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

时间:2022-02-17 22:54:03

导语:在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煤矿业毕业实习总结

第1篇

实践教学标本模型野外实习教学质量

煤矿地质》是采煤、通风、地质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煤矿建井及生产的地质因素,解决煤矿开拓与开采中的地质问题。为学生后继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煤矿地质不仅是新建矿井,矿井可持续发展以及预防水、火、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指导煤矿日常生产、设计、施工的重要根据。可靠的地质资料是进行矿井设计的有效保证。因此,煤矿地质在煤矿生产中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该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只有充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一、《煤矿地质》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煤矿地质》实践性教强,只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活学活用活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观察,积累实际资料,才能进行归纳、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实践。如果离开实践教学,仅靠课堂上的抽象“讲授”,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更谈不上掌握了。如,我们在讲矿物这一节,要让学生认识一种矿物,只是从理论上讲形态和性质,讲某种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等等,虽然讲这一种矿物或特性讲的很详细,但学生仍然很迷茫,分不清。如果我们拿着矿物岩石标本对照矿物讲特性,让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主要特征,同时让学生对同类矿物岩石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特征明显,易记易分辨。同时,在教学中,应用现有模型或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让学生培养立体概念,增强学生对课程中出现的各种图件的想象力和立体概念,加强教学实践,也是上好该课,让学生掌握好该课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实践的方法与步骤

1.制作和利用标本、模型上好每一节课。标本、模型是《煤矿地质》课的重要教学工具,利用标本和模型也是强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方法,该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教学时对于标本和模型可采用辨讲边演示的方法。比如,矿物、岩石教学中,让学生先看,总结特征并发现各种矿物、岩石的不同之处,再给以指导讲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断层一节是,利用自制的教学模型给学生现场演示,并鼓励学生亲手制作,在自制的模型上量出断层的几个要素,弄清正、逆断层的本质区别。此外,对各种图件及其空间概念结合煤矿实际进行讲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接受。

2.上好制图实践课,组织好现场教学。《煤矿地质》教学的矿井地质部分,配置了许多图件图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这一思维手段来认识和理解各种地质现象,还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学会将各种挂图复原到实际状态的问题,教师要力求将每一步怎样做交给学生,并让他们动手绘制,一遍不行,就多遍重复绘制,直到掌握为止。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看一看,老师在讲一讲,才能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飞跃,因此,组织好《煤矿地质》课的现场教学也是上好这门课的必要手段。例如: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是矿井三大基本图件。

3.组织好现场野外实习。现场实习及野外实习时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煤矿地质》课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为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首先应该给学生介绍野外实习的工作的特点,准备好实习工具、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并强调安全常识,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在实习阶段,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先观察、描述,然后老师再讲解,更正学生的错误判断。形成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例如:判断断层的存在标志,确定断层两盘相对动向与断层面的产状,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野外实践中。根据断层本身的复杂性,去粗取精,才能准确地鉴别断层性质。这些活动分小组进行,然后比较各小组的准确性。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学习效果,强化课堂知识的记忆,对学好这门课起到重要作用。

三、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煤矿地质》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井下空间的限制,对认识、了解、掌握各种地质情况带来了不少障碍,为此,在教学实习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1.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实习计划。实践教学必须按照大纲和教材统一安排,决不是越多越好。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组织教学、实习,让课堂实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边教边习,下一步现场实习积累知识,掌握要领,且不可不切实际地盲目教学。

2.边教学边积累,为实践教学奠基。实践教学开头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在现有条件下逐步开展.采用边教学边制作一些标本、模型和挂图。在平时的教学实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就为真正的现场实习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3.教学实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讲授。必须结合授课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为了做到有的放矢,任课教师必须在确定前做好充分的调查。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点进行。同时结合将来就业的煤矿企业地质构造特征进行,避免盲目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煤矿事业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昆,王向阳.煤矿地质[J].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阎 璋.煤矿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

[3]吕炳森.对授好“煤矿地质”课的探讨[G].煤炭高等教育,2002,(4):121-122.

