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01 19:01:00

导语:在三农问题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第1篇

总所周知,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同样存在,并将在中华名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着,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存问题。第一,农业一直得不到发展,家乡年轻一代的群众就选择了外出谋生。很多人都觉得在家务农不如出去闯荡,我小时候的朋友,有好几个都是留守儿童,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上就只能靠所谓的老弱残兵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并且,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跟着同时产生了。据调查显示,家乡的留守儿童占了儿童的57%。儿童是国家的希望,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心和怀抱,那么就在学校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最终父母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在我下乡走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么这其次就是,房屋荒废,田地荒芜。一个村,就有三四家的房屋无人居住,甚至是杂草重生,这并不是家道中落,而是全部都选择了外出谋生,那么这些田地也无人看管,落得个荒凉。其实,人们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一个错误,三农问题严重,人们在家入不敷出,这个选择或许也是出于无奈,这是一个并存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三农问题。如果农民有了足够的收入,那也就没有人想外出了。

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古至今,农民都是一个核心问题。长久以来,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所以要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不能靠一朝一夕来完成,但是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扎实稳固,历史性的问题就要通过长期的检验来完成。只有慢慢的让农民富裕起来,才能让整个国家更加强壮起来。

第2篇

1农业附加值低

以小麦为例,目前在我国良田亩产小麦500公斤左右,即使按现在相对高价2.0元/kg算,一亩小麦毛利1000元人民币。现在再让我们算一算每亩的投入:①浇水,一季麦子需浇水6-7次,一次电费15元/亩,7次共计105元。②施肥,播种时施复合肥25公斤/亩,季中需追加一次尿素25公斤/亩,两次共计需160元。③耕种,联合收割80元/亩,播种10元/亩,共计90元。④种子,每亩需种子12.5-15公斤,合40元左右,4项之和共计395元。收入1000元减去支出395元余605元。假设一家5口有6亩地,总共产值是3630元,平均到每一人合726元,这是在各种条件都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得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很多地方是达不到上述收入的,再加上天灾人祸,农民一年的收入是可想而知的了,这其中还没计算劳动力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规模化经营就会增加收入。我们暂时撇开不谈此主张能不能实现的问题,那就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一个农场吧: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为了打理这个农场格雷格夫妇拥有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在这样的现代化条件下格雷格夫妇每年需投入39万美元,收入40万美元,净收入是1万美元,即使就是这1万美元也是由于政府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能维持不赔不赚的局面就算不错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再让我们回到前一个问题“能不能实现规模化“的问题。作者认为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是不行,但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谈规模化经营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2中国人的“机会主义情结”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机会主义情结”。有学者把我国的社会总结为“熟人社会”,这也正好契合了一位高校教授的社会调查,在一份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有一头病猪,你会卖给谁a熟人b陌生人,被调查者无一例外都选择了b,由此可见一般。而市场经济又称之为法治经济,在一个不善于遵循规则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一个素质较低的社会阶层里,要想只是通过简单的组成农业协会与市场经济接轨谈何容易啊!基于以上两点,提出以下思路:

2.1仅凭市场经济解决不了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农业需要国家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让我们先看看美国和日本吧,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和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除了税收优惠,联邦政府还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10年里,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完善的保险体系。在日本,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在一些税种中,一旦涉及到农业问题,就会对农业团体或农民个人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从事农业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继承税和赠与税等方面得到减免。其次,日本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调整农业政策,使日本农业处于一种十分完善的保护之中。日本农林水产省在许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对农民优惠的政策,例如:食品安全对策;稳定农业经营,加快农业结构改革;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和山村落户;接受或与有亏损的农协或渔业协会合并,可以减免企业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以及财产的登记注册税,等等。日本政府还对外采用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方式,阻止外国农产品的进人,对内实施高投入、高补贴的扶助政策,为农民建立起多重保护网。日本在工业制品方面一直提倡贸易自由化,但对部分主要农产品却设置极高的关税。例如,日本的花生米关税高达500%、大米关税高达490%、小麦关税为210%。在2003年9月11日举行的世贸组织坎昆会议上,日本代表坚决反对就农产品贸易关税问题设立上限、也表示反对增加重要农产品项目的配额,不惜与美国意见相左。在技术壁垒方面,日本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残留农药的检验标准,并规定进口农产品禁用日本已经作废的农药,受此影响,中国原来向日本出口的多种蔬菜和水产品被挡在日本国门之外。日本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更是惊人。据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报告,日本对农民的补贴早已超过了农业的收入,日本农业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价格扭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每年用于农业方面的补贴总额都在4万亿日元以上。2000年,日本对农业补贴的总量已经达到了6.4万亿日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9.12万亿日元。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政府补贴。日本的经验表明,农民收入要接近城市水平,一靠政府补贴,二靠农民创业和兼业。

第3篇

学号:e306140xx 姓名:王xx 专业:网络工程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就能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我省淮南市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7月18日,我们调查组一行顺利到达下乡调查的村,淮南市架河二中校长带领我们参观了该中学。一栋破烂不堪的教学楼和几间瓦房互相对峙。这就是架河二中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架河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

我们假期实践的第一站 —— 淮南市架河二中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旁听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学生的信息热情很高,但普遍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表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有90%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有94%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其中52%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英语的学习力度。

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更多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

