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8 08:09:45
导语:在体育课教学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水平教学计划 案例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要去尝试、探索,其中,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的学校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直列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实际上它已经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子目标。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改变教学计划制定的观念与格式,导入新课程的“目标统领”观念,合理地体现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各水平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主编.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307)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关键,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得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一个教师的永恒追求。本文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作了一些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研究”(2012YB10)的课题成果之一、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12579)的子课题成果之一。
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吸收知识、开阔视野、体验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把握好这一教、学过程,做到最好地与学生互动,最大限度得优化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有所乐,学有所得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并进一步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 做在课堂之前,备课与预习
课堂开始之前,教与学每一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并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1.1 优化教学目标,明确预习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所应当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让学生明白究竟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很容易出现教学目标冗杂或者缺失的情况,这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清楚重点在哪里,不了解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走到那里算那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师只有吃透课程标准,了解好教学大方向才能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其次,认真的分析教材,教师要了解课程编写专家的意图,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再次,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数量与质量,要使得学生既方便把握又不遗漏重点。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所谓有效的预习,就是不仅仅要求学生把课堂内容提前看一下, 而是要提出具体的任务与要求,并在上课之前进行检查讲评,及时处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1.2 优化课堂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节奏,让学生全程保持较为旺盛的学习兴趣,唤醒每一个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会对教学设计并不重视,或者出现了一定的理解偏差,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缺少互动、教学手段单一、机械练习过多的现象。一个优秀的课堂设计应该象一首优美的音乐 一样,应该有轻重缓急,应该有起承转合,应该有它特有的节奏感,应该讲练结合,手脑并用,应该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转换与穿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同时,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体现学生能否在知识、能力、情感、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提高,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完美。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处理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作用,把握课堂节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展现在课堂之中,内容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恰当的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本教学内容往往是多而全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的教学安排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恰当地拓展课外知识,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极大考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优化教学内容:(1)抓重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研读教材,概括出各部分的关键之处,并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其进行集中讨论与理解,设计重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设计恰当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在单元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中也要再进一步体现重点。(2)把握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些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的内容,在面对这种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需要提前做一些铺垫、简化工作,提醒学生难以理解是正常现象,不要有畏难情绪,从最简单的部分入手,循序渐进,化繁为简,对有些实在难懂的地方,实行分层要求,允许部分学生适可而止,并在课后布置一些针对难点的习题,以保证课堂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3)合理整编、增减教学内容。课本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适用面广而针对性不强,根据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大胆整编处理教材,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的条例性与系统性,理顺各章节的知识脉络,分析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加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
2.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显得过于简单,以至于没有达到理想的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往往时间很短便打断了学生的思路,甚至有些学生尚未明白讨论的内容或者还没有轮到开口的机会,这就使整个讨论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并未从中受益。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一个方面,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多学善思,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教育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更多更有效地的手段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比如: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利用辩论、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与竞争意识;利用表演、模仿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打破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3 了解在课堂之后,小结与反馈
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后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考察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很多时候,很多教师会认为反馈就是作业加考试。但这并不全面,课堂小结,课后讨论,课外活动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反馈手段,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兴趣出课堂。
3.1 课堂小结
许多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往往匆匆结束,尽管前面的设计很精彩,但是结尾的小瑕疵使得一堂课精彩有余,回味不足。比如有的老师会随便找一两个同学讲一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会使小结成为机械性的重复,并且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留一两个趣味问题,推荐一两篇相关的拓展性文章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从而也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进一步有效延伸。
3.2 课外活动
有需求的学习往往是最有效果的,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正是把需求点提供给学生。成立英语角、举办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亦或是精品欣赏、剧本表演都是不错的活动形式,要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当做负担,让他们认识到学可以致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与追求,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次好的课堂教学是艺术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但能展现教育者的育人水平,更能体现教育者人格魅力,只有把握好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形式,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郝利国,李淑艳,王宏兰.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2011,4.
