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学习总结

时间:2022-11-09 23:02:44

导语:在计算机学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学习总结

第1篇

一、组织保障、制度管理

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工作,学校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三个小组即:信息技术应用领导小组、信息技术工作小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形成由校长主管、书记、副校长分管,信息技术小组教师具体贯彻实施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校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在组织上、技术上、资金上得保证和支持。职责明确,强化过程,制度约束。

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微机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学生守则》《学校资源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落实,开足开齐上课与上机操作两课时。

二、有限经费、有效投入

我们学校经济基础很薄弱,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就是有限经费做到有效投入,那就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把加强对全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学校拿出经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确保了专任教师培训合格率为100%,适龄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考试通过率为100%;占教师总数 80%。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使用率和覆盖率,我们经常组织本校教师的校内培训相关信息技术育培训,学校领导及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为老师做计算机应用培训,并随时为教师答疑解难。三是,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的提高培训,以青年教师为龙头,提高教师整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对资源开发小组成员给与不同等次的奖励,奖金不多但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三、发挥专长,全员提高

我校计算机专任教师队伍一直不稳定,缺少专任教师一直困惑着我们。可我们还很庆幸,我校王洪波书记通过自己的自学研究,对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王书记作为分管领导充分发挥了作用,培训教师、专干;为资源开发小组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参与日常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校园网的开发,协助校长规划设计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专职教师的不断补充,学校为计算机专职教师提供机会和平台,积极支持他们的在职培训,并发挥计算机专职教师作用以点带面,强化校本培训,促进全员提高。根据教师年龄情况,我们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分层次不断提高。老教师学有新得,永不落伍;青年教师学有创新,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带头打样,率先示范,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达到“四会”、“三能”,即一般教师会原理、会操作、会整合、会管理;担负培训任务的专职教师能讲课、能示范、能辅导。我们重点是加强对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课程覆盖率。围绕着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我们提出了教学课件要具有“四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学校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件展示汇报活动。我们先后进行了班主任家长会讲座的ppt交流展示,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教学重点重点说”交流汇报,青年教师的说课展示活动等;交流展示的内容丰富和更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覆盖了完全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100%;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小组的老师围绕授课内容对“课标解读、教学法指导、家庭作业、教学反思”等文本资源及其“动画、课件、视频”等相关素材进行搜集整理。我校关于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部分,在区第一次资源开发活动中获一等奖。徐一楠老师代表沙区参加了大连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说课比赛,获小学组二等奖。上学期,徐老师还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应用成果评比与展示活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

学生的培训我们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局域网共享文件设置、安全使用网络的教育指导。通过开展电脑小报展评以及校本课的延伸,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建网建库,共享资源

学校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以校园网建设为抓手,学校以网络为基础,积极搭建教学平台、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全校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研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灵活有效地应用,促进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共2页,当前第1页1

当所有的硬件设备到位,管理跟上后,艰巨复杂的建网,建库工程摆在了我们面前。校园网、资源库就好比一个大水库,没有网,水库就无法运行,没有蓄水,水库就无法发电。我们的措施是建网、建库、建队伍齐头并进,发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目前,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作用,利用视频进行爱国主义专题片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少先队及学校各大型活动、家长会等直播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学校资源库总量650g,学生教育资源350g,教学资源光盘150g,课堂教学实录、家长学校纪实等约150g,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中可借鉴与应用素材,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资源的1.5g,初步实现资源共享。

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计算机基础课;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39-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靠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80%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可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将来的就业要求,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小学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尤其是在职业高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更是将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而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对于很多的知识似是而非,既做不出像样的文档排版、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等,又不虚心学习,使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使其能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是广大高职院校老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情境教学改革内容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采用情境教学法,就要改革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方式及考核方法等。

(一)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教育主要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感性、感悟、顿悟来学习,创造性地帮助学生通过情境而想象,通过想象而思考,通过现场而记忆。

(二)整合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易学易忘。因此,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结合专业特点、根据当前社会岗位实际的需求,将该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共设置七个大情境,相关对应包含30个子情境,将原来教材的章节讲解变为情境教学学习,将各知识点重新序化,融入每一个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大情境中可能包含Word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PT幻灯片等知识点。让学生每学习一个情境,就能综合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相应知识点,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实用、实在。

(三)课程环节多元化

面对问题情境,学习者能否一开始就采用积极的态势,对学习的成果影响较大。每个情境教学中,特分别设置有任务单、资讯单、计划单、决策单、实施单、检查单、评价单、任务完成总结单共八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实施,能够及时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跟踪、调整和总结。

