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5:12:33
导语:在畜牧兽医课程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招生途径受限
近年来,各省市设置的中职升高职的途径不少:有中职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中职等毕业生的对口招生考试(三校生考试),有中专生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有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等。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仍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导致中职毕业生升学热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前三种升学途径主要采取对口考试方式,复制普通高考等学历教育考试模式,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学习基础差,对笔试考试有一种天然畏惧感;[2]二是院校合作“3+2”“2+3”衔接培养,多数合作院校招生时限制了必须完成五年学程等要求,甚至部分“2+3”衔接里中职的“2”变为基础课2年,学生感觉约束多、学程不灵活,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对不灵活的长学制忧虑多。
(二)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对应“养、繁、治”三个岗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同样以“养、繁、治”三个岗位为重点,中职、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协调统一,部分衔接办学中职阶段成为“基础课”阶段,或高职阶段高层次性体现不足,吸引力不强。(三)课程体系衔接度不够中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不衔接,必然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的雷同、重复等现象。另对中、高职培养特点掌握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技能要求高、理论素养要求一般的专业课程没有开设在中职阶段;技能要求一般,理论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没有开设在高职阶段。[3]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服务于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为主旨,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重点专业为依托,利用阿勒泰地区充足的少数民族初中生源,探索与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专业“3+2”分段实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强化专业内涵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系统培养的“立交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一)改革专业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负责宣传。招录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年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择优录取,并按要求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办理录取手续。毕业时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学生实行学籍“双注册”制度。[4]新生报到后,按程序进行高职学籍预注册,并同步按现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学生转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时,按现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进行注册及管理。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不能转专业,不能中途转学。畜牧兽医专业“3+2”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3学年中职和2学年高职分段制培养模式。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3+2”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提出办学规划和专业招生计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等,会同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组织实施。前3学年教育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负责,后2学年教育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直接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学历文凭。学生在完成前3学年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课程,因特殊情况自愿放弃升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者,由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
(二)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
中职与高职“校校”衔接培养,时间长、跨度大,如何保证衔接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层进而不重复;如何保证学生三年中职毕业可以选择升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如何保证中职阶段完成后学生具备就业能力;面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少数民族生源多的情况,如何衔接好培养;课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分段设计,解决以上三个衔接中存在的首要问题。1.分清就业岗位层次课题将五年衔接畜牧兽医专业的工作岗位划分为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两类。初始岗位:兽医门诊助理兽医师、化验员;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指导人员、养殖场技术员;兽药厂、饲料厂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发展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一线连续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以从初始岗位升迁到发展岗位。发展岗位包括:兽医门诊主治医师、化验师、动物医院管理;动物养殖场技术场长、场长,兽药厂或饲料厂区域经理或部门经理、公司总经理,畜牧兽医服务管理员等岗位。2.分清培养目标与规格层次课题组根据中职和高职阶段能力需求,分阶段设置培养目标与能力。中职教育阶段“3”,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畜禽养殖职业素质,掌握畜禽饲养管理、繁殖知识与技能、饲料配合技术。能够熟练运用畜禽饲养和繁殖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日常可预见性工作;在特定情况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职教育阶段“2”,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动物疾病防治职业素质,掌握畜禽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能熟练运用疾病防治知识与技术技能完成较为复杂工作;能独立处理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同时以畜禽养殖类拓展实践课程,强化养殖生产管理能力培养。3.分清职业资格要求层次在中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中级畜禽饲养工、中级家畜繁殖工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达标;同时通过自治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核。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高级兽医防治员、高级动物防疫员等专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可同时获取高职饲养工资格证书;少数民族学生取得MSK三级B证书;同时获取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三)基于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课题根据现代畜牧业生产和中高职教育规律,在总结以往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办学“中高职一体,工学结合‘两段式’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专业按照中高职衔接,“工学交替,理论跟进,岗位教育,定向培养”的设计思路,对原有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构,设计了专业“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实现学生养殖基础能力、养殖综合能力、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四层次递进;通过在饲养、繁育、兽医三个职业岗位,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和顶岗实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两段六环节,三岗四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特点:中职阶段,3年,1-6学期。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夯实专业基础为主要内容在校学习,参加专业基础单项技能训练;第四至第五学期学生一边学习专业课程,一边集中一定的时间在校内实训场参加生产实习,熟悉专业生产,掌握养殖基础能力;第六学期学生全部时间深入到养殖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将学生培养方向分为牛、羊、猪、鸡、马五个方向(少数民族学生牛、羊、鸡、马四个方向)和兽医、育种两大岗位,在学校和企业派出的“双导师”指导下,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入养殖企业,参加具体的畜禽饲养等一线岗位实践,掌握养殖综合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高职阶段,2年,7-10学期。第七、八学期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参加校内实训室(场)生产性见习,掌握疫病防治基础能力;第期是一个长达近半年(一个畜牧生产循环的最少时间)的大学期,学生在校外合作企业以兽医岗位为主协岗锻炼,重点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一边完成畜禽疾病防治岗位综合技术学习,一边让学生习得技术岗位工作经验,培养疫病防治综合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在养殖岗位生产中碰到的问题,学院与企业派出“双导师”对学生开展养殖课程理论和实践指导,提升中职阶段形成的养殖综合能力。第十学期学生定向养殖场、兽医站、宠物门诊、饲料厂四个领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上岗,进行兽医、养殖、育种三大岗位顶岗锻炼,在由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班主任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三导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技术岗位工作任务,实行绩效评价,从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中高职接替,全学程五年,从素质教育到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实现校内校外工学交替,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中高职紧密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践教学不断线,职业素质养成与岗位能力稳步提升。
