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技术课件

时间:2022-03-09 11:27:51

导语:在信息技术课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自主学习;网络课件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图书馆、网络信息渠道尝试探究性阅读”。网络教学为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安排学习提供了条件,而网络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分析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更具开放性,同时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现阶段高中生自主学习现状

从目前高中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教师的讲解,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或自主获取知识的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对自主学习感到陌生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或演示,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形成了学习上的“定势”

很多学生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传统教学方式,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可能一直陪伴着学生,导致上高中后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被动接受,能够主动自主学习的比较少。

3.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也不愿自主学习。

虽然,部分学生也知道自学,也知道课前预习,但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只是简单地把内容浏览一遍。在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一定空间,这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懒惰和消极。

三、网络课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1.网络课件分析

网络课件是指以网页形式制作并可在网上运行的,以超链接的结构制作的教学软件,其本质是Web应用程序。

网络课件一般具备如下特征:

(1)多数网络课件是网页型的,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2)网络课件实现了超媒体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3)网络课件更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2.网络课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1)网络课件可以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网络课件能够做到声形并茂、视听结合,教学形式多姿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网络课件可以改进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同时,网络课件的应用,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网络课件在课堂上应用,能够很好地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

网络课件本身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注重信息交流,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互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或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可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的相关问题上。学生也可自主控制教学进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课件多设有“在线讨论”等内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流、讨论。这种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发表观点,分析评价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网络课件在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利用网络课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课件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制作高质量的网络课件是利用“课件”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1)网络课件的设计要紧扣课程标准,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要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重难点突出,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网络课件的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网络课件的情境创设应注意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要创设接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进入情境就是获得新的体验,得到新的发现,调动学生探讨新问题。

(3)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设计网络课件时要以“学”为中心,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使课件具有针对性。

(4)网络课件的设计要突出探究性问题。

要实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件设计的问题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要能够通过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网络课件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真正整合在一起,使现有的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课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一个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因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是以问题解决及项目研习为学习模式,以成员间就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讨论与互动,分享经验与专业知识的团队学习活动为主,完全符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所以,构建和谐、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对于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是极其有益的。

二、应用博客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博客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方式,但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BBS等方法更简单和容易,现已成为集体或个人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在我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落实,教育博客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起来,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相长的有效工具和平台。应用教育博客构建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存在着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1.博客在各年龄群体中的拥有率日渐增高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互联网的十大应用领域中,博客及个人空间位列第八。今天中国的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并且,2006年以来,中国的博客出现“低龄化”现象。天津市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近日针对1000名学生作的抽样调查显示,天津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57%的人有自己的博客。由此可见,博客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对青少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兴趣决定学习态度、决定使用效果、决定最终成败,这也是利用博客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因素。

2.博客的零门槛,适应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的能力要求

学习共同体的营造,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即应该适应全体成员的能力范畴。对于共同体中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去建立专业的网站或使用高难的技术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而博客的迅速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零技术、零成本和零形式等特点。

教育博客一般都依托于专业的网站或属于托管博客,不需要成本。并且博客的建立不需要深奥的专业知识,只要注册,就可以写作、编辑、上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博客中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板供选择,作者不需要为形式耗费时间和精力,这对于高中生和家长尤其适合。这样,对于使用它的人就做到了“零门槛”,使教师、学生、家长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上,适应所有成员的能力,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三、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的案例研究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博客群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组织形式不合理、参与热情不高、主题分类杂乱、群组成员交流互动少、组织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行政力量的支持等问题。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博客群还没有发挥辅助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中应发挥的功能包括:

1.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实现延展的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环节,就不能消化理解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延展教学活动。首先,可以在博客中专门设置类似于“同步课堂”的栏目,放置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补充教材和讲解视频,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还要设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深化的模块,例如“拓展空间”和“同步测试”等栏目,来支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其次,信息技术的学习共同体不仅仅可以用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还可以通过博客的超链接功能,把其他科目的教师博客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进行链接,汇集高中课程相关网站,勾勒知识地图,让学生按图索骥、自行学习。

