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12:29:15
导语:在中学生记叙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阅读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文时最缺的就是写作素材,只能拼接生活片段,简单地概述事件,所写的作文看上去就像流水账。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确很“穷”,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的作文缺少经历叙述和阅读体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就是说人要有经历和阅历,有了经历和阅历的人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只有心中有好的写作素材,下笔为文时才能轻松自如。目前,在应试教育形式下,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行路”也就很难做到了,只有靠阅读来弥补自己的阅历不足,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改变学生写作素材“穷”的现象。
在阅读中摘抄妙语、美段,并且做到边读书边思考,写出感受与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读书重在积累,重在沉淀,这积累和沉淀就形成了写作的素材。写作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获得写作素材的积累。只有真正做到厚积,然后才能薄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二、阅读有助于模仿写作技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平”,叙述没有波澜像本流水账。优秀的记叙文应做到“尺水兴波”,然而这就需要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从何而来,那就是阅读。学生应该通过阅读经典的短篇小说学习文章结构的构建和写作技法的灵活运用。
例如在记叙文的叙事上,尝试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在材料组合上,适当地运用虚实、抑扬、张弛等手法;在情节构建上,有意地运用伏笔、铺垫、烘托等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阅读积累的素材又可以和身边典型事例巧妙地结合并加以简单改造,做到把材料生活化,真实化,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记叙文。
三、阅读有助于注入写作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记叙文写作中没有灌注真情实感,那么这篇记叙文也就是去了灵魂。然而,我们的学生所写的记叙文就是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了作文的“魂”。要想让我们学生的记叙文找回灵魂,我们必须从阅读中学习情感的注入。
比如说写亲情类的,学生的叙述简单直白,表达情感简直可以用“裸”来形容。口号式的表达让读者感觉到情感的干瘪与牵强,不能使读者感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亲情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学会情感的注入。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父子车站送别的场景。全文用平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作,在笨拙甚至有点滑稽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之间的真情。全文并没有说父子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而那种真挚而灼热的感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不言而出,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四、阅读有助于锤炼写作语言
文情并茂一贯是记叙文写作的要求。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一定的文采。优美鲜活的语言可以增加文章的亮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优美鲜活的语言在学生的记叙文中并不常见,多数学生叙述直白,语言枯燥乏味,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该阅读,阅读有助于锤炼写作语言,让自己的写作语言变得优美鲜活。阅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是锤炼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妙使修饰添色彩,巧用修辞出鲜活,镶嵌名句显积淀,交错句式现灵活。
例如巧用修辞出鲜活:
(1)夕阳逐渐收起它如火似血般的余晖,晚风裹挟着桂花浓郁的香气,不停的塞进我的鼻孔,在这花香中,我醉了。(学生作文)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记叙文写作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01-02
语文教材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凭借,也是学生学写作文的主要范本,因为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情操,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更为学生依托教材开展写作练笔提供了广阔平台,所以我们要切实用好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1 解析教材,建构写作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记叙文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叙文文体知识(陈述性知识)和记叙文写作技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记叙文写作知识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方法形成的基石。学习语文教材首先有助于学生了解记叙文写作的陈述性知识,更能建构起写好记叙文的程序性知识。如学生在学习完《老山界》、《过草地》、《我的老师》等一系列记叙文后,会认识到记叙文是围绕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叙述的,再进一步的解析如《我的老师》,学生会发现作者在刻画人物,叙写七件事时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表格解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效果比较好,以《背影》为例,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完成表格一,通过表格一的填写,建构起学生记叙文的要素知识。
紧接着,结合教学目标等,让学生详读课文,完成表2
通过表二的填写,让学生建构起人物刻画的写作手法,然后再让学生阅读重点段落,完成表3。
对当初不理解父亲感到深深的自责和追悔,体会到父亲对我浓浓的爱,体味到了父子情深。