(四)基于专业中职与高职不同培养层次,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1.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的组合式课程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教育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不同要求,体现贯通一体化设计理念,科学设计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完善配套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并根据民汉语言学生培养需要,对专业汉语、实用英语、养马、养猪等课程采用组合式灵活设置。2.根据中高职培养环境构建的三级实践体系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养殖技术和防治病能力。因此,本专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平行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第一级,随课程进行的实训课和教学实习,主要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第二级,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生产实习,主要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第三级,在顶岗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与预就业见习,主要开展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三级能力递进、逐步复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三级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对新疆主要家畜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进行系统训练,突出阿勒泰地区畜牧生产特点,以便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零距离”直接进行岗位工作的教学目标。
(五)基于生源特点构建了五年学生素质教育设计
针对“3+2”初中起点生源综合素质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教育。针对区域特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类社团(协会)活动;坚持支农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奶牛、肉鸡养殖创业基地实践;此外,学生参加国家或省部级各种知识、技能和文艺、体育等竞赛中受到的表彰和奖励,或在校内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成绩突出的,经认定,给予一定学分,提前毕业。(六)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1.建立师资“三交流”机制一是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两校共同开展“教师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落实“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共同开展“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共同开展“集体备课”等,并定期开展师资建设方法、措施交流,每年至少一次;二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交流。两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双带头人和校企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至少保证每学期1次,通过交流共同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共同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通过互派支教教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派出高水平专业教师为主,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以派出汉哈双通教师为主),共同出资组织专业和课程职教培训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交流。2.实训条件共享本着两校优势互补,围绕中高职衔接“3+2”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共享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形成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格局。3.提升合作层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理事长单位,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是新疆第一产业职业教育园区成员单位。依托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平台,在阿勒泰建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勒泰基地,在基地大平台上两校共同深化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进一步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 动物检疫 食品安全 动物疫
[中图分类号] S85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56-01
一、 引言
众所周知,动物检疫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严格规范的动物检疫是保障上市的肉类食品安全无害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为了维护社会公民的合法利益,执业人员必须将动物检疫作为首要考量的问题与标准。
就目前而言,有很多地方的执业人员素质不高、各部门间协调存在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肉类食品的安全上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严格规范动物检疫。
二、 动物检疫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执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动物检疫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项工作对技术有相当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对于动物检疫这方面的法制相对而言并不健全,但动物检疫的工作要求具有比较强的法制性,因此,从业人员在法制性这方面就没有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导致从事动物检疫工作的工作人员都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不能正确的看待并发现动物检疫存在的问题。除了缺乏专业素质外,有些地方的动物检疫部门缺乏约束性,根本无法按照规定执行检疫工作,形同虚设。
2.各个部门协调存在不足
现阶段,关于动物检疫我国已经建立明确的法律和规定,这个职能的负责单位是各个相关政府机构。但是动物检疫是一个技术强的工作,其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征。这项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单凭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动物的检疫工作的高效完成必须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目前我国制定了很多关于动物检疫问题的条例,但这些条例都因不具有针对性而没有发挥出其作用。现阶段的动物检疫由很多部门共同负责,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完成。但是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部门的责任,致使实施这项工作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如果这项问题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踢皮球”的状况,无法找到责任人,这更加加大了动物检疫工作的落实与实施的难度。
3.对饲养与屠宰方面的管理不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有很多地区都采用了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检疫的负担。但是仍有不少农户家中存在着养殖现象,这些农户所养殖的动物无法做到一一的审核管理,这就加大了动物检疫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动物检疫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很多商贩与养殖户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国家所颁布的对生猪等动物需要进行集体愤然并进行统一检疫这一政策。为了谋取利益,他们通过去外地进行销售或者私自宰杀来避免检疫,这就导致了动物检疫的漏洞,让动物检疫不能落到实处。
4.检疫设备落后
现阶段,还有地方存在动物检疫没有权威性的现象,现在国家已经发现实施这一措施的重要性。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但我国大部分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检测环境与设备,而且缺乏大量的检测人员。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动物检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 解决动物检疫问题的对策
1.培养并建设优秀的检疫人员队伍
动物检疫工作关系着食品安全,不容小视。这就要求检疫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技术都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要加强对检疫人员的培训,对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检疫人员进行考核,不通过考核的不能让其上岗。所参加的培训需要由专门的对动物检疫方面的课程。除了必须具备的技术水平之外,还要着重培养检疫人员的责任心,让检疫工作更好的发挥其职能。
其次,各个部门需要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各个检疫部门需要紧密的配合起来,建立一个严密的检疫网,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联系,培养各个部门的责任心,全力建设期一个完整的检疫体系。
2.全面实施对动物检疫产地进行标识
屠宰场必须对生猪屠宰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检疫,首先进入屠宰场的动物在进行规范屠宰之前要检查期的产地的检疫标识。这样可以避免具有疾病的动物进入屠宰场,减少传染源,减少动物被无规则的宰杀的现象。与此同时,要对养殖户做好动物的防疫工作。不断加强各个屠宰场的管理,坚决打击私自屠杀的现象。切实做好定点屠宰和屠宰审核工作。对其检疫建国需要进行存档备份,让每一头被屠宰的动物都能有据可查。为了使屠宰变得更加合理规范,还需要加强定点屠宰的立法工作,严格控制好屠宰源,保障市场上肉类的安全性。
3.着重提高检疫部门的设备
只有完善的检疫设备与检疫方法,才能准确的发现疫病所在。因此,必须引进先进的检疫设备,在所有的检疫处都建立起先进的检疫设备。除了提高硬件设备之外,还需要学习新的检疫方法。各个检疫部门都要加强对疫站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动物检疫标准,防止动物传染源无序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肉类食品安全。我们要让消费者积极监督,对不合格的产品积极举报,让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四、 小结
从本文所归纳的几个问题能够看到,我国在动物检疫这一方面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各个检疫站的安全性,各个检疫机构或者监督机构需要加强联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动物检疫网。要真正的将动物检疫落到实处去,提高我国肉类食品安全,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淑云,刘思华. 湖南省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4.
