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6:22:52
导语:在有关重阳节的诗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阳节慰问慈祥老领导致辞,请您阅读!
重阳节慰问慈祥老领导致辞1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今天是中国的又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在前年重阳节作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调查:请问,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在10个小时内,有1840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票占69.24%;“都不知道”的有 338票 占18.37% ;“知道父母中一位”的有228票 占12.39% 。说实话,看了这些数据,实在是有些刺眼,实在令人担忧。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进一步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显得必要。有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全国人口的1/4。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作为--三小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平时,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同时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的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尊老敬老重阳节讲话稿2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含有长久长寿之意,同时秋季也是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人们对这个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在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祝愿所有的爷爷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老一辈为了我们国家的强盛,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们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了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如今他们老了,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照顾。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学生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谢谢!
尊老敬老重阳节讲话稿3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重阳尽孝心,枫红爱更浓。
枫叶正红时,又是重阳节。再过几天就到重阳佳节了。可能还有同学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吧?重阳节就是农历九月初九,为什么会是九月初九呢?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为最大数,故有长久、长寿之意,故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其寓意就深远了。**年起,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被国家定为敬老节,成为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尽孝道表孝心、弘扬传统美德的节日。
老师们、同学们!普天之下的每一位慈母严父,都值得尊敬,值得爱戴。当岁月的痕迹悄悄爬上那娇------容颜,当山一样伟岸挺拔的腰身渐渐佝偻,当曾经火红的青春悄然离他们远去,他们却没有丝毫遗憾,没有任何抱怨。他们用那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爱心,抚育着我们成长,包容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平安,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幸福……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取得的点点滴滴的成绩,都包含着慈母严父那沉甸甸的爱!可是,我们又给与了父母什么?我们的父母一生都在毫无保留地付出,却从没想过要得到任何回报!在这个重阳节,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吗?来吧,用最朴素的方式献给父母一份孝心;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感恩的话语;举起你的手,为父母捶两下背、揉几下腰、洗一下脚;拿起你的相机,给父母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只要我们真心的做了,你就能得到一笔珍贵的财富!
老师们、同学们!快行动起来吧!关爱老人,始于足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心做起!
重阳节慰问慈祥老领导致辞4尊敬的老教师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节日祝贺!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合家欢乐!
当我们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为祖国作出奉献的前辈;2012,也见证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多次受县教育局、镇党委政府表彰奖励,这是我校的骄傲,但我们应当铭记这里面渗透了你们----老教师的汗水和心血,你们无私,是我们工作中学习的榜样;你们无畏,是我们面对困难时不竭的动力。
俗语道: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积极地善待老教师,这是我们的职责。工作中要积极地向你们学习,学习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生活中要自觉地帮助你们,让你们感觉到学校大家庭的和谐,工作安心舒心。老教师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要让尊敬老教师成为我校永恒的美德,让校园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乐园。
步步登高开视野,年年重九胜春光。最后希望你们今后一如既往,发挥余热,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给学校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再创周庄中学新的辉煌。再一次敬贺节日快乐,祝各位身体健康,愿你们如青松不老,古枫吐艳,晚菊傲霜,漫步人生夕阳红!
重阳节慰问慈祥老领导致辞5尊敬的来宾,亲爱的老年朋友们晚上好!
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传统佳节----九九重阳节。这是所有老年朋友的节日,今晚,我们欢聚在美丽的赛江之滨,共庆佳节!
下面,请赛岐镇党委苏某某副书记为我们的节日祝词;再请老龄委的郑主任为我们讲话。
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沉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亲爱的老年朋友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们把青春献给了赛岐这片热土,今天让我们用喜庆的腰鼓回首青春的风采。
1.下面有请赛岐老体协为我们带来腰鼓表演。
指导者:张少娥。
(欢腾的腰鼓敲出我们心中满腔的喜悦,喜庆的秧歌扭出我们心中满腔的幸福,感谢老体协的朋友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
2.太极拳是深受许多老年朋友青睐的养生文化它能“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太极拳表演的是赛岐老体协,指导者:吴美嫩。
(有着优秀传统的赛岐太极拳表演队,曾多次参加市、省级比赛,并获得许多殊荣。如今,越来越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如春笋般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你看,表演者掌掌柔中有刚,式式自信从容,他们的精湛技艺也是赛岐文化欣荣的见证之一)
3.舞起醉人的红扇,我们是快乐的赛岐人。
夕阳美太极功夫扇是在太极拳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揉合了其他武术项目以及京剧、舞蹈等动作编排而成的,下面请大家欣赏《太极功夫扇》,表演者:赛岐镇老体协,指导者:赵飞
(朋友们,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她们为我们舞出一片醉人的夕阳红。)
4.彩蝶花从翩翩飞,
姑娘载歌载舞找情郎。请欣赏舞蹈《找情郎的姑娘》,表演者赛岐老体协,指导:余荣容。
(优美的舞蹈仿佛把我们带入青山绿水中,跟着可爱的姑娘去体会那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姑娘们,你们找到称心如意的情郎了?但愿所有的朋友们爱情甜甜蜜蜜。
有奖问答: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把“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的?(**年)
5.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你瞧,由罗鸣老师带领的《大坂城的姑娘》来了,她们将为我们带来新疆甜美的西瓜。
赛岐中心小学退教协的老师们所表演的新疆舞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手腕和舞姿的变化多姿。她们活泼的舞步,摇曳的身姿,亮丽的服饰让人不得不赞叹舞者美!夕阳美!
