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18:13:23
导语:在电子信息生产实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实习任务是制作一台万用表,刚开始时我并不清楚电子工艺实习到底要做些什么,以为像以前的金工实习那样这做做那做做。后来得知是自己做一个万用表,而且做好的作品可以带回去。听起来真的很有趣,做起来应该也挺好玩的吧!就这样,我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玩的心态开始这次的实习旅途。
实习第一天也就是第二周,通过看录像中电子工艺实习的范围与技术,还有录像中老师的技艺让我艳羡不已,这个下午,我对电子工艺实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电路板,电路元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我接下类的三周的实际操作给予了一定的指导。
第3周也并不是学制作,而是做一些基本工的练习,练习如何用电烙铁去焊接电阻,导线。电烙铁对我来说很陌生,所以我很认真地对待这练习的机会。
我再说说焊接的过程。先将准备好的元件插入印刷电路板规定好的位置上,待电烙铁加热后用烙铁头的刃口上些适量的焊锡,上的焊锡多少要根据焊点的大小来决定。
焊接时,要将烙铁头的刃口接触焊点与元件引线,根据焊点的形状作一定的移动,使流动的焊锡布满焊点并渗入被焊物的缝隙,接触时间大约在3-5秒左右,然后拿开电烙铁。拿开电烙铁的时间,方向和速度,决定了焊接的质量与外观的正确的方法是,在将要离开焊点时,快速的将电烙铁往回带一下,后迅速离开焊点,这样焊出的焊点既光亮,圆滑,又不出毛刺。
在焊接时,焊接时间不要太长,免得把元件烫坏,但亦不要太短,造成假焊或虚焊。焊接结束后,用镊子夹住被焊元件适当用力拔一下,检查元件是否被焊牢。如果发现有松动现象,就要重新进行焊接。
焊接看起来很简单但其中有很多技巧要讲究的,比如说用偏口钳掐导线的力度、焊锡丝的量和在焊的过程中时间都要把握准才行,多了少了都不行!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托焊了,总是把握不好焊锡丝的量和电烙铁托的时间。心想还好是练习,要不不知道要焊坏多少个原件呢。
第四,五周,我们开始了我们最后的万用表的焊接,想到平时在物理实验室里用的万用表现在可以经自己的手焊接出来,心中难免有些许激动。
第三周时由于身体不适,导致焊接效果不理想,竟然把R4焊在了R3的位置上,结果要把焊好的拆下来重新焊,下课时发现比别人的进程慢了好多,心里不由的有些着急,怕第四周焊不完,但是老师要求不能私下里自己焊,所以就打算第五周的时候早点去把进度赶上。
最后一周抓紧了速度,电路板焊接完成后找老师检查打分才能进行外壳组装,自我感觉总是把握不住量和时间,所以总体上焊接的不太好看,老师打了个4+的成绩。表示可以继续组装外壳了,组装外壳看似简单真的组装起来也不容易,我装上壳的时候电路板按不下去,发现是焊接时焊接面留的脚太长了,于是又调整了一下,组装完成后信心满满的找老师去做最后的检查。老师测量了一下,各个功能良好,没有器件焊坏,准确度可能还有待提高。老师示意我的万用表已经制作完成了,心里确实有小小的成就感。十一放假还拿回家送给我老爸了,对于家里精确度要求不高的工作,我的小小万用表还是可以胜任的。老爸很高兴!
