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07:37:34
导语:在语文教师研修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构建语文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
(一)明确团队目标
南关区语文学科团队有其明确目标,就是集全区语文教师之全力,潜心钻研教育教学规律,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中,不断探索适应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尊重团队成员
南关区语文教学团队在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从知识结构上看,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从职称结构上看,中、初级教师占60%左右;从年龄结构上看,中年教师占比例较重。但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真诚互助,彼此尊重,相互平等,鼓励教师尽可能发挥其工作潜力。
(三)树立团队精神
南关区语文教师团队一直以和谐创新、爱岗敬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来自追求高品质的语文学科教学。因此,各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努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营造语文学科专业研训氛围,打造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教研环境,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校间、年组间教师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交流与协作,打造品牌教师,提升工作品位,努力营建一种弥漫于教师群体间健康的工作氛围,促进每位教师成长,使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有序发展。
(一)保证“五落实”,激发教师主动教研的热情
立足区情,根据实际,为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研训工作做到了五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教研主题落实;教研评价落实;好书推荐落实;研训设备落实。通过这五项措施的落实,使广大教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参与“三课堂”,调动教师主动研训的责任感
“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负责,这一点尤其适合区域研训开展,为此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三种课堂的教学:“名师骨干”引导课;“能手新秀”研究课;“同课异构”启发课。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各学校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开展“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打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三)搭构“三平台”,满足教师主动研修的差异性。
在充分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差异下,达到全员参与研训。多年来探索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区域研修方式:“大学区”研修;网络式交流研修;“走出请进”引领式研修。同时,秉承开放的理念,争取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省、市教研活动,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外出学习教师在区内进行学习心得交流,从而达到学习一人,成长众人,实现了整体发展。
三.优化语文学科专业研训方式,打造教师提高的生态环境
南关区语文教学的研训,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更强调实践过程的探索。
(一)常规性培训,关注教师整体性
常规性培训是依据本区教师特点,总结传承优势经验并结合常规的教学管理进行。关注语文中心组建设,采取学生访谈、推门听课、课后检测、教案检查等方式调研;其内容包括学科建设、学科管理、学科教学,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师进行研训。
(二)跟踪式培训,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采取“锁定目标,重点跟踪,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制定跟踪计划,其次寻找“燃点”,最后达成目标。
(三)专题式培训,关注教师的需求性
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训。如《什么是微型课》《集备的有效性》《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了什么》,明确主题,广泛互动,做到一题一得。
(四)听课式培训,关注教师的专业性
为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深入基层调研听课。整个调研听课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重点调研各基层学校在有效、高效课堂实施活动中的策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无效的原因,寻找解决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策略。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1、认真指导并督促全体语文教师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测试和试卷讲评等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2、教研组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单周,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双周,开展科组教研活动。
3、要求全体语文老师重视朗读,加强指导,做到人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表情大方、入情入境。