[2]郭伟东,王丽娟. 当前山区县乡动物检疫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对策[A].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2008:4.
关键词:执业兽医;本科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08-02
农业部为提高兽医教育水平,在2008年开始实行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兽医从业人员水平。大学是培养兽医的教学单位,如何调整教学大纲,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对大学毕业生要求,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一、从新定位培养目标,与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相适应为适应
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考核、认证制度的实施,必须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按照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1]。
二、合理选用教材、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教师只能讲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其他部分自学。为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增加专业课程学时,以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同样在教材选用方面,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自编教材,要选用规划教材[2],因为大部分规划教材为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广泛收集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最大程度地反应了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满足执业兽医考试需求。
三、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层层深入,将理论知识不断糅合在一起。在制定大纲时适应执业兽医考试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和掌握实验、实习等环节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校师生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对理论的检验或验证,只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经过1~2年锻炼就可以了。实验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结果受教师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验课前不预习、对实验过程不思考、对实验操作不认真、实验结果不分析、实验报告相互抄。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执业兽医所要求的标准。要知道实验课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责任心和课堂组织实施密切相关。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第一环节,它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实验、上好实验课、严格审查实验报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熟练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要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拓宽,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这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3]。平时要培养学生严肃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技能的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尝试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建议在实验课程基础上,教学计划增加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要求实验课程中所用的实验对象不再是独立性的实验,而是综合性实验,也就是要以动物疾病为实验模型,改变原有单独课程体系实验,在实验课程前成立病例制作教师小组,由小组根据临床常发病及各门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制作传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综合实验课的实习内容完全从制作的这些病例模型展开。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在疾病发展的每个特征阶段,学生要利用所学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和课程实验知识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实施诊断和治疗。期间要通过对患病动物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临床学科知识等各方面的检查,随时跟踪病例的病情发展,详细真实地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从而将理论知识、实验技能有机地与真实疾病相结合,必将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并显著提高临床上对疾病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疾病的诊断不仅仅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程度的掌握,因此要使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由“定性”上升到“定量”就必须使学生能够全程跟踪病情的发展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在每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也就是动物的临床表现发生明显改变的环节,要使学生能够利用“病理学、诊断、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等各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验、检查方法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给出阶段性诊断结论。动物疾病的病情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不进行人为的干涉,则病情可能逐渐加重,因此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治疗,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病情的发展过程,需要待动物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时实施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求学生应用所掌握的药理、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各门课程中掌握的实验检查技能对疾病进行治疗实践,通过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将各种专业实验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并与实践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治疗能力[4]。动物五大类疾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除了对这些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使学生掌握预防方法。因此需要建立对照模型,为使学生真正理解预防的内涵,要求对照模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完成,制作中一方面要减少模型中外界因素的处理水平,另一方面可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因此需要使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和本质。通过全程的对比分析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掌握扎实的预防技能。通过综合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会对疾病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会掌握扎实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
参考文献:
[1]隋慧,史丽华,杨松.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进行动物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6):29-30.
[2]王讯,黎德兵,宋薇,司晓辉,康波.谈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与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40-41.
[3]魏述永,刘娟,吴俊伟,陈红伟.改革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实用型兽医专业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84-186.
关键词: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应用型
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兽医行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能,其所培养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要与我国兽医行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医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如何抓住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适应我国兽医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定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行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而在大多数国家兽医行业是为人畜健康服务的,其在防控动物疫病、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兽医工作是一项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2008年11月26日,农业部颁布《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实行职业准入控制。该办法借鉴国外执业兽医管理经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2009年,农业部首次在吉林、河南、广西、宁夏和重庆5省市进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2010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我国大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调整,积极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为促进我国兽医行业快速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兽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兽医师,其培养规格是通过兽医资格考试来控制的,兽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报考兽医学院需先获得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先上1-2年预科。