[2]黄劲雄.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立足点[J].教育导刊,2011,10.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41-02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迁安市杨店子镇任官营中心完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必须紧跟时展的脉搏,要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探索和实践,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科目不像语数英等学科那样受重视,很多学生不爱好体育课,上课不认真训练,集体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的动机,更没有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因此,从事各项活动心不在焉,更没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问题的出现,归根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兴趣的诱导和方法的引导,不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对学生体育素养缺乏细节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背景
1.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小学生的体育素养很容易形成。比如大多数小学生喜欢动态的体育项目,看到身边人们跑步就有跟跑的动机,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不自觉地爱上了跑步;有的学生对踢毽子比较感兴趣,就加入踢毽子的行列,很快就成了这个队伍的成员……这样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作的协调性;还有的学生从网上或者电视上看了几场乒乓球赛或者是足球赛,他们又会爱上乒乓球或足球等运动。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并且相对稳定性较差。一般来说,男生比较喜欢刺激性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乒乓球等;女生比较喜欢节奏感强的运动项目,如舞蹈、艺术体操等。根据这些特点,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视频,科学引导他们分析在这个时期应从事哪些体育运动,并提示学生坚持参加这些运动项目的训练,从而促进身体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塑造完美体形,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培养体育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育课堂和其他课堂一样,也是“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带着学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更涉及不到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素养的提高。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都能落到实处,就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充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枯燥的讲授可能会使学生越听越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自编团体操的教学中,过去没有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时,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掌握各种动作的要领,尤其是连续性节拍,教师不可能把每个环节、动作要领一步步示范到位,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停留在某个动作上,教师只能是一连串地完成整节体操内容,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过程技巧,学生很难理解到位,训练效果较差。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课前把教师的示范动作录制成视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教师的视频范例,把需要强调的技术动作或要领逐拍展示给学生,同时用彩色的文字加以提示,对有的视频甚至可以暂停或者回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轻松掌握动作要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2.1 运用多媒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网络媒体等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训练计划。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目标时,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轻易达到,要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刻苦努力达到自己的理想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跳长绳、跳短绳、踢毽子、乒乓球投准、原地颠乒乓球、立定跳远等项目的训练时,为培养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动作协调性,提高技能技巧,提高训练成绩,对学生进行定期测试,记录的数据主要是测试时间、测试项目、测试结果等。把这些数据输入Excel文档进行分析,分别生成测试时间――成绩,测试项目――成绩簇状图。师生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让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从而更加促进体育成绩的提升,为学生学好体育树立自信。
2.2 多方式、多途径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例如,在“直线运球”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直线运球的动画场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融入体育活动之中。尤其是那些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更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体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以形象直观、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现教学情境,调动小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学习体育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模拟游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体育课中活跃课堂气氛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将科学有效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游戏设置巧妙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投掷技术的教学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互掷、套圈比准”动作技术视频,进行场景设置,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让学生充分理解视频中动作的技巧。随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假设我们身边有一条深沟,沟的对岸有一堆排球要求同学们抛过来,要求每个小组的组长接球,队员把排球一个个地从沟对岸抛过来,在抛接的过程中,皮球不能落在地上,看谁先完成任务。学生在看完视频动作示范后进行游戏。这样教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也收到应有的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把体育运动中的体育精神感悟到位,体育不仅是技能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耐力、毅力、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这种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刺激,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体育的无穷魅力,从而把自己的所悟运用到学习中去。
