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

时间:2022-08-21 05:53:55

导语:在学前教育美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

第1篇

学前美术教学主要包括幼儿绘画与幼儿手工两项基本内容。学前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幼儿开发、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利用外部环境的影响,刺激幼儿的绘画创作愿望,使其充分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使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幼儿美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前美术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实际操作能力。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和一些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包括对基础素描和基础色彩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幼儿简笔画、幼儿装饰画的学习与掌握等。在专业课教学中,学前教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的立足之本,是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如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幼儿简笔画的练习等,还要督促学生学习手工操作技能。通过这类幼儿园实用美术和手工技能的训练,学生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一名合格的学前美术教师应当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指导好幼儿的美术活动,做好幼儿美术教学以及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工作。

二、培养分析和评价儿童作品的能力

学前幼儿美术作品主要是再现性的,情绪、情感更多起到动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对美产生追求,作品中体现出简单的形式美规律,如画面的完整、均衡、重复和色彩的明快、鲜艳等。学前教育阶段属于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鼓励和引导,将会打击他们的绘画热情,影响其自信心的形成。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情绪,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正确引导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天赋。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不妨从教育环境入手,为幼儿创造优美的美术教育环境,以此帮助其学习美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抓住不同的黄金期辅导幼儿的绘画,但是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教师要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绘画形象的真实性。在指导幼儿绘画时,教师既要给予关心和指导,又要少加干涉,在尊重幼儿和保护幼儿天赋的基础上,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创造,发挥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创作感到困难时适时进行启发建议。

三、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2篇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调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深入地开展,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相对单调,沿用着“教师黑板讲,学生主要记”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地位,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去听。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缺乏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相对不高。

2.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创新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以教材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对于自主教学的内容补充得相对较少。常规的教学内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新鲜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等工具提前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倾向于课外知识的补充,因此,这使教师在使用传统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引领学生学习的热潮。

3.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互动

小学生是一个更愿意通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群体,而美术教学又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活动,只是采用简单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简单的互动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美术课堂中学生对于美术教学互动的要求,因此就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相对凌乱散漫,无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4.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用不够

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大力投入,许多小学的教学设备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先进的信息化时代教学工具的出现,可以使得教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对于相关教学工具掌握不足,而且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使小学美术教学对于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不足,导致许多教学方式和方法无法科学的改进。

二、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1.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又能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等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既能丰富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法,又能带动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逐渐增强。

2.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途径更加的快捷、方便。同时,各种课外补习班、兴趣班也促使许多家长提前让学生学习完校内的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已经提前掌握,常规的教材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要加大力度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教材讲解的同时,不断地引入课外拓展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地创新,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

3.良好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体制

对于小学美术课来讲,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坏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体制来为其衡量。因此,建立适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对于小学美术学科的发展极其重要。特别是,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反馈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既需要任课教学、相关学科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相关人士等共同加入这个体系的设计中。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体系

美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摆在了首位。现行的美术教育改革已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求教师对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适应美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此思路下,学前教育美术专业需根据现实的课程状况进行改革,确定美术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特点及教学制度的完善

中职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试验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教学功能和实现中职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制度。

二、学前教育专业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

建立健全的美术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内容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学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教学的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课堂方式,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实践、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突出学前教育教学特点和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点,密切情景、活动、智力的关系。关键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材中指导――如何有情趣地使用知识点进行教学,如音乐、脸谱、装饰、情景展现与绘画或设计课的综合设计,作为情景教学,进行开发学生思维的训练,切入点灵活,也有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机械地掌握知识的多少、技能的高低为标准。在活动设计中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培养综合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通过提示启发,促使学生在进行学前教育活动指导时,能考虑到家庭、社会因素,能整体地看问题、处理问题。着眼点要大,眼界更宽,考虑问题要辩证、灵活。能具备较好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学以致用。