电子工艺实习让久在课堂的我切身的感受到作为一名电子工艺人员的苦与乐,同时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次实习不仅自己动手完成了一个万用表,更过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巩固了电子学理论,增强了识别电子元器件的能力,通过对元器件的测量,也增强了对万用表的使用能力。其次,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环节的检验,才是真实的。通过组装万用表,我们明白了其工作原理、学会了焊接技术。还有此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此次实习我们懂得了面对一个问题,要不慌不忙,理清思路,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
电子生产实习心得体会【2】
这个暑假,我决定去一个离家原点的城市自己找份工作体验一下,免得离家太近父母安排到熟人那里做事,即使做错了也没人说你,感觉没什么意义,达不到真正的锻炼。费了一番功夫说服了父母,打着学校要求大二的学生要社会暑期实践活动的旗号,一个人订了去深圳的火车票。
到了深圳之后,在大致的熟悉环境之后,在招聘网看了很多招聘消息,打电话咨询过,朋友带我去附近找过,跑了一些地方,有不少店铺和公司招聘,一看是做暑假工几乎所有的全部否决了,每次被人拒绝心里感觉很受挫有些沮丧,真心的觉得找工作的过程不太容易,亲身感受求职者的艰辛,同时也前所未有强烈的感受到我们未来毕业以后即将面临的压力,一直在学校里在上课之外,就是躲在图书馆发呆幻想,何曾真正的感受到这种现实,那些求职的画面遥远的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每个阶段会烦恼每个阶段的事,工作没着落的时候,一心想着找个工作来打发时间,早就抛弃了之前的专业对口的兼职工作,因为现在给外贸公司当实习生都不够格,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首先该有的证书一样都没有,好多考试才考了不久,有的考试在不远的以后。两年后的现在如果什么都拿不出来,谈什么进外企做什么翻译,那都是黄粱美梦。
知道这边工厂特别多,一到暑假大量招工,在朋友的介绍和帮助下,最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对电子厂不太陌生,因为老听到同学说。第一天上班特别有精神,怀着会好好干的念头,早早的进了被分配到的部门,由于去的太早,老员工都没来上班,在走廊里等候的都是和我一样来报到的新人。等到上班铃声响起的时候,人事部的一个主管开始对新人进行分配,被分配到了办公室做事。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照资料找出订单号的不同,在电脑里进行修改核对,按照指定的要求打印出来,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即使是打印标签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小事,学会了之后也不敢有一丁点的马虎,反反复复仔细的核对无误以后,才决定去打印。这深刻的让我领会到 失之毫厘,缪以千里 的道理,要做到谨小慎微,严谨认真做事,否则稍有差池就把简单的得繁琐起来,既劳神又劳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链,产业定位,市场势力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垂直分离和再构在全球价值创造体系持续出现。作为国家先导性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其价值链各环节在全球不同区域分布,并且处于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地区,正经历着产业的转移与升级。因此,基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思考问题,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或固化思维,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发展地位。然而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高度依赖,尤其是对核心元器件、装备设施、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依赖,导致本土企业创新明显不足,市场势力弱化,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因此,本土企业如何摆脱这种低端道路的路径依赖,如何实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就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借助外资企业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推动,天津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也是环渤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生产加工基地。
1. 从发展规模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市重要支柱产业
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天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从产业总产值来看,到2007年总产值达到249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从发展规模来看,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有所下滑,但仍达1734.9亿元。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230.9亿元,是2000年的3.41倍,7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9.2%,远超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2.从全国布局来看,天津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
从全国布局来看,全国十大省市电子信息产业中,天津市排名第八位,2008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省市共有8个,天津为其中之一(见表1)。从各省市收入情况以及企业聚集的情况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主要集中3个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而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产业中心之一,已成为我国移动通讯、微电子、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表1 全国十大省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分析比较
可喜的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已经大规模商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TD-LTE的国际演进标准。TD-SCDMA的成功商用是我国信息通信基础领域自主创新的成功典范,为构建我国完整通信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3G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下,3G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网络建设持续推进,用户发展逐步加快,业务应用不断扩展,终端款式日益丰富。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已累计建设3G基站54.5万个;每月新增3G用户逐步增长,到9月份达387.6万户。其中TD 3G网络建成后,TD基站总数达到11.5万。预计今年年底中国移动将完成扩展TD基站11万个。届时将覆盖全国339个城市。
TD的切换成功率94%,接通率95%。接通率已经与2G水平相当。TD和2G切换成功率已经达到了98.72%。另外中国移动还积极推动TD在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应用。目前已成功拓展了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市民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并已在全国27个地市通过TD-SCDMA无线城市建设开展网上政务办理、旅游信息查询等应用。
截至2010年9月,TD用户已达到1528万户。在国内3G整体用户中的比例达到43.7%,发展规模处于领先地位。TD产业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离不开中国移动在人力、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倾心投入,也离不开TD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的积极参与。
