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技文化

时间:2022-11-12 06:20:22

导语:在科技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文化

第1篇

承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

内容简介: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力量,以数字化形态为主的文化资源信息必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文化资源分布松散、先期的数字化工程异构,使得文化工程出现了信息孤岛问题、网络传输的瓶颈及设备设施的利用问题,影响了数字内容的资源共享。因此,基于云技术,统一规划设计数字文化资源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和,协同建设跨地区、跨库、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监测和统计,构建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目前云计算技术较为落后,处于基础设施服务的起步阶段,但是云计算在国内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主要研发内容

1.研究现有文化资源信息采集和资源共享现状,结合云计算技术提出有效的资源整合方案。

2.研究国际上成熟、开放的资源共享协议,结合我国文化资源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使用于我国现状的资源共享协议。

3.研究云计算环境下如何进行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

4.研究如何利用云计算提高国家文化工程网络及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

5.研究云计算、新媒体和移动终端技术融合的环境下,数字文化资源的新型服务模式。

通过对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的研究,提出3个技术方案和3个研究报告,有效解决文化工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网络传输瓶颈及设备设施的利用问题。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构建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将成果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经济效益,服务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局目标。

项目名称:云计算环境下智能化数字文化资源信息采集和资源整合集服务模式研究

承担单位: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内容简介:

文化资源信息开发利用工作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文化数字资源相关的项目工程和科学研究工作,达到对人类文化精神资源起到有效地长期保护和面向全社会服务的目标。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多体系、多系统并存的局面,本项目将着力解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信息孤岛问题,解决网络传输的瓶颈,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问题,实现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全局管理、监测和统计,探索新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研究云计算环境下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方案、智能化数字资源采集技术及文化资源的新型服务模式,开发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云平台实验系统,解决国家文化工程的信息孤岛问题,资源网络传输的瓶颈及设备设施的利用率问题,实现数字文化资源的跨地区跨单位的协同建设,实现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局化管理,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云服务能力和水平。

本项目将从四个途径着手完成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研究;借助已有的技术成果进行工程实践;依托已有的资源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结合云计算、新媒体等新技术进行服务创新的探索与研究。为此,项目将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1.研究云计算环境下资源共享协议,在众多协议中选用、改进或提出一种适用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现状的资源共享协议。

2.研究数字文化资源的智能采集方法、元数据定义及提取策略,提出一套文化资源采集及传输方案,尽可能多地将分散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进行保存、共享和管理。

3.研究和构建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云平台,拟通过与各地域数字文化单位的对接和协同工作构建面向多地域多库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云平台。从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解决目前存在的各地数字化成果相对封闭、共享与协作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不均衡等问题。

4.研究针对各类媒体终端提供自适应的资源内容呈现策略。提升诸如计算机、电视、数字卫星机顶盒、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移动设备等终端的信息共享能力,从而较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利用不同终端设备获取数字文化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

5.研究云计算环境的数字文化资源平台运行模式,从整体上较为有效的解决各地信息孤岛的现状,实现各地资源的共享与协作,并扩大各地资源访问量。通过负载均衡和数字文化资源智能迁移策略,提高设备利用率、系统易维护性和易管理性。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数字资源的量化评估,并对资源与用户行为进行数据挖掘,提供决策参考。

6.针对云环境下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协作和管理提出可行方案。

本项目可取得的突破和应用前景,将体现在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调研已有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系统的技术及应用现状基础上,设计云计算模式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机制、数据接口标准及整合云服务实验平台的开发,可在云计算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及服务模式研究方面取得理论和技术实验性突破。取得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并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中实施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研究与示范

承担单位:文化部信息网络中心、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视媒体广告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第2篇

同一道题在中美两国得到的不同“待遇”,其背后是两国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的差异。在中国,奥数教师们只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出最后的答案“33”,并且算得越快越好;而美国的教师则会引导学生找规律,让他们发现3和5之间没有奇数,5和9之间有1个奇数,9和15之间有2个奇数等等,最后推导出答案,同时培养勤于思考的意识。如果从这个现象出发继续深究,我们还会发现,两国教师在方法和思想上的差异,甚至能反映出两国学界对文化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的理解。

这不免让我想起1985年随中国科协领导出访欧洲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中国工人的勤劳在欧洲颇为有名,而荷兰人也因为勤劳而被誉为“欧洲的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位于荷兰海牙的中国大使馆里,我看到一名当地工人正在用水泥和石子铺路。他不仅把路修得非常平整,而且用石子摆出各种好看的图案,尽管并没有人要求他做这后一项工作。使馆的科技参赞告诉我,荷兰工人不仅技术出众,文化素质也非常高。这名工人受到的教育,使他倾向于通过将技术与文化完美地结合,为别人带来愉悦。因此,他自愿付出额外劳动铺一条有花纹的路。