(四)服务于专业,制定新课程标准

针对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各专业,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问卷调查并与对应专业教师反复沟通,深入了解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该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为今后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班级的学生每6个人分为一组,突出学生的主体团结合作地位,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也是学生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

(一)成绩评价

学生最后学习成绩的评价,不再以单纯的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融合多种考核方式,成绩评价是由机考+平时成绩+检查单+任务完成总结单四部分构成。其中机考部分采用黑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进行随机抽题、组题、让学生上机答卷;平时成绩则是学生的出勤情况;检查单是将情境教学中每次的任务单实现效果进行比评;任务完成总结单则是每次进行评价后学生的收获情况。

(二)以考促学

在情境学习过程中,每学习完一个情境,都有对应的检查单、评价单、任务完成总结单的考核,进行测试打分。通过测试检验和分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鼓励考证,促进教学

第3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每个大学新生入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当今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的计算机,能够在计算机上完成例如小游戏、打字、排版等一些基本操作,所以他们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学习兴趣都很高,而且普遍感觉计算机的内容相对于专业课程简单,然而,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的深入,比如在打字练习中学习五笔字型、练习“盲打”,或在电子表格中学习比较难的公式和函数以及更复杂的一些数据库知识时,这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懂的理论知识使得许多学生开始表现出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实践,下面谈几点自己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 改变教学思路,以案例教学为导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在国外被广泛采用,而在我国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普遍存在,使得学生陷入了一个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本文由收集整理都要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进入实践练习这样一个死板的教学,其实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学生可以先实践,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笔者自己的方法是在每次教学的实践中,针对当前学习的具体内容先精心设计一个案例(比如在学习电子表格函数和公式时可以先设计一个学生成绩表让学生去做),然后在学生不会或出现了很多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适时的引入相关的新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在任务完成后,教师给大家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一总结加深印象。通过案例,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兴趣和问题,很自然的会去想探究一番,展开对问题的学习,而不再是把学习当成任务或是只是仅仅的去听一堂课的内容。

2 巧用比喻法来解决计算机基础中的一些问题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有很多内容是难以理解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多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将一些抽象的问题用通俗的比喻使得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联系的时候,可以将计算机比做一个人,那么此时所谓的硬件就是大家可以实实在在看的到的部分如人的长相,身高等,软件就是看不见的部分比如人的思想,如果硬件和软件不匹配可以比作一个人有着190公分的个头却只有6岁的智力是否合适,通过这样一系列幽默的比喻使学生一笑过后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然后再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总结,比如对于光盘是硬件还是软件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清楚光盘本身是硬件,而光盘里存储的程序和数据是软件。

3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上机实践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特别是女生平时很认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总是死记硬背,在期末笔试考试中她们往往可以获得比较优异的成绩,而在实际的上机过程中却很差,相反,许多男同学平时经常逃课期末考试成绩很差却在实际的上机操作中很优秀。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上机实践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是他们提高实际计算机水平,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不要怕犯错误,要多动、多练,平时机房管理老师也应该在机房的电脑里多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计算机教学软件,让学生在练机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与当堂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要注重教学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课教学;项目教学法;混合式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49―02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的现状

1.考证式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教师围绕考证开展教学工作,长期以往形成计算机文化的学习就是学习不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计算机基础就是学习Windows、office的误区。怎样把对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教条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层次不齐一锅煮。计算机文化教育包含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等的普及,有些高职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到高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基础,这就出现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的局面。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操作能力, 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的运用还比较熟练,但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将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培养从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个体需求相结合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二。

3.教学开展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感到盲从和厌倦。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只讲操作,不讲为什么或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等,学生们很难理解知识的实际功能。久而久之,学生们学会了“照葫芦画瓢”式的盲从,遇到软件环境发生变化和实际应用时便不知所措,心理上难免出现对这门课的厌倦感。

4.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一方面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多年一成不变,甚至教学的软件环境也还是老版本,与实际岗位使用情况的偏差越来越大,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计算机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就业岗位需要。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没有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在一起,都使用同样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明确。

5.评价环节单一。很多学校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仍然在沿用“纸考”或“机考”的“一考定终身”形式,不能区分学生的“盲从”式学习和主动式学习,“瓢”画对了就得分,这显然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能力素质本位思想。

二、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的教学探讨和建议

1.对计算机文化课程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缺乏对实际岗位的全覆盖,教师的“应试”教学,学生“照葫芦画瓢”式的学习,产生的问题已经显现。因此,需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出发,以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为抓手,以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平台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等能力。