第2篇

课题名称开题报告(宋体,三号,加粗)

简要描述课题概况,主要描述课题要完成的目标。(宋体,小四,150字以内)

一、课题研究背景(宋体,四号,加粗)

(一)工程概况(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工程的具体名称,位置建设单位,规模,技术经济参数等。(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对工程有何用途,及对本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何意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二、课题研究内容(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宋体,小四号)

主要描述课题研究哪些内容,或进行哪些项目的设计或计算。(宋体,小四,300字左右)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宋体,小四号)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具体目标)(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三)预期成果形式(宋体,小四号)

施工组织设计文本、计算书、设计说明、或图纸等,结合课题自选。

三、研究步骤及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四号,加粗)

(一)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如下: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1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2

200×年×月-200×年×月,具体任务3

(二)关键技术

描述完成课题使用的关键技术。(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四、课题研究价值(宋体,四号,加粗)

(一)创新点

描述课题的创新点。(宋体,小四,60字左右)

(二)应用价值

描述课题的应用价值。(宋体,小四,100字左右)

五、研究条件(宋体,四号,加粗)

描述课题的具体研究条件,如基础资料情况,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指导老师的情况等。(宋体,小四,200字左右)

六、参考文献(宋体,四号,加粗)

1、《××××》,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范例:

题目:煤矿防治水管理及预防措施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煤矿水害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其危害程度仅次于瓦斯,矿井水害问题历来是制约煤炭资源开发和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水害,不但会给生产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职工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泉上煤矿矿井开采范围的延伸、生产能力的提高及开采深度的增加,其开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将变得更为复杂,涌水量进一步增大,水害问题也更为突出,故需要对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防治水措施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通过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运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选题意义:

本论文着眼于矿井持续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的现状要求,运用水文地质学、、矿井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矿井涌水量及其变化、水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煤层底板灰岩承压水突水危险性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可查明煤层底板水患影响程度,并对矿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水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提升矿井经济与社会效益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研究矿井主要地层、地质构造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水害地质因素。

(2)只有建立和形成规范的防治水技术管理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一系列防治水工作。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矿井突水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及工人安全,为此国内外专家对影响矿井突水因素和突水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类,

一:以水压为主要因素,主要考虑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力对隔水层的作用,如斯烈萨列夫理论、突水系数等;

二:以矿压为主要因素,试图通过研究顶底板隔水层和采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等特征来认识突水规律。

近年来,对于矿井突水通道,专家、学者从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矿山压力学、岩体力学及构造地质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最大和难以准确把握的是断裂构造突水通道;对于突水机理,从“下三带”理论、矿压、大中型断层、小断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出突水以承压水通过断裂构造进入矿井为主;对于突水预测,专家建立了遗传神经网络模型、GIS模型、尖点突变模型等煤矿突水预测模型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矿区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研究方法能对矿井突水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治。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主要在充分整理研究泉上煤矿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水质分析等当今水文地质研究中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泉上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影响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根据分析的成果和结论提出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对水文变化、防治水措施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总结、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优化泉上煤矿防治水措施方案通过专业技术刊物及相关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包括:《煤、泥炭地质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地质工作手册》、《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等,确立相应的标准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1、第1~4周现场实习调查阶段(泉上煤矿实习)

2、第5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及提纲

3、第6周进行相关资料查阅与检索

4、第7~8周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第9~12周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

6、第13~14周交付指导教师审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

七、参考文献

1、柴登榜等。矿井地质工作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2、郭颖、李智陵等。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8

3、孙超主编。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徐星宽。矿井突水机理、水害成因与防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22

5、章至洁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9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防治水规定[S].2009.