类似的对待科技的态度,也反映在英国的小学技术课当中。这门课程不仅要教给孩子们有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方法,也将技术设计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的理念加入到课程之中。比如说,设计桥梁不仅要考虑力学上的合理,还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选择材料、决定外观,使这座新建的桥能够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免显得过于突兀。在这种将技术与文化融为一炉的训练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磨练了意志品质和文化修养。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通常没有这样的技术课程,直到高中才会开设“通用技术课”。大部分技术工人是在初中毕业之后,通过职业高中或中专培训的。义务教育阶段技术教育,特别是将技术与文化融合这一方面教育的缺乏,使中国的大部分技术工人不具备像荷兰和英国工人那样的文化修养。

可以说,中国的科技传播工作在很多时候往往缺乏“文化”这一课。这或许可以归因于我们倾向于把“科学”单纯地理解为自然科学,而将社会科学排除在外。但事实上,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都可以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找到原因。将“两科”严格分开,缺乏“大科学”的观念不仅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也无助于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第3篇

1科技文化的内涵

“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能提供让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和机构体制的吸引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政治软实力和社会软实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为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政策提供价值观基础。

在我国科技文化的研究,最初源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对科学技术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而这都有赖于良性的科技文化作为依托,也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和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民族心理积淀。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体系,属于文化的范畴。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吕乃基认为,科技文化是指科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即科技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潘建红认为,广义的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变革、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以及实际成果。从其内容来看,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和科技道德及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其结构层次看,科技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次。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科技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高级的形式,也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体现,其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水平,促进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传播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弘扬科技精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科技文化是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但一个国家仅靠几个高科技人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一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使国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把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技思想,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2.2科技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科技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技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同时也表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使社会和谐真正的实现。通过科技文化建设,提升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这对增强和发挥国家硬实力的作用及其重要。科技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动力。塑造科学文化、坚持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是特别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的科技文化应该是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时代要求,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民族进步的一种文化形态。

2.3科技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智力支撑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显示着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持作用显得更为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力,科技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虽不如政治、经济那样显著,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科技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进步的载体,它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科技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改善的杠杆和动力。科技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科技文化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智力支撑。

3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科技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力度,是科技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核心,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一方面取决于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整个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国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建立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偏低。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不适应的,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让广大民众参与科技文化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养。

第4篇

[关键词] 科技进步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电子技术社会”、“消费社会”、“信息社会”等说法,无不是以技术革新为其标志的。作为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浪潮的影响。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科技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业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向更广领域拓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从CD\CD-ROM\VCD\DVD到手机短信、可视电话、卫星通信、数字电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推动了文化产业形态的转变,加速了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后期所诞生的网络经济,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结果。网络服务以极其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使人们获得了更多、更好、更全面的文化产品。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在对全球25个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调查中,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比开通前互联网前,提升了7.5%,从业人员增加了43%。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网上图书、文献搜索、网络电影、网络电视、网络音乐应运而生,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美国,互联网普及之后,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过去的20%增加到30%,达到9000亿美元。以美国图书馆为例,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美国国会图书馆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每天通过上网浏览美国国会图书馆网战的读者多达3万人次,通过网络进行的数据库服务,一年实现收入达3亿多美元。

文化、智力(创意)和科技相结合而诞生的文创意化产业,更是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由于产业技术向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发展,才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可能。文化与创意,通过科技的助推,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扩张力。2005年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借助电视、电信、网络的立体式打造,提升了这一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仅为湖南卫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广告、网络、电信等产业产品的增值。据悉,“超级女声”总决赛期间,单场的短信收入至少在200万元以上,从全国总决赛到最后的3强决赛,7场比赛,短信收入则超过了1400万元。从中可以看出,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为“超级女声”的成功运营带来了可能。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深化了文化产业之间的经济互动,形成了一条超级经济产业链,推动了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科技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赛对文化产业持续的批判态度不同,本雅明则持一种积极的乐观态度。在他看来,正是由于不断的科技进步,才使得文化产品的唯一性被打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使普通百姓也可以成为它的欣赏者,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思路。因此,技术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科技也的确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多次变革,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正如本雅明所预料的那样,今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产生这样的局面,科技进步功不可没。今天,文化产品不再是某个人或某个阶层的专利产品,科技进步使文化产品从“深宫大院”走进了“百姓人家”。因此,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再到数字电影,技术的进步,增强了电影产业的发展能力。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也曾因为电视的冲击陷入了低谷,但是通过技术革新,电影重新占据了文化市场,产生了众多受到观众喜爱的电影。1997年风靡世界的《泰坦尼克号》,通过采用大量的先进多媒体制作技术,实现了表演艺术与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了18亿3540万的全球票房收入奇迹。这一成绩的取得,应该说与美国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关系紧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品。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从国内近十年的实践来看,由于注重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很多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不断的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美轮美奂、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自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到2005年11月,共演出571场,观众近80万人次,票房收入7600万元,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云南省推出的舞台剧《云南印象》和民族风情舞蹈诗画《丽水金沙》,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至今已分别演出了500多场和1500多场,创造了3000多万和1亿多元的票房收入,《云南印象》还走出国门,到美国和欧洲演出,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依托科技和文化资源,广西和云南培育了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为民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苏州昆剧团则通过引进民资,采用全新的舞台技术、艺术设计和三维音乐合成技术,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在港台、北京等地演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最高票价达到1600多元,还一票难求。现在,还积极进军国际市场。由此看来,无论是民族民俗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完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进步,为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三、科技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表明,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技术进步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产业形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延伸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盈利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信息经济”。此种经济形式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使人类大踏步地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货币、劳动,而是知识、信息与网络技术。数字经济作为信息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率、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形态,它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传媒产业迈入了数字时代。作为文化产品传播渠道的大众传媒,其创意、制作、传输和营销过程都经历了数字化的洗礼。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传播产业就是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形成了新型的产业类型,数字技术为传播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数字技术的整合,已经形成了一个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链盈利模式。数字技术也为联系传播产业链,实现传播产业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发展提供了条件。《哈利・波特》一开始只是一本小说,但是通过技术的支撑,电影《哈利・波特》应运而生。由此,不但实现了电影的巨大票房收入,也带动了小说的畅销,同时又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另外,小说的故事情节改编为电子游戏,将人物造型用于玩具、礼品的开发,也使得文化产业在技术支持下,内部关系更加紧密。科技进步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层次,加速了文化产业的优化重组,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另外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提升。Photoshop、Flash、CorelDraw、3DSMAX、Illustrator、Dream 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而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和存储提供了平台。今天,人们之所以可以如此轻易地获得更多的文化产品,就在于存储技术的不断革新。存储介质由纸张、磁带(录像带)、激光唱片(激光视频)发展到计算机硬盘(便携式硬盘)、软盘、光盘、U盘、MP3(MP4)、数码闪存卡、数码录音笔、PDA,存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今天的人们再也不用带着大把磁带去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愉悦,一个小小的MP4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们享受文化产品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

