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13:39:17
导语:在民办幼儿园后勤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日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八号
地点:海文实验幼儿园
简介:海文实验幼儿园由河南鸿泰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位于郑东新区cbd黄河东路与九如东路交汇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幼儿园占地50亩,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共36个教学班,可同时容纳1000余名幼儿,是郑州市规模最大的民办幼儿园。园区配备四季恒温游泳馆、滚轴溜冰场、舞蹈形体训练馆、大型翻斗乐、陶艺馆、演艺大厅等国际化5a标准设施。独特的建筑群和装修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的、科学与艺术的,以及人人之间的,是一所精致高雅、童趣盎然的国际化幼儿成长的乐园。
内容:幼儿园设计调研:建筑的基本要求、幼儿园建筑组成部分、环境分析、功能结构分析等
心里体会:幼儿不同于我们但又与我们拥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也有一些我们所不具有的特点,所以幼儿园建筑必须以幼儿为中心,以其它功能为辅的,其总体功能都是为了使儿童拥有一个舒适、安静、安全的自我空间,让儿童从中找到乐趣、知识,使他们在无意识中的认知世界,使其在幼儿时期得到更好的发展。
报告内容:
1.建筑基本要求
幼儿园一般建在比较空阔的地方,一般来往车辆较少,而且交通便利,周边环境简单,人流稀少的地带。一保证了家长方便接送孩子,节省时间、二保障了幼儿较好的安全环境。海文位于郑东新区cbd黄河东路与九如东路交汇处,周边拥有优美的环境:有静静的河流、茂密的周边树林,以及校外的沿河走廊,非常的漂亮。园区配备四季恒温游泳馆、滚轴溜冰场、舞蹈形体训练馆、大型翻斗乐、陶艺馆、演艺大厅。独特的建筑群和装修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的、科学与艺术的,以及人人之间的,是一所精致高雅、童趣盎然的国际化幼儿成长的乐园。细部到楼梯的踏步、楼梯扶手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及篱笆式的外围栏,柱子上印有26个英文字母,且大体上均是红、黄、蓝、绿等颜色。独特的形似铅笔的钟楼又有其吸引儿童的功能。
2.建筑组成
1)室内
活动室、卧室、卫生间、储藏室、衣帽间、大型活动室、餐厅等,由于未能进入所以细部介绍不到。每班实行20-25人,每班3名教师,并配备英语、体育、艺术教师。男、女幼教科学师资组合,注重孩子性格全面发展。
2)其他服务型
医务管理室:开设此室是为了给儿童提供晨检服务,后勤用房:厨房、锅炉、洗衣房。
3)室外
拥有5a级的大型翻斗乐,水池、沙地等供儿童游乐的室外场所。
3.环境分析
入口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有专门的儿童用道、有专门的车道,其大门总共有两个,分别位于主干道上,交通便利。园内有水池、假山、人工桥等优美的景观。园外有茂密的树林、美丽的河流。可以说是环境宜人。
4.功能结构分析与总体布局
a)流线分析
1)儿童流线
入园-----晨检----|室内活动-----室外活动--|--午休-----室外----|出园|||
2)教师流线|||上班--------||送|---下班
3)后勤|饭上班-----------|------------下班
b)布局分析
大活动室
室外活动
活动单元1
活动单元2
活动单元3
……….…
教师行政办公处
一、目标任务
—年,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积极扶持民办、企事业办幼儿园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园积极性,不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主要任务包括:对相关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提升等级幼儿园、考评良好以上等次幼儿园进行奖补,对民办幼儿园教职工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民办、企事业办幼儿园保教水平。
二、民办、企事业办幼儿园奖补
(一)范围、条件及标准
1.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奖励。对符合市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定点、已投入使用、验收合格达到办园标准的新建和改扩建民办及企事业复建幼儿园,按办园规模(班级)给予一次性奖补,奖补范围原则限于6—12个班的标准化幼儿园。其中:新建、改建规模达到6—8个班的,每园奖补20万元;新建、改建规模达到9—11个班的,每园奖补25万元;新建、改建规模达到12个班的,每园奖补30万元。扩建园每新增1个班奖补2万元。
2.提升等级幼儿园奖励。对在现有办园等级基础上等级提升的民办、企业办幼儿园给予一次性奖补。重点扶持未入级园升至三级园,同时对三级园以上幼儿园提升等级给予适当奖补。其中:未入级园升至三级园,每园奖补25万元;三级园升至二级园,每园奖补20万元;二级园升至一级园、一级园升至省级示范园,每园奖补10万元。
3.考评优秀和良好等次幼儿园奖励。对经考评达到市学前教育机构考核评估办法规定的优秀和良好等次的民办、企业办幼儿园进行奖补。其中:达到优秀等次,每园奖补10万元;达到良好等次,每园奖补5万元。所需资金由市与区县财政按6∶4比例分担。
符合奖补条件的同一所幼儿园,三年内只能享受上述三项奖补政策中的一项,不重复享受。
(二)资格认定
1.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由幼儿园向所属区县教育局提出奖补资格认定申请;经区县教育局初评通过后,由区县教育局向市教育局提出申请;市教育局组织专家,按照《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年学前教育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市教发〔〕205号)等相关政策、规定、标准和要求,对幼儿园的建设规模、工程造价、规划设计、建设审批程序、招投标程序、工程进度及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验收。对通过市级验收的幼儿园予以奖补资格认定。
2.提升等级幼儿园。未入级园升至三级园、三级园升至二级园、二级园升至一级园,由市教育局组成专家组根据区县教育局提出的申请,按照市学前教育等级评估标准进行评估,符合条件的,由市教育局予以等级和奖补资格认定。市一级园升至省级示范园,经省教育厅审批通过后,由市教育局予以奖补资格认定。
3.考评优秀和良好幼儿园。幼儿园提出申请后,由区县教育局按照市学前教育机构考核评估办法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报送市教育局,经市教育局审核、公示后,对优秀、良好等次幼儿园予以奖补资格认定。
(三)奖补程序
1.申报及审批。具备奖补资格的民办、企事业办幼儿园,按奖补类别向所属区县教育局提出奖补申请,分别填报相关申请表;区县教育局初审后,会同区县财政局填报相关汇总表,于每年4月底前报市教育局;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对各区县上报的资料进行审定,并依据审定结果,提出本年度奖补资金拟安排建议,报市财政局审核。
2.资金下达。市财政局审定后,会同市教育局下达奖补资金。区县财政局、教育局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精神,落实考评优秀及良好等次幼儿园奖补配套资金,与市级奖补资金一并拨付受奖补幼儿园。
三、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培训
(一)培训任务。—年,市教育局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对民办幼儿园的举办者,在职的园长、专任教师、保教人员、卫生保健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的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培训园长600名,培训教师、保育人员等教职工4000名。
(二)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及具体方案,明确培训范围、内容及方式。负责监督指导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查考核。
(三)经费预算与拨付。市教育局按照培训项目,提出所需培训费、资料费、住宿费等培训经费预算。市财政局参照相关经费开支标准审定后,会同市教育局拨付培训资金。
四、相关要求
(一)区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民办、企事业办幼儿园奖补及教职工培训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严格工作要求,细化工作流程,如实客观上报相关资料,切实落实奖补配套资金。奖补资金及时拨付幼儿园,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截留、挪用。监督指导幼儿园规范使用奖补资金。
(二)受奖补单位要自觉遵守财经法律、法规,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加强财务管理。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规范使用奖补资金,专项用于幼儿园建设、购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改善办园条件等方面,不得改变资金用途,特别是不得用于发放人员工资、奖金、福利或偿还债务等方面。购置的设备、资产,符合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应及时登记固定资产账,规范管理。
【关键词】农村 民办幼儿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30-02
民办幼儿教育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招收幼儿的幼儿教养机构的总称。它既包括民营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人开办的幼儿园,也包括少数国有企事业单位、派、政府机构下属单位及社会团体或组织拥有部分产权但没有直接或间接利用国家财政性拨款创办的幼儿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农村纷纷创办民办幼儿园,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到位,农村民办幼儿园园长与幼儿教师自身素质较低,幼儿家长重视不够,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限制等原因,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现状
(一)规模参差不齐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幼儿园招生达到一百多人,有的幼儿园仅仅招到二三十人;有的自然村有好几个幼儿园,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孩子就读的幼儿园,而有的自然村没有幼儿园,幼儿没有上幼儿园的机会,或者是要寄宿到离家较远的幼儿园。由于幼儿园规模大小不同,幼教设备也大不一样,生源较好的幼儿园,其教学设备和娱乐设施比较齐全,教师稍多一些;而规模较小的幼儿园教师很少,有的甚至只有园长和厨师,其教学设备设施也相当简陋。