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据了解,农村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86%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的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第4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分化和发展不和谐问题凸现出来。其中城乡分割、工农失调与城乡发展不和谐不仅是国人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实质,而且也关系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使我们在解决“三农”及城乡一体化等问题时面临着极为沉重的体制障碍。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多地少,资本积累与投入不足,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大量资金源于农业积累、农业耕地被大量占用。在二元经济和城乡二元体制约束下,“三农”问题不可能单纯靠中央转移支付和从农业内部得到解决。就实施城市工商业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和扩散,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本困境,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下降,两者的脱节和摩擦更加严重。在讨论反哺政策时,总是强调向农村、农业“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地培育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和竞争能力。另外,由于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信用质量低下,民间金融萎缩,农业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因而汲取资金的能力极其脆弱。相反,由于工业相比于农业具有普遍的比较优势,农业资本从农村“外逃”至城市经济。这表明农村金融的脆弱性极其严重,其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的造血和输血功能。为此加快金融体系创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困境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制度改革提升国家财政能力,对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现有的政府主导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梗阻现象,通过金融功能再造等多种手段建立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

农业发展必须走科技之路,这是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选择,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自身选择。基于我国科技对农业支持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结合国外和农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我国应主要强调生物技术、化肥技术和农药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对农业进步的影响。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建立农业项目科技进步基金;重视农业政策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或作用;建立和形成对农民进行有效技术培训的制度保证;建立农村科技合作网络;加强农业技术专家的队伍建设。通过科技支农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科技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三、农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配置

由于体制的、历史的、制度的原因,“城市偏向”的惯性思维和惯,使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不足,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且逐年递减,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薄弱。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因病致贫”现象严重,使得更多学有专长的人寻找一切机会离开农村,到城市发展。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才短缺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科技的进步与应用,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造成不利影响,从根本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鼓励城市学有专长的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到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知识、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共享,优化城乡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城乡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机制将对促进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

农村的发展不仅依赖传统农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而且还应引入新型的农业部门,如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无土种植农业等,融生产、生活、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从而在传统农业内部发展出一个多功能、多形态的农业集成体系。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的扩大和开放型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主要农产品供求结构、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在区域上呈现了差异,因此,创新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使农业产业结构向市场纵深发展;农业经济向第二、三产业渗透,构造组织体系与生产经营方式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农业自然力的比较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

五、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综合经营体制,是城乡互动和彼此协调发展并不断向外溢出技术、扩展社会资本的动态过程。借助一系列中介组织(如农业种植协会、龙头企业等),把各类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到市场,才能在农民、农业和农村中分离出异质型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从农业内部发展出不同的专业化经济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型,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其中,产业链的构建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从制度和组织安排的方式上看,存在着两种基本模式:合作社和“公司+农户”。合作社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公司+农户”模式一般是以经营农产品加工和购销业务的公司为核心,吸收附近农户组成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探索最优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中介组织带动型组织;专业市场带动型组织;主导产业带动型组;科技带动型组织。

六、工业反哺农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在反哺过程中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工农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反哺与互动传导机制”,把反哺看作是“直接反哺”和“间接反哺”的统一。前者是“政府有形之手”通过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改进农村公共设施,实施优质的主粮生产区工程。后者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农业产业化政策,培育农业的自生能力。与此同时,政府采取贷款优惠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知识、技术和产业服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工农产业的协调发展。间接反哺是把以农业、农村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延伸至城市经济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与以城市工业为依托的向农业产业渗透和扩展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联接起来,更侧重政府产业引导下的市场的无形之手对专业化和分工体系的调节作用。探求工业和农业发展的互动机制,是转轨条件下中国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举措。

七、城乡土地统筹与土地合理流转

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和把握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土地占用之间的关系;协调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降低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与保护农民利益的矛盾;在不同所有权条件下,消除地权歧视,统筹发展城乡土地市场;建立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实现农村产业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有效结合,维护农民权益的问题。

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需要新思路,需要超越单纯的工业发展优先的认知范围。创新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通过多渠道支持,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自生能力。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中国的全面转型,推进社会全面转型,而不是单纯地一味强调经济转型。优化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这对于提高城乡社会和谐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

[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4]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LorenBrandt李果黄季ScottRozelle: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转移权:现状评价.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4辑

[6]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7]杜吟棠:“公司+农户”模式初探——兼论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8]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5期

[9]高云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金融支持.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

[10]吴敬琏林光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1]尹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第5篇

一、定位

无论对于集体还是个人,搞好定位至关重要。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明确起点、方向、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定好位就是立业之本、创业之源。年初,我们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给科室和个人重新定位。原创:我们认为:如果把政务室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话,去年是创建期,今年已经进入成长期。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有四点:一是经过去年的规范化建设和业务建设,科室运转基本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人员相对稳定。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政务室人员大进大出,流动人员达到人。调整后科室组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了更合理,活力更足,潜力更大。三是经过半年时间的磨合,大家对科室扩大后的环境、职能相对熟悉,初步积累做好工作的一些经验。四是去年文字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编印商务通、“走湖”等几个重点活动的成功增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政务室具备了更快成长的条件和可能。同时,我们也要求个人重新定位,因为成立政务室后每个人的位置、作用也在进行重新洗牌,在新的环境中,只有靠人品,靠能力,靠工作、靠团结才能赢得尊重,赢得地位。通过重新的定位,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对“政务发展需要什么,我为政务奉献什么”有了更清醒地认识,都能自觉摆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以建设者的姿态投入到科室事务当中,形成了通过个人的努力打造成功的团队,通过团队的成长促进个人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