所以,可以说TD商用的成功是TD产业链整体发展的成功,是我国通信制造业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在TD产业联盟的积极协调下,在中国移动和各个设备厂商的不懈努力下,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成功典范。
随着TD网络质量的提高,终端类型的丰富,业务应用的开发和拓展,TD用户市场即将迎来快速的增长。因此,在TD的后续发展中,中国移动要继续扩大网络规模,优化TD网络质量,提高用户体验水平,拓展业务应用领域,培育新型服务项目。把TD网络建设成能够满足未来3G宽带移动数据的精品网络。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 工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率。实践教学是学生从学校理论学习走向社会专业领域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专业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不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最常见问题就是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际生产脱节[1]。
目前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内实验学时偏低,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较多,综合创新性实验较少;课程设计、科研实践内容比较单一,容易造成学生抄袭;电子实习内容陈旧;实习环节内容不明确,指导教师缺乏经验,实习地点少且不稳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需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层次性、连续性、实用性没有做到协调统一。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目前发展最迅猛的专业之一,对高校人才方案构成很大冲击。应用型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制订实践教学规划,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需要。应用型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观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促进知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克服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多方面,应有针对性、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将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学习具有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实践教学改革从内容到目标逐步深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2.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保证实践内容的层次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日常化。
层次化,主要表现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能力、专题设计等。实验内容要跟上产业的发展,结合应用型院校的专业特色,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确保实践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技术。实践教学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之走向日常化,如成立电子科技协会、开展电子竞赛、开放创新实验室等。
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老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重要保证。优化指导教师的层次,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聘请校外基地有技术经验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建立固定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校企共建,这种途径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建立热爱专业的思想并激发其兴趣。因此一般要求合作企业的类型、生产开发计划及主导产品与学生专业基本对口;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基本一致”[3]。
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实践环节的跟踪管理机制。对每次实践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及时总结,并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实践方案进行完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对认识实习、课内试验、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对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分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考核[4]。
四、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1.社会实践与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实践、学科认知实习等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本专业在生产实际中的需求,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技能训练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元件的辨识、电路板制作、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等。
2.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课内实验以基础实验为主,多为验证性的,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加深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为主。改革课内实验,将集中式改为开放式,包括时间上的开放和内容上的开放[5]。程设计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电子系统的设计经过方案论证、设计与实现、系统调试、文字报告等环节,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及协调能力。
3.综合实验与创新实践。课程实践改革的重点是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建立创新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有实践环境。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风气,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实习环节与毕业设计。建立一定数目的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实习内容,编写指导书,制定考核标准,是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与指导老师协商课题,支持学生在实习单位做毕业设计,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书,规范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强化考核标准。
五、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的良好过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盘书宝.应用技术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5,4(7):39-40.
[2]张新安.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174-177.
[3]王天利,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1):89-91.
[4]王艳松,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86-88.