4、重视写字的指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按照教学要求,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5、抓好学生作文教学,努力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生活气息浓郁的事件进行作文教学,备好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6、积极配合学校教导处做好笔记和作业检查。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在教研组组活动中,认真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把握课程标准的新特点、新要求,领会其精神实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每周周四组织教师集中阅读,其余时间自主研修,并认真做好笔记,由教研组查阅。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县举行的各种教研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继续开展“决战课堂,新课程大练兵”活动。本学期重点对阅读教学、识字教学、古诗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研讨。
5、有效开展教师结队帮扶工作,使被帮扶教师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6、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和参加研讨活动。
7、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激励教师积极到远程教育室下载教育教学的相关文字资料或音相资料。
8、承办县教研室举办的全县语文优质课比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1、本学期开展了主题为“激情六月”的比赛活动,包含儿歌大赛、钢笔字比赛、诗歌朗诵大赛、手抄报评比、作文集评比。每次活动都按要求做到“四定”: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地点、定活动人员、定活动计划,而且每次活动都按要求进行记录,活动结束作活动总结。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认真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一为学生自行阅读,并作读书笔记,方式二为各班班主任统一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发给学生阅读,作读书笔记,由班主任老师查阅,教研组抽查。为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每个班每间隔一周的周四积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各班评选出优秀的读后感参加全级的评比。
3、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间隔一周的周四下午,各班学生书声琅琅,吟诵古典诗词文。
二、取得的成绩
1、语文组的学术气氛浓郁,听课、评课活动正常化、系列化。听课有交叉,评课有反馈。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建议真挚中肯,方法点子多多。本学期,在学校“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中,语文组有18人参赛,老师们的课堂无不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无不表现出她们课前的辛勤劳动,其中,桂琼、毕玉、史登艳、张丽等几位教师的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2、本学期全组老师听课数量均已达到或超出学校规定的节次。许多老师都积极参与学校之外的各类听课活动,听课都在15节以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已在组内蔚然成风。
3、许多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使班级的读书笔记获奖率明显提高,同时,还把课余时间花在自己的业务研修上,甚至年龄超过规定的部分教师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4、比赛活动中,许多班级的教师作了充分的准备和指导,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使竞赛的效果显著。
5、获奖情况:教师中,我校语文教师聂娅参加省第一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三等奖;我校语文教师张玉兰参加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我校语文教师毕玉参加县的语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学生中,我校多名学生的作文被诸多刊物刊登。
三、努力的方向
1、部分教师还有吃老本的现象,必须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2、教师们的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进步,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准备以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再者我们评课仍较停留在点上,未能从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
1
3、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
4、教研组还需树立“大语文”的教育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
5、还需加大课改的步子。
6、还要积极投身于开辟大课堂的研究中去。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12个字充分概括了我们教学教研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礁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从一个常见的镜头说起:
通告栏中,贴出了教研组长的通知:×月×日×点×分在××班听×老师的公开课。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进教室听课。听课可以十分认真,也可以打打瞌睡,没有研究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几个优点,几个缺点,几条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不说也罢。执教的老师,从一开始就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带来多少帮助,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偶有“触动”,但等这事一过,也慢慢淡忘了……
审视上述此类校本教研,这其实是一种粗放式状态。这种教研方式往往就课论课走形式,缺乏以教为本的教研主题,注重具体技能方法,忽视具体的课堂情境,忽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忽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建构,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要求。
对策:基于网络的“改进”
新课程背景下,富有个性化的校本教研实践已经变成了一种迫切需要,愈来愈受到重视。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和管理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必由之路。这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谁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谁就是在根本上不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语)
