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子生产计划

时间:2022-10-22 21:58:18

导语:在电子生产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子生产计划

第1篇

一、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特征

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分为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显示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其基础为半导体器件,核心为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速度快、重量轻、可靠性高等特点。通信技术是指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信息按照达成的协议进行传送的技术。计算机技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综合特性。网络技术涉及传统的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内容。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技术创新频率高。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范畴,其核心特征是技术创新频率高,与其它产业相比产品生命周期更短暂,产品更新换代与技术升级的速度更快。正是由于这种高频率的电子信息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要求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在资金、体制、人才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其持续优化与进步。二是资金技术投入高。电子信息产业需要高密度的研发资金投入,大量的技术设备使用和大规模的技术人才储备,才能保证具有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面世。加之生命周期短暂,行业企业竞争激烈,只有保持高密度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投入,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同时,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和研发风险较高,新技术研发与新产品研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后一无所获,从而更增加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性。三是市场巨大收益高。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具有高风险性,但由于该产业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社会经济生活无法脱离电子信息产业,从而决定了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巨大,企业一旦开发出合适的产品,将得到巨大的市场收益和竞争优势。正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创造性,决定了其具备高收益性特点。

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30%以上,计划完成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计划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保定、廊坊、邢台、石家庄、秦皇岛五大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2015年,河北省将鼓励开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多模卫星导航等技术研究,重点支持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通讯、多媒体通信等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带动石英晶体、光端机及其配套等元器件、功率器件集群式发展。完成北斗一代、二代及其兼容产品的开发,形成芯片组、OEM模块组及整机系列产品。以新一代移动通信建设为契机,做大通信系统配套产业。到2015年年底,通信及导航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0亿元。

三、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问题分析

(一)产业规模整体偏小。2010年,全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仅占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1.14%。拉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少,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的企业只有3家。投资类、消费类龙头整机产品匮乏,基础类产品约占全行业的60%。2015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企业计划达到500家左右,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企业3家。但和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大省比较,整体规模仍偏小。2015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计划完成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即便如此,也仅占河北省GDP的3.3%,产业规模明显偏小,需要进一步做大。

(二)资金技术投入无法满足需求。“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年均投入不足40亿元,仅占河北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0.08%。研发资金累计投入40.36亿元,仅占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67%。“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年均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虽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与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需求相比,投入仍不足以满足需求。由于企业投入不足,企业负债严重,直接导致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甚至较大幅度落后于国内东部沿海省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弱,需要进一步做强。

(三)缺乏复合型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技术范围宽,需要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领军人物人才。目前,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中,在全国知名的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物很少,远不能满足产业创新的需求。同时,高技能操作人才普遍短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产品结构初级化,附加值低。由于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竞争能力不强,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加之多年来资金投入和技术储备不够,缺乏大师级领军人物,缺少高技能操作人才,成熟技术人才流失等多方面问题的影响,从而导致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结构初级化,附加值低。

四、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做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京津冀经济发展已成为除珠三角、长三角外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紧紧抓住环首都绿色经济区建设、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等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做大。

(二)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全面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实力。河北省应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设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使用产业发展资金、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产权结构,创新河北省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股权投资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和改造、引导传统产业转型。

(三)引聘结合,快速建立人才队伍。筑巢引凤,高标准高待遇引进国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复合型领军人才,打破传统薪酬观念的束缚,通过具有竞争力和激励力的薪酬制度,快速吸引复合型领军人才到河北省创业。依托河北省职业教育的优势,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

第2篇

【关键词】电气系统; 自动化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工艺特点

1 前言

自1960 年冶金工业的第一台控制用计算机应用于带钢热连轧机辊缝和速度设定以及70 年代带钢轧制实现计算机控制以来, 30 年中计算机控制已经经历了四、五代的变迁, 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冶金工业的多级冶金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以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为例: 电气传动系统更加稳定、大型化; 基础自动化系统接近分布式系统, 功能更加标准化; 过程控制级网络通讯高速化, 使得许多传统热连轧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已经成功移植到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的高速数据采集以及高速在线控制功能使得轧制模型计算精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基础自动化与过程控制系统结合更加紧密, 基础自动化系统与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2 工艺布置以及工艺特点

如图(1) 所示, 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由三座加热炉, 大压下侧压机, 1号立辊轧机, 1号粗轧机, 2号立辊轧机, 2号粗轧机, 保温罩, 切头剪, 7机架精轧机组, 层流冷却, 3座地下卷取机以及托盘式运输线等组成。

图1 生产线线工艺布置图

跟其他传统轧线相比:

2.1 宽度控制能力更强、也更复杂

由于大压下侧压机的使用, 使得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的最大减宽量可达350mm, 但是由于侧压机形成的狗骨的变形恢复原理与传统的立辊轧机形成的狗骨的变形恢复原理大大不同, 因此造成了侧压机出口宽度精度不高。这就要求粗轧前的立辊轧机设定更加准确, 道次要求更加严格。

2.2 轧制节奏更快

目前, 马钢2250热轧带钢生产线的轧制节奏最高已达每小时29 卷, 接近每2 分钟1 卷。

2.3 轧制计划自由度更大

马钢2250热轧带钢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有丰富的手段根据实际工艺情况在线调整道次规程以满足目标要求, 同样各级自动化控制系统特别是过程控制系统能非常良好的适应来料尺寸(板坯钢种、宽度、厚度)、轧制计划(成品厚度、宽度)的突然变化,因此由于生产订单的复杂性造成的马钢2250热轧带钢生产线钢种变化频繁、成品宽度厚度跳变剧烈等等在传统热轧带钢生产线所无法容忍的轧制情况已对该生产线的生产和质量不再造成巨大影响。

3 自动化控制系统

3.1 系统组成

热轧板带生产线特点是连续、高速、实时、高精度, 在马钢2250 热连轧线控制系统完全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3.2 高速、稳定的通讯技术

通常, 常规热轧生产线的各级自动化控制系统拥有数量种类众多的控制器, 如服务器, PLC 控制器, 单片机等等; 操作系统也五花八门, 如WINDOWS,UNIX, LINUX, VMS 或者嵌入式操作系统。为了实现简单网络拓扑上的高速稳定的通讯, 马钢2250 热轧生产线采用了EGD 技术和TCNET 技术。

