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02:41:27
导语:在教师留守儿童工作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指导帮忙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镇留守儿童情景。
x月份,我校对全学区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景明。到目前为止,已为x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80%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20%寄托给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本事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56号文件精神,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董岗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欢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1、开展结对关护系列活动。进取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代表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我镇已为11们留守儿童找到了妈妈,经过与结对儿童应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忙。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针对镇中心校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一情景,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星期2次为留守獐开放,并供给课余文化学习和组织课外活动。“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两名教师现场指导。
3、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在镇妇联及团委的牵头下,今年共有4名贫困留守儿童受到结对资助,每年均有必须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我镇每半年还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定期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
5、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六一”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举办了一场文化演出;
6、强化宣传。经过学校广播、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景,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取得的成绩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教师中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教师。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此刻还仅仅是起了个头。可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应对生活,应对学习,自强不息,欢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现将本学年留守孩子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主题班队会,加强关爱。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队会,各中队辅导员教师根据本班留守孩子的具体情景,确立一个子主题,策划,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队会。经过主题中队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留守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我的学习与娱乐。经过活动,让留守孩子从小学习自理,明白自我的事情自我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经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忙别人时的欢乐,也在团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忙时的欢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我生活中欢乐的一部分。在各位教师、同学的帮忙下,我校蔡东剑同学被评为莆田市留守孩子“自强少年”。
二、利用节日,加强关爱。
我校根据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六一节在全校开展了“庆六一,关爱留守孩子”大型游园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团体的温暖,觉得自我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开开心心、快欢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利用资料,加强关爱。
每个班级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联系卡、统计表、基本情景登况表、手拉手好朋友结对子登计卡。每一位教师都与留守孩子结对子,要求教师必须做到: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景。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3、供给必要的帮忙,如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四、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忙他,与他一齐成长提高。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我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各班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爱心天地”,发表“爱心宣言”,制作“爱心牌图”,精办“爱心宣传栏”。挑选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版面精美的作品为宣传栏的资料。
一个个品学兼优的爱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爱心宣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爱心画面,给留守孩子阳光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热情。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有留守儿童x名,根据上级要求我校进一步进取探索和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建立了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取得了新的成效。我校全体教师对在校留守儿童给予异常关注,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帮扶上对其总是予以优先照顾,多献上一份爱心,想方设法消除其孤寂的心理,让他们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健康茁壮成长。如活动参与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学习辅导方面,留守儿童优先……
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上,从“创、办、建、管”四个字上狠下功夫,从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措施保障,求真务实高效等三个方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的家长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好。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指导思想:广泛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村“两委”现有条件,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为构建和谐吴川村,促进城乡儿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为其营造健康、欢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健康成长。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工作原则:我们坚持在“五清楚”和“三沟通”原则下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即:清楚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景,清楚其家庭情景,清楚其学习、思想动态;清楚与监护人的关系;清楚与其联系方式。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留守儿童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交流沟通;多与教师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思想等方面困惑,与临时监护人密切沟通,为其营造温馨的家园气氛。
二、加强领导,真抓实干。
(一)创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条路子。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加之监护人管理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留守综合症――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出现障碍、行为出现偏差、安全事故也有时发生。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更加感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我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大家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如每期活动开展都有3个人参加,其中值班干部处理日常应急事务、班主任(退休教师)做好出勤登记、安全管理工作等、辅导教师(在职骨干教师)做好科学文化知识辅导及开展文体活动等。
(二)办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个场所。
为解决留守儿童双休日、节假日没人管、没地方去的问题。我们在校设两个室,一间是留守儿童活动室,另一间是阅览室,作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固定场所。同时按照“七个有”来建设:即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有成效等,实现了由镇村干部、教师(退休教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组成的队伍,为广大留守儿童服务。同时,进取筹措资金,购置图书、文体设施等,并开通了“亲情电话”。
(三)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规章制度。