四、课程的设置及自我学习能力培养

绘画、图案、手工、书法四者互动。四者为一个整体,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材形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使“教与学”之间建立较为牢固、系统、规范的教学制度和宽松的课堂作业时间,从而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绘画技能的训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把美术课程分别细化为:《美术基础》(包括素描、色彩、装饰色彩、书法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装饰画、泥塑、折纸、教具制作、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制作五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强调对美点的敏锐感和)和能力,尽可能多地培养、开发他们的表现方法和能力。在学习方法、自学习惯、自我发展能力方面进行培养。三者是互动关系,辅助于学科基本知识点,作用于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三方面形成一个紧密的连动结构。通过教材方式,提供自学阅读的空间。各类别之间有联系地提供知识点,揭示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习方法,促进学会、会学、会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师资队伍专业化改革

对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化改革,首先要加强对“资源共享式”的美术教师进行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知识的集中培训,加强他们对学前美术教育特点的认识,提高美术教师的学前美术课程教学的专业化程度。加强美术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解决技能课教师“教与学”,运用听课、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监控。提醒技能课教师密切关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和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使教学内容贴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专业过硬,更应该是幼儿教育专家。因此,各学校需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更新观念与知识,尤其是学前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学习。同时,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提供美术教师进行学前教育教学的机会,鼓励教师到幼儿园积累工作经验。积极聘请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学校兼职,通过校、园合作的形式打造培训平台。最后要加强横向联系,加强同类学校美术专业课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

六、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

现如今美术教学模式要完善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要体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通过教学试讲和在幼儿园的实习实践进行评价。同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评价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业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去推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去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标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策略

美术技能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改革与完善的趋势不可阻挡,设置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课程体系便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技能轻理论,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传统美术教育注重美术知识体系的教育,强调美术基本功训练,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美术教育,忽视对幼儿美术特点及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仅仅是熟练掌握美术技能,是无法胜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园区的美化任务的,更缺乏指导幼儿艺术活动的工作。

(二)美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

学前教育专业是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专业,除了专业技能,对基本教学技能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当前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这种单一教学手段为主,缺乏情景实践性体验,综合性能力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教学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幼儿园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培养现状研究董晓芳需要,桎梏了学生对美术多元化的认知,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程的统一性与关联性的整体认识,更影响了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对美术课程的把握和驾驭[1]。

(三)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虽然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注入式教学,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验,职业认知并不丰富,教学思维模式滞后,不能与实践工作接轨。另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不高。学生并不满足于教材中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

(四)忽视美术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

任教的美术教师大多来自美术专业,相对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对美术教学的思维及经验,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性、结合幼儿绘画心理的能力不足,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的综合能力。

(五)实习制度不完备,园校合作缺乏实效性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需要学校、幼儿园、学生、幼儿以及教师共同合作参与,存在着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分散化的实习地点、多样化的实习内容、特殊化的实习对象等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机制不科学、园校合作不畅通等问题。(六)缺乏科学的评价重技能、轻传授的教学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评价的误区。把学生掌握的绘画专业技能作为考核的首位,这种评价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绘画专业人才,而不符合学前美术教育规律。因此,学前绘画专业的教学既注重技能培养,也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美学素养的养成。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的对策

(一)改革传统教法,美术课程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课堂集体教学是我国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不注重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体验实践工作,感受和体验幼儿园孩子的特点,主动去学习探索,当带着问题、疑惑和渴求专业知识时,再次回到课堂,学生便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美术技能与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也能培养学生学前专业能力。

(二)优化美术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课程设置上立足提高学生审美,在正确的审美观点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过分强调美术技术的训练实用容易产生重视技能技巧训练,忽视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能胜任幼儿园美育的任务。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将素描、色彩这种美术专业的基础技能学好,更应特别关注儿童画,并且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内容,需要动手练习、欣赏、创作设计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以正确引导,从临摹到适当的创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和水粉写生的内容仍占了不小比重,对儿童画为主的相关课程内容重视不足。这种美术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不能满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目标,忽略了专业特点。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创作或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前教师提出绘画种类的特点及绘画技法等相关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介查找相关知识,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将查找到的知识及参考图片进行组内分享与讨论,教师通过总结,对难点和重点加以引导;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四)提升美术专业教师学前教育意识

美术教师具有美术专业技能与学前专业职业意识,才能教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学生。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行业实践加强教学教研实践经验,美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一线教学,提升师资内涵,获得直观教学经验,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具有美术技能的幼儿教师。要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求教师提高职业能力,更需要学生真正地参与实践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与专业兼备的人才。