一、先听后说,听懂了才能说得明白
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应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具体地说就是从听短句到长句、从句子到对话、从对话到短文逐步深入。听力训练,要求学生把所有的语言知识都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运用完成,难度极大。“听”和“读”是相互联系的。我训练学生的听力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读书教学中,让学生跟着原版录音读,就是让学生认真地模仿地道英语的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语音感知能力,为听力训练打下基础。我的学生起步低,听力训练就从句子开始,在训练中常用图片、图像、手势及其它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听力内容。当学生听完句子时,要求学生利用听到的关键词,使用自己的话,把原句的意思说出来。要提高学生听力训练水平,不仅要在课前认真准备上课时所需要的语言材料、教具,还要充分做好工作。在训练中,提倡学生做好随听笔记,就是听录音时记下关键词、句。只在课堂上训练听力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听些原版录音,多看些英语电视节目、英语录像等等。
二、说是语言交际的最原始形式,口语训练是培养语言技能的过渡环节
英语口语是交互性较强的、无准备的在特定的情景与场合中的语言交往活动。口语表达比较简略、粗放和随意,常用短语、问答祈使句等来表达,有时也使用简化、缩写、代称等语言形式。“说”、“读”和“听”是紧密联系的,口语训练要从“读”和“听”抓起。朗读是为开口说英语做准备,而只有听多了、听准了,才会说得自然流畅。在口语训练时,我十分重视课前准备的语言材料与课堂中的情境创设相融合。
三、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跟读、朗读、阅读、解读
由于我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差,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读书训练方法:“带读――跟读――朗读――熟读――阅读”。我校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没有系统地经过语音训练,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录音读。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带学生读,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语音、语调,再让学生跟着录音读,让学生尽量模仿录音中地道英语的语音、语调,这样基本上解决了差生开口难的问题。要想教学生读好英语,只在课堂中进行是不行的,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教学活动,时间十分有限,所以要加强课外辅导,进行适度、适量的训练。首先,加强早读辅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带读和跟读,对课文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早读时间应进行强化朗读训练,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也为学生“说”话做好了准备。可以说有感情地朗读是“准口语”,它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表达之间的重要途径。在朗读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体会来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以提高朗读的质量。其次,辅导学生阅读。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同时积累大量的词语、句子、资料等语言知识。阅读是有一定速度的,要指导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带着问题向前看,抓住文中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不要放,读完之后再推理判断。”如果学生能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重点段、中心句,就能更好地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大意和细节。另外,学生阅读完成后,要用词典查找出阅读中经常出现的新词汇并记录下来。我使用的这种读书训练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而改变。当学生具有跟着录音读的能力时,就停止带读;当学生具有朗读能力时,就停止跟读;而阅读是我们每一个人终生使用的,要精益求精。
四、写作能力是听、说、读等技能的积累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学现状
一、提问设计和优化
教师的教学中,备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工作的实施至关重要。上课提问设计和方法,直接关乎学生是否能够吸收知识。现在以《二氧化硫性质与应用》的章节为例,设计课堂提问的步骤,从而对问题进行优化。
1.提问设计
这一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了解,所以在备课之时,就需要做提问设计。首先是根据学生对生活中二氧化硫的认识入手,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危害阐述,从而引导学生有了解二氧化硫的兴趣,再将问题逐渐渗透、深入,同时,提问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来合理开展。
(1)举例阐述二氧化硫的危害有哪些;
(2)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
(3)认识到二氧化硫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危害;
(4)二氧化硫如何应用。
通过这样的问题构架,对教学目标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
解。对本章知识有了初步掌握,在此基础上,对提问设计的环节进行优化。
2.提问优化
在课堂中的提问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备课之时已经对课堂提问规划完成,即便渗透艺术性,也无神秘之感。在有了目标的基础上,问题要突出实用性、引导性。
(1)利用学生想表现的心理,问:你有什么看法?
(2)基于学生好奇的心理,问:二氧化硫为什么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利用以上问题,将本章内容重点引出,认识二氧化硫有怎样的危害,对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该如何去了解。
二、实际应用提问
高中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对某些事物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课堂提问环节一定要经得起学生去质疑。
1.问题情境
提问有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可先将一副20世纪80年代的街头图片展示出来,小贩将粉末倒进笼屉,过会儿馒头就变得雪白。问:粉末是什么?小贩的意图是什么?