3.2.1 EGD 技术

EGD 是英文“Ethernet Global Data” 的缩写,是美国GE 公司首倡的一种TCP/IP 通讯协议, 通过EGD 通讯技术, 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高速的数据交换。可以实现各种操作系统下的TCP/IP 通讯是其最大优点之一。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实现了过程控制服务器, 基础自动化PLC 控制器, 特殊仪表之间高速的EGD 通讯, 部分数据交换速度已达20ms。

3.2.2 TCNET 技术

TCNET 技术是日本TOSHIBA 公司研制的一种以太令牌光纤环网(根据控制要求, 也可以设置成以光纤双环网或者单环网), 通过TCNET 技术, 可以实现PLC 控制器及计算机之间高速的数据交换。通过TCNET 技术,马钢2250 热轧线PLC 控制器之间的部分数据流交换速度已达1ms, 这极大地满足了高速控制器特别是HGC 控制器之间的通讯要求。

3.3 传动系统趋于更加稳定、过载能力更强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 其主传动变频器选用TMEIC 公司生产的大功率IEGT 变频器, IEGT 是英文“Injection Enhanced Gate Transistor”的缩写,IEGT 变频器为三电平交- 直- 交变频器。TMEIC 公司生产的IEGT 变频器的控制特点:系统保持高稳定性, 速度调节器拟合了反超调控制技术, 系统输出没有超调; 采用模拟跟随控制技术( SFC 控制) , 降低了冲击速降, 避免了扭振与机电共振; 功率因数控制技术, 系统功率因数为1, 电网不须要安装高次谐波滤波器与静态无功补偿装置; 使用高性能测速元件(Resolver) , 系统静态精度达0.01%, 同时IEGT 元件能忍受很高的di/dt 与dv/dt。这些特点决定了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的主传动系统更加稳定、过载能力更强。

在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X80 钢种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X80 的特点决定需要低温轧制, 超低的出炉温度, 超低的精轧开轧温度, 超低的精轧出口温度, 超低的卷取温度, 这是对主传动系统的严重考验:

3.3.1 由于材质太硬, 粗轧区域, 上下辊的负荷分配严重不平衡, 导致了上辊负荷有时可达190%;

3.3.2 精轧F6 甚至工作在170%的过载状态;

3.3.3 当目标厚度为20mm 时, 卷取机的卷取负荷处于过载状态;即使是工作在这样苛刻的环境下, 主传动系统没有因此而跳闸堆钢, 这是以前的主传动系统所没法比拟的。

3.4 基础自动化系统

目前, 一般热连轧生产线选择的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都是使用PLC 作为主要的控制器, 马钢2250热轧带钢生产线选用TMEIC 生产的V 系列控制器, 其特点为: 微型化、网络化、PC 化、高速化、分布式。

3.4.1 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的基础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有:

(1)全生产线物料的实时位置跟踪及数据跟踪(微跟踪);

(2)全生产线所有设备的逻辑、顺序控制;

(3)全生产线的各种自动位置控制(APC);

(4)粗轧、精轧、卷取主令控制及其他设备的速度控制;

(5)全生产线的各种辊道控制;

(6)粗轧机负荷平衡控制;

(7)飞剪控制;

(8)精轧机活套控制;

(9)板坯宽度控制;

(10)带钢厚度自动控制(AGC);

(11)全生产线的模拟轧钢。

3.4.2 V系列控制器

V系列控制器属于PLC 范围, 在实际的应用中, 使用方法与工业控制PC 计算机非常相似。其特点是:PC 化: V 系列控制器的C3CPU 模块就完全可以说是一台计算机, C3CPU 模块拥有工业PC 机的全部硬件设备, 兼容WINDOWS 2000 或者其他操作系统, 有各种外设接口(如显示设备、键盘、鼠标接口、串并口、USB 口)。同时C3CPU 模块因为是PLC控制器, 还具有PLC 控制器特有的高速I/O 访问能力。高速化: V 系列控制器的STC 控制器拥有超高速的扫描能力, 扫描速率最快可达2 ms。网络化: V 系列控制器配有普通以太网模块TN721, 通过TN721 模块, 可以对V 系列控制器进行网络配置, 配置跟普通PC 计算机网卡原理一致;完成网络配置后, 工程师可以在同一网络上的任何计算机访问任意一台V 系列控制器, 这极大的简化了工程师的工作量, 同时也为V 系列控制器的分布式特性打下了基础。

3.4.3 V系列控制器的分布式监控、维护工具VtoolVtool 是V 系列控制器的监控、维护工具工具,其特点除了简单方便外、其最大特点是分布式访问。Vtool 与V 系列控制器之间采用分布式连接技术中最为复杂的“众播通知式联接”, 因此网络中任何有效安装了Vtool 工具包的节点都可以独立自由的访问同一网络中的V 系列控制器节点,Vtool 工具与V系列控制器的任何节点出了问题不会影响其他节点。

3.4.4 高速在线数据采集

系统ODGTMEIC 提供的基础自动化系统的在线数据采集ODG 可以提供非常高速的数据采集。最高速率可达5 ms 每次。

3.5 过程控制系统

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不仅仅只有基础自动化系统, 其过程自动系统(L2)同样具有高速控制,高速通讯能力, 许多以往只能在基础自动系统实现的功能在马钢2250 热连轧线由过程自动系统来实现。

3.5.1 过程控制系统主要功能有:

(1)生产和控制数据的输入及管理;

(2)工艺和控制数据的在线采集和处理;

(3)全生产线物料的实时位置跟踪及数据跟踪(宏跟踪);

(4)过程自动化各项设定值的计算;

(5)模型参数自学习以实现优化控制;

(6)轧制节奏控制;

(7)终轧温度控制(FTC);

(8)卷取温度控制(CTC);

(9)过程自动化级人机对话以实现全生产线的数据监控和数据处理;

(10)全生产线的模拟轧钢;

3.5.2 软硬件产品标准化

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的过程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全部选用标准化商业计算产品, 软件系统选用TMEIC 的PASolution 系统平台。

