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交通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12 08:15:41

导语:在交通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交通管理论文

第1篇

和发达国家的空中交通管理制度相比,中国的空中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关于空中管理的技术手段还有待提高,并且对空中管理制度的评价机制还未健全。基于此种情况,我国针对空中交通管理的现状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如下。

1.1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空中交通管理设备

发达国家的空中管理经验比我国的空中管理经验要成熟很多,自然设备上也比我国的设备要先进很多,同时,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比我国的科技水平高出来很多,所以,直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空中交通管理设备,是提升我国空中交通管理设备先进程度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加速了我国空中交通管理能力的提升。

1.2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空中交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制度

发达国家的空中管理制度建立的时间比我们国家空中管理制度的建立早了很多年,所以无论是技术还是经验都比我们成熟很多。所以,学习发达国家成熟的空中交通管理制度,是完善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制度的捷径之一,从而使我国的空中管理能力得到逐步地提高。

1.3加大我国空中管理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争取早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空中管理的高科技设备

我国的空中管理设备大部分都是引进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由于本国自行生产的空中管理的设备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只有依赖发达国家的产品,但是在我们使用发达国家的空中管理设备同时我们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比如,不同的语言系统造成对我国的工作人员对其产品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同时,发达国家对于核心的技术都是采用保密措施的。由此可见,加大我国空中管理的科学技术的研究的力度,争取早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空中管理的高科技设备,是提升我国空中管理能力的必经之路。

2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因素

民航空中交通安全管理是一个纷繁复杂、难度系数非常高同时又是不能有丝毫失误的工作。因为制约着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气因素、沟通问题、飞机的检修问题等等,但是只要有一个不良因素的存在都会为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埋下不安全的隐患,下面是对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因素的详细叙述。

2.1天气因素

良好的飞行环境是飞机得以安全航行的基础,所以天气环境的好坏是制约民航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天气和适宜飞机飞行的环境,即便有再先进的空中管理设备,再高超的驾驶员的驾驶水平,也是毫无用处,不能航行的。

2.2航行中的机组人员和地面的工作人员沟通不畅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一定要和地面的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联系,以确保地面对飞行中的飞机各方面的情况都能清楚掌握。有时,由机机器设备的故障或恶劣的天气环境,都会导致通讯信号的不良,从而使机组人员无法和地面的工作人面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处在危险中航行的飞机不能得到专业的指挥,也无法通过地面工作人员的信息传送了解地面的环境,这也是制约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因素之一。

2.3飞机检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飞机都是要定期进行检修的,所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就决定了飞机的检修质量,如果飞机检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过低的话,就会给飞机的安全飞行埋下了不安全的隐患。所以,飞机检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是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因素之一。

2.4驾驶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

文章主要侧重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因为但凡能成为驾驶员,身体一定都是非常健康的,因为驾驶工作是一项十分耗体力的工作,如果身体素质不行,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由于驾驶人员如果存在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所以,这才是飞机不安全航行埋下了隐患的因素。近些年来,因为驾驶员的心理问题引发了很多飞机的安全事故,没有给人民的人身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由此可见,驾驶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也是制约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因素之一。

2.5对地面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航行中的飞机是通过无线信号和地面进行联络的,尽管科技再先进,信号的终端也都是需要人工进行操作,但凡人工操作就难免会出现失误。而在所有的航空事故中,因为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而引起的航空事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为地面的工作人员要对机组人员进行时时追踪,所以,就要求地面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得有丝毫的马虎,精神要高度集中。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地面的工作人员觉得已经对这些工作内容非常娴熟,从而每天麻木地处理工作中的事宜。所以,民航的管理人员要经常对地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要完善对地面的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加大惩罚力度,使地面工作人员的薪资和工作成果相挂钩,这样才能端正地面员工的工作态度,使地面的工作能够有序有效的展开,减少航空事故的发生,为飞机乘客提供安全保障。

3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EMS;监控系统;电力系统

1引言

在全国电网互联和电力市场的推动下,为了对大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和环保及效益进行协调优化,能量管理系统(EMS)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并将成为当代大电网运行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目前国内各电网的EMS均缺乏全方位的,功能全面的考核监视管理系统,EMS的管理维护和考核监视主要是由运行人员手工完成,自动化程度较低,可靠性、准确性也较低。EMS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系统质量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为进一步促进EMS应用软件基本功能的实际应用,充分发挥其在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配合中国一流电网调度机构考核验收来规范和指导基本功能的验收工作,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制定了EMS应用软件基本功能实用要求及验收细则[1],要求狠抓EMS的实用化工作。笔者根据国调中心调自[1998]126号文“关于印发《能量管理系统(EMS)应用软件功能要求及其实施基础条件》(试行)的通知”及其附件,国调中心[1999]207号文“EMS应用软件基本功能实用要求及验收细则”,以及湖北省电力调度通信局自动化科制订的“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功能规范”,以湖北电网EMS功能的实用化改进和考核管理为课题,设计并建立了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

该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在对EMS应用软件的功能进行实用化改进的基础上,可以对EMS应用软件的运行状态及结果进行实时监视和控制,自动计算及生成EMS运行考核指标和报表。该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可以显著地减少运行人员的分析计算工作量,把运行人员从大量复杂、烦琐的数据检索和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对EMS各运行模块的监视和控制,有效地改善了EMS的运行性能。该系统还可以将EMS的实时运行状态,中间计算信息及计算结果在Internet网络上,实现系统的无人值守及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具有实用价值。该系统的研制成功为EMS的实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EMS在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2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原理和结构

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硬件主要包括考核监视计算机、网络适配器和激光报表打印机等。其硬件配置如图1所示。考核监视计算机通过双网分别与E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相连,其中一个网出现故障时,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即具备双网切换能力。

图1EMS考核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Fig.1HardwaresforsupervisorycontrolsystemofEMS

考核监视管理系统软件包括EMS自动考核监视软件、考核指标统计管理软件和网上信息系统三部分。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考核监视管理系统从EMS获取有关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信息,通过标准网络数据通信接口,将这些实时数据和运行状态信息传送到EMS自动考核监视管理计算机。通过数据格式转换软件,在本地机上建立考核管理系统专用实时数据库,并完成数据的计算、统计、分析和处理,生成报表、曲线等考核监视结果,刷新考核管理系统本地实时数据库。将数据与管理信息系统(MIS)共享,在网上相关信息,并根据需要发信给电子值班员。