第3篇

关键词: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22-03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飞速发展,厂矿企业的用人数量大大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相关院校的发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一直作为学院龙头专业来建设,其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矿山安全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即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何培养这种实用型技术人才呢?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对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了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了《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校本教材,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成精品课程,大大促进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清晰

1.课程设计的理念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讲授与实践实训并举、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并举的原则,本课程的设计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内容包含了矿用采煤、支护、提升、运输、掘进、通风、排水、压风等主要机械设备的修理、安装、故障诊断与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与理论,并适时贯穿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运行管理常识,完全以矿山机电专业的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岗位对所需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面向岗位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源于煤矿生产岗位,服务于煤矿生产岗位的办学宗旨;二是教学模式实现大幅度跨越。原来的教学场所主要局限于校内,而《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课程实践性很强,校内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必须向生产一线延伸,实现校内侧重理论与结构、校外侧重现场操作、现场组装和维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培养要求,首先,在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在研制前期,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其次,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矿山机械实训室、现代化的仿真矿井模拟系统等实践设施进一步完善。再通过课程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的调整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改革上的成效

《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我院培养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主要面向西北五省的大中型煤炭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多种教学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培养服务煤炭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煤炭行业一线专家,采用“头脑风暴”式讨论方法,制订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岗位能力标准,把岗位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中,建立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和学生状况,可以灵活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以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参与工作过程实际现场,培养学生从事矿山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管理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3.考核形式多样,凸显综合能力

打破传统的笔试形式,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考核结果为多个项目的综合,如组织技能大赛、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制作成果计入考核结果中。

4.形成开放式专业办学指导思想

专业教学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复苏,煤炭企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很大,有机遇也有挑战。我院始终坚持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和缜密的专家分析论证,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更侧重于服务于煤炭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而形成了一个灵活、创新、动态而又有弹性的教学系统。

5.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按照学院PDCA全面质量管理原理,构建了专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评估方式按照教育规律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行业专家评估;二是每学期一次的学期教育质量评估;三是每年一次的应届毕业生全学程教育质量评估;四是每2~3年一次的我院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该评估系统覆盖了教育过程各个环节,较好地保证了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三、师资培养方面

在《煤矿机械的使用维护与故障处理》精品课程建设中,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利用这个契机,我院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作为龙头专业的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加,所以我院及时补充师资力量。几年来,一直坚持“内培外引”政策,一方面从高校引进专业优秀毕业证,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实行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都要接受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活动;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通过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三是在职学历/学位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主要途径。我院出具了相关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目前机电工程系38%的教师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还有30%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四是“双师型”素质教育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学院政策支持下,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专业教师到工厂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具备技师(高级工)或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资格;另外从企业行业引进高职称技术骨干,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一线,学习现场操作技术。近几年,相继去了靖远煤业集团下属的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红会一矿等;华亭煤业集团下属的华亭煤矿、陈家沟煤矿、砚北煤矿等,学习新技术,吸收新信息,坚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

五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认识自我,增进与外界的交流,缩小与同行之间的差距。

六是坚持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集体备课,一方面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研讨一些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上述措施,青年教师进步很快,3年后基本能够独立承担教学工作。

四、社会的认可度

1.人才的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我院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服务厂矿企业“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上,重点加强学生的操作、维护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重视学生自我提升和技能开发,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和谐教育的重点。几年来,坚持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准则,突出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行“1+x”多证制。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学生感受颇丰,也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单位普遍认为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于新知识和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较好。

2.“订单式”培养成绩显著

近年来,矿山机电类专业学生与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公司新疆分公司、华亭煤业集团等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调查发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良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推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订单式”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带动了相关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人数,使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很好,大大提高了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知名度,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3.大型企业招聘人数有突破

随着本专业学生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来学院招聘毕业生的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招聘人数也相应增加。如华亭煤业集团是甘肃省经济效益很好的大型企业,其采煤机械化程度高,特别需要一批集理论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技术人才,对所招聘的大学生要求也相对要高,几年来连续从学院招聘。由于所招聘的大学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反响很好,所以2011年的招聘人数是2010年的两倍。如今,2008年、2009年毕业的许多学生均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学院专门邀请他们作为已毕业学生的代表来院作报告,激励在读的学生,效果很好。

五、校外实训基地稳步增加,校企合作稳步发展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效果有所突破的关键因素,我院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实训资源,与大型企业行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促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原有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不足,所以在学院和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教师申报了“机电类专业电类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矿山机械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课题,深入生产一线和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综合和序化,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使教材、教学方法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最大限度利用了校外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合、双赢的局面,既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又使企业得到了最实用的技术人才。