(五)提高园校合作效率,加强实践课程教学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园校、学生、幼儿及教师共同合作与努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以及园校合作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实习期间强化实习组织管理。实习一般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充分考虑方便学生就业需要,在保证实习效果的情况下允许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统一安排大部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3]安排各学期教育见习,毕业前实习培训、毕业设计及论文等。运用幼儿园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技能。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比如参与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组织学生观摩学习美术活动等。学前教育实践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保持长期稳定的园校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真正实现与学校的工学结合。在教学教育管理水平、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也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服务,在相对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质量地完成实习部分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

(六)改革技能课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实践能力考核

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和学前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考核方式应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在传统的以课堂考核理论方式外,改革美术技能课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变考试为展示。首先,建立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制,考核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有机地结合。其次,考核项目上包括平时课业和主题考核,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进行现场操作。根据考核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定。要灵活考核方式,实现动态考核。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态度、创新设计、实习阶段表现、专业素养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使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代表结合评价。

作者:董晓芳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前教育 专业男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时代科技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而产生的,它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职业教育培养定位的局限,与传统大学相比,它更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因其实用性强,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更适合这类院校开设,其中男生由于其性别和性格的差异,因而在对其进行培养时不应完全照搬应用于女生的模式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适宜的培养环境

传统的社会偏见和幼儿教师待遇不佳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男生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传统偏见,使许多优秀男生对该专业“望而却步”。

要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应采取多种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宣传,使人们看到幼儿教师性别单一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到男性参与到幼教行列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尽快转变传统观念,吸引更多的男性来和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其次,应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规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学前教育队伍。比如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减免学费、推荐工作等优惠;幼教机构对接收的优秀男性教师,要尽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保证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加上优厚的待遇,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二、革新现有的培养方式

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考虑到男生的性别特点和特殊的职业发展目标,设立适合于男生的专业方向,使得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针对男生的培养目标,可强调男生具备从事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也可鼓励他们今后继续深造成为幼教研究人员、幼儿用品开发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等。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学校也要考虑到性别差异,让男生在完成专业必修的课程外,适当选修器乐、书法及体育类等课程,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体态自然、心胸开阔、意志刚强的阳刚之美,使他们胜任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其他教育活动。要突破单一的学科设置模式,实行开放的课程,适时增设“早期教育”“学前保育”“幼教管理”“学前特色教育”、“婴儿教养”、“卫生保健”、“营养配餐”、“家政服务”等课程,并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相应地开设“文化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等多样课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男生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尊重他们“打破常规”的做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粗心大意,鼓励他们使用自然、直率、温和、精炼的教学用语,不要苛求他们做违背性格或性别的事。

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由于幼儿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才能成功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校期间就应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培养。

首先,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项目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现场示范,也可以模拟幼儿园活动情景,组织男生扮演教师、幼儿,完成指定的活动任务。这些活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男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进行幼儿园模拟教学训练,可使男生在体验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另外,教学方法改革还要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能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融感知练习、模仿练习和评价练习于一体的技能训练,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男生每学年到幼儿园或社区见习,参与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教学、保育、心理咨询与家长访谈等活动。毕业实习也是重要的实践机会,教师要指导男生选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方向,是科学活动、美术教育,还是综合活动,然后和幼儿园带教老师配合,指导其进行所选主题的教学设计,写出教案或者讲稿,进行说课并在班内试讲,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教学,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并进行点评,促进其实践技能的提高。

再次,学校要开展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使男生获得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围棋、象棋与跳棋大赛可锻炼综合思维能力,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等比赛能增加对球类体验,踢毽子、跳绳等可增加对体育趣味游戏的认识,科普知识竞赛可提升科学素养,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可锻炼语言表达及驾驭现场的能力,等等。还可以组织毕业班技能汇报演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从而使技能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锤炼。

最后,学校要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能力训练,学校应该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以有意识地让男同学担任院、系及班级学生干部,使其积累管理经验;系内办公用电脑无偿向男生开放,提高他们的电脑水平;学院教务处允许学前专业的男生选修外语系的专业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对他们举办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场地和资金支持,使其能顺利开展,等等。