创建期重在规范,成长期重在提高。今年政务室的总体工作目标主要就是通过强化学习,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通过半年来的努力,在六个环节上有了新的突破。一是提高了调研能力。认真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组织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先后参与了全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国家工商联发起的全国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等,通过实践锻炼,整体调研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二是提高了资料整合能力。围绕政务中心工作,强化对第一资料的获取、鉴别、整理、运用能力,对相关资料分门别类,分别建立了数据库、言论库、焦点库、资料库,明确专人丰富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三是提高了记录能力。对县里的召开的每次重要会议,均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并详细作好会议记录,特别有针对性的增强对新鲜观点,精辟语句和有力佐证的捕捉和记录能力,半年来整理领导同志即席讲话十几篇,通过大量的会议记录,培养了语感,熟悉了领导的思维方式,在做好服务上与领导的要求更加贴近。四是提高了总结能力。对重大工作和阶段性的工作及时进行回顾总结,看到收获和成绩,清醒地认识问题和不足,从而做到了扬长避短,更好的推动工作开展。五是提高思考能力。认真学习经济发展理论,大量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注重把宏观发展形势、前沿理论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对比思考,力戒书斋习气。六是提高了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知识讲座、各种文体探讨、工作经验交流、强化模拟训练等方式,切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领导讲话稿、上报信息、专题材料等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三、创新

活力来自创新。我们一直把创新贯穿于工作始终,注重把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细节,时时体现创新、处处体现创新。比较突出的:一是调查研究的创新。由张国强、刘广欣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政务室全体、秘书科和机要科的相关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调查研究、掌握理论、全面总结、综合利用”,分为五个课题组:①工业经济、②三农问题、③第三产业、④环境优化、⑤党建和精神文明;从月份以来,共开展调查多次,撰写调查报告篇。这次调查活动的动作之大、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家普遍反映,通过调查,了解了情况,结识了朋友,受到了教育,经受了锻练,提高了纵深分析的能力和政务服务的水平,取得了调研成果和提高能力的双丰收。二是上报信息思路的创新。改变以往单纯追求名次的做法,突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把反映重点、展示亮点、宣传作为上报信息的出发点,集中上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同时,对重点题目选取不同角度,采取连续上报的方式,力求“振动效应”,比如围绕棉花产业,最近上报了《棉花市场载体作用强大》、《发挥聚集效应,做活棉花产业》等一系列信息,被市委刊发后引起了较大反响,达到了的目的。三是在办刊上创新。在《通讯》的编发上,坚持“宣传政策、传递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工作”的基本宗旨,特别是着眼基层、着眼现状,加大了挖掘基层各项工作涌现出来的典型和亮点的力度,增加了反映基层工作动态的篇幅,调动了基层上报信息的积极性。同时,在重要文稿起草的模式和程序、对外交流、业务拓展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实际效果。

四、科学

办公室工作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政务室工作没有规律,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头绪多、强度大。强度大反映在除做好日常事务外,月份,会议特别集中,两个月的时间起草讲话稿多篇;月份,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头绪多更是体现每个人身上,除原综合、信息、督查的职能以外,还参与办公室整体工作,为领导同志服务、编发《通讯》和《报阅》、材料员培训、策划“风采飞扬”活动、组织学雷锋义工队等活动、参与部分会务安排,同时还参与了农民负担调查、工商联私营企业调查、迎接国家土地清理整顿调查组的准备工作等。正常情况下,每个人身上至少担负着两趟头。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都特别注意科学的工作方法。一个是统筹安排,每项工作、每个人都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预案,分清轻重缓急,给予整体关照,不搞疲于应付,分期分批办理,做到无论工作多忙,都不忘事、不漏项。另一个是讲求效率。倡导“日事日毕”,对于手头上的工作不推不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尽早完成,当日能完成的工作加班加点也要突击完成,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

五、合力

整合工作力量既是成立政务室的初衷,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在看,这种机制的活力已经初步显现,目前政务室已基本形成了全员办综合、全员办信息、全员办督查的大格局。从领导讲话、编发信息、原创:专项督查等基本职能,到百日调查等重大活动,无不是全室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政务室的每一项创新,每一个亮点,无不集中着众人的智慧和汗水。在实际工作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表现出高度的团队精神。这是政务室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实现工作突破的根本。

第6篇

【关键词】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路径

一、农民工社会地位现状分析

1.农民工的经济地位不容乐观。个人的经济状况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工资收入。近年来,各地经济飞速发展,但农民工的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没多大提升。究其原因,凡是务工人口比较多的地方,经常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人们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这是农民选择外出挣钱的直接动因。他们相对于劳动力市场上的购买方来讲具有天然的弱势,因而只能得到较差的经济待遇,受用人单位的歧视具体表现在:首先,工资歧视,即同工不同酬;其次,就业歧视,即就业者所从事的工作不稳定,往往是最后一个被雇佣,最先一个被解雇的;再次,工种及职业歧视,即就业者被排挤到低档次的职业里,甚至限制进入某些职业;最后,人力资本投资及晋升歧视,即就业者较少获得增加人力资本的培训机会,很难有晋升的机会。

2.政治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保障。首先,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被名存实亡。由于选举法未对选民的居住情况进行严格界定,许多地区选民和人大代表的名额是根据当地户籍人口确定,故没有当地户籍的农民工便不能参加当地的选举和被选举活动。同时,农民工也不可能返乡参加,这就致使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无形的剥夺了。然而,亲自参加选举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真实表达农民工的意愿,但农民工却没机会实践自己的权利,失去了对城市社会及对自己生存利益有关的话语权,失去了合法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其次,社会管理权被掠夺。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其切身利益与城市息息相关。他们大都希望能参与城市的管理。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过程中其权益经常受到严重侵害,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这就致使他们想成为城市管理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既严重影响了其利益的表达和保护,也严重阻碍了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

3.农民工的职业声望明显偏低。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曾于1997年初,在北京完成了一项职业声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最后是十位的都是与农民工相关的职业,如传达室人员、人力车夫、废品收购人员、保姆、搬运工、单位保安人员等都是农民工所从事的典型职业。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是城市职业声望的底层。

