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18:13:46
导语:在文化现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听闻李立新教授画展即将开启,惊奇之余,我便在千里之外通过网络向他索要了一幅作品照片。看完后我很激动,发短信给李教授,有曰“江南才子、丹青能手、三观大师”,非专为溢美之词,实为有感而发也。
其实,去年春末我在渝拜晤李教授,曾获赠一本其父亲的画册,印象中有人物的白描速写和山水,并得知教授自己也画画。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听闻李教授也是画画的,而且也正在画画。既然大博导都这么讲了,那他的画作一定是不同凡响,我对李教授的预期就是这样的。这两天,又陆续看到了李教授要展览的画作,果然是不同凡响,而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基本上是没理由地相信教授一定会有好画的,但要我讲看到的这些画好在哪里,我却有点“着急”:一是没能看到原作,二是知识贮备不足。所以,不妨大而化之,以我所谓的“李立新现象”,来谈谈当代文人画的问题。
中国古代绘画,崇尚以书入画或者说以书法作为绘画的重要技术保证,因此文人画大兴,尤其山水画成为了主流,形成了重笔墨的传统特色,也方便了文人们的雅好甚至转型。文人而为画家,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渐成规模。文人画画,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又能解决经济问题,何乐而不为。延至今日,照理说,时代变了,笔墨也当变化。可事实是,时代变了,笔墨却慢慢丢失了。进入现代,原先的文人慢慢扩展到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博导硕导们。过去的文人基本上是书法最好的那批人,所以能以书入画、笔墨自足而完备。而现代的知识分子们,基本上没有传统书法氛围了,书法没有了,不能以书入画了,“画里的笔墨去哪里找”成为最大的困惑。去画里的“形”中去找:这大概是以吴冠中先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画人给出的新答案。因为吴先生认为不与画面之形结合的笔墨就是“零”笔墨,否认笔墨独立价值的同时认为新的笔墨必须与画面之形共生。这样,传统重“境”之笔墨仿佛在规模上要让位于现代重“景”之水墨,以突出眼球所能。李教授的画,简而言之是“画房子”,画现实中的房子,尤其是画域外的房子,当然是一种“景”。
这让我联想到了傅抱石画的东欧风景系列中的房子、吴冠中江南的房子,以及杨明义的房子、林容生的房子、黄格胜的房子……,这些都可以是非常风景化的房子。但傅抱石让风景趋向于山水化,林容生也缩小房子的规模和比例,目的也是强化山水化。因为山水可以有独立的笔墨,而风景的笔墨容易束缚于形中。黄宾虹的山水画中点景的各种符号化房子甚至歪歪斜斜的,但反而能充分笔墨化,所以没人去深究那些房子应该来源于现实中的何处。而李立新教授的房子则是“裸露”的,明确存在于现实中某处的,甚至仿佛有意是为了画房子而画房子。如果按照山水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一定是风景画;甚至按照风景画的表面标准来看,那也许就是建筑画了。但是,我认为李教授硬是在裸露的房子中画出了笔墨,在“景”中逼出了“境”,既大胆又高明!虽然,李教授的这批画也有很多是有山、石、树、水的,但我最喜爱的就是这些房子,尤其是那些裸露的房子,并愿意把这种独特的风格展示称之为“李立新现象”。
当然,我更愿意将“李立新现象”扩展开来讲,即搞理论的专家画画的问题。这在西方从来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把二者分得很开。但在中国艺术界尤其书画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高级的学术现象。自从傅抱石、黄宾虹在画坛上凌空撼世后,这个现象开始复杂起来,因为我们都不愿意错过我们这个时代的傅抱石、黄宾虹。曾经在徐悲鸿眼中,傅抱石和黄宾虹都是搞理论的,所以他请傅抱石在中央大学教理论、两次邀请黄宾虹北上北平艺专教授理论并成行一次。但就以最后绘画的水平和影响而言,傅、黄这二位在徐悲鸿眼中的理论家其创作成就甚至已超过徐悲鸿。当然,大理论家成为大画家,才更有挖掘价值。记得十年前我随朋友去美术史家陈传席的家,聊着聊着,他把一大叠画拿了出来,都是他自己画的。后来在十竹斋里看到他的画,标价已然不菲。李立新教授画画,太过低调,我认识他十几年了,才第一次见其峥嵘。而且他是艺术设计界的著名学者,尤其在设计史上著作等身。以此身份作画,跨界更加明显。看李教授的画,有时觉得清新好玩,有时又让人肃然起敬,我愿意认为画画对于他而言,本来就是既好玩又很正经的事。当我看着宾虹先生数百万字的文稿全集,品味他捐给浙江博物院5000 幅画作中的某一幅时,每每会发出感叹。“书为心力血”,画画何尝不是?愿世人能借着李立新教授的画认识他的书,或借着他的书而读懂他的画。真的是字字珠玑、笔笔显灵。此次画展,李教授有意小规模,但“李立新现象”却已徐徐拉开帷幕……
李教授是早我两年毕业的同门博士师兄,其在学术上的成就早就让我佩服,加上性格和机缘,我和他私交不错。本人算是专攻书画,于文人山水有偏爱,但也只能东一笔西一笔地画点残山剩水,感觉在李师兄的大作面前,就像散兵游勇遇到了正规军。羡慕其整饬之美,但也只能是徒生羡慕而已了。
二
理论家为何能画画、为何能画好画甚至画出大师级别的画?那该如何来说透呢!先来看看中国画家群体的历史构成。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有两大类画家: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文人画家即业余画家,粗略讲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一吧,却占据美术史主流、有名号的美术史的主流。尤其北宋以降,文人经科举考试当官渐成规模,文人画也开始被提倡开来。从性质上看此后的文人画家就是理论型的画家。然其理论尚非艺术体系的理论即艺术理论,因为孔夫子有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十年寒窗苦苦背书主要还是那些准备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即“道”“德”“仁”等大道理论,而非游艺之小道。这些文人们经背书洗脑而逐渐地掌握了一套系统的儒道理论,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说文人们首先都是能头头是道、讲大道理的理论家,反映在艺术领域及绘画里,他们就是要充分体现这套理论即观念优势,高蹈驰誉、雅意在心,雅即上流也,太执着于技法反而成不齿,游戏笔墨才能自出机枢。这样看来,理论家(泛理论)能画画、甚至主导绘画潮流,文人们早开了千年之先河了。但因为这种泛理论的前提,所以文人画家的种种风范不免落下空泛的诟病;另一类则是自下而上的专业画家即无名画家,大概占画家总量的十分之九吧,包括众多不断经考古发现的艺术品及画作,敦煌壁画也好,永乐宫壁画也好,以及诸如年画、剪纸等,十有八九出自这类画家之手。但这些无论是宫廷画家、宗教画家还是民间画家们均名声不著甚至寂寂无名,大概因为“技近乎道”能达到的总是小道,与经国文人大道相比不值一谈,且屡屡难逃画匠之讥、俗骨之议,俗即下等也,故不被过去的美术史所承认和重视。今天,时过境迁,绘画格局与古代已大大不同,但雅俗之辩同样存在。如今艺术界百花齐放,通俗文化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期待真正的艺术理论家(而非泛理论)能画画,创造充实而鲜活的艺术形象来展现我们时代的风采。
依前所言,石涛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但同时,他又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大画家,因此,石涛所代表的理论与实践兼善的高度及标杆,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现代的理论家而为画家,又能具体分出许多具体的层面和形态。