四、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启蒙教育,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对幼儿、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会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文素质,学校首先要通过思维方式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榜样示范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爱心等。其次,应该着力培养学前教育男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摒弃性别压力,虽置身女生群中而不被女性同化,保持自身的性别优势,全身心投入专业知识学习、轻松面对挑战;毕业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在得不到社会充分理解、尊重的情况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随机应变、找准定位、不卑不亢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五、培养幼教研究的能力

科研能力也是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科研实践,如要求学生写作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创作,等等,在科研实践中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判断、评价,从而训练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师要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不要停留于“做什么?”“怎么做?”,而要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采用什么方式做会更好?”的深层理由,由此一步步走向科学研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开展应用性研究活动,使研究与学习内容、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使研究成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对教育技能的全面掌握。学生可结合小课题、毕业论文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掌握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寻找实际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收集实践资料和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等,尝试运用专业理论开展实践研究,验证他人先进的教育技能,并尝试创新教育技能、研发教育玩具与教育软件,大胆提出和设计独创性的教育技能和教育产品,经过研究使之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为学前教育机构所运用等。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实现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是一项新课题,也是一项实用型课题,需要学前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史丽君.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视角透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梧州学院学报,2007,(10):92.

[2]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7.

[3]王佳媛,贾玉霞.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8,(05):10.

第6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要面向社会需求,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教学大纲必须要与时俱进,课程类型要切合实际和分细,教学计划要归类一体化,课堂教学上课形式要创建专业的工作室定点化教学,考查办法常规展览化。采用这些办法来提醒学生学好美术类课程,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堂实践。

[关键词]

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大纲 课程改革

发展离不开创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大纲需要与时俱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总的说来要面向社会需求,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必须与市场、就业挂钩,做到科学化、合理化。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归纳起来有“六化”。

一、教学大纲按学制和方向优化

幼儿美术活动主要是通过美术课来完成的。美术课教学直观、形象,这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美术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因此,不但要重视,还要合理化、科学化安排美术课程,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专业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

目前幼师专业的三个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艺术课程方面,我的总体建议是艺术方向的美术课程在大纲中必须增加分量,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考核要求及教学管理方面。管理方向的美术课程在大纲中则只需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少儿美术教育理念、幼儿园环境创设及美术教学教务管理等内容即可。综合方向的美术课程在大纲中只需要开设最基础的儿童美术课程,突出儿童美术内容和技能的广泛性即可。这样做有利于教学大纲的的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针对性。

二、课程设置分类型细化

音乐和美术其实都是个大课程。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课程数量偏少,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还不够,选修课程的数量少且面窄,时有照搬本科课程的现象。一直以来,美术类课程只把手工单独提出,就是美术与手工两种。在安排时美术课程名称一般是以美术及教法(一)至(四)或美术(1)至(8)来区分的,手工基本相同且只安排一学期,最多一年。其中美术没有明确哪个学期具体要学什么,完全是任由教师自己安排。

要使教学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就必须面向幼儿园或少儿美术教学实际,安排跟少儿美术学习相关的内容。因此根据调查和实践,建议将美术分为简笔画、基础线描、基础手工、高级线描、幼儿色彩、写字等课程。这样定位明确,目标清晰,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及科研。同时可以把这些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类,以求更科学合理。

根据社会的需求、少儿美术类型、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建议各学制的美术课程类型从难易程度、必修与选修等方面进行拓展和安排。每期可以安排三类美术课程,去除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或减少一些课程的课时,以达到合理和科学化。如:建议三年制艺术方向在校期间美术类课程安排为:

三、教学学期计划分类归类一体化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美术课程安排的不规范,导致美术教学都是以各个学校的老师为中心,各自为政,就算课程相同,由于教师本身研究程度的不同及教工龄的长短不一,致使同学制、同年级、同课程的学期计划区别较大,其教学效果或学生水平存在差距。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教材五花八门且有针对性的极少就是重要的因素。加上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研究没有延续性,此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要解决此问题,则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建专门的研究力量教研团队,从大纲到课程一步步、反反复复修订和完善,达到同学制同年级同课程的学期计划内容统一。