图2EMS考核管理监视系统原理框图Fig.2BlockdiagramofsupervisorycontrolsystemofEMS

流程图的第一步是在EMS上完成必须的源程序修改和程序编制,这是专门针对湖北EMS系统(ABBS.P.I.D.E.R系统)设计的。因为某些EMS考核指标的统计信息在现有湖北电网EMS的运行状况和输出条件下是无法得到的。为此,针对EMS源程序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增加了EMS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和计算结果的输出。

3系统主要功能

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有如下具体功能:

3.1EMS计算数据的实时监视

3.1.1母线平衡监视

计算厂站母线进出线路、变压器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实时数据的代数值和净值。并将净值和门槛值进行比较,筛选出母线不平衡的站。用排序方式,按净值的偏差大小显示各厂站的站名、净值及其所属的量测分量。正常厂站用绿色显示;净值偏差超过基准值的3.0%时,用黄色显示;净值偏差超过基准值的5.0%时,则用红色显示。同时可用曲线方式分别显示各厂站的净值偏差。曲线密度为每个实时数据库数据刷新周期(目前定为1min)1个点,保存时间为3天,曲线横纵坐标可在线修改。并监视净值更新情况,若净值连续超过30min不更新,则可认为该路RTU停运,记录该路RTU停运和恢复运行的事件。事件保存时间为2个月。如果全部RTU不更新,则提示运行人员EMS系统死机或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与EMS的网络通信中断,并将此全停信息送电子值班员告警。

3.1.2线损监视

计算线路两侧有功功率实时数据的差值。并将差值和阈值进行比较,筛选出线损异常的线路。用排序方式,按净值的偏差大小显示各厂站的站名、净值及其所属的量测分量。正常数据用绿色显示;净值偏差超过基准值的3.0%时,用黄色显示;净值偏差超过基准值的5.0%时,则用红色显示。

3.1.3变损监视

计算变压器两侧、三侧的有功功率实时数据的差值。并将差值和阈值进行比较,筛选出变损异常的变压器。输出结果同线损输出结果类似。

3.1.4电压合理性监视

计算多母线各段母线电压实时数据的差值。并将差值和阈值进行比较,筛选出电压异常的母线。输出结果同线损输出结果类似。

3.1.5遥信.遥测的一致性监视

根据开关状态和线路潮流值相一致的原则,筛选出位置异常的开关。即遥测不为零,而遥信位置断开的开关和遥测为零,而遥信位置闭合的开关。输出各个位置异常的开关的名称和实际状态。

3.1.6遥信取反监视

监视实时系统中进行了遥信取反定义的开关。

输出进行了取反的开关的名称和实际状态。

3.2EMS模块运行状态监视

3.2.1模块投运状态监视

湖北电网EMS的应用软件包括实时数据快照模块(SNP)、状态量和模拟量的修正模块(SAR)、网络拓扑及模型建立模块(NMB)、母线计划模块(BSK)、状态估计模块(SE)、网络参数更新模块(NPU)、安全分析模块(SA)、网络灵敏度分析模块(NS)、调度员潮流模块(DPF)、短期负荷预计模块(SLF)、自动发电控制模块(AGC)等功能模块。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视EMS各模块的投运状态和控制模式,并可以区别EMS各模块投运状态和退出状态。在必要时候将模块退出运行的信息送电子值班员进行告警。可以区别EMS的各种控制模式:实时状态估计、实时调度员潮流、研究状态估计和研究调度员潮流的方式。对EMS各模块的投运状态和控制模式的变化,作为带时标事件记录下来,保存时间为2年。

3.2.2模块运行状态监视

实时监视EMS各功能模块的运行状态。可以区别EMS各模块的关闭状态、初始化状态、起动预备状态、请求执行状态、正在执行状态、超时状态、闭锁状态、执行完成状态、出错状态和停止状态等。在EMS应用监视器的流程图上,标明各模块的运行状态。并将各模块运行状态的变化,作为带时标事件记录下来,保存时间为2年。统计各个模块连续处于出错状态的次数。并设置各模块的连续出错状态次数的限值,若超过此限值则将出错信息送电子值班员进行告警。

3.2.3模块计算中间结果分析

可以检查EMS各功能模块软件运行过程中间出现的异常情况,检查引起异常的原因,并获取EMS各功能模块软件运行过程出现的信息。将其在网页上允许运行人员通过远程互连网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3.2.4模块计算结果监视

可以实时监视EMS各功能模块的计算结果,包括状态估计(SE)和调度员潮流(DPF)应用模块的迭代过程和收敛情况。并按月进行SE、DPF软件收敛、不收敛资料的统计,将统计资料保存2年。

3.3模块运行的控制管理

可以对模块的控制方式进行在线设定,并能够进行模块计算迭代过程和计算收敛精度的控制。这是对EMS应用软件的源程序、画面和数据库进行改造,调节改变有关算法的控制参数,使运行人员可以直接在EMS监视器画面上对状态估计和调度员潮流等模块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收敛精度进行控制。

3.4EMS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

对SE、DPF模块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不同电压等级量测类型基准值,计算状态估计的估计值和调度员潮流的计算值的偏差,自动查找不合格的计算点,得到EMS状态估计合格率指标和调度员潮流计算合格率指标。将计算结果和分析结果形成报表输出。

3.5EMS考核指标的管理

建立EMS考核管理数据库,根据EMS数据库和统计的运行历史资料,自动地逐次计算EMS运行考核指标,包括:①状态估计覆盖率;②状态估计月可用率;③遥测估计合格率;④单次状态估计计算时间;⑤调度员潮流月合格率;⑥调度员潮流计算结果误差;⑦单次潮流计算时间;⑧负荷预测月运行率;⑨月负荷预测准确率;bk月最高(低)负荷预测准确率。

3.6EMS考核管理的信息系统

EMS考核管理的信息系统由当地机上的考核信息查阅管理软件和网上信息系统组成。通过建立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主页,将考核管理信息在网上。使运行人员既能在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的本地机上查阅信息,也能在通过网络进行网上查阅,便于运行和管理人员查看。