2.对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梳理和遴选

(1)计算机常识。计算机常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入门,教学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容组成大致可分为:

(2)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这个层次以面向应用为主线,教学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应当紧跟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水平。内容大致为:

(3)计算机技术基础。这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内容可组织如右侧表:

3.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解决学生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师依据课程模块设置难易不同的项目,教师尽可能将现实岗位需求还原于项目,并将各知识点隐含在项目中,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完成一个个项目,实现师生在项目中“思学做”。

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面对面讲授或学生在线学习等形式。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同时也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体现,教师可将课程内容打包放在网络上,供学生随时、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便于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自修跟进。

4.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完善考试和评价体系

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项目情况,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或师生共同评价总结的方式对项目学习成绩进行量化。在课程性评价上,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考核包含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动手操作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结性评价主要看最后的理论和操作考试的情况。

三、结束语

如何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现状和新时期岗位能力发展需要,对五年制高职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是每个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崔晓红,谢斌.加快高职教改 彰显高职特色[J].职业技术,2007(06).

[2]张鹏.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实用化[J].今日科苑,2010(02).

[3]郑丹青.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01).

第5篇

如今,我国高校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所沿用的教学书本内容陈旧,计算机教学属于复合型教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实践性。但是,如今的职业中学中都没有统一且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学生教材,很多问题都要靠老师的讲解去体会,使得学生很难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问题,使学生出于懵懂状态,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计算机问题,也局限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想象和创造思维。

2.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进行计算机全面教学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办法来使学生了解和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单纯靠教师用语言去传授缺乏了与实践相配合,这样的教学也和如今对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不统一。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枯燥教学一定会影响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重视,提不起兴趣。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然而理论学习又是保持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在如今新课改的指导下,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都有着各自的作用,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统一,不仅考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计算机教学中不断完善的需求。

2.2以学生为本,师生配合完成

所为教学,顾名思义老师教、学生学,教师在备课时过于重视形式化课程设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根本需求。一堂有意义的教学课,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同时也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做好总结,更改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依然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大胆创新和及时总结。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师生配合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3总结

第6篇

计算机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和体现了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改的落脚点和支撑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改变,课改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的落实,首先从课堂教学开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追求鲜活、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上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精中求简,留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时间。比如说教学目的、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都要十分准确,同时,要严格控制教学时间,切忌满堂灌和盲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易懂的基础知识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系统的知识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探究、表达、练习的机会。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教材不是习题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阅读课本,通过教材中的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像或图表,加强对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

(二)注重课堂的授课实效。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善于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其终身受用。比如说,在概念、程序、算法的教学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将它们记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它们的来历和应用,要重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再比如,在推导一些算法结论时,引导学生去猜想,从计算机基本算法中观察算法的特点及算法间的联系,教会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总结,切忌教师代为观察,然后直接总结出来,教给学生记忆。

(三)避免机械的分类。比如学好程序设计离不开编程,但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一味地依靠程序题海战术。题海战术的一大弊病,就是把培养学生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和训练,其结果导致了学生考试时死记题型,硬套编程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总结,在解决问题时,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处理问题。

(四)改变简单讲授、机械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简单讲授、机械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理解确认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充分参与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学灵活的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计算机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分层进行个性化教学。素质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然而,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在备课讲课时,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吃得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学有专长。二是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使他们吃得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是要加大转变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力度,使他们有得吃,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动力。

二、重视计算机思想方法的教学

计算机思想方法,是计算机的精髓,没有它,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就难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体现出计算机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所具有的强大威力,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对计算机的思想方法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但是,相对于知识的传授,很多的计算机思维规律以及计算机的思想观点,在教材中没有做过系统的介绍和讨论,只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闪烁其辞,这就有赖于教师的总结讲授,以便学生去领悟、吸收、受用。在教学中,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所反映的计算机思想方法挖掘出来,设计计算机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让学生具备这种素质,真正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计算机教学理念十分强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计算机在本质上是不断创新、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下的计算机教学,固然要教授学生知识,但更应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创造过程,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修养及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介绍计算机的思维方法,而且要构建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介入到计算机的发现或创造过程。设置一些能激起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同时及时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对知识的探索。或者采取措施,鼓励并推动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太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积极地思考探索,反复钻研,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 计算机基础 教