现代最先出现的是史论型的画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傅抱石、潘天寿等。这种类型在理论型的画家中占有的比例较大;其次就是评论家型的画家,这类画家现在开始成长,如陈传席、陈履生等,因为艺术批评本身要释放部分创作的冲动和能量,故这种类型的画家大概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寄予画坛。况且今天的美术批评已经扩展为艺术批评,并进一步扩大为文艺批评,新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批评家的绘画视野,同样值得我们期待;最后的也是我们最期盼的,就是理论(原理)型的画家,因为占据着理论层面的最高层,故其创作能达到一种新高度,而且往往是原创型的。黄宾虹先生以太极阴阳画理统领笔墨,俨然是画坛中的哲圣。可惜太极阴阳之理太过陈旧,且缺乏理论体系上的创造性,故画作虽笔墨精良集大成,其创作在形态上还是缺乏原创精神。而原理型的画家之难,不仅是局部的各类别艺术的理论与总体的艺术学理论很难兼通,就算能够兼通,其难还更在于要在史论之功夫、批评之胆量基础上,有充足的余力能开辟原“理”之高远境界,对应到其绘画创作,就是不光要有基本的技法锤炼,还要有掌控整体的创作能力,最重要的,要有“原创”的与时俱进、功成名就。
目前的画坛形势,许多画画的本身就是教授,尤其是大量的博士队伍开始画画,成为画坛尤其中国画坛的显著现象。一般而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博士之身份类似于古代之文人,大致是可以的,因此,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画家群体、新文人画队伍,而且在这样的群体和队伍中,完全可以出现开时代的大画家。
李立新
1957 年生,江苏常熟人。1978 年入读宜兴陶校,1980 年入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资班,1995 年入读苏州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 年入读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常务副主编。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吉祥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传统吉祥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其大多承载着中国人追求幸福、平安、美好的强烈愿望。传统文化以文字、图形、符号等艺术形式体现着吉祥意识,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历史的积累和变迁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吉祥文化最初的艺术雏形是象征着神祗的远古图腾,这些古老的图腾是一个民族最初凝聚力的象征。随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渐渐延伸至动植物、天体等,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希冀扩展到长寿、团圆、品格等。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加丰富,从天文,生物到人时令,凡是人们认为好的事物都会体现在吉祥文化之中。如龙图腾,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虚构的形象,组合了多种动物的不同身体部位,寓意尊贵祥瑞,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恒定认同的民族象征流传至今。
二、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应用都是简单地将传统吉祥文化元素照搬,很难与现代环境相协调,给人以刻板的印象。由于传统吉祥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隐性语言,因此需要研究传统吉祥文化的组成元素,需要深入挖掘传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涵,将其隐藏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思想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谐自然地相融合。
(一)图形的重构
传统吉祥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纹饰和符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以创新性的形式运用吉祥图案元素,重新构图整合成新的图形,以融入时代特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吉祥图案的主要手法有分解转化、打散再构和变形。分解转化是指,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将吉祥图案进行分解、提炼,创造出新的图案;打散再构是对吉祥图案的原型进行分解、移动、切割、变换位置,重新构成图案;变形是指,运用现代审美观对图案进行整体或局部改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将传统吉祥图案按照现代审美要求,对其进行重构,以满足现代设计的使用需求和审美需求。如家居设计中最常见的玄关,通常采用回纹以起到装饰、分隔空间的。回纹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代表富贵不断。玄关中的回纹经过了放大变形,以减少材料使用,同时满足玄关的功能要求,并且富贵不断的寓意也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融合吉祥思想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在运用吉祥图案的同时也需要传承传统吉祥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传承吉祥文化中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和审美。吉祥思想融合现代艺术设计主要有两个方向:与整体环境的融合和吉祥色彩的应用。吉祥思想与整体环境融合时,应当避免大量运用吉祥图案元素,而是将吉祥思想融入到设计当中,如建筑环境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建筑风水理论,被人们视为吉祥。如北京香山饭店,巧妙地融入吉祥思想,堪称传统与现代紧密融合的典范。室内引入江南水乡设计理念,建有庭院、假山,种有绿植,透明屋顶,整个环境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吉祥理念,让人们在封闭的室内空间中,享受大自然的妙趣。颜色是能够带来强烈视觉感受的元素,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传统吉祥文化中,黑白代表朴素庄重、红色代表喜庆、紫色代表清丽脱俗等。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颜色仍表现出其独特的吉祥文化内涵。如黄色代表土地,经常被用于室内地板的颜色,让居者感觉回到了大地的怀抱,感受到安宁和放松。
三、结语
关键词:新教育;人的现代化;持继现代化
一、引言
通过教育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和“整个寿命现代化”的实质好似在纵向上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其中,使“整个寿命现代化”的意向是指在时间上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川流不息”。陶行知说:“整个寿命现代化,是一个人一辈子上进,是继续不断地向时代的最前线追求”。要通过教育“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活到文秘杂烩网老,做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继续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参加在现代生活里面,才能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落伍者了。因此,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夭,’而且,还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把“活用的文字”和“求进的科学方法”这个钥匙“从少数人手里拿出来教给大众”,以实现全民族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二、陶行知“人的现代化”与“持继现代化”思想分析