通过表三的填写,让学生在感受父子情深中建构起人物动作描写的技巧。其实,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训练需要,对范文进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表格解析,由宏观层面的文章整体把握到中观层面的段落详解再到微观层面的字词理解,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在表格解析下感知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刻画人物、表情达意的,从而建构起记叙文的写作知识。
2 整合教材,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实际上,初中生自身生活阅历浅薄,学业负担沉重,想通过扩大课外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无疑要额外增加负担,而语文教材却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语文资源,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写作素材积累可以先从优美词句入手,可以分为人物肖像类、写景类、动作类、情感类词句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碧绿”写菜畦,用“光滑”写石井栏,用“高大”写皂荚树,用“紫红”写桑椹;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鸣蝉“长吟”;斑蝥的烟雾是“喷”,何首乌的根是“拥肿”,这些词语准确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也渗透着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写雪地捕鸟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罩”运用得很准确、传神;再如:“老树”、“昏鸦”、“江枫”、“渔火”、“梧桐”、“芭蕉”,“淋些许愁雨”都能表达出愁的情感。另外,素材积累还可以从教材的作者介绍、文章内容中积累事例典故材料,如“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宁愿归园田居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通过让学生整理归类,熟读背诵大量优美词句,浓缩记忆大量事例典故,从而丰富充实学生的材料储备,学生写作时才能移花接木,有米下锅。
3 依托教材,开展迁移写作
关键词:记叙文;细节描写;语文教学
在初中记叙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自行编写作文写作教材
教师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编写出符合实际的写作教材。例如,七年级学生需要着重训练记叙文写作,自编教材中要突出文章的六要素以及表达方式和记叙顺序等方面的重点。这些专项指导要分为不同的训练要点,对应设计相应要点的训练板块。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做一个关于童年往事的专题写作训练。我补充了曹文轩《童年》,迟子建《我的梦开始的地方》及史铁生《消逝的钟声》等阅读材料,从摘抄笔记、自主创作、感悟笔记等多角度进行训练,有效地引导学生将阅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自行编写的教材不仅可操作性强,还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水平。
二、激发学生写作情感
从长期教学结果来看,有关记叙文的教学往往容易忽视“形象”要素,更多注重记叙文的思想和语言。由于初中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阅读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写作训练应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写作立意加以强化和训练。语文教师要抓住记叙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对文章人物的形象、神态、举止、语言、心理变化和所处环境加以深入的分析,经推敲后出现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恰如其分地使用写作手法与修辞,才能将人物与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记叙文写作可以看作一个创作过程,优秀的记叙文如同优秀的建筑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充分利用课本范文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七年级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以及《济南的冬天》中,非常细致生动地描述了人物和景物。教师应在写作课上让学生重新加以体味。这种鉴赏类的课程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写作训练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人或者物开始,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后,通过良好的立意与生动的文笔将其展示于人。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还需要通过不断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对作文有感情,其作文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大半。
三、以小见大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坚持“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是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方法。“一叶落而知秋,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利用身边的平凡微小的故事为载体,在让他们叙述“小事小情”的过程中,达到在平常的蕴含深刻、微细中挖掘大道理的目的,真正体现出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应坚持的以小素材来反映深刻主题的基本技巧。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实践中,笔者总不忘从已有的资源出发,积极归结教材中相关的名家大师作品的写作特色,让学生们深深感受到绝大多数的大作家都能巧妙借助“小事小情”来抒发自然真挚的情感。如,散文大师朱自清前期散文的代表作《背影》中,只写了他的父亲买桔子这样的一件小事,却精巧地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还有,法国都德的短篇《最后一课》中,仅通过沦陷区里的一个小学校的一节课,描述了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一些“小事”,但却无限地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真实地展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这些写作成功的范例都为我们的学生开展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四、强化片段训练,提升学生细节描写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细节描写技巧后,老师应采取良好的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细节描写水平。