4.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工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一份子,理应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权益,但城市农民工的很多权益却无法得到保障。首先,劳动报酬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的权利,并指出,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在大量使用廉价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任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获得报酬权。其次,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劳动法》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是劳动者生存权的基本要求。但是,农民工因没有享有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而受到身体伤害或患上职业病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休息休假权。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几乎没有休息日,加班得不到加班费,节假日没有得到翻倍工资,更别谈带薪休假的权利了。

二、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原因分析

1.造成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的思想因素。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自然社会环境的突变,地区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别,语言沟通的障碍以及农村的相对保守封闭情节,使他们对于城市没有归属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此外,在计划体制的政策框架下,城市居民享受着国家提供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和福利,再加上工农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他们的生活明显高于农民,这使他们自然产生一种优越感,部分对农民工蔑视、排斥和反感,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文明。

2.造成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的制度因素。首先,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构筑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在实际利益上的不平等,形成了城市对农村,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排斥。户籍管理制度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挂钩。农民工就由于没得城市户口被无情屏蔽了在分享城市社会资源之外,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不能和城市人享有平等的地位、待遇,尤其在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上。这样他们与城市人的利益差异可能会发生摩擦、冲突和对立,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就业制度。现在的就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呈现首属劳动力市场和次属劳动力市场二元形态。首属劳动力市场基本只面向城市居民,二农民工由于其农民身份,只能选择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环境恶劣、待遇差的脏、重、累活。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管理部门,为了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对农民工的总量、职业、工种进行限制,制定先城后乡的政策,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使农民工的收入远远低于市民,经济地位低下。最后,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更没有像城市职工那样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他们把青春、健康贡献给城市、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把年迈、伤病留给自己。这种不对等的制度再发展中国家也是少见的。如我国在实行以后,农村的合作医疗体系基本趋向瓦解。

3.农民工自身素质因素分析。首先,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为2.297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亿人,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 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其次,业务素质不高。《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接受技术培训的情况中,51.1%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术培训。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农民工中接受过技术培训的比例也占26.3%,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35.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48%,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术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8%和62.5%。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中国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既反映农民工对低收入状况的不满,也折射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的短缺问题。

三、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路径选择

1.政府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应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弱势,农民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就成为一个大的问题,作为一个法治社会的政府在制定法律时应充分考虑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让广大民工有法可依。政府也应该积极“作为”,履行其保护和解决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行政职责。同时加大对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把对农民工的保护落实到实处。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应改变对农民工的传统思想观念,唱响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理论界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更少不了对农民工的关注。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群体间建立共同的目标被认为是一种消除偏见与歧视的各类大众有效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传媒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应让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倡导公平与平等的精神,增加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改变以往较为片面和消极的舆论导向,传播媒介特别强调:“一等公民”的意识是一种类似于种族中心主义的偏见,它将长期以来政府对城市的倾斜和保护政策视为理所当然,没有意识到城市区民得以享受的各种福利保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许多正是通过广大农民工的默默奉献而来的。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针对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各级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对他们进行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要有多元化的培训主体。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费用的拨款,这包括农民工输出地政府,也包括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其次,在培训的方法上,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多样,避免单调乏味,可以举办电脑、电工、园艺等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也可以举办法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等等。在培训中,生活常识、文明修身等内容也应占一定比例,尤其要加强农民工现代公民意识、秩序意识、合作参与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对话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

4.改革落后的制度,实现制度设计的现代化。首先,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以身份制为基础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限制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和配置,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这一弊端暴露无遗。从社会分层角度看,户籍制度其实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它将农民工屏蔽在享受城市社会资源之外,如社会福利、养老金、医疗补贴等等。要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农民工和市民的互动,改造和重构农民工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以身份证为基础的统一的户籍制度。其次,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培养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要真正解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基本待遇,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战略,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给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身份和权益转换。最后,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保障制度。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相当完善,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显得苍白无力。我国农民工作为制度外运行的边缘社会群体,其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权利基本缺失。虽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办法,但实施难度很大,一些农民工甚至不知道所在的城市还有关于他们社会保障的规定,全国各地区间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规定不统一、资金接续难等问题。故制定城乡统一使用的社会保险法,建立城乡之间自由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农民工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黎黎.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的制度建设[J].社科论坛

[2]刘文娟.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中的农民工问题[J].枣庄学院学报.2007(6)

[3]李尚旗,唐士红.农民工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师大学报.2008(9)

[4]贺晓玲.关于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问题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2006(12)

[5]马淑明.农民工社会地位的科学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6]胡晓红.富裕型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政治诉求[J].湖南师范大学.2009(5)

第7篇

男士休产假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的专家建议将男性带薪护理假或父亲假作为一项公民权利,列入《社会保险法》。这一观点引发网上热议。有超过90%的男士认同或支持。看来,渴望当“奶爸”是大多数男士的心愿。

张晓梅撰文说,男士休产假,在我国是新鲜事儿,但在国外却早已有之。目前世界上已有36个国家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了男性分担生育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在生育保险法律中明确男性护理假或父亲假,可以说是国际趋势。在我国也已经有北京、广东等26个城市对男性护理假作出明确的地方性规定,但只是计划生育的附带性政策,时间也从3天至一个月不等。

如果从法律上确定男士休“产假”,益处是明显的。一是产后女性身心薄弱,最需要丈夫的呵护和陪伴,产妇排除紧张心理,还利于初乳的分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二是新生儿的感知觉最灵敏,最易于接受父母的信息。父亲的语言、气息会给新生儿不同于母亲的信息,对孩子的感觉、知觉发育和日后性格的形成都会有深刻影响。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成功。

通常,母爱可以使人温柔、体贴,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新生儿虽然没有语言,视觉也不发达,但是他们这个阶段独有的特殊的感知觉,父亲的语言、气息会给新生儿带来阳性力量和男性智慧。