关键词:岗位情境;产品导向;延续跟踪服务;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8-02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费电子、应用电子等区域产业集群,河南省提出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战略先导产业。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大量既懂技术、管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人才大多数留在河南省,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建设的需要,是该院相关专业必须深入思考和面对的主要问题。
2008年以来,该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通过深入调研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紧密围绕中原地区电子信息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海尔集团等2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实训环境,整合设备资源,在专业教学核心课程中设计岗位情景,在实训教学中以真实的产品为实训载体,为学生提供在校期间2年校内基本技能培养及生产性实训技能培养,1年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后1年的“延续跟踪服务”,探索实施了“岗位情境,产品导向”的“2+1+1”实训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岗位情境”的内涵与设计
1.“岗位情境”的内涵。“岗位情境”是指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模拟真实岗位情境,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特定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软环境包括仿真或真实的岗位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如场景模拟企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过程等,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生产性实践训练。
2.“岗位情境”的环境设计。本模式所设计岗位情境的具体实施,是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活动中,不再按照传统模式开展教学,而是将按照岗位设课程,按照某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将原有的单元教学设计或较大型的项目,设计成若干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并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室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有机整合,营造仿真或真实的岗位环境、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生产过程,从软硬件环境上实现构建基于“岗位情境”的教学活动情境。
3.目前设定的岗位情境。目前该专业正在实施的“岗位情境”主要有:电子产品设计员、电子元件检验员、电子产品装配员、电子产品检验员、电子CAD绘图员、家用视频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员、家用视频电子产品维修员、3G基站勘察设计员、3G基站工程建设员、3G基站调测员、3G基站运行维护员和3G网络优化测试员等12个岗位的学习情境。
二、“产品导向”的内涵与选定
1.“产品导向”的内涵。“产品导向”在“岗位情境”所模拟的岗位和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学习环境中,以合作企业可以提供的真实的电子产品为训练对象和教学载体,将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过程中的岗位需求,融入到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产品导向”的课程设计。“产品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从分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开始,将岗位群归纳为“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生产”、“电子产品维修”和“通信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四个岗位群,然后,分别从岗位群中提炼代表性工作任务,如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岗位群中,提炼出“高、低频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等代表性工作任务,随后,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PCB设计与制作”、“影像设备维修”和“通信设备维修”等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的产品载体,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到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上,设计出“产品导向”的课程体系。
3.目前选定的产品载体。按照企业需求以及企业可以提供的产品,专业核心课程目前选定的“产品导向”的载体有:低压直流电源、八路锁存器、八路智力抢答器、流水彩灯、交通灯、电子琴、RS232接口器、调频收音机、U盘、USB鼠标、数字示波表、MF-47万用表、温度控制器、SMT综合报警器、单片机芯彩色电视机、超级芯片彩色电视机、海尔液晶彩色电视机、海尔等离子彩色电视机、移动通信基站、手机等20种电子产品,涵盖了所设定岗位能够训练的各项技能。
三、“2+1+1”工学结合的内涵与实施
1.“2+1+1”的内涵。“2+1+1”指的是在校期间2年校内基本技能培养和生产性实训技能培养,1年校外顶岗实习,提供毕业后1年的“延续跟踪服务”。其中第1年利用校内模拟实训情境进行基本技能项目模拟训练。第2年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情境结合企业真实产品项目进行实训。第3年的第五学期学生在企业跟班(即师徒合作)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在企业独立顶岗实习完成产品的生产,学生毕业后1年内,由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2.“延续跟踪服务”的设计。提供毕业后延续1年的“延续跟踪服务”。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一种现象,每年刚毕业的学生会经常回到学校,与原先任课的老师交谈岗位技术问题,涉及到技能、技巧、工艺方法方面的问题居多。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派出教师专门进行毕业生调查,在与刚毕业的学生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刚刚就业,其在岗运用技术能力得到真正的实践检验的同时,也会遇到专业技术问题,甚至是难题,加之与周边同事不熟悉,许多学生碍于面子对于专业问题还不便多问、多谈,所以特别想和老师们在一起谈自己对专业的见解,希望老师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提出了要把学生“培养好,扶上马,送一程”,把“送一程”设计成为1年的延续教学跟踪服务。
3.“延续跟踪服务”的实施。受专业合作企业海尔集团运作模式的启发,本专业成立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由教研室专职教师组成,制定工作细则与计划,在毕业生毕业时广泛告知服务QQ群和E-mail地址,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并答疑,在暑假或寒假选派专业教师跟随辅导员一起到现场走访,拨打电话询问并解答问题、服务邮箱信件来往、QQ群或微博解答等方式为已毕业学生排忧解难。同时,依托专业带头人李伟的由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的“李伟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接收毕业学生回炉培训、技能等级鉴定等专项技能再学习。
四、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校企共建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共有32家,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岗位情境”的内容与方式,解决“2+1+1”中第一个“1”中的顶岗实习的有关问题,落实包括“产品导向”中的实习内容、生产项目、实习要求、工艺流程、技能指导与咨询等任务,而且合作企业产品种类齐全,共设“岗位情境”,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用实材生产产品,真正落实了“产品导向”,缩短了实习、上岗周期,实现了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
2.建成一批特色教材。为了保证本模式的实施效果,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PCB设计与制作》等六本教材,该批教材用一个或几个电子信息产品贯穿、囊括课程内容,将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技能能力、社会能力融汇到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生产、维护与维修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由易到难,梯度展开,采用一体化教学,达到了“牵着手、拉着手、放开手、进行创新”的目的。
3.技能大赛成绩显著。本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由专业带头人指导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目;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项目、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和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等分获河南省选拔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河南省“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获奖选手均被知名企业提前选走,并在岗位上获得一致好评。
4.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本专业学生获取中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达95.62%和21.31%;就业率连年提高,平均就业率到达95%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显著提升,平均薪金水平从2008年的1300多元上升到目前的2800元左右,在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郑州工贸有限公司、联通集团河南分公司等企业的毕业生已有多位成为的技术骨干或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为区域内的电子信息企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培先,姚东伟.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2,14(8):164-165.