2.问题应用
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会自我思考。这时,教师可对二氧化硫的知识进行讲解。在提示之后,再让学生逐步回答问题,课堂知识才能加深记忆。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关键,以高中化学为背景,提问设计到优化,结合教学现状,将问题潜移默化之间被学生所吸收,教学成果就能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技能;第一候答时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3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讲解知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应答中积极思考,开拓思维、找出答案。同时,学生应答的正确与否也能及时告知教师学生理解的程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课堂提问”成了教师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定性研究,从理论角度剖析当前课堂提问的不足,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这样的研究缺乏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指导,而对课堂提问的定量研究能还原教师提问的真实场景。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全息记录,结合对教师的提问频率、提问类型,学生应答方式,教师提问技巧等数据的统计,更能有理有据地对课堂提问进行细致分析。笔者以录像形式记录了一节区级公开课“一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对本节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量化分析的研究过程,期望从_个全新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及课堂提问。
2 研究过程
2.1 相关概念界定
课堂提问是指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可观察的反应的信号刺激,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要求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提示。如①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什么?②如何合理利用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
一次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要经历教师发问、学生应答、教师理答三个主要环节。其中教师发问和学生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一候答时间,即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应答与教师理答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第二候答时间,即教师衡量学生答案正确与否并等待学生补充的时间(如图1所示)。
课堂问题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诸多分类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分类法是根据认知层次来划分,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将课堂问题分为识记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各举例如表1。
2.2 主要研究方法
先以录像形式全息记录教学过程,再采取数据分析的量化方法。对课堂提问的分析主要借助如下数据:各教学环节的提问频次;每次提问平均占时;教师各提问类型的频次及百分比;提问技能类别的频次及百分比等。
提问数量的统计能显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情况,提问频次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进程,干预着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问数量过少,一节课只有那么几个问题,不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但一节课也不能总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过多过滥也不等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不提倡在教师引导下的连环提问,把学生带进教师预设的思考过程,少了让学生自主发挥的意义。因此,提问数量必须适量、恰当,能引起学生共鸣,又不多干涉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且由易至难,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提问类型的统计能展示教师的提问水平,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能让多种类型提问相辅相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种类型的提问,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虽然课堂教学是知识的归纳演绎,但教师在呈现过程中应注意运用不同的形式。首先,不能大部分都是识记性内容的重复询问,这样不能激发学生思考,其次,其他类型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能起不同作用,如应用性问题能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新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性问题能帮助学生立足全局、分析局部,特别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教师的提问技能表现在提问对象、理答方式及第一等候时间上。研究发现,候答时间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等。
2.3 研究案例选择
研究课题为“一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上教版第四章内容)。本节课主要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即新课引入、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设计、课堂小结。其中一氧化碳性质及实验装置的探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上面花费了大部分时间。以上各环节均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教师指定学生回答或其它学生补充回答的方式进行。如在探究一氧化碳物理性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了诸多问题,教学过程及主要问题见表2。
2.4 研究分析过程
研究步骤:步骤一,对本节课进行全息教学记录;步骤二,统计各教学环节用时及提问频次;步骤三,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类统计;步骤四,关注教师的提问技能,如理答方式、第一候答时间等的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的统计与分析
表3是教师各教学环节用时、提问数量及每个问题平均占时的数据统计。
由表3分析可见,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正在被教师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边讲边问的教学模式。这节课中,教师在40分53秒的教学时间里共提问了107次,平均每分钟2.6个问题。教师试图通过高密度的提问达到各种教学目的,如复习旧知、分析资料、讲授新知、教学过渡、获得教学反馈等。教师的提问主导着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师生的提问、回答互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学生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是否真有那么多思考时间,还是机械接受教师泛滥的问题,是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 学生的主体意识 ; 优化课堂教学 ; 创新精神 ; 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是希望教师充分认识到要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也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也明确指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拓宽其学习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1 摆正教和学的关系,使学生乐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则用力地用浆把船划向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的不是让学生怎样配合自己的“教”,而是以自己的“教”去主动“配合、调控”学生的学。要想提高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解就要少而精,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想、去写。语文教学应注重以读为本,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研讨读书心得,教学应体现“自学――交往――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初读感知――再读研讨――精读释疑――品读悟情――推读拓展”的五步研读法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由读、默读、诵读、创设情境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推想写作的方法,使学生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中感受快乐,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与地位。学生发挥了主体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有智慧、才能的充分施展。