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在实现上述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目前已有的AGC运行统计功能,作为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4系统特点

(1)EMS功能的实用化改造

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的考核管理范围很广,实现的功能全面,实用化程度高。其考核管理范围包括EMS应用软件的所有功能模块。其实现的功能有:EMS计算数据的实时监视、EMS模块运行状态监视、EMS模块运行的控制管理、EMS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EMS考核指标的管理及EMS考核管理的网上信息。这其中有一部分功能在现有湖北电网EMS的运行状况和输出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为此,笔者针对EMS源程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相关模块的功能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增加了EMS状态估计(SE)和调度员潮流计算(DPF)计算次数和收敛次数的统计结果,并增加了SE和DPF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功能。

(2)全自动免人工在线维护

考虑到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展,由EMS管理的电力系统元件和设备将不断增加。若要求运行人员对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进行手工维护,势必将增加运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对运行人员的要求和降低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实用性及可靠性。为此,本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采取自动跟踪EMS元件设备参数变化的方式,EMS对新增线路、变压器、发电机、母线和厂站等遥测、遥信量,均可以自动增加并进行监视考核。这使得运行人员无须深入了解、学习和掌握EMS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就可以熟练操作本系统,满足了实用性和通用性的要求,并提高了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3)系统自动不间断运行及错误监控

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对EMS服务器运行状态可以进行监视,能够自动识别EMS服务器的在线及备用状态,并能够在EMS服务器进行切换之后,自动与其同步。而在EMS单机服务器运行时,自动由平常与EMS备机服务器相连的工作模式改为与EMS主机服务器相连,继续对EMS进行考核监视。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具有自我运行监视软件模块,一旦发现考核监视管理系统出现异常,能够自动复位,可以(在硬件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EMS的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考核监视。

5结束语

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于2000年8月初设计实现后,进行了全面测试并投入试运行。测试和试运行结果表明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均已实现,计算结果准确可靠。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能自动发现EMS系统计算数据的非正常数据,各模块的出错状态。可以对EMS的状态估计模块和调度员潮流计算模块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控制。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满足了EMS运行管理人员进行EMS计算数据分析,运行状态监视、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和EMS考核指标及报表的统计计算的需要,可代替由运行人员手工进行的繁重而复杂的数据检索和计算,保证计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自动生成EMS考核指标及报表,减少了形成EMS考核指标及报表的人为主观因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误差,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为EMS的实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EMS充分发挥其在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中的效益。

该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考核监视计算机、网络适配器和激光报表打印机,考核监视计算机可以是一台高性能的商业机或工控机实现。整个系统的硬件设备配置经济,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该系统的软件部分除了针对湖北电网EMS(ABBSPIDER系统),对其某些应用软件进行了修改和数据格式转换外,其它功能模块均为通用型标准化设计,适用于其它各种类型的EMS。因此该EMS考核监视管理系统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国调中心[1999]207号文《关于印发“EMS应用软件基本功能实用化要求及验收细则”的通知》[Z].

[2]SPIDERoperator’snanual(ABBEMS操作手册)[Z].收稿日期:2000212204;改回日期:2001202214。

作者简介:

彭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及管理信息系统;

周良松,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监控;

第3篇

(一)数据深度挖掘与预测研究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一直是交警总队在常态交通管理中努力和不断尝试并力求达到的分析动态化、管理精细化的目标。在交通事故预警方面,我们通过对370余万条交通事故的地点、人员、车辆等信息分析,每年市、区两级事故易发或死亡人数较多的“黑点”,由总队定期督促属地交警支(大)队限期整改。针对一段时间内本市欺诈通事故(俗称“碰瓷”)高发的情况,我们建立并不断补充完善了事故“碰瓷”嫌疑人员和车辆黑名单,通过提前预警、发案比对等方式累计锁定相关嫌疑人415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交通状况评价方面,我们以道路拥堵程度、交通事故数量为主要评价要素,创新性地将各区(县)地面道路和快速路的整体交通情况以“指数”的形式分色展现,供业务部门和支(大)队参考。为掌握全市快速路交通流结构和集散规律,我们利用分布在中环及中环以内快速路上约300个断面构成的车牌识别系统实时采集流量数据,开展了集散性OD分析的探索,即将全市快速路网划分成20个“小区”,通过数学建模和车辆信息的跟踪,展现各“小区”间交通流转移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拥堵成因分析、排堵预案制定等提供参考。在道口安保方面,我们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类统计、比较,研究制定了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的道口查控方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时任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在G15沈海高速公路朱桥检查站现场,对“车驾查控系统”的技术架构、实时运作以及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应用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当即要求我们研发“世博道口通行证管理及不停车安检系统”。上海世博会期间,该系统累计实时关联10多个数据库,核发297.7万余张通行证,不仅将进沪车辆安全审核检查关口前移,还通过利用“车驾查控系统”的实时比对功能,既做到了“持证”车辆的快速通行,又实现了“逢疑必查”的目标。世博期间,系统比对命中有关车辆1.5万余辆次,有效提升了民警的工作效率和打击精确度,同时也对预防和缓解全市各道口因安检引发的大面积拥堵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减少了道口现场安检压力及对交通的影响,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肯定。在为“大公安”服务方面,我们尝试定期将网上追逃人员信息与本市机动车档案进行关联比对,筛选出在逃人员可能驾驶的机动车信息,累计抓获在逃人员329名,探索出了“先由人查车、再由车查人”的信息提炼新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实战效果。

(二)数据可视化随着各类统计、分析数据的不断增多,各级领导、基层民警都希望通过直接的“可视化”界面展示各类数据和信息。2009年,我们构建了基于GIS地图的应用平台,并将采集或共享的实时路况、“110”交通类报警事件、视频监控、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停车场泊位等信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分层次展现,这些实时、动态的信息可按需随时调阅。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根据安保工作的需要,我们制作了两张专题图。“进沪陆路道口流量专题图”实时展示当日全市进沪道口的机动车流量、“持进沪通行证”机动车流量、5分钟进沪流量等信息和道口排队区、安检区的视频监控信息。此外,通过对各道口历史流量的数据统计,提供流量预警信息。“世博园区管控区周边道路流量专题图”除整合了全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地面主干道路的实时路况和快速路匝道开闭状态等信息外,实时展示当日进出世博管控区的机动车流量、5分钟流量等。两张图的应用,为市公安局“二指”坐镇指挥的领导以及民警实时掌握交通流量、科学指挥、调配警力等提供了依据,受到了充分肯定。