对于人类来说,过强的男性特征和过强的女性特征都不是最好的,最健康的恰恰是“中间者”,也就是说,女性应倡导更外向,更社会性,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仅是关注家庭,安于形式或内心做个家庭主妇;男性应多一些回归家庭,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体会人类真情,生命的真谛。

此外,男性休产假也是对现行产假制度缺陷的弥补,许多单位招工时不愿意招收育龄妇女。这导致众多女性因担忧生育和休产假影响一生事业发展,不敢生育,错过了最佳生育期,这将会严重影响未来民族素质。因此,男人休“产假”,能够缓解女性就业劣势,有利于有效地促进男女平等。

“白骨精”之说

城市白领健康状况存在三大问题

目前中国城市白领中有26.5%患肠胃、肝脏等消化系统疾病,五分之一有颈、腰椎和骨质增生等疾病,超过十分之一存在失眠等神经障碍。这是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健康调查之白骨精健康状况”报告提供的数据。

由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联合发起,慈铭体检集团和《时尚健康》组织的该项问卷调查,从今年五月起共调查14051人。其中男性3709人,女性10342人;11044人年龄在45岁以下。

调查报告显示,城市白领中企业高管人群健康透支现象严重,亚健康比例约达九成;媒体、证券、保险、销售、律师、教师等行业亚健康比例也很高;57.2%心理有平淡感,50.3%感觉疲倦,45%经常烦躁,这三种负面情绪影响着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37.8%的人能对自己出现的健康问题做出判断,22.5%会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但还有12.5%的人出现健康问题时会采取扛一段再说的消极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有3.5%的人无法按时按点就餐,只有近四分之一每天都能定时定量进餐。

有55.1%能保证基本睡眠时间;但超过三成睡眠质量不高,甚至经常失眠。超过六成的人感觉疲惫,超过10%的人存在过劳现象,其中外企管理人员、国企高管、私营企业主、新闻媒体、电脑等人群和行业过劳现象最普遍。此外,这一群体健康投资意识开始增强,33.6%的人采取运动健身;25%的人服用保健、营养品;16.5%的人定期进行体检。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韩小红建议城市白领提高健康意识,开展健康管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这样就有可能预防80%的心脏病、糖尿病,70%中风以及一半的癌症。

70年代人的位置

70年代人作为享受中国改革开放各种天时地利的第一代人,毕竟有一些其他年代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许多人较好地抓住时机,把握“钱”途,逐渐修炼成了当今社会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不信你看,许多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职业都是70年代人独领。

70年代出生的人常说自己是“最尴尬的一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国家不包分配了,只好拿着“曾荣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简历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好一点的费尽周折进了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却发现在这个激情创业的时代,拿干巴工资的工薪族实在太可怜。

并且70年代的人似乎不太“合群”,在喜欢稳扎稳打的60年代人眼里,70年代人是叛逆的一代,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80年代人眼里,70年代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

80后与农民

中国应担心80后无农民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作客南都公众论坛时提出,农民理性的扩张是中国经济发展包括率先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重要推动力,但这种理性也需要一种转型,而转型期显现出的一些农民理性的天生缺陷,也让包括新一代的农民后代无人再愿意种田,成为中国最需要担忧的问题之一。

徐勇认为,中国模式的农民理性在不同环境下会发生变化,最鲜明的就是,“农二代”即农民的后代的思想在改变。“比如说第一代进城务工农民,只要能挣到钱,他们什么苦都愿意吃,但是现在去招工,年轻一代的农民就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他们有很多条件,是会挑剔的,比如工厂在比较偏远的乡镇,可能就不会有兴趣去。”徐勇认为,和传统的中国农民相比,新的农民后代,勤劳和节俭的性格特征正在弱化,消费欲望迅速扩张,并且滋生出一种暴富的心理。

而由于土地不断减少,需要的农村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中国目前有9亿农民,而耕地上需要的劳动力只有1亿,而现在的农民和以往的农民也不同,劳动时间在减少,因此,如果过多的劳动力堆积在土地上,社会必然矛盾重重。他也指出,美国之所以没有三农问题,是因为美国的农民只占5%,国家稍微给一点补贴,就解决了这个群体的生活。中国给农民的补贴总量虽然多,但是摊到每一个人身上就非常少。因此现在中国最需要担忧的一个问题是,80年代以后的年轻一代中,没有农民,没人愿意种田,“这是我们最担忧的,所以我们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一批优秀的人才能够安心务农。”

就业岗位

4万亿投资最多创造多少就业岗位?

将保就业作为首要目标,一直是实施此轮经济刺激计划以来主要的呼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蔡表示,经过测算,在当前的投资结构下,此次4万亿投资可以创造出5000万个就业岗位,但如果重新设计最大化就业的投资结构,本可以创造出800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被认为是此次经济刺激计划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界普遍认为,之所以将增长目标定为8%,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就业由此决定的社会稳定的目标。

就业压力也成为当前决策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中国经济进入此轮经济下滑区间以来,超过2000万农民工因为金融危机而失业,另有统计口径认为,这个数据接近3000万。

除了农民工之外,毕业大学生也是就业压力较大的另外一个群体。2009年全国毕业大学生人数达到610万人,而根据社科院6月11日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较2007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超过90万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普遍认为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远远大于2008年。

蔡表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要警惕出现“无就业复苏”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

投资结构决定了此次4万亿元投资计划创造就业的能力。蔡表示,根据他们的估算,如果按照原来的投资结构大概只能创造出4000万个岗位,此次发改委公布的4万亿元投资结构大概能够创造5000万个岗位,如果按照就业最大化的投资结构可以创造8000万个岗位。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此次4万亿元投资结构中虽然有不少投入用于民生工程,但是大部分还是用于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建工程。这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但是拉动就业创造就业机会作用有限。