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含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己涉及到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思想。当代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实质上是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向未来展开的连续的过程。文化传统的演进是一个流动与过去、现在,并不断向未来展开的可能世界。因此,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不断开拓前行。陶行知不仅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而且要通过普及教育把全民族引沙锅不断“上进”之路,以保证中国的现代化成为“川流不息”的发展进程。
在当时的历史要件下,陶行知“川流不息的现代化”的意指主要在教人不断探寻科学技术等许多生产工具,不断增强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以取物质资料为主要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尚未涉及征服对象如何保证被征服,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问题。但陶行知能在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主体能力尚十分单薄的历史时期提出保证现代化“川流不息”地向前发展的见解,对中国现代化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启迪作用。一个民族如果一开始就以追求“川流不息的现代化”为目标,当其现代化进展到必须以保护征服对象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时期,他要把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主调转本文来源:文秘站 移到保护征服对象上来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使“整个生活现代化”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当代现代化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如果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的生活经验等仍然停留在前现代,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能被称为现代化社会。陶行知所谓使“整个生活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把全部社会成员从前现代人转变为现代人。他说,“怎样叫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但是要读现代书,而且要过上现代整个的生活”。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边是他大力提倡的“生活教育”。陶行知首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全新教育观,主要目的是要人在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接受现代范式。
他说,生活教育有五个目标,即“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好似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动态社会的全部。在社会历史现代转型时期,实行“生活教育”,意味着人将不断吸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带来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又必将反过来推动社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两者成为一种前进性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陶行知一生大力推广“生活教育”,教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不断改造旧的“生活经验,吸取新的生活经验”。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华民族成员从物质存在形式上(物质生活条件与方式等)和精神存在形式上(思想、观念、心理习惯和经验形态等)全面从传统社会范式中走出来,并全身心地进入现代社会的精神样态,成为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并与现代社会共生共荣的现代人。陶行知对教育“使整个社会生活现代化”问题作过许多带具体操作性的论述与说明,谈到的许多事例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事,理论色彩并不浓厚,也未明确说过人的现代化问题,但他这些简单的讲论实际上已提出了人的现代化思想,总体上构建了当代学者关与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三、小结
陶行知是一位以实践见长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不是现代化理论专家。他的现代化思想贯穿在他对新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中,并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是,他那些不是时闪现的思想火花表明他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性的以工业我们取代农业文明的现代化观念,己较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必须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习惯和人的整体素质全面实现现代化转型的理论。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努力探索通过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形式途径。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十分独特的贡献。当然,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理论索求,还是实践进程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个人之力可以胜任。陶行知既在理论上探寻,更是在实践上求索,力图通过倡导和力行一种新教育模式实现中国社会全方位的现代化,这一选择决定了他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预设的任务。因而不但未能在现代化理论上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他以新教育推进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的一生努力也远未达到他希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志俊. 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4) .