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与广场融合形成了具有都市特色的广场文化,广场舞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亮点。
下面请大家欣赏由赛岐广场舞队表演的健身操《蕉林情歌》,指导者:郑珍玉
(从刚刚结束的舞蹈中,我们感受到了现代都市昂扬向上的生活情趣、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以及当代都市人的生机和活力。)
7.走遍了南北西东,忘不了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忘不了故乡是北京。
请欣赏歌伴舞《故乡是北京》,指导者:余荣容
一曲秦腔,一身马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们想起了刚刚在北京刮起的奥运风,它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让我们记住:北京是我们永远的故乡。
8.儿童是世界是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请欣赏由小天星幼儿园表演的少儿体操《世界真美好》,指导者:阮连琦
感谢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节目,让我们再次用掌声祝愿这些可爱的小朋友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亦可牵个小朋友一起谢幕、献花。)
有关重阳的小知识介绍:为什么“九九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亦称“登高节”。在重阳这天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还有高寿的意思,所以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年,国家将重阳定为“老人节”,于是老人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9.现在,让我们再次把秧歌扭起来,欢度我们老年朋友的节日。
请欣赏广场舞《海峡秧歌》,指导者:郑珍玉
铿锵的鼓点,明快的节奏,舞动的红绸为我们展示了赛岐人的精神风貌。
10.请欣赏女声独唱独唱《爱的奉献》,演唱者:林文玉女士。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人间的天堂。真是曲好!词好!演唱的更好!!)
11.柔力球是应时而生的一项太极化的球类运动,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它集文化、健身、娱乐、表演和竞技为一体,请欣赏由赛岐老体协表演的《柔力球》,指导者:杨赛菊
圆灵轻活、闪展腾挪的表演把太极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巧击蛮,以小胜大以及和平圆满的文化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
12。太极神功源远流长,下面由久负盛名的赛岐太极表演的精英们为我们表演《天下太极是一家》,指导者:龚月团。
(精彩的表演将晚会推向。柔柔的音乐,矫健的身姿让人不由得对表演者生出倾慕,让人不得不再次赞叹夕阳美。)
13..天下太极是一家,都是中华武术魂。
可以说今晚是个太极盛会,最后一个节目又是大家喜爱的《自选太极刀》表演,表演者:赛岐老体协,指导者:余荣容。
刀光剑影映照着表演者飒爽英姿。甜歌靓影烘托出一片节日的喜庆。著名学者朱自清说得好: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今晚精彩的表演让我们看到老年朋友们的风采依旧不减当年。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一、指导思想
重阳节期间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培养我校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
二、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三、活动内容
1、组织志愿者到xx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帮助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谈心聊天。
2、组织志愿者探望慰问我校部分退休教师。
四、活动安排
1、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时间:上午8点30分。
参加人员:30名学生志愿者(带备清洁工具)。
集中地点:学校教学楼中厅。
2、慰问退休教师。
时间:上午8点30分。
参加人员:6名学生志愿者。
集中地点:学校教学楼中厅。
五、活动要求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精心安排,认真组织。
2、活动过程要注意安全。
3、要收集好各类资料并以新闻稿的形式及时上报校团委,校团委将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4、活动结束后,以简报、总结等形式向相关上级部门汇报活动的开展情况。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应继承、弘扬传统。为引导孩子们敬老、亲老、爱老、助老,树立良好美德观念,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我班在重阳节之际,针对全班同学,开展尊老,敬老重阳节活动。
一、活动目的
1、让孩子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培养孩子敬老,爱老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
三、活动准备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同学和家长一起准备一个尊老的故事:古代的、名人的、身边的。
3、同学和家长一起准备一句国学里关敬老,孝道的名句。(最好能理解并背诵下来)
4、同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写一句“尊老承诺”。
四、活动过程
1、重阳节的时间。
2、重阳节的来历。
3、重阳节的习俗。
4、重阳节的诗句。
5、重阳节尊老。
6、尊老的名句交流。
7、尊老的故事:古代、名人、身边。
8、我们可以这样做。
9、尊老承诺。
10、在节日里为老人送上一份礼物(重心意)。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1)三分钟小故事演讲
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进行“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2)开展“爷爷、奶奶的重阳节,我做主”的活动。
要求小学生开动脑筋,为爷爷(奶奶)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向长辈们送上节日深深的祝福。建议少先队员可以为爷爷、奶奶准备一根拐杖,方便他们平时的出行;可以陪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来运动;也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陪老人们说说话,谈谈心,还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等。
(3)小小真心话
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4)孝歌我会唱
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自选。
通过上面开展的活动,可以让小学生更加尊老爱老,促进他们和长辈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重阳节主题活动策划方案【学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2.通过调查、访问、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
3.在重阳节活动中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懂得“孝敬长辈,尊老敬老”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20xx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前段时间,我们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本次活动共分为6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重阳调查组。(幻灯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一)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__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二)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幻灯片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幻灯片出示)。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4、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幻灯片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钱肖毅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阳节身插茱萸、饮酒,其实和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说茱萸可以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除了防虫,它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疝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等。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幻灯片出示茱萸图片)
因为据了解,茱萸分为两种: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都是中药,不过前者有芳香的气味,而且可以驱虫。古人重阳节插的就是吴茱萸。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专家认为,大概是因为重阳节俗的重心发生潜移,重阳在早期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寿客”的`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与重阳节的有关的初一优秀作,希望你能够喜欢!
与重阳节的有关的初一优秀作文1重阳到又到了,每年的这天我都会想起!