在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区别,动物医学专业还是一个“冷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学生毕业后除了一部分直接从事兽医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继续考研深造,这在“985”、“211”和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更加突出,在这些高校学生考研深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就业的比例,同时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这就给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一方面既是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的准入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集中检验,它对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始终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动物诊疗、动物卫生执法还是科研等相关工作,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精心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更新、师资队伍的优化、优质教材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实施后,兽医资格准入就有了门槛,《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者水产养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虽然这个门槛较低,在兽医界还存在争议,但这毕竟对兽医资格准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09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和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国性统考的合格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较低,其中2009年仅为6.4%,2010年为13.12%,平均分数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了考生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要求还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兽医及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考生对兽医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扎实,相当一部分报考人员还未达到执业兽医的从业标准。对此,高校必须从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高校对单门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往往超过了对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关注度。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主干课程脉络清晰、选修课程丰富多彩、课程质量监控有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任务、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2.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传统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承担兽医公共卫生社会职能的需要,开设“共患病防控”、“动物性食品安全”等相应的课程;要根据兽医主要工作对象从役用动物、食品动物、其它经济动物向伴侣动物转移的现状,开设“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影像诊断学”等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服务对象从过去侧重于对个体病例的诊疗转变为对动物群发病的防制的特征,开设“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等课程。
3.要拓展教学时空,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非常广泛。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还不高。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放大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将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要加强选课指导,完善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等问题。对此,除了要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体系。
三、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然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客观条件制约、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开展;一些学生只注重学历的提升,热衷于考研,而忽视了兽医技能的提高;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就业取向模糊,缺乏足够的夯实兽医技能的热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生产实践的要求相距甚远。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般要经历基础教学、临床见习、综合强化、实践提升四个阶段,而实践环节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实践环节主要包含实验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其覆盖了大学四年或五年(我国部分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全过程。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个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分为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根据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坚持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2.要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需要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含大量实验动物)作为保证,但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制约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兽医临床实践环节,需要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兽医学院一般都有设施完备的动物医院和一定数量的校外基地,而我国高校附属动物医院大多条件简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临床实践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改善临床实践条件。
3.要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逐步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开设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准备、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录、处理、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撰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和实验室开放制度,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在科技活动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动物遗传育种;高职;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9-02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较强,其中,讲授的知识要点和技能项目在种畜禽场的育种和生产过程中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围绕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开展。为了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组对畜牧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畜牧生产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调研,同时,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
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畜牧业生产格局的调整,我国种畜禽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日益明显,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时常出现种畜禽生产良莠不齐、代次不明、乱繁滥销、种畜禽性能监测手段落后等现象,致使假冒伪劣种畜禽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延续与进化、指导畜牧业畜禽品质改良的基础科学,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服务。课程团队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要求,结合畜禽企业生产现状制定了课程标准,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去重、精简、拓展、增新,以达到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的。我们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六大知识模块,分为15个教学项目,同时,针对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遗传育种手段和方法,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组以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抓手,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型”课程逐步改变为应用性的“技能型”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思、学、用”一体化,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遗传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活动中,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其次,以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育种。结合课程组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作为实例带进课堂,避免纯理论化教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动物遗传育种》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到动物遗传育种的生产实际中。再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21世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已被社会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院动物遗传育种实训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的技能教育,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计划地建立一支职教理念新、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我院“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团队每年组织选派1~2名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联系引进科研项目,并根据企业人才需要情况,为专业和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师,并参与课程建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重构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因此,实训课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组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精心选择生产一线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训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选取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式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还原到感性认识。