(二)师资水平偏低
农村民办幼儿园大多是由幼儿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或者师范学校的教师创办的,而园长根据幼儿园的规模大小设定师资队伍的规模。稍微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会聘用三四位幼儿教师、一位厨师;而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往往就是园长自己经营,自己担当教育者,再聘用一位厨师兼保育员。园长接受相关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但聘请的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聘请的幼儿教师部分可能是师范专业或者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另外一部分可能是高中或者初中毕业的待业者。由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部分教师是非幼教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更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特征不甚了解,其幼儿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可见,从总体上看,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水平偏低。
(三)管理不够科学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多数就是办园者,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办园者既扮演园长的角色,又是负责财务、后勤、教学任务的管理者。这些办园者大多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幼教专业的学生,其接受管理学教育或者培训的机会有限,导致其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四)家校合作有限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创办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弥补公办幼儿园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都前往发达城市务工,他们的孩子就托付给在家年迈的父母。由于孩子祖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许多年轻夫妇将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学校教育,于是把孩子送往幼儿园。但是幼儿教育仅仅依靠幼儿教师是不够的,幼儿在学校接受了教师的教育,但是回到家中又会受到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祖父母往往是百般迁就和娇纵,这无形中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然而,目前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与入园儿童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很多客观限制,以至于家校合作欠缺。
(五)教师离职严重
由于农村民办幼儿园是私人开办的,其运营资金来源多依靠学生缴纳的学费,而办园者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往往想办法压缩各种开支。在农村,给幼儿教师的酬劳多依照当地的经济收入情况而定,相对于外出到大城市务工的人员来说,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的收入偏低。而幼儿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幼儿自理能力较差,还需要幼儿教师协助其生活起居,可以说是要面面俱到。这无疑是对幼儿教师耐性的考验。经济收入较低,工作较为繁琐,导致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较为严重,离职现象较为普遍。
(六)教学环境较差
农村民办幼儿园一般是在办园者自己的房子内创办,或者是租用别人的房子,然后进行简单装修或者改建。大多幼儿园较为狭小,甚至有的房子根本就不符合办园条件。这些房子的采光条件较差,通风也不好,空气流通不畅,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和流行。有的幼儿园使用的桌椅、午休用床较为破旧,大小和高低都不合规范。有的幼儿园幼儿的活动场所比较狭窄,甚至没有户外活动场地。简陋的教学环境对于幼儿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七)政府监管不严
一些乡镇教育部门对当地农村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的审查、办园程序的审批较为宽松,部分幼儿园不达标也不加以监管。此外,政府对于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指导较少,甚至没有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中。
二、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对策
针对农村民办幼儿园当前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幼儿园自身多方面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促进农村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申办程序
各乡镇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管机构,并制定合理可行的监管程序。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申办程序进行严格把关,并在实施过程中依照相关规章制度办事,对于不合格的申办园绝不姑息,以确保幼儿教育质量。
(二)合理规划和建设幼儿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促进法》指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针对各地农村民办幼儿园分布不均的现象,当地政府应合理规划教学用地,预留幼儿教育用地,全面周到地考虑幼儿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科学合理地建设幼儿教育机构。
(三)加强园务管理,提高保教质量
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者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管理学知识,更新管理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尝试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而各县教委、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定期对当地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督查指导,了解该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管理模式和教学水平,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不断提高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办园质量,提高其幼儿教育水平。
(四)重视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要不断扩大农村民办幼儿园的招生规模,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办园者就应重视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园长及幼儿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省、市及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接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切实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与外校同行的沟通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最终服务于所在幼儿园。
(五)加强家校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每一个体的成长和成熟既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成果想要得到巩固,幼儿教师就需要与家长相联系,多与家长交流沟通,交互彼此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多地取得家长的配合,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六)充分利用农村有利资源,改善教学环境
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应尽可能多地给幼儿提供娱乐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人们往往认为,农村自然环境较为完整,而游乐设施不健全,无形中限制了部分幼儿教育教学。但是,农村的自然环境就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发现自然物的可用之处,即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之,当前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的现状,有必要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攻坚克难,有效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张国艳.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管理现状调查[J].幼儿教育,2008(6)
[2]曾福生,朱杨寿,陈蜀江.江西农村幼儿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江西教育科研,2007(4)
