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畜牧兽医核心论文

时间:2022-05-21 08:17:59

导语:在畜牧兽医核心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畜牧兽医核心论文

第1篇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

第2篇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

第3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动物医学 学生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无法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以知识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根本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崭新时代。在这一时代中,我们要想取得大的进步。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整个知识的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将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面临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既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畜牧业大国。我们生产的农副产品不仅供国内人民利用,同时也出口到世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赚取大量外汇。为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副产品的安全可靠,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劳动者。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是在必行。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决定着有创新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教师能够以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性成果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活动。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师,在授课时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有新思路,解题时有新方法,议论时有新见解t科研中有新发现。这样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形象,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学中硬搬硬套书本内容,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得循规蹈矩、顺从听话,即使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会因此而被埋没。事实上,在广大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加以正确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必将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增加开放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最终要具有诊病、治病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适时调整教学大纲,在实验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以达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开设开放性实验。有学生处于自己的爱好选择其感兴趣的实验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路线,自己准备实验器材,独自完成实验操作,独自分析实验结果及出现的异常情况,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此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导者,实验的主体是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加强实践基地的建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目前,我院有市兽医站、动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宠物门诊等20余家实践基地。丰富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将知识体系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并体会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培养诊断、治疗的独特技能。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土鸡;基地;现状;对策;谷城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12-0027-03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位于鄂西北汉江中游西岸,面积2 553 km2,天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是个农业山区县、生态县。全县人口56万,其中农村户籍10万户38.9万人。全县辖9个镇、1个乡、1个开发区,共有30个居委会、258个行政村。

2009年以来,谷城持续发掘山场资源优势,总结推广生态土鸡高效养殖技术,整合政策资源,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把生态土鸡产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得到省、市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襄阳学院等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支持。谷城县也因此被列入湖北省“十二五”畜牧产业发展规划“鄂北、鄂西北生态优质蛋鸡产业带核心基地”之一。在此基础上,谷城进一步深入开展生态土鸡产业体系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培植产业龙头,完善产业链条,逐步构建华中地区最大的生态土鸡产业核心基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 谷城生态土鸡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较好。2011年,谷城生态土鸡存笼达到1 338万只,出笼达到654.3万只,优质土鸡蛋产量达到3.7万t。全县现存笼江汉土鸡种鸡20万套,拥有孵化机、出雏器92台,年优质土鸡苗供种能力2 000万羽。目前已经培植1家省级土鸡产业龙头企业和4个土鸡养殖专业协会(合作社),年出笼500只以上的土鸡规模养殖户达到599户。龙头企业除现有的种鸡基地、孵化基地、商品鸡基地外,同时还配套建设有20万t的饲料企业和3 000万只商品鸡屠宰生产线,并将配套建设土鸡熟食工业园。

(2)产业技术成熟。谷城县畜牧兽医局自2003年开始、收集、整理、推广生态土鸡规模饲养技术,在鸡舍建设、孵化育雏、野外放养、饲料与草料选择配比、蛋品加工、疫病防治、应激防控、中草药保健等方面积累了成熟的技术经验,先后在《中国畜牧兽医报》、《中国禽业导刊》、《畜禽业》、《养禽与禽病防治》、《湖北畜牧兽医》等多家专业报刊发表10多篇相关论文。同时,科协、农业局、移民局、劳动就业局等多家单位的涉农技术培训也纷纷围绕土鸡生产技术展开,年培训800人次以上,年培植示范户60户以上。总的来说,谷城目前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产业技术及经验积累,产业参与者对产业技术也有了较好的使用能力。

(3)产业环境优越。一是谷城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利用便利的高速公路、铁路输送产品;二是资源环境优越,谷城县适合放养生态土鸡的茶园、果园、山场、滩涂面积大;三是政府及部门重视,土鸡养殖已经成为县内外单位对联系帮扶村的主要扶持项目之一;四是群众有养殖经验,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产技术和防疫技术;五是市场对生态土鸡需求度高;六是谷城已有4个乡镇完成了土鸡无公害认证,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2 谷城生态土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养殖习惯亟待改进,突出表现为春季进雏,秋冬销售,不做四季育雏养殖。这对种鸡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销售压力,也容易引起市场销售扎堆。同时,原粮饲料种类单一、只做破碎处理、不添加饲盐等的习惯,也造成了生产鸡群的品相不佳。

(2)发展资金短缺,尤其是饲养规模在5 000只以上的养殖户,生产中后期面临资金压力大,贷款往往遇到门槛高、利息高、额度低等问题。

(3)龙头产业单一,带动力量薄弱,还需要有对土鸡及土鸡蛋做精深、提取等系列加工的产业企业来稳定养殖户发展的信心。

(4)产品需要围绕市场进一步细分,目前产品还是以鲜活产品销售为主,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做产品定向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