我们认为,当前学校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关键在于寻求一种校本化的教研模式,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形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学习化组织。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时代,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网络的改进和构建是优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平台:基于Blog的研修社区
明确了对策,相应的网络研修展示和保障平台就成为关键了。我校运用Web2.0理念,在校园网校本研修专栏(省略/lyqxxx3/ljzm/Index.asp)的基础上建立了校本研修专业社区。这实际是个基于全校教师个人Blog的网络平台(club.省略/)。
这一平台从规划上分为三大群落。第一个群落是专业研修体系的建立,由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研修网页构成,它源自教师个人Blog规范化建设的一个板块,既是教师日常教学常规的落实体现,又是日常研修成效的积累。随着不断地充实,逐步形成本研修社区的教学设计资源库、课件资源库、教材资料资源库等。第二个群落是富有个性化的个人Blog,它的呈现形式多元而丰富,储备内容贴近教师本色的思想,体现介入成长的足迹。这个群落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反映的是一种草根研修文化。第三个群落是区域研修,即各级研修圈子的建立和完善。这个群落既有校级层面的各处室工作研修圈子,也有各年级组、教研组建立的圈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真正起到相互之间沟通共享的作用。
实践:“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
从2006年开始,我们立足于现有装备基础(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内开通无线局域网),进行了“灵江争鸣”主题式校本教研的探索实践。该模式表意为灵江(流经学校西侧的一条河流的名称,也是龙游的母亲河)之畔,百家争鸣,撷灵江之秀,汇众人之长,共促专业发展。实质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一模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探讨――交流设计――课堂展示――反思评议――完善提升(包括二度设计与二度教学展示)”共五个板块。
1 基本板块
板块一:研究探讨
根据学校主干课题或日常教学中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各教研组于开学初一起讨论确定本学期研讨的一个主题内容。教研组内成员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于研修圈子,然后组织本教研组的老师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同时确定课堂研试老师。
板块二:交流设计
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相应观点及本班学生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于校本研修网(个人Blog及圈子)。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以研讨交流会或网络日志跟贴等形式对该设计进行探讨、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
板块三:教学展示
教师带着对同一主题的相应的观点、相应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在展示中力求凸显提炼出的相应的观点。同组教师则携带笔记本电脑,借助“QQ”群评系统,即时评价意见。
板块四:反思评议
运用多媒体和“QQ”群评网络,采用互动评议的方式,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内容包括对提炼出的观点是怎么理解的、课堂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学中体现得如何等,及对本堂课的教学作自我反思。与会教师结合自己所持观点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效果进行讨论、质疑、分析,重点是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板块五:完善提升
由教研组长负责汇总讨论意见,总结活动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上传校本研修网。执教者对在探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再次整理,作为二度教学设计的主题内容,并实施二度课堂展示或形成反思文章,开始第二轮研修过程,从而使“灵江争鸣”模式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此外,课堂即时评价记录,所有参与活动教师的听课后感、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也要求及时上传于校本研修网交流。
2 模式透析
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改进一:变“无主题”为“有主题”
研究主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校主干课题或教师个人专题中分解提炼,二是从日常教学的课堂中择取,重点关注那些较有争议的现实问题。当主题确定后,整个教研组的成员就根据这一主题内容分别自主进行学习研究,写出书面(电子)材料,然后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提炼出相应观点或意见,确定教学展示的教师。
[附例]“千呼万唤始出来”:主题观点的出炉
高年级语文组承担了“灵江争鸣”校本教研展示任务。根据学校主干课题,初步拟定“有效课堂”为研究方向。在组长的主持下,16位语文教师进行了讨论。
“有效,这个口子太大了,应
该体现语文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口子不要太大”。
“其实我们每人课堂上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人的长短处不一,要找一个共性的问题,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实在难。”
“我想是否可以先确定两位上课老师,从他们的课堂中找寻到共性的东西,这样切入比较好。”
……
主题观点的确定上,众人意见不一。但都感觉这个研讨的主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体现实用性。于是再次查找资料,深入学习,大家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过程,是情感润泽之学。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倾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于是,接下去的交流思路变得明晰:
“语文教学是要体现人文性,我觉得我们要把这人文教学明朗化。”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我们的课堂往往少了情感,学生不能与文本共鸣,很大原因是学生走不进文本的情感。”
“是呀,我觉得我们都知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可是往往缺少指导之术。”
……随着讨论的深入,“文本・对话・情感――语文课堂情感有效体验的探究”研讨主题渐渐浮上“桌面”。
从以上陈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研讨过程接近于课题研究。在学习、回顾、分析、交流中着着实实把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好好地剖析了一番,从中确定研究的选题。这样每个教研组就成为一个课题组,教研活动则成为了科研的阵地,课堂则成为了科研的实践基地,真正实现了“研、训、修、教”的一体化。
改进二:变“单枪匹马”为“同伴互助”
整个流程始终注重“同伴互助”作用的发挥,从上述主题观点确定的案例中就可见一斑。又如,执教教师根据提炼出的观点及班级实际,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完成教学设计后,必须借助研修网交流平台,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交流、改进,发挥教研组集体互补的作用。此外在“课堂展示”“二度教学设计”等环节更是如此。
改进三:变“记教学过程”为“记教学细节”
听课教师带着笔记本电脑进教室听课,听课记录主要记三点:一是对照事先下载好的本课教学方案,记下变化点或生成点,这种变化可以是课堂上教师的实际调整,也可以是听课者自己的“将要调整”,即这个环节如果让我来上,我会如何处理;二是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如成功或失败,精彩或难堪等;三是课堂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精彩发言。
改进四:变“课后评议”为“现场评议”
依托校园无线局域网平台,利用“QQ群评”的形式,在“语文教师群”中,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即时评价。评价的重点当然是对既定主题的体现及落实的措施和效果。
[附例]高年级语文组“文本・对话・情感”校本教研(第三、四板块)展示现场
参与人员:省特级教师赖正清、严丽萍,衢州市四县二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语文教师近200人
场景描述:
主席台上,四十多位孩子正在执教老师刘俊的引领下,与文本对话,体验蕴含的情感。
主席台左边一块大屏幕正对会场,上面的字幕不断刷新着:
曹明祥(56854135)08:18:04
课前的师生对话不是无用功,导入新课,不露痕迹。
季素琴(496516737)08:18:51
教师可以敏锐地抓住这位女同学说的话,引导深层次对话,体会“画”一样的美,而不要轻易放过这种生成性资源。
王芳(379315122)08:9:35
今天刘俊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和老师间有一定的距离。刘老师组织课前谈话很有必要。而且课前谈话与乡情美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以聊家常的方式拉近学生的距离,这对于师生间课堂的平等对话有一个铺垫的作用。
台下前几排的座位上,一溜儿摆着十七八台笔记本电脑。一张张专注的脸,一双双忙碌的手,不时地抬头看看台上,又在键盘上快速地敲打着。笔记本电脑泛着蓝色的荧光,映亮了他们的笑脸。这些都是学校高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屏幕上的评课发言就是他们传上去的。
改进五:变“漫游式反思”为“主题式反思”
每次课结束,组织反思交流评议。先由执教教师进行主题发言,对教学作自我反思。再由教研组成员结合自己本次研究主题进行专题发言,不“歌功颂德”,也不求“面面俱到”,对每个问题都要提出个人的修正建议,能对执教者改进教学有切实的帮助。
改进六:变“一次上课”为“二次上课”
第一次课堂展示结束,执教教师结合QQ群现场评议记录和听课教师的改进意见,对自己的课进行设计调整,这就是“二度设计”。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第二次课堂教学展示。通过对比,凸显提炼出的观点,形成有主题的反思文章,在研修社区的个人空间中。
[附例]廖老师在“灵江争鸣”中教学《乌塔》(人教课标本四上)。“一度课堂”时,同伴们在QQ群评里对教师处理和评价学生的回答提出了批评意见。廖老师采纳了,并进行了“二度设计”,一周后进行的课堂展示较好地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活动告一段落,廖老师完成了《“潜心会文”方能“居高临下”》的反思文章:
一、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原因
2013年,我到山东烟台参加了“全国主题阅读实验高级研修”活动;2014年,又到林州市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小学群文阅读暨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两次外出学习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便有了在我校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想法。一来因为我校是新建校,教师多是从各乡镇抽调而来,有高中教师、初中教师,还有小学教师,他们大多是只有几年教龄的新教师,很需要有一种模式来扶持,以便更好地进入角色。二来我校实行的是“情智‘1+X’育人模式”,开设的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还有15种校本课程,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从而让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以落实办学目标和理念。
二、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摸清底子,做好准备
1.从2014年9月7日开始,学校用了两个月时间,开展全体教师听课、评课活动,依托活动的开展,对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艺术及听评课水平都摸了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活动中形成了团队整体向上的教学教研氛围。
2.选派优秀教师远赴浙江,参加“千课万人”听课活动,感受“学本课堂”的魅力。
3.到本市同济、川中、胡桥等乡校听课、座谈,向兄弟学校学习。
4.成立课改组,组织课改组成员先行试水。采取反复论证、设置模式、试讲课型、编写教案等一系列措施,使我校的课改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随后在全校开始推行语文“大单元教学法下的群文阅读”课程改革。
(二)全员培训,集体备课
1.全员培训
2015年春季开学第一天,我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培训,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七种课型,即单元导读课、整体识字课、读写联动课、以文带文课、自主阅读课、单元检测课、分享展示课,并对每种课型作详细说明,进行课时分配。
2.集体备课
课改组先行编写的教案,印发到每位语文教师手中,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备课环节有集体说课―主备人备课―集体二次备课―个人运用―作出修改―记录体会―以备后用。在大的框架下,学校给予各年级一定的灵活性,以年级组为单位,商议编写教案。各个年级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