通常情况下,具有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常常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较为典型的事例,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文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文章的可读价值。所以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作文片段训练,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描写方法进行文章细节刻画。通过总结近几年中考中的作文命题,便可以发现当前作文写作都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非常贴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真情感。例如:在写作“取得成功时的喜悦”、“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害怕”、“感人的亲情”等题材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片段式写作,如:成功时的喜悦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心理变化描写;感人亲情的典型事例刻画。让缺乏细节描写的学生能够在快速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细节描写的意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写作中得心应手的进行细节描写。
现阶段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作为教师,不仅要从学生方面入手,更要从自身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变传统的以统发教材为基准的教学方式为统发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对记叙文写作进行专项训练的教学方式。变教师单向指导为师生多元化互动,使“痛苦写作”成为“快乐写作”。
参考文献:
(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毋庸置疑,小小说仍属于小说。既然是小说,它就必须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初习作小小说的中学生,往往把小小说与记叙文等同起来,这是不恰当的。小小说从另一角度(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讲是记叙文,但记叙文不全是小小说,只有那些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在小小说中,有时环境描写也可省略),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记叙文,才能上升到“小小说” 这种文学作品的高度。由于小小说的“虚构性”决定了小小说的人物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鲜明形象,因而,中学生在初习作小小说时,一定要有选择地科学使用那些来自于生活中的“有嚼头”素材,切不可为了保留“有嚼头”素材,让人物形象支离破碎,模糊不清。
(二)反映出积极健康的小说主题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终要反映作品的核心主题,即作品的中心思想。初习作小小说的中学生也许能构思出较为精彩的情节,可在主题表现上往往显得不足,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小说主题不深刻。情节很精彩,人物塑造也很鲜明,只是在人物塑造的背后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给人留下的只是“天下奇闻”般的故事。2、小说主题不积极健康。在塑造人物时,作者的立场有悖于道德常理,如羡慕奢侈,仰慕暴力,礼赞邪恶等。因而,中学生在习作小小说时,应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出纯朴善良、见义勇为、真情挚爱等传统美德以及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文章主题。
(三)精当的选材
小小说在小说这个大家族里表现出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小”(一般篇幅在1500字左右,中学生一般在1000字左右),这一“小”就决定了它必须精当选材。小小说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当前社会生活,作者一般截取主人公生活的一个片断或一个横断面,当然,这个片断必须能集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很像一般记叙文里面的“记某某事”的模式,不过,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必须能为“塑造人物形象” 这一中心服务。小小说的另一个选材模式类似于史书中的“纪传体”,即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穿插人物的几件典型事例。在选取事例时,一定要注意详略,把最能体现人物主要性格的事例详写,次要的略写。此外,小小说的“小”特征,也决定了塑造的人物不要过多,情节也不要过于复杂。
(四)简洁的语言
有人戏称小小说,是小说中的“麻雀”,创作小小说是“在螺壳里做道场”,这话说得特贴切。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田螺壳再小,也要做出来完整的道场(要表现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这就使得小小说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精致的。中学生习作小小说,必须摒弃“无物之言”,必须涤除花招似的赘语,所有语言必须简洁精要。
初习作小小说的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喜欢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表达方式,但是,在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精心裁剪,绝不可多多益善。语言描写要鲜明,动作描写要准确,外貌描写要有个性,环境描写要精当,那些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的语言一定要剔除,总之,简洁的语言是构成小小说最基本的材料。
(五)精巧的结构
关键词:记叙文;真情实感;细节描写
高考作文要求中,“写出真情实感”已连续多年被强调,甚至在阅卷指导中明确指出要“敢打两头分”,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暗示:保险文―议论文―不再保险。而且,高中生涉世未深,理性思维也尚未成型,要他们写一些审视人生、社会的论说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反之,实实在在记人记事的记叙文,更能写出真情实感,阅卷老师也更喜欢看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文章。
一、存在的问题
所记人、事要能打动人,无非具备以下条件:有条理、有波澜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所记对象鲜明有特色;语言有自己的风格;文章结构自然精致等。