2.合理组织,形成协作学习的广阔天地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培养,但是以目前高中生的学习强度,很难在课堂上全面开展这些活动。博客群应该在组织范围、组织形式和主题分类上多作思考,形成有效的协作学习的群体。博客群可以按照教师和学生以用户名注册的方式,形成两个大的博客;也可以按照主题分类和师生博客聚合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构建各自的博客。不过,不论以何种形式组织,都应该注意共同的主题分类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兴趣,进行深入的讨论,利于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第3篇

一、适应课程特征,重视演示教学与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极强,光凭语言交流难以使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没有这些条件的也可以安装电子多媒体教室管理软件,使用它给学生展示教师上课的演示过程。除上述硬件设施外,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在错误中最终求得真知。

二、适应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的学生,由于条件有限,个体差异的悬殊更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情况,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差异把学生划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优等生电脑基本功扎实;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学困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统一要求,又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让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上机时确有事做、确有收获。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目标――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不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四、体现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如果老师上课时生怕哪个问题没有讲清楚而面面俱到,那么留给学生的则是简单模仿或按部就班的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老师讲过的问题虽能解决,但遇到难题便会束手无策。为此我在上课时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如讲Word表格修饰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边框粗细”、“边框颜色”、“设置单元格底纹”等操作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合作探究等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他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五、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注重教学过程的高效性,在启迪学生认知的同时,更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我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在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的,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然后,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爱思考、勤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

第4篇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实现教学观念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第5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管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环境达到最优化,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需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提供保证,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作为从事多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如何使课堂教学管理更有效。

一、树立正确的课堂理念,教师自己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课堂

1.课堂不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单独的表演舞台,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互动交往的场所。当前有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应该是教师的舞台,忽略了学生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忽略教师的作用。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教学归根到底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只有在有效的互动交往中,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取知识,货真价实的增长能力,真真切切的养成情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如此。

2.课堂不应该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更是纷繁多样。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学会学习,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变成学生的习惯与素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才是其真正掌握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3.课堂不应该是学生的训练场所,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不能将学生当作只能接受指令的机器,他们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受体,他们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情景,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与知识经验,并形成了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的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而不是对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原封不动的复制教师传授的这些知识。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强制的让知识走向学生。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因势利导,把握学情,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学科充满趣味性,但并不是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过程感兴趣。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实践、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快的情绪与成功的体验,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比如在学习flash的过程中,“元件”的概念是学生必须理解与掌握的,但是“元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单纯的说教会使学生觉得乏味枯燥,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也很难去理解与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利用“元件”精心的设计制作了一些简单的运动渐变动画。上课时让学生观赏这些运动渐变动画,学生对这些运动渐变动画非常感兴趣,并且认为这些动画比较简单,学习的兴趣大增。于是我布置了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运动渐变动画。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兴趣浓厚,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探索实践并且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然而学生尽管非常的努力,但却没有一个制作成功的,学生非常的不解与失望。这时我顺势提出“元件”这个概念,向学生说明“要制作简单的运动渐变动画必须将运动的对象转化为元件才行”,然后重点讲解“元件”在flash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将运动的对象转化为元件。在讲解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好的理解与掌握了“元件”的概念,通过自己的实践,都能成功得制作出运动渐变动画。

三、组织好课堂结构,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让学生能充分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讲不练,或者只是机械训练,学生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及迁移、应用知识很不利。这些年我听了很多的信息技术公开课,有一些课上的非常热闹,45分钟的上课时间被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分割的七零八落,一会讲解,一会演示,一会讨论,一会提问,就是没有学生的实践,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需要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探究,教师上课前就需要考虑本节课的教与学的时间分配,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本节课知识,有时间去迁移、应用所学知识。每节课教师都要明确学习目标与重点,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24-02