(三)参与“交通指数”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已经完成市区重要道路的交通流信息的采集,并实现以红、黄、绿三种颜色代表路况的信息。为使交通参与者全面、客观地了解本市道路交通的实时通行状态,向其提供了量化的拥堵指标。2009年,交警总队在数据应用上的视野不再仅着眼于自身,而是跨出一步,会同市政府相关部门,将手中的静态数据和市政府相关部门可共享的动态数据关联起来。继参与了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上海世博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研发之后,2011年起,交警总队积极配合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原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研究“道路交通指数”。通过对大量采集的各类交通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最终用“道路交通指数”这一数值方式来量化描述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同时结合GIS地图加以分色、分块展现,并通过网站、微博、手机APP等向公众实时,力争做到既能客观地评价交通拥堵状况,又能方便出行者的理解与记忆。

二、与当今“大数据”应用的差距

目前,“大数据”的应用处于发展初期,在我国更是刚刚起步。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积极探索,交警总队“大数据”的应用成效明显,但我们感到,与当今国内外成功的“大数据”应用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在理念和思维上仍存在差距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相关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大数据”陈志康:公安交通管理“大数据”的应用与研究在公安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也将愈加广泛。但与其“4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性)特点相比,未来“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绝不是简单依赖数据采集量的扩大,也不仅仅是服务器性能、数据的简单扩容或累加,而是对于其中蕴含的理念、思维的转变和突破。与“小数据”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的转变是多方面的。例如,传统统计方法追求精确,但“大数据”只预测宏观趋势;传统的统计、研究关注因果关系,而“大数据”更强调数据之间的关联等。

(二)在技术和手段上仍较为匮乏就我们目前拥有的各类交通管理数据而言,其体量并不能称之为“大数据”。如果要同各警种的数据相关联,与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相融合,将数据的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其所面临的困境还十分明显,这也直接反映了我们在技术和手段上的匮乏。2009年,我们便已利用“数据仓库”技术等当时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开展交通管理核心数据的深度挖掘,力求为业务部门提供更丰富、有效的统计数据,但受限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架构,无论在计算效率还是结果表现上均无法得到“质”的突破。此外,我们对于海量视频的快速检索、车辆照片关键特征的提取等方面仍缺少高效的手段,使得对于这类非结构化数据的应用、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其中蕴含的有深层次应用价值的信息无法加以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一般可概括为四个步骤,即“采集、预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其中,“预处理”是当前传统数据处理中被忽视或被弱化的部分,除了受限于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如Oracle)、集中式存储等架构外,还与缺少将非结构化数据(例如视频、图片、文本、声音等)向结构化数据(即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表达的行数据,例如存储在数据库中的记录)转换的有效技术手段有着重要关系。所以,现有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绝大多数针对的是结构化数据(目前仅占所有数据量的10%至20%,其余均为非结构化数据),难以真正体现“大数据”多样性的特点。

三、今后公安交通管理“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一)研究和建立“公安交通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结合市公安局“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和建立“公安交通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不断学习研究Hadoop、虚拟化等新技术,构建全新的数据存储、处理技术架构,不但要使数据的存储容量更大、运算速度更快、展现形式更丰富,更要突破同类数据的局限,从看似毫不相干的数据之间发现关联性,真正体现“大数据”的精髓。

(二)满足数据采集的需求,提升管理水平“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是数据挖掘,为公安交通管理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供原因分析依据,但其基础却是所采集数据的质量和种类。因此,一是要不断提高各类交通管理相关基础信息的采集质量,为后续数据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积极建立与市交通委员会、市保监会等社会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扩充与机动车、驾驶人、特定行业管理、道路等相关的数据类型。三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力争突破图片、视频等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难题,运用有效的数据模型和架构,实现类似结构化数据的统一描述、查询和处理。四是积极会同市公安局相关部门,在数据层面加强与市公安局“警综平台”“情报综合研判实战平台”“视频监控平台”“治安卡口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的对接,为公安交通信息研判分析提供支撑。

(三)抓住重点,突破四个阶段的核心技术应用“瓶颈”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真正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并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在数据采集方面,重点解决高并发数的访问、操作问题,使服务器、数据库负载均衡并分片处理。在预处理阶段,重点做好“生产库”向“资源库”的转移和数据清洗等工作,满足后续数据处理的实时计算需求。在统计分析阶段,要在了解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着重在不同数据的“关联性”上下工夫,找到规律。在数据挖掘阶段,要力争实现数据从“事后统计”到“事前预测”的突破。

第4篇

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校车安全事件为例。在2014年上半年,我国发生15起校车安全事故,造成32人死亡。年轻生命的逝去,留给人们的是失去亲人的痛苦,交通事故损害了人民的精神健康。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久高不下,并在持续增长中;二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明显增多。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道路交通预防工作的压力更大。现代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开展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为中心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不但能减少城市中的交通事故,也能优化城市交通状况。

2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措施

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要立足于本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注意节约成本,加强公交运行的优先管理理念。要通过综合这些因素,保证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1利用宏观调控增强现行交通管理能力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要实行“公交优先”与“发展管理”战略。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公交车管理是整个交通管理的重点,要积极引导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公共交通分流车辆总数,改善交通环境,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居民不乘坐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公交车人流量大,环境卫生差;二是公交车数量少,需要长时间等待;三是突发急事不能乘坐公交车。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交车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公交车卫生水平;要加强对公交车队的投资,增加公交车数量,提升居民出行能力;要优化公交车行驶路线,保证公交车路线的全面性。政府部门对公共交通的引导不可缺少。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大公共交通宏观管理力度,以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适当推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保证公共交通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交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发展管理”中,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车辆发展情况。通过分析未来城市车流量,合理安排步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挤占机动车道的情况。在城市交通宣传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多宣传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建议人们乘坐公交车,开展低碳活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2.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基础设施会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以沥青路面为例,隆包是沥青路面中的常见问题,隆包导致路面表面凹凸不平,影响行车安全。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升交通设施安全系数,及时处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问题,做好速度标示工作。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警告。在早晚高峰时期,交警部门要出动警力维护交通秩序。在现阶段,我国城市道路开发建设资源越来越少,城市道路建设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地扩建公路宽度,这就说明,通过道路建设工作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办法已经很难实行了。部分大城市通过建设城市立交桥的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值得推广,因为建设立交桥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增加城市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在建设立交桥的过程中,会影响这个路段的运行。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可以科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车辆行驶能力。例如,在城市交通运行中,可以在交通拥堵路段划分单向行驶车道,通过交通信号调控交通运行。可以加强交通预警,拓宽交通信息流通渠道,保持整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流通。