(5)产品品牌需要整合,把各个不同销售渠道的产品整合为一个具有谷城地域特色的产品品牌,更有利于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和延展性。

3 谷城构建华中生态土鸡产业核心示范基地的发展对策

(1)指导思想。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自愿,投资多元”的方式,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利用荒山、果园、茶场、滩涂、林地、庭院等自然优势,根据土鸡的养殖特点,积极创新饲养方式,努力提高养殖效益。

(2)发展目标。以选育地方优质土鸡为主,择优、适量引进国内优良种用土鸡,建设父母代种鸡场2~3个,饲养优质土鸡种鸡50万套;到2015年,全县组建养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以上,发展生态土鸡规模养殖户5 000户,实现年出笼生态土鸡3 000万只以上,年生产优质生态土鸡蛋10万t以上,努力把谷城县建成华中地区土鸡养殖核心基地,把谷城生态土鸡及其产品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

(3)基本原则。①持续发展,重视和谐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②科教兴牧,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③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④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引进和对内培育,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⑤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规划布局。各乡镇根据本辖区果园、林地、茶场、滩涂或荒山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其中,父母代种鸡场建设地点重点选择在石花、城关等水、电、交通便利,并对其他乡镇有较强辐射性的区域;重点打造谷西南山区乡镇生态土鸡产业带,培植以小规模生态土鸡养殖户为主的大群体;重点打造平原丘陵乡镇生态土鸡产业集群板块,培植大规模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小区、户)和生态土鸡及其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4 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谷城县委、县政府成立生态土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县生态土鸡养殖产业发展工作,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人大联系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县政协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生态土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县畜牧兽医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将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定专人具体管。结合各乡镇各部门实际,围绕全县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紧推进各项工作,确保生态土鸡产业发展工作顺利进行。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土鸡的特色优势、扶持政策和经济效益,切实增强干部群众对发展生态土鸡产业的认识,提高农户饲养生态土鸡的积极性。

(2)出台扶持政策。一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从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和风险保障等方面扶持生态土鸡产业的发展。二是围绕种鸡场、孵化场、育雏场、土鸡生产场的建设和生产,畜牧、林业、土地、电力、金融等部门在涉及用材、用地、用电、贷款等方面,创造条件精简审批程序、执行最低收费标准。三是在证件办理、产品流通、税收登记等方面,畜牧、工商、税务、质监、民政、农经、农办等部门对照国家政策能减免的减免,不能减免的以下限标准收取适当费用。四是在技术推广上,畜牧、农业、劳动等部门充分结合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大培训力度和覆盖面。五是科技、畜牧、扶贫办、财政、产办、环保、农经、科协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大力支持生态土鸡的发展。六是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对涉及土鸡产业有关治安及司法纠纷等问题及时处理,尽快办理结案。

(3)开发支撑项目。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引资和自主建设等方式开发一批能够撬动土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点项目。一是围绕供种工作开发种鸡场、孵化场、育雏场等建设项目。二是围绕安全生产开发生态土鸡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饲料企业、兽用保健药品企业、粪污处理企业等建设项目。三是围绕生态土鸡及其产品开发屠宰精分企业、风味加工企业、熟食加工企业、鸡精调味料企业和蛋品加工企业、蛋磷脂提取加工企业等建设项目。

(4)培育龙头企业。要大力引进一批技术力量较强和资金基础雄厚的龙头企业,参与生态土鸡的种鸡养殖、育雏、防疫等服务和产品回收。要大力发展一批土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干部职工从事生态土鸡养殖。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要着力培育加工企业和销售网络,把生态土鸡加工制品和鲜活产品市场建设作为谷城物流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开辟市场,让谷城生态土鸡及其制成品占领全国市场,进入国际市场,以市场兴旺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5)强化技术服务。一是要加强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防疫网络建设,加大疫病监测力度,确保生态土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大技术培训,采取多种方式重点培训一次性饲养

1 000只以上的土鸡规模养殖场主和技术员,提高养殖场养殖技术,实现科学养殖。三是要提炼、推广适合不同群体的大、中、小不同规模的简易养殖模式,确保农户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6)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县财政专户建立生态土鸡产业发展基金,用于适当补贴养殖户因疫病或不可抗力等意外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二是适当补贴防疫物资所需经费,把疫病风险降到最低。三是积极动员和引导保险部门对养殖户实施保险。

第5篇

关键词: 能力培养 全程教育 动物医学 措施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给兽医临床工作的内涵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在诊疗方式、诊疗动物种类、疾病防治内涵、对疾病的处理方式、就业岗位类型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动物医学专业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动物医学专业人才[1]。为此,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改革与创新,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创办自1975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畜牧兽医工作者和畜牧业经营管理者。专业升本以来,我院启动“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一四四”教改工程,包括全新教学模式和全浸入式英语教学改革(EIP)两个教学改革计划;“四个坚持”,即坚持兽医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不断线、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坚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并通过“4个4兽医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程能力培养体系。