我们制定了xx小学创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实施方案,创立工作领导组名单、基本概况、工作职责、信息卡制度、帮扶制度、联系制度、“四个五”爱心育人制度。对我校一至六年级156名在校留守儿童造了《花名册》,拟定了每学期《教师轮流服务安排表》、《活动中心日安排表》及详细的《工作安排表》等。这样留守儿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四)管好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心的学习生活。
1.进取培训提高监护人素质。
每学期举办一次监护人培训班。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经过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家庭教育培训班”,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有xx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并分发了《家教歌谣》、〈〈家庭教育集言〉〉等家教材料,受到了监护人的欢迎和好评。
2.精心组织开展活动是关键。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灵魂,是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成效的关键。为此,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分别制定了两个学期活动的具体计划,不仅仅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且增强综合本事。我们开展的活动有:辅导学科作业、健康体检、知识竞赛、春游踏青、心理疏导、下棋比赛、画画比赛、趣味健身、看KTV文教片、每月一次的团体生日,以及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体验生活,主题实践活动等。每次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人有序开展,大大增强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倾情付出,硕果累累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实效。
经过心理教育辅导活动的开展,健全了留守儿童正常的心理品质,他们“学会坚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学会自我调解”,促进了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中心,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自由散漫,学业成绩很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他们变了,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会尊重他人了,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一、学校办学规模在扩大,教学质量在提升
连续三年都在扩班,目前,学校一至五年级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785人,在编在岗教师45人,教师教学任务也是逐年增加。虽然任务重,但是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2016年上期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我校教学质量还是得到了提升,并荣获了教学质量进步奖。
二、2016年上期学校工作管理情
1、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确保教育安全运行
为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时时讲安全,处处防隐患,警钟长鸣,不敢有丝毫麻痹和懈怠。大力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学校在校门口和校内醒目位置拉起安全标语横幅,开辟安全教育专用板报栏,强化了师生安全意识。构建安全管理网络,严格管理制度,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制度。每次例会安排的首要工作是安全工作,学校与教师、学生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做到了责任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防患于未然,我校坚持实行“每周一小检,每月一大检”的安全检查制度,在检查中做到认真细致,坚决不走过场的形式检查,确保我校的电线线路、漏电开关、教学所用的电器、消防器材等设备能正常使用,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在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整改,并做好存档工作。给广大师生创造了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目前学校有一个安全隐患急需教育局帮助整改,就是学生寝室洗衣房天花板有开裂漏水。
2、德育工作扎实推进,师生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抓实每天德育常规:晨扫、晨检、路队纪律、课间纪律、卫生、两操、就寝。让少先队大队部参与到管理、检查、评比的环节,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管理大力推行《学生品行积分制度》,让学生相互监督,养成好习惯。二是抓好系列主题教育,贯穿德育主线,利用身边的事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三是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活动,力争创设德育品牌。我校德育案列《挖掘红色文化,开展特色德育》已经入选《株洲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集》。四是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开展留守儿童演讲比赛、与家长书信交流、留守儿童绘画比赛等活动,让学校真正成为他们的家。五是继续以培养道德习惯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从小节入手,利用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六是重视家校共建,利用学校及班级QQ群、微信群、召开家长会、家访活动、评选优秀家长、用问卷星在网上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3、教学工作落实常规求发展,积极教研促提升
一是学校教学工作始终以“七大工程”及“六个一”为抓手,把抓好常规教学作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来抓;坚持对新进教师开展教学视导课和师徒结对帮扶,认真开展推门听课和课堂达标活动;严格落实超周备课、提前2分钟候课、不备课不上讲台、班级课堂常规巡查,以及教师教学常规的平时抽查、集中检查等制度;严把课堂教学关、作业批改关、课后辅导等。二是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大力支持教师培训提高。鼓励教师们走出去,拓宽视野,提升理念,增长见识。三是打造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为新教师定指导教师,开展师徒帮带活动。四是鼓励教师多读书勤写作,所有论文评选和读书征文活动都鼓励大家踊跃参加并加以奖励。
4、师德师风落实到位,人人讲师德
一是严格执行上级有关师德师风工作要求,坚决落实到位。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三是开展师德师风人人讲活动,每次全体教师会议上都安排一名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讲话,一起分享谈体会。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学校把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又不失人性化。和谐的氛围使学校涌现出了大批爱岗敬业的、以校为家的老师。
[关键词]民办中小学 农村学校 两免一补
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在公办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校舍、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有力的补充了公办教育之不足,对国民教育事业贡献了一定的力量,并对促进全社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2003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在民办中小学中占学生比例较多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却因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使得他们由于家庭的贫困和家长认识不够而不能或者不能完全接受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而陷入了困境。由于民办学校接收的生源主要是打工人员子弟和留守儿童,还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接纳的孩子,这些孩子也是国家义务教育的对象。解决好这些儿童的入学及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关系到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符合“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甘肃省的民办中小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在认真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起草了《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定。民办中小学的存在,弥补了甘肃省公办中小学不能完全解决儿童入学的缺口,为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2005年3月1日起,甘肃省实行《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实施暂行办法》,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受益学生达到150多万,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是在甘肃省的民办中小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享受国家这一政策。根据我们对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的调研分析,流动儿童在民办中小学占到学生总数的40%以上,而这些民办中小学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占不到5%。由于流动儿童享受不到“两免一补”的政策,使得一部分儿童由于家庭贫困和家长认识不够而辍学,学校也陷入了困境。
1.流动儿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困难。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规定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因此,离开家乡的孩子很难有与当地孩子同等的上学机会,这就造成了流动儿童上不了学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享受不到“两免一补”政策。
2.“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快捷地解决学费的转换。比如会宁学生在兰州上学,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理由是享受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经费在会宁。