就个体学校而言,学期计划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中心线,应由教研室把关。相同的学制、方向、年级的班级,每个课程的教学计划大体都应该相同,具体细节和内容可有适度区别。在制定计划时,建议上相同的学制、方向、年级、课程的老师集体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甚至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达到每种课程学期计划归类一体化,促进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四、教学时间集中分段化

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类,一个学期一般为16周左右,30多节课分散到每周2节,其效果一直不佳。美术课重在实训,学好它既要长期练习也要大量练习即强化训练。对于零基础且在校时间有限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是把专业课学习时间集中,每次练习的时间适度增加,而且要连堂上课。美术类课程理论知识其实不多,占用的时间也不需要多,关键是理论的运用和掌握需要时间去实践和消化。但在每周2课时的有限时间内,要安排这么多内容是不合理的。因此建议美术课一周安排6节。如果时间集中了,课程学习跨度必定缩短。一类美术课程6周可以上完,一个学期安排三类美术课程是完全可以的,这就是集中与分段课程学习安排。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是解决了课少训练不集中而至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二是老师有了科研的时间,不是整个学期每周都被上课分散精力;三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弥补了原来教材上与教学时知识混乱无序、训练无量无质的缺陷;四是美术考查展览时间上合理了,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解决了美术展览集中在期末导致场地紧张、影响学生期末考试、没观众等等。

五、教室上课形式工作室定点化

美术课课堂是重点,学生的参与力度和学习效果与上课教室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少儿美术。要上好美术课,最好是在专业的教室。校外培训机构和幼儿园的美术教室几乎都是专业的具有典型美术特色的教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正是这些地方,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能直接在这样的教室学习和实践教学,对就业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综合以上分析,在高职院校创建专门的美术工作室显得特别重要。如简笔画工作室、线描画工作室、色彩画工作室等等。这就是把不同类型的美术课教室专门化,即教室专项专用,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作室,同时布局上又具备展览功能。各工作室由相应的教师负责管理,材料统一放置在工作室中,教与学都便利。这样既规范又合理,还能成为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特色。

上课时工作室固定不变,学生变动,教师也可以变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创造各类美术学科具有特色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解决教室桌椅位置狭小、拥挤,不利于大胆表现的现状,甚至还可以减少教室少的压力。另外,为学生统一订购的美术耗材不需要来回携带,就分类放在工作室,使用方便且可以节省资源。

六、考查办法常规展览化

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所以建议每周安排的课堂与课后作业,同学制同年级同课程的班级尽量一致,而且要及时检查,留下记号,教师不能只是提出要求,要以实际的行动来维护要求和制度,这样学生才能按照要求学习和实践。这里主要是提出期末考查成绩中平时成绩要做到检查常规化。这就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理念。

现有的美术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查,一般就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交一幅作品即可,看完评分后就没有下文了。美术类每门课程的安排是有先后联系的,一类课程可能是下一类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结束后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分,而是为了下门课程更好的学习。所以我认为要把每类美术课程的结束作为下一类课程学习的起点。那怎样做最好呢?我的看法是采用展览的方式比较好,通过展览的方式,同学互评、教师综合考评,让学生相互学习,发现问题,弥补不足。每一类美术课程结束都以展览的形式考查,阶段性的展示教学现状与成果,既能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还能充实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增加高校学术氛围,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给学生提供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增加向外界展示学校教学成果的数量,还能提高更多社会关注的几率。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 构建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开展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其针对性较强,一般定位于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我院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两个专业,负责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定向委托培养师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成功的关键,学校对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订。

(1)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时,认真调研生源地幼儿园师资需求实际,结合我院幼师培养的优良传统,对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专业综合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并把培养规格定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学前教育理论的能力;具有组织高质量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对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观察能力;具有创设教育环境和拟定并实施教育方案的能力;具有创新幼教实践的能力。依据这一培养目标,确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年级培养目标,并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体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侧重个人修养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注重培养健全人格;第二,整合综合艺术类课程,在缩短艺术类课程课时、部分弱化艺术技能标准的同时,注重对这类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艺术类课程的定位调整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上;第三,分化和加强学前教育类课程,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类课程分化成若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更能体现应用性特点的课程。如把原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把学前心理学分化为心理学基础、幼儿学习与发展、儿童发展观察与评价等课程。