3.5.3 过程控制系统实现高速数据采集由于马钢2250 热轧带钢生产线具有高度通讯功能, 过程控制系统直接采集工艺和控制参数, 并且在线向模型计算和自学习进行反馈, 大大提高了模型计算预设定精度。

第3篇

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大会还增加了石狮男装产业带供货对接会以及电商品牌选品会,通过联合知名第三方平台推荐大卖家,石狮男装企业提供好货品的新形式。参加供货对接会的石狮28家企业都经过电商大会筹备小组严格筛选,提供的产品从款式、质量、质检等方面都需进行严格把关,从产品设计、分销合作和渠道互补等深层合作,将石狮男装源头好货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渠道、全平台供应链打通,实现石狮男装货通全球。

据介绍,石狮市近年来依托纺织服装产业优势,积极培育石狮经济增长新动力,将发展“互联网+实体经济”作为石狮市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推动本土传统服装产业深化电商应用,通过整合纺织服装行业各要素资源,加强产业链协作,全面推动实施乃至泉州产业转型升级。在“互联网+”时代下,石狮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目前石狮有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个人超3.5万家,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超过500亿元,先后涌现出多家网络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电子商务领跑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石狮电商大会基于纺织服装产业优良基因,致力于为海西众多互联网企业提供最新最全的行业资讯盛会,自2013年4月18日作为海博会配套活动举办首届至今,反响强烈,不仅得到了石狮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还不断在业内引发讨论热潮。短短五年时间,石狮电商大会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本土电商领域年度盛会。

石狮市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苏兴模表示,因为强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优势与本土“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纷纷入驻石狮,在石狮市政府的推动下与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海西电商园、石狮国际轻纺城、石狮服装城等商圈寻求合作,达成资源整合、共赢发展战略联盟。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3.5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发展,逐渐的进入到企业进行生产的各个领域当中去,尤其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和普遍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也成为了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一个基础核心,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1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总述

1.1 计算机的控制技术概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实际上就是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和创新为控制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提高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得到传感设备、自动控制、总线传输、网络通信、系统软件等的支持。其主要的核心就是控制技术,利用计算机对设备进行全程的操控,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用计算机的数据系统取替传统式的操作系统,对生产设备进行全程的运行操控,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是企业进行生产中的一个改变和革新。

1.2 工业自动化生产的概述

工业自动化生产其实就是在没有人工进行干预的前提之下,生产设备根据相关的一定程序和指令进行自动的控制操作的生产过程。工业自动化生产的过程,就是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的流程线,包括进行原材料的输入、加工的选取、原料的输送、原件的装置、成品的检验等等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加工。由于工业自动化生产其本身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必须进行紧密的联系,不管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的一点差错。随着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降低了劳力劳动,对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从而促进了企业生产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3 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智能化水平程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自适应性和自动化已经成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而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发展应用也是朝着复杂化的系统工程能够进行自动、智能化的处理和自动化的控制处理并行方向迈进,以前传统式的对对象进行单一性的处理控制过程对于现今复杂化的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要求已经无法进行满足,今后在复杂系统中其生产的精细化是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发展趋势。

2 计算机工业化的发展特征

2.1 各个控制系统之间的融合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具有共同性与渗透性的,一些控制系统之间,例如NC、PLC、IPC、FCS等会进行相互的补充和相互的促进,彼此共同存在,有些系统例如工业上的PC与较为低廉的微型PLC之间进行比较,工业PC的数据更显复杂性而且设备的集成性也比较高。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PC不会取替PLC进行工作,而是在工业PC和PLC之间进行融合。虽然在PLC、NC、DCS、FCS、IPC等进行设计的时候其目的是没有一致性的,都各自有各自适宜的技术和应用的领域,但是在技术的领域上来说,各个控制系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融合是传统技术得到发展的趋势。

2.2 自动化技术的界限比较模糊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和渗透性具有较强的特性,而工业自动化生产也受到了各种专业技术技能的综合合并,使得工业控制化的计算机系统、数控、机电一体化、制造技术等各技术学科之间所具有的自动化技术界限就显得比较模糊,而这也这正是其发展的形势所趋和需要,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3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的特点与效果

3.1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的现状

在以往的一些传统式的工业生产以及资源开发的工作中,采用的都是人力劳动为主要劳动力。类似于煤矿、石油的开采等一些较为危险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过去由于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落后的因素影响,对于开采和管理无法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和控制,经常会发生很多的意外事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广泛和普遍的应用,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也在逐渐的进行更新,对于原始的人力劳动力也在逐渐的减少,而计算机总线技术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最为广泛和普遍采用的技术,其使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沟通显得更加的方便,能够对自动化的装置设备进行全程性的控制和监督,通过利用计算机总线技术对工业自动化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仔细的检测,对于在各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异常情况能够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检测。

3.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

3.2.1 工业自动化生产系统的现场总线具有功能自治性和智能型。现场总线可以通过安装传感设备对在现场分散着的设备进行分析监控处理,通过对现场设备的利用使设备其的自动控制得以完成,可以对设备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诊断。

3.2.2 工业自动化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现场总线的系统也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的特点。利用开放性系统可以对任何系统和设备进行连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具体需要,对不同的设备和系统进行组装以此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3.2.3 工业自动化生产系统具有互用性和可操作性。工业自动化生产系统在设备之间能够使设备和系统之间进行相互的连接,以此将数据进行互相的沟通和传送,而对于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也可以进行设备之间的替换以及代替。

3.3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对设备进行诊断之后所得到的信息和质量数据是对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总线其的可靠性进行的诊断,因此,在对总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于控制方面所具有的可靠性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帮助客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客户的生产提供更多的方便性,从最大的限度上将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的提高。(2)对环境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是为了检测自动化系统的性能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因此,需要对设备得出的检测结果进行重视,对于电源的电压、传感的设备等的具体工作情况以及在受到电磁干扰之后的生产环节中所产生的性能数据,要加以重视,对于环境所产生的条件限制要进一步的加强和重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业自动化生产的程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和普遍的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这使得工业自动化生产显得更加的智能化。在计算机技术逐步发展到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工业自动化生产显得更加的优化和有优势,使得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具方便,提高质量,为企业在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全海.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特点与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07).

[2]于文新,楚书来.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3(08).

[3]马元琳.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09).

[4]胡松楠.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1).