1.实践教学的提出

近几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我国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了。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由于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安排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出来的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计算机优势,进行实践教学,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初中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2.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地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实践教学的作用。

2.1 可以揭去学习计算机的神秘面纱。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尖端技术,电脑设备相对较昂贵,大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是通过广告,或者是道听途说,以至于一些同学对电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使他们明白,电脑不过是受人控制的机器而已,电脑的操作也是非常简单,一般地操作键盘或鼠标即可,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走近了电脑,一些诸如键盘、鼠标、显示器、软盘、光盘、硬盘等名词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就消除了学习计算机的恐惧心理。

2.2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并不一定认同,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种功能时,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演示一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解剖整台计算机也会非常自然的,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语句写得对不对,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在机器上运行一下,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也不会留到课后,或者是下一次课。

2.3 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4 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制宜。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学校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且电脑的档次相差很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曾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

3.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笔者以为,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第7篇

一、优化课堂导入,创设课堂情境

能引起学生积极体验和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导入才是有效的导入。小学生热衷于游戏,追求其过程的快乐,游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活动。抓住这一特点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学生对游戏的亲身实践来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思维想象的独特性发展。如教学“有趣的画板”时,采用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变魔术”的游戏方式导入新课:我是魔法师小王,我有“魔法棒”,我能让青青草原展现出一个小女孩捉蝴蝶的故事场景,只要轻轻吹,

魔法棒就有了魔法……师:“同学们想拥有魔法吗?其实今天的魔法是在金山画王中完成的,金山画王是一款用电脑画画的软件。(课件)金山画王的窗口由多个部分组成,接下来请同学们按要求开启。”

做游戏最受学生的欢迎,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创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法宝”。

二、多元教学评价,保持课堂温度

评价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学生的引领,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

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上,老师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量化评价表,引导学生将评价表收录到“成长记录袋”中,使其成为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等等。这些评价表“成长记录袋”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信息与证据。它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服务,让师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等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更多体验到对自我学习活动的认识及个性、爱好的发挥,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课堂之中。

三、开放课堂练习,拓宽课堂视野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搜肠刮肚地去寻找教学素

材,但常常感觉“山穷水尽”。如果把素材的积累比作“征兵”的话,那么素材的选取就是“调兵”了。而一节有效、精彩的信息技术课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调兵遣将”所发挥的作用。如“画图”一课,就精选了“修改作品”为载体,突破了在画笔使用过程中学生设置画笔的颜色、笔头粗细、曲直这个教学难点。

对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的,可能会忘记;看过的,可能会明白;而只有做过的,才会真正理解。练习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多变”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从中体会知识点本身深刻而又充满情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使学生在知识与智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四、由体成系,塑造亮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塑造课堂中的亮点。如在教学画图软件时,老师看似随意地“在自己的作品‘花盆’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花架,还可以在花架上多摆几盆花”,结果孩子各种富于想象和希望的答案(作品),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学习潜力,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最棒的,他们有能力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有时我们太不相信他们,有时候孩子的机智远远优于老师。我们应该期待、尊重、呵护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学习的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所在,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才有价值,素质教育才能实现。

五、关注细节,扫清误点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允许学生犯错误,原谅学生的过激行为,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如保存文件就是一个极容易产生误点的内容,只有老师关注到保存时的保存路径、文件名的规范、验证保存等相关的细节,抓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让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更精彩而有效。只有关注课堂细节,合理拓展,扫清学生有歧义、容易理解错误的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才不是一句空话。