我们共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开展综合性、探索性技能实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在“动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教学活动中,从实训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预处理、固定、水解、压片到显微摄影、相片冲洗、染色体的测量和排序等各个环节,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技能。在“奶牛的线性评定”教学活动中,从奶牛的选择、部位的识别和体尺测量、线性评分、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训练,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与生产流程,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姜曲海猪保种场和国家级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并提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参与保种场畜禽的选种工作,制定合理的繁殖和配种方案等,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得以紧密结合,牢固掌握了与时俱进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机会。另外,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假期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一些地方品种的形成史、分布、数量、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及在当地农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善思考,多质疑,勇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效的联络途径。
改进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本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程教学。课程组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物遗传育种》多媒体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形象地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建立校级《动物遗传育种》网页,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学生能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改革考核方法实现全方位评价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考核方法应多样化,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由理论考核和实训(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操作等手段,加强实训(技能)考核。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丰富多样,覆盖面广,既考核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状况,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本课程组优化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婉涛,赵金艳,程璞.《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再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293-294.
[2]马发顺.《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2):14-17.
[3]史雅静.《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尝试中的再认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111-112.
[4]赵金艳,李婉涛.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63-64.
[5]魏晓玫,苏力华,欧阳清芳,陆杏华.高职《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形式改革思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4-18305.
[6]王利红,袁旭红,吉俊玲,张伟.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8,(11):40-42.
[7]李婉涛,程璞,赵金艳,李新正.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55-58.
[8]唐雪峰,李建柱,乐涛.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6):90-91.
随着科举制度的被废除,正确选拔和使用科学技术人才开始成为社会的自觉行动。新桂系集团统治广西后,为解决当时医学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除选拔一些优秀青年学生到国内外的医学院校学习外,还利用省内医院和医学研究所等力量,培养普通医学技术人才。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对招考的办法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一、助产护士学校的招生考试
助产士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因此,对其从业资格应该有较高的要求。新桂系统治时期举行过几次助产护士的选拔考试,主考单位有医院,也有医学院校。最早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助产护士的是梧州医院。民国23年(1934年)1月,该院通过《广西省政府公报》招生考试简章,决定在苍梧等25个县招收助产护士25名,要求每县考送1名,报考者的资格为:1、品行端正,身体健全,无不良嗜好;2、初中毕业;3、年龄在18~25岁;4、女性。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科目为国文、数学、代数、物理化学、外国语(意、德文任选一种);复试根据考生各自的情况而定。若复试不及格或体检不合格,由各县另送人考试。学制为2年。学生在学习期间,免收学费、讲义费,至于书籍费、膳食费等则由各有关县负责。①报考助产护士可以减免学费,这对贫寒家庭出身的学生是有吸引力的。但是,由于当时女生受教育的机会很少,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的女生就更少,加上当时广西的外语教学未能普及,使学生感到很困难,真正按规定通过考试而被录取的并不多,最后只得降低标准录取。民国24年(1935年),省立医学院招考助产护士班的条件则比较符合广西的实际。它规定报考者必须是体格健全,思想纯正,富于服务精神,诚恳耐劳,无不良嗜好,曾在高级小学毕业或中等学校肄业,年龄在16岁以上25岁以下的女性。考试也是分初试和复试两种。初试科目为党义、国文、算术、自然、卫生,复试科目为国文、卫生、体格检查。学习期间,学生的学费全免,毕业后,必须在广西服务。若为外省籍学生,则必须至少在广西服务10年以上。本年度省立医学院共招考40名助产护土,考生主要来自横县、隆山、都安、果德、那马、武鸣、隆安、同正、绥渌、上思、西林、田西、乐业、天保、向都、镇结、田东、田阳、敬德、镇边、靖西、龙州、凭祥、宁明、明江、思乐、崇善、左县、养利、万承、龙茗、雷平、上金等县。②显然,省立医学院的招考条件与梧州医院相比,学历要求降低了,考试难度也降低了。党义、国文、算术、自然、卫生等是当时中小学开设的一般性科目,学生比较熟悉,外语不再作为必考科目,因此,报考和录取的人数相对比较多。以后,助产护土班的招考基本上按民国24年省立医学院所规定的条件为准。民国26年(1937年),助产护士班的招考方法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规定各县送考的学生必须是计划招生数的三倍,以便从中择优录取。初试及复试题目由招生单位拟定后,送到有送考任务的县政府,由县政府自备试卷依期举行考试。是年,梧州医院共招收助产护士42名,具体名额分配如下:苍梧3人,贵县3人,迁江1人,宾阳2人,上林2人,藤县3人,平南3人,桂平5人,信都1人,昭平1人,来宾1人,蒙山1人,怀集2人,玉林2人,陆川2人,博白3人,兴业1人,北流3人,容县2人,岑溪1人。③不久,其他医院招考助产护士班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1940-1944年,广西各有关医院及医学院校共招收助产护士和保健员各近1200名。其中,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桂林区事务所招助产护士184名,保健员161名;柳州区卫生事务所招助产护士166名,保健员175名;省立梧州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梧州区卫生事务所招助产护士206名,保健员213名;浔州区卫生事务所招助产护士244名,保健员249名;省立南宁高级助产护士学校南宁区卫生事务所招助产护士206名,保健员213名;省立天保高级助产护士学校百色区卫生事务所招助产护士180名,保健员178名。④1947年,广西省政府为了加强对助产护士、保健员的管理,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对其任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工作由考试院广东、广西考铨处护士助产士药剂生检复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主任为陈仲经(考试院广东、广西考铨处处长),副主任为朱润深(广东省政府卫生处处长),成员有虞仰景(考试院广东、广西考铨处科长)、虞棠、徐泽农、吴超沧、冯绳武(以上四人均为考试院广东、广西考铨处专员)、郑锡谷(广东省政府卫生处技正)、周荣光(广东省高级护士助产学校教务主任)、陈少春(广州中央医院代护士主任)。⑤检查方式各种各样,有的是理论上的考核,有的是实际操作方面的考核,还有综合性的考核。通过该委员会的检查,助产护士的资格确定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检查是助产护士考试的延续和发展。可见,助产护土的招生考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于服务社会基层,招考方式灵活务实。助产是社会的一种经常性工作。过去,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助产工作大都由接生婆来承担,她们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只凭经验来处理有关问题。孕妇在生产过程中,因难产或伤口感染等造成母婴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创办助产护士学校培养专门的助产人才,对改变这种现象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偏见,青年人对助产工作并不热心。针对这种现象,广西省政府及招生单位在制定招生考试的有关政策时,不得不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使考试具有选拔的性质,以确保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较多的人报考并能录取,所以,根据招生情况不断调整考试内容和方法。在社会风气尚未开化,助产工作尚未步入正规科学化道路的情况下,这种立足于服务社会基层、灵活务实的招生考试思路及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广西省政府公布的材料,民国25年(1936年)后,广西每年都有几十名助产护士班学员毕业,她们在推动广西妇幼保健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招生范围具有地区性。各医院招收的学生,大都来自附近的县份。这样可以节省考试的费用,减少应考者的困难,但却使选拔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省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权衡利弊,为实现有效服务于社会基层的目标,对此—直未做改变。三是同时发挥政府和学校招生考试中的作用。如前所述,助产护士的考试由医院命题,考试工作则由各县政府负责。初试试卷由各县政府组织人员评定,然后将试卷送医院复试定夺。⑥由于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回原籍服务,所以各县一般都会选送好的学生。医院对各县送考的学生也不是盲目地照录,而是通过复试决定取舍。当时,这种把县政府选考和医院录取结合起来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二、医药研究所招生考试