3.多渠道宣传教育,寓教于乐幼儿园应将幼儿的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进来,制定健康教育目标,设立健康教育课程。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幼儿。幼儿园应通过教育,让幼儿自己懂得不能什么都依赖于成人的照顾,逐步培养他们的各种意识。如通过组织地震、防火等演习活动让其懂得自我保护,并学会自我保护的点滴;通过观看图片、录像、游戏等让其知道各种危险常用符号的标志,学会求救电话的正确使用等等。采用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如户外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体育器械,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外界的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挖掘社会资源,体现家园、幼儿园的一体教育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与聪明的才智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充分挖掘社会优质资源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可实现双赢。如,请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为幼儿讲解如何预防传染病,得了传染病应该怎样治疗,要讲究卫生,要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不偏食,少吃洋快餐等;帮助孩子熟记救援资料,学会打急救电话,熟记自己父母的联系电话等。让孩子们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危险,从而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随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从事幼儿园卫生保健康的幼师,在研究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重视课程内容选择的科学性、阶段性的同时,还要树立优化教育过程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的意识,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以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一、山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尝试
在创新办园方面,为了使山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又不降低办园质量;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又不给地方财政过大压力,我们进行了四种尝试。
1.名园+公助民办园
由财政局出租金租用场地,形成名园下属的分园,并与名园法人一致,管理制度、工资薪酬和考核评价统一,以达到教育联动、整体发展的目的。例如,在2008年期间,丽水市机关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一幼”)创办了阳光分园(以下简称“阳光”),丽水市机关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二幼”)创办了水木清华分园(以下简称“水木清华”),并增加学位750名,财政局只出房屋、租金,未承受较大的财政压力。
2.名园+民园
丽水市新建的城郊住宅区的民办幼儿园招生一直困难。于是,在2011年,一幼利用优质师资和名园效应,使之成为名园下属的托管园――山水托管园(以下简称“山水”),并保证各自法人独立,行政管理、工资薪酬和考核评价统一等。另外,校本研训的共享、教学团队的重组和教材教法的更新,使民办幼儿园焕然一新,招生情况大为改观。
3.名园+新园
利用名园的孵化作用,采取“名园+新园”的发展模式。例如,一幼和二幼强强联手,创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验”)。新建的实验园性质为公办,是丽水市投入最多、规模最大和硬件条件最好的一所幼儿园(共有21个班,近700名学生)。总之,采取“名园+新园”的发展模式,能迅速建成一所高品质的幼儿园。
4.集团化办园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集团化办园能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山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例如,丽水市教育局把三所公办园(一幼、二幼和实验)、两所民办公助园(阳光、水木清华)和一所民办托管园(山水)等六个园区整合成一个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解决了2 350名学生入园就读的问题。
二、集团化办园的意义和优势
1.意义
集团化办园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人事、财物和资源等的优化配置与集约组合;二是创建规范、高效以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组织机构,形成严谨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
2.优势
集团化办园的优势有三个。其一,“借壳”壮大。“名园+民办公助园+民园+新园”模式以及全面引进名园的师资、文化、管理和科研等优势,不仅使名园 “借壳”壮大,更使“新园”减少投入的时间与成本。其二,充分利用师资。集团化办园根据实际需求统筹安排,既使人事分配与流动更为顺畅,又吸收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加入团队,还造就多名骨干教师。其三,资源整合与共享。集团化办园既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培训,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节约管理成本。总之,集团化办园推动体制的创新变革,促进园区的互动、交流与良性竞争。
三、集团化办园的探索和思考
1.创新集团管理模式,促进管理科学化
随着集团建设和规模的扩大,集团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管理模式也应因势而变、顺势而动。
(1)组织重构,条块分工
一方面,集团化办园采取集团总园长领导下的分园园长负责制,即分园园长全面负责管理各园区工作;另一方面,集团化办园有三个具体执行部门,分别是教育教学、科研师训和后勤服务。这种“组织重构,条块分工”的管理形式,既保证集团掌握各园区的动向,又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使集团的工作规范而有序。
(2)多元沟通,顺畅管理
一方面,在管理理念上强调授权赋能,管理重心下移,积极建立多元而顺畅的管理沟通渠道,以保持管理的精练与弹性;另一方面,定期召开集团园务会议,并依托网络技术,设立外网、内网等多层面的网络沟通平台,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健全集团管理标准,实现工作精细化
集团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管理者的关注范围更加广阔,因此,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
(1)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制度成为集团化办园的关键。只有健全制度,才能使集团管理更加专业化。另外,我们正在积极融汇各园区的原有制度,以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从而制定最适合集团管理的制度。
(2)行为规范的自觉内化
集团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取决于教职工的自律行为。只有教职工认同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念,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制度才真正有效。我们做好思想教育和励志培训,将原有优良的人文品质、工作作风保持与发扬,并影响周围的同事。
(3)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
集团化精细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制度,对教师的工作与前景使用立体的评价模式,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另外,既按照教师的职称等级做不同要求的评估,又针对教学成果和教育工作进行分类评估,以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保证优秀教师获得晋升。
3.开展多元园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集团化办园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因此,务必依托园本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承办园本培训项目
集团各园区根据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菜单,并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作为教师,可自主申请主修或参训项目,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作为园区,每个月都须承办集团的一个园本培训项目,以实现培训资源的最大化。
(2)教师分层培养,优化教学力量
教师分层培养分为两种。其一,横向的促进。例如,集团组织的全体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内容涵盖师德师风、家长工作、一日活动和规章制度等方面。其二,纵向的组合。根据教师的特长、个性和自身定位,集团组建各级梯队,以优化教学力量,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
(3)开展科研实践,建设教师梯队
以教学问题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例教研为契机,以教师五项技能修炼为基础,积极开展教科研实践,从而丰富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并逐步完善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机制,最终建设一支重实践、会研究且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梯队。
4.尊重共同办园理念,提倡办园特色化
集团化办园既推行“一园一品牌,一园多特色”的管理思路,又朝着精品化、特色化的方向,追求集团共性基础上的园区个性发展。基于此,我们要在育理念的基础上,鼓励各个园区立足园情,挖掘自身潜力,强化内涵建设,深化特色发展,以促进各个园区齐头并进,最终形成集团强大的品牌优势。例如:“水木清华”以早期阅读为教学特色;“阳光”致力于美术特色研究等。
一
目前,不能回避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我国幼儿教师身份不明确、职称不独立、编制设置停滞、工资待遇差、同工不同酬等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导致的幼儿教师心态浮躁、工作倦怠、队伍不稳定、素质参次不齐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
幼儿教师的身份不明确,在于有“教师”之名义,但事实上因缺乏“教师”地位与待遇的现实兑现,而在实质和结果上导致身份上的模糊与混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所指的“学校”就包括幼儿园,所指的“教师”就包括幼儿教师。获得了教育管理部门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又实际从事着幼儿教育教学的工作,幼儿教师就是教师,自当没有任何疑问。非要赘言证实幼儿教师就是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然而,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幼儿教师是教师吗”之类的疑问,甚至连幼儿教师自己还要反诘“难道我们不是教师?”这是因为幼儿教师实际获得的职业地位,以及最能直观而现实地体现这种地位的待遇水平,在整个教师职业队伍中明显低下,以致于在其身份认知上产生了困惑和焦虑。