2.3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通过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提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理能力。

(1)要立足城市当前发展情况,规划未来城市发展道路。在规划中,要以整个公路网为基础,正确处理好道路、车辆与交通管理间的关系。要保证规划设计与城市未来整体规划相适应,满足规划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个管理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推动交通结构升级,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安全行车性能。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虚拟组织

一、广州市轨道交通的概况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有一号线及二号线。一号线为东西走向,从西朗起到广州火车东站止,线路长度为18.5km,于1993年12月动工建设,1999年6月开通运营。二号线为北东“L”型走向,首期工程从琶洲站起到三元里站止,线路长度为18.6km,于1999年11月动工建设,2002年12月开通运营。

在建设的轨道交通有三号线、四号线大学城专线及广佛线。三号线为南北“Y”字型走向,北端分别起于广州火车东站和天河客运站,南到番禺广场站,线路长度为33.8km,2001年底开工,计划2006年建成。四号线大学城专线为南北走向,北起琶洲塔站,南至新造站,线路长度为14.1km,于2003年开工建设,计划2005年建成。广佛线起于佛山市魁奇路,止于广州的沥滘,线路长度为33.6km,其试验段工程于2002年10月动工,计划2007年全线建成。

为缩短时空距离,形成对城市空间拓展、区域及枢纽间联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在广州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将使中心城区与人口大于50万人口的边缘组团、卫星城(除南沙片区)的时空距离基本控制在39分钟以内,与佛山、东莞等周边地区交通时间基本控制在1小时内。规划拟由15条轨道线加一条市郊列车线组成,线网总长610km,车站总数278座(不包括市郊列车67km车站18座)。规划线网密度:内环路以内为1.27km/km2,环城高速公路以内为0.77km/km2,都会区以内为0.26km/km2。线网基本构架由“交通疏导型”和“规划引导型”两类线路构成,形成既向心又交织的轨道交通系统,并有良好的辐射能力。

二、广州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规模巨大、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的系统工程,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其服务质量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代价。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业主、各工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共同使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项目管理发挥龙头作用。

广州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即分为系统、工点设计方管理、设计总包总体方管理、业主管理。业主在该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公开设计招标确定总包总体单位和工点设计单位,业主与设计总包总体单位签定经济合同。为保证设计过程中实现管理目的,对各个具体的工点设计项目由业主、总包总体单位及工点设计单位签定三方设计合同,业主授权设计总包总体单位行使“设计产品”总成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由此在工程项目中形成一个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业主行为,以经济合同关系的项目“虚拟组织”。

设计总包总体方作为广州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的一个环节,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工作的总体性、完整性、统一性、技术进步性及经济合理性全面负责。根据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专业多、系统复杂的特点,为便于设计工作的管理,设计总包总体方拟设总包组和总体部两个大组,总包组侧重于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根据职能分工总包组又分设数个职能小组;总体部侧重于总体设计、全线质量控制、技术管理、技术协调、接口管理工作,按照设计技术特点,总体部按总体(副总体)、系统组、专业组三个管理层次展开工作。

设计总包总体方作为广州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管理的一个环节,业主授予设计总包总体方广州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技术管理权限,其设计技术指令对系统、工点设计方具直接约束力。

在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业主的重点在于设计目标、计划协调、组织、功能、成果方面,设计总包总体方的重点在设计工作的信息资料、合同和计划管理,检查、监督设计方的合同执行情况,过程控制、功能平衡、接口协调方面,对设计成果的质量负责,给予设计方技术指导,会签查设计的成果文件组成内容是否完善,设计深度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并确定是否满足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及业主要求,提交可行的、可操作的会签意见供业主决策。

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的主要模式

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涉及到的专业有40多个,专业跨度较大,必须体现综合技术的水平,需要在某段内同时集中大量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会使设计单位的成本非常高,很难有一家设计单位能承担一条线路的所有设计任务。当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设计总承包管理模式、设计总体管理模式、设计总包总体管理模式,这几种模式在各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中,根据城市建设的特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当地拥有该设计力量的设计单位,以及业主自身利益确定设计项目的管理模式。

1、设计总承包管理模式

一般的情况下,它是业主委托一家实力较强、有经验的大型综合性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总承包,设计单位对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同时根据其自身的需求把部分设计任务进行分包,但总承包单位对业主负总责。这种管理模式是我国在50年代学习苏联管理模式,它在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较为传统的管理结构形式,可把总承包单位劣势的设计工作分包给专业性较强的设计单位,能体现设计单位综合水平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该管理模式的特点: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行业的国有大型设计院人力、物力和管理经验,自主对整个工程设计负总责,完全行使对分包设计单位的管理控制。它简化了业主、政府部门与设计单位的关系,使业主集中精力抓好轨道交通工程的全面筹划、融资、工程建设、外部协调方面的工作,适应业主为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管理模式。此管理模式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管理层次清晰、责任明确,对于纪律性较强的项目管理是非常有效的。但对创造性工作的管理会出现压制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达,分包设计单位只与设计总承包单位是一种直接的委托与被委托的合同关系,经济杠杆将起决定作用,同时由于国家税务政策使分包设计单位得到的设计费实际含了两重税,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费的充分使用。