四、科技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又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之所以能够傲视全球,就在于电影产业充分利用了高科技提供的便利,创造了美轮美奂、令人惊诧的影像世界,在国际电影舞台上,不断刷新电影票房的新记录。但是,从美国文化产业的内部来看,技术进步在文化产业之间也促成了一种竞争格局。从2000开始,由于网络技术和动画技术的日趋成熟,以FullDD、2D&3D的合成技术取代了以2D为中心的制作方式,从而大大提升了美国网络游戏的竞争力,从2001年开始,网络游戏已经超过电影产业,成为全美最大的娱乐业。由此看来,能否采用新技术,不仅影响文化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影响了文化产业内部的竞争。

第5篇

1.1传统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开发成本逐步的提高,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城市的产业结构要不断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有一些传统的工业,由于成本上升产生转移的需求。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是垂直逐步升级的过程,横向转移的例子就如同传统制造业从日本转到韩国,再转到我国沿海的地区,再转到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过程,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也带来了地方的发展。制造业的生产转移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客观上给城市的整体升级带了了机会,同时由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进一步压迫劳动力密集、高污染、高消耗的制造业逐渐退出经济主导地位,让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的主导产业提供了机会。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通常意味着老式产业的更新换代,在传统产业的衰落或者转移下,其产业原来的资源将得到分化,或者被整合到新型产业内部,或者成为上游的设计,下游的有效策划和品牌建设,在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下,形成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兴技术得到了最好的推动和发展,由于原有的产业生态体系被推倒重建,新技术的发展使用得到了全新的推广,而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对新型科技接纳最高的行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也在推动产业升级上发挥着卓越的贡献。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汇总,还需要人才全新升级的相应的支持,在科技力量带动下,新生的产业不再依靠粗放式经营的工业生产模式,而是通过智力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这种方式也同时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创新升级。随着当前各个产业发展的交集日益增多,创意产业也不断展现和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相互融合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最为核心的特点,它所蕴含的推动企业创意可以为相关产业提升自身的产业链地位,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外进一步提升行业创造的利润价值。

1.2“秀”和“聚”开启文化全新演绎形式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1.3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第6篇

1.个别能力突出与普遍水平不高并存

从近年学生参与科研与竞赛情况来看,大学生中不乏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赛事上都获得良好的成绩,为学校和个人赢得了荣誉。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学生相对于大学生的整体规模而言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并不高。其后果之一就是一些项目后继无人,缺乏后劲。现在许多科研与竞赛项目规模都比较大,依靠少数几个人来完成有相当难度,这就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发起的老师或学生在身边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2.入校前的高分与入校后的懈怠强烈对比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大学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许多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很快出现学习劲头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这在国防生和一些就业压力比较小的人群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也是为众多师生所诟病的。学习的懈怠同样也表现在了科研和竞赛方面。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参与科研和竞赛没有多大兴趣,而他们通常学习成绩平平,部分人有严重的不及格现象。

3.学生考试成绩与科研能力的相对脱钩

还有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不错,但科研能力不强,缺乏钻研精神和竞争意识。他们虽然很看重学习,但对学习的认识比较局限,重理论轻实践,曾出现过以426分的考研初试成绩被某校拒绝的典型案例。

4.缺乏有效对接机制

想做科研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有现成项目的老师找不到合适的学生,学生不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老师也不知道哪些学生具备基本条件,这也是经常遇到的现象。