(2)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查,了解到湖南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课改新设学科类师资和艺术、英语类师资通过社会招聘方式很难获得补充。二是农村小学面临着学校规模小、班额小、师资少,而年级与学科门类多,急需能从事多学科教学的师资。据此,学校将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够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对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一是进行课程门类和时量的调整。在开齐所有文化学科、教育理论学科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方向选修模块的课时,在全学时中的比例由2.8%增加到4.7%,并对每一个方向选修模块进行重新设计,细化课程门类,确保“一门教学专长”培养目标的落实。二是结合生源地师资结构性缺失的实际,重构选修模块。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与计算机五个选修模块中的音乐和美术合并为艺术模块,此外,为缓解小学科学教师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增加了科学模块。同时,根据实际,引导2007级学生选择英语和音乐方向;对2008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英语和计算机方向;对2009级学生,引导他们选择科学和体育方向。三是根据小学教师教育规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教育实习属同一概念,局限于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在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中,教育实习占全课时的比例增加到了16%左右,教育实习也由一次变为三次,即见习、小学教育心理调查、教育实习。但这些教育见习、实习是比较零乱、不成体系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提出建立涵盖课堂内外,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层层建立专业能力子项,确立各能力子项的实践教学时间、场所、内容、考核等因素,并分成课内和课外两个层次,课内的实践教学项目,在学科考核时一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项目,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专家考评小组,对各项能力进行统一的过关考核。

2.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为了使该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门类,相继开发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多元智力理论、感觉统合训练、亲子教育、婴儿教育等特色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多学科特点,建设了20多门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双语教育”“幼儿综合艺术教育”“幼儿园教育技术”“漫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儿童发展与玩具”等。坚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大力推进达标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三层次建设。学校已开设135门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课程门类在全国学前师范院校中是最全的,并拥有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7门省级精品课程。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联合全国高校的优秀教师组织编写了80余本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材,近两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等出版。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12门达标课程,为全省统编的所有主干课程教材编辑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关课程资源。

3. 遵循学段和课程特点,开展课程教学和管理改革

根据初招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对五年学程进行了“二、三分段”,即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阶段(前二年)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阶段(后三年)。针对这一特点,学院设立了师范预科部,负责管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的第一、二级学生,在学工管理方面,与高中管理模式接轨,逐渐过渡到大学管理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不强调大学教学模式,而以小步幅、高时频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教学时,要求文化知识体系性强,环环相扣,强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一般不容许教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伸缩性,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三笔字”、普通话、各类艺体课程的授课,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挂钩。第三年,学生接受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测,检测合格的学生,分别转到学前教育系和初等教育系学习,学工管理模式完全与高校管理接轨,课堂教学也明确要求采用大学模式,强调教学的大步幅、低时频,并且具有跳跃性和伸缩性。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强调以课题为单位进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专业能力的应用性学习。对教师教学的考评也注重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获得为主要依据。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

4. 开展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学院开展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分为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设计技能、教育技能、沟通技能、科研能力等几大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二是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模拟训练、幼儿园实践、课外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科研训练六大模块。三是“接触―介入―研究―应用”四步递进的全学程实践教学实施体系。第一步,专业接触。通过专业介绍、带学生观察了解幼儿,引导学生感知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态度和情感。第二步,专业介入。通过多途径的专业介入,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特点,学习本专业基本技能,形成专业认同。第三步,专业研究。除开展学前儿童心理调查和幼儿园教育调查外,二年级起,学生分成幼儿数学、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研究小组,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周下园1天,从事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三年级上学期写作毕业论文。第四步,专业应用。除保育实习、一日生活与游戏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创新性实习等传统实习项目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除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习见习之外,201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了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包括健康教育实验室、语言教育实验室、科学教育实验室、音乐教育实验室、美术教育实验室、建构游戏实验室、角色游戏实验室、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陶艺教育实验室、基础心理实验室、儿童心理测评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16间,建立起了涵盖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儿童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幼儿教育实验指导手册》。