(三)骨干示范,典型引路
1.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在集体听课、评课中提升教师上课水平。比如,我们组织三、四、五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听马红老师的一节以文带文课,学习、熟悉、感悟课型。
2.教研组长带头,分年级开展教师讲课、听课、评课活动。在活动中熟练运用群文阅读课型,在运用中不断修正课程环节,不断完善教案,注重收集、记录课改经历、体会,留下经典案例。
3.让不同教师主攻不同课型,是我们课改推进的重要策略。比如:马红老师主攻以文带文课型,安美荣老师主攻整体识字课型,李保华老师主攻读写联动课型等。这样,等他们的课型成熟后,其他教师就可以实行“拿来主义”,既省时又高效。
(四)利用活动,展示交流
2015年4月14日,辉县市研训中心组织全市121位小学语文教师,到我校进行为期一天的跟踪体验。我校充分利用这次机会,让我们的教师上群文阅读公开课。尤其是董芹老师上的一节整体识字课,课一结束,台下便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许多教师纷纷走过去向董老师询问细节问题。
在市研训中心组织的第二轮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活动中,我校张新玲老师主动邀请学校领导去听她的课,为她把关。学校积极利用一切机会,为教师创设锻炼、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尽快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也储备了优秀教师的后备力量。
(五)外出学习,全面提升
2015年10月16日,适逢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举办“全国新语文阅读模式研讨会暨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海量阅读教学模式观摩”活动,于是,我校的语文教师全体前往参加,去寻找,去对照,去提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人人心中坚定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向,人人能够开创性地上好群文读课,并更加自信和从容。
林州学习回来,我们随即召开语文课改会议,对照这次的交流活动,回想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设想。教师们畅所欲言,共同找出了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导航设计得多,用得少;导航设计滞后;有部分教师上老课;课堂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如下设想:一年级开始整体识字课型的儿歌编写;二年级从成语接龙入手,积累词语;三年级抓小组建设,少讲多读;四年级收集自己年级的读写小练笔;五年级着手批注式阅读;六年级进行汉字听写大赛和《论语》展示课。这样,全校语文教师行动起来,因人、因班、因年级而异,真正践行了“和而不同,各雅其雅”的办学理念。
(六)且行且思,不断突破
教育是慢的艺术,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行走在群文阅读的大道上,我们且行且思,不断突破瓶颈。二年级团队为了解决大量生字难以识记的困难,在实践中把每个单元的生字编成儿歌。由于这些儿歌来源于生活,既可用来记生字,又可以用来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孩子们从中学到礼仪知识。
起初,一年级团队动作较慢,学校就跟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深入沟通,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大胆创新。同时,学校为一年级提供备课资源,供他们参考学习。
在这样的不断尝试中,教师们之间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相互建议,凝聚的是集体前进的力量,碰撞出来的是课改的智慧火花。
三、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文昌小学自成立以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以课改组为先锋,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团队整体前进为导向,紧紧围绕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探索,我校的以文带文课型、整体识字课型、读写联动课型日渐成熟,阅读已然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群文阅读教学在我校开展的两年多时间里,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马红、潘晓英、安美荣等先后在新乡市和辉县市作公开课;丁慧、皮振叶、刘新芬等成为校级优秀教师。我们的整体识字课型,经过大家反复修改,已经自成体系。
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校本研修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
桐庐县4所初中被选定为种子学校。中国教师教育网特聘的校本研修专家李玉平老师团队到这几所学校带领骨干教师做研究,他们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业引领,让教师们彻底改变了教研观念。同时,县里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网络研修平台上通过认领课题的方式,深度参与各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过程,并给予具体的指导。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接地气的校本小课题研究,专家现场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课堂研究课题。桐庐县《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获杭州市第31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得,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如赣南师院文学院的孔刃非教授的《以良好的素养,高度思维责任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专题报告。首先分析了当前教育的各种缺失,指出当前的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素养的培养。怎样改变这种现状?他提出从中国古代优良传统找良方,将“孝”“信”“义”“耻”“礼”“忠”“枨”等纳入语文课堂,将人的精神基础打牢,提高人的素质。
赣南师院副院长陈勃教授和李东斌的报告,都关注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社会压力、职业压力让我们的教师生存不易,需要学会自我调节,需要乐观的工作生活。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越来越朝着急功就利与速成的方向发展,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挑战。这些都需要在理念上纠正与更新,使我们的教育不离其本质。