二、原因探析

1.应试教育的遗留影响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教育系统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还是注定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相当长时间里分数还将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标准尺度。但显然,一切围绕考试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践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近年来不少高校在硬件建设上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楼堂馆舍一间间一幢幢拔地而起,但许多学校在实验环境尤其是专门用于学生科研和竞赛的实验环境尚不具备,相应的物资条件支持也跟不上,这大大制约了学生科研竞赛的。

3.科研兴趣和竞赛意识需要培养和引导

人之初,如玉璞,刚步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需要加以培养和引导,尤其在科研和竞赛方面。不论在老师的启发教育还是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上,我们都有许多事情需要做。

4.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氛围与传统

不得不承认,长期对分数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氛围。而学生科研与竞赛恰恰是最需要将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才能出成绩的高智力劳动。

5.对学生科研与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科研竞赛方面没有有效的对接平台,激励机制也不完备。

三、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的应对举措

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为导向,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是应对当前困境的治本之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1.着力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许多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到国外大学之后很快就能脱颖而出,主要原因在于所处的环境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国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扎实,扎实的基础加上积极的创新和实践,集合了中美两国教育之长,容易出成绩就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须要在日常教学与学生工作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强调其从事科研实践的能力。

2.创造一定的实验实践条件

学生科研实践依托一定的软件硬件条件,其中硬件条件是前提,是物质基础。现在,有些学校向向学生开放了部分实验室,为学生课后的科研实践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和硬件环境,对学生从事科研和竞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一套适应大学生科研实践需要的硬件环境,必将成为学生科研与竞赛成果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3.把科研与竞赛作为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学习风气的着力点,贯穿与日常教学和学生工作全过程

无论是教学系统还是学生工作系统,都不能仅凭借一己之力单独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由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统之领之,把对学生科研与竞赛的重视体现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4.搭建学生科研平台,实现师生的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科研的自身特色

重点解决学生有科研兴趣却找不到指导老师,或者老师有课题找不到有底子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这样的矛盾。可以由指定的专人来收集师生两方面的信息,梳理出学生参与科研和竞赛的条件、程序并将其制度化,让每一个有志于此的学生都能很容易的了解到。这一平台还应具备指导学生科研方向,提供学科领域最新技术信息,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供建议等具体功能。

5.建立学生科研与竞赛激励机制

学生科研与竞赛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智力劳动,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对这种劳动的合理肯定,可以调动师生参与学生科研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主要谈谈对学生从事科研与竞赛的肯定与激励。目前对学生参与科研与竞赛的激励手段主要在综合测评中体现,大部分学校都在综合测评办法中对参加科研与竞赛的获奖学生按照竞赛层级、获奖等级给予相应的加分,部分学校还给予数额不等的现金奖励。但现行规定也有其局限。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对参与了科研与竞赛但最终没有获奖的学生没有给予适当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些规定多与专业培养计划关联不够紧密,此外,在表彰方式上也可以多样化。对部分在学生科研与竞赛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应在公开场合予以肯定,树为榜样。

四、总结

第7篇

1.1传统与创新的交织———《梨园春》节目电视这一现代传媒使传统戏曲焕发光彩,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整合。《梨园春》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力求不断创新。《梨园春》栏目所播出的节目在内容上它是多元的,在形式上它是新颖的,不是单纯地播出某一唱段或者曲目,时常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因素引入电视中,每期创新类节目占了一大半,比如《梨园春》梨园猜猜彩、卡通形象展示等,它是多种元素的融合,在办栏思路上也是一种创新。《梨园春》的戏曲综艺晚会的模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整套系统,使戏曲不同的风貌形态和美学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如每年的“梨园春戏曲擂台总决赛”放在除夕之夜,已经成为拥有一亿多人口的河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观众的集体晚会。甚至每周日晚上八点开播的《梨园春》,对于众多河南戏迷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家庭聚会。《梨园春》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牌节目是擂台赛。包括戏迷擂台赛、专业演员擂台赛、少儿擂台赛等。各种擂台赛扩大了擂手的参赛层面,戏迷擂台赛是群众参与类节目,对于每一个爱戏的普通人来说,戏迷擂台赛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可以实现心中梦想的舞台,只要你唱得够味,不管你是农民、工人、国家干部、个体劳动者或者是知识分子,都可以上台大显身手。因此办得热热闹闹,大受赞誉,《梨园春》首届戏迷金奖擂主赵海梅说:“《梨园春》改变了我的人生。”专业演员擂台赛是为有潜力的青年戏曲演员提供一方竞技和展示自己技艺的舞台,如2006年起开展贯穿一年的专业赛事“擂响中国”就是为戏曲专业演员举办的擂台赛,全年分初赛、复赛和总决赛,全国各地方剧种的专业演员汇聚一堂,在《梨园春》这个的舞台上进行高水平的专业艺术较量,让戏迷大饱眼福,同时对专业戏曲市场和繁荣专业戏曲院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少儿擂台赛也是《梨园春》栏目的一个重要特色。通过少儿擂台赛,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河南戏曲,热爱河南戏曲,理解中原传统戏曲艺术,增强民族情感。同时《梨园春》栏目发挥了特有的造星功能,推出了一批河南戏曲小童星,加强了栏目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品牌节目。《梨园春》擂台赛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各种擂台赛给他们设置了一个审美期待,想看最终谁是胜者,就像看体育比赛一样具有吸力。在各种擂台赛中,现场观众通过打分、点戏等参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拨打168声讯电话、回答问题、点戏等有参与,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长,这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各种擂台赛,让全员观众参与,加强了观众与参赛者的互动,增加了各种擂台赛的竞争性、可视性、趣味性。《梨园春》的擂台赛由专家、现场观众、场外观众打分,所体现的客观、公正性,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让观众做主,单向传播变为交流互动,符合当代电视观众的心理,具有时尚性。”《梨园春》的舞台上有了众多普通人的参与,这样才有了电视戏曲栏目的生命力。《梨园春》通过现代电视传播沟通的手段,激起了观众对节目的热情,远在新疆、海外等地的票友也都来参加打擂,它的成功让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戏曲栏目聚首郑州开会研讨、借鉴《梨园春》的成功经验。电视传媒实现了从传统的示范表演形式引领戏曲文化到当今的平民参与互动引领戏曲文化的转变。