总之,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第8篇

一、抓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

俗话说:要致富先造路。信息化系统的硬件设施就好比是致富的“路”,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其它各科整合的前提条件,所以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先抓好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建设。为了让学校的新课程改革顺利展开,各级教育部门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尽快让学校建立起“校校通”工程,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添置教师办公电脑,建立教学应用平台,使教师能电子化备课,把信息技术融合于各科教学中,让电脑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前面条件一时实现不了,最起码也要建立计算机教室,使学校能真正开设信息技术课,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信息技术本领,这是改变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二、转变教、学观念,加快课程整合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教学“双主”性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好比是舵手,教师好比是太阳。教师的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被学生所遗弃。至于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现在虽然还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大整合论:即让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为此,我们作为学校教学的第一线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学整合论的全新教学理念,观念的改变重在以下几方面:

1、肯于学习,重视信息技术。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可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存在一种观望的心态,认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与我无关,我用我的老办法、老经验同样能教好学生,有时甚至比年轻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还管用。更有甚者,有一部分老教师认为,我都快要退休了,过几年安稳日子算了,我学那么多的东西还带到哪里去呢?殊不知,家长把孩子托付给你,包含着多少的殷殷期望。学生是人,不是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创造能力从小开始,你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吗?说重一点这是在误人子弟。其实,老教师也可学电脑,从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学起,学习一些日常备课所用的知识,学习多媒体使用等并不难,只要思想重视、肯于学习就行了。

2、灵活运用,激发兴趣。

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从传统的教师口授、板书知识,学生用耳朵静听、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手段,逐步演变到教师利用录音机、投影仪、实物投影、语音实验室,甚至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计算机网络教室及CAI课件等信息化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也不泛有高品位的课,真正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课,正如行家所说“课上得有点做作”,他们只是在手段上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整合,他们没有真正在思想认识上、教学理念上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想而知,有的知识的传授不需要信息化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了,那就不用信息化媒体;而有些知识的传授则必须借助多媒体设备及CAI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来演示、解决重难点问题,则必须要用这些设备。总之,课堂教学中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各种信息化设备,必须视传授知识的结构、特点、难易程度、 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加以灵活运用,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改变学习方式,实现课改目标。

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学生只不过是知识的接受器,缺乏知识性。而大整合论的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也不仅仅起展示作用,更重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在各学科中去,让学生掌握这种工具,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利用各种信息化媒体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借助各种媒体的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联想、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借助虚拟的人机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精神;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等。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整整合,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后,作为小学的学校领导来说最难解决的是师资问题。虽然教师想学习教学信息化技术,但苦于小学信息化人才奇缺,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普遍低下,而计算机知识却日新月异,老师们急得无从下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行政领导必须重视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此,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1、引进专业师资,带动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课程整合的领头雁,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课程整合和课程改革的关键。而目前小学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有一部分也是“半路出家”、临时充数,计算机基本功还远远不足,还那里谈得上管理、维护、修理各种媒体设备和网络环境呢?因此,学校必须花大力气引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以改善这种境况。

2、加强师资培训,促进课程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由于当时人才环境和学校财力的限制,全靠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也是不可能的。那么,全体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就靠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了,老师们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由他们组织的信息技术技能知识培训,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训内容可包括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各种媒体使用培训;先进教育理论培训;课件制作培训;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等方面。

四、资源共享

第9篇

[关键词]奖惩结合;任务驱动;监控管理;互相监督;多媒体网络教室;严松结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21―03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学生学好了信息技术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帮助是非常重大的,而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和应用好信息技术的“上机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学习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灵活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那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事半功倍”、能高效地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一 掌握学生特点,有助于合理安排操作任务和科学管理实践操作

老师掌握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特点,就可以把他们平时的爱好喜好运用到课堂中去、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有助于根据这些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操作任务、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操作实践产生兴趣,并且能更好地让老师运用好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控制和管理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学好信息技术课。

1 掌握学生特点的几种方法:

首先是多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可以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进行思想和学习方面的谈话,也可以在他们上机操作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评价、启发和鼓励。当然,在交流沟通时,应以一种朋友的身份进行,这样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自然愿意把他们的内心话说出来了。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同时根据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就能很好地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和学习能力特点了,并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了。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加科学地安排操作任务,也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例如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会发给每个学生一份“问卷调查表”来调查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问题有“你认为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容是什么?”、“平时用计算机主要是做什么?”、“平时上网主要做什么?”“你最想学习哪些方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教学?”、“你最喜欢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内容有哪些?”、“你觉得一节课老师用来讲课的时间是多少分钟?”“一节课需多少时间用来自己独立学习操作?”“你希望有多少时间进行休闲娱乐?”……通过这些问卷调查收集,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特点,便于我更好地规划实践操作时间、内容、方案、措施。

我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学生们积极联系沟通。例如通过“QQ聊天”、“QQ空间”、“博客”、“EMAIL”等方式和学生们在休息时间加强心灵的沟通联系,经常同他们保持联络、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特点、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他们也更加地尊重我,有利于教学的更好进行。

2 运用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操作任务和监控管理实践操作

首先是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好操作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操作实践的兴趣、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了解掌握学生的特点,我发现他们上网时最喜欢欣赏一些当前流行偶像明星资料、卡通动画、游戏动漫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时,我会针对课本知识合理设计操作任务。例如学生在实践操作《信息技术》“图文混排”这一节时,我鼓励同学们随心所欲地上网收集整理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和文字素材、运用老师讲解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图文混排”,并采用全班投票评比的方法选出和分析作品。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积极收集资料、积极应用操作技巧进行图文排版,同时也让“图文混排”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操作、创新和应用的能力。

在管理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时,由于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所以合理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措施对他们进行控制和管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别、模仿性强、学习能力易激发、爱突出表现、学习中需要不断启发和引导以及自制力不太强等特点,所以我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运用了“奖惩结合”、“任务驱动”、“监控管理”、“互相监督”、“团结互助”等方法和手段。我会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奖励和惩罚,在完成操作任务并得到我的检查、肯定和登记后,我会奖励学生自由操作的时间:如果没有完成操作任务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允许他们自由操作的,如果偷偷“玩”,我会加倍安排任务给他做、取消以后的自由操作时间。对于很好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我会大加赞赏和表扬并奖励自由操作时间:但是任务完成太差或没完成却“偷玩的”,我会及时指正、强制其改正甚至强制黑屏,及时改正的不追究责任。每节课我都会安排一定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并且要经过我的亲自检查、过目、登记和许可,否则坚决不允许自由操作,否则强制停机纠正,不听者取消下一节课允许自由操作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完成好了教学任务,在我登记允许下会给他们自由操作的时间(当然,自由操作必须有意义。)。而且谁完成的任务越快越好、谁自由操作的时间就越多――这个方法对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操作时间,就必须更加集中精力听课、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操作运用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当然,要做到合理安排学习操作时间和自由操作的时间,就要求教师课前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充分地备好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合理分配时间,一节课内容不能太多或太少、太难或太易、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既要大部分学生能享受到“自由操作时间”的胜利、也要让一节课大部分时间使学生的心放在“正课”上。这样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一个考验,同时为了控制好全班的学习状态也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不断给学生创造“惊喜”。学生操作时我会随时巡堂监视、辅导、引导、评价、指正和控制学生操作情况,还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监控和管理来控制学生的操作,并发动全般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等手段。因为学生喜欢被表扬、赞赏、喜欢帮助人,所以我总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特点,让他们互相帮助、激励互进。例如我总是激励那些完成任务快又好的学生去帮助指导那些速度慢、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这样一来,不仅让优秀的学生有种自豪感、满足感、也让能力差的学生没有惧怕老师的胆怯感和打击感;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以上方法和措施及时杜绝和制止了不良行为、激发了学生E机实践操作的兴趣和能力、高效地完成了教学实践任务。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电子表格”章节时,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但我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