在教育系统中,通过职称评审及晋升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考核和认定,并把职称级次的高低作为确定教师个体工资水平和相关福利待遇的参照依据,是人事管理的一项常规内容。职称其实也是教师获得社会认可度,甚至就是社会地位的一种标识。然而,我国整个的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没有独立职称晋升系列。幼儿教师的职称被纳入到小学教师的职称晋升系列,并参照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专业要求及标准,在一种非对等的专业优势对比中参与评审的竞争。实际操作中,幼儿教师职称晋升也常会在人为计划的名额比例上因政策性的反向倾斜而被降低了可能的机率。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小学专任教师获得中高教师和小学高级的教师占整个小学教师的50.5%,而幼儿专任教师中获得中学高级和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16.5%;小学未评职称的教师仅为教师总数的5.8%,而幼儿园未评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高达58.7%。[1]幼儿教师职称晋升可能机率的低下,势必影响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也压缩着政策性待遇提升和兑现的可能空间。进一步说,学前教育职称晋升系列的独立性丧失,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其教师专业资质的丧失,更是整个学前教育的专业属性的丧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机关与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社会化改革也得以推进,企业原有的社会职能逐步被剥离,公办幼儿园因其获得公共经费投入比例的相对减少,其公办性质也在不断趋向弱化,有的被完全“改制”(公办转为民营)抛向市场,甚至停办关闭。公办园不仅在其整体数量上没有增加,甚至遭遇削减。相应地,公办幼儿园教师的人事编制也基本没有增加而一度停滞。我国于2001年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的核编定岗,幼儿园教师没被考虑在内,造成近10年以来幼儿园编制只出不进、不增只减的状态。原有公办园教师编制缺口越来越大,只能临时聘用教师,并且自行解决教师工资和福利,而新办幼儿园(特别是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基本处于无编制状态。在我国现有的89.86万幼儿专任教师中,有编制的公办教师的比例相当小,90%以上的农村幼儿教师都没有编制,[2]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公办幼儿园中的无编制教师占了幼儿教师队伍的绝大多数。无编制而被聘任的大批幼儿教师,基本被排除于国家有关教师待遇的政策之外,在其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难以享用和在编公办教师同样的机会。在同一所幼儿园里,承担同样的教学任务,付出同样的劳动量,却因在编和不在编的差别,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差距可达到2~3倍的现象已成常态。
我国公办幼儿园发展相对缓慢,由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及服务远不能满足社会民众持续增长的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伴随我国政府鼓励民间力量举办教育事业的政策及相关立法的推动,我国民办幼儿园在最近10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相应地,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起,全国民办幼儿园机构数开始超过公办幼儿园机构数。2005年,我国民办幼儿园数量占据全国幼儿园总数的55.3%,其幼儿教师占据全国幼儿教师总数的46.5%;[3]而到2008年民办幼儿园占据全国幼儿园的总数升至62.2%,民办幼儿教师数量高达80.86万,其比例升至56.4%。[4]民办幼儿教育已经支撑起我国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半壁江山。然而,伴随民办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因相关管理及政策的滞后和欠缺,以及举办者尽可能降低办园成本的考虑,致使广大民办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及相关权益,缺乏有效而可靠的制度规范,更难以获得与公办在编幼儿教师同等的权益保障。我国有关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待遇政策,没有把民办幼儿教师考虑在内。民办幼儿园以“合同工”的形式招聘师资,教师的工资及待遇自然要通过抽取幼儿园收取的保教费来兑现,幼儿教师成为流水般的“打工者”和“雇工”。幼儿教师作为“打工者”,不能确保作为“雇主”的幼儿园去严格履行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按其劳动付出合理推算并兑现其应有的报酬,妥当为其办理相关社会保险并交纳费用等。来自于杭州市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市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月收入400元以下的有222人,占总数的4%,多数收入在600~1000元之间,部分地区非公办教师的养老与医疗保险等问题也无法解决。直至2007年的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提出:幼儿园非公办专任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公办教师的60%;幼儿园其他教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职工工资标准,以及其他相关
针对幼儿园教师的倾斜性政策。[5]这里,即可见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状况之一斑。
二
因其教育对象――幼儿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早期保教工作的繁琐而细致的专业性要求和广大家长的密切关注,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的实际工作,事无巨细又需面面俱到,明显具有“在班时间长、工作强度高、承担责任重、精神压力大”的特点。“当幼儿教师太累了”几乎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师群体的普遍性慨叹及其身心状态的真实反映。职业地位和实际拥有的工资待遇,与其所承担的工作负荷和身心付出之间的不对等,让幼儿教师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只要我们在网络上一搜索,那些幼儿教师们在其论坛的发贴,无处不见他们无奈之下的种种抱怨和不满。国内有多项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调查显示,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焦虑等状态不容乐观。
幼儿教师的职业生存现状和困局,令他们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削弱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热情,也降低着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人才流失现象亦愈演愈烈。在民办幼儿园,每学年教师平均流失率达20%~30%,有的班级一学期要更换四、五位老师,这种现象已十分普遍。多年以来,不断有幼儿教师离开学前教育实践一线,大批优秀幼教人才流失。相当数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尚未进入本行业即已望而却步,转投其他行业。据2009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在全国幼儿园教职工中属于本专业毕业的人员仅占据55.8%的比例。[6]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整体提高,便是合乎情理的既定事实。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幼儿教师。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现状和发展困境,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或软肋。强化政府职责,健全法规制度,政策有效倾斜,加强科学监管,以改善幼儿教师的职业状况,破解其待遇困局,当是今后发展必需的政策选择。正值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即将颁布,我们认为,在关涉教师待遇和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上,必须切实体现出改进和提升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待遇等的意向和目标。相关建议如下。
1.强化和巩固公办幼儿园的发展,审定和颁布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标准,逐步解决长期积压的幼儿教师严重缺编问题。对于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也应有保障其身份和待遇兑现的相关政策和人事制度。
2.独立设置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和晋升的专业标准体系,确立并制定符合事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改进和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依托和实现渠道。
3.尽快制定幼儿园教师工资标准和其他相关政策,确保幼儿教师和其他阶段的教师一样,拥有不低于公务员的待遇。确保幼儿教师不因民办还是公办、不因“在编”和“不在编”,不因城市还是农村,而能够同工同酬。