在万家灯火都熄灭时,外婆家的台灯仍然亮着。灯光下坐着一个布满白发而又慈祥的老人,他头戴一副老花镜,手握一支钢笔,在书上不停地圈圈、点点、画画。他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愁眉紧锁;时而如痴如醉;时而面露笑容。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虽然年纪大了,却非常爱看书。由于外公会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缠着他给我捏一些小玩艺。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书,想让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梦”了。我真想把外公的书都锁进箱里。可之后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妈妈问了我一道题:“熊猫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还是去问外公吧,我心里想道。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妈妈的话原封不动地说了一遍。外公摸摸我的脑袋,说道:“你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书。熊猫只有四个指头的啊!”“外公,您的知识可真渊博啊!这么多知识,您都是从书上获得的吗?”我羡慕地问道。“当然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你肯读书,博览群书,你也会跟外公一样,知识渊博的啊!”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读书的种子,书也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
外公不仅学识渊博,还常常无私地帮别人做事,解决问题。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饭。突然,马伯伯和几位叔叔进来了。他们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却堆满了焦急与无奈。他们和外公寒暄几句后,便进了书房,我也好奇地跟了进去。只听马伯伯沮丧地说:“我家的茶树不知怎么的,生了一种怪病。先是根部生瘤,紧接着茶树就大片枯萎。我们农民一年就靠这几亩茶园养家糊口,可如今却颗粒无收,这……这可这么是好哇!”说完,便一手撑着书桌,一边低头丧气。这时,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树的根,递给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镜,左手紧握树根,右手执一个放大镜。只见外公时而拨开树根,不停地端详:他时而握起钢笔,在纸上圈画;时而放下笔来,愁眉紧锁;时而回过头去问一两句。马伯伯他们的心情也随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过了好长时间,外公才把一张写满了字迹的纸递给了马伯伯,马伯伯接过了纸,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太感谢您了,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您才好。”“嗨老朋友了,还这么见外。帮这点小事,应该的。”过了一会儿,马伯伯该走了。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说:“等会儿。”说完,他快步走进书房,拿出了一叠东西,放在马伯伯手中,马伯伯一看,原来是一叠钱,马伯伯执意不要,可外公却说:“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这点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有困难,尽管来找我。”马伯伯握着钱的手微微地颤抖着,嘴里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望着眼前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触动了,外公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他不以专长而肥私,而以助人为乐事,想到这里,外公的身躯不禁在我眼中越来越高大。
与重阳节的有关的初一优秀作文2看到报纸上一则新闻,年仅八岁的张小朋友获得最年幼的“孝星”的称号,与68岁的老爷爷坐在一起受奖。才8岁唉,帮着父母沏茶到水什么的,真的让我在感动之余很兴奋,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三岁8个月的彤彤,已经会在我下班的时候帮我拿拖鞋了,扫地,端水什么的也会了,是否能申请个吉尼斯世界大全什么的,个人荣誉什么的我们到不在乎,好歹也让她小小年纪为国争个光五的,多好啊。
说到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缺乏社会公共体制保障的农业国,生儿育女是为了养老,在我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北京到20__年,老年人口将翻倍。如今这种4+2+1的模式,如何让个体家庭承担敬老、爱老、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了。媒体与其关注这种不着调的、不可持续的面子工程,还不如聚焦于那些真正地为老人做实事的事件上。比如:现在在很多社区开办的老年食堂,深受欢迎。所以啊,我在祝贺老年人终于又恢复了自己的节日之际,也祝愿他们不仅仅是在重阳这一天才为大众舆论所关注。
谈起爱幼,那真是与老人的境况有着天壤之别。家里的关注就不必说了,经济的不景气使大家好象一下子从孩子的身上发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凡是与孩子相关的一切衣、食、行、学、玩、乐都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难道真的要从小就培养孩子一切都向钱看吗?
全是一条虚头八脑的新闻给闹的,还是来点实在的。今天因为请不了假,所以没能应征李老师的招募,去和孩子们一起过重阳。回来根据大李老师博客的提示,试着问彤彤关于重阳的诗句,没想到她能脱口而出:白玉阶前菊蕊香,金杯仙酿赏重阳。层台云集梨园乐,献寿声声祝万康。
虽然诱导她描述白天在班上的活动没有成功,但还是知道重阳节是敬老人的节日,晚上分别给爷爷奶奶和姥姥打电话问候。
顺便检查了一下李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部完成得很好。歌曲、成语接龙、音乐表演等。成语接龙已经到四了:
三思而行、行之有效、笑逐言开、开卷有益、意在笔先、先睹为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急中生智、智勇双全
四海为家、家喻户晓、小题大做、坐失良机、积少成多、多多益善、善始善终、终身大事、视而不见、见多识广
别说我还真的不知道“终身大事”也是成语呢,孩子问起来该如何解释呢?
与重阳节的有关的初一优秀作文3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位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
今年的重阳节,天气格外的好,告别了许久的阴雨天气,迎着怡人的晨风,抬头望天,暖阳露出了笑脸,似乎也来赶趟儿,我们一大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曾祖母家,陪她过重阳。曾祖母今年87岁高龄了,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平时一个人住,每逢节假日,儿孙们都会赶回来看望她。
曾祖母今天可高兴了,看着满满的一屋子孩子,笑得合不拢嘴了。一会儿叫这个,一会儿叫那个,一会儿用手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用手摸摸那个的脸。曾祖母总是最疼我们曾孙辈。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就留给我们;有好喝的自己舍不得喝也留给我们;我也从没见她给自己添置新衣,总是拿儿女穿旧了的衣服穿;从来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却把剩下的钱给我们买零食,给我们零花钱。
中午,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完饭后,奶奶提议:我们曾孙辈的几个孩子给曾祖母捶背、洗脚,孙辈们给曾祖母收拾整理房间。接到任务后,我马上开始行动,在厨房里打了一壶冷水,放在灶台上烧热。然后拿出洗脚盆,把烧热的水倒进盆里,为了不烫着曾祖母,我用手试了试水温,小心翼翼地往盆里加冷水,直到水温合适。我赶紧把盆子端到曾祖母面前,蹲下身子,熟练地把袜子脱掉,把她的脚慢慢地放进水里,我:“水烫吗”?“不烫”。
曾祖母回答道。我卷起袖子,慢慢地给她轻轻地搓起脚来。她的脚又粗糙又干瘦,脚面上满是褶皱,脚底满是老茧,硬硬的。她一声不吭,静静地看着我把她的脚拨弄来拨弄去。猛然间,我发现她的眼睛湿润了,我相信:那是幸福的眼泪。
我给曾祖母洗脚,其他人也没闲着,有的给她锤锤背,有的给她揉揉肩。而他的几个女儿,则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四姨婆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五姨婆跳了民族舞,大家唱的唱歌、跳的跳舞,好不热闹。曾祖母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不仅想到了女作家龙应台老师的《目送》一书,那朴实真挚的文字,让人走心的同时心生折服,让我深刻的领悟到“百善孝当先”的真谛。同时也诠释了“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的真正含义。别样重阳,心怀感恩,感恩长辈们的教育抚养之恩,让长辈们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与重阳节的有关的初一优秀作文4重阳节也称作老人节,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很少有见到如此的,也许是缘自忌讳。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岁,_七十二岁等等。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_七十二,要不要还呐。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与重阳节的有关的初一优秀作文5九九重阳节到了。我在假期期间想亲手为爷爷奶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陪他们过个快乐的重阳节。