二、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语文老师,他应始终站在时代文化前沿的号手,把住时代文化发展的脉博;他应是始终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传承知识与文化;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为语文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
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讲的《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报告,睿智的指出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五种缺失,强调:1、要创造先有模仿;2、老师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如何写,而不是只会提要求。倪教授是全国作文教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他的方法科学而切实可行。对当下普遍迷茫的作文教学是一股清新之风。
赣南师院副院长陈勃教授的《教育心理与教师发展》的报告。陈院长强调,21世纪是“压力时代”,需要学习教育心理学,尤其是人民教师。同时,现在的教师需要有反思精神,需要掌握教育学知识,才能成长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又如,李东斌教授的《课堂观察与压力管理》的专题报告。对课堂观察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提出这是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方法。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的自己更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观摩了专家名师风采。
此次培训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理念联系实际。不仅聆听了专家的解读,而且近距离地学习了名师的教育教学艺术和班级管理艺术。
南昌教研员胡小望老师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与反思》,强调新课程中,青年教师应有所作为。校本教研不能丢,专业成长方才有动力。如若深入多思考,目标达成就不成问题,都很有指导性。
而南昌三种的聂水兰老师的《一名普通教师的成长》和《班级管理》的报告,完全是自己的实践的梳理和总结。胡老师提出,教育是一项爱的工作,只有全身心地热爱,才能有所成绩。教学工作如此,班级管理亦如此。在报告中,胡老师用自身的实例很好的诠释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真正内涵。
四、教师自身的成长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的软实力来自己于拥有一只业务能力强,团结敬业的教师队伍。对于个人而言,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适当现代教育的需要。此次培训,很多专家与同仁重点谈了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
如赣南师院教育学院院长焦中明教授的《学点教育研究方法——做研究型教师》的报告。从全球科技发展的高度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出发,指出教师不应是“蜡烛”,要有可持续的文化知识储备,那就要学会做研究,成为专业化的教师。而研究应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又要回归课堂,服务课堂。
又如,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胡小望的《课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讲座,提出教师对课例进行研究,加强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提倡及时反思。课例研究的价值在于:拓展教学视野、发展反思能力、唤醒主体意识和培养问题意识。最终的目的是簇进专业成长。
又如,师大欧阳芬教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的专题报告。对中西教育进行比较,得出各有利弊,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结论。今天的教师角色应该转变,由教学主体向学习伙伴转变;由知识传授向导学转变。
五、结识了全省教学名师。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月日上午的沙龙开得很成功,大家将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互相交流。下午的说课比赛又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同时,还是建立友谊的纽带,平时只能在报刊杂志见到名师的老师,通过此次机会,终于可一睹尊容,亦为乐事。创办的QQ群,成为了大家各在一方时交流的平台。
六、在职研修硕果累累
本学期开学至今,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积极实践完成培训基地布置的作业。主要有以下方面:
1、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集中培训回来,我写博客的劲头更足了,思路也更宽了。7月25日至今,我在中华语文的博客了更新了30多篇博文,有不少质量上乘的佳作。其中《怎一个“闲”字了得》《孩子,你应该快乐》等博文被版主评为精华。
2、努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全校教师上了公开教学观摩课《记承天寺夜游》,并录下视频;做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知识》的讲座,在传达集中培训的新精神的同时,将自己多年来论文撰写的体会和收获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得到教师的好评;设计了教育教学研究方案《新农村“学习型”家庭试验研究》,这个研究方案着眼于目前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只注重建屋修路,而忽视家庭内部学习氛围的营造,很有研究的针对性。准备于2011年上半年申报省级课题。
3、积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出谋献策。作为学校的老教师,我主动将这次培训的成果带回单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积极示范,大胆引领,带领全校的语文教师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在集体备课里,在教研组活动中,我积极解答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引导互动和交流,使学校语文组成为了全校活动最丰富,效果最显著的组别,促进了大家的专业素质的成长。目前,学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并准备在中华语文网上开通“棠阁学校语文工作室”,成为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的固定平台!