2、设计总体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是业主把整个工程的设计管理工作分为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设计的项目管理由业主直接承担,对参与设计工作的工点设计单位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成果,实施管理与协调。对于技术管理它是业主委托一家技术实力较强的设计单位承担项目设计总体管理工作,对参与本项目设计工作的设计单位的设计成果,实施技术上的管理与协调。此管理模式是一种双轨制的纵向管理体制,由业主和设计总体单位,对参与本项目设计工作的分项设计单位的设计行为和设计成果,实施管理与协调。实行协同一致、分工合作的方法进行设计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工作。

该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业主全面负责整个建设项目设计工作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设计工作管理部门负责对参与项目设计工作各分项设计单位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设计行为、合同管理和信息资料进行全面调控;负责对各分项设计单位的设计成果实施技术上的管理与协调,确保设计文件的系统性、统一性和完整性。业主与各分项设计单位都是直接的合同关系,将直接对各设计单位进行管理,从质量、投资、进度管理上有与设计总体管理界面划分和协调一致问题,要避免多头指挥有一定难度。

3、设计总包总体管理模式

它是业主将项目的设计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通过设计招投标选择有专业特长的设计单位承担相应工点项目工作,同时确定一家具有较强技术力量和综合协调能力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总包总体管理工作。总包总体管理单位受业主委托对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总体性设计、工点(包括车站和区间)设计和系统设计的总体性、系统功能统一性、经济合理性、技术进步性、项目投资和总体进度进行总负责的单位,其组织机构由总包组、总体部等核心部门构成。在合同有效期内为业主提供总体性设计、设计成果总成和技术管理服务,在业主的授权下开展工作,为设计方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该管理模式的特点:可充分利用高水平的社会专业力量来参与设计管理工作,使业主、设计总包总体单位与各设计单位均形成三角的关系,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为中心的“虚拟组织”,使业主集中精力抓好轨道交通工程的全面筹划、融资、物业开发、外部协调及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适应当今工程建设“小业主,大社会”的发展方向。设计总承包单位是全面负责整个建设项目设计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其成立的设计总承包管理组负责对参与项目设计工作的各单位的设计进度、质量和工程投资实施全面调控;设计总体组负责对参与项目设计工作的各单位设计成果实施技术上的全面管理与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设计工作的成果达到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目标。

四、“虚拟组织”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初网络技术逐步得到应用,进入90年代计算机的网络技术获得飞速的发展,人机界面的解决方案,使工程设计行业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也使大型建设项目的设计管理走向联盟道路奠定基础。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借用企业外部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每个的企业不断探索方向。通过项目管理的组织——运作——评价,实现项目管理的控制,在组织形式方面以“虚拟组织”作为切入点,以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虚拟组织”的基本特点

是在不破坏企业独立机制的前提下,集中几个或几十个中小企业的优势形成集团。企业向虚拟集团组织转变是为了寻求合作,以合作求扩展,以扩展求效益。这期间企业的规模不需要扩大,只是借助和利用了他人之力。“虚拟组织”是一个资源整合体,这些来自不同企业的资源被整合,使“虚拟组织”更象一个真正的企业实体。由于综合了不同企业的能力,因此虚拟集团可以取得单个企业难以达到的结果。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加盟,将各优势结构在一起,能充分发挥群效应,保证联盟目标的实现。

2)“虚拟组织”具有较大的市场适应性

“虚拟组织”是一个以机会为基础的各种核心能力的统一体,这些核心能力分散在许多实际组织中,它被用来使各种类型的组织部分或全部结合起来以抓住机会。当机会消失后,“虚拟组织”就解散。所以,“虚拟组织”可能存在几个月或者几十年。

“虚拟组织”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强调速度的管理方式,更加适应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市场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设计市场正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设计单位必须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变化,从市场的最新信息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建立以合同为纽带,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为中心的“虚拟组织”,按合同优质、快速地为业主提品和劳务。

3)“虚拟组织”可在成员内共享核心能力

“虚拟组织”是通过整合各成员的资源、技术、顾客市场机会而形成的。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整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从而降低时间、费用和风险,提高服务能力。

“虚拟组织”是一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参与其中的设计单位的人、财、物资源。“虚拟组织”就是这样一个信息沟通系统,从不同的成员中获得必要的服务。“虚拟组织”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把不属于自己核心能力的部门虚拟化,而同时又把“虚拟组织”各成员的的核心能力整合,充分地利用了每个设计单位的资源,对于顾客而言,整合的特征是无形的、无边界的。显然,在相同的市场机会下,“虚拟组织”会优于各成员单位。

4)“虚拟组织”的成员必须相互信任

合作是“虚拟组织”存在的基础。但由于“虚拟组织”突破了以内部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的管理方法,各成员又保持着自己原有的风格,势必在成员的协调合作中出现问题。但各个成员为了获取一个共同的市场机会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合作中必须彼此信任,当信任成为分享成功的必要条件时,就会在各成员中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

5)“虚拟组织”的前景

“虚拟组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管理的主流模式,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发展时期,如果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管理的组织模式实施“虚拟组织”,业主可实现“小业主、大社会”的目的,选择到专业性强的设计单位承担工点、系统设计任务,通过选择管理能力强、综合技术水平较高的设计总包总体单位,并由它为龙头形成轨道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的“虚拟组织”,发挥各设计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以互补的优势创造品牌。而期间每个参与的设计单位只需负担要求的部分设计任务,这大大减小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带来的风险,多成员并行设计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另外,“虚拟组织”的各成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只涉足自己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生产环节,从而可以保证工程质量。

第6篇

1.源自对交通安全工作的准确定位

交通运输行业是一个事故多发的高风险行业,服务区域点多线广面长,每一台运行的车辆就是一个动态危险点源。

2.源自对交通安全形势的研判认知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很多,私家车迅猛发展,机动车增幅过快、混合交通状态,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隐患。

3.源自规章制度用血写成、不能用血验证的深刻理解

交通安全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势必影响企业、家庭的和谐安宁。

二、“五化”管理的构建途径

1.“制度落实规范化”严控两个流程,夯实发展管理根基

修订改进制度,完善责任体系。结合工作实际,持续改进现有规章制度及各岗位工作流程,实现制度覆盖“无缝隙”、“无死角”。完善点、线、面责任管理体系,落实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确保大队—基层—班组—员工各节点责任人各负其责。强化监督考核,提高执行力度。建立检查、考核和奖惩机制,设立制度“高压线”,严格执行“3313”安全检查制度,做到严格管理、科学考核、有效激励、全面监督。在违规处理上突出“严”字,实施动态检查与定期考核,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2.“日常管理科学化”实施三项举措,巩固发展稳定形势