1.2品牌与市场推广的缔结———《梨园春》营销《梨园春》注重品牌营销,加强市场推广。电视栏目《梨园春》借舞台推销河南戏曲。从省内抗旱救灾到省外抗洪救灾再到新疆等地的慰问演出,从北京河南戏曲周到春节河南戏曲晚会再到梨园春现象全国戏曲专家研讨会等,都推进了《梨园春》的品牌意识。《梨园春》集结河南豫剧名家和各擂台赛的擂主们成立的梨园春艺术团在全国各地区巡回表演。《梨园春》有遍布全国的37个“戏迷俱乐部”,使河南豫剧走入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中,走入戏迷的心里。《梨园春》栏目赴宝岛台湾进行的现场直播开创了河南电视史上跨海直播。《梨园春》走进巴西、悉尼、委内瑞拉等海外巡演,将中原戏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梨园春擂主”被聘为《梨园春》品牌的形象大使。《梨园春》栏目通过卡通形象的征集评选活动,卡通人物的推广又使《梨园春》在更大规模范围内得到认可,使《梨园春》收视区域更广、收视群体更大,培育了河南戏曲受众群体,增强了《梨园春》的商业竞争力,《梨园春》增添的时尚元素拓展了《梨园春》的商业吸引力,在全国范围提升了《梨园春》的品牌形象。《梨园春》重视河南戏曲新品种的开发。如在纪念胜利60周年中推出了“梨园春”版大型豫剧《红灯记》,以梨园春擂主们为主要演员,当李玉和唱《浑身是胆雄赴赴》时全场齐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戏曲界欢迎。又如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特别节目,纪念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特别节目,八一建军节走进军营系列慰问活动,庆祝嵩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专题晚会等。每一场特别节目的推出,都为《梨园春》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也使《梨园春》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梨园春》栏目舞台设计也追求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统一和谐。舞美设计有高低平台、阶梯、屏风、梁柱、纱幕、景片,搭配现代的舞台灯光的变幻,营造不同的戏曲氛围,体现了传统戏曲舞美设计的现代化,给观众以较强的艺术冲击力。音乐设计在保留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旋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融进各地方戏曲音乐的旋律,听起来效果更丰富、更大气、更广阔。艺术节奏设计在戏曲喧闹的同时调整得较舒缓轻适,给观众情绪和心理上留下一些品味的余地。诸如此类对《梨园春》电视戏曲艺术新品种的研发,使《梨园春》成为河南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的试金石。

2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对河南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通俗点说多媒体是电脑和电视的结合,之所以能够实现多媒体依靠的是数字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电脑是数字控制系统,而数字媒体是当今音频和视频最先进的存储和传播形式。电视,我们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双向地、主动地处理信息,没有所谓的交互性。而面对多媒体,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我们可以控制,可以让它按我们的需要去做,实现交互作用。多媒体的应用领域已涉足到戏曲艺术行业。跟随数字科技发展,多元的数字3D数位平台的运用,可以将戏曲变成有声有画的互动形式。而设置的河南戏曲产业的数字平台,让原本属于传统的戏曲发展成为崭新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样新的多媒体戏曲创意产业的演出形式有别于传统,除了制作流程工业化外,且以影片或录像带发行的方式推广,同时更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发展,推出CD、VCD、DVD、以河南戏曲演出为主的卫星电视节目、游戏软件、书籍等相关产品,朝向更多元的数字内容方向发展。