一、全新教学模式

我院对传统的动物医学教学模式进行重组、构建,实施了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全新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以“构建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了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精品”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

二、全浸式英语教学改革(EIP)

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听、读、说、写”能力是我院精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我们借鉴了加拿大、西班牙语区双语教学的浸入计划,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系统教学工程,将课堂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基于网络的全浸入式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English Immersion Program,EIP)。从2008年开始我们对我院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实施基于网络的EIP教学,要求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第三学期参加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统考,第五学期参加六级英语统考,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英语能力,为后续专业英语教学奠定重要基础。

三、实施“四个坚持”,全面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坚持兽医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

新教学模式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4个4”模式,构建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兽医临床基本技能,使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1.以“4门技能课程”(《终身学习》、《兽医临床方法》、《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和《兽医生物技术》)为龙头,全面强化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这四门课程是我院新教学模式最有特色的综合性技能课程。《终身学习》包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统计学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批判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等掌握摄取知识的能力。《兽医临床方法》包含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内、外、产科等所有临床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横跨5个学期,制定严格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课程将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技术整合为一体,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能力。《兽医生物技术》是一门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实验方法与实验技能操作,不但系统了解了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基本技能,而且通过自行设计的综合性、探索性试验,培养了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以“四种教学手段”(应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病畜)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兽医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

3.集中安排“四学期临床实践”(第5、6、7、8四个学期,包括生产见习、实验室技能操作、临床实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在动物生产与兽医临床一线中磨炼。有效的兽医临床实践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第5学期为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动物生产全过程;第6―7学期为实验室基本技能集中培训的时间;第8学期我们安排选择实习14周,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生产单位强化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兽医临床工作。

4.坚持“四种技能考试”,确保学生基本技能:考核起着有效的导向作用,通过四种技能考核,使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①所有实验课均要求考基本操作(占10―15%),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②技能模块(终身学习、兽医临床方法、畜产品安全生产技能、兽医生物技术)以技能考试为主(占50―70%);③兽医临床实习坚持技能考试(占50%);④临床毕业实习技能考试占毕业考试60%。

(二)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确保学生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对本专业学生坚持英语教学全程不断线。第1―2学期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EIP)计划内教学任务,通过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3―4学期实施教学外(课外)EIP计划,通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英语刊物、英语学习网站等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使EIP教学不断延伸和深入;第5―8学期在自愿基础上,辅导学生应用英文教材学习,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三)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近年来动物性食品危害人类健康的事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动物性品的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甚至影响出口创汇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畜牧产业因产品品质问题而面临国内和国际双重的压力和挑战,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坚持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教育一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我们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较强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学生。

(四)坚持科研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确保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强化。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如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大学生科研活动,开展探索性实验和设立开放实验室等,全面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大学生科研活动。

2006年以来,我们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每年拨出10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本专业生科研活动。至今已立项57项,重点项目资助6000元,一般项目资助2000元。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收集资料、申报课题、预备实验、正式实验、论文写作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课题从立项、期中检查和结题工作均严格要求。参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我院本专业生总数的40%。通过科研活动,学生学习到严谨科学的方法、态度和思维方式,大大提高科研能力,深受师生的好评,也获得一批优秀的成果。

2.开设探索性实验,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

“三理学”是由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动物病理学三门课程整合起来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第一部分为基本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动物药物注射、解剖、离体蛙心制备,等等;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从正常到异常再恢复到正常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三部分为探索性实验,包括以下步骤:①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应用现有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在机能学学习网上展开讨论,修改问题,然后答辩。②立项:通过讨论修改后立项。③实验准备:包括动物、试剂、预备实验等。④正式实验:按照设计方案,预备试验方案进行实验。⑤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⑥论文报告会。通过探索性实验,提出问题、验证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科学的科研方法。从2008级开始,所有学生均要求参与探索性实验,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我院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着手,全面探讨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通过“一一四四”教改方案,坚持临床能力全程培养、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坚持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责任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至今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相信随着新教学模式改革的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将明显提升,兽医临床实践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责任心、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

第6篇

论文摘 要:本文就动物科学类大学生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模式及教学手段等进行了阐述,旨在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总体上要以“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重实践”为改革思路,适时修订教学大纲和生产实践实习方案,实施课程整合,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体系设置

1.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在动物类专业通过课程整合,淡化每门学科之间的界线,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与社会系统的联系;改变按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经验、社会需要和动手能力为核心进行整合课程与调整实践方案。经过改革后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2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加强基础课的同时、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建立功能性课程、进行复合式能力培养。如对动物机体功能知识的课程《家畜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明确其侧重点,优化课程间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系列课程,加强《禽生产学》、《猪生产学》、《草食家畜生产学》教学。在毕业实习阶段实行不同专业模块,按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来划分专业模块,即所说的专业模块教育。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突出:(1)动物遗传育种原理;(2)动物繁殖与动物胚胎工程;(3)取得较大进展的畜禽育种;(4)重要动物营养理论;(5)家禽生产、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和饲料生产等的科研教学。