关键词:现代农村;业余文化;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2-01
一、现代农村业余文化具有的独特性
(一)农村业余文化具有季节性。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是种地,所以农民的业余生活是随着农忙农闲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农民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之相适应。由于农忙时农民所需的文化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所以娱乐需求相对较少。但在农闲的时间,由于空闲时间多,文化的需求主要是娱乐需求多些。娱乐需求的高峰期是春节前后。
(二)农村的文化还处于过渡时期。由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受到外来各种观念的重大冲击,使得农民对传统娱乐失去兴趣,但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旧的文化解体,新的文化娱乐方式还没有形成。使得农村文化处于“尴尬”阶段。农村文化处于过渡的阶段,这时候是最薄弱的,如果不尽快形成先进的文化来化解这一情况,赌博等一些不良风气就会肆意盛行。
(三)农村文化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距开始拉大,如:公共设施的建设,城乡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展的活动,人员队伍的素质等等各个方面。随着农村以家庭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和长足发展,这种“私性文化”的文化与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农村传统的公共文化如:舞狮子,扭秧歌,戏班等等都已经销声匿迹,这些草根文化主要受到农村设施落后和农民观念变化的限制。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农民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所以,迫切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补充,否则不良腐败之风会滋生发展。
二、现代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
(一)农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是提高农村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从而大大的制约了文化的向积极方面发展。
(二)文化的建农民没有积极广泛的参与。农民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本质需求,与农民的生活差距大,没有贴切生活化。例如:目前多数电视节目都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农村,农业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少。
(三)文化活动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有于传媒信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他们有了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现阶段,由于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文化进行建设,如:建设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农村图书馆、有线电视户户通等重点惠民的文化工程。但是,这些活动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这些文化设施和活动离农民的文化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对策思考
(一)立足于农村实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要建立适应农村的文化设施项目。加大对农村图书馆,各种文化站等惠民的文化工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设施。例如:来宾市的“三求”惠农工程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等领导的高度重视,自身创新思路,超前的谋划,科学的决策,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努力营造出现代农村文化氛围
利用各种传媒方式宣传党对农村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让全社会关心参与建设农村文化,加强文化方面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鼓励创作关于农村文化方面的作品,营造文化氛围为农民更好的服务。例如:来宾市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造势,使“三求”惠农工程深入人心,使来宾市各个部门增强责任心,农民热情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因地制宜,拓展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多元化渠道
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和加大整治力度,防止不良文化侵蚀农民思想。例如:来宾市在做文化建设方面都是结合本村庄的新农村规划相结合,根据来宾市各个民族文化,设计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多种建设方案,共各地选择。
(四)政府加强引导,呼唤起农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
加强引导鼓励农村民间艺人组织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和发展为农民服务的特色文化,努力引导农民形成良好互动,把农民吸引到文化建设的项目上来,让农民成为文化的真正受益者和建设者。
四、结语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现阶段的迫切任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必要保障。所以,需要努力研究农村业余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农村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施工管理;施工安全;安全事故
一、引言
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现场的施工过程管理是施工单位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安全文明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安全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重点,文明是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齐抓共管”、“质量是安全的保证,安全是生产的基础,文明是工程质量的保障”等大量的安全文明宣传标语,用于警示施工人员,注重提高安全文明施工力度。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事故造成的一系列血的教训也被广大管理者所牢记,在工程现场管理总,安全文明管理也越发重要。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建筑概况
某市原蔬菜批发市场3-1地块住宅小区建设工程,位于温州市鹿城区锦绣路以南,市电业局以东,总建筑面积约58099.71m2,其中地46290.472m2,地下11809.24m2,2#楼、3#楼、6#楼为23层框剪结构、5#楼为21层框剪结构、1#楼为6层框架结构,±0.000相当于绝对黄海高程5.800m。
2.2、工程结构概况
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合理使用年限50年,防火设计分类为一类(仅用于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的防水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使用功能:集商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居住等于一体的高层商住综合楼;地下室主要功能为汽车库、非机动车库和设备用房。桩基础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型式为桩承台基础。
三、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健全施工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施工单位进场前,要着手进行施工准备,要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督机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监督网络,并坚持以项目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监督体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原则为: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制定关于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所专有的、安全文明施工奖励和处罚的权利等相关制度,确定在各类优选优评活动中,安全文明管理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在工程开始前,要为现场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由施工单位安全部负责对现场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各项目组建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领导小组”、工程安全生产经理及专职安全员担任副组长,各专业施工队长及施工队安全员任组员的安全文明管理体系,并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巡查,巡查结果与整改要求在工程例会上研究讨论应对措施。建立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管理制度,制定班前检查制、周一安全文明活动制、安全技术交底制、定期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制、特种作业人员年审制、持证上岗制及安全生产奖惩与事故报告制,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来完善安全文明管理,弥补日常管理工作上的不足。