第5篇

国内知名的B2B电子商务服务机构中国网库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件事,就是推动单品电子商务在实体经济中的发展与应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单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中国网库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基于不同单品属性构建的网络交易平台(品类网)将是所有企业使用最为频繁的网络平台。二是所有的细分行业内都将有一个最有价值的单品网存在。

传统的实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走提升产业升级和节约成本相结合的道路,而不是简单地在网上打价格战和大量投放网络广告。对于大部分实体企业来说,要想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产业升级,可以尝试在自己具有优势的单品领域构建单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比如2011年9月,由”好想你”枣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网库联手打造了中国红枣交易网,不到一年,中国红枣交易网就聚集了2734家上下游联盟会员,其中不乏大量优质的供应商和加盟商,这为“好想你”枣业的市场拓展储备了丰富的资源,产品货源和销售渠道都得到了保障,而扩张费用仅为原来的千分之一。

如果“好想你”要做农产品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不但投入巨大,而且很难有真正的交易产生。而在单品电子商务模式下,如果只选择红枣一个单品,并通过自己对红枣产业的了解来构建和主导一个“中国红枣交易网”,则该企业通过利用中国红枣交易网可以聚合全国各地的红枣种植、生产加工企业等红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不但能够大量销售自己的产品、独家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可以让所有红枣产业企业实现网上交易。所以,企业可以利用最低的成本在红枣这一单品领域全面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企业付出的成本将大大低于自己开个网店、大打网络广告去卖红枣的成本。

当然,除了红枣以外,河南有大量的特色农产品都可以构建属于河南本地农业的单品电子商务平台。如果河南省在2~3年内能建设100个具有本地优势的全国性单品交易网的话,每个单品交易平台1年推动10亿交易额的情况下,将能推动1000亿的电子商务交易。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是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的首要内容。为更好地服务与支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聚焦三农信息化发展,河南省发改委经济联合会与中国网库联合打造了河南村村通农林牧电子商务平台,旨在构建河南信息化新农村服务体系,将河南农业发展与电子商务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和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为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铺设更加宽广的道路。

作为“政策推动”、“电子商务”和“新农村市场”这三大要素的创造性结合与有机统一,河南村村通平台侧重商情和价格动态、网上交易,通过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聚合式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采用多元化架构,规划三年内将在省平台基础上,以河南省在农林业和畜牧业领域的近百个地方特色产业进行全国性单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采用省平台与全省18个地市平台、156个县平台以及上百个农林牧单品平台对接,借助农业信息的共享、报价等功能,帮助河南省各地的农特产品产业链相关企业拓宽商业渠道。

第6篇

[关键词]库存管理;采购;JIT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O104-02

最近几年,我国电子制造业一直以高于国民经济2~3倍的速率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电子制造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万亿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涌现出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通讯等一大批IT知名企业。

1 电子制造企业库存管理中问题分析

尽管很多电子制造企业实行了最先进的采购方式和库存管理控制方法来减少库存,但是仓库里总保留着多余的库存或者产生缺料。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产计划的频繁变更是造成多余库存的主要原因。因为生产计划决定了JIT、CRP和VMI的供货计划,生产计划的变更不能及时通知相关采购员,因此采购员发给供应商的送货计划是按照原来的生产计划制订的,所以会产生多余库存或者缺货。准确的生产计划以及与生产计划配套的采购计划,而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产计划调整了,采购计划通常情况下必须调整,采购的执行也随之而调整;反之采购的执行如果出现了差异,生产计划就应该及时调整,否则就出现了脱节。

(2)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尽管公司拥有比较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通信设备,但生产计划的变更还是不能在第一时间传达给相关责任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组织结构的设置问题:生产计划归生产部门管,采购计划归采购部门管,结果往往就是大家各做各的,你也分不清楚到底是采购计划没有依据生产计划制订还是生产计划在制订的时候没有考虑物料计划以及物料的可得性,一出问题大家就会相互指责扯皮,谁也扯不清,最后不了了之,回过头来只好逼着采购去做紧急采购,逼着供应商紧急出货。

(3)物料需求的预测不准确。根据SMI和CRP的订货流程,制造企业要提前一段时期向供应商发出物料需求预测,以帮助供应商备货,并进行订货确认。但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因而客户的订单量跟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多余库存或缺货。还有就是因为供应商和第三物流服务商送货不及时而导致缺货。

2 电子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对策分析

(1)制定高效的采购制度。制度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依据。为杜绝采购人员和供应商打交道时的行为,可以在听取各方面和各层次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采购制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物质计划管理、物质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物质供应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及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严格执行,以制度管人,并进行认真检查和考核。整合物料部内部业务流程,实施管理分层、业务分段,把价格审查、业务谈判、合同签订等业务职能分离,进一步规范物质计划、采购、招投标等物质管理的基础工作,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从而达到节省费用支出的目的。

(2)选择符合公司要求的供应商。优选供应厂商也是提高采购质量、控制物质采购成本的关键所在。对重点物质的供应商必须经过质检、物质、财务等部门的联合考核后才能进入,如有可能还应到供应商生产地进行考察。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相互竞争,使企业在采购谈判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确保进入企业内部市场的厂商资信和产品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

公司可以通过跨职能的团队,进行集体决策。选择的标准必须涉及供应商提供的参考价格,提品的质量,供应商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历史合作情况等一系列项目,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挑选出的供应商具有满足供货能力稳定,供应产品的质量高,同时在低价格的情况下还有赢利的属性。

(3)根据客户建立项目小组。因为电子制造企业一般都是按客户订单进行生产,因此可以针对每个客户建立项目小组,让生产计划部门和采购部门融合在一个项目里面,加强生产和计划的联系。生产计划的变更可以及时传递给采购人员,从而调整定购和送货计划,而生产部门也可以根据原材料和零部件重新制订生产计划。

(4)采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管理库存是为适应供应链一体化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库存水平,减少了供应商和公司之间的重复操作,是实现供应链体系中库存优化控制的有效途径。这种准时化供货模式,由于完全取消了库存,所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但是对供应商和公司的运作标准化、配合程度、协作精神要求也高,操作过程要求也很严格,因此制造企业应选择与自己空间距离不是太远或交通比较便利的供应商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第7篇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 管理模式 问题分析 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81-02