医药研究所主要负责研究药理及其制作使用方法,它对推动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新桂系集团统治时期,广西成立梧州医药研究所。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的研究工作,该所在广西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考学员。民国23年(1934年),共招收本科(与今“本科”概念不同——笔者)1班60名,别科1班60名。修业年限,本科3年,别科1年。报考本科的资格是:初级中学以上学校毕业或有同等学历,年龄在20岁以上,45岁以下,身体健全,无不良嗜好,并有医学常识。报考别科的人员,除具有报考本科的资格外,还必须有曾学习过医药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经研究所测验合格的条件。考试科目为党义、国文,本科兼考医学问答,别科兼试医学论文。学员毕业后,由省政府发给医师执照,在全省范围内行医。⑦有些医药研究所招考学员,实行的是县选送和研究所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例如,民国25年(1936年),南宁医药研究所的招考学员章程规定:本年度共招生76名,分别从同正、万承、扶南、绥渌、上思、思乐、明江、宁明、养利、左县、龙茗、果德、镇结、隆山、那马、都安、凌云、西林、西隆、田西、平治、万冈、向都、敬德、凤山、雷平、靖西、镇边、上金、凭祥、南丹、河池、宜北、忻城、天河、宜山、思恩、东兰等38个县招收,每县2名。学额未足时,由研究所自行招考补足。报考条件与梧州医药研究所的基本相同,只是年龄限制在20~30岁之间。考试科目为党义、国文、卫生常识。初试由各选送县按规定自选举行,各科考试及格后,由研究所进行口试及体格检查。学员毕业后,由省政府派到各医疗机构服务。⑧民国26年(1937年),南宁医药研究所面向全省招生2个班,每班60名,共120名。招考的条件与上年相同,送考地区为邕宁、武鸣、横县、乐业、隆安、田阳、田东、百色、龙州、天保、天峨、崇善、同正、万承、扶南、绥渌、上思、思乐、明江、宁明、养利、左县、龙茗、果德、镇结、隆山、那马、都安、凌云、西林、西隆、田西、平治、万冈、向都、敬德、凤山、雷平、靖西、镇边、上金、凭祥、南丹、河池、宜北、忻城、天河、宜山、思恩、东兰、上林、迁江,来宾、永淳、宾阳等55个县,除邕宁、武鸣、横县、龙州、靖西、田东、永淳、宜山、百色、田阳等县3名外,其余各县每县2名。⑨同年,梧州医药研究所等也采取了这种招生方法。招生地区为苍梧、藤县、博白、兴业、玉林、武宣、贵县、平南、桂平、陆川、岑溪、容县、北流、象县、桂林、阳朔、永福、百寿、全县、兴安、义宁、灌阳、灵川、资源、龙胜、柳州、融县、三江、雒容、榴江、中渡、罗城、平乐、昭平、富川、贺县、恭城、钟山、修仁、荔浦、蒙山、怀集、信都等县。10各研究所招生的地区,根据省政府的安排,每年都有一些变化。几年下来,全省各县都有学员参加医药研究所的学习。他们毕业后,很快就把全省的医药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广西省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每年都组织力量,对医师、药师的资格进行认定,合格者予以公布。从公布的材料看,有不少人毕业于医药研究所。这说明,研究所虽然不是学校,但在培养广西医药人才方面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其招生考试工作无疑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中医考试
新桂系统治时期,广西一些地方还举行过中医考试。中国传统的医学(简称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近代,西医虽然已开始在中国和广西流传,但力量较为有限,占据着医学主导地位的仍是中医。不论在城镇还是农村,从事中医事业的人都不少。为了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苍梧县于民国23年(1934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医考试。此次考试分冠盖、戎城、夏郢、东安、贤德、安平六个区举行,梧州区的旺步、蒲典、龙华、长洲上下各乡并入戎城区考试。考试工作由县建立的考试委员会组织实施,委员会共7人,县长和县政府第一科科长为当然委员,另由县政府聘任5人。考试时间为3月11日。县政府派人会同各区区长监考。试题由考试委员会拟出,送县政府圈定。考试科目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应试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任考一科或多科。每科既考论文,也考基础知识,平均60分以上为及格,及格者可获中医师资格,在社会上行医。广西省政府对这次考试甚为重视,特将《苍梧县中医考试简章》和《中医考试委员会组织大纲》转发全省,要求其他各县也举行类似的考试。11这次考试虽属地区性的,但意义却非同寻常。它清楚地告诉人们:地方政府已开始自觉地使用考试这一手段,来规范行业行为,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的一大进步。其结果,既丰富了考试的内容,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后来,一些县也陆续举行了中医考试。民国36年(1947年),为了加强对中医师工作的管理,广西省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对省内所有的中医师资格进行检查。检查工作由“考试院广东、广西考铨处中医师检复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与“考试院广东、广西考铨处护士助产士药剂生检复委员会”相同,即分别由陈仲经、朱润深担任。委员共7入,除虞仰泉、张秉功、虞棠外(他们同时也任护士、助产土、药剂生检复委员会的委员),另有熊景云(考试院广东、广西考铨处科长)、黄藻棠(广东省政府卫生处科长)、陈崇庆(广州市卫生局科长)、王金石(中央国医馆广东省分馆馆长)4人。检查方式与护士、助产士、药剂生的也基本相同,检查合格者即予公布,反之则取消其资格。这一工作结束后,各地不得不适当的加大中医考试的难度,以便将来能更顺利地通过检查。
四、畜牧兽医养成所招生考试
近代,广西的畜牧兽医非常缺乏,牲畜的病亡率一直很高。广西大学成立后,开始招收一些兽医专业人才,但数量很有限,加上培养周期长,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为此,广西省政府决定成立畜牧兽医养成所,向全省招收学员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兽医初级专业人才,暂补农村技术力量之缺。民国23年(1934年),广西畜牧兽医养成所所长赖荣涵在完成第一期学员培训任务,积累了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向广西省政府提出继续招收第二期学员2班,每班47名,共94名,原则上每县录取1名。与医药研究所等一样,也是实行各县送考和养成所择优录取的方法,每县选送2人报考。基本条件为:1、初中毕业;2、年龄在18周岁以上25岁以下,身体健全,无不良嗜好:3、属于各县籍贯,有户籍可查或有乡村长证明。初试由各县自行举行,科目为党义、国文、英文、数学、自然,养成所根据各县考试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复试,最后决定是否录取。该所的宗旨是“养成畜牧兽医技术人才,防治兽疫,增进畜产品”。修业年限为2年。这期间,学员要系统地学习党义、国文、英文、农村社会、家畜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家畜卫生学、家畜病理学及病体解剖学、家禽内科学、家禽外科学、外科手术学、家禽诊断学、药物调剂学、细菌及免疫学、寄生虫学、禽病学、兽医警察学、普通畜产学、饲料学、遗传及进种学、畜产经营及畜产制造学等等。学员的学费、膳食费由养成所提供,往返川资及制服费(夏季两套,每套5元,冬季两套,每套10元)则由县政府供给。学员毕业后回原籍服务。12畜牧兽医当时虽然是受社会轻视的一个职业,但是由于养成所和各县政府所提供的学习条件比较优越,所以仍有不少农村子弟积极报考。随着养成所毕业学员的不断增多,广西畜牧兽医落后的状况开始得到改观。
1.1“3”的改革
1.1.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增设交叉性、前缘性学科课程,合理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特别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如《基础化学》、《高等数学》等)。制定符合动物医学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适当增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以2011级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理论课2090学时,其中选修课297学时,实验实践课1421学时,达到理论课时的40.5%;实验实践课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为720学时,占总实验实践课课时的50.7%,保障了在总学时数不变甚至下调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将《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统一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统一为《微生物学》,分方向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中。特别注重在课程中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并侧重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内容。淡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界限,以适应现代养殖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研究所这一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传染病学》实验项目均在研究所通过实际病例开展,增加学生临床诊断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较新的课程,强化现代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1.2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邀请省内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来校讲课。如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肖天放教授讲授《动物遗传学》;选修课《小动物疾病防治》由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机构多名执业医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讲授小动物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保定、护理等课程内容。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1个学期,每周安排2个学时让合作企业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以及先进养殖理念。
1.1.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将科研渗入本科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研究、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资源共享。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坚持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教学中心“一体化”,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能力。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动物医学问题,引入科研成果,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与前沿、生产实践应用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1.4依托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动物医学研究所不分节假日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在研究所学习。为了实现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所制定了学生实践的内容与要求,把学生的实践多次穿插在理论教学之间同步进行。例如,《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重新修订了实验项目,丰富、生动的病例加深了学生对《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外科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动物医学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解决了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问题。
1.2“1”的改革
1.2.1严格选择实习合作企业选择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知名度高的畜牧行业企业,通过到企业充分调研,深度洽谈合作事宜,在双方自愿、互惠的前提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纲、实习计划、实习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1.2.2采用“双导师制”每个实习企业均有一名专任教师为带队实习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实习,组织实习计划的落实,会同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每周审阅学生实习周记,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开展情况。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企业也可聘请教师为专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的管理。