目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征求意见稿中,已有相关内容和表述体现出有利于改进和保障幼儿教师地位、待遇等相关权益的政策意向。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等。但仍有相关问题及政策的表述,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问题上,必须明确幼儿教师包含其中,真正把幼儿教师纳入我国教师资质管理的整个体系中,真正确保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样的权益。相关表述中的“中小学教师”宜更正为“中小幼教师”。在编制设置上,“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需明确表述为“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编制标准”。在有关聘任制教师和民办教师的待遇问题上,需要明确提出“参照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或公办教师工资水平合理确定其工资水平”的政策要求。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上,需要提及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政策。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的政策规定需要表述到位,因为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教育系列的职称评审及晋升的标准或要求应当存有一定的层级差异和专业差异。幼儿教师恰是因为被纳入小学职称系列而失去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
伴随着我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我们期待着,中国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2.jsp?tablename=1020,2009-12-24/2010-03-18.
[2]刘焱.学前教育两方面待改进[N].人民政协报,2010-03-03.
据统计,1993 年企办园数量占城市幼儿园的 87%,在园幼儿人数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 70%。从 1995 年国家提出主辅分离、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后,大部分企办园被企业剥离、转让甚至停办,现存的企办园则陷入了发展困难的境地。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将采取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但可惜的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生存艰难的企办园并没有得到关注。笔者以为分析和探讨企办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促进企办园的良性发展仍然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集体和个别访谈、实地查看、查阅档案资料等方法,对西安市 6 所规模较大(入园幼儿在 500 人以上)的企办园作了全面、深入的调研,为了解企办园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翔实而全面的资料。
一、企办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责任与权利不对等
从所调查的企办园来看,有两所园招收了 14—16 个班,入园幼儿分别达到 500 余名;有两所园招收了 20 个班,入园幼儿分别达到 600 余名;还有两所园招收了 23—27 个班,收托幼儿分别达到800 余名。其中,本企业职工子女仅占本园入托幼儿的 25—33%,其余均为社区适龄儿童。从企业的角度看,随着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许多大中型企业为了转换经营机制、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产成本而逐渐将幼儿园从企业分离出来。企办园自负盈亏、自谋出路,部分企办园由此走上了民办或联办的道路,部分企办园则被关闭。现存的企办园可以说只是名义上属于公办园,在运营机制上采取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模式。由此可见,现存的企办园作为公办园的各项权利并未得到保障,其公办性质可谓“名不正,言不顺”。
(二)经费短缺,生存艰难
由于改制后的企业不愿意或无力再给予附设的幼儿园经费支持,政府部门也未给予企办园财政支持,企办园的保教费、教学公务费、人员经费以及扩大事业规模所需资金等正常支出全部依赖于幼儿园的收费。目前西安市幼儿园执行的是 1999 年陕西省物价局等部门颁发的《关于加强我省幼儿园收费管理适当调整收费标准的通知(陕价费调发[1999]3 号)》确定的收费标准,企办园必须按照公办园的标准收费,省级示范园月保教费 180 元,本单位职工子女 130 元。而 1999 至 2009 年陕西省的GDP 总额增长了 4.5 倍,人均 GDP 增长了 3.87 倍。对于没有任何财政支持和收费自的企办园来说,如此低的收费标准已经无法维持园所的正常运营,部分规模较小的企办园由此面临着倒闭的危险。本调查显示,81.25%的幼儿家长和 66.67%的企办园教师都认为目前限制企办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因此,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企办园不得不采取其他手段满足其生存需要,从而催生了乱收费的问题,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侵犯了幼儿家长的合法权益。
(三)教师待遇低,与公办园教师同岗不同酬
企办园办园资金的不足导致企办园教师工资低,福利待遇差。企办园教师属于企业在编,其工资标准和企业职工一样,退休后各项待遇和企业退休职工相同,无法享受教师待遇。本调查显示,6 所企办园教师月工资基本集中在 1000 至 2000 元之间(占 60%),这在西安市属于中低水平,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月工资低于 1000 元的教师(占 21.67%)更是仅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月工资在 2000 至3000元之间的教师仅占 18.33%。同为公办园教师,企办园教师不能享受相同的教师待遇,显然是有背公平原则的。
(四)教师身份定位不明确
既是教师又是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给企办园教师带来了较大困扰。从理论上而言,企办园教师肯定属于《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该享有公办教师的各项待遇与权利,但企业却仅把她们当作普通职工来对待。学前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企办园教师在这一领域奋斗、奉献一生,却得不到合理、合法的地位,这对她们而言实在是无限辛酸的。此外,由于企办园教师身份定位不明确,无法参与各种评优,这就使得企办园教师即使有能力,也难以获得相应的荣誉,这对她们而言又是极大的不公平。
(五)教师自我效能感差、归属感不强,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教育事业需要教师对教育事业倾注极大的热情。由于教师身份得不到落实、待遇差、社会保障无着落,企办园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大大降低,企办园教师队伍由此极不稳定。[1]她们的热情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消磨,普遍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本调查显示,6.67%的教师有强烈的职业倦怠感,40%的教师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企办园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办园质量的提高。
(六)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教师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企办园待遇低,不仅难以吸引高水平、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还容易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企办园为降低成本而采取压缩教师编制、降低教师工资,甚至辞退合格教师而低薪聘用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等措施,更是严重影响了企办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由于企办园资金紧张,教师培训经费不足,企办园教师普遍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了企办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企办园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企办园的权利
自 1995 年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印发 《关于若干城市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之后,企业逐步分离办社会职能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随后,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具体规范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工作。《意见》明确指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分为两类:一是公益型的社会职能,包括企业自办的中小学校、自办的卫生机构等;二是福利型的社会职能,包括企业自办的食堂、浴室、托儿所、招待所等后勤服务单位。”[2]此后各项相关政策明确规定了企业如何具体分离自办的中小学、医院以及后勤服务等职工福利型机构,但是却没有政策对企业自办幼儿园的分离工作作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的通知》(2004)明确规定“企业自办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工资和退休教师的基本养老金加统筹外项目补助等均不得低于政府办中小学同类人员标准,差额部分由企业或政府补贴”。[3]显然,这一规定也根本没有考虑企业自办幼儿园教师的权益。由于缺乏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企业在分离自办幼儿园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诸如融资渠道不健全、经费来源紧张、退休职工待遇难以确定等,从而严重影响了企办园各项软硬件的改善,制约了企办园的进一步发展。“现有涉及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也十分)零散、不系统,散见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不利于其真正、有效地发挥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只有学前教育没有专门立法。”[4]这就使得已有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位阶最高的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文件根本无力解决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此外,目前有关学前教育的各项政策一般都是关于公办园和民办园的,没有给予企办园这类具有公办性质却以民营形式生存的园所以应有的重视,使其成为幼儿园中的真正弱势群体。
