经营商,这是最核心的资源,因为园区只要有这两种资源,便能够吸引明星的到来,因为明星是跟着核心资源走的,明星是次级核心资源。核心资源的定位和获取,是保证园区成长性的前提。
(2)园区的二次规划:任何一个园区的规划都应该有2次规划。第一次规划的时候,它主要是规划定位和发展模式,但是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可能还要新的策划。比如这个地方是一个园区,当然可以在策划的时候讲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但是这个服务怎么做是在一次规划的时候没有的,假设园区应该有一个公共的平台,这个公共平台应该有什么、怎么实现哪些环节,很多必须跟具体的技术环节相结合才能够落实到位。一次规划就相当于从宏观基础性资源,就是支撑这个园区发展的基础条件。比如,在成都搞音乐主题公园或者叫东区音乐公园可以,但在深圳搞可能就搞不动,因为深圳没有这个基础资源,但是深圳搞艺术品产业集聚区说不定是一个好的做法,除了北京之外,说不定深圳有可能成为一个选择的地方。这就是基础资源。
(3)策划方案的反向思考:要从执行的角度反向思考和关注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应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先把商业模式规划清楚了,这就是可操作性。第二部分是把里面的重要项目规划细致,这是一个可操作性。把商业模式规定清楚了是园区一次规划所要做的,把里面的重要项目规划清楚了是二次规划需要做的事情。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
(4)策划与运作结合的策划程序:任何一个好的策划,如果执行团队不理解策划人的意愿和想法,只是按照方案实施,那将来建设成的园区一定不会令人满意。所以,让执行团队充分、全面的了解策划者的意图,就需要对执行团队进行培训,甚至在策划之初,就邀请执行团队的人一起参与策划。这种操作模式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就得到了实践。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案例为策划程序开辟了一个新的模式,那就是让东区音乐园的策划人之一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担任课题组长,而公园里运作的所有的经营班子做副组长,自开始策划,这些经营班子就变成策划团队的一员,在策划整个过程中相当于对他们所有经营班子的成员进行了一个培训。这种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现在策划跟执行都是两套完全互相独立的体系,结果策划人想的东西,执行的人都不懂。如果在策划过程中就让这些执行人参与策划,那么当策划完成时就可以直接进入执行程序,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策划程序。
(二)园区的品牌运作: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与园区的品牌运作相结合。园区品牌运作至少要持续一年,一年365天,天天宣传或者天天搞活动,只要坚持一年,保证资源度非常大。园区的品牌运作就是带给入园的企业的一个最大的礼品。所以园区一定要做响亮的品牌,比如,大家都熟知的798这个品牌很响亮。园区的品牌效应可以让园区的招商变成一种选商,因为园区运营方案的合理传播和推介可以创造更多的企业有入驻园区的需求,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通过创新性产品的供给来创造一种需求,这样园区运营商就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品质好、能形成产业链的企业群体入驻园区。当然,园区品牌的打造一定要在专业运营团队的基础上,同时拥有较好的园区环境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果,不然,就像一个残次品怎么宣传也会被退货。
当然品牌响亮了以后有一个问题,对园区的主人很好,因为可以提升租金,但是对园区的企业不一定很好。对于入园企业而言,一定要想办法跟园区签订长期的合同;对于园区而言,尽可能不跟入园企业签订长期的合同,因为这是有利益冲突的。
(三)园区生态产业链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的核心并不在于园区文化企业的数量,而在于园区企业之间是否具有链式关联。对进入园区的文化企业,应该预先考虑到相关企业的内在价值链的衔接程度,不能滥竽充数式引进相关企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产业链是由“技术投入”与“消费需求”共同推动下形成的综合联动型产业链,这就要求园区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必须强化上、中、下游企业间的联动效应。比如,上海金桥网络文化产业基地,其基地管委会定位于打造文化产业链,将基地内曾经零星分布的文化信息企业逐渐聚合,形成了包括中国移动手机视频基地、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大唐电信上海产业园(联芯科技)3家龙头企业,人民视讯、中投视讯、新华视讯等多家拥有手机视频内容牌照商的网络视频内容商,以及网达软件等多家新媒体技术提供商在内的完整的网络视频产业链,实现了上游供货商、中间技术服务公司、下游客户的无缝衔接,突破了文化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孤岛效应。
此外,在选择入驻企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园区在策划产业时一定要考虑它的未来性,就是未来的成长空间到底有多大,不一定只考虑现在。比如,如果要成为动漫产业基地,建议不要去考虑现在动漫产业有多大的收入,而是去找哪几家今后有成长性的企业,有时候必须舍弃关注它现在的规模而更多去关注它的未来性。
(四)园区管理人才和文化企业管理人才的建设:要想解决文化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解决文化产业园管理人才的缺失问题,也就是说,需要能够对创意进行产业化的管理人才,一方面是产业园的管理人才的建设,另一方面是文化企业的管理人才的建设,没有这些文化产业的管理人才,很难说,文化产业园能够找准自身的定位以及进行产业化的集聚。当然在规划文化产业集聚园时,也需要考虑到对本地的创意人才和服务人员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职业培养体系,同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等。
(五)避免文化产业园区的同质化: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也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突出问题。随着北京798的成功,很多地区出现了“本土版798”:武汉的“汉阳造”、重庆的“黄桷坪”、上海的“M50”、广州的“红砖厂”、长沙的“曙光798城市体验馆”、济南的“西街工坊”,都号称打造当地的798。很多地方都想将上世纪遗留的老厂房改造成“798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然而,这些“山寨798”并没有太多成功案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提出,798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那片旧厂房,而在于北京得天独厚的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品市场,在缺乏上述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简单复制,难有成效。
[关键词] 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盈利模式
自2001年国家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十五”规划纲要中以来,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在促进地域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的竞相兴建,建设中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制作方对影视拍摄地的市场需求也趋于饱和。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影视基地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约有80%的基地处于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实现盈利。①
那么,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春潮中,合理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使其成为孵化和培育影视领域规模企业和重点企业的重镇,已成为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已投入建设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学习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在园区盈利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一、“影视文化产业园区”释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企业的区域。在中国,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因此,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主体是进行科技研发或商业经营行为的企业,而非建造景点(外景地只是影视产业体系中极小的一部分);企业的经营和产品产出均在影视产业体系之中,而非旅游服务。
因此,在进行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研究时,有必要对何谓“影视文化产业园区”进行界定和厘清。
首先,就建立目的来讲,产业园区不同于“影视基地”。