论文摘要:针对新时代所面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问题,提出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四个阶段之中,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智力资源,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在逐步地发生变化,不能只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知识灌输,而应紧随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颖的教学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特别是在程序设计教育上,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以及程序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按照一个起点、一种方法、一个进度进行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层次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90后”学生具有的自我意识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以及具备一定的互联网使用能力等特点,并且考虑到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在对以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开展了课堂讲授式(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讲练结合式教学)、分组教学式、反馈式、研讨式、网络式[1-2]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已经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结合每一年学生的课堂反馈以及考试成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课堂讲授、动手实践[3]、自主学习和总结提高。在每一个教学阶段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且具备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题型和题量丰富的试题库以及规范化的教学文件及资料等,为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反馈,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四个阶段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6],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理定位,教学中坚持严格的基础理论教学和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内容强调与实际的结合,教学方法和过程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很强地实际动手能力。

一、课堂讲授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吸引感官注意、直观模拟演示、增加信息量等特点,在课堂讲授阶段,主要使用“计算机+投影+幕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对于不适宜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环节,如课堂练习等,还需借助传统的板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讲练结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要照本宣科,要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求知识点必须讲深讲透,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此外,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和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针对教学环节中涉及到较多琐碎知识点的部分,如果仅仅是单一的知识讲授,那么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凌乱乏味,这时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在课堂上来讨论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再由此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选取上要贴近生活,而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能够涵盖到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这样所设计出来的案例就更有针对性,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由于近年来计算机机房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老师可以通过教师机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就可以看到老师的操作过程。这样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特别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老师就可以采用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将操作过程演示,并辅助关键性操作步骤地讲解,而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由于间隔时间短,所以老师的绝大部分演示过程学生均可以记住,并能很快地掌握。采用该种教学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出现上课学、下课忘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在计算机机房上实验课,在对课堂讲授阶段的相关概念、理论等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与理论课程讲授内容相关联的实验任务。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以及认知能力的不同,在此开展分组式教学。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任负责人,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就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指导。而当小组负责人完成实验任务后,可以引导其去辅导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不仅有利于培养其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且在为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提高。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研讨式教学。教师在实验课上根据课堂的讲授内容提出一些与其相关联的问题供学生分组研究探讨,并由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来进行验证,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问教师答”的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开展讨论、进行实践,老师则可以对各个小组的讨论进行指导,出现问题及时解答,也可以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对学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而且采用该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让一些平时不爱发言或不敢发言的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特别是对于入校时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更显得尤为必要。随着校园网以及网络课程建设的逐步完善,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已经全部建成了课程网站,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以及教学录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均已上网;并且每个课程网站均有网上测试以及论坛,可供学生进行自我测试以及问题咨询等,这些都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更进一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作用,要求广大教师开展网络式教学,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到网上答疑和辅导,并且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生情况,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层次较低的学生通过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对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论坛,而教师看到后就会及时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能充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使这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能够更快地赶上班级的整体进度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提高

总结提高虽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其在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作用上却很关键。在这一教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前几个阶段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状况,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评价,有助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单元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身存在的缺点以及自己的掌握情况等,而且学生还可以在总结中提出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总结开展反馈式教学,对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和集体解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与时展以及学生特点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仅要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还要依据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刘凤.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12):101-103.

[2]彭慧,王光英.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30):58-59.

[3]杨志和.案例教学及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12-15.

[4]喻建晖.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立体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43-46.

第8篇

采用的材料是甘登岱乔丽娅李珊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授课对象17级计算机班。授课时长45分钟。

1.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本节课教学目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本节课既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又是本书的第六模块—网络基础的开局之篇。本节内容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章节能否理解和顺利进行,所以学好它,将为本章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给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本节课面向职业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以以前上过信息技术课程,也对接触过网络。但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没有基础,所以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过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让学生对本章内同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举例说明)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授法:讲授法、列举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展示法。

授课过程,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网:如鱼网、蜘蛛网,让学生脑海中有“网”的概念,形象。让学生总结出网的特点,纵横交错,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然后通过找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概念。首先,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系统,她是有多个计算机、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其中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点,功能独立的计算机,而他们三者不仅仅是连接起来,还要有网络软件支撑,最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分别给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系统(Windows、Linux、)通信设备(路由器、集成器)通信线路(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无线网)列举日常生活中上不了网的可能性:网线未插、协议未配置、服务器等原因。通过对概念的升入解剖,让学生清楚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快记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最后再次总结定义,引导学生记住定义。

2.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指出计算机网络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分类:分为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其中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中局局部的意思。特征为: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误码率低、结构简单,由单一组织拥有和使用。对应广域网(WideAreaNetwork)中广广阔的意思,因为覆盖地理广阔,所以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高,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间的便是城域网(MAN)覆盖地理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即大约一个城市内,如北京市城域网。这部分要求学生记住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的缩写,给出缩写能写出全称,然后举出任意网络让学生判别出属于具体哪个网(LAN、WAN、MAN),能举出局域网广域网的特征。