[2]郑琦.高职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4(10):49-50.
[3]黄继战,张君伟,高职数控专业“1233”实训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5(2):40-42.
[4]卢仁华.“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144-145.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电子类高技能人才
笔记本电脑基地落户我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和挑战!连日来,包括惠普、富士康在内的企业均向我市各所中职学校抛来“橄榄枝”,与校方洽谈人才培养合作事宜。目前市内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围绕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怎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怎样设置与之相对接的课程?这些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最关注的实际问题。
一、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永微电子园带给重庆的不仅仅是投资数字,更会产生20万人的就业机会。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将会变得炙手可热,必定会成为香饽饽,成为重庆的“抢手货”。目前我市拥有360所中等职业学校。如果按照每个学校电子类专业每年毕业100人,那么重庆一年将有4万个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随着各个配套企业的进驻,2012年,整个项目将需要20万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重庆的各大中职院校也都已瞄准了这一人才缺口,更加重视对本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培养。
二、剖析中职院校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几年,中职院校比较重视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设立的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优质课程的资源不够;受师资的影响,缺乏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受实训室环境、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往往也都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评价上,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二)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在中职院校中,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比率小。大多数中职院校的理论教师都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向讲台的,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个别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又流于形式,疏于实质,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后天不补”。而部分实习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我们肯定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再学习能力。于是,这样的师资队伍就成了培养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蹩脚”。
(三)实训设备匮乏,实训环境差
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职院校实训室数量少,规模小,水平较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与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难于满足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四)适合校企合作特点的教材少
虽然有很多电子类教材,但按照理论层次展开的多,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以项目和案例驱动的少。教材理论水准定位偏高,重知识的系统性,轻专业需要和知识的应用,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
(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技术的课程内容显得较为滞后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电路、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比较陈旧,无法及时满足产业的最新要求,需要更新。
三、要缓解缺乏企业需求的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必须有一支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队伍。中职院校可将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一组,理论、实习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对理论教师进行电子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并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仿真企业的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专业竞争力。教师还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观念中,有效地提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水平。只有理论实习一体化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对理论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最好理论教师可以下到企业基层学习培训,并同时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学校应大力鼓励实习教师深造学历,这样便可以进一步优化电子类专业教师团队的双师结构。
(三)建设合理的教学硬件环境
中职院校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应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校企合作保障教学、保障学生的技能实训和项目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通过充实教学、增加实训、加强实习三个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与上岗的顺利衔接。将学校资源作为主力军,利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一体化教学有效改善教学手段。可以开设电工技能训练室、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室、电子整机维修实习室、单片机应用综合实习室等,作为学生必修实践教学项目。由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派出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上课和指导,实现学校与企业需要的接轨。还可以让学生选修实践教学项目,例如:收音机装配与维修实习、电话机维修实习、电热与电动器具维修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习。还可以将部分学生定期派送到企业参加企业生产锻炼、顶岗实习或者深入企业参观,熟悉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工序,了解企业的一系列情况,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教材建设,规划、有序,形成系列教材
认真规划电子类专业教材建设,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教材建设。需要建设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电子产品检测、电子整机装配工艺等实用技术教程,初步形成电子类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五)要及时收集电子信息产业的动态,紧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准确调节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要始终紧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同时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加以完善。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室的布置尽量突显企业特色,通过专栏等形式宣传产业与专业的最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市场对人才最新的需求、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以便让学生能感受电子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职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践教学
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职业高中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职高学生学习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尤其是物理知识比较匮乏,为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带来了一定困难,也是学生形成专业技能的一大障碍。与高等院校同专业相比,在当前职高办学模式和培养形式单一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做一简要的探讨。
一、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而言,课堂理论教学一般较为枯燥,加之学生基础薄弱,很容易在学习中失去兴趣,直接影响到专业技能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是求知的先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笔者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主要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学方法应围绕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以抽象知识具象化,易于学生理解为原则。教学形式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生动直观的特点,结合讲授、引导、点拨、质疑等方法,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笔者在教学《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一课时,设计了一个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系统的动画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层层递进,将讲解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介绍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的结构,模拟电路电流的路径,研究取样放大环节灵活度、调整管损坏、稳压管电压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然后针对上述内容提出电路改进方案。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表现出惊人的理解力,对改进电路方案的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后能积极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设计出较为理想的改进方案。学习兴趣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二、增强创新思维,形成专业技能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以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突发性、整体性、新颖性等特点。创新能力是职高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创新思维是形成学生较强创新技能的关键性因素。