2、提高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
安全文明,不仅仅体现了施工单位的形象,最为直接的是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威胁着职工的身心健康。在工程开始动工前,要召开以安全文明施工为主题的专题会议,确定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地位,提出“文明施工是龙头、安全设施是保障”等安全文明生产的总体工作思路。施工单位领导采用数据化的形式,来确定安全文明管理的目标: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事故为零、火灾事故发生为零、交通事故发生为零、重伤事故发生为零、各类轻伤事故要低于0.3%,并确定安全文明施工的具体目标。要求施工过程要严格控制各类习惯性违章,避免出现安全漏洞。施工单位通过层层召开安全文明宣传教育会议,做好总体管理思路和具体目标的明确,提出相关处理措施,明确相关责任。
3、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安全文明施工的落实和执行。
严明的安全文明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措施是保障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的基本前提。工程开工前制定的各类制度和规范,需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文明管理的职责是提高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有力保障,现场管理中要通过细化管理,落实管理人员职责,建立检查考评办法,督促相关人员将目标细化,将安全文明落实到个人、各个项目。
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及文明施工措施
1、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宣传,设置警示标语。
工程施工现场要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语,列出施工总平面图、工程告示牌、防火须知牌、安全生产记录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记录牌和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名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人员要持牌上岗。各施工小组在每日开班前,利用班前会议,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的宣传,并选择雨天不便施工时,开设安全文明教育培训。
2、提高场地管理要求。
保持施工现场的道路通畅,在相关位置要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语和施工相关标志。保持现场排水系统的良好、保持场容场貌的整洁,随时要清理工程产生的垃圾。场内地面要保持清洁,地面无积水、无障碍物和垃圾。检查供水管道,不得出现管道和阀门冒、跑、滴、漏现象。要严禁在道路上堆放材料和机械设备,严禁在道路上搅合砂浆,避免污染道路和路面。根据安全文明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现场平面图布置,将机具、构件及材料要分类堆码制定位置,并做好相关标识牌。对停放机械设备的区域,要搭设防护棚,并在相关机具上采用悬挂和粘帖的方式,标明机具状况牌,并列出使用、维修人员、管理责任人的名单。
3、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出入口设置专人管理的进出门,入口处设置车辆放行杆,进场车辆要先经过冲洗后,才可进入。所有施工人员在门卫处登记,并领取安全帽后才可进入施工现场,现场管理人员要佩戴工作卡。施工过程中,基础工程完成后,要在两侧设置1.2米至1.5米的安全防护栏杆,并在栏杆上涂刷红白漆,栏杆护设置安全网或设置30cm的挡水墙。现场在开挖前要进行场地平整,做好坡面的水泥砂防水层。沿围墙的坡脚处,设置300×400mm的混凝土排水管,将现场内的所有排水都通过此排水管经过沉淀后流入地下排污网中。要做到场内无积水、无障碍物。现场的临时用道路和部分用地的硬化工作都要在施工前处理好,要保持基层夯实,面层要坚固平整。
施工现场建立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作业过程中尽量减轻敲击、打击等噪声,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要求作业人员尽量减少喧闹声,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搅拌机、混凝土输送泵、电刨、电锯、砂轮机及钢筋加工机械等噪声机械设备的封闭处理效果,通过搭设含有隔声效果的材料的工作棚,减少噪声扩散和减轻噪声等级。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和夜间作业的频率,尽量避免在夜间施工。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在夜间施工时,提前24小时到区环保部门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公示告知周围居民。夜间作业时,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机械作业,在加班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采用低噪声的振捣器。
五、结束语
安全无小事,关键在落实。工程现场安全文明管理,需要领导重视、制度约束、监督审查,更需要参与工程施工的人员全员努力。为提高工程管理能力,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升整体工程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建良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期刊论文]《电力安全技术》-2003年6期
[2]葛维平强化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见成效[期刊论文]《电力安全技术》-2004年5期
关键词:文学终结;消费社会;文学性扩张;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01-02
一、“文学终结论”的提出及影响
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把“文学终结论”这一话题引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1997年,《文学评论》第4期刊载了他的论文《全球化对中国研究的影响》,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或看电影。现在甚至出现了从看电视或看电影转向电脑屏幕的迅速变化。”他认为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必定会对文学与文学研究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米勒在2000年参加了北京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作了大会发言。继而《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发表了他《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这一长篇论文。米勒此文的核心观点即“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的存在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终结。”在论文开篇,米勒就引述了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在《明信片》中的话:“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的影响倒在其次) ,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情书也不能幸免……”从而详细阐述了“文学终结论”。
在他的著作《文学死了吗》一书中,米勒也开宗明义写道:“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是时候了。不同媒体有各领的时代。”于是文学行将消亡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理论界成为论争的热门话题之一,持续至今。
二、由“文学终结论”论争引出的“文学性”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地位与日俱增,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随之日渐萎缩,而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地位更是不言自喻。文化研究等新兴学科对文学的冲击使得理论界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的说法。
因此在激烈的争论声中,一种学者表示赞同“文学终结论”,认为文学存在和共生的条件变化了,文学也将随之消亡。信息技术与传媒方式的转变影响文学场的存在结构和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印刷时代已经过去,媒体娱乐文化成为了主导,文化从经典进入非经典和反经典,写作的口语化、视像化超过了书面语写作,精英文学的败落与审美的世俗化成为时代的合法性标志,于是正是这种时代的合法造就了文学合法性的危机。
相反,很多学者对“文学终结论”持质疑态度,甚至有人认为文学终结是一个无效的理论,因为它本身就陷入了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极端,于是正是“文学终结论”而不是文学,必将走向终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文学的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想象性具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同时由文学传统构成的文明力量与文化秩序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无法被解构,因此文学不会消亡。
(二)“文学的终结”只是对无处不在的“文学性扩张”的一种遮盖与隐蔽。美国学者辛普森在1995年出版过一本书,名曰《学术后现代与文学统治》,针对“文学终结论”提出了后现代“文学统治”的看法。到90年代末,卡勒注意到该书,受此启发写了《理论的文学性成分》一文,该文收在2000年出版的《理论的遗留物是什么?》之中。卡勒对辛普森的提法略有修正,将统治的“文学”改为“文学性成分”,从而使缘自辛普森的创见更为准确。卡勒说:“文学可能失去了其作为特殊研究对象的中心性,但文学模式已经获得胜利;在人文学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文学性的。”