但不少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记叙详略不分,主次不明,拖沓冗长,乏味无趣。
2.记叙和描写不分,以记叙代描写。
3.记叙顺序单一,文章波澜不惊;线索不明,条理不清。
4.缺少典型、动人的细节,不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化整为零,夯实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基础。
二、策略之详略分明
作为高中生,能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但其中的主次安排,不少同学却失去驾驭能力。常不分详略、拖沓无趣。
我的办法是借用语段压缩题加以训练,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概述能力差的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当然,这些仅起到精简文字的效果,真正要达到作文语言的“美”还需要火候。因此“修改”训练必不可少。如一学生习作,本意要表现母亲诚实,但他却将试衣至归还配饰的整个过程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于是我要求他着重对“坚决归还”的情节进行修改,可借用侧面表现:
记得有一次,母亲在一家店试衣服,回来才发现衣服的配饰没有归还。“反正她们没发现,算了吧。”“做人要诚实,不是我们的东西怎么能拿呢?”说着,母亲拉着我往回走去……
“要不是你送来,我都没发现……要换了别人……谢谢……”店员一个劲儿地道谢。母亲笑笑说:“不用谢!”脸上洋溢着轻松美丽的笑容。
修改后不仅文字精简掉一半,重点也突出了。
三、策略之分清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不少学生以叙述代描写,使文章像记流水账,机械乏味。
我从超市出来,发现父亲正在对面的水果摊为我挑苹果。经过一番精挑细选,父亲手中拿了满满一袋苹果,朝我走来:“来,这个拿去学校吃。”短短的一句话,使我眼睛湿润了。
文章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本平凡而实在,但是作者以叙述代描写,没能抓好细节。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衬托等。只有借极具表现力的描写语言,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生动表现出来,作文才有活力。
同样是父亲送自己,另外一位学生的描写就很到位:
坐在车站的长凳上,爸爸东张西望,这时一辆水果车经过,爸爸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橘子。“石榴多少钱一斤……”“爸爸又装了几个石榴进去……”“呀!车子来了,我要走了,快点……!”我接过水果袋快步上了车。我坐定后从窗口望向爸爸,他笑眯眯地向我招了招手,吸了一口烟,吐出大片的烟雾。
在平时,我也注重片段训练,要求学生用常见的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运用不同的修辞,注意句式变化。
四、策略之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即“细枝末节”“细小处”,但它不等同于“无关紧要”“不重要”,相反,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常是动人心弦之处。表现好细节,就不怕文章缺少真情实感。
脚步声渐进,听得出来,走得很谨慎,像是生怕稍重的脚步声会打破这份安静。
……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悄悄踱到我床前。一阵凉风拂过脸庞,妈妈正用扇子轻轻地为我扇去热意。蓦然,心里涌起几多温暖与感动。
……
这位同学能抓住“妈妈的脚步声”来表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精简细致,于细微处打动人心,远比说一百遍“世上只有妈妈好”更有说服力。
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它跟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不冲突。选好细节、表现好细节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1)要能体现人物个性;(2)细节要细;(3)有些细节要反复出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记叙文 基础 层次
这几年的高三教学,自己不断反思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头疼写作?究其原因,除了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记叙文重视不够。基础不牢,百层之台就难以筑起。
高中阶段的写作无外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戏剧、应用文等几类,可是课本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主要集中在小说、戏剧等情节性较强的文体上。而从实际效果看,高中教学应该注重记叙文,但在实际教学中记叙文经常被边缘化。课本中又缺乏经典的范文,鲁教版中,记叙类文章,第一册有《荷塘月色》《荷塘风起》《故都的秋》,第三册有《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其中《荷塘风起》《故都的秋》是自读文本,《都江堰》更是文化散文。这样导致老师精讲的文章很少,学生感性认识不多,写作起来自然就很难。
从高考角度看,大家都很重视的议论文其基础就是记叙文。除了结构外,议论文材料的概括,思想的延伸,优美的语言不都是记叙文的发展吗?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里面“丰富”“有文采”的几个具体方面都是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或延伸性要求。
先来看表现丰富:
1.形象丰满。形象丰满或是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学生作文过程中常常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以贴标签的形式进行议论抒情而不是让写作对象自己来说话;二是以叙事代替描写,往往流于空泛、抽象,人物只留下一个影子,不能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三是即使抓住了人物的某一个特点来写,但没能把握主要特征,往往过于单一、平板,不能充分展示所写对象的变化和复杂性,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切的感受。例如,“一片树叶从枝头落下”,是叙述语,而“一片树叶绕树三匝,一步三回头,在树根脚下找到归宿”,则是描写抒情语,这就很有形象感,很有韵味。
2.意境深远。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如2006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
距离是一段可进可退的空间,亦是欣赏美好的桥梁。
伊甸园中的的夏娃想要缩短与渊博的距离,于是听信了蛇的怂恿,吃下了智慧果,心明眼亮,有了羞耻感,从此与亚当之间产生了隔阂。两人都藏在茂密的树林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坦诚相对。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无人能够改变。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完美是无止境的,所以何不与完美保持一段距离,在远处欣赏它呢?就像美好的乌托邦夜空有彗星划过,留下一道美丽的轨迹。还像好友之间客气的道谢,保持着礼貌。更像我们仰望星空,将那宝石般的星星映入脑海!