课堂教学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性、灵活性、多样性、发散性。在教学《自感现象》一课时,设计了“百人震”试验,为了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与安全感,笔者与四组学生一起手拉手形成串联电路,共同感受触电的状态,随后向学生提问,高压是哪里来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探求真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电磁感应》时,设计一个探索课题,关于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办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得到多种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所提方案是否正确。三相交流电路中阻抗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的求解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公式法和图象法求解,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在此过程中形成专业技能。
三、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
理论学习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对理论学习具有促进深化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但学生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更依赖于教师组织实验与实习教学的效果。实验与实习教学是学生系统专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需统筹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形成具有阶段性、渐进性的特点,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分阶段安排,形成科学的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技能。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实验实习教学的效果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职高的实际情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习教学大致可以安排为:第一阶段,让学生了解电子元件、测量元件参数、识别引脚、判断质量、练习焊接等,掌握无线电整机装配工艺。夯实基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熟悉典型电路的实验。由学校组织学生到培训实习基地参观电子设备的生产流程,了解生产工艺,熟悉仪器仪表及其使用。第二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组装稳压电源、功率放大器等综合性的实用电路;第三阶段,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原理和调试技术教学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整机装配生产实习,将学生落实到位,定期统筹调整实习工位,强调实习纪律。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心得写实习报告,比较教材中的调试检测的方法与生产线的调试检测技术与分析的差异。在学生学习维修技术之后,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推荐创新作品参加比赛。通过循序渐进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系统形成和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思维、重视实践教学的策略,是形成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地走向社会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本文根据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及具体实施情况交流实施卓越计划的做法、看法与体会。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培养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卓越计划能否正常实现的关键。自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学校之后,学校便组织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专门从事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学管理机构“卓越学院”,组织学校、合作企业有关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卓越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卓越计划教学进行协调、研讨、指导。学校首先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联合各专业实施载体的企业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进行调研,交流企业、行业对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仔细研究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框架文本,以原来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为使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规范及合作企业(行业)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给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以明确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办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环保机械相关领域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入21世纪,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办学定位仍然保持不变,仍然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原则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的专业基础以及联合培养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从事专业化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2.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培养规范,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需要的知识点——校内培养方案的制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数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一批热心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研讨下编制了相关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以对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给予指导、规范。各专业规范阐述了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其办学定位、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卓越计划的加入正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运营工程师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应该在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上下功夫。
在进行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各专业均根据本专业培养规范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约束。在满足专业培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我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背景情况,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点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关系进行整合,在满足专业规范知识点要求的前提情况下着重研讨、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对于通识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探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调研、读书活动、群团活动等实施课程教学,并获得学分。将少数课程改成具有必须获得学分的自学课程,采用提交学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压缩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保证了后续基础、专业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对照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根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各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关系,编制课程体系拓扑图。经过课程整合,该两个专业原来在两年半内完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被压缩在两年内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1-3]
本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包含了许多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类课程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部分设计性实验,其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均包含了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数,采用实验室的开放保证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也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让学生课后有事做,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专业课程实验大多容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其实验性质基本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部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部分结合校企合作在企业完成,或者结合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完成课程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有一部分属于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业中实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计划校内培养方案的制定。