2 动物科学类专业教学实践模式

2.1 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变以往单一专业模式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能提出独立见解以及有责任感的精神。

2.2 教学时间实行“3+1”模式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实行3+1模式,即3年课堂教育,即在大学阶段前3年在学校加强课程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基础;1年教学毕业实践,即在大学阶段最后1年按4~6人一组,将大学生分配到每个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生产实践一线实习,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3 教学体系上注重通才教育

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之道,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因此,落实和采取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门类打通,为培养通才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2.4 在通才教育体系中加强专业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仅仅只是采用通才教育,那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同时,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施行“3+1”模式和“专业模块教育”等教学实践模式,加强和拓宽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实施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中,有相当多的课程是形态课,如《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普通兽医学》,有的课程包含形态学教学内容,如《家禽学》、《猪生产学》、《草食动物生产学》、《饲草生产学》等课程。形态课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文字描述抽象、理解困难、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将大量文字资料、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使之系统化、简单化,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多媒体CAI中声音、图像、文字的有机结合,可创造出一个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学习环境,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 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4.1 创建校内“三结合”基地,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在研究中教学,在实践中学习,以研究为先导,以实践为基础,把教学、研究、实践有机地融合成一个“三结合”基地体系,探索出了校内基地建设的“三阶段发展道路”,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科研、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科技型的教学基地。该基地包含种鸡场、奶牛场、奶制品厂、兽药厂、预混料厂,这些“三结合”基地具有齐全的教学科研设施、生产实习场所和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保证了“三结合”基地的稳固发展。

4.2 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方面,强调短期实践教学与中长期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法”,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交叉循环,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4.3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

实践教学内容层次化,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畜禽养殖技术、畜牧业生产管理、畜产品加工与科技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技论文写作。为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接轨性,采取和地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结合,学校教师指导理论性内容、课题选定及实验方案、论文写作等,请地方技术人员讲授诊疗和养殖经验及实用技术、当地畜禽疫病发生规律、畜牧业生产管理、兽药饲料经营等。在接轨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地方技术人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学校走上社会的启蒙老师。这种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3,5:4~8.

[1] 刘拓,张樱,陈秀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与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4,3:43~45.

[1] 舒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J].广西社会科学,2003,4:170~172.

[1] 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3:32,34.

第7篇

关键词:北京;农业;动物寄生虫;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32-03

Thinking Of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Teaching Reform I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Li Qiuming,Shen Hong,Sun Yingjian,Li Huanrong*

(The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102206)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veterinary student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UA).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city,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is continuing its momentum.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have used the Veterinary Parasit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ligning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program of BUA,to describe the course teaching situation dynamic change. The authors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no matter how the curriculum credit hours are changed,only by consiste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hands-on practice teaching,the needs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for application oriented and graduates with extensive and multifaceted skills can be met.

Key Words:Beijing;Agriculture;Veterinary Parasitology;teaching reform

北京农学院作为首都唯一本科农业院校,多年来,一直以立足北京,始终坚持面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围绕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1,2]。我国传统教育是讲的多,做的少,根据北京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主动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环节,挤压学时水分,突出专业特色[3]。在此大环境下,为达到教学效果,学以致用,凸显都市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特色,进行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本文就动物寄生虫病学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演变,结合本校的教学改革谈谈《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变。