做点什么呢?我思前想后,后来爸爸说做重阳糕啊,不过有点复杂的,你去小区卖早点的叔叔那学下。吃完午饭我就立马去店里学习,只见糕点店的师傅正在忙着,还有几天就重阳节了,他们家重阳糕的卖得很好,我就站在一旁认真的看着,一道道工序我看花了眼。这时一位叔叔对我说:“小朋友这个太难做了,你还是做点简单的吧,这个要技术的”。
我回到了家,爸爸问怎么了?"叔叔说重阳糕难学的。”妈妈听到了说:“做饼好了,简单又美味”。这主意好,因为之前妈妈在做饼的时候我有这一旁看过,我倒挺感兴趣的。妈妈很快帮我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米粉,南瓜,紫薯,白糖。我按照之前她做的方法先把南瓜和紫薯洗净放锅里蒸,15分钟蒸熟了,先把南瓜泥白糖和米粉搅拌均匀,那颜色黄黄的真好看,然后再把紫薯糖和米粉搅拌均匀,紫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全部拌好我开始学妈妈的样子做小饼了,捏来捏去就是不圆,也学妈妈在紫色的饼上加上黄色的眼睛和嘴巴,黄色的饼上加上紫色的眼睛和嘴巴,做成了笑脸的形状。全部做好下来开煎饼了。这时妈妈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牙不大好,蒸着他们吃。妈妈的心真细,不是她提醒估计这饼爷爷奶奶也吃不了了,10分钟后爱心饼热腾腾的出锅了,我把它们装进盒子里迫不及待的给爷爷奶奶送去。
爷爷奶奶听说饼是我亲手做的,一人拿起一块品尝了起来,连连夸赞我:“小乐乐你做的爱心饼既好吃又好看,棒极了!”只见他俩笑得合不拢嘴,我在一旁也自得其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以后我要经常给他们做好吃的,经常陪他们出去走走玩玩。
关键词:思亲 思家 思乡
思亲怀乡,是一切远游客子共有的情怀,也是人类拥有的共同美好情感。“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唐·顾非熊),感情丰富、感受敏锐的唐代诗人,用朴素真挚的诗笔表达了自己眷恋故乡、思念亲人的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思亲怀乡乃人之常情,但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一情感的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唐诗表现了人们在各种特定情景下的乡思亲情,使这一题材真挚感人,且丰富多彩,像节日思亲便是其中一类。传统佳节,合家团聚,欢聚一堂,理所应当,然有时却异乡作客、他乡漂流、远乡回望,王维重阳登高、白居易冬至贺节、高适除夜守岁,值此佳节之际,诗人却欢愉之情甚少,愁苦之感倍生。他们利用对写法与对比的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宦游人漂泊的伤感独语,远行者飘流的辛酸滋味,羁旅客飘零的凄然神伤,表达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共同心声,质朴的诗句之中透露出一丝幽幽的酸楚、一缕浅浅的忧郁和一股淡淡的感伤。
一.思亲:宦游人漂泊的伤感独语
王维于重阳节忆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古代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相聚登高,插茱萸,饮酒。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京华时所作。对于十七岁的王维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两个“独”字一个“异”字,凸显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漂泊感,展示一种身世浮萍的孤独感,彰显一种异乡流浪的悲凉感。“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哀伤幽怨的神色中一瞥充满温情的目光。“佳节”既是事实现状,也是自己孤独无依情感纽带所系。唐代是一个浪漫的朝代,一个开放的时期,也是一个特重节令的时代,人们用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来冲淡节日中祭祀、禁忌、祈福等宗教内涵,来冲淡积压中日常生活中的悲凉和无助。晚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有云:“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在一个悲伤的节令里,人们追逐着快乐,用快乐来缘饰自己对时光的恐惧。现代歌谣《中华民谣》唱的是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秋日登高远望,目送雁阵,头插,欢快淋漓,然醉人的笑容之下仍是寂寞满怀。这种快乐,包含着团聚和亲情,蕴藏着和谐与温馨。“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九月九的酒》),重阳应聚首却难,该快乐而忧愁,却漂流他乡,愁绪不断,思念不断。这种愁绪,寄托了凄凉与悲伤,蕴藉了孤独与流浪。
“遥知兄弟登高处”,一“知”即对往日的回忆,于故乡的思恋,对于漂泊的王维,具有极大的诱惑,家乡兄弟欢聚,在彼此亲昵而关切的打量与寻问之中,缥缈着一丝隐隐的缺憾。思念的感伤,弥漫的深情,一个孤独的人,就这样感动了,在异乡的秋风中深深地感动着。茱萸成为了思念的载体,“遍插茱萸”是一个理想,但它只能招来一阵袅袅的秋风,在长安和蒲州之间浮动,寒意阵阵袭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采桑子·重阳》)重阳节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凝结了生活的内涵,如此真切而形象,具有普遍而悠久的意义,成为节令的一个情感标志。“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有的客思情愁,非王维一人独有,隐隐之中透露出淡淡的感伤,“临川多悲风,秋日苦凄凉。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阮瑀《杂诗》)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对写与对比手法的精妙结合。首先是对写的手法。前两句直笔深入,后二句从对方落笔,谓之对写法。清人浦起龙称之为“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新解》)之意象创造手法。这一方法,与其说是一种艺术创造手法,莫如说,是对人们情感经验的成功提炼,对人们情感世界的更深刻、更细腻的挖掘。在怀人思亲的世界里,情到深处,所谓刻骨铭心,朝思暮想,它已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念头或执著的想法,而是眼前幻化出所怀所思之人的具体场景、具体形象和具体言谈行止,一句话,是历历在目、耿耿于怀的一个活生生的对象,凭藉于此,聊以慰怀。《诗经》中许多杰出的怀人诗,就采用了此类艺术手法,把自己思恋的情感通过对方的行为来体现,“诗从对面飞来”。如《诗经·周南·卷耳》描摹了一个不胜思恋之苦的思妇形象,文字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思妇之苦幻化成远行的丈夫对自己的不胜思念。《诗经·魏风·陟岵》描写役夫对家人的思念,呈现的却是登高之处遥想父母兄长对自己的牵肠挂肚。《诗经·豳风·东山》刻画了戍卒的家园幽思,镶嵌了妻子等候丈夫归来的细节。
对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也是袁枚所谓“诗文贵曲”(《随园诗话》)之妙,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唐诗中最为传诵的当属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的《月夜》
从对方入手,写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诗中写道:今夜在鄜州,只有妻子独自看月了。可怜我那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夜雾沾湿了妻子浓密的发丝,清冷的月光使她的玉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倚着薄帷望月,让月光照干彼此的泪痕。此诗的妙处,正如明人王嗣奭《杜臆》所说:“意本思家,而偏偏写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女儿之不能思,又进一层。”从对面落笔,写出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对写之至,儿女“未解忆”,不但衬托出妻子内心的孤苦,而且诗人怜惜儿女的一片慈父之情,也跃然纸上,感人肺腑。施补华谓《月夜》诗为“无笔不曲”(《岘佣说诗》),究其原因,乃对写法之结果,处处曲写,尽置想象之辞,将诗人一往情深的爱怜写得深沉感人,顿挫郁积,令人味之不竭。
“遥知兄弟登高处”,一个“知”字,遥相呼应,不具体表达自己如何思亲,而从对面落笔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这样既曲折表达出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又更深一层地写出了对家人的相忆和体贴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经写出,便万口传诵,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感情。故俞陛云说:“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诗境浅说续编》)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
其次是对比的手法。一是内容的反差对比。以乐时写哀情,倍增其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欢快的时刻,应是融融泄泄,不应是愁绪满怀,哀思盈膺。重阳登高,冬至贺节,除夜守岁,节日之热闹,欢聚之快乐,人生之繁华,于王维、白居易、高适而言,却是孤独、凄凉、寂寞充斥诗里行间,忧愁、感伤、悲戚萦绕胸次心间。王维逢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一语道破心机,语虽平淡,情已深挚,非情动于衷不可解也。旅居为“客”,漂泊他乡,此一层意也;为“异客”,孤寂比客尤甚,此二层意也;“异乡”之“异客”,又着一“异”字,凄凉倍生,此三层意也;“独”在异乡为异客,突出一个“独”字,哀伤幽怨,此四层意也。客居他乡,客心凄然。二是形象的映衬对比。用孤单作愁思,愈见其愁。“遍插茱萸少一人”,“遍插茱萸”与“少一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相忆之情与孤独之思相得益彰。