在“输入和编辑数据”内容操作实践时,我首先让同学们调查周围同学或好友的家庭住址、电话、年龄、社会关系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数据的输入和保存,并要求输入五位同学的家庭情况、并进行数据的排版整理;然后要求在我的检查、登记和通过后才可以进行自己的自由操作。这样,学生的实践操作完成情况非常好而快,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同学们的互动联系和友谊。二严松结合,有利于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所以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地控制好学生的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严松结合”这一方法能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好学生的实践操作课。

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与计算机打交道,而随着INTERNET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加上学生具有好奇性、模仿性、好玩性的特点,因此他们最喜欢网络方面的学习和操作,特别是精彩的网络信息资源更容易吸引他们的眼球,比如网络游戏、QO聊天、FLAsH动画、视频电影等。所以在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时,如果不科学合理地采取措施控制和管理地话,很容易使他们忽视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而容易上网成瘾、甚至影响到其他功课的学习,从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而强制遏制他们上网的所有兴趣和欲望,也会让学生厌倦和反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能够“严松结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工作。

我曾经“问卷”调查过初一六个班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最喜欢用计算机做什么?二是最喜欢什么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三是对网上什么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回答竟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相同:一的答案是上网;二的回答最喜欢在老师少许适当地辅导下自由学习和操作的教学方式:三是对网络游戏、QQ聊天、动画作品最感兴趣。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具有爱玩、爱自由、爱图文并茂的作品等特点。因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控制和管理好上机实践操作,我采用了以下的“严松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严松结合”就是严格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高效地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的上机操作实践任务后,可以允许学生有少量自由的操作时间。对于那些在实践操作时进行游戏或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操作的学生,我会及时提醒和警告他们终JE这种操作,严重不听的学生会采取“静屏”的方式和扣分的“惩罚”;操作任务完成得好有奖励、不好则处罚。对于完成任务快又好的同学我会奖励他们“自由操作”时间,奖励他们自由上网查看信息资源和设计博客等(当然这种自由必须是有益的、健康的);而任务没完成或检查不合格的是坚决不让他们自由操作的。如果学生想要“自由操作”时间,就必须合格地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并通过我的检查登记后才能进行;发现有两次不完成任务者纳入我的“重点监控对象”名单,下次实践操作课时重点检查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不敢随便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操作了;同学们为了拥有更多的“自由操作时间”,就必须认真听课、认真花精力去完成任务,因此他们上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操作效率也大大加快,并且有许多真正爱好信息技术的同学能利用这些自由操作时间去学习和操作更多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 师生共同操作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操作兴趣和师生共同进取

教师只有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教师是每个学生崇拜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新知识以及激励学生学好更多的知识,教师自身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不断地进行实践练习和操作,这样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师生共同进步。

首先,为了更好地上好一节课,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备好课、搜集与教学任务有关的学习资料、认真做好生动活泼的教学课件;然后,在上课当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丰富生动的教学,特别是在“上机操作”时,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以自身为例积极动手操作以激发同学们的动手欲望,并且在学生实践操作时,及时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甚至一起进行操作,而且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的方法进行某项操作。

例如,在进行“设计制作节日贺卡”这项综合实践操作时,我和学生采用竞赛的方法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内每个人设计制作一副电子作品,完成后采用无计名的方式进行评比,我和全班学生一起投票看谁获得前十名,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操作热情高涨。都积极认真地设计制作作品。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和效果非常好,也加深了师生配合默契的程度。

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增强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能激励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操作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

经过我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实践,我教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强,也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成效。例如,我开展的“电子黑板报的设计制作”实践活动获得2004年5月举办的“第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类”一等奖以及8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实践活动类”三等奖;我2005年开展的“展现自我、真我风采”实践活动获得“第二十届珠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实践活动类”二等奖的好成绩;2006、2007年学生的科技实践作品在“市科技实践作品展”中获集体奖;2009年9月学生实践作品在“区软件作品比赛”中获得各种奖项和集体奖。

总之,科学合理地开展好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信息技术知识。除了以上方法和手段外,还有其他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好学生的实践操作,希望大家一起积极研究和探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