六、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

随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应的实验实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扩充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旨,遵从“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建设理念,以“技术的前瞻性、功能的应用性、环境的职业性、管理的开放性”为建设原则。培养学生进行基本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自始至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已与华亭煤电集团砚北煤矿、窑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靖远煤业集团(大水头煤矿、王家山煤矿、魏家地煤矿)、山丹矿业公司、九条岭煤矿等单位签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并与新疆金特、新疆天业集团达成了长期的顶岗实习协议。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设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承担教学实习、综合性实训、假期顶岗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工作。实现了校内校外共同育人,互补育人,将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贴近社会,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七、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首先,精品课程中所有资源实现了上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将所有的教学资料得以规范化、条理化。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总结教学中的好方法、好对策,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参与实践教学,从企业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增进了和企业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发展,构建了互相学习的好平台。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无疑是对教学的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教学的优势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的过程中,使精品课程实现“精品化”,切实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一流的精品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1 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近年来,制约煤炭行业长远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它也是导致煤炭行业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和环境治理滞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煤炭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煤炭行业输送急需且“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是全国煤炭类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办学客观现实的要求,课程质量就是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了“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和“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这有助于我们明确职教课程改革的思路。目前,在充分汲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正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

我院是一所特色专业为煤矿开采技术的高职院校,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应因材施教,采用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岗位技能,为煤炭行业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在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测量》课程改革中,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理念,按照煤炭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整合重构,建立了在学习情境下将企业中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的新教材。

2 新理念课程的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首项工作是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它应该是在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强调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和突出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进行。

2.1 课程目标定位

为了准确定位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服务面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定符合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对当地煤炭企业等大型煤业集团公司的生产状况、人才需求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座谈,详细了解矿山测量岗位的职业活动,明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最终确定高职《矿山测量》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理解矿山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井下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矿井联系测量、巷道及回采工作面测量和井巷贯通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能力目标。能熟练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能单独完成井下导线测量、高程测量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测量技术总结报告书的编写;初步具备井下贯通测量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测绘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实事求是,杜绝伪造成果的品质;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力、逻辑判断力和紧急应变能力等;学习能力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工作严谨细致,能吃苦耐劳;具有煤矿井下环境安全意识。

2.2 教学内容的重构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根据矿山测量典型工作任务选取,《矿山测量》课程分解为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的三个工作过程,实现了重复的是过程、不重复的是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以典型工作环境为基础构建了采区测量、主要巷道测量和矿区地形测量三个逐次递进的工作过程,通过对多家煤矿企业矿山测量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析,重组、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将这些内容归纳为14个学习项目如下。

(1)采区测量过程。包括采区平面测量(工作任务为方位角获得,距离测量,平面坐标计算)、采区高程测量(工作任务为高差测量,高程计算)、绘制矿图(工作任务为矿图的绘制)、采区施工测量(工作任务为中线标定,腰线标定)及采区贯通测量(工作任务为贯通测量)等5个项目。

(2)主要巷道测量过程。包括主要巷道平面测量(工作任务为方位角获得,距离测量,平面坐标计算)、主要巷道高程测量(工作任务为高差测量,内业计算)、绘制矿图(工作任务为矿图绘制)、主要巷道施工测量(工作任务为中线标定,腰线标定)及主要巷道贯通测量(工作任务为贯通测量)等5个项目。

(3)矿区地形测量过程。包括矿区平面测量(工作任务为矿区平面测量)、矿区高程测量(工作任务为矿区高程测量)、绘制地形图(工作任务为绘制地形图)及联系测量(工作任务为联系测量)等4个项目。

2.3 教学方法的运用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突出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学习任务,力求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教、学、做”一体的方式,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并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模拟情境,引导法)―收集资讯(角色扮演,讲授法)―拟定计划(问题探究法)―制定方案(讨论法)―任务实施(实践操作法)―检查评价(讨论法)”的步骤进行教学。