一般来讲,“基地”一词有两个含义:武装部队赖以保障给养或由之发动军事行动的地点或设施;作为发展某种事业基础的地区。“影视基地”是“基地”后一种含义的类别化定义。“影视基地”“影视城”与“影视拍摄基地”通常为同义词,指某一区域是与影视拍摄、影视文化旅游等相关的地区。在2006年召开的中国影视旅游产业高峰论坛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评选出“2006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影视城)”,包括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长影世纪城等,成为普通百姓心中影视基地的杰出代表。此外,中影集团怀柔基地以及央视传媒旗下的四大影视基地(威海、南海、涿州和无锡)也逐渐在旅游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看出,“基地”“城”以及“乐园”等命名不一而足,但多承担外景拍摄地和旅游景点的职责,尤其是横店率先免场租的经营方式出台以来,“外景拍摄地”几乎成为招揽游客赚取门票的招牌和旗帜,借影视之名,行旅游之实。
有研究者指出,影视基地在整个影视业的产业链条中处于下游,扮演着生产要素而非获利工具的角色。以央视传媒无锡影视基地为例,“一个剧组,成本的70%支付劳务,其中演员占总成本的50%,设备、道具等总共才占30%,影视基地作配套服务的大部分在30%花费内,一般只能占总成本的10%左右”。一个影视基地占地几千亩,但盈利只有一个剧组成本的10%,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②
其次,从服务对象来看,产业园区不同于“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theme park)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1955年,华特·迪斯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型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风靡美国,并成为迄今为止主题公园经营管理以及旅游策划的成功案例。
如果说“影视基地”主要承担影视外景地的影视拍摄服务功能的话,那么影视主题公园与游客走得更近些。如迪斯尼乐园因为主题、形象、游戏形式等完全与具体的影视作品结合,更加关注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成为主题公园经营领域的一棵常青树。但公园很少以“外景拍摄地”的身份面向影视产业内部。在这方面,很多影视基地在“外景地”的功能衰退后,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因为经营瓶颈的限制,在景地闲置、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旅游收入支撑基地运营,变为一个纯粹的影视主题公园。包括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内的很多基地也都在进行扩展旅游项目的尝试。
综合分析,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并非影视基地和影视主题公园。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是从产业的角度、结合产业链条的诸多节点来进行布局规划的影视产业相关企业的聚集区域,“科技研发”和“企业集聚”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是依托“影视”但游离在影视产业之外、面向游客并以旅游服务业为旨归的公共文化旅游区域。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建设得到国家广电总局及省、市、区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广电总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力使园区通过3~5年的发展,引进影视及其衍生企业500家,集聚影视人才3万~5万人,实现影视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200亿元。到2020年左右,努力将园区打造为国际知名的影视拍摄制作高地、影视制作研发高地、影视文化交流高地和影视人才实训高地等,建成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与影视文化融合的产业示范区。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实现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
二、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功能的实现途径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庞大的概念,各个国家的分类不尽相同。据我国文化产业司文件中的界定,文化产业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门类,影视业是其中之一。③
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表明,“园区”这一形式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及运作
产业园区的形成一般包括两种方式:水到渠成式和筑巢引凤式。前者多是依据市场需求,自发形成,或在已有产业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者则是在政府有意规划、引导和利用特殊或优惠政策扶持下,从无到有,创造条件、建造载体,形成产业集聚。
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文化部组织的关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工作,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筛选出一批极具潜力的骨干企业和代表性园区,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同时,国家对示范园区的命名有严格的要求。2010年8月,文化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园区每两年申报、命名一次,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20%,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并且原则上每省级行政区内园区总量不超过两个。《办法》的出台对于目前国内频繁创立产业园区的现象是一种合理调控。④
自2006年以来,文化部共命名了三批次共6家文化产业园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以及四批次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文化部还命名广东省广州北岸文化码头等园区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经过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效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级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和各示范基地收入总额已超过900亿元。
(二)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经济功能实现途径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突破口,尤其是电影,具有高科技、高文化含量、高知识含量和高人才素质要求,同时具有市场化的特征。
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中的一类。在文化产业园区中,单纯以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园区并不多。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影视产业实验区”字牌的有两家: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和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
2004年4月,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作为第一家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挂牌,规划建立影视策划制作、要素构建、展示交易和后产品开发以及实验区服务等五大基本功能体系。
在这之后,云南整合全省影视基地资源,以“打包运作”的方式形成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⑤
此外,除了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以影视产业园区命名的国家级的侧重影视后期制作的产业园区,还有在建中的天津、南京和无锡等地。
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功能实现模式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注重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主打“科技”这张牌,制定数字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三是追求集约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倡导低本高效;四是着力做长、完善和丰富产业链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关节点。
例如,影视文化产业链包括创意、剧本、融投资、制作、营销、播出、后产品开发等主要环节,而广义的产业链不仅包括各类延伸服务业,还包括各种中介组织、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影视教育和科研机构等。