蔡表示,60%~70%投向中西部,这本来是好事。但如果违背比较优势产业结构的趋势,再加上又是政府主导投资,可能会强化扭曲的结构。“一些西部地区上马重化工项目,重复了东部地区工业化的老路。”

第8篇

【关键词】兼并重组;农业技术推广面临问题;解决措施

1我国农业推广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也在不断迅猛发展。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乃至于其他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与长远发展动力,因此说,农业的推广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现在我国出台的各种政策从多方向加强扶持,例如,不断加强农村科技队伍的建设,鼓励掌握先进知识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农村,为科技高效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国家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国务院特别召开专门会议,详细安排专门针对于我国农作物的种业发展的工作安排。值得一提的是,会中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对于全国种子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自此,我国农作物种子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未来我国农作物种子行业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都有以农治理国家的传统思想。但是近展以来,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逐渐失去优势地位,和其他种植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具体表现在缺乏商业化的种业科研的体制。通俗来讲,即缺乏市场竞争活力,各个种业企业互相竞争力度不够,产品安全以及产品创新不足。在长沙举办的这次种业推介会针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明确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种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预计到2020年,一定要形成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培育种子的新机制。此次推广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对于未来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的种业的生产基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明确确定种业企业应当注重兼收重组,以期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国家农业部门也明确表示未来将会增加在种业方面研发的资金项目投入。相信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发展,市场机制的优化,农作物种业的科研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相关企业仅有8700多家,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还不到100家,真个种业市场空缺严重,机遇与挑战并存。非常需要几家大型的实力种业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相信未来将会出现一大批实力强劲的高端种业企业,逐渐以点带面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型种业集团企业,并且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2.1我国农业推广取得的成就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向。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但是农业问题一直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地位从未发生过改变。在数十年的发展变革中,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远的进步。2.1.1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全国农业推广工作火热开展据相关数据表明,早在1999年,我国的农业发展体系就已经初步形成中央到地方、多元化技术水平推广、单一农业向农业,兽业、水产业、经营管理五个方向等多层次发展推广体系。2.1.2推出具有新技术含量的品种农业转型的发展一直是一大难题,表现在一个方面就是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为了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促进农、畜、禽、渔业多方面的发展。为后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出了长远的贡献。数据表明,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粮、棉、油的种植面积高达9.9忆亩。肉类每年的总产量高达16.93公斤、水果9.86亿公斤等。农业科技实力不断提高。2.1.3农业技术培训送进千家万户随着国家以及社会对于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在各个农业乡镇展开了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并且,培训的工作方向向着科技化、全面化不断发展。期望通过技术培训工作,不仅仅是提高农业工作者的单一科技水平,也能在文化素质等方面取得成就,多方面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2.1.4农业机械推广技术的发展众所周知,农业机械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果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农业的各个生产领域,无论是在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方面,还是在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或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它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这么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的发展之本。如果没有机械化的农业,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所以发展机械化农业对于我国当今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伴随着近几年我国开始大力的发展保护性耕种,这项措施有效的遏制了我国耕地沙漠化的发展,而且也在水土流失方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抑制耕地过量,利用农业机械拓展一些新的可耕地资源,但是无论是开垦荒地,还是改造一些中低产量的耕地或者草场等工作,都需要农业机械的参与。所以发展机械化农业是必然的。

2.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农业技术推广的推广资金不足、缺乏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在众多的发达国家中,农业推广费用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大概在0.6%-1.0%。在资金投入方面,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总体上,我国投入水平较低,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人均上,受制于人口数量基数较大,人均的资金投入相对费用就更少了。除此之外,缺乏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直进行缓慢。2.2.2农民对高新农业技术不能很快的接受,这与基层的技术推广人员有直接的关系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新兴的高科技农业技术,接受速度较慢。而由于基层待遇以及发展问题,很少有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愿意一直留在基层发展。所以,基层的技术推广人员在素质水平和文化程度上都有所不足,整体水平较为低下。因此,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推广的力度和深度都有所欠缺。

2.3我国农业推广面临问题有效的解决措施

(1)要加大对重大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实现以重点带动全面。(2)以政府为龙头,大力推广农业技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带动,实现各个基层的农业技术的推广。(3)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的有效转型。

3结语

经过长期发展以及各行各业的努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必须承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金不足,推广的体系不够完善等等。所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的转型工作仍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葛继红,周曙东,朱红根,殷广德.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09).

[2]徐志强.关于“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调查报告[J].企中国农机化,2009(2):222~443.

第9篇

信贷发放工作基本概况

信贷发放程序

申请与受理。借款人依据相关规定向信用社提出申请,信用社贷款调查岗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及项目运营可行性进行初步调查。对同意受理的申请,借款人填写书面借款申请书,同时提供借款人基本情况资料和担保资料。

贷款调查。贷款调查至少由2名贷款调查人员履行尽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借款主体的情况、借款人及相关关系人的情况、贷款拟投向情况、还款来源情况、贷款担保情况等。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撰写尽职调查报告,如实反映调查情况,作出初步评价,交贷款审查岗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与审批。信贷审查岗组织实施对贷款的风险评价。包括对借款主体、申请额度和期限、还款来源、贷款担保的评价等。贷款审查岗对风险评价作出评价结论后,提交贷款审批岗审批。

合同签订与管理。经审批同意发放的农户贷款,与借款人及担保人协商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相关信贷合同,同时执行借款合同的面签制度。个人借款信贷合同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统一编号,并按合同编号的顺序做好登记工作。

发放与支付。信用社统一由农贷会计负责个人贷款的审核认定,由内勤柜员负责个人贷款的发放工作。借款人本人持身份证和借款合同到柜台办理贷款支取业务。

贷后管理与回收。信贷人员定期对借款人的履约情况及信用状况、生产经营项目的运营情况、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贷款担保变动情况等内容进行检查和、分析和管理,直至贷款本息收回。