5. 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

“过程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以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注重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了激励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五年学程,两次阶段检测。两次阶段检测中的第一次是指前二年学程结束时,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基础文化课进行中期检测,并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次是指在五年学程结束时,通过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检测,成绩纳入学籍管理范畴。第二,每学期均设置文化知识考核和技能过关考核。这是常规性的,涵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期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文化知识考核纳入学院考试管理,技能过关考核由系部组织实施,每一门课程结业,课程内所包含的显性技能必须通过课程组代表系部组织的过关检测,毕业时,如果学生所持的职业技能过关手册中有项目没有过关,须补考过关后方可领取毕业证。第三,平时考核成绩必须占学期考核成绩的30%。在学期考核中,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平时作业,进行辅导和评价,前二年的学习中,每个单元必须进行单元测验,这些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汇总后,占期评成绩的30%。

二、顶层设计与课程教学并重,改革成效显著

近几年,我院在公费定向学前师资和小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百年师范优势,立足现实,超越传统,精心进行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各类保障性制度

比如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大纲》《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教育实习手册》《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实践教学体系》。

2. 建立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已经建设了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初等教育专业也建成了12门达标课程。承担公费定向培养任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相关课程资源,并上传至学校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教师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基本满足公费定向培养的要求。

3. 根据需要,梳理、编写了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部分教材

学前教育专业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教师编辑出版了一套系统教材,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中80本教材,并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由省教育厅统筹,组织省内专家学者,编写了专门针对五年制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的系列教材,本校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组织编写了《语文》《应用文写作》《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实用教程》《阅读与写作》《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等教材,并出版发行。此外,还为“数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编写了配套的习题集和相应的课程资源。

4. 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力素质成绩喜人

一是职业技能过关率高。以初等教育专业2007级为例,12项教师职业技能中8项一次性过关率达85%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过关率达到90%以上。

二是教育实践表现优秀。学院认真组织教育见习与实习,实习园所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合格率达96%,优秀率达到86%。各实习园所和学校领导对我院的实习生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另外,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项目结合,将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派往需置换的园所进行顶岗实习,既填补了幼儿园教师脱产研修出现的岗位空缺,又给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在实习中,免费师范生敬业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受到园所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是本科自考参考率、过关率高。早几年,学院与湖南师大成教办联系,建立了本科自考辅导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参考率达98.71%,过关率达95%,也就是说95%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能在毕业时拿到全日制专科文凭和自考本科文凭。学校升本后,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自主举办本科自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专科学程开展自考学科的修习,参考积极性更高,通过自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边实践边提高,积累人才培养经验

在近几年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在发扬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因循守旧,超越传统,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制定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意味着由政府出资,为特定地区即生源地地区定向培养教师,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生源地师资需求。近几年的公费定向教师培养工作实际也证明,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生源地师资的实际需求,培养的人才就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立足于生源地师资需求。

第二,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必须招收优质生源。在培养工作中,学校也招收了少量自费非定向生源,相对公费定向来说,这些学生入校门槛相对较低,学习能力、毕业时的职业素养整体来说也比较低。在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资敬业精神、能力水平较高,社会反响好。结果证明,湖南省开展的基于优质生源的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计划是成功的,促进了湖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关键之处是公费定向机制为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第三,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必须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公费定向师范生前途已定,部分学生动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一方面,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改革,各类考核对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进行全学程、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目标定位,并能受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本科自考,自考的压力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己,同时,不断的考试通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第8篇

 

一、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制度、过程和评价等方面,笔者通过对遵义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重要地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门类有重复和缺失现象,如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幼儿数学和语言活动重复,学生的薄弱项,如幼儿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却很少涉及。又如钢琴和舞蹈课程只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大三则没有安排。有学生说:“希望钢琴课能一直上到大三,因为有课才会坚持去练琴,这样我们的技能也会好很多。”二是课时安排不合理,这表现在理论课程课时多,而见习和实训时间少。只有极少数的课程有两周的见习机会,而其他专业训练课程没有安排见习。实习则集中于大四上学期,这导致实习和专业学习脱节。有学生说:“到了幼儿园,发现和学校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特别沮丧。”有学生认为学校学的理论是高高在上的无用论。“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矛盾,则可能重蹈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说一套、实践做一套’的问题”[2]。