一、组建团队
在研修新思想的指导下,考虑到学科及教师教学的特点,我与三位语文教师、业务校长关洪钢、奎文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磊、区科研中心特级教师于宏等专家,组成一个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团队成员有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也有常年从事教学研究指导的研究人员,这样既有实践基础,更有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个团队认真实践,利用各种机会,多次进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研究的课例打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清了研修的基本流程,提高了对研修的认识。研修不仅仅磨出了一节一节的好课,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磨课中得到落实与提升。一线教师在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逐渐总结提炼出科学设计和实施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效策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新的研修方式讲究的是团队合作精神,造就的不是一个人的进步,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提高与进步。仅2011年,我在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丁茜老师获奎文区优质课二等奖,王宗芹老师在奎文区“双整谐动”展示课中获得二等奖,于宏老师的省级课题顺利结题。下面以《云南的歌会》为例,说一下团队是如何开展合作研究的。
二、选择主题
参加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抽到课题《云南的歌会》后,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了备课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的主题。为了能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准备的课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找到一个创新点。而这个创新点就是研究的主题。
最初依照以前的习惯思维,我们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创新点。但在讨论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味语言确实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了语文的味道。但是课堂内容显得有点单薄,有点零散,缺少一个支撑的框架,缺少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文章没有读深读透,没有把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挖掘出来。经过团队成员的碰撞研讨之后,最终一致决定把讲课的创新点放在文章内涵的挖掘上。于是这次研修的主题就确定为“在文本解读中如何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三次研修的思想蜕变
明确研修主题之后,在不同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团队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授课。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本人一直作为执教教师,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在课前进行详细的分工,带着不同观课视角走进课堂,跟进听课。授课结束后,每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观课结果,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科学评课,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每次设计都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每次教学设计的改动,都体现着整个团队的智慧,彰显着团队成员教学思想的不断蜕变与成熟。
(一)第一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内涵定位。《云南的歌会》一文,编者把它放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主要是介绍各种民俗风情。对于文章的主题内涵的挖掘,考虑到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单元的主题的需要,研修团队把文章的内涵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之上。基于此种思想,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教学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了整体感知、段落研读、语言评析等环节。课堂的主问题设计了“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各有什么特点?”,以此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分析三种歌会的特点,全面地了解云南歌会,从而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
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第一个教案,并完成了第一次授课。
2.研讨结果概述
在评课的过程中,团队的几位语文教师提出了“继续挖掘文本内涵”的建议。经过研讨,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沈从文的散文既朴实、清新、自然,又意蕴深厚,可以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文章的内涵。
(二)第二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广泛搜寻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又利用网络,搜寻了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认真学习研究。同时,奎文区科研中心于宏老师指导从课程的高度来解读文本,让设计思路顿时开阔起来。
(2)从写作意图的视角定位内涵。在认真阅读《云南的跑马节》以及当时作者一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章有了新的解读:作者写《云南的歌会》,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更渗透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一种渴望,对云南人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基于以上的思考,研修团队重新定位了文章内涵:歌颂云南人原始的生命活力。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授课。
2.研修结果概述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思路比第一次的设计更加清晰,而且体现了一定的课程意识。但课堂教学视野依然不够开阔,教学设计中课程渗透不够,还需要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理解主题。
(三)第三次研修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之后,团队开始试着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读《云南的歌会》,从而提炼出解读文章思想内涵的具体思路。于是我们阅读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研究》,阅读了张琼老师的《〈云南的歌会〉生态意蕴解读》。在阅读完这些资料后,我们认识到:文章主要是通过云南歌会这种民俗形式来描绘云南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当地地理环境、文化积淀的结果。歌会之所以出现在云南,是与云南的特殊的地域环境、长期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民俗的基础,发现民俗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
第三次教学设计,就是引导学生以读者、欣赏者、探究者的三种身份,一步一步地探究出云南歌会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团队观课反馈