有学者认为,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需要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不断拉伸产业链。笔者认为,定位为影视后期制作的园区尤其应该如此。向上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投融资平台;向下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节目交易平台。也可整合各种资源,与业界形成互动,共同构筑一个资源共享、互补的产业生态环境;也可与周边地区的影视基地或文化旅游设施联合成为产业共同体,共同做强区域影视产业,⑥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型园区。也许,这是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对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一)政策扶持是园区建设初期的必要手段
就发展战略而言,纵观欧美及近邻,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号称业界航母,其制胜法宝是:科技创新+版权保护;英国的产业最为成熟,其做法是:适当分权和“专”“宽”兼备;法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日渐发达,依靠的是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如在行业政策、法律、金融和税收方面给予诸多优惠。结合文化产业厚积薄发的特点,因此,对于初创期的企业,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调动积极性,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快。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国家广电总局将加大对电影产业园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在企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给予电影产业园更多的政策扶持。在建园过程中,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参与园区中心平台区的建设规划,诸多业界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对重大项目进行项目论证和技术支持。如今,无锡市也即将出台专门针对市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了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一定会为园区在吸引人才、集聚企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摆正影视产业园与旅游等其他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以简单的大兴土木建造外景地作为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惟一途径。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特效制作正在逐步降低实景拍摄的成本,微缩模型等不断成熟,耗时费力、占用巨大土地面积的人工搭建的场景应用越来越少。
同时,从定位上看,影视产业园区与主打旅游牌的影视城不同的是:它以影视制作全过程为内容的产业发展区域,其面对的客户群是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影视人”,包括影视拍摄剧组、影视后期制作团队、影视前期策划人、影视公司、院线,也包括培养影视精英的相关培训、学习机构。⑦
据资料介绍,国外对于影视拍摄环节重在管理,而非建造。例如在美国,各个州、县、市政府都设有“电影委员会”或“电影办公室”,由政府出资运作,其职责是通过免费提供本地外景资源和服务,来吸引影视剧组到本地拍片,以刺激本地区经济增长。⑧而我国与之相比,不但不是有效利用现有场地,更多的报道内容却是诉及因拍摄搭建而导致对原景地的肆意破坏,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影视城向影视产业基地升级,一方面影视产业链的延伸降低了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影视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影视产业基地比单薄的影视城更具有成功的可能。
(三)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
内容是影视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产业园区多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发展重点,但作为文化产业的影视,影视基地产业链应向内容产业、创意产业拓展。在这方面,横店所走的道路值得思考和借鉴。为了在中国影视市场站稳脚跟,横店和中影集团、时代华纳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中影时代华纳横店影视公司,之后又独立成立了影视制作公司,直接将触角伸展到内容制作的核心区域,以优秀的作品在产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因此,如果说,横店在上阶段影视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完备的场景和优质的服务上面;那么现阶段,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将依赖产品内容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正是影视作为文化产业的特征所在。
同时,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一定与科技密不可分。在这方面,文化部拟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园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优秀产品”“文化与科技融合优秀企业”的评选工作,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发展新兴业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以上,笔者针对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区”这一新型产业形态,结合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建设现状,就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特点、经济功能实现模式以及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影视文化产业被誉为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行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毋庸置疑,在文化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如何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不同城市和区域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相信国内众多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相继建设和良性发展,一定会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能量。
注释:
① 郑洁:《立项影视基地八成亏损为何“圈地”仍继续》,《北京商报》,2011年9月26日。
② 邵培仁、杨丽萍:《金钱的声音:中国影视基地的运作、盈利模式及其困境与对策》,中华传媒网:。
⑤ 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落户云南,http://.cn/c/2005-12-08/13267656692s.shtml。
⑥ 许学峰:《我国影视基地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空间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24期。
⑦ 詹成大:《试析我国影视基地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当代电视》,2010年第40期。
作者简介:帅志强,男,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朱志敏,女,湄洲日报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摘 要: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其“长尾效应”开始显现,闽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兼有;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在市场、人才、优势产业、资金要素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
关键词:闽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10-02
闽台“五缘”优势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集聚特征愈加明显。
一、闽台文化产业园区
闽台文化产业园主要是分为福州和厦门两个板块。福州板块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区,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规划占地约14.48平方公里,形成了以数字内容、动漫游戏和创意设计为闽台文化科技示范,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为闽台文化交融示范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园区建立了包括金融、公共技术、展示体验、等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拥有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厦门板块按“一区多园”的模式建设,总规划19.55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影视演艺、古玩艺术品、文化旅游产业五大产业集群,于2007年建成数字内容和数字新媒体产业园一期并投入运营,之后陆续有龙山海文创园、牛庄文创园、灿坤文创园等陆续投入运营。