2 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一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因些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方法规律,制定一个系统的、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让学法指导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如学习同类课文或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像《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习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一段时,师生可以归纳出“读课文――抓重点――明写法――想画面――悟情感”的五步学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学法,自学“夏天”、“秋天”、“冬天”三段。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就会逐步体验到文章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提倡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更具针对性,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维。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明确提出:“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着老师提问,你们回答。”结果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提出“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借了箭还了没有”等问题。我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句、段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4 吃透教材,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备课中下大功夫吃透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目标要明确,但不要过细,目标要实但不要过死。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形成这样的教学氛围,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解放学生的思想,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教学《花钟》一课时,备课中我就发现文章对于花的描写各有不同,学生也一定会各有所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花,说说喜欢的理由,再有感情地读读相关的语句。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发言,自愿到讲台上朗读;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兴致勃勃地和同伴进行交流,有滋有味地朗读着。在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自己喜欢的花,朗读起来特别有感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做的结果,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的身心,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在执教《将相和》一文时,我面带笑容地用很短的时间授完课文内容后,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去组织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再现课文内容。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各自在自己喜欢的小组里尽展其能,有的小组开展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活动,有的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还画起了连环画,把三个故事的情节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极为高涨。同时,这种自由组合、自主合作式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5 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提问的回答,对习题的解答,应当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教师应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性,推陈出新而不是人之亦云,使学生敢于、乐于标新立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多向扩散,关键在于选择好发散思维点,注意抓住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如《乌鸦喝水》一课,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水?《田忌骞马》这篇课文中的齐威王为什么会输?《草船借箭》一课中,曹操真的很笨吗?等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
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我就这样鼓励学生:“谁能想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今天的小博士就是谁。”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我也参与到一个小组中。其中一个优等生说:“我可以把石头换成沙子。”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启发他们能否换成不用人来装卸的东西呢?一个中等生说:“如果把石头换成羊,这样就只需把羊赶上去就可以了。”我也马上肯定了他的想法。这时一位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说:“我觉得把石头换成人比羊更容易指挥。”我高兴地说:“你真聪明!今天的小博士就是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为各类学生,特别是中下等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从而确保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6 跳出教材,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它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在教学《蝙蝠雷达》一课时,在学生弄懂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之后我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培养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鼓励他们从科技书中了解人类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进行的发明创造,并用课文中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这些发明,这样突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多角度求知。
一、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将很勉强。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富动感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获取知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智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化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借助计算机,教师能创设比传统教学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出现所要的实验,其善于随机应变,不受常规、规则的束缚也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出化学实验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化学实验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 课题的核心概念
1.1.1 科学素养
OECD即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做出这样的解释:利用前沿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未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力量,从而可以使人类更加客观的理解自然的改变,并处理以自己的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
1.1.2 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学科优势。利用化学课程特别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将科学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化學课程中进行细化,是利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1.3 化学教学再设计
是为了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合理的宣传手段,利用系统的思想处理遇到的问题、设置合理的目标,策划处理方案进行筛选,之后实施方案,依据所得结果对方案进行评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
1.2 课题界定
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研究,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准确解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化学教学再设计科学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探寻化学教学再设计实践操作的方法、原则和策略。
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校是吴江区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本课题的研究是从我校及兄弟学校化学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课例诊断的要素、方法、类型和化学教学再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策略。实现:(1)为高中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2)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社会真正有用的创新性人才。
3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3.1 研究内容
本课题力求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够对与生活有关的理化生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研究重点
通过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原因,从科学素养教育与化学教学再设计的内在关系,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的特征、要求和原则等方面,切实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 问卷调查法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4.3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教师的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切实关注课堂实践,关注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筛选与研究采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以研究促行动,提高行动效益,加强行动改进。
4.4 经验总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