利用视觉、听觉及触觉的反馈来增强人们对戏曲吸收的数字3D戏曲动画,提升了观众兴趣、吸引了更多观众,开创了河南戏曲新的里程碑。戏曲动画作为一种新生艺术,产生于2005年,它是把戏曲艺术融入现代动画,用动画手段呈现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新型戏曲艺术。戏曲动画是一种戏曲艺术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新兴的动画表现形式,它融戏曲的文化性、动画的娱乐性、电影的虚拟性为一体,戏曲动画把戏曲艺术融入现代动画,用动画手段呈现传统经典戏曲作品,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新型艺术。河南戏曲动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戏曲传统剧。大段的戏曲著名唱腔唱词,基本真实地再现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重视视听效果,舞台场景及画面设计简洁,这种多以FLASH形式表现的戏曲动画,是戏曲在多媒体传播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如豫剧动画《花木兰》。二是戏曲人物记。以时空叙事的手法表现戏曲人物经历,中间有该著名戏曲演员的演唱选段、熟悉唱腔以及做打动作等,重视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有明显的演唱艺术风格。如豫剧动画《常香玉》。三是戏曲故事片,用动画的形式表现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冲突,在人物对白和独白中加入唱腔,以表演故事为主,根据原来的传统舞台剧进行重新创作,结构类似戏曲电视剧。如FASLH动画《朝阳沟》。四是儿童戏曲片。用动画的形式演绎河南传统戏曲文化,使少儿了解河南戏曲。如豫剧动画《大观园里梨园春》。戏曲动画片一方面应努力保持戏曲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戏曲元素,重新创作成现代时尚的戏曲动画片。用豫剧动画的形式传播中原戏曲文化,是对河南戏曲的一种延展。这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成为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推广演绎的创新手段。传统的豫剧演出受到比较多时间、空间的限制,普及的广度有限,而以动画形式演绎的豫剧,则可以通过电视观赏或直接通过互联网在家下载收看。目前,以题材为豫剧的动画片主要是以FLASH为主,即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直接运用豫剧选段和动画画面相搭配形式来表现的,有豫剧动画《朝阳沟》、《七品芝麻官》、《花木兰》等。如豫剧动画《七品芝麻官》用生动的动作和有趣的造型来表现戏曲故事的唱段。豫剧动画《花木兰》入选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FASLH动画《朝阳沟》中的亲家母对唱,动画人物形象造型特点突出,动画人物刻画细致,从服饰和发型就能区别开来两个老太太大头娃娃的扮相有娱乐元素,场景设计非常有中国河南农村的特色,一望无际的平原,绿色的麦苗,实用而简洁的室内陈设,水缸、长条凳、架子车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家俱风格,色调以灰色为主,显得纯净。动画绘画比较精美,转场比较流畅,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写生画一般的光和影在多媒体配合下使得剧场如同电影一般充满了视觉冲击,充分地表达了戏曲的神韵和精髓。

第8篇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徐徐展开的表现中国文化历史的“画卷”深深刻进了全世界几十亿观众的记忆里。国内外观众在被感动的同时也记住了制作公司的名字——“水晶石”,一家来自海淀科技园区的企业。

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2010年水晶石成功完成了100余个世博会相关项目,中国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及“网上世博会”等明星项目深受国内外好评。眼下,水晶石又凭借自身实力幸运地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

北京奥组委一位负责人说:“透过水晶石,人们看到了海淀科技园区的文化创意发展实力,未来这里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航母”。

海淀文创占全市半壁江山

在“水晶石”利用最先进科技手段展现的文化作品中,参观者感受最强烈的莫过于“科技”与“文化”水融的惊喜体验。而这种“科技味儿”与“文化风”的交相辉映,正是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所在。

海淀是中关村的发祥地,受科技创新氛围的浸染,海淀文化创意产业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科技烙印。

网络服务、软件服务、动漫游戏企业,最早都是在海淀聚集,后来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成为海淀文创产业的核心。

最初,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与文化并无紧密关联。例如已被外界熟知的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1995年的民营企业,在创建之初,主要是做建筑效果图,此后逐渐涉足文化领域,通过科技手段传播文化产品。最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视觉效果震撼的水墨长卷《千里江山图》让水晶石公司一夜成名,成为文化领域的一颗新星。

像水晶石一样,海淀众多企业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发展方向,几乎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从技术企业向文化企业的转身。百度、新浪、搜狐、汉王科技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达到了传播文化的目的。

正是凭借科技创新这台马力十足的新引擎,海淀区占据了文化产业的高端环节,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遥遥领先。

截至2011年,海淀区文创产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市增速,总产值和多个细分行业产值在北京市各区县中均位列第一。

2011年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近三成,占到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近五成,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业、辅助服务和广告会展业四大行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2011年1月至11月,海淀地区规模以上文创产业2476家,实现收入达到2733.1亿元。营业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有397家,实现收入2214.0亿元。

“园区模式”的秘密

对于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有权威人士评论说,“这是个必然的结果”。因为,海淀在北京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在三年前启动了文化创意产业行动计划。海淀有北大、清华、人大等几十所著名大学做后盾,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资料显示,行动计划启动当年,海淀科技园区以不到全市20%的从业人员,创造出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近50%的增加值!