质朴之中见深厚。真理是朴素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像家常话一样脱口道出的诗句,朴素无华,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却高度概括了人们“独在异乡”时的普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佳节思亲这一生活现象体验的深刻。
二.思家:远行者飘流的辛酸滋味
白居易于冬至日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念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至是一个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有“肥冬瘦年”之谚。唐人又以“小岁”称冬至,白居易在小岁日对酒吟出了“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的佳句。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放假,民间互赠饭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如年。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趣味,如今在他乡的客店碰上这个佳节,该如何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渲染环境,又照应“夜”、烘托“影”,“伴”字,绾和“影”与“身”,着一个“伴”字,世运之沧桑,人事之变幻,自身之凄凉流离、悲怆孤寂俱在其中。“影”乃“身”之魂灵,“身”乃“影”之躯体,身随影动,影与心通,“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残灯无焰影幢幢”(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抱膝灯前影伴身”之经历,但凡有此阅历之人皆亲身体验过,诵之令人倍感亲切,柔肠万种。“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三首》)那是杜甫之悲欣交集,“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临江仙》)那是晏几道之喜出望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那是李商隐之郁闷孤寂,“抱膝灯前影伴身”,此乃香山居士之思家情结,何等曲致、何等深婉、何等含蓄、何等隽永。
“想得家中夜深坐”,一个“想”字,思接千里,思家之情溢于言表。明明是自己思家,却说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家中夜深围坐,絮说远行未归之人,驿馆孤灯影伴,想念家中围聚之亲,两厢映照,思之愈切,念之愈切,情之愈切。独在旅途,只影伴身,孤于行程,一心思亲。白居易冬至日“抱膝灯前影伴身”,思家无限,“抱膝灯前影伴身”,“影”与“身”构成淡淡的映照,思家之情与孤寂之感如影随身。
三.思乡:羁旅客飘零的忧郁神伤
高适于除夕夜思乡: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为何叫作除夜?光阴过去为除,《诗经·唐风·蟋蟀》有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的最早使用。当此除岁迎新之际,“当此之时而不乐,则日月将舍我而去矣。”除夕之夜,传统习俗,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人却于万家灯火其乐融融之时,却“旅馆寒灯独不眠”,一个“寒”字,“寒”气袭人,旅馆之凄凉,除夜之凄寂,“客心”之“凄然”,着一“寒”字,情愫尽现,境界全出。“霜鬓明朝又一年”,一个“霜”字,“霜”意盎然,思之久、恋之深、想之苦,跃然纸上,得环其中。将故乡之思与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乐色彩的除夕之夜,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的时间流逝的临界点,诗意盎然,思绪不断。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除旧迎新之际,更具有宏大的盛唐气象和普遍的生活意义,将北固山下的具体景象升华为一幅宏伟雄奇的海日除夕图,含蓄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思诗魂。除夜之诗,含蓄哲思,涵咏不尽,体味无穷,积极向上,乐观宏达。除夜之时,心境平淡冲和者也有: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白居易《除夜》
多是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怡然自得,是那种“七十期渐进,万缘心已忘”的闲适和“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惬意。这其中不乏一种诙谐与,然缺少一份昂扬与激情。除夜之时,感受“霜鬓”、“衰鬓”与“愁颜”者亦有:
旅馆谁相同?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长期漂泊,客中寂寞,除岁夜阑;他乡逆旅,寒灯相亲,人何以堪。孤苦冷落,苍茫百感,寥落辛酸,凄苦万端;一意连绵,寄慨深远。
“故乡今夜思千里”,一个“思”字,联系两地,客心凄然思故乡。沈德潜说“作故乡之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高适除夕夜“客心何事转凄然”,眷恋不断。“旅馆寒灯独不眠”,“寒灯”与“独”相映成趣,相忆之情与孤单之思油然而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罗邺《雁》:“想到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写思乡之情,都从对面着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逢佳节倍思亲”,它表达了人人容易遇到的事实和人人容易产生的心情。以上三首节日思亲唐诗运用对写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迫使读者探寻所呈现的简朴语言中的更深刻意义。每逢佳节,正是诗人情感最活跃,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倍思亲,正是诗人情感最直露,也是最深沉的体验。思从对面飞来,诗从对面飞来。诗作境界开阔,意义宏远,将难尽之情尽于意象之中,不浅露,不直白,委婉深沉,一波三折,余韵无绝。
参考文献:
[1]张明非.唐诗咀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张爱华.唐诗二十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4]宇文所安 贾晋华.盛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元洛.唐诗之旅[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7]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李敬一.壮哉唐诗[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
[10]王兆鹏 邵大为 张静 唐元等.唐诗排行榜[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一、寓亲情于课堂教学之中
1.在阅读中进行亲情教育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获得情感享受、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透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提高思想境界。教师可以从情境的创设入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将课文中所记述的情景和现象真实地还原于学生的眼前,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教育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选用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在音乐中用富有感情的声线,为学生朗读“望父买橘”的段落,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被带入戏,在头脑中重现父亲步履艰难地买橘的背影,父与子之间那种与生俱来的爱油然而生。教师再回到学生自身父母的实际:在为生活而起早贪晚、为孩子筹措学费而彻夜未眠……这样可以让学生开始心疼父母,产生感恩父母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在教案中加入“懂得感恩、寄托祝福”的内容,并且在有关亲情课文的讲解中,对于突出情感冲突和关键语句,重点培养学生解读分析这些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亲情美的教师,才是真正懂得亲情教育的人。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阅读内容,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美,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亲情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亲情观。
2.在写作中进行亲情教育