于宏:从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上看,姜老师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其他课程资源的搜集,将阅读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品味作者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升华主题。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同时,还能引入作者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深层次体会文章内涵,有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能以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在对个性化解读的分享交流对话中引领学生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
丁茜:姜老师采取的是板块式设计,没有“走进云南看歌会”“走进歌会赏魅力”“走出歌会探内涵”“走出云南读民俗”环节。每个环节层层深入,令人赞赏,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主题一般教师难以挖掘出来,它需要大量材料的支撑。姜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搜集了许多的文献,引入了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张琼老师的作品。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争取坐前排
学校组织校本培训、听课评课活动、开会等,教师要争取坐前排,便于自己与专家和领导进行交流沟通,同时也促使自己认真听,认真学习,注意自己的参与等。一位教授曾经观察记录一群大学生在课堂里选择座位,他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坐前排,有的则是很随意,有的总是有意选择后面的位子。十年后,这位教授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当年那些总是坐前排位置的学生,事业获得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同学。美国心理学家萨默早在1969年研究发现:主动选择最前排座位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比例达61%,对功课更感兴趣,更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而选择坐后排的学生,参与比例只有31%,而且在听课时容易走神,喜欢做小动作。这说明一个人主动选择坐前排,意味着他有更积极主动的心态,意味着他更乐于参与和交流,意味着他对新鲜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兴趣、保持着更敏锐的感觉,于是,他也就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得了更多的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拥有了更强的自信,当然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作为平凡的一线教师,为何不多给自己一个提高能力的机会呢?其实,是否坐在前排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才有提高专业水平的动力。
二、争取多发言
在《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暑期小学语文教师高级研修班上,一位女教师每次与专家互动时都是第一个举手发言,虽然有时候的发言并不精彩,但她不以为意,总是保持踊跃的状态,每期培训六天,天天如此。后来,她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她的教学实录被很多教师在研究,她就是中国教坛新秀、著名的特级教师巫新秋。她的成名,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与她在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中争取发言有关。作为一线教师,机会最多的是评课,教师要争取发言。俗话说“听课容易评课难”,难就难在评课要得体。评课发言,首先促使你要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这样才有发言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是要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否真实有效,课堂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课堂生成是否被智慧地引导,教学细节设计与处理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等,都要一一分析,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再次是真心比对、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来上,会怎样设计,怎样处理较好?最后是选择重点、精要点评。评课发言不是挑缺点,也不是唱赞歌,要一分为二,少提缺点,多提建议。评课发言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教师思考,促进教师反思,促进教师总结,达到教学相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争取上“三课”
一、教育思想
教师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在教学中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在学困生转化方面做的很好。
二、常规管理
在每学期之初都能召开会议,讨论商定教研计划,使得教研工作计划目标明确,符合课改要求,有较强可行性。在学期结束时,也能召集全体教师为一学期的教研工作做总结,使得总结内容具体,有落实计划的实际做法。在业务学习方面,结合校本培训与区首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要求每位教师学习新课标,联系粉笔字,写好下水文,练好课文朗读,做好教学点评。有时也利用“半日学研”活动时间对上面的要求加以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参加教研活动时,除请假的教师外都能准时出席,每次活动都有具体的内容。教师都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团结协作,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工作态度十分端正。
三、教学活动
教师都能超前一周备课,教案规范齐全,既备了教材、教法,又备了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能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教学效果上佳。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时,教师态度热情,富有耐心,并且注意反馈,学困生提高较快,学生反映很好。作业布置做到了适量适度,批改认真,能及时给予矫正评议。考试命题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试题难度、区分度、覆盖面、题量较恰当,比较重视考试质量分析。教师具有大课程观,能结合语文园地开展活动课,有计划、有教案,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效果较好。具有现代教育技术意识,能积极并创造性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研教改
以课改新理念为理论依据,制定校本教研计划,撰写总结,努力做到计划可行,总结内容具体实在。每学期安排两位教师承担校级研修课的任务,在上课前进行集体备课,分析教材、学情,研究教法、学法,研讨氛围浓。其余的教师则在教研组内上研修课,同年级的教师在一起讨论交流。在上研修课时,组织其他教师听课、评议。在校级研修课结束后,要求听课教师撰写评课稿,进行集体评课,评议十分认真,气氛活跃。上学期在集体备课、评课时,还邀请了区教研室与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进行了指导,效果非常好。教师每学期的听课节数都在10节以上,并都有评价意见。在课题研究方面,一学校的课题为主,能定期学习、研讨。暑假期间组织了部分教师参加了电脑知识培训,为课题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教改方案较为系统,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大多数教师能够参与。
五、成果实绩
本组整体水平较高,能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其中*老师是省级教坛新星,*老师是区级教坛新星、骨干教师。由于各位教师的努力,我们的教学效果优良,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与优秀率居同类学校前1/3。*老师的录相课《*》在全省发行,所制作的配套课件获省级二等奖。在市、区两级教研论文评选中,*、*两位老师的论文分获市级二、三等奖,*等老师的论文获区级奖。师生竞赛方面,成绩较突出。在优质课评比中,*老师获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老师获区级三等奖。在普通话大赛中,*三位老师组成的代表队获团体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其中*老师获市级个人一等奖,*两位老师获市级个人二等奖。在读书活动中,*老师指导的学生*获省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老师指导的学生获省级二等奖、市级一等奖、区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