1.2.3定期召开实结报告会和企业座谈反馈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应用型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定期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并对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剖析,不断改进实纲和实习方案。
1.3教师队伍的改革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一线学习交流,同时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途径有: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鼓励教师进入研究所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根据需要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培训,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3)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办学的企业中担任技术员、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的自学自培,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执业兽医师资格培训考试。
2“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2.1推动了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专业发展,先后获得了“教育部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福建省“兽医学一级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生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疫病防控校企合作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微生物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也先后获得了“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和“预防兽医学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2实习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
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新型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近1年的企业实践,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从事兽医工作,又具有畜牧经营管理、卫生检验和检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具备能下到一线接受任何形式的就业、一生中多次就业和转向就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合作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基础理论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健康状况等皆评价较高。
2.3毕业生就业比例升高
学院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良性合作关系,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可自愿留在原实习企业就业。2011年4月、2012年2月和2013年5月分别举办了畜牧兽医专场招聘会,每次参加招聘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供需比约1∶3.5,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机会增加。4年来共培养了3届292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逐年升高,达94%以上。毕业后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不管是走上科研岗位还是走入生产、销售企业,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创业才能,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经用人单位反映,龙岩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5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
2.4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
“3+1”兽医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强化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仍然非常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手并抓。除就业率升高外,考研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由2011届的1%上升到2013届的20.8%,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且考研录取总分名列前茅,受到录取院校导师的好评。
2.5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动物专业教师队伍学历高,博士占61.1%,但实践技能亟待提高。“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化了教师与生产实践的对接,解决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历的问题,教师由原先的“教学型”、“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11.1%提高到55.6%,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小结
【关键词】试验统计方法 教学改革 农业生产类 SAS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2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4-02
试验统计方法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农业生产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内容有试验设计、试验统计和实验分析三个板块,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统计概念,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农业生产类学生,该课程支撑着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学好该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试验统计方法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其授课方式多数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后软件实习相结合,而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课程结束后,导致实践应用滞后于理论知识,使知识与技能掌握不牢固,在实际试验设计和数据挖掘时不能得心应手。其次,统计软件与试验不吻合。在实际农业科学研究中,统计分析原理和实际情况往往难于对应,所以借助统计软件已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高校统计相关课程教学中统计软件的种类较多,有Excel、SPSS、SAS、DPS、R语言等,每个软件都有其优缺点。但针对农业生产类试验,在大田环境因子控制较为困难,田间试验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和变异性,导致辅助软件不能准确的挖掘样本数据信息。
本文根据本校实际教学经验和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方案,针对上述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聚焦于应用能力
试验统计方法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试验统计方法,及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懂得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设计科学试验,并能够应用统计分析软件正确地处理分析试验数据,为以后开展科学试验工作奠定基础。
试验统计分析试验课程以具体试验和软件为载体,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发展。通过实验把理论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试验操作和数据软件处理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操作、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所学专业解释有关现象并讨论试验结果;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和学生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试验,并利用对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得出可靠结果。
因此,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才是试验统计方法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首要任务。
二、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实践为主
(一)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理论课程与试验课程同时进行,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试验设计内容授课结束后,在明确试验目的的前提下,将授课对象分成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试验设计,要求学生必须设计好详细试验方案,试验设计可借助SAS软件。
其次,根据课堂制定试验方案,进行大田或实验室实验的实施,试验实施地点设立在学校试验农场或实验室等场地。每组负责一种或两种典型试验方案实施,规范实验准备、播种等环节,同时可教授应用于调查研究的抽样调查方法。
再次,试验数据的采样,要严格按照试验数据获取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总结田间试验的误差来源、土壤差异和控制误差的小区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以及试验数据的获取,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涉及到每个试验。
(二)样本试验数据描述及总体参数估计
在理论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以上述样本试验数据和对应试验材料总体参数为数据支撑,从样本试验数据最基本的描述统计开始,进而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及其概率计算。在误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通过假设测验进行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介绍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t测验和F测验,以及计数资料的测验及其应用等。同时,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换试验数据,讨论结果。在数据计算利用直接公式法和软件(SAS)辅助法,并相互对比矫正。
(三)多变数间关系理论与实证
首先,讲解理论课程,承上启下介绍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矩法、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等;多变数间的回归与相关分析,包括一元、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以及曲线回归;介绍单因素、多因素及不完全区组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其次,结合各小组试验数据与教材例题数据,利用公式法和软件法分别计算多变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四)纵向总结,系统归纳