因为没有实物参照,比较抽象,所以把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拓扑机构总结成一个表,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和记忆。

(2)按模式分为对等网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通过两张图,列出它们的区别、特征、功能。

3.讲述计算机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这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提出网络的功能,老师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指出重点。通过做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指出日常考点、考试形式。

三、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反思

1.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展示法效果明显

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的实物展示法,其优点是直观明了,帮助学生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理论知识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不足之处在以我自己讲解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参与的比较少、并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提高。内容有些多,怕时间不够,导致讲得有些快,学生消化记忆的时间比较少。学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网络实验设施不齐备。没有专门的网络课程实验室,很多东西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能够看看,不能看到实物。现下流行的无线设备、XDSL等设备更是没有。

2.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要明确教学难点、重点,给学生明确清晰的思维路线图。

(1)教学难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提高性能/价格比。

(2)教学重点总结

信息通信。信息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用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传送,使分散在不同地点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可以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包括程序共享、数据共享、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处理器共享、进程共享等,用户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地使用网络中的资源。

(3)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问题,通过一些算法分交给不同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用户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网络中的资源,快速地进行运算;分布式输出,将需要输出的大型任务,选择网络中的空闲输出设备进行输出,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分布式輸入,将大量的数据分散在多个计算机上进行输入,以解决数据输入的“瓶颈”问题。

(4)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可靠性表现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故障机的任务就可由其他计算机代为处理,避免了单机无后备使用情况下,一台计算机故障导致系统瘫痪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提高计算机可用性是指当网络中一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网络可将新的任务转交给网中较空闲的计算机完成,这样就能均衡各台计算机的负载,提高了每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5)提高性能/价格比

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联网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比如在一个网络中不必为每个计算机配备一台打印机,可通过打印机共享让多台计算机共用一台打印机,从而节省成本。

三、小结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11-02

1引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高职学生有较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但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有自己的主见,但学习的自信心差;对未来的就业与现在的学习目标有感性的看法,但缺少理性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传统精英式的“先说后做、光说不做”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高职学生,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生尚未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软件的熟练使用,如很多学生还不能按学校的要求对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排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建设滞后。高职教材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原创性的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过多,多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方法。

3) 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多简单按照教材设计实验,有些题目缺乏实用性和综合性,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学生上机任务不够明确,没有探索空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强。

4) 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3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教育必须开展以实验为先导的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步骤设计和实验文档组织等诸方面的考虑和安排,我们尝试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部实验练习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各个方面 (见表1) ,包括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和1个实验总结。每个实验中都包含背景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并掌握相关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实验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信息表示与计算机病毒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方法及常用软件的功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技术;通过资料阅读,了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计算机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实验2:Windows XP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及文件系统、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与附件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文件及文件系统,掌握文件管理方法;掌握Windows XP控制面板的作用以及附件的功能;通过实例,掌握桌面的设置方法以及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安装;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

实验3:计算机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及其特点;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组成;掌握IP地址和域名系统;通过实例,掌握文件夹共享的设置方法,掌握IE浏览器、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Google搜索引擎以及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万兆局域网技术以及Google公司的发展情况。

实验4: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包括Word 2003的基本操作、表格和图文混排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Word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视图概念;掌握表格处理;掌握艺术字的处理;通过实例,掌握Word 2003文档的基本编辑方法和排版技术,掌握绘制图形和图文混排,通过资料阅读,了解Word之父西蒙尼及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中的新功能。

实验5: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包括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图表和数据管理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Excel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工作表的编辑和管理;掌握数据格式化;通过实例,掌握Excel 2003中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掌握数据图表化;掌握用数据清单管理数据;通过资料阅读,了解XML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的特点。

实验6: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03。包括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设计及演示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PowerPoint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建立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掌握演示文稿的格式化;掌握动画、超级链接和动作按钮等的设置方法;掌握幻灯片切换效果及放映方式的设置方法;通过资料阅读,了解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的新界面。

实验7: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3。包括用FrontPage 2003制作网页、网站的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FrontPage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了解站点的流程;通过实例,掌握制作个人网页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通过IIS服务器站点的方法;通过资料阅读,了解影响世界的15个网站。

实验8: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总结。全部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回顾所有实验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概括、评价和总结,以巩固通过实验所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和技术。

各个实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4结束语

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说、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认知困难,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苏,王文. 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 (西安,2005) 论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