如果有核心秘密的话,那就是“园区模式”,助推着海淀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

中关村创意先导基地、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三家海淀园区陆续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此外,海淀区还在2010年认定了768设计产业园、中海动漫孵化基地、五棵松文化休闲区、东升科技园等一批独具区域特色和影响力并快速崛起的新兴园区为区级集聚区,并大力推动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带、甘家口建筑工业设计带等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发展。

位于三环北太平庄段的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内,几座灰色的大楼悄然间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新影动漫文化城。

“原来的老厂房拆掉了,腾出来大约100亩土地重新规划建设,全部用来发展动漫产业。”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

新影动漫文化城是海淀区“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北太平庄地区汇集了中影集团总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新影集团、电影频道等我国电影界的产业、技术领军机构,影视资源之丰富,其它地区无可比拟。

但影视机构的自然聚集,此前并未形成促进地区发展的合力。“基本上是各开展各的业务,横向的合作并不多。”

近两年,恰逢新影集团、北影厂、洗印厂等对厂区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海淀区抓住契机,利用政策杠杆,引导、促进,整合资源,联合企业共同打造北太平庄影视产业功能区。“现在初步定位为中国影视商业中心,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把这一带建设成为以影视传媒总部、影视人才培养、影视后期制作、影视投融资和展示交易为主的高端影视产业功能区。”海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寸土寸金的海淀,对既有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扩大着文化产业的版图。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由于经营困难,厂房几近荒废。政府引导,国企转型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充满艺术气息、聚集高端设计产业的768文化创意产业园。

海淀东升乡科技园,其前身是乡镇企业留下的“烂尾楼”,经过重新规划设计,这里将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教育科研基地……

通过整合资源,海淀区正逐步形成以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中关村软件园、北太平庄数字影视基地、768创意设计基地等为代表的、“一道五园三基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新格局。

如何把“创意”向产业转化

“创意”在海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是如何把“创意”向产业转化,经过20年的发展,海淀科技园区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转化促进模式。于是,借鉴园区模式,海淀开始“干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专项资金、孵化器、产业联盟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早在2004年,海淀区就确立了“发挥海淀科技文化结合优势,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的发展目标;2005年建立了全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2008年,成立了海淀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的文化创意产业;2009年,出台了《建设文化强区的若干意见》、《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1)》。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健全和完善了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政策先行后面紧接着的是政府配套资金。从2009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拿出1个亿设立海淀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扶持、配套支持、贷款贴息、评优奖励等方式,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两年多来,已经累计支持219个文创项目,支持资金1.9亿元,资金的带动和放大效应达到10倍。

除了注重项目的经济效益外,项目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公益性同等重要。海淀区拨付资金,连续扶持了北京银河梦影视公司拍摄《隐形的翅膀》和《我的少女时代》两部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青春励志影片,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百花奖”和“华表奖”。

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海淀区目前正在酝酿更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将借鉴中关村的“1+6”政策,在人才引进、文化产业融资、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出台若干个细化的配套政策,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政策链条,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第9篇

一间15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布置着各种卡通玩偶,15个年轻人敲打着键盘,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

这里是重庆砹点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事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设计和开发的公司,公司的股东是三个“80后”。

“我们正在见证并参与一场文化科技革命。”砹点科技总经理纪伊凡说话总是透着一股兴奋劲儿。

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功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App设计开发供应商,成为重庆App设计和开发领域的后起之秀。

而这家企业的成长,正是源于北部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孵化。

文化“折翅”

握着一台iPhone,彭正伟点开一个电子书App,点开一本电子书。

“科技改变生活呀。”对于智能手机革命,头发斑白的彭正伟总是神采焕发。

彭正伟是重庆新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新华集团任职36年里,他曾主持实现集团ERP系统集成。

而早在2011年,彭正伟和同事们就看到科技正在改变整个文化产业格局。

那一年,有几个数据震惊了彭正伟。

“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的统计,电子书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上升到了2011年的19%。”彭正伟说。

而此时,沿海不少出版商和发行商已经依靠电子书等,在文化产业中风生水起。

与大潮流不相匹配,重庆的传统出版发行单位却还未明白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

“总体来说,重庆出版发行商的信息技术水平太低,重庆也缺乏信息传播大平台。”彭正伟一针见血地指出。

同样地处西南,成都书商“今日阅读”合伙人但捷也是忧心忡忡。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普及,不少传统书店纷纷倒闭。”但捷跟当时还在国内某门户网站工作的好友纪伊凡袒露心迹。

纪伊凡是个“80后”,他推崇技术的力量:“重庆的文化产业长期一潭死水,也许正是缺少推介的手段。”

对于纪伊凡的观点,北部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宝昌很是认同。

“文化唯有和技术融合,才能焕发新的活力。”韩宝昌一语中的。

韩宝昌的观点,与党的十报告不谋而合——“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事实上,北部新区早在2010年就建立了“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门类。

“不过,单纯的数字出版难以支撑起整个重庆文化产业。”韩宝昌说。

2012年4月,会同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建立一批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和北部新区联合建立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这是一个机会。”韩宝昌说。