 

2.课程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专业理论知识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决定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但理论学习需要联系实践,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这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现实中表现为理论说教现象严重,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够。一名大四学生在实习之后说:“在幼儿园举办的大型亲子团体操中,高职学生体操和舞蹈编排方面较高师本科生更强也更为积极、活泼,能歌善舞的高职教师也更受幼儿和家长喜爱,而在教案和其他文字写作方面高师本科生更强。但是,幼儿园更注重实用性强的人才。”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家长工作能力,而高师课程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可见,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够,导致学生在幼儿园工作的适应方面存在困难。

 

3.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偏重于静态知识的吸收。

 

对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发现,学生不是总想逃课,只是因为课堂教学质量差。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单一,有学生说:“很多老师只空讲理论,理论听多了,我们都不爱听,都不相信了。”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且讲授时只是从理论到理论,未帮助学生架起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学生不能理解并吸引,进入幼儿园不能自然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考试评价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考试评价方式仍然是以考查学生掌握静态知识为主,学生学习过程未很好地体现出来,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能力训练结果体现不明显。这种考试评价方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习惯的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顺应中引领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优化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是首要任务,首先要坚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做到理论体系完整,实践训练贯穿其中。其次,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明确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具体目标,如美术教育要求学生既具备美术基础知识,又开展幼儿美术教育,还将相关知识应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钢琴课程要求学生能弹奏至少20首儿童歌曲等。再次,课时分配方面应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如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可由15周(每周3课时)的学校学习加两三周幼儿园课程以观察和实践练习(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钢琴、舞蹈、音乐和美术是学生的薄弱项,需将学习周期延长至大三上下学期。

 

2.构建教研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有感性经验,否则对教师讲授的理论内容难以理解、分析和讨论。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集教学、研究、见习、实训、实习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体系。首先,见习贯穿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训练的始终。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直到大三结束,学生每周半天(每月2天,一学期至少八天)的幼儿园见习时间。见习内容可以是自由观摩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进行,任课教师应设计课程见习指导手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增强见习效果。有了见习基础,学生到了大四实习就能进一步提高实践认识与能力。

 

其次,为增强实践练习的效果,我们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实践学习的环境。第一,建立高校附属幼儿园并择优选用优质幼儿园作为学生见习和实习基地。第二,在基地园有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管理和指导学生。学生在见习中可先观摩活动,适时设计活动方案与并实践导师探讨,然后实施、改进、再实施循环进行。第三,学生在见习、实训和实习结束时要提交过程资料和最终学习结果材料,如观察记录、随笔、论文、活动方案、活动实施视频等。

 

3.改革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习充满乐趣。

 

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对教学有导向作用,因此,改变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尤为重要。第一,改变固定的教学地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教学不仅在教室,还可在户外、幼儿园等场所进行。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后可去幼儿园观摩活动,师生共同研讨。又如体育游戏可在户外相互观摩学习。这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授受式教学模式,而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互动,学思结合。

 

第二,评价方式需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引导作用。首先,重新分配考核的比例,加大平时成绩比例,杜绝学生临时突击过关的侥幸心理。平时成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练习结果,如课堂表现需考查学生课堂发言、参与小组合作情况等。平时作业不仅是一纸作业,还可有多种形式,如学生组织和指导某个活动的表现。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仅要简单评ABC等级,还要颁发证书或奖状,让学生尝到学习甜头和乐趣。其次,期末考试要求测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打造研究和应用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于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是改革之列。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于各地方高校扩招的需要,新招聘一批任课教师,这批教师对学前理论和前沿研究较为了解,但由于他们往往缺乏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性认识,在教学与学生实训指导上不免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加大与实践的联系力度,如出台相应文件要求教师每学期需到幼儿园参与活动不少于20课时,且安排教师带学生进入幼儿园见习实习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当地幼儿园的联系,增强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

第9篇

论文摘要: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实施,要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品与技能相结合、训练与实用相结合三个原则,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