引言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充分综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金、材料、设备、技术、信息和时间等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决策、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平台。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计划管理将ERP系统中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连接成有机整体,在推动生产计划目标落地方面起着承上启下、连通内外的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生产计划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品种、产出速度、产出时间、人力和设备等资源配置以及库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资源优化管理。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计划管理重点跟踪和监控项目执行情况,确保项目高效顺利执行。对于现代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非常复杂,缺乏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混乱无序,更严重者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包括自主生产任务、合同任务和上级单位研制任务,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基于合同任务。计划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包括计划管理处、科技处、质量处、采购处、市场部等。经过多年市场化发展,形成了以研发部门为科研主体,产品制造部门承接基础生产任务的生产模式。近年,企业主营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横向合同生产任务艰巨,外协、外购量巨大,生产负荷动态起伏明显,同时上级相关部门的纵向研制任务繁重,科研产品多型号并举、多任务交叉,科研产品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驱动被动生产的特点尤为明显。在自主生产任务方面,该企业滚动制定年度和季度生产计划,以产品预先生产的管理方式安排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完成日期,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现执行计划及后续计划。生产计划管理流程见图1。

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根据客户订单或销售预测启动任务,生产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评审后,下达正式计划到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相关项目负责人制定人力、物力、项目进度等基本需求信息,并将其反馈到采购相关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需求制定采购计划。生产部门在加工或装配产品时从仓库领取原材料,加工完毕后成品入库。生产计划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计划管理滞后,管控能力有限。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产品类型多元化,产品技术水平不一,企业市场订单和科研任务均具不可预知和随机性,合同期限和合同产品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实际计划管理过程,面对不确定合同,整个生产系统经常处于应急的状态,材料配件采购不及时就可能造成延期交货,计划执行时采购部门存在仓促采购情况,且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能力有限。计划管理人员下达任务后,只能被动对宏观的生产节点进行监督与控制,而对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缺乏直接管控能力,且生产部门与计划管理部门信息渠道有限,计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详细的生产情况,经常造成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原定计划节点脱节,合同拖期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公司整体经营计划控制乏力。

2.计划管控脱节,生产秩序混乱。计划制定方面,一方面销售研发部门在提出自主任务采购计划时,可能过分夸大需求量,进而造成库存原材料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要求交货期尽可能短;而生产制造部门则希望订单单一合同量愈大愈好,交货期越长越好,造成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冲突;另一方面计划制定过程对生产设备的产能评估不足,不合理生产计划安排通常导致库存物资积压较高,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企业运作成本高。

计划管控方面,计划制定和管控脱节严重,从企业经营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生产计划能力不足。计划考虑不充分,缺少替代计划,以至于生产过程中任何环节的一点小问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生产计划拖期现象时有发生,生产计划粗放的特点比较明显,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在客户中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企业声誉。

3.信息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长期以来,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目前,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虽初步实现了物资管理和销售(合同管理)功能,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的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尚未纳入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完整,数据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传递,更不能提供决策参考。

监管不到位,部门协作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问题难以发现或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快速解决。在生产计划做出调整时,信息共享缓慢,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响应,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尤其是产品制造部门多任务多项目并行生产时,基于不同诉求,生产活动秩序混乱,人为干预项目计划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生产经营产生消极影响。

二、某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提升对策

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是:生产计划合理、均衡,库存管理优化,设备利用充分,质量管理全面,成本控制有效,财务分析及时等,满足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和交货期等各项要求,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科研生产管理顺畅需求,必须在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提高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水平。

1.管理理论创新,深化管理内涵。生产计划管理理论包括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理论,MRPⅡ理论,约束理论、准时生产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生产计划进行指导。基于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将MRP(Manufaeturing Resourees Plannin)Ⅱ理论、约束生产理论与能力需求计划有机结合。第一以MRPⅡ理论为指导,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统筹配置企业各种制造资源,明确企业计划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第二以约束理论实施管理监控,通过瓶颈识别准确关注生产能力、资源安排和现场控制,充分追求零库存或者库存最小化,寻求需求和能力的最佳结合,使系统产销率最大。第三关注能力需求计划,通过计算测算出物料加工占用产品制造的负荷小时数,平衡各工序的能力与负荷,解决设备闲置与超负荷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集成模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2.管理实现模块化,提升管控协作效率。先进的生产计划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应该及时准确反映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库存、企业生产能力、实际生产销售水平和新品研况,预估市场形势和潜在风险,合理安排生产、采购、经营等计划,并跟踪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建议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块化管理需要,推动建立销售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出入库及发货管理模块,分阶段逐步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打造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多项目集成管理平台,积极推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协调高效率运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综合服务,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成本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功能见图2。

3.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程序化。积极推进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集成销售模块(包括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包括发货管理)模块等模块,建立覆盖各业务流程的生产计划管理大系统大数据,推进完善计划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科研生产项目信息数据库,并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改变现有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中计划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数据分散情况,最大效率的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将实施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提质增效上,将计划管理与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工艺文件管理紧密结合,打造多项目基层管理平台。通过计划管理工作程序化,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三、结论

本文结合国内外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对策,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实现模块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1-22,[中小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 林志坚.日本企业MRPⅡ实施的特点, 2005-3-3

[3] 肖智军,党新民.精益生产方式JIT.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57-60

[4] 周三多.生产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8-69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24)

第8篇

关键词:小麦种子;生产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小麦作为我国粮食作物中的第二大类,其种植面积仅比水稻稍低。小麦种子生产是提高小麦总产量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为此,加强小麦种子生产管理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民收入的提高。现就小麦种子生产管理谈几点建议: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小麦种子生产计划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品种的推陈出新,亦或者是天气的变化、经营者本身的因素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市场局势出现一定的变动,进而导致小麦种子生产经营情况也随之出现变化。因此在进行小麦种子生产计划的拟定时,应当尽可能地结合市场的情况来进行拟定。

1.选择适宜的品种。按照实际需要,挑选合适的恰当的品种是有效做好小麦生产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有效扩大种子种植面积的措施,实现种子生产效益快速增长。种子的品种应当通过试验、示范种植,并在经过审核后才能够正是进入市场[1]。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种子不能够进行大范围的种植,并且尽可能地避开未经过审核的种子。同时生产的品种还应当按照国家及地方关于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切实把握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在进行种子的布局上,应当根据地方气候、环境等因素来进行选种,同时在一个种子繁育区域只选择一个品种进行培育。