着眼事故预防,强化风险管理。开展“四项评估”,落实控制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掌握驾驶员动态,开展驾驶员安全能力评估;掌握车辆状况,开展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评估;掌握天气动态,开展恶劣天气风险评估;掌握道路动态,开展道路状况风险评估。突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控。利用GPS在线监控,实现车辆出场前、行车中、回场后闭环管理。针对气候变化及道路特点,实施“红、黄、橙”三色应急管理,落实恶劣天气干部带车、跟车和安全提示制度,做到预警、防范、监督检查“三到位”。统筹规划部署,优化管理模式。优化车辆配置,降低出车频率和日常消耗,确保车辆安全、高效运行。规范车辆调派、运行、汇报、回场签字管理,加强日常生产组织协调。利用月度回访、电话沟通方式,了解用车需求和驾驶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品质。

3.“教育培训专业化”突出两个重点,构筑发展稳固防线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组建培训师队伍,依托练兵场、练兵室,做到学练结合,提高员工标准化操作技能。将培训学习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以学习能力的培育带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丰富教育培训载体。完善“四种学习模式”,丰富“培训十法”,提高培训效果。采取脱产轮训、分批集训、开办“小讲堂”、小课堂”等方式,围绕“双高双新”、AB类、七座以上客车及出长途驾驶员各自特点进行专项培训。组织开展冰雪路面、车辆防爆胎、涉水行驶等应急演练,提高驾驶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安全文化特色化”围绕三个方面,提供发展理念引导

丰富“安全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对安全理念认知。完善安全文化阵地,深化车厢文化,在关爱驾驶员同时送上一份平安祝福。因地制宜打造走廊文化,窗帘文化,拓展路单文化,增强安全文化渗透力,培养员工安全心态。完善“亲情文化”。关注员工所思所想所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五法”,帮助员工减卸思想、工作和生活压力。关爱员工,致力改善员工工作、学习及生活环境,坚持“六必访、五必帮、四必到”,为员工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常年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建立激励文化。发挥典型激励作用,评比选树“标准化示范车队”、“标准化示范班组”、“优秀驾驶员”、“文明驾驶员”,营造出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感召员工提升实力、增添动力、迸发活力。

5.“队伍管理人性化”把握三个环节,提供发展环境保障

第7篇

(一)实现合同运输

在对交通运输开展经济管理时,首先必须要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来进行,真正地实现合同运输,在交通运输行业中根据合同的相关约定来进行运输的服务时对运输行业进行依法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根据合同来开展运输服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运输企业的责任感,保证发货单位的物品能够安全的、及时的送到预定的位置中。同时还有利于对运输市场的运营进行维护和管理,因此这项管理制度得到了我国广大运输企业和相关运输管理部门的认可和推崇。

(二)实现预算管理

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外国的很多国家通过对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对企业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建立起系统、合理的预算体系,充分的发挥出预算体系的监控、分配以及激励等方面的功能,对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决,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将现代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结合起来,从而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意义加以明确。对预算管理进行灵活的运用,真正地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传统的企业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促进企业利润的提升。

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两个难题,首先就是在进行全面预算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同企业内部具体的收支情况结合起来,将现金控制作为整个全面预算控制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运营的需求,促进资金利用效率的提升。还有一大难题就是要将全面预算工作同企业的核心利益相联系,真正地实现低成本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预期的发展目标的获得。

(三)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

我国最近颁布的法律已经对收入管理部门的权限加以明确,因此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都具有对客运系统等运输系统的信息进行核对的权力,还拥有对货物信息等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因此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运输企业必须要加强对运输收入的稽查工作,采用内部检查的方式来展开财政的核算,从而将稽查的影响范围加以扩大,提升对稽查工作的要求和标准。将收入稽查工作的核心放在对运输收入结算错误的防范和改正方面。如果在运输收入的领域中出现了触犯法律的行为就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查处,从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正确性的提高。

二、结语

第8篇

交通工程成本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和多个阶段,成本管理在项目全寿命周期中一直存在,可以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交通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进行成本分析,例如单独对项目的管理成本进行分析,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分析,也可以从项目管理的某个阶段进行分析,例如单独对施工阶段分析组成成本的不同类型的线性规划,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从施工阶段的成本内容进行分析。对于交通工程的施工企业,项目的成本主要由人工费,材料费用,机械费用,现场管理费用,管理成本和税金组成,下面就对各个费用进行简单介绍:(1)人工费:人工费=实际工日单价×实际消耗定额(2)材料费:材料费=现行的材料市场价格×材料消耗量。材料的价格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投标者应随时掌握材料的价格行情,及时把握材料价格信息。(3)机械费:机械费=机械台班费×机械台班消耗量。(4)现场管理费:现场管理费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它与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与施工企业现场环境情况,气候情况,施工工艺难度等有关,但对于现场管理费用,一般可以根据人才机的费用确定,一般不允许超过人才机综合费用的6%~8%。(5)项目部管理成本:这部分费用为工程总造价的2%~3%。这部分成本的控制也需要严格审定,禁止超过预算费用。(6)税金:税金也是按照项目的工程总造价进行计算,项目成本预测力求做到准确,详细。