一、本门课程概况

《动物寄生虫病学》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98级之前课程教学只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三部分,为了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自99级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开始植入课程教学实习周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随后,2001级兽医专业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动物寄生虫病学的教学任务按2003年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执行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教学95学时(理论65学时,实验30学时),另单设置两周教学实习。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2003年开始全面引入多媒体技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校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淡化专业、优化结构、减少学时、更新内容、重视实践、突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教育为原则,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2007年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积极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搭建不同课程平台,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课程和能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实习[4,5]。为此,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调整为48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18学时),同时强调了实践教学,针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习单独成课,赋予学分(30学时,2学分),且统一安排在小学期执行,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下面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谈谈《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课程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方面。①授课方式改变。自2003年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以来,本学科的教师始终致力于课件的不断完善与加工。寄生虫形态、颜色、包囊释放等均较抽象,如在介绍肝片吸虫形状和毛蚴释放时,通过播放数分钟的视频资料,远比教师口述虫体呈红棕色木耳状和卵盖打开毛蚴逸出要生动形象万倍。众所周之,由于课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学生在听讲和做笔记上就会产生矛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通常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课上只需作摘要性笔记,教师会把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或其他相关信息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随时下载复习。课堂教学过程更是以启发式、归纳式教学为主导,充分结合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到血吸虫病时,在给学生观看病理图片和病人照片时提问:“为什么这种寄生虫可以引起肠道和肝脏结节的病理变化呢?”“它的虫卵是如何进入到肠道随着粪便排出到外界的呢?”这样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结合课中所讲授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动物寄生虫种类繁多,且每个虫种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等皆不同,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教师把每一种寄生虫的生活史都绘制成流程图的形式呈现,授课时以生活史为核心,逐一展开对虫体寄生部位、中间宿主、流行特点、致病作用和临床症状等内容的介绍,并充分结合图表对虫体的形态、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和虫卵特征等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掌握和复习。②授课内容改变。据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12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一些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迅速上升趋势,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的行为观点、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发生了变化,寄生虫又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6-8]。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生鱼片、食蛇胆蛇肉和牛蛙,喜食七分熟甚至五分熟各类烤肉串。爆炒田螺和麻辣小龙虾等更是受到普通百姓的热爱。因此,华枝睾吸虫病、曼氏裂头蚴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发生的报道频见[9-14]。还有,北京作为宠物行业的领军城市,由犬猫引起的弓形虫病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5]。鉴于此,依据我国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动物寄生虫病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如,把曾经删除的血吸虫病重新纳入授课范畴,并且增加裂头蚴病、弓形虫、猪囊虫病和旋毛虫病等共患寄生虫病的授课时数,同时删减禽类的吸虫病、绦虫病,马属动物的绦虫病、线虫病,猪的圆线虫病和肺线虫病等内容[16-18]。

2.实践教学方面。①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环境与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硬件部分,也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我校于2005年投资20万元建立寄生虫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并配备了相应的生物安全设备和设施。自2006年至今,寄生虫实验室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除了恒温培养箱、超声波清洗器、冰箱、鼓风干燥箱等基本常用设备外,甚至还陆续配备了数码显微照相系统、荧光倒置显微镜和大容量速冷离心机等较贵重仪器。2007年又补充了一批寄生虫和虫卵封片标本,使得实验课时学生镜检虫体压片不足的现象得到缓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动物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粪便检查。过去教师在实验准备时大多随机地找一些家畜的新鲜粪样供学生检查,但是由于一些粪样中可能没有寄生虫卵或是数量较少,因此学生会检查不到虫卵,而失去兴趣,甚至怀疑检查方法的可靠性。为此,教师在准备实验时,除了课前1~2周号召学生采集自己家养动物粪样带到课中检查外,还把已经收集好浓缩的虫卵或卵囊掺入粪便样品中,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并且同学们在对自己采集的粪样进行检查时格外认真,尤其是检出虫卵后更是喜出望外,高兴之余,还会进一步与教师探讨虫卵的种类和如何防治等问题。在对寄生虫形态的观察上,上课前教师先对要观察的寄生虫进行简要复习,明确作业内容,强调应掌握的标本形态结构和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确保学生真正认识课上观察到的虫体并了解其危害。②实习环节。注重教学实习环节。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的欠缺,实验设计依据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和可购普通试剂为基础,以不超过本科生最大潜在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原则,将教学实习内容设计成多个实验题目,如:羊、犬、鸡和兔等动物粪便中寄生虫虫卵的检测、羊消化道内蠕虫的采集与分类保存、校周边环境中蜱的采集与鉴定、鸡球虫病的诊断和螨虫的检查等。每班学生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组员间的讨论、协商和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制定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验方法,再由教师审阅通过后予以执行。实习结束后,仍以组为单位按照教师预先明确的格式提交一份详细的纸制版实习报告及PPT演示文稿或自己录制的视频资料,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提交一份自己的实结。这种实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自己查阅资料、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和自己进行DV录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通过抽测考核实习内容证实学生对自己亲自操作,制作成视频或是小电影的寄生虫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程度。③科研训练。大力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正是对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的最好形式。其中,要求每一位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毕业论文又是最常见的一种科研训练方式。自2008年(2003级)至2012年共有28名学生在动物寄生虫实验室完成他们的毕业论文工作。除此之外,2004年我校开展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竞赛,2009年了北京农学院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在校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自2009年始,共有2006、2007、2008和2011级学生主持的四个项目在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请并获批。经过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加之学生选择的科研项目多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或是与自己将来的创业相结合,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积极性很高。

3.考试考核方面。过去考试出题时只注重试题类型,虽说卷面中至少包含了五种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和问答等),但却忽略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试题内容多为记忆型考题,如直接问某种虫体的寄生部位、中间宿主和虫体形态等。2007级教学计划修订后,则依据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格式进行考题类型的调整,加大病例分析和诊断内容的试题比重,注重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按试卷成绩(60%)和实验成绩(40%)综合考评每一位学生的课程成绩,以达到加强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展望

我校2011级动物医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已经重新修订完成,按照北京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综合我国兽医管理制度、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宠物行业情况以及北京市对动物医学人才的要求。2011培养方案在不改变07方案中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实行“4+1”培养模式,“4”是指在大学前四年系统完成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技能,“1”是学生在最后一年到生产实践中锻炼,且在“1”年的第二学期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19]。在2011培养方案刚确立不久,北京市教委已批准动物医学专业的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且针对卓越兽医师计划配套了动物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9]。那么,在这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教学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还有待通过对2011级及之后的兽医本科生的培养去检验。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动物医学专业的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综合试点改革项目会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有年,杜晓林,范双喜.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15-18.