二、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性质的产业或具有相关性质的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高度汇聚在一起,产业的资本要素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不断组合的过程,尤其是指将某种产品的不同企业或为这些企业做配套等相关服务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1]。产业集聚效应指的是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集聚,在集聚区域内的所有产业会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关系[2]。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支柱性产业,指的是能给大众提供文化熏陶、娱乐性产品以及跟它所相关的服务性的产业集合,它具备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无污染等独特性质[3]。文化产业集聚是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极其重视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而产生的新态势,它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是指文化产业园区内部的各个企业根据其所独特的集聚方式,或因共同的市场导向、人才市场、文化因素等因素而汇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共同享受资源、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创造它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入住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占80%以上,吸引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捷联电子设计中心、网龙、神话时代、九洲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优秀企业落户闽台文化产业园。其次,随着产业集聚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广告业、文化会展等行业逐渐增多,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的边沿生产加工、制作业等也入住产业园区,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研究机构、市场咨询机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都集聚于此。最后,闽台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业孵化、融资中介、版权、技术、信息、展示与交易等服务平台,构筑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特征
研究“产业集聚”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著述中,将产业区的产业集聚归纳为如下几个特征:与当地区域内同种渊源的价值观以及共同创新性的氛围;具有生产垂直性联系的企业群体;具备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拥有竞争与协作并存发展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产业集聚区域内最理想的市场;带有别具一格的最优信用系统[4]。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
1.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政府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的责任及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政府的介入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得的一枚得以进步的“金牌”。据相关资料显示,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归结为两种类型:首先是“旧城改造”,改旧城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非就是节省这些资本的好选择,它不仅可以保留城市历史进程的足迹,还可以节约旧城改造所带来的资本。福建著名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是福建省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它总占地面积近40公顷,基本上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保存比较良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它有着“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美称。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规定它的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不对外招租,或者搞商业性运营,主要是供展览使用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及其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它的产业集聚化发展。其次是“产业园升级”,城市经济的进步,带动了各大文化产业园区逐渐转型的步伐,促使它们去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与许多大大小小的产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联系,具有极强的产业链渗透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会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方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打破了以往那种空间集聚的概念模式,而是建立以品牌特性为核心的产业链,将品牌战略规划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被称作“后空间集聚”的模式,走的是品牌创新的道路,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独具特色,不断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2010年,厦门市灿坤拟建设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油画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有5.7万,总投资为5.7亿元。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打造集海峡两岸设计文化创意与厦门油画专业市场(油画展示/销售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教学基地等配套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孵化总部大厦、文化创意展演中心、美术馆、油画市场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灿坤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油画专业市场集聚在一起,形成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独有的个性特征,使得海峡两岸的油画在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油画品牌在竞争中更快地发展。
(二)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
1.市场要素组合。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市场容量差异相当明显。在台湾地区,由于地域的狭小决定了其人口的容量,也致使需求量极其有限。长期以来,台湾是以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半以上都销往岛外。面对此种情况,中国大陆的广阔市场无疑是台湾宝岛海销产品的最佳选择。而福建省刚好是连接台湾和中国大陆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核心地域,地理位置优势及其明显。加上其本身的经济辐射能力,台湾文化企业势必依靠福建市场容量的优势,开设福建为“经济文化窗口”,才能将大量产品销往内地,创造经济效益。闽地区所拥有的广阔市场容量也就成了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产生的“助推器”。