2.小麦种子的生产量。生产量是制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结合生产量能够使种子生产计划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加具备可操作性,但需要涉及到种子的生产水平及其产量实际水平等因素。

(1)上年的丰欠程度。若上年是丰收年,那么来年应当减少种子的生产量,因为市场对种子的需求量将随着丰收年而降低;若出现丰收欠佳的情况,那么种子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特别出现灾情的地区更是如此。

(2)市场需求量。一是种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其经营承受的实际能力。若其发展趋势积极向上,那么其经营能力就相对较强,其销售范围也就相对较广;二是分析近几年的整个种子市场实际情况;三是结合当地往年的销售业绩[2];四是参考其他种子经营者的生产计划来进行拟定;五是按照政府对农业作物的调整计划;六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

简而言之,唯有切实把握各项信息数据,再结合环境、政策等因素,对信息数据进行综合考虑,经过周密思考,从大局出发,制定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

二、加强种子生产的科学管理

1.田间管理。种子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根据种子生产规律,抓好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保证种子的纯度和产量提高。

(1)严格控制供种关。高质量、高纯度的种源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2)选择集中连片、土壤肥力较高、无病虫草害发生的区域种植,且该区域的农户种植积极性、质量意识要强。

(3)浇好底墒水,根据地力合理配方施肥,提高整地质量,在适播期内集中播种。

(4)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虫害主要有:吸浆虫、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等。要关注质保部门的病虫情报及时防治。

(5)掌握好田间去杂验收关。一是返青至拔节期,结合中耕除草、浇水施肥,根据株型、色泽等加以辨别,发现异株及时拔除;二是抽穗至开花期,小麦品种植株的特征充分显现,根据株叶的形态、穗型、穗色、芒状等方面辨别,应在此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去杂,将杂株拔除并移除种子田外处理;三是在灌浆至收获期,对种子田间进行最后一次除草去杂,并在小麦蜡熟初期对其进行验收。

(6)应当从浇底墒水、底肥、耕翻整地、播种、病虫草害防治、去杂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并逐渐建立起田间种植档案文件[3]。田间档案中需要将生产管理内容、田间示意图以及基地名称、面积、预测产量及实际产量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

2.种子的收获。运用收割机对种子田地进行集中收割,在收割前对收割机内容易藏籽的地方进行清理,例如梯形振动板等部件等要进行了彻底清理,防止机械混杂。在收割种子麦田前,管理人员应当挨家挨户对其进行管理登记,同时对去杂、收割进行验收。在验收合格后将合格证发至该户中,同时做好入库验收的准备。收获后应当及时将种子进行晾晒,并对注意将晾晒场地进行清理,避免与其他杂物混合,将晒干的种子用专用机械种子进行筛选。

3.小麦种子的入库。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时符合规定的种子进行入库管理,但是对不达标的情况则排除在外,不得进入库中。同时在进入库中时,应当接收种子检验合格证及验收合格证,同时结合田间登记的档案对小麦种子进行再次的检验入库。种子仓库要通风、干燥、防火、防潮、防鼠。

三、建立种子生产档案

建立起种子生产的电子档案,将田间档案中的信息记录到电子档案中,同时对繁种材料的来源及质量等也同时登记到电子档案中,并且按照户数对种子进行统一的条形码处理,并将条形码打印到种子的标签上,确保种子的统一管理及避免出现不合格种子情况[4]。种子生产电子档案应当通过网站等其他形式,进行公开宣传,并且客户能够根据其条形码的不同,能够追踪到生产者的情况以及质量的情况。

四、加强种子生产的监督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加强小麦品种的审定和种子的鉴定、检验、检疫、生产、加工、贮藏和经营等监管,保证小麦种子的质量和发展小麦种子的生产、贸易,使育种工作者及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加强小麦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维护小麦种子市场秩序,规范小麦种子监管工作。

总之,小麦种子质量关系着小麦的整体产量,因此,在拟定生产计划时,应当根据市场的形势及种植的地域,选择畅销的优质高产品种,而把握好种子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对种子的质量更是至关重要,必须从田间管理开始做起,为避免出现假冒伪劣种子更应当建立起电子档案以便追踪查询。

参考文献:

[1]关宁,何新宏,曹杨.小麦种子生产管理的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06).

[2] 陈美岁.强化生产经营管理 规范种子市场秩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9).

第9篇

[关键词] 工程机械;生产计划;toc约束;能力平衡;生产排程

1 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而这些市场竞争的特性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如何缩短差距,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服务和财务管理等活动,构成了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价值链。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之中,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生产计划则是企业计划管理中的重点,因为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创造出企业最优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行业不同,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比如,制药、薄膜、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工程机械企业就有巨大差异。工程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离散制造模式,其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

工程机械企业的离散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仅徐工集团重型有限公司一个企业就有近200种产品;生产批量小,每批订单1~40台不等;产品复杂,一个产品的零部件有3 000多件;生产周期长,大型设备单台套生产周期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工艺复杂,包括磨、切、钻、铣、焊接、喷砂、油漆、装配等多道工艺处理;组织生产难度大,既有自己组织生产,又有大量采购,还有很多外协加工。自己加工生产时,各分(子)公司下设若干个生产分厂,生产流程布局、工位划分、工作中心的合理设置,都是生产计划的关键因素。再加上上千家供应商、几百家外协厂,内外生产节拍的衔接,对于计划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如此复杂的离散制造管理,在纯人工管理条件下,生产计划的管理模式落后,成本计算不准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数据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上述特点使生产管理非常困难,生产计划与控制根本无法有效指导生产。

2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特点和现状

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活动的中枢,是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正确与有效的生产计划管理是提高生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根本保证。对生产进行计划管理是企业实现内部科学、系统、有效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对降低制造成本起着关键作用,是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的基础。