写作,需要学生选取适当的材料,整合思路,训练自身的文字组织能力。要想自己的作文能够打动读者,就必须让它充满真挚情感。只有情真意切、融入你对生命真切体验的文章,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写作前进行指导,例如写作“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公益广告《洗脚》和音乐《懂你》,先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气氛;然后教师诵读自己准备已久的感人肺腑之言:“孩子们,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之所以温暖,是因为我们的身边有亲情: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声琐碎的唠叨、一杯香浓的牛奶、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味这份属于我们的温暖……”帮助学生从记忆的材料中抽取有关“亲情”话题的古诗词,让亲情与诗意充分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排比或者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亲情,增加学生文章的词采,让他们的文章变得生动且文采斐然。为了更好地打开学生有关亲情的记忆大门,可以让他们留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从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中提取出“爱”的成分。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是矫揉造作、无病,而是更具实感、有笑有泪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寓亲情于课外活动之中
1.第二课堂的亲情教育
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教学中,要想完全将亲情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需要在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继续开展对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将读和写的环节融入课外学习中,例如让学生到图书馆寻找有关亲情的诗歌、散文书籍,然后组织主题班会,进行亲情诵读大赛;还可以举行以亲情为主题的校园文学创作大赛,让学生挥洒自己对亲情的感悟。也可以开展感恩亲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制作礼物送给为自己付出过的每位亲人,增进他们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他们的情感表达提供一个平台。最后还可以通过文艺汇演活动,邀请学生的亲人团聚,学生在台上进行歌曲、舞蹈、小品相声等节目的表演,献给台下的每一位亲人,让亲情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样的亲情教育,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升华了情感,还可以改善亲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融洽。
2.利用课外资源的亲情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指导学生诵读一定篇目的诗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品读鉴赏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歌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一、在指导朗诵中不断与读者心灵相通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感情内涵,单单从形式上看来,古典诗歌还有着韵律美,即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唇齿生香。这是由于古诗歌的押韵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一)初读,把握情感基调
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学习生字词,带学生写一写、读一读,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初步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比如,伤古怀今型的诗歌,学生要读出沉郁、苍凉的味道;而豪放派的诗词,就需要朗读的声音比较高昂,读出豪迈的味道;而婉约派的诗词,则需要用低缓的语气,语速也要求慢一些,独处婉约清新的味道。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等。
(二)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正确示范
学生的朗读技巧需要提高,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通过在不断地朗读技巧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更加标准。诗歌感情的把握,就是通过学生对于字的重音调整以及学生语速的把握,通过声音的调整能够影响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感受。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初步朗读,把握到诗歌的诗眼是悲字。那么在朗读时,首先要做到声音低沉,语速要缓一些。在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该句的意象,通过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了解该句诗歌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由于第一句的诗歌意境比较阔大,学生的声音低沉,但不应消沉,而应读出一种苍凉又磅礴的味道;而在读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由于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该句诗具体好在哪里。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意象,然后截取出意象前的修饰词,通过这两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内涵。比如,第二句主要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落木给人一种秋天的萧瑟感,而长江则一般用来比喻为历史、时间等,落木的修饰词是无边、萧萧,这就更加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悲凉之感;长江的修饰词是不尽、滚滚,使长江的境界瞬间阔大起来,既有愁绪无边无尽之感,又从时间的角度赋予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历史的沉重感。
(三)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所谓知人论世,要想解读作品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者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都需要对于诗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信息是读者了解作品的台阶,没有这一台阶,会使读者在朗读诗歌时增加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诗歌采取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任何景都是人物心情的反映,没有脱离人的情而完全是纯粹的景和物。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情更加了解,就要适当地切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甚至还可以介绍作者在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作为对比,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比如,在学习《登高》这首诗时,杜甫的生活朝代、一生经历以及当时作这首诗的情况,都对解读诗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杜甫出生于唐朝中后期,这首诗又作于安史之乱4年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深为百姓的不幸而忧虑,为国家的存亡而忧虑,加之杜甫当时又年老多病,多年的羁旅之苦使他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时,思想之情更加浓厚,因此,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登高》。
二、让诗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九日山在泉州市丰州镇,省道泉——永公路边,距泉州市区7公里,是我国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处。因有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日登高之风,故称“九日山”。1961年5月,“九日山祈风石刻和石佛亭”,被福建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国家确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记录如下:“九日山……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后,聚居晋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怀乡,因而得名。南朝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于此译经,泛海回国。唐时,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相继栖隐其间。石佛岩、金鸡桥、通远王庙诸胜,逐一形成,两宋遂为泉南游览及海舶祈风胜地。……为我国与亚非各国发展海交贸易及中外友谊之历史物证……”