二、线性分析对成本控制的模型构建

线性规划就是针对某些变量数值,将他们进行线性约束,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最终令某一个函数值取最值,这个值可以是最大值,也可以是最小值,组成函数的各个变量可以是非负的条件约束,也可能是无非负的条件约束,约束条件可以是方程,也可以是不等式。线性规划的最基本问题形式如下:求:目标函数:EMBEDEquation.3\*MERGEFORMAT约束条件:EMBEDEquation.3\*MERGEFORMAT许春善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其中EMBEDEquation.3\*MERGEFORMAT为决策变量,EMBEDEquation.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3\*MERGEFORMAT,EMBEDEquation.3\*MERGEFORMAT均为常数,EMBEDEquation.DSMT4\*MERGEFORMAT。并假设EMBEDEquation.3\*MERGEFORMAT≥0。这种问题称为(LP)问题。针对本文第二节中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成本的费用组成,现将成本管理问题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分析,将施工阶段的总成本费用作为目标函数,将各个成本组成,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作为变量,将费率取值作为常数c,因此就构成了成本最优化的成本函数:目标函数:总成本的最小值=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6%~8%现场管理费+2%~3%项目部管理成本+税金针对此函数可以看出,要想使总成本取得最小值,就必须设法降低成本的各个组成费用,要想使总成本的各个费用降低,对于各个费用的费率降低量比较小,因此,只有可能降低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才是最佳途径。而人工费的又同时是人工工资和消耗量定额的函数,此时人工费受到人工工资和消耗量定额的约束,人工工资降低和人工消耗两个方面也就成了我们降低人工费的最佳途径。人工工资不能降低的前提下,就尽可能的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人工消耗,提高人工的有效工作时间。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同时会带来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带来管理人员工资的提升,因此,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同时会提高总的成本函数。由此可以看出,线性规划的一般数学模型是一个总的函数取值的问题,而组成函数的各个变量也会彼此影响,相互制约,要想完成总的目标函数,不仅仅是求得最小值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最优化的求解问题,如何能够在诸多变量中取得最优化的结果才是我们线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三、路桥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1责权结合的考核

制度施工项目经理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独立经济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题是项目部全体人员。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费,管理费,利润等进行全额量化管理,层层分解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工序,对施工企业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应完成好的路桥企业,要及时进行物质奖励,争取做到有人有责,控制到位的全方位管理制度。这种责权相等的管理才有可能激发施工企业人员的积极性,才有可能降低路桥工程的施工成本。

2提高工艺水平对项目管理层次的管理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也就是作业层的管理力度,这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路桥施工中,对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让职工的工作量与经济收入成正比,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工人的潜力,在工序上点滴的改进和提高,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3从费用组成上控制

成本根据本文的线性规划函数,此函数是成本费用组成的函数,其费用组成主要是人材机和管理费用等,上面我们分析了降低管理费用的方法和措施,下面我们就路桥工程中组成成本的直接费的费用组成进行分析。对于路桥工程的成本控制,无论是定额控制还是清单控制,基本上可以分为对材料、机械、人工费的控制和对其他费用的控制。(1)人工费用的成本控制随着人工成本的日益提大,对人工费的控制也日显重要,在人工费的控制中,一定要遵循节约开支的原则,以预算定额和取费定额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依据,遵循劳务市场规律。实行内部竞聘上岗制度,将工人的工效和收入挂钩,做到人人有事做,有事做就有工资发的原则,严格控制生产工人的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尽可能的降低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2)对材料、机械费用的控制路桥工程的材料费用包括内容较多,有构件,其他材料,周转材料,机械等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消耗比例非常大,几乎占到工程总成本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之一,除了市场价格波动之外,还受到采购,质量,运输,验收等环节,这就更加重了材料管理的难度。因此,在材料的选购过程中,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低价的材料,同时做好材料的使用和储存,尽可能的减少二次搬运,有效的降低材料的损耗。

四、结论

第9篇

众所周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也就是沈大高速公路,到如今,我国建成了数十条高速公路。借助于高速公路的修建,推动了我国交通道路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交通运输事业中,主要要求就是具有较快的行车速度和较大的通行能力,并且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能够得到保证。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交通运输中,如交通拥挤、系统管理水平不高等等,对于交通运输的效率都会造成影响,那么就需要将现代化管理手段给应用过来,对交通运输更好的管理,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在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人员方面,需要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因此,就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合理应用到交通运输管理统计中,只有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方可提升交通运输统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本省道路运输部门中,计算机使用较早,并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省对计算机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一直都十分的重视,将计算机应用到交通流量统计、收费额统计和人事工资管理中,这些应用是独立和分散,可以促使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管理成本得到降低,员工计算机应用的意识得到强化,特别是对今天的计算机应用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如今,本省已经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构建,这种信息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作为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一部分,交通部在很早就是建设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示范工程。ETC可以对收费口拥堵现象进行有效的缓解,车辆频繁启停得到了缩减,事故发生率得到了降低。

2计算机的应用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如今,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无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具体来讲,存在的问题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应用发展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交通运管统计部门无法及时更新计算机软硬件,并且运管部门内应用计算机也比较的落后,这样就无法准确及时的掌握动态生成的精确统计数据,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二是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没有在计算机领域内合适应用统计方法,在统计工作中,没有和交通系统内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在应用计算机房门,也没有将专业的统计方法给应用过来,或者是没有透彻的理解统计软件,这样都会对统计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效果造成影响。三是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的统计与计算机的应用脱节,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并且相关机构无法充分的认识计算机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对应用产生了不良的后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一是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首先,各级运输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提升认识,深化科教兴国意识,在科技方面积极的投入成本,对复合型人才积极的培养,对统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性能和应用前景充分了解,充分重视计算机统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及时更新计算机软件系统。其次各级统计人员需要强化自身责任感,对计算机知识积极的钻研,有机结合统计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以便及时得到准确的数据,将其提供给道路运输行业,做出更加正确的规划和决策,并应与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科技人员开发交通运输管理统计相应的软件提供帮助。二是应不断改善工作方法,促使原始数据质量提高。应加大运单管理与客票发放及回收的管理力度,及时掌握车辆流行、货运量及周转量等信息,促使计算机处理后期数据所得信息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三是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统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应加快运管部门的运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且各地市的运管处应建设信息数据可,主要包括本地的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及车辆档案等相关信息,对运管管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构建。同时,对多层次多角度相对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进行构建,进一步促使网际互联和行业数据的交换得到实现。四是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管理统计服务范围。交通运输部门需积极构建道路运输统计调查网展开,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动态信息及时,以便让道路运输企业中相关人员有准确把握。可将论坛方式与电子邮件发送方式予以充分利用,不断开展行业统计信息的咨询服务,收集各地区交通运输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加快我国道路运输事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五是对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在管理新体制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将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给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立法,来对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的调整,对交通管理中的种种关系给理顺,并且对中国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对管理办法进行制定和完善。结合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结合法律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对法律体制进行完善,促使科学管理得到逐步实现。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