工程机械行业经常无法准时交货,更多的交货期满足都是依赖库存出货,企业往往开足马力拼命生产备足库存,订单波动、产能不均、计划失控成为很多工厂的顽疾,计划形同虚设;但客户的计划常常变更,即便库存很高,也常常无法满足客户需要,太多的紧急出货,常常缺料;产序失调,招致人、机、设备、物料配合不佳,质量无法保证,退货量太高,太多的跟催,太多订单无法整批出货……经常不能如期交货,最终客户流失,企业损失惨重,其根本原因是计划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现行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一个静态的、分散的、不连续的、按台套的计划,不能进行合理的通用件合并,缺乏科学的计划政策、批量政策、储备政策、提前期等生产计划参数。由于计划方式落后,造成很多企业的生产周期长,库存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不能准时交货,多数企业执行月计划,滚动计划,计划较粗,上下工序缺乏精确的衔接,由于在制品、库存、物料定额数据不及时,不准确,计划的准确性差;由于计划管理不周,造成生产不均衡,零件成套率差,不能按时交货,生产调度工作量大,天天抢缺件,这些是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考察了很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企业上erp还是没上erp,车间里、装配线上、加工线上的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人的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为工具的报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运转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难解之死结。最关键的是,企业生产调度是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配送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简单计算很难满足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3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模型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特点,企业必须考虑在保证满足销售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如何均衡;如何和供应商计划协同;如何快速变更计划;如何提高存货周转率;如何和配送方协同,既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又能在正确的时间内,配送方把物料按指定的数量送到指定的地方,生产订单量大,为现场报工带来困难,进而影响计划的准确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这一连串的疑问对erp系统生产计划提出挑战,erp系统很难完全满足这种计划模式,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开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插件”。所谓的插件,就是从erp系统取数,处理完毕,写回erp系统的“增强功能”。这些增强功能不会变更erp系统核心逻辑,也不会影响系统标准产品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连串的疑问逐个解决。

3.1 工程机械行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以徐工集团生产计划为例,徐工集团设置了3层计划体系,分别是销售滚动计划,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销售滚动计划主要指导长期采购件计划,主生产计划主要指导零配件加工和总装计划,而mrp计划主要指导供应商送货计划(如图1所示)。

3.1.1 销售滚动计划

工程机械行业必须建立滚动销售计划的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事情: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滚动销售计划的时间跨度,考虑到部件采购提前期和总装提前期,设置不同的时间跨度,比如当前一个月的计划要细分到周,后面两个月的计划,可以明确到月;另一方面,要定义合理的滚动计划的对象,比如在当前的一个月内,计划对象必须是具体型号的车,而后面的两个月可以明确到车型,从而实现基于车型的滚动预测。

3.1.2主生产计划模式

销售部门做完滚动销售计划后,总装工厂得到销售部门的计划。但该计划不一定是可以落地的计划,生产部门通过toc平衡交货期以及工厂生产能力和配套厂能力,做到工厂生产均衡,并对销售滚动计划进行能力模拟,物料可用确认等,最终把滚动销售计划中的周计划变成可以执行的到天的计划(如图2所示)。

3.1.3toc运算逻辑应用

约束理论 (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m 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最优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 opt)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进入90年代,goldratt 又在toc基础上发展出用来逻辑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thinking process, tp)工具。因此,toc既是面向产销率的管理理念,又是一系列的管理工具。 约束理论体系可以用图3表述。

toc的核心理念是指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 (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同理,也可以将企业或机构视为一条链条,每一个部门是这个链条其中的一环。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最弱的一环,也就是从瓶颈(或约束)的一环下手,才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约束决定一个企业或组织达成目标的速率,则必须从克服该约束着手,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

工程机械行业运用toc,是由于toc有一套思考的方法和持续改善的程序,称为五大核心步骤。这五大核心步骤是:

(1)找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约束。

(2)寻找突破这些约束的办法。

(3)使企业的所有其他活动服从于第二步中提出的各种措施。

(4)具体实施第二步中提出的措施,使第一步中找出的约束环节不再是企业的约束。

(5)回到步骤1,别让惰性成为约束,持续不断地改善。

工程机械企业运用toc理论,就是运用opt的9条生产作业计划制订原则,即:

(1)不要平衡生产能力,而要平衡物流。opt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必须在市场波动这个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环节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水平不是由自身潜力所决定,而是由系统的约束来决定。所谓约束即瓶颈(也称瓶颈资源),是指实际生产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负荷的资源。这一类资源限制了整个企业产出的数量,其余的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3)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力” (activation)不是一码事。“利用”是指资源应该利用的程度,“活力”是指资源能够利用的程度;“利用”注重的是有效性,而“活力”注重的则是可行性。

(4)瓶颈损失1小时,相当于整个系统损失1小时。

(5)非瓶颈上节约开1小时,无实际意义,只是造成了相关设备的闲置,不能提高产销率。因为瓶颈制约着产销率。

(6)瓶颈制约了系统的产销率和库存。产销率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量,即通过销售活动获取金钱的速度;生产出来而卖不掉的产品,只能是库存。

(7)转运批量可以不等于1,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该等于加工批量。opt把在制品库存分为两种不同的批量形式,即转运批量(指工序间运送一批零件的数量)和加工批量(指经过一次调整准备所加工的同种零件的数量)。

(8)加工批量不是固定的,应该是随时间而变化。

(9)优先权只能根据系统的约束来设定,提前期是作业计划的结果(不是预先设定的)。

toc运用到工程机械企业生产计划时运算逻辑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先进行能力配套,再进行物料配套,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存货周转率。瓶颈计划是控制供应链生产节奏的关键,就像是音乐会的指挥。要提高存货周转率,那么瓶颈后不允许留取库存,留取库存就是降低存货周转率。瓶颈前必须有库存,但必须控制量,过大也降低存货周转率。那么非瓶颈计划要完全服从瓶颈计划,要服从指挥。

工程机械企业的erp计划只能通过mrp来解决物料齐套性,因而必须在mrp运行之前,先进行能力齐套约束检查,从而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这对于任何一家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3.1.4物料需求计划(mrp)

主生产计划确认后,系统将会对主计划运行mrp,系统根据整机部件的采购提前期,自动生成供应商的预测交货计划(forecast delivery schedule),该预测交货计划可以是滚动的,从而用以指导供应商的生产及配送计划。而基于erp系统,可以实现对交货计划的每天更新,确保供应商适时了解总装厂的主计划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3.1.5工程机械行业生产主计划运行模式