2.人才要素组合。就目前来讲,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率比较低,人才资源短板急需得到解决。福建地区的许多学校开始创办相关的专业,每一年毕业的学生也都上千,但是校园内设置的教学内容总是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这也对福建的高等教育敲响必要的警钟,找寻方法促进校园内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发展能齐头并进。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它们经常会由于招生资源不足的原因而降低招生标准,这就很明显地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过剩。因此,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福建地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弥补创意人才紧缺的偏差。在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过程中,海峡两岸人才培养资源的合作发展,势必会使得两岸文化产业变得大有作为。
3.优势产业链要素组合。当前,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链在闽台两岸文化的产业集聚中显示出较大的互补性。以影视动漫制作方面为例,福建地区有着较强的动漫制作能力,一百多家相关大型企业聚集于闽,从事此行业的人员数量过万,分布在福州和厦门两个重要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涉及制作动漫游戏及开发衍生品等内容。福建地区创作影视剧本的能力却偏弱。台湾地区的动漫影视市场相对内陆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还要受到大陆等劳动密集型地区劳动成本低廉的影响,会使其一时萎靡不振。可是,不能忽略了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的本身优势,与大陆地区相比较而言,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由于拥有长期代工处理的经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上都有独特的优势。再加上台湾加入国际分工领域比较早,在开发制作、策划营销等方面都拥有比大陆还完善的理念,台湾地区拥有大量著名的企业和品牌。将台湾地区的影视剧本创作能力与闽地区的制作技术结合在一起,无疑促使双方共同发展的最好方式。
4.资金要素组合。福建大部分的文化企业都属于中小型,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它们得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但是,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这也导致了大量的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不易实现有效融资,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而台湾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它们的资金会比较充裕,资金流动能力比较强。1986年以后,台湾地区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台湾经济在转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台湾也开始将大量资本抛向海外。这也正好弥补了闽地区文化产业资金的缺乏,因为仅仅靠闽地区自身的地方财力能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包括台资在内的海外资金就是“雪中送炭”的待遇。
参考文献:
[1]高国伟.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经济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叶依广,葛海蛟,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问题与对策;河北
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问题研究”(HB16GL04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6日
一、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政府重视,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效果明显。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早在2009年,河北省就颁布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文化产业园区认定条件、申报程序以及对已经认定园区的管理和考核等做了明确规定。2012年召开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将重点聚焦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会议提出在全省打造文化产业重点县(区)、创建文化产业聚集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工程,推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效果明显,截至2015年,河北省共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2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文化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呈现多样化。河北省各县市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地域优势的县域文化主导产业。目前,河北省初步形成了以武强年画、蔚县剪纸、曲阳石雕等为代表的民间手工业主导产业园区;以吴桥杂技等为代表的文艺演出主导产业园区;武强县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乐器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以文化用品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同时,河北省部分区县充分利用当地独特自然风光,发展休e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县域文化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打造龙头产业项目方面大胆探索,县域文化产业园区中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河北中古红木文化产业园地处河北省青县,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家定位于红木雕刻技艺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经营业务领域包括红木原材料及艺术品交易、红木雕刻历史展示及雕刻培训、明清影视拍摄、校企联合产品研发、会展等十项内容。该项目总投资70多亿元,规划建设周期为10年,总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园区全部竣工后预计可容纳2,000多家相关企业入驻,年产值可达110亿元,为全县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目前,石家庄市在正定县打造正定新区文化产业园、鹿泉市打造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等。唐山市重点打造迁西黄金文化产业园、迁安书画纸文化产业园、长城国家公园等重点县域文化产业园区项目。
(四)产业聚集度高,但同质化趋势明显。自2012年起,河北省开始实施文化产业“三个十”工程,即每年重点打造十个文化产业强县(市或区)、形成十个大型文化产业聚集区、评选出十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打造,全省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集群效果明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省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园区在布局上出现雷同化现象,同质化倾向明显。
二、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困境
(一)同质化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河北省各县市区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上注意到要突出自身特色,并在民俗文化、动漫、文化旅游、乐器制造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全省各县市区在园区建设执行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率低、集群发展效应差、配套不完善、园区建设同质化突出等问题。其中,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布局同质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力较弱。区域文化的协同有利于各地区文化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这种协同既体现在文化内容的互补,也体现在差异文化的共存,但应避免出现文化的雷同。河北各县市区文化资源丰富,各地也制定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但各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缺少协同发展意识。如临漳和磁县同为北朝要地和魏晋中心,临漳的叶城博物馆聚焦北朝,而磁县同样在磁州窑博物馆基础上建设北朝文化博物馆,两者因缺少协同而导致定位一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产业园区定位不准确,创意不足。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特色不鲜明、定位模糊及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但园区发展仅停留在旅游观光层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缺少精品,旅游纪念品等开发不充分,导致园区产业链条过短。还有部分县市区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建设产业园区,但园区文化层次低、规模效应不明显,未形成完整的特色文化产业链。同时,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创意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制约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剧了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