本段表露着真情,又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表现主题。
再来看有文采:
1.句式灵活。适当地变换句式,如骈句体现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表现出来语言的参差美和错落美,可使表意更为自由;长句表意严密、准确、细致;短句短小精悍,干脆,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倒装可以突出强调,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
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开头就用这样一个长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句话初看上去有些嗦,把它重新组织一下,用简称改成几个短句读起来不是更顺畅一些吗?其实不然,如果改用简洁的短句来叙述,那就表达不出鲁迅先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那种沉郁、悲痛、激愤的感情和气势了。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可以使形象鲜明,气韵流畅,音调铿锵有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例如高考佳作片断:“面对着无言的伤口,我们不仅想到风波亭上的岳武穆,德胜门边的袁督师,菜市口前的六君子,我们还会想到、、老舍、彭大将军,想到我们民族首屈一指的人物的历史悲剧!面对这无血的创面,我们不仅想到王安石变法废弃的奏折,莫高窟内断头的佛像,民族工业残破的厂房,我们还会想到被推倒的古长城,被污染的清江水,被喝掉的教育款……想到我们民族的坎坷历程!一只残手,简直就是我们民族一切苦难和艰辛的耻辱碑刻!”
这段文字作者选用了十几个事例,在运用语言表述这些事例时,于遣词造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作者将这些事例分成两大组,用近似于对偶的形式,并列推出,给人以凝重悲怆之感;每一大组中又分别以五六个句子构成的排比组成,一气呵成,气势逼人;最后一句以借喻作结,鲜明冷峻,振聋发聩。正因为语言有文采,所以所叙事例尽管比较平常,却仍能表现出勃勃生机,使赖以证明的观点得到有力的张扬。
3.文句有表现力。“文句有表现力”主要是指在叙事、抒情一类的文章中,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如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愿景是向日葵迎着太阳的笑脸,每一张都绽放着生命信息的传递。愿景是我们感动时落下的泪滴,每一颗都包含着心底真挚的感触。
漫游山间,薄雾萦绕,偶遇一素服道人。他见我面容愁苦,低语问曰:“施主,为何闷闷不乐?”“人生越来越苦楚、坎坷,荆棘密布。我生来平凡,毫不出众。相貌平平,智慧有限,多年来更是一无所成,身边的朋友寥寥无几,人生无望,难道不该伤心欲绝?”道人微微笑道:“你看那树枝上的蝉蛹上且有它的愿景,它在静静地等待,总有一天会破茧成蝶,留下它美丽的身影。为何不给自己一点空间,一份希望?”“可是有了愿景,梦想就会成真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不错啊!”
夕阳西下,道人远去……
本文用道人与施主的对话营造出了画面的感觉,画面看似平常,却字字传神,“我”的低语与道人的微笑、我的极度的伤感与道人的自然描述,无不相映成趣,对比鲜明。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考的要求和佳作都告诉我们记叙文的基本功训练不可忽视。
但是从我们学生现实写的作文来看,议论文事例的运用,略的是一两句,详的就是一大堆,什么都写,这都是记叙功底不足的表现。所以记叙文写作必须重视起来。
在高一的时候,大家都进行记叙文训练,但是很难和课本实现有效对接。在教材不能有效指导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借鉴经典范文,模仿名家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
首先指导学生借鉴课文,汲取语言描写的技巧。初中语文课本有大量的语言描写的精彩片段,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如《羚羊木雕》一文中“我”的妈妈、爸爸和奶奶的语言描写:“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爸爸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妈妈的急躁、严厉,不容反驳;爸爸的平静而威严;奶奶的慈爱、讲信用却无奈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可知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人物的性格。这样的例子还有“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我就知道这个贼骨头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我的叔叔于勒》)性格不同,语言也不同。同是火爆性子,武松的语言率直坦荡,鲁智深的语言耿直刚烈,李逵的语言则憨直鲁莽。《西游记》中悟空的急躁、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八戒憨厚老实、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的性格特点也正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的。