[2]郑文堂,华玉武,高建伟.坚持特色立校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基于北京农学院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2,(9):16-18.

[3]杜晓林.初论地方农林大学招生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2):6-9.

[4]杜晓林,范双喜.北京农学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Z].北京农学院,2007.

[5]范双喜,董跃娴,吴晓玲.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44-46.

[6]汪明.重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保护人类健康[A].全国人畜共息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全国人畜共息病学术研讨会,2006,29-36.

[7]刘孝刚.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与人类健康[J].现代畜牧兽医,2012,(10):11-14.

[8]路义鑫,宋铭忻,韩彩霞,等.浅谈家畜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3-85.

[9]高志良,林炳亮.华枝睾吸虫病流行情况及危害[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6):575-576.

[10]房其美,刘海泉,弓巧玲.一起210人旋毛虫病暴发原因分析及对策[J].肉品卫生,1997,(5):13-14.

[11]孟庆玲.三进山城拦截“怪病”[N].大众科技报,2006-7-30(第B02版):1-2.

[12]蒋月荣.北京友谊医院诊治3例北方少见曼氏裂头蚴病[J].首都医药,2007,(2):20.

[13]何战英,贾蕾,黄芳,等.北京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41-1242.

[14]刘阳,张影,路富荣.输入性旋毛虫病3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2):125-126.

[15]于咏兰,付丽娟,汪明.北京地区犬猫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中国兽医杂志,2006,42(5):7-9.

[16]苏卓娃.近年来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11(4):324-326.

[17]才学鹤,丁军涛,骆学农,等.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A].中国畜收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长春:中国畜收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2006,130-133.

[18]陈启军,尹继刚,刘明远.重视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8,(6):3-11.

[19]李焕荣,孙英键.都市农业环境下动物医学(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北京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82-83.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何理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科学内涵,如何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就是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具有以下八个特点。

第一,全面性。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也包括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还包括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和引领辐射的能力。

第二,整体性。教学质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指全员培养和整体合格,是成功教育,不是应试和遴选教育。

第三,动态性。教学质量的内涵是动态的,随着专业岗位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质量必须与时俱进。

第四,公平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所以这个教育类型的特殊内涵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全纳教育、补差教育和成功教育,必须体现道德性和人本性,体现教育公平,承担起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第五,统一性。体现学生共性与个性培养和相融发展,特别是在挖掘潜力、弘扬优秀个性等方面体现教学质量。

第六,互动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的工程,教学质量源于教与学的互动,应追求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第七,层次性。教学质量既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又必须体现和保证培养层次。

第八,效应性。教学质量是学校有效的教育与学生真实又快乐学习的互动效应。

据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内涵就是全体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在规定学程内完成以素质为核心的知识、能力、技能建构,成为适应前瞻性职业工作岗位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

(一)树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理念

教学质量的源头是树立并凝练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和发展态势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理念是哲学和文化的现实交织水平。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应该具备如下特点:要基于最高认识水平;与院校发展愿景、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实际相一致;与院校特色的凝练和形成相统一;易于很快转化为师生员工实际行动;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和成果,每一个工作、学习的人都承载着、践行着、诠释着学校理念。有了科学的理念,学校才能对自己的办学类型、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等作出准确定位。

(二)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往往比显性课程更为重要,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最具影响力的隐性课程。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准则和层次;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和晴雨表;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外在标志。

(三)优化教学资源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带着问题参加校内外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在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方面,要着重考虑校校和校企的共享资源建设。职业院校要千方百计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和扩大影响。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建设、发展的核心,专业是学校“经营”的商品和品牌,是学校教学资源的载体,学校的资源建设要围绕和适应专业建设进行。

(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起适应自身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很多高职院校在此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建构起以“制度、组织、评估、反馈”四大子系统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为两大支撑的、以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为平台的“互动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人手:强化质量意识,建立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机制;借鉴国际国内高校甚至是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注重过程管理;建立网络管理平台;追求整体质量的优化;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突出评价体系建设。