北部新区决定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

基地为体

2012年5月初,北京。

韩宝昌抱着厚厚的一叠材料,赶到国家科技部设立的会场。

这一天,全国各地代表云集京城,参加“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申报答辩会。

各省市的代表都准备得很充分,有的省市光是答辩材料就准备得像部学术专著。

“重庆要申报示范基地,有什么优势?”评审专家问。

“我们的优势有二:一、我们是北部新区管委会直管,行政效率高;二、我们拥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韩宝昌答复。

评审专家点点头,就在此前,评审专家组已对北部新区进行了综合实力测评。

5月18日,北部新区正式获得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

基地成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纪伊凡的耳里。

2012年初,纪伊凡就和好友张剑宇等三人谋划创业。

纪伊凡在文化圈和媒体圈浸多年,张剑宇则是技术高手。

“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一定可以做出新的产业。”纪伊凡说。

他们准备成为App设计开发供应商。

“App的设计开发,是个考验技术和文化结合的领域。”纪伊凡说。

纪伊凡的创业得到了北部新区管委会的支持——房租减半。

在这一优惠条件的支持下,纪伊凡和张剑宇的砹点科技公司诞生在北部新区水星北翼厂房B座四楼。

第一笔生意,就是和“今日阅读”的合作。

“‘今日阅读’能否扎根江湖,就靠你的App了。”但捷和纪伊凡吃着重庆“江湖菜”,说下这番颇有江湖味的话。

纪伊凡的15人团队随即开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今日阅读”App应用程序在苹果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同步上市。

“首月下载率就有上千次。”但捷继续着他的“阅读江湖”。

此后,砹点科技的业务蒸蒸日上,2012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上百万元。

基地的孵化效应还在持续发酵。

平台力量

2013年,3月的福州已经找到了“夏天的感觉”,气温最高达到29 。

彭正伟带着办事员,登门福建人民出版社,准备推销他的“宝贝”——中国出版发行在线交易中心。

“这个交易中心是什么?”对方问。

“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有什么用?”

“为行业中合法出版物供应商与具有独立采购权的新华书店之间的图书批发提供网上交易服务和信息交流服务。”

“我有什么好处?”

“出版社可以在自有网店、交易大厅、网上订货会三个地方展销自己的产品。”

出版社的负责人不断点头,彭正伟松了口气。

“但是你如何保证书商在这个平台上采购?”

“我们已经说服多个大型书商,他们得知能在线完成订货、收货、退货、对账、分货等业务操作,已经和我们合作了。”

…………

最终,福建人民出版社决定与彭正伟的云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合作。

就在2012年8月8日,重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出版集团联合投资一亿元,建立了重庆云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彭正伟走马上任,成为公司董事、总裁。

“我们就是要推进出版发行全行业的电子商务化,应用先进技术服务出版物出版、发行、消费全供应链。”彭正伟说。

云汉网络推出的第一个大手笔工程便是中国出版发行在线交易中心。区别于京东商城等企业级电商平台,云汉网络打造的是行业级的电商平台,会员是各出版社。

截至2013年4月底,云汉网络已经说服全国40多家出版社加入了交易中心。

“2013年我们能谈成1000余家。”彭正伟说,“届时我们平台的交易额将至少达到500亿元。”

按照云汉网络的计划,云汉网络还将打造中国书城等多个系列产品。

然而,新问题也产生了——大量网络产品的推出,必然导致对软件、数据中心管理、数字资源格式和服务器方面的投入。

“这需要的投资将大大超越我们的能力,而且在技术、运营和物流方面都存在困难。”彭正伟忧心忡忡。

与彭正伟有着同样困惑的,在入驻基地的企业中并不少见。

“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中,必然导致对技术资源的大量投入,但是我们显然难以承担。”重庆新课堂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昧红说。

资源“云”集

从2012年底开始,王昧红就开始研究一个新名词——“云计算”。“这到底是一朵怎样的‘云’?”王昧红似乎很难明白这个庞然大物为何物。

直到与崔 的相遇,王昧红总算看清了这朵“云”。

“海归”崔 早在2009年就开始涉足云计算理论研究。这个云计算专家是由北部新区管委会请到重庆来的。

“既然单个文化企业难以承担技术资源投入,那就由北部新区牵头打造一个云平台,让基地的企业共享资源。”韩宝昌说。

2012年,崔 成立了重庆乾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云梯网”——重庆北部新区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云平台。

北部新区管委会拿出500万元与乾高公司合作。

“‘云梯网’实际上是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软件即时服务、平台即时服务、空间、带宽等服务。”崔 说。

为便于合作伙伴的理解,崔 对“云梯网”的本质作了一个形象的说明:“你要喝牛奶,但是你不必养奶牛,奶牛由我们养。”

“这将是一个公益性的云平台。”韩宝昌说,“拥有支撑30家企业私有云、100TB存储、1000万注册用户的服务能力。”

2012年9月,“云梯网”正式上线运行。

“实在太神奇了!”王昧红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喜悦,源于其公司打造的中小学数字教育公共云服务平台已经顺利接入“云梯网”。“为我们省去了一大笔投资费用和运营费用。”王昧红说。

此外,重庆晨网、商界传媒等文化传媒企业的应用业务云项目也同时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