(四)县域文化品牌创新不足。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当地的特色,这就要求县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式,走特色发展之路,不能亦步亦趋的相互模仿。但河北省各县市区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缺乏、创新力度不够,大多数地区不能结合自身优势培植特色文化品牌,导致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个别地区甚至相互模仿,出现雷同现象,导致各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同质化现象。
三、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原因分析
(一)政府引导不足,规划执行不力。政府是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者,产业政策引导不足导致园区建设的同质化现象。首先,部分县域文化产业园区未做好顶层设计。由于缺少创造性思维,在进行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时忽视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经验,缺乏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导致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楚,特色不突出;其次,未严格执行园区规划。部分园区规划虽合理,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严格,导致与主体园区不紧密的产业入驻,造成产业结构的同质化;最后,政策不够细化。园区规划方案需要明确的行动指南和政策支持,但部分地区未针对园区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照搬了其他地区的经验,加剧了园区的同质化问题。
(二)相关利益主体忽视长远发展。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财政收入、GDP、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占了很多比重。而通过招商引资是迅速提升相关经济指标的有效途径,这导致地方政策在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选择上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利于提升政绩的大项目。部分地区甚至忽视自身特色,为业绩争抢大项目,导致园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园区竞争力的培育。还有部分园区为获得政策优惠,忽视市场需求和产品研发,走低端竞争的路线,最终导致园区的同质化。
(三)信息不对称加剧同质化。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园区及园区内相关企业在做园区规划及筛选项目时未能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忽视了市场需求,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甚至简单地复制成功地区的经验和上马其他地区已有的项目,导致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其次,园区间缺乏信息沟通。主要表现在同处一个县级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园区在项目选择方面相互模仿,不能突出各自特色,走差异化路线,导致园区各自为政,阻碍了文化产业园区间产业联动发展的可能性。
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破解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为河北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三地经济的协同发展,也是三地文化的协同发展,三地政府制定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这些顶层设计规划为进一步优化河北省各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
(一)做好园区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河北省各级地方政府在做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时,应合理统筹审批园区发展数目,并依托当地核心优势产业打造文化a业集群,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实行错位发展之路。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区县市更应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功能区,让区域资源流动起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同时,政府应严格文化产业园区设立标准,对同质化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予批准。对于已经批准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要加强规划执行监管,引导园区严格按照规划执行,避免出现规划一张牌建设一张牌的情况。
(二)改变园区考核模式。在进行文化产业园区考核时,要改变以往以GDP总量、园区入驻企业数量、税收、园区规模等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办法。将考核指标向园区品牌建设、创新发展、特色经营等方向转变。同时,地方可以对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分级管理,每年依据考核结果将文化产业园区分为若干等级,对于园区内盲目上马项目、入驻企业偏离园区规划、园区间相互模仿甚至搞低价竞争的产业园区采取降级处理,并在今后的园区扩建、土地审批、税收等方面予以处罚,增加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发展的机会成本。
(三)加强园区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园区间交流,要做到鼓励文化产业园区间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首先,要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区间信息互动共享平台,实现园区间产业方向、项目立项、政策制定等信息的动态共享,在避免同质化建设的基础上,为寻求园区间合作提供可能;其次,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间开展务实合作,鼓励具有互补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区合并发展,依据文化产业链发展规律,探索处于前后向产业链条的文化产业园区合并发展或合作发展,减少园区的同质化或恶性竞争。
(四)持续培育和提升园区品牌。通过品牌化经营,特别是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打造的高端化和精品化产品和服务,是有效规避同质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此,河北省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园区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对成功实施品牌化经营的园区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同时,文化产业园区自身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唯有品牌化才是走出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最佳手段,也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专业化之路要求各个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瞄准地域优势、深挖地域资源,培育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对于以动漫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可以选择某个创意点带动整个专业化产业链的发展。此种模式不是依靠多样化发展,而是围绕创意点做足文章,不断围绕创意点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创意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振艳,陈鹏.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7.
[2]郝正亚,王丽霞.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未来英才,2015.13.