3.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对应的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保证到企业的实习时间——校外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合理制订卓越计划的校外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规范,将合作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通识性的技术、工艺培训材料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并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道,深入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内容、实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体细节,以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由于我院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不像有些专业那样具备强烈的行业背景和优越的企业人脉资源,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考虑实施卓越计划学员的容量、地理位置、环境及后备支持等因素,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在与企业联合制订校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作培养的时间和培养项目载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针对企业培养时间的保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系统项目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甚至包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系统项目实践、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对于毕业设计,由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保证到位,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施教学,保证实际教学的时间,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实施项目对专业的涉及面,让实施项目很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是专业从事示波器生产的厂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电子测量仪器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检测、调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及其相关电子线路综合运用的电子设备,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许多的知识点。因此,本着以示波器生产为载体,从示波器的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到元器件的组织、插件、焊接、组装、调试、联调,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参加示波器生产整个过程的实训参与,对本专业的目标、对象、就业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是面向电力、线缆、汽配等行业提供先进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的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在企业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过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进入到单元软件的编制过程中,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企业方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现场讲课通盘了解工程软件的结构、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项目分解、项目协作等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培训。
在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找准项目、找准现场教学的载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的自身需求情况,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如果生产企业没有很合适的项目载体,也可以分解组合各个生产过程,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将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插入到不同项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业中去。
4.保证实施卓越计划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师资、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准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验、实训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均已经具备,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予以强化,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对象的需求,更多地考虑具体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编制到实训环节中。实训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例企业的需要,以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比较广,就业门路通畅。
实施卓越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配备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培训。从2008年以来,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参与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实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程序编制、软件测试、调试与运行的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以实际生产对象(电子装置)为依托的生产过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外协采购、工艺过程编制、项目的分解与组合,承担实际生产对象某个功能环节,完成该环节的设计、工艺、制作、调试,参加整个系统的联调、编制装置设计与调试报告。教师所参与的项目完成之后,要求编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包括该教师所完成的部分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请校外专家评阅,给出评阅结果,并作为教师获得年度考核等及获得校内津贴档次的主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际操作,我院的年轻教师均轮岗轮训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在教师轮训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师资源,我院聘请企业里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善于表达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以外聘兼职教师的编制管理,预先和他们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使兼职教师顺利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充实卓越计划的教师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工程背景的教师加盟卓越计划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逐利的进一步强化,企业逐步失去原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但是,卓越计划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需要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额外投入,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学校对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而教育部、教育厅在给予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的“头衔”时,并没有额外给予高等学校以经费支持。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人员学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以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均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学院内部则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包括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企业所属产品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改造、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等,增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活动的造血功能,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赢合作关系。
5.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后,经过校内、校外、企业专家评审这三个环节多个回合,吸纳校友及合作企业方的意见,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规范相抵触的教学内容,修改并筛选与专业培养规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调整与企业运作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环节,以使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保证卓越计划后续实施的可行性。[4]
卓越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校内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娴熟有加。校外的实践教学因为是企业的额外事务,需要校内、外教师的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甚至包含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天的安排、学生的住宿、吃饭等生活的琐事均要考虑到,毕竟学生要离开原来有一批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环境,到一个相对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场所中,进行一个比较新鲜教学过程。如果原计划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冲突,就需要校企双方探讨教学环节的调整及实施的调整方案,以保证教学环节的如期实施。
二、项目的实施及实践的意义
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于2012年秋学期如期实施。目前,两专业涉及到与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础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尚不需要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核情况良好。今年春学期,学校安排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及2周的单元项目实习,安排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职业生涯规划和2周的课程实训。因为预先计划比较周密,学生在现场实习教学工作比较紧凑,工作量比较饱满,实习效果明显,学生收获颇丰,企业老师、学校老师评价及学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规划今秋、明春两学期的校企合作培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工作。随着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后续合作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比较长,势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合作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并高质量地进行卓越计划教学过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卓越计划才实施了一年,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协调,毕竟校企合作进行卓越计划培养涉及到两个独立的体制、群体,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双方协调后才能进行,出现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坐下来交流才得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学校无法用黑板、多媒体传递的很多信息,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个人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许多环节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随后的合作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提高。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丰富与发展,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还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万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86.