农户小额信贷发放情况

目前,敖汉联社共有31个营业网点,其中25个网点开办了信贷业务,基层信贷客户经理97人。鉴于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及信用环境变化,近年来信用社在信贷管理方面对信贷安全性偏好加重。近三年来信贷保证方式变化明显,抵押贷款占比明显提高。全旗农村信用社2012~2014年发放贷款分别为173283万元、185891万元和243524万元。

农户小额信贷投向

2014年,敖汉旗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317059万元,其中累放各类涉农贷款296260万元,占比93.4%;涉农贷款投放量站全旗80%以上。根据数据显示,敖汉旗农户小额资金的60%投向农户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

信贷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社内部存在问题

信贷人员存在问题。一是信贷人员主动营销意识差,受信贷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形势下开展信贷营销的能力存在不足,坐门等客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有大部分信贷需求是通过客户主动上门或电话沟通方式得以发放,员工主动“送贷上门”营销的信贷额度较小,竞争意识、生存意识淡薄。二是信贷人员“吃拿卡要”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虽然信用社推行了多年的“阳光放贷”政策,并在近两年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声誉和形象。三是存在信贷员惜贷惧贷现象。一方面,随着信用社对信贷资产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信贷员更加偏好于信贷资产的安全性管理,不愿意冒险,对一些可贷可不贷或者具有一定风险的贷款采取宁可不贷,也不冒风险的做法或力图减少风险,尽量少贷,一定程度造成申贷农户获得的贷款额度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信贷人员放贷思想陈旧,认为农户信用意识低,又受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的影响,有的信贷人员怕担风险,缺乏对农户信用情况的深入调查,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这给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工作带来极大阻力。

信贷产品存在问题。一是贷款期限不合理。目前,部分信贷员还沿袭旧的传统,对农业生产贷款的约期是“春放秋收冬不贷”,这种状况不但使得一些农户对中长期生产项目不敢多投入,而且抑制了农民使用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信用社的发展。二是贷款手续繁杂,信贷申请、审查、审批、发放等操作环节冗长、信贷档案资料较多,特别是涉及担保的,借款人和担保人有可能三五成群,拖家带口的情形,且需车接车送,无形中增加了借贷成本。三是贷款利率较民间借贷利率高,敖汉地区民间借贷盛行,利率在1分甚至以下,且借贷手续简便,甚至口头借贷即可,而信用社贷款利率高于1分,且手续繁杂,不利于理顺地区金融服务。

服务模式存在问题。一是评级授信不严格。信贷人员在评级授信过程中,存在为了让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能够贷到款、多贷款,而不认真执行评定标准,人为提高授信额度的情况。并且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部分信贷人员不是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评定,而是根据印象、经验随意填写调查报告,给后阶段的贷款管理及回收留下极大的风险隐患。二是信息不对称致使信用风险隐患大。根据对不良贷款情况的摸底情况看,许多不良贷款是由于对客户的真实信息掌握的不彻底,更新的不及时所导致的,甚至出现借名冒名贷款,不良贷款的增加,挤占了信用社的可用资金,影响了信贷发展能力。三是信贷人员重复劳动,影响工作效率。由于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积累,信贷人员履职或轮岗时,对所包片客户信息需要重新调查。而由于敖汉地区幅员较广,人口较多,有的村组距信用社的网点达四十几里,信贷人员每人担负着2-3个自然村的信贷服务工作,因此工作量较大,不能做到快速、及时地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信用社外部存在问题

民间借贷盛行。调查中发现,敖汉旗不同于区自治内其他地区,也不同于赤峰市内各旗县,民间借贷市场较为活跃。这里提到的民间借贷是指狭义上的民间借贷,即公民之间依照约定进行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敖汉地区,往往由于个人家庭暂时资金周转需求,不向金融机构借贷周转,而是在亲戚、朋友、邻里间进行资金周转,甚至一度有“没有信用的人”或“借不到钱的人”才去金融机构借贷的说法,同时由于利率较低、手续简便而较为盛行。例如丰收乡三家村,共有400户、1860口人,今年5月末在信用社借款的有27户,占比6.75%,而有过民间借贷周转经历的农户达60%以上。参与民间借贷的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用款时间短,可能今天借明天就能还,属于临时周转。二是借款金额小,三五百、一两千,兴师动众去信用社借款不划算。三是“有门子”的人,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有闲钱,能够借到钱的人。四是讲信用的人,即使借款金额较高,但由于长期生活交往中建立了较好的信用,也能借到款。民间借贷的盛行,要求信用社在信贷手续和贷款利率等方面做出突破。

信用环境恶化。调查中发现,一方面由于过去客户风险意识普遍淡薄,部分贷户将贷款借出后转借他人现象存在,导致在催收贷款过程中相互推诿,转移有效资产,即使有还款能力也存在观望心理,恶意破坏和信用社之间的信用关系,导致部分到期贷款不能按期间收回。另一方面,存在部分贷户受信用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相互攀比不讲信誉,存在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以四家子信用社为例,2008年为化解易燃易爆安全隐患,政府强制关停了四家子镇全部烟花爆竹企业,部分企业主及投资人员失去收入来源,无法按期偿还信用社贷款本息。部分有偿还能力的贷户存在观望心理,相互攀比不讲信誉,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截至5月末,四家子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2523万元,其中属于烟花爆竹类不良贷款达1000余万元,占比39%。作为地方骨干金融企业,配合政府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既能够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又能为信用社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同业竞争加剧。目前,信用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可以说信贷市场是信用社发展的动力源,但农村市场新的进入者正加速抢占农村信贷市场。敖汉旗内金融市场活跃,截止目前敖汉旗内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包商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共8家金融机构、63个金融网点,小贷公司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至2014年全旗各家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5.49亿元,同比增长28.07%,小贷公司发放支农贷款2.49亿元,鑫桥、吉敖两家担保公司发放担保贷款0.45亿元,信用社2014年贷款余额24.35亿元。多家金融机构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信用社独占农村市场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同时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对信用社的信贷经营形成潜在的冲击。网贷公司使客户突破了时间和网点限制,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对信用社造成致命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利用互联网开展信贷投放必然成为主流。信用社是以农牧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一旦失去农村市场,那么信用社的生存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当前信用社必须最大限度占有市场信息,抢占市场份额。