[3]张京,李清章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1.
关键词:文化 产业园区 构成要素 发展演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81-02
1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文化这一发展要素提升到与资本、资源、管理等战略要素相同的地位,对文化的需求也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形成的“软实力”及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经验显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模化,是一种文化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是整合生产、消费、创新、孵化、企业、投资、服务等一系列功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外界具有一定吸引力[1]。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园区在承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和分配这一流程中的批量化、市场化操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同类园区同质化明显、服务平台不完善、高端创意人才匮乏、园区管理缺失、产业链不完整、对园区未来发展方向把握不清、园区竞争力较弱,盈利性园区比例少等现象[2]。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的研究,包括对其发展趋势特征、功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脉络,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制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应指标,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及业态间合理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 国外与国内关于文化园区发展的演变
因资源禀赋等原因,各国及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类型及发展模式也各有差异。在文化产品输出大国美国,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大致经历政府和社区合作建立非赢利性机构的混合型园区;经营主体多元化、政府业界等多方协作建立的系统型园区;重创新服务型园区;创业孵化型园区。自由竞争、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版权保护及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由此基础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形式灵活、主体多元、目标明晰等特点。在台湾,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在“去工业化”的背景下,转换城市闲置资源、培育新经济名片而建设并逐步呈现相当规模。依托区域和文化特色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并协同发展,逐步深化内涵,进一步完善设施、更新定位,深化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和发展形态的文化园区是台湾文化园区发展的主要演变路线。未来世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也将逐渐呈现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完善产业集群链,投融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规模化、集中化、垄断化园区[3]。
在我国,从文化园区发展的阶段划分,从业态集中的产业园区、内化产业链生态的产业集聚区、到规划布局的功能性文化园区,专业化与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再到开启先锋探索的产业试验区;从园区发展形态上的实体型园区、再到建设速度增快的虚拟型园区至混合型园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与产值增幅一直较为明显。在以北京、上海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所形成的三大文化产业集群带,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园区如北京798、宋庄、上海田子坊、8号桥等。这些园区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受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文化园区的建设虽不断涌现,但较为成功的比例却不高,很多园区的经营陷入困境,人才匮乏、同质化竞争严重、设施不完善及产业链不足等原因都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因此,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根据我国现有情况与资源优势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实经验,通过产业集群而形成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资源共享等是推动整个产业提升的主要方式。在对国内外成功的园区发展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下特点:一是园区内业态横向组合不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增强。以产业园区较为密集的北京为例,通过对空间分布、功能优化和综合服务的提升等手段不断提升产业集聚。二是文化功能的垂直结合深度不断延展,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引发的产业链及产业生态作用越发显著。当园区定位后,园区产业链的核心资源便可与其匹配辅助资源进行结合,也就是园区的核心内容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更多条辅内部产业链,如,艺术产业园与动漫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园与电影产业结合等。由此不仅丰富了园区内部产业形态,也可扩大产业集聚、深化产业链条,提升园区竞争力。三是布局与功能成为园区发展要素的主要基础之一,构建园区的基础体系不断完善。与初期自发形成的文化集聚区不同,园区的发展在聚集产业链优质产业群,形成松散合作的内部产业链上,园区的功能不仅为主导者,更是推动者。园区为集聚的企业搭建与政府、行业及市场对接的平台,帮助企业更为灵活地获取政策、补贴及业务等红利,更进一步促进内部产业合作,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四是金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参与种类逐渐增多,资本更为灵活,对市场反映更为敏锐。五是跨界合作不断显现,融合性越发明显。六是园区空间、形态等不拘一格,变化与适应性更为灵活。
4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点,结合现实条件下政策、市场等变化要素分析,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园区形态、空间多样化和开放性。在园区建设形态上,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催使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理念也从单一固定的实体文化园区转向为网络虚拟园区与实体园区双线运营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便利性特点,虚拟园区不仅具有操作的便利性,还突破了空间地理等固态形式的束缚,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运营方式将会成为更多文化园区建设的重点。在空间形态上,国际化园区将会突破单一地理因素更多涌现,文化品牌与服务的不同地域输出交易促使更多国际化文化园区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2)园区发展途径、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由文化产业园
区成立之初的自发集聚到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由单一投资方建设到政府、企业、机构联合建设,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建设主体都在不断变化,其规律可总结为由元素由简单至复杂、范围由窄至宽,伴随众筹园区的出现,其投资主体呈现出更为灵活多变的特征。
(3)园区运营体系更具功能性和针对性。文化创意园区的运营趋势从招商引资向帮助企业孵化,参与企业发展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转变,促进区域整体转型,其运营体系也从基本的服务转为平台、孵化、再到市场参与者,在打造园区品牌的过程中,园区经营方要不断地适应内外变化做出调整。
(4)生产、生活、生态进一步融合统一。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园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转变的方式,与所在地区域融合、文化融合、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等都是具体的一些做法。建设符合园区的产业生态,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将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环节与城市地域生活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园区环境,将会更好地促进园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174-176.