3.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地位的认识不全面。在和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校长座谈中,他们都发出同样的心声――政府不关注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民办学校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存在与否意义不大。而事实上民办学校接收的生源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孩子、打工人员子弟和由于某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接纳的孩子。
(二)对策研究
1.“两免一补”应把民办中小学校的学生也纳入政策适用范围。首先,甘肃省的这些民办中小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责任。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的应该是所有儿童,而不应因学校的性质进行区别对待。也就是很多家长和校长反映的“给不给‘两免一补’是一个问题,平不平等对待民办学校的农村学生又是一个问题。”其次,把民办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纳入“两免一补”避免了这部分学生为接受义务教育而双重付费,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再次,民办学校帮助解决了下列人群的后顾之忧:流动人口的子女,难管、没人管或父母及爷爷奶奶管不了的孩子,以及单亲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双职工的子女。最后,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我国政府长期重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并积极采取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努力消除因为经济、文化等原因所造成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但是,对于城市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关注较少。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儿童少年作为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中的特殊群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每个孩子都有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社会更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远见和爱心,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创新教育体制,推行“教育券”制度,使“两免一补”政策因“人”制宜而不因地制宜。“教育券”制度也称“教育助学凭证”制度,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于1995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将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以有价证券的方式经过折算后发给学生,以此增加对学校的选择权和激发学校之间展开竞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国在对待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这个问题上,可推行“教育券”制度,应当将“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到农村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上学,充抵学杂费;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只有这样,义务教育法才会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有效转移和教育资源配制的最优化。
在政策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制度管理,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破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开辟打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者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3.国家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集中管理与推广“两免一补”政策的力度,避免政出多门的现状。
(1)建立“两免一补”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困难,建议中央与地方增拨资金,尽快将民办中小学纳入“两免一补”范围,与地方学校享受同一待遇,以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强化资金管理,建立“直通”拨款机制。目前,中央财政免费教科书资金统一纳入财政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地方“两免一补”资金也相应实行了专户或专账管理。但到基层,上级部门下拨的“两免一补”资金,往往不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拨入学校,而是先进人乡镇财政账户再转发。这往往会造成资金的二次截留,延缓发放。建议在大力推行“乡财县管”的同时,将“两免一补”专项资金采取专款专用的“直通车”方式一拨到位,直拨学校,以免产生越是贫困地区,补助资金被政府部门截留、缓拨越严重的现象。
(2)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加强监督机制。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人的同时,地方配套资金能否足额到位,严重影响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完整性。因此,应对地方配套资金进行检查督促。要求地方想尽一切办法,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安排地方财力与中央转移性支付,满足政策兑现的需要。建议中央采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进行约束,如可每年度安排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联合教育、审计部门组成“联合审批小组”组织专项检查,对资金配套到位、管理措施得当、财务制度健全的地区,再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对资金配套不到位、管理不力、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地区,在分配其他教育专项资金时酌情扣减,以示惩罚;对于经费使用不当,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资助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4.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建议在城区设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应享有同所在城市学龄儿童一样的入学待遇和入学标准。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当然,甘肃省目前也不能马上做出相应的举措,但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一个较为完善的体制来确保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
5.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应当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尽快设立具有权威性、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并司其责;切实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招生的平等权以及民办学校招生的自,取消限制民办学校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职称评定、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
6.社会应该正确认识民办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上所做的贡献,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2300多万留守儿童。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达到3.5亿,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将达到1亿。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3年调查表明,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全国有近100万流动儿童处于失学状态;流动儿童上学超龄现象严重,9周岁还在上一年级的占19.7%。农民工子女只占未成年人口的10%,而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一些地区高达50%以上。据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变为3:7。这7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可见,流动儿童犯罪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民办中小学的出现,大大缓解了流动儿童入学难的状况。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性,儿童入学没有过多的限制。于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和由于各种原因公办学校不予接收的儿童乐意到民办学校接受教育。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性更大,能灵活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决定,适合儿童的不同的发展需求。
民办中小学多为投资者本人就任董事长或校长,自很大。在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有自的校长占89.7%,没有自的占10.3%。所以,与公办学校相比,在管理和用人方面都很灵活。这也显示出民办学校的优势。定西市某民办小学校长就谈到:“我们学校管理很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此外,家长能够在民办学校发展中发挥监督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民办学校的存在对于补充公办学校办学不足的意义、对于流动儿童的意义、对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我们呼吁政府,呼吁全社会,关注、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Z].2002-12-28.
[2]社会力量办学条例[Z].1997-07-31.
[3]甘肃省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细则[Z].2008-05-13.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蔡.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