为便于开展“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院投资建设了矿山测量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或者要求学生具有现场实际操作的知识技能点,我们可以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或直接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师在仿真的一体化教室中或直接在煤矿现场进行知识技能的讲解和实际演练,学生学完以后可以在现场直接练习。形成了“教、学、做”一体。讲练结合法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高,把知识和技能直观的练习起来,边学边做、学以致用。我们利用完善的实验室设备,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在实验室讲授,边讲边看,边看边练。通过现代化矿井模型和矿山测量仿真实训装置了解矿山测量系统,建立起井巷与矿山测量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操作设备,真实感受矿山测量设备的运转过程和运转情况,掌握其操作与维护的相关技能。为了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院系两级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与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和丰城矿务局等煤炭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安源煤矿、白源煤矿和巨源煤矿等2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跟班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可以将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2.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改变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是《矿山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本课程全面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和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平时考核、任务实施考核和期末考核等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专任教师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新理念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任务实施考核占50%,期末考核占30%。平时考核包括对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的表现等方面的考核。对于任务实施考核部分,针对课程设置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自评占任务实施考核的20%,小组成员互评占30%,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对每名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占50%。期末考核包括学生现场操作各种测量仪器和内业计算两方面的考核,各占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测量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些年,通过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测量》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院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明显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以典型工作环境为基础构建了采区测量、主要巷道测量和矿区地形测量三个逐次递进的学习情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矿山测量技术人员的应知理论、应会技能和必备的职业素养,成为适应煤矿一线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一次就业率就达85%以上,毕业生的质量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设计理念的课程体系改革。

第5篇

关键词:《液压传动》;教学;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02-02

《液压传动》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机械相关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门课程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笔者在专业课教学、毕业设计、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常常发现很多学过《液压传动》的学生对《液压传动》的相关知识掌握地并不扎实,甚至有些学生对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学生普遍反应《液压传动》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其实,《液压传动》的理论基础就是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相对难理解一些,但本科的《液压传动》教学涉及到流体动力学的地方很少,这部分内容课堂上一带而过即可,流体静力学的基础知识就是帕斯卡定律,学理工的学生都很容易掌握,所以《液压传动》应该说并不难学,学生之所以没学好,我认为是这门课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实践性强,而学生恰恰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导致理解困难,因而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必须要采用与课程特点相适用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1]。下面分享几点笔者从事多年《液压传动》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讲好绪论

绪论这一讲开好头,对后续的教学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在这一讲要达到以下几点教学效果:(1)让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了解液压传动的特点、发展和应用;(3)提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在讲液压传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我首先告诉学生传动的三种类型,即机械传动、流体传动和电气传动。液压传动是流体传动的一种,是目前工程实际普遍应用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对本门课程就有了一个总体上的概念,然后通过“液压千斤顶”这个简单的例子把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通过液压传动基本原理的讲解,引出液压传动的特点及其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机械、智能机械等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领域的应用,同时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出机械产品机电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了让学生了解液压产品的发展现状,笔者在课堂上登陆了力士乐、阿托斯等代表国际先进液压水平的知名厂商的网站,浏览其产品。由于学生对工程机械相对了解一些,便以工程机械的行走马达、操作阀等关键元件的国内外价格差距和质量差距为例,指出国内与国外先进液压技术水平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注重实验和联系工程实际

《液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基本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因而在课程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实验课,注重与科研和实际的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内容有感性的认识,明白所学知识的用途。在讲“压力单位兆帕”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概念,给他们看了一个用10MPa高压水切割岩石和水泥的实验照片(如图1所示),并提醒学生在以后从事液压实际工作时,要注意安全,切记要先让系统卸压再维修。再比如,讲“滑阀中位机能”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种类滑阀中位机能的特点、作用及正确选用,因此举了一个滑阀机能选用不当导致液压元件损坏的例子:学院的实验室有一个液压马达驱动大惯量飞轮的液压实验系统,马达的换向和停止采用一个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做了几天实验后发现液压马达漏油严重,刚开始还以为是马达的质量问题,后来才发现是因为换向阀选了“O”型中位机能,换向阀由左位或右位打到中位时,马达进出油口被封死,转动的大惯量飞轮也被迫停止,导致液压系统产生了很大的液压冲击,马达密封被破坏,发生了漏油现象。笔者所在学校――中国矿业大学的各专业都有很强的矿业特色,在讲“典型液压系统”时,一般都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补充两个典型煤矿机械的液压系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为后续《采掘机械》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2]。