1991年2月16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到此考察,留下摩崖石刻,并有各国考察队员签名。摩文中写道:“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做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自宋、元、明、清以来,各年代名人题写的碑文游记中,以宋代摩崖石刻居多。我的这次登山旅行,是从右道往上攀登的,走东峰,经过“郭然亭”继续往上。说起“郭然亭”,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曾与好友交游于此。并写下了《题郭然亭》:“……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吟啸明月中,秋风桂花了”的诗句。朱熹第二次与好友交游九日山,是在二十八年之后的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他在《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写下:“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的诗句。
我在“郭然亭”小转之后,继续往上攀登到“姜相峰”。说起“姜相峰”的由来,大有一个来头。原来唐朝名相姜公辅被贬泉州之后,曾寄居此山。后来他死后墓葬于此,后人念其贤德,遂将此峰改名为“姜相峰”。北宋翰林学士、同安县书法家苏绅来此游览时,曾隶书“姜相峰”三字于此。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又有莆田人黄公度、龚茂良二人同乡、同榜、同任、同退于泉州。他们退任之后同游九日山,为缅怀姜公辅,在“姜相峰”之石背后,题诗一首:“抱琴历高峰,佛石就晚阴;空山对摇落,怀哉千古心。”
登上“姜相峰”的最高处,可以鸟瞰泉州市区及位于东方之处的洛江区景色,因树木遮掩,视野不是很开阔,但却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下了“姜相峰”之后,顺着石道往西方向行走,路经“天下第一福”和“八戒石”。因“八戒石”形如八戒倚石向西而坐,故名。在“八戒石”边往下看去,是南安石砻方向,村落中一条高速公路横向拉伸过去,很是壮观。之后,我顺着石道一路行走,终于登上了“石佛岩”。
“石佛岩”位于“高士峰”的最高山峰处,“高士峰”原系唐代诗人秦系隐居之处,故而得名。“石佛岩”上的佛像乃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陈洪进所倡导镌刻的,它取材于“高士峰”上的一块巨石,原本用意在于祛邪镇火。佛像连坐高7。5米,宽1。86米,为泉州最早的石佛造像之一。佛像外围用石料筑起一个石亭做为保护,这种做法实为罕见。走完“石佛岩”往下行走去,是登高望远的“一眺石”。游人站立此处,可以鸟瞰晋江水域,观赏金鸡桥附近的美丽景观。
继续往下绕行,下面有一个小亭,叫“秦君亭”。“秦君亭”乃郡人为了纪念唐朝隐士秦系所建,几经兴废。现存的“秦君亭”为1990年旅外华侨吕振万先生所捐建。秦系字公绪,浙江绍兴人,赴举不弟后结庐于西峰,与名相姜公辅为邻。一生注解《道德经》,其诗歌以五言为著,后东渡秣陵,不知所终。“秦君亭”边有宋代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来泉州时,登游九日山所题写的石刻“高士峰”三字。
由“秦君亭”一路往下行走,路经一块岩石,下有一洞,上书“泉南佛国”四个字。据传此四个字乃唐代高僧无等禅师题刻,后元朝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契玉立重刊。过了“泉南佛国”再往下走,就转到九日山西峰、东南坡的半山处。在这里,是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有多少幅摩崖石刻我没细数。但是放眼望去,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一幅幅字刻,挤得一大块岩石上满满都是,让人极有想题诗刻字的冲动。
【关键词】酒德;酒礼;饮酒习俗
中国和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饮品。自从酒出现以后,在历史发展中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品,它有了精神文明价值。人类的饮酒也并不是简单的饮酒,而是奇托了饮酒者的精神与价值。中国的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存在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一、中西方酒的起源和原料
(一)起源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大致有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和上天造酒说。西方酒文化的起源有个传说:有一位古波斯国王把葡萄藏在密封的瓶中,不经意发酵成了葡萄酒。
(二)原料
中国的造酒原料主要是豆类、稻类等,决定着中国酒的种类。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是白酒。西方的造酒原料一般是大麦,后来,他们才知道葡萄可以酿酒。西方的酒种主要指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香槟、白兰地等酒。
二、中西方的酒德和酒礼
酒有利有弊,既能让人如醉如痴,使人性至善至美,又能让人祸害连连,荒无度,尽露人性之恶相。酒的别名 “欢伯”、 “祸泉”源于此因。
(一)酒德
中国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是酒德和酒礼。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书中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荒湛于酒”。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饮酒讲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德指酒后的行为,酒品指饮酒的旨趣和品德。
西方人同样讨厌没有酒德之人。Drinking manner 指“酒德”。
(二)中西方酒礼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在一些场合下不遵守,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中国酒礼中的劝酒。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罚敬,最为常见的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西方人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从不劝酒。英语toast或drink就是提议祝酒,或是为某人干杯的意思。此外,只有在特定场合在某人致辞之后,大家交相举杯,祝福某人,为某人某事庆贺。
三、中西方的酒文化精神
(一)中国原始宗教、祭祀、丧葬等礼仪与酒结合形成了中国的酒文化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献给神灵和祖先。中国人即用酒祭祀祖先,也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
(二)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为此,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认为希腊人的酒神宴乐含有一种救世节和神话日的意义,这种独特的酒神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
四、中西方的饮酒习俗
(一)中国的饮酒习俗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选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1)春节饮用屠苏酒、椒花酒。(2)灯节,人们都向天宫祈福祭礼后,欢饮达旦。(3)中和节饮中和酒、宜春酒。(4)清明节,饮酒不受限制。(5)端午节饮菖蒲酒。(6)中秋节,人们赏月饮酒。(7)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8)除夕,年三十,人们喝“年酒”别岁、守岁。
婚姻饮酒习俗。(1)南方的”女儿酒”在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2)”会亲酒”,订婚仪式时,喝”会亲酒”。(3)”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4)”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
其它饮酒习俗。(1)”满月酒”或”百日酒”。(2)”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送他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3)”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4)”上梁酒”,在中国农村,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5)”开业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6)”壮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
(二)西方人的饮酒习俗
欧洲的有些国家和地区,每年12月末都要举行一次新酒节以庆祝丰收,即酒神节(Dionysia 或Bacchanalia)。人们结队游荡,载歌载舞,纵情狂欢,完全坠入忘我之境,人的本性在这里得到最大的释放。酒神节变成了狂欢节,从古罗马、古巴比伦到当今世界各地几乎都存在。
六、中西方酒文化的相似点
(一)文学作品和酒
无论中西方,人们面对生活的忙碌和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只有在对酒高歌时、酒酣耳热后,沉重的心灵才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暂时的解脱。这种相近的人生观,反映在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里。如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的诗句“浊醪谁造汝? 一酌散千愁。”
希腊人只有在那种抛弃一切束缚、回归原始的状态下,痛极生乐,乐极生悲,美才得以展现,音乐才得以产生,艺术才得以创造。如drink one’s sorrows / troubles,drown one’s troubles away,drink down sorrow. 可见,酒和艺术的千丝万缕联系,在中西方酒文化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神话、传说和酒