工程机械生产主计划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销售中心根据经销商反馈,制订滚动的销售计划:一方面是销售中心的紧急插单或进出口公司的销售订单,生产主计划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程度,即配套供应商能否均衡生产。同时,主计划不同时段计划的对象不一样,离当前时间越近,计划的对象越具体,反之,计划的对象往往是机型。

生产主计划经过产销协同确认后,mrp根据材料明细清单,考虑库存、已订货、在途物料,对主计划内容进行计算。此时,erp系统将一个滚动的送货日程表给配送单位,送货日程表是一个用于指导配送方计划预测的依据。送货日程表的时间可以是前细后粗,即前面明确到天,后面明确到周或月的格式。

根据生产累计提前期,生产主部门把主计划转为生产顺序计划(即上面的计划行),明确了生产线的上线顺序。

生产顺序控制系统 (sequence controlling system, 简称scs),根据生产线的上线顺序,考虑到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和配送物料的配送节拍,生成jit配送指令。在jit配送指令中,可以明确送货时间到分钟,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指导配送执行。

配送方根据配送指令送货,总装厂按配送指令收货,减少收货的动作,加快收货处理的时间。

根据配送指令的收货明细,可以形成供应商的开票明细,供应商根据开票明细,进行开票,形成应付账款。

在生产执行时,对生产进行报工,系统自动确认相关的人工和机器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关联。

整机生产完以后,凭erp系统中的发货单,将产品发运给经销商,erp系统自动结转销售成本,财务根据发货单,进行销售开票,确认应收账款。

3.2 生产排程

有了能力平衡,有了按照toc理论计算出的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应该很好了吧?其实不然,对于指导具体生产来说,这还是差得很远。现在我们以一个假想例子来说明。

erp系统计算出了一套生产作业计划,即为所有生产资源安排工作的作业计划。现在,由一个有经验的车间老调度员来判断这个erp计划系统是否可以用的,他将如何做?

首先,他会逐一检查每个工序的时间安排,看它们之间的次序和逻辑关系是否符合企业生产工艺的逻辑关系要求;其次,他会观察这个计划中对每个资源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个时间内同时干两件事冲突的情况发生;最后,他还要看在计划时间内物料能否及时供应。只有当他确认没有这些问题之后,他才会认可:这个计划已经是一个“可行”的计划了,也就是说,照此计划一定可以完成生产任务。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事情,老调度员根据自己习惯的做法,手工制订了一个作业计划,他把这两个计划一对比,发现问题了。手工的计划可以8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而计算机的计划需要9个小时。或者手工计划可以在8:00完成而计算机的计划要在9:00点完成。原因在于:计算机对某几个工序的顺序安排虽然可行但是不合理,而老调度员根据长期经验早已清楚此时安排工序应该哪个先、哪个后、哪些并行比较好,结果可以得到更短时间完成的计划。这是一种优化安排,而计算机没有找到这种安排方法,所以计算机给出的是一个“可行”的,但是“不是最佳”的计划。理想中计算机应自动计算出一个比手工计划更好更优化的排产方案结果,指导人如何工作。这样的软件才能体现出“企业资源计划”的威力。否则,不能满足最优化排程的生产计划,在企业生产中还是无法代替手工。

这个例子凸现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关键技术瓶颈: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中找出一个“最优”的计划,即使不能达到最优,起码要比人的手工计划更优,这才是一套车间或工段可用的生产计划,否则企业还是用不起来。

找出“可行”计划的难度已经很大,找出“优化”计划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还要从几乎无穷多种满足约束的可行方案中找到优化排程方案。怎样才能找到这种优化的计划?这是erp系统共同面对的真正瓶颈问题,没有erp系统可以完全解决,企业自己只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生产排产模型,这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生产节拍、交货期、工艺路线、资源情况等条件,进行排产,下达生产指令,使用哪些资源、加工时间及加工的先后顺序,以获得产品制造时间或成本的最优化。

实际生产环境是变化的。加工路径:在实际生产中,作业的加工路径可能需要动态改变;随机事件和扰动:比如设备损坏、加工操作失败、原料短缺、加工时间/到达时间/交货期的改变等;每个产品的生产批次的经济批量是不一样的,新产品与老产品生产方式和时间都差距很大,把这些变化的toc约束因素也要考虑到生产排程模型中,这样开发出的生产排程插件才能更加灵活实用。

3.3 配送管理

制订了科学的生产计划和排产计划,但是,所有的单据靠人工输入,数据输入滞后1天的时间,导致信息不能jit。许多的信息要人工记录,未能及时准确地进入系统,没有按照节拍来送货,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生产计划和制造管理”,其结果是系统和实际作业两张皮,反过来会完全影响到mrp运算,计划再科学,考虑再周全,也是无法指导整个生产体系的。因此,人工数据采集成为生产计划的“瓶颈”。

装配车间调度提前一天jit call计划(装配生产顺序),配送方可以了解配送计划。根据jit call,在配送前(通常是半天,视生产线节拍),配送方生成本次配送的明细(即配送指令单),按配送指令明细内容,把货送到指定的总装工位。总装车间根据配送,确认实际收货数量,进行收货,提高收货处理速度。财务部门根据总装确认的收货明细,和供应商结算。

有了配送的管理,在生产执行层面,大大简化了仓库管理人员、供应商和车间接收货物人员在系统中的操作;在生产管理层面,建立了装机顺序、装机顺序下达、配送指令、配送指令收货的一整套体系,优化了总装车间和内部配送方及外部配送方的信息沟通,同时降低了装机顺序不可执行的风险,从而彻底解决最后的“瓶颈”,提高了车间作业效率,降低了供应链存货,有效保证了生产计划在执行层面的操作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参见图6)。

综上所述,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目前很难有成熟的erp系统完全满足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工艺复杂、生产计划灵活多变、典型离散制造的特点,解决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这些难题,必须根据toc约束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所选erp软件,开发必要的增强插件,逐一解决各环节的“瓶颈”,弥补erp系统不足,增强生产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艾利·高德拉特.关键链[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艾利·高德拉特.绝不是靠运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美]艾利·高德拉特.仍然不足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美]艾利·高德拉特.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