上实验课是学生能够见到液压元件实物并自己动手操作和验证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要特别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作为任课教师必须至少要带一组实验。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课前要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对难点问题,在课堂上预先讲解,这样学生对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就比较清楚了,否则在实验课上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会使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实验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做实验报告,通过批改,对实验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共性和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必要时把关键问题在下次实验课上再进行验证。回路组合实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回路的实验,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在做完实验后,谁的手上没粘液压油,则该次实验不合格,从而鼓励学生在实验室搭建并验证自己设计的液压系统。

由于本门课程是大约一百名同学的大班课,把课堂教学放到实验室不现实,而实验课学时又不充裕,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地认识,我每次讲新的内容时,都从实验室拿几件相应的液压元件到课堂上,课前让学生先观察,课堂上再对照具体实物进行讲解,有效弥补了实验课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本门课程和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因而在教学中要尽量的把所讲内容具象化。在讲“液压传动的应用”时,给学生展示各领域液压设备的照片,有的还播放了视频;讲“各种液压元件”时,我也会播放相应典型产品的照片和视频。

液压元件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部分内容讲不好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对这部分内容,笔者一般结合液压元件的结构图和工作原理动画来讲解,利用结构图总结出液压元件的主要结构特点,再结合动画讲解其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也提高了讲课效率。

如果学生对液压基本元件部分的知识掌握地不够扎实,液压基本回路和典型液压系统这部分内容就不容易理解,即使有的学生对液压元件部分学地比较好,对于复杂液压系统各基本回路间的相互关系和元件动作过程也不容易搞清楚,这部分内容我都用Fluidsim进行了动画模拟。Fluidsim软件是由德国FESTO公司和PADERBORN大学联合开发,专门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教学培训的软件[3]。利用Fluidsim做的液压基本回路和典型液压系统仿真程序能够直观地显示液流过程和对元件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这样,不管液压系统多么复杂,其工作过程和原理都能直观地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再想象各元件的动作和状态,对所讲内容很容易理解。

四、考核方法多样,注重过程考核

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督促,公平、合理考核。本门课程笔者采用了结课考试、实验、小设计和平时成绩综合考核的方式。

为了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成绩的评定不仅仅看实验报告,还要看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比如对动手能力强、清楚实验过程、独自设计液压回路并组装和验证的学生的实验成绩要给高分。除了平时布置作业,我一般还会安排两次过程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次是在课程中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一次小测验,一次是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布置一次小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一组一个设计题目,设计的内容一般结合科研和工程实际,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按照要求设计好后做出PPT,课堂上以小组答辩的形式考核,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受欢迎。

五、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液压传动》课程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更加直观地学习本门课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学习不再感觉枯燥,在学好本门课程的同时,也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云英.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2,(7):40-42.

第6篇

关键词: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策建议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所院校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所院校。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于2003年,截至目前已毕业本科学生600余人,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45%签约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年10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一)调研对象的构成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6~13年,平均10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调研对象选取的依据原则是本科专业为安全工程,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且在本专业学有所长,对本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表1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概况。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其中几个部分。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二)调查问卷的构成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是指本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调查问卷由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分。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表2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分反馈汇总表。在38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份。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毕业于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评价分数达到89.85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三)知识体系碎片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专业基础课。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虽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因此,山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与国内八所煤炭高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批技术难题,也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10]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了解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性质、特征,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极大丰富。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解决的方法有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格局。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2015年9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11](六)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2]黑龙江科技大学也即将逐步开展完全学分制。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11]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预赛在华北科技学院举行[EB/OL].(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