中国神话传说中就没有酒神这一说,却有关于酒的发明人一说,最早提到的酿酒人为仪狄和杜康。汉语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而是古时对酷好饮酒的人的美称。
西方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罗马神话中称巴克斯(Bacchus)。而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的意思是“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也就不难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祸害。
(三)中西方的酒吧
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泡酒吧。
欧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颠覆现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动力。到了欧美(尤其是英国) 不能不去酒吧,那是朋友之间休闲聊天或聚会的好场所。
东西方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有助于了解各国各民族的心理和价值观,方便国际交往。
参考文献
[1] 王宝琳.尚书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酒礼.百度百科,2014年3月.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借助数字化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来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中职语文才有“鲜活力”,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也可以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得冠军一事,经互联网加热、传播,再一次把社会公众讨论焦点聚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改变以往在讲学过程中错误地忽略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现状,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互联网”与“中职语文”来一次美丽的相遇呢?笔者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网络,据调查统计我们的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一个学生都至少会有一个腾讯QQ号码,每天“挂号”,他们热衷于发表说说、日志、微博,喜欢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论,而且跟帖也很快,动态更新迅速。每个学生所在的班级都会有一个班级交流群,喜欢在群内交流。笔者曾经与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在腾讯QQ成为好友,并且建立一个交流群,隔三差五在QQ空间发表关于学生课堂表现或者当天心情的说说,学生就发表了一大串的评论,他们也在乎笔者对他们的回应。所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把热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为教育交流平台,实施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助推中职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在自己QQ空间发表说说:“中秋节的月亮到底多少钱?”然后,配图苦恼的样子、抓狂的样子。学生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有说一百,有说无价,有说一万,有说十六元……教师接着可以再发表说说:“明月几时有?小二,能给我来一个咸的方的月饼吗?”然后,学生的回答也是花样百出,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评论、对答,在一问一答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文学常识的方向思考、讨论。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可以立即利用互联网查询,例如查询中秋节与哪些人物有关,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有哪些描写中秋节的诗歌、歌曲,等等。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借助互联网把课堂内容很好地预习了,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前期对知识的接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开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馆”充分展示,学生也非常乐于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猜灯谜活动,达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习得语文相关知识,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P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围绕课文,教材的主编们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和网络平台等。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了解中职教学动态、教材信息,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学习、下载教学资源和提问。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诗歌内蕴,教师可以广泛地借助数字化资源。例如,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借助助教光盘里已有的资源,对诗人的简介、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意境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注重诗词的诵读,俗语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字化手段可以呈现多种诵读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由选择范本进行模仿、练习,最终熟读。学生更可以在美妙图片的互相转换中产生共鸣,进入音、画、字创设的氛围里,以此融入到诗人当时的情景中,这样定能从中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和奥妙。
教师课堂演示完毕后,学生进行自我消化、理解,这时学生可以借助助学光盘或者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深入学习。数字化资源形声结合,学生在自作过程中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对知识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
四、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编写好的文学常识内容选取诗词,选取里面最经典的,配上相应的美图,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上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笔者有时在个人的微博上引用一句诗词来表达个人心情或者对自己的勉励,有时会转发或推荐古典诗词鉴赏,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点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分享给学生,学生不明白的话就会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出诗词的出处。另外,笔者推荐学生关注人民网、青年文摘、读者、广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微博,要求学生也关注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多关注乡土文化的发展,假期还布置学生必须转发关于古典诗词阅读的微博,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乃至喜爱上古典诗词,进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同时,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读诗、写诗、赏诗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地点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交流群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查阅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芦衣顺母”“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大量的关于描写母爱的歌曲和诗句,强化学生热爱母亲、孝顺母亲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个孝义之人;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静女》《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研读《水浒传》。
通过拓展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