也就是说,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因为大众传媒作为传播方式对文学话语权的挑战从而“被边缘化”了的文学,即消费社会用影视、网络、电子游戏等新兴文化迫使其丧失了昔日中心地位的文学,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文学。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广义的“文学性”却活跃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即在后现代场景中,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宗教活动、道德活动、学术活动、文化活动等都“文学化”了――离开了虚构、修辞、抒情、讲故事等文学性话语的运作,这些活动都无法进行。如波德里亚所指出的,消费社会的品牌之多,意味之玄妙足以令人“眩晕”,而
“没有文字游戏,现实就产生不了眩晕”。因此这种“文学性”的统治就形成了,并且蔓延直至无处不在。
三、审美泛化与文学性蔓延的内在联系
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中詹姆逊认为,消费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已经打破了传统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艺术作为商品已经成为普遍的文化景观。文化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和文化内涵中扩张出来,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下生活中的消费品。以至于日常生活都文学化、艺术化和审美化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也消解了,文化以视像的形式到处显现,使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时时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苏尔茨在1992年出版的《体验社会》一书中就将后现代富足社会看作偏重审美体验的社会。他认为这一社会中的人对事物的反应不再注重其客观认知而沉溺于对事物的“内心体验”,或者说他们总喜欢先将事物的客观状态转换为主观符号然后体验其意味,苏尔茨称此为生活方式的审美化。审美化的社会即“体验社会”。
而“文学性的蔓延”这一说法同样是由于日新月异的数字媒体文化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因此有人说技术进步的巨大力量可以改变文学的生成方式和通常感知文学存在、文学理论把握文学现实的方式和样态,伴随观念、感知经验的改变,必然带来文学、文学理论的相应变化。审美泛化、文学性蔓延,带来了审美文化版图的改写。
然而审美泛化带来艺术的扩张,并不一定就是文学性的扩张,审美泛化与文学性的蔓延并不对等,严格意义上讲审美扩张现象纳入文学研究对象有失偏颇,但是他们在知识形态建构上的同一性,尤其是在各种文本、超文本“混杂”的时代。随着“文学性”的蔓延,艺术和审美更多地进入生活,被日常生活化,含有“文学性”的审美化的日常生活自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如某学者所说:“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发生在我们中间,其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了,借助大众传播、文化工业等,审美普及了,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于音乐厅和美术馆等和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所,它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如百货商场、街心公园、主题乐园、度假胜地等;发生在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美化的美容院、健身房等场所。”
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后现代社会景观,也是消费文化冲击下都市大众日趋迈入的社会景观,它已经使当下的文学与审美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向。
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一书中说:“现在,很多传媒理论家和研究者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是,所有这些虚构叙事作品(其间往往充满了暴力和性)正对我们产生怎样的的影响?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艺术摹仿生活。(当然,在大众传媒中,艺术以非常扭曲的方式摹仿着生活。)但是,现在生活是不是开始摹仿艺术了?”
而塞尔托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这样描述后现代日常生活:“从早晨到夜晚,各种叙事不断在街道上和楼房里出现……听者一醒就被收音机所俘获(声音就是法律),他一整天都在叙事的森林中穿行,这些叙事来自于新闻报道、广告和赶在他准备上床睡觉时从睡眠的门下悄悄塞进最后几条信息的电视。这些故事比从前神学家所说的上帝更加具有神圣和前定的功能:它们预先组织我们的工作、庆祝活动、甚至我们的梦。社会生活使得打上叙事印记的行为姿态和方式成倍地增加; 它……复制和积累故事‘版本’。我们的社会在三层意义上变成了一个叙述的社会:故事(即由广告和信息媒体组成的寓言),对故事的引用以及无休无止的故事叙述定义了我们这个社会。”
由此可见,在单媒介艺术向综合媒介艺术的转化过程中,“文学性”参与了消费社会的“商品存在”。被媒体信息所渗透所建构的后现代社会已是一个文学性社会。但是无论如何,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区别于界限总是存在,因此审美泛化与渗透只能在一个底线之内存在。
四、对“文学性扩张”观点的质疑
然而从“语言”与“审美”的维度对“文学性”进行分析,有学者又提出了对“文学性扩张”这一说法的质疑。
首先,文学作为一种最能发挥出语言的“诗性”的话语实践,是语言呈现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典范。语言是文学永在的身份标记,以语言为媒介即文学最为不可替代的优越感,也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根本所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视觉、听觉、或形体艺术却是直接诉诸人的官能的。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说:“虽然我们是坐在花了票价的席位上,但我们并不是从那里去看罗密欧和朱丽叶,而是用罗密欧的眼睛去看朱丽叶的阳台,并用朱丽叶的眼睛去俯视罗密欧的。我们的眼睛跟剧中人物的眼睛合而为一了。我们完全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没有自己的视角。”这种实用主义的“文学性”影响了我们想象力以及反思的智性的发挥,造成了一种对体验的催眠。
特里・伊格尔顿说:“文学语言疏离或异化普通言语;然而,它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占有经验。平时,我们呼吸于空气之中,但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像语言一样,它就是我们的活动环境。但是,如果空气突然变浓或受到污染,它就会迫使我们警惕自己的呼吸,结果可能是我们的生命体验的加强。”
因此在图像文化的冲击面前,文学完全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其次,以经典的“没有时间性”作为对“文学性”的流动性与敞开“文学”边界的质疑。在伽达默尔看来,文学是“没有时间性”的。因为它们“在不断与人们的联系之中”现身,“使过去与现在融合,使人们意识到它们在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上既连续又变化的关系,而体现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规范与基本价值,随时作为当前有意义的事物而存在。”
正如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说的:“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来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模板。”
因此有学者认为,无论我们进入什么时代,文学总是存在的,文学研究对于文学本身的关注与探讨总应该被置于“文学性蔓延”现象的研究之上。
再者,如法国作家里吉斯・黛布雷指出的:“关于媒体,可以用三个时期对人类社会进行说明: 即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
但是“一种文化(或媒体)没有必要取代另一种文化(或媒体),然而,它所能够做的也只不过是对另一种文化加以补充。”因此,虽然新兴文学样式的出现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迫使印刷文学丧失了主要地位,逐渐走向边缘,但是这却并不等同于文学本身的边缘化,也并不构成“文学性扩张”的根据,文学不会因为存在形式的变化而终结。
五、结语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文学与文学研究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以“纯文学”或自主性文学观念为指导原则的精英文学生产支配大众文学生产的统一文学场走向了裂变,统一的文学场裂变之后,形成了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文学生产次场按照各自的原则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各行其是,既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多元并存格局。
就“文学终结”的争论还在继续,然而论争的关键点在于对“文学终结论”所指“文学”涵义的深层理解是否正确。
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一书中说“文学虽然末日来临,却是永恒的、普世的。”这一悖论,说明了他对印刷时代文学的眷恋,也是在面对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当今社会,呼吁文学研究作出自己的理论选择和价值评判。
参考文献:
[1](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范玉刚.文艺学的境遇及其范式转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金惠敏.趋零文学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2).