[2]谢东,.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80-83.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相关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可以这样认为: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定位一定要非常准确,准确的定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进行仔细地研读。我国的各个高校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时,一般校内主管部门都会要求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突出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归类进行过多次修订,2012年之前归属于理学学科,专业代码为071201,所以高等院校在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比较强调对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理论功底的侧重。2012年后,教育部修订后的学科分类目录明确将该专业归属于工学的电子信息类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14T,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时,既要注重学生的电子信息理论基础的培养,又要注重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型和地域性特征。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升级,电子信息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热门且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发展的瓶颈。在抢占未来电子信息行业的制高点时,我国部分省份(特别是湖北省)将电子信息产业相关行业作为省级重要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这些省份的相关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迫在眉睫。考虑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个省级支柱产业和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强调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型和地域性特征。最后,是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在高等教育专业布局时希望各个高校专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国民经济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科技和核心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
传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课程教学一般按16个学时作为1个标准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1周作为1个标准学分,总学分在200个学分以上,其中课程教学一般160个学分以上,基本上要求2600个课内学时,实践教学在40学分以下,课程教学环节占有绝对重要的比例。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设置和该专业传统的学科归属于理学有很大关系。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在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实存在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指导思想。考虑到该专业本科生大四最后一学期专门从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且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周数为16周,这样,学生们一周课堂教学学时数在23学时以上,每个学习日接近5个课堂学时,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偏少。
在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课程一般按三个模块进行设置: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学校在课程模块以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比例设置上都比较科学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这种模块化设置是比较符合本专业教育规律的,但是,在课程模块中普遍存在强调课堂教学,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潜在思想有关系,大家认为大学教育应该要求的是课堂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课堂之外的学生自主学习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硬性规定。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是课程教学环节的延伸,能够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只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中集中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几乎完全没有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体现出来。
总之,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设置,基本上是对苏联老大哥高等专业教育思想的继承,即重视对学生系统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老师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作用。客观来讲,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的设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和产业实力。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单一且缺少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很难对我国产业升级做出很大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我国科技和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等进行改革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三、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通过以上对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结合作者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管理及实际的课堂和实践教学经验,特别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制定的经验,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应该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总学分符合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情况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比重,适当降低课程教学环节的学分。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200分,其中课程教学环节147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53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相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培养方案在本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试运行多年,已经取得比较成功的效果。
其次,课程教学环节的课程模块设置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内教学总学时要求2240个学时,在通识课模块首次增加了4个学分的英语自主学习,但要求128个学时,另外通识课模块还增加2个学分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及1个学分的政治课课外学习。这些自主学习课程学时不遵循16个学时作为1个标准学分的要求,一般大于16个学时为1个标准学分,都不计入课内教学总学时要求。这种安排并没有降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上课的周学时也降低到20个学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突出实践教学的部分主体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由40分增加到53分,相应的教学周数增加13周,这给我们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拓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动性。本校在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工实习、电子实习、创新学分环节、以及含社会实践环节的本科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要求,作为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内容,取得了专家和学生们的良好评价。
四、结束语