(二)社会缺乏关注,各级政府对企办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前,学前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地位,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过于强调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而忽视了其独特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特征,忽视了学前教育对个体终身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作用,从而没有真正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由于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理解国家有关学前教育坚持“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各级政府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更有甚者,直接将幼儿园推向市场,政府不再投入,主办单位不再支持,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普遍认为企办园的发展由企业决定,与政府部门不存在任何关系。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本企业职工子女占企办园收托幼儿的比例不足 1/3,其余均收的是社区适龄儿童,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由此可见,企办园的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三)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企办园重视不够
企业管理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生产、销售与管理上,也就必然只能将较少一部分精力用于企业所办的社会福利事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更使得企业办教育受到忽视。不同阶段的教育受忽视程度又有所不同,幼儿园由于没有硬性考核指标而最不受重视。与此同时,企办园的教育责任主体不明,也是导致企办园发展艰难的重要原因。1995 年以来,企业纷纷要求分离出原来所办的幼儿园,一些企业在还没有解决好幼儿园归属问题时更是单方面决定将所办的幼儿园分离出去,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企业办幼儿园还处在责任主体不明晰的状态之中,其管理上出现不稳定和混乱的状况也就在所难免。在本研究所调查的 6 所企办园中,有 5 所园在人事任免方面要受企业的领导和管制,其他方面的管理则已完全脱离企业。企办园的责任主体是谁,谁应该为企办园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也没有相关政策给予明确的答案,这使得企办园在管理体制上不知道何去何从,与之相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在观望和等待中。
(四)企办园自身发展的热情与积极性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企办园的各项开支都要经过严格的控制,在维持正常运营的基础上才可以考虑园所建设,这极大地限制了企办园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提高。同时由于经费短缺,企办园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也严重不足,很多教师从未参加过园所以外的培训,致使教师专业提升和发展的积极性大大受挫。由于国家各项政策都没有给予企办园具体明确的支持,企办园属于被忽视群体,企办园的领导们普遍存在着辛酸感与委屈感,很难找到归属与幸福感,这也严重地挫伤了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总体来看,目前企办园的自身建设很难进一步深化,师资力量很难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得企办园的整体保教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企办园的发展出路
(一)确定企办园的办园主体
1.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行差额补贴。在企办园现有运营基础上,除了继续依据公办园收费标准收费外,为保证园所设施及时更新与配备,实现企办园教职工与公办园教职工同工同酬,企办园所有的经费支出应由企办园自身承担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企业和企办园各自承担的经费可依据自身财政状况确定不同的比例,政府补贴部分则由国家与各省市区(县)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
2.将企办园移交给地方政府。将管理相对规范,具有普惠性、公益性的企办园移交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全权负责企办园的规划和管理,将能有效地扩大公办园所占比例,从而让更多的公办园引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移交后的企办园管理将更为规范,设施配置更新更为迅速,师资队伍容易稳定,收费较同等水准的民办园更为合理,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让孩子上公办幼儿园的愿望,也就有利于解决“入园难入园贵”这一事业发展难题。
3.企办园民办化,将之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办园。将企业确实无力承担、地方政府暂时也无力接管的企办园直接转为民办园,可使企办园真正告别“名不正,言不顺”的公办性质,实现完全的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这种转制后的企办园在人事制度、软硬件投入等方面都将按民办园的政策和标准来衡量,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该由企办园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二)落实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
陕西省《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规定》(2011)第五条提出“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园,具备办园条件的企业要积极举办或继续办好幼儿园,并向企业员工和社会提供公益性、普惠。企业不得随意停办或撤销幼儿园,不得向幼儿园收取租赁管理费及其他费用,不得利用幼儿园营利。”[5]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为企办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立法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为企办园提供法律保障,即通过地方性法规明确企办园的相应权利与义务;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把国家宏观政策同地方性法规结合起来,保障企办园的各项权利得以落实。财政部门要尽快改革现行幼儿园收费制度,保证企办园的收费标准能够与当地 GDP 水平同步增长;保证幼儿园相关设施及时更新,教职工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不低于公办教师平均水平。人事部门要按照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核定其教职工编制,解决好企办园幼儿教师退休后的归属问题,解决多年来遗留下的“在岗不在编”和“在编不同酬”等问题。教育部门应承担起主管责任,统筹协调各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依法对现存企办园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其成为公办园的生力军;给予企办园幼儿教师相应的培训、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机会,促进各类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三)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
企办园在企业改制前后一直遵循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企业不能完全通过主辅分离将幼儿园抛向社会,而应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扶持和协助企办园的发展。为此,企业要在经费、人事、管理等方面给予幼儿园更多的权利和支持,使其能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由国家权力或某个组织用明确的形式确定,并要求人们实施,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具有明确性、强制性。非正式制度,是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二者都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一)非正式制度的潜在影响
1.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认同度不高
由于幼儿自理能力差需要照顾,幼儿教师的劳动比较琐碎辛苦,在“学高为师”、“体脑分工”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不少人将幼儿教师视为高级保姆,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看护孩子,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这种偏见降低了幼儿教师的本职认同感,消损了专业发展的动力,容易滋生职业倦怠。
2.对幼儿教师队伍的社会评价走低
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终身化”,意味着从业年限越长、经验越丰富,价值就越高。现实中,幼儿教师待遇偏低,难以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量改行,幼儿园只好频繁招收刚毕业的学生,弥补教师流失造成的师资不足。另外,劳动法要求为从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购买保险,一些民营幼儿园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规避劳动法的相关要求,常短期雇用年轻的幼儿教师,加剧了幼儿教师的流失。基于以上原因,幼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呈现出过分年轻化的特点,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占比很低。这容易留给社会一种印象:幼儿教师是吃青春饭的职业,不需要经验,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幼儿教师低评。评价的偏低又反过来会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热情。