[4](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M].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吴子林.对于“文学性扩张”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5(3).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聚;集聚现象
0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过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被响亮的提出。在很多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规模化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不少优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优化集聚区的发展模式。让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1我国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的集聚现象及发展状况
文化产业集聚即文化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将文化产业的资源集合在一起,使文化产品的创造、生产、分销和利用得到最优化,这种集聚行为最终将促使产业合作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而产业集聚一旦形成后,其较低的交易成本会在竞争上给集聚区内部成员带来显著的优势,同时会增加集聚区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文化产业集聚区也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在国内众多的集聚区中,收入1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有7家,5亿元――10亿元的企业有4家,还有6家上市公司和6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全国的文化中心位于北京,而北京最富盛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798艺术区,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为北京巩固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具体来看,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有如下优势:
(1)优化城市区位。集聚区优化了城市区位,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带动了城市文化复兴。近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众多艺术集聚区,其中,北京798艺术区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集聚区,这个集聚区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人才,吸引了大量游客,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798艺术区俨然成为了中国艺术家们的根据地。随着798艺术区快速发展,北京在2003年即被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城市艺术中心”,北京也借此获得当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称号。截止2012年,已经有399家文化企业入驻798艺术区,其中拥有国际化背景的企业达到41家。
(2)示范带动作用。集聚区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开展产业化试验和对成功经验的推广。在798艺术区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一大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各地迅速出现,如深圳大芬村和上海8号桥。深圳大芬村与北京798艺术区的发展极为相似,两者都是自发形成,伴随着政府的优惠政策得以快速发展,随之吸引大量的相关文化艺术人才聚集,但又因为市场化的原因导致房屋租金飞快上涨,一些集聚区内的艺术家不堪重负,寻求转型发展。上海8号桥曾是一片旧厂房,2003年经过了新的规划后,加入了时尚创新的元素,成为上海比较出名的集聚区之一,上海8号桥吸引了众多文化公司/传媒公司入驻,形成了集聚效应。
(3)推动了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集聚区推动了文化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也为文化体制改革寻找了灵感。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规模化是必经之路。北京798艺术区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集聚区内各种艺术产品创作和销售场所400多家,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出现,势必将推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使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实现。
(4)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集聚区输入和输出了大量人才,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任何一个产业要发展壮大,人才都是关键因素。文化产业集聚区中的“人才”,不仅指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创作者和表演者,还包括艺术管理者。这些艺术管理者需要开拓新市场,需要策划展览,更需要筹措资金。类似于798艺术区这样占地面积达到60多万平方米的庞大集聚区,吸引了无数艺术人才入驻,同时又不断的向外输出人才,为其他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其他文化产业态贡献更多人才。
2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面临的问题
(1)集聚区盈利模式有待创新。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都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权衡好追求经济利益与提升文化内容品质之间的关系,要在保持文化产品高品质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北京798艺术区与国内其他集聚区在盈利模式上均缺乏创新,分布在我国各地的艺术集聚区,依靠园区类型升级的仅占14.5%,集聚区急需升级园区发展模式。
(2)集聚区内租金过高。受过度商业化运作以及地产商介入的影响,北京798艺术区的租金连年创下新高,一大批艺术家不堪重负,萌生了“撤离798”的念头,在2012年798物业与客户的最新协议上,不少客户发现798艺术区的纯租金已经是以往的2.5倍,如此高租金自然难以让人承受。
(3)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国内的集聚区在定位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些集聚区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与一些企业、包括各级政府对集聚区缺乏认识有关。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明确管理集聚区应该与管理其他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的方式方法相区别,文化产业集聚区有其特殊性,比如因关注度提高必然导致的房屋租金,比如集聚区内的一些机构越来越强的功利性,政府不应为了政绩而盲目规划集聚区。
3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议
(1)健全政策法规,提高服务水平。适当调整政府管理方式和定位。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上加速靠拢。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在管理文化上、尤其是管理文化产业集聚区上的定位,以保护自身文化艺术精英、开发文化艺术资源、服务百姓为前提,对文化产业集聚区进行适度管理。建立集聚区风投机制。可考虑建立集聚区风险投资机制,吸引资金加快建设集聚区的硬件设施,并保障集聚区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的平稳过渡。
(2)集聚区应是政府、集聚区和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级政府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须承认的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了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启动和建设过程中,主管文化的政府部门应该更加着眼于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可行性,重视集聚区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经常与集聚区内的企业取得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并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给予集聚区不间断的支持。
4结论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拥有众多特殊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将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应该坚定不移的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让集聚区发挥其最大作用。必须要明确的是,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国家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各级政府应该通力合作、有效实施、加强监督和管理,作为集聚区主体的艺术家和管理者,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加强创作、重视质量,社会各界也应鼎力支持各地出现的集聚区,齐心合力,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中国广告 影响
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广告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承性决定了现代广告不可能割断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影响深远,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独领,使儒家或儒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处处可见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印痕,可以说在中国,无论什么人,无论他受过多少种文化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作为商业信息载体的广告,虽然有其商业性,但是,其蕴涵的传统文化在打动消费者,与之引起共鸣,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也向受众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珍惜的一面,张扬了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如孔府家酒的广告有的血缘文化、人伦亲情等。