(五)教师与学生两个基本点有效对接和融合

第9篇

【关键词】奶牛 同期 超数排卵 胚胎移植

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技术就是超数排卵(multiple ovulation)和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技术的简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生物高新技术。近3年来,家畜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MOET)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在奶牛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奶牛生产上显著的繁育成效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将会随着该技术的发展而日益表现出来。从5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为了加快家畜生产性能改良的步伐,纷纷建立了后裔测定育种体系,并主要在奶牛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随着后裔测定选择的不断进行,单胎动物的母畜繁殖力低下成为限制进一步提高家畜遗传进展的主要因素。MOET技术则很好地打破了这一限制,通过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使母畜的繁殖力提高几十倍,为进一步提高家畜育种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保证。

1 MOET技术在国内外家畜育种中的发展概况

国外应用MOET技术发展的较早,自1951年胚胎移植牛诞生以来,这项技术发展得很快,1974年成立的国际胚胎移植协会(IETS),1976年牛的非手术胚胎移植成功,并得到推广应用。1977年开始进入商业化应用,13个国家成立了数百家商业性的胚胎移植公司。根据国际胚胎移植协会(IETS)的统计,1991年全世界移植牛胚胎总数为24073枚,到2000年全世界移植牛胚胎总数达到528540枚[1],到2010年时达到590561枚[2]。根据IETS在2000年的统计,每头供体奶牛采得可用胚约为6枚,鲜胚妊娠率平均约为62%,冻胚妊娠率约为54%,而2010年时,每头供体奶牛采得可用胚约为6.1~6.7枚/次,妊娠率达58.2%[3]。

国外应用MOET技术,使优秀母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应用MOET技术生产了大量后裔测定公牛,加拿大已占58%,美国、法国分别占50%。每年世界各国牛胚胎移植可能远超过35万头。其他家畜胚胎移植数量相对较少,全世界绵羊和山羊主要进出口的胚胎数量约为牛的5%~10%[4]。

我国在应用MOET技术选育高产黑白花奶牛的研究和建立中,西门塔尔牛开放育种核心体(ONBS)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八五”期间,由张沅[5]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应用MOET技术提高中国荷斯坦牛生产性能的研究”作为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北京市中心良种场实施了MOET核心群育种方案,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了由270余头优秀ET母牛组成的核心群。

2 奶牛超数排卵技术的研究状况

超数排卵就是在动物周期的一定阶段,通过外源激素刺激,提高血液中促性腺激素浓度,降低发育卵泡的闭锁,增加早期卵泡发育到高级阶段(成熟)卵泡的数量(即增加每次排卵的数量),使动物产多胎,并准确的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排卵,达到提高繁殖率的目的。

使用激素及方法:牛超数排卵使用的激素主要有促卵泡素(FSH)、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几种。使用前应根据母牛体重、超数排卵次数等情况,确定超数排卵所使用FSH剂量,一般体形较大的牛剂量大些,重复超数排卵的剂量也要适当提高。

韦家周[6]等人采用FSH-PGc方法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对符合供体条件的优质澳洲荷斯坦奶牛肌肉注射FSH,2次/d,间隔12h,连续注射4d。剂量为:第1d每次肌肉注射4.0ml,以后每次逐渐减少 1.0ml,第4d则每次注射1.0ml。在肌肉注射FSH后的第3d上午同时肌肉注射0.6 mg PGc,并观察母牛情况;在肌肉注射PGc 48 h后进行第1次人工授精,隔12h再输精1次;第1次输精同时注射促排卵素3号(LHRH-A3 ) 50 g/头。不同月份对澳洲荷斯坦奶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均不同。

吴志强[7]的“超数排卵法生产奶牛的效果”文中,其在超数排卵处理中,采用孕酮+FSH+PGF2a+BST法(Ⅰ)、促卵泡素(FSH)减量注射法(FSH+氯前列烯醇法)(Ⅱ)、FSH+PVP+PGF2a法(Ⅲ)三种处理模式,超数排卵处理共192头牛,计357头次,其中165头中进行了第2次超排处理。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超排成功率95.2%,头均获卵数9.95枚,头均获胚数6.35枚,共获得可用胚2162枚。在第一次超排间隔50天后,进行第2次超排,第2次超排成功率92.7%,比第一次低4.8%;头均获卵数9.98枚,与第一次一致,但变异范围为±6.87,比第一次±5.43大;头均可用胚数6.27枚,比第一次低2.5%,而变异范围为±5.12,比第一次±4.86大,经t检验,头均获卵数和头均可用胚数与第一次比,差异不显著(P>0.05)。第2胎牛和第3胎牛,头均获卵数分别为9.43±7.32、10.82±5.26,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6.23±5.63、6.57±4.51,经t检验,差异均不显著(P>0.05)。Ⅰ、Ⅱ、Ⅲ超排处理模式中,头均获卵数分别为10.14±4.72、9.76±5.43、9.98±6.87,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6.52±4.86、6.31±5.12、6.23±5.31,模式Ⅰ在超排成功率、头均可用胚数等指标上优于模式Ⅱ、模式Ⅲ,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实际生产中以孕酮+FSH+PGFZa+BST