《西游记》第12集夺冠宝莲花洞中孙悟空先后给自己取了“者行孙”和“行者孙”的名字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鲜活的语言。初中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往往身在其中,却对身边的生活内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生活中的语言却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鲜活而有个性的语言。像商贩的叫卖就有很多种,学生可以记录比较,比如:“西瓜可甜了,可甜可甜了”;“8424西瓜,瓜皮薄如鸡蛋壳,甜如蜂蜜蘸白糖”。还有商场营业员的广告语言,更是魅力无穷。当然不能忽略媒体上的鲜活语言,像电视、报纸还有杂志上的人物精彩对话也可以学习借鉴。比如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扶不扶》中路人甲的台词:“媳妇儿,我马上到家了,别着急哦!等等,我看见有个老太太摔倒在大马路上也没个人来扶一把,你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怎么就成这样了,别人不管,我管!大妈,您别动啊。(照相)我马上发条微博好好谴责一下这种行为,让爸妈都转都评论,媳妇,记得给我点赞哝。哎呀,这老太太摔的,老惨了……”你看这段语言多精彩。最后还要留心自己亲人的语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语言的差别。比如: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老家,正月初一那天,小明一不小心打坏了奶奶家的“金鱼缸”,清脆的响声惊动了一家人,妈妈、爷爷、爸爸、奶奶各说了一句话,妈妈(企业职工):“小明,怎么又毛手毛脚的,闯祸了吧!”爷爷(退休干部):“没关系,爷爷再买一个就是了。”爸爸(在职教师):“小明,老毛病又犯了?面壁去!”奶奶(退休教师):“好了,好了,大过年的,碎碎(岁岁)平安,碎碎(岁岁)平安嘛。”对于一件事,各人的语言却不相同,这就是生活中人物不同身份的语言差别。
再次指导学生学会分清场合,掌握语言表达要因时因场合不同而异。比如一个人高兴时和生气时语言是不同的。还有在婚宴场合就不能说丧气话;在别人悲痛的时候,则不能开玩笑、逗乐。当众作演说、作报告时,应当讲严肃的话题,而且中心思想要明确;如果是聊天,则可以不断转换话题。
最后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和表情动作等描写结合起来,还要学会使用语气词。语言描写不能孤零零的呈现,为了生动具体,往往和表情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比如: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段语言中第一处的“睁大眼睛”,第二处的“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就是表情描写。语言描写时恰当的语气词的运用能准确表情达意。比如:“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故乡》)豆腐西施杨二嫂的“阿呀呀”、“吓”的语气词就十分精彩。
一、导语的作用
好的导语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用适当的导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入课的导语有以下三点作用:
1.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导语要围绕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例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的导语设计是:“‘我有一个梦想’的中心落在哪个词上?”这样的导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认为,品质良好的情感,常常是人们行动的力量,即所说的情感效应。语言教材的学习也是如此。有些课文内容会使学生感动而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产生一种探求欲,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教学《童趣》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生活五彩缤纷,至今可能还记忆犹新,但有谁伸长脖子看帐中蚊子飞舞看得脖子都僵硬了?清代文学家沈复就有这样的经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童趣》就知道了。”简洁的导语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3.净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美的语言、美的景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学生学习时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如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假如同学们有一天要路过一条大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船只只能承载四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有: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想想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看文中的主人公丢弃的是什么?”