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缺乏社会认同的职业地位与工作待遇,造成教师职业荣誉感和专业归属感的缺失,难以将幼儿教育当成事业来追求。同时,教师自学、重构知识的能力较差,缺乏自我反思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正式制度的显在制约
1.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不严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幼儿教师持证上岗,但各种违规人事安排仍然存在:通过多种途径随意摊派幼儿代课老师;随意抽调合格幼儿教师到小学代课;为降低教育成本,幼儿园往往不愿录用高学历或正规幼师毕业生,而雇用一些低学历的教师。现在,农村幼儿园主要由镇(乡)、村小学开办,实质上是小学的附属机构。小学管理者对幼教不熟悉,往往对幼儿园不闻不问或无暇顾及。农村幼儿教师部分从小学抽调,部分由学校自主招聘。前者往往是工作不胜任的教师,势必也不能带来幼儿教育的高质量。因此,农村幼儿教师中真正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少之又少。
2.缺乏相对独立的职称晋升体系
职称作为教师专业化水平认定和评判的标尺,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经济利益,幼儿教师晋升职称走的是小学职称系列。在各级教育中,学前教育是唯一没有独立职称晋升系列的教育体系。“幼儿教师职称晋升及其独立性的丧失,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的丧失,更是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属性的丧失。”伴随机关与事业单位后勤部门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公办园的公办性质也在不断弱化,有些还被完全“改制”(公有转为私有),幼儿教师的事业编制也基本不再增加甚至不断压缩。幼儿园以合同工形式招聘教师,幼儿教师成为流水般的“打工者”,根本没有职称评聘的资格。职称晋升通道不畅,自然会挫伤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可以说,职称晋升体系的缺失,带来的是幼儿教师专业自的丧失。
3.幼儿教师评价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幼儿教师评价制度主要还是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存在着以下弊端:其一,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的依据,教师不能坦白解剖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其二,这种制度的动力来自行政自上而下的推动,教师内在动力不足,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三,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通常会采用他人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缺失或流于形式,缺少自我反馈,不利于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调整和规范自身行为和角色内化;其四,缺少信息反馈和双向交流,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未能实现。
4. 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滞后
培训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来说,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着教师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幼儿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层次相对偏低。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民办园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但他们又是亟须专业提升的群体,因为民办园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较低。同时,由于规模小、教师配置少,幼儿园根本没有搭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平台。教师只能在没有专业分工的“看孩子”层面上辛劳地忙碌,很少有与主流教育者交流学习的机会,逐步丧失了发展的可能性。所幸,近三年来在国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受到同度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2)培训课程设置单一,存在着“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培训等同于高质量讲座,争先恐后地邀请学前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开展讲座,讲座的质量不可谓不高,参训者听着激动,回去之后却实效性不强。在当前的幼儿教师培训中,城市幼儿教师和农村幼儿教师“混培”现象非常突出,课程设置是以城市优秀教师为参照对象而设计的,不符合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针对性较差。
5. 幼儿教育科研制度缺失
教育科研的自觉与否,是区别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良好的教育科研制度,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他们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当前幼儿园教育科研制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科研制度缺失或不健全。目前很多幼儿园“缺失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② 很多幼儿园教育科研缺少规划,随意性较强,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课题来源主要靠上级下放,幼儿园自身开展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不强。在科研组织上,大部分幼儿园都缺少科研机构和组织,由教研室充当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长期“重教研轻科研”使科研工作边缘化,属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部分,教育科研成了装点门面的“装饰品”。
(2)幼儿教师科研意识及能力不强。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更多依靠经验,很少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与提升,也难以运用教育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分析。这容易导致幼儿教师对教育问题失去敏感和兴趣,宝贵的实践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使幼儿教师错失各种专业发展契机,使教师的自我提高“心有余而力不足”。
(3)科研存在“虚假繁荣”。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科研课题的数量,热衷于申报课题,却不能认真展开课题研究,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申报和结题上,研究过程缺失。很多科研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课题很多,但这种虚假的研究是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贬低与亵渎,对目前与未来的幼教实践有害无利。
建立健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更加有效和规范地进行。
(一)理念先行,推动非正式制度建设
非正式制度更多地表现为理念、价值观等,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对幼教专业化的认识,提高幼儿教师待遇,营造有利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强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化意味着不可取代,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展示了幼儿教师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后,社会才能予以认同。要搭建幼儿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产生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统筹兼顾,构建科学的正式制度
1.建立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和注册制度
建立规范的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幼儿教师准入的基本依据,对拟进入幼儿教师队伍的人员进行资格认定,严禁未经认定的人员进入幼教队伍。针对幼儿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各地可允许中小学教师或者其他岗位的教职工进入队伍,但必须经过系统的转岗培训和严格的准入考试,以保证幼教队伍的专业性。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度,推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注册制度。在终身制背景下,一旦获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便没有了任何约束力,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为不断推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教师资格证届满时,由本人提出申请,除特殊承认的教师外,申请教师需要接受一定学时的教师资格证更新课程培训,课程修满后可予以注册,未完成培训任务、教育教学能力不达标的教师不予注册。
2.确立独立的职称评聘制度
在幼儿教师职称评聘方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探索设置独立的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和晋升的专业标准体系,确立并制定符合事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渠道;二是参照其他行业,将民办幼儿园教师也纳入职称晋升通道,发挥职称的专业约束和激励功能。