法效果较好。

3 奶牛同期技术的研究状况

同期是家畜繁殖的一项新技术,就是利用某些激素制剂,人为地控制并调整母畜的周期,使其在预定的时期内集中的方法。

对奶牛的同期方案人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的方案很多,在这些方案中同期化排卵(Ovsynch)程序及其改进程序是近些年来研究较多的同期(Ovsynch)程序是:注射GnRH的时间记为0天,第7天注射PGF,第9天注射GnRH,注射GnRH后8-18h后配种。在生产应用中,至于方案的优劣并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自己牛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同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和疾病,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状况

世界上第一例胚胎移植是由英国人W・希普于1890年完成的,胚胎移植技术由此创始。但当时纯属生物科学实验性质。希普在剑桥大学将纯种安哥拉兔的两具胚胎移植到一只已和同种、毛色特征完全不同的比利时兔的输卵管内。结果生出4只比利时仔兔和2只由胚胎发育而成的安哥拉仔兔。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兔、小白鼠和大白鼠等为对象的胚胎移植试验持续不断,但家畜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展较晚。牛和猪的胚胎移植迟至1951年才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报道成功。但限于技术水平,当时的采卵和移植都用外科手术完成,60年代后,胎的收集、培养、冷冻长期保存以及显微外科操作和移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使用激素人工诱导超数排卵和同期、用非手术采卵和移植的技术也获得成功,提高了回收率和着床率,这使胚胎移植技术进入了实用阶段,开始用于家畜育种及奶牛生产。70年代后,许多西方国家在奶牛业中发展从事胚胎移植的商业企业。

1981年,德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将授精后第8天的两个初期发育的占胚胎通过显微手术对称地分割为两对(即4个)胚胎,然后将其移植到两头受体母牛的子宫里。1981年12月8日,两种双胞胎,4头小牛犊落地出生,世界上第一次胚胎分割移植试验获得完全成功。此后,一分为三、一分为四的胚胎分割移植也相继在多个国家获得成功。这一技术可进一步开发良种母畜的繁殖能力。

在国内,牛的胚胎移植从1975年开始,1978年在上海牛奶公司第七牧场产出第一头犊牛(当时每头供体牛采胚约1.5枚,妊娠率约为28%)近年来,国内牛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步伐很快,到2011年时,我国胚胎移植技术已达国际平均水平(此时每头供体牛采胚约8.51枚,妊娠率约为40.39%)。

5 展望

我国奶业发展历史较短,到上世纪末奶牛存栏数量基数较低,受乳制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及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等有利因素推动,我国奶业在本世纪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奶牛存栏数量从2000 年起快速增加,至2013年,我国奶牛存栏数量已达1440.00万头;奶类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012年达到了3875.40万吨的高峰。为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运用高效的培养技术生产高质量的奶源成为竞争未来市场的核心力量。

MOET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因为胚胎移植技术效率不高,成本高,技术人员少,但常规的胚胎移植技术已基本成熟。根据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优质土地资源稀缺,高品质奶源地较少,若要提升我国优质牛奶产量,不能完全通过扩大生产与盲目进口国外优质种牛的方法来解决。利用MOET育种技术快速选育出良种高产奶牛,可解决中国现已引进的良种奶牛品种的培育问题,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外汇,还可以减少疫病的传入。MOET作为畜牧产业中的新兴技术产业,无论在育种领域,还是在提高畜牧整体遗传水平上,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活体取卵,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外培养技术的完善,体外生产胚胎的商业化应用会进一步提高,其成本将会显著降低,并将为奶牛行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炜峰.胚胎移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002(8):29-33.

[2]黄德均.牛胚胎移植研究进展,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荣昌.2015(4) :10-14.

[3]朱化彬.我国胚胎生物技术进展及其在良种牛扩繁中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2014(50) :61-67.

[4]张嘉保.胚胎工程在肉牛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农牧大学.长春. 1998(2):39-40.

[5]张沅.中国荷斯坦奶牛MOET育种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奶牛,1999(4):34-36.

[6]韦家周,蒋钦杨,蒋和生,韦精卫,韦志坚,张 宇,张诗新,韦英明.澳洲荷斯坦奶牛MOET技术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14(41):835-837.

[7]吴志强.超数排卵法生产奶牛胚胎效果的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1月.

[8]王希朝,王光亚.MOET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92-97.

[9]王晓兰,和占星,李瑞生.胚胎移植技术在现代养牛业中的应用[J].黄牛杂志,2005(2):63-65 .

[10]李跻.牛MOET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0(4):141-143.

[11]孙晓玉,甘文平,韩光毅.MOET技术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3(3):21-22.

[12]陈红跃,凌虹,景开旺.应用性别控制与0123 技术加速奶业健康发展[J].中国奶牛,2009(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