从规划到现在,诞生仅仅三年的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年收入实现翻番,由2009年的694亿元井喷至2012年的1400亿元。记者从第七届文博会上获悉,作为全国首个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文化传媒产业功能区,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今年又吸引了中联百花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00余家龙头传媒企业落户。截至2012年8月份,走廊上聚集了1.5万家文化创意企业。
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从694亿到1400亿,我们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这不得不算作是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奇迹。”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朝阳区提出用五年时间将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建设成为文化企业年收入过1000亿元的文化传媒产业功能区的目标,2011年传媒走廊实现产值1036.5亿元,用两年的时间提前完成这一目标,成为全国首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2012年,传媒走廊各项指标实现新突破,从实现收入看:预计全年实现收入超过1400亿元,比2009年实现收入翻一番。从企业数量看:企业数量由2009年的10000家增加到目前的15000万家,平均年增加1500家。从重点园区(基地)、项目建设看:重点园区、基地、项目数量由2009年的30家增加到目前的47家,占全区总数的56%,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39个。
“自2009年传媒走廊概念提出以来,重大项目、品牌企业和各类要素资源快速向这一区域聚集,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园、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园、国家科技文化孵化基地纷纷落户;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718传媒产业园、郎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一期)等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西京国际传媒产业基地、八里庄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正在加紧建设,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即将落户……”,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负责人如数家珍。
2012年,传媒走廊更是喜事不断,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一期)于2012年5月31日正式开园,联动文化、阿里巴巴等20余家知名广告和新媒体企业入驻。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于2012年6月18日正式挂牌,目前该园区共有动漫类企业达83家。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完成一期建设。各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分工协同、业态互动、功能互补的目标,带动产业升级发展。
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引导。据介绍,自2009年至今,朝阳区共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近5亿元,通过贷款帖息等方式,用于支持传媒走廊上的121个重点项目,并带动社会投资近60亿元。“专项资金向传媒走廊重点项目的倾斜,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人才到此集聚,才能推动传媒走廊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会继续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各项服务,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该负责人强调。
广告产业链条全覆盖
碧波荡漾的通惠河南岸,坐落着一个2012年刚刚建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虽然是CBD—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上的“后起之秀”,可是发展势头却丝毫不逊色于其它园区。“凭借中央、北京市和朝阳区各级的扶持政策,这里未来将成为全国广告产品交易、公共服务、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聚集中心。”园区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开园,标志着传媒走廊的广告业发展掀开一个新篇章。
2011年11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与北京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推进首都广告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关于促进北京市广告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国家广告产业示范区广告业试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朝阳区促进广告产业发展加速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办法(试行)》等各级各项扶持政策纷纷落地,朝阳区专门成立了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的管理机构——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规划政策和产业促进,统筹和促进广告业发展,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国家广告园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园区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正在规划,为什么广告企业抢着落户这里?抢先入驻其中的联动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和平说,广告公司一般会选择核心商务区,要离客户近,要离传媒平台近,方便经营。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地处CBD-定福庄传媒走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己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租到1千多平方米的办公区。
与一般园区相比,入驻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这样就能展开全产业链、全媒体的合作,相互之间自发寻找商机。此外,园区还将提供技术、信息、中介、展示、政府“一站式”服务等五大服务平台,定期行业数据和咨询,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也都在园区内现场办公。为了吸引企业落户,朝阳区还专门针对广告业的发展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包括设立广告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采取奖励、补助、贷款贴息和购买版权等方式给予广告企业优惠政策。
按照规划,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将成为本市首个广告产业链条全覆盖的国家级重点产业集聚区,以“功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引导产业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从而促进北京广告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正式开园半年来,新落户周边区域的广告企业超过1500家,截止到2012年12月3日,朝阳区现有注册的广告企业5688家,年收入超过350亿元,约占全国的1/8,是全国最大的广告经营市场和广告媒体中心。
700万平米建筑空间
支撑巨人再腾飞
“传媒走廊是朝阳区‘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十大发展基地之一,是首都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重要承载区域,怎么样在这个区域进行创新探索,实现人口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规划、生态规划‘五规合一’,这项工作我们正在抓紧进行。”朝阳文创中心负责人说。
据介绍,朝阳区正在研究编制《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发展规划》,进一步梳理传媒走廊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融合衔接,科学引导传媒产业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经初步测算,下一步,通过改建、翻建、新建等方式,传媒走廊上可用于产业发展的建筑规模约有7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四环以外定福庄区域,未来将集中发展传媒产业,吸引国内外传媒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