二、记叙文的导语设计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记叙文,进入了中学后,记叙文的学习仍占重要的地位。记叙文的主要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成为定格,学生早已熟记于心,甚至有点厌倦了。进入新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记叙文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明白即使同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仍有着千差万别。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新授记叙文的课文时,多下点工夫,特别是导语的设计。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学习的佳境。
1.联系实际,引入佳境
记叙文一般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在教学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设计导语。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导语是:“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比如你们刚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环境,也许会不知所措,也许会很茫然,不知如何去解决所遇到的众多困难:如何与新同学相处,怎样与老师沟通,怎样学习……赫尔岑说:‘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那解决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导语的设计看似平常、简单,但这位教师的设计富有匠心,既围绕教学目的,又短小精悍,出奇制胜。这个设计既切合课文的内容,又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但能引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急于深入课文,想从课文中学到知识,想探究作者是如何从平凡的小事中写出有深刻道理的文章的。
2.引述导入,诱发思考
引述导入就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在引述导入时要注意对资料的选择,一方面资料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才不至于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资料也必须是学生所知道、熟悉的,只有这样,教师的导语才能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风筝》一课时的导语:“同学们,我想没有谁没玩过游戏。下面老师背一首古诗,大家看看这一首诗写的是玩什么游戏?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风。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一背完,学生们踊跃回答,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说:“风筝,古人叫‘筝’或‘纸鸢’。但是,你们知道吗?鲁迅小时候却不爱风筝,也不爱玩风筝,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了《风筝》就知道了。”
教师的导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最后一问,则诱发了学生思考,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3.以情激情,激励奔放
积极的情感是智慧发展的动力。在一堂课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或满怀激情的描述,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例如,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医生护士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是否能感受到他们英勇无私的精神和亲切和蔼的态度?”
经教师这么一问,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医生护士热忱亲切的形象和忙碌的身影,耳边就会听到温柔和蔼的声音,从而产生赞美医生护士的感情。这样导入,就能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4.借用诗文妙句,创设情境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妙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在设计导语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妙句,不但能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讲授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露,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然后总结,“在这些诗文中,黄鹂作为春天的使者,给大好春光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那么,在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孙犁的笔下,黄鹂又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英语阅读 有效的方法 提高
如今,有效地进行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阅读是人的一种必能力,因此对培养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在中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占很大比重,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一些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如提高语境意识,以及对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如何扩大词汇量以及提高阅读速度。
一、运用有效阅读教学方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增强语境意识,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技巧
1.语境意识的作用
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即为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功能及意义的理解都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准确呈现。学生在语境中如何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利用语境线索去猜测和推断词义,从而理解阅读内容。
2.语境意识的运用
在阅读模式中根据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一些语境线索,对文章中的词、短语甚至句子进行猜测。学生理解起来会更为简单,同时通过这一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的技能以弥补单词量的不足。
(二)熟悉文体、把握要点,促使学生准确、全面理解文章
1.熟悉文体,把握要点
文体能表现文章信息的布局模式。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文章有各自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不清楚文体,阅读中往往带有盲目性。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教师可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取重要的线索,训练学生跳读和扫读的阅读技能,从而准确理解阅读内容、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对学生能准确使用阅读技能和技巧都有极大的帮助。从文章的写作方式上来分析,记叙文和说明文占有很大比例。
2.文体不同,方法各异
从文体来看,记叙文和说明文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人物传记和故事人物传记是记叙文主要表现形式。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扫读,学生“扫读”文章并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时间;然后跳读,学生找到各个时间后,进行“跳读”,找出在这个时间取得的成就;最后学生通过细读整个文章,准确理解整篇文章。阅读说明文时,首先“扫读”课文,辨别课文文体;然后教师写出课文中的数字,学生“跳读”,找出这些数字相关的内容;最后细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篇章,归纳出引言、正文及结束语。
(三)丰富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语篇图式的技巧
教材广泛地反映了西方国家自然历史、风土人情。题材的广泛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背景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梗概。学生在对背景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之后,会解决中英语言差异带来的问题,真正摆脱汉语思维的影响,从英语思维出发去理解文章。
(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言的技巧
1.加大语言材料输入
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材料只提供了些阅读范例,而要达到语言材料的积累远远不够,若要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则要在课后阅读更多类型、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只有输入足够的材料,才能有效地提高和巩固阅读能力,增加单词量。这就要求加大学生泛读的量,让学生全面体会英语,从而了解英语有的表达和思维方式,最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2.语言材料的选择
要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精选阅读材料,充分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英语教科书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其缺乏高考要求的多元性时效性。而在教学中要使用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发展状况,了解社会动态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报纸阅读的过程中,扩大单词量、拓宽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技能,提高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二、结论
阅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为在日常的生活及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直接阅读外语文字材料,了解外国的产品使用、外国的情况、学习外国的经验,全球化步伐迫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学习外文材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目的、深度和方式等诸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尽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题材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逐渐培养快速、准确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