敖汉旗农村信用社富民信用工程开展情况

敖汉联社开展的富民信用工程,是将“农户电子信用信息系统”与自治区联社研发的“富民一卡通”循环贷有机结合起来。此项工程集农户信用信息收集存储、信用评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为有效解决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问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敖汉联社计划到2016年末,在全旗范围内评定信用户7万个,信用村23个,信用乡(镇)5个。同时实现建档覆盖率和授信覆盖率两个100%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贷款两难问题。

信息准确,授信科学合理

信息采集内容丰富,具体实用。敖汉联社为信贷人员配备了移动终端设备,采集信息时客户经理进村入户采集农户基本信息,并直接录入到移动终端设备,直至导入信用社的农户电子信息系统。目前,采集信息内容共涉及5大类108项,按信息属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户的财务信息,用以判断农户的还款能力;另一类是农户的其他社会信用信息,如在其他金融机构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是否孝敬父母,邻里关系是否和睦,等等,用以判断农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意愿。

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是,敖汉联社富民信用工程电子信息系统不仅采集和收录普通的、一般的结构化信息(数字化数据,例如信息主体的年龄、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等),而且还包括复杂的非结构化信息(非数字化数据,例如信息主体的房产照片、口头声明,面谈录像,等等)。尽管这增大了信息采集和系统开发的难度,但同时也增加了数据库的“含金量”,有助于更加全面、直观、立体的反映信息主体的全貌。

建档评级标准严格,动态调整。敖汉联社结合实际需求,聘请了第三方科技公司专门研发了农户信用评级模型,并成功将其嵌入到富民信用工程电子信息系统之中。客户经理将采集到的农户信息导入到富民信用工程电子信息系统后,系统将会自动生成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并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同时为及时、动态反映农户信用状况,敖汉联社要求信贷人员对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实行按季更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以确保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根据农户的信用档案,信用社可以及时准确评估农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从而提高放贷效率,降低信贷决策风险。 操作简便,化解借贷难题

富民信用工程搭载“富民一卡通”循环贷,提升了农户信贷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可获得性,与传统农户贷款操作方式相比,“富民一卡通”具有四个方面的革命性优势:一是简化办贷手续。农户“富民一卡通”贷款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循环授信模式,在授信额度和期限内,持卡人只需凭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柜台三五分钟即可获得贷款,办贷款像存、取款一样手续简便。二是实行通借通还。“富民一卡通”持卡人可在内蒙古农信系统任意网点办理借款和还款业务。只要不出自治区,持卡人可就地就近选择农信社网点办理借款和还款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偏远地区和经常外出的借贷农牧民。三是降低借贷成本。“富民一卡通”贷款实行“贷时起息、还时止息”,按实际天数计息,提前还款不加罚息,允许借款人自主选择还款方式,持卡人可以“今天还,明天再借”,最大限度减少持卡人因信贷资金闲置而造成的利息损失,大幅降低农牧民融资成本。四是防范道德风险。“富民一卡通”贷款实行“批量授信”、“柜台办贷”和“阳光作业”,等于在信贷人员和借款人之间设置了一道“隔离墙”,彻底阻断了办贷过程中各种不正当的利益输送,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问题。

制度配套,切实让利于民

富民信用工程启动实施后,敖汉联社同时推出了农户“富民一卡通”贷款“二增二优三放宽”的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二增”:即增加涉农贷款规模,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同期,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加最高授信额度,基础授信最高限额由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10万元,以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二优”:即贷款优先,打破“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农户贷款管理方式和信贷规模限制,单列信贷投放计划,农户“富民一卡通”贷款实行常年常态供应,让签约农户随时都能贷到款。

利率优惠,农户富民卡贷款,一年期以内月执行利率不超过8‰,低于全市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平均利率近4厘,其中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农户“富民卡”贷款,加点幅度不超过5个百分点。

“三放宽”:即贷款用途放宽,贷款用途不再局限于传统种养业,农户建房、购车均可申请办理富民卡贷款。贷款期限放宽,农户富民卡贷款最长授信期限为2年,并逐步试点将信用等级为一级的信用户最长授信期限放宽至3年。担保条件放宽,农户富民卡贷款,不限定担保人身份、人数和担保品范围,试行一段时间后,将逐步取消担保,为农户发放免担保的信用贷款。

政企共建,培育诚信体系

敖汉联社积极协调旗委旗政府、各乡镇党委政府,指导各村两委班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褒扬诚信的奖惩措施,大力培育诚信意识。例如:各村组评定低保户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农户;被评为诚信个人的农民,免费乘坐旗内公交车;禁止失信者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取消严重失信者村民委员会候选资格,等等。

为发挥农户评级授信的导向激励作用,提升农户诚信意识,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存在严重不良信用记录(包括逃废债、涉黄、涉赌、涉毒、参与组织群体上访、闹访等不良行为)的农户,纳入“黑名单”管理,终身不予授信支持;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户,适度提高授信额度、延长授信期限、条件成熟后,还将适度降低贷款利率,从而营造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

改善服务,增强发展实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