3.实施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就目的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制度。前者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制度,根据对教师表现的评价结果,作出绩效奖励、职称评聘等决定。而“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立足点是教师的未来发展,将评价视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③ 因此,应实施发展性幼儿教师评价制度。
实施发展性幼儿教师评价应注意:一是评价与奖惩脱钩,否则会使绝大多数教师对之怀疑和惧怕甚至抵制,可能影响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团结。二是全员参与、全面评价,评价应面向全体教职工,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也不能游离在外,否则,教师易产生被监督和驱使的感觉,影响他们对评价的接受。三是要全体参与、民主公开,鼓励领导、教师同行、幼儿家长、教师自己参与评价。四是要保密,确保教师评价材料及结果的保密,只有评价者、评价对象、明文规定的负责人才有权接触这些材料,未经教师本人同意,不能泄露教师的评价信息。五是要注重信息的反馈,需要向幼儿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发展。总之,要秉持“平等关系”“过程参与”“结果质询”等理念,去实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4.优化现有的教师培训制度
(1)确立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增加幼儿教师培训经费,在确定期限内实现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2)研究和制定幼儿教师编制标准。为每个片区幼儿园预留一定的编制指标专门用于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以保证幼儿教师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培训。教师培训期间,工资不低于所在幼儿园教师的平均水平,培训费予以报销,差旅费给予补助。
(3)实施质量监测和评估制度,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建立教师培训的全程监测机制,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评价,确保评估的公正性。政府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建立培训效果的跟踪问效制度,培训结束后进行跟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4)大力推行“园本培训”制度。“园本培训”应立足幼儿园工作实践,针对性强,与脱产培训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统一。“园本培训”的有效性依赖于组织者对幼儿园情况的全面诊断和对幼儿教师的发动,否则,培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5.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制度
教育科研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互结合推进的一种行为,“是上有所呼下有所应,同时也是下有行动上有所行的。”④ 这种特殊性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便利,因为它是学校肌体内部的需求。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制度,用制度引导科研,用制度管好科研。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诊断,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随着问题研究的深入,学习、反思成为必然,教师的知识被拓宽,经验得以丰富,教育智慧得以启迪。在制定教育科研制度时,要注意与教学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的联系,使各项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既受外在因素的制约,也有内在机制的作用。外在因素作用强大,但过度强调外在制度则会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内在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影响因素,因此还要探寻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制度框架内,隐含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而且是一种‘在场’的、活生生的‘相遇’。”⑤建立民主平等的管理文化,实现制度框架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让幼儿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验民主、自由、平等,学校制度的功用发挥和学校决策的执行力度就会随之增大。通过对话,强化幼儿教师内心的专业认同感,培养其专业发展的信心,实现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幼儿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融合,才是解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总之,一方面要搭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平台,另一方面也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在沟通和对话中达成共识,幼儿园的价值追求才能内化为幼儿教师的价值追求,学校制度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激发,幼儿教师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① 贾建国.关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分析——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教育探索〔J〕,2011(10):120
② 刘岩.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探析.当代教育科学〔J〕,2010(1):36
③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9
为确保2020年春季学校安全平稳开学,根据省、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教体局统一协调,建立疫情防控物资的申请、采购、储备、调拨、配送、监管体系,使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及时、高效、科学、透明进行。开学前10天完成防控物资储备工作,保障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平稳运行。
二、工作原则
1.强化领导,服从大局。防控物资保障工作在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教体局统筹协调,全区各校园积极配合,共同服从疫情防控大局。
2.统一调度,专物专用。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持久战,社会对疫情防控物资需求量大、消耗量大,学校疫情防控物资的保障工作由教体局统一调度,专物专用。
3.厉行节约,保障一线。各校园在防控工作中,要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使用物资,杜绝浪费。节约使用口罩、酒精等消耗性物资,爱惜使用测温仪、额温枪等非消耗性物资。所有防控物资首先确保一线防控工作人员。
4.公开公示,接受监督。区教体局定期公开防控物资申领(采购)、调配、库存和接受捐赠等清单,接受社会和学校监督。
三、工作方案
1.基本情况。目前我区共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1所,在校中小学生和幼儿6224名,教职工686名;民办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923名,教职工总数126人。
2.物资需求及储备:
口罩:按照两周准备,共需132348个;目前已储备15000个,缺口117348个,开学前10天完成申领、购置。
消毒用品:84消毒液,两周共需300公斤,已储备120公斤,其余开学前10天完成申领购置。75%酒精,两周共需300公斤,已储备50公斤,其余开学前10天完成申领、购置。其他如洗手液、喷雾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手套等小宗物资由学校根据需求开学前10天购置完毕。
额温仪:已向区政府防控办申领50个,一中发放12个、七中12个、逸夫实验小学和滨河路小学各7个、其他三所小学各4个,不足部分各校开学前10天完成购置。
测温仪:共需11台,已完成购置并安装完毕。
3.物资管理:浓度75%酒精属易燃物品,使用过程中严禁喷洒消毒,并远离火源,避免烫伤和火灾,需要在低温、阴凉环境下按照危险品管理办法要求进行存储;
84消毒液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性气体,要求严格按照比例稀释后使用,使用过程中做好人员防护,消毒人员需要穿防护服,佩戴帽子、口罩、防护眼睛、橡胶手套,避免和酒精交叉使用,84消毒液按照危险品管理办法进行存储。
4.消毒要求: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所有学生活动场所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消毒一次,喷洒消毒后关闭门窗60分钟;每天利用大课间时间通风最少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节课间、饭前便后必须使用洗手液洗手;食堂餐具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教室、宿舍、办公室等师生活动场所和厕所使用气溶性喷雾器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食堂和餐厅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消毒和84消毒液或酒精擦拭消毒,餐具使用消毒柜消毒。
5.环境治理:各校园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尤其是做好废弃的一次性口罩和手套的垃圾分类和处理。
四、工作要求
1.总协调工作。由**区教体局防控领导小组负责。
2.防控物资申领采购工作。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大宗物资由后勤服务中心负责防控物资的申领、配送。全区各校园需要的洗手消毒液、消毒皂等零散物资自行采购。
3.防控物资储备工作。防控物资存放在各校园,由各校园负责防控物资日常管理。
4.防控物资监管工作。监察室和后勤服务中心负责防控物资的监管工作,确保防控物资用在一线、公平使用,对违纪违规行为按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