二、“和而不同”――儒家文化的和谐统一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这一理念的最初要求,是在有道德的君子之间建立一种彼此尊重个性和意见的健康关系,后来便扩大运用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中,成为一个普遍性的原理。“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着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和多样性原则,倡导文化、理念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亦认为人与自然不是相对的,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所谓合一指对立的统一,即两方面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关系,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近来,各企业或产品纷纷打出“绿色”、“健康”、“环保”的主题便是对“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体现。
由韩国影星李英爱出演的“农夫茶”广告片向受众发出“好水,好茶,好人喝”的诉求点,将水、茶、人三样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由一条内在的联系放在一起,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白沙集团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以及大红鹰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也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
三.“仁爱万物”――儒家生命价值观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孔子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围绕着“仁”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从先秦古籍记载中看,“仁”还是统治者或者“君子”们专有的美德,只有君子才能讲“仁”行“仁”。有时“仁”还包含着爱亲、爱人与爱国的意义。而孔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仁的含义进行了创新的解释,认为“仁”具有两重涵义: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
首先,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人应该先从爱家庭做起,推而广之,爱他人,爱社会,以实现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使天下成为一个大家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团结友好地相处。在现代广告活动中,“尊老爱幼、仁慈友爱、长幼有序”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在公益广告行为中多有表现。商业广告中,浙江纳爱斯集团的广告传播在这方面体现较为显著:子品牌纳爱斯牌牙膏的电视广告《后母篇》中,小女孩开始对后母并不认同,尽管后母又是做好吃的又是织毛衣,小女孩也还是郁郁寡欢地说:“我有新妈妈了。可我一点也不喜欢她。”然而当小女儿发现后母帮她挤的牙膏是纳爱斯牙膏时,事情发生了转机:“她好像也没那么讨厌。”无微不至的关怀最终打动了小女孩的心。小女儿和后母这一由矛盾转为友爱的戏剧性情景凸现了产品所附载的人文气息,引发了观者对爱的共鸣。而雕牌洗衣粉《洗衣篇》则由乖巧的小女孩一句“妈妈,我能帮你洗衣服了”道出了儒家倡导的“孝悌”之情,也犒慰了天下众多父母的心。
其次,爱人,以爱人之心待人,固然是由主体而及于客体,但是,从根本上讲则是要求树立主体的人格,必须从自己做起。台湾资深广告人何清辉为“台北市家庭计划中心”创意的“奶嘴与”的公益广告作品中承袭了儒家的上述理念,呼吁人们“多一分小心,少一份担心”,从世界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厉害关系着眼来倡导人人自爱,以求社会规范。
最后,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仁”,以“羞恶之心”为“义”,以“恭敬之心”为“礼”,以“是非之心”为“智”,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了落实仁爱的原则,必须实行忠恕之道,即一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便是忠;另一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恕。忠恕之道就是主张帮助人关心人和尊重人体谅人。中央电视台曾经做过一则公益广告,通过表现一位小女孩在星期天的清晨,被母亲强迫着东奔西跑地参加各种培训班,最后累得虚脱的故事情景,来引起所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们的正视和思考,是不是应该“把星期天还给孩子们”。尽管望子成龙成凤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有个“度”的,也就是儒家倡导的“忠恕”,片中的母亲因为把握好这个“度”,才导致女儿最后累到虚脱,事倍功半的后果。
四、“匹夫不可夺志”――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儒家人生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求上进,讲现实。儒家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的道德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孔子一生罕言利、命,不谈鬼神,总是教导弟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进取、奋斗,教导人们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人生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
中国早期儒家人学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中演化而来的。初民在“人”的观念中创造了“神鬼”,但却淹没了人们思想中的“自我”;后来周公所创设的“周礼”是孔子人学思想始终遵循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并为人本思想的出现带来了契机。孔子是儒家人学思想的开创者,形成了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修养体系和伦理性人学思想,孔子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孔门弟子沿两条线索发展了孔子的人学思想:“内圣”与“外王”。早期儒家的人学发展史是追问于理性和信仰、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历史,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着人的本身与发展。孔子注重人,鼓励人冲破种种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与时下强调的“勇于挑战自己,突破自我”观念是一致的。
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形象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鼓励人们敢作敢想,去追求理想的人生;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我能》篇以奥运健儿决胜自己的事例,强调了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动精神。而现在很多运动品牌都有这样的趋势,像匹克的“我能,无限可能。”这与国际品牌耐克倡导的“想做就做”真是不谋而合。
五、“人无信不立”――儒家交际观
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对人的品性提出了“诚信”的要求,表示讲信用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说“言忠信,行笃敬”,认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最终取得别人的信任而自立于社会之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信誉,在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的人际交往中,非但没见削弱其丝毫作用,反而愈益迸发其固有的作用和力量。海尔集团一句看似简单的“真诚到永远”却道出了海尔不平凡的服务理念,树立了海尔在市场中的牢固地位。长虹电视广告中“长虹以产业保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表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入企业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像这样的企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有一个正规、值得信赖的情感参与其中。一个商家如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生了信誉危机,损失的将部仅仅是经济利益,还会有法律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但是应当看到,还是有很多广告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置诚信于不顾,大打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这就需要在全社会推广诚心行为,发扬儒家文化的精髓。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经济运营过程中对信誉的奖励和维护显得更为注重了。
广告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优秀的文化为依托,这样的广告才更有内涵、更有生命力。华文广告正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开放的全球化思维,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全球化传播做出了贡献。相信儒家文化广告在更加宽广、更为自由的发展平台上,能够运用自己独有的表达语言书写未来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傅永聚韩钟文: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儒家管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周月亮:孔学儒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