理论课程授课完成后,总结常用田间试验流程。每一个典型试验包括:实验设计、实施、统计、分析和得出结论,并附带SAS程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系统掌握常用田间试验的全部流程。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紧扣社会需求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如农业生产者一般只重视试验数据的统计结果与生物学意义,而不关注统计分析过程中所用的统计原理与计算步骤。另外,现在各行业都在推崇大数据,农业生产类科学研究数据量也在不断增加,传统公式计算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辅助数据处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应用上,增加学生试验比重。统计软件我们可采用灵活多变的SAS,尤其在进行差异分析的过程中,SAS可提供不同空间效应模型,克服了方差分析要求变数的相互独立的要求,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办学经验,主要参考书为盖钧镒院士主编《试验统计方法》,以SAS软件为主要工具,结合具体试验系统介绍常用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结果分析及其SAS软件实现过程。教学内容和重点注重以下原则:第一,简化统计原理、方法及公式推导,增加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第二,系统学习常用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及其对应SAS程序,强调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注重试验课动手能力,体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科学中出现的问题。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试验统计方法》课程实践性较强,以培养有实际应用统计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考核重点应该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考试内容分为试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题,试验操作技能以试验设计、实施、数据采集与整理为主要考察内容,考核形式以检查实验方案和观察具体试验操作规范性为主;综合应用题采用开卷考试,题库侧重各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学生可随机抽取试题,可查阅参考资料,可借助计算机,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这种考核改革,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有效督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讨论
我国农科类专业本科生大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农业类就业单位多数以生产科研为主线,尤其在创新型企业中,非常重视科研活动,掌握试验统计分析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教学目标应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培养具备试验统计分析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能适应现阶段人才的需求,而且学生自身发展也需要一定的试验技能。
参考文献:
[1]宋岩,王道波,文望名.案例教学在《生物统计》中的教改研究[J].科技信息,2014,10:19.
[2]李培英,孙宗玖.草业科学专业田间试验附生物统计教学改革设想[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3:186-188.
[3]李翠芹,何腊平,陈平.食品学科中的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57-58.
[4]李兰会,杨民红,王荣杰,墨峰涛,周荣艳,贾青,李祥龙.生物统计课程之标准差的授课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3:192-193.
[5]杨泽峰,张恩盈,徐辰武,顾世梁.《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建设与学生科研素质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236-237.
[6]林勇,李招群.职校《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1:53-54.
[7]魏卫东.基于提升学生科研素质的《生物统计》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39-140.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 教学方法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20-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容量大、教学时数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学生大多死记硬背,理解、思考的少,对于实验技能眼高手低,最后导致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如何优化《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方式,向社会输入更多具备综合技能的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本专科农业院校《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中,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
1 课堂讲授与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1 启发式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体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构成,老师作为指导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思考、提出问题,与老师加强交流,协调发展。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1.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动物传染病病例或事例为题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病例或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综合,并上升为理论认识。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师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以学生知识水平为基础,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手段,针对国内外近几年流行的重大动物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配合相应的临床病例,诊断及防制方法,作为课堂讨论提纲。基于学生假期的社会调查,将学生按照调查的疾病不同而划分学习小组,针对假期社会调查结果,结合教材中相应的理论知识,查阅参考文献,做好笔记,针对难点问题或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新问题。教师将基础知识、重要知识点一一详解,然后以学生提问为基础进行讨论,创造出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氛围。期间,教师主要起启发思考和引导方向的作用,控制课堂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1.3 开放式实验教学
《动物传染病学》课程对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采取开放式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依托我院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实验室现有的条件,要求学生把在社会服务和实习阶段遇到的临床病例拿到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室诊断工作。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理性认识,再通过教学实习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查资料、讨论剖析临床实际教学病例,使课堂的理性认识得到再次升华。
1.4 网上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程内容合理整合的前提下,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地录像为基础,制作《动物传染病学》教学课件、动物传染病病理变化图片库、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和习题集等,并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校园网系统用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和复习,使学生在观赏中进行知识积累。
2 开设社会调查课,丰富专业知识
利用假期时间,开设动物传染病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在畜牧养殖行业中的地位。
针对近年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们及时组织了专项调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同时,学生要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现场调查访谈、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等做出相应的报告。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
开学后,可安排3~5次讨论课,通过在课堂演讲将自己的实践体会,所学到的知识点与大家分享。由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质疑和假设及判断,在讨论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启发、提示,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经验进行推理、反思、讨论,提出诊断结果和综合防治措施等,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大胆质疑,激发他们思维和讨论的兴趣,增强了实践应用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个阶段检验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所学所长,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最终对教学效果起到的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加强与生产厂(场)的联系,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以该课程教学目的为基础,为给畜禽养殖业输入更多的专业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要加强与生产厂(场)的联系,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动医动科专业学生在大四年级参加生产实习,即派学生到教学实习基地从事专业相关的基层工作。例如,宠物医院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宠物医院中接触到更多的病例,学习门诊的基本技能;在饲料或兽药企业中,学生可以在生产岗位上较深入地了解饲料和化药生产过程,进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销售、技术岗位上,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为使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我们通过与养殖场的密切联系,组织学生深入现场,了解大型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疾病预防情况等。对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分析,以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效果。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畜牧业生产中的常见疾病及急需技术,以此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明确学习方向,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内容,通过现代化教学理念,结合专业课程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取得了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我们以临床病例或事例为导具组织过程教学,增强了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创新了教学过程;以动物医院为窗口